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离婚后的妈妈千万不要这么对孩子……
离婚后的妈妈千万不要这么对孩子……
婚姻和家庭向来是中国女人最宝贝的。
很多时候,要女人忍辱负重,可以!要女人自我牺牲,也可以!只要能为维持体面的夫妻关系,能给还未长大成人的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似乎做什么都可以!
想得美!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有时最长情的陪伴,也抵不过男人离开时的坚决如铁。
去年春天,不管姨怎样低声下气地哀求,终究还是被离了婚。离婚之后,表妹跟着姨。意志消沉了一段时间后,姨安慰自己:丈夫没了,好歹还有个宝贝女儿。
真的是愧对女儿。痛定思痛后,温柔善良的姨开始了一系列弥补行为,也正因如此,连女儿也变得越来越陌生,越来越可怕了。
一
前些天,我去姨家做客,不料却被吓出一身冷汗。
姨去超市了,表妹在书房写作业,而我和外婆在客厅看电视。外婆平时最喜欢看京剧,所以我也就陪她老人家看会儿。
没多久,表妹出来了,二话不说,恶狠狠地撕扯外婆的衣服,把外婆使劲地摇晃,边摇边喊:“我让你看京剧,我让你看京剧!我都说了,我在家只准看《喜羊羊与灰太狼》。你听到没有?”
眼看七十多岁的外婆都快被她摇晕,我试图制止表妹的粗暴行为,却被她推开了!“我都走出书房,难道你们都没有看到吗?拜托,这是我家耶!”表妹怒吼。
真是万幸,凑巧姨回来了!表妹见状才松开了双手,开始靠近她妈,用命令的口吻说道:“妈,明天给我买双耐克鞋,最近流行。”
姨点头同意,并没有过问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孩子是她的精神支柱。表妹已经够可怜了,爱她还来不及,又怎舍得责怪?
生活中,女人一离婚,往往就把所有精力转移到孩子身上,把孩子当成情感的救命稻草,百般溺爱。
二
最近,姨有了更大的麻烦。
表妹在学校的表现是一天比一天糟糕。成绩下降,本就已经够让姨操心了;而行为的恶劣,更让姨伤心。
表妹的身体里似乎潜滋暗长着破坏因子:一言不合就会把同学的书撕毁甚至扔到教室外面;看哪位同学的铅笔好看就要去弄断;怀疑哪位同学背后说她坏话,就要上去揍人家……
都三年级的女孩子啦!天天回家,表妹浑身上下满是泥土,脏兮兮的不像个女孩子,甚至连走路也开始带痞气。
姨动不动就被请到学校赔礼道歉;更要命的是,也会经常在路上被其他孩子的家长拦住告女儿的状。所有表妹制造的麻烦,都是姨顶着压力去解决。有时,姨也忍不住想要好好教育下女儿,可话到嘴边,姨想想自己婚姻的失败以及给女儿带来的伤害,还是说不出口。
这么娇惯着她,却让她变成个“小霸王”:以自我为中心,不可理喻,控制欲极强,破坏力极大。
每个人都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母女一场,缘分再深,也终究会有道别的那天。到那时,只有一身臭毛病的表妹又该如何过生活!
三
姨性格温和且受过良好教育,待人接物也很受欢迎,可偏偏就遭遇了丈夫的抛弃,以及女儿的叛逆。对此,我感到深深的疑惑。于是,也刺激我想解开谜团。
据说姨父像是变色龙:在外面是小绵羊;在家里是大霸王。无论走到哪里,亲朋好友甚至同事都觉得姨父是个谦谦君子,脾气好,办事能力强。可是在家里却是说一不二的作风,如果姨跟他因意见不统一发生争执时,他一定要让姨服输,否则就摔门而出,或者冷战到底。
遇上这么一个强势的丈夫,姨只会逆来顺受。都说女儿长得像爸,这话不假,小表妹不光长相,甚至连脾气秉性也像极了。姨离婚后,虽然伤心了好大一阵子,但想想姨父平时那耀武扬威的嘴脸以及自己多年的忍气吞声,倒也觉得是种解脱,于是一门心思地溺爱女儿,她却未曾想到:女儿也在这几年的家庭斗争中沾染上霸王习气,以为武力能搞定一切了!而姨的母爱、容忍、牺牲等,也被她误以为是靠自己争取来的。
瞅了一个姨心情不错的日子,我将所观察和感悟到的这一切,跟姨开诚布公地做了次汇报,并且凭借近两年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摸索,我跟姨就表妹的教育问题聊了整整一个下午,告诫姨再也不能肆无忌惮地溺爱下去。
姨有种如梦初醒的感觉,像新生了一般。姨郑重决定:不能再溺爱下去了!要换种爱女儿的方式。
四
姨开始改变以往那种建立在补偿心态上的溺爱模式。毕竟是受过教育的女人,顿悟之后的行动力也是极强,她研读了一系列家庭教育方面的著作,又在朋友的介绍下去拜访了教育专家,风风火火地开始琢磨怎样的教育才是正确有爱的。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认知心理学教授基思·奥特博士表示,虚构的故事是一种有用的模型,展示人际关系的内在过程,能安全而有效地教人很多东西。
奥特博士的这个观点给姨很大的启发,表妹从小到大就喜欢故事。于是,爱女心切的姨就搜索了好些个故事,以写信的方式,跟女儿之间互动开来。
姨说,表妹一开始看到她的信,觉得妈妈无聊得很,又不是三岁小孩了,还试图用这种小把戏来哄骗自己。
其中,有些故事里的主人公像极了表妹的处境。时间一长,姨信中的故事开始感化表妹的心。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女生叫小菲,年纪比表妹大,成绩和自学能力都不错,在一所重点高中念书。按理说,考好大学根本不成问题,可让老师头疼,让同学嫌弃,让家人发愁的是——就算她考上了人人梦寐以求的清华和北大,她也算不上“优秀”!因为她会仅仅因为母亲提前来接她,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母亲:你连时间都记不准,是不是老年痴呆了啊!
听姨说,看到这个故事时,表妹眼睛都有些湿润,因为表妹之前也因为类似的事情责怪过姨,只不过没有骂得这么狠心。
像这样的故事,真实度很高,却是姨反复思索,结合表妹生活撰写出来的。其用心良苦的母爱可见一斑。
庆幸的是,姨的努力没有白费,表妹渐渐了摈弃了以往那种用眼泪、哭闹甚至威逼的方式来控制母亲的方式。她终于开始明白:同学背地里给她起的小霸王的绰号有多难听!
看到女儿身上发生的可喜变化,姨心中有着说不出的高兴。如今,独身的姨依然宠爱着自己的女儿,只是相比之前,没有了娇惯与放纵,多了几分理性,爱得更自然,爱得更舒坦!
离婚的女人,首先要内心强大,摆正心态,正确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女人应该明白:在离婚这件事上,并不亏欠孩子!每个离婚女性同胞应该更多考虑的绝不是用溺爱的方式来弥补孩子,而是如何用智慧的爱来陪伴和管教孩子
第二篇:父母 千万不要回避对孩子的性教育
父母 千万不要回避对孩子的性教育
导语: 对于孩子提出的性问题,父母是否都是认真对待?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劝家长,千万不要对于孩子的性问题打马虎眼,要用认真又友善的态度帮孩子建立起健康的性观念。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视“性”有如洪水猛兽,不让孩子接受性教育。这是中国父母常犯的一个错误。
而实际上,性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如果你有孩子,特别是当孩子长大一些,你会发现很多跟孩子有关的性信息就来了,这个问题会让父母感到特别困惑,因为父母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比如孩子常问的一个问题“妈妈,我是怎么来的?你怎么生的我?”妈妈就会很难回答。甚至孩子还会问更复杂的问题,父母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因为我们中国的父母大部分都没有受过正规性教育,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些问题,但是你又不得不面对。所以,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可悲的是,在我国,受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一般家庭里父母们在孩子面前几乎很少谈到性,总感觉在孩子面前谈性实在是难以启齿。本来有着非常好的性教育机会,因为难以启齿,回避对孩子说起性话题,而白白地丢失了很好的教育机会。v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小航是个聪明听话的孩子,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唯独有一个坏习惯,让他的父母一直苦恼不已。
那就是在幼儿园午休时,老师发现他总喜欢趴着,两脚夹紧不停地挤压小鸡鸡。于是,老师就把情况告诉了他的妈妈,让妈妈注意一下。妈妈通过观察,发现小航总是趁大人不注意时或睡觉时有此动作。思想传统的父母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必须让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于是,她要求幼儿园和家庭合作,共同帮助孩子。在幼儿园,生活老师让他把双手放在头上仰着睡;在家里,妈妈编了一个又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带有恐吓的味道,或者对孩子进行物质诱惑等等,只要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上了。可是事与愿违,孩子非但没有改,反而变本加厉。殊不知妈妈的一言一行,无意中已经伤害了孩子。孩子觉得他这种行为既恶劣又羞耻,但又无法改正。孩子变得越来越敏感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小航父母的这种做法真是不可取!现在的孩子普遍早熟,身体发育大大提前,他们需要更多的渠道了解性知识,但是,现实是父母和学校都在回避性教育,加之在一些文艺作品、影视剧等等对性知识作了大量片面或扭曲的传播,容易促成孩子们的好奇和冲动。他们有了好奇想要了解性知识时,起关键作用的是父母,如果父母回避,孩子就会想办法去获得想要了解的性知识。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但是,父母的回避却无法堵住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会利用一切途径获取性知识,这时候就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因为孩子们接受性教育知识的渠道太少且不正规。既然正常渠道不行,他们就会“另辟蹊径”去尝试一些非法渠道,会去搜集黄色书籍、黄色光碟、浏览黄色网站等等。这些会对孩子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对性的认识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到身体和生理的健康发育,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由于在国内受谈性色变的影响,父母们往往对孩子的任何有关的言语或举动过分担忧,态度总是那么粗暴、简单,父母这种错误的性教育将给孩子们带来一些危害。
第三篇:这四个时间千万不要批评孩子(模版)
这四个时间千万不要批评孩子
一般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行为指导和批评教育都是随心所欲的:孩子放学不专心做作业,而是直奔电视机或电脑,家长就开始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是一种教育的误区,不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教育与批评孩子最好在家中。一家人可以在一周选择一个时间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交流。父母可以借此机会提出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出意见。在平等 交流之后,孩子如果认识到错误,父母可以督促孩子自己订出改正错误的计划表。孩子普遍自尊心很强,他对于自己写下的计划是会认真对待的。
这几个时间点别批评教育孩子
教育与监护孩子虽是父母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有些时间父母不应该批评教育孩子。
一是早上出门时。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受气。
二是一起吃饭时。很多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三是父母脾气变坏时。父母脾气已经很坏,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四是发生直接冲突时。孩子说好晚上8点回来,结果10点才回来。父母早已窝了一肚子火,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倒不如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而且,父母表现了宽容与大度,会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借鉴:古人批评孩子也讲时机
古人对批评教育孩子的时机也很讲究,他们认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过错的时候,不应该责备。清人陈继儒认为“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他认为以下七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第一,“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
第二,“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
第三,“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
第四,“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
第五,“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
第六,“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
第七,“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
父母如果能在合适的时间与合适地方采用合适的方法教育批评孩子,孩子易接受,批评的效果自然好。
第四篇:四个时间千万不要批评孩子!
四个时间千万不要批评孩子!
一般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行为指导和批评教育都是随心所欲的:孩子放学不专心做作业,而是直奔电视机或电脑,家长就开始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是一种教育的误区,不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教育与批评孩子最好在家中。一家人可以在一周选择一个时间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交流。父母可以借此机会提出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出意见。
在平等交流之后,孩子如果认识到错误,父母可以督促孩子自己订出改正错误的计划表。孩子普遍自尊心很强,他对于自己写下的计划是会认真对待的。
群贤治平文化中心指出,这几个时间点切莫批评教育孩子
教育与监护孩子虽是父母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有些时间父母不应该批评教育孩子。
早上出门时
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受气。一起吃饭时
很多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
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父母脾气变坏时
父母脾气已经很坏,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发生直接冲突时
孩子说好晚上8点回来,结果10点才回来。父母早已窝了一肚子火,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倒不如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而且,父母表现了宽容与大度,会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借鉴:古人批评孩子也讲时机 古人对批评教育孩子的时机也很讲究,他们认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过错的时候,有些时候不应该责备。如清人陈继儒认为“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
他认为以下七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第一,“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 第二,“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 第三,“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 第四,“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 第五,“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 第六,“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 第七,“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
第五篇:父母千万不要这样诅咒孩子
做很多事,只要设立正确的目标,通过有效的努力,都可以达到一个世俗成就。做父母这件事,却几无可能成功。每一个父母在某些方面都会有缺失。而如何让父母的缺失降到最低呢?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答案,那就是:放手。
很多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管得太多,或者“管教”失当造成的。如杨凤池老师曾经说过的,最好的教育就是,教育了,孩子不知道;父母切忌随意给孩子下咒语。
下面所分享的,就是孩子身上常见的发展中“问题”。类似问题当然还有很多,篇幅有限,我们只列举微信后台高频出现的。应对这类问题的一个大原则,就是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相信你的孩子,尽可能少担忧。
须知,处处担忧,即是诅咒。
孩子攻击性强、社交发展迟缓?背后藏着一个无力的母亲一位妈妈问:
我儿子今年6岁。感觉他从小就不太会和小朋友交往,爱动手,很莽撞。原来认为他是语言能力还跟不上,所以喜欢用动手。
但是现在6岁了,感觉还是有问题。每次我都教他如何和小朋友和谐相处,但是还是没什么改观,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如何去改变他?
这位妈妈对问题的描述,其实很容易让人不舒服。本身孩子才6岁,就可以认定孩子“从小”就不太会和小朋友交往。现在孩子6岁,那“从小”,是有多“小”呢?
可以想见,的确是从很小的时候起,这个孩子在母亲眼中,就是个有问题的小孩了。其后,小孩果然顺应了母亲的心意,至今仍然在社交方面存在“问题”。
小男孩的社交,通过身体动作进行本就常见。这个孩子一直都对参与到群体游戏这个事充满热情,他的社交意愿的发展是正常的。他不是“有问题”,只是缺乏相应技巧。父母一直忙于给孩子贴标签,却从未真正想过,早该教会孩子一些正确的社交技巧了。
另,家庭治疗师认为,一个孩子的“问题”,往往反映出的是这个“家庭”的症状,而非孩子自己有问题。这个案例验证了这一点。
经过后来了解得知,上面案例中这个孩子,父亲经常出门在外。母亲长期处于较为无助、焦虑的状态。这个不太讨人喜欢的、攻击性强的小男孩,恰好成为了他疲弱的母亲的唯一保护者。
唯有母亲自己放下焦虑,强大起来,并邀请父亲多加入家庭生活中来,孩子的行为“问题”才可能真正改变。▌ 孩子有自闭倾向?别轻易给孩子贴上病态标签微信上,一位妈妈留言:
我儿子现在2岁半,平时爱玩门,喜欢反复开关,摔门。之前喜欢玩圆形的物品,比如转车轮。别的玩具也都玩,平时精力旺盛,好动。
两个月前因为上亲子班坐不住,说话也只会说两个字的称呼类。想给他报早教课时,早教老师让我先带他做了感统检查,结果医生说他语言发育迟缓中度的,因为爱玩门,轮子类的机械类有自闭倾向。
现在我们给他上了18节早教课了,两个月了,他现在说话能说到4个字了,说的也很多了,啥都想学着说。也给小朋友分享他的玩具了,就还是好动,爱玩门。
走到那,一看到门就想过去,推两下,也爱车,一爱见车,就不走了,拿到车子就推着看轮子怎么转。
我现在特别焦虑,我儿子看着挺聪明的,我到底该怎样引导他不要那么痴迷玩门,圆形的东西呢。
后来,我又问了妈妈一些具体的事情,了解到,这个孩子平时叫人会看着人叫,与亲近的人有目光交流。互动也还可以。只是比较敏感,做错事,别人板着脸瞪他一眼,他就难过的想哭。
从这位妈妈的描述来看,我并不认为孩子有自闭倾向,虽然自闭倾向的孩子会伴随有语言障碍、刻板动作等情况,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比较喜欢的游戏或玩具,会对此表现出特殊的喜好。
尤其是这个孩子能够很好地和人有目光上的接触和交流,并且能够回应父母的指令。所以,父母不应该把孩子看作是特殊儿童。这种“特殊看待”,本身就具有催眠的效果,会把一个原本健康的孩子,都推入一个不正常的境地。
当然,适当的积极干预是好的,但必须要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尊重孩子的喜好。谁敢说,他不会是了不起的机械师呢?
我见过很多困惑的父母,他们会误把内向当做自闭,误把外向当做多动。其实性格本无好坏之分,内向、安静、话少的孩子会有更多内省思考,习惯于内归因,感知自己的情绪。
而外向的孩子,情绪表达更加外露,社交能力也许更好一些,习惯于外归因,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两种性格各有利弊,父母要做的只有接纳,而不是试图改变。
▌孩子说话晚,智力发育慢? 一位妈妈问:
孩子二十九个月。语言发育迟缓。二周岁时候连爸妈都喊不清,但现在会说一些不要,没有之类二个字、基本表达自己的需求还是拉着大人的手或者指。
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他根本不看大人的嘴巴就是根本不想学说话,不想模仿。有时候心里的需求表达不好,我们没理解,就急哭了。或者会用一些听不明白的语言表达。
这些时候我会好好和他说让他别急,有需要用嘴巴说出来说清楚。但似乎他很抵触这个方法,有时候急得没办法倒是吐出几个字来。
让我感觉他内心其实觉得说话没意思,并没有得到快乐和成就感,所以也就没有欲望去学和模仿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在表达的时候因为我们总是听不懂他的话所以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我们意会错了。他就有了挫折感。进而认为说话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就更不想学说话和模仿了。
孩子说话晚,是我遇到过的最多的关于孩子发育迟的问题。很多父母常常用别人家孩子在语言方面的发育状态来和自己的孩子比。比如,别人家的孩子会叫爸爸妈妈了,别人家的孩子会唱歌了,别人家的孩子会背诗了,别人家的孩子都会说英语了„„父母内心的焦虑感油然而生。这种焦虑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孩子。上面这个孩子在说话方面的挫败感,一面源自自己发展阶段的局限,一面源于无形中感受到的父母的过多期待。
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孩子,2岁多了,不能连贯的说完整的句子,但他们都是正常的孩子。每个孩子的身心发育速度和水平都不一样,着重发展的领域也各有不同。同样是语言系统,有的孩子在2岁的时候就已经会唱歌和与家长对话了,而有的孩子还只停留在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阶段。
同样是学龄前的孩子,有的孩子显出不一般的运动能力,热爱户外玩耍,而有的孩子则显出很强烈的学习识字的欲望,和强大的安静、独处能力,等等。就像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片一样,孩子们的发展也是各有特色的。
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对孩子的引导不要操之过急。平时可以多自然而然地跟孩子说话聊天,或给孩子讲故事。不要偷懒,直接放音频给孩子听。看电视过多的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样也会受到影响。
当然,最关键的是,不要太过关注孩子是否特别专心的在听。孩子需要一个不被打扰的时间,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一个储备语言的沉默阶段。总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速度。永远不要轻信他人甚至专家对一个孩子的论断。通过这么长时间的育儿知识学习,我相信你一定会发现,所有的专业培训,所有读过的书,都没有教会我们去认识每一个独特的孩子。
所有,我们能给到孩子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努力去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努力学会无条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