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鲁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鲁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重点、难点归纳
复习资料 第9课太阳是大家的一、课文理解。
1、“太阳是大家的”,“大家”是指(世界上的万物)
2、我想对别的国家和小朋友说几句话 我想对别的国家和小朋友说:“太阳是大家的”“世界是大家的”我们全世界的朋友生活在一片蓝天下,我们要和睦相处,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家里。
3、《太阳是大家的》这是一首儿童诗,课文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太阳)当作(全世界孩子的朋友),她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里,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游玩。“太阳是大家的”寓意是(世界是大家的)。全世界的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分享太阳的温暖、世界的和平和社会的安宁。
4、本首诗第一节是作者看到的,第二、三、四节是作者想到的,其中第三小节承上启下,回应第一小节。
5、太阳在一天中做了哪些好事?(文中有),还可能做哪些好事呢?(她使庄稼茁壮成长;她使动物有了温暖;她把金光洒在孩子们鲜艳的衣服上;她陪孩子们在操场上玩耍;她伴着晨起的老人锻炼„„)二 词语解释。
红彤彤:形容很红。
戏水:玩水,在水里做游戏。
趁:利用。
睡梦:指熟睡的状态 10课一面五星红旗
一、课文理解
1、从“头和身子被撞伤了好几处”“筏子和背包都无影无踪”“荒无人烟的大山里”转了近三天,这些都说明“我”当时的处境非常困难,急需帮助。
2、“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时“我”可能在想(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代表一个国家的尊严,我不能用国旗换面包。)
3、“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国旗,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宁可饿死也不用国旗换面包),表现出(“我”强烈的民族尊严)。
4、老板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奈——惊奇——敬佩),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因为老板看到“我”这么珍惜国旗,热爱自己的祖国,宁可饿死也要维护国旗的尊严,他被我的爱国精神所感动,所以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5、你想对面包店老板说些什么?
(面包店老板,国旗是我们中国的象征,代表我们国家的尊严,你不应该要求别人用国旗换面包。但你后来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我应该感谢你!)
二、在《一面五星红旗》这一课中,青年是一个维护国家尊严、自尊、爱国有民族气节的人。
三、本课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几乎不直接写“我”说了什么话,也没有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在与面包店老板交流的过程中,都是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情感,如“犹豫”“展开”“凝视”“摇摇头”“向外走去”等词语和短语
四、结束词意:
决定:对如何行动做出主张。
旅行:为了办事或游览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多指路程较远的)。筏子:水上行驶的竹排或木排,也有用牛羊皮、橡胶制成的。顺流而下:顺着水流的方向行驶。
防止:预先设法制止(坏事的发生)。
水势:水流的势头。漆黑:非常黑;很暗。
壮胆:使胆大。
激流:流得很急的水。
无影无踪:没有任何踪迹。
迷路:
1、迷失道路。
2、比喻失去了正确的方向。课文中取第1种意思。荒无人烟:十分荒凉,没有人家。
处境:所处的境地(多指不利的情况下)。
无奈:
1、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2、表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实现上文所说的意 图,有可惜的意思。课文中取第1种意思。
讲究:
1、讲求;重视。
2、值得注意或推敲的内容。
3、精美。课文中取第1种 意思。
交易:买卖商品。
身无分文:身上没有一文钱。形容极其穷困。犹豫:拿不定主意。
凝视:聚精会神地看。
趔趔趄趄: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安心:心情安定。
费用:花费的钱;开支 第11课卖木雕的少年 一:理解词语:
游人如织:形容游人很多,像织布机一样穿梭往来。
名不虚传: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活泼,好像活的一样。
爱不释手:喜欢得舍不得放下。
语无伦次:话讲的很乱,没有条理层次。
二、少年是一个有美好心灵质朴善良的人。
三、读句子,体会想法。
1、那少年走到我跟前,诚恳地说:“夫人,您买一个吧!”
少年想:希望这单生意可以做成,让这个游客带走一个纪念品。
2、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
少年想:自己的工艺品不能被游客带到中国真是遗憾。
3、“这个小,可以带上飞机。”少年将一件沉甸甸的东西送到我手里。少年想:他这么喜欢木雕,我不能让他带着遗憾回国。
4、少年连连摆手,用不太标准的中国画说:“不,不要钱。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少年想:中国人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是我们的朋友。我不能要他的钱。
四、文中第九自然段两个“遗憾”
我的“遗憾”是因为不能买下自己喜欢的象墩;少年的“遗憾”自己的工艺品不能被游客带到中国真是遗憾
五、我要写几句话夸夸那个黑人少年。
(亲爱的少年,你的善良、纯真将永远记在我们心中,中非两国的友谊也会在我们手上延续。欢迎你到中国来做客。)
园地七
我的发现:积累AABC式的成语,试着用这些成语说句子
读读认认:会认这些生字,并学习通过熟字加偏旁认识生字
读读背背:五句名句都是表现友谊的,要会背诵默写
第二篇:第三单元(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主备人:陈梅 第三单元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菩萨兵》、《李广射虎》、《少年王勃》、《大作家的小老师》四篇课文,这些课文有的反映了革命前辈的优秀品质;有的赞美了我国古代名将的高超武艺;有的赞扬了古代少年王勃非凡的才华;还有的则塑造了大作家萧伯纳的感人形象。尽管这四篇文章的内容虽不同,但文章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特点: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其中课文《菩萨兵》、《李广射虎》是按时间发展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前后经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按时间来分段理解文章。教学时要特别注意这个写法上的特点,弄清文章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里是重点写的,段与段之间是怎样紧密联系的。
《菩萨兵》写藏族同胞的变化遵循的线索是:从躲红军到悄悄地回来见红军、感激红军;红军对藏族同胞的争取是从寻找(口头上的说服)到春耕(行动上的证明)。这样的结构充分显示子弟兵之间与人民之间亲如一家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抓住一个‚情‛字入手,并通过反复朗读,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中体会感情;积极展开讨论,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李广射虎》一课的结构是:用诗引出李广→李广射虎的经过→李广射虎的结果。教学时可紧扣课题,沿着以下思路展开:在整体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射虎‛这一主要事件,搞清楚李广是个怎样的人-----他是怎样射虎的-----射虎的结果如何。重点放在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抓住课文中写李广射虎动作的词语,让学生体会描写的传神和生动;抓住李广随从感叹的情景,感受李广神勇武功产生的影响。
《少年王勃》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课文,可采用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精读课文,抓住重点进行突破的方法教学。
《 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题目具有悬念性,又耐人寻味,且包含了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首先引出标题,随后由标题引出的问题入手,理清文章思路。
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安排好叙述的顺序,抓住重点一段一段地进行描写。
7、菩萨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10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认识多音字‚挨‛,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热火朝天‛、‚尽心尽力‛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德总司令和红军战士爱护、关心藏胞的优秀品质,体会藏民与红军之间的鱼水深情。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教材配套光盘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简述红军长征背景。
2、板书课题后提问:通过预习你知道‚菩萨兵‛是指谁?藏族同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
二、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藏民 地区 一段时间 朱德 翻译 糊涂 春耕 播种 同胞 怨恨 糟蹋 热火朝天 尽心尽力 干干净净平平展展(2)齐读词语。
2、读课文。
(1)听读课文,跟着默读。
(2)轻声读课文,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3)分自然段指名读,要求正确、流利。
3、读课文,根据段意分段。
4、谈谈对词语的理解情况: 翻译:做翻译工作的人。
菩萨: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地位仅次于佛的人。
三、学习生字。
1、重点指导‚藏‛和‚播‛
2、扩词:藏()()()胞()()()播()()()。
3、学习多音字‚挨‛。
四、作业。
1、用钢笔将习字册上的字描红、仿影和临写。
2、抄写词语。教后感:‚菩萨兵‛这篇长征小故事,给予学生的是什么?一是让学生知道朱德(我问过三年级的老师,一个班43人,有40个人不知道朱德,3个人说的也是所问非所答);二是引领学生知道那时的藏民是如何生活的(课文写的不是很详细,学生阅读后也能够粗略地知道一点)(那时的藏民还是农奴制);三是军民鱼水情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四是这篇文章以《菩萨兵》为题,‚菩萨‛一词要让学生理解,我们不要把菩萨一词理解成迷信,引导学生明白这是一种信仰,‚菩萨‛是佛教用语。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这也是菩萨一词的本义。是藏族同胞对这支部 队的称呼。而在这一课中其意思还有着‚心地慈善的人‛的意思。这同样也是藏族同胞对这支部队的称呼。另外还有‚兵‛这个词的理解。教学中,我们不能把落脚点只放在朱总司令上,这篇文章不是单单歌颂朱总司令的,而是歌颂朱总司令这支队伍的。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长征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群体的事。最后一个自然段:‚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虽然意思有多层,但关键还是要让学生明白,这个团队的力量改变了藏族同胞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菩萨兵》。我们知道,菩萨是传说中善良、慈悲、救苦救难而又无所不能的神。那么,请同学们猜猜看,‚菩萨兵‛是什么意思?
2、学生交流。
3、师:‚菩萨兵‛是一个了不起的美称。让我们带着称赞、崇敬之情一起来读课题。
4、师:那么,什么样的兵能称之为‚菩萨兵‛呢?着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复习词句
1、检查字词读音。
出示:藏民 春耕 糊涂 怨不得 糟蹋 挨饿 露面 不饶人
热火朝天 尽心尽力 干干净净平平展展
2、指导写‚藏‛。
3、检查长句子朗读。出示:
①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②几天以后,藏族同胞得知这一消息,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
4、师:两句话都是讲谁的?是啊,都是讲藏胞的,但一句是说他们‚躲进‛深山,一句是说他们‚返回‛家园。(点击鼠标,‚躲进‛、‚返回‛两个词红色显示)同学们,看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5、生提问。
6、根据预设,将学生的提问提炼为以下两个: 出示两个问题:
①藏胞们躲进了深山,朱德总司令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②为什么开始时藏胞要躲进深山,后来又悄悄地返回家园呢?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跟老师先来研究一下第一个问题呢?
三、学文感悟:
(一)探讨:藏胞们躲进了深山,朱德总司令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1、朱德总司令很急(急坏了)。他急什么呢?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请你们自己读读第2、3、4、5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文后交流,相机出示:(1)出示:‚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围绕以下问题朗读、感悟 A、‚怎么受得了呢?‛是什么意思?
B、藏胞在山里为什么会受不了?(估计学生能说到山里很冷、很潮湿,身体受不了,山里没有足够的粮食会饿着肚子;山里有野兽出没,可能会受到伤害等)
C、从朱德总司令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朱德担心藏胞的身体,体会朱德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2)出示:‚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A、了解‚节气‛。
B、理解朱德总司令‚急‛是因为担心藏胞耽误春耕,急藏胞所急。
2、指导朗读第2到5自然段。分角色读。
(二)探讨:为什么开始时藏胞要躲进深山,后来又悄悄地返回家园呢?
1、为什么开始时藏胞要躲进深山?
A、出示: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又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
B、想象说话: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同学们,我们来回忆一下,从你看过的电视电影作品中,想想藏胞可能吃过反动军队的哪些苦头?
2、后来为什么又悄悄地返回家园呢?
A、引出: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B、师:在这么多耕种者中,你仿佛看到了谁?他们在干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名红军战士,此时此刻,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C、学生想象说话。引出‚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D、朗读体会红军战士的心声。
E、师述:同学们,这不仅是红军战士的心声,同时也是朱总司令的真情号召呀,听!(课件播放 ‚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的朗读。)
F、朗读朱德同志在春耕动员会上的讲话。
G、引导学生理解浅层次的‚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H、想象说话:如果你是一位藏民,当你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想些什么,怎么做呢?
I、师述:是啊,所以藏族同胞们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家园时,还看到了什么呢?引出‚院子干干净净、土地平平展展。‛他们看到这一切,会怎么感激朱德和红军战士呢?(引导学生想象 说话,并进行角色扮演)
J、师述:是啊,千言万语,在此时都汇聚成了一句话,出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K、师动情述说,引导学生读好句子‚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
(三)探讨:为什么称朱德和红军为‚菩萨兵‛?
引导学生分两层体会:
1、从朱德和红军战士帮藏胞春耕及打扫院子、整治土地体会。
2、出示‚长征途中,红军来到藏民居住地区,准备休整一段时间。‛通过此句体会。
A、出示长征的背景资料:长征:指中国工农红军1934—1935年由江西转移到陕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共爬过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跨经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突破了10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追击的国民党中央军,开进和顺利通过了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
B、抓住‚休整‛一词,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朱德和红军战士本该做些什么?现在却在做些什么?
C、朱德和他带领的红军战士为什么能做到这一切呢?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歌,课件播放,歌词如下:
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D、歌中,把共产党人比作什么?把人民比作什么?由此理解深层次的‚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E、师总结:这‚种子‛,指红军的形象、红军的精神。那么,红军的形象和精神到底有没有在藏民心中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呢?
F、出示藏民伏地膜拜的照片,师讲解藏民对菩萨、对佛的崇拜。故事中藏民们把红军比作他们所崇拜的菩萨,这是对红军们最高的评价。
G、师述:藏民们说这句话时肯定是非常激动的,这是他们的由衷之言,让我们好好地在读句子:‚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体会军民之间的鱼水情。
H、师总结
四、拓展写话
同学们,一晃到了秋天,收割时,藏族同胞想表达对红军的感激之情,请你们代藏胞们给朱德和那些红军战士写封信。
学生练写,交流。
五、作业:
1、将《菩萨兵》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
2、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故事跟同学交流。
7《菩萨兵》作业设计
一 听写。
二、给加点字注音:
‚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拨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红军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土地整治得(平平展展)的。
1、早上,妈妈打扮得()地出了门。
2、周末了,我多想()地玩呀!
3、我每天都把床铺收拾得()。
四、描写同学们大扫除的情景,要求用上‚热火朝天‛、‚尽心尽力‛。——————————————————————————————————————————————————————————
五、藏胞返回家园,看到干干净净的院子、平平展展的土地后,会怎样做,会说出怎样的话,红军会怎么说,可结合插图说一段话。
———————————————————————————————————————————————————————————————————————————————————————(四五选作一题)
7《菩萨兵》作业答案
一 听写。
二、给加点字注音:
‚不能让藏(zang)胞来年挨(ai)饿,我们要像种(zhong)自己的地一样,尽(jin)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zhong)好。要让红军拨下的种(zhong)子在这里生根、发(fa)芽、开花、结(jie)果……‛
三、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红军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土地整治得(平平展展)的。
1、早上,妈妈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出了门。
2、周末了,我多想(轻轻松松)地玩呀!
3、我每天都把床铺收拾得(整整齐齐)。
四、略
五、略
教后感:字词推敲,‚这下可急坏了朱德总司令。‛‚急坏‛指不是一般的急,而是非常着急。朱德总司令为什么非常着急呢?这是因为朱德总司令想到藏族同胞躲在深山里,吃、穿、住、用一定很不方便,甚至会忍饥受冻,朱德总司令是为藏族同胞的生活而担忧,而着急。这就反映出朱德总司令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的统帅,是时时处处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的,因为他明白,得不到人民理解和支持的部队,是不可能打败敌人取得胜利的。
‚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带领‛说明朱德总司令不是光说不干,而是身先士卒,带头为藏族同胞进行春耕。‚热火朝天‛说明劳动的场面很热烈,士兵们在朱德总司令的带领下干劲十足,同时也表明,红军是真正把藏族同胞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才会有这样的干劲。
‚几天以后,藏族同胞得知这一消息,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悄悄‛一方面说明藏族同胞得知红军帮助他们春耕的消息,将信将疑,所以他们要‚悄悄‛地、不惊动红军地回来看看;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与过去躲红军不同了,那时他们心里害怕,慌慌张张的,而现在红军来了这么长的时间并没有打扰他们,‚悄悄‛表明藏族同胞回来时心里很平静。
为什么要开动员会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思考着。在研究长征史上,人们不会忘记许多会议的,每一种会议都有着一定的目的。为次动员会为什么开?一是红军战士不理解藏族同胞,说明这个会议要开;二是藏族同胞不理解红军,这个会议要开;三是行动起来才能让藏族同胞理解;四是并不是所有军人都能够统一的,开动员会是统一认识;五是春耕时候,不抢种不行,这是硬任务,也是一次命令性的大会……所以,在思考这个动员会时,我感觉到,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这次动员会,因为这个会非常有意思,值得研究。没有这个会,热火朝天地干是难以出现的。
8李广射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1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李广的高超武艺。
教学重难点:学习理解古诗《塞下曲》,丰富学生积累。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读通每句话。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石棱、神勇无比、边境、朦胧、巡逻、疾风、警惕、搜寻、影影绰绰、猎物、惊呆
2.教学效果。
(1)指读课文,卡片正音,强调‚塞、搜‛都是平舌音,‚境、硬、蒙‛都是后鼻音,指明‚扎‛是多音字,并引导比较‚扎‛的其他读音和意义。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意思。
石棱、朦胧、疾风、巡逻、警惕、影影绰绰
3.指导书写生字。
(1)齐读田字格里的生字。
(2)指导书写。
(3)学生练字,教师巡视指导。
4.范读课文。
5.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教师相机指点)
6.各自轻声读课文,思考讨论。
(1)文章的题目是李广射虎,‚射虎‛的含义是什么?
(2)根据课文的故事内容,说说《塞下曲》每句诗的意思。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讨论,对诗意只要初步弄清即可。
(3)范读《塞下曲》。
(4)指名读、齐读《塞下曲》。
三、作业
1.练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教后感:揭题后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指出课题就概括了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让学生学会去概括。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读后讨论:这一段主要交代了什么?
(3)介绍卢纶和他的塞下曲。
(4)指名读塞下曲。
(5)齐读塞下曲。
2.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读读议议。
(1)诗中的那位‚夜引弓‛的将军是谁?
(2)他是怎样的将军?
(3)齐读第2自然段。
3.细读课文第3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讨论
这一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讨论,相机板书:夜晚风吹草动以为有虎拉弓猛射)
这一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练习朗读,对照挂图,说说李广射虎的经过。
(3)继续讨论。
课文写将军听见风吹草动的声响,想到虎,搜寻虎、发现虎、射虎这一过程说明了李广怎样?(机警、敏捷、善射、勇敢沉着)
(4)指导朗读。
(5)诗文对照解释塞下曲的前两句。
4.细读课文第4自然段。
(1)轻读课文。
(2)讨论。
‚蒙蒙亮‛指什么时候?
李广的随从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为什么全都惊呆了?(相机板书:清晨寻找猎物扎进石头)
‚深深地扎进‛、‚怎么也拔不出来‛说明什么?(武艺高超,力大无穷)
(3)指读课文。
(4)诗文对照解释塞下曲的后两句。
(5)将全诗的诗意连起来说一说。
三、总结全文
1.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教师小结:本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李广将军一次夜巡,路过一片松林,光线暗淡,风吹草动,误以为虎,射箭入石的故事,表现了李将军的机警勇敢,武艺高超,力大无比。
四、课堂练习
背诵《塞下曲》。
8.《李广射虎》作业设计
一 听写。二 写出近义词。
神勇()搜寻()影影绰绰()疾风()镇守()发现()三 选词填空 呼呼 哗哗 沙沙
1.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的声音。2.小河水()地流向远方。3.冬天到了,北风()地吹。四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写过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赞美_____________时期被称为‚_____________‛的名将_________,这首诗叫做《_____________》。
2‚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草丛中……白羽箭射了出去。‛这段话可用卢纶《塞下曲》中的一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李广将军_____________的特点。诗句中表示早上的词语是:____________。诗句中表示箭射得深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
8.《李广射虎》作业答案
一 听写。二 写出近义词。
神勇(勇猛)搜寻(寻找)影影绰绰(模模糊糊)疾风(狂风)镇守(驻守)发现(发觉)三 选词填空
呼呼 哗哗 沙沙
1.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2.小河水(哗哗)地流向远方。
3.冬天到了,北风(呼呼)地吹。四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唐_________代诗人__卢纶_________写过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赞美___西汉__________时期被称为‚___飞将军__________‛的名将___李广______,这首诗叫做《__塞下曲___________》。
2‚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草丛中……白羽箭射了出去。‛这段话可用卢纶《塞下曲》中的一句诗‚_平明寻白羽____________,_没在石棱中____________。‛概括。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李广将军__力大无比,神勇善射___________的特点。诗句中表示早上的词语是:平明____________。诗句中表示箭射得深的词语是:_没在___________ 10 教后感:学生很少接触“文包诗”形式的文章,教学时要通过让他们读好故事,把握好诗的意境,读出诗的感情。我相信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在学生心中树立李广神勇无比的高大形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怀着对李广的敬爱之情朗读《塞下曲》。
9、少年王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2.学会10个生字,认识5个二类字和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前准备:课件、搜集滕王阁和少年王勃的资料。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1.前面我们学习了朱德元帅和李广将军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少年时的故事。板书课题。2.你对滕王阁了解多少?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说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介绍)4.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感知。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2.检查预习。课件出示生字词。(1)指名读生字词。纠正字音。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音、听情。进行评价。3.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
(课件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1)自读。(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4.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
5.(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2)指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你觉得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指名说。(学生肯定知道王勃是一个有才华的人,用一个词来概括‚才华横溢‛板书:才华横溢)
2、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王勃是如何的才华出众?(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讨论:少年王勃被邀请参加宴会,说明了他当时非常有也具有一定的才气。)
指导朗读。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2)、当都督请人写文章,众人表现怎样? 齐读第二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呢?
A、指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多媒体画图。B、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C(出示)
1.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2.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A.自己读读句子,意思相同吗?
B.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体会到什么? C.有感情地读第2句。
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这美景写了出来。(4)自读第4自然段。
齐读诗句。
理解诗意。(联系第3自然段的内容)。诗写得如此棒,如此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诗句。
他为什么能写这么好的诗句?他边走边想,想些什么?(指名说)师:是啊,他写时才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做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写的诗好?请人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我们也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3.教学第5自然段,齐读第5自然段。
四、小结。
教后感:在出示第三段文字后,我让孩子们轻声读读课文,想一想:随着你的朗读,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或者说,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孩子们顿时明白过来,轻轻吟诵。不一会儿,孩子们纷纷举起手来。‚我看到了蓝天,看到了江水。‛
‚哦,是蓝天吗?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啊!‛
‚不对,是晚霞映红了半边天。‛孩子幡然醒悟。
‚我看到了红红的晚霞映照在江面上,好象给江面上铺上了一条金光大道。在这金色的世界里,有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在展翅翱翔。‛ ‚哦,一只野鸭。‛我故意强调了‚一只‛这两个字。‚是的,课文里说的,是‘孤骛’。‛
‚听大家说得这么好,老师也想来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了。‛
掌声中,我操起了那‚不太普通‛的普通话读起了课文,孩子们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或许,他们没想到老师真的会来范读。见孩子们还沉浸在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中,我出示了‚落霞孤骛秋水长天‛图,说:‚文字的描述这么优美,但王勃就用了一句就把这场面写了下来。‛学生很自然地齐读起——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下课的铃声终于响起,孩子们意犹未尽,教室里一下子又恢复了热闹。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是啊,王勃确实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你从那里看出王勃的才华来? 再读课文,边读边画,画出具体的词句来。讨论交流:指名说。
3、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4、在王勃才华横溢的背后,你觉得还有些什么呢?
二、指导背诵三-四自然段。
1(放多媒体)读读书,看看景色,把3-4自然段背下来。2.自背,同座位互背。3.指名背,齐背。
三、教学生字。
1、先自学生字,然后同桌互相记忆,看你记住了几个。
2、你认为那几个字容易出错,指出来。讨论交流。3.易错字的字形。4.指导书写。
5.生描红,师巡视指导。少年王勃
一、听写
宴会 文章 灿烂 都督 楼阁 顺序 文思如泉 胸有成竹
二、组词 篇 决 通 恩 遍 绝 涌 思
三、选词填空
飘扬 飘荡
1、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
2、五星红旗迎风()。
宝贵 珍贵
1、欢迎大家多提()意见。
2、大熊猫是十分()的动物。
四、填空。
1、王勃是 代文学家,与、、、并称‚初唐四杰‛。他在滕王阁写成了千古名篇《
》。其中,‚,‛更是被广为流传。
2、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一只野鸭正披着 飞翔,灿烂的云霞……王勃边看边想,突然会转身来,地说:‚ 让我来试试吧!‛他,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
五、你还了解王勃的哪些诗句?选一首写下来吧。少年王勃
一、听写
宴会 文章 灿烂 都督 楼阁 顺序 文思如泉 胸有成竹
二、组词 篇 决 通 恩 遍 绝 涌 思
三、选词填空
飘扬 飘荡
1、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
2、五星红旗迎风()。
宝贵 珍贵
1、欢迎大家多提()意见。
2、大熊猫是十分()的动物。
四、填空。
1、王勃是 代文学家,与、、、并称‚初唐四杰‛。他在滕王阁写成了千古名篇《
》。其中,‚,‛更是被广为流传。
2、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一只野鸭正披着 飞翔,灿烂的云霞……王勃边看边想,突然会转身来,地说:‚ 让我来试试吧!‛他,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
五、你还了解王勃的哪些诗句?选一首写下来吧。9 少年王勃
一、听写
宴会 文章 灿烂 都督 楼阁 顺序 文思如泉 胸有成竹
二、组词 略
三、选词填空
略
四、填空。
1、王勃是 唐 代文学家,与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在滕王阁写成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其中,‚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更是被广为流传。
2、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一只野鸭正披着 飞翔,灿烂的云霞……王勃边看边想,突然会转身来,地说:‚ 让我来试试吧!‛他,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
五、你还了解王勃的哪些诗句?选一首写下来吧。略
教后感:在背诵时,我先秀了一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了一遍,看着孩子们崇拜的目光,我很是得意了一回。然后,我问他们想不想跟我PK,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一个个投入的读背,效果非常好,不用把这个背的作业留到课后了。真好!
10、大作家的小老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从萧伯纳的话中体会其谦逊自律的宽广胸怀,学会做人。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萧伯纳的话中体会谦逊自律的宽广胸怀,学会做人。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由题设疑,引发思考:
(1)出示课题:
10、大作家的小老师,学生读题。(2)提问:
① 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为作家?什么是大作家? ② 课文中大作家是指谁? ③ 小老师又是谁?
(3)学生根据预习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回答。
2、回答了这几个问题,现在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学生提出心疑问:这么有名的作家还需要老师吗?而且这个老师还只是一个小朋友啊?
过渡:同学们可真会提问呀,说明大家越来越会学习了。那就认真地来学学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指导
1、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开火车‛读。(2)指名说说对有关词语的理解。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贯穿全文
教师取出道具话筒,扮演记者,学生扮演萧伯纳。
教师发表谈话: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一名记者,我现在在苏联首都莫斯科向大家作现场报导。我有幸采访到了著名作家萧伯纳,我们来听一听,他在这里访问期间有没有遇到什么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呢?
学生扮演萧伯纳,回答记者的采访:我在莫斯科遇到了一个小姑娘,他教育我任何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学生如果回答不出,教师可适时激励,把问题留下来,到学习课文中或学习后解答。)
2、学习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1)思考,答问:
萧伯纳先生,你为什么会与这么一个小姑娘‚玩了好久‛呢?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再以萧伯纳的口吻回答。(2)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孩子?
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外貌描写,小黑板出示:‚小姑娘白白胖胖,一对大眼睛很有神,头上扎着大红蝴蝶结,真是可爱极了。‛
3、小节过渡:大作家萧伯纳与可爱的苏联小姑娘娜塔莎相遇了,在一起玩了很久。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别着急,我们下节课接着学。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2、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吗?
3、这几个该怎么写呢?先在自练本上试写两到三遍,在告诉大家书写的秘诀或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4、有什么需要老师帮助的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范写生字。
教后感:揭示课题后,围绕‚大‛和‚小‛做文章让学生明白:‚大‛既意味着年龄大,又代表着学问深;‚小‛既是年幼又是阅历浅、学问烧的标志,从而引发学生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萧伯纳称小姑娘为老师呢?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10、大作家的小老师》。上节课同学们对课题提了很多问题,并且自己解决了一些问题,知道了大作家是——(板书:萧伯纳),小老师是——(板书:娜塔莎)。(出示课文插图)知道了萧伯纳在莫斯科访问时,遇到一位小姑娘,他们在一起玩了好久。我感觉同学们真会学习,真了不起。不过,我们上节课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是什么问题呢?(大作家为什么把小姑娘当作自己的老师呢?)这个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呢?
二、自读感悟:
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静下心来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铅笔把文中有关的语句勾画出来,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等一会儿交流。
三、交流问题:大作家为什么把小姑娘当作自己的老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二段内容。
(1)自读萧伯纳的话,在你觉得重要的词语下加点,并想一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如果你就是世界著名大作家,说这话时你会怎么想?萧伯纳是怎么想的?
(3)你来当一当萧伯纳,读一读他的话。指导感情朗读第二段。
2、如果是你,当你知道跟你玩的是世界著名大作家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3、小姑娘是怎么做的呢?指名朗读第三段。(出示第三段)(1)从小姑娘的话中,你来猜猜她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2)用铅笔在‚竟学着他的口吻‛下加点,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你来当当小姑娘,读读她说的话。指导感情朗读第三段。
4、萧伯纳听了小姑娘的话,不觉为之一震。马上意识到自己刚才太自夸了。请用铅笔在‚为之一震‛下加点,想想‚震‛是什么意思?萧伯纳为什么感到震惊?从萧伯纳‚为之一震‛中你想到了什么?
5、分角色朗读课文2—4段。
6、就是这么一件小事,给萧伯纳很多思考,那他从这件小事中感受到了什么?读读萧伯纳的感受,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7、指导读好萧伯纳的话。
8、课文我们已经读完,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你对这‚大‛‚小‛两字有没有新的发现?
9、如果萧伯纳就在你面前,你会对他说:()。如果小姑娘就在你面前,你会对她说:()。
10、让我们再读课题,把感受读出来。
四、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课外找一找与萧伯纳有关的故事读一读。
10.《大作家的小老师》作业设计
一、听写。
二、比一比,再组词。
探()序()昌()恩()深()疗()冒()思()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中的‚大作家‛是指______国的_____________;‚小老师‛是指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萧伯纳自夸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萧伯纳为之一震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事后,萧伯纳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取得多大成就,()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
1、在()里填上合适的词。
2、与‚谦虚‛一词意思相反的词是‚ _____________ ‛,用这两个词完成填空。
_____________ 使人进步,_____________ 使人落后。
3、萧伯纳把小姑娘当作自己的老师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想象一下,萧伯纳以后到别国访问时,遇到别人,他会怎么介绍自己呢?
——————————————————————————————————————————————————————-———
10.《大作家的小老师》作业设计
一、听写。
二、比一比,再组词。
探()序()昌()恩()深()疗()冒()思()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中的‚大作家‛是指__英____国的_萧伯纳____________;‚小老师‛是指___苏联__________的__小姑娘娜塔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萧伯纳自夸的一句话是‚___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萧伯纳为之一震的一句话是‚_____请你回去后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
事后,萧伯纳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
1、在()里填上合适的词。
2、与‚谦虚‛一词意思相反的词是‚ ____骄傲_________ ‛,用这两个词完成填空。
_______谦虚______ 使人进步,____骄傲_________ 使人落后。
3、萧伯纳把小姑娘当作自己的老师是因为: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想象一下,萧伯纳以后到别国访问时,遇到别人,他会怎么介绍自己呢?
略
教后感:萧伯纳的感悟给我许多启发。萧伯纳从这件事上收获到‚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行相待,永远谦虚。这就是那位小姑娘给我的教育。她是我的老师。‛也许编者的意图也就是 把这句话传给孩子,让孩子明白‚平等相待,永远谦虚‛是多么的重要!但思来想去,感觉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别忘记大家都是‚人‛。也就是说,我们向孩子学习什么?——孩子其实也是人!想到这里,感觉到这一课好像对小孩子学习意义不大,好像是对我们成人进行道德教育。
习作三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了解小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小动物的,又是如何细致地写出它们的活动的。
2、学会用一颗布满好奇的心去细心观察,熟悉事物,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3、按要求完成习作,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描写出来,做到文通句顺。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例文引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生活中的新事物或新现象。
2、在观察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描写出来,做到文通句顺。
教学难点:如何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描述出来,做到文通句顺。这是三年级最起始年级的习作教学的一大难点。
课前预备:
1、提前一周,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四周的生活,寻找新的发现。
2、在黑板报上专辟一个角,为‚我的发现‛,鼓励学生天天写下自己的发现,做到每日更新。教学时间:2课时
设计理念:
1、范文引路法
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始阶段,因此教材在安排每次习作练习时,都有一篇学生优秀习作,是通过范文引路,让学生学会模拟,学到方法,学会习作。本次习作,有意安排两次范文引路,一次安排在习作指导前,通过阅读优秀习作,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如何把观察到的东西表达出来;一次安排在习作修改时,通过教师下水习作或学生优秀习作,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如何把新发现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学会修改。
2、生活连接法
叶老曾在《文章例话》中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如同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由此可见,习作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两者相得益彰。这次习作,就是写生活中的发现,因此,在习作教学前,指导学生留心生活,寻找‚发现‛;习作指导时,紧扣生活,叙述‚发现‛;习作评讲时,还原生活,修改‚发现‛。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师说‚发现‛
1、谈话。小朋友,春天来了,你们有没有新发现呢?你们能说给大家听听吗?
2、师说‚发现‛。
最近几天,老师也在留心我们的生活,我也发现了许多新情况。我发现柳条在发芽、长叶了,嫩绿的柳条在微风中,轻轻飘呀飘,真像小姑娘的长发;我发现一场绵绵的春雨过后,小草长得更快了,花儿开得更欢了;我还发现春天来了,阳光更暖和了,我们小朋友穿的衣服越来越少了,人呢,越来越精神了。
(二)、范文引路,学会‚发现‛
1、导入:老师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刘常宁小朋友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他在小河边玩耍,发现了许多让他喜欢的东西,你们想知道吗?
2、学生自读。思考:他发现了哪些令他喜欢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怎样的?
3、讨论交流。重点讨论发现了什么?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他是怎么会发现的?
4、教师小结:小作者不仅看到蚂蚁和甲虫,还发现蚂蚁洞口是一堆‚新土‛,‚那土一粒一粒的‛,甲虫头上有‚长长的须不停地动着‛。你看,小作者多么会发现,他不仅发现了‚什么‛,还发现了这个东西是‚什么样‛的。小作者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你们也想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吗?老师给你一周的时间去寻找,去发现,把天天的新发现记录在本子上,把‚最自得‛的发现写在黑板的左下角‚我的发现‛栏里,好吗?
(三)、走进生活,寻找‚发现‛
1、走出课堂,走向校园,寻找‚发现‛。
2、走出校园,走进生活,去草丛,去树林,去池塘,去田野,寻找‚发现‛。
(四)、各抒己见,细说‚发现‛
1、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要求:力求把自己的发现说清楚(什么时候发现的;什么地方发现的;发现了什么;发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2、集体交流,互相评议。
先指名
一、两名学生交流,教师相对进行评价。再指名
一、两名学生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3、同桌再次互相交流,相互评价修改。
(五)、起草成段,描写‚发现‛
1、学生练习写稿,教师往返巡视,指导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同学。
2、学生写完后,先自己读习作,看看是否写明白。
(六)、师生评价,修改‚发现‛
1、欣赏习作。
(1)、教师展示自己的下水作文,让学生进行评价。(2)、指名学生朗读一篇优秀习作,说说好在哪里?
2、修改习作。
(1)、挑选一篇没有写清楚发现的习作,师生共同修改。
(修改时着重落实在如何把自己的发现叙述清楚,做到文通句顺。)(2)、学生自己修改习作。
(七)、誊写‚发现‛,配画插图
1、学生誊写习作,要求誊写规范,书写端正。
2、自由选择作业,可以在习作旁配画插图。教后感:本次习作要求围绕‚叙述清楚,文通字顺‛。看看你观察的事物什么时候发现的?什么地方发现的?发现了什么?发现的东西是什么样的? 学生才不易偏题。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歌词大意,并尝试引吭高歌。
2、在田字格中书写‚区、臣、医‛三个字,注意间架结构。
3、读读背背八条成语和《时间》诗歌。
4、通过口语交际练习,学会商量。
5、学写毛笔字。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VCD,唤起学生对歌曲的记忆。
2、出示歌词,请学生自己小声读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查字典。
3、交流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4、这首歌词中有哪些不太明白的词语?学生质疑、讨论。
(1)重点理解‚荡漾‛一词。字典中对‚荡漾‛一词的解释是:形容水波一起一伏的样子。歌词中的‚荡漾‛应该怎样理解?
(2)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我的故乡,是我终身难忘的地方,从诗中找一找,‚我‛难忘什么?补充想象,还有什么难忘的?
(3)再读读诗歌,‚我‛是在哪儿抒发自己的情感?仅仅抒发的是思乡之情吗?
(4)想象着歌词描绘的境界,想象着风雪中驻守者的心情,有感情地读读诗。
5、再次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VCD。
6、学生试着吟唱歌曲。
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钢笔字
1、出示:区、臣、医。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的字形,说说它们的共同之处。
3、仔细看字帖,说说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1)笔顺。
(2)外框的形状要写得上窄下宽,底边要平稳。
(3)出示‚反犬旁‛,说说哪些字带有这个偏旁。
4、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
5、学生临帖,在田字格内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6、反馈。
①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其余同学注意观察、评析。
②展示写得好的同学作业,进行评析、表扬。③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性练习。
教后感:在学生进入歌词描绘的意境后,教师可教唱这首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也可请已经会唱的同学领着大家唱。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读背成语。
(1)出示八个成语。要求学生借助字典读准成语的音,不懂的成语做个记号。
(2)交流朗读成语,纠正读错的字音。
(3)交流对八条成语的理解:或根据已学的课文、了解的人物来理解,如‚才思敏捷、后生可畏‛可联系前面学习的课文《少年王勃》;或根据著名人物的故事来加深印象,如理解‚力透纸背‛时可举怀素写字的例子;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造造句子,学会运用;或让学生根据平日里的课外阅读说说自己的感悟,如‚风华正茂、出类拔萃‛……
(4)再次朗读,加深印象。
(5)练习背诵,同桌互相提醒。
(6)集体背诵。
(7)指名背。
2、读背《时间》
(1)世上最宝贵的是什么?同学们一定会说是时间。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时间》这首小诗。
(2)请学生借助字典或小组合作,读通诗歌,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4)提问:‚小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勤劳的人从‚小河‛里捞起的是无穷的宝藏,而懒惰的人只能捞起后悔和失望?
(5)同学们,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人?
(6)鼓励学生说说有关‚时间‛的名人名言或诗歌。
教后感:教学《时间》时,首先让学生通过熟读,了解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时间的认识谈谈对时间的理解;最后,在书读的基础上达到能背诵的程度,抽部分学生进行背诵,教师指导与提示。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学会商量
1、谈话引入(谈话要点):
(1)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与别人意见不一样的时候,也有可能会遇到做事拿不定主意的情况。怎样才能拿定主意,怎样才能与别人形成较一致的意见呢?
(2)学会和别人商量,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比较可行的方法。
(3)怎样和别人商量,大有学问!
2、请学生仔细看图,自己弄懂图意,不懂的可以请教老师。
3、学生交流图意,引导展开想象。
4、讨论:遇到图中的情况,准备怎样和别人商量?在商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5、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指导:
(1)去同别人商量事情时,态度要诚恳。
(2)在与别人商量时,要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注意取长补短。
(3)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别人说清楚。
(4)在一起商量时要注意有礼貌,互相谦让。
6、四人一小组练习与别人商量,选择一幅图准备表演。
7、以每幅图为例,让几组学生表演在遇到某种情况时,是怎样通过商量来解决问题的。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扮演某个角色,既可示范,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每组同学表演完毕后,请观众畅所欲言,发表意见。
8、联系生活,说说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还遇到哪些与课本中相似的情况,遇到哪些难题,我们可以怎样商量,老师创设几个情境,让学生讨论。再让学生选择其中的话题进行表演练习。
9、教师总结: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让人为难的事。遇到难事多体谅,多商量,这样才能处理好难题,我们的关系才会变得更融洽。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欣赏书中的优秀书法作品,请学生发表感想。
2、出示‚戈、心‛两字,揭示今天学写毛笔字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二字,尤其注意红笔标注的笔画‚斜钩、卧钩‛。
4、指导学生按图提示的运笔走势书空。
5、教师示范,并出示字帖上带有这两种笔画的汉字,进一步欣赏感受。
6、学生在大字本上书写。
练习三
一、听写。
二、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26分)
1.为了方面小朋友们阅读,我们给这些书名加上拼音吧。(8分)
教育()挨饿()首都()淹没()
教 挨 都 没
教书()挨着()都是()没有()
2.根据诗意写出诗句来。(4分)
月色朦胧,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李广将军趁着夜色开弓打猎。
3.联系上下文,理解引号的用处。(6分)
A.引用古诗中出现的词 B.引用人们习惯的称呼。C.模拟事物发出的声音。
(1)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2)这位‚夜引弓‛的‚将军‛,便是……()
(3)……便是被人们称为‚飞将军‛的李广。()
4.给‚疾‛选择正确的解释。(8分)
疾: ①疾病 ②痛苦 ③痛恨 ④急速、猛烈
(1)哥哥是个疾恶如仇的人。()
(2)长时间的工作会积劳成疾,应该爱惜自己的身体。()
(3)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4)国家领导人非常关心老百姓的疾苦。()
三、读读写写,再根据意思填成语。(10分)
出类拔萃 才思敏捷 文思如泉 后生可畏 力透纸背 笔下生花
少年王勃、。当滕王阁整修一新时,他应邀参加都督在滕王阁举行的宴会,在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却无人敢答应的情况下,王勃凝望江上迷人的秋景,边看边想,他手不停挥,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地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篇《滕王阁序》。真可谓 呀!
四、我会写
1.《滕王阁序》是少年王勃在参加宴会时即兴写下的文章,当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这句话时,不禁。这句话描绘了怎样的秋景?展开想象写一写。
2.你还知道哪些王勃写的诗吗?查查资料,写一写。
教后感:学会商量的教学中,我又另设了情境:如何跟我商量全班一起去春游。因为孩子们在学练习2的口语交际:关于春游的建议时,他们一直想全班一起去公园玩。我因为担心安全、卫生以及人数多没法管理的问题一直没答应,今天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让他们好好练练口语交际。谁知有几个小调皮胡乱说,我又没答应,还好好教育了他们一顿。不过,看着他们失望的样子,我还是思考着要好好计划计划,什么时候带他们去一趟。
小作文3
我给春天‚照个相‛……
教学目标:
1.让孩子们在已经感知春天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在老师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理解图、扩展图、叙述图,练习说话、写话。
2.让孩子通过对春天一些‚新发现‛现象的描述,培养孩子爱自然、爱生活、爱写话的情趣。
教学准备:
提前布臵学生在成人的带领下积极参加找春天的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唤醒春天的记忆 1.唱春天
小朋友们,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春天就悄悄地来了!春天是个顽皮的娃娃,他在和我们捉迷藏呢。春天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到歌声里去看看吧——
(轻声播放歌曲)
请你说一说,歌声里的春天在哪里呢?
2.演春天
春天在小朋友们的眼睛里,春天在甜美的歌声里,春天在小朋友的舞蹈里……春天也在我们的课文里,我们来做个游戏吧?——‚演春天‛:刚学过的这一单元里,描写春天内容可真多,咱们一起边背诵边表演,比一比,看谁能把春天演活了!
师生共同回顾课文,表演下列内容: 草儿绿了,花儿开了,春天来啦!
——春笋,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 ——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了……
——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春风吹绿了小草,吹开了杏花。蝴蝶在花丛里飞,鱼儿在小河里游……
二、找一找——探寻春天的足迹 1.看春天
小朋友们,在你们的表演中,春笋长了,池塘醒了,梅花开了,小草绿了!春天真的来啦!(出示课文39页放大图画)看,图中的小朋友多快乐,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彩图里的春天吧!(板书带拼音的课题:春天来啦!)
看看图,排排坐——观察事物有先后。
哎呀!图里的春天无处不在,这么多,这不就容易找乱了吗?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帮老师么?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该从什么地方开始找?按什么顺序找?教师归纳:可以按先上后下,先近后远的顺序说。)
排排坐,分果果,让我们按一定的观察顺序给图上的景物们排排队吧!(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显示加拼音词语,示例:燕子 柳树 桃花 孩子春笋 小草 蓝天 白云 麦苗)
讨论:说一说,你还能按什么顺序观察?
我来说,你来学——模仿话说要具体。
刚才大家和老师一起表演了描写春天的课文内容,把春天‚演‛活了!其实哪,这些内容可是我们今天练习说话写话的‚师傅‛呢!我来说,你来学,用‚嘴‛也能把春天说‚活‛呢!想不想试一试?
a.指导学生说好开头的第一句话,示例:
我来说: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小池塘就醒了。你来学: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就醒了。
一声春雷。
(可以说:春风姐姐轻轻吹了一口气,万物(大地)就醒了。等等。)b.指导学生按板书上词语的顺序逐一说好每一种景物,示例:(出示燕子、柳枝、桃花……等图片)多美的景色呀!从小朋友的眼睛里老师发现这些画面已经把我们的心带入了春的怀抱,让我们尽情地来描绘一下这些景物,好吗?我来说: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你来学:盛开的桃花你挨着我,我来说:池塘边的芦苇长起来了,像长长的睫毛……
你来学:池塘边的柳树垂下了碧绿的枝条,像(可以说:柳树绿了、抽出了像眉毛一样的细芽、睁开了春天的眼睛…… 桃花粉红的花朵站在枝头上,看不见春天,就踮起脚尖急着找,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桃花姑娘,不知道自己就是春天……)
c.指导说一句结束的话,示例:
(‚我爱春天‛,‚春天是一幅多彩的画‛,‚春天真美呀!‛)d.指导将整个内容连起来说,可发挥想象说图中没有的景物。
2.听春天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小朋友眼睛里,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瞧!小朋友们不光用眼睛去看,还能听到了春天的声音呢。说一说,你在课前老师布臵的找春天的过程中,听到了那些春天的声音——
a.交流: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指导:快,用你的语言,把你头脑中的那些美妙的画面‚画‛出来吧!
(出示一组声音例如:鸟鸣声、春雷声、春雨声、溪流声、蜜蜂的嗡嗡声……引导学生回忆、联想。)
c.把听的、看的合起来说一说。
三、‚拍个照‛——留下春天的美丽 1.夸春天
春天这么美,谁不想把她留下来呢!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老师说前半句,你说后半句。咱们给春天拍个照吧!媒体逐一出示:
春天来到小草家—— 春天来到柳树家—— 春天来到桃树家—— 春天来到小鸟家—— 春天来到风儿家—— 春天来到雨点家—— ……
小朋友喜欢诗歌吗?其实我们把刚才说的连起来就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歌。媒体出示:
春天来到小草家,小草醒了; 春天来到柳树家,柳枝绿了; 春天来到桃树家,桃花红了; 春天来到小鸟家,小鸟叫了; ……
(还可以改成:小草探出头;柳树睁开眼;桃花笑红脸;鸟儿叫春天……)
大家想不想当小诗人呢?
2.写春天
a.请拿起你的笔来,给春天‚照个相‛吧!友情提示:
图上有这么多美丽的景物,大家又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物,可以把春天里最美丽的景色描述给大家听,也可以写成儿歌和小诗呢!
写时要注意格式。开头空两个格。第一行用完后,顶格写。把几种景物连起来写,写完一种景物要加标点符号。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注意写字姿势要正确。
b.巡视,点评。(略)
c.范文点评,朗读修改。
教后感:春天不是凭空想象的,我想还是要把孩子们带出课堂,去亲近大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那样写出的春天才是真实的。
放大“大”
——《大作家的小老师》教后记
在进行这篇课文的备课时,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围绕课题做点文章?大”指什么?
1、板书课题,疑“大”。
师:同学们,课题中的大指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课文)学生很容易就能初步理解大是著名。师:大仅仅是著名吗?
2、深入学习,悟“大”。
(1)、萧伯纳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同她玩了很久。
师:萧伯纳是一个很著名的作家,却能和一个陌生的孩子一起玩很久,你觉得萧伯纳是一个怎么的人呢?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验。从而指导朗读。板书:平易近人
(2)、萧伯纳在临别时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
就这句话的理解,我非常同意一位同仁的理解:此时萧伯纳也许是为了给小姑娘一个惊喜。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悟到这点,那再去感知萧伯纳的谦逊自律应该就更容易了。板书:和蔼
(3)、萧伯纳为之一震,他马上意识到自己太自夸了。并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不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自夸,对任何人,都应该平等相待,永远谦虚。”
抓住“马上”、“深”等词语感受萧伯纳的自律。板书:有错就改(4)、他是我的老师
一个大作家,却称一个小女孩为自己的老师,是何等的胸襟?
板书:谦虚
在阅读教学中,我注意从这几个方面去挖掘,让学生去感受萧伯纳的人物形象,丰富“大”,让“大”岁课文内容的不断学习而放大。
另外课题给了我教学的灵感的同时,也给了我困惑:文章是写谁?答案是肯定的:文章向我们展现的应该是一个谦逊自律的萧伯纳。那文章的题目是不是有点问题呢?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什么的什么?侧重点似乎应该在后面?具体到这篇课文,重点就应该是“小老师”,那文章是不是可以改为“小老师的大学生”,不知道我的理解对还是不对?
第三篇: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
鲁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喜欢阅读课外神话传说故事,并能清楚地讲给别人听,主动交流听后的感想,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
2.学习神话传说中大胆神奇的想象,写一篇习作畅想“我会变”。
3.养成自觉区别形近字的好习惯,并且在自我发现中培养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神话传说,会运用传说编故事。
2.平时养成收集四字词语和歇后语的习惯。
课前准备
收集歇后语、成语故事、神话传说故事等。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阅读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我想同学们课外也读了不少这类故事,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分组讲故事
1.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
讲的同学要把故事内容讲清楚、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讲完后评一评。各小组选出本组“故事大王”1~2名。
2.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全班交流
3.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先给全班同学讲?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内容是否讲清楚、情节是否完整、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学生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想请同学们来总结。在总结时,你可以表扬表现最出色的,也可以夸奖进步最大的;可以谈谈你的感受,也可以说说你的心得,也可以发表一下你的希望、设想和创意„„每组请一名同学做总结。教学设计
习作
导语激趣
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神话传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里面的人物真神奇,比如孙悟空,他会七十二变,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呢?你可以变成任何人、任何物,赶快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吧!你的脑中是不是涌出了许许多多的奇思妙想?选你最喜欢的一个想法,编一个精彩的故事吧!大胆想象,自编故事 交流评议,取长补短。
学生自读编写的故事:
1.把你编的故事讲给同学或老师听,再互相评一评。
2.全班交流,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大家评议。教师引导学生从想象是否大胆、新奇等方面加以评议。
编写故事,独立修改
评议习作
老师下台观察,选一至两篇优秀学生的作文或问题作文全班评改,重点从语句是否通顺、条理是否清晰、是否有具体情节等方面评改。修改习作
1.自主修改习作。2.小组内同学互相修改习作。誊写习作
要求书写工整,注意格式。优秀习作或优美片段赏读
我的发现
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古诗《乞巧》中的“宵”和“霄”,比较异同。
2.同学们早就发现了,在我们的汉字中,有许多字的字形相似,像一个家族中的兄弟姐妹一样,它们长的很像,你能区分出这些字哪儿长得不一样吗?你能认准它们吗?(出示词语投影片)
自主读词,观察发现
1.认真读词语,把词语读准确。
2.仔细观察带点的字,看你能发现什么。
3.交流发现成果。a.小组内互说,互相启发。b.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联系字音、字义加以区别。
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那些字形相近的字?请学生写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加以区别。2.课下搜集形近字,装入识字袋中。日积月累和成语故事
读读记记
1.读词语:自读──轮读──指名读。
2.想一想每一行词语的特点。a.第一行词语中有数字; b.第二行词语的结构是ABAC式; c.第三行词语的结构是AABB式; d.第四行词语中有两个词意思相反。
3.仿照每组词语的特点,补充一些词语,比一比谁掌握的词语多。
4.请同学们课下收集词语,并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或自己独创的归类方式建立词语分类夹。
读读背背和成语故事
在我们祖国语言文化宝库中,有两道独特的文化景观,那就是成语和歇后语。一个成语意蕴深刻的背后往往包含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一句歇后语幽默隽永,其间又常常暗含着一个有趣的典故。这节课我们就来一个成语、歇后语大放彩。
2.阅读歇后语和成语故事《画龙点睛》。a.自主阅读。b.小组合作,练习讲故事。
3.成语故事、歇后语比赛。a.宣布比赛规则:每组四人,按顺序排好号,根据下面的内容集体商议解决,发言时不能再“打电话”。
第四篇:鲁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测试卷
吐丝口小学三年级分层作业A卷
出题人:李艳累计:10次
一、读拼音,写词语。
yâ mù jiàng línnǔ lìhǎizǎoxuán guàgū jì()()()()()nián língcéng jīngyí dànxìn xīwǎnɡ luîxìn xiānɡ()()()()()()xīn qíɡōnɡ nãnzàn tànchǎnɡ kāiwǔ hú sì hǎi()()()()()
二、比一比,组词语。
抵()藻()龄()恋()任()低()澡()领()峦()凭()
三、想一想,填一填。
()的夜空()的遐想()的水藻
四、照样子写词语。
黑沉沉静悄悄()()()
五、选词填空。希望盼望期望绝望
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2.他已经一整天滴水未进了,而眼前依然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他感到非常()。3.同学们都()着早日与这位著名作家见面。4.我们一定会按时完成任务,决不辜负大家的()。
六、阅读。
我的想象仿佛乘坐着宇宙飞船,一下子飞到了我们的未来学校,这时我沉浸在美好的幻中……
校门口,有两个高智能机器人,每天站在那儿欢迎我们来到学校。我们可以和机器人交谈,我们提出各种各样怪怪的问题都难不倒它们。一进校园,有一排醒目的电子荧光屏黑板报,只要一按电钮,它就根据你的要求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画面。校园的中心是一个大型的运动场,它的上空有一个由活生生的植物编织而成的顶。下雨时,它可以为我们遮雨;天晴时,一按红色按钮它就自动打开,变成了一个大大的花环,围绕着运动场,美丽极了。运动场分两层,第一层有绿色的环形跑道,中间是一个栽满绿草的足球场,同学们可以在上面踢足球、做游戏。第二层设有先进的体育设施,有电子篮球场、高科技游泳池、电子乒乓球场、……,这些都是用电子计算机和TX射线控制的。运动场的周围是同学们用基因工程培养出来的新型植物组成的大花园,一棵树上可以开桃花、李花,还可以结挑子、李子呢。
运动场的正前方是用植物编成的现代化教学大楼。()这些植物可以自然地调节里面的气温,()房子里面冬暖夏凉。教室里面的黑板是用电脑荧屏制成的,我们的老师只要按鼠标就可以轻松地进行教学了。我们的桌椅是可以按身高进行调控的,()你写字姿势不正确,它()会悄悄地发出信号,要你及时纠正。我们的书本是用宽宽的海带做成的,墨水是五彩缤纷的牛奶做的,笔是用可以吃的食物做成的,用完以后可以吃,再也不会产生那些污染环境的垃圾。
运动场的左侧是一栋科技楼。第一层是电子图书馆,里面只有电脑,我们只要按鼠标就可以查到你所需要的信息。第二层有现代化的音乐室、美术室等特长室。第三层是生物科技馆,里面有用基因克隆的新品种动物。第四层是时光隧道,上历史课,我们就乘坐着时光隧道车去古时候考察。
啊!未来的学校您是多么令人神往。这一切还要靠我们今天脚踏实地认真学习,长大后去创造,去实现这美好的梦想。
1、认真阅读,给短文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2.从下列关联词中选择一个正确的填到文中括号里。
因为…… 所以 ……不但……而且……如果……就……
3、作者先介绍未来学校的(),再介绍(),接着介绍(),最后介绍()。
七、习作。B
卷
科学使人类遨游太空探测海底等许许多多幻想变为现实,但科学又离不开幻想,有了幻想人们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发展科学。你有什么幻想?说不定你的幻想在将
来的某一天也会实现。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把你所想的内容写下来吧。先想好情节,再确定几个角色,编一个科幻故事。题目是《未来的……》,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自拟。想象要丰富,内容要具体。(字数300字)
第五篇: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
1、泉城在山东济南,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了泉水的多和美,从形态和声音两方面来写泉水的特点,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泉水的样子比作银花盛开(盛开的银花)和明珠散落(散落的明珠),把泉水的声音比作虎啸狮吼,说明声音洪大,比作秋雨潇潇,说明声音低细,接下来具体写了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趵突泉,(珍珠泉“神奇”,五龙潭“泉多”,黑虎泉“水声喧腾”,趵突泉“大、清、美”。)文章最后作者点明题目,照应开头。因为济南的泉水天下闻名,所以人们称济南为“泉城”。
2、描写泉水流动的样子:珍珠泉 涌、五龙潭 汇注、黑虎泉 喷吐、趵突泉 冒。
3、九寨沟在四川省,因为周围散布着九个藏族村寨,所以人们称它为九寨沟。课文第三自然段写了九寨沟奇丽原始的自然风光,抓住雪峰、湖泊、原始森林、瀑布来写。第四自然段写了九寨沟的珍稀动物,有体态粗壮的金丝猴,善于奔跑的羚羊,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行动敏捷的小熊猫。
4、“沉睡的牲畜„„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一句运用了并列的句式,营造了宁静的田园夜色图。
5、《桂花雨》中母亲的话表达了她对故乡的热爱与怀念之情。
6、蔚为壮观:形容看到的景象非常雄伟。蔚,盛大。
憨态可掬:憨厚的神态好像可以用手捧住,形容憨态明显而突出。
掬,双手捧(东西)
口占一绝:随口吟诵而成。绝,指绝句。竞收桂子:竞,争。解得摇花乐:解,明白、知道。疾恶如仇:疾,痛恨。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回事。若,好像。古木参天:参,加入。异兽珍禽:异,奇异,特别。珍,珍贵。湖光山色:光,景物。
昼夜不息:日夜不停。息,停止。极目远眺:用尽目力远望。极,尽。辽阔无垠:辽远广阔,没有边际。垠,界限,边际。
绿意盎然:到处充满绿色,洋溢着绿的气息。春意盎然 趣味盎然 生机盎然
观:(1)看。走马观花 坐井观天 观赏 观察 观看(2)景象或样子。奇观 改观 壮观(3)对事物的看法。乐观 悲观 世界观
7、济jǐ 济南 济济一堂 人才济济 散sàn 散落 散步 散心 解散 jì济世 经济 救济 无济于事 sǎn散漫 散文 散装 松散
喝hē喝水 喝茶 喝酒 载zǎi 记载 登载 一年半载 三年五载 hè喝彩 喝问 喝令 zài载重 载客 载歌载舞 满载而归
圈quān 圆圈 铁圈 圈套 圈点 占zhān 占卜bǔ 占卦guà juàn 猪圈 羊圈 圈养 zhàn 占领 口占一绝
抹mǒ 涂抹 抹黑 参cān 参加 参赛 古木参天 mā 抹布 抹桌子 cēn 参差不齐 参错 mî 抹墙 转弯抹角 shēn 人参 参茶
差chā差别 差错 差异 差强人意 劲jìn用劲 手劲 劲头 干劲 chà差不多 差生 差劲jìn 相差 jìng苍劲 刚劲 强劲 chāi 差使 出差 差遣 劲敌 疾风劲草
8、珍惜:珍重爱惜。(珍惜)时间 珍稀:珍贵而稀少。(珍稀)动物
9、(泉多水美、天下闻名)的泉城(奇丽美妙)的九寨沟(宁静悠闲)的荷兰
10、shǔ sàn yíng tī līn pēn bào pān kuī mî
要数 明珠散落 晶莹剔透 拎到 喷吐 趵突泉 松潘 窥视 出没 líng jué pān mǐn ruî piào zōng chěng yín 羚羊 咀嚼 攀吊 敏捷 若无其事 剽悍强壮 鬃毛 驰骋 辽阔无垠 juàn mïu dèng yāo lù xìng cuō huî zhuō 牛圈 哞哞 板凳 吆喝 湿漉漉 诗兴 撮一点 和在茶叶中 笨笨拙拙
lǔ fēn 桂花卤 吩咐
11、按要求写词。
(2)描写泉水样子的词语:银花盛开 明珠散落 晶莹剔透 白浪翻滚
(3)描写泉水声音的词语:水声喧腾 虎啸狮吼 秋雨潇潇 咕嘟咕嘟
(4)形容动物的叫声: 虎(啸)马(嘶)狮(吼)狗(吠)蝉(鸣)
猿(啼)龙(吟)牛(哞)鸡(鸣)狼(嚎)(5)描写水的词语:波光粼粼 碧波荡漾水平如镜 波涛汹涌 惊涛骇浪 清澈见底
(6)含近义词的词语:稀少 沉没 消灭 繁多 描绘 跳跃 孤独(7)含反义词的词语:出没 多少 高低 东西 生死 轻重 来往(8)描写山水景色的词语:湖光山色 水光接天 江山如画
山清水秀 水天一色 山明水秀
(9)描写草原风光的词语:一望无际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 如诗如画
(10)描写九寨沟的景物特点:雪峰(插入云霄、银光闪闪)湖泊(清澈见底、五彩缤纷)森林(古木参天、林深叶茂)瀑布(高低错落、蔚为壮观)
(11)描写花儿的词语:含苞待放 亭亭玉立 五颜六色 竞相开放 沁人心脾
(12)景点与所在地相连:五花海(四川)蝴蝶谷(台湾)玄武湖(江苏)
庐山(江西)西湖(浙江)
(13)忽聚忽散:忽断忽续 忽急忽缓 忽高忽低 忽强忽弱 忽上忽下(14)开头两字是反义词:高低错落 左右为难 远近闻名 生死之交
黑白分明 进退两难
(15)虎啸狮吼:虎头蛇尾 狐假虎威 狼吞虎咽 鸡飞狗跳 狼奔豕突(16)秋雨潇潇:生机勃勃 得意洋洋 气势汹汹 人才济济 想入非非
12、词语搭配.
清澈见底的湖水 体态粗壮的金丝猴 敏锐的目光 辽阔的草原 安闲地欣赏
高低错落的瀑布 憨态可掬的大熊猫 敏捷的身手 宽广的胸怀 使劲地摇动
善于奔跑的羚羊 行动敏捷的小熊猫 灵敏的反应 宽敞的教室 仔细地查找
骠悍强壮的骏马 笨笨拙拙的样子
敏感的问题 宽阔的公路 不停地呼唤
香气扑鼻的桂花 鲜艳的郁金香 清凉的泉水 辽阔无垠的草原 舒缓平稳地行驶
一头奶牛 一匹骏马
一条运河 一座灯塔 一抹晚霞 一罐牛奶
13、歇后语填空。
(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名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
竹篮打水——一场空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月亮里有桂树——高不可攀 牙刷脱了毛——有板有眼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神枪手打靶——百发百中
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1)黄大为由于迷上了电子游戏机,学习成绩真似飞行员跳伞——一落千丈。(2)这个人非常小气,人们都说他是铁公鸡——一毛不拔。(3)写文章要有新意,不能老和尚念经——千篇一律。(4)文静的我对武术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5)听了老师的讲解,同学们对这道题的解法是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很快就解了出来。(6)我打翻了爷爷心爱的文竹,心里很紧张,犹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7)别轻信了他的好话,爱耍小聪明的他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在动你财产的脑筋。
(8)一群猴子想把水中的月亮捞上来,费了好大的劲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14、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
(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治愚.”这是汉代刘向说的,说明读书可以让人变得聪明。
(2)“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句话高尔基把书比作面包,说明读书可以使我们生活充实,是精神食粮。
(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4)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15、句子。
(1)孩子们那欢乐的叫喊声简直要把屋顶都掀翻了。(夸张)(2)十个人挤在这巴掌大的小房子里,真是太艰苦了。(夸张)
(3)桂花开得最茂盛时,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改成陈述句)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了。(4)烈日当空,路边的树木垂头丧气地站在那儿,树上的蝉儿有气无力地唱着歌。(拟人)
(5)密密麻麻的星星,像(颗颗珍珠撒在碧玉盘里).
16、按课文内容填空.
(1)荷兰风光如诗如画,有大片大片鲜艳的(郁金香),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是天然的(牧场),碧绿色的低地镶嵌在(运河)之间.荷兰的确是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2)《九寨沟》为我们描绘了四幅美丽的图画:(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
(3)桂花的用处可多啦!桂花可以(泡茶),可以(做桂花卤),还可以(做糕饼).(4)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五彩缤纷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5)趵突泉里的水很清,(游鱼水藻)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下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
(6)说到济南,自然会想到济南的七十二泉.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洪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瀟瀟.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珍珠泉、五龙潭、黑虎泉的趵突泉了。(趵突泉)被誉为“第一泉”
(7)我最喜欢(珍珠)泉,因为(那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8)“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禽)„„九寨沟真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这一节在全文中起(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的作用。17 关于读书做记号:
重要的地方或生字新词
在下面画 ——
关键词语
在下面画 .
对某些内容有疑问
在后面画 ?
精彩的语句
在下面画。需要重读或摘抄的章节
在前面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