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长,请千万不要替孩子做这4件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尝试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父母做得太多,反而阻碍孩子的成长。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总是担心孩子吃不饱穿不暖,不放心他们自由成长。其实这样反而阻碍了孩子的技能和思想的发展。
要知道,我们父母不可能事事都替孩子操心办事,有时候,放手也是一种爱!特别是下面提到的四件事,父母千万不要替孩子做。
替孩子背书包
读书是孩子的事,书包再重,也在他们的承重范围内。读书很苦很累还耗时,如果现在连书包都嫌重,那么还能指望他们坚持多久呢?
谁都想过轻松的生活,即使今天减了负,可明天依旧要负重前行,少那么一时两刻的重量,对孩子的作用是不大的,只会加深他们对学习的怨念,对书本重量的厌恶。
还是那句老话,“事做的多了,就顺了;路走得远了,就习惯了”,同样的,书包背得多了,孩子也就不觉得重了。
替孩子收拾
这是很多家长的一个习惯,要改掉。
前几天和一位教师朋友聊天,说到孩子的问题。她说,前段时间不是天气冷嘛,有家长给我打电话发微信,问:
“老师,您帮我问问XXX冷不冷,要不要送衣服去,上次给他收拾忘带了。”
“老师,我没给孩子带蚊帐,您说学校蚊子多不多啊?”
生活中,家长帮孩子收拾行李还说得过去,但有些孩子连地都扫不好,被子也不会叠。好像除了学习,其他一切都被家长包办了。
可能在部分家长看来,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可是有些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都没有,性格还是软软糯糯,娇气的很。这样的孩子,将来怎么在激烈的社会如何立足?
家长要明白:只有放手,孩子才有进步的可能。
替孩子道歉
当孩子闯了祸,或给别人带来麻烦时,有些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作为家长,代替孩子道歉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家长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没有帮助的。
举个栗子:
周末,龙龙的爸爸妈妈带他到小轩家做客。大人们坐在客厅里聊天,龙龙和小轩则在一起玩玩具。没一会儿,小轩突然伤心地哭了起来。家长们过去一看,原来是龙龙一不小心把小轩最喜欢的玩具枪弄坏了。
龙龙的妈妈对小轩说道:“小轩不要哭了啊,龙龙太不乖了,他怎么能并坏你的玩具呢?阿姨代他向你道歉,下次阿姨买个新的玩具赔给你,好不好?”小轩的爸爸妈妈一听,连连摆手说:“龙龙不要怕啊,不就是个玩具嘛,不用赔!”
其实孩子犯了错,或伤害了别人,理应道歉。由家长替孩子认错,对孩子来说,有害无利。如果孩子没能从错误中得到应有的教训,就不能对自己的言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也就难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
生活中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只要孩子犯了错,很多家长就会主动向别人道歉,仿佛犯错的人不是孩子而是自己。其实,孩子虽小,做错事还是要自己担当的,而主动认错就是承担责任的第一步。
要知道,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而不自知!
替孩子做决定
记得马伊琍曾在微博上说过:大女儿爱马想打耳洞,她在给女儿寻找穿耳处时,突然想起自己以前穿完耳洞后一直发炎鼓小包。她打电话给医生,医生说:遗传的可能性大,不打耳洞就没事,一打才会发病,建议不打。听完医生的话后,她让女儿自己考虑清楚再做决定,最终爱马自己放弃了打耳洞。
如果换作我们,可能听完医生的话后,就会立马拒绝孩子的要求。可马伊琍却给我们展示了另一种做法:把选择权交给孩子,讲清楚厉害关系,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样即使将来后悔,也能吸取教训,不再犯错。
在我看来,家长应该随着孩子的长大而逐渐放权。三五岁的时候告诉他们怎么做,七八岁的时候给他们一些授权,读了大学以后,他们就应该完全做自己的主人。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才要去管他,但是我有四个应该放权的理由:
第一,父母不见得懂孩子这一代,可能并不像孩子那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第二,如果父母帮孩子做了太多决定,反而会造成他们日后责任心的缺失。
第三,父母管教太多,就会淹没孩子自己的声音,他们会找不到自己的兴趣,失去自信。
第四,如果施压太多,会给孩子沉重的负担。
爱孩子没错,可家长应该把这份爱放到长远来看,给他们有锻炼的集会,也给他们成长的机会。
送给所有父母一句话:
爱他,就要学会放手,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孩子终要自己学会面对一切!
第二篇:人生有七件事千万不要去做
人生有七件事千万不要去做
如果一个人能够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度过此生,实在是荣幸之极!其实,要想尽量摆脱痛苦和烦恼,让自己每一天都活得开心自在、了无遗憾,也并不是非常难,只要你相信因果,记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同时,有几件事你千万不要做,这些事情对你的一生影响特别大。
一〃不孝顺父母。父母生我养我,恩情深厚,佛经上说你报答几亿劫都还不了父母的大恩,不孝父母者天地都难容。况且连父母之孝礼都不尊者,又何能领导他人?何能服众!
二〃贪淫好色。贪淫好色之人,心中存邪,缺乏浩然正气,生活事业会很不顺利,所求违愿,不能圆满。而且贪淫之人,身体肯定受损,岂能不得病?
三〃爱贪便宜,非常吝啬,很少做善事。心中贪吝,贫穷常不离左右。不做善事,没有福德资粮,坐吃山空。
四〃经常杀生。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有他特定的因缘,但不是用来供人杀的。经常杀生的人,心中缺少善念,又怎能得到事业、生活上的机遇?
五〃不尊敬师长,贡高我慢。既然作为你的老师、你的领导,肯定有比你优秀的地方。如果你毫不谦虚,总是认为他们这里讲的不好、做的不好或者领导无方,那你肯定是会毫无作为,因为你心浮气躁,没有王者风范!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虚心者,又怎能若谷?
六〃偷盗。偷盗的概念非常广泛,只要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占为己有,
哪怕是拿公司里的一张纸、一支笔都属于盗,虽然我们有时是光明正大的心理,也很坦然的。但是这种行为,是非常消耗自己的福报的,而且你一定会在某个时候发生同样的损失。
七〃常说假话。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好相处,贵在相互真诚,忌讳虚情假意。不论是六亲眷属、朋友上司,只要你平时言语诚恳,真心善待,一定会赢得他人的信任。
第三篇:为孩子做好这7件事,胜过千万句唠叨![范文]
为孩子做好这7件事,胜过千万句唠
叨!
新的一年来到了,你准备如何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呢?为了培养孩子,我们付出了很多,但除了为孩子的学习做计划,还有一些事情是更为重要的,更需要我们为孩子做出表率,为之付诸实践,这样对于培养孩子的上进心、分享意识、平衡生活的能力以及学习精神都大有裨益。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2018年已经来了,在新的一年里,如果想培育一位不用时时操心、成长顺利的好孩子,我们怎么做?
你知道吗?一个有上进心、有分享意识、有平衡生活的能力、有学习精神的孩子,都来自拥有相似素养的妈妈。要想培养一个不用操心的孩子,在新年伊始,不仅要做好孩子的学习计划,更要做好表率,计划好以下这7件事。第一件事:做一个爱学习的妈妈
要知道,你没有学习精神,家里没有学习氛围,孩子出现厌学情绪,是早晚的。孩子也许会顶撞你:“你天天打麻将看电视,凭什么让我吃苦受累爱学习?”你看,孩子作为父母行为的镜子,总是忠实地反映出父母的价值观。不爱学习的妈妈,难以培养出爱学习的孩子。
杨绛先生曾经说过:女儿钱瑗的功课我和鍾书都没有管过,但我们一有时间就各占一张书桌。孩子爱读书的种子,就是父母爱看书的身影决定的。
妈妈爱学习的内涵还不仅在于要吸纳自己专业领域的新知识,还在于要从头开始,学做一个合格妈妈。
教育,往往伴随着很多困惑、挫折与痛苦,有些妈妈只要一有苦恼,就寄望于某个专家能给出一包现成的万能药,孩子吃下去,马上什么毛病都没有了。这真是一种偷懒心态,下次题目稍有变化,你还是会傻眼。
孩子的个体差异千差万别,个性、脾气、心理在成长过程中更是变化多端,所有的教育理念,运用于A身上有很好的效益,复刻在B身上未必会立竿见影。因此作为妈妈,你教育孩子要能结合孩子的成长特点、气质禀赋活用理论。这都需要学习、思考、反思、领悟。新年计划:
1、在家庭生活中创造爱学习的氛围。哪怕没有书房,也要在客厅、卧室、阳台安设读书角。经常与孩子同读一本书,彼此探讨看法。
2、多看书,多报名参加教育学课程。系统地学习与孩子教育相关的理论。找到教育理论的源头之后,你能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独到的教育方法,这就是作为母亲教育能力的一个巨大飞跃。
第二件事:勇担责任
孩子出了问题,不少妈妈的本能反应是把责任推出去!在学校,把责任推到老师身上;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有了矛盾,把责任推到对方家长身上;在家里,把责任推到临时监护的爷爷奶奶身上——我的孩子多无辜!
当然,事实当然未必如此!那么,遇事一股脑儿怪罪别人,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不是为了逃避自责,逃脱反省和自我检讨?看看孩子站在一边心知肚明的样子,老是推脱责任的你,在孩子心目中还有权威形象吗?
在日语里,有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语叫作“责任担当”,哪怕是店员、清洁工,都把责任二字放在胸口。遇事先从自我检讨开始,先从向别人说“对不起!都是我的责任!给您添麻烦了!”开始。这样的态度,才成就了一个家庭所有成员的严格自律,成就了一个国家的诚信与谦和。孩子,正是得益于这样的言传身教,才会成长为一个有责任心、有羞耻心、有自省力的人。新年计划:
1、孩子有了问题,勇于检讨自己的失职。孩子不懂感恩,要检讨自己是否培养了他知恩图报的情怀;孩子懒惰,要反思自己是否包办代替太多;孩子任性,要反思自己是否给予了他有求必应的成长环境。
2、自己有不当之处,勇于道歉与改正。有道是,知耻而后勇,当众道歉往往是领会责任缺失带来的羞耻感的第一步,这一步不做到位,改正多半是要打折扣的!第三件事:让孩子为自己负责 “这件事应该这样办,那条路应该那样走”,生活中不乏这样对孩子每个选择包办的妈妈。孩子一反驳,她就说:“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
这样喜欢干预孩子做决定的妈妈,未来会收获什么样的孩子?
一种,是做不好事就怨天尤人、推脱责任的孩子; 另一种,是遇事完全没有主意的孩子。
未来学医还是学法律?进大公司还是创新小公司?找A还是找B做女朋友?“等我回去问问我妈看!”孩子这一生,都会是一个惟命是从的、在精神上无比懦弱矮小的人。在教育学上,有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就是:作为父母,其实我们的经验并不比孩子多一天!比如你的孩子十岁,你做妈妈的经验也只有10年而已,并不比他做孩子的经验更多。何况,孩子像一棵小树一样蹿动新芽,他每天都有新发展,应该他自己对生活学习内容做出选择。他主动做了选择,就相当于立下军令状,他才会对这一选择做出承诺,才有坚持下去的动力。新年计划:
1、从小事做起,帮助孩子积累在大事上做选择的勇气与智慧。到哪里去旅行、交什么样的朋友„„这些看似小事,其实蕴含着一个家庭的价值观。孩子他做小选择,相当于把这些价值观深埋,让它成为孩子心智成长的肥料,等到孩子到了一定年纪,你就可以放心把大事也交给他定夺。
2、当孩子举棋不定的时候,帮助他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在一些重要选择上,孩子可能经验不够,那妈妈可以把选择的利弊都跟孩子充分讨论,然后将正反两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都告诉他,一起探讨,协助孩子做出选择。第四件事: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得好:恩爱的父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完美的核心家庭,大家都彼此关照情感的需求,由夫妻双方与孩子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支撑力最强,而一旦妈妈与孩子之间的那条边特别短,特别亲昵,夫妻之间、父亲与孩子之间的那两条边特别长,特别疏远,那这个等边三角形已经变形,它的抗压力就会变弱。新年计划:
1、给予丈夫足够多的教子时间,并对他给予孩子的教益以极大的肯定。有时候,不如把给孩子开家长会、单独带孩子旅行的任务交给丈夫。一方面让孩子体会充满阳刚之气的教养方式,激发起孩子的幽默与热情、活力与担当,另一方面通过这一方式,让丈夫成长为合格父亲。
2、经常由衷赞美丈夫的长处,展示他的力量与果断、毅力与恒心,令孩子视其为偶像。这样做,不但令孩子体会到你们情感的深厚,态度的一致,还把这样的潜台词传递给孩子与丈夫:“我们是一家人,在你最无助的时候,要记得还有我们无条件地支持你!”
第五件事:不贬损长辈的教养方式
当年轻妈妈将生活上的很多委屈和压力,迁移到两代人的教子分歧上,不感恩老人的付出,不尊重老人的努力,这样的分歧让孩子夹在当中无所适从。怯弱的孩子会不知所措,狡猾的孩子就会利用妈妈与奶奶之间的分歧,见风使舵。而敏感的孩子,更会意识到,妈妈对奶奶的各种看不上,就是对他父系遗传的看不上。
因为从心理学角度上讲,否定从襁褓期就带孩子的血亲长辈,就是否定孩子自小的生活环境与养育气氛,进而否定孩子本身。信口开河对婆婆说三道四的妈妈,一定没有意识到,当你贬损带孩子的老婆婆如何无知、怯弱、见识短浅、霸道不讲理时,其实也在影射自己的孩子!新年计划:
1、把教子重担再往自己这边挪一点儿!不要再当甩手掌柜!至于长辈,最好的做法,是让他们从沉重的责任与义务中解脱出来,享受天伦之乐。
2、在爱的基础上,与长辈平心静气地讨论。什么都没有“有爱的地方”,更让人感觉是一个家!老一辈教育孩子再有多大的错,让一让又怎么样?先感念长辈的付出,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做,让长辈心情舒畅,就能迅速消除分歧,保持两代人教子观念的“求大同、存小异”。第六件事:做一个零吼叫的妈妈
孩子考试,又犯了你提醒过十几次的错误,孩子晚上疯玩到你下班回来还没有开始写作业„„身为妈妈,你此时的反应是什么?是不是情绪失控,冲着孩子大吼大叫,仿佛自己的嗓门越大,孩子越可能记住妈妈的训诫?
研究说话心理学家们做过实验:将妈妈们的大吼大叫以超过85分贝的音量放出来,让10名7到11岁的儿童听,听完才给他们发纸笔,要他们把喇叭里的训诫写下来,结果,写下来的正确答案只有13.3%。这说明什么?大音量的吼叫,在孩子们的耳朵里根本就是一堆乱码!音量越大,语速越快,表情越是愤慨,孩子的注意力,越是会游离,他可能只顾得上关注“是什么事惹得妈妈这样狰狞?”至于引发妈妈生气的原因,孩子根本没有记住。
为什么这么多妈妈都企图借助吼叫来解决问题?
一个原因是在职业生活中女性压力太大,在教子问题上,输不起,急于求成的心态越来越严重,造成急躁没耐性的妈妈越来越多;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妈妈的原生家庭里,吼叫式管教的印象根深蒂固。可是,吼叫往往令孩子反感不已。只要孩子一产生反感、不合作的情绪,在孩子的大脑皮层中,训诫内容就会一闪而过。新年计划:
1、在爆发情绪之前,深呼吸十次。问问自己:这样狂怒,是因为孩子刺激了我,还是我把工作或人际关系中或不顺带了回来?时时自问,可划清界线。
2、如果自己确实有愤懑,可以向孩子寻求安慰。不要把负面情绪带到孩子的管教中来,这对孩子不公平!第七件事:带动孩子走进自然
经常有妈妈议论自己的孩子:一有风吹草动就感冒;跟手机游戏机的黏性越来越大,视力越来越坏;生活能力特别差,照应自己的能力接近于零„„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不知不觉将孩子与大自然分割了开来,令孩子缺少在大自然中自由奔跑、忍受严寒酷暑、亲近土地与原野的自由。孩子没有机会从事采摘、垂钓、搭帐篷等工作,没有机会体会一切生活都要以双手劳作来获得的自由与自豪。
法国作家西尔万• 泰松曾在贝加尔湖畔雪松北岬的一座西伯利亚小木屋里居住了6个月,后来他将这段生活写进了《在西伯利亚森林中》一书中,他认为与自然的相处使自己更充实、生活能力成倍增长,对美的感悟力更深,心灵的丰富程度更完善。而这一切,都是自然的赐予。
也许有妈妈会反驳说:孩子光是双休日的培训班就要上两个整天,啥时有空带孩子出去?
作为妈妈,我们最不应该犯的错误,就是把孩子的学习,与深入自然完全对立起来。在教育最发达的国度,比如芬兰,最先进的综合课程已经放在森林、原野中去上,孩子们穿上户外装,与老师和家长志愿者一起,锻炼在旷野中生存的能力。新年计划:
1、抽出时间来,带孩子去亲近自然。体味一下季节转换、农人劳作,观察动物迁徙。这里面就包含着地理、生物、科学的综合知识,也是写作变得有血有肉的根基。
2、启发孩子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比如实地看一下惊心动魄的垃圾围城、污水排放,让孩子有意识地成为环保卫士。引导、发动孩子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让孩子从小拥有善待自然环境的意识。
第四篇:家长课堂:请不要拒绝孩子的“为什么”
幼儿到了3岁,进入询问“为什么”的敏感期。孩子们基于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理,急于揭开其中的奥秘,习惯把“为什么”挂在嘴边,且没完没了。孩子的穷追不舍,常常令家长[微博]无言以对,哭笑不得。
此时,家长的态度如若表现得敷衍或厌烦,会将孩子探索知识的欲望和热情推入冰谷,折断孩子思维的翅膀,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认真、耐心回答孩子的“为什么”,对他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犟劲儿,不训斥、不挖苦、不回避。否则,家长的冷言和漠视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投下阴影,且终生挥之不去。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一直在学术界争论不休。记得儿子三岁那年,突然向我发问:
“妈妈,鸡是从哪里来的?”
“母鸡下蛋孵出来的呀。”之后,儿子接着追问:
“那母鸡又是从哪里来的?”
“也是它妈下蛋孵出来的呀。”我的话言刚落,只听得孩子哇的一声哭起来,泣不成声地继续问道:
“那它妈的妈,又是从哪里来的呀?哇......。”
显然,孩子是在为自然界最早出现的一只鸡而困惑,这个物种来自何处?且一定是困扰了许久。对孩子的好奇和发问,我表现得漫不经心,故意敷衍和搪塞,引起孩子的极度反感和失望,故而才哭得那么伤心。世上的第一只鸡究竟来自何方?实则是在争论生命的起源。如今,学术界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都有诸多非议,连哲学界都争论不休的古老课题,我岂能一两句话说得清?
儿子的发问和气恼,对我震动不小。父母教育子女,态度必须坦诚,对孩子的提问,必须且只需认真答复。自己不清楚的问题,要直接坦白地向孩子表示歉意,并与孩子一起去查书,或向他人请教。要真诚地告诉孩子,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有很多疑难课题人类搞不清楚,鼓励孩子长大要攻克这些科学难关。家长与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共同学习和探讨,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它使父母与孩子心灵距离缩短,净化了灵魂、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与孩子一起锻炼成长。教育子女,是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的历程,父母只有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对话,共同答疑,才能赢得孩子真正的信任和尊重。
回首童年往事,我却没有儿子这么幸运。因家庭变故,小时候我也曾做过两年“留守儿童”,因年幼无知,不会看大人是否闲暇和眉眼高低,依旧像在父母面前一样刨根问底。一次,我的“为什么”激怒了大人,换来的是一顿劈头盖脸的呵斥:
“真讨厌,贫嘴寡舌!你哪来那么多为什么?要想知道,拿镐头来,刨开根儿看看吧!”
一句话,令我终生难忘,就如同一瓢冷水浇了个透心凉,心中的疑虑和兴致顿时烟消云散,心中泛起莫名的惶恐、失落和委屈。大人不回答也就罢了,为何如此凶狠对我?后来,我才渐渐明白,这里不是我的家,既然不受欢迎,就多干活,少说话,学会看人下菜跌,别问那么多为什么?免得招人嫌、讨人厌。难过了,想家了,就偷偷站在街口的高台上,拼命向着远方呼喊妈妈。小小年纪,因生长环境的突变,家庭爱的缺失,将许多困惑埋藏于心底,久而久之,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直至学生时代,在老师给我的操行评语里,还频频出现“性格孤僻”的字样,直至影响了我后来一生的发展。
如何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来不得半点儿虚假、拔高和浮躁。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家长必须俯下身来,静心听取孩子的心声,认真回答他们的“为什么”?与孩子一起探索世界的无穷奥妙。在大人眼里,也许就是芝麻大点儿的小事,荒唐、幼稚、可笑,但在孩子的内心世界,无限神往,胜过于天。父母是孩子人生第一任老师,那就应该尽到启蒙教师的职责,不要为孩子的“为什么”而烦恼,不要把爱发问的孩子拒之千里之外,而要将其问题视为家庭共同探讨的课题,一起来研究,共同去探索。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父母科学、虔诚、认真地对待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孩子也会从父母身上学会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努力去学习,仔细去观察,潜心去研究。大千世界,奥秘无穷,探索者,需要饱满的求知欲望,需要持久的学习热情。父母的关爱、真诚和耐心,就是维系孩子踏上人生成功之路的原始动力。
第五篇:父母千万不要这样诅咒孩子
做很多事,只要设立正确的目标,通过有效的努力,都可以达到一个世俗成就。做父母这件事,却几无可能成功。每一个父母在某些方面都会有缺失。而如何让父母的缺失降到最低呢?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答案,那就是:放手。
很多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管得太多,或者“管教”失当造成的。如杨凤池老师曾经说过的,最好的教育就是,教育了,孩子不知道;父母切忌随意给孩子下咒语。
下面所分享的,就是孩子身上常见的发展中“问题”。类似问题当然还有很多,篇幅有限,我们只列举微信后台高频出现的。应对这类问题的一个大原则,就是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相信你的孩子,尽可能少担忧。
须知,处处担忧,即是诅咒。
孩子攻击性强、社交发展迟缓?背后藏着一个无力的母亲一位妈妈问:
我儿子今年6岁。感觉他从小就不太会和小朋友交往,爱动手,很莽撞。原来认为他是语言能力还跟不上,所以喜欢用动手。
但是现在6岁了,感觉还是有问题。每次我都教他如何和小朋友和谐相处,但是还是没什么改观,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如何去改变他?
这位妈妈对问题的描述,其实很容易让人不舒服。本身孩子才6岁,就可以认定孩子“从小”就不太会和小朋友交往。现在孩子6岁,那“从小”,是有多“小”呢?
可以想见,的确是从很小的时候起,这个孩子在母亲眼中,就是个有问题的小孩了。其后,小孩果然顺应了母亲的心意,至今仍然在社交方面存在“问题”。
小男孩的社交,通过身体动作进行本就常见。这个孩子一直都对参与到群体游戏这个事充满热情,他的社交意愿的发展是正常的。他不是“有问题”,只是缺乏相应技巧。父母一直忙于给孩子贴标签,却从未真正想过,早该教会孩子一些正确的社交技巧了。
另,家庭治疗师认为,一个孩子的“问题”,往往反映出的是这个“家庭”的症状,而非孩子自己有问题。这个案例验证了这一点。
经过后来了解得知,上面案例中这个孩子,父亲经常出门在外。母亲长期处于较为无助、焦虑的状态。这个不太讨人喜欢的、攻击性强的小男孩,恰好成为了他疲弱的母亲的唯一保护者。
唯有母亲自己放下焦虑,强大起来,并邀请父亲多加入家庭生活中来,孩子的行为“问题”才可能真正改变。▌ 孩子有自闭倾向?别轻易给孩子贴上病态标签微信上,一位妈妈留言:
我儿子现在2岁半,平时爱玩门,喜欢反复开关,摔门。之前喜欢玩圆形的物品,比如转车轮。别的玩具也都玩,平时精力旺盛,好动。
两个月前因为上亲子班坐不住,说话也只会说两个字的称呼类。想给他报早教课时,早教老师让我先带他做了感统检查,结果医生说他语言发育迟缓中度的,因为爱玩门,轮子类的机械类有自闭倾向。
现在我们给他上了18节早教课了,两个月了,他现在说话能说到4个字了,说的也很多了,啥都想学着说。也给小朋友分享他的玩具了,就还是好动,爱玩门。
走到那,一看到门就想过去,推两下,也爱车,一爱见车,就不走了,拿到车子就推着看轮子怎么转。
我现在特别焦虑,我儿子看着挺聪明的,我到底该怎样引导他不要那么痴迷玩门,圆形的东西呢。
后来,我又问了妈妈一些具体的事情,了解到,这个孩子平时叫人会看着人叫,与亲近的人有目光交流。互动也还可以。只是比较敏感,做错事,别人板着脸瞪他一眼,他就难过的想哭。
从这位妈妈的描述来看,我并不认为孩子有自闭倾向,虽然自闭倾向的孩子会伴随有语言障碍、刻板动作等情况,但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比较喜欢的游戏或玩具,会对此表现出特殊的喜好。
尤其是这个孩子能够很好地和人有目光上的接触和交流,并且能够回应父母的指令。所以,父母不应该把孩子看作是特殊儿童。这种“特殊看待”,本身就具有催眠的效果,会把一个原本健康的孩子,都推入一个不正常的境地。
当然,适当的积极干预是好的,但必须要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尊重孩子的喜好。谁敢说,他不会是了不起的机械师呢?
我见过很多困惑的父母,他们会误把内向当做自闭,误把外向当做多动。其实性格本无好坏之分,内向、安静、话少的孩子会有更多内省思考,习惯于内归因,感知自己的情绪。
而外向的孩子,情绪表达更加外露,社交能力也许更好一些,习惯于外归因,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两种性格各有利弊,父母要做的只有接纳,而不是试图改变。
▌孩子说话晚,智力发育慢? 一位妈妈问:
孩子二十九个月。语言发育迟缓。二周岁时候连爸妈都喊不清,但现在会说一些不要,没有之类二个字、基本表达自己的需求还是拉着大人的手或者指。
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他根本不看大人的嘴巴就是根本不想学说话,不想模仿。有时候心里的需求表达不好,我们没理解,就急哭了。或者会用一些听不明白的语言表达。
这些时候我会好好和他说让他别急,有需要用嘴巴说出来说清楚。但似乎他很抵触这个方法,有时候急得没办法倒是吐出几个字来。
让我感觉他内心其实觉得说话没意思,并没有得到快乐和成就感,所以也就没有欲望去学和模仿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在表达的时候因为我们总是听不懂他的话所以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我们意会错了。他就有了挫折感。进而认为说话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就更不想学说话和模仿了。
孩子说话晚,是我遇到过的最多的关于孩子发育迟的问题。很多父母常常用别人家孩子在语言方面的发育状态来和自己的孩子比。比如,别人家的孩子会叫爸爸妈妈了,别人家的孩子会唱歌了,别人家的孩子会背诗了,别人家的孩子都会说英语了„„父母内心的焦虑感油然而生。这种焦虑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传达给孩子。上面这个孩子在说话方面的挫败感,一面源自自己发展阶段的局限,一面源于无形中感受到的父母的过多期待。
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孩子,2岁多了,不能连贯的说完整的句子,但他们都是正常的孩子。每个孩子的身心发育速度和水平都不一样,着重发展的领域也各有不同。同样是语言系统,有的孩子在2岁的时候就已经会唱歌和与家长对话了,而有的孩子还只停留在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阶段。
同样是学龄前的孩子,有的孩子显出不一般的运动能力,热爱户外玩耍,而有的孩子则显出很强烈的学习识字的欲望,和强大的安静、独处能力,等等。就像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片一样,孩子们的发展也是各有特色的。
父母要做的,就是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对孩子的引导不要操之过急。平时可以多自然而然地跟孩子说话聊天,或给孩子讲故事。不要偷懒,直接放音频给孩子听。看电视过多的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同样也会受到影响。
当然,最关键的是,不要太过关注孩子是否特别专心的在听。孩子需要一个不被打扰的时间,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一个储备语言的沉默阶段。总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速度。永远不要轻信他人甚至专家对一个孩子的论断。通过这么长时间的育儿知识学习,我相信你一定会发现,所有的专业培训,所有读过的书,都没有教会我们去认识每一个独特的孩子。
所有,我们能给到孩子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努力去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努力学会无条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