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巴尔扎克世界观的矛盾性
浅谈巴尔扎克世界观的矛盾性
巴尔扎克是个中小资产阶级作家,他曾是启蒙思想家的信徒,又接受过封建学说的教义,他的世界观具有复杂性、也有矛盾性。一方面他有保王党的政治观点和天主教信仰,这些是落后的,在某些场合甚至是反动的;但另一方面,他有唯物主义的艺术观和中小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思想,这些在历史上产生过一定的进步作用。正是由于他的世界观里有矛盾,他的作品中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思想矛盾,表现在对资产阶级、贵族、宗教等态度上。
首先,巴尔扎克是一个资产阶级人性论者。他说过:“人性非恶也非善,人生出来只有本能和能力,与卢梭所说的相反,社会不仅没有败坏人心,反而使人趋于完善,使人变得更好;可是利欲却同时过分地发展他的不良倾向。”巴尔扎克把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所造成的恶德败行,仅仅看成是“人欲横流”。他在《守财奴》的开头说:“根据观察的结果,凡事吝啬鬼,野心家,所有执着一念的人,他们的感情总特别贯注在象征他们痴情的某一件东西上面。看到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这里,巴尔扎克把葛朗台的爱财如命说成是“执着一念”的“痴情”。在《守财奴》的后面,巴尔扎克写道:“他开始显得老态龙钟,可是守财奴的脾气依旧由本能支持在那里,所以这个人从生到死没有一点儿改变。”这儿,巴尔扎克把葛朗台的守财奴的性格说成是一种“本能”。说成“痴情”也好,巴尔扎克都是把资产阶级对金钱的贪得无厌解释成一种天性,一种无节制的“情欲”。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人性论,他不能触及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和资产主义私有制的实质。
但巴尔扎克也时刻在作品中用严肃冷峻的笔调,对资产阶级进行无情的,深刻的批评。在《守财奴》中,巴尔扎克描写了资产者葛朗台为了财产竟折磨他妻子、剥削独生女儿对母亲遗产的继承权,临死之际还抓取镀金十字架,舍命夺财的无耻卑劣的行径,揭露了葛朗台充满铜臭的丑恶灵魂。小说形象地证明了《共产党宣言》指出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一科学论断。巴尔扎克对资产阶级的态度是矛盾的。
其次,对于资产阶级,巴尔扎克的态度始终充满矛盾的。面对资产阶级的种种罪恶他企图到他心爱的贵族中去发掘“高尚的情操和美德”,显示出对贵族上流社会的留恋和赞赏,但是,他又总是深刻地意识到这个阶级的软弱无力与日落西山,看出他们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另外,巴尔扎克贵族色彩的政治倾向,还迎合了当时的社会风尚。法国大革命后,贵族阶级融合到资产阶级中去的现象与日俱增,资产阶级也乐于带有贵族称号,攀附名贵。巴尔扎克也不能脱俗,他在成名之后,象他父亲一样,也毫不犹豫地在姓氏前面加了一个贵族象征的姓氏“德”。此外,七月王朝时期,金融资产阶级独占统治地位,所有的中小资产阶级都被排斥在政权外。巴尔扎克之所以加入正统派的保皇党,正是代表了中小资产阶级大权独揽极为不满,而且,巴尔扎克始终没有离开过中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与保皇党则貌合神离。这种思想贯穿于《人间喜剧》之中。
最后,巴尔扎克的世界观矛盾性表现在对宗教的态度上。巴尔扎克是天主教徒,竭力鼓吹主教信仰,他说:“在政府所能运用的一切方法中,宗教难道不是使民逆来顺受,医生劳碌的最有效的方法吗?”“这也许没有神祗建立的因亲或许是人的一种需要。”但是,同时巴尔扎克又说:“我根本不是正统的教徒,我根本不相信罗马教会。”巴尔扎克在宗教思想方面的矛盾性和复杂性,有着深刻的社会和阶级的根源。对巴尔扎克创作思想稍有认识的人,都应该十分清楚地了解他创作中遵循的原则:“我在两种永恒真理的照耀下写作,那是宗教和君主政体。”“天主教和王权是一对孪生的原则。”在他看来;作家的信条,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之所以不亚于,甚至还优胜于政治家,就在于他对人间百事的某种决断,对某些原则的忠贞不贰。(见《人间悲剧》前言)巴尔扎克鼓吹的宗教放在了他创作原则的首要位置,并且执着地贯穿在小说的创作中。但巴尔扎克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他在深入观察研究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的认识,“看到了”他原来不曾看到的东西。因而巴尔扎克在鼓吹宗教的同时,却又认为“天主教信仰是人对自己说的一种谎言。”在《守财奴》的后面写得葛朗台临死前对女儿说:“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帐”时,巴尔扎克指出“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这是巴尔扎克对宗教的虚伪和罪恶的深刻揭露和无情鞭挞。
综上所述,巴尔扎克既痛恨资产阶级的贪婪、吝啬、冷酷和凶狠,又把他仅仅归结于“痴情”和“本能”;既鼓吹反动的宗教,又露宗教的骗局。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具有进步和落后的两面。进步的一面,决定了他的作品具有批判的意义,落后的一面,则使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可见,他的世界观具有矛盾性。
第二篇:巴尔扎克世界观的矛盾性
巴尔扎克世界观的矛盾性
——读《高老头》有感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是19世纪中期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他创作的《人间喜剧》,更是人类文学史上极其罕见的丰碑。而这共91部小说,也不仅仅反映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社会生活,同时展现了作者世界观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在展示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思想上的矛盾性方面,都有代表意义。通过对《高老头》这部作品的深入探究,可以发现作者思想和情感上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对于资产阶级,巴尔扎克的态度充满矛盾。
巴尔扎克既是一个中产阶级作家,又对贵族阶级充满了向往,力图跻身贵族的行列。一方面,作者曾说过:“人性非恶也非善,人生出来只有本能和能力。”巴尔扎克把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所造成的恶德败行,仅仅看成是“人欲横流”,他把资产阶级对金钱的贪得无厌也仅仅解释成是一种天性,人之所然。另一方面,作者却也时刻在作品中用严肃冷峻的笔调,对资产阶级进行无情的,深刻的批评。伏脱冷为了自己能够获得巨大的利益,不惜引诱拉斯蒂涅走上堕落的道路,来满足自己的目的;而拉斯蒂涅通过在巴黎上的三节课,把他原本淳朴的道德观念彻底改变成了金钱决定一切,道德微不足道。小说形象地证明了《共
产党宣言》指出的“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一科学论断。因此,巴尔扎克对资产阶级的态度是矛盾的。
二,对于传统阶级,作者观点的矛盾性。
巴尔扎克在成名之后,像他父亲一样,毫不犹豫地在姓氏前面加了一个贵族象征的姓氏“德”以表示对于传统贵族阶级的向往。而面对贵族阶级的衰败,作者本身感到的却是是极其的伤感难受。作者十分清楚地认识到,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传统阶层注定会被资产阶级所取代,被金钱所主宰。所以作者在《高老头》中又不得不注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金钱是资本主义新时代的标记,而父爱是过了时的宗法制残留感情。在社会上,高老头是个资产者,顺应时代,追逐金钱。可是,在家庭中,他却是个时代的落伍者,他保留着对亡妻和女儿的一片痴情,乃至达到了病态的、疯狂的地步,他把血亲之爱摆到高于金钱的地位上,因而钱尽情绝,最终惨死公寓。作者在对于传统阶级上的矛盾在作品的描写中淋漓尽致中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巴尔扎克既痛恨资产阶级的贪婪、吝啬、冷酷和凶狠,又把他仅仅归结于“痴情”和“本能”;面对资产阶级的种种罪恶,他既企图到他心爱的贵族阶级中去发掘“高尚的情操和美德”,又深刻地意识到这个阶级的软弱无力与日薄西山,看出他们不配有更好的命运。无论与否,他是站在没落的封建贵族的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最终使人们认清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这才是作者真正的进步所在。
第三篇:分析巴尔扎克世界观的矛盾性
10级新闻三班 刘卫光 2010403048
分析巴尔扎克世界观的矛盾性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代表,他创作的《人间喜剧》共91部小说,写了2400多个人物,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生活,是人类文学史上一大丰碑。
巴尔扎克出生于法国中部的土图尔城的一个中等资产阶级家庭,他原名为奥雷诺-巴尔萨。他的父亲从事经商而暴富,就将平民姓氏“巴尔萨”改为了中古骑士姓氏“巴尔扎克”,又再姓氏前面加了一个标志贵族的“德”。于是巴尔扎克就有了一个贵族的身份,并且很看重这个贵族身份,这一点体现出了他的世界观的矛盾性。
巴尔扎克的世界观是复杂的、矛盾的。19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斗争激烈的时期。资产阶级的胜利、发展,封建势力的反扑、复辟,工人阶级的兴起、斗争,这些使社会形势急剧变化,政治体制更迭迅速;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相互斗争相互妥协,使阶级关系和力量对比经常出现不稳定的局面。巴尔扎克就生活在这个局面下,他的思想受到当时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他曾是启蒙思想家的信徒,他接受过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也接受过封建的教义;他基本是个唯物主义者,但又对神秘主义感兴趣。这些都构成了巴尔扎克世界观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对于资产阶级,巴尔扎克的态度是充满矛盾性的,他出生于一个中等资产阶级家庭之中,他倾向于大革命,但又厌恶资产阶级剥削制度的恶德败行。在《守财奴》中刻画了一个对金钱贪得无厌抛弃人性的守财奴葛朗台,其象征的就是资产阶级的剥削本质,他无情的表示出了对资产阶级剥削的批判。
巴尔扎克厌恶等级森严的波旁王朝,又对贵族十分向往,他留恋向往贵族上流社会,其残存的贵族意识和封建道德观念深深影响着他的创作,但是这并未因此改变他的中小资产阶级的政治立场。这些深深的表现出了巴尔扎克世界观的矛盾性与复杂性。
巴尔扎克还曾参加过保王党,但他与保王党的政见也不完全一致。由于保王党对其《乡村医生》的责骂,他对保王党的怨气很大,与保王党只保留着貌合神离的关系。他鼓吹信仰天主教,但他自己却不是真正的教徒。他曾公开声称自己“根本不会相信罗马教会”。在他眼里,宗教就是资产阶级王权用来“压制坏倾向,发展好倾向”的工具。作家声称:“我在两种永恒真理的照耀之下写作,那是宗教和君主政体。”宗教是为了君主政体而服务的,所以他鼓励信仰宗教,但他不信仰宗教,又揭穿这个宗教的骗局,让人难以捉摸。
总而言之,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具有进步和落后的两面,他深深痛恨资产阶级的贪婪、吝啬和无情,向往贵族的上流生活,又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既主张信仰宗教,自己却不信仰宗教„„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世界观具有深深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但是这并不能影响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巴尔扎克对文学的贡献是无可厚非的。
第四篇:巴尔扎克[推荐]
巴尔扎克
1巴尔扎克本是学法律的,可大学毕业后偏偏想当作家,全然不听父亲让他当律师的劝告,父子关系弄得十分紧张。不久,父亲便不再向他提供任何生活费用,他写的那些作品又不断地被退回。他陷入了困境,开始负债累累。
2最困难的时候,巴尔扎克甚至只能吃点干面包,喝点白开水,但他挺乐观。每当就餐,他便用指头在桌子上画上一只只盘子,上面写上香肠、火腿、奶酪、牛排等字样,然后在想象的欢乐中狼吞虎咽。
3在这段最为拮据的日子里,他破费700法郎买了一根镶有玛瑙的粗大手杖,并在手杖上刻了一行字:我将粉碎一切障碍。正是这句响亮的豪言在支持着他,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果然成功了。
4巴尔扎克一生共完成了九十本长篇小说,平均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以上。每天深夜十二点时,仆人就会叫醒他,他穿上白色修道服,立刻奋笔疾书。一般他会连续写五六个钟头,直到累到极点才会离桌休息。
5有一天,一位老太太拄着拐杖来拜访巴尔扎克。她从包里拿出一本小学生的作文本,双手递给巴尔扎克,说:“亲爱的巴尔扎克先生,您是一位大作家,所以我想——请你仔细看看这本作文本,并回答我,这个孩子作文水平究竟如何?今后的前途又怎样?”
巴尔扎克十分仔细地看完了作文本,然后真诚地说,“恕我直言奉告您,这孩子今后出息不大,仅仅从他写的字来看,这孩子就显得很迟钝。”
“是吗?”老太太似乎大吃一惊,接着说,“不过,您已经成了一位声名远扬的大作家,怎么连你自己的笔迹也认不出来了呢?这是您当小学生时用过的许多本子中的一本呀!”
巴尔扎克无论如何也意想不到,自己孩提时代的老师直到现在还珍藏着自己的作业本,不禁惭愧得满脸通红。
自此以后,巴尔扎克改变了他过于自信、武断的性格和习惯。巴尔扎克幼时的启蒙老师在他成名之后又一次帮助了他
第五篇:世界观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作为一个人来说,世界观又总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机联系起来的,对理想和信念起支配和导向作用;同时世界观也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可以讲,世界观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价值观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它包括对人的生存和生活意义即人生观的看法,也包括从人生的基本价值取向到个人对具体事物的态度。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具体表现为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恋爱观等。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者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二、高中学生应该树立怎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正确的世界观:(1)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反对唯心主义;(2)崇尚科学,反对迷信;(3)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
2.正确的人生观:(1)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目的;(2)人生之中有苦有乐。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对于国家和社会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4)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学会关心他人。追求高尚的品格,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
3.正确的价值观:(1)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的手段合法的渠道来获取金钱,反对拜金主义;(2)理性消费,不互相攀比;(3)珍惜粮食,反对浪费;(4)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每天的学习与生活;(5)自觉履行义务,平等享受权利(6)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抵制腐朽文化;(7)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实现个人、集体、社会利益的统一;(8)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竞争与合作,学会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9)勇于创新,反对因循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