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国内的阅读浪潮

时间:2019-05-13 10:26: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十年代国内的阅读浪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十年代国内的阅读浪潮》。

第一篇:八十年代国内的阅读浪潮

八十年代国内的阅读浪潮

陈益南 / 文

一个时期对书籍的浪潮性集体自觉阅读,往往标示了那个时期国民的内心企望。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的阅读,是从粉碎“四人帮”后的恢复性阅读,而向纵深与多元发展,并以浪潮般气势,强力推动的十年。

七十年代的最后几年,因“四人帮”的倒台,文革十年中曾被严厉批判、被禁止阅读的众多文艺图书,率先破冰而重新面世,并立即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追捧。如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创业史》、《红旗谱》、《三家巷》、《苦斗》等,都予以重新再版,大量发行;《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西游记》四大古典名著,也大规模地进入新华书店的柜台,面向大众。而《人民文学》、《上海文学》、《大众电影》等杂志,更是一时竟洛阳纸贵,每期发行上百万册都无法满足读者的购买,成为了特殊的紧俏商品。以至当时订阅一份这样的杂志,都需要在邮电发行部门有熟人,才能如愿成为订户。

但是,这种如饥似渴般的阅读热浪,主要是因文革的严厉禁锢被解除后,所产生的一个强大反弹。之中,多是一种恢复性阅读,而并非出版与阅读的常态。因此,在进入八十年代后,随着文化领域的新一轮发展,包括《人民文学》、《大众电影》在内的绝大部分文艺刊物,便很快从发行高峰上坠落下来,对其的阅读热潮,也基本退去,只留下极少数近于专业爱好的读者,在坚守着那份有过的阅读。

恢复性阅读的特点,是重在:或寻找促使过人们激情高扬的以往,或怀念曾让人有过的平静淡泊。这个时期的阅读心态,既很少从实质上批判历史深处的错误,更少有对未来生活的重新憧憬与思考。

不过,在进入八十年代之前夕,对阅读的一个破冰理念出现了。1979年4月创刊的《读书》杂志上刊发的一篇文章《读书无禁区》(作者是时为中宣部新闻出版理论处处长的李洪林),它立即引发了知识界一次空前的思想大激荡大震动,对当时打破精神枷锁、促进思想解放,起了极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此,使国人的读书,事实上成为了一种真正的自由。即便此后也曾发生过若干次极左思潮的干扰,但“读书无禁区”的理念,犹于一座里程碑,终究已深入人心,不可逆转。并且,在进入八十年代后,牵引了国内一波又一波的阅读大浪潮。

——————

八十年代之初,随着七十年代末的伤痕、怀旧文字的消褪,人们的阅读开始转向了对整个社会现实的思考。这种转向型阅读,主要体现在批判社会现实的激奋阅读、与探索未来社会模式的深度阅读这二个方面。

以对《在社会的档案里》、《假如我是真的》这二个现实主义剧本的阅读,拉开了对特权问题重提批评的序幕,并立即在思想界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批判与反批判,由此,使人们思考的方向,开始进入到现行政治制度是否合理的层面,而不再仅仅是伤痕式的控诉,或就事论事的个别问题局限。

《在社会的档案里》是一部电影文学剧本,作者王靖十分大胆而尖锐地把批判锋芒,指向了深藏于社会体制内的封建特权。比如首长可以不受约束地享受海滨疗养院和专职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一个电话就能把儿子送往军医大学,可以随意在一个夜晚、把年轻的女护士唤来压倒在“床上”,任意凌辱。

沙叶新创作的话剧剧本《假如我是真的》则因讽刺干部腐败、以权谋私等现象,引起广泛争议。该剧取材于当时上海发生的真实故事:一个小青年冒充将军的儿子,招摇撞骗,骗倒了许多人。诱人上钩的理由无非是“高干子弟”掌握特权,可以办到常人办不到的事情。题目暗含深意:假如骗子冒充的身份是真的,是否就不会东窗事发?

另一方面,以金观涛主编的《走向未来》丛书与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为代表,精英文化则以浩浩荡荡之势,以全新启蒙式思考为武器,开始对社会发展的历史与今后中国发展的方向及道路,进行了深层次全方位的回放与探索。这种新时期的精英文化,其特点是,不再象以往那样,仅仅以马克思主义著作为蓝本,而是广泛集合了以往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因此,对它们的阅读,便极大的拓展了读者的视野与提升了读者的思维。

1984年,《走向未来》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开始出版发行后,即成为了当时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读物,代表了当时中国思想解放最前沿的思考。该书出版时间跨度五年,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个方面,包括了外文译作和原创著作,预计出版100种左右,到1988年共计出版74种。如果说,这三十年来,中国人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艺术等各个方面,能逐渐有了客观、理智、欣赏与学习的态度,尤其对经济发展中“看不见的手”与“如何走向现代国家之路”的途径,都能有了强烈的认知、思考与理解,相当程度上是得益于对《走向未来》这套书的阅读。

而《美的历程》一书,则从哲学高度统一了社会与自然。李泽厚以优美的文笔,考察了从远古图腾到明清绘画等数千年华夏民族的艺术发展,探讨了美与人的本体存在、美感与心理情感等问题,并提出美学与人类命运关连的前景,让读者能驰骋于艺术的美妙天地,直接感触到中华民族的心灵历史。该书自八十年代初出版以来,数次再版,引导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步入对美的追求,从而消融了那种“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蛮荒情结,成为了人文阅读多样化的一个典范。

————————

在精英文化图书开始不懈地进入人们的阅读之同时,大众文化的阅读,在“读书无禁区”旗帜指引下,更是掀起了一阵又一阵前所未有的浪潮,从而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文化享受。

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对文艺图书功能的定位,基本上是作为学习的一种工具,重在教育与宣传,而从未视其也可以是一种文化消费,可以是一种娱乐。所以,文革前出版的图书,就都只强调其教育意义,而不重视出版那些也能让人愉悦、轻松、休闲的书刊;到文革中,文艺书刊更是一派萧杀,民间的大众文化全被斥为“封建”“没落”“腐朽”了。

因此,传奇武侠之类书刊,竟然成为了一阵阵阅读潮,无疑是大众读者对以前片面的图书出版观念及状态,所作的一次下意识强力反弹。

八十年代大众文化的尖兵代表,似应首推湖北沙市出版的《中华传奇》杂志。这本由一个地方文联编辑出版的16开杂志,以其内容是当时很少见且很有趣的武侠、传奇故事为利器,迅速占尽了国内的街头书店书摊及邮局报刊零售点,征服了大江南北的千百万读者,掀起了一股强大的“传奇”热。阅读《中华传奇》杂志,刹时竟成了一种热潮,顿使该杂志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成为了每期印数超百万册、却仍供不应求的畅销刊物。

《中华传奇》供不应求,而当时又没有电脑扫瞄出片手段,基本还是铅字排版印刷,操作复杂且周期较长,所以盗版一事尚未能问世登台。

因此,填补《中华传奇》没能满足的市场,就是“跟风”。于是,随《中华传奇》之后,各种“传奇”大军蜂涌而至。

一批眼快手也快的民营书商,在与一些杂志社、出版社的合作之下,迅速申报改变刊物内容方向与刊名,或以书号代刊号,很快推出了《中华传奇》模式的复制品,象《中外传奇》、《南天传奇》、《传奇》、《茶馆》等一类杂志便应运而生,并且,也同样获得了不下于《中华传奇》创造的业绩。一本这样的杂志,当时每期发行近百万册,都是件较为轻松的事情。

有些原名不见经传的专业性小报(如广西侨报、湖南体育报),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也很快搭上了这股热潮的便车,以报纸特有的低廉价格分享市场,并且同样赚到了当时就令业外人眼红不已的暴利。他们在不改报纸名称(但出版时,则将其报纸名称故意以小号字印在较偏的位置)的情况下,却专刊传奇武侠故事,每期一大篇,以传奇故事的标题作了实际的报纸名称(如“东方美人窟”、“阿波罗登月”“白发魔女传”等),每期报纸便如一部中篇传奇小说,其发行量则能高达数百万份。

中国的阅读市场实在是太大了,当时中国人对大众文化的阅读,也实在是太渴求了。所以,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些趣味故事休闲谈资的内容,竟可以在八十年代中期前后,横扫大众文化的阅读市场,并获得了令今天办杂志的人无不惊羡的名利双重效益。

《中华传奇》的横空出世,不仅打开、奠定了国内大众文化的竞争型市场化格局,而且,借助不断高涨的大众文化阅读,消失了三十年的书报刊之民间销售渠道,也得以恢复与发展。这种来自底层的推动,有力的促进了中国出版业的改革,催生孕育出了新中国第一批民营图书出版发行业大军。以广州东园路、长沙黄泥街、武汉武胜路、成都盐道街等面向全国的四大书市,作为八十年代的代表,形成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民营书业的最初格局。此后不久,包括“皇城之域”的北京(金台西路)、“东方明珠”的上海(文庙)在内,各省各地民营书刊业市场也纷纷跟进,建起了本地的图书批销大本营,使民营书刊出版发行业,在新中国成立四十年之际,已成建制作为一个全国性行业,正式重新崛起于华夏大地。

无疑,这一切,既使国有出版社与新华书店系统的改革,面临了强大的近距离挑战;同时,也获得了一次大跳跃发展的机会。

最初二年,几百家出版社与新华书店中人,对阅读的市场化潮流已开始了这一事实,却还是浑然不悟、或甚是鄙夷岐视。民营书商们便得以一揽了大众文化阅读的天下,名种传奇武侠内容的书报刊,基本都是在新华书店系统之外,经他们之手,发行销售到了国内一切可以有交通进出的地方。因此,所谓“第三渠道”(新华书店、邮政局之外的发行网络)、“第二渠道”(国营之外的民营发行业)的称呼,及其可观的发行实力,便日益为业内外人关注。

————————

毕竟,出版社与新华书店有着种种强大的优势,而选择出版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则表明了它们对八十年代大众文化阅读服务的有力参入。

梁羽生、金庸武侠小说阅读浪潮的兴起,是大众文化有了宽松出版环境的标志。武侠小说虽说文革前就已出版过,如《三侠武义》、《七侠武义》,但却始终处于类似被批判的阅读位置,因“江湖义气”在1949年后已成了一个贬义词。所以,这些书的出版量并不大,也从未形成为一种潮流。然而,梁羽生、金庸以及后来台湾作家古龙的武侠小说,因其内容中那种场面广阔的清新格局,高于《七侠五义》之类的陈旧老套,加上其文笔具有的时代感,让今人读来甚是轻松惬意。所以,一经问世,即立马征服了所有中国人的阅读,还很快席卷大陆。其势之威,几近造成全民阅读的局面,甚至让众多名人权贵也兴致勃勃地捧读。上到邓小平、王蒙等政治家、文化人,下到工人、学生,几乎各阶层人士都喜爱上了这种“成人的童话”。

尤其,对于对《传奇》类故事而不屑的读者,似乎,终于也找到了他们休闲阅读的对象。

因为出版社与新华书店是国营的,它们对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的出版发行,有着的绝对的垄断地位,故而,使民营书商对此事只能望洋兴叹,无从染指。而出版与发行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所带来的巨额收益,又让天生与市场密切相联的民营书商们,无比羡慕。于是,一种以“合作出版”名义、实为对国有出版垄断权力进行“寻租”、俗称之为“买书号”的方式,在实践中产生了。这种方式,既使民营书刊发行企业,也得以分享参入了梁羽生、金庸武侠小说的出版发行,而更拉开了对出版界进行改革的首次实质性攻坚序幕。

1984年,湖北省会计协会一位叫张元奎的干部,因他以非新华书店经销的方式,自己成功发行了该会计协会编写出版的专业刊物,并获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由此,他便率先在全国第一个创办了集体所有制性质的民营书刊发行公司——武汉书刊发行联合公司。该公司当时就拥有员工达800余人,气势搞得很大。因而,也使张元奎成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民营书刊行业的第一人,受到了各方关注。为获得更好的经营环境,张元奎向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写了一封信,汇报了他的创举及其困难。对此,胡耀邦很快作了批示,肯定与赞扬了他创办的事业。这样,张元奎的“武汉书刊发行联合公司”,便获得了近似新华书店的发行权力,而且,他们又比新华书店有开创性。因此,在出版发行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一事上,“武汉书刊发行联合公司”便直接与出版社合作,不仅仅只是发行销售,而且参入了出版,与出版社一道分担出版环节的风险与利润。

张元奎的成功,鼓励了众多刚刚从个体地摊经营中站起来的民营书商,一大批私有的民营书刊发行公司便应运而生,屹立于逐渐强盛起来的各地书市之中。与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寻租(买书号)模式,也不仅仅局限于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而慢慢开始进入到其他图书种类,以满足读者阅读兴趣的多元化需求。

由于这种“寻租”(买书号)出版模式的迅速普及,一个自1949年以后从未有过的、五彩缤纷波浪起伏的阅读年代,在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出现了。

————————

紧随梁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而来的大众阅读,是琼瑶、亦舒、岑凯伦等人的言情世界。从青春小说《窗外》开始,《我是一片云》、《玫瑰的故事》、《爱的彩衣》等等接踵而来。琼瑶、亦舒、岑凯伦等人的书,当时既吸去了巨多少男少女口袋里的许多钞票,也催落了很多中年女性伤感的泪花。

琼瑶、亦舒、岑凯伦这些作家都是港台人士,写的故事其实也很老套,但为什么她们的作品能在大陆获得如此多的读者呢?

显然,是因大陆自1949年以来描写情爱的小说,基本上都受革命观念的制约,不能真正进入到人性层面,从而也无法真实并深度的表现人们对情爱的体验与向往。因此,琼瑶、岑凯伦、席娟等人的作品,便轻易就拨动了大陆中青年读者内心深处的人性之弦,由此产生出了与作品的大规模共呜。

在大众读者尚在刀光侠影、或卿卿我我的意境中游弋之际,八十年代后期,以美国作家谢尔顿的《假如明天来临》出版畅销开始为信号,一股现代欧美通俗小说热,又莫名其妙地异军突起,形成了一种新的阅读潮。一部近40万字的厚厚的二战间谍小说《堕落》,居然短短二个月时间,一次就热销了40万册!如此多的人买,如此多的人读。

而且,这次浪潮中只流行欧美通俗小说。有的书商将此误读为“外国”小说热,便出了几本日本小说,结果竟无人问津,以亏损告终。即便象森村诚

一、松本清张那样著名的社会推理小说《人性的证明》、《青春的证明》与《砂器》等作品,对它们的阅读,也始终未能形成热潮。

现代欧美通俗小说居然也能突出奇兵,短暂一领阅读风骚,除因得到民营发行“第二渠道”当时3万多处图书摊(店)点的鼎力销售之外,显然,是对现代西方的好奇这种潜意识,在支持此次大众的阅读。否则,为何那些经典的西方文学名著,都未能在这次阅读热中显出特别的光彩?为何同样是来自资本主义文化的日本小说,却反而受到冷遇?

欧美通俗小说阅读潮中公开出现的一股支流,便是性及性爱类作品,包括充斥了大量性描写内容的低俗小说。《情场睹徒》(英)、《玟瑰梦》(美)等十多种涉“性”小说,包括世界名著《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也堂而皇之借欧美小说热,突然大量正式出版发行,每种发行量都有数十万册,并且极为热销。但是,这些书问世不久,即很快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指责为淫秽“黄书”而严厉查禁,并由此,而开创了中国图书市场中已长达二十多年的例行“扫黄”运动。

涉“性”小说阅读的突起,既是人们对“读书无禁区”的另类解读,实际也不过就是因国内对“性”问题,长期是采取严禁涉及的、单一的“堵截”观念及政策,由此引发人们以阅读形式,对此进行的一次反弹与宣泄而已。实践表明,二十多年的强大“扫黄”运动,虽然保证了图书市场,没有再重现过八十年代后期那种“黄流滚滚”的放肆局面,然而,比“黄书”更令人不安百倍的是,如今却到处有活生生的“繁荣娼盛”现实!可见,现实中的“黄”,并非阅读所致。

在欧美通俗小说热期间,四川作家田某等人,也敏锐的搭上了这班“便车”。他们搞了一个写作工作机构,以港台录像片为蓝本,以世界地图做工具,改写成所谓“欧美系列外国小说”,以“香港·雪米莉”的笔名,出版发行了若干部畅销书,一时风行,几成洛阳纸贵,广受民营书商们与读者的欢迎。现在说的所谓“伪书”,田某与“雪米莉”系列,恐怕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造假的始作俑者了。

——————

欧美小说冷却后,政坛高层的纪实热与时政热便接了上来,而且很快又形成了一个新的浪潮,不让图书市场掀起的阅读,有半点儿空隙。

政坛高层的纪实热与时政热图书的热浪,其来势既迅又猛。

一本后来遭禁了的《毛泽东走麦城》16开刊型图书,内容一般,书名雷人,发行量却超过百万册。而作家权延赤的“领袖走下神坛”系列图书(《走下神坛的毛泽东》、《走下圣坛的周恩来》、《红墙内外》等),更是大领了这阵出版风骚,开机印数动则数十万,书商们蜂踊前往拼命抢订,刹那间便热销全国。那部后来也遭查禁的的《雪白血红》,就在此时脱颖而出。因其较为客观、生动的描绘了作为杰出军事统帅的林彪——而这是自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国内出版物第一次较真实再现的“林总”形象,加之同时披露了令人惊骇的某些战争内幕细节,故迅即走红,成为“名著”,受到各界读者的热烈追捧。

涉及当代时政的书刊,更是成为这次阅读浪潮的亮点。以“后新闻”为方针的时政类杂志《海南纪实》,因其第一次在内地将杂志新闻化、图片化,加之刊物的内容又有重大新闻人物及时政事件的深度报道,于是,也立马受到读者的喜爱,创刊号首批就卖出60万册,后还再次追加印刷,才满足各地读者的要求。而1989年5月出版的《胡耀邦在中国政坛的最后十年》一书,更是创造了不到一个月而发行高达百万册的纪录。一本纪念性图书,居然刹时能拥有如此巨量的读者,的确表明了阅读与现实,产生了最近距离的接触。

《乌托邦祭》与《庐山会议实录》这二本在八十年代末出版的纪实性著作,不仅仅是将1959年彭德怀冤案的详情过程,首次予以公开的披露,并作了较客观的回放,更重要的是,它们第一次细致、丰富的展示了中国最高层领袖们政治运作的生动场景,让曾经对很多东西顶礼膜拜的人们,不论是精英阶层、还是草根小民,在阅读后的惊骇之余,都不可避免地对历史与现实,生出空前的震撼性反思。

八十年代后期阅读浪潮的热点,是以纪实类书刊为主。而且,原属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二个不同阅读层面的读者们,却在这次浪潮中,有了共同的阅读对象。一部《雪白血红》,或一本《海南纪实》,满怀热忱阅读它们的,不仅有揣着《走向未来》的忧国忧民之士,也同时有既喜读《传奇》、却每天要忙忙碌碌为生计操劳的青年人。

政坛与时政纪实热阅读的形成,显然与八十年代中、后期国内时局欣欣向荣的氛围有关。当时,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加大,上上下下都渴望开创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达、国家强盛的新时代;而对政治体制的改革,在经济改革率先进行后,也开始在跃跃欲试。由于“读书无禁区”理念已普及,并且,出版界管理层对各出版单位包括私下进行的“买书号”、“重大选题边报边做”之类的种种改革尝试,也采取了“看一看”的积极态度。而来自高层“允许试点私人办出版社的设想”传闻,更是极大的鼓舞了读书人与文化商人,关注时政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第一。

人们的阅读需求与出版的宽松环境,虽未相约却在此时趋于了同步,因而,一种对政坛与时政纪实热图书的空前阅读浪潮,得以顿然而生。

遗憾的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以“合作出版”的寻租(买书号)模式,所掀起的对出版事业进行改革的攻坚,已进行了二十多年,至今,却并无什么实质性进展。出版,仍然是国家出版社的垄断性特权。民营出版发行事业所需要的经营条件与环境,本质上仍然只能停留在寻租(买书号)阶段。

八十年代最后的日子,及九十年代初,政坛与时政纪实的阅读热潮,嘎然中断,或不再是一种浪潮,而又退回到少数人的阅读范围。代之而兴起的新浪潮,则变成了财经图书热,如《招财奇术》、《犹太人赚钱绝招》、《白手打天下》等图书,迅速面世,涌向并充斥了市场。如何赚大钱的阅读,很快成了人们关注的新中心。这次阅读浪潮的转换,不仅仅是政坛与时政纪实热的终结,也标志着一个从观念上重视个人赚钱的时代,开始了!

2010/8/15

第二篇:《八十年代》读后感

看《八十年代访谈录》不多时就想起了最近转的挺火的一条围脖:“我幼儿园看猫和老鼠,小学一年级看哆啦A梦,二年级时神龙斗士看了不下3遍,三年级足球小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四年级迷恋柯南,五年级小樱强势来袭,六年级知道了宫崎骏剧场版!而现在的孩子呢,一年级喜羊羊,二年级喜羊羊,三年级喜羊羊,四年级喜羊羊,你五年六年级还喜羊羊,你妹的喜羊羊!”前者多是80、90年代出生的人所经历的事情,在他们有记忆的时候也许不仅仅都是在80年代,却还能多少折射出点那个时代人们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反映出一些超出动画片以外的东西。

这本书倒是更加直接,主观与否暂且不论,总是能让我们这些后生可以去看看那个年代的人和事,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等等这些人,他们比较明显的是都在艺术方面有所建树,所以他们看到的记录下来的那个时代的风貌多少兼具着现实和诗意的印象。那个时代中国大地刚刚吹起改革开放的春风,那个时代“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那个年代的人的世界里忽然就涌进了很多很多新鲜的东西,好的坏的,还没来得及过滤就呼啦啦一下全部扑面袭来,让人有种措手不及的兴奋感,整个心脏都禁不住要跳出迪斯科。这些人当中不得不说最喜欢的就是陈丹青,难得有画画的大师口才文笔也让人叹服,不禁就想起之前看过《理想国》文化沙龙里对于民国时期的解剖以及作为代表接受采访时给出的直白犀利的话语。现代很多人评价他是真风流名士,却又是真正看清现实,无比沉痛,愤世嫉俗又在努力追求着理想的人。

陈丹青说“我一点不愿说九十年代不好,真正的变化在九十年代发生了,目前的空间非常珍贵,但这一切对国家、社会、都好,对艺术不好。艺术家的呼吸应该不合实际,不然 他会在‘实际’中闷死。”这点有非常真实的现象可以佐证,他也正是因为那段岁月的辛苦奔波一次次失望给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两年没有招到研究生,只是因为这些考生的文化课成绩没能过关,甚至有学生连续两年都没有考上,就算是一分学校也不能放行。这让陈丹青在国内做老师开始的冲劲儿瞬间磨灭了一大半,思及那时的文化氛围甚至还及不上八十年代初期,条条框框实在太多,这免不了又是一通唏嘘一通怀念。我们可以简单直白很清楚地说2004年绝对比80年代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发达,人民的文化素质也在大幅度地提高,但是随之而来不管是人越来越多还是社会大步向前,许多东西的门槛就增高了很多。在艺术的领域里还要追求者文化课的的好坏,他说“艺术人就是异于常人的,所有人都一样,怎么挑出高个儿的。”国内诸多的变化在他心里不断积淀最终让他变得出口犀利,句句锋利。

八十年代让这些被采访者勾画得让人有点令人憧憬又有些让人迷茫,倒不妨碍我做出点思考,抒一些情怀。

第三篇:浪潮

本片改编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事件(1967年4月,加州帕洛阿尔托市库柏莱高中的历史老师罗恩?琼斯为了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到纳粹极权运动的恐怖,他大胆的设计了一个实验,让学生们模仿纳粹党徒,在班里发起了一个微型的极权运动,没想到几天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其中,大家逐渐陷入一种难以自拔的极权狂热中,琼斯的班级简直成了一个微型的纳粹“飞地”,直到最后琼斯给学生们播放记录纳粹暴行的图片,惊愕的学生们才戛然而止。)此片荣获2008年德国电影杰出剧情片和最佳男配角奖(Frederick Lau)编剧:Dennis Gansel/Peter Thorwarth/Todd Strasser导演:Dennis Gansel主演:Jürgen Vogel/Jennifer Ulrich/Max Riemelt/Jennifer Ulrich/Christiane Paul制片国家/地区:德国 情节简介:

赖纳.文格尔(Jürgen Vogel饰)是德国某所高中的老师,主讲“独裁统治”课程。

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在为期一周的实验中,文格尔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们对他要绝对服从。从最初的玩乐心态,这些青年男女渐渐沉湎这个名为“浪潮”的组织中,他们体会到集体和纪律的重要性,却在不知不觉中滑向了“独裁”与“纳粹”的深渊„

二、关于企业文化的组建联想

一个中小企业的建立,都是由最早的几个创始人组成,以某个经营理念为主要前提发展起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以某个大股东的价值观为核心文化,形成企业文化的萌芽,早期的集权主义,决策“一言堂”是普遍的现象,如同电影中的文格尔老师,权威式的管理,通过问候手势、统一服装、标志等塑造凝聚班级,形成“浪潮”文化,通过“领导魅力--追随者--灌输理念--追随者传播理念--”发展下线“"的形式将企业文化传播、拓展,使得团队成员迅速强大(一般企业发展的前提是营运盈利,后面再讨论与传销的区别)。

企业发展,人员流动是正常的,正如电影里面某些同学一开始排斥,后来回归,或者一开始融入”浪潮“文化,成为核心,后来选择退出等行为,一个群体下的成员,文化统一性越高,凝聚力越强,正如电影所展示的种种群体活动。

如果你细心地观看电影,你会发现,其实文格尔在里面只是作为一个团队建立者,”浪潮“文化的标杆形象,但是他并没有参与”浪潮“文化建设过程的种种活动,更没有作引导,这就是为什么他对”浪潮“完全失控的原因,他自己所要建立的”浪潮“和”浪潮“成员所建立的团队文化完全不在同一个频道上。在整个”浪潮“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他所提供的是”服饰、标语、标志“这些外在的形态,”浪潮“文化的核心理念并没有形成,也没有很好的灌输”浪潮“理念,导致”浪潮“成员都不知道自己追随的是什么,传播的是什么,只是觉得团结、有安全感,各取所需,那些”下线“成员只知道酷,其他得不得而知。由此,我联系到为什么有些企业员工不知道自己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什么,原因不外乎是:

1、管理层不知道自己的企业文化是什么;

2、对中层文化理念灌输不够;

3、中层未能很好传承企业文化;

4、管理层只参与形态建设,未能深入”文化“建设,有形无神;

5、管理层与员工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是2个频道,南辕北辙;

6、管理层未参与指导发展中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员工距离甚远。以上原因都会导致公司凝聚力低、员工难管理、员工形成群文化、文化有形无神等现象。

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怎么做呢?其实个人并没有相关的经验,不过不难看出文化建设的几个关键点:寻找核心理念、管理层(老板)参与”神“建、文化传承工作。说得貌似简单,做起来非常难,最近也在头痛这个问题,扯远了,下一个话题。

三、文化建设与传销的区别

其实传销也是一种理念的灌输,但是是利用人短时间成为富翁,投机取巧的心理,无实际产品销售,以聚人敛财为目的。而文化建设则是让在企业工作的员工灌输以某种核心理念,以企业与员工的发展为前提,相互作用,以实际工作为基础,作为公司工作、相处的思想准则,增加企业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两者的思路一样,但是平台、出发点、过程不同,不可等同看待。

四、关于群体效应的联想

这个涉及到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范畴,我记得阿什做过一个关于遵从效应的研究,据报告说,有30%左右的被试明知道群体的选择是错的,但是还是选择改变个人的态度和选择,减少群体对其的施压,从而得到群体的接受。这就不难解释”美兵对囚犯施虐“等类似的事件了。

话说最近有个新词”裸婚“,是指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甚至没有婚戒直接领证结婚的人们,裸婚族却备受社会各界的施压,房子代表有”家",婚礼、婚戒等代表着面子、明媒正娶等等,即使很多不想铺张浪费、一切从简的80后也不得不延续着这样浪费、透支未来的做法,毕竟结婚是2个家庭的结合,而并简单2个人结合,还要考虑双方父母接受、社会接受、人际圈接受,否则鸭梨太大了„

发现自己思维太奔逸了,一部电影居然想得这么多题外话,就此收笔吧,欢迎拍砖。

12月1日,阅读了党员文摘的一篇浪潮电影的评论:纳粹速成,只需五日,浪潮观后感

。我非常好奇怎样通过五天的时间成就一个纳粹团体?

影片中奈那老师为了使同学们深刻了解独裁主义,开始了体验游戏,五天内他们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向学生灌输集体主义,要求绝对服从,遵守纪律。游戏期间学生们尊称奈那为文尔格先生,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印发标志,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这个团体被命名为“浪潮”,甚至拥有了一个标志性的问候动作:手臂从右往左,划出一个波浪状的曲线。学生们越来越投入其中,以团体为核心活动,享受团体成员高人一等的心态,他们发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排斥异己,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http://www.xiexiebang.com)。◆分享好文◆

只用五天时间,这个班就由20人变成了200人,所有成员都狂热的投入到了这场运动,形势越发不可控制。最后,奈那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了一次大会,发表了极具煽动性的演讲,学生们兴奋欢呼,甚至叫嚣着严惩叛徒。冷静下来后,学生们面面相觑,羞愧不已,没想到自己这么轻易就被操纵了。

影片给我震撼最深的有两个场面,一是这个团体仅用五天的时间就席卷全校,甚至向全城蔓延;二是这个团体在水球比赛时显现出巨大的力量。

对此,我有几点感想:

1、学生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易受外部环境影响。

2、集团归属感、社会需要感、自身成就感是保持心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3、国家控制非法集会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

12月1日,阅读了党员文摘的一篇浪潮电影的评论:纳粹速成,只需五日,浪潮观后感

。我非常好奇怎样通过五天的时间成就一个纳粹团体?

影片中奈那老师为了使同学们深刻了解独裁主义,开始了体验游戏,五天内他们提出铿锵有力的口号,“纪律铸造力量”、“团结铸造力量”和“行动铸造力量”,向学生灌输集体主义,要求绝对服从,遵守纪律。游戏期间学生们尊称奈那为文尔格先生,他们精神抖擞,穿上制服,印发标志,很快凝聚成一个新的团体。这个团体被命名为“浪潮”,甚至拥有了一个标志性的问候动作:手臂从右往左,划出一个波浪状的曲线。学生们越来越投入其中,以团体为核心活动,享受团体成员高人一等的心态,他们发传单,印贴纸,拉拢新的成员,排斥异己,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http://www.xiexiebang.com)。◆分享好文◆

只用五天时间,这个班就由20人变成了200人,所有成员都狂热的投入到了这场运动,形势越发不可控制。最后,奈那在学校大礼堂召开了一次大会,发表了极具煽动性的演讲,学生们兴奋欢呼,甚至叫嚣着严惩叛徒。冷静下来后,学生们面面相觑,羞愧不已,没想到自己这么轻易就被操纵了。

影片给我震撼最深的有两个场面,一是这个团体仅用五天的时间就席卷全校,甚至向全城蔓延;二是这个团体在水球比赛时显现出巨大的力量。

对此,我有几点感想:

1、学生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易受外部环境影响。

2、集团归属感、社会需要感、自身成就感是保持心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3、国家控制非法集会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手段。

第四篇:八十年代的小说

八十年代的小说

(二)第一节:寻根文学

一、文学的寻根:

1、时间:1983年~1984年间,韩少功、李陀、郑义、阿城、李杭育、李庆西、郑万隆

2、论文:韩少功:《文学的“根”》——被看着这一运动的宣言。

郑万隆:《我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共同点:中国文学应 该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中,开掘这块古老土地的文化岩层,才能与世界文学对话。作家作品: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李杭育的“葛川江小说”系列,阿城的《棋王》,郑义的《远村》、《老井》

4、目的:寻找民族文化精神,以获得民族精神自救的能力。

5、出现的原因:

⑴对文革的反思由单纯的政治层面转向探索历史失误与民族文化心理沉淀之间的关系。

⑵对于传统文化的守成立场的生长。

⑶文学本身的动机:简单模仿西方不能使中国文学得到世界的认同。

二、“寻根”小说的艺术形态:

1、对风俗、地域文化的兴趣。特定地域的民情风俗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是艺术美感滋生的丰厚土壤,并有可能使个体命运与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表现融为一体。

2、作家对生活方式的现代变迁的重视。

作家细致考察某一地域的居住、饮食、衣着、语言、交际方式、婚丧节庆礼仪、宗教等,成为拓展创作视野的凭借。陆文夫的《美食家》邓友梅写北京生活的小说,冯骥才的津门系列。

3、在思想倾向和价值估断上:对传统文化的复杂态度。分为 “规范”和“不规范”。

4、在小说的艺术形式上:作家把对生活场景、细节的真实描写和象征、寓言的因素结合起来。(叙述方式、小说语言)

三、代表作品分析:《棋王》: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自觉认同

1、作家简介:

2、人物:王一生 :一个在历史的漩涡中具有独立 生活方式和生命力的 人物形象,他的整个人格中投射着久远的,富有无限生机的文化精神。表现:对棋道的痴迷,吃饭。车轮大战。

目的:小说在塑造王一生这个人物形象时,写出他的无为的人生态度和 有为的创造力时,力图表现古代道家文化思想生命力。贯穿在小说里的是有为与无为、阴柔与阳刚的相互转化。生命归于自然,得宇宙之大而获得无限自由的所谓道理,并进而把这种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代人生联系起来,赋予其进取的现代意义。

四、乡土小说

一、主要作家:高晓声、汪曾祺、刘绍裳,古华,张一弓、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张炜等作家。

二、代表作:《人生》 人生道路的选择和思考。(陈思和教程P238)

1、故事:路遥的中篇小说《人生》在一个爱情故事的框架内,聚集着丰富的人生内容和社会变动的 诸多信息。

2、人物:高加林——是一个颇具新意和深度的人物形象

3、方式: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中多层次的展现了高加林的悲剧性格的形成过程。

4、作家的态度:作家并没有回避高加林选择的合理性的因素 合理性:⑴倘若古老而淳朴的乡村文化不能产生更 高的物质和精神的要求。

⑵ 倘若刘巧珍的爱情始终不能满足高加林个人愿望

中的合理部分,那么,传统的生活哲学又如何说服他、束缚他呢? 评价:超越了早期改革文学中对人与环境关系的二元对立的处理方式,而是深入到社会变化所引起的道德和我心理的层面,矛盾和困 惑交给读者的同时,也把启示给与了读者。

八十年代的小说

(三)第一节:市井小说

一、时代背景:

1、五四文学中的两种启蒙传统: 启蒙的文学:强调思想艺术的深刻性,并以文学 与历史的现代化进的同步性作为衡量的标准,追求思想的深刻性。

文学的启蒙:以文学如何建立现代汉语的审美价值为目标。80年代:逐步恢复和发扬现代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和现实战斗精神。

2、市井小说的含义:小人小事,对市民生活的观察角度是俯视的。

3、代表作家作品

邓友梅:《烟壶》《那五》,冯骥才:《神鞭》《三寸金莲》,陆文夫《小巷人物志》,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

二、代表作家分析:

(一)汪曾祺 :

1、简介:P107面。

2、小说的艺术特点:P108 ⑴在文体上,汪曾祺的小说大多选择短篇小说的形式。

⑵在浓郁的乡土民俗画的描写中,渗透着作者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意识。⑶他的小说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

(二)邓友梅《烟壶.》市井文化的描绘和反思

1、艺术追求:自觉追求京味风情小说。从描绘日常生活、日常习俗的角度来表现历史变迁的叙事策略。

2、《烟壶》分析:(1)故事情节:

(2)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分析。

首先表现了市井文化中正直而有创造性的一面。

A:烟壶的制作技巧中所表现出的民间文化的吸引

力与普通人的活力。

B:普通人的正直和情义。

其次,对市井文化中的劣根性也进行了批判。

主人与奴才的相互转化及其心理。专制体制下的等级秩序中主人与奴隶关系的转变。(3)艺术特点:从人物的语言、行为与心理的白描出发,刻画出人物的性格。

(4)评价:从总体上看,小说是一篇民俗学风味的小说。对老舍等人具有北京地方色彩的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为以后的文学脱离政治意识的干扰,自由自在的表现民俗世界提供了先例。

(三)冯骥才

1、简介:教材P115面。代表作:《神鞭》《三寸金莲》《雕花烟斗》

2、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其目的是为了克服中华民族

性格中的顽固惰性,从而冲出文化怪圈,再造民族性格。

表现:P115面。一是文化的劣根性。主要表现在正统意识和

祖宗至上。二是文化的自我束缚力。三是文化的封闭系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

第九章:先锋派作家及其创作

第一节:先锋小说

一、发展概述:

1、源流:当代先锋小说的精神的源头可以一直追寻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2、开端:80年代中期,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分别代表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上的创新。马原: 《拉萨河女神》(1984年,创作的分界线)成名作:《冈底斯的诱惑》(1985)《马原文集》(四卷)

教材P192 贡献:“元叙事法”打破了小说的“似真幻觉

“元叙事法”——指的是作家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 露小说的虚构性。

“似真幻觉”——传统的现实主义观念认为,小说本身是对世界的真实反映。

“马原的叙事圈套”——“吴亮”提出,同名论文,见《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第3期。以这种方式消解了此前人们所熟悉的现实主义手 法所造成的真实幻觉,成为以后作家的模仿对象和小说实验的起点。

1马原小说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他在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P193 2马原索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断,这种片断只是靠了马原的叙述强制性地拼合在一起。P194《 《冈底斯的诱惑》

3他所叙述的故事丧失了传统小说故事所具备的意义,他更关心他的故事形式,更关心如何处理这个故事,而不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得到故事以外的某种抽象观念。

3、后期作家: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

⑴格非:叙事革命。(马原:八阵图→格非,人物内在意识的无序性构筑出一团线圈似的迷宫。)

⑵孙甘露:语言实验。《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我是少年酒坛子》。这些小说彻底斩断了小说与现实的联系。

⑶余华:发展了残雪对人的存在的探索。P302

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

代表:《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 血记》。特点:早期的小说用冷漠的态度致力于对灾难、暴力和死亡的叙述,揭示人性的丑陋和阴暗。90后代表主要有,《在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主题:苦难:《活着》表现的是一个个亲人相 继死亡,温暖的感觉。当作家把富贵的故事抽象到人的生存意义上区渲染无常的主题,那一遍遍死亡的重复象征了人对终极命运一步步靠拢的艰难历程,展示出悲怆的魅力。这个故事的叙事含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它超越了具体时空把一个时代的反省上升到人类抽象命运的普遍意义上。P303

《许三观卖血记》——转型后的最终实现。

许三观: 在无数次的卖血中缓解生活中遇到的种 种苦难,表达了对亲人和

朋友的感情,同时也在 卖血中体会到为人父、为人夫、为人友的价值。(1)“人”与“生活”的复原。

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P304

A 对许三观顽强、坚韧的生命力的表现。

B 对许三观面对苦难的承受力和从容对付态度的表现.C 对许三观伦理情感、生存思维的表现。

(2)民间的表现和重塑。

首先,小说重建了一个日常的民间社会。作家对民间温情、民间人性、民间的伦理道德,民间的生活细节和民间人生世态的展示,构成了小说艺术力量的重要根源。小说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情节线索,而是以民间的日常生活画面为主体,民间的混沌、朴素、粗糙乃至于狡猾呈现出其原始的生机和魅力。

其次,从作家主体立场角度来看,小说体现了先锋作家从贵族叙事向民间叙事的转变。《许三观卖血记》中叙事的转变:

暴露叙事→隐藏叙事。

冷漠叙事→温情叙事。

叙述人主体性→人物主体性转变。

早期小说先锋性的表现。

1、冷漠叙述:偏执地迷恋于对暴力、灾难、尤其是死亡的叙述。

2、对旧有文类的颠覆性戏仿,武侠小说:《鲜血梅花》 公案小说:《河边的错误》 抗战小说:《一个地主的死》 才子佳人小说:《古典爱情》

3、幻觉与现实的相互融入。《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往事与刑罚》,都取消了真实和幻觉之间的界限。

4、人物符号化。抽象的符号,为演绎某种观念服务,这些人物往往没有姓名。

二、先锋小说的特点P 306

1、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旧有评论意义模式的反叛与消解,作家的创作已不再具有明确的主题指向和社会责任感。

2、在文化观念上颠覆了旧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3、文本特征上表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更为散乱、破碎、文本意义的消解也导致了文本深度模式的消失,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放弃象征等意义模 式。

第二节:代表作品分析

一、小说语言美学的实验:《我是少年酒坛子》。

特点:他使得诗情的舞蹈改变了小说语言严格的行军,语言不再有一个 指向意义的所指,而是从惯常的组合中解放出来,专注于自己,并做出一些颇具难度的姿态。

二、残酷与冷漠的人性的发掘:《现实一种》

1、故事——兄弟仇杀。

2、对连环报小说的革新。

⑴情节设计上:传统:有起因。余华:无起因,盲目的冲动。

⑵ 视角上:冷漠的叙述者。

八十年代的新诗

第一节:八十年代新诗概述

一、觉醒: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运动:《天安门诗抄》

二、诗人队伍:七月派诗人,九叶派诗人、右派诗人。

三、特点: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对于 社会人生理想的坚持和以感情的直接书写的诗歌 表达方式。

四、代表:

(一)曾卓:《悬崖边的树》作品选(4册)P72。主题:一代人被扭曲的生活形态月仍意欲飞翔的人格精神,表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执着的理想追求。

(二)艾青:作品P141面

代表:长诗《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特点:教材P142——143 ⑴基本主题是关注民族和人民的命运,歌唱人类的理想和光明。⑵取材和抒情方式上: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实现象本身的体验在具象化描述中将其推移到象征层次从而获得更加深广的内涵。

——《鱼化石》

⑶艺术表现上: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具体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思想和观念,用富有启示性、暗示性的口语来传达内在情感,在朴素明晰的形式结构中浓缩深厚的体验。《镜子》

第二节:朦胧诗代表人物及其创作

一、舒婷:

1、主要作品:《双桅船》。

2、特点 :

⑴很少以理性的姿态正面介入外部现实世界,而是以自我情感为表现

对象,以女性独特的情绪体验辐射外部世界,呈现个人心灵对生活熔解的秘密,再现了整整一代人负载的心理情绪流程。

⑵ 诗歌的核心在于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 人生理想的追求张扬。

⑶ 诗歌蕴含丰富的情感层次。教材P14

3、代表作:《致橡树》(新的爱情观及对人格独立与尊严的肯定)《神女峰》(1981)

二、青年诗人

1、朦胧诗:它主要是指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北岛等在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思想核心: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寻,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价:

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诗歌创作提供了 新 鲜的审美经验,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

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

争论: 支持——“三个崛起”: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反对——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

2、第三代诗人(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1)

集体亮相:1986年《深圳青年报》《诗歌报》联合以“现代主义诗歌大展”的方式集中介绍了由100多位诗人的代表作。

(2)特点:

A在诗歌创作上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

B 在语言试验上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诗到语言止,让诗回 到

语言本身。

⑶代表诗人:于坚、韩东、伊沙

4、作品分析:《有关大雁塔》教材P141面。伊沙:《车过黄河》(1988)。

伊沙,原名吴文健,中国当代诗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西安外国语学院教授。持“民间立场”,以“口语写作”。代表诗作:《车过黄河》、《唐》。

二、顾城:童话诗人。

1、简介:北京人,自幼喜欢诗歌,80年代初期走向诗坛,其父是著名诗人顾工,主要作品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五人诗选》、《黑眼睛》、《墓床》。2、成名作:《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诗人对漫长的历史黑夜的反思,并在反思中寻找生命的真谛。

3、诗歌观念:“诗就是理想之树上,闪耀的雨滴。”

4、艺术特点:教材P145面。

⑴善于敏感地把捉细小的感觉,从个人感触中表达对于生命的体验。⑵注重诗歌意象的营造,采用的意象常常不是人们习以为常的那些意象,而是选取与他的生命感受相呼应的新奇意象,表达新鲜的感受和体验。悲剧:艺术与生活的茅盾。

二、杨炼、江河:追求诗歌的史诗意识。

特点:诗歌表现出一种史诗意识。具体内容见教材P 145_146 代表作:江河:《太阳和它的反光》、《祖国啊,祖国》杨炼:《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大雁塔》

四、北岛: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也是最有争议性的人物。主题:怀疑和否定的精神。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展现了当代历史转折期觉醒者的内心冲突和理想精神。

新写实小说

第一节:新写实小说概述

一、背景及主要作家:

八十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大写的“人’的解体,文学中终极理想的消失、政治热情的降温个体生存的艰难等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后先锋小说遭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映。

作家:刘震云、方方、池莉、刘恒

二、新写实小说的两种类型:

1、注重对生存欲望和生命本能的表现。刘恒《狗日的粮食》《伏 羲伏羲》,方方《风景》

2、注重对生活状态和生活本相的还原。池莉人生三部曲和刘震云的《单位》和《一地鸡毛》为代表。代表作品池莉:《烦恼人生》:记述一个普通工人的一天之中的生活细节和生活感受。《不谈爱情》、《太阳出世》——分别写恋爱结婚和婴儿出世,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人生经历。

刘震云: 《单位》《一地鸡毛》

人物总是因为不堪这种生活的负担而显得身心劳顿,因为无法摆脱这种无形的 桎梏 而显得尴尬无奈。

三、对现实主义的发展:

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地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真实 :传统:文学创作中所反映的现实,除了细节的真实

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新写实:还原生活的本相,或者说在作品中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革新意义:首先在于使生活现象成为写作的对象,作品不再去刻意追问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而关注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以及生存中的感性和生理层次上更为基本的人性内容,其中强烈体现出一种中国文学过去少有的生存意识。

四、新写实小说的特点

1、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地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2、取消了作家情感的介入,以一种“零度情感”来反映现实。

3、不具备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五、新写实小说的不足:

对平庸无奈的现实生存状况批判力的丧失,最后留下的潜在态度就是迁就、认同这种本来就需要改变的现状。

第二节:经典文本分析:《风景》

1、作者简介: 方方

2、内容:《风景》

揭示了人的生存环境对于生存的意义的人性的状态以及人的命运的决定作用,描写人为着改变自身的命运和生存状况,追求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所作的挣扎和苦斗,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激发出来的人性的光辉和欲望的挣扎。

⑴故事情节 :描写武汉底层社会一个贫民家庭几十年的遭遇。

⑵情节的主线:父母与七哥的故事其中又依次串起其他八个孩子的经历。

叙述者:死者,那个夭折的小儿子。

“在浩漫的生存布景后面,在深渊最黑暗的所在,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奇异世界。“——波特莱尔。

⑶主要人物:

七哥:他的理想是生存中恶的根芽中,他的生存哲学 是:“干那些能够改变你的命运的事情,不要选择手段和方式”。

⑷评价:民间生存价值的凸现。

小说以纯客观的态度来实录凡俗人生中的种种生存本相,以及揭示出生存本身的意义所在,这里显然摒弃了过去的那种观念性的道德标准与认同,不动声色地使一种生存的观念,或者说是一种民间的价值取向非常突出的显示出来,改变了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

第五篇:八十年代入党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

尊敬的党组织:

我是1978年12月23日响应党的号召,应征入伍,光

荣地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四营十四连中的一

员。作为一名军人,成为共产党员是我的理想.因此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愿意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我衷心地热爱党,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有能力领导全国人民进一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党。

从小开始,雷锋、江姐、董存瑞等优秀共产党员的英雄事迹给了我很大的启迪和教育。我发现在最危急的关头总能听到他们说的一句话--共产党员跟我上。这确立了我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的决心。我把能参加这样伟大的党作为最大的光荣和自豪。

到了部队以后,在组织和领导的关心和教育下,我对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党是由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组成的,是工人阶级及广大劳动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代表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集中反映和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上坚持走群众路线,并将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党员的行动上,要 1

求广大党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的革命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无法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也就没有今天的繁荣富强。

中国共产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

锋战士,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不怕牺牲,不怕苦,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我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接受党对我的考验,我郑重地向党提出申请: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我知道自己跟党的差距要求还很大,还有许多缺点和

不足,今后我将更加努力地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的自身业务水平,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接受党员和群众的帮助与监督,努力克服自己的缺点,弥补不足,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请党组织在实践中考验我!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一九八年月 日

入党转正申请

尊敬的党组织:

198年 月日,是我终身难忘的日子,经党组织的批准,我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愿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一年来,我在这个团结求实、温暖友爱的集体里,亲身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团结奋斗的快乐。在组织的培养教育下,我认真按照党员的标准去做,加强政治思想学习、对工作和学习精益求精,在198 年 月日即将到来之际,我郑重向党组提出转正申请。

经过这一年多来的磨练,我不断加强政治学习,更加坚定了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党的事业结合起来,为了便于党组织对自己的考察,我将自己一年来的情况向组织作以汇报:

在政治思想学习方面。我深深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辉煌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一切困难,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无愧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在工作作风方面。作为一名军人,军营素以严明的纪律、严格的管理而著称,一名合格的军人应首先服从党和组织的领导,遵守纪律,培养良好的作风养成习惯。我自知军人素质和作风的重要,除了注意

向老同志,老党员,老同志学习外,还主动的去锻炼,在工作中不怕吃苦,经受了多种考验。在日常生活中,我坚决服从上级的安排,认真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军人作风。在此期间困工作突出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一次被树立为全师标兵。这离不开党和组织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是部队这个大集体给了我锻炼的机会,让我挥洒青春的热血。

我要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中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严格要求自己,发挥党员的作用,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

一年来,自己在党组织和军队领导,老同志帮助和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深知自己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自己要更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先进的党员同志学习,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争取在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有更大的进步。

以上是自己一年来基本情况的小结,不妥之处,恳请组织批评指正。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渴望按期转为中共正式党员,请党组织考虑我的申请,我将虚心接受组织对我的审查和考验!

申请人:于福林

198 年 月 日

下载八十年代国内的阅读浪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十年代国内的阅读浪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看完电影,心情随着电影的发展而不断起伏。一开始学生选择赖讷•文格尔所教的“独裁统治”时每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甚至当赖讷问到“独裁是什么?”居然有“单......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从隐性课程角度 “隐性课程” 是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

    《浪潮》观后感

    环境与人性——电影《浪潮》观感在一个现代文明下的民主社会中创建一个如同法西斯般,集独裁、专制、集权主义于一身的社会组织需要多久?把一群习惯了自由乃至散漫的中学生改造......

    浪潮观后感

    从民主到独裁的五天——观《浪潮》有感我早在民主学者熊培云的评论《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里接触过《浪潮》这部影片,但是完整观看下来还是感到震惊和难以理解:这是在自由和民......

    浪潮观后感

    在一个现代文明下的民主社会中创建一个如同法西斯般集独裁、专制、极权主义于一身的社会组织需要多久?把一群习惯了自由乃至散漫的中学生改造成冷酷而狂热的新纳粹主义者需要......

    《浪潮》观后感

    《浪潮》观后感在德国某所高中主题活动周的“独裁主义”课堂上,一群自由散漫的学生们,他们在课上大声聊天,无心听讲。老师文格尔别出心裁提出假想“独裁”的实验。在为期一周的......

    《浪潮》影评

    《浪潮》观后感学院: 班级: 学生姓名: 项笛 学号: 20102016看完《浪潮》,感触很深,正如文格尔刚开始上课时反驳同学们的结论一样:独裁在今天真的没可能发生吗?赖纳•文格尔是德国......

    浪潮读后感

    德国有个纳粹党,正如中国文革时候有“四人帮”一样。开 始只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可是不加注意,没有防微杜渐,结果就酿 成了严重的不可挽救的后果。正如海边的浪潮,不是一下子波涛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