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千万别这样养孩子,你会毁了他一生的幸福
男子结婚3年仍和母亲同睡
这是前不久让很多人吐槽的一则新闻:
宋女士和丈夫结婚3年——儿子已经一岁,可丈夫每个月却总有几天要和婆婆同睡。最近这段时间,丈夫变本加厉,和婆婆同睡的时间越来越多了。宋女士气愤难当,婆婆和老公却不以为然——公公早逝,母子俩从小相依为命,他们早已把母子同睡当成了一种习惯。看到这则新闻,所有的女人只怕心理都不好受了。试问,哪个女人愿意嫁给一个和妈妈同睡的极品妈宝男?这样的男人,在妈妈面前,一直扮演着老公和儿子的双重角色,他的内心实际早已娶了妈妈,为何还要娶妻?
“反正孩子也生了,你俩就离婚吧,我跟儿子过……”这是宋女士的婆婆给她的劝解。为了传宗接代——妈妈不能和儿子生孩子,不然就乱伦了。于是宋女士变成了他们传宗接代的工具,变成了这个畸恋母子家庭明媒正娶的第三者。换成谁,都会疯了。
这让我想起,去年《非诚勿扰》的一期节目中,也有位典型的妈宝男嘉宾,他在自我介绍时,反复强调自己孝顺,“我妈就是我心里边的第一位。”“我是个很孝顺的人。”当黄菡老师问道“如果你离不开你妈,你妈也离不开你,那你为什么要找个女朋友?”他果断干脆地回答说:“结婚生子,我得让我妈抱孙子。”
这个回答,和上面的婆婆如出一辙。听了这个回答,在场的女嘉宾无一不果断灭灯。在这些极品妈宝男看来,“结婚生子,让妈妈抱孙子”是如此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一切都是在孝顺的名义下,这是让他们引以为豪的事。因为“百事孝为先”,他们遵循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甚至让他们产生了一种自我满足感。
然而,孝顺是一把双刃剑,尺度把握好了,家庭关系融合;稍有偏差,就会影响夫妻间的和睦;孝顺过了度,就容易丧失自我,无法获得独立人格,变成一种愚孝,成了让女人退避三舍的妈宝男。也正是这个孝顺光环,让妈宝男成了中国一种很普遍的存在。——因为婚姻问题来咨询心理咨询师的妈宝男不在少数;百度一下妈宝男,吐槽的也是一大堆;即使是受人追捧的看似有个性的明星,也不乏典型的妈宝男的身影,如胡歌、周杰伦、朗朗……
事实就是这样。不少妈妈,用冠冕堂皇的孝顺绑架了儿子的人格,让孩子成为她心中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宝贝。然而,她在牢牢将儿子拴在自己身边的同时,也阻挡了儿子的幸福。这样的男人,很难组建自己的家庭,即使结婚了,婚姻生活也很难和谐。这样的妈妈是自私的,她牺牲孩子一生的幸福,只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Tips:典型“妈宝男”的特点
1.跟父母在一起的时候,还完全像小孩子一样娇萌地撒娇,尤其在妈妈面前。2.与母亲行为非常亲昵,比如与母亲互相亲脸,经常躺在妈妈怀里。3.没有主见,什么都听妈妈的,以妈妈为中心。4.30岁了,还与母亲同睡。„„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身边存在不少妈宝男?如果你的丈夫或男朋友不是妈宝男,那么一定要恭喜你。可如果是,那又怎么办呢? 给你几条建议: 你可以依据他对妈妈言听计从的程度给家里的妈宝男打分,如果超过九分,就不要考虑嫁了,因为他实际上已经“娶了”他的妈妈。2如果已经不幸嫁了,又不想跟他离婚,那就最好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一般会有办法,不过也不排除病入膏肓的妈宝男很难治愈的情况。3如果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愿看心理医生,你又不想离开他,想拯救他,那么你还可以选择自我成长,并做好心力交瘁的准备,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漫长、艰难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爱和耐心。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通过自己的独立,通过不断地与他沟通,让他意识到,他的妈妈并没有真正让他长大成人,不过他的妻子可以陪着他一起长大。在心力交瘁的时候,一定要努力把自己过好,把痛苦和孤独留给他。因为,通常男人感觉痛苦的时候,他才会想去改变。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千万别把儿子也培养成一个“妈宝男”,别把女儿培养成一个“妈宝女”。妈宝男很可能会代际遗传,妈妈在饱受妈宝男丈夫的忽视下,很可能通过过分溺爱、控制儿子(女儿),来达到心理上的补偿。
当然,即使丈夫不是妈宝男,妈妈也要警惕,尤其是单亲妈妈、夫妻关系不好、控制欲强的妈妈们。一个健康的家庭结构排序,应该是丈夫(妻子)、孩子、父母,然而在中国,多数家庭的排序是这样的:孩子、父母、丈夫(妻子)。这就不利于妈妈和孩子厘清界限,适时地从共生关系中走出来。而如果不能让孩子从小(3岁以后)就和妈妈脱离共生关系,就无疑会增加孩子成为妈宝男的机会。
在这个时候,妈妈的自我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怎样,一定要记得:
1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而是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人。
2你的溺爱和控制,会让孩子离幸福越拉越远。
3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远离的过程,父母要做的,就是学会放手,并培养他独立的能力。
4在合适的时间(3岁以后),一定要和孩子分床睡。这是培养孩子独立能力,避免孩子过度粘妈妈、性早熟等问题的很重要的一步。
(理论上,3岁分床、5岁分房,但如果家里条件不允许分床、分房睡,可以让孩子先养成独立入睡的习惯,并且不和孩子睡同一头。)
另外,今天的次文,我们特意安排了两篇帮助妈妈自我成长的文章。感兴趣的爸妈可以阅读下。
母亲和儿子之间的3种病态关系,家有儿子必读 请警惕这几种病态母女关系,家有女儿必读 父母控制欲太强,子女过得都不会太好
第二篇:别让你的鼓励毁了孩子一生
别让你的鼓励毁了孩子一生作者:少儿英语
今天还是先说一个在网络上看到的老故事,看看大家有什么体会。大家看故事虽然轻松,但也需要从中发现你所需要的东西,比如儿童教育:
某企业举办了一场“迎国庆60周年”征文比赛,我有幸受组委会之邀担任评委。
征文活动得到了广大文学爱好者的积极响应,应征稿件如雪片般飞来。我和其他四位评委认真地阅读着每一篇来稿。其中,有一篇来稿引起了我的注意。
说实话,他的作品并不是什么上乘之作,构思一般,文字并不优美,倒是他附上的一封来信非常感人。信中说,他是一名残疾人,从小就患小儿麻痹症,但他一直坚持写作,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虽然直到现在还没取得什么成绩,但他一直笔耕不辍,矢志不移。读罢来信,我感动不已,这实在难能可贵。于是我提议,虽然他的作品还很稚嫩,但为了鼓励他的写作热情,我们授予他三等奖,以资鼓励。
我的提议立刻得到了另外两位评委的认可,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作家却严肃地说:“如果你们是因为这封信而决定给他授奖的话,我表示反对。”
“为什么呢?”我们感到疑惑,奇怪地看着老作家。
老作家解释说:“文学是需要天赋的,光有勤奋是不够的。他在文学的道路上跋涉了这么多年,却依然没有跨入文学门槛的希望,这说明这条路不适合他,他应该适时放弃。如果我们为了鼓励他,让他获奖,那么很有可能会误导他坚持走一条完全不适合他的道路,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如果适时放弃,或许他能很快找到另一条适合他的路。”
老作家的话让我们茅塞顿开,是呀,做事需要坚持,但前提是必须可行。如果付出很多,还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时,就应该及时选择放弃。对于旁人来说,对别人的努力不要一味地鼓励,如果发现努力的方向不对,那么泼一盆冷水或许更有益!
故事我复述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不知道大家看完,有什么体会?我井中月想,许多人看完这个故事,体会可能比我还深,而且会有多种的体会。说到儿童教育方面,这个故事也是很有启发的,比如你看到了孩子的努力和勤奋,那我们能像故事里面的那个老作家一样,能给自己的孩子泼一盆冷水?
在儿童教育中,是非常强调鼓励和表扬的,并以此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但是,虚假表扬是要不得的,否则不仅没有起到表扬应有的作用,反而使孩子产生误解。比如,孩子明明做的不好,家长偏说孩子做的不错,要知道,孩子也是会比较的,他们能听出什么是真挚的赞许。所以,不能因为孩子很努力了,就对其行为结果进行表扬。参见《例说对孩子慢性毒药般的表扬》。
那孩子努力了,就算结果不理想也不表扬?当然不是的,对这样的情况,家长是要对孩子努力的过程表示赞许的,让孩子知道父母看到他们努力了,这也让孩子明白做事情,其过程比结果更有价值,且并非努力了就一定成功。当然,此时父母还要帮助孩子找到不足,使孩子下次做类似的事情时,能获得更好的经验和弥补漏洞。参见《如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表扬?》、《例说对孩子的高难度表扬》。
但是,就像故事中说的那样,如果是在一个比赛中,一个孩子很努力、很用心,但成绩确实不理想,他们也不能因此就获得奖励的。否则,这就是对其他人的不公平,因为别人也是努力了、用心了。对此,就要对孩子进行另外一种教育,即让孩子品尝挫折并学会面对。当然,作为家长你去表扬孩子努力和用心的过程,或找到成绩中闪光点,是可以和恰当的。
比较麻烦的是,孩子在某事上很努力、很用心,也很有兴趣,但成绩就是不理想。出现这样的情况,往往是孩子学习方法不对而导致没有入门。此时父母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会等待,同时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对孩子的努力进行鼓励。如果家长责备孩子“笨”,孩子就会较早的放弃,以后遇到挫折也会借 “笨”找到托词。参见《案例分析:好教育要适应孩子的节奏》。
最麻烦的是,孩子在某事上很努力、很用心,也很有兴趣,但所有人都知道孩子没有天赋。要说这是很好的事情,毕竟孩子有强大的内生动力,但方向错了,很有可能会误导孩子坚持走一条完全不适合他的道路,到头来只能是一事无成。如果适时放弃和转变方向,或许孩子能很快找到另一条适合他的路。此时,父母应该如何去做?参见《为何儿童教育贵在养趣?》、《为何儿童教育贵在养趣(续)》。
如果家长凭借自己的认知和经验,采取直接泼冷水的方式,强行调整孩子缺乏天赋的努力方向,也是不可取的。比较好的方法是,不仅不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还要对此进行支持!只是父母先要和孩子说明道路的艰辛和困难,并想办法把孩子的兴趣巧妙引导到生活、学习的其他方面上。等孩子兴趣广泛和知识复用了,自然就没有什么失落感。
第三篇:事事包办的父母,是你毁了孩子的一生
爹妈绝对是“吃苦耐劳的模范”,喂孩子吃饭,给孩子穿衣,帮孩子处理同伴之间的小摩擦,收拾玩具等等真是样样代劳,事事包办。但有没有想过,正是这事事包办,毁了你的孩子。
你的这些话,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所有的父母都一样,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免不了地为他牵肠挂肚。担心他饿了、累了、病了、摔了,担心没有自己陪伴在身边,他是不是能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有位心理老师说过:“过度担心自己的孩子,就等于是在咒他死“。这点并不夸张。
他们就像温水里煮着的青蛙,渐渐丧失了生命机能,渐渐的被这样的生活消磨尽。下面这些话,你是不是也对孩子说过:
“不要自己倒水,小心烫手!”
“不要碰那个,小心伤到!”
“这不需要你操心,你管好学习就行了!”
“听我的,别自己瞎弄!”
“我跟你说了你为什么不听?”
“都说了不让你这样干!”
……
这些话也许你经常脱口而出,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些话正悄悄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把最好的都给孩子,却还觉得不够
很多父母为了孩子,会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准备好未来一切的准备。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
在孩子做功课的时候,很多父母即使是上班再辛苦,也要在孩子旁边陪伴着。
有些家庭,即使经济状况比较紧张,但是为了孩子的将来,为了赢在起跑线上,宁肯节衣缩食,也要让孩子去特长班,补习班。
为了能让孩子上更好地学校,拿出全部的积蓄买只有几平米的学区房。
但是,当父母为孩子的未来承担得太多的话,孩子就不需要去承担本该属于他的责任了。
因为父母做得太多了,把本该孩子去承担的责任都承担了。
既然父母都替我紧张了未来,那么,好像我也就可以不用那么紧张了。
既然父母那么有能力,那么,好像我也就可以不用那么努力了。
如果父母在跟这个功能相关的事情上做得太多了,其实就剥夺了孩子这一自我功能的成长。
真正为孩子好,请把孩子从身边推走
在成长过程中,父母要有意识的温和地把孩子从身边赶走。
因为有了父母的过度付出,才会把孩子养成了巨婴式的存在。在这样的父母的眼里,不管子女是否成年,都是长不大的孩子。当孩子遇到了困难,孩子还没有求助,就已经想好了该怎么样帮忙。
有句玩笑话说,有困难要帮,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帮。也正是这样,有很多孩子,早已习惯父母的帮助,把父母的付出看成是理所应当,习惯了把自我的功能外包出去。这固然有孩子的问题,但也有父母缘由。
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首先父母就需要对自己负责,而不是过度的为孩子付出和包揽。
为人父母可以做的,是给孩子必要的支持,把属于孩子的责任还给孩子,把属于孩子的人生让孩子自己经历。成长,就是父母温和地把孩子从身边赶走。
请对孩子
少一些溺爱,多一些放手!
少一些责骂,多一些耐心!
少一些催促,多一些宽容!
少一些苛求,多一些尊重!
少一些期待,多一些鼓励!
少一些控制,多一些关爱!
第四篇:这些溺爱孩子的表现,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害怕孩子哭闹
小孩子哭闹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哭闹表达的是孩子的某种需求,家长可以通过以往的经验,或者询问孩子进行教育孩子。
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躺地上、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
害怕孩子哭闹的是不明智的的选择,应该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
对于小孩子所犯的错误,家长采取袒护的方法而不是之处错误帮助其改正。
在一些家庭里,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又是父母管孩子,爷爷奶奶护着。总是以孩子还小来说事情。
这对于小孩的成长是很危险的,因为大人的袒护让他全无是非观念,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家庭里有了孩子,父母和老人就会把孩子捧在手心,处处特殊照顾。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
这样的行为久而久之会让孩子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家人对孩子的关注度过高通常表现在,无论是父母还是老人,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哄孩子,逗孩子上面。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
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
觉得只是孩子,无序太多的约束管制。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为什么有些孩子上学后,连衣服都不会洗,自己不会做饭,不会整理房间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家里,父母因为疼爱孩子,不让她们做家务,以至于走进学校开始独立时,思维意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阶段呢。
不让孩子做家务,不利于孩子养成独立、自立、自理的习惯和品质。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在家里常常依偎在父母的身边,父母走到哪跟到哪儿。
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笔者想说: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
第五篇:这样会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
这样会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
一位家长在人教学习网论坛的在线家长会贴出了自己离家出走的孩子寄给他的亲笔信,这个孩子因为不满父母的教育方法而离家出走,列出了父母多种刺激他离家出走的行为,这位家长把内容总结为七种晒了出来,用以提醒所有的家长,想毁掉自己的孩子,只需用这七种方法中的任何几种就足以灭掉他们:
1、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2、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例如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3、父母把自己塑造成为家庭牺牲者的形象,这样会使孩子产生罪恶感。而一个有罪恶感的人往往采用自暴自弃的方法度过一生。具体方法举例如下: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你连电影也没看过,你为他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了,最好再具体说出你身上的哪种病是由于他造成的。或者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他,自己早就在事业上有大发展了。我们大人一切都是为了你,你的幸福就是我们的幸福,你过得不好,我们就完了。
4、和孩子说话时口气决不能和蔼,切不可使用商量的口吻,一定要使音量达到70分贝以上,一定要使用命令式的口吻。如果还能配合一些挖苦讽刺的汉语词组,则效果更佳。如“你真蠢”“你混”“没见过你这么傻的”“怎么生了你这么个东西”等等。
5、孩子的一切要由你来决定,切不可给他一点儿自由,他的行踪你要密切注视。他如果有日记,一定要设法查看;他如果有信件,一定要审查。这样做能在他心里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造成他是一个受人操纵的木偶的感觉。一个怀疑自己不是人的人是绝不可能奋发上进的。
6、要学会迁怒的本事。单位上遇到不顺心的事,回来后要想方设法找理由给孩子泼狗血。无论什么事都归功于孩子的过错然后教训他,并制止他流眼泪。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孩子的自卑感,同样可以造成他不是人的感觉。
7、当众出孩子的丑。前六条都是在家庭里的“单练”。真正要彻底毁掉他,这第七条才是杀手锏。你一定要当着外人(或同学或亲友或邻居)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样做能使一个人产生惧怕社会的心理,产生自惭形秽的念头。而一个惧怕社会和自惭形秽的人是很难立足于社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