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鲁迅小说《祝福》时

时间:2019-05-13 10:0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曾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鲁迅小说《祝福》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曾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鲁迅小说《祝福》时》。

第一篇:曾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鲁迅小说《祝福》时

走进新课程,认识新课改

——新课程实施“四步曲”

台州市楚门中学高一化学备课组

新课程实施一年来,我们深切体会到新课程教与学的改变给师生带来的心灵的震撼;分享到了课堂内外师生平等交流的愉悦;也尝到了新课程对传统教育理念冲击带来的苦涩。一年来我们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碰到了不少的困惑,但是对化学新课程和新教材却逐渐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也取得了一些经验和体会。回顾一年,基本上经历了这样四个阶段:认识—困惑—反思—总结。

一、对教材的编排、内容的一些认识

与以往的的教材相比,化学新教材的编写更重视基础性、突出时代性、体现选择性,更加关注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教材知识体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往教材注重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规律性,以学习物质的结构为主线来学习物质的性质,强调结构决定性质,以点带面来掌握一族元素性质的系统学习格式,注重基本概念的挖掘,强调基本理论的灵活应用。新教材则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贴近生活、生产来体现学科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在教材中插入“化学史话”、“拓展视野”等介绍学科的发展史和学科的前沿知识,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更好体现化学课程的时代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新教材的编写非常重视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在设计上还淡化了演示实验与分组实验的区别,增添了“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活动与探究”等内容,其目的在于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应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和探究问题,提倡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在交流中学会合作,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及探究过程,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表达、思维等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安排了必修、选修等若干个模块,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需要,更好地实现课程的选择性。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在教学中要全面了解教科书的体系,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如必修

1、必修2模块的教学,要严格把握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克服传统惯性的“一步到位”的思想,不要随意提高教学难度,以免削减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这两模块中注重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化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生活、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以及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即可。

二、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惑

1、课时不够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教材的容量大。化学1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有:老教材两学年学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全部知识;物质的分类;反应类型;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解质;物质的量;分散系;物质提纯和分离;物质的检验的基本方法等。基本上是原来三学年教学内容的压缩、删减后组合成的。尽管新教材对教学内容要求降低,有些知识点到为止,但初中实施新教材后,对学生的要求降低,学生初中具备的化学知识浅陋,到高 1 中一学年接触到那么多的内容,学起来觉得化学知识点零乱,接受起来就比较困难,教师觉得很难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2)部分课后习题与教学内容不匹配,比如教材中没有例题,课后习题频频出现,学生做题时无从下手(如化学1:P15页 第9题 ;P36页 第12题 ;P47页第8题(2)等。化学2:P37页 第2题等。);再如教材中没有提到的知识点在课后练习中也出现,并且综合性强、难度大(如化学1:P57页 第9题(2)、(3);P60页 第10题(2)、(3);P68页 第6题等。化学2:P10页 第3题—教材中根本没提到卤族元素,习题中出现;P64页 第6题等)。有时只能用增加习题课的办法来专门解决。(3)新教材增加了一些实验,但有些实验需要的时间较长,影响教学进度(如化学1:P97页“观察与思考”的氮气与氧气放电的反应;化学2:P56页“观察与思考”的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等。)。

2、教学资源匮乏

新教材的化学知识寓于社会、生活、生产之中,在教学中要将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引导学生将化学学习融入到对具体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中,探究活动不仅要在课堂中进行,还要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上、工厂中进行实地调查学习。但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社会能够提供的教学资源很有限,特别是化工厂这方面的教学资源更是匮乏,如化学1教材中讲授的氯碱工业;高炉炼铁;铜的精炼;制水泥、制玻璃;硫酸、硝酸工业制取;化学2:石油的炼制;煤的综合利用等等在生产流程、具体的操作这些方面,社会都无法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实地的考察和学习,在教学中我们只讲纯理论知识,无法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也只是一知半解,又怎能把化学知识融入到解决具体的问题中来呢?

3、相关教学辅助资料不配套

新课程已经实施了,但相关的教学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这给课程的改革带来一定的阻力,如实验器材、设备、网络资源、学生用书等方面资料都比较陈旧,特别是学生用书,大多是改头换面,穿新鞋走老路,里面的习题都是按老教材编写的,学生使用感觉难度大,无法配套新课程的教学,同时也给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和心理负担。

4、教学方法的转变想得简单实际操作难

课堂开放了,让学生发表见解,但往往是学生说的与问题相距甚远,有时几个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吵得课堂乱成一团,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得气喘吁吁可是并没有见到预期的效果,不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就是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课堂上是热热闹闹,但课后不会做题的现象普遍存在。

5、实验教学困惑较多

苏教版必修模块(化学

1、化学2)配套的实验手册中涉及到的学生实验很多,我们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碰到不少困惑。

(1)我们学校的高一学生绝大部分是乡镇学校毕业的,实验教学的条件比较落后,学生根本没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可他们一开始对实验很感兴趣,渴望亲自动手实验,所以我们尽可能让学生到实验室亲自动手实验,通过探究活动来获取知识。可学生操作技能很差(如试管如何振荡,如何在溶液中滴加液体等都不会),动作极慢,这样势必影响教学进程。有 2 时为了赶课时进度,干脆直接用教师演示实验代替学生的探究活动。

(2)教材中设置的探究学习活动栏目多,而有些探究活动是理想化的设计,实际操作很难短时间内完成,经常是学生的探究活动正在进行中,实验现象和结论还没有出来,下课的铃声就响了(如化学1:P75页“活动与探究”的钢铁腐蚀的实验;化学2:P69页“活动与探究”的自制肥皂的实验等)。

(3)我们学校高一有十三个班级,我们强调集体备课,要求同资料、同课件(根据自己任教的班情适当修改)、同进度等,若安排到实验室边教边学生实验,可实验室只有两个,学校安排的功课又很多重叠,不可能全部班级都到实验室上课,如果把实验药品和仪器拿到教室让学生实验又很不方便,这样有几个班就只能演示实验,不能让全体学生参与实验了。

基于上述原因,全体学生参与的实验不是很多,久而久之,学生对动手做实验的兴趣和欲望就会减退,取而代之的是对老师的依赖性,习惯于老师的你做我看、你讲我听的学习方式,学习中没有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再到实验室就会产生害怕的心理,最后就采取放弃,不愿意再动手做实验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也就被扼杀。

三、面对困惑,深入反思

面对种种困惑我们高一备课组组织教师再次学习“课标”,而且每周至少一次召开教学研讨会,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困惑进行认真的分析、讨论、交流,再次经过认真反思,基本上统一了思想认识。我们认为新课改提倡过程性教学,对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不断地在反思中进行教学。第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对于不科学得到的教学思想、模式要勇于突破,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第二、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专业知识。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功底,要吃透教材,在师生对话中,学生会随时提出新问题,若教师知识功底浅薄,则会出现冷场、尴尬的局面。第三、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及应变能力。过程教学不是沿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套路一步一步往前走,而是沿着学生的思维过程展开,在这个过程中会问题不断,趣味横生,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抓住机遇,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四、走出困惑,达成共识

经过认真反思和共同的探讨,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1、教材的使用

(1)因学校、学生不同,根据“课标”合理使用好教材

新教材在编排目的、编排体裁、编选内容以及习题设计方面较以往教材有很大不同,总体趋势是起点高、理念新、难度大,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不是让国家教材来适应你,也不是通过试验单一地让你去“验收”与“通过”教材,而是如何“用教科书去教好”。因此,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材观——“教材是范例”,教材是引导学生发展认知、提高能力、完善人格的一种范例,而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一方面我们要在“课标”的指导下,基本上遵循教材的编排体系来安排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我们要用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眼光来看待教材,在集体备课时由备课组长在充分征求大家意见 3 和充分理解《课标》的基础上做出决策,对教材内容、课后习题等进行筛选、增补、整合、创新。如前面提及的有些课后习题难度太大,远远超出学生现有的解题能力,教师就得勇于筛选,同时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编习题。为激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我们采取的措施是每星期发一份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化学与生活小知识”。如:淀粉与“淘米水的妙用”、钠的化合物与“油条与化学”等

(2)重视教材中的预成性资源,用好教材中的各种栏目

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信息多、容量大、栏目丰富,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我们要重视教材中的预成性资源,用好教材中的各种栏目。

①用好“交流与讨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合理有效地开展课堂讨论,对于更好地落实新课标起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把结果教学转化为过程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主动探究未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新教材中的“交流与讨论”栏目为学生提供了交流讨论的平台。要充分利用这个栏目,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

案例1:化学1:P9页“交流与讨论”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 问题情景: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有哪些?

组织讨论1:根据课前大家填好的表1-4 1mol物质的体积,讨论从表中的数据可得出哪些结论?

讨论汇报:(1)相同物质的量(1mol),气体比固体、液体的体积大得多;

(2)相同物质的量(1mol),不同的固体体积不同;(3)相同物质的量(1mol),不同的液体体积不同;(4)相同物质的量(1mol),不同的气体体积几乎相等。

组织讨论2:为什么气体比固体、液体的体积大得多?

讨论汇报:可能原因:(1)构成气体的粒子比构成固、液体的粒子大得多;

(2)粒子间的距离气体的比固、液体的大得多。

(通过展示模型:4个乒乓球和4个排球紧密堆积;碘升华实验后体积变化情况。得出结论。)交流评价:(1)说明粒子本身的大小和粒子间的距离是影响物质体积的其中两个因素。

(2)决定1mol气体体积的主要因素是粒子间的距离,而决定1mol固、液体体积的主要因素是粒子的本身大小。

组织讨论3:为什么1mol固、液体的体积不同,而1mol气体的体积几乎相同?

讨论汇报:不同的固、液体,粒子的本身大小不同,所以体积不同;而不同的气体在相同的条件下粒子间的距离几乎相同,所以体积相同。

组织讨论4:影响气体中粒子间的距离的因素有哪些? 讨论汇报:温度、压强

组织讨论5:影响气体的体积除了粒子间的距离这一因素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

讨论汇报:粒子的数目

得出结论:从上述讨论与交流得出这样的结论:(1)影响气体的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的数目和粒子间的距离。影响粒子间的距离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压强。(2)影响固、液体的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粒子的数目和粒子的本身大小。通过这样的交流与讨论,教师没有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同学的合作中、通过自我反省,建构自身的知识,这样获得的知识是较为牢固的,这个过程是学生能力、思维得到发展的过程。

②用好“信息提示”,培养学生的资源意识

新教材中的“信息提示”,属于信息性方法性栏目,为同学们解决问题提供相关的资料、数据和方法思路等。使用这个栏目时,要达成两个目标:其

一、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

二、逐步增强使用“信息提示”的意识,培养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源的意识,不断提高其学习能力。

案例2:化学2:P5页“信息提示”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信息提示”,然后设计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

问题1:从这些材料可提炼出哪些信息?(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的判断依据)问题2:如何判断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呢? 问题3:如何设计实验探究钠、镁、铝的金属性强弱? 问题4:如何设计实验探究硅、磷、硫、氯的非金属性强弱? 问题5:如何判断钠、钾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问题6:如何判断碳、硅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③用好“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中无论是学生分组实验还是教师的演示实验,都没有直接描述实验现象、实验结果等。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观察、纪录、分析、获得结论,只有学生在情感、行为、认知三方面的积极参与,才能获得体验,提高能力。因此在使用这些栏目时,教师要创设浓厚的探究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引导学生完成探究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现象讨论——获得结论——归纳总结——应用创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科学素养。

案例3:化学2:P38页“活动与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发现问题:在烧杯中倒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将铜片、锌片用导线连

接后插入到稀硫酸中,发现Cu片上出现气泡。为什么?

提出假设:

1、Cu与稀硫酸反应,生成H2。

2、Zn、Cu连接,Zn变不活泼了,Cu变活泼了,故Cu与稀硫酸反应,Zn不反应。

稀H2SO4

3、Zn、Cu连接,Zn上的电子可能转移到Cu上,H在铜上得电子而发生反应。

实验探究:

1、分别将Zn片、Cu片放入装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2、同时将Zn片、Cu片放入装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3、将Cu、Zn连接后,先将Zn片插入到稀硫酸中,放出气泡,再将Cu片插入稀硫酸中,无气体生成。

4、将Cu、Zn连接后,放入稀硫酸中,Cu片上有气泡,Zn片上几乎没有气泡。

5、取反应后的溶液,加入过量NaOH,检验不到Cu(OH)2蓝色沉淀。

6、用灵敏电流计测量4的外电路有无电流通过,发现电流计偏转。

现象讨论:

1、Zn片上有气泡,Cu片上无气泡。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2、铜片上没有气泡,锌和铜浸在同一稀硫酸溶液中,铜没有变活泼。

3、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没有气泡。锌和铜连接后,铜的化学性质未变。

4、铜片上有气泡锌片上几乎没有气泡。锌片和铜片连接后浸入稀硫酸中铜的化学性质未变,为什么有气泡生成(氢气)?铜片上发生什么反应?(2H+2e=H2)

5、反应一段时间后,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得不到蓝色沉淀,溶液中没有铜离子。则铜没有提供电子,那么H从铜片上得到的电子来自哪里?由第二组和第四组实验的区别,推测电子可能通过导线来自锌片。

6、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说明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电子由锌片流向铜片(Zn-2e-=Zn)。

获得结论:

1、Cu不与稀硫酸反应,连接上Zn片后,也不改变性质。

2、Zn失电子,电子经导线转移到Cu片上,溶液中的H在Cu上得电子生成H2。

归纳总结:铜片上有气泡生成是因为如第四组的实验装置构成了原电池。

应用创新:请根据反应Fe+CuSO4=FeSO4+Cu设计一原电池装置。(答略)

④用好“拓展视野”、“化学史话”、“资料卡”等,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新教材中“拓展视野”、“化学史话”、“资料卡”等属于拓展性栏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高观点、大视野、多角度地认识化学学科,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的艰辛,感

+

2-+

+

+

Cu 6 悟化学学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贡献等。这些栏目的使用,一方面可布置课外作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巩固应用,只要后面学习中会遇到与之相关的内容,就布置学生进行复习,既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又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化学1:P49页“拓展视野”电解熔融氯化钠制取金属钠,可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工业上钠、镁、铝等活泼金属的冶炼。

(3)重视生成性课程资源,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材是重要的课堂资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对象。用教材教不是简单地教教材。其实课堂上学生的不确定性情景是充满生机的课堂资源,新的课程不仅重视了预成性课程资源,也重视了生成性课程资源开发。学生的不同声音正是宝贵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应该珍惜它,用好它,这种生成性课程资源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们经常讲的重组教材,面向学生就是注重学生需求、感受、见解、问题等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当然课程资源开发是多向的,关注课堂,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将会产生丰富的课程资源,任何压服、独断都将窒息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创造的萌芽。

案例4:化学1:P73页“活动与探究”中的Fe与Fe的相互转化

创设情景:缺铁性贫血的患者,常服用FeSO4药片。为什么药片外面都包了一层糖衣,这外面的糖衣有什么作用?说明什么?

学生:避免FeSO4与空气接触被氧化,说明FeSO4具有还原性。

(学生回答很合老师的意愿,说出了老师想说的话。本来很自然的过渡到Fe可以被O2氧化成Fe,除被O2氧化外,能否被其它氧化剂氧化,则顺理成章的完成教学的第一块内容:Fe→Fe转化的条件,谁知学生的提问打乱了教学预先设计好的程序。)

学生:糖衣包住后,这药片是否就不被氧化,不变质了呢?

(顿时,教室里一片议论声,显然刚才这位学生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学习热情很高。这时教师就不应按原设计好的教案继续上课,而应该利用这一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展开讨论探究下去)

老师:很长时间后,我想也能变质的,因为所有的药品都有保质期。那么同学们讨论一下,如何设计实验方案检验这药片有无变质?(学生交流、讨论)学生:溶于水,观察溶液的颜色。(一学生上台演示,结果药片很难溶解。)学生:先刮掉外面糖衣,然后迅速溶于已煮沸的蒸馏水中。

(另一学生上台演示,结果观察到溶液是浅绿色。)老师:此实验能否证明药片就未被氧化呢?

学生:不能。若Fe量很少,观察颜色不明显,我可以这样设计:取上述少量溶液,加NaOH 溶液,看有无红褐色的Fe(OH)3沉淀生成。(学生上台演示,结果,看不到红褐色沉淀生成。)

学生:上述方案也不严密,若Fe量很少,生成的Fe(OH)3的量也很少,那红褐色也会观

察不到。

3+3+2+

3+3+

2+

2+

3+ 7 老师:那么有无更灵敏的检验Fe的方法呢?

(见机行事,很自然的引出Fe的检验方法。老师实验:取上述药片溶于水的溶液,滴加KSCN溶液,结果溶液变红。对比实验:FeSO4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结果未见溶液变红色。)

学生归纳:①检验Fe的最佳方法:加KSCN溶液。

②药片已变质。

通过这样师生共同探究学习了Fe到Fe的转变,也学习了Fe的检验,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在探究过程中自己建构新知识。而且还可以很自然的过渡到Fe到Fe的转变的学习,过渡:若FeSO4溶液配制好,放置在空气中,会变质吗?若会,则如何保存?

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设计,拿着设计好的“剧本”,在课堂上一步一步按教案上的设计进行上课,象编剧一样去规范各种角色在故事情节中的行为步骤。学生被“设计”得规规矩矩、老老实实,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在原教学设计中)避开不理,课堂教学似乎条理清楚,效果很好。但这种编剧带来的“教学效果”是学生潜能的压抑,个性的束缚,把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课堂上的不确定性给忽略了,而忽略的恰恰是学生创造、探究的自主学习的机会。所以我们要苦炼基本功,用我们的教学机智面对丰富多变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与学生一起集体创作的过程,教学设计应当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留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2、教法的选择

我们认为,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新课程实施的唯一教学方法,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条件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新课程不是不能讲,而是要讲得精彩,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讲授课上虽然没有形式上的4人一组讨论,热热闹闹,但教师设置的一个个有梯度的问题却让学生屏神凝思,看似风平浪静的课堂,学生的大脑却在激烈地活动,课堂效率反而很高;实验探究课若出现功课重叠,可适当改变教学进度,想办法让全体学生参与。实验课上将学生分成4人一组,培养合作的精神,教师则合理安排各环节教学内容和时间,放收得当,该讲的时候讲,不该讲的时候不讲,同时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讲,学生之间也要互相倾听,最后引导学生共同得出结论,真正放手让学生探究。对个别实验失败的组在课下帮他们分析原因。对课堂上无法完成的实验,采取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课余继续探究。

3、目标的达成

新课程改革要充分体现从单纯的认知目标转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把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明确的目标。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化学,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能加深学生的认知和体验。例如,在讲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时,我们可提供一些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片,使学生感受环境污染的危害,还可下载臭氧层被破坏、酸雨的危害、全球变暖等内容让学生阅读,让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到震撼,这样不用教师讲学生自然就有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尽可能创设情景,组织学生讨论,还将课本上的某些演示实验改为

3+

2+

2+

3+

3+3+

3+

3+ 8 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感受合作的重要性等。

当然三维目标中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课堂上教师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点头的微笑,课下师生朋友般的谈话都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影响,不必刻意地在每节课上都要查询有没有体现三维目标,只要你“心中有学生”。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作为化学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我们对新课改理解得还不够透彻,很多想法、做法还不成熟,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

第二篇: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做到依法执教天泰小学张微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做到依法执教

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按照《宪法》和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符合法制化。讲座中,老师从五方面对依法执教进行了讲解,分别是:问题的提出,依法执教的基本内涵和意义,依法执教的内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常见的违法行为,如何坚持依法执教。要想真正实现依法执教,首先我们要明确内容。依法执教,要依法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依法执教,要依法贯彻和落实教育和教学的各项法律和法规;依法执教,要依法维护学校、师生的合法权益。然而,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侵犯学生隐私,偷看学生日记、信件。有的教师还收受学生或家长的礼品、礼金。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对家境好的学生给予更高的关注你,以谋求个人利益。在这样是事情普遍存在的当下,我们教师又该如何做到依法执教呢?结合自身的理解,我提出以下三个解决办法:

一、为学生创设平等和谐有安全感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要科学运用“无错原则”,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落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微学生制定学习目标。

二、给学生创设宽松自由快乐的成长环境

尊重、理解、关注、帮助、支持、赏识学生,使学生感到时时被接纳、被信任。学生都喜欢被关注的感觉。关注他,他才知道你重视他。

三、给学生创设参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要鼓励学生敢于做自己喜爱的事,排除“应试教育”对这些学生的干扰,培养学生的勇于接受挑战的精神。只要教育孩子的方法得当,教师就不会感到“孩子难教”了。总之,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真正做到依法执教,必须树立教育公平公正观念,把握教育中法律的尺度,千万不要一时冲动,犯下不可原谅的错误。孩子是天真的,是单纯的,善待他们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天职。

第三篇:结合教学案例说明: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使用教材? [最终版]

结合教学案例说明: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使用教材?

当阳市玉泉中学 车玉华

我们就(新目标)Go For It(九年级)Unit 6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的阅读谈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使用教材

一,新课程语言技能目标(五级):有明确和持续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意识。能就熟悉的话题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读懂供高中学生阅读的英文原著简写本及英语报刊。具有初步的实用写作能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计划、组织和实施语言实践活动。能主动扩展和利用学习资源,从多渠道获取信息,并能利用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清楚和有条理的表达。具有一定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基本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新课程阅读能力培养目标: 1.能从一般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 2.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

3.能通过上下文客队生词苦难,理解语篇意义; 4.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 5.能根据需要从网络等资源中获取信息;

三、鉴于以上要求,我们准备采取以下几点教学措施:

(一)、使学生端正阅读心态

阅读心态影响着阅读效率。所以,加强学生阅读心态的培养,使学生在阅读时保持自信、积极、专心的心态是进行有效阅读的心理前提和必要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心态: 1.激发兴趣。从阅读者的角度看,首先要培养阅读者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选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供学生阅读,以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学生双语报》等,这类报纸题材广泛,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富有时代感,是学生练习阅读的好材料。2.树立信心。平时阅读训练应按照由易到难的阅读原则,让学生经常感受到进步与成功的喜悦,这样,就会自然增强阅读的自信心。

3.培养耐心。在训练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要克服急躁情绪,不管文章篇幅长短、难易与否,都应耐心地去阅读、理解文章。

(二)、夯实语言基础

只有具备较为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才能进行阅读与理解。在阅读中,语言基础知识的运用集中在对词汇量与难句的理解上。

1.扩大词汇量。部分词汇是通过构词法变来的,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通过课本积累词汇,而且还要通过学习构词法来扩大词汇量。

2.培养分析能力。难句的出现必然加大了阅读理解的难度,而且还会影响阅读速度和质量。学生要学会理清句子的基本结构和各语段之间的关系,在分层理解的基础上整合全句语义,使难句迎刃而解。

(三)、扩大阅读面

近几年,绝大多数的阅读材料是介绍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文章,涉及面很广。学生除了读懂文章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的获得,更多是通过课外英语读物,而课外阅读材料的选取一般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题材要广泛。选择材料的内容应包含人文、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生活、人生观、异域风情、科普等,并且要体现实用性、时代性、趣味性和知识性。

2.尽可能使用原汁原味的报刊文章。原汁原味的文章能使学生学到地道的英文,而且这些读物应具有一定的生词量(一般为3~5),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猜词能力,又不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需要长期培养和训练的,教师只有仔细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采用任务型阅读教法,即通过让学习者完成某些任务来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现在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1,让学生课前通过上网查资料或听新闻收集一些关于乐队的图片、数据、新闻报道均可。

2,课上让学生分组派代表讲述查到的乐队资料,并进行展示ppt.3,提出一个问题从而将话题引到本节课的阅读文章。

笔者要求学生在8分钟内阅读全文,然后完成事前设计好的表:略

学生完成表格之后,笔者让他们用两分钟与组员交流,之后笔者与他们交流答案。

最后,笔者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找到不懂的句子和词汇,通过上下文推测其意思。

(五).既抓文章主题,也抓文章细节 阅读策略包括全局策略和局部策略。全局策略包括全文浏览、背景知识、选择注意、上下文问题查找、深层理解、关键词、预测推断、文章结构、总结。局部策略包括质疑单词、质疑句子、回读和心译。教师在教学生阅读的时候应该贯穿这些做题策略和技巧,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怎样查找信息,怎样通过分析问题来推理判断和揣摩作者意图等。

教师要经常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向学生进行提问,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并归纳意思,这样,作者的意图就明确了。这些技巧的传授是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和自学能力。

第四篇:举一个案例,说明你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实

举一个案例,说明你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实效的?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教学内容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同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也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实效。

以我教学《十送红军》为例。传统课堂教学使用黑板、粉笔、乐器、教师讲、学生听、挂图、录音机等多种设备。我在音乐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实效。聆听歌曲《十送红军》,激发情趣,创设情景,引发兴趣。用电视剧的片头曲和剧情里面一些感人的人物和事迹后,再用录音机播放歌曲 《十送红军》并提出问题: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是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的背景下。

运用信息技术,结合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教学环节:

一、聆听歌曲,激发情趣,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二、欣赏歌曲。初步感知,体会情绪,思考回答

三、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探索音乐艺术美

四、拓展视野,积极实践,学会表现,学会创造。

五、课堂小结。

《十送红军》优美深情的旋律,使有些学生眼眶发热,唏嘘不已。通过歌曲的学习,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学生发扬革命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艰苦朴素、不怕困难、坚韧顽强。

第五篇:请列举一个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小策略的案例。

请列举一个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小策略的案例。

小策略: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所说的:“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音乐的体验不仅仅意味着只需欣赏音乐的音响。音乐学习的技巧需要大量专心致志地辛苦劳动、思考和尝试。因此,教师在预设教学时,应设计多种音乐体验的方式,使得学生能从真正意义上融入音乐的氛围之中。

教学案例:在《牧羊女》一课中,在学唱新歌之前,我穿插了一个音乐游戏,请学生模仿小羊的叫声,其他学生来听辨声音的强弱,了解力度记号。再通过“找羊儿”的音乐游戏来趁热打铁,让学生感受、体验力度的变化并且学生控制强弱力度。和谐音乐课堂追求一种乐趣与能力训练并存的交融点,本环节以师生互动和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找羊儿的情景中感受、无形中了解力度记号,掌握控制强弱对比,为下面的歌曲处理作好铺垫。

教学反思:要想让学生理解音乐,就要让他们亲自体验音乐的魅力。本课通过运用律动、声势伴奏、舞蹈、听辨、比较等多种形式,亲身参与到音乐中去,融入到氛围之中。这样,对捷克音乐的记忆也许会一直伴随学生,也就从真正意义上拓宽了知识面,达到音乐素养的提升。要想让学生理解音乐,就要让他们亲自体验音乐的魅力。本课通过运用律动、声势伴奏、舞蹈、听辨、比较等多种形式,亲身参与到音乐中去,融入到氛围之中。这样,对捷克音乐的记忆也许会一直伴随学生,也就从真正意义上拓宽了知识面,达到音乐素养的提升。

下载曾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鲁迅小说《祝福》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曾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鲁迅小说《祝福》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