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读书报告

时间:2019-05-13 11:0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读书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读书报告》。

第一篇: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书名:《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 作者:本▪戴维

一、内容概述

《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一书通过描述科学家这一角色的出现和发展,以及科学工作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来论述科学的发展。作者以新的视角来论述问题,并得出了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结论。

首先,作者通过探究科学家这一角色的出现和发展,认为早期的科学发展是不连续的甚至是后退的,而传统的观点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平稳上升的过程,并没有出现后退的现象。作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科学家这一角色还没有出现有关,早期人们对科学的研究只是出于兴趣,并没有人把自己当成是一名科学家,那时候科学家的角色还没有出现,所以科学的发展呈现出了一种不连续性的趋势,从科学家角色这一视角来看,甚至还出现了倒退。

第二,作者在本书中所讲到的科学的发展,实际上是科学知识慢慢积累的过程,而这种科学知识的积累起来的基本原因是科学家角色的出现以及这种角色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所以在探讨科学家这一角色的形成之后,作者紧接着就对科学组织进行了论述,这些科学工作组织是科学家这一角色所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媒介与成果。

第三,作者在第五章到第八章集中讨论了科学中心的转移,作者之所以集中讨论科学中心,正如作者所说:“讨论科学中心的理由是它们在科学活动的增长

1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作者这样说的主要理由是这些科学中心对其它地方科学的增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它地方发生的大多数事情不过是对中心的响应、2模仿、反抗或竞争。”而且在这些中心里科学的社会结构的发展是建立在前面中心的发展形式的基础之上的。实际上科学中心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由于从事科学工作的人们的不断的努力。大量的从事科学的人去当时的科学中心学习,比如十九世纪前三十年当时的科学家都会去巴黎进修,以法语为主要的语言,因为当时科学中心是法国,更确切的说是在巴黎。在之后的科学中心,类似的情况同样会出现。综上所述,当时的科学家这一角色的产生与发展对科学中心的机制的传播对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最直接的作用。

二、研究方法及所得结论

作者在对该书观点的论述中主要运用了比较的研究方法。当然,作者并不是对两个固有的对象进行简单的比较,而是在研究与探讨的过程中逐渐涉及到所比较的对象及比较对象之间的差别。尤其是在第五章到第七章对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科学体制化的过程的探讨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这里以第五章为例,说明作者所采用的比较的方法。作者在第五章第二节对英国和法国在科学体制化的过程中的社会条件进行了比较,从而进行了论述。法国科学院和英国的皇家学会相比,广泛性更差,更僵化,作者也做了论述,“法国科学院以前的组织是所谓的蒙特摩学会,与促成皇家学会产生的团体比较,它 12 参见《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第29页.同上.更像一个上流社会的沙龙。”3但是,也正是由于法国的科学体制更僵化,政府控制的更严格,王室仅仅给予科学有限的承认,但是科学对于唯科学主义运动来说是进步的象征。所以在法国唯科学主义运动才可以继续下去,科学才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在第五章第三节作者对英国和法国的科学状况进行了比较,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法国自身体制与科学是相敌对的,并且也为后来说明英国的科学发展要比法国的科学发展更持久更广泛的原因做了一个铺垫。“虽然英国在纯科学方面仅次于法国,但却保持了它的智力和科学的独立性„„只有自身的体制与科学相敌

4对的社会才效仿法国。”这就是法国科学中心地位仅仅持续了三十年的一个基本的原因。也就是由于政府对科学的严格控制。当然,本书中所采用的比较的方法并不只局限于后面几章,而是贯穿于全书的,其中包括国家与国家的比较,如体制化过程中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的比较,当然还有前面几章对古希腊和古代其他国家的比较,说明古希腊科学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不同。

从第五章到第七章,作者所讨论的科学体制化的发展,是这样一个顺序:英国、法国、德国、美国。而我们发现,实际上科学中心的转移也是这样一个顺序,那么在这里是一个巧合还是作者的一个隐含的观点?是不是作者认为科学体制化与科学中心的转移有着什么内在联系?下面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可以说科学体制化的开端始于英国,十七世纪在英国科学已经成为一般上层人士的兴趣与业余爱好,成为一种时尚。到后来英国皇家学会的建立,英国正式开始了体制化。那么恰恰是在英国日益体制化的时候,失去了其科学中心的地位。为此,作者有一段论述:“在英国,当唯科学主义运动还在努力运动以求实现它的目标时,它赋予科学以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性,但到科学完成体制化时,却由此失去了重要性。”5由此可见,在英国,体制化的完成影响了科学的发展。而当时的法国,科学的体制化受到了阻碍,所以法国的科学进一步发展从而超过了英国。在法国科学的体制化过程中,建立了法国科学院,而法国在科学体制化之后出现了和英国相似的状况,“在法国,科学‘体制化’导致了科学热情的想对下降”6,所以,法国的科学中心的地位仅仅持续了30年。接着,科学体制化进一步发展出现在德国,在德国出现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大学教师,这种专门的进行科学人员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科学的发展,但是,德国大学的等级制度过于森严和死板,这损害了一些有才能的人的积极性,所以德国的科学中心的地位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而是转移到体制化更加完善的美国,不可否认美国的科学体制和组织形式是仿照德国进行的,但是美国在德国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在美国大学中的教授地位都是平等的,而且在学校内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很高的,“教授因为承担教学工作而得到报酬。”7这样,在科学体制化的进程中美国克服了德国的很多缺点。综上所述,作者的一个隐含的观点是科学体制化的进程和转移影响了科学中心的转移,也就是说科学体制化程度发展的更好的地方,其科学地位也高。

三、总结

本书的作者通过科学家角色的产生和科学体制化的过程这一视角来考察科学的发展,该书的研究方法和所得出的结论值得思考。

一方面,作者对古代科学的发展进行了考察,并认为古代科学之所以不能发 34 参见《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第157页.第162页.5 第160页.6 第194页 7 刘珺珺.科学社会学[M].上海: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展,“并不是由于它的内在缺点,而是因为那些搞科学的人没有把自己当成科学家来看待,也就是说社会上并没有出现科学家这种角色。”8

既然没有科学家这一社会角色,那么也就不可能有以科学家为主的社会圈子,所以古代的科学活动是在“没有固定的社会角色及特定的社会圈子的情况下进行的”。9 所以作者得出了古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并没有呈现出一种持续的发展状态,而是处于停滞甚至是倒退的状态的这一结论。从这一点来看,本戴维的贡献至今仍然是值得研究的,他用不同的视角颠覆了科学处于一直上升发展状态的这一观点。本戴维的观点可以总结为由于古代社会没有科学家这一专门的职业,也就没有对科学的集中的体制的研究,所以科学自然而然就不会得到发展。作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对自己观点的严谨的论述,是值得学习的。

另一方面,作者在本书中提到了体制与互动的研究方法,互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解释科学家的行为和活动上,而体制的研究方法则主要集中在科学知识的内容上。显而易见,本书主要采取的是作者所说的体制的研究方法,对科学知识的内容的研究。但实际上,作者在本书中以互动的研究方法为一条暗线。在这里可以举例说明。在第二章第二节中作者提到了古代发展最快的科学——天文学,并指出天文学领域从开始集中在设置历法等实际问题上向带有巫术性质的占星学上转移。实际上,在此体现了作者对科学家行为和活动的解释。虽然本书以体制的方法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书中显而易见,并常出现“体制”一词。但是作者并没有忽视互动的研究方法,而且,实际上在本书中,体制对科学发展的促进和阻碍两方面的作用也是一种互动的研究方法。作者所采取的研究明线和暗线两条线,对本书进行了更深刻的论述。

参见书第89页.同7.

第二篇:中国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角色

中国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角色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寇凤超编辑:studa071

4摘 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保障,中国政府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定位是服务型政府,必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把握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限度。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培育社会自我管理组织,充分挖掘社会力量,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条件,对于政府与市场都无效率的社会事务,必须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

关键词:政府;和谐社会;作用;角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1]。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2]和谐社会呼唤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有利于适应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中国政府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定位

1.正确认识各级政府以往的角色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针对经济发展水平非常落后的现状,一心一意致力于经济建设,把主要精力和财力都放在了经济建设上,在加快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各级政府的行为都呈现出了鲜明的经济建设型政府的角色模式。客观地讲,在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都严重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情况下,各级政府以组织经济建设为首要职能的角色定位,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近些年来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地暴露出来。一些地方政府的职能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和扭曲,如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地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把“发展是第一要务”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发展是唯一要务,甚至为单纯追求GDP增长而不惜让一部分社会群体承受巨大的利益牺牲,不惜让环境付出巨大的代价。许多问题不能不说与地方政府发展导向和政策取向的错位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地方政府角色的缺位、越位,正是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长期得不到解决,甚至不断恶化的重要根源。现在,中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长,人民群众的公共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政府如果不尽快转型,就不能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2.中国政府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角色定位是服务型政府

政府都有一部分服务功能,而中国政府的服务功能应该比任何政府履行得更好,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地服务。在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首次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近几年来,中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在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国务院高度重视、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一些地方政府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并积极付诸实践,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定位越来越清晰。

3.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与公共服务的现状

应该看到,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展开的,面临着公共需求历史欠账多、即期公共需求急剧增长、公共部门发育不足、经济增长压力较大、公共财政财力短缺等特殊难题。当前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公共服务尚处在初级阶段,缺少相应的制度、法律作保障,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

二、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1.树立和贯彻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

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从理念上将数千年封建统治形成的“官本位”意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牢固树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的管理理念。要通过对公务员的服务意识教育,培养公务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必须明确政府的存在不是为了管人、管物、管事,不能再把管理视为权力,政府的本质是为公民提供良好的服务。

2.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十七大要求:“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按照这一要求,政府必须既要不断增加公共服务的总量,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又要着力优化公共服务的结构和布局。“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2]。当前,人民群众公共需求增长的速度相当快,同公共服务不到位、基本公共产品短缺之间发生了较为突出的矛盾,暴露出我们现行制度安排的某些缺陷,并对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已经成为满足新阶段中国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迫切任务。政府要以提高服务水平为目标,整合各部门相应服务职能,制订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保障服务品质,建立优质、规范、高效的人性化服务体系,不断增强服务功能,变“人民群众跑”为“公务员跑”,营造最佳服务环境。

3.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

当前中国正处于结构转换、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现实的要求,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在政府和社会间建立一种互惠互利互信的机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党、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需要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相结合的新型社会管理体制。要建立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分工协作的社会管理机制,依法加强对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等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作用。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建立健全新型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加快推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由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单位体制”向属地化、社会化的现代社区体制转变,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

4.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方便、快捷是社会和公众对公共服务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政府要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为中心,努力做到以最低廉的行政成本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要通过创新服务和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改进服务质量,不断探索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服务承诺制是一项保障政府服务公开化、民主化和实效化的制度,推行服务承诺制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非常重要的制度意义,应该结合实践中的问题加以强化。政府有管理社会的职能也有服务公民的职能,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管理角色”与“服务角色”之间的冲突,但冲突并非不可调和,管理包含着服务,服务也容纳了管理,应该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而不是把两者对立起来。如果说“管理”是政府治理的刚性措施,那么“服务”便是政府治理的软性方法。服务型政府在竭力利用“服务”的软性养分的同时,充分吸收“管理”硬性的精华。以政府的服务职能为主,兼顾政府的管理功能,以服务作为达成目标的主要手段,兼顾其他管理方法。

5.建立健全现代公共财政体系

目前,中国很多政府仍然是市场的投资主体,政府财政主要用于经济建设和政府自身消费,这与和谐社会的要求是相悖的。政府财政应当从生产投资型财政转为公共服务型财政。要优化中国财政的公共支出结构,将公共财政用于政府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中,如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等。同时,政府财政要逐步从一些竞争性经济领域退出,集中公共财政投入到社会急需的公共领域。

6.完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以公共服务内容与质量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保证。要将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数量、质量、成本、效率、便捷程度等指标纳入政府绩效体系中,通过完善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和督促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加大服务力度。

7.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与构建和谐社会过程的良性互动

服务型政府建设仅仅依靠政府部门自身是无法完成的,要完善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与实现社会和谐过程的平衡与良性互动,做好两者的平衡,把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牛鼻子”,在政府财力相对短缺的情况下,优先解决与群众关联最密切和最现实的公共服务需求。

三、把握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限度

1.政府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路径应选择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政府与社会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另一方面需要社会公众自下而上的合作。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政府与社会应该分别承担各自的责任,打造服务型政府急需社会力量参与。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获得改革与发展成果较多的社会群体,承担了较少的成本;而一些获得改革与发展成果较少的社会群体,却承担了较多的成本。近年来,有些地方的社会治安形势恶化、群体性突发事件增多,与社会责任不足也有关系。因此,消除冷漠、化解冲突,也是社区、社团等社会组织的责任。应整合社会组织的资源,健全“大调解”等化解社会矛盾的社会机制。在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下,政府与社会处在一种相互制约又相互合作、相互独立又彼此依赖的有机统一的关系中。

2.政府在社会领域存在限度,要鼓励和支持非政府组织充分发挥作用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各类非政府组织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构建服务型政府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健全和完善社会组织,培育和鼓励“第三部门”的发展。服务型政府的建立需要社会自治组织的支持,社会的有效治理离不开社会组织的作用,社会组织是和谐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要素。社会服务不能完全靠政府提供,政府应该而且能够通过社会组织来完成一些公共职能。完善的社会组织可以更好地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服务,也更有利于延伸政府的服务。政府在某些社会领域工作的低效能需要政府以外的社会力量介入公共事务的管理,社会的组织化水平较低,社会自我管理能力较低,则不能很好地承接、行使社会管理的权力和职责。因此,增强社会自我管理能力、培育社会自我管理组织,充分挖掘社会力量,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客观条件,对于政府与市场都无效率的社会事务,必须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

第三篇:在社会中成长

“激趣-自学-感悟-导行”教学模式

——《道德与法治》新授课教学模式

2018年9月

“激趣-自学-感悟-导行”教学模式 ——《道德与法治》新授课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通常以简化的标准样式表达出来。掌握了教学模式,就是掌握了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观念和原理,就不会在学习别人经验时,仅仅停留在一招一式的模仿上,就会抓住其精髓,在运用时举一反三。

一、“激趣-自学-感悟-导行”教学模式的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通过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和明确目标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学习动机。

第二环节:自主学习——通过自学课文、展示自学成果、合作学习或者展示收集的资料、亲历体验等方式参与到课堂中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环节:感悟与运用——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本、分析材料、亲历体验的基础上,领悟道理,并归纳出道德认识。在感悟道理的基础上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

第四环节:练习与巩固——通过练习巩固知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感悟道理、指导行动、巩固知识,从而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二、一般操作流程

环节一:激发兴趣

(1)导入新课。

[操作] 可采用直接导入、复习导入、情境导入、谈话导入等

[目的] 引入本课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点]①短小精炼②紧密贴近学生生活(2)出示学习目标

[操作] 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或黑板让学生看。

[目的] 让学生从总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注意点]

①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课标,准确地制定学习目标,既不降低也不拨高要求。该“会运用”的,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地降低到“知道”的要求上。

②要层次清楚,简明扼要,不要太长

环节二:自主学习

(3)自学指导

[操作] 课前制作好的投影(小黑板),课上通过投影(小黑板)让学生看。

[目的] 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注意点] 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了之后,做到三个明确:

①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 学前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或范围)。

②明确自学的方法,自学时,往往引导学生抓住新旧知识相衔接的地方重点看。

③明确自学后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操作] 学生自学、操作,教师巡视。

[目的] 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注意点]

①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

②重点巡视中差学生,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也变得认真起来。

③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得只关心一个学生或少数几个学生,而放弃了督促大多数学生。

(5)学生自学展示

[操作] 让优中差生尤其后进生展示

[目的] 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注意点]

①要解放思想,真正相信后进生,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②要面向全体学生,后进生回答问题时,要照顾全体同学,让他们聆听别人回答问题,随时准备纠正错误等。

(6)学生讨论、更正、教师点拨

[操作] ①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己见。

②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和更正的道理。

③引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

[目的] ①凡是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真正找出哪些需要教师引导、点拨的问题。②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点] 学生更正后,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

①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经掌握的,坚决不教。

②明确教的方式。广泛推行一种“兵教兵的教学方式”,就是让通过自学已经学会的学生去教那些还没有学会的学生,其间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质疑,讨论,最后教师再引导、再补充。

环节三:感悟与运用

(7)情景感悟或案例分析

[操作] ①情境再现,引发学生思考,从而领悟自学学到的知识点。

②典型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自学学到的知识分析案例,从而悟出道理。

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目的] ①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本所学观点,能够从情感上共鸣,思想上认可,达成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②让学生在感悟、分析、总结中提高思维能力。

[注意点]①情境最好源于本校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同身受的体会、感悟。

②选择案例一定要典型,充分利用课本的案例。

(8)活动平台

[操作] ①对重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我分析、小辩论等课堂活动

[目的] ①让学生把视角从别人身上转移到自己班级、自己的身上,为践行感悟到的道理做好准备。

②提高学生的观察自己所生活环境的自觉性以及自我剖析、自我教育的自觉性。

[注意点] ①一定要引领学生进入状态。

②活动的要求一定要明确。

③时间一定控制好,注意适时引导到需要的方向。(9)课堂小结。

[操作]可以是教师总结,也可以是学生总结。

[目的]达到本课知识的总结和情感的升华,让学生知道自己本课的学习目标完成了多少。

四、练习与巩固(10)当堂训练

[操作] ①布置课堂小训练。

②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目的] 通过完成课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达成知识目标。

[注意点]课堂作业要典型,适度和适量。典型课例:

在社会中成长

初二年级组 杨薇 【教材分析】

《在社会中成长》是教材第一课丰富的社会生活第二框内容,本课要引导学生结合个人经验探究社会对个人成长的支持和帮助,认识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养成亲社会行为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并努力践行。【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处于有儿童向青年过度的生理发育期和精神成长期。学校教育应帮助学生正是自己所处的人生阶段,引导其过“健康积极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八年级学生体力充沛。精力旺盛,但在生活态度和思想发展上存大将存在较大差异。其次,从八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发展。来看他们已经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经验,能够初步认识到自身发展与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课程标准】

本课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知道责任的社会基础”;“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掌握亲社会行为的重要 性,能够自觉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2、能力目标养成亲社会的习惯;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投身社会实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为社会作贡献。难点:在社会课堂中成长。【教学方法】

启发法、合作探究法、列举事例法 【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发兴趣

(1)课堂导入

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

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 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

议一议: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快乐,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 学生回答:都是在社会交往中的亲社会行为,都是参与社会生活,积极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的行为,都是文明的行为。

教师过渡:那么我们今天就要探讨我们在社会中成长这个话题。

(2)出示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掌握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2、能力目标养成亲社会的习惯;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投身社会实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自觉性

环节二:自主学习

1、什么是社会化?

2、为什么说人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3、为什么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4、什么是亲社会行为?表现在哪些方面?

5、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意义?

6、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环节三:感悟与运用 探究活动

(一)《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小城发现了“狼孩”,取名卡玛拉和阿玛拉。据研究,七八岁的卡玛拉刚被发现时,她只懂得一般6个月婴儿所懂得的事,花了很大气力都不能使她很快地式,2年后才会直立,6独立行走,但快跑时还得

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年后才艰难地学会四肢并用。直到死也未能真正学会讲话:4年内只学会6个词,听懂几句简单的话,7年时才学会45个词并勉强地学几句话。在最后的3年中,卡玛拉终于学会在晚上睡觉,她也怕黑暗了。很不幸,就在她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时,她死去了。据估计,卡玛拉死时已16岁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师问: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生答: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地成长和发展起来。

教师总结: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探究活动

(二)探究人的社会化过程

(展示图片)

师问:这几幅图片,分别表现了什么内容?

生答:图1是母亲抚育子女,教子女学习知识。图2是几名好友在一起玩乐,感受集体的温暖。图3是老师在教学。图4是学生在参加社会劳动。

教师总结:这四幅图片表明了我们成长的社会化过程。师问:这些活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生答:我们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使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探究活动

(三)探究社会生活

(展示图片)

师问:阅读图片,分析我们从社会中获得了哪些需要的东西。生答:获得粮食,获得书籍、购买衣服、乘坐公交车等。师问:谈一谈我们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

生答:如果没有这些从社会上获得的物品和得到的方便,我们是不能在社会上生存的,所以我们要关心社会,奉献社会。

教师总结: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没给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探究活动

(四)播放视频——白芳礼的故事

以下是白方礼同志捐款的不完全记录: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赠5000元;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捐款800元;1990年,为河北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捐款8100元;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1993年,为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自1995年开始的3年间,为红光中学的藏族困难学生资助近5万元,为天津大学困难学生资助近5万元;自1996年开始,用“白方礼支教公司”的全部税后利润资助南开大学困难学生,总金额约3.4万元

师问:白芳礼老人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生答:奉献社会、关爱学生。教师总结:这就是亲社会行为。师问:作为中学生,我们如何向白芳礼老人学习? 生答: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师强调:在社会生活的互帮互助中,向社会尽自己的一分力量,我们感受到快乐,体会到社会温暖。我们亲社会的行为表现在多方面:遵守规则、爱护环境、团结同学、互相谦让、彼此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师问: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生答: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探究活动

(五)欣赏故事《公益活动》

中学生可以参加的公益活动有:宣传环保、交通知识,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扶助老弱病残,到社区打扫卫生等。

师问:我们参加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

生答: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教师总结: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改变。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我们要养成亲社会行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五、练习与巩固

1、实现社会化的途径主要是()A.学习社会知识

B.帮助老年人

C.经常听广播读报纸

D.社会成员的影响

2、某学校在开展助残的活动中,许多同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冷漠的变热情了,脆弱的变坚强了。可见()A.人在社会中能够不断成长

B.我们应该多了解社会

C.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

D.我们的情绪变化太大

3、“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这句话告诉我们()①要实现生命的价值,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就必须只讲奉献,而不能索取②人的一生若只是索取,人生就没有意义

③真正懂得生命价值的人不但享受现实生活中的给予,而且会积极地为他人、为社会去奉献

④只要对他人、对社会有所贡献,生命就有价值,人生就有意义。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板书设计】

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实现社会化的方式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社会化的意义

在社会中成长 人离不开社会

亲社会行为表现及意义养成亲社会行为实现亲社会行为

【教学反思】

《在社会中成长》这一堂课教学内容的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主要抓住社会生活中的关爱他人、与人为善、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主题,围绕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条主线展开。

在教学设计上,根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互联网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遵循“寓教于乐”的原则,同时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能干事,事事能干好,取得意想不到的实效。

【评课建议】

1、典型例题配备的很好!

2、亲社会行的例子学生比较生疏,举例应从学生比较熟悉的例 子出发。

3、时间分配不太合理有点主次不分

第四篇:《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

人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可以无秩序而有自由。格言在西方政治学领域往往拥有独特的地位,但现代的政治格言大多宣扬一些相同的价值观,听上去永远不错。然而开头这一句,来自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虽然形式看上去非常“经典”,内容却十分“反常”,其背后蕴含的政治理念,更曾触怒大半西方知识界,甚至让哈佛大学的精英们也愤青了一把,火烧“亨家楼”。

但对于隔岸观火的中国来说,这本书又有着独特的意义。比起一味攻击社会主义中国的许多西方学者,亨廷顿更倾向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在转型过程中拥有一个强大的(大多不是西方民主式的)政府,这被认为是奠定了“权威主义转型”及“强大政府论”的理论基础。

    政治秩序与政治衰朽

为了开始对本书的分析,首先要明确亨廷顿理论框架的基本假定:政治秩序的稳定是任何现代化的首要条件, 而现代化本身也并非是铁板一块。“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将带来政治稳定”并未生效,许多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难以建立有力的政治权威, 它们对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急功近利往往使社会突然陷入混乱和无序。

在观察二战后发展中国家政治转型的大量案例后,亨廷顿提出“各国之间最重要的政治分野,不在于政府的形式,而在于政府的有效程度。”他举例说美、英、苏各具不同的政府形式,前二者相似,都是资本主义民主体制,后者尽管采取被大肆攻击的共产主义制度,却和美英一样,都具备强大的、能适应的、有内聚力的政治体制,即有效的政府机构、组织完善的政党、民众对公共事务的高度参与、文官控制军队的有效系统、政府在经济方面的广泛活动、控制领导人更替和约束政治冲突的一套合理而行之有效的程序。

而放眼版图广阔的第三世界,在现代化过程中它们踉踉跄跄,甚至因为频繁出现的政治骚乱和暴力事件陷入倒退。就此,作者提出了他的解释:“这是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又步伐缓慢所致。”

另外,亨廷顿提到了美国的外交战略,认为在第三世界大力推行政治现代化的美国其实过于强调“发展”,而忽视了“稳定”。因为美国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种种有利因素,在思考别国政治模式建构之时便只想着如何去限制权威并分散权力,而全然忘记了首先建立一个强大的政府。

由此我想到,我们常说“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是基于政府权力膨胀,干涉公民基本自由和政治权利的背景。可二战后的发展中国家根本连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都不存在,此时美国的外交战略相当于要求它们把一只兔子,而不是一只老虎,关进笼子里,这又又何必要呢?

随后,亨廷顿分析了社会势力和政治制度之间的渊源,认为政治机构是在各种社会势力的相互作用和歧见中从逐渐发展起来的解决这些歧见的程序和组织环节中脱颖而出的。而在政治水平逐渐提高的过程中,制度化成为了评价政治体系的标准。制度化水平的高低又来自于“适应性与刻板性”、“复杂性与简单性”、“自主性与从属性”和“内聚力与不团结”之间的此消彼长。

权威合理化、结构离异化和大众参政化是政治现代化的三个努力目标,却不是现实。亨廷顿分别就现代化与暴力和腐化两方面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现代化与暴力的关系中,他给出了三个公式: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颓丧、社会颓丧/流动机会=政治参与、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在论及现代化与腐化时他又给出解释:现代化改变了社会基本价值观,扩大了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参与;现代化开辟了新的财富和权力来源;现代化造成政治变革加剧腐化。

亨廷顿随后也论及城乡差距是国家不安定的主要根源之一,认为“后现代国家政治稳定的关键是看能否再现存政治体系中动员乡村群众参与政治,而不是反对现存体系”。

最后,亨廷顿为下文的具体论述区分了公民政体与普力夺政体,后者指“在制度化程度低而参与程度高的政治体制内,社会力量借助它们各自的方式直接在政治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政治体制”,前者则与之相反。二者的区分标准是“政治制度化/政治参与”,即政治稳定性的高低。

    政治现代化

在第二章中,亨廷顿以美国和欧洲之间的比较为例,具体分析了上文所提到的政治现代化的三个关键方面“权威合理化、结构离异化和大众参政化”。

权威合理化有点类似高中政治课本上介绍的“主权”,是指国家有一个立法机关掌握最高权威,这个“最高”对外表现在独立性,对内表现在至高无上性。历史上看十七世纪的欧洲,国家取代基本法,成为政治权威的源泉。英国放弃绝对君主,以拥有主权的立法机构即议会取而代之(国王在议会中)。法国则建立起了专制国家。但美国另辟蹊径,信奉法高于一切的原则,将基本法奉为规范人类行为的终极权威。

结构离异化是指聚集的最高权力随着政治的发展渐渐难以独自处理国家事务,转而由各种专门化的政治机构分别完成,并且它们之间往往有着相互协助和制约。这方面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英国与美国国家元首的权力对比,用文中的话来说是“今天的美国仍有一位国王,而英国则徒有一顶王冠”。

大众参政化则似乎对应着上文提到的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化用力过猛的主要原因,是指不同的社会集团被广泛地动员起来参与政治。之所以一个政治现代化的理想方面在现实中成为暴力和骚乱的根源,是在于美国没有很好地考虑因地制宜。美国的民主历程之所以相对温和(假如分离于独立历程),是因为他们天生没有任何强力权威的束缚,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多样化的政治参与。

    普力夺社会与政治衰朽

在第四章,亨廷顿就详细介绍了所谓的普力夺社会。根据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现实情况,狭义的普力夺可以说是军人的干政。但广义的普力夺是指由于缺少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和独立强大的政府控制,社会各界都无序地参与政治造成混乱。普力夺社会可以分为许多类型,但它们又有一些共同特征:缺少政治制度的合法中介和政治共识、没有有效的权威与权力、缺少政治共同体或政治机构、各种社会势力直接相互作用。

就政治参与的变化发展而言,亨廷顿首先描绘了寡头普力夺制度。在这种社会里,大地主、教会头面人物和握有军权的人是主宰社会的势力,而政治上最活跃的集团本质上是农村的。所谓寡头,自然意味着政治决定会变成个人的专断而放弃了使用政治组织管理国家的途径。因此,此时国家的政治制度化水平很低。

通过三种途径——独立战争、中产阶级参政和西方殖民主义入侵——寡头普力夺社会会演变成激进普力夺社会。它的特征是学生参政、军人干政。在活动地点上,城市也取代乡村成为持续不稳定的发源地,农村则蜕变成“钟摆”,既可以被政府利用来遏制和稳定城市,也可以掉过头来直接反对现行政治制度而引发革命和根本的变革。

值得注意的是,军队的角色在普力夺社会的演变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的。亨廷顿认为在下层劳动人民终于也有机会参与政治、社会进入大众普力夺状态时,军队就会从激进普力夺时期的“稳定器”,转而变成现行秩序的维护者。

可以看出,无论普力夺社会处在哪个阶段,社会各阶级都是矛盾重重,拿不出一套能让大家有序参与政治活动的行之有效的政治解决方案。那么普力夺社会的循环往复难道就像西绪弗斯推巨石上山,无法逃离自己的宿命吗?亨廷顿将希望寄托在社会势力的合作上。知识分子、军队和农民各有长短,甚至寡头和贵族也有机会力挽狂澜,但最稳妥的解决办法还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城乡结合,因为农村有巨大的选票数量,城市有先进的思想和武力保障;二则是要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因为稳定的政府体制才能逐渐排除学生和军人对政治的干预。

    革命与政治秩序

随后一章,亨廷顿开始讨论实现现代化的具体手段之一:革命。革命不同于政变、起义或造反,它不仅是对政治制度和政策的摧毁,也打破了整个社会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中国近代不乏宏大的革命,因此国人对革命的印象格外深。而亨廷顿不带情感色彩地从政治上分析革命,认为它包含两个阶段,首先是政治意识的迅速扩展和新的集团迅速被动员起来投入政治,成功之后则还要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填补权力真空并使之制度化。一场“成功的革命”包含两个标准,是否革命取决于政治参与扩大的速度与范围;是否成功则要看制度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如何。

亨廷顿将革命分为西方型革命和东方型革命,分别以法国、俄国、辛亥革命和越南、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为典型,具有不同的特点。

西方型革命往往发生在旧制度行将入土之时,新的政治集团在城市里发展,从首都打响革命,迅速从城市走向农村,并建立了新的政治制度。这样的革命斗争中一般争论在温和派和激进派之间。

东方型革命却连具体开始时间也不能确定。从大城市撤向农村的革命者们与基础狭窄的现代化政权展开斗争,从农村又稳步走回城市,在革命斗争中相当于存在着两个政府,因为革命者一直对自己的人民进行着有效的统治,而他们和政府的斗争也是革命的主要焦点。

二者的差异建立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之上。而就两种革命的具体情况来看,农村与城市也扮演着完全不同的角色。亨廷顿随后列举分析了游民无产阶级、产业工人和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农民在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假如用柏拉图的洞穴之喻来类比,革命一旦成功,人民就像走出了洞穴,他们将再也不愿意被剥夺享受阳光的权利。而革命的政治任务一旦完成,新的政治结构也要靠漫长的遵循和完善得以日趋制度化。

    总结&思考

亨廷顿对“稳定”的强调甚至盖过了西方普世价值观,只是因为政治不稳定状态下推进政治现代化会导致社会混乱。那么假如一个强大的非西方民主式政府得以建立并制度化运行,又该怎么推进政治的现代化(以西方视角来看)呢?尤其亨廷顿在《第三波》中还是把革命作为一种可能的“民主化”手段,这时的革命又怎么能披上天鹅绒大衣,不使社会险象环生呢?难道“眼看那高楼起,眼看那高楼塌”就只是为了中间几年或者几十年的发展吗?

另外,社会科学很难找到或者证明真正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因素(白建军老师语),在看亨廷顿所举的例子完美契合他的理论时,我反而产生了一些怀疑,为何取哪些国家为例、采取怎么样的选择方法是书中很少提及的。

第五篇:在社会中成长教案

第一课 在社会中成长

第一课时:社会伴我长大

天台县坦头中学社政组 赵斌斌

教材分析:从寓言入手,围绕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白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的道理。课文避免生硬的说教,以王丽的事例作为情境,引导学生从社会这面镜子中正确认识自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了解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个人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社会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说明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同时也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料,同时社会也能促进个人进步。学生通过学习在理解了个人离不开社会的基础上,也应懂得作为社会的成员,在社会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社会这面大镜子既可以照出每个人的长处、优点,也可以照出每个人的短处、缺点,为今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关系。教学难点: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教具:一杯水、PPT。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将一滴水滴到地上,观察反应(转瞬即失);而一杯水却不会消失。思考:为什么一滴水离开杯子后就会消失?如果说小水滴也有灵性,它不想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该怎么办?

别离开它生活的集体。

【承转】由此我们联想到我们人类自身,一个人与我们生活的社会之间是不是也像一滴水与一杯水一样呢?

二、狼孩的故事(社会伴我长大)

带着上面的这个问题,我们来阅读狼孩的故事。思考一个问题:“狼孩也是人,为什么不能像人一样生活呢?”

人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学会穿衣、吃饭等劳动技能和语言交往的能力,离开了社会,人就无法进行这些正常的社会活动。就像小水滴一样,杯中的水由无数个小水滴组成,离开了集体,水滴会干涸。成千上万的人在一起组成了社会,形成了一个大群体组织,人们共同生活在其中,社会陪伴每个人成长。

【承转】既然社会陪伴我们每个人成长,那么具体又是怎么样体现的呢,下面我们来看小洋一天的生活流程

三、生活流程图(个人离不开社会)

观察小洋一天的生活,说说晓明每天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与社会各行各业有哪些联系?

场景:清晨小洋被闹钟叫醒→迅速穿衣起床→刷牙、洗脸→吃早餐→骑车或乘车上学→在学校学习→放学回家→看一会儿电视→做作业→洗澡睡觉。(学生回答)

通过小洋一天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人类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农业、工业、建筑业、纺织业、五金业所提供的物品,社会不仅教会了我们各种生活技能,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品,由此可以看出个人的生活的确离不开社会。

【承转】看来我们个人真的是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就像一杯水一样,又有很多的群体组成,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5页图6-2社会中的不同群体。

四、社会群体

【提问】生活中除了以上所标示的群体外,你还能说出哪些群体组织?

小学、中学、社区、各类娱乐场所、商场、少先队组织等。

【提问】找一找,你生活在哪些社会群体中?这些群体组织是一成不变的,还是在发展变化的?

人员在变、组织结构也在变。通过提问、思考,使学生懂得自己是生活在不同的群体中,从而理解群体概念。

【承转】社会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也只有在人类社会中人们才能学会和掌握生活技能、语言等交往能力,除此之外,社会还对个人有哪些帮助呢?

五、在社会中成长

观察课本图6-3,是谁照出了王丽在家在校两样表现?

社会是面镜子,这面镜子可以照出你在不同场合的表现,以提醒我们改正不足。现在我们就用社会这面镜子照一照,在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表现。(请同学先讲)

【归纳】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正是因为有了社会这面大镜子,我们才了解了自己的方方面面,既看到自己的进步,也看到自己的不足。在社会这面大镜子的照映中,我们不断改变自己,使自己以更加完美的形象出现在“镜中”。

六:升华

打开课本第7页,看图6-4,我国古代有许多的象形文字,古埃及也有许多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寓意深刻,比如“我”是用画着大眼睛的脸来表示的。为什么用画着大眼睛的脸来表示“我”呢?

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过眼睛与社会进行交流,通过眼睛观察社会,了解社会。通过社会这面镜子,照出自己的一切,从而有针对地进一步完善自我。

思考问题:当来自周围的评价与自我的看法不一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归纳】通过思考,我们懂得,要想正确认识自己,就应该对自己有比较全面的评价,如果只看到优点看不到缺点,则会产生骄傲和自满的心理,影响自己的进步;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则会产生自卑和沮丧的心理,也会影响自己的进步。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既要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会在社会中不断进步。

总结: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达,即水乳交融。社会是由人组成的,而人的成长又离不开社会,通过今天的活动和思考,使我们真正体会到个人的生活离不开世界,是社会伴我们成长。

板书:

一、社会伴我长大

1、个人离不开社会

2.社会是一个群体组织,是人们生活的共同体 3.在社会中成长

下载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读书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读书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五篇范例)

    SHANGHAI UNIVERSITY 课程读书报告 题 目:《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读书报告 课程名称 权力与笼子 学期2015—2016年春季学期 学院 社区学院学号 15122793学生姓名 向阳泉......

    材料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一、材料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1. 人类文明的标志 不断的开发和使用材料的能力是任何一个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一。 石器时代,燧石,打火石、金属器时代、Si时代 ? 2、 现代技术的......

    在社会中成长教案(xiexiebang推荐)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掌握亲社会行为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培养自己的亲社会行为 能力目标 养成亲社会的习惯;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投身......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当好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当好“八大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战略部署,作为共产党员,应该如何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当好“八大员”。一......

    《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本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说明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不仅为人们的生存,生活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和精神条件,而且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也离不开社会的环境和熏......

    中国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

    中国传统民俗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 在当今社会,由于新潮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正在逐渐被现代人所遗忘,特别是身为大学生的我们,甚至有不少同学崇拜洋节,但是作为被现代......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5篇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维护社会公正、平等是人民群众普遍的追求和共同的愿望。因此,建立以维护社会公正公平和平等为目标的行政伦理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对政府行为主体的基......

    图书馆在文化社会中的作用

    图书馆在文化社会中的作用 ―以沈阳市图书馆为例 一,目的和意义 (一)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命脉,是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它作为对全人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