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资本论考试题目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思考题: 1.简述《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及其过程。2.《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结构体系各是什么? 3.《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4.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伟大贡献。5.《资本论》中关于商品二因素的理论。
6.《资本论》中关于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理论。
7.《资本论》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的理论。8.《资本论》中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理论。9.《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如何论述的。
10.为什么说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1.马克思是如何揭示货比之谜的?
12.《资本论》中关于货比的职能及货比的流通规律。13.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 14.《资本论》中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理论
15.《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两种基本方法。16.为什么说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7.试述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18.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代的解释力如何?你是如何评述的? 19.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带来什么启示? 论述题
20、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整体理解或解读《资本论》”命题的认识。简述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及其过程 创作背景:
(1)产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空前发展。
(2)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也会暴露出巨大的社会矛盾,每隔若干年就会爆发经济危机。(3)工人阶级日益成熟,工人运动日益高涨。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4)革命运动呼唤革命理论,《资本论》应运而生。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为工人运动找到合法的理论指导。过程:
从马克思本人来说,1843-1883年四十年间来对资本论进行创作,个人完成一二三卷以及第一卷的校对及出版,二三卷校对出版由恩格斯完成,分别在1885年、1904年出版,第四卷委托考斯基完成。
(1)马克思在大学期间(1835-1841年)学的是法律,后来又致力于研究历史和哲学。(2)1843-1857:马克思为资本论的创作做了研究准备。(1849年定居伦敦)(3)1857-1861:对前15年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写下一系列的经济学手稿,在经济学领域中发生了一场科学革命。这一期间的经济学手稿,现被统称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58年马克思拟定的写作计划是六个分册: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国际贸易、世界市场。
(4)1861.8-1863.7:。马克思实际写成了一部包括23个笔记本的内容丰富、卷帙浩繁的手稿,即《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
(5)1863.8-1865底。马克思开始正式以《资本论》为标题进行写作。(6)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资本论》第1卷是马克思呕心沥血、牺牲健康、家庭和幸福,历经千辛万苦写成的一部光辉著作。(7)恩格斯整理出版了二、三卷。1885年出版第二卷,1894年出版第三卷。(8)受恩格斯委托,考茨基整理第四卷原稿,于1904年、1905年和1910年分别出版了《剩余价值学说史》的第1、第2和第3卷。1954——1961年苏联重新整理出版了第四卷手稿,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1962——1964年则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二版第26卷(共分3册出版)。
2.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结构体系各是什么?
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交换关系。结构体系:《资本论》的基本结构体系《资本论》的理论部分是一个逻辑严密、理论完整的科学体系,它由三卷组成: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集中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本身的生产;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仍然是以产业资本为代表,但以流通过程为对象,既考察属于流通的范畴,又从流通角度考察有关生产的范畴;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以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为对象,研究作为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资本论》“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其逻辑体系中,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核心经济范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最基本的经济规律,资本同劳动的对立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运转的轴心。3.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答:历史地位:
它是一部具有跨时代历史意义的科学巨著。它的出版是经济学史上的一次革命。以辩证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它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指南。现实意义:
它是认清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问题实质的理论指导。对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理论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4.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伟大贡献。答:(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2)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它强调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它强调和认可了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确认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这是劳动价值论的精华部分。
(3)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方式和途径。这种界定不但说明了商品交换所依据的量的关系的决定、商品交换的性质,而且说明了价值的实现途径及其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它极大地扩展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把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和运用推到一个相当高的理论和实践层次。(4)价值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守等量社会必要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5.资本论中关于商品内在矛盾的理论。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的内部矛盾主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1)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它表现为任何一个使用者都不可能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占有使用价值就必须让渡价值,占有价值就必须让渡使用价值。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而一旦交换失败,商品价值不能实现,使用价值不能进入消费,商品的内在矛盾就不能得到解决,商品就不能成其为商品。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间上、空间上都是不可分割的。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了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历史性。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的劳动产品不能用来交换,它们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而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将其还原为同一的抽象劳动计算其劳动量。
(3)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表现在:从对立的角度来说,两者是有差距的。如果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的部分价值就得不到实现。统一表现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众多个别劳动时间构成的一个平均值,是一个平均量。(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个矛盾产生的基础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其矛盾性表现在:作为私人劳动,一切生产活动都属于生产者个人的私事,但作为社会劳动,他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他的私人劳动才能转为社会劳动。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性,并不是它的社会性,他的私人劳动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即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他自己并不能决定,于是就形成了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解决。商品卖出去了,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才得以体现,他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才能得到补偿。6.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如何论述的。
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表现为价值规律,它对任何商品经济都发挥作用,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中的个别劳动耗费和社会劳动的使用都具有制约作用,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一种商品总量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总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方式表现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与供求关系相互影响,最后供求趋于平衡,价格接近价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恰恰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调节、刺激、分化作用。调节作用: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和市场竞争实现的。
刺激作用: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分化作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经营管理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不同,在价值规律作用下会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7.为什么说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答: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
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8.马克思是如何揭示货币之谜的?
答:货币和价值一样,都是商品经济的范畴。马克思以他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深入考察了货币的起源,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分析了货币的形式、货币职能和货币的流通量,形成了内在统一的货币理论体系。
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矛盾运动中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价值形式是指商品的价值所赖以表现的形式,它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1、简单的价值形式
“20码麻布=1件上衣”
在这个公式中,前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或者说,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后一个商品起等价物的作用,或者说,处于等价形式。
马克思分别对简单价值形式的两极进行了考察,最后进行了综合考察。
(1)相对价值形式:马克思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商品进行了分析,以说明商品价值是怎样表现在价值形式上的。
(2)等价形式:马克思对等价形式的分析,主要用以说明它的性质和特点。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马克思对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分析,主要是阐明其特点。他先分析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的质和量的变化,然后分析特殊的等价形式,最后指出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及其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的客观必然性。
3、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就是指在价值表现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的商品是一系列的许多不同种商品;而处于等价形式地位的商品,则只有一种特殊商品,它充当其他一切商品的等价物,并以它的使用价值自然形式,统一地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一般价值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它同前面两个阶段相比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4、货币形式
当一般价值形式中的一般等价物被固定在某一特殊商品上时,价值形式就发展到第四个阶段——货币形式。
商品的价格只不过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而已。9.资本论中关于货币的职能及货币的流通规律。106页 答: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就是用来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尺度。
2、流通手段:用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在这里,马克思论述了:商品的形态变化、货币的流通及其规律、铸币及价值符号等。
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
4、支付手段: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运动时所执行的职能。
5、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前两个职能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职能;而后三个职能只是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以后才逐渐产生的 货币的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货币流通的规模是由商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的。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
(3)货币流通速度,即一定时间内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周转次数。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公式表示为: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
在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后,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会发生变化。用公式表示为: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待售商品总额-赊售商品总额+到期支付总额-彼此抵消的支付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10、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164页
答: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必要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马克思说:货币要转化为资本,他就必须在市场上找到双重意义的自由人:“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东西。”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时,揭示了资本运动与商品经济规律的基本矛盾。马克思说:“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这一矛盾表现为,资本本性的要求增值,但流通过程只会使商品形态发生变化,商品交换必须以等价为基础,它不可能出现价值增值。
面对这一矛盾,马克思运用排除法,首先说明在流通领域中等价交换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其次说明在流通领域的非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再次说明商业资本的高利贷资本不能说明资本的基本形式;最后,马克思说:“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是解决问题的条件,正确的答案必须在这个范围中来寻找。
在这个范围内,马克思认为,要想把货币转变为资本,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找到这样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这个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特别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是资本增值的奥秘所在,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资本本性(增值)与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矛盾的关键所在。
11、《资本论》中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理论?
答: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具有人身自由:必须能够支配它。一无所有:“不得不把„劳动力本身当作新商品出卖”。
2、劳动力价值和使用价值(1)、劳动力价值包括:劳动者本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养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必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的特殊使用价值:(2)、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正是看中了它的这种特殊使用价值,并通过对它的支配来生产剩余价值。
12、《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两种基本方法?173页 答:剩余价值的生产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流通公式时发现,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一个“价值增量”。在分析资本总公式,即W—G—W’时,马克思指出,G’=G+ 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他“把这个增值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进一步分析发现,劳动力的作用“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一个超额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就是产品价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马克思把工人劳动时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工人自己的劳动,即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的是剩余价值。“我把工作日的这部分称为剩余劳动时间,把这段时间耗费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的那个点,并由资本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这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只有当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扩展到同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有关的生产部门,以致使属于必要生活资料范围、从而构成劳动力价值要素的商品便宜时,一般剩余价值率才会最终受到这一整个过程的影响。”
3、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相对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是通过个别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
超额剩余价值: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13、为什么说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426页
答: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为:(1)、如果说劳动是商品有价值,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决定。无谓的同义反复。如果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种同义反复不能说明任何问题。(2)、在市场上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不能作为商品出卖。如果劳动是商品,应同其他商品一样,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但劳动不能事先独立存在。(3)、如果说出卖的是劳动,或违反价值规律或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基础。劳动如果是商品,具有价值,不是否定价值规律,就是否定剩余价值规律,结果都会否定资本主义制度。(4)、工人的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用以后才开始,这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工人不能出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必须把劳动力和劳动区分开来,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它潜存于人的身体中,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的实现必须以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条件。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因此,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14、试论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
答: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为基础的占有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生产者对自己的商品具有所有权,并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占有别人的商品。具体说,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关系中,商品生产者是权利平等的又是互相对立的。在进行商品交换时,双方要互相承认对方的所有权;要取得对方的产品,就必须让渡自己的产品或货币。既然双方都承认对方具有商品所有权,权利又是平等的,那么在让渡商品时就必须进行等价交换。遵守了等价交换原则,就意味着遵守了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内容是: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无偿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而工人却不能占有产品,他们只能保持劳动力以便作为商品继续出卖。这一占有规律,在资本的一次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一次性地占有;在资本的简单再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不断反复地占有;在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不断扩大地占有,其占有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且是用已经占有的剩余价值再去购买工人劳动力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占有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扩大、不断深化的过程。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的直接对立物。马克思说:“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为基础的占有规律或私有权规律,通过它本身的内在的、不可避免的辩证法转变为自己的直接对立物”,即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最初,资本家和工人在劳动市场上进行劳动力买卖时,是遵循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但是在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这个“表现为最初行为的等价物交换,已经变得仅仅在表面上是交换”,即作为商品生产所有权表现的等价交换仅仅是形式,而它的内容完全改变了。因为这时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关系来看,用来交换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只是不付等价物而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产品的一部分;这部分资本不仅必须由它的生产者即工人来补偿,而且在补偿时还要加上一个新的剩余价值。这表明,劳动力买卖的等价交换仅仅是形式,其内容则是无偿占有,即“资本家用他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别人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再换取更大量的别人的活劳动”,这是对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深刻揭示。
15、资本家为什么要进行积累?批判西尼尔的“节欲论”?199页 答: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原因 首先,马克思分析研究了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两个方面的必然性: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压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外,还必然增加资本量,以扩大生产的规模和剥削的范围。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外部压力。在资本主义竞争中,大资本总是处在有利的地位。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保存自己,击败对手,资本家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激烈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
其次,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家不但要积累,而且也要享受,资本家的挥霍仍然和积累一同增加,一方决不会妨碍另一方。批判西尼尔的“节欲论”
所谓“节欲论”是西尼尔等提出来的,效用是能直接或间接产生快乐或避免痛苦的能力,价值由三因素构成,供给受三种手段制约,“劳动”是工人放弃自己的安乐和休息所作的牺牲,资本是资本家的牺牲。工资是劳动的报酬,利润是节制的报酬。马克思对其的批判有三点:
第一,把资本积累说成是资本家实行“节欲”的结果,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任何社会形态内,都不仅有简单再生产,还有规模扩大的再生产。也就是说,即使没有资本家的节欲,生产和再秤也照样进行。
“节欲论”还有意掩盖了剩余价值是积累的源泉这一事实。
当资本家拥有大量财富时,他不但可以大量地积累,而且还可以大量地享受。
16、试论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答: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社会积累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也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即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由于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和资本都以同一原因而发展起来的,所以,产业后备军的数量是和财富的数额一同增长的。但是,同现役劳动大军相比,产业后备军的数量越大,社会的相对过剩人口也就越多。工人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正比,工人阶级中贫困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马克思的这段话,主要包括三个内容: 第一,资本越是积累,产业后备军就越大;
第二,产业后备军越大,经常失业的人口就越多; 第三,工人越是失业,他们就越是贫困。
把这三点合并成一句话就是: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由于失业和贫困而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日益发展。“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指由资本积累引起的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的内在必然联系。它是对资本积累理论的科学总结,也是对资本积累过程对无产阶级命运影响的科学概括,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阶级对抗性。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个别资本是通过资本的积累、积聚和集中这些形式增大的,从而使社会财富有利于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同时,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家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发生质的变化,使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率越来越小。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要求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从而更加剧了社会财富的集中。可见,资本积累过程从资产阶级方面来说,就是资本规模扩大和社会财富集中的过程,就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从工人阶级方面来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他们沦为失业者和陷于贫困的过程。因为,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增加,可变资本的绝对量虽然也会增加,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则日益下降。而且,当有些部门或企业采用新的技术设备,迅速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时,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还会绝对减少。同时由于机器的广泛使用,大批妇女儿童走进工厂,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及一部分中小资本家也加入了雇佣劳动者的行列,使得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增长。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必然出现相对过剩人口,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使无产阶级陷于贫困。可见,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资本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条件。所以,资本积累的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就是产业后备军的形成过程,就是社会财富创造者无产阶级的贫困过程。
17、试述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答: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马克思认为, 在物物交换形式下, 买和卖是同时发生的, 因此不存在产生危机的因素。危机作为生产和消费失调的现象, 是随着商品交换而产生和发展的。在货币执行购买职能的过程中, 有的人只卖不买, 这样便潜伏了危机的可能性。随着货币的支付手段的出现, 只要有一个人不能如期支付, 就会导致一大批人无法支付, 从而进一步增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但是, 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 危机只具有可能性, 因为“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 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 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 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只有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 危机才能从可能转变为现实。(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本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导致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但是巨大的生产力所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只是属于少数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如果这些商品不能顺利卖出去, 资本家就不能获取剩余价值, 再生产活动就会受阻。于是发生了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成本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只要资本主义存在, 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三)信用制度是形成经济危机的主要杠杆
信用不是危机爆发的原因, 但它对于危机的发展起着促进和强化的作用,是“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信用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另一方面, 信用造成了一种虚假的需求, 隐蔽了生产过剩的事实, 促使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扩大和投机活动, 最终必然导致生产的过剩,这个时候会出现债务偿付危机, 信用出现紧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货币的追求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在“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的抵消支付的人为制度”。遭到破坏的时候, 信用危机转化为货币危机, 经济危机进入全面爆发的阶段。(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往往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会发生, 并且是隔一段时期发生一次。从一次经济危机的发生到下一次经济危机发生之间间隔可称之为经济周期。马克思认为经济周期由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组成。(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二重后果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爆发, 具体表现为整个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遭到极大的破坏。但是对于经济危机的影响, 马克思是辩证看待的。马克思指出, 危机一方面是旧的生产平衡破坏的结果, 但另一方面, 又反过来成为解决原有冲突的力量。他认为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 永远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
18、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代的解释力如何?你是如何评述的?
作为一种理论,它的适用范围是历史的有限的,必定要随着历史的前进、各因素的改变而发展变化以求适应,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也不例外,随着历史的前进,它也在当代遭遇挑战(1)、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向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提出挑战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无政府状态,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也是经济危机频繁发生并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主要成因。然而, 二战结束以来, 尤其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与调控, 已成为贯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整个过程的普遍现象。马克思当年所描述的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基本上已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是经济运行呈现出明显的可调控的发展态势。经济危机虽然始终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不断发生, 但发生的成因、强度、形式与内容却不同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所阐述的相关内容。(2)、当代科技革命向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提出挑战 战后资本主义出现了两次重大的科技革命。第一次是20 世纪40~ 50 年代, 以原子能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第二次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 以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6 大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当代资本主义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盲目性程度大大降低、再生产各环节更为协调、同时改变了固定资本再生产周期物质基础的作用, 使得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减轻、经济周期缩短, 这些表象是马克思经济理论所不能解释的。(3)、社会主义经济危机向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提出挑战
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殊产物,“现实危机只能从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运动、竞争和信用中引出”。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也出现过类似经济危机。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经济结构一度出现严重比例失调, 在2005 年就出现水泥、电解铝、钢铁、电力、房地产等5 大行业生产过剩问题。这些问题超出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范围, 是其难以解释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受到诸多现实的挑战, 它已经不能完全正确地解释现实经济危机现象。然而,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特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 它必将随着经济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也不例外。我们不能因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历史局限性就完全否定其科学性。理论的发展都需要在对历史的批判与继承中进行,因此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还将继续随之发展下去。
19、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带来什么启示?
答: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具体说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必然爆发经济危机,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受时代的局限,马克思并没有预料到社会主义革命首先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更没有对这些国家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做出探讨。当前,我国运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也可能发生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带来了什么启示?
1、严格规范市场,防止市场失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要求充分的经济自由。政府应当积极建立市场规则、完善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提供市场所不能提供的公共物品、解决市场外部性问题,解决市场所不能解决的政治社会问题。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无效供给”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必需的,但不应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应把投资重点转向技术创新、设备改造、人才培养上,而不是原有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注重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发展高新技术的同时,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为减少无效供给,在宏观上立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杜绝粗放型的经济增长;从中观上提高各级地方政府认识,避免在地方利益驱动下过度的重复建设;在微观上,强化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进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尽量避免企业出现盲目扩产,从而减少无效产品供给。
3、调整收入分配,避免两极分化,增大有效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现象不断加剧,尽管社会公众的实际收入总体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但是社会消费需求的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调并存。在当前我国内需不足的情况下,采取适当措施如减轻农民负担,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调整个人所得税等等,努力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4、加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近年来国外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其根本原因是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与实物经济的相对萎缩导致经济危机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危机的实质仍然是生产相对过剩。眼下,中国已经“入世”,金融业面临的冲击将不可回避。金融市场的开放在给本国带来发展所需的资金的同时,也把金融风险引入国内。当前我国的金融体制还存在诸多弊端,这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主义可能发生的经济危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危机,两者之间有着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爆发经济危机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不完善。虽然社会主义国家可能出现经济危机,但它绝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矛盾,危机完全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这一点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20.管理劳动是否创造价值?资本家的管理劳动创造价值对剥削率产生什么影响?86页 答:
管理劳动创造价值:管理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形成的,管理劳动与科技劳动一样已经成为所有劳动形式中最重要的劳动,管理劳动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生产要素及生看运营运动过程建立起的系统的结构和程序,并对其进行调控,使之形成系统的有序运动,保证总体劳动的正常产出水平并促进其增长;另一方面,是根据经济组织或社会经济运行情况的变化,对现有的生产要素及其生产经营运动过程的运动结构和程序的重新组合和优化,从而适应情况的变化并大幅度提高总体劳动的产出水平。管理劳动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复杂劳动而是高度复杂劳动,始终是在智能的支配下完成的,因此比一般复杂劳动能够创造更高的价值。
管理劳动是生产劳动的一部分,管理劳动者也是“总体工人”的一部分,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日益多样化,商品价值的创造也必然要由许多的劳动者的劳动共同完成。“许多劳动者”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总体工人”。显然,“总体工人”首先必须是同一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不过,他们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可以从事不同的职能。管理人员在这一生产过程链上从事管理职能的劳动一旦凝结在商品中,就无疑构成了生产劳动的重要部分,管理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就无可厚非了。
(2).由于管理劳动是一种高效率的劳动,管理劳动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减少制造使用价值的活劳动耗费,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因此在同样的条件下创造更多的价值。资本家的管理劳动也是如此,由于管理劳动能降低劳动者制造使用价值的物化劳动耗费,减少商品中包含的过去劳动,从而降低了商品的个别价值,在同样的条件下创造更多的价值。因此,资本家的管理劳动创造价值会提高剥削率。
21.科技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科技产品的价值是如何构成的?85页 答:科技劳动是最具有探索性的和创造性的劳动形式。它包括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两大领域,其产品主要是各种新知识,包括新思想、新技术、新观点、新方法,并在应用中转化为各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科技正越来越多地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科技正在成为核心生产要素。
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不仅分析了体力劳动的消耗,而且分析了脑力劳动的消耗。根据其总体工人的概念,生产工人只是“总体工人”的一部分,他们“较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而“总体工人”中的一部分,像科技、管理等其他劳动者“较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在生产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座位总体工人的一部分,他的劳动产品虽然没有确定的物质形态,但是,只要他的劳动融入总体工人的劳动之中就是创造价值的劳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生产劳动的含义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科技劳动将成为创造价值的劳动的主要部分。因为把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过程,不仅提高了生产资料的效能和效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造就出了高素质的劳动者、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科技劳动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科技生产要花费更多、更复杂的劳动,因为科技本身凝结了比物质产品更多的人类劳动,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它所转移的价值也更多。科技产品具有价值,其价值结构包括:活劳动价值,即脑力劳动和依附的体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载体价值;劳动资料价值,即转移到科技知识中去的硬资料价值和软资料(情报信息资料等)价值。创新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很大。从科技产品与与劳动的关系上看,是科技劳动,即科技只是生产者提供的活劳动,而不是科技本身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一种活劳动的形式,科学技术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所创造。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
科技产品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衡量,由他的价格表现出来。但对于一部分知识产品来说价格有时并不能真是的反应价值,这是因为:一,它们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具有外溢性;二,部分知识产品具有垄断性,可以获取垄断价格。
22、供求关系与市场价值的关系。152页
答:马克思认为供求关系并不说明市场价值,而是相反的,市场价值说明供求的变动,马克思同样认为,供求实际上从来不会一致,供求一致的现象在科学上等于零。虽然在任何一个场合供求总是不一致,价格总是偏离价值,因此,供求关系不是说明价值本身,而是说明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的偏离。马克思考察了供求关系调节市场价格的变动,并实现供求平衡的机制:如果需求减少,因而市场价格降低到市场价值以下,结果资本就会被抽走,这样供给就会减少;反之,如果需求增加,因而市场价格高于市场价值,结果流入这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就会过多,生产就会增加到如此程度,甚至使市场价格降低到市场价值以下;或者另一方面这也可以引起价格上涨,以致需求本身就会减少。上述机制归结起来就是,如果供求决定市场价格,那么另一方面市场价格,并且进一步分析,也就是市场价值又决定供求。供求关系说明市场价格与价值的偏离,价值规律的作用使价格与价值趋向一致,从而使供求趋向一致。根据马克思的分析,与供求关系相关的价格偏离价值反映价值规律作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方面,在同一时间,有的商品价格高于价值,有的商品价格低于价值,这种和市场价值的偏离会作为正负数互相抵消。另一方面,从趋势看,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动,偏离价值的价格会与价值趋向一一致,虽然从本质上讲,价格的波动是由价值规律调节的,但供求、竞争不是被动的,它们不但能够说明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它们的作用也能使偏离价值的价格与价值趋向一致。
23、相对过剩人口是如何产生的?它对资本主义有何作用?
答: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力直接相关,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表现为四种形式: 一是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这种形式的过剩人口主要存在于现代工业中心——工厂、制造厂、冶金厂、矿山等。这种形式的过剩人口的特点是,随生产规模的扩张和收缩,工人时而被吸收到生产中去,时而被解雇投入到失业队伍中来,经常处于就业和失业彼此交替状态。大工业的本性、技术的进步、机器的替代推动了或决定了劳动的交换、职能的变动和工人的全面性流动。
二是潜在的过剩人口。这主要是指农业的中的过剩人口,从表面上看来,这些人口还处于就业状态,但他们仅仅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所以这部分失业人口处在潜在的形式中。农业中存在过剩的人口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中资本的积累和有机构成的提高,从而引起农业劳动力需要的绝对减少,之所以说绝对减少是因为资本对人口的这种排斥不像在非农业的产业中那样会由于更大的吸引而得到补偿。三是是停滞的过剩人口,这种形式的过剩人口是现役劳动大军的一部分,但是就业极不规则,这种过剩人口主要源于大工业和农业的过剩者,特别是源于那些手工业生产被工厂手工业打垮,或者工厂手工业被机器大生产打垮而没落的工业部门所排挤的过剩出来的过剩人口。另外还是停滞过的人口自身的繁衍。
最后,还有一类处在社会最底层的相对过剩人口。包括四类,一是有劳动能力,但属于非技能劳动者;二是孤儿和需要救济的贫民的子女;三是衰败的、流落街头的、没有劳动能力的人,这些人主要是因分工而失去灵活性被淘汰和年龄超过正常年龄的人;四是在现代工业的生产过程中因公伤残者等。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来说,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积累的产物,同时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存在的一个条件,它对资本主义的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相对过剩人口可以适应资本时而收缩时而扩张的需要。随着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扩张力增强了,这要求有大批的工人可以突然被提供到需要的地方,而不致于影响其他部门的生产,而相对过剩人口提供了一支随时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第二,由于后备军的存在,资本家可以加大对在职工人的剥削程度,失业工人对现役劳动军至少有两大影响,一是失业的压力迫使在业工人过度的劳动;另一方面,就业人口的过度劳动又加剧了失业工人队伍,扩大了它的产业后备军的队伍。
24、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416页 答: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里是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他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相适应的,并且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基本关系至少有一下三个方面的论断:一,分配关系由生产关系决定,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着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所处得色地位,同时也决定着神会成员在社会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的性质、方式,以及决定着分配的对象和可供分配的产品的数量,社会成员以什么样的社会形式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取决于他们以什么样的社会形式参与生产。二,是分配关系与生产关系本质上的同一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分配形式以生产关系为前提;2.生产关系又要通过分配关系来实现,各种分配形式实际上是生产要素所有权的实现形式;3.许多分配范畴同时又是生产范畴,就是说这些分配范畴可能成为生产条件的分配形式。三,是分配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如果分配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他将成为生产力的推进器,否则将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25、年价值产品(国民收入)是如何在各要素所有者之间分配的? 年价值产品
v(转化为雇佣劳动者的工资)(国民收入)+
利息(生息资本家的收入)平均利润
+
m
企业家收入(职能资本家的收入)
超额利润(转化为土地所有者的收入——地租)
在课本425页,其他内容请同学们自由发挥~
第二篇:资本论论文参考题目
《资本论》选读课程论文参考题目
1.如何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和研究
2.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3.剩余价值理论是否过时?
4.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5.资本周转理论与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改革
6.比较分析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
7.比较分析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价值论
8.如何理解劳动力价值变动的两重趋势
9.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与最低工资制
10.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11.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12.平均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13.马克思的商业资本理论与商业企业的经营管理
14.马克思的生息资本理论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15.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16.虚拟资本的运动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17.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18.马克思的信用理论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建
19.评析三位一体公式的理论错误
20.试析马克思在《资本论》全三卷所采用的基本方法
学期末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分。优级论文要求能够完整准确阐述基本理论,并紧密结合现实,观点正确,条理清晰,结构合理,逻辑严密。良级论文要较好的阐述原理,并结合现实经济生活,进行分析,观点正确。中级、及格论文则要求根据原理展开分析,观点正确即可。不及格主要针对一些不认真的同学,论文条理不清、观点不鲜明等,可判为不及格。
第三篇:考试题目汇总
一、名词解释
(1)地籍、地籍测量、地籍调查;
(2)土地权属、土地所有权、土地确权、地块、宗地、界址、界址点、界址线、界址点编号、土地权属调查、图斑;
(3)土地利用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4)土地质量;
(5)地籍控制测量、点之记;
(6)界址点坐标;
(7)地籍图、宗地图;
(8)土地面积量算解析法、土地面积量算图解法;
(9)房产调查、丘、房屋要素编号、房屋调查;
(10)房产测量、房产实测、房产预测、房产图、分丘图、分户图;
(11)房屋建筑面积、房屋使用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
二、简答题
(1)
1、简述地籍调查的内容;
2、简述地籍测量的内容;
(2)
1、简述地类调绘的基本方法;
2、简述土地权属调查的内容;
3、简述宗地草图的特征及作用;
(3)
1、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与方法;
2、简述土地利用调查的含义及调查原则;
(4)
(5)
1、简述地籍控制测量方法;
(6)
1、界址点测量的方法;
(7)
1、地籍图测制的方法;
2、简述地籍图的基本内容;
3、宗地图的特点是什么;
4、简述地籍图与地形图的区别;
(8)
1、土地面积测算方法;
(9)
1、比较地块、宗地、丘、图斑四个概念的异同;
2、简述房屋调查的内容;
(10)
1、简述房产测量的内容;
2、简述房产要素测量的内容;
3、简述房产要素测量的方法;
(11)
1、简述房产面积测算的要求;
2、简述房屋建筑共有建筑面积分类与确认;
三、计算题
1、土地面积计算
2、房屋面积分摊计算
第四篇:考试题目
2008年,某审计局对A医院2007的各项收入、支出,药品、医疗器械、辅助材料及固定资产采购管理等情况进行了审计。请考生担任主审,按题目要求,逐步完成审计工作。
第1题
(1)添加部门,“部门名称”为考生的单位。
考生的考号,“姓名”为考生的姓名,“性别”为考生的性别,“登录名”为考生的姓名(汉字),“密码”为123。
(2)在上述部门中添加人员,“人员编号”为考生身份证号,请按如下要求,在AO中创建对应的人员:
(3)部门的其他人员已经添加到AO,并导出给考生共享。在“C:AOExam考试素材”目录中提供了导出的人员信息文件,请将此文件包含的人员信息导入考生的AO。
通过上述操作创建的这些人员就是AO的用户。
第2题
在“C:AOExam考试素材”目录中提供了从AO中导出的项目信息文件,请以“刘海峰”身份登录AO,利用此文件在C盘的根目录下建立审计项目。同时,将考生加入审计组并设置为“主审”,且最终归档时审计日记的排列顺序依次为审计组长、主审、复核人员、其他审计人员。
第3题
项目的审计通知书需要主审从OA中下载并引入AO。请以考生身份登录AO,进入“A医院2007财务收支审计”项目,在“C:AOExam考试素材”目录中提供了从OA中下载的“A医院2007财务收支审计通知书”,请将它作为资料引入AO,存放在资料树的“审计公文”目录中,资料类型指定为“审计通知书”,其余属性不用修改
第4题
20世纪90年代末,A医院的财务和业务管理工作就已经实现信息化管理,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审计组决定对A医院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内控调查。请考生使用“从模板引入资料”功能,按如下要求利用AO提供的“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调查参考模板”形成内控调查表:(1)会计期间为“2007”。(2)被审计单位为“A医院”。(3)硬件配置为“Dell D460”。(4)操作系统为“windows xp”。
(5)相关软件为“用友8.x Access”。(说明:其余信息未指定可不填)
(6)起草好后以“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调查表”为名,保存在审计资料树的“审计项目文档”目录中。第5题
为方便管理资料,请考生在审计资料树的“审计底稿”目录下添加五个下级目录,分别名为“刘海峰”、“吴秀丽”、“牛仁通”、“黄冈”、“郑智”。
第6题
主审此时可以将建好的项目导出给组内其他审计人员共享,以便其他人员利用主审导出的项目信息文件建立项目。请考生利用“导出项目信息”功能,将建好的审计项目“A医院2007财务收支审计”和目前项目资料树中的所有目录和资料,导出成名为“A医院2007财务收支审计”的文件(后缀为“.package”),保存到“C:AOExam考生答案”目录中。
第7题
数据的采集转换在审计中非常重要,请考生按如下要求完成数据的采集转换工作:
(1)在“C:AOExam考试素材数据”目录中提供了审计人员从A医院获取的2007年的财务软件备份数据(数据文件名为“2007年医院财务1.md_”)。请考生利用“采集转换”功能,将此财务数据采集转换到AO中,要求新建电子数据并命名为“2007年医院财务1”,单位名称为“A医院”,行业为“事业”,保存在资料树的“审计分析数据”目录中。(2)审计人员郑智已经采集了A医院的另一套财务数据,并将结果导出供全组审计人员共享,共享文件名为“2007年医院财务2.sjfx”,存放在“C:AOExam考试素材数据”目录中,请考生利用“电子数据管理”功能,将此数据导入AO,保存在资料树的“审计分析数据”目录中。
(3)在“C:AOExam考试素材数据”目录中提供了审计人员郑智从A医院获取的业务数据(数据文件名为“A医院业务数据.mdb”)。请考生利用“采集转换”功能,将这些数据采集转换至电子数据“2007年医院财务2”中,采集转换过程中不经过任何设置、整理直接生成业务数据临时表。
第8题
药品违规加价审计。审计人员通过调查得知,A医院应执行《物价局关于调整药品加价率的通知》(*价[2006]**号)的规定,药品分档次执行不同的加价率,具体如下:
单个品种实际购进价 加价率(额)10元以下 35% 10.01-50元 25% 50.01-100元 20% 100.01-500元 15% 500元以上 75元
审计人员分析获取的电子数据发现,医院采购药品入库时,药库管理系统会自动根据采购价加价变为零售价,而采购价仍保留单列,这些信息存放在“业务_西药药品入库”表中,相关字段分别为:cprice(零售价)、fprice(采购价)、amount(数量)。
通过上述调查分析,审计人员决定分类汇总计算不同档次药品违规超标准加价的金额,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档次:10元以下,sql语句:select sum((cprice-fprice*1.35)*amount)from 业务_西药药品入库 where fprice<10 and fprice*1.35 步骤三,档次:50.01-100元,sql语句:请考生参照步骤二自行编写; 步骤四,档次:100.01-500元,sql语句:请考生参照步骤二自行编写; 步骤五,档次:500元以上,sql语句:select sum((cprice-(fprice+75))*amount)from 业务_西药药品入库 where fprice>500 and fprice+75 请考生选择电子数据“2007年医院财务2”,利用“数据分析”功能,分别执行上述提供的和考生自行编写的sql语句,将结果记入“C:AOExam考试素材”目录的“药品违规超标准加价情况.xls”文件中(四舍五入,保留两位小数),最后将“药品违规超标准加价情况.xls”文件拷贝到“C:AOExam考生答案”目录中。 第9题 上题的测算结果表明,A医院存在药品违规加价问题,请考生按如下要求完成审计证据、审计底稿的相关工作: (1)编制汇总证据,命名为“药品违规加价证据”,将“C:AOExam考试素材”目录中的“药品违规超标准加价情况.xls”作为证据,汇总证据存放在资料树的“审计证据”文件夹中。(说明:其他信息未指定可不填) (2)编制审计底稿,存放在资料树的“审计底稿”文件夹中,底稿的相关要素分别为: ①审计事项:药品收费 ②问题类别:其他 ③问题金额(元):填写上题计算出的五档次合计值 ④结论或摘要 审计法规引用 处理处罚意见:2007年A医院采购药品X元,按规定加价Y元,实际加价Z元,多加价Z-Y元。其中,当年门诊药房已销售药品超规定加价为xx元。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2号)第十二条“经营者进行价格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执行依法制定的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和法定的干预措施、紧急措施”;《物价局关于调整药品加价率的通知》(*价[2006]**号)“……属于各地集中招标采购或议价竞价采购的药品,以及县及县以上非盈利医疗机构销售的其他药品,在不突破省定最高零售价的前提下,按药品实际进价加附表所列加价率(额)执行。……”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三条“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由审计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通报批评,依照本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对违法取得的资产作出处理;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应停止不合理加价行为,收缴所得xx元,建议作出罚款。⑤将“药品违规加价证据”作为支持底稿的证据。(说明:其他信息未指定可不填) 第10题 药品报损真实性审查。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发现:A医院的财务数据中存在“121药品”科目,从中可以汇总得出药品报损的情况;A医院的业务数据表“业务_门诊药房药品出库”和“业务_住院药房药品出库”中也记录了药品报损的情况。将两者数据对比,如有差值,则说明存在药品报损不真实的情况。请考生选择电子数据“2007年医院财务2”,按如下要求进行分析:(1)审查财务数据。利用“科目明细账审查”功能,打开“121药品”科目的明细账,在“查询条件设置区”设置查询条件为“摘要”包含“报损”,单击“查询”得出财务数据中反映的药品报损金额(即查询结果中的贷方金额合计),将此查询结果导出到资料树的“审计疑点”目录下,资料名称为“财务数据反映的药品报损金额”。(2)审查业务数据。计算业务数据中反映的药品报损金额的sql语句为select sum(amount*cprice)from(select * from [业务_门诊药房药品出库] union all select * from [业务_住院药房药品出库] where des like '%报%损%'),利用“数据分析”功能,执行此SQL语句到分组表,并将执行结果导出到资料树的“审计疑点”目录下,资料名称为“业务数据反映的药品报损金额”。 第11题 上题计算结果显示,A医院药品报损不实,此差额可能是医院职工的福利用药。审计人员决定将此线索记入日记,以便在后期的审计工作中进行调查和取证。请考生编写审计日记,存放在资料树的“审计日记”文件夹中,日记的相关要素分别为: (1)审计分工:主审。(2)审计事项:其他。(3)实施步骤和方法 专业判断和结果 查阅资料和数量 需要记录的情况:审查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中的药品报损情况,发现两者存在差额,可能是医院职工的福利用药,此做法不符合《医院财务制度》相关制度规定,后期审计需进行调查和取证。 第12题 票据审计。审计人员通过分析发现:A医院的收费系统大都设置发票号(sheetid),可以通过查找发票是否存在空号、重号,来判断业务是否存在不真实现象。请考生选择电子数据“2007年医院财务2”,按如下要求完成分析工作:(1)筛选发票号为空的记录。打开AO主界面“数据方法区”的“电子数据”,点击“业务数据”,双击选择打开“业务_门诊诊疗收入”表,在弹出的“查询向导”对话框中,添加查询条件“sheetid”为“空”,然后点击“确定”,最后将所有筛选出来的记录生成疑点。 (2)利用“数据分析”功能,用分组表分析工具显示“业务_门诊诊疗收入”表中的所有记录,然后通过“重号分析”工具检查“sheetid”字段是否存在重号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导出到资料树的“审计疑点”目录下,取名为“发票号重号分析结果”。 第13题 药占比(即药品收入占医院收入比例)分析。A医院属于中医类医院,医院收入主要由药品收入和医疗收入两部分组成,药占比规定为54%。审计人员准备利用常用分析工具中的“多科目图形对比分析”,直观把握药品收入和医疗收入的总体情况。请考生选择电子数据“2007年医院财务2”,打开“多科目图形对比分析”工具,选择参加分析的科目为“403-医疗收入”和“404-药品收入”,统计分析项均为“贷方发生额”,起始月份为“1”,终止月份为“12”,然后点击“图形分析”,在“图表显示对话框”中选择“图表显示类型”为“柱状图”,最后将此图形分析结果导出到“C:AOExam考生答案”目录中,取名为“药占比分析”。 第14题 考生作为主审,应该定期收集审计组审计人员的资料,整理形成审计组的工作情况,通过“AO-OA交互”功能上报给OA,以便机关领导及时掌握审计现场情况。请考生按如下要求完成操作: (1)在“C:AOExam考试素材”目录中提供了审计组成员钱书亮提交的审计资料文件“钱书亮的审计资料.package”,请将钱书亮的日记引入到资料树的“审计日记”文件夹中,将钱书亮的证据引入到资料树“审计证据”文件夹中,将钱书亮的底稿引入到资料树的“审计底稿钱书亮”文件夹中,其他资料引入到资料树的“审计项目文档审计建模”文件夹中。 (2)生成审计现场数据包,数据包中包括“审计文书”、“审计日记”和“审计底稿”三个目录;“审计文书”目录下包括审计通知书,“审计日记”目录下包括现有的所有审计日记,“审计底稿”目录下包括现有的所有审计底稿;数据包命名为“审计组工作情况”,并导出保存到“C:AOExam考生答案”目录中。 (3)假设考生的机器与审计机关的OA是直接网络连通的,请将生成的审计现场数据包上报给OA(登录名为考生的考号,密码为空),以便机关领导掌握现场情况。 第15题 请考生按如下要求,完成审计报告的汇总工作:(1)审计报告的结构为: 一、基本情况 二、审计结果与评价 三、审计中发现主要的问题及处理意见 (一)医疗及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 (二)财务管理及核算问题 (三)计算机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四、审计建议 (2)将现有的所有底稿均作为报告“ 三、(一)”中的内容。 (3)生成审计报告提纲,然后保存工作记录到“审计项目文档”文件夹中。(4)生成审计报告初稿保存到“审计项目文档”文件夹中。 第16题 审计结束时,审计组长或主审应收集审计组成员的相关审计资料,整理形成审计档案。请考生利用AO提供的功能,生成名为“A医院2007财务收支审计项目档案”的审计项目档案数据包,并将生成的档案数据包导出保存到“C:AOExam考生答案”目录中。 失业人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目前无工作,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包括就业转失业的人员和新生劳动力中未实现就业的人员。(对那些目前虽无工作,但没有工作要求的人不能视为失业人员。这部分人自愿放弃就业权利,退出了劳动力的队伍,不属于劳动力,也就不属失业人员。) 失业的分类:周期性失业、自然失业、隐蔽性失业。 造成失业的原因很多,因此失业的结构与变动情况是观察重点。失业可分为: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非自愿失业。 失业率: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公式:失业率%=失业人数/(在业人数+失业人数)% ] 法定劳动年龄段指女性16周岁至50周岁、男性16周岁至60周岁。 劳动力: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意愿参加劳动而取得报酬的人员。就业人员:具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愿望的人参加社会劳动,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即就业条件,指一定的年龄;收入条件,指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时间条件,即每周工作时间的长度。 就业率是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且有劳动能力和求职愿望人员中已就业人数与总数的百分比。 新成长劳动力是指达到劳动年龄、在社会初次择业就业的劳动力,包括完成全日制义务教育而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及完成全日制初、高中教育继续升学直至完成全日制大中专学历教育的毕业生。 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所、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包括:自雇型就业,有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两种类型;自主就业,如自由职业者,律师、自由撰稿人、歌手、模特、中介服务工作者等;临时就业,如家庭小时工、街头小贩、其他类型的打零工者。) 生活困难是指家庭处于无摊位、无房屋出租、无家用小轿车等生活水平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状态。 就业失业政策宣传咨询 对象:辖区所有人员 流程:分发、张贴上级部门制作、网上下载打印及结合本地实际印制的政策宣传资料,接受群众咨询。 人力资源调查及信息更新 对象:辖区劳动者 流程: 1、发放《人力资源调查表》,并逐项填写完整,将辖区内所有劳动年龄内人员的就业状况(岗位职务)、学历职称、职业技能水平、培训要求、求职要求等情况摸清底数; 2、将相关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辖区力资源台账、失业人员台帐、就业困难人员台帐;退伍军人及生活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台帐等; 3、根据人力资源变化情况,动态修改相关数据。 求职登记 对象:辖区有求职意愿的劳动者 流程:向有求职意愿的劳动者发放填写《求职登记表》,了解其技能、学历、就业意向等基本情况,建立台帐,并输入计算机。 企业用工与人才需求调查 流程: 1、发放《企业用工与人才需求调查表》,将辖区内用人单位的用工条件、招工信息和人才需求等收集汇总; 2、将相关数据输入计算机; 3、根据企业用工和人才需求变化情况,动态修改相关数据。 用工信息登记发布 对象:辖区用人单位 流程:登记用人单位的用工和人才需求情况,输入计算机,并通过网络实时发布。同时,将相关岗位需求信息打印,张贴在村(社区)公告栏内。 就业推介 对象:有求职意愿的劳动者 流程:将劳动者求职意向、具体条件,与辖区及市人力资源市场用工岗位信息进行匹配,为劳动者推荐适合的岗位。 技能、创业培训报名登记 对象:有培训需求的劳动者 流程: 1、及时发布培训信息,并进行宣传发动; 2、根据劳动者自身情况和就业意愿,帮助劳动者合理选择培训专业,填写培训报名表; 3、输入计算机,建立台帐; 4、通知劳动者及时参加培训。 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初审 对象:①城镇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即女年满40周岁、男年满50周岁,下同);②城镇“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中的劳动力;③长期失业人员;④需赡养患有重大疾病直系亲属的人员;⑤农村复转军人和被征地农民中生活困难的“4050”人员。 流程: 1、本人持户口簿、身份证和相关证明材料,到村(社区)提出申请,填写《义乌市就业困难人员确认表》; 2、在村(社区)初审,书面公示7天; 3、初审符合相关条件的,由村(社区)报上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核、公示后认定。 备注: 1、城镇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指进行了失业登记的女40至50周岁、男50至60周岁的城镇大龄失业人员。凭本人《就业失业登记证》进行确认。 2、城镇“零就业”家庭中的劳动力:指本市城镇居民家庭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均处于失业状态,且无经营性、投资性收入家庭中的劳动力。凭家庭成员《就业失业登记证》进行确认。 3、城乡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中的劳动力:指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或低收入家庭中的劳动力。凭民政部门签发的《义乌市最低生活保障救济证》或相关证明进行确认。 4、长期失业人员:指缴纳失业保险费满1年,登记失业1年以上,且无经营性收入(如经商办厂等收入)和投资性收入(如房租、金融投资等收入)的城镇就业转失业人员。凭本人《就业失业登记证》进行确认。 5、需赡养患有重大疾病直系亲属的人员:指正在赡养的家庭成员中有经当地医疗、医保机构出具患有重大疾病证明的人员,且本人进行了就业失业登记的本市户籍人员。凭本市县级以上医疗和医保机构证明书进行确认。 6、农村复转军人和被征地农民中生活困难的“4050”人员:农村复转军人凭军人退出现役证明书、《居民身份证》和《生活困难人员登记表》(对生活困难情况作出说明,并经村(社区)核实后进行公示)进行确认;被征地农民凭镇街证明 材料和《生活困难人员登记表》(对生活困难情况作出说明,并经在村(社区)核实后进行公示)进行确认。 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初审 对象:从事个体经营或以其他灵活就业形式实现就业,月收入达到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并经申报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 流程: 1、本人持户口簿、身份证和相关证明材料,到村(社区)提出申请,填写《义乌市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认定申请表》; 2、村(社区)初审,书面公示7天; 3、初审符合相关条件的报上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核。 时间:每年6月或11月受理申报,并输入计算机。 一、填空题: 1、失业率: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2、基本公共服务分为:底线生存服务、基本发展服务、基本环境服务、基本安全服务。 3、底线生存服务分为: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住房保障等; 4、《就业促进法》规定:国家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5、《就业促进法》规定: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6、《就业促进法》规定:国家建立劳动力调查统计制度和就业登记、失业登记制度。 7、《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 》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外国人、台港澳人员须申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台港澳人员就业证》。 8、《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 》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后,应当于录用之日起30日内办理登记手续; 9、失业保险费征缴比例:用人单位2%;职工个人1%缴纳失业保险费 10、某失业人员缴费10年1个月(121个月)后失业,应领取16个月失业保险金,可只领取12个月就再就业了。再次缴费14年5个月(173个月)后失业,本次失业应领21个月失业保险金,两次合并后领取期限最长不超过24个月。 : 二、选择题(单选题): 1、《义乌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 》(义政发 [2009] 121号)并且自B下文之日起开始执行。 A2008年7月1日 B2009年12月13日 C2010年1月1日 D2010年5月1日 2、小额担保贷款的个人额度最高不超过 A 万元,A5万元B10万元C15万元D20万元 3、就业困难人员从事个休经营或从事灵活就业,收入达到我市最低工资标准且参加个人社保,可享受C的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保补贴。 A1000元/年B1500元/年C2000元/年D3000元/年 选择题(多选题): 1、失业可分为:①、②、③、④、⑤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周期性失业、非自愿失业。 2、就业困难人员的对象是:①、②、③、④、⑤ ①城镇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即女年满40周岁、男年满50周岁,下同);②城镇“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中的劳动力;③长期失业人员;④需赡养患有重大疾病直系亲属的人员;⑤农村复转军人和被征地农民中生活困难的“4050”人员。 3、失业人员可享受哪些就业优惠政策?①、②、③、④ ①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 ②小额担保贷款贴息 ③培训补贴 ④符合条件的对象还可享受税收减免 4、就业困难人员可享受哪些就业优惠政策?①、②、③、④、⑤、⑥ ①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 ②小额担保贷款贴息 ③培训补贴 ④符合条件的对象还可享受税收减免 ⑤创业补贴 ⑥社保补贴 5、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的对象是:①、②、③ ①登记失业人员②复员转业退役军人、③毕业2年内未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④农村劳动者 三、简答题: 失业人员:是指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目前无工作,并以某种方式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包括就业转失业的人员和新生劳动力中未实现就业的人员。(对那些目前虽无工作,但没有工作要求的人不能视为失业人员。这部分人自愿放弃就业权利,退出了劳动力的队伍,不属于劳动力,也就不属失业人员。) 生活困难是指家庭处于无摊位、无房屋出租、无家用小轿车等生活水平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状态。 灵活就业是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所、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传统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就业形式的总称。(包括:自雇型就业,有个体经营和合伙经营两种类型;自主就业,如自由职业者,律师、自由撰稿人、歌手、模特、中介服务工作者等;临时就业,如家庭小时工、街头小贩、其他类型的打零工者。) 体面劳动是指劳动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可持续的工作机会。第五篇:考试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