解读李约瑟的传奇人生 读《李约瑟:揭开中国神秘面纱的人》有感

时间:2019-05-13 10:2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解读李约瑟的传奇人生 读《李约瑟:揭开中国神秘面纱的人》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解读李约瑟的传奇人生 读《李约瑟:揭开中国神秘面纱的人》有感》。

第一篇:解读李约瑟的传奇人生 读《李约瑟:揭开中国神秘面纱的人》有感

解读李约瑟的传奇人生

读《李约瑟:揭开中国神秘面纱的人》有感

内容摘要 著有《教授与狂人》、《改变世界的地图》等畅销作品的作家文思淼以浓墨重彩、图文并茂的方式栩栩如生地重现了李约瑟卓越而不凡的一生。是李约瑟向世界揭开了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历史上曾遥遥领先与其他国家这一鲜为人知的秘密。文中文思淼生动逼真地再现了李约瑟那激动人心又危机四伏的旅途,在穿过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国大地抵达人迹罕至的边陲前哨的过程中,感受到的对中化民族的崇敬、仰慕之情。本文简要介绍了对文思淼笔下的李约瑟的传奇人生、人格魅力的感悟以及学界对李约瑟问题的的再认识。

关 键 词 李约瑟;传奇人生 ;李约瑟难题再认识

一、人物背景及传记梗概

关于李约瑟,一位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英国科学家,作为科技哲学的专业的学生,虽一直对其是久闻其名,其实对他只是一知半解。有的人将他当作“科学史”的代表人物,其实科学史到底搞些什么很多人也不清楚,很多人则更热衷于解答“李约瑟问题”——中国科学技术曾长期领先于西方,为何现代科学却没有出现在中国?为什么中国到了16世纪,也就是中国的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停滞了,中国的创造动能突然枯竭了?在此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文明领先世界达5000年之久,而那时文艺复兴正在欧洲轰轰烈烈地展开。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因为爱,拼其大半生的精力完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这部巨著,扭转了西方社会对中国许多偏执的看法;文思淼因为惊叹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博大精深,历时15年耕耘写出了传记《李约瑟:揭开中国神秘面纱的人》。

在英国畅销书作家文思淼的新书《李约瑟:揭开中国神秘面纱的人》中,我们眼前呈现的是一个与以往不同的李约瑟。文思淼将充满了史诗色彩、给人身临其境的手法,以行云流水的笔触,淋漓尽致的展示了是什么样的力量促生了这位伟人和一个伟大的民族,乃至伟大的人类本身,那精彩绝伦的令人难以忘怀的传奇故事。

二、李约瑟的传奇人生及浪漫情怀

这本书不仅展现了李约瑟揭开中国神秘面纱的全过程,也为我们描绘了李约瑟这位中国人既熟悉又陌生的老朋友的多重面孔,将这位特立独行、行为怪异,但又不乏可爱和可敬的有趣人物

描绘得活灵活现。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他有广博的学识和科学家特有的严谨与理性——就像书中那幅照片里的样子,头发蓬乱,戴着眼镜,在专注地做实验,而照片的前景则是一排瓶瓶罐罐。他有个歇斯底里的母亲和严厉慈爱的父亲,他是个自由的裸体主义者和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从剑桥凯思学院的高材生到霍普金斯实验室的生物化学专家,从受人尊敬的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到引起公愤的国际科学委员会调查员,从经历到中国危机四伏的旅途,穿过饱受战争创伤的中国大地抵达人迹罕至的边陲前哨的过程,到深切感受到的对中化民族的崇敬、仰慕之情。他的一生无不充满着史诗般的传奇色彩。

而这一切还不算是他人生的重头戏,他还拥有我们所不熟悉的另一面:他对他所热爱的事物充满激情,并且拥有延续了一生的浪漫情怀。他的人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和一位来自中国的美丽女子——鲁桂珍以及她的祖国联系在一起。在文思淼的笔下,命运不经意让李约瑟认识了中国女生鲁桂珍,却让他对中国情缘终身不渝,演绎出煌煌《中国科学技术史》。鲁桂珍和“香烟”改变了李约瑟作为一位生物化学家的人生,成为他学术生涯的转折点。而在李约瑟一生中,如此香艳旖旎的瞬间远不止这一次,真可谓浪漫与严谨齐飞,爱情共学术一色。

对于文思淼版的《李约瑟》,作为80后年轻人的我们除了对李约瑟对科学研究的严谨和坚持敬佩外,也对书中关于李约瑟、李大斐和鲁桂珍之间的三角恋情的描写比较感兴趣。对于李约瑟的爱情,文思淼感叹说:“我发现这非常精彩:从对另一个人的爱情而生出对另一种语言乃至另一个国家的爱。这一系列的事件浪漫而富有诗意——虽然在我开始研究李约瑟的故事时我对此还一无所知,但是发现这个故事足以令我兴奋。”的确,这种大爱让我们这些生活在充斥着金钱利益的环境下的年轻人真的应该有些思考。

书中这些故事让也我对文思淼生出许多好奇,并且猜想能写出这样浪漫故事的人多半也是一个有着浪漫情怀的人。而在之后对作家文思淼的进一步了解后,他的经历证明了我的猜测。比如他常常设想去过一种像约瑟夫·洛克那样的生活——洛克曾于1920年代来华并先后在中国云南、四川一带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科学考察和探险寻访活动——去到云南或是四川山区的一个小小村舍,并且将他余下的时光全都专注于中国的学问,“这可能不会发生,但它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三、文思淼的写作初衷

通常来说,科学史家往往很难成为公众话题,甚至他们的名字也少人为知。但李约瑟是个例外。据某家媒体对文思淼进行访问时说到文思淼之选择李约瑟作为他笔下故事的男主角,还要追溯到1995年。“当时我正在写一部关于长江的书。对于从三峡逆流而上——从武汉到重庆的贸易中所使用的一种平底帆船,我想要找到一些相关的图片一位博学的美国书商于是推荐我读《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第4卷的第3部分,那一部分讲的是与中国的船舶与航海有关的历史。我买下了这本书,并且很快便被其将所需要的智力整合起来的想法给迷住了,而这套丛书的其他20多本也同样

权威。当时我就发誓有一天我一定要去探寻这一丛书背后的那个人的故事,去写一写他。”文思淼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四、学界对李约瑟问题的再思考

与文思淼的《李约瑟》中译本出版几乎同时,我注意到陈方正博士先生出版了《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一书。后者与李约瑟并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不过该书的副标题“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却与“李约瑟难题”大有渊源,也引起了学界关于“李约瑟难题”的再思考。总结起来,这种思考大致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其一依然是“李约瑟问题”之真伪。余英时在为此书所作序言中对“李约瑟问题”有分析云:“中西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既然自始便‘道不同,不相为谋’,则所谓‘李约瑟问题’只能是一个‘假问题’(我们可以用‘科学’一词指所有关于自然现象的探究。在这一最宽松的定义下,我们当然可以说‘西方科学’、‘中国科学’。但事实上,中、西这两种‘科学’同名而异实;二者并不能用同一标准加以测量或比较„„这好像围棋和象棋虽同属于‘棋’类,却是完全不同的两套游戏。‘李约瑟问题’说:中国的‘科学’曾长期领先西方,但16世纪以后‘现代科学’在西方兴起,于是将中国远远抛在后面了。这无异于说,某一围棋手的‘棋艺’曾长期领先某一象棋手,但今天后者的‘棋艺’突飞猛进,已远远超过前者了。通过‘棋’的模拟,我们不必再多说一句话,已可知‘李约瑟问题’是根本不能成立的,中、西‘科学’之间无从发生‘领先’与‘落后’的问题。”

余英时先生的分析可谓形象生动,而接下来的第二个问题自然就是:“李约瑟问题”何以产生?也即对“李约瑟问题”所反映的科学观与科学史观的反思。1970年,70岁的李约瑟在一篇怀念萨顿的文章中曾对自己的研究进路反思道:“我和我的同事一直认为只有一种一元的关于自然的科学,各种各样的人类群体均有途径通达这种科学,只不过道路或近或远;均有时参与了这种科学的构建,只不过在贡献上或多或少,在持续时间上或长或短。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希望追溯出一条绝对连续的科学之路,它始于古巴比伦天文学和医学,经由中世纪中国、印度和整个古典世界所提供的先进自然知识,到文艺复兴晚期欧洲的突破性进展——正如人们所述,关于发现的最有效的方法本身被发现了。”这就很好理解何以他会提出“李约瑟问题”。这样一种科学观与科学史观在陈方正先生著作所希图解决的问题,即“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中也大致有所体现。而李氏所秉持的这种基于“科学进步论”的、一元的科学观与科学史观也正是近几十年来西方科学史同行反思的焦点所在。

从这种反思出发就引出了对“李约瑟问题”再思考的第三个问题:是否需要“超越李约瑟”?今天科学史界对此问题的回答大多是肯定的。“超越李约瑟”并不是对李约瑟的贡献予以贬低,而是体现了另一种肯定与褒扬:假如他不曾标记过一个时代,今天又何来超越呢?

参考文献

[1] 江晓原、王国忠:《李约瑟与中国》,上海科普出版社,1992年。

[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3]被中国人误读的李约瑟,自然辩证法通讯,2001年第1期 [4]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辽宁科技出版社,1986年。

[5]李国豪、张孟闻、曹天钦主编:《中国科技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陈方正:《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三联书店,2009年。

第二篇:解读詹姆斯卡梅隆传奇人生有感

解读詹姆斯卡梅隆传奇人生有感

——李潇涵

二十出头的时候,怀揣电影梦的他,做过清洁工、加油员、卡车司机,一度食不果腹,靠父亲接济。

三十岁生日刚过两个月,《终结者》上映。六百万的成本换来近八千万的全球票房,他摇身变为好莱坞炙手可热的新宠,曾连续两周午饭有人请客。

不惑之年,《泰坦尼克号》席卷奥斯卡,他在颁奖礼上高呼“我是世界之王!”媒体哗然,有人嫉恨有人嘲讽,“高傲”的帽子扣在了他的头上。

蛰伏十二载,年届五十五,他带着《阿凡达》王者归来,用天文数字般的票房新纪录,回击了所有的质疑。

他,詹姆斯·卡梅隆,带领电影走进二十一世纪的人。

这是出自卡梅隆先生的一本传记——《天神下凡:詹姆斯·卡梅隆的电影人生》的前沿介绍部分的文段,读过之后颇有感触,觉得用这段文字来介绍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再合适不过了。

作为一个学习小语种专业的同学,之所以要选择这样一位电影界的风云人物来解读,是因为我认为成功人士的成功轨迹都是有交集的,他们的性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所以多了解一下自己最感兴趣的成功者,当然会对自己有更多的帮助。

其实同很多其他知名人士一样,詹姆斯·卡梅隆的早年生活就不同凡响且充满预示性。

1954年,卡梅隆出生在加拿大奥兰多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其父是一个电气工程师,而母亲是一个艺术家,似乎他一生下来就注定会具有工程和艺术两方面的才华。少年时的卡梅隆就具有非凡的工程才能和组织能力,曾经带领小伙伴们制造过一个足以在地面上留下弹坑的抛石机,以及用一个自制的潜水艇把一只老鼠送到了尼亚加拉河底。在艺术方面,他曾和母亲学习过多年的绘画,并且曾在家乡举办过画展,并且很小就开始写科幻小说,在12岁时所写的一部科幻小说被看作是他的科幻影片《深渊》故事的原型。在卡梅隆14岁的时候,他看到了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奥德赛》。当时卡梅隆被惊呆了,在电影院里连续看了10遍之多,从此在心灵中萌发了制作电影的愿望,开始用父亲的8mm 摄影机拍摄一些简陋的影片。

不能说所有伟人的童年都是这样,但童年对伟人们的影响却是万万不能忽略的。卡梅隆的童年铸就了他文艺与科技结合的头脑与思维,这也是他日后大获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童年的一些经历也会促进自我梦想的形成,这会成为某些人日后努力的方向,成功的平台。然而坚持最初梦想的人又有多少,伟大的名人又有多少是坚了的最初的梦想。最初的梦想,兴趣的培养,成功的动力。这也是接下来卡梅隆的人生走向——坚持他的坚持。

中学毕业以后,卡梅隆被一所大学的物理系录取,他很快就对大学的课程感到失望,跑出校园闯荡社会。他干过机械修理工,更主要地是给别人开大卡车。有趣的是,直到今天,詹姆斯·卡梅隆看起来还是更像一个卡车司机,而并非一个电影导演。1977年,卡梅隆看到了乔治。卢卡斯的经典科幻影片《星球大战》,他激动地意识到这就是他想创造的东西。这使詹姆斯。卡梅隆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开始为此忙了起来,从来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他开始到处寻找机会接受电影人,熟悉从镜头到摄影机导轨的各种电影制作器材,甚至和朋友制定了人生第一个拍摄计划,想要利用手头的设备和自制的模型制作一部10分钟的科幻影片!

今天的我们或许永远都不会有他在大学时的那种勇气,但即使这样,也要逼迫自己去创造那种为梦想和成功而敢于牺牲和放弃的勇气。或许这样做在他人看来很是疯狂,但这种疯狂是自我对梦想与目标的一种狂热。虽然这样可能会被别人说成疯子、傻子,但这也是自身动力的来源。像著名的激励大师陈安之先生介绍的成功秘籍那样,要想成功,得够疯,够狂。坚持自己的,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

卡梅隆是幸运的,他的才华很快就得到了好莱坞制片人罗杰。卡曼的赏识,从卡曼那里得到了人生第一份电影方面的工作——为卡曼工作室1980年的影片《星空大战》(Battle Beyond the Stars)制作特技模型,第二年他就升职为这个工作室的另一部影片《恐怖星系》(Galaxy of Terror)的第二小组导演和电影制作设计师。

永远不要说谁是幸运的,尤其是对成功的人。因为根本没有所谓的幸运,机会是平等的,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机遇也是自己争取来的。当自己真的对心中的目标热爱到发狂时,我们的身心都将全方位的向那个目标靠近,我们也会过滤掉其他一切的干扰信息,越过一切阻挠你前进的障碍,而对自己的目标,则会潜意识的对有关方面的信息多加关注。所以我们会不由自主的感受到我们与成功已然越来越近。

1981年,卡梅隆的第一部导演作品问世。这部名叫《食人鱼2 :繁殖》(Piranha 2 :The Spawning)的影片完全在意大利拍摄,卡梅隆和一口意大利语的工作人员相处得并不愉快,而拍摄完毕后,制片方出于对这个羽翼未丰的导演的轻视,不让他参与影片的最终剪辑。25岁的卡梅隆一气之下,用一张信用卡撬开了工作室的门,自己想法学会使用了意大利的剪辑机,用几个星期的时间自己剪辑了整部片子。在这个过程中,卡梅隆下定决心不再为任何人卖命,一定要制作 自己的电影。

在意大利期间,卡梅隆备受疾病、饥饿和贫困的折磨。痛苦的经历使他每晚恶梦缠身,一次他做了一个非常清晰的恶梦:被一个来自未来的机器杀手追杀。他决心不再为任何人拍电影。根据恶梦的内容,卡梅隆写了一个浸满其卓越才华的电影剧本《魔鬼终结者》。他把这个剧本以一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制片人高尔。安尼。赫特,条件是让他以自己的方式导演这部影片。高尔答应了他的要求,1984年,詹姆斯。卡梅隆推出了他第一部自编自导的影片《终结者》。这部影片的拍摄只花了650 万美元,却赚得了3600万美元的国内票房,并赢得了影迷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通向成功的道路,起初行走起来都是相当的艰难,但是那些艰难困苦不能消磨我们的意志,只能变成我们成功的动力。这是我们面对困难所应有的一种积极的态度。没有人的成功之路是一帆风顺的,所有的挫败都是在为我们的成功积攒经验。当我们的心态摆正之后,我想诸如疾病、饥饿和贫困等诸多客观条件的折磨都将不是问题。

卡梅隆梦造剧本,并最终让他的努力得到了业界的认可。我不得不说这和化学领域里发现苯分子结构的化学家的经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864年冬的某一天,德国科学家凯库勒坐在壁炉前打个瞌睡,原子和分子开始在幻觉中跳舞,一条碳原子链像蛇一样咬住自己的尾巴,在他眼前旋转。猛然惊醒之后,凯库勒明白了苯分子是一个环,就是现在充满有机化学教科书的那个六角形的圈拳。(《中学化学》)

所以我理解为所有的困难都是靠以上这种方法解决的,而这种方法指的绝对不是做梦,而是对自己要做的事的痴迷。这种痴迷会给予你力量,无穷无尽的,足以战胜任何困难的力量。

之后1985年,詹姆斯·卡梅隆和西尔维斯特·史泰龙一起撰写了《第一滴血2》的剧本,紧接着卡梅隆自编自导的第二部作品《异形2》问世,都获得了较大的反响。1989年,詹姆斯·卡梅隆自编自导的第三部重量级作品《深渊》问世。1991年,之后震惊影坛的《终结者2》浮出水面,赚得了2亿美元的北美票房,并获得了四项奥斯卡奖。《终结者2》的出现看似卡梅隆的人生已达到巅峰,然而正真的成功人士是不会因为小小的成就而骄傲自满的,他们总蓄势待发,不甘堕落,永不停止前进的脚步。正因为这样,才会有了后来震惊世界的两大超级电影——《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

此书最后较为详尽的介绍了这两大超级电影的花絮,包括一些选角过程和一些拍摄花絮。其中略带介绍了一下《阿凡达》中男主角杰克·苏里的扮演者萨姆·沃辛顿是如何进入演艺圈的,给我印象颇为深刻。

萨姆·沃辛顿出生于澳大利亚西部的珀斯市,十九岁时在悉尼当泥水匠。有一回,他为了支持自己的女朋友,陪她一起去了一所戏剧学院参加试演。他女朋友未能如愿,他自己却被选上了,两人后来也分了手,而沃辛顿便开始走上了一条十年之后将他带到卡梅隆门口的路。

真的是很具有戏剧性,我想不仅萨姆·沃辛顿本人年轻时不会料想到他今后的人生会是走向这样一条道路,而且作为旁观者的我都难以置信。其实现在很多可以称之为大片的电影,导演在选角时都不习惯用大牌演员了,而却要不怕千辛万苦的去寻找新人。无论是从《泰坦尼克号》的男主角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的大红大紫,还是到《阿凡达》中男主角萨姆·沃辛顿的功成名就;无论是从《山楂树之恋》中脱颖而出的周冬雨和窦骁,还是到即将上映的《金陵十三钗》中的13位新谋女郎。这些新人仿佛都是那么的幸运,机会都是不期而至的。其实不然,机会还是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机会也不会像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一样砸到谁的头上,对于他们也是这样。就如同万事都有前因后果,细细揣摩,我们会发现,其实他们要得到那个机会也是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时刻做好机会即将到来的准备就好了;如果等不及机会的到来,那就去主动邀请它,创造它,并坚持下去,相信会成功的。

所以当我了解了大导演詹姆·卡梅隆的成功之路后,我把成功概括为了一个人的信仰和他的坚持。因为当一个人真的很渴望成功的时候,他就已经拥有了最大的目标,而我以上概述的所有帮助他成功的素养最终都可以归纳为那种对事物亘古不变的痴迷与热爱。

第三篇:读《解读中国营销》有感

读《解读中国营销》有感

身为一个营销系的学生,理应对自己所处的国家宏观营销环境有一个具体的了解,营销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我相信适应中国市场的营销方式一定是其许许多多种方式的少数几种。这与这个国家的文化,人的思想,社会发展状况,经济实力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找到适应中国的营销方式是很重要而且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以后方便且高效率的开展营销工作。所以我特地选择了卢泰宏教授的《解读中国营销》这本书。

从这本书非常详细的了解了中国市场的状况。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中国市场与西方市场的几点不同之处和差距。对此我还是比较有感触的。

首先是中国有通路陷阱,复杂的通路的特点。这是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最麻烦的陷阱。因为通路不能从外面搬进来只能是当地的,有可能“强龙斗不过地头蛇”。中国市场更具有短期利益驱动特征,使通路不稳定; 信誉和商业道德的问题在通路中非常突出,通路的可控性难以实现;经销商之间的争夺使市场混乱甚至瘫痪。也就是说,中国的市场的“游戏规则”很不完善,没有道德和伦理的底线。只要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不顾一切。这是中国市场高速发展的一个隐忧。希望我们毕业进入社会时,这种现象能得到遏制。

其次,中国有假货泛滥与知识产权恶梦,假冒伪劣严重的现象。国际品牌如P&G、NIKE、微软等在中国市场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假货太多、防不胜防。打假不仅动用多资源而且力不从心,更担心和最为难的是大张旗鼓的打假会使消费者却步,从而严重影响真货的销售,即打假变成打真。中国市场为何假冒伪劣难以控制?重要的原因是有的执法管理部门出于其利益与违法者相勾结,互依互存,甚至充当其保护伞。中国的造假能力是“世界闻名”的,这成了中国国际形象不是非常好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我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为什么中国的假货在国内市场上那么受欢迎?也许是中国很多人都买不起真货吧。特别是国外的知名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已经被政府收了高比例的税。这些税收成本当然要转嫁到中国普通的消费者身上来。价格自然是水涨船高了。而假货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对真品的“征服欲望”。且价格比较低廉,当然是非常有销路的。而且中国普通消费者的消费者的能力虽有大幅度提高但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者对刚性需求的较大需求。中国的恩格尔系数还是比较高的。所以像对这种P&G、NIKE、微软品牌的弹性需求能省就省了。这对情况对我们以后对产品价格的制定还是很有帮助的。

此外中国的大小企业具有市场调查误差高的特点。市场调查在成熟市场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而在中国转型市场中,似乎处在不冷不热的状态。一方面,本土企业淡漠市场调查,只有0、24%的企业愿意做正规市场调查。市场调查客户以跨国公司、合资、私企为主;竞争激烈的行业(如IT、家电、保健品)较重视。另一方面,市场调查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在中国不如国外成熟市场。中国转型市场中市场调查有效性和可信度相对不高的主要原因如:市场变量更多、变化更快,增加了市场调查的难度和风险;市场调查方法基本是西方的,研究方法本土化非常不足,方法误差大;市场调查执行中商业伦理道德差,执行中的虚假和作弊比例高,人的误差大;中国人不习惯和不完全接受西式的调查,心理及行为造成被访者误差大;该行业中民营市场调查公司比重大(45、3%),部分专业素质不够水准;)出于炒作的“排行榜”缺乏公信而破坏了调查业名声。在我们市场营销课上我们重点学习了市场调查的具体思想方法,而且还做了实训作业。但从这本书上看,中国大小企业的市场调查具有虚假,方法落后,且中国人不习惯西式的调查的问题。这使十分可悲的,市场调查报告就像是企业在市场中生存的探照灯,没有真实、完善的调查报告,就等于让自己的眼睛蒙上了灰,就算能开始运作企业,也一定是跌跌撞撞,迟早会跌倒,最后不免落个倒闭破产的下场。我觉得中国企业要有自己特点的市场调查报告。不能一味的照搬西方的市场调查方法及主要思想,毕竟东西方人的文化差异巨大。我始终认为一个好的精准的市场调查报告是一个企业成功的一半。我们不能因为现在中国企业的市场调查报告做的不好而放弃去做。所以,我现在要认认真真的学好做市场调查的方式方法。为自己将来进入的企业做一个高质量的“探照灯”。

中国市场还有企业及垄断行业营销障碍的现象。中国各类行业和企业的营销意识和水平相差很大,一般而言,竞争行业优于垄断行业;民营企业优于国有企业。相比之下,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银业、国有事业还处于“没有营销”的阶段,高层缺乏营销意识、没有营销职能部门、更谈不上市场研究和营销策略,营销障碍很大。其基本原因是:政府行为主导企业,不是真正意义的企业,其行为导向是政府而不是市场;体制问题、资金问题、利益问题大过营销问题;没有营销需求与动机,没有直接的竞争压力;没有营销观念。这看起来十分的荒诞,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怎么没有“营销”这个概念呢。但在中国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不少。中国的企业分为央企、国企、私企等几种。而央企基本上都是某个行业的垄断企业。如石油行业的“三巨头”: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通讯行业的中移动,中联通等等。这些企业特别是石油行业的“三巨头”没有什么营销概念,他们只负责把石油转化为别的能源,然后根据国际市场及政府的要求定价。还不断的涨价。消费者是没有一丁点的定价权力的。由政府所控制的垄断企业虽然有利于市场的稳定,但违背了市场经济应有的规律。到底这种特殊的企业是否能适应中国市场的长远发展。这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中国企业的战略规划失败率高。制定营销战略规划更为困难,战略规划的有效性也受到更大的挑战。在一个变量更多的转型市场中发展,中短期的规划比长期规划更重要更现实;动态战略调整比静态战略规划更重要。中国本土企业短期性行为非常突出,原因之一是他们无法预测未来太远的政策和环境变化,而关注现实眼前。国际著名的咨询顾问公司,如麦肯锡、波士顿、安达信(安盛)和罗曼.罗兰都已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公司在中国遇到的突出问题之一,正是中国市场的客户往往并不认同他们擅长和习惯的、在较成熟稳定市场中展开的长期战略规划,其长处有时反而成为短处。

中国企业还有着广告运作上的困惑。由于中国消费者甚至比外国消费者更迷信广告和强势媒体,广告被赋予了更大的作用。除了外资品牌将广告作为重要武器外(如1980年代的日立和1990年代的P&G、摩托罗拉和康师傅等),本土品牌建立知名度或新产品入市,广告都起了特别大的作用,如1996~1998年VCD市场、2000年保暖内衣市场以及1996年的“秦池”(酒)、1997年的“爱多”、1999年的“商务通”和2000年的“太太”(保健品)等都是明显的例子。但是,广告的运作却有很多不规范之处:1995年实施的《广告法》有原则但缺乏细节界定,各地执行的解释不一;企业与地方政府联手支撑巨额广告费(秦池)共同赌市场; 地方台普遍的插播广告打断了收视率高的节目与广告效果的正常链接;成熟市场中的媒体策略尽管定量化,在中国环境中的有效性却大受挑战;国际广告界成熟的代理制度被中国市场中特殊的关系和灰色操作猛烈冲击。广告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孔不入的。这也是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中国广告的质量是参差不齐的。在电视上,有种广告长达20分钟,长时间的占据电视机的屏幕,而推销的东西尽是些假冒质量低的东西。使观众防不胜防。而在公共场所中也有不少人分发广告,也是比较令人头疼的一件事。所以,我认为中国企业在广告上花费的经历似乎有点多。毕竟企业的商品的好坏是消费者最最关心的,现在很多广告都有夸大其产品功能的嫌疑,这不仅让消费者大感失望,更会让消费者对广告失去信任感,从而带给企业以毁灭性的打击!

以上6点是《解读中国营销》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中国市场和西方市场不同的主要之处及我的一些小小的感想。总的来说,中国企业的营销策略还是有很多急需改进的问题,中国整个市场也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毕竟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不过30多年。30多年走过了西方几百年的路。难免会有偏颇的地方。相信过不了多少年,中国企业及中国的市场一定会有比较大的改进,会变得更成熟。到时候也是我们大显身手的时候。所以储备好自己的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珍惜当下,珍惜学习的时光,努力的学好理论知识,努力做好实践作业,积累经验必要的。在3年之后,在踏入社会工作的时候,在父母及自己的满心期望期盼下。自己能在企业中得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创造出自己的小辉煌!

(本篇字数:3369字)

丁 鹏

F10022224 2011年5月

第四篇:读《朴槿惠的传奇人生》有感

读《朴槿惠的传奇人生 绝望创造希望》有感

2012年12月,朴槿惠当选韩国第18任总统,成为东亚第一位女性总统,就像奥巴马成为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一样,对于开创性的事情总是会多一分好奇。我基于想揭开这位看似柔和实则内心坚毅的东方女性的面纱,于是找来了这本书,希望可以通过这本书来加深对她的了解。

和我所期待的不太一样,这本书并没有按照政治人朴槿惠的路线来写,而是通过朴槿惠的人生经历来分析其思维和方法。所以,这本书的焦点不在于朴槿惠的政治,而在于其人。文中通过朴槿惠的亲笔日记来展开叙述,通过这些日记,我仿佛可以了解到她的心里路程,可以感受到她接连遭遇母亲父亲遇刺身亡的痛苦,从高高在上的第一夫人到左右亲信背叛的那种绝望我仿佛都可以感受的到,在同情她的同时,更多的是报以敬重,这是一个多么坚忍、聪明的女子,从她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

1974年,22岁的朴槿惠遭遇母亲鱼遇刺身亡的消息,不得不中断学业,回国暂代第一夫人的职位,22岁的年龄,当别的女孩子还在沉浸浪漫约会,时尚派对的时候,年幼的她已经开始承担国民的责任,周旋在各种首脑政客之间,一举一动都要极具谨慎。为了更好的做好第一夫人,她不得不晚上12点休息,凌晨5点起床以处理更多的政务,学习更多的东西。疲惫与过度的谨慎已使她不堪重负,但是,上帝仿佛是铁了心的要磨练她,有降来了一个更大的噩耗,1979年,朴正熙也就是朴槿惠的父亲遇刺身亡,一切来得都是那么突然,曾经是备受荣宠的总统女儿,现在却沦为失去双亲,无依无靠的27岁的少女家长,他真是瞬间从天堂跌入了地狱,绝望至极。

“谁都不会知道,那时的我是怎样煎熬过来的。”她这样说道,“其实我自己也觉得是一个奇迹,能活到现在,而没有被绝境逼疯。”

从青瓦台总统府搬到新堂洞老家,曾经信誓旦旦要竭尽毕生精力来效忠的人们纷纷选择了背叛,甚至是侮辱,诽谤或伤害。不得已,朴槿惠选择隐居,18年!整整18年!对她来讲,那简直是一段比死亡还恐惧,痛苦和绝望的岁月,但是,她挺过来了。、,每天通过冥想,丹田呼吸,读书来达到内心的宁和,他是一个强者!

绝望是一个悬崖峭壁,我们通常是这样觉得,而且摔下去是唯一的一条路。在绝望面前,我们就像是小鬼见了阎王爷,一点反抗的能力也没有,所以,我们只能是平常人,一辈子默默无闻,平平淡淡的过完一生。褒义的讲法,我们这是甘于寂寞,无私奉献,其实不过是一群没胆量,没实力而又不甘服输的人的自我聊慰罢了。绝望是一剂毒药,是对于我们而言,但对于朴槿惠、贝多芬、梵高、甘地那样的伟人来讲,绝望就是一剂良药,绝望是他们变得更加坚强,中国有句古话“置之死地而后生”,人在绝望的时候,会排除一切顾虑,迸发出最大的潜力,所以才会有“绝望之后就是希望”这句话。

世界上的每件事都没有绝对性,我们不能简单的把绝望定性为好或是不好,只需要记得,那些伟大的人都是以绝望为契机来实现自己坚强而又成熟的完美蜕变,悬崖下只有一条路,但是不要只基于脚下,抬头看看,天空仍有另一条路等着你去开辟。朴槿惠用她的亲身经历教会了我,勇猛的鹰会飞得更高,更远。

朴槿惠隐居18年,拒绝与外界接触,独自忍受着孤独,那么长的时间,我很诧异他为何没有患上抑郁症,往后深读才发现她选择看用冥想丹田呼吸作为新的开始。在日记中她写道:

酷暑、严寒、风雪、暴雨、雾霾„„天气真是像极了人生、”

“人在生存的过程中,忘记神的存在,感受到死亡,病魔,自然的威力并经历各种极端恶劣的条件后,才会领悟到上天的威严而变得更加谦虚.”

“人的一生中可以享受的最大快乐是心的平和。” 我很难现象的到这是以为历经磨难,饱经世态炎凉的女子所能写出的话,我仿佛不是在读日记,而是在品味哲学,修身养性,日记中充满看智慧和人生哲理,岁月在她的身上并没有留下沧桑的痕迹,而是把她洗涤的愈发清晰美丽。她一个人在孤独中感悟着周围的一切,就像高山上的雪莲,远离凡尘,却比任何人都有通透豁达的心,这是一个让人震撼的女子。

想想自己每每一个人的时候就会觉得异常孤独,不能静下心来独自完成任务,记得高中老师时常教导我们:“高三的日子要抗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可惜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现在我们经常会感慨,大学生的质量越来越低了,教授的学识越来越差了,书籍的内容越来越低级了„„排除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越来越耐不住寂寞了。大学生忍受不了孤独,宁愿逛街K吧,也不愿独自静下来认真想一想自己的人生,教授们也忙着追名逐利了,哪还能静下心来做学问,著书人着急的更没法说了,司马迁用了18年完成《史记》,李时珍《本草纲目》时长27年,达尔文《物种起源》2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甚至花了40年还完成,半辈子才完成一本著作,每一句每一行都是精华,都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而现在,经常看到对作者的介绍是谁谁著名作家,出版过多少多少本书,少则五六本,多大几十本。欲速则不达,凡是都要循序渐进,有了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以为追求速度反倒会适得其反。朴槿惠在寂寞中坚守着本心,不急躁,不浮夸,始终以宁和的心态去对待人生。这对我,对大家都是一个很好的榜样。

《明月宝鉴》中有这样的内容

:用责怪别人的心责备自己,错误就会少一点,用原谅自己的心来原谅别人,人情就会长久。

朴槿惠一生跌宕起伏,受尽各种磨难,06年5月20日,朴槿惠在首尔帮首尔市长拉选票的时候,不行被刺,划伤了脸部。据当时主治医生介绍,幸亏美工刀当时倾斜了,如果直线下来的话,面部神经绝对受损,可能今后都会过着无法闭眼和嘴巴的生活,再者,伤口不偏不倚的刚好停在距离颈部动脉5毫米的地方,要是再深一点点,她可能在几分钟内因大出血而死亡。”她离死亡是那么的近。

通常情况下,遇到这种事情,我们肯定会心生愤怒或一定要把肇事者严惩,但是她没有,在出院那天,她面对国民和记着说了如下意味深长的话语:

“经历了这次事件,我觉得自己余下的人生是上天馈赠与我的,为了报答,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和国民的幸福,我愿意倾尽我所有的一切。”

多么善良可敬的人啊,他没有让仇恨蒙蔽了双眼,反而一直心存感恩,致力于那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自那次事件后,她更加看淡了时间的利害得失,更加勇敢无畏,也更加坚定了她从政以来从未动摇过的决心。

妹妹看到这里,我就是为自己以前做过的种种感到羞愧,为一点小事斤斤计较,或因为一句话而心生不满,每天为应付各种琐事而疲累,心里始终被沉重的枷锁桎梏。佛经有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诸法空相也。唯心主义认为i,感知即是存在。我们觉得高兴便是高兴,觉得痛苦便是痛苦,若想要存在便睁开眼睛,若封闭五官,一切都不存在。由此中角度来看,世界本是有无相连,存在的形形色色若不去感知它,便也是空。一切存在的烦恼,琐事,若是将心放下,便是一片宁和。一切由心态决定。

读过这本书后,我有一个比较重大的改变,就是有了渴望,有了一个一直想要获取知识的欲望。乔布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生毕业典礼致辞中曾说过,自己一直有种如饥似渴般的追求:“要一直保持愚蠢的前进,要时刻保持饥渴。”莎士比亚也有过类似的表达,”我心中一直有永不消失的渴望。”

渴望是前进的动力。目前大学生整体水平下降就在于失去了对知识的渴望。知识储备不足,如何演绎 自己的人生。朴槿惠说过:“人生的剧本是既定的。但关键是要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这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时刻保持渴望的心态并不断追求的原因。”

我们时常会对自己不满意,感觉自己不够完美,以前或许不知道缺陷在哪里,但从这本书中,我找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会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并且努力做一个时刻饥渴的人,用知识武装头脑,做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人。

第五篇:读《解读中国营销》有感(xiexiebang推荐)

读《解读中国营销》有感身为一个营销系的学生,理应对自己所处的国家宏观营销环境有一个具体的了解,营销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但我相信适应中国市场的营销方式一定是其许许多多种方式的少数几种。这与这个国家的文化,人的思想,社会发展状况,经济实力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找到适应中国的营销方式是很重要而且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以后方便且高效率的开展营销工作。所以我特地选择了卢泰宏教授的《解读中国营销》这本书。

从这本书非常详细的了解了中国市场的状况。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中国市场与西方市场的几点不同之处和差距。对此我还是比较有感触的。

首先是中国有通路陷阱,复杂的通路的特点。这是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最麻烦的陷阱。因为通路不能从外面搬进来只能是当地的,有可能“强龙斗不过地头蛇”。中国市场更具有短期利益驱动特征,使通路不稳定; 信誉和商业道德的问题在通路中非常突出,通路的可控性难以实现;经销商之间的争夺使市场混乱甚至瘫痪。也就是说,中国的市场的“游戏规则”很不完善,没有道德和伦理的底线。只要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不顾一切。这是中国市场高速发展的一个隐忧。希望我们毕业进入社会时,这种现象能得到遏制。

其次,中国有假货泛滥与知识产权恶梦,假冒伪劣严重的现象。国际品牌如P&G、NIKE、微软等在中国市场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是假货太多、防不胜防。打假不仅动用多资源而且力不从心,更担心和最为

难的是大张旗鼓的打假会使消费者却步,从而严重影响真货的销售,即打假变成打真。中国市场为何假冒伪劣难以控制?重要的原因是有的执法管理部门出于其利益与违法者相勾结,互依互存,甚至充当其

保护伞。中国的造假能力是“世界闻名”的,这成了中国国际形象不

是非常好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我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为什么中国的假

货在国内市场上那么受欢迎?也许是中国很多人都买不起真货吧。特

别是国外的知名品牌,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已经被政府收了高比例的税。这些税收成本当然要转嫁到中国普通的消费者身上来。价格自然

是水涨船高了。而假货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对真品的“征服欲望”。

且价格比较低廉,当然是非常有销路的。而且中国普通消费者的消费

者的能力虽有大幅度提高但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消费者对刚性需求的较大需求。中国的恩格尔系数还是比较高的。所以像对这种P&G、NIKE、微软品牌的弹性需求能省就省了。这对情况对我们以后对产品

价格的制定还是很有帮助的。

此外中国的大小企业具有市场调查误差高的特点。市场调查在成熟市场中的作用和地位非常重要,而在中国转型市场中,似乎处在不

冷不热的状态。一方面,本土企业淡漠市场调查,只有0、24%的企

业愿意做正规市场调查。市场调查客户以跨国公司、合资、私企为主;

竞争激烈的行业(如IT、家电、保健品)较重视。另一方面,市场调

查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在中国不如国外成熟市场。中国转型市场中

市场调查有效性和可信度相对不高的主要原因如:市场变量更多、变

化更快,增加了市场调查的难度和风险;市场调查方法基本是西方的,研究方法本土化非常不足,方法误差大;市场调查执行中商业伦理道

德差,执行中的虚假和作弊比例高,人的误差大;中国人不习惯和不

完全接受西式的调查,心理及行为造成被访者误差大;该行业中民营

市场调查公司比重大(45、3%),部分专业素质不够水准;)出于炒作的“排行榜”缺乏公信而破坏了调查业名声。在我们市场营销课上我们重点学习了市场调查的具体思想方法,而且还做了实训作业。但从

这本书上看,中国大小企业的市场调查具有虚假,方法落后,且中国

人不习惯西式的调查的问题。这使十分可悲的,市场调查报告就像是

企业在市场中生存的探照灯,没有真实、完善的调查报告,就等于让

自己的眼睛蒙上了灰,就算能开始运作企业,也一定是跌跌撞撞,迟

早会跌倒,最后不免落个倒闭破产的下场。我觉得中国企业要有自己

特点的市场调查报告。不能一味的照搬西方的市场调查方法及主要思

想,毕竟东西方人的文化差异巨大。我始终认为一个好的精准的市场

调查报告是一个企业成功的一半。我们不能因为现在中国企业的市场

调查报告做的不好而放弃去做。所以,我现在要认认真真的学好做市

场调查的方式方法。为自己将来进入的企业做一个高质量的“探照

灯”。

中国市场还有企业及垄断行业营销障碍的现象。中国各类行业和

企业的营销意识和水平相差很大,一般而言,竞争行业优于垄断行业;

民营企业优于国有企业。相比之下,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银业、国有

事业还处于“没有营销”的阶段,高层缺乏营销意识、没有营销职能

部门、更谈不上市场研究和营销策略,营销障碍很大。其基本原因是:

政府行为主导企业,不是真正意义的企业,其行为导向是政府而不是

市场;体制问题、资金问题、利益问题大过营销问题;没有营销需求

与动机,没有直接的竞争压力;没有营销观念。这看起来十分的荒诞,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怎么没有“营销”这个概念呢。但在中国这种现象

确实存在,而且不少。中国的企业分为央企、国企、私企等几种。而

央企基本上都是某个行业的垄断企业。如石油行业的“三巨头”:中

石化、中石油、中海油。通讯行业的中移动,中联通等等。这些企业

特别是石油行业的“三巨头”没有什么营销概念,他们只负责把石油

转化为别的能源,然后根据国际市场及政府的要求定价。还不断的涨

价。消费者是没有一丁点的定价权力的。由政府所控制的垄断企业虽

然有利于市场的稳定,但违背了市场经济应有的规律。到底这种特殊的企业是否能适应中国市场的长远发展。这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中国企业的战略规划失败率高。制定营销战略规划更为困难,战

略规划的有效性也受到更大的挑战。在一个变量更多的转型市场中发

展,中短期的规划比长期规划更重要更现实;动态战略调整比静态战

略规划更重要。中国本土企业短期性行为非常突出,原因之一是他们

无法预测未来太远的政策和环境变化,而关注现实眼前。国际著名的咨询顾问公司,如麦肯锡、波士顿、安达信(安盛)和罗曼.罗兰都已

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公司在中国遇到的突出问题之一,正是中国市场的客户往往并不认同他们擅长和习惯的、在较成熟稳定市场中展开的长期战略规划,其长处有时反而成为短处。

中国企业还有着广告运作上的困惑。由于中国消费者甚至比外国

消费者更迷信广告和强势媒体,广告被赋予了更大的作用。除了外资

品牌将广告作为重要武器外(如1980年代的日立和1990年代的P&G、摩托罗拉和康师傅等),本土品牌建立知名度或新产品入市,广告都

起了特别大的作用,如1996~1998年VCD市场、2000年保暖内衣市

场以及1996年的“秦池”(酒)、1997年的“爱多”、1999年的“商

务通”和2000年的“太太”(保健品)等都是明显的例子。但是,广

告的运作却有很多不规范之处:1995年实施的《广告法》有原则但

缺乏细节界定,各地执行的解释不一;企业与地方政府联手支撑巨额

广告费(秦池)共同赌市场; 地方台普遍的插播广告打断了收视率高的节目与广告效果的正常链接;成熟市场中的媒体策略尽管定量化,在中国环境中的有效性却大受挑战;国际广告界成熟的代理制度被中

国市场中特殊的关系和灰色操作猛烈冲击。广告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孔

不入的。这也是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中国广告的质量是参差

不齐的。在电视上,有种广告长达20分钟,长时间的占据电视机的屏幕,而推销的东西尽是些假冒质量低的东西。使观众防不胜防。而

在公共场所中也有不少人分发广告,也是比较令人头疼的一件事。所

以,我认为中国企业在广告上花费的经历似乎有点多。毕竟企业的商

品的好坏是消费者最最关心的,现在很多广告都有夸大其产品功能的嫌疑,这不仅让消费者大感失望,更会让消费者对广告失去信任感,从而带给企业以毁灭性的打击!

以上6点是《解读中国营销》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中国市场和西方

市场不同的主要之处及我的一些小小的感想。总的来说,中国企业的营销策略还是有很多急需改进的问题,中国整个市场也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毕竟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不过30多年。30多年走过了西方几

百年的路。难免会有偏颇的地方。相信过不了多少年,中国企业及中

国的市场一定会有比较大的改进,会变得更成熟。到时候也是我们大

显身手的时候。所以储备好自己的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

珍惜当下,珍惜学习的时光,努力的学好理论知识,努力做好实践作

业,积累经验必要的。在3年之后,在踏入社会工作的时候,在父母

及自己的满心期望期盼下。自己能在企业中得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创

造出自己的小辉煌!

(本篇字数:3369字)

丁鹏

F10022224

2011年5月

下载解读李约瑟的传奇人生 读《李约瑟:揭开中国神秘面纱的人》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解读李约瑟的传奇人生 读《李约瑟:揭开中国神秘面纱的人》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