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练习
《绿色蝈蝈》、《月亮上的足迹》 《绿色蝈蝈》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狩猎、喧嚣、静谧、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等词语。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蝉的生活习性。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概括要点的方法。2.体会文章语言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3.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德育目标 感受作者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信念。《月亮上的足迹》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2.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新课讲解 《绿色蝈蝈》 1.词语积累:(1)正音: 喧嚣(xiāo)劫掠(jié)静谧(mì)酷爱(kù)吮取(shǔn)气氛(fēn)满载而归(zài)喑哑(yīn)(yǎ)(2)解词: 狩猎:打猎。喧嚣:声音嘈杂。静谧:安静。弱肉强食: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庞然大物:指高大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但实际上很虚弱的事物。惊慌失措: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津津有味: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empirenews.page--][/!--empirenews.page--]?lt;/span 2.简介作者法布尔及其作品《昆虫记》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1910年法布尔在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的安慰。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3.整体把握:(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4.深入剖析:(1)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呢? 课文第1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有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著。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是多么富有匠心的写作思路!(2)作者是如何知道蝈蝈喜欢吃什么食物的呢? 作者是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蝈蝈喜欢吃蝉肚子的。清晨,作者散步时看到的一幕揭开了蝈蝈食物之谜——捕蝉为食。又通过变换食物的花样,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这反映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3)文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窃窃自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是拟人。这样写亲切自然,形象生动。(4)研读课文第9段,归纳这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什么生活习性,说明蝈蝈属__________(A.食肉 B.食草 C.杂食)性昆虫。课文第9段文字说明了蝈蝈的食性。选C,属杂食性昆虫。(5)“蝈蝈也存在着同类相食的现象。诚然,在我的笼子里,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但是如果一只蝈蝈死了,活着的一定不会放过品尝其尸体的机会的,就像普通的猎物一样。”本语段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好处? 语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蝈蝈同类相食,拿螳螂来作比较。这样写既能使读者了解其他昆虫的习性,又能突出蝈蝈的习性。(6)《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笔法特点。本文的说明与一般的说明文不同,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亲切自然,富有文学笔法,妙趣横生,生动活泼,呈现以下几个特色: ●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生动传神的语言。作者对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生动感人。●拟人手法的运用。这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了可读性。●通过比较来写蝈蝈。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小结: 谈到《昆虫记》,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的确如此,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的精神之树增添了一颗丰硕的智慧之果。在我们品享的同时,就让心中的感念作为对“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的赞誉。《月亮上的足迹》 1.词语积累:(1)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2)畅谈(chàng):尽情地谈。(3)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4)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5)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6)可望而不可即(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2.整体把握:(1)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②采集月壤和月岩。③树立登月纪念碑。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3)提问: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的。明晰的时间线索使读者比较详细地了解登月的具体时间,也增强了事件的生动性。3.深入剖析:(1)读课文的第5、11语段,在课本上标记出含有数字的语句,思考: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富有吸引力的数字如“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等。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2)结合课文第4语段中的议论性语句,思考: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①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②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赞叹。如流露在登月纪念碑文中的胜利、豪迈之情。4.总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的字注音。喧嚣()劫掠()静谧()酷爱()吮取()气氛()满载而归()喑哑()()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shîu()猎 cuàn()夺 rǎo()乱 更胜一chïu()gōu()火 zhōng()斯 xī()sū()作响 wō jù()()3.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4.给下列各句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1)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________(探索、摸索、求索)太空的重要一步。(2)于是,第三级火箭再次发动,使速度达到了每秒10.5公里,进入登月轨道,向着月球________(奔、飞、驶)去。(3)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________(挂、飘、悬)在飞船的上方。(4)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________(观看、观测、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5.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构成名人对联。(学有专长 虚心求教 独辟蹊径 不倦求知 潜心练习矢志求成 一丝不苟)上联:孔夫子每事必问,下联:王羲之临池学书,6.下边是某教学楼旁一个告示牌的内容,其用语强硬,故效果不佳。请你根据“用语亲切诚恳,让人容易接受”的原则,修改告示牌的内容。原句:此处严禁堆放垃圾,违者罚扫!改句: 7.从连贯的角度看,填入横线最恰当的一项是()在我梦里:所有被砍伐的森林重新绿叶葱茏。梦境如此美好,能忍心让它仅仅是个梦吗?
A.污染的所有河流重新清波荡漾 B.[!--empirenews.page--][/!--empirenews.page--] 所有受污染的河流重新清波荡漾 C.所有河流不再受污染而清波荡漾 D.所有清波荡漾的河流不再受污染 8.不超过六个字概括下文内容。然后,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二.阅读: 文段一: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登月舱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宇航员兴奋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报告,他们已经胜利着陆。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兴地祝贺他们的成功。21 日上午11时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一个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1.概括文段内容。2.文段以________为其写作顺序,语言标志有________。3.为什么作者要精确地记录登月的时间? 文段二: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在树林里,有时人们会听到“笃、笃、笃”的响声。如果你蹑手蹑脚、屏住呼吸走上前去,就会发现,这是森林“医生”啄木鸟在“工作”。啄木鸟长着一把天生的“手术刀”,这就是像钢凿一样的嘴壳。它祖代相传,以食虫为生。当它停落在树干上时,就举起“手术刀”东敲敲、西啄啄,从敲击树干的声音中,得知害虫潜伏的部分,然后在树上啄一个小洞,把细长的舌头伸进去,利用上面的粘液和小钩,将虫子钩出来吃掉。害虫虽然隐藏在树干深处,但一旦被啄木鸟发现,便休想逃命。 根据调查和研究,啄木鸟勤勤恳恳,从不贪懒,每天都要敲打树干500~600次。近年来,有人通过高速摄影测算出,啄木鸟啄树的冲击速度,是每小时2080千米,当啄木鸟的头部从树上弹回来时,它减速的冲击力也大得惊人——约有1000个重力常数。要知道,一辆汽车如果以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撞在一堵砖墙上,其力量才不过10个重力常数。可想而知,1000个重力常数,这是多么巨大的冲击力!奇怪的是,啄木鸟从来不会因此而得脑震荡,头颈也不会受到任何损伤。①为什么啄木鸟有这种奇特的本领?②科学家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研究,还对啄木鸟作了解剖。③结果发现,啄木鸟的头部是一种天然防震器。④它的构造与众不同:脑子被细密而松软的骨骼包裹着,在脑子的外脑膜与脑髓之间,有一条狭窄的空隙,这样一来,通过流体传动的振动波,也许会得到减弱。⑤此外,啄木鸟的头部有非常大而有力的肌肉系统,也能起到消震和吸震的作用。⑥以后,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个更重要的原因,这就是啄木鸟的头部和它的“手术刀”是一前一后作直线运动的,一点也没有侧向运动。1.给下面的字注音。蹑()颈()剖()2.最后一段中第⑤句是病句,应该把 和 这两个词对调。3.第一段中有两个“它”,指代的对象一样吗?它们指代什么? 4.啄木鸟是如何捕害虫的? 5.第三自然段开头的一句话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6.啄木鸟在啄木时能防震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文段三: 阅读《恐龙无处不有》,回答问题。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作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该岛是稍微远离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两栖动物化石的遗骸。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洋来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30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地为地质界所有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1.“恐龙无处不有”与“恐龙到处都有”意思一样吗?有什么区别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86年,詹姆斯罗斯岛上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个问题进一步想到的是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恐龙无处不有》一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一.1.xiāo jié mì kù shǔn fēn zài yīn yǎ 2.狩 篡 扰 筹 篝 螽 窸窣 莴苣 3.弱肉强食 庞然大物 惊慌失措 津津有味 4.(1)探索(2)奔(3)悬(4)观察 5.虚心求教,潜心练习;不倦求知,矢志求成 6.略 7.B 8.安装各种仪器 二.文段一: 1.登月舱降落月球,人类登上了月球。2.时间;7月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21日上午11时39分、11点51分、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3.因为这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这是一个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文段二: 1.niè jǐng pōu 2.消震和吸震 3.不一样。第一个指代“像钢凿一样的嘴壳”;第二个指代啄木鸟。4.当它停落在树干上时,就举起“手术刀”东敲西啄,从敲击树干的声音中,得知害虫潜伏的部分,然后在树上啄一个洞,把细长的舌头伸进去,利用上面的粘液和小钩,将虫子钩出来吃掉。5.不能删去。因为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6.①啄木鸟头部是一种天然防震器;②啄木鸟头部和它的“手术刀”作直线运动。文段三: 1.两句意思一样,只是语意语气轻重有所不同。“恐龙无处不有”是双重否定句,语意语气强些。 2.说明了全世界各大洲都曾有恐龙生活过。 3.南极气候寒冷,恐龙不适宜在南极生存,它又是怎样来到南极的? 4.“地球”“板块构造”理论。
第二篇:《莺》《月亮上的足迹》教案及练习
1.学习11课《莺》12课《月亮上的足迹》2.汉语知识:副词、连词、介词3.第三单元检测11课《莺》
(一)文学常识作者: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布封自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的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但它的语言优美,又不乏艺术的形象描绘,因而也有文学价值,课文就是选于此书。作为科学家,布封颇受诋毁,作为文学家,却受到普遍的赞扬。他写的《自然史》笔锋富于感情,用形象的语言,作拟人的描写,生动活泼,至今仍为人们喜爱。
(二)基础知识1.读准字音 mái qī tián hē xǐ hán 阴霾 栖息 恬静 千呵万护 迁徙 涵养 2.解释词语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栖息:(鸟类)停留休息。涵养:蓄积并保持。恬静:安静。迁徙:迁移。
(三)文章内容和结构这篇科学小品,以文学的笔调,描绘了莺的活泼好动,生性胆小,善于歌唱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莺和大自然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的由衷喜爱和赞美。全文六个自然段:第一段:冬天过去了,鸟类带来了初春的信息。第二段:莺活跃,灵巧,轻盈,好动。第三段:莺的毛色,大多为灰白色或褐色,显得暗淡缺少光彩。第四段:莺在花园里,树丛中,菜园里栖息、繁衍、打闹。第五段:莺生性胆小,但容易忘却,很快回到欢乐之中。第六段:莺有着美妙的歌声,它歌唱幸福,人们为之动情。12课《月亮上的足迹》这篇纪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气魄,赞美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全文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过程分为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4小节)写飞船升空前的准备。第二部分(5—9小节)写飞船飞向月球。第三部分(10—14小节)写登月舱登月成功。第四部分(15—20小节)写飞船返回地球。这几部分中第三部分是重点,在登月航登月成功,这段里记叙了宇航员做的六件事。(1)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月壤和月岩。(3)树立登月纪念碑。(4)安装各种仪器。(5)插上美国星条旗。(6)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语法知识
(一)副词:1.副词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动作行为的范围、时间、频率、语气等或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词。2.常用的副词(1)表示程度的,如:很、更较、稍、最、太、极等。(2)表示范围的,如:都、全、只、单、俱、仅、一共、统统等。(3)表示时间的,如:才、已、刚、就、马上、立刻、永远、将要等。(4)表示频率、重复的,如:又、也、再、常常、屡次、往往、还等。(5)表示语气的,如:难道、竟、却、究竟、反而、果然、莫非等。(6)表示情状的,如:刚巧、突然、偶尔、居然、仿佛、渐渐等。(7)表示否定、肯定的,如:一定、确定、必然、不、非、没、否等。3.副词的功能特点(1)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但不能修饰名词;如:“十分可爱”、“很讨厌”。(2)有些副词还能起关联作用,把词、短语、分句组合起来。例如:又说又笑这种衣料花样既好看,价钱又十分便宜。
(二)连词:1.连词是连接词、短语、句子的词,用来表示并列、选择、转折、递进、因果等关系。2.常见的连词:(1)表示并列:和、跟、与、同。如:战争与和平。你和他都是我的好朋友。(2)表示选择的:或、或者。如:或打篮球,或踢足球,随你便。(3)表示转折的:却、但是。如:困难是很大,但我们有必胜的把握。(4)表示递进的:而且、并且。如:李小明不但迟到,还经常旷课。(5)表示因果的:因为、所以、因此。如:因为我高兴,所以多喝了几盅。
(三)介词:1.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者名词性短语前面,同这些词或短语一起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对象、方式、目的、比较等。2.介词的功能特点。(1)介词不能单用,这是最根本的语法特征。(2)常常同名词、代词和名词短语组成介宾短语,可以表示如下意义:① 表示处所、方向:自、从、往、朝、向、到、在、于② 表示时间:从、自从、到、在、当、于③ 表示目的:为、为了、为着④ 表示对象:对、对于、关于、连、同、跟、和、把⑤ 表示比较:比、同、跟、和(3)有些词兼有动词和介词两种功能。如:动词介词由这件事不能由你。他由家里出来。向葵花向太阳。大家向你学习。左他在图书馆。他在信中批评了我。比咱们比什么?你比我强。【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A.惩罚(chěng)嵌入(qiàn)孕育(yùn)簌簌(sù)B.仪表(yí)装置(zhì)描摩(mã)农谚(yàn)C.着陆(zhuï)平衡(hãng)畸形(jī)褐色(hâ)D.殷墟(xū)欢畅(chàng)阴霾(lí)怠惰(duî)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A.如醉如痴 不胜枚举 涵养 融化B.次第开放 哀草连天 装扮 蜉游C.不记其数 草木荣枯 恬静 延迟D.无忧无虑 怕案叫决 湿润 情致3.找出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A.风和日丽 和盘托出 曲高和寡 和平共处B.一年半载 风雪载送 载歌载舞 千载难逢C.落井下石 落花流水 落落大方 不落痕迹D.差之毫厘 差强人意 参差不齐 相差无几4.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组是()年年如是 风雪载途 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A.是这样 记载 解除 连续B.这样 充满 隐藏 连接C.像这样 装载 解除 连接D.判断动词 装载 隐藏 连续5.下列词语字形、读音、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翩然(piān rán):舞姿漂亮的样子。少见多怪(shǎo jiàn duōguài):由于见识少,遇见平常的事也感到奇怪。B.孕育(yuân yù):怀胎生育,文中用来比喻酝酿着新的事情。目不识丁(mù bú shí dīng):形容人不识字。C.怠惰(dài duî):懒惰。不胜枚举(bù shâng mãi jǔ):例子很多,无法一一列出。D.情至(qíng zhì):情趣、兴致。雅俗共赏(yǎsú gîng shǎng):文化高的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6.下列词语不完全是反义词的一组是()A.光明——黑暗 伟大——渺小B.文明——野蛮 单纯——复杂C.平坦——崎岖 批评——表扬D.迅速——缓慢 聪明——傻子7.下面句子中对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句是()A.西洋人把织女星和附件的几颗星连在一起,成为一架七弦琴的样子,把它叫做天琴座。这句话给“天琴座”下了定义。B.光年是天文学上表示距离的单位,表示光一年所走的路程的长短。这句话给“光年”下了定义。C.所谓小星,只不过我们看起来小,实际上有很多都比太阳还大。这句话给“小星”下了定义。8.下面破折号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冷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B.这中间一颗最亮最大的就是牛郎星——也叫做牵牛星。C.这速度和地球公转的速度——每秒钟29公里——差不多。D.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9.以下句子中划线处应填词语正确的一项是()(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得多。(2)物候观测的数据 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 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3)若是我们一连几晚,每晚上都 牵牛星和织女星,就可以知道他们的关系位置是不变的。(4)7月21日5点17分40秒,登月舱 地降落在月球上。A.灵巧 反馈 观测 稳稳B.灵活 反应 观看 安稳C.灵敏 反映 观察平稳D.灵便 表现 观赏 安全二.判断题:1.说明文可以分为两类。说明实物的外形、功用、来源、内部结构及种属关系的说明文叫实物说明文;说明事物的因果关系、发展规律的说明文叫事理说明文。()2.“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写说明文必须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说明事物。()3.说明文的语言有两种,一种是生动的说明,另一种是平实的说明。()4.起连接作用的词就叫连词,如:同、跟、因为、经常等等。()5.助词可以分为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三.综合题:1.请将作者与对应的文章用横线连起来。A.《大自然的语言》 朱长超B.《卧看牵牛织女星》 布封C.《莺》 叶至善D.《月亮上的足迹》 竺可桢2.简答题:(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中去掉“许多”可以吗?为什么?(2)“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句中为什么要用“约”?3.下列句子语序应排列为 ①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产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植物的影响。②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③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④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四.阅读题:
(一)①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来去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②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③ 布谷鸟开始歌唱 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 割麦插禾 ④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1.找出文中两组反义词。(1)(2)2.给文中第③句话加上标点。3.写出“这样看来”中的“这”指代的内容。4.用“ ”划出这一语段的中心句。5.在文中用“‖”给语段分层并概括第二层意思。6.能将“赶快种谷子”后边的句号改为分号吗?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在正确的说法后面画“√”A.能。因为这三句话都是拟人句,内容上没有什么区别。()B.不能。因为杏花、桃花都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能合在一个句子里说。()C.不能。因为前者说的是春天的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后者说的是夏天的物候现象。()D.能。因为三句都是说明物候现象与农事的关系,杏花、桃花和布谷鸟又是同一类事物。()7.“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表现了劳动人民聪慧和他们丰富的经验。B.形象地说明布谷鸟的叫声和农时的关系。C.举例说明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D.语言轻松活泼,使文章浅显通俗。8.这段文字以优美的笔调说明了 9.这段文字中有三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请你将表示拟人的三个词语写在横线上。(1)(2)(3)
(二)①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差异。② 植物的()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则越往高处越早。③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情况。④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⑤ 这叫逆温层。⑥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⑦ 在华南丘陵地区把热带作物()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1.括号内应填的词语依次是()A.发芽、落叶、引种 B.抽青、结果、移种C.开花、落叶、栽种 D.抽青、落叶、引种2.“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一句应插在()处。3.语段中划线词语指代的内容分别是什么?这个因素:特殊情况:这个道理:4.语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有()()。5.划分层次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三)吃元宵夜幕垂得更低了,窗外黑乎乎的,寒风尖叫着,而我们教室里却人声鼎沸,温暖如春。现在正是我们班新年晚会的高潮。五彩的灯光和着欢快的乐曲变幻,一盏盏红灯在同学们手上随着歌声跳动,天花板上用纱布结成的彩带伴着欢声笑语翩翩起舞。“最后一项,吃元宵!”主持人一宣布,我们几个负责煮元宵的可着了慌。我们刚才只顾着看节目,还不知元宵熟没熟呢。没办法,盛就盛吧。开始每人六个,还忙得过来,没想到有些吃得快的人又来要。他们几个大男生没带饭盒,就用水果盒盛,每次盛还要恳求“再多给几个!再多给几个。”董蒂蔓她们几个平时不声不响的女生,这会儿也不甘示弱,还一个劲说:“好吃,好吃!”吃完了还回味着说:“我还没有吃过这么香的元宵呢!”听着这声声叫好,看着同学们吃得有滋有味的样子,我也禁不住夹起一个,一咬,竟还生着,略带点苦味。望着眼前的这一张张笑脸,我真糊涂了。记得去年的新年晚会,吃的是饺子。那三鲜的饺子馅是食堂小灶的师傅给调的,我们几个女同学包,忙了一个下午,半个晚上。可到了吃饺子时,教室里却没有多少人。有的说吃不下,有的说不好吃,没吃几个就都回家了。我们几个包饺子的同学更是气不打一处来,饺子倒掉了,闹得不欢而散。而现在,难道是那些爱挑剔的同学改了脾气?还是„„“还是大家一起吃得热闹,吃得香啊!”李刚一句话给我点破了迷津。是啊,初二时,我们班是乱班,像盘散沙。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谁也不把集体放在心上。一有集体活动,不但参加的人少,即使参加了也总有闹别扭、挑刺的。而今,通过整顿,我们班同学齐心合力拧成一股绳,又重新有了我们共同的“大家庭”。不论是运动会,还是年级活动,人人都想为班级出份力,争点光。谁要是再提班里的“旧事”,准会被大家哄得无地自容。只要是大家的事,谁都热心支持。这不,生元宵抢着吃,哈哈!不知怎的,我这么一想,嘴里的元宵竟变得又香又甜了。1.给加点的字注音 和着()迷津()2.解释词语 人声鼎沸()3.这篇短文的叙述线索是()A.元宵 B.吃元宵 C.时间的推移 D.热爱集体的精神4.第四段中从开头“到就回家了。”及第五段中“是啊,”至“总有闹别扭的。”从记叙顺序上说属 这部分内容与 形成的鲜明的对比,烘托了 这一中心。5.“还是大家一起吃得热闹,吃得香啊!”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6.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是()A.写元旦庆祝会的欢乐景象,表现同学们丰富多彩的生活。B.写元旦庆祝会上吃元宵,表现同学们热爱集体,赞美集体主义思想。C.写元旦庆祝会上同学们争着吃元宵,表现元宵比饺子更好吃。D.写元旦庆祝会同学们不嫌元宵又生又苦,表现同学们的宽容、大度。7.文中与“我也禁不住夹起一个,一咬,竟还生着,略带点苦味。”一句照应的句子是 与和去年新年晚会吃饺子,“不欢而散”相照应的句子是。【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C 2.A 3.C 4.B 5.C 6.D 7.B 8.A 9.C二.判断题:1.× 2.√ 3.√ 4.× 5.√三.综合题:1.A.《大自然的语言》 朱长超B.《卧看牵牛织女星》 布封C.《莺》 叶至善D.《月亮上的足迹》 竺可桢2.(1)不可以。“许多说明数量多,但有范围,不是所有的农谚都包含物候现象。”(2)“约”表示大连在北京以南大约的位置。并不是正好一度。3.② ③ ④ ①四.阅读题:
(一)1.(1)荣——枯(2)去——来2.,:“。”3.“杏花开了„„割麦插禾。”4.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5.①‖②③‖④具体写物候现象对人类的启示作用。6.B 7.C8.自然现象同物候的关系9.(1)传语(2)暗示(3)唱歌
(二)1.D 2.⑤⑥句之间3.这个因素:春夏雨季高处比低处冷,植物生产高处比低处慢,秋天高处比低处冷,落叶也早。特殊情况: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天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个道理:逆温层现象。4.下定义:举例子 5.B
(三)1.hâ;jīn 2.人声喧闹 3.B4.插叙;同学们争先恐后吃元宵;热爱集体5.反映大家爱集体,乐于参加集体活动6.B7.我们刚才只顾着看节目,还不知元宵熟没熟;吃饺子时,教室里却没多少人,在的同学也都说不好吃,吃不下,没吃几个就回家了。
第三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
导入:
播放嫦娥奔月动画视频 月亮上有着嫦娥、月兔和桂花树,月亮那么神秘美丽,你们有没有想象过自己能奔上月球呢?老师小时候总会想象自己有一天能像嫦娥一样奔向月球,对神秘的月球一探究竟,在那遥远美丽的星球,究竟蕴含着什么。因为古代人们向往着月亮,所以留下了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但是,奔月不再是传说。在1969年7月21日,人类初次踏足了那个神秘的月球,留下了月亮上的足迹。
不知道你们心中会不会有这样的疑问:宇航员是怎样登上月球的?他们的登月过程有哪些?他们登月之后做了些什么?他们是怎样返回地球的?老师心中也有这样的疑问,老师对登月也产生的浓厚的兴趣。现在,我们带着这种对登月的好奇和疑问,一起来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二、字词正音
可望不可即
观测
指令
合算
海域
畅谈
神往
里程碑
铁锹(qiao)
昂首挺立
一叶孤舟
遥遥在望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2)本文可以分为哪几大部分?小组讨论。
——三部分。第一部分(1~2)指出此次登月活动是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引起阅读兴趣。
第二部分(3~15)写登月的全过程。
第三部分(16~18)写登月归来的感受和重大意义。
2、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哪四个阶段?小组讨论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4):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5一17):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四、筛选信息
1、同学们刚才把登月过程准确地解说出来,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把登月的复杂过程写得清楚明白,本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登月的过程呢?请按照具体的时间点来找出发生的相关事件。
——时间顺序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五、理解鉴赏
1、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2、为什么说人类第一次登月“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阳系各行星和最终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这句话阐述的是事实,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则是对未来的希望。
3、作者比较详细地列举一系列数字的作用是什么?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增加知识。
4、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五、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故事接龙:“你驾驶着一艘宇宙飞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寻找外星生命。你离开地球已经好几天了。这时,透过舷窗,你看到了一个美丽的蓝色星球„„”(每人一段话“接龙”成一个完整的科幻故事。)
第四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能概括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了解人类进入月球的过程和意义。
3、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课前预习(完成学习目标一)
一、通读课文,结合注释完成下列练习。(10分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可望而不可jí()chàng()谈 椭()圆 铁锹()着陆()海域()干扰()液氢()仪表()休斯敦()
2、解释下列词语
可望而不可即
畅谈
小心翼翼
里程碑
二、同桌互读课文,比一比看谁读的准确、熟练,注意准确形象的用词。(15分钟)
选词填空(检测朗读印象)
1、他们终于代表全人类 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登上 拜访服
2、他们 来到发射架下,乘上电梯,来到指令舱前。健步 迈步 踏步
3、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相望 遥遥在望 遥遥相对
4、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 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仰望 渴望 神往
5、A、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 ,情况一切正常。
征 B、飞船进入预定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行,一遍 飞船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飞行。
C、根据飞行状况的 ,休斯顿地面指挥中心发出了向月球进军的指令。(检测 测定 检查)
6、A、三个宇航员 地工作着,他们手握操纵杆,以防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用手工操纵。
B、他们又取出美国的星条旗, 地把它插在月亮上。
C、他们 地登上登月舱,脱掉登月服,换上舱内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顿中饭,甜甜地睡了七八个小时。(神色庄重 小心翼翼 紧张)
三、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合上课本,自学检测)(15分钟)
1、人类第一次登月是什么时间, 登上月球的人是谁,他们乘坐的是什么飞船?
2、飞船由什么火箭载上太空,什么地方发射成功,这次太空之行经历了多长时间?
3、文中最能揭示登月意义的一句话是:
4、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一事件?
5、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生动形象的描写,并选择一两处进行赏析。
课堂学习
(学习内容为目标2和3,重点为目标2)
一、感知内容(12分钟)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根据时间的推移,一步步列出这次太空之行的全过程。
示例:1969年7月16日,“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深入太空。
2、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为什么做这些事?
二、问题探究(8分钟)
1、宇航员在完成了登月任务后,稍做休息就返回地面。回国后,阿姆斯特朗在国会大厦发表演说时谈到了登月的意义。他说了这样一句话:
。背诵并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2、文中写道,“登月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将它带回地球是不合算的。于是,它被甩在太空。”你觉得这样做合适吗?说说你对这种行为的看法。
三、拓展迁移(8分钟)
你一定很想知道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嫦娥登月的美好愿望,请阅读下面材料。
2006年10月12日,北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航天事业就是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要带动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
近几年,中国的探月、登月计划受到世人的关注,但依然掩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中国人何时在月球上留下第一行脚印,在这里插上
第五篇: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2、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探究重点,互动互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
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
二、速读课文,总体感知: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
1、自主学习
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b.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2、合作探究
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 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三、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 ①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相互质疑并共同探究,深人体会。
a.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b.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c.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d.写作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②合作探究(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
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历经76万公里,历时95个小时。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纪念碑,安装摄像机,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月震仪,插上美国国旗,与尼克松总统通话等。课文最后一段揭示了其伟大意义。
四、拓展延伸,联想想像:(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第99页的插图,引导想像。)
① 想像一下,球上有些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② 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③ 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④ 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只要想像合理,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和幻想。
教师也可以做调整性解答:月球上有泥土、石头和高山,没有研究、开发并利用月球;宇航员的高空感觉,是失重、头晕、呕吐、昏厥等;太空垃圾也是人类的一大隐患。
五、总结:
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过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五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也期待着我国的登月计划早日成功。
六、练习:
1、课后练习:
一、三、2、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 你会做些什么? 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