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创业读后感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10:5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次创业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次创业读后感》。

第一篇:第二次创业读后感

三星集团

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是李秉哲,它是韩国历史上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家族财团之一。集团经营的产品多种多样,无所不包,小到饼干、糕点,大至汽车、飞机,几乎遍及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三星集团的各公司还与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摩托罗拉公司、洛克希德公司和日本东芝、松下等公司联合,建立了多家股份公司或其他形式的联合企业。1987年李秉哲去世后,由三子李健熙继承大权。之后,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和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受过高等教育的李健熙就开始对三星集团进行大力改革,在短短不到6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三星电子公司成为世界上生产存储芯片的一流大公司。1992年,三星集团的德莱姆存储业务剧增35%,达12亿美元(比德莱姆存储器的竞争对手东芝公司还多6900万美元),从而使韩国公司的芯片销售总量增长了29%,达19亿美元。三星集团在质量和交货条件上可与日本公司相媲美,并在价格上压倒他们。三星公司约在1993年跻身于芯片制造的10强之列。在很短的时间内,三星集团的固定资产额增加了25倍,1992年销售总额达100亿美元,被《幸福》杂志列入全球500家大企业排行榜中的第18位。

三星集团的飞速发展,是李健熙进行大胆改革之后出现的现象,可以说,是改革推动了三星集团目前的发展,而这场改革目前仍在进行之中,其最终结果如何,人们拭目以待。

(一)李健熙的管理革命

李健熙早年留学国外,具有与其父严于律己迥然不同的个人风格。

在李秉哲创建并用铁腕经营三星集团达50年的时间内,三星集团建立了一套很类似于日本管理模式的森严的等级管理制度。在三星集团达到下一个水准之前,李健熙认为,必须把公司主管人员从先父的内向遗风中挣脱出来。51岁的李健熙说:“我告诉他们,除了怎样对待家庭不能变,其他一切都要变。”接手父业后,他逐渐开始规劝高级管理人员以身作则,积极发挥决策作用并把更多的权力授予下属。为了迫使手下的主管人员独自决策,他常在自己的宾馆工作,既不接听他们打来的电话,也不接待他们的来访。但多年的说服劝导似乎并未奏效,他说:“他们根本听不进去。”1993年6月,他的失望情绪爆发了出来。那个月在飞往法兰克福的途中,李健熙打开公文箱,发现一份值得依赖的日本顾问起草的报告,报告语气强硬,令人不安。这位顾问说:三星设计中心管理不善,既没有连贯的策略,内部交流也不够。这位顾问补充道:而且,中心没有一个人会听从他的建议。“董事长此时惊愕不已,”一个高级助手说:“他问为什么三星人不听从别人建议?这件事让他非常生气。”从这以后,他发起的管理革命才加速进行。

1.精简机构,权力下放。李健熙近年来采取的几大行动之一,就是要把至今仍高分散的从半导体到轮船乃至香肠样样都有的大杂烩压缩成电子、机械、化工和金融四个核心部门,每一部门由一位副总裁领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分权和提高效率。他说:“我们不得不在质量方面进行世界范围的竞争。除了质量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为了精简机构,他削减了某些食品处理、造纸和零售业务。三星集团目前的50家公司将在1998年以前减少至24家。准备精简的部门总销售额为25亿美元,大都是食品、纺织和服务行业。也许最令人瞩目的是三星集团管理方法的改变。就像李健熙的高级助手池胜林所说的:“我们对三星所属的公司都曾使用一个标准。但这样做是荒唐的,因为我们知道,一家化学公司和一家电子公司是大不相同的,需要有不同的管理策略。”所以,现在各位新的副总裁每个人都将有完全的管理和经营自主权,包括任命高级主管人。池胜林说:“这是三星公司管理工作的里程碑。”直到现在为止,哪怕是低级主管的任命都是总裁办公室所控制,而根据新的举措,李健熙只须检查副总裁们的表现即可。他也可凭兴趣为三星集团开发新的业务领域。

副总裁们现在有事可干了。例如,三星集团的电子产品能否在世界市场具有竞争力,现在完全由金光浩来负责。他说:“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是一位广播工程师,20年前是他建立了三星集团的第一家半导体工厂。三星集团虽然是生产存储芯片的第一流厂家,但它的家用电器却失去了竞争力。1993年,三星公司4年来第一次在国内份额方面让位于它的老对手金星公司而退居第3位。为了挽回损失,金光浩需要迅速将三星集团从生产简单的电视机和录像机转向生产高新技术领域的多媒体产品。至于三星集团的其他核心部门,池胜林认为化工和机械两个部门是有前途的,但要想成为世界级的竞争者,仍需要新的投资。

2.放眼全球,培训员工。像三星集团这种规模巨大的家族企业,多年来已成为当局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获得了随心所欲地打入工商业各个领域的权力,它们这种无所不在的垄断实力招致了各界日益强烈的反对。由于在国内受到激烈的抨击,同时也由于高劳动力价格、无法控制的利率以及来自东南亚国家低劳动力成本的竞争,韩国的企业巨头越来越注重将生产扩展到海外。海外竞争力的状况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李健熙在改革中始终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如果不理解那些对高丽文化来说被认为是异域他乡的东西,“三星就绝对没有力量参与竞争”。他引述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家孙子的话说:“知己知彼乃是成为武士的先决条件。我的第一步就是要让我的手下人明白这一点。”

为达到这个目的,“培训”便成了三星公司的口号,最突出的就是所谓“CEO(高级行政官)学校”。这所学校创办于1993年9月,旨在让所有850名集团经理们接受6个月的重新教育,3个月在韩国,3个月在海外,后者主要针对外语学习。李健熙禁止CEO学校的学生在国外时乘坐飞机,他们必须乘小汽车、公共汽车或列车旅行,为的是让他们对所到国有更深切的体验。

李健熙强调国际经验的另一个体现是他实行3年的“地区专家计划”。三星集团每年给400名在公司呆满3年以上工龄者的手上塞满钱,然后把他们送出国去。在国外12个月,爱干什么干什么,没人过问。不过,李健熙期望他们回国时能对驻在国的语言和文化有相对详实的了解。回到韩国呆上几年后,他们就可以返回他们专攻的国家,推销三星集团的产品。这个五年计划一结束,三星集团将花费1亿美元培养2000名年轻的管理人员。

李健熙下达的命令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他的“七比四计划”。自从1993年7月以来,这位董事长要求三星集团每个部门的雇员凌晨7时上岗,4时下班。这对于一个白领工人上班时间一般为上午7时至傍晚8时,接着就是深宵赛酒的国度来说,真是不太合拍。不过,李健熙这样做是为了突出他所要求的变化,提高生产力,给自修课程留出时间。在新制度实施的最初几个月,他随意给各营业部门打电话,下午4时后要是还有谁回电话,就会受到严厉训斥。

最后,李健熙力图创造一种气氛,即让那些虽说有些捣蛋却不乏好点子的人去冲破公司统一的框框。跟竞争对手“乐喜金星”集团的随随便便的管理人员以及现代公司同行的粗犷朴实的形象相比,三星人以往一直显得有板有眼,没有半句废话。要和这些公司以及整个世界的对手竞争,黄经理说:“他需要‘捣蛋鬼’。”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三星集团放手让雇员们自由组合成“技术谷”。这是专为那些允许研究任何课题的小组取的名字。一个成果是一本由4个年轻职员合著的畅销书,名为“个人电脑是我的朋友”。另一个成果是在墨西哥销售电视机的新概念。设计一台电视机,在屏幕上方连续不断地播放由诸如可口可乐公司这样的赞助厂家提供的广告,三星集团以此为手段就可以比竞争对手低30%的价格出售自己的产品。这种“嵌入商业广告”的电视节目由赞助者提供补贴。身为三星集团最高首脑,致力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李健熙清楚地认识到,21世纪是科学的世纪,是人才的世纪,将来的竞争是科技与人才的激烈竞争,三星集团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才的挑战。除了上述的国际化培训外,平均每位雇员每年都要到三星集团开设的学校里学习16天,学习内容主要是技术培训,另外还学习高效谈判术和中国、日本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结构等课程。三星集团在汉城附近开办了“三星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主要目的是培养职员的基本经营技术和对三星集团的奉献与忠诚。除培训外,三星集团还以优厚的报酬保证工人能有较高的生活水平,不使他们有被剥削之感。在三星集团内,工人全年工资收入有1.45万美元,各种福利津贴约有1.15万美元,相对于人均年收入6500美元的韩国来说,三星集团的劳动报酬不可谓不丰厚。正是由于“三星精神”和优厚的报酬双管齐下,保证了公司20万员工的团结,凝聚了人才,大大推动了企业的发展。

(二)三星集团的产业转变

李健熙1987年接手三星集团后,对集团的内部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他毫不客气地将一些不重要的公司,如百货公司和造纸厂等,转卖给他人,将简单消费用电器的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他集中资金发展未来行情看好的业务,重点在本国生产制造高新技术产品,如计算机和航空工业。在生产领域,三星集团目前正全力以赴在技术创新和一些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夺得新的优势,占领国外市场的更大份额,为此甚至不惜人力、资金。李健熙提出“超过日本”的口号,奋力与日本一决雌雄。但他也十分明白,凭三星集团和韩国企业界现有的人力和技术,要在电器生产领域全面超过日本是根本不可能的,在某几项尖端产品方面与日本展开竞争尚比较现实。三星集团以全年销售收入的10%作为研究与开发基金,用重金聘请了十几名俄罗斯科学家,重点开发了几项前景看好的电器产品。

在过去的5年中,三星集团每年为新的设施投资5亿美元甚至更多——与规模比它大一倍的那些公司一样多甚至更多。1993年,三星集团投资9.8亿美元,仅次于世界最富有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而在其他任何公司之上。

1993年大部分的支出被指定用于能生产16兆比特德莱姆存储器的设施。这些能存储1600万比特以上的数据的存储量相当于700页纸的打字机。三星公司还预算将7亿美元用于可存储256兆比特的未来型芯片的研究和开发。当国际商用机器公司、东芝公司和西门子公司看到256兆比特芯片的设计后,估计需6亿美元,便有意与其合作以分担费用。但由于有500亿美元的母公司三星集团的支持,三星电子公司将独立单干。

为了获取最新技术,取得对美、日竞争对手的优势,三星集团甚至不惜重金买下了美国一些小型的风险资本公司。它的雄心勃勃的目标是,要在1988—1991年间使年销售额增长1倍,达到120亿美元。

这些咄咄逼人的投资已创下了一些惊人的里程碑。一个是在1990年,三星集团通过展示一块能全面运作的16兆比特芯片(这是第一个能全面工作的芯片之一)而博得了国际商用机器公司、数据设备公司和其他客户的热烈赞赏。从1992年开始它发运这些芯片的样品——首次跟日本同步推出了最新一代的德莱姆存储器。三星公司成为世界上半导体工业中最畅销产品——德莱姆存储器的供应巨头,在这项产品上三星公司获得了巨额利润。

(三)主要发展趋向

李健熙在加强三星集团的现有业务的同时,仍然向往着开拓新的事业。排在第一位的是汽车业。三星集团已和日本的日产汽车公司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准备在韩国生产客车。而韩国早已有了三家汽车制造商,其中现代集团占支配地位,大宇和起亚(Kia)无力与之竞争。汉城的Bwring证券公司分析人士金忠等人认为,三星集团有能力成为汽车业的主要挑战者。李健熙的出售资产的战略很可能促成他进入汽车生产领域。从一方面看,出售公司可以筹得现金,进入汽车业估计需要投入30亿美元;从另一方面看,他采取的加强三星集团的措施正好是政府对韩国一些最大企业集团的改革要求。李健熙这种顺从改革的做法,很可能使韩国政府批准三星集团兴办汽车产业。

(四)对李健熙改革的评价

对于许多三星集团的高层管理人员来说,李健熙的革命并未结束,还仅仅是个开始。“他们中大约5%的人根本没法转变,所以我将解雇他们。”李健熙说这话时显得冷酷而坦率,“另外25%~30%的人可能感到转变有困难,那么我就让他们少担些责任”,这意味着降级。他估计改组后的高层管理人员只有5%~10%的人留下来肩负重任。李健熙本人并不是一副“爱炒鱿鱼的人”的形象。他对客人和和气气,彬彬有礼,说话轻声细语,若有所思。他老是说:“我生性反感革命。”尽管他事实上正在推动着一场革命的进行。

在产业转变方面,李健熙也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改革的道路很长,三星公司75%的收入来自利润较低的芯片,因此三星公司的芯片生意比其他产品更容易受到时时打击本行业的价格波动的干扰。反之,美国和日本公司已经发展了多样化的、通常能获取稳定利润的微处理机和其他特种芯片。另外,韩国芯片生产工厂的设备有80%是进口的,其中大部分来自日本供应商。东芝公司存储器部门总经理汉人聪夫说:“这意味着三星公司依赖于日本技术来提高生产率。”与此同时,韩国同样面临着马来西亚、新加坡和中国正在崛起的现代化芯片工厂的日益增强的竞争——有些工厂有日本的投资。

李健熙在前期改革中,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他的产业和管理革命的政策、方法,人们的评价仍褒贬不一。

他的一些本国竞争者说,他的个人风格和管理技巧是非常危险的。“他干吗这样做?”大宇电子公司总裁裴顺勋说,“这是在冒很大的风险,你不能一天之内就让一个很大的组织面貌一新。”他认为李健熙给三星带来了“不稳定”局面,是在蛮干。

日本竞争者和三星在日本的联手公司却认真看待李健熙革命,尤其是由于他在半导体方面取得的成功。“我非常欣赏他的管理才能,”与三星公司在芯片方面有战略联盟关系的东芝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川西次良说,“特别是在电子显微领域,特别尊重他的领导时效和远见卓识。”

美国专家也相信三星集团的人事大改组在未来的岁月里能带来红利。“分散权力后他们的力量正在日益增强,而且公司内部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团结精神,因为人们感到自己就是参与决策过程的成员。”说这番话的是李健熙的导师、1994年1月访问过这家韩国公司的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商业教授菲利普·格拉博。格拉博说,他的弟子正在进行人事改组的一个明显效果是三星集团更加善于瞄准具体的技术地位,如液晶显示屏,而不指望全方位参与竞争。三星集团的同行还看好数字录像机、尖端化学药品、高度计算机控制的机器等。如果李健熙能在这些21世纪的技术领域迅速取得长足进步,那么,批评他的革命的人只好收回前言了。

《第二次创业的难题》读后感

看完本篇文章我才知道“三星”这韩国历史上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家族财团也有过这样的企业“通病”——浪费、非计划、不能精益求精,还有具体性也不足,微观和宏观层次不能区分。

三星创始人李秉哲用铁腕经营三星集团达50年的时间内,三星已经建立了一套很类似于日本管理模式的等级管理制度。看似森严的日式管理在长时间的未整改的情况下却让部分管理层的思想变得滞后,即使下级有重要的事情汇报也不放在心上,对上级总是以太平盛世的态度总结工作。

1987年李秉哲去世后其三子李健熙继承大权,他与其父迥然不同的处事风格让“三星”刮起了改革之风,他宣布要进行第二次创业,意味着“三星”管理层的一大变动及管理革命的真正开始。从李健熙指示下级收集三星的日本技术顾问在公司工作的6点感受可以看出:

1、每个职员都很优秀,但研究成果不能得到传播。说明“三星”人才挤挤可惜层层都有屏障以致于好的研究成果不能流动起来。或者说公司没有行之有效的作业流程方案,所以每个员工的智慧都发挥不了,就像索尼公司的普通职员说的那样进入索尼时怀着很大的热情,工作一阵子后他意识到自己选择的公司并不是索尼而是自己的上级。所以管理层就是最大的屏障。

2、现在仍不能克服自以为是第一的骄傲自满情绪,不能迎接创造性的挑战。由于“三星”发展50年,公司内部确实也有不少的“功臣”认为自己的贡献如何如何!就对于新的制度新的方法就很难接受,按李健熙的话说,“他们中大约有5%的人根本无法改变,所以我将解雇他们。另外25%-30%的人可能感到转变有困难,那么我就让他们少担些责任,只有5%-10%的人留下来肩负重任。”我也非常赞同李会长的想法,因为他们的不改变只会把企业拖垮甚至拖死,改革必会淘汰一部分人,这是绝对的。

3、韩国企业不能未雨绸缪,一旦问题出现后只好用资金去补救。很多企业都是这样,事先不控制事后只好用钱去弥补去解决,就像一些工作特别是带有危险的操作性工种,事先没有岗前培训或没有作业指导书,员工一来就上操作台,碰运气过日子,没事还好,出个差错就得让工人吃上皮肉之苦给企业带来了损失,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很多人还是很难做到。

4、三星的管理者目光短浅,只看到业绩和成果。其实业绩和成果虽然重要,但业绩和成果背后的支撑---过程,却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在过程中找到失败的原因、或是成功的因素,只有这样积累过程中的经验才能保证各项工作能行之有效的进行,为以后能创造更好的业绩提供导航标。

5、身处富裕国家的日本职员也要为了生存,忘我的工作,经常在研究所挑灯夜战,都是工作狂,可三星的职员却并非如此。我也很敬佩日本大和民族这种忘我工作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这小小的日本岛国成为经济强国。可惜中国人多地广,资源丰富就是缺少这种团队拼搏的精神。

6、幸运的是,韩国年轻一代充满活力,经营者的责任就在于让这些年轻人正常发展。就像李健熙说的那样,“除了家庭不能变,其他一切都要变”,经营者有责任让自己的员工正常发展,员工也有责任为公司的新目标作出改变!

针对上述6点及“三星”内部的各种滞流因素,李健熙推出了以下2大管理革命:

1)精简机构,权力下放。缩短了各项工作环节,每个部门由一位副总裁领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分权和提高效率,他说:“我们不得不在质量方面进行世界范围的竞争。除了质量之外,我们别无选择。

2)2)放眼全球,培训员工。身为“三星”的最高首脑,致力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李健熙清楚的认识到,21世纪是科学的世纪,是人才的世纪,将来的竞争是科技与人才的激烈竞争,三星集团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人才的挑战。所以培训员工是凝聚人才、带动团队、推动企业发展的首要条件。

我想,我们企业也一样,有“三星病”,其实发现有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了病却找不到良药又无从下手,这样的话只能看着病痛纠缠着整个团队,而且愈趋繁多,后果不可想象。所以我们管理团队首先要从实际出发,从源头入手,才能把工作做好,把企业推上新的起点。

撰稿人:

2005年11月21日晚

第二篇:第二次宣言读后感

第二次宣言读后感

“尽善尽美”一词,来源于古代音乐史中孔子所说的《韶乐》。孔子评论《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而评价《韶乐》“尽善尽美”。

所倡导的梦想世界与未来是“尽善尽美”的。

在第7页,王小平说:“人类需要寻找同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应该体现着全人来的共同的利益、共同需求,符合人类的公共同本性,超越了种族,肤色,超越了民族、国界,超越了制度、传统,超越了年龄、性别、职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主题口号。”王小平说,“我很喜欢这短短的十个字里浸润的那种“天下一家”的中华文化的气韵和芬芳。”

“智慧奇女 绝妙奇想 旷世奇书”印在封面上。王小平写这本书时,仅有21岁,这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与求知欲,我想知道,为何年纪轻轻的少女可以向全人类提出“第二次宣言”。今晚,我读了50页。丰富的想象力,智慧的语言,使我主动地从书桌的笔记本转向电脑,写下今天的第一篇读后感。

何谓“第二次宣言”?

原来,王小平所定论的“第二次宣言”是相对于达尔文于1859年,人类从猿类进化而来的第一次宣言而来的。那么,王小平提出的“第二次宣言”,指的是什么呢?书中第45页黑体字标明:

“人类从猿类进化而来,必将向仙类进化而去„„”

原来,天才少女王小平所倡导的“第二次宣言”指的是从“人类”进化到“仙类”!这不得不让我惊叹于她的魄力与才情!

第43页,王小平将日期定在了2039年4月14日。书中这样写道:“谁能想象到,从头发丝中提取一个细胞克隆,辅以神奇的人工智能系统,就能使死去的大师“复活”呢?前段时间,地球村顶尖级生命科学家和人工智能专家,把达尔文、培根、黑格尔、马克思、苏格拉底、尼采、悉达多、孔多塞、秦始皇、孔子、李白、曹操、曹植父子、苏轼„„都一一复活了„„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在中国北京科学大会堂进行着一场空前绝后的“人类向何处去”的研讨会,称为“旷世绝响,已故大师华山论剑”。刚刚复活的大师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地球村每个村民的未来。会场气氛热烈,并明显地分成了两个阵营„„”

这样的奇思妙想是多么令我惊叹!

王小平的传奇,在“作者简介”中,我们可以得知,她在上高一时,在全班成绩第一(高于第二名70分)的情况下,毅然放弃了人人向往的上大学的美好前程,走上了与众不同的成才之路。为何决定回家自学,是因为王小平发现了在学校一个学期才学十几本书,而自己一个学期至少可以读几十本书。

17岁作学术报告,18岁在高校办系列讲座,19岁与人合作《大成奥秘--超越美国成功学》,20岁出版《本领恐慌》,王小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因为阅读的篇目还很少,所以今天只能短短写这些。

我非常喜欢《第二次宣言》所揭示的财富、生命、梦想的真谛:

“追求财富,不能忘记珍爱生命,珍爱生命,不能忘记胸怀梦想。

失去了生命的财富,顷刻化为泡影,失去了梦想的生命,犹如行尸走肉。

财富很伟大,生命比财富更伟大。

拥有梦想的生命,才是最伟大的。”

第三篇:第二次创业要给他人带来价值

第二次创业要给他人带来价值

十年前经历过一次“创业失败”的李虹,经过了八年的准备,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又开启了第二次创业历程,他希望自己创办的“小呆丫”,能够为他人带来价值

2015年5月17日,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周末,临近下午两点,生活在北京不同区域的数十名青年男女,陆陆续续地汇聚到了东四环与东五环之间的一个小区里,在面积约为30多平米的一个房屋的客厅内,这些年轻的男士和女士们,在一个同样年轻的女主持人的带领下,做起了各种既有趣又有意义的小游戏。

第一轮“暖场”游戏,所有的男士站成一排,所有的女士则另外站成一排,一排男士和一排女士相向而立,男士和女士的人数必须相等,每个人的编号则有所不同,男士按照阿拉伯数字从1开始顺序编号,女士按照英文字母从A开始顺序编号,站在对应位置的男士和女士要互相介绍自己的名字和编号,游戏开始后,主持人说出一个编号后,被叫到编号的人要说出自己对面的人的名字,对面的人则需要用手指一下对方。谁的速度慢了,谁就输了。

输了就要接受惩罚。但这里的“游戏规则”与其他很多地方的游戏规则都不一样,不需要唱歌、跳舞,或者学猫叫、学狗叫,而是需要认真地回答主持人的提问。“游戏设计者”将问题设计得“别出心裁”,或是通过“工作和生活哪个更重要?”这样的问题,温情地请受罚者道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或是通过“你相信一见钟情吗?”这样的问题,“八卦”受罚者的爱情观和婚姻观。

随着游戏的展开,陌生的青年男女们渐渐熟识起来,屋子里笑声不断。此时,还有一个看起来比大部分人年龄稍大一点的男士,独自坐在一张椅子上,关注着屋子里正在发生的一切……

他,就是李虹。那些熟悉他的人,以及不熟悉却愿意相信他并上门找到他的人,都称他为“李老师”。曾经,他真的是学校里很多年轻学生的“精神导师”,获得过“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一等奖”;现在,他不当老师了,但却成为了社会上更多青年人的“生活导师”,在全国各地,“李老师”和他的“小呆丫”,已经拥有了近30万的粉丝。

10年前经历的“创业必修课”

1977年出生的李虹是安徽人,在安徽的一所大学学习医学管理专业,2002年本科毕业后,他从老家来到北京,成为了北京大学的一家医学院的老师,负责本科学生们的教育管理工作。

在大多数人看来,高校教师的工作,既稳定又体面,让人羡慕不已,但拥有这样一份好工作的李虹却并不甘心――“我一直认为我是一个创业者。”李虹说,“我是一个有梦想的人,我不喜欢平庸的生活。”

转眼间,李虹在高校里度过了三年。从2002年初到2004年底的这三年间,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平稳、高速增长的三年,政府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当时光步入2005年,一个“创业之年”在中国开启了。

“全球创业观察(GEM)2005中国报告”显示,中国的创业活动在2005年处于活跃的状态,“2005年,中国的全员创业活动指数为13.7%,即每100位年龄在18-64岁的成年人中,有13.7人参与创业活动。在2005年的全球创业观察成员中处于前列,排名第五位。”

这一年,心怀梦想、不甘平庸的李虹,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激情与理想,辞职创业了。

然而,辞职容易、创业难。在“创业界”,公认的说法是“失败,是创业者的‘必修课’”。被誉为“创业教科书”的《创业小败局》中,学大教育CEO金鑫说,成功是偶然的,有不可复制性。创业有N个环节,包括创业的时机、选择的方向、团队的组建、营销的手法、融资的节奏等,“只有所有环节都‘对’了,企业才具备成功的可能。”相关统计数据也显示,初创企业在经营前五年内失败倒闭的几率高达50%。对于创业者,尤其是第一次创业的人来说,失败的几率甚至比成功的几率还更高一些。

知道“创业有风险”的李虹当时还“留了个心眼”,他并没有把自己准备创业的事情告诉远在家乡的父母和家人。“我是偷偷出来创业的。”李虹告诉《小康》记者。

少了家人的支持与帮助,首次创业的李虹便只能依靠自己和周围一些朋友的“判断”来选择创业的方向。

当年,比尔?盖茨、张朝阳、丁磊等人的成功,创造了“IT业速成富翁”的神话。从2003年下半年起,度过了几年“低迷期”的IT业开始出现复苏迹象,重新成为风险投资的“头号阵地”。IT业自然成为备受“创业大军”们瞩目的创业金矿。与此同时,“WEB2.0”的概念被提出后迅即深入人心,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激动不已,认定WEB2.0正是自己找到的下一个互联网金矿。然而,在这个公认的“互联网创业的春天”,李虹却选择另辟蹊径,他将目光投向了一些有发展潜力的新兴领域。

循着这样的思路和方向,李虹没有“跟风拥抱”互联网,而是成为了较早的一批关注室内微环境的人。

在李虹还未走出“象牙塔”的2001年,建设部于11月26日颁布了GB 50325-200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分别对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在建筑和装修材料的选择、工程勘查设计、工程施工中有害物质的限量值提出了具体要求,并提出验收时必须进行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转年的11月19日,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又联合发布了GB/T 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室内微环境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李虹看好了这个时机,便在这一领域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他开了一家公司,专注于做室内环境的检测与处理。

但在当时的中国,室内空气检测与处理还算是新兴事物,人们对于甲醛、苯等污染物危害的了解程度远不及现在,而且大部分人也并不知道还有一种叫做“光触媒”的技术,能够与室内空气污染相“对抗”。

最终,因产品质量问题等原因,注重诚信的李虹觉得不能再坚持下去了,便主动关掉了公司。他的第一次创业,以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必修课”而告终。

准备八年,二度创业

2006年,创业失败的李虹又重新回到了“体制内”,在北京大学的另一家医学院,他重拾“老本行”,负责学生们的教育管理工作,只不过这一次,他负责的是研究生教育。

李虹是一个做事情非常认真的人,总想尽自己所能、把事情做到极致。在学校里,他既是学生们的老师,更是学生们的朋友,工作开展得非常出色,学生们很喜欢这位亲切、随和,不仅在学习上帮助他们,甚至还会帮着他们“张罗对象”的李老师。

经历过创业磨练的李虹,重回高校教师岗位后,工作干得愈加如鱼得水,在“北京大学2008―2009优秀班主任”评选中,既有“成绩”、又有“人缘”的他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

干出了一些“名堂”的李虹却仍然没有忘记心中的梦想――创业。“说真的,我一直在做准备。”李虹坦言,2006年回到高校以后,他一直在从思想上为第二次创业做着准备。

这一准备,就是八年。

这八年间,李虹在和年轻的学生们朝夕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很多年轻人都面临着择偶困难的问题,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所谓的“剩男剩女”现象甚至都成了社会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问题的出现?同样也算是个“大龄未婚青年”的李虹开始关注、思考、研究这个问题,他发现最主要的原因是单身人士缺少互相认识的机会和平台。“为单身服务的机构太少了,少数几家婚恋交友网站,还都比较‘虚拟’,缺乏‘实体’机构。”李虹觉得,除了缺少机会和平台之外,大部分中国人都比较腼腆,“对于找另一半,其实每个人心里都会有期望,单身的人憧憬着自己在公交、地铁上,或是在出差、旅行的路途上,邂逅自己的‘另一半’,但问题来了,这种想法往往只能装在心里,单身的人身上又没贴着标签,即便是有一天真的看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大部分人也不敢直接过去和对方说,因为自己根本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单身。”李虹想,要是能够给单身的人们创造一个在时间、空间上相遇的机会就好了。

直到2013年11月11日,李虹终于找到了灵感。那天被称为“双十一”,在不少商场和购物网站上,都掀起了“狂欢购物节”活动,看着满城疯狂购物的人们,李虹突然有种时空错乱的感觉――前几年还无比火热的“光棍节”这几年摇身变成了无比疯狂的“购物节”――李虹暗自发誓:一定要把购物节给夺回来!不仅每年11月11日要做“单身节”,而且每个月的11日也都要做“单身节”。

有了“灵感”的李虹继续沿着这个思路往前想,他觉得,与其只做每月11日的“单身节”,不如每天每时每刻都能为单身们服务。“我要为单身的年轻人服务!”李虹决定了――第二次创业,就干这个!

诚信+价值,挖掘“线下”空间

说干就干。2014年6月,李虹再一次将稳定的工作辞去,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9月24日,李虹创办了“小呆丫”,当日,“小呆丫”微信公众账号正式推送了第一篇文章,在只有196个字的短文《小呆丫刚刚起航,信任让我们彼此连接!》中,“小呆丫”两次提到了“信任”,并承诺要为大家“创造好的服务和更高的价值”。

取名“小呆丫”,李虹颇费了一番心思,他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呆”一些,“呆萌”象征着诚信,“我们要诚信,同时我们也告诉别人要讲诚信。”李虹还为“小呆丫”设计了特别“呆萌”的形象,让人一看就觉得“小呆丫”憨憨的、很可靠。

“小呆丫”的形象和微信公众账号正式发布后,很快便受到了单身青年的关注和喜欢,上线第一天,4000多名单身男生和女生加入到“小呆丫”之中;第二天晚上10点,关注人数超越了1万人;现在,“小呆丫”已经拥有了近30万的粉丝。

除了强调诚信外,“小呆丫”还强调价值。“诚信和价值共同构成了‘小呆丫’的公司文化,诚信文化强调的是做事情要讲诚信,价值文化弘扬的是给他人带来价值的服务理念。” 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创业者的李虹,也同样一直坚信自己的人生“就是要给他人带来价值”。

不得不承认,李虹的第二次创业,又赶上了好时候。

去年3月,全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取消了企业的最低注册资本限制,只要花一元钱就能开公司,在中国创业已经接近“零门槛”;此外,政府还给出了税收、贷款、贴息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此后,中国出现创业热潮,平均每天就有1万多户新登记注册企业诞生。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时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并提出要为创业当中的失败者提供保障。

和李虹一样,无数心怀梦想、不甘平庸的中国人,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结束后不久便投身到了创业的浪潮中,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在中国开启。来自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新登记企业84.4万户,比上年同期增长38.4%,注册资本(金)4.8万亿元,增长90.6%。今年3月20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国家工商总局时表示,要让新登记企业“活下来、活得好”,这无疑又进一步提振了创业者们的信心。

对于自己的第二次创业,李虹感到很有信心,也很满意,他欣喜地看到很多很多的年轻人都非常喜欢“小呆丫”,粉丝日益增长的微信公众账号上,不时会有刚刚“找上门来”的新朋友询问,在自己所工作、生活的城市里,能不能找到“小呆丫”。

现在几乎每周,“小呆丫”都会举办数场活动,5月17日那天下午举办的是“高学历专场”活动,前一天下午是在两个不同的地点,分别举办了“男生土著专场”和“男生国企事业单位专场”活动。与其他大部分交友活动不同的是,“小呆丫”更加注重“线下”的活动空间,而“线上”基本上只是一个传播、推广的平台,“小呆丫”坚持打造“没有歧视、积极向上的单身联谊环境”,让具有同等文化背景的单身青年一起联谊,注重“轻松”、“眼缘”和“匹配度”,李虹充分发挥了自身从事过教育行业的优势,在“小呆丫”的很多游戏和活动的设计之中,加入了心理学的设计、测评手段,让大家更容易相互了解。每每看到单身青年们在“小呆丫”搭建的平台上有所收获,李虹都会很有成就感,因为自己给他人带来了价值。

李虹还有一个很大的梦想,在不远的将来,他要把“小呆丫”打造成一个青年生活服务的平台,真正做到“线上有人、线下服务”,到那个时候,“小呆丫”的线下活动就不仅仅和现在一样,只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开展了,未来的“小呆丫”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只要认可诚信文化和价值文化,愿意为青年人服务,谁都可以参与,不仅仅开展单身邂逅主题活动,还会推出旅游、婚庆、母婴、亲子等一系列适合青年人的活动。“我要做青年人的代言人。”李虹说。而他所创办的“小呆丫”,也会“将青年生活服务做到极致”。

第四篇:《创业无畏》读后感

《创业无畏》读后感 日语1501 41509228 海多特

与很多写创业的书籍不同,这本书没有那么多的让你热血沸腾的鸡汤,没有那么多繁琐的条例条文,也没有告诉你怎么的道路一定会创业成功。在我看来,这本书的整体框架可以总结为三个部分:

(1)创业无畏的基础。这其中包含着相关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2)创业无畏的心智。这部分涉及到思维模式与心流的相关调整。

(3)创业无畏的手段。这部分介绍了如何实现创业无畏的相关相关方法。

彼得•戴曼迪斯给我们呈现的是前所未有的经验,不论是创立指数级增长的企业,还是管理这种类型的企业,原则有三个:第一,要能够获得“指数型技术”。它将决定你的企业以超常的速度成长,并且取得巨大的成功;第二,要有拥有“指数级成长”企业的管理技术和心态。这种类型的企业注定了不走“常规”,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甚至衡量成功的标准都不是常人所能理解,所以要有驾驭这种技术的方法。譬如,Tesla、Uber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盈利,但组织却在急剧扩张,并趋于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第三,如何成功,有哪些方法达成“指数级增长”。目标的设立将决定你成功的程度或者大小。成功概率低、但成功的结果却非常重要,那么还是值得去试试;反而成功概率高,容易达成、却无关紧要,产生的效果或者(社会)意义不大,那么可能不值得浪费精力。这种企业的新玩法,也得到了解读。

上面的三点,正是本书的三大结构。如果你没有“指数型技术”,那么你至少要去学习理解它是什么?如果你没有机会去创立或者经营伟大的构想,那你至少要去学习成功人士是如何做到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个游戏是如何玩转的,那么最后一个章节也提供了必要的“方法论”。

不论你读到的故事有多么的不可思议,这些成功或失败的背后都有规律可循,我觉得就是新型商业模式——共享经济。

“指数型技术”不可缺少的推动力就是人,超级规模的人则为——“众”。如何快速的聚拢相关甚至不相关的“众”人,成了这种技术的关键。

“众包”、“众筹”都是指数型企业快速崛起的关键,资源跨界、嫁接,把资源的效率放大到极限,对貌似无序市场的有效梳理,让市场叠加,需求也被放大到极限。

共享、共赢成了每个人关心的话题,当每个个体都在无组织却自发的朝同样的目标挺进时,释放的能量不可预知。

互联网时代的新纪元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变成了那些野心家的一根撬动地球的杠杆。

第五篇:创业书籍读后感

创业书籍读后感范文

创业书籍读后感

(一)通过阅读这本创业之道小册子,使我更深一步了解陈文卫,还学到不少语录,这些语录能激励我们遇到困难不放弃,不退缩,想成功,先发疯,只要有付出,都会有回报,态度决定一切。

陈文卫通过15年的创业历程,从一间小小的茅草屋,到现在有三个校区,这就是陈文卫成功的见证,学校不得努力教学,而且总会鼓励和激奋学生,让学生对学习充满激情,虽然过程可能是艰辛的,但结果是最重要的,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这本小册子除了了解到陈文卫的创业之道,还有了解几个国家的管理、教育、效率,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我们必须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是否有合适的战略?能否实施战略?只有明确自己想得到什么才能知道实施什么样的战略,要怎样付出,明白了自己要付出什么更有利于自己的成功,创业的过程里不仅要有短期目标还要考虑长期的战略,成功的创业需要把技术转变成战略,就像学习一样,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战略有很多,例如要做到以下三点: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三多看、多想、多做。要把老师的转换为自己的,并把掌握重点转换为拿分的重点。

从这本小册子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增添了很多名言警句,当有空再看一下,警惕一下自己,把自己的学习激情保持在最佳状态。

创业书籍读后感

(二)记得小时候,我很爱听大人们讲故事,我常常惊讶于他们的脑海中怎么会有这样离奇美妙的童话,直到我认识了书。一个午后,我从爸爸的书橱中随手抽出了一本名为《创业故事》的书。我好奇地翻阅了起来。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方是一个农村姑娘,她来到城里给林姐当保姆。一日清晨,林姐为自己的女儿买衣服,碰巧小方也要上街买菜,两人说说笑笑,林姐决定让小方帮忙挑件衣服,也顺便让她长长见识。谁知小方挑回衣服的当天便交出了辞职书,原来她看到这家童装店生意那么红火,就萌发了创业的念头,希望自己也能开家童装店,当上老板呢!没过几周,小方的童装连锁店在总部的帮助下开张了。小店在她起早贪黑几个月的努力下生意十分兴隆。

书上写到:成功的创业需要机遇与奋斗。我认为学习上、生活上也应该是这样。

机遇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重点在于你是否把握住了它。当你决定把握住这个机会时,同时也要作好为它奋斗的准备。对于科学来说,成功相当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对于生活中的你我而言,成功相当于百分之一的机遇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我们不应该畏惧这么多的付出,因为成功的喜悦是巨大的。

当然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失败乃成功知母,没有失败的经验,就不会有成功的收获。失败就像一枚指南针,引导我们迈向成功。不要因为半山腰的拦路虎就失去了信心,或许只要再向上攀爬一步,就可以得到成功的宝藏呢?前功尽弃显然对自己不利,我们应该努力地继续前进。

把握住身边的每一个机会,就有可能获得成功。

[创业书籍读后感范文]

下载第二次创业读后感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次创业读后感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新创业读后感

    创新创业读后感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已经是到了自己迈入社会创造价值的时候了,对于创业也真的不是一件遥远的事,大体看来其实创业也是很简单的。作为创业的第一步自然是要确定......

    创业讲座读后感

    创业讲座读后感 周三晚上听了李志信老师关于创业的讲座,受益匪浅。说实话,这是我第二次听李老师的讲座,仍得到了不少收获创业领域有一个残酷的结论:创业之路艰难,创业成功更加难......

    《成功创业》读后感

    读《成功创业有方法》有感 创业有方法么?《成功创业有方法》中我学到了很多...... 创业有方法么?无数人梦寐以求想得到这个法宝。实际上,创业的确有方法的。创业的方法就是在于......

    创业故事读后感

    一天上午,陈小明到岭夏村的良平工业区找工作,创业故事读后感。他在工业区转了一圈,没找到一家合意的工厂,倒是在良平市场边上见到有一个门口贴有“转让”字样的小商店。他想,自己......

    创业书籍读后感

    你,准备好了吗? 创业要有心的指引,当你听从了内心的声音,你就会全力以赴地为那个声音努力,拼搏,直到到达彼岸。尽管前面充满了悬念,但是我依然相信内心的声音。我知道,只有followmyh......

    创业书籍读后感

    关于创业类书籍的读书心得 一直以来,我都感觉创业对我来说非常遥远,但是在初步了解了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毕业的现状后,我便推翻了自己当初的想法。 有句话说得好,就业是民......

    绩效管理 HR经理第二次“创业”(一)

    绩效管理 HR经理第二次“创业”(一) 把职业当作事业做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论调,很多人已经在职业生涯中贯彻了这种观念,而且一些人已经从中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既然要把职业当......

    叶俊——《干法》第二次学习读后感

    用心服务 创造卓越《干法》读后感部门:精品美容部 姓名:叶俊 职位:轮岗学徒 时间:2013:年12月5日周一统一组织的稻盛和夫先生《干法》学习后所获颇大,内心又一次加深对工作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