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普类文章的重要性及如何阅读论文1

时间:2019-05-13 11:2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科普类文章的重要性及如何阅读论文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科普类文章的重要性及如何阅读论文1》。

第一篇:论科普类文章的重要性及如何阅读论文1

论科普类文章的重要性及如何阅读

摘要:科普类文章在我们生活中尤为常见,科普文章以公众易于理解的內容和易于接受的形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道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在历年的中、高考中科普类文章属必考内容。我组成员通过对科普文章的重要性进行分析说明后,并就如阅读此类文章做出相关介绍。我们从辨析科普文的类别,科普文章的概念,科普文章的特点,科普文的相关知识等方面选择性地引入实例,突显这类文章的重要性;又再征对这类文章的科技词汇多,句子长且结构复杂,理论性和逻辑性又都较强等特点使其阅读难度大等相关的问题给出我们自己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概念

特点

重要性及其体现

阅读方法技巧

科普文近乎以前提到的科技说明文,是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物理学、化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数学等以及它们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分支。近几十年来,众多的边缘学科的形成,更使这一领域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科普文自身的特点是:从内容的角度看,每一篇科普文都要向读者提供新知识、新信息,否则,它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它不讲究含蓄,不讲究情感,就是以知授人;从语言的角度看,科普文强调用语的准确性、分寸性,来不得半点模棱含糊。总的说来,科普文章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科学性

科学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科普作品也不例外。科学必须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南。而科普作品则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想的职责,更应保证科学性。失去科学性的科普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于科普作品的创作者而言,应尽力发掘自己的专业所长,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始,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把成熟的、切实可行的知识,介绍给广大读者。

(二)思想性

科普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因此,科普作品要通过普及介绍科学知识,让人们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就是科普作品思想性的体现。当然,科普创作的思想性,是内在的、从作品中自然表现出来的,不是贴上一些政治标签或外加一些政治术语。

(三)通俗性

通俗性就是要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科技知识,使之生动、易懂。“整个科普创作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专门知识通俗化的过程。”(章道义等编《科普创作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8页)这句话点明了科普创作的实质。不通俗地把科学知识表达出来,读者理解不了,就起不到科普创作的作用,科普创作也就失去了意义。文章中词汇的意义比较单

一、稳定、简明,不带感情色彩,具有单一性和准确性的特点。综观整篇文章可以明显看出,它没有文学英语中常采用的排比、比喻、夸张等修饰手段,一词多义的现象也不多见。

(四)艺术性

是由通俗性派生的一个特点,科普作品的通俗性常常要求运用文艺形式来介绍科技知识,创作过程中,不仅使用逻辑思维来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同时还采用形象思维,使之以情动人。

(五)知识性

每一篇科普文都要向读者提供新知识、新信息。.句子结构较复杂,语法分析较困难。为了描述一个客观事物,严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作者经常会使用集多种语法现象与一体的长句。常使用被动语态,强调动作的承受者。常使用双重否定句。

科普知识很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且在每年的高考试题的阅读部分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2003年“非典”时期,如果说一点都不害怕那是不现实的,是健康的人都会有所担心。其实,过分的害怕和担心都是无济于事有害无益的,因为它会使自己处于一种“恐慌”的紧张状态,搅乱我们本已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和思想压力,甚至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让有害病毒乘虚而入,岂不伤身又伤心?惟有全民普及科普知识,相信科学,才能战胜“非典”。

鉴于科普文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研究小组以一篇高考科普文实例来说明阅读的方法技巧。

There are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people try to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energy.One way is the greater production of common energy sources(能源), such as coal, oil and gas.The trouble with these sources, however, is that they are not renewable.Another way is energy conservation(节能), which means using energy more efficiently(有效地).In some very cold countries people build special houses to save energy.They place materials between the inside and the outside of the walls of the house to keep the cold out and the warmth in.The house is heated by the lights, the body heat of the people and the other equipment in it.Finally,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are used even though they are often expensive to develop.One form of these is geothermal energy.In certain parts of the world the temperature of the earth increases thirty degrees centigrade with each kilometre down.At six kilometres, therefore, it rises to nearly two hundred degrees.To get the heat, water is pumped(压;抽)down into the rocks and back up to the surface.Heat from the earth is already used in certain countries.1.How many ways of dealing with the energy problem are discussed in the text? A.Two.B.Three.C.Four.D.Five.析: 答案为B。认真阅读分析原文,可发现本文介绍三种处理能源的方法,分别由“One way”、“Another way”和“Finally”来标识。本题是一道细节判断题,解题关键在于运用直接就题找文法。

2.From the text we learn that coal ________.A.is quite easy to produce B.is not used most efficiently C.is the most common source of energy D.could be renewed only by new technology 析:原文第一节原句The trouble with these sources, however, is that they are not renewable.表明答案为B。本题是一道细节判断题,解题关键在于运用直接就题找文法。

3.The writer tells about the “special houses” because they ________.A.show the excellent skills of the builders B.serve as an example of energy conservation C.are heated by different sources of energy D.are warmer than other types of houses 析: 答案为B。第二节首句Another way is energy conservation(节能), which means using energy more efficiently(有效地).是该节主题句,而“special houses”是所举的一个例子,可见“special houses”是一种节约能源的方式。本题是一道细节判断题,解题关键在于运用直接就题找文法。

4.The underlined words “geothermal energy” in the third paragraph mean ________.A.renewable source

B.underground source C.heat inside the earth

D.temperature of the earth 析: 答案为C。本文主要讲述人们采取不同方法来处理能源问题,其中之一是再生能源。从第三节第二句话可以看出, geothermal energy是再生能源的一种。选项A是再生能源的总称,不合所需。由第三节第三、四句话可以看出geothermal energy是指地球内部的热量,而非选项B和D所指的“地下的资源”或“地球的温度”, 所以选项C正确。本题是一道科普小品生词词义判断题,解题关键在于分析原文对生词词义的解释和定义。

5.At a place where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is 15℃, how deep do you have to dig so as to get a temperature of 75℃? A.One km.B.Two km.C.Three km.D.Four km.析:答案为B。原文第三节原句In certain parts of the world the temperature of the earth increases thirty degrees centigrade with each kilometre down.表明进入地球内部后,地球内部温度上升规律为:每下降一公里温度上升30度。可见温度上升60度时应到达地下2公里的地方。本题是一道数字运算题,解题关键在于认真阅读分析原文找到运算公式或运算规律。

对于科普类文章,笔者认为最有效的解题方法便是“通读全文→浏览题目→再次阅读文章,筛选信息,从而确定答案”。

通读全文旨在把握文章中心和文章脉络,简单地说,就是要弄明白文章的大意是什么以及文章是如何展开的。

浏览题目的目的就是要总结和把握命题人命题的角度和意图。简单地说,就是要弄清题目究竟是在考查文章的细节还是对文章进行推理,是考查哪些细节,又是如何考查的等等。

再次阅读文章,筛选信息,从而确定答案,就是在对文章大意、文章脉络以及命题角度有了相应的了解之后,带着问题再读文章。在再次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利用上下文语境,准确地捕捉与问题相关的信息点,这也是解题的关键点,可在相应位置上做出简单标记,以便检查时目标明确。最后总结以上所有信息,确定答案。

按照“通读全文→浏览题目→再次阅读文章,筛选信息,从而确定答案”的解题思路简析如下:通览全文可知,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关于平面镜成像引起视错觉”的问题。文章共分3小段,第一段是引出问题,即引出在镜中看到反像;第二段介绍一种成正像的方法;第三段简单分析原理。

因此科普知识类文章是每年的必考题。分析历年的科普类文章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特点:

1.文章逻辑性强,条理清楚,语法结构简单,用语通俗。

2.文章内容注重科技领域的新发现。内容新颖,从而使文章显得陌生,内容抽象复杂。

3.命题方面注意对具体细节的准确理解和以之为依据的推理判断。

4.以人们的日常行为或饮食健康入手,探讨利弊,诠释过程,阐述概念。

1.浏览。

浏览的主要目的就是确定文章的体裁。如果文章属于人物传记、记叙文、故事、科普小品和有关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的文章,一般来说,应该先看看文章的试题考查内容,对题目类型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问题,在通读时有粗有细地去阅读,这样不仅能把握篇章的基本结构和逻辑线索,也能做好有关具体事实信息考查的试题。

2.挖掘寓意,掌握中心思想,推出结论。

任何文章,作者在行文时都有一定的写作目的和主要话题。在通读篇章时应该吃透作者的写作意图,抓住文章的主题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概括力,作出对中心思想的归纳和结论的推断。

3.把握篇章结构,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高考中的阅读理解篇章往往是一个较完整的短文,其结构、思想,前后上下连贯统一。考试时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推测一些生词、短语在句中的含义,切莫盲目孤立猜测。

4.综观全篇,前后呼应。

这是阅读理解的最后一步,在做完阅读理解题后,要立足于文章整体,再迅速读一遍短文,短文中的问题和答案的设置前后都是相关联的,有着一定的连续性,体现着文章的基本脉络。

总之,科普类文章在我们生活中尤为常见,科普文章以公众易于理解的內容和易于接受的形式,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道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所以,学会怎样阅读科普文章就显得很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1.《英语科普阅读》1

姜维焕 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英语科普阅读》2 郭继荣 赵冬梅 史焱 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3.《英语科普阅读》3 李庆明 陈国新 莫文莉 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4.《人类最伟大的足迹》 郭文正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5.《科技英语翻译技巧》 王泉水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二篇:科普类文章阅读训练集萃

科普类文章阅读训练题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本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③段中,作者说,“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他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作者说,“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这一过程”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说说“控制人类自身”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本文后,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列出两条。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1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西部文化和西部开发

①中国西部是什么概念?中国西部通常是指黄河与秦岭相连一线以西,包括我国西北和西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这片广袤的土地面积为54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7%;人口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②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华夏祖先的脚步是顺着水边走的。长江上游出土过元谋人牙齿化石,距今约170万年;黄河中游出土过蓝田人头盖骨;距今约70万年。这两处古人类都比北京猿人(距今约50万年)的资格更老。

③西部地区不仅有广阔的地域和悠久的历史,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

④西部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秦皇汉武以后,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从而有了丝绸之路的驼铃声声,佛陇深寺的暮鼓晨钟。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它在继承汉晋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__________的恢宏气度,展现出__________的艺术形式和__________的文化内涵。秦始皇陵兵马俑、西夏王陵、楼兰古国、布达拉宫、三星堆、大足石刻等历史文化遗产,同样为世界所瞩目,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象征。

⑤西部地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祥地。遵义、延安、红岩村等革命圣地孕育了深厚的革命文化侍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革命文艺发展的一面旗帜。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在短短的几年里,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这些宝贵的财富,奠定了西部文化遵循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坚实基础。

⑤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集萃地。这里生活着50多个少数民族,几乎包括了我国所有的少数民族。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如纳西古乐、戏曲、剪纸、刺绣、岩画等民间艺术和宗教艺术。它们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犹如一个巨大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宝库。

⑦西部地区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重视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加强对它们的抢救、保护、涵养和合理利用,建立良好的民族民间文化生态环境,为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贡献。

1.第①段从______________、行政区域、______________、人口数量等四个方面说明了“中国西部”的概念。

2.第②段中“华夏祖先的脚步”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元谋人、蓝田人与北京猿人的年代作比较,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择下列词语,将序号分别填入下面句子的横线处。

A.精美绝伦 B.博大精深 C.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__________的恢宏气度,展现出____________的艺术形式和__________的文化内涵。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西部文化的主要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段中写道:“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落后和交通的闭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贫困,却也使这些地方保留下了一些久远时代的艺术品种,成为珍贵的'活化石'……”这段文字中的“贫困”意味着失去,“保留”意味着得到。其实,我们的生活中也充满着这种“得”与“失”的辩证关系,“得”与“失”往往是相伴相随的。请写200字左右的议论性文字,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共45篇说明文 2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从古到今,沙尘暴一直是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敌人之一。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沙尘暴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其肆虐的势头有增无减。人们不禁要问:沙尘暴是怎样产生的呢?

沙源、强冷空气、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基本条件。沙源来自于沙漠、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所致退化的草地、没有任何植被的秃地以及一些违规操作的施工场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维护掩盖措施,致使表土裸露,旋风刮来,易形成扬尘。冷暖空气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垂直的上升运动,把沙尘吹扬了起来,形成沙尘暴。如果没有沙源这个条件,后两个因素只能造成大风或降水等天气现象。专家通过对河西走廊沙尘暴的“策源地”武威、金昌等地的实地考察发现,强劲持久的大风是形成沙尘暴的驱动力,人为破坏的植被和风化的地表松散、干燥土层等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的“罪魁祸首”,沙尘暴是伴随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产生的。

早在1860年至1890年,美国由于不合理的过度开发西部处女地9000万公顷,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导致发生了1934年5月震惊世界的沙尘暴。这场沙尘暴从土地破坏严重的西部刮起来,很快就发展成一条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的一个巨大黄色尘土带,连续3天,横扫了美国三分之二土地。当时大气含尘量每立方公里高达40吨,3亿多吨土壤被卷入大西洋。这一年美国毁掉耕地4500亩,16万农民倾家荡产,逃离了西部大平原。

近几十年来,我国由于人口急剧增长,不少地方便以超垦、过牧和滥伐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大片的树林草原被开垦成了农田?结果粮食没打多少,反而造成了土壤盐碱化和荒废了更多的土地,草原牧场不断地被过度放牧,又不进行补偿性保护种植,大大加重了草场退化。于是导致去年一场场席卷而来的沙尘暴频频袭击了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短短3个月间我国就发生了12次沙尘暴,波及大半个中国,不仅袭击了西北、京津地区、华北部分地区,就连长江以南省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事实表明,人们元节制地垦荒开地,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甚至掠夺,而不给其“休养生息”的机会,不断破坏自然生态的平衡,最终一次又一次地招致大自然无情的惩罚。痛定思痛,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类应真正行动起来,认真研究如何防治沙尘暴,努力改善地球生态环境,让绿色和生命永存。(根据2001.4《知识窗》有关资料改编)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罪魁祸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休养生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沙尘暴的形成来看,它与大风降雨的主要区别在于;产生沙尘暴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尽量用原文语句)

4.第三自然段中的“过度开发”是指什么?这段文字采用了大量的数字说明方法,请举一例简要说明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类不注意与自然和谐相处,导致生态环境失衡,受到大自然无情的惩罚。请你举出一个这方面的例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举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3

(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阅读选文,具体说说“策”与“缩微图书”的主要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四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选文中举法国谍报人员用信鸽传递情报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策”到“缩微图书”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在这种演变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三段中说“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句子“一般”一词有何表意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理想中的书籍是怎样的?请设计一种并简要说说这种书的特点。(50字左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4

(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6题。

什么是智力?有人说,智力的涵义包括聪颖、预见、速度,能同时应付很多事件。有人把智力定义为学习、作判断的能力和想象力。在现代文献中,智力常常指的是抽象思维的能力、推理的能力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有人把智力表达得更简洁,说智力是作猜测,是发现一些新的内在秩序的“出色的猜测”.对许多人来说,就是你不知怎么办时,无计可施时,惯常的做法不奏效时,所需要的创新能力。

那么人的智力是否高于其他动物呢?这取决于脑的发达程度,脑只有外面那一层——大脑皮层——明显地与形成“新的联想”有关。而人的大脑皮层甚至比甜橙皮还薄,大约只有2毫米,仅相当于一枚一角硬币的厚度。人的大脑皮层布满了皱褶,但是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将它展开,它的面积大约相当于4张打印纸。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1张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因此,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节选自《大脑如何思维》,有删改,作者威廉。卡尔文)

1.选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选文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二段选文中两次用到“大约”一词,这体现了选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对“智力”作了五种解释。请说出你最赞同其中的哪一种,结合实例说明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5

(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①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像会说话的书,“电视唱片”书以及缩微型的书,等等。

②会说话的书,是在书里装有微型唱片或者录音带,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发音代号,通过电子仪器可以还原成为人的声音。一些儿童读物,在封底上镶有微型唱片和唱针。唱针接触唱片以后,随着唱片的转动,就可以听到书中出现的人物的声音。

③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激光方法,把图像和声音录到视盘上,收看的时候,把放像机接到电视机上,就可以把图像和声音还原。根据学习和研究的需要,还可以使画面随时停下来。出版某种重要的学术著作或者论文,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实验情况,录在视盘上,跟书籍一起出售。视盘既可以显示物体运动情况,也可以显示许多微妙的现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质的分子运动,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动画的办法显示。

④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⑤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公斤。

⑥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选文中最能体现说明对象共同特征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2.选文第④⑤两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④段画线句子在选文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缩微图书”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书籍不断发展演变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6

(七)阅读下面文章

短期气候预测:帮你“听风便知雨” ①短期气候预测,就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吧?如果你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三五天内的气温、温度、风力等“一切尽在掌握”,大大便利了日常起居。但是,想不想在酷夏里知道这个冬天冷不冷?想不想在寒冬中预知到明年夏天发不发洪水?——那就要靠“短期气候预测”了。

②中国是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旱涝、高温、冷害等气候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约1000亿元,死亡人数年均6000人以上。同时,中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靠天吃饭”,气象预测工作尤显重要。因此,刚刚过去的5年里,一个关于气候预测的“九五”攻关项目,引来全国105个单位、400多名科研人员为之奔忙,这个项目,就是“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③“短期气候预测”,是相较“长期气候预测”而言,后者做的是未来50年、100年的气候分析,难度极高。而“短期”,也不像天气预报时段那么“短”,它的时间概念不是“日”,而论“月”、“季”、“半年”、“一年”.它所要承担的是,帮助国家决策部门了解掌握未来数月里或一年里的气候变迁,减免不必要的人财物损失。

④例如,预测即将来临的冬天何时更冷,石油开采部门由此决定油井需要何时封井,稍有迟缓,冰就会像刀子般把油管割裂;天气冷到何种程度,便可预知某些海湾会不会结冰,破冰船之类的交通运输工具要不要及早调度;而农业部门也可根据预测的气候冷暖,提前选择明年播种的作物品种。甚至于,明年的空调产量乃至于扇子、饮料产量,相关行业都会随时看“短期气候预测”的“脸色”行事。农业、水利、文通、工业等等,短期气候预割的作用无处不在,说它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绝非夸张。

⑤短期气候预测,印度做了百余年,日本、俄罗斯做了七八十年,与之相比,中回这方面的“资历”同样不算短。1958年,我国首次发布“长期气候预报”,这就是“短期气候预测”的前身,40多年来经验积累了不少,一直到90年代,我国始终处于各地零散研究的状态,从未将之“业务化”,换句话说,完整的预测系钝尚未建立。

⑥科研的每一点进展都不会是来自一两个人的一蹴而就。预测系统包括全球各国的各种气候资料收集齐全,随之建立一个包括预报大气、海洋与大气耦合模式、中国及邻近区域地区细化、厄尔尼诺系统预报等繁杂的模式系统……这一切,意味着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5年奋战,终使“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研究”大功告成。

⑦作为“九五”重中之重的科技项目,中国短期气候预测系统曾在“1988抗洪年”准确预报了长江、松花江洪水以及2000年的汛期。目前,该系统在国家气候中心用于年、月、季节、年及年际时间尺度的气候预测业务试报。

⑧与天气预报相比,短期气候预测面对更多不确定因素。凭啥判断下一个季是热是冷、是旱是涝?即便掌握征兆、周密演算,也还可能要面对一些不可预知的变数。

⑨1988年大洪水之所以能准确预报,正缘于一些重要征兆被我们及时抓住:1997年冬天,青藏高原大雪频频,与此同时,“厄尔尼诺现象”频频光顾我国。科学家通过系统中众多模式对其进行了繁杂的演算,从而判定,第二年有洪水。这套系统主攻的是汛期预报,每年4月间都会向有关决策部门通报当年夏天汛情预报结果。对于今夏还会不会干旱下去、雨水多不多,目前仍意见不一。

⑩气象变幻莫测,短期气候预测绝非万能,在误差中不断修正,气象科学才能进步。(选自2001年5月31日《中国青年报》)

1.本文围绕着“短期气候预测”,主要说明了哪些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开篇用了一个设问句。如果不用设问句,这话该怎样说?作者运用设问句有什么好处?

答:改写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第三段的内容,用一个“是”字句给短期气候预测下一个定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五段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 5.给第十段中的“变幻莫测”写出两个同义成语和一个反义成语。如能多写且正确,每多写一个可加1分,最多加2分。

6.文中说:“对于今年夏天还会不会干旱下去,雨水多不多,目前仍意见不一。”“短期气候预测绝非万能,在误差中不断修正,气象科学才能不断进步。”透过这些话,你对气象学研究的本身或说明文写作产生了怎样的认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①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然而,我们是怎样对待这条母亲河的呢?说句实话,我们对不起黄河。据学者们研究,两千多年前,黄河并不姓“黄”,而是叫“河水”或者“大河”,河水也是相当清澈的。随着她儿女的渐渐增多,她周围的森林面积却一天比一天减少,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水土流失,终于使她由绿变黄了。由于河底的泥沙越来越多,河面逐渐上升,有些地方,比如河南省开封市,河面比房顶还高,成了流在人们头顶上的“悬河”!。大概是母亲生我们的气吧,河水一次又一次地跑出来教训我们,造成了难以想象的损失。

②那么,目前的情况又怎样呢?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黄河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也成了附近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据专家们统计,黄河污水排放量高达21.2亿吨,工业垃圾及生活垃圾近4100万吨,农药和化肥的年使用量分别为3.75万吨和600万吨。以宁夏为例,黄河流经宁夏13个市县,全长397公里。宁夏每年3亿吨工业和生活污水大约有80%排放进黄河。据检验,黄河水中的有害物质的含量近年来显著增加。由于污染严重,河水不进行处理就不符合饮用标准。然而现在,宁夏南部山区许多农民就直接饮用黄河水。即使是那些不直接饮用黄河水的人,也不是不受危害的。因为被污染的黄河水影响到了地下水,一些地区的地下水,污染程度已相当严重。饮用这样的地下水,怎能保证身体健康呢?

③黄河污染问题,关系到千千万万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如果我们不高度重视,不赶快控制污染,情况将更加严重。那样的话,黄河母亲会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们想保护自己,保护中华民族,就必须先想办法保护母亲,保护黄河。

1.根据第①段,请你概括说出造成黄河成为“悬河”的原因。

答: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②段加点词“旧的问题”和“新的问题”分别是指什么问题?请概括写出。

答:旧的问题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的问题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文中画横线部分主要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此,请你说说造成黄河污染的主要物质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参照①段中加曲线的句子,在③段中横线上补出一句话,请写在下面,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语气顺畅。

答:那样的话,黄河母亲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加点的“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8

(九)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生命必定要死亡吗?不,有两个事实可以证明:第一,任何生物的生殖细胞就是永生不死的。它们已经不断分裂、不断生存了几千万年以上,而且还在继续生存下去。没有生殖细胞的永生,也就没有物种的延续。第二,癌细胞不会自动死亡,也是永生的。海拉细胞,这是多年前从一位叫海拉的女子身上收集到的子宫颈癌细胞。它一直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里分裂繁殖,每24小时倍增一次,生长分裂极其旺盛,至今已传了上千代,仍没有死亡的征象。海拉早已死亡多年,而她的癌细胞却能永生。这里的奥秘何在呢?

美国细胞学家海弗利克发现,人体细胞从第1次分裂开始算起,毕生只能分裂50次左右,此后便衰老死亡。为什么癌细胞与生殖细胞可无止境地分裂下去?海弗利克认为,这是因为正常体细胞之间紧密联结,闭关自守,缺乏遗传信息的交换,而癌细胞恰恰相反,它能与病毒或其他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这也许是永生的奥秘吧。

如果我们将癌细胞或生殖细胞永生的机理弄清楚,并应用于人类,岂不是也可让我们的体细胞获得永生吗?如果体细胞也与外界进行遗传信息交换,是否也可无限期分裂而长生不老呢?有一位细胞学家,利用遗传工程学将哺乳动物的神经细胞移植到金鱼卵细胞中(体细胞与生殖细胞结合),促进了遗传信息的交换,使神经细胞分裂了100次尚未衰老,依然生机蓬勃。

1.简要概括上文第一段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文中介绍看,癌细胞为什么能够“永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第二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二段未尾一句为什么要用“也许”一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9

(十)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①不用染料,不用着色,你就能穿上色彩艳丽的衣服。这是变魔术吗?不,21世纪,一个新兴的产业——彩色棉产业就有这样的神奇本领。

②农村的孩子都知道,棉花的花朵是洁白的,人们收获洁白的棉花后,脱籽、纺纱,纺成了一锭锭的纱,再织成纺织物,就成了布料。如果染上色或印上花,就是美丽的衣料、窗帘、床单等等。

③而彩色棉花的棉花纤维中却含有天然的彩色色素。不用印染,用彩棉织成的布就可直接做成花衣裳。彩色棉花是新的棉花品种吗?不是。彩色棉古代就有,可考证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千年之前。在18、19世纪,墨西哥和秘鲁以及我国长江中下海地区,都种植有彩色棉。然而,由于彩色棉花产量低、纤维短,因此逐渐被人遗弃,以至许多人都不知道棉花还有彩色的。

④20世纪60年代,美国、前苏联、墨西哥等国家,又开始对彩色棉进行研究。90年代初,美国在改造利用野生彩色棉技术上取得突破,培育出多种颜色的长纤维彩色棉花,并进行了大面积种植。不久,面目一新的彩色棉纺织品及服装进入市场。随后,其他一些国家在研究中也相继取得成功。缤纷多彩的彩色棉服装,在一些城市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1994年,我国也从美国引进了一批彩色棉种子进行试种。⑤彩色棉花不仅色彩自然柔和,而且在种植过程中不需要农药,在纺织过程中也不需要化学染料。这样,就使得产品及周围环境不会受到污染。美国年销售额为100亿美元的牛仔裤用料斜纹粗棉布,再也不用染色了。制成服装后,柔软舒适,永不褪色。彩色棉因没有沾染任何化学物质,不会引起皮肤病,被人们誉为“绿色产品”“环保产品”,而用彩色棉制作的服装则被称为“生态服装”或“保健服装”.⑥我国对彩色棉的研究后来居上,使淡蓝、橘黄等8种颜色的遗传基因达到稳定状态。1998年彩色棉种植面积一跃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产品远销欧美和日本等国,供不应求。专家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我国彩色棉产量可达1.2万吨,可生产成衣2000万件,老百姓也有望穿上这种“保健服装”了。(摘自《我们爱科学》2000年第9期)

1.彩色棉产业的“神奇本领”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波浪线划出文中说明彩色棉花的本质特征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5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本文拟一个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10

(十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8题。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细胞”、“人脑多用了会笨”,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外国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了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让我们大家养成勤于用脑的良好习惯吧。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上拼音。①迟钝()②旺盛()

2.用自己的话对第②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进行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画线的部分综合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4.第④段说明“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谈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心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删去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全文分为两个部分,请用“‖”划出。① ② ③ ④ ⑤ 7.根据文章的内容,请给这篇文章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你在生活中也经常用脑,读了这篇文章,有些什么体会?(注意答题时间,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11

(十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荷花之谜荷花何以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荷的表面十分光滑,污垢难以停留?不是。科学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荷花的花瓣表面像毛玻璃一样毛糙,尽是20微米大小的“疙瘩”.这一被称为“荷花效应①”的发现给人意外的启示。它启发人们去研制涂料和油漆,使墙面像荷花一样不受污染,永褒鲜艳色彩。荷花能自身加热,即使外界温度降到10℃,它也能保持花朵内35℃的温度。一株盛开的荷花可提供1瓦的功率。这一能量来自荷花细胞内能发热的线粒体——细胞的“动力机构”.荷花的自身加热有利于花粉传播。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科学家用一颗1288年以前的古老莲子培育出新的健康荷株。沉睡了近千年的莲子竟然在4天后长出嫩绿的新芽。科学家从千年古莲中离析出一种酶,发现是这种酶在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倘若能从莲子中分离出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不也可以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乃至人身上,让人类的不老梦想成真吗? 「注」①效应: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

1.文中说到“荷花效应”.根据有关文字对“荷花效应”作出解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荷花有一种潜藏于莲子的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是什么?“竟然”一词,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章说明了荷花的哪几个特点?请一一概括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A.荷花之所以能出淤泥而不染,是因为它花瓣表面尽是疙瘩,十分毛糙 B.因为荷花细胞内有能发热的线位体,所以荷花的花朵能保持较高的温度 C.文章用“古莲发芽”这一例子,说明荷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D.负责修理“衰老损坏”的基因,就是指能修理细胞本身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的“酶”「答」:()

共45篇说明文 12

(十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1.第一自然段“隔而不隔,界而未界”中“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不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第二自然段看,匠师们在阶砌旁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地方点缀花草树木,让游览者得到美的享受。

3.第二自然段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苏州园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特征(用本段语句回答)。

4.发挥想象,把上面两段文字看做两幅优美的图画,根据审美感受,你认为第一幅图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幅图画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共45篇说明文 13

(十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8题。

人类水资源现状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1.①段中“繁衍”的“衍”读音是______________,加点词“这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语境,③段中加点词“脆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4.这篇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从③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第③段“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一句中的”仅“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④段中,作者举出北方地区、南方水网地区、西北干旱区、西南山丘区等几个地区的用水情况,是为了具体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针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14

(十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黄土高原曾是秀美山川王守春⑪位于黄河中游,地跨陕西、山西、河南、甘肃、青海诸省和内蒙古、宁夏两个自治区的黄土高原,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曾居重要地位,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⑫早在六七千年前,这一地区就出现了仰韶文化,发展了以彩陶为特点的光辉的彩陶文化。传说的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就生活在黄土高原——今陕北的黄陵县。历史上的夏、周、秦、汉和唐代,都把都城建在黄土高原上,在这片土地上发展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⑬黄土高原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不是偶然的,是因为那时这里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古代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事实表明,古代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比今天要好得多。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树木既有松柏等针叶树,也有多种阔叶树大乔木,在沟谷中生长着由阔叶树形成的茂密森林。而在由厚层黄土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和黄土丘陵沟壑地上,既生长着大乔木,也生长小乔木以及种类很多的灌木。灌木成片连丛生长。还有面积很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

⑭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栖息着多种草食动物,有成群的野鹿、野羊,数不清的野兔,还有虎、豹、熊等大型食肉动物。

⑮这种自然条件为我们的祖先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环境。

⑯在那是,土壤侵蚀的程度很轻。许多河流(包括黄河)含沙量比今天少得多。古代的黄土高原上许多河流被称为青河,这里的湖泊也很多。在今天的西安地区和关中平原,因湖泊很多,周代到汉代期间,白天鹅、野鸭等飞禽在众多湖泊中栖息,成为关中地区的一大景观。

⑰从汉代以后,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特别是从唐代以后,自然环境的恶化明显加重。

⑱生态环境恶化一方面有自然原因,气候环境比古代要冷和变得干旱,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人类对自然界的不合理利用。主要是人口的增加对耕地的需求,土地的开垦破坏了天然植被。天然草地、森林和灌木林一片片消失;另外,因建筑和燃料用材,砍伐森林,使天然森林的面积大为缩小。

⑲植被破坏导致土壤侵蚀加剧。原先平坦的黄土高原变得破碎,进入一种广种薄收,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土壤持水能力下降,许多天然湖泊消失,河流舍沙量增加,洪枯水位差增大的生态环境恶化、经济文化大衰退的结局。

⑳唐代以前黄土高原地区处在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地位,今天全国的贫困县有很大部分位于黄土高原地区⑴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恶化表明,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破坏很容易也很快,但恢复起来却很困难,也很慢,因为一定的自然环境是自然界经数万、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年的漫长时期逐渐演化的结果,人类可以在几百年的短时间内将其破坏。

⑵今天,再将黄土高原绿化是极为艰巨的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绿化和综合治理,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距离根治还有很大距离。

⑶只要按照自然规律,因地制宜,按不同地域和不同地形部位,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按地域和地形部位合理地种植组合,并配合水利工程,将黄土高原治理成秀美的山川还是大有希望的。(选自《科学大观团》2001年4月)

1.这篇文章以____________为说明顺序,以____________为主要说明方法,详尽地介绍了曾是秀美山川的黄土高原几千年来的演变过程。

2.第⑤段中加点的”这种自然条件“具体指: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 3.⑱⑲两段说明”人类对自然界的不合理利用“主要是指:(概括回答,不超过5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联系实际,描写一处你所了解的环境恶化的景象。(5分)(要求:不许出现地名、校名及有标志性的建筑名称,若不可避免,请用××代替,不超过5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45篇说明文 15(十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①黔灵公园位于市区西北面,距市中心仅1.5公里,占地426公顷,是国内少有的城区大型公园。②园内黔灵山古树浓荫,黔灵湖碧波荡漾,九曲径蜿蜒曲折,七星池荷茂鱼欢。③九曲径上摩崖古迹甚多,其中清人赵德昌于咸丰十年所书”虎“字崖刻,高约6.2米,宽约3.7米,笔力遒劲,引人注目。④更令人叫绝的是,园内生息繁衍300余只野生猕猴,建有野生猕猴观赏园,在此可体验到捧腹的猴趣。如此规模的野生猕猴群,国内大中城市的城区公园里,惟贵阳独有。⑤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曾被囚禁在园内麒麟洞旁的”水月庵“中,其旧址现已辟为陈列室。

1.语段在结构上可分为两个层次,请用”║“在下面句子序号间标明。① ② ③ ④ ⑤ 2.语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③句从哪个方面进行了说明?从下列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A.人文景观 B.自然景观 C.主要特征 D.历史典故「答」:()

4.第④句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5.用一句话介绍你家乡的一处风景名胜。(介绍时应有名称、特点两个内容。20字左右)共45篇说明文 16

(十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7题。

①人一上年纪,就会觉得”记性越来越差“,真是这样吗?

②人的脑神经细胞在出生时数量最多,约有1000亿个。随着人的发育,脑细胞逐渐减少,每天要减少数万人,也就是说每秒钟都要减少一个。人们认为,随着脑神经细胞越来越少,记忆力就会降低。但是,在1000亿个神经细胞中,与记忆有关的只占百分之几。而且在人控制记忆的中枢”海马“中,神经细胞在不断增殖。海马是大脑的一部分,位于大脑侧头叶的紧内侧,直径1厘米左右,长10厘米左右,呈弯曲的黄瓜状。

③研究人员最初是在老鼠实验中确认海马神经细胞会增殖的。他们在两个老鼠饲养箱中一个放入了几个可以像水车那样滴溜溜转的玩具,另一个则什么都没放。结果表明,在有玩具,即存在很多刺激的环境中生活的老鼠,海马神经细胞增殖了15%.④这并不是在老鼠身上才会发生的特异现象,人脑亦然。英国认知神经学家麦奎尔证实了这一点。

⑤他瞄准了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出租车司机的职业特长是只要乘客告诉他去哪里,他就可以在短时间内作出,并在纵横交错的道路中找到驶抵目的地的jiéjìng.在他们的大脑中 了伦敦市内2.4万条道路的基本情况,需要时可以从这些 丰富的记忆中准确地提取出来并在脑海中.麦奎尔对出租车司机的调查发现,他们的海马部分比一般人大,而且驾龄越长,海马越发达,干了30年的老司机的海马要比年轻时大出3%.也就是说,在脑的机能中,记忆力通过锻炼会提高,而且这与年龄无关。

⑥支配记忆力的是海马,但保管记忆的并不是海马,而是大脑的侧头叶。外界送来的信息通过大脑的侧头叶被送入海马,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海马发挥根据重要性来筛选信息的”调皮“作用,确认必须要记忆的就会被再次送到侧头叶作为记忆保管起来,其余的则会自动shānchú。

⑦大脑中如果没有海马,那会是什么结果呢?在利用猴子进行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在猴子记住一些事情后,将其海马摘除,猴子就记不住这些东西了。但是,侧头叶仍在正常地发挥作用,以前记住的东西还完好无缺地保存着。有趣的是,猴子并没有记住海马被切除前一个月的事情,因为这些信息在海马中正处于等待筛选的状态。我们从中得出的结论是,重要的事情在记住后的一个月内,必须要复习一遍。

⑧年纪大,记忆力就会减退,这是一种错觉。记忆力减退并不是由于脑神经细胞减少造成的,而是由于对事物的热情减弱了,失去了对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有求知欲的人即使上了年纪,记忆力也不会衰退,而会更加wàngshèng.1.根据文中拼音写出相应的词:jiéjìng()shānchú()wàngshèng()

2.第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划线部分在文中说明了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⑤段的四个 内应选用的词语是A.选择 储量 储量 放映 B.判断 储量 存储 放映C.选择 存储 存储 回放 D.判断 存储 储量 回放「答」:()

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A.人的脑神经细胞有1000亿个,而与记忆有关的只占百分之几,但它会随着人的发育不断减少,从而导致记忆力减退。

B.”海马“是人控制记忆的中枢,位于接收传送信息、并保管经过筛选后的记忆信息的大脑侧头叶的紧内侧。

C.在一个月内侧头叶对外界送来的信息经过”调度“筛选之后,把重要的部分交回海马保管,而其余部分就被自动删除了。所以,重要的事情在记住后必须在一个月内复习一遍。

D.”人老记性差“是一种错觉,根据”老鼠实验“和麦奎尔的调查,人越老”海马“越发达,所以记忆力越强。

「答」:()

6.从全文看,海马具有哪些特征和功能?

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17(十八)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题。

(二)①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②指纹就是表皮上突起的纹线。③由于人的遗传特征,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④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小小的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⑤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旋涡的,叫斗形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形纹;有的纹线像弓一样,叫弓形纹。⑤各人的指纹除了形状不同之外,纹线的多少、长短、粗细等也有差别。⑦即使是父子、母女、孪生兄弟或姐妹,即使他们的相貌极为相似,但指纹也有明显不同。③据说,全世界的50多亿人中,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人呢。⑨更有趣的是,指纹是胎儿从第三四个月便开始产生,到六个月左右就形成了。⑩当婴儿长大成人,指纹只不过长大增粗,它的形状特征却固定不变。

1.本文第④⑤句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介绍了______________;第⑦③句采用举例子、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更具体地阐释________________.2.歌剧《白毛女》中,黄世仁强迫杨白劳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卖女儿的”文书“上的做法,可说明指纹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3.这段说明文字简要地揭示了指纹的奥秘。如果让你接着写下去,介绍指纹的用途,你打算从哪些方面展开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18(十九)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超越哈勃

①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内,世界上功能最强的地基天文望远镜曾一度是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马山的海尔望远镜的专利称号,但和哈勃空间望远镜相比,海尔望远镜还是相形见绌。

②海尔望远镜的5米反射镜可以观测到数十亿光年之遥的天体,哈勃的口径虽然只有2.4米,但却能观测到140亿光年之遥的天体。5米反射镜只能看到暗至23等的星星,相当于看到3公里的烛光亮度;而哈勃却能观测到暗至29等的暗弱天体,相当于看到500公里之外的烛光。是为重要的是,哈勃提供的图像比地面观测到的清晰10倍以上。

③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科技的进步使得新颖的地基天文望远镜取代了海尔望远镜在地球上的地位,新型的地基望远镜还可望从功能上超越遨游在太空的哈勃望远镜。

④在美国冒纳凯阿火山上,现在坐落着镜面直径超过8米的新皇望远镜和双子座北星望远镜,以及这座山上的望远镜之王——两台凯克望远镜,镜面直径达10米。此外,在亚利桑那州、得克萨斯州以及非洲的南非高山上,也坐落着功能强大的天文望远镜。在智利北部的安第斯山上,还有5台直径超过8米的望远镜已经完工或接近完工。这些望远镜体积巨大、运转平稳,它们中的任何一台都可以获得与哈勃望远镜媲美的天文图像,在合适的天文条件下,其清晰度甚至可达到更高的水平。

⑤在这些地基望远镜中,凯克望远镜是其中的佼佼者。参与研制凯克望远镜的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教授乔治。乔尔戈夫斯基介绍说:凯克望远镜的研究半径已经达到100亿光年,望远镜系统中配备的特制仪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获得比哈勃望远镜更清晰的图像。乔尔戈夫斯基曾利用凯克望远镜上的红外电子照相机发射出的光波,过滤掉宇宙中的尘埃,看到银河系核心完美的图像。

⑤目前,望远镜设计师还在构思下一代的超级地面望远镜,这类望远镜的直径将达到30-100米。同时,新一代的适应性光学系统正在开发之中,在这种技术的辅助下,未来的天文望远镜可望超越哈勃,从而再次使天文学发生一场革命。

1.根据第②段内容,把海尔望远镜和哈勃望远镜比较的几个方面概括地写在下面。

比较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较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海尔、新皇、双子座北星、凯克、哈勃望远镜,都是________望远镜。按分类说明方法,把它们分成两类。其中一类是_________望远镜,如_________;一类是_________望远镜,如_________.4.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运用这种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共45篇说明文 19(二十)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人造肺:让人像鱼一样畅游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始终被鱼到底如何呼吸这个问题所困扰。于是,传说中的关人鱼和其他的两栖动物就成了世界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今天,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一个由化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组成的科研小组终于可以让人们实现像鱼那样在海洋畅游的梦想,因为他们发明了两种分别可以模仿鲤鱼和巨头鲸呼吸的人造肺,预计这种人造肺的第一个原型将在3年内研制成功,在5至10年内投向市场。

跟鱼类把水中的氧气直接输入血液中有所不同的是,人造肺是通过嘴上的呼吸器把氧气送入人的肺中的。从海水中提取氧气的过程是通过成千上百根由特殊复合材料制成的管壁极薄的超细纤维管来实现。当海水流过像细面条那样的密密麻麻的网孔的时候,海水中已经被溶解的氧分子就会通过薄薄的管壁成为可供人呼吸的气体。

目前人造肺的气体容量是10升。人造肺发明者之一松田法明认为,如果想把这种人造肺推广到市场上的话,那么其气体容量只需5升就可以了。海洋生物学家路易斯。威尔说:”人造肺的发明意味着人们在潜水的时候可以轻捷多了,用不着再背上笨重的氧气筒。在浅水中,带着人造肺的潜水者想在水中呆多久就可以呆多久。“但英国阿伯丁海洋实验室的海洋学家麦克。布莱恩对人造肺在深海商业潜水、比如说海底矿藏开发中的用途并不感到那么乐观,因为在海洋一定的深度,由于压力的关系,氧气变成毒气,危害人体健康。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才行。另外一些人担心人造肺在娱乐潜水中的运用会给环境带来不良的后来,海洋旅游资源已经受到过多业余潜水者的威胁。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就因为潜水游客过多而受到危害。红海的珊瑚因为水下游客过多而受到破坏,现在不得不把游客限制在一定的海区内活动。不过,只要善加利用,相信这项新发明也必将能造福人类。

1.鱼类与人造肺获取”氧“的方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稻田大学科研小组已经发明的人造肺还不能投入商业使用。

B.人造肺是模仿鱼和鲸的呼吸机制发明出来的。

C.如何设法获取海水中的氧是人造肺模仿鱼等海洋动物呼吸的关键。

D.举澳大利亚大堡礁和红海的珊珊为例,是为了说明人造肺的使用给海洋环境造成了威胁。

3.简要说明人造肺的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4段中”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才行“,”这个问题“指的是_____________ 5.分别概括第3段和第4段说明的主要内容,并指出这两段文字的说明顺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20(二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①信息技术革命,是传送信息技术的更新,是获取信息手段的突破。获取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些深层次关键信息是至关重要的,遥感卫星就是人类获取重要信息的重要工具。它②我国宝成铁路自建成以来,长期被滑坡、塌方灾害困扰。长期以来,铁道专家一直找不出内在原因,只能年复一年的在灾害与维修的怪圈中折腾。然而在我国发射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拍摄的照片上清晰地显示出,这条铁路一些地段处于地层的断裂带上,于是铁路部门立即对此采取了加固地层的措施,才从根本上减少了山体滑坡时事故的发生。

③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国土普查,是人类获取信息的另一重要途径。例如,我国对于青藏高原等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恶劣之地进行普查,遥感卫星提供的一幅照片的覆盖面积是航空照片的l40倍,只需1人用3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解译判读工作;如用飞机航拍,则需30人用几个月时间;如用人工则需几年。

④我国石油地质队员在对柴达木盆地”伊克雅乌汝“油气构造进行调查时,26人苦战4个月,才测出568个点,以此绘制成五万分之一的地质图;而卫星仅用一张照片就把情况看清,还发现了地面测量中无法发现的断层构造。

⑤我国考古工作者还利用遥感卫星图片,发现了一批古代遗迹。比如内蒙古昭乌达盟附近的一座被黄沙深埋的古城,在遥感卫星照片上被发现,并确认是元朝忽必烈为其女儿鲁国大长公主兴建的应昌古城。

1.找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中心句,稍加改造后,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3句话是从第①段空格内抽出来的,请通读全文,正确排列三句话的顺序。

①代替人们勘察无人区的情况,②远在太空就可以看清人们在地面察觉不到的地质断层,③发现地下的石油、古迹。

答:三句话的顺序是(只写序号):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下文推测,第②段的”怪圈“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⑤段中”而卫星仅用一张照片就把情况看清“一句,去掉”仅“字,句子也通顺,请说一说用”仅“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21(二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①中国人写的字之所以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缘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

②由于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这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在字的笔画里、结构里、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动作的关联。所以,写字在古代的正确的称呼是”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在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同时反映出或暗示出自然界的各种形象。这种”因情生文,因 见 “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了。

③第二个主要因素是笔。殷朝就有了笔,这个特殊的工具才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上独特的艺术,也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风格。中国人的笔是把兽毛(主要是兔毛)捆搏起来做成的,它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鹅管毛、钢笔、铅笔以及油画笔所不能比拟的。书法家就是运用这支笔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使中国的书法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

1.根据上文判断,在第②段中的两个方格内各填一个字。答:因情生文,因 见.2.第③段中”这个特殊的工具才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上独特的艺术“这句话中的”有可能“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称中国人的笔是一个”特殊的工具“,根据原文把它的特殊性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要说明第②段与第③段不能互换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22(二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黄 河——中华民族的摇篮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她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大海,全长5465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昂首横卧在我国北部辽阔的大地上。

②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气地肥沃,到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殷代以后黄河中下游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因此,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出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后来建立夏、商、周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后来,”中华“又成了整个中国的代称。

④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创建基业的地方)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混池仰韶村、西安半坡村等地发掘的古文化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即新石器时代中期的人们使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窖穴,还有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美,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高超。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⑤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安阳、西安、洛阳和开封,都在黄河流域。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影响着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文化。

⑤黄河,以丰富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她的身旁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第①段中划线的语句说明了黄河的什么特点?请概括表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简明的语言表述黄河流域之所以能为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的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④段举”仰韶文化“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③段开头的”相传“和第④段第一句的”之一“能否省略?为什么?

请分别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为什么用”摇篮“比喻黄河?请用一句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23(二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4题。

人类和技术环境①近几十年来,人类发明了维生素、杀虫剂、雷达、发动机、原子反应堆、电子计算机……这一切构成了今天高度发达的技术环境,也称为”第二自然界“,使地球上的物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约每隔15年其数量增加一倍。在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自己建造的技术环境的严峻挑战。

②跟技术环境的速度相比,生物机体的速度极其缓慢。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认为,原始人与现代人在大脑构造上相差无几。几千年来人对语言的反应速度并无差异,基本上是平均每秒钟接受2.5个单词。然而,从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以每秒钟运算5000次到当前的每秒钟几百亿次的大型电子计算机,才只有半个世纪的时间。

③人的大脑能否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呢?有的人甚至认为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难道果真如此吗?科学界的有识之士,对于第一点的回答是肯定的,而对于第二点则持否定态度。

④大脑是人类自然智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人的大脑里的神经元有140多亿个,构成了地球上最完美和效率最高的自然界的美妙绝伦的创造,是人类发明的任何最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或人工智能所无法超越的。

⑤总之,尽管人类创造的技术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向它的主人提出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1.第②段中,通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比较,具体说明了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比自然智能快。

2.从第③段的内容看,科学界有识之士肯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否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全文看,作者要表达的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24(二五)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题。

指纹的奥秘人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三部分组成。指纹就是表皮上凸起的纹线。A.________人的遗传特性,B.________指纹人人皆有,C.________各不相同。伸出你的手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指纹也分好几种类型:有同心圆或螺旋形纹线,看上去像水中旋涡的,叫斗形纹;有的纹线是一边开口的,就像簸箕似的,叫箕型纹;有的绞像弓一样,叫弓型纹。据说,全世界50多亿人,还没有发现有两个指纹完全相同的呢。

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征,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古代,人们把指纹当作”图章“,印在公文上。据说,在一百多年前,警察就开始借助指纹破案。近年来,指纹又和电脑成了好朋友。科学家己研制出一种”指纹锁“,这种锁的钥匙就是指纹。当人们开门时,只要用手按一下设在门上的电脑开关,电脑就能很快识别开门的人是不是主人,如果是的话,门马上就会自动打开了。

小小的指纹将来究竟还会有哪些新的用途?新的迷宫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寻求。

1.仔细阅读第一段文字,在文中空白处依次应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A.______ B.______ C.______

2.请指出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三种说明方法?

答: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3.第二段中的”这一特性“和”它“在文中分别指代什么?

答:”这一特性“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分别指出第一段和第二段的中心句。

答:第一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中的介绍,请用简略的语言谈一谈指纹有哪些用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25(二六)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3题。

俄罗斯太空科学研究所负责人格里戈旦耶夫日前宣布,俄罗斯太空科学家已经克服了星际载人飞行的大部分难关,并且准备在2020年左右派宇航员登陆火星。

火星是地球的近邻,它的运行轨道在地球的运行轨道之外,火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是687个地球日,火星和地球相互接近的时间间隔是两年零50天。火星和地球一般距离在8000多万公里以上,最近时在5000万到6000万公里。从地球飞往火星,单程需近一年的时间,较好的发射时机每隔一年才有一次,到火星后,要想返回,也要隔一年半才有合适的时机。因此,登陆火星飞行来回所需要的时间至少在2-3年以上。

目前,要进行这样长时间的载人太空飞行除了技术难题外,如何让宇航员在这样长时间的太空飞行中保持心理稳定和身体健康也是极为棘手的难题。正是因为如此,太空探索技术发达、经济实力雄厚的美国至今还没有载人登陆火星的计划,其最雄心勃勃的目标也不过是到2014年取回火星地质标本。

但格里戈旦耶夫表示,通过几十年孜孜不懈的努力,俄罗斯已经取得了宝贵的太空载人飞行经验,能够实施登陆火星计划。俄罗斯太空研究机构多年来对抵御太空辐射、宇航员心理压力、失重状态下血液循环与荷尔蒙分泌系统变化以及怎样在太空中生活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惊诧的成就。

格里戈旦耶夫认为,人类登陆火星最大的困难是宇航员如何长时间在太空中生存的问题,目前,俄罗斯已经具备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能力。(转摘自2001年4月24日〈深圳商报〉)

1.本文主要使用了哪三种说明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罗斯宣布2020年左右派宇航员登陆火星,美国的目标是2014年取回火星地质标本。联系本文思考,俄美哪一个国家的空间科学技术更加发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火星和地球一般距离在8000多万公里以上“中的”一般“二字是否多余,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登陆火星飞行来回需要时间至少在2-3年以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26(二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4题。

即使从科学眼光看,那构成雪景的一片片雪花也是千姿百态,各放异彩!有的是晶莹一片,有的像白亮的银针,有的像张开的小扇子,有的像夜空的星星,有的像交错的树枝,有的干脆像哑铃。据统计,现在观测到的形形色色的雪花,有一万多种哩!但是雪花有个基本形状是不变的,那就是所有的雪花都带有六角形的特征。即使是针状雪花,也是六根针伸向六个方向。雪花是六角,这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的。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即汉武帝时,我国已有”凡草木花多五瓣,雪花独六出“的记载。而在欧洲,直到1611年,天文学家开普勒才发现雪花是六瓣的。

1.上述语段中划直线的句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中划浪线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是为了说明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上下文看,我国关于”雪花是六角“的发现比外国早多少年?你以这个事实作论据,可以用来说明什么观点?

答:早________年。也再以用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末句中”才发现“的”才“与前面哪个词语相呼应?它和”才“相呼应,起到了怎样的表达作用?

答:与______________相呼应。它们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27(二八)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3题。

数不清的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丰富的基因,它们赖以生存的森林、草地、海洋等生态系统构成了我们所说的生物多样性。在潮湿阴暗的热带雨林中、在漆黑冰冷的海洋深处,有多少生命徘徊在人类的视野之外!科学家曾在19棵热带雨林的树上发现1200种硬壳虫,其中近1000种人类从未研究过。就连南美洲的淡水鱼,有半数的鱼种人类还不清楚。在地球上一千万种生物中,被我们命名的只有140万种。说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提一下被称作”地球之肺“的热带雨林。经考察,在一公顷热带雨林中,平均可以发现300种乔木。而在温带一公顷的森林中,却只能找到10种乔木。热带雨林中一颗乔木上能发现43种蚂蚁,相当于英伦三岛全部的蚂蚁种类。热带森林的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却生长着全世界物种的50%-90%,也就是说,全球多半物种生存在7%的土地上。

1.作者在说明生物的多样性时,除了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者在说明事物时,主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文字中加点的”近“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45篇说明文 28(二九)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5题。

①一幅地图,一张照片,一个动作,如果要通过电报或电话让对方了解,那是太不容易了。即便你有很强的表达能力,也很难说得清,道得周全。如果有这样一种通信方式,它能把写在纸上的字,以及活动的或静止的画面、景物从千里之外传送到你的面前,那你不就成了”千里眼“了吗?图像通信是能够帮助你实现上述愿望的一种通信方式。

②用简要的话来概括,图像通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这句话的意思至少包含下面三层意思:

④第一,它说明,图像通信是传送什么样的信息的。它传送的不是语言,也不是符号和数据,而是难以用语言、符号等表示的活动的或不活动的图像。

⑤第二,它是靠现代电信手段来传送信息的。有的图像信息,通过普通电话电路便能传送。譬如,有一种电话传真机,就接在电话网上,既可以通电话,又可以传图表、照片。当然,也有一些图像信息,需要为它们提供频带比电话电路更宽的信道。例如,被人们传为美谈的国际电视会议,就是靠卫星通信电路将分散在各国的分会场连接起来,实现声音和图像的传送。

⑥现代图像通信不仅具有”迅速“的特点,而且安全、可靠,适合于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应用。例如,在现代战争中,带有摄像机的炮弹弹头在射到敌占区后,能把敌占区的防御情况拍摄下来,用无线电波将图像发回;卫星发射、原子弹爆炸等现场实况,也可以通过图像通信手段传送到指挥部乃至全国电视观众面前。由于它是通过电信手段来传送的,因而首先要把可视的信息变成为适合于电路传输的电信号,然后再传送出去,到对方后,再把电信号忠实地还原成可视信息为人眼所接收。

⑦第三,图像通信是一种应用视觉的通信,接收者收到的是图像,它可以是像传真照片那样的硬拷贝,也可以是像电视电话那样把影像显示在荧光屏上而不作记录(有人称它为”软拷贝“)。不管是哪种情况,最后都是通过人的双眼观察到的。人眼所看到的信息包括人或物的形状、位置、大小以至色彩、表情等,比起语言所能表达的要丰富得多。

1.第①段中的加点词语”上述愿望“所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全文内容,在第②段横线上填入概括”图像通信“涵义的内容。

图像通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④段中说”它传送的不是语言,也不是符号和数据“.联系全文内容,判断这一说法是否恰当,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说明了”现代图像通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其具体表现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全文说明的内容看,第⑥段在语言表述上似有不妥之处,试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⑦段所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运用这一说明方法旨在突出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45篇说明文 29(三十)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7题。

①你只要站在海边,瞭望浩瀚无际的大海,欣赏那惊涛拍岸的奇观,就会感受到海浪蕴藏着多么巨大的能量:海浪可轻而易举地把十几吨重的巨石抛向20米的高空;也能将万吨海轮突然甩到岸上。海浪对海岸的冲击力每平方米高达20~30吨,大的甚至可达60吨。

②在广阔的海洋里,海浪是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就成因而言,在远洋形成并传递过来的波,称为”涌“;由风直接引起的波,称为”风浪“.习惯上统称波浪。

③据海洋学家计算,每平方千米海面上的滚滚波涛大约蕴藏着20万千瓦的能量。地球上海洋总面积达3.6亿平方千米,其蕴藏的波浪能之多也就可想而知了。当然,并不是所有海面上的波浪都能开发利用,据估算,全世界可供利用的波浪能约为100亿千瓦。

④100多年前,人们就开始研究利用波浪发电。最早的实验是在1810年由法国人波拉舍切夫在波尔多市进行的,距今已有190年,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实用的小型波浪发电装置才问世,主要用来给灯塔、航标灯等设施供电。80年代初期,各种波浪发电的设计方案纷纷应运而生。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海面上的波浪是因刮风而引起的。海水表面做上下运动,海洋中的水分子是做圆周运动,在岸边的水分子其运动轨迹为椭圆形,海底的海水也都这样运动着。

⑦岸波由于水浅而破碎,能量消失。此外,鉴于波浪有”涌“和”风浪“之分,所以,波浪发电的输出功率会出现波动。

⑧波浪能的这些特点,对于研制发电装置的专家、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启发。设计师们主要在”上下运动“方面做文章。

⑨1978年8月,一艘80米长的驳船驶向日本某海面,到达一个水浅浪高的预定地点后抛锚系留。随着波浪上下起伏,驳船上安装的11台浮标式波浪发电装置源源不断地发出电力,并通过电缆将电力输送到附近的岸上。这艘驳船叫”海明“号,正在那里进行波浪发电试验,发电量最大时可达到2000千瓦。据说,这是世界上利用波浪发电首次实用化。这次试验是日、英、美联合进行的波浪发电试验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⑩在各种波浪发电装置中,上述浮标式波浪发电装置被认为是当前比较实用的装置。它就像一个放倒的打气筒,当它处在浪谷时,空气活塞室的体积增大,里面的气压低于外面,于是,外面的空气就冲开阀门,通过导叶片,推动空气涡轮机的叶轮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发出电来;当它处在浪峰时,空气活塞室的体积变小,里面的气压高于外面,这时,里面的空气就冲出阀门,通过导向叶片,从而推动空气涡轮机的叶轮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这种装置结构简单,效率较高,还能削减波高一半以上,可取代部分造价昂贵的消波堤。从80年代中期开始,日、英、美等国就积极研制功率在5000千瓦以上,甚至高达5万千瓦级的大型波浪发电装置。

⑴英国国立工程研究所(NEL)进行了与日本”海明“号相同的空气透平方式和波浪动力吸收方式的研究;但”海明“号船是将机组竖立在船上,直插于波浪之中,而NEL方式像防波堤那样与波浪成直角放置。用NEL方式可吸收波浪能的70%.1.全文所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①一③段主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他各段则主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①段中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试在第⑤段的横线上填入一句能衔接④、⑥两段的过渡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⑧段”波浪能的这些特点“中的”这些特点“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⑨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旨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第⑩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这一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把第⑴段删去好不好?试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30(三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6题。

①随着现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大量的开采利用水资源加上水资源的被污染,水的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之一。本世纪以来,全世界水的消耗量比人口的增长快了两倍,到2025年地球上每个居民所享有的水资源量将比目前减少二分之一,全人类下世纪初便将面临”全面的严重水荒“.联合国的有关专家甚至预言,21世纪的最大问题不是石油,而是水资源。如果我们还不善待生命之源、珍惜节约水资源,那就极有可能应验这样一句振聋发聩之言:”你最后见到的一滴水,就是你自己的眼泪。“②我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占有量仅为8%,人均占有水资源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被列为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由此受到影响。由于缺水,大量耕地草场废置,土地沙漠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惊人速度扩展,总面积已达1.7万平方公里。由于缺水,地下水严重开采,一些地区的地面沉降,河湖干枯。按照国家建设部规定地面水水源必须在三类以上才能作为水厂的取水水源标准,但目前我国有78%的城市水源不符合标准,缺水已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紧迫问题。

③濒江临海、以水而兴的上海,水资源状况同样也不容乐观。尽管水资源的总量较为充沛,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有限,可使用的淡水仅占地表水资源的20%,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人均的40%,世界人均的10%.作为全市的80%饮用水水源的黄浦江因水环境日趋恶化,更加重了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影响到上海的生活环境和城市形象。据一项水质检测资料显示,目前市区日均废污排放量达550万吨,一年高达20亿吨,比全年平均降水产生的径流量还多,导致黄浦江及其支流的水质逐渐下降,再加上咸潮的入侵更使得黄浦江下游污水上溯,对城区的水厂取水口造成威胁,由于地表水的严重污染,已使原本水源较为充沛的上海成为水质型的缺水城市。上海已与北京、雅加达、特拉维夫、洛杉矶和休斯顿一起,被联合国的有关专家列为下一世纪饮用水严重缺乏的城市。

④目前我国城市水资源量满足不了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与城市水资源普遍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树立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社会风气。

1.第①段”水的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之一“,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最后见到的一滴水,就是你自己的眼泪。“这句话有两层意思:①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②段”我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淡水占有量仅为8%.“这一句运用了______和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②段”由于缺水,大量耕地草场废置,土地沙漠化以平均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惊人速度扩展,总面积已达160.7万平方公里。“这一句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③段”水资源的总量较为充沛“和”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却十分有限“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造成上海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45篇说明文 31(三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7题。

把”绿色“穿在身上

①将绿色环保作为理念引入时装,始于80年代。1997年2月,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最新成衣展中,首次集中展示了环保服装,并颁发时装环保奖,将绿色环保理念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得环保、休闲、健康等开始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这股强劲的绿色时尚潮流,将引导我们走向21世纪。

②置身于被”文明“践踏得千疮百孔的地球,人们在饱尝自己破坏环境的恶果之后,终于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于是,80年代的艺术家们开始用自己的作品来警告社会。如不少服装设计师在素色大T恤上,鲜明地写着”拯救地球“的口号。这是最初的环保卫士们普通使用的方法。

③此后,回归自然开始成为一种设计理念进入服装设计师的视野。于是,80年代以来休闲风一直强吹不衰。设计师们纷纷从大自然中吸取艺术创作灵感,并使用天然纤维面料生产服装。天然纤维的棉、麻、丝绸面料的设计及消费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是环保服装发展的第二阶段。到了环保服装发展的第三阶段,服装设计师则更主动地将环保意识贯穿到服装生产、面料开发等各方面。

④用”再生利用“法有效地减少生活垃圾,是环保最主要的手段。随着消费形态的急剧扩张,带来了飞速膨胀的垃圾。而占垃圾总量40%的废塑料,只有3.7%可以重新利用,剩下的因难以分解而被称为”永久性垃圾“.设计师们则根据环保法则开发出一系列”塑料制衣“.如瑞典籍年轻女服装设计师夏洛特。尼尔森,在巴黎举办的”再生服饰“展示会上,利用冷冻食品包装袋等”塑料垃圾“制作的时装别出心裁;美国韦尔曼公司和戴尔斯伯格公司的科技人员,利用回收的废旧聚酯饮料瓶制成饿毛织物;法国的两家公司合作开发出30%羊毛、70%聚氯乙烯化纤线的套衣,因色泽鲜艳、蓬松、手感舒适、保暖而畅销法国;日本东泽纺织公司正利用废旧塑料瓶制作衣料,等等。

⑤由于环境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现在,许多国家纷纷颁布相关法规,以顺应环保服装潮流。例如美国、日本、韩国已颁布了有利健康和环保的各种成衣进入市场的法规。

⑥据有关专家分析,环保服装的特定含义是指经过毒理学测试并具有相应标志的服装。环保服装对服装上所舍的有毒、有害物质范围限制很广,也很严,从pH值、染色牢度到特殊气味等化学刺激因素和致病因素,到阻燃要求、安全性等都有明确规定。比如环保服装面料的生产过程必须避免向环境排放含硫的有毒气体、废液;纺织生产中使用的溶剂可以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合理、自觉地选用无害于人类健康的化学剂、色素,并控制有害物质,实现自然与人类、技术的良性循环,等等。

⑦环保、休闲、健康是21世纪最时尚、最持久的时装主题。一个人类与自然能和谐共处的新世纪正悄然来临。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相信会有更多的企业投身到环保服装的开发与生产中,会有更多功能独特、保护环境的环保服装问世。

⑧明天,你我都会把”绿色“穿在身上。(选自《穿越时空》,有改动)

1.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⑥段画线部分从哪三个方面说明了环保服装面料生产的要求?

答:

(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1世纪最时尚、最持久的时装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写出其中两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简要说说”明天,你我都会把'绿色'蒙在身上“的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简要说说第④段中加点词语”只有“的表达作用。(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32(三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8题。

沙尘暴敲响了警钟①近年来,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保护环境,抑制环境恶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因为地球环境已有声有色、实实在在地威胁着人类。因此,今年世界环保日的主题定为”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②今年入春以来,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连续发生了12次扬沙、沙尘暴天气。在气象学中,沙尘天气可分为浮尘、杨沙和沙尘暴三级。风力较大,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之间,称为”杨沙“;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的称为”沙尘暴“.③我国频繁发生沙尘暴天气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东亚冬季风势力强。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北方一些地区毁林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草原过度放牧,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我国50-60年代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90年代每年扩展则已达2460平方公里。

④据国家环保部门的分析,沙尘暴骤起的主因之一,在于草原过度放牧而导致沙漠化迅速扩张。内蒙古某地区草场放羊的密度,50年代为60万只羊单位,90年代初发展到2465万只羊单位,超过草场极限载畜量26.5万只羊单位。50年代那水草丰美,牧歌声声,成片羊群如悠悠白云搏动于草原的富有诗意的兴旺美景已不复存在。如今,一眼望去,是被啃光牧草、土地沙化的6万平方公里的荒漠。草场成为扬起沙尘暴的沙源。再看看另外一个旗,由于产羊绒获利大,牧民靠多养山羊增收,养羊125万余只,其中山羊达90万只。而一只山羊对草场的破坏力相当于20只绵羊对草场的危害。春天牧草刚返青,饥饿的山羊大军就将牧草一扫而光。这个旗虽年产15万公斤羊绒,但由于过度放牧,草场得不到休养生息而急剧沙化。羊绒业是发展了,但生态环境却恶化了。

⑤”羊城业是生态环境的绞刑架。“这句话确有警示感,但它还未道出问题的实质。八年前联合国举行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针对沙漠化等全球七大环境危机所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有一个基本精神:富裕和繁荣的新概念是,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达到较高水准的生活,生活方式改变指的是更少地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的承载能力达到协调。它深刻地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能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导致了环境恶化。换言之,将人类赖以生息的生态环境套上绞刑架的,正是当代盛行的不可持续的生产与消费方式。而包括羊绒业在内的任何产业,只要与大自然休养生息协调,就决不会充当环境的绞刑架。

⑥朱熔基总理最近在河北、内蒙古考察时强调:”加快防沙治沙,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如果只图眼前经济高速增长,不顾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以jié泽而渔的方式,超负载地开发利用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那么不要说经济增长能持续几年,恐怕要避免经济衰退都很艰难。今年的沙尘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进入2000年之后,我们必须考虑的是,如何在追求经济繁荣和生活富裕的同时,注意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提倡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1.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jié)________泽而渔 2.从文中看,今年我国频繁发生沙尘暴的原因在于:(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这两种说明方法。第④段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的第④段不能与第③段互换位置的理由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看,第⑥段划线句”今年的沙尘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句中加点词”警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从文中看,防沙治沙根本而且有效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这个途径,结合发生沙尘暴的原因,请你提出一条具体的措施。例如:以圈养为主,轮流放牧,来提高草地生产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对本文的重点有几种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本文主要说明沙尘暴骤起的原因及危害;有的认为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提倡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你的看法如何?请说说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33(三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6题。

今年3月以来,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已七次发生大风扬尘和沙尘暴天气。强劲的西北风裹挟着大量沙尘,席卷了内蒙古、山西、河北等地。最严重的一次是4月6日的沙暴,波及西北五省区,以及东北的吉林、辽宁和江淮地区的江苏、安徽等。就是说,这一天,半个中国的天空都是黄色的。

那么,沙暴是怎样形成的呢?形成沙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可以找出种种客观理由。但不论有多少理由,都改变不了形成沙暴的最根本原因是人类的不合理活动这一事实。

由于人口增加和短期利益驱动,许多地方在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无计划、无节制地进行开垦,导致土地沙化。到1973年,内蒙古已有2000多万亩土地沙化。据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对黑、蒙、甘、新四省区的卫星遥感调查,至1996年,四省区调查区开垦的2912万亩土地中,有1433万亩因沙化被迫撂荒,占开垦总面积的49.2%.滥伐树木使大量最宝贵的荒漠植被遭到破坏。青海柴达木盆地原有固沙植被3000多万亩。到1985年因滥伐造成植被破坏,使1/3以上的土地沙化。内蒙古吉兰泰镇70年代以来因当地居民乱砍滥伐,使盐湖西北105万亩天然林减少到30万亩左右。由于失去植被保护,我国最大的湖盐生产基地——吉兰泰盐场,已有一半以上被流沙埋没。

沙区滥采中药材、搂发菜(发fà菜,黑绿色,呈毛发状,主要生长在荒漠草地和浅水中,有较高食用价值。)以及无序采矿工程建设的问题十分突出,使大量植被遭到破坏,直接导致土地沙化。1994年甘肃省沙区因挖干草破坏草场100万亩以上。据内蒙古自治区介绍,每年仅进入阿拉善搂发菜的农牧民就达10万余人,全区到1997年因搂发莱破坏草原面积达1.95亿亩,其中6000多万亩已经沙化。陕西榆林地区仅煤田开发一项,就使30万亩土地沙化。!

部分地区滥用水资源,沿用大水浸灌的落后灌流方式,既浪费,又造成土地盐渍化。据甘、宁、青、新四省区统计,已有2.36亿亩土地盐渍化。特别是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有效的管理,致使上游用水过度,下游水量减少,大面积农田被迫撂荒,形成土地沙化。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由于50年代上游不断超量采水,使进入巴州境内河水锐减,下游270公里河道断流,别1998年,造成530万亩胡杨林枯死,100万亩土地沙化。

此外,沙区草场牲畜超载放牧使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化。内蒙古草原牧草平均高度由70年代的70厘米下降到目前25厘米,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变成了”老鼠跑过现脊梁“.这些,都给我们造成了生态灾难,所以,不论出于什么样的愿望,我们不合理活动所结出的苦果,都得由自己来尝。我们的使命是立即行动起来,向沙暴宣战,为我们争得、为后代留下丽日蓝天,青山绿水。(本文选自2000年4月20日《人民日报》,作者王义堂等,有删改)

1.选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选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3.概括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选文填出右图中A、B、C所代表的地名。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5.沙暴形成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具体地说,其原因除滥牧、滥采之外还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谈一谈沙暴给我们造成了哪些方面的生态灾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34(三五)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73-78题。

辣椒世界上有些国家吃辣椒很厉害,如墨西哥、印度、匈牙利、朝鲜……中国某些省,如四川、湖南等也以吃辣椒出名。有些人嗜辣椒已经到了”无辣不吃饭“的地步。美国宇航员威廉。勒努瓦在宇宙飞行时也带着辣椒。有一位指挥家,他走到哪里,辣椒就带到哪里,就连参加英国女王宴请时,也照例带着辣椒酱,他解释说:”没有辣椒的饭菜好比是病号饭。“辣椒原产美洲,17世纪传入我国,故亦称”番椒“,又名”秦椒“、”大椒“、”辣茄“.辣椒有几千个品种,仅我国四川的干辣椒就有100多种。辣椒有辣与不辣之分,甜椒不辣。云南有一种辣椒,其辣无比,只要舌尖稍微碰一下,就会使人辣得难受,疼痛万分。美国制药专家斯克维尔于1912年制定了测量辣度的方法,后来人们就以他的名字作为辣度的单位。植物病理学家曾用这种方法,测出甜椒的辣度为零,最辣的辣椒有300000斯克维尔。

①辣椒能把人辣出眼泪、辣出鼻涕、辣出汗水,不爱吃辣椒的人不禁要问:”人们何苦要吃辣椒?“ ②这是因为吃辣椒有3个好处:一是它的营养丰富;二是能驱风散寒;三是能增进人的食欲。

③每100克辣椒的维生素含量大于100毫克,在蔬菜中占首位。

④此外,辣椒还含有维生素B1、B2、胡萝卡素以及其他营养物质。

⑤谚语曰:”三个辣椒,顶件棉袄“.⑥辣椒中的辣椒素对人体具有刺激作用。

⑦辣椒素一旦和舌头及嘴里的神经末梢接触,神经就迅速把”烧灼“信息传给大脑,大脑便让身体处于戒备状态,使心跳和脉搏加快,皮肤血管扩张,从而使人感到”发热“.⑧大脑还同时指挥胃液和唾液的分泌,使胃肠蠕动加快,这就有利于消化,增进食欲。

辣椒,很多人越吃越想吃。据心理学家分析,吃辣椒后,”烧灼“信息使大脑把身体作为”受伤“对待,从而促进身体释放一种自体止痛剂。这种自体止痛剂就像少量麻醉剂,能起到一种轻微的欣快作用,使人产生精神快感,专家称此为”辣椒微醉“.这也许是人们对辣椒越吃越爱吃的主要原因。

1.作者在第一段中列举美国宇航员和一位指挥家的例子,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二段除了介绍辣椒的原产地、名称、品种、分类等知识之外,重点说明了辣椒的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使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别指出第三段中说明下面内容的句子(只填句子序号)。

(1)辣椒营养丰富:_________________(2)辣椒能驱风散寒:_______________(3)辣椒能增进食欲:_______________ 5.第三段”这就有利于消化“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第三、四段的内容(答案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35(三六)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5题。

在地球上空20至30千米的大气同温层中,聚集着占自然界总量90%的臭氧,这就构成了大气臭氧层。虽然其中臭氧的质量只占整个大气层的1/1000000,但它却能吸收来自太阳的99%的紫外线,使地球免遭太阳紫外线过强的辐射。正是臭氧层这一”生命之伞“,庇护着人类及地球的所有生灵!

1985年5月,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层”空洞“,后来英国的”云雨7号“卫星探测出这个空洞的面积大如美国。科学家们还发现,北极、欧洲的上空,臭氧层也在受到侵蚀,形成臭氧稀薄区域。从全球来看,大气中的臭氧含量正在逐年减少。

致使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的原因很多,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产生的CFC类物质进入大气层,则是造成臭氧含量减少、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CFC类物质主要是各类气溶胶、制冷剂、除臭剂所释放的氟氯烃,如广泛使用于冰箱、空调器的氟利昂、氟氯甲烷等。这些化合物在大气低空中很稳定,经过漫长的时日,顽强地飘到同温层,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反应,释放由化学反应能力很强的自由氯原子。而一个自由氯原子就可以借助连锁反应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

臭氧层被破坏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科学家研究表明,大气中臭氧每减少2.5%,就会给世界带来47万个皮肤癌患者。由臭氧层被破坏所带来的地球环境的变化,会造成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不仅如此,臭氧层被破坏还会使全球气候变暖,雨量增多,加速极地冰川的融化,海平面上升,导致大片海滨地区被淹没。为此,科学家们呼吁世界各国必须加强合作,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臭氧层再遭进一步破坏,以保护人类自身。

1.为什么称臭氧层为”生命之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臭氧层”空洞“在文中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CFC类物质是造成臭氧含量减少、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原因?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臭氧层被破坏,对人类生存有哪些危害?请简要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和第三段的说明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36(三七)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8题。

人口与环境

①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已经有二三百万年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口的增长一直是很缓慢的。从18世纪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才明显加快起来。目前,地球上的人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量。据统计,1990年世界人口达到了53亿。

②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与世界人

口的基本相似(如图)。以解放后为例,翻了一番还多。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2%.③人在一生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资源,如水、空气、土地、动植物资源、能源等。这些资源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以及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必然要向环境索取越来越多的资源。

然而,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环境为人类提供各种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这样,人类不断扩大的需求与有限的资源之间便产生了尖锐的冲突。

④就拿耕地来说,耕地上生产的粮食是人类食品的主要来源,然而人类所拥有的耕地现状却不容乐观。地球表面的陆地大约只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30%,而耕地只占陆地总面积的11%左右,并且可供开垦而尚未开垦的耕地已不多。与其他国家人均耕地面积相比,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很少,只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左右。随着人口的增长,很多耕地变成了住宅用地,再加上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因素,使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据统计,1951年,我国耕地有1.08亿公顷,人均耕地0.19公项。到了1981年,我国耕地总面积下降到0.99亿公顷,人均耕地也只有0.10公顷了。如果人口再无节制地增长下去,我国人多地少的局面将会越来越严峻。

⑤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人臭对环境的冲击和压力也越来越大,特别是毁林开荒、开垦草原、围湖造田等措施,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和气候失调,洪水、旱涝等自然灾害也频繁发生。「甲」我国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例子。「乙」黄土高原原来有茫茫的林海和无边的草原,非常适合人类生活。但由于人口过于集中、长期掠夺式的开发和战争等原因,破坏了植被,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平衡失调。「丙」如今,黄土高原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沟壑纵横的荒山秃岭。「丁」可见,人口过度增长是导放生态平衡失调的重要原因。

⑥为了人类世世代代有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人类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做到有计划地发展。

1.给第⑤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失调()②沟壑()

2.根据第②段上下文,选取图表中有关数据,将方框中的句子补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加点的”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它主要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5.下面一句话是从第⑤段中抽出来的,如果把它插回原文去,应放在甲、乙、丙、丁四处中的______处。

例如,由于人口的增加,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长期不断地滥伐森林,使森林面积迅速减少,由此造成生态平衡失调。

6.控制人口过度增长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全文可分为两部分,请用”||“给第一部分划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 ⑥8.简明概括第一部分(①至⑤段)的大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37(三八)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92-97题。

书籍面临着危机。据估计,美国各图书馆中有近二分之一图书的纸张已严重老化。美国国会图书馆普通类和法律类的1200万卷藏书中有近四分之一的书籍已脆到不能翻阅。1850年后出版的书籍,平均保存寿命为50至100年,有些书籍只能保存25年便化为尘土。已经查明造成这一恶果的主要原因并非时间,而在于现代造纸过程中所添加的化学物质。

当今,造纸主要取自木质原料,要使木块分解成纤浆,再将其漂白、浓缩,必须添加一些酸性剂。这种酸性剂残留在纸张上,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起着”焚书“的作用。目前虽已生产出一些无酸纸,但由于产量低、价格贵,经济上并不可取。

电子存储技术的问世和化学技术的革新给人们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途径。美国国会图书馆已研制出一种”抗酸化“流程,将书籍放在真空室进行千燥处理后,再将该室充以汽化乙锌,这样处理4至5天,书籍的保存寿命便可从100年延长到500至600年。

①电子存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

②一个数字激光存储器可存储相当于两万页的文字内容。

③一旦读者需要时则可借助计算机来进行阅读。

④人们相信,随着技术革命的发展,更加合理的保护书籍的新途径一定会找到。

1.书籍面临着什么危机?(从第一段文章中找出恰当词语,回答不起过8个字)

2.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文章的主要说明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介绍了哪两项保护书籍的新技术?用简明的话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项新技术有什么不同作用?(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划线的语句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这两种说明方法在这里有什么共同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四段文章原有5个句子,按照合理的顺序,”这在经济上远较微缩胶卷合算,而且使用也较灵便。“一句应补回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38(三九)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4题。

人类何时飞出太阳系

①宇宙航行是当今人类最远大、最美好的理想。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宇宙航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航天,即冲出地球大气层,在太阳系的广阔空间内活动:第二阶段为宇航,即冲出太阳系,到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更加广阔的宇宙空间活动。

②人类的航天时代,如果从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算起,已有4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人类挣脱了地球的引力,飞出了地球村,登上了月球。可人类总嫌飞天的步伐太慢,总以焦急的心情盼望着——何时才能飞出太阳系,进入宇宙时代!20世纪70年代人类放飞的太空天使”先驱者“和”旅行者“探测器,到目前已飞行了二三十年,跋涉60亿千米,已飞越了最远的冥王星轨道,但它是否已飞出了太阳系呢?

③其实,太阳系的边界十分广阔,如果以太阳风影响所及的范围来计算,半径可达135亿千米~180亿千米;如果以太阳的引力所及的范围计算,半径可达15万亿千米,约1.5光年。由此可见,上述的飞行探测器离太阳系的边界还差得很远很远。从宇宙的尺度来说,太阳系只是沧海一粟,跨越一条小河沟容易,要跨越大洋,就必须具备足够的条件。就目前人类对宇宙的了解认识和所具有的航天技术,对宇航来讲是远远不够的,还远远不能适应飞出太阳系的要求。目前及今后的十年内,人类主要是重点开展太阳系内的航天活动,并开展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努力取得一些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④对于飞出太阳系的航行来说,眼下还只是一张白纸,任凭人们去设计、去幻想。目前人们的设想之一是必须开发质量小、作用时间长和高能的空间动力能源。如电能火箭、激光火箭、核能火箭以及微波动力飞船、激光动力飞船、反物质推进星际飞船等等。必须大大提高宇宙飞船速度,以每秒几百千米、几千千米、几万千米、十几万千米甚至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行,这样,人们在数十年的有生之年,才有可能飞出太阳系,去别的恒星系、银河系或更遥远的河外星系进行星际航行。

⑤何时能飞出太阳系,取决于我们地球人类的智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努力吧,也许在几十年、上百年后,人类向往星际航行的梦想就会成为现实。

1.上文第③自然段划线的句子运用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2.根据人们目前的设想,人类要能飞出太阳系必须突破飞行器的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道难关。

3.上文分别介绍了宇宙航行的两个阶段。先介绍航天阶段的____________________,再介绍宇航阶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未段”也许在几十年、上百年后“为什么不能删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39(四十)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4题。

世界贸易组织

(一)世界贸易组织(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WT0,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它的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第一天就有76个正式成员国。在可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的152个国家和单独关税地区(如台湾)中,还有50个正处在国内批准程序的不同阶段,很快就会成为正式成员。其余的国家和单独关税地区则正在对有关加入条件进行谈判。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总部设在瑞士的日内瓦。其中,部长会议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高权力机关,它由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代表共同组成,可就任何多边贸易协议的任何问题作出决议,一般至少每两年举行一次部长会议。决定重大问题的方式,一般首先争取达成一致意见予以决定;当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时才以”一国一票“方式投票表决。

总理事会是世界贸易组织负责日常工作的主要下属机构,它也由世界贸易组织全体成员国的代表组成,并对部长会议负责。它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高执行机关,又是一个权力机关,它在部长会议闭会期间,行使部长会议这一最高权力机关的职能。

秘书处是世界贸易组织的三个主要机构之一。它由一名总干事和若干名副总干事领导,其中总干事要由部长会议任命,其权力、职责、任职条件和期限均由部长会议通过的章程来确定;其他职员则由总干事任命,并由总干事依照部长会议通过的章程来确定职员的职责和任职条件。

(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察,目前年国际贸易总额已居世界前十位,没有中国加入的世界贸易组织是不健全的。近来,中美之间、中欧(欧盟)之间已经达成协议,中国加入WTO组织已经迈出重要一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必然的趋势,而且为期不远。到那时,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将具有相当特殊的地位:将会形成”一国四席“的有利局面。香港与澳门已经分别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单独成员,中国随着恢复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即可进而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而且根据已经达成的协议,中国解决上述问题之后,中国台湾终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由此便可形成”一国四席“的局面。这一局面完全是”一国两制“的产物,是有利的,既不影响中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领土完整,又有利于中国两岸四地的经济发展。

1.本文可分三个部分,每个部分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第(一)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说”总理事会“既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高执行机关,又是一个权力机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词语。

(1)一国四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岸四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将来,香港、澳门、台湾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其身份应是。(用文中词语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40(四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5题。

撒哈拉的变迁

①”撒哈拉“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大荒漠“.人类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最早提及”撒哈拉“这个词大约是在公元前430年。当时的希腊学者希罗多德在文献里第一次把”撒哈拉“描述成一片人烟稀少的大沙漠,今天的情形与2000多年前没多大改变:沙海茫茫,无路可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然而”撒哈拉“并不是希罗多德笔下所描述的那样,自古就是不毛之地,这一点从撒哈拉沙漠中发现的史前壁画和岩画可以得到证明。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撒哈拉处于一个绿茵时代,这里曾有过充沛的雨量,蓊郁的森林,青葱的草原,发达的畜牧业。

③这片一度丰腴的沃土,而今为何面目全非呢?据科学家考察研究,这首先缘于”季风雨“的变化。大约在史前期的后期,季风雨从非洲西部及中部把水分带到撒哈拉。公元前1万年左右,撒哈拉草原越来越潮湿;公元前3500年左右,湖泊面积也越来越大。可是,从这以后不知什么原因,撒哈拉的季风雨却少了起来,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降下的雨水本已减少,又很快被太阳蒸发,水分难以积存,江河湖泊日益干涸。撒哈拉大草原就在这种湿润期和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逐渐演变成为大沙漠。

④当然,撒哈拉的变化也无不与非洲最早的刀耕火种、乱伐森林、践踏植被有着密切的关系。就这样,经过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这里的植物枯萎退化。撒哈拉从热带的”稀树草原“变成”干旷草原“,又从”干旷草原“变为沙漠。

⑤撒哈拉的变化给人类留下了不少值得深思的问题。

1.第①段末尾的横线上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A.炎热的气候,行人很少。B.奇热的气候,少人问津。

C.气候炎热,谁还去问津呢? D.气候奇热,人迹罕至。

2.从全文看,撒哈拉沙漠形成的过程是答:()→()→()→(沙漠)

3.第④段开头加点的”当然“"也”“无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加以解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③段中“降雨量和蒸发量发生了无可逆转的失调”一句话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指出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并谈谈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

答: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撒哈拉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41(四二)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4题。

中国新一代歼击轰炸机——“飞豹” 1999年10月7日上午,第8届中国国际航空展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隆重拉开了帷幕。由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研制的“中华飞豹”FBC-1飞机在展会中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①“中国飞豹”飞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制造和试飞成功的新一代作战飞机。

②这一融现代航空技术为一体的新型战鹰,有着全新的外型设计、先进的电子设备和优良的火控设备,能对地面、海上目标实施强有力的攻击。③“中国飞豹”作战半径大,可达1650公里;攻击威力强,除在前机身右下侧装有一门23毫米双管炮外,全机身载弹量5吨,可携带4枚命中率极高的空航导弹;具有良好的中低空飞行特性。④该机集歼击、轰炸任务于一身,既有强大的进攻能力,又有良好的自卫能力,是我国国防武器装备的重大成果。⑤“中国飞豹”飞机的部分性能已超过“美洲虎”、“狂风”、苏-24等飞机,是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杀手铜”.1.用一句话(不超过15个字)概括第一段文字的基本内容。

2.第2段文字共5句话,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对“中华飞豹”飞机作了概括或具体的介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短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方法写在括号里,相应的句子摘抄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上文中与“'中华飞豹'飞机”含义相同但表述不同的词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42(四三)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6题。

森林是人类的朋友,尤其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更是功劳卓著。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早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面积10万亩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A)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它的另一种特殊的吞吐功能孕育了人类。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很高,(B)生物难以生存。大约在4亿年前,水陆变迁,海里的先进植物来到陆地,陆地才出现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C)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器”.森林,是地球生态的主体,是地球温度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D)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但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正在日益 ①.近200年来,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急剧增加。此消彼长,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 ② 变暖,引发了热浪、飓风、洪涝及干旱,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让我们大力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使地球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

1.从下边选择恰当的词用到横线处。

缩小 萎缩 减少 气候 气温 温度横线①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横线②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用到ABCD四处中的哪一处才恰当? _______________处。

3.按要求说明划线句作用。

从内容方面看,第一个画线句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结构方面看,第二个画线句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出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短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45篇说明文 43(四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4题。

燕子善飞,妇孺皆知。

①其飞行速度每小时可达120公里,堪称是鸟类大家庭中最善于飞翔的成员之一。燕子又具有高超的飞行特技:它们一会儿像箭一样贴墙飞行,一会儿又垂直地冲向云天;它们能够倏忽间来个180度大转弯,或者翼不掠,翅不摇,干脆在空中滑翔几分钟。

燕子老是在飞,似乎它们永不感到疲倦,可是谁都知道,这是它们自身的弱点造成的。燕子有两只很小很小的小脚,瘦小的脚难以支撑燕子的身躯,使它们在地上站立时不能够灵活地保持平衡。因此,②它们学会了一切都在飞行中解决的本领:在飞行中吞食猎获物,在飞行中饮水,甚至在喂自己的孩子吃饭时,也不是蹲坐在巢沿上,而是扑楞着翅膀,像直升飞机那样停留在巢前的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

那么,煎子为什么会有如此高强的飞行本领呢?原来,煎子的身躯成流线型,两只翅膀既窄又长,每秒钟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行是特别重要的。燕子的身躯特别灵巧,平均重量仅为20克,堪称是最轻量级的飞行员。

1.燕子形体上的弱点是什么?形体上的优点有哪些?(答案不得超出方格)答:①燕子形体上的弱点是:

②优点是:

2.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

3.说出画浪线的两个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燕子为了战胜自身的弱点,“学会了一切都在飞行中解决的本领”.这些本领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45篇说明文 44(四五)阅读下面文章,回答第1-4题。

“空中恶魔”:酸雨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因为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酸性降雨,所以习惯上就称酸雨。酸雨对生态系统影响面极大,它会使土壤融化,养分淋溶,肥力降低,植被破坏,树木枯萎;酸雨还使地表水和地下水酸化,影响鱼类及水生生物的生存;酸雨的腐蚀能力很强,大大加快了建筑物和材料的腐蚀速度。因此,人们把酸雨称为“空中恶魔”.酸雨沉降会导致大片森林枯亡,树木受酸雨侵袭以后,叶子脱落,抗病虫害能力下降,然后枯死。在我国南方重酸雨区,已发现一些森林衰亡现象。重庆南山1800公顷马尾松林死亡率达46%;四川峨眉山金顶冷杉死亡率达40%;四川奉节县芳草坝林场6000多公顷华山松96%已死。酸雨还会毁坏农作物,使之减产。我国受酸雨危害的农田有4000多万亩,每年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

酸雨会造成湖泊酸化,水质酸化会抑制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水生生态系统中有机物的分解。当湖水或河水的pH小于5.5时,大部分鱼类很难生存,当pH小于4.5时,各种鱼类、两栖动物和大部分昆虫消失,水草死亡,水生动物绝迹。

酸雨严重腐蚀着世界各地的古迹,凡是酸雨严重的地区,古迹损坏速度加快。从柬埔寨吴哥窟到意大利威尼斯,从印度泰姬陵到英国圣保罗大教堂,这些珍贵的历史古迹,都曾经受住千百年的风化考验,如今却难以抵挡酸雨的袭击。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空中恶魔”的“恶”表现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①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

②在我国南方重酸雨区,已发现一些森林衰亡现象。重庆南山1800公顷马尾松林死亡率达46%;四川峨周山金顶冷杉死亡率达40%;四川奉节县芳草坝林场6000多公顷华山松96%已死。()()

4.从本文的结构看,它属于“总一分”结构,请你在文末的空格内续写一段不超过50字的总结性语段,使其构成“总——分——总”的结构。

共45篇说明文 45 参考答案

(一)1、①地球上的资源能按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多少年正常生活。

②人类能否合理利用资源。

2、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3、对资源过度的消耗(意思相近即可)。

4、①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答出第一句即可)

②a.控制人类对资源的损耗。b.控制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答出一种即可)。

5、答出文章所涉及的两点知识即可。

(二)1、地理位置,土地面积。

2、华夏文明的发展史(华夏文明的发展、华夏文明)。西部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3、C、A、B.4、历史悠久和资源丰富。

5、评分说明:能围绕“得”与“失”的辩证关系进行较为充分的议论,语言通顺,给满分。其余酌情扣分。

(三)1、沙尘暴。沙尘暴产生的原因和严重危害。

2、沙源是造成沙尘暴灾害的首要因素。大自然经过休息调养,恢复元气,达到生态平衡。

3、有沙源。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

4、大片焚烧草原,盲目垦荒。①……长2400公里,宽1500公里,高3公里……连续三天……横扫三分之二土地(任举一个数字即得1分)。②这里运用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沙尘暴来势凶猛、规模巨大、危害严重的特点。

5、示例:对森林乱砍滥伐。封山育林(举例恰当,措施合理即可)。

(四)1、“册”是由竹片或木片制成;用绳子串编;笨重、体积大,使用不方便。“缩微图书”由胶片制成;采用缩拍技术;轻便、体积小。

2、作比较、列数字。

3、缩微图书体积小、重量轻;缩微技术的运用时间早。

4、科学技术的发展。

5、“一般”指通常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这样说更符合实际。

6、设想有创意,特点表述清楚即可给满分。

(五)1、智力。

2、逻辑顺序。

3、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

4、准确性;严密性。

5、介绍了对智力的多种解释;并通过人和动物大脑皮层的比较,说明了人的智力比动物的智力高很多。

6、是开放性试题,没有唯一答案。

(六)1、奇妙。

2、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3、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也可)。

4、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

5、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书籍的不断发展演变。

(七)1、①短期气候预测的意义;②短期气候预测的含义;③短期气候预测的作用;④短期气候预测系统发展的进程;⑤短期气候预测的局限性。

2、示例:如果你认为短期气候预测就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那就错了。或:短期气候预测不是每天电视广播里的天气预报。运用设问句,可以引起人们的思考,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3、短期气候预测是相对于长期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以“月”、“季”“半年”“一年”为时间概念的气候预测。

4、但;而。

5、同义成语:变化多端、千变万化、瞬息万变、变化无常。反义成语:一成不变、始终如一。

6、对气象学本身,可以谈“科学研究允许失败”、“科学研究要不断修正失误”、“科学研究无止境”等;对说明文写作,可谈“实事求是”“准确”等。

(八)1、河底的泥沙越来越多(河面逐渐上升)。森林面积逐年减少(造成水土流失)。

2、泥沙增多,河底增高(或:成为悬河,河水泛滥)。河水受到污染。

3、①黄河受污染的程度极其严重。②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农业和化肥。

4、更加生气,并且用更加严厉的方式教训我们。

5、不能。“主要”表示除黄河之外,附近污水还有别的排放渠道;去掉后就变成了附近污水全部排放进了黄河,与事实不符,表达不准确。

(九)共45篇说明文

1、介绍两种永生的细胞。或:说明两种细胞可以“永生”.2、因为它能与病毒或其它生命物质发生信息交换,从而使自身生命不息。

3、作比较、举例子。

4、因为作者认为海弗利克的研究结果是否真正揭示了永生的奥秘,还不十分肯定。

(十)1、彩色棉产业用“不用染料,不用着色”的彩色棉就能产出彩色棉纺织品及色彩艳丽的衣服。

2、第3节第一句(或“彩色棉花色彩自然柔和”)。

3、举例子、列数字,意在说明这种彩色棉具有在种植过程和纺织过程中使产品及周围环境不受到污染的优点。

4、彩色棉(或:神奇的彩色棉)。

(十一)1、①dùn.②shèng.2、人的脑神经细胞足够一生运用。

3、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或: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

4、促进其它肌体、器官保持活力;使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5、不能删去。“几乎”表明并非全部,也有例外,删去后不能表达出这层意思。

6、①②③║④⑤。

7、本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符合文章内容即可给分。

8、本题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十二)1、荷花效应:荷花花瓣表面毛糙却能不受污染。

2、前一句:莲子中有一种酶,能修理细胞本身的蛋白质损坏造成的缺陷。后一句:表出乎意料,强调荷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3、三个特点:不受污染、能自身加热、有旺盛的生命力。

18、A、D.(十三)

1、有墙壁隔着。墙上有镂空图案。有廊子界着。廊子两边无所依傍。

2、墙上、墙根(墙角、墙前)。

3、举例子。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4、层次丰富9多)、景致幽深(深)等自然和谐、富有情趣等。

(十四)1、yǎn.本文所说的农业用水(或:农业用水)。

2、自我调节能力差。

3、人类水资源现状。逻辑顺序。

4、列数据、作比较(或:举例子)。

5、①地区分布不均(或: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资源相对脆弱)。②南北跨度大,远距离调水困难(或: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不大)。③人口越来越多(或: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越来越小。

6、不能。因为用上“仅”可以突出地说明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程度,去掉则无此效果,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7、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或: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结果)。

8、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提出两条合理建议,并能说明理由即可。

(十五)1、时间、举例子。

2、A.森林茂密,B.草地茂盛,C.动物成群,D.湖泊众多,E.鸟类繁多。(答对四点即可得满分)

3、“土地的开垦”或“开垦”(超字扣1分,答为其它词语不得分)。

4、描写具体生动,用词恰当,即可得满分。

(十六)1、①║②③④⑤。

2、黔灵公园。

3、A.4、列数字、作比较。

5、略(介绍风景优美的地方、古迹、革命纪念地都符合要求。介绍时应该有名称、特点两个内容,写出一个内容得1分)。

(十七)1、捷径、删除、旺盛。

2、设问。提出质疑,统率全篇。

3、海马的位置、直径(或“大小”)和长短。

4、D.5、B.6、特征:在环境刺激和主体关注下其神经细胞会不断增殖。功能:能支配记忆力,即把外界通过侧头叶送来的信息根据其重要性进行筛选“调度”再送回侧头叶保管起来,其余的则会自动删除。(如只答出“能支配记忆力”得1分)。

7、① ║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十八)1、分类别、打比方。指纹的类型(或形状)。列数字。指纹的特征。

2、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而且固定不变。

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紧扣题目,答出两个以上的用途,如指纹破案、指纹诊病、指纹锁、指纹艺术、指纹档案、指纹谱学、指纹仿生,等等,均可得分。如有创见和奇思妙想可加1分。

(十九)1、比较一:观测天体的遥远程度。比较二:观测天体的明暗度。比较三:观测图像的清晰度。(超原文而不作归纳的不给分)。

2、说明哈勃望远镜功能强(答成“说明哈勃望远镜”或“说明海尔望远镜和哈勃望远镜”均不得分)。

3、天文,地基望远镜,海尔、凯克等。空间望远镜,哈勃。(位置可以互换)

4、举例子。凯克望远镜观测的图像更清晰。

(二十)共45篇说明文

1、①鱼类是通过它的特殊器官把氧气直接输入血液。②a.人造肺是通过许多超细纤维管,b.将溶解在海水中的氧分子变成可供人呼吸的气体,c.再通过嘴上的呼吸送入人的肺中。(每一点1分)。

2、D.3、带着人造肺的潜水者可以像鱼一样在海洋中畅游。

4、在海洋一定的深度,由于压力的关系,氧气变成毒气,危害人体健康。

5、①第3段:人造肺的特点;②第4段:人造肺的功用和潜在危害;③顺序:逻辑顺序,由特点到功用。

(二一)

1、遥感卫星是人类获取重要信息的重要工具。(未去掉“就”只给l分)。

2、与第②③④⑤段对应,正确顺序应为②①③。

3、指恶性循环。

4、用“仅”字突出遥感卫星比人工调查相比,效率非常高。不用“仅”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二二)

1、文、惰。

2、不可以去掉;这种特殊的工具是使中国人的书法成为一种世界上独特艺术的前提;或答:强调中国的笔(或笔、毛笔)是使书法成为一种世界上独特艺术的主要因素之一;或答:如果没有这种特殊的工具,中国人的书法就不能成为一种世界上独特艺术。分,答“不一定成为一种世界上独特艺术”的不给分。

3、①用兽毛制成的,②书写极富弹性,③笔画变化无穷,④欧洲的鹅管笔、钢笔、铅笔和泊画笔不能比拟。(意思对即可,第①点1分,第②③点1分,第④点1分)。

4、①与第一段领起句相照应:②两个主要因素比较,“中国字是象形的”比“笔”更重要,故要放在前面。(两个原因答对一个即给分)。

(二三)

1、气势雄伟,流程漫长,流域广大。

2、自然环境优越,有利人类生存。

3、是为了说明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4、不能省略。因为“相传”表示所述的内容来源于传说,不是确实有据的;“之一”则表示还有别的发祥地,黄河流域不是唯一的。

5、因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或:是我国文化的发源地。意思相近均可)

(二四)

1、电子计算机人的大脑。

2、人的大脑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环境、将来人工智能也许会完全取代自然智能。

3、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

4、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人类永远是技术环境的主人。

(二五)

1、由于,虽然,但。

2、①作诠释,②分类别,③打比方。

3、“这一特性”: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它”:指纹。

4、第一段:虽然指纹人人皆有,但各不相同。第二段;正因为指纹的这一特性,它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5、当图章;借助指纹破案;研制出“指纹锁”.(二六)

1、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

2、俄罗斯更加发达。因为俄罗斯涉及到了人的登陆,而美国尚未涉及。

3、不多余。因为这样表达才是准确的符合说明文的语言使用要求的。

26、因为飞往火星的单程需要时间将近一年,而较好的发射时机要隔一年才有一次。所以飞往火黑的时间至少需要2-3年。

(二七)

1、比喻、排比。说明雪花千姿百态,各放异彩。

2、引用说明,说明雪花六角是我国人民最早发现的。

3、多年(如果答“1711年”或“1700年”均不给分)。可以用来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发现的成就。答对大意即可给分。如不涉及“科技”“古代”则适当扣分。

4、与“直到”相呼应。说明(强调)我国这一发现之早。

(二八)

1、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答对2种即可。

2、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和写作目的选择最佳说明方法。上面文段是要说明生物的多样性,因而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最能体现生物的多样性。意思答对即可酌情给分。

3、“近”字不能去掉。用了“近”字,表达的是概数,能准确地表现人们对许多硬壳虫未作研究的状况。

(二九)

1、能从千里之外将写在纸上的字,以及活动的或静止的画面、景物传送到自己面前。

2、用语言和符号所难以表示的任意图形、绘画,以至色彩、动作等,通过电信手段传送给对方,为对方的视觉所接收的一种通信方式。

3、(此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都可给满分)。A.不恰当,因为图像通信本包括文字、画面、景物等,而语言本有口头语和书面语之分,文字本又是一种符号;不如改为“如同电话交流的语言”,“像电报那样的符号”,“如数据通信中的数据”,加上了限定语,表达就确切了。B.恰当的,因为图像通信传送的正是用语言、符号难以表示的图形、色彩等,因此用“不是……也不是……而是……”的形式来表示它们的区别自然是恰当的。

4、安全、可靠。①在现代战争中用以拍摄现场情况十分安全;②能忠实地还原成可视信息为人眼所接收,信息自然十分可靠。第⑥段第一句句子显得比较突兀,不如改共45篇说明文

为“用现代电信手段传送信息是'即时'的,因而它具有'迅速'的特点。除此之外,它还安全、可靠……”.5、作比较。人眼所看到的信息丰富,从而也突出了图像通信的优越性;(三十)

1、利用波浪发电海浪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人们利用波浪发电的历史和现状。

2、具体、清楚而又形象地说明海浪所蕴藏的能量之巨大。

3、要了解波浪发电装置的原因,必然先了解波浪能的特点。

4、海面上的波浪,在海水表面做上下运动,海洋中的水分子是做周围运动,岸边的水分子运动轨迹是椭圆;岸波能量易消失,波浪输出功率有波动。

5、举例子列数字波浪发电被人利用而走向实用化。

6、形象而又通俗易懂地说明了浮标式波浪发电装置的特点。

7、(此题有两种回答,只要言之成理,都对)A.好的,因为第⑨、⑩两段的例子足以说明人们利用波浪发电的情况;B.不好,因为人们利用波浪发电的方式是多样的,若删去,则可能给人误解只有“浮标式”一种。

(三一)

1、大量开采利用水资源,水资源被污染。

2、①水资源枯竭殆尽;②人类为自己不珍惜水资源而后悔莫及。

3、列数字作比较我国的水资源十分贫乏。

4、列数字我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5、不矛盾。因为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大量水资源已无利用价值。

6、①黄浦江水环境日趋恶化;②咸潮入侵,使黄浦江下游污水上溯。

(三二)

1、艺术家们开始用自己的作品来警告社会。服装设计师从大自然中吸取创作灵感,使用天然纤维面料生产服装。服装设计师更主动地将环保意识贯穿到服装生产,面料开发等方面。

2、设计师们根据环保法则开发出一系列“塑料制衣”(或答用“再生利用”法有效地减少生活垃圾,是环保最主要的手段。)。

3、①避免污染环境。②纺织生产中使用的溶剂可以百分之百回收、再利用。③选用无害于人类的化学剂、色素并控制有害物质。

4、环保;休闲;健康。

5、列数字;据例子。

6、不久的将来,我们都将穿上环保服装。

7、强调了塑料垃圾可以回收利用的比例很小。

(三三)

1、竭。

2、(每个区别点1分,写错一处不给分)

区别点 扬尘 沙尘暴区别1 风力较大 风势强(强风、风力强)

区别2 空气相当浑浊 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公里)

3、①气候异常,东亚季风势力强。②土地沙化不断扩展(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展)。

4、作比较、列数字;草原过度放牧而导致沙漠化迅速扩张。

5、①第③段总写导致沙漠化迅速扩张的多种原因;第④段具体剖析其中的一个原因。②第⑤段的第一句承上启下,总结了第④段,与第④段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6、土地沙化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超负载地开发利用非常有限的自然资源,那么不要说经济增长能持续几年,恐怕要避免经济衰退都很艰难)。

7、提倡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或“更少地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更多地与地球的承载能力达到协调”,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可以针对沙尘暴产生的原因——毁林毁草开荒、乱采滥挖、草原过度放牧等,来提出具体措施,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究目前能否实现。

8、A类答案:本文主要说明沙尘暴骤起的原因及危害,因为文中大部分内容在介绍沙尘暴骤起的原因及危害。B类答案:本文主要论述的是提倡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文中从沙尘暴骤起的原因及危害说起,更有力地阐述了作者的观点。C类答案:本文前半部分重在说明沙尘暴骤起的原因及危害,后半部分重在论述提倡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本文是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文章。

(三四)

1、逻辑顺序。

2、列数字和举例子。

3、沙尘暴的原因。

4、A.内蒙古;B.青海柴达木盆地;C.黑、蒙、甘、新四省区调查区。

5、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滥垦、滥伐、滥用水资源。

6、土地灾难,水的灾难,空气灾难。

(三五)

1、有些人嗜辣椒已经到了“无辣不吃饭”的地步。

2、辣度。或“辣度的测量”、“辣度的测量方法”.3、列数字、分类别、举例子。

4、⑪ ③④;⑫ ⑤⑥⑦;⑬⑧。

5、胃液和唾液的分泌,使胃肠蠕动加快。

6、吃辣椒的好处和越吃越想吃的主要原因。

(三六)

1、因为臭氧层能吸收来自太阳的99%的紫外线,使地球免遭太阳紫外线过强的辐射,庇护着人类及地球的所有生灵。

2、指臭氧层中的臭氧稀薄区域。

3、CFC类物质(或氟氯烃)进入同温层,经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反应,释放出对臭氧分子有很强破坏作用的自由氯原子。

4、会带来大量的皮肤癌患者,会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导致大片海滨地区被淹没。

5、因为第二段先说臭氧层被破坏的现状,第三段再说共45篇说明文

导致臭氧含量减少的原因;这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有“由现状到原因的逻辑顺序”意思的也可得分)。

(三七)

1、① tiáo;②hè。2、1949年我国人口为5.4亿,到1990年则增长为11.6亿(或:增长了6.2亿)。

3、不能删去。“大约”表明陆地面积占地球表面总面积的30%,是一个约数;删去“大约”,则说得太绝对,与事实不符。

4、列数字;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急剧下降。

5、甲。

6、为了人类世世代代有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

7、①②║③④║⑤(划对一处给1分)。

(三八)

1、纸张严重老化(或书籍化为尘土等,意思相符,不超过字数即可)。

2、主要说明造成书籍危机的原因。

3、①电子存储技术;②“抗酸化”流程。

4、①电子存储技术提供了保存书籍内容的新途径。②“抗酸化”流程可延长书籍的保存寿命。

5、举例子、列数字。具体说明图书纸张老化的严重程度。

6、③句和④句之间。

(三九)

1、列数字;太阳系的边界十分广阔(或“飞行探测器离太阳系的边界还差得很远很远”)。

2、动力能源;飞行速度。

3、状况(或“成果”);设想。

4、“也许”表推测、估计,删去后语意变得比较肯定,而人们对几十年、上百年后的情况,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

(四十)1、第一部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及其成员状况。第二部分:世界贸易组织的机构。第三部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前景。

2、因为总理事会既负责世界贸易组织的日常工作,又在部长会议闭会期间行使部长会议的职能。

3、①“一国”指中国;“四席”指大陆、香港、澳门、台湾。②“两岸”指台湾海峡两岸;“四地”指大陆、香港、澳门、台湾。

4、单独关税地区。

(四一)

1、D.2、(绿茵时代或青葱草原)→(稀树草原)→(干旷草原)。

3、“当然”承接上文;“也”引出撒哈拉草原沙漠化的又一原因;“我不”双重否定,加强肯定语气,突出强调撒哈拉草原沙漠化的人为因素。(解说正确一词得1分)。

4、这句话在全文中的意思是降雨量与蒸发量的比例失衡,降雨量少于蒸发量的趋势不可改变。

5、撒哈拉成为沙漠的原因是:①自然原因。由于季风雨的变化使撒哈拉大草原在湿润期与干旱期的反复更迭中,最后处于长期干旱而形成沙漠。②人为原因。人类对撒哈拉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加速了撒哈拉大草原的沙漠化。撒哈拉大草原变为沙漠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类应该强化环保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空间,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原因和启示各记2分)。

(四二)

1、“中华飞豹”飞机成为关注焦点。

2、从性质、特点、作用等方面对“中华飞豹”飞机作了介绍说明。第①②④⑤为概括说明,③句为具体说明。(性质、特点、作用三个方面答对一个得1分,答对两个得3分,全对得5分)。

3、(列数字)“中华飞豹”飞机作战半径大,可达1650公里。(打比方)“中华飞豹”飞机是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杀手锏”.(作比较)“中华飞豹”飞机的部分性能已超过“美洲虎”.“狂风”、苏-24等飞机。

4、新一代作战飞机,新型战鹰,“杀手锏”.(四三)

1、横线①:萎缩。横线②:气候。

2、C.3、第一画线处:是一、二段的中心句。(只答“中心句”得1分)。第二画线处:承上启下或过渡。

4、末段。

5、作诠释。

6、逻辑顺序。

(四四)

1、①脚瘦小,难以支撑身躯;②身躯成流线型,翅膀窄又长,尾巴长,身躯轻巧。(答出三点即可)。

2、描写。

3、①列数字;②举例子、打比方。

4、(在飞行中)吞食猎获物,饮水,喂孩子(吃饭)。

(四五)

1、酸雨的危害。

2、①使土壤酸化,养分淋溶,肥力降低,植被破坏,树木枯萎。②使地表水和地下水酸化,影响鱼类及水生生物的生长。③加快建筑物和材料的腐蚀速度。

3、①下定义。②列数字、举例子。

4、能紧扣上文,并且是总结性语段,即可得分。

共45篇说明文 50

第三篇:科普类文章理论性说课稿强

《宇宙的边疆》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宇宙的边疆》。《宇宙的边疆》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说明文。科普类文章理论性强,概念抽象难懂,这类文章学生不爱读,老师也不好教;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回避困难科技与生活息息相关,而科普类文章在普及科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在教学科普说明文时应让学生学些什么呢?学生该怎么去学?下面我结合《宇宙的边疆》这篇课文浅谈自己对这类文章的教学。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宇宙的边疆》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四单元的一篇科普说明文。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标志人类文明的尺度。阅读科普文章,可以启迪心志,激发想象,带领我们进入全新的科学天地,在科学海洋中遨游。本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它节选自卡尔、萨根的作品《宇宙》。文中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宇宙知识,发表了自己对宇宙的众多看法。文章由整体到局部的空间顺序,介绍了宇宙、星系、恒星、太阳系及行星,推测宇宙中会有其他生命形式存在,揭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意义。另外本文是电视片《宇宙》的解说词,行文伴随着电视画面展开,解说词正是起到补充说明画面难以传达的内涵的作用正因这种特定的语境,所以解说词有如下特点:1.说明顺序与拍摄角度同步,内容与画面必须同步。2.语言准确,不能误导视听。3.有文采解说词有深化加强画面的感知和震撼力的作用,因此语言要达到“话外有画”的境界。所以文中的语言有着特定的语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宇宙已有一定的了解,如他们已经学习了万有引力定律,对宇宙中的天体运动不会觉得陌生。他们已经掌握了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下定义、打比方等常见说明方法,能够自主探究、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虽然以前教材中没有出现解说词,但日常生活中对景观、电视片或图片的介绍都有所接触,总结解说词特点不困难。那学生学习的难处是在哪呢,是思维没有调动起来,学生多是被动地接受式学习,所以老师要做的就是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

三、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要突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课或科学课。科普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的功能,因此它的语文工具性也就体现在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手段,而不是知识、思想本身科普文的人文性体现在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感受科学家不懈探求真理的人格魅力,并受到熏陶、激励,使他们成长为一个有独立人格、有精神追求和有创造力的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

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宇宙的边疆》选自美国科学家、科普学家卡尔•萨根的著作《宇宙》,它也是一部大型电视片的解说词。作者以其通俗、自然、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宇宙中的星系、行星、恒星及其特点。本文条理清晰,杂而不乱,通俗易懂,生动有趣。根据文本的类型特点,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关注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课标要求,由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2.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基础知识。

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4、学习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准确严密的语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学会从发现真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感悟生命。2.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培养勇于探索,用于发现真理的的品质。【四】、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说明性文章的基本技能。

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五】、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借助文中精辟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并引发自己的思考。解决疑难问题。

五、说教法:

对于教师的作用,新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点拨法、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所谓点拨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提高教学效率,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六、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自主、合作、探究来学习。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六】、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教学 【七】、教学时数:一课时

【八】、教学工具:多媒体 【九】、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堂开始前,播放视频《宇宙与星空》)。

同学们,刚才我们让大家欣赏了一段视频,它们美不美?

那么,你知道这是一段什么样的视频吗?视频里有些什么?明确:星云、星空、地球、太阳、恒星、宇宙„„

那么,你知道太空有多少星系、行星和恒星吗?你知道最远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你知道恒星为什么会散发出不同的光芒?你知道彗星为什么拖着尾巴呢?宇宙究竟是什么样子?宇宙究竟有多大? 天文奇观使人类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宇宙的奥秘等待我们人类用智慧去不懈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美国著名作家卡尔·萨根,看看他是怎么告诉我们的。二.作者简介(展示幻灯片:走近作者)

卡尔·萨根(Carl Sagan,1934—1996),美国人,曾任美国康奈尔大学行星研究中心主任,被称为“大众天文学家”和“公众科学家”。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他对人类将无人航天器发送到太空起过重要的作用,在行星科学、生命的起源、外星智能的探索方面也有诸多成就。他主持过电视科学节目,出版了大量科普文章和书籍,其《伊甸园的飞龙》曾获得普里策奖,电视系列节目《宇宙》在全世界取得热烈反响。主要作品还有《宇宙联结》《宇宙》《布卢卡的脑》《被遗忘前辈的阴影》《暗淡蓝点》《数以十亿计的星球》等。卡尔·萨根,美国著名“大众天文学家”。1980年,他制作拍摄了大型科学电视片《宇宙》,在60多个国家上映,观众高达5亿。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看呢?(想)所以,今天呢就请大家“看”,只不过我们“看”的不是电视,而是文字版的,也就是说,本文是电视片《宇宙》的解说词。

三.文体介绍

提问:什么是解说词呢? 解说词有哪些特点呢?

明确:解说词,就是一种配合图画或实物等的文字说明。使观众借助简单的文字介绍,获得深刻的认识。当然,仅仅看定义也许大家还不是太好理解。这样吧,我给大家举个例子。请大家欣赏下面这幅图片。(展示幻灯片:民乐一中图片)

1、提问:大家看一看,这幅图片大家熟悉吗? 可是,对于来我们学校参观的一些人来说,他们熟悉吗? 如果我给它加上一句“民乐一中教学楼”呢?这样大家清楚了吗? 那如果我再给它加上一段文字呢?(展示文字:春日的上午,阳光静静地洒在校园里,教学大楼愈发的显得雄壮威武了。白色的玻璃幕墙,红褐色的点缀,显得那么的和谐与温暖。远远望去,一艘知识的巨轮正在扬帆起航,在知识的海洋里劈波斩浪,驶向远方„„这里,是人才的基地;这里,是成长的摇篮。)

2、提问: 哪一段更清楚,更具美感? 为什么?(学生纷纷讨论发言)

明确:因为它使用了排比的手法:“这里,是人才的基地;这里,是成长的摇篮”,显得有力度,有气势。因为它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教学大楼愈发的显得雄壮威武了”,显得形象生动,而且更具人的感情。因为它使用了比喻的手法:“一艘知识的巨轮正在扬帆起航”,将教学大楼比作了知识的巨轮,也就更加的形象生动了。

这说明了:解说词的语言是优美的,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3、提问:那如果我展示的不是图片,而是连续滚动的画面,比如说电视片呢?如果为它解说的话,是不是还需要一定的顺序呢?这说明解说词要有第二个特点:清晰的顺序。而且在播放的时候,我能不能看着教学楼的图片说是食堂啊?看着食堂的图片说是教学 楼啊?所以说,解说词还应该有:明确的对象。(让学生归纳解说词的特点)小结: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白了,解说词应该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第一,优美的语言;第二,清晰的顺序;第三、明确的对象。(展示幻灯片)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展示幻灯片:解说词的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文中对光年基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部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部分紧密相联,但又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我们游览了我们学校。接下来,我们跟着作者卡尔·萨根一起去游览宇宙吧。四.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思路(展示幻灯片:积累·整合(文章的主要说明对象))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重点的字音、词语。

2、提问: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这篇课文的说明对象或说明要点。

明确:1--6段,写的是宇宙。7--1I段,写的是星云。12--14段,写的是恒星。15--16段,写的是太阳系。17--18段,写的是地球。

提问:大家找的都很准确,那么,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宇宙的?这样的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请大家快速地到文中找找看。(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言。)

明确:由远到近。(中间夹杂着“由大到小”)在文章的第7自然段的最后,“我们隶属于这些星云,我们所见到的星云离地球80亿光年,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然后,在文章的第10自然段的最后“我们现在离地球200 万光年”;接着,在第1l自然段的中间,“我们现在离地球4万光年”;第15自然段的开头,“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离地球1光年的地方”;最后,在第17自然段的开头,“经过一番漫游之后,我们终于回到了我们这个弱小的浅蓝色星球”。因此,本文是由远到近的。(展示幻灯片:感受·鉴赏(与地球距离的远近))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本文的说明顺序是“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其实呢,我们知道,人类在认识宇宙的时候恰恰是相反的,我们通常是站在地球上向外看,也就是——由近到远的顺序。

1、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采用由远到近的顺序呢? 而不是由近到远呢?(学生思考)(先整体后局部,显得更清楚)

2、由远到近好。为什么呢?

明确:因为由远及近符合宇宙大爆炸的演化规律。当时是先 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的。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说,由远到近和由近到远都可以,但是前者更胜一筹。

小结:(多媒体展示):解说词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 宇宙----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行星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① 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② 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分明,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③ 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作者的思想达到某种契合。

五、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作者的解说不沿着人类认识发展的轨迹进行呢?

【明确】当然,按人类对宇宙认识的历程来介绍也未尝不可。课文的介绍顺序是符合宇宙演化规律的,先有宇宙,次有星系,再有恒星,再有行星,这样介绍便于知识的梳理;其二,这是电视片的解说词,由摄影的角度来看,先整体后局部便于把握,而先局部后整体,表述上容易混乱,视觉画面也不好协调。

2.【提问】作者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宇宙辽阔无垠,神秘莫测。而人类生活的地球,只是宇宙中的沧海一粟,“它的存在可能仅仅对我们有意义”。宇宙不因为地球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而存在,而人类的未来,却取决于对宇宙的了解程度。

3.【提问】作者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明确】人类在宇宙中是渺小的,“只不过是晨窗中飞扬的一粒尘埃”;人类关心的大多数问题,对宇宙来说更是微不足道、毫无意义;但是人类又是勇敢、光荣的,他们以渺小的身躯,来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进发出宇宙般的伟大。

4、【提问】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议论与抒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补充了许多相关知识,但是更突出的,是作者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如开始的三段文字和结尾的两段文字,强烈的议论和抒情色彩,融说理和抒情为一体,而且和说明性的文字配合自然,传达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类的认识。语段中的议论和抒情也是随处可见的,如“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等。

5.【提问】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明确】作为电视片的解说词,不仅要让观众了解宇宙的客观构成和相关知识,还要表达人类对宇宙的主观认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意义,这样才能感染观众,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兴趣。所以,议论和抒情不仅没有干扰介绍,反而使介绍更具科学意蕴和人文内涵。

六、质疑释疑,突破难点(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我们的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进化论明确

告诉我们,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我们为什么是大海里诞生的?

【明确】1974年前苏联生物化学家奥帕里涅提出假设,40亿年前,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地球表面出现了第一批氨基酸,这些生命的原始物质掉进了海洋,便形成了所谓的“原汤”,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的原始物质不断地进行组合,其结构越来越复杂,最后产生了生命。)

(2)既然从宏观看来,人类所关心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不断地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明确】虽然地球是宇宙的汪洋之中沧海一粟,虽然人类的努力和付出在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但人类要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探索宇宙的奥秘。对宇宙及其他星体的探索,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更科学合理地驾驭自身,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宇宙的了解程度。)(质疑释疑,构建开放的课堂,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合作交流,资源共享。

七、品读语句,体味特点

提问:我们了解了本文清晰的说明顺序,也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看看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 色?或者说,你喜不喜欢这篇文章的语言?为什么? 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大屏幕。(展示幻灯片:感受·鉴赏(本文语言的特色))

(1)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刚淹没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我们还乡心切。

(人类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的陆地上来的,人类对大海的探索初具规模,但也仅仅是开始。海洋做为可利用资源还有许多仍待人类的开发、利用。“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并且阐述了人与海洋的密切关系:海洋是生命的诞生之地。比喻说明。生动形象。好的解说词是一支感人的歌,一首动人的诗。多用文学散文手法。)

(2)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虽然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已取得了丰硕的出乎意料的成果,但这也仅仅是一个起步。更何况宇宙间可能到处存在着生命,而我们依据目前的科技,仍没有发现怎样才能探测他们的存在,这将是人类宇宙探索史上历史性的一步。作者语言严谨,“可能”表达很有分寸感,“只是”,“而已”“才”“刚刚”用词准确,有尺度,足见人类宇宙探索之长路漫漫。)

(3)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平易通俗。)

(4)从一个星系际的优越地位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象海

水的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的浪涛上,这些光须就是星系。M31跟其他旋涡星系一样,它是一个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火轮。M31通过引力——跟使我呆在坐椅上相同的物理学定律——将矮椭圆星系束缚在一起。(描写说明、打比方、作诠释、作比较。生动形象,风趣引人。)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揣摩作品的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技巧,体味语言特点,培养审美能力。)

小结:本文作为解说词,语言是非常优美的,主要体现在:①善用比喻,形象生动;②巧用拟人,形象生动亲切;③笔带激情,议论抒情相结合;④语含哲理。引人思考给人启迪。

因此,本文不仅被称为是解说词的代表,作者卡尔·萨根被称为“美国著名大众天文学家”,更为重要的是,他还被称为“历史上最成功的科普作家,没有哪一个作家像他一样,“他以对科学的热忱和个人巨大的影响力,引导几代年轻人走上探索科学之路”。所以,这不仅仅是一篇优美的解说词,更是一篇很好很好的科普说明文。

提问: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课文题目是‘宇宙的边疆’,请问宇宙究竟有没有边疆?有没有中心?”(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看来,这个问题还是需要见仁见智的。就在2010年7月6日,欧洲航天局公布首张宇宙全景图。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科学家们 告诉我们这张图仅仅包括了“理论上的”宇宙全景图。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总结呢?(展示幻灯片:思考·领悟(宇宙究竟有没有边疆?))宇宙有边疆是正确的,因为是暂时的;宇宙没有边疆也是对的,因为是扩张的;人们每探索一步,边疆就扩大一步;随着人类的认识发展而不断地扩张。

八、拓展延伸,培养情感(同学互相交流)

提问:文章到这里我们就基本上全部弄清楚了。最后。我想问一下大家:学完《宇宙的边疆》,你有哪些感触与思考?(展示幻灯片:应用·拓展(结合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家园的情感及必要的忧患意识))

明确:(1)①宇宙无涯,探索亦无境:宇宙对于我们似乎是个很遥远的概念,学习了本文,我们进一步知道我们和宇宙只密不可分的。我们所见的奇异的天象和宇宙发生的壮观事件相比,微不足道,宇宙更深处的奥秘和奇观还有待人类去探索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只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宇宙无涯,探索亦无境,继续开拓是我们的职责……

(2)②宇宙无涯,地球很渺小:人类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地球,我们栖居在目前所发现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上,并在这里生存繁衍,生生不息,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人类在一边创造着地球美景,一边留下越来越多的环境灾难,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一系列环境和生态危机全面爆发,正使人类面临空前的挑战。人类狂妄自大地主宰地球只能自食其果。爱护地球,珍爱家园,保护家园,低碳生活,刻不容缓……

(3)③宇宙无涯,人类很幸运: 在宇宙中地球是渺小孤弱的,人类更加渺小脆弱,生命的存在本身就奇迹,我们是宇宙中的幸运儿。热爱生命,热爱家园,积极乐观生活……

(结合课文,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家园的情感及必要的忧患意识。)

九、课堂小结:

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感触了。同学们,温家宝总理曾经饱含深情地说: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探索广阔的宇宙,人类在渺小之中会迸发出宇宙般的伟大。这一节课,我想告诉大家的不仅仅是解说词,更重要的是作者所透露出来的科学精神,而这正是我们人类前进的动力。哪怕是你我前进的一小步,那也是我们人类的一个大胜利!最后让我们一同在温家宝总理的《仰望星空》的诗歌声中结束本课吧!(展示幻灯片)

十、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十一、板书设计:略

第四篇:教学科普类文章的几点收获(精)

教学科普类文章的几点收获 胡霞

由于我们的生活与科学息息相关,而语文又是最贴近生活的一门学科,因此,科普类文章作为文体的一种,出现的几率很大,在课本中常见。从文章体裁来说,近于说明文。它们中有些被称作文艺随笔,有些被称作文艺性说明文,实质上,与说明文的大方向不相左。

这类文章在教学中如何操作,往往成为教学者的一个疑惑。它不像记叙文,有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不像小说,有人物、情节、环境;不像诗词,有意象、意境、情感、表现手法等等。

起初接触科技类文章时,我也同样产生了一些困惑。

首先,它的可读性远不及记叙类文章,虽然也有一些趣味,语言上也能生动起来,但终因缺少故事情节及优美的语言而得不到亲睐。

其次,存在一些专业术语,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再其次,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普遍的学生不会喜欢高深莫测的科学,相对来说文学味较浓的文章受欢迎的程度会大得多。

然而,当我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处理这类文章的教学时,我发现这种类型的文章实际不难操作,相反,它还教会了我很多,比如:重视科学素养的培养,用科学的精神审视现实,在探索宇宙奥秘中体验求知的快乐。下面结合教材,谈谈我在教学中得到的几点收获:

一、科普类文章并不神秘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探索精神是其中最灿烂的一枝。千百年来,人类用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不断扩展着对神奇大自然,对奇妙的科学以及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在永不停顿的对未知领域的探究中,人类建构起了多姿多彩的迷人世界。

地外文明真的存在吗?动物为什么要冬眠?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回事?我们能不能跨越时空?

面对宇宙时空中无穷无尽的奥秘,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与我们的生活及生存密切相关的知识,而科普文章正好满足了我们的这个愿望。比如:《月亮上的足迹》,通过对它的学习,仰望夜空时,我们就可以不再因解不开的秘密而心生疑惑,相反还可以借助古代神话故事发挥想象,撕开宇宙神秘的面纱,你便能体会到探索的无穷乐趣。《看云识天气》这篇文章,密切联系生活,并且可操作性强,在

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通过文中所介绍的有关知识,结合观察,掌握天气变化的奇妙现象,获得如何利用天上的云彩识别天气的能力。

二、促进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提升

由于科普类文章文学性不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因此相应的增加了教学的难度。这对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也是一个挑战。在初接触这类文章时,我也不是特别喜欢,尤其是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所以有时仅仅只是把它作为一般的说明文来教。然而,当我们确定了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题时,在深入的研究后,我终于渐渐体会到了进入科学领域这个奇幻世界的诸多乐趣。开始喜欢并重视这类文章。比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只要你细细品读,会发现原来我们生活的环境多么精彩,那些平时我们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以及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可以如此美丽的呈现在眼前。当老师能首先做到熟悉并热爱科普类文章,教学中能有意识的引导,重视在语文学科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时,真正的教学相长便实现了。

三、可以挑战教师的教学方法

科普类课文是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但由于此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没有太多的情感元素可以挖掘,如果讲解分析过多,知识拓展过滥,把语文课当成了科学课,当成了说明方法的专题讲座,课堂上气氛沉闷,忽略了语文基本功训练。如何上好科普类课文呢?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在接受着挑战。我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感觉效果还不错。

第一,质疑问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先让学生自己通读文本,提出问题,再针对问题答疑,实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明确读文方向,然后扣住“质疑问难”这两个贯穿全文的问题,将它作为主线串联讲读全过程,达到以疑促读,理解课文的目的。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读提出这样的问题:罗布泊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为什么称它为“仙湖”?它又因何消逝?而它消逝后将会出现怎样的一个景象?当这几个问题得到解决后,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第二,抓关键词句,以语言基本功训练激发学习兴趣。审视当前的语文课,我们追求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科普类文章,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常识后,往往存在忽略文中的字、词、句、修辞、标点、表达方式等语文形式的现象。而课文是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介绍科学常识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抓住语言因素,通过对句、段的分析,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科学常识。如《蜘蛛》一文,作者用感性的乃至略带夸张的语言,表现蜘蛛之间的残忍争斗,但是观察到蜘蛛网到黄蜂,却没有当作美餐,作者的洞察是蜘蛛的“量力的原则”,对于不能制服的对手,就干脆释放,而且把破损了的网放弃。所有形象的、略带夸张的描写,都是为了这一点相当客观的发现服务。吸引读者的主要不是

作者的情感,而是作者对蜘蛛生存策略的发现。在文学与非文学的交织中,读者兴味被调动起来,继续获得动物科学知识:蜘蛛善于保存体能,当苍蝇落入罗网时,它并不急于吞食,而等待苍蝇挣扎到精疲力竭之时,才去捕获。这其间所用的词语,诸如(避免引起“苍蝇更大的惊惧”、“俘虏奋力逃走”、“耐心等待”、“俘虏的无效挣扎”、“精疲力竭”、“玩弄于股掌”、“胜利品”等,其功能,都不过使过程更为有趣。实现了文本“工具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第三,在课外延伸中提升认知能力,拓宽视野。

因为科普类文章注重的是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便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已知和未知的事物,而且这类文章所涉及的科学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因此,学习当然不能局限于书本。于是,在教学中,作为课内知识的延伸,特别设计了“要求学生课外收集整理资料”这一环节,以此来培养学生好学多思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确实,科学的普及,不是坐等能等来的,必需要付出汗水与努力,我相信,只要我们有一颗关爱自然、关爱人类的心,这是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实现的。

第五篇:论文: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定稿)

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腐败是国之大敌,党之大敌,民之大敌。党风、政风的好坏,事关人心向背。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再一次重申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这一命题。当前,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甚至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持续严峻。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持反腐倡廉,坚决同腐败现象作斗争,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之一。反腐倡廉建设是我们党在当前形势下,必须始终抓好的头等大事、头等政治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全党同志特别是党员干部,一定要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党员干部必须以身作则。为了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我觉得作为教育部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树立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要加强教师理想信念和从业道德教育,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使教师知法守法,增强反腐倡廉的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把反腐倡廉作为自觉行动,防止违法违纪行为发生。由市场经济特点决定,人的价值观念会趋于多元化,要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刻苦钻研科学知识、提高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外,教师队伍必须提高个人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提高精神境界,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和品行,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廉洁自律,自觉用党纪国法约束自己,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勤于慎独自律。因此就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完善教育的各种管理制度,搞好治本抓源是有效监督的基础和前提。常言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反复出现的问题从规律上找原因,经常出现的问题从制度上找原因。没有制约的权力易发生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搞好学校制度建设,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发生是解决诱发腐败深层次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管理制度,把事后监督变为事前监督,做到关 口前移,才能保证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要根据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要求和教育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不断完善教育内部的管理制度,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学校领导和教师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是有效预防违法违纪行为发生的重要保障。要把从人管人转变为制度管人,做到环环相扣,做到既有利于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又互相制约和监督。

3、严格执行管理制度,保证监督的有效性。谎言说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规章制度不能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再好的制度如果不执行,犹如拂面抱琵琶,遮遮掩掩,也会变成废纸一张,效力大打折扣。因此制度制定了就要有效的执行,要使个人始终处于组织和制度的制约和监督之下,应切实发挥学校党支部监督保证作用和职工代表的民主监督作用,做到大问题的决策实行集体决策,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搞好校务公开制度,充分集中集体和群众的智慧,反对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减少工作失误,防止个人犯错误。在党风廉政工作上,党政互相监督,上级和下级互相监督,一级保一级,构筑互相制约和监督体系。防止腐败行为发生。

4、党风廉正建设既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党风建设,首先就是要把那些好的制度,好的传统作风,恢复起来,发扬起来,使之成为现叫代党的生活的规范。”与此同时,邓小平还根据当时形势发展需要,以改革和创新精神提出了—系列富有新意的观点和思想。江泽民同志在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高度概括了“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明确提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毁灭。″他告诫全党,既要充分队识反腐败斗争的紧迫性,又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坚定信心,扎实工作,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把反腐败斗争深入进行下去。党中央把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归纳为:进一步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大案要案,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三项工作格局:一是说明了三项既是紧迫性,又是长期性工作;二是说明了这项工作是关系到党生死亡的经常性工作;因此,党风廉止建改绝不是靠搞几次运动就能一蹴而就的。党风廉正建设,要靠教育,更要靠法制,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又一鲜明观点。江泽民同志认为,干部队伍建设的 2 基础是教育。无论是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还是防范腐败问题,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都要坚持教育在先,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他引用邓小爷同志的教导告诫全党:“搞廉正建设要靠法制”。加强党风廉止建设,之所以要靠教育,靠法制,这是因为从教育而言,思想工作是我们党的优秀传统和政治优势。因此,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搞好党风廉正的一个治本的办法。从具体事抓起,抓住典型教育全党,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党风廉正建设理论的又一重要特色。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指出:“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我们的党,葬送我们的人民政权,葬送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他要求风廉正建设理论的又一重要特色。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指出:“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我们的党,葬送我们的人民政权,葬送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他要求全党同志思考当今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因腐败问题严重而丢失政权的教训,要全党同志与都警觉起来。近几年来,我们的党在抓典型案件的查处中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逐步实现了以党风廉正建设的实际成果取信于人民的目标。

5、深入党风廉政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强党风廉正建设工作的要求,开展现实工作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深入党风廉正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开展党风廉正建设,要按照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全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通过做好党风廉正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促进我们党始终坚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坚持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同人心群众的血肉广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蓬勃朝气。深入开展党风廉正建议和反腐败工作,必须围绕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要务来进行。

6、党风廉政建设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

执政党要有效执政,必须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基础,扩大党对社会各个利益群体的影响力,把执政党的根基牢牢扎在社会之中。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主线,贯穿于党的各方面建设之中,决定着党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党 3 的各方面建设则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党的执政能力是党的建设水平的综合体现。那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有赖于全体党员的积极活动与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最基本的途径,就是通过广大基层党员了解群众意愿,反映群众要求,使党更好地代表人民利益。党员分布于社会的各个方面,遍布于各个行业,生活于各种人群之中,同群众有着广泛而直接的联系。他们比较容易了解群众的思想情绪,容易把握住群众的意愿要求,能够为党的中央和地方领导机关制定决策提供实际依据,使党的政策更能反映民意,代表民意。同时,党员又能够紧密联系实际,帮助群众了解掌握党的政策,使党的决策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赞同、所接受,并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并且,党员又是人民群众了解党、认识党的窗口。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正确与否,不仅体现在党的纲领、政策中,更体现在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活动中。人民群众更多的是通过身边党组织、党员干部、党员的具体活动来了解党、认识党的。党员的状况直接关系着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关系着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从而最终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

当然,市场经济给社会带来了发展的活力和生机,由于“经济人”的特性,存在着利益驱动,也给人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诱惑,给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对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强化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必须抓好这项工作,我们要深刻总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践经验,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高度出发,要深刻认识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做到把反腐败斗争作为一项长期而持久的政治任务来抓。

下载论科普类文章的重要性及如何阅读论文1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科普类文章的重要性及如何阅读论文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统计科普文章

    统计数据频遭质疑 统计方法亟待改进 -[关键词]统计数据失真、信任危机、改进统计方法 [摘要]近几年来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如房价、CPI、在岗人员平均工资等屡屡遭到老百姓的质......

    科普文章读后感

    生活中的科学 ——读《世界上最脏最脏的科学书》有感 徐州民主路小学三(8)班 张丁午“嗡……嗡…..”我躺在床上,耳边传来令人厌恶的声音。我“啪”地猛拍了一下。 接下来,我挥......

    心理科普文章

    事实上,没有任何习惯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习惯的养成都需要挣扎才能做成的。我们只有一个习惯是天生的——“懒惰”。无论小孩还是大人,懒惰都是天经地义的——谁都得经历或长或短......

    科普文章读后感

    《千亿个太阳》读有感 曾几何时,当我漫步在图书馆里那一列一列的书柜之间时,不经意走到了天文类书籍前。 记得以前一直听哥哥给我讲关于天上那一颗颗星星的故事,所以心中一直......

    物理科普文章

    物理科普文章第一篇 2011年诺贝尔物理奖--超新星与暗能量的发现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了三位在发现宇宙加速膨胀的研究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学者:Perlmutter, Schmidt和Riess.......

    性知识科普文章

    封建、闭塞只会使一个民族成为井底之蛙,紧闭大门不了解世界的进步,老是那句-----我们大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这真不知是谁想出来的谎言,不!也难为说这句话的人了,因为他本身就......

    科普文章(五篇范文)

    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类型的特征和性质。 (一)科学小品主要特点 (1) 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

    让科普类文章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让科普类文章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摘 要:本文从科普类文章加强教学“语文味”的必要性入手,通过对科普类文章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从读、写、说三方面调制科普文章“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