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与未来同行:李开复文集》读书心得
读书总结
全书概要:《与未来同行:李开复文集》汇集了近八年来作者所撰写的25篇与人才成长、科技创新、企业文化和青少年教育等相关的文章。它们中的每一篇都是用写作的方式关心中国科技与教育事业,关注中国青年学生成长历程的缩影,它们中的每一篇也都凝聚着对中国科技、文化与教育事业的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中国的青年,希望这《与未来同行:李开复文集》能伴你同行,帮助你用坚定的步伐和无限的激情走向属于你自己的美好未来。
中国的企业,希望这《与未来同行:李开复文集》能为你带来灵感和信心,帮助你的企业在国际化的大舞台上从容应对,决胜千里。
中国的高校,希望这《与未来同行:李开复文集》为你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建议,帮助你在建设世界一流学府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中国的家长,希望这《与未来同行:李开复文集》给你带来启迪和智慧,帮助你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一流人才。
本书以“未来”为主线,划分为三个主题。
迎接未来——给青年学生的信:这一部分收录的是我自2000年以来写给青年学生的七封公开信。以公开信的方式与广大青年学生交流思想,向他们介绍学习和成长的经验。
创造未来——网络时代的创新、人才与文化:收录在这一部分的文章可以说是写给中国企业的“公开信”。在这些文章中剖析了微软、Google等著名跨国企业的成功之道,探寻了网络时代中IT产业和现代企业所要面临的诸多根本性问题,并针对科技创新、人才战略以及现代企业的管理与文化等话题介绍了他的想法和建议。
憧憬未来——未来一代的教育和成长:收录在这一部分的文章均与中国的教育事业以及青少年的成长相关。其中不但包括写给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人或高校管理者,探讨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公开信,也包括我向关注中国教育事业的人以及广大学生和家长介绍国外教育领域的成功经验,推荐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先进教育理念的文章,甚至还包括回忆李博士自己的大学生活的一篇“趣文”。
2.读书心得总结
李开复,1961年生于台湾。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微软公司的前全球副总裁、现任的GOOGLE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他的学识、能力、业绩让普通人遥不可及,这样的人有时间写书吗?为什么还要写书呢?在这出书热的时代,是不是作为一位名人,在光环下出书,寻找卖点、扩大影响? 带着种种期待与疑问,我们小组选择阅读《与未来同行》。方知:这是一本希望此书能伴中国的青年同行,帮助中国的青年用坚定的步伐和无限的激情走向属于中国的青年自己的美好未来的书;这是一本希望此书伴中国的企业同行,为中国的企业带来灵感和信心的书,帮助你的企业在国际化的大舞台上从容应对,决胜千里的书;这是一本希望此书能伴中国的高校同行,希望这本书为中国的高校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建议的书,帮助中国的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学府的道路上稳步前行的书;这是一本希望此书能伴中国的家长同行,希望这本书给中国的家长带来启迪和智慧,帮助中国的家长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一流人才的书。
在我看来虽说此书从修养到人生、从学生到教育、从人才到企业都是有重大作用的。本书以“未来”为主线,划分为三个主题。
迎接未来--给青年学生的信:这一部分收录的是李开复自2000年以来写给青年学生的七封公开信。以公开信的方式与广大青年学生交流思想,向他们介绍学习和成长的经验。和更多的青年学生讨论诸如学习方法、生活态度、价值观、就业与工作、理想与现实等广大青年学生普遍关心的焦点话题。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担心别人走到你前面的想法是不健康的,也无助于你的成功;在表达你的意见时,无论反对与批评都应是建设性的,有高度诚意的,而不是为批评而批评,为辩论而批评;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强;我只举了几句精典的句子,我相信只有看了此书的人一定能从中受益。
创造未来--网络时代的创新、人才与文化:收录在这一部分的文章可以说是写给中国企业的“公开信”。在这些文章中剖析了微软、Google等著名跨国企业的成功之道,探寻了网络时代中IT产业和现代企业所要面临的诸多根本性问题,并针对科技创新、人才战略以及现代企业的管理与文化等话题介绍了他的想法和建议。这都给未来的中国企业及中国人才做了深刻的提示及建议。憧憬未来--未来一代的教育和成长:收录在这一部分的文章均与中国的教育事业以及青少年的成长相关。其中不但包括写给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人或高校管理者,探讨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公开信,也包括他向关注中国教育事业的人以及广大学生和家长介绍国外教育领域的成功经验,推荐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先进教育理念的文章,甚至还包括回忆李博士自己的大学生活的一篇“趣文”。这些对于从事教育和作为家长的我们都是宝贵的经验。
其实读此书,生为大学生的我们,我们小组最深的感受就是关于“大学应该如何度过”的文章。其中文章写道“就读大学时,你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好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经过大学四年,你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主,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离开大学时,只要做到了这些,你最大的收获将是“对什么都可以拥有的自信和渴望”。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中国未来的主人翁。”
在这本书中,李开复老师还讲了大学四年应该如何度过,仔细阅读,发现很多问题都是我们需要面对的,而李开复老师正好都帮我们作了解答,比如说,在大学应该打好基础,除了可以“选你所爱”,也可以“爱你所选”等等,或许我们现在的专业并不是我们的第一志愿,但是除了抱怨之外,我们也可以争取转专业或者试着爱上它,每个专业都有其特色,也许你了解之后也会爱上它!就比如我们自己,开始对专业完全不了解,但是上了两个学年的课之后,我对其越来越充满兴趣了。
当然对此书的感悟是很多的,这用的语言是难以表达的。读书就是读人,读人才能反观自己。最后,我还是用李开复博士的名言结尾,让我们更深的感悟人生:“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生活里。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和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怎样的人”。
第二篇:《与未来同行——李开复文集》读后随想
大学期间最后悔的是两件事:一是没能坚持在垒球队,与一帮热情执着的人建立长久的友谊;二是没能多读书,读好书。
有机会参加垒球训练的时候,以各种考试为借口推掉了,可是被人也有考试啊?别人每次准时参加训练和比赛还是保研了啊?终究是自己的能力不够自己的心未到。现在万分的后悔早已于事无补。而读书这点,大学时光这么多,三年下来,竟然没有完完整整度过超过10本书?光阴都到哪里去了?没有一条生活的主轴,光阴都飘散各处了~即使把碎片都拾回来,也不知道该拼成怎样的一幅图画。
虽然垒球队只能成为永远的遗憾,但还好,读书有得挽回。离正式上班还有一个半月,督促自己好好读书,写感想,写书评,发到网上,一是能督促自己认真写,二是为了相互交流。
开始读的第一本书叫《与未来同行——李开复文集》,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灵商(SQ 高灵商(Spiritual Quotient):高灵商代表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否分辨是非,甄别真伪。)对个人发展重要性的强调,对诚信、正直的看重。我不知道在大家眼里诚信、正直还值几个钱。我只知道,有那么一部分人,他们仍然坚持着很高的道德品质,而我喜爱这群人,也愿意跟随其后,成为真善美的信徒。
第二点,感受比较深的是,李开复对于人才重要性的看法。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这句话,咱们可能早都听腻了。可是,这个重要性究竟是多少?什么的人才算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
这个重要性以量化的标准来看就是,如作者所言:人才在信息社会中的价值,远远超过在工业社会中的价值。在工业社会中,一个最好的、最有效益的工人,或许比一个一般的工人能多生产出20%或30%的产品;但是,在信息社会中,一个最好的研发人员,能够比一个一般的人员多做出500%甚至1000%的工作。举一个例子,世界上最小的basic语言就是比尔.盖茨一个人写出来的。而为微软带来巨额利润的windows也只是由一个研究小组做出来的。而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才,从两个月找工作的经历来看,我认为能有一技之长,并能通过“技”创造价值的就是人才。比如,一个理发师,会洗剪吹烫,能给客户做出满意的发型,这是人才,一个老师,能教学生专业技能,受学生尊敬,就是人才,一个商人,能为自己谋利的同时为他人带来利益,就是人才。而一个大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在HR询问的时候,专业相关的问题几乎答不上来,就不是这个专业的人才。
所以,希望大家在学习的时候着重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要会运用。不然学建筑的画个图不会,学信管的数据库TSQ语句一句写不出来(自我批评一下,我就是~),还是很丢人的。认识到了这些,学习的时候,着眼点就不一样了。因为,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科研,因此将所学应用于现实就是一个应该考虑的问题,关注考分的同时,更用心去关注这个理论,这种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也许,在面试时一问三不知的尴尬状况就会少一些吧~
第三篇:与未来同行读书心得-精选
与未来同行读书心得
与未来同行读书心得 篇【1】
李开复博士的新著《与未来同行》汇集了近八年来他撰写的25篇与人才成长、科技创新、企业文化和青少年教育等相关的文章。
1。除了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你还应该努力寻找一位你特别尊敬的良师。
2。求职的时候要有一封特殊的求职申请书,对公司的了解,规划等等。
3。一个一流的人与一个一般的人在一般问题上的表现可能一样,但是在一流问题上的表现则会有天壤之别。
4。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更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更强。”你应该永远给自己设立一些很具挑战性、但并非不可及的目标。我建议大家最好能不断和自己竞争——不要总想着胜过别人,而要努力超越自我,不断在自身的水平上取得进步。
5。在学习的过程中,打好基础最为重要。从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我们必须学好数学和英语这两门基础学科。数学是所有工程科学的基础,无论是软件产品的开发,还是软件技术的研究,都要大量使用数学方法和数学原理。英文则是软件行业中的国际通用语言,要想了解国际上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与国外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就必须掌握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够在工作中熟练使用英文来解决问题。
6。我非常赞同保尔的这段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所以,选择一个你真心热爱的事业,不断地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的一生过得精彩和充实。
7。要想在现代企业中获得成功,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主动为自己设定工作目标,并不断改进方式和方法;此外,还应当培养推销自己的能力,在领导或同事面前要善于表现自己的优点,有了研究成果或技术创新之后要通过演讲、展示、交流、论文等方式和同事或同行分享,在工作中犯了错误也要勇于承认。只有积极主动的人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成功,只有善于展示自己的人才能在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机会。
8。自律对于领导者来说更为重要。作为软件企业的领导,要管理别人,要让下属信服,就要先从自我做起。这是因为,领导的做法通常是大家做事的目标和榜样,领导的每一次举手投足都会给下属留下深刻的印象,如果处理不好的话,可能会造成负面的影响。特别是当公司或团队处于危急时刻,需要领导带领大家克服困难、冲出重围的时候,如果领导表现得比职员还要急躁,翻来覆去拿不定主意,大家就会对领导丧失信心,公司或团队也会因此而走向失败。
9。企业的领导者在成功的基础上,要想进一步提高自己,使自己的企业保持持续增长,使自己的个人能力从优秀向卓越迈进,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在“谦虚”、“执著”和“勇气”这三个方面的品质。
10。为了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当你对某个领域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更进一步,如果你对该领域有激情,你就可能为它废寝忘食,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都会跳起来。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工作,而是为了“享受”而工作了。毫无疑问的,你将会从此得到成功。
11。你应定阶段性的、具体的目标,再充分发挥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勤奋、向上和毅力,努力完成目标。比如,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做两次演讲,而且每次都要我的同学或朋友去旁听,给我反馈意见。我对自己承诺,不排练三次,决不上台演讲。我要求自己每个月去听演讲,并向优秀的演讲者求教。有一个演讲者教了我克服恐惧的几种方法,他说,如果你看着观众的眼睛会紧张,那你可以看观众的头顶,而观众会依然认为你在看他们的脸,此外,手中最好不要拿纸而要握起拳来,那样,颤抖的手就不会引起观众的注意。当我反复练习演讲技巧后,我自己又发现了许多秘诀,比如:不用讲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时,我会表现得更好,于是,我仍准备讲稿但只在排练时使用;我发现我回答问题的能力超过了我演讲的能力,于是,我一般要求多留时间回答问题;我发现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就无法讲好,于是,我就不再答应讲那些我没有兴趣的题目。几年后,我周围的人都夸我演讲得好,甚至有人认为我是个天生的好演说家,其实,我只是实践了中国人勤奋、向上和毅力等传统美德而已。
12。自信的第一步:不要小看自己,多给自己打气
中国式教育认为人的成长是不断克服缺点的过程,所以老师更多是在批评学生,让学生弥补最差的学科。虽然应把每科都学得“足够好”,但人才的价值在于充分发挥个人最大的优点。美国盖洛普公司最近出了一本畅销书《现在,发掘你的优势》。盖洛普的研究人员发现: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试着“改变自己的缺点,希望把缺点变为优点”,但他们却碰到了更多的困难和痛苦;而少数最快乐、最成功的人的秘诀是“加强自己的优点,并管理自己的缺点”。“管理自己的缺点”就是在不足的地方做得足够好,“加强自己的优点”就是把大部分精力花在自己有兴趣的事情上,从而获得无比的自信。
自信是一种感觉,你没有办法用背书的方法“学习”自信,而唯一靠“学习”提升自信的方法是以实例“训练”你的大脑。要得到自信,你必须成为自己最好的拉拉队,每晚入睡前不妨想想,今天发生了什么值得你自豪的事情?你得到了好的成绩吗?你帮助别人了吗?有什么超出了你的期望吗?有谁夸奖了你吗?我相信每个人每天都可以找到一件成功的事情,你会慢慢发现,这些“小成功”可能会越来越有意义。
13。第一,你应该接受你的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感觉父母不理解你而自我封闭。父母的成长环境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对成功的定义可能也不同,对你的期望与你对自己的期望就有较大的差异。但他们人生的路走得比你长,经验比你丰富,你不能先入为主地排斥他们。另外,你必须理解,父母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他们也是唯一可以无条件为你付出的人,你应该无条件地接受你的父母。作子女的经常把父母亲过度理想化,而疏忽了绝大多数的父母,在他们生长的环境中,比我们更为匮乏、不足,他们可能没有机会学习如何当一个称职的父母,但以他们的条件,也尽力了。如果我们鄙视、排斥父母,无异是对自己生命的来源不敬,那如何能快乐?
第二,你可以试着去改变父母的想法,但你首先应反问,你理解和接受你的父母吗?你能体会父母的想法吗?当你抱怨父母总是期望你完美时,难道你不也是在期望父母完美吗?凌志军建议说:“父母对你们的期望没有错,只是你们应该让父母了解,你们对他们的期望。”所以,在要求他们理解你之前,你应先去理解他们,这样才能更成功地和他们沟通。相互了解后,也许你们仍有不同意见但能彼此谅解,也许你或他们会改变原来的看法而达到共识。为此,你首先应和父母建立一个坦诚的沟通关系。也许起初你们会觉得别扭,但我相信你们很快就会体会到亲情与温馨。
第三,除了接受父母,你还应接受环境中不能改变的事情。有些同学期望着不必考他们认为没用的题目,不必上他们认为没用的课,不必听他们不信任的老师讲课。但在社会中生存,我们必须学会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事。凌志军说:“如果我遇到‘应该做的事情’和‘喜欢做的事情’之间的冲突,我会给自己安排一个时间表,每天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应该做的事情’——时间表能激励你集中精力并提高效率。然后去做‘喜欢做的事情’。”人生是有限的,大家应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喜欢做的事情”上,但必须先把“应该做的事情”做得足够好。
14。最无谓的“发愁”就是对自己不满意。这不但浪费了时间,而且会造成事倍功半。所以,同学们一方面要培养自己的自信,以每一个小的成功来激励自己,另一方面也必须能接受自己,理解你们是为自己而生活的。为自己而生活就是要为了自己的快乐、兴趣和人生目标而努力,不要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沈向洋小时候一直活在别人的价值观里,为了“第一名”拼命,但是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原来的想法错了。打败别人,得第一名,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学会尊重你自己,能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在哪里。”
15,我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则: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16,每一个刚进入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
17,从大学的第一天开始,你就必须从被动转向主动,你必须成为自己未来的主人,你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事业,理由很简单:因为没有人比你更在乎你自己的工作与生活。“让大学生活对自己有价值”是你的责任。许多同学到了大四才开始做人生和职业规划,而一个主动的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时就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
18,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勇敢面对人生,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难的事情一味搁置起来。比如说,有些同学认为英语重要,但学校不考试就不学英语;或者,有些同学觉得自己需要参加社团磨练人际关系,但是因为害羞就不积极报名。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个决定,这样的解决和决定将使你面前的机会丧失殆尽。对于这种消极、胆怯的作风,你终有一天会付出代价的。
19,“以终为始”,积极地规划大学四年。任何规划都将成为你某个阶段的终点,也将成为你下一个阶段的起点,而你的志向和兴趣将为你提供方向和动力。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志向和兴趣,你应该马上做一个发掘志向和兴趣的计划;如果不知道毕业后要做什么,你应该马上制定一个尝试新领域的计划;如果不知道自己最欠缺什么,你应该马上写一份简历,找你的老师、朋友打分,或自己审阅,看看哪里需要改进;如果毕业后想出国读博士,你应该想想如何让自己在申请出国前有具体的研究经验和学术论文;如果毕业后想进入某个公司工作,你应该收集该公司的招聘广告,以便和你自己的履历对比,看自己还欠缺哪些经验。只要认真制定、管理、评估和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你就会离你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20,每个人都有许多“紧急事”和“重要事”,想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是不切实际的。我建议大家把“必须做的事”和“尽量做的事”分开。必须做的事要做到最好,但尽量做的事尽力而为即可。建议大家用良好的态度和宽广的胸怀接受那些你暂时不能改变的事情,多关注那些你能够改变的事情。此外,还要注意生物钟的运行规律,按时作息,劳逸结合,这样才能在学习时有最好的状态。
21,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社团是微观的社会,参与社团是步入社会前最好的磨练。在社团中,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和领导才能,也可以发挥你的专业特长。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做一个诚心诚意的服务者和志愿者,或在担任学生工作时主动扮演同学和老师之间沟通桥梁的角色,并以此锻炼自己的沟通能力,为同学和老师服务。这样的学习过程也不会很轻松,挫折是肯定有的,但是不要灰心,大学社团里的人际交往是一种不用“付学费”的学习,犯了错误也可以重头来过。
离开大学时,只要做到了这些,你最大的收获将是“对什么都可以拥有的自信和渴望”。你就能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中国未来的主人翁。
与未来同行读书心得 篇【2】
李开复老师因为责任感、使命感和感情而写此文章。作者希望本书能伴中国青年同行,帮助他们用坚定的步伐和无限的激情走向属于他们自己的美好未来。希望本书能为中国企业带来灵感和信心,帮助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大舞台上从容应对,决胜千里。希望本书为中国高校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建议,帮助中国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学府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希望本书给中国家长带来启迪和智慧,帮助中国家长培养出21世纪所需要的一流人才。
第一部分迎接未来——给青年学生的信
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这封信,将作者与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以及作者要对中国学生的一些忠告写出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留学、工作或者创业的过程中能够人格更完美、生活更顺利,事业更成功。
要想取得真正的成功,必须首先做一个诚信为先的好人,并需要付出足够多的努力,在不断学习和不断与人交流中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
坚守诚信、正直的原则。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
生活在群体之中。表达和沟通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论你做出了怎样优秀的工作,不会表达,无法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白做。所以,在学习阶段,你不可以只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中,而应当尽量学会与各阶层的人交往和沟通,主动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甚至在公众集会时发表演讲,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团队精神,建议同学们在读书之余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团体的工作。在与他人分工合作、分享成果、互助互惠的过程中,你们可以体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做一个主动的人。现在,很多公司所渴求的人才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作为当代中国的大学生,你应该不再只是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应该主动去了解自己要做什么,并且规划它们,然后全力以赴地去完成。一个积极主动的人还应该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意见。
挑战自我、开发自身潜力。
给自己设定目标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在二十一世纪,竞争已经没有疆界,你应该放开思维,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给自己设定一个更具挑战性的标准,才会有准确的努力方向和广阔的前景,切不可做“井底之蛙”。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更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更强。”你应该永远给自己设立一些很具挑战性、但并非不可及的目标。
客观、直接了当的沟通。希望同学们能够做到开诚布公,敢于说“不”,这才是尊重自己思想意愿的表现。
珍惜校园学习生活。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讲,在校生活是系统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方式的好机会。这些知识将成为你未来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
这封信是为那些希望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学习事业成功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领导艺术的人所写的。
如何提高个人素质。诚信和正直、培养自己的主动意识、客观、直接的交流和沟通。
挑战自我、学无止境。从软件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我们必须学好数学和英语这两门基础学科。数学是所有工程科学的基础,无论是软件产品的开发,还是软件技术的研究,都要大量使用数学方法和数学原理。英文则是软件行业中的国际通用语言,要想了解国际上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是与国外同行进行技术交流,就必须掌握英文的听、说、读、写,能够在工作中熟练使用英文来解决问题。
情商和领导能力。智商(IQ)反映人的智慧水平,情商则反映了人在情感、情绪方面的自控和协调能力。在情商所描述的各项能力因素中,自觉、同理心、自律和人际关系是四种对现代人的事业成败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自觉。中国人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既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判断过高,也不能轻易低估自己的潜能。同理心(Empathy)指的是人们常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道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固定的公式可循,要从关心别人、体谅别人的角度出发,做事时为他人留下空间和余地,发生误会时要替他人着想,主动反省自己的过失,勇于承担责任。只要有了同理心,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就能避免许多抱怨、责难、嘲笑和讥讽,大家就可以在一个充满鼓励、谅解、支持和尊重的环境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自律(Self-Regulation)指的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的能力。自律必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只有在赢得他人信任的基础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才能真正获得他人的尊重和赞许。人际关系包括在社会交往中的影响力、倾听与沟通的能力,处理冲突的能力、建立关系、合作与协调的能力,说服与影响的能力等等。
一位企业的领导者在成功的基础上,要想进一步提高自己,使自己的企业保持持续增长,使自己的个人能力从优秀向卓越迈进,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在“谦虚”、“执著”和“勇气”这三个方面的品质。谦虚使人进步;执着是指我们坚持正确方向,矢志不移的决心和意志;成功者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来面对挑战。
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这是一封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的信。
成功就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成功的第一步:把握人生目标,做一个主动的人。成功的第二步:尝试新的领域、发掘你的兴趣。成功的第三步:针对兴趣,定阶段性目标,一步步迈进。
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自信的第一步:不要小看自己,多给自己打气。自信的第二步:用毅力、勇气,从成功里获得自信,从失败里增加自觉。自信的第三步:自觉地定具体的目标,虚心地听他人的评估。
快乐比成功更重要。快乐的第一步:接受你的父母、环境、自己。快乐的第二步:宣泄你的情感,控制你的脾气。快乐的第三步:有人分享快乐加倍,有人分担痛苦减半。
作者一直信奉以下做事的三原则: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度量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碰到挫折时,能用这三个原则,以度量、勇气、智慧来帮助你渡过难关。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追求成功、自信、快乐时,不要忘了成功是多元化的,不要忘了自信是自觉而非自傲,不要忘了快乐的人总能理解、接受和喜欢自己。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逐步获得成功、自信、快乐时,会发现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得到成功和自信。
祝福中国的学生,当你拥有成功、自信、快乐后,不要忘了帮助他人获得成功、自信和快乐。
与未来同行读书心得 篇【3】
很早就听说了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几封信,一直想找个机会好好拜读一下,一直搁置以致渐渐淡忘了。这学期老师要求我们读几本书写读书笔记,其中就有李开复博士的《与未来同行》,于是就迫不及待的买来看了。
这本书以“未来”为主线,划分了三个主题。
迎接未来——给青年学生的信:这一部分收录的是李开复博士自2000年以来写给青年学生的七封公开信。以公开信的方式与广大青年学生交流思想,向他们介绍学习和成长的经验。
创造未来——网络时代的创新、人才与文化:收录在这一部分的文章可以说是写给中国企业的“公开信”。在这些文章中剖析了微软、Google等著名跨国企业的成功之道,探寻了网络时代中IT产业和现代企业所要面临的诸多根本性问题,并针对科技创新、人才战略以及现代企业的管理与文化等话题介绍了他的想法和建议。
憧憬未来——未来一代的教育和成长:收录在这一部分的文章均与中国的教育事业以及青少年的成长相关。其中不但包括写给主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人或高校管理者,探讨中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公开信,也包括我向关注中国教育事业的人以及广大学生和家长介绍国外教育领域的成功经验,推荐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先进教育理念的文章,甚至还包括回忆李博士自己的大学生活的一篇“趣文”。
进入大学后时间多了很多,也仿佛走得快了很多,很多时候日子就这样如流水般逝去了。有人为学业焦头烂额。有人为活动四处奔走,有人为恋爱黯然神伤。纷乱的生活,似贫乏,似忙碌,又似空虚,浮躁的日子已将纯净的心思搅成一团,在加上网络的冲击,一切都变得无序而混乱。高考前只为一个目标心无旁骛、全力以赴的日子早已没有了踪影,逝去的日子像一缕青烟仿佛还可见却是怎么也抓不住的。然后我们迷茫了,混乱了,未来的路像没有灯的夜路看不见前方,让我们充满恐惧不安。如何使自己的大学生活不至于昏昏而过,如何让自己的大学为自己理想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李开复博士在这本书中给了我们答案。
整本书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在校和职业生涯的规划密切相关,针对大学生的困惑与现存问题李开复博士根据自己的经验与所见所闻提出了自己中肯的意见。其中李开复博士在第一部分迎接未来-给青年学生的信中的内容让我的感触尤为深刻。
李开复博士首先提到的是关于诚信的问题。李博士开篇就从诚信谈起,因为诚信是一个人的品质所在,是立人之本。李博士提到他在美国的一些经历比如:中国学生成绩优秀却有些学校和教授却表示他们再也不想招收中国学生了,因为中国学生一旦找到工作机会就会马上申请离开,将自己曾经承诺要完成的学位和研究抛在一边。“言出必践”不仅关乎诚信,更是对于自己做出的承诺的一种责任。看似不经意的一件事却反应出一个人的对待事物的态度与担当。一个人倘若连自己的承诺的责任都无法担当,又何谈担当什么重责大任呢。我们在为未来做准备时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品质。
然后就是李博士对于认识自我称为最好的自己的建议让我获益匪浅。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以前刚升入高中时,一时无法适应周围高手如云,原本初中成绩拔尖的我突然间从云间狠狠摔下地,刚开始过分专注于与周围同学的比较学习生活非常压抑痛苦,每天都在紧绷的状态中学习。之后经过妈妈的疏导我开始更多的专注于自己的成果,关注自己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并为自己的进步而高兴充满自信。慢慢地,在没有刻意在意与别人竞争的情况下我的成绩逐渐好转,渐入佳境。同僚之间更多的需要我们去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如果一味的竞争容易在其中迷失自我造成恶性的竞争,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中我们不仅不能获得成功的快乐或许还会活的很压抑很痛苦。每个人的追求不尽相同,每个人定义的成功也都各不相同,我们去却总是将衡量成功的标准单一化为财富或是地位。李博士在文中提到:“真正的成功应该是多元化的。”理想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重要的是你从中或者你带给别人怎样的快乐。基于这种想法,再重新定位自己,为自己规划一个与众不同并充满快乐与信心的未来。
还有李博士对于积极主动规划自己的生涯,如何安排时间,计划时间,管理时间,以及第二部分中对于微软公司的成功原因分析中的自我批评,追求卓越等建议都让我获益良多。合上这本《与未来同行》让我对未来的现在和对未来的想法更加明确,也让我能更加正确的认识自己!
第四篇:《与未来同行》读书报告
《与未来同行》读书报告
书名:《与未来同行》
作者: 李开富
作者简介:李开复,祖籍四川,1961年12月出生于台湾。他先后在苹果公司、SGI公司担任要职。1998年,他加盟微软公司。亲手创办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更名为微软亚洲研究院)。2000年,升任微软公司的全球副总裁。随后成为比尔·盖茨的七个高层智囊之一。2005年7月19日,李开复博士被Google公司任命为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
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迎接未来——给青年学生的信 7
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从诚信谈起 8
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 20
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
31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该这么度过 49
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 66
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 8
5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 108
第二部分创造未来——网络时代的创新、人才与文化 12
4中国软件业的机会——抓住机遇、挑战未来 12
5网络是泡沫吗? 139
新一代互联网的七大趋势 160
微软的成功之道 17
1GOOGLE的成功之道——引领“网络生存”的新型创新 189
我的人才观 21
3对话——你是人才吗? 218
对话马英九 25
4科技、人才和教育——旅美三十载经验谈 270
GOOGLE和中国——追随我心的抉择 28
3第三部分憧憬未来——未来一代的教育和成长 286
我的教育观——融会中西、完整均衡 287
给李岚清总理的一封信 30
1美国大学启示录 308
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请培养21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 321
大学生活琐忆 340
李开复谈成长 349
给家长的一封信 361
做最好的父母——《中国考试》节目实录 37
5李开复博士在《与未来同行》一书中,围绕“迎接未来、创造未来、憧憬未来”三个主题,阐述了学习应该掌握: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事。“对什么都没有的忍耐和适应”,而应当是“对什么都可以有的自信和渴望。”
读书心得:
读完这本书,首先,认识了新的概念。李开复博士在《与未来同行》中指出:在现代社会,如果只知道智商不知道情商至少在意识上已经落伍了。智商很高但情商不足的人欠 领导能力,很难成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这就是为什么在职场中“有的人能力很强可别人就是不服他,有的人能力一般却受到大家的高度肯定”的原因所在。情商是指人在情感、情绪方面的自控和协调能力,包括认识自我、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灵商则代表价值观,分辨是非,甄别真伪的能力,没有是非黑白的人,能力越强对他人的危害越大。这与笔者前几天在《责任胜于能力》一书评论中所述的观点是一致的。
李开复博士在《与未来同行》一书中,提出我们应该尝试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即“用概率论的方法看问题”的观点,有这么一部分人,忙忙碌碌工作了好多年,但总是成绩平平,默默无闻,缺乏亮点,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即缺乏尝试,墨守成规,原地跑步。因此,如果你有了好的思路,不要怕麻烦、怕责任、怕失败,则是要大胆去实践,去尝试,去努力,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否则就会错过积累经验和教训的好机会。大家都知道“两利取其大,两害取其轻”等道理,但对于其精神实质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概率论的方法是运用的利弊对照表的方法,把一件事情的利弊全部罗列出来进行对照,虽然方法简单,效果却很直观,对于提高选择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帮助,这或许就是其系统化、严密化、精细化的写照吧。对于职场人士来讲,概率论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作出更加科学的选择,获得更大的成功机会。
似乎日子就这样如流水慢慢的逝去,让人感觉不到变化的存在,也许是因为习惯。是的,面对困境,面对生活中的很多事,我们无奈,我们没有选择,所以我们选择了习惯,习惯等待,习惯被动,习惯现存的一切,所以我们并没有觉察到自己的长大和变化,我们开始对校园的海报、宣传板视若无睹,甚至还会对身边那些学弟学妹们的激情与追求嗤之以鼻。是的,我们的心思的确变了,宿舍不再有卧谈会,找工作的一拨又一拨,似乎永远没有尽头,考研的夜以继日,一分钟恨不得掰成60等份用。纷乱的生活,似贫乏,似忙碌,又似浮躁的日子早已将纯净的心思搅成一团,再加上网络的冲击,一切都变得无序与混乱。想要听到心灵深处的呼唤已成为不可能,现在的我们似乎很难沉静下来认真地思考某个问题,更多时候给自己一片净土,以为就是给自己一个沉思和遐想的空间,却发现带来的竟是茫然与手足无措开复博士五岁时就给自己定下了奋斗的目标:“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人”,此后,他以此来衡量自己所走的每一步,先后做出很多重要的决定,包括从法律系转到计算机系,放弃卡内基.梅隆大学教书两年的年资加入苹果公司,放弃微软7年的人脉和比尔的信任投身google等等,他始终明白自己的追求和兴趣,所以他成功。
也许这些成功人士离我们永远是那么遥远,所以我们也习惯了漠视。可是细细品尝,总觉得他们的眼睛似火眼,一眼洞穿千里,而我们却永远在小旋涡里转悠;他们精心设计好自己发展的每一步,而我们却总是习惯边走边看随遇而安;他们永远积极地追求进步,从不停歇,而我们总想更多地享受生活以不妄白走一趟世间。是什么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是什么让我们太喜欢过“习惯”的生活,是什么让我们
永远走不出去„„
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让任何人的意见淹没了你内在的心声,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和直觉知道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第五篇:李开复《与未来同行》-读后感 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与未来同行》—读后感
我非常有幸能够阅读这本李开复博士所写的—《与未来同行》。我之所说非常有幸是因为:第一,这本书本来上学期学校推荐学生所要读的书之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然了其中也有自己没有强烈欲望的缘由,一直没有去读。但到了第二学期,学校要求学生在所推荐的书中选出其中的一本写一篇读后感。因此我选择了这一本书。第二,庆幸我读了一本好书,无论在生活、学习和以后的工作等方面上都让我受益无穷,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与未来同行》这一本书可以说还没有深读,我只读了一遍,而且我还是有选择性看,我着重看了第一部分“迎接未来—给青年学生的信”和第三部分的“憧憬未来—未来一代的教育和成长”,而第二部分的“创造未来—网络时代的创新、人才与文化”我选择略看了,我个人感觉那部分对我意义不大(可能仅仅目前来说吧)。不过,我一定会再看的,好书看一遍是远远不够。这样才能进一步真正理解李开复博士给我们大学生所带来的实际意义和那一份苦心与担当。
我写作一向喜欢写自己真正对自己有感触的东西,所以我的这篇读后感可能只是涉及这本书的某小些部分。不能像其他人写的读后感一样,对整本书的内容写的面面俱到,像是对这本书的概括一样。我对这本书的大部分感触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实际、缺陷和不足与李开复博士所写的论点、观点和实例进行比较出来的。所以,以下所写内容都是根据我自身实际的分析和整合。
第一,开复博士提到我们要积极主动和避免被动。
这句话让我感触很深,这是因为我觉得我就是会消极被动。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能表现出来。比如上学期,我也想参加社团来磨炼自己,锻炼自己。但自己因为害羞和总是感觉自己能力不够,所以在最后的面试中被淘汰了。其实那是我做了好一段时间的预备干事,但最终因没有好好表现自己而遭淘汰。这就是像开复博士所说的“对于这种消极、胆怯的作风,终有一天会付出代价的”。还有就是像上课的时候老师的提问,自己知道答案或有自己一定见解,但是老是会迟疑和犹豫,死死不敢举手。就这样老是错过了机会。还有就是避免被动,我觉得我也是一个很被动的人,没有自己的主见或者不敢表达出来。比如宿舍的人说等会儿去打篮球,问我去不去时,我一般都会说可以啊。即使其实可能我上午已经打过了或昨天下午打过了,其实很累了。但也会跟着他们一去打篮球。其实我心中是不是很乐意去的。或者在班上开班会,但决定某些事情是我都会再三问这样的决定可不可以,不能果断办事。我不知道这是被动还是民主,但我知道这是不好的,无论对自身的发展还是对班上的利益都是害多益少的。在这里我很欣赏开复博士的一句话“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做决定也是一种决定”。他还说这句话是我们必须认识到的,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它揭开了我自身的许许多多的问题,把我的缺点和不足都毫无保留的暴露开了。我将充分吸收开复博士给我的教训和指导,我将会把这句话当做我的座右铭,谨记心中,时时鞭策自己,暗示自己。使我学会积极主动,做一个有主见,能果断处理事情的人。
第二,开复博士提到要学会积极地推销自己。
无论学校还是在社会上,我们都要学会怎样推销自己。一个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个企业招聘,你往往要在几分钟或者几十分钟之内交谈中让别人了解你、信任你,最终聘用你。从中要有一定的能力和技巧的,就是开复博士所说的要学会怎样推销自己。在会议上,我们要胆大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一味赞同别人或上司的意见,即使和自己的观点意见背道相驰。我们要选择
正确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演讲也是一种推销自己的好方法。我们要提高演讲能力也即是口才,有好的口才与演讲能力,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让别人了解自己、信任自己、肯定自己、更重要的是信服自己。我知道我是一位不善于表达的人,但我有决心练好我的口才和演讲能力。开复博士说他原来也是一个不善于交谈和演讲的人,但通过他的种种努力,最终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交谈和演讲能力。他的亲身实例深深鼓舞了我,我将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来实现自己。
第三,未来工作需要跨领域知识。
许多同学进入大学时总认为“专业就是职业,把专业学好就是金饭碗”,认为读化学的就会成为化学家,读历史的就会成为历史学家。这个观点是错误的。21世纪是各学科、各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世纪。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也由传统的专才专项跨领域、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不但要求我们在某个特定专业拥有深厚的造诣,还要求我们了解甚至通相关的专业、相关领域的知识,并善于将两个、三个甚至更多领域的技能结合起来,综合应用于具体的问题。开复博士还说到我们大学四年一定要学好数学、英语、计算机技能和专业知识。这也是读大学最基本的要求。我们不要说成为一个跨领域、跨专业的综合性人才,也至少要做到开复博士提出的最低要求。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开复博士举得例子说谷歌公司负责计算机用户界面设计总裁竟然是读心理学专业的。这个例子表明了专业是不分好坏的。我目前读的这个专业就是被学校调配过来的,我原来读的是理科,报的也是理科专业,但事情不如人愿被调到公共事业管理这个文科专业。以前有些抱怨,但现在这个心态完全没有。现在剩下的只有顽强拼搏和对理想不断奋进的心。
对此书的感悟何止这些,但用仅仅的语言是难以表达的。我在这里再一次衷心感谢李开复博士对我的开导和激励。最后,我还是引用开复博士的名言结尾,以便让我这份读后感激励更多的人。“你们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浪费时间活在别人的生活里。不要被信条所惑—盲从信条是活在别人的生活里。最重要的,拥有跟随内心和直觉的勇气。你的内心和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怎样的人”。
学生:杨伟波学号:2010214343003班级:10公管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