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

时间:2019-05-12 11:28: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

第一篇: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

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

最近一直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做班主任的,如何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润物于细无声。理想的效果应该是学校(当然主要是班主任)、家长、社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而我们,至少我们很多地方的现实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或某些领域中还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严重点说,我们很多的家庭根本就没有教育甚至是空白。所以,我们的教育往往都是教育者,尤其是班主任在单打独斗。

校园里,我们经常能听到或者看到,一些班主任因为一些事情而叫家长到学校来的。细究起来,我们会发现经常被叫家长的都是一些所谓“差生”,成绩差、行为表现差、遵规守纪意识差等等。我们的目的当然是好的,通过寻求和家长的合作来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是必要的,也是真诚的,这既是一条正确的路子,又是一条相对来说较为快捷的途径。

但是,我们稍加思考就会发现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这些问题学生(我们就暂称为问题学生了),基本上是属于家长的教育效果几乎为零的情况下才出现的,要么家长不在身边,长期在外对孩子失控;要么忙于生计,即使在家也没有时间过多的投入到对孩子的教育上,属于“粗放式学习”型;要么,即使天天在身边,而从小对孩子给予的希望过大,要求过高,孩子没能达到要求,于是,失望,生气,放弃;要么自小溺爱,爱之越深,恨之也就越深,在过度爱的同时,功利性的希望孩子能到什么样的成绩或者要求,不能达到就狠狠的打一顿,然后再过度溺爱;还有一种,就是夫妻双方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站在同一战线上,夫东妻西,给孩子留下家教的空子,从中间逃避本该拥有的责任和义务。

这些问题的结果是,家长在教育的问题上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而我们还一而再再而三的“邀请”家长到学校来,这个时侯,真正教育的意义已经变味了。这个时候,我们班主任、老师倒不如“剑走偏锋”,走弓背而不弓弦,靠强大的集体影响力,靠个人的人格魅力,站在为孩子一生的高度,站在做人的高度,来引领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启发学生。我想教育也许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境地。

反思勤叫家长的行为,我觉得有几点要思考:

1.作为教育者,或者说明显的教育者,我们和家长联系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勤叫家长,特别是一些问题学生的家长,就显得我们专业的教育者太无能了。我们是教师嘛,我们勤叫家长,这就等于宣告,我拿你没办法,让你家长去解决吧。而家长要是能解决还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吗?答案显然。

2.作为长期站在一线的老师,且“身经百战”,我们的教育水平会比这些学生的家长差吗?也不一定,那我们为什么不多尝试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呢?班主任的人格魅力、学识水平,班级的集体舆论都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力量。

3.经常叫家长,会给学生一个非常不好的现象,学生往往会私下说“班主任就知道叫家长”,从内心里反感我们的教育,拒绝我们本该有的教育,从而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效果。

4.决不能把和家长的交流变成告状。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家长、学校的和谐统一。和家长的交流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我们和家长的交流应该是多谈论学生的表现,多分析学生的行为,多商量教育的良策,最终寻求教育的合力。切忌把交流变成指责,变成训斥,指责家长,训斥学生。

从教近五年,担任班主任五年,师生关系一直融洽、和谐。细想起来,没有一次是轻易就叫家长的,遇到较为严重的问题,不厌其烦的和学生谈心,积极主动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帮助他们思考问题,站在家长的角度分析问题,有时主动走进学生的家里,站在亲情的立场,从发展的角度,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很多学生都很明事理,很多问题在谈话中,在活动中,在课堂上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篇:请不要教案

请不要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孔、雀、辽、阔、牧、愉、污、染、洁、由”10个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并记忆“孔、雀、辽、愉、由”5个生字。

2.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在课堂中尝试背诵感兴趣的小节。

3.学习课文能边读边想,了解课文内容。

4.有基本的环境保护意识,尝试仿说诗句,提醒人们要注意保护环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能在语言环境中认读“孔、雀、辽、阔、牧、愉、污、染、洁、由”10 个生字。

2.尝试仿说诗句,提醒人们要注意保护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阅读《请别碰我们的绿树》

我们的地球需要绿色,我们更要爱护绿化,保护环境。二.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跟读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运用工具书或注释自学生字并通读课文。2.重点指导: 形近字:伐,代 “翱”书空

3.找出课文中与生字相关的词语。三.朗读感受 1.自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再读课文

思考: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3.找到相关的段落读一读。4.分组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表演读。5.说话训练: 回到原来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答:因为茂密的森林是小猴的乐园,是孔雀的故乡,所以请不要把树木伐光。用同样的句式说其余的原因。6.背诵你读的小节。7.谈谈在读了课文后的感受。五.知识能力的迁移。

1.思维的拓展:学着课文的样子,展开想象,自编诗歌。2.实践活动:表演课本剧。

教学反思:再仿写诗句前,我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通过小组的合作,互相交流,共同实践,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良好的个性,还建立了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的情感,增加群体的凝聚力,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

第三篇:请不要这样指责中国教育论文

中国得到美国教育成功的信息,往往是华裔父母按照中国文化的理念,套上美国的光环,以子女成功为典范,这些个性化的故事代表着美国教育的点,数量不多的华裔子女或者父母走到一起,把点串联起来,充其量不过是一条线,然而,它并非代表美国整体教育的整体的片。”

不久前,一些海外媒体发表了华裔学者对中国教育的评论,一段结语是:“应试教育要求学生循规蹈矩,不许创新,这扼杀了大部分学生的创造力,把优秀学生培养成了考试机器。应试教育降低了国民的创新力,不废除应试教育,中国就不可能出现世界一流大学。”如果三年前看到这样的话,我会认同,而今天,我不能再接受这样简单的指责。

是什么让我的反思发生换位?当我连续数年花去大量时间自费行走中国后,当真正零距离与教育者和民众交流观察后,我发现,长期居住海外的人,对中国教育现状的评断,有太多局限。

用一种比喻来形容我对这一批评的感受:就好像接受西方教育的人,是从富裕宽松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突然看到一批由于资源贫瘠,选择单一,高考压力,时空局限的家庭长大的孩子们,诧异地高喊起来:“幸福家庭是这样的,孩子们啊,该是你们站出来解脱牢笼的时候,为自己的快乐,脱离现有的家庭吧!”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在近十年这样的日新月异。如何适应这个新时代的挑战,不仅对于中国教育,而且对于中国整体社会都是一个艰巨的课题。高高在上指手画脚指责这,指责那,谁都可以做一做,但是,实实在在地挖掘与开发中国有限的资源才是最棘手的当务之急。只有当你长期用身心浸透在这片土地上,你才会用血泪叹息:原来中国人才济济,原来中国不缺你这样的指责,当今中国缺的是具体平和心态的人,执行具体事情,提供具体资源,用心用爱奉献给千万具体的民众,相对具体的公平机会与权力。

■从几位美国华裔子女说起

如果因为美国华裔子女这样做,而中国孩子没这样做,而认为美国教育比中国优越的话,其实是片面的还记得延安时期就决定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中国的美籍专家阳早、寒春夫妇吧!尽管当时环境艰苦,但意识到自己的农业知识可为中国民众服务时,他们毅然投身到中国,并在这片土地上生儿育女。今天,莎莎,他们的孙女,美国高中刚刚毕业。这个女孩没有直接上大学,而是选择到中国山西的一个镇中学学中文教英文。

美国实行中小学12年义务教育,莎莎上的是私立高中,这个私立学校除教学外,学生从做饭到洗碗,从养牛到种菜都要自己动手,农场、食堂和宿舍的管理,学生们也要负责,看起来像是美国父母花钱让孩子去买“罪”受。可结果呢?莎莎放假回到家后说:“爸爸妈妈,你们两人住这么大的房子,不觉得浪费吗?为何不把空间缩小,把钱用得更有意义呢?”(请注意:莎莎的父母可是华人社团中肯奉献的人)。不久莎莎又和父母协商:“我不要立即上大学,我想去一个艰苦的地方磨炼,我希望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正巧此时,莎莎听说山西有个镇里的中学在招英文老师,她打起背包就上路了。来到山西授课的第一天,全班同学起立致敬:“老师好!”与学生相差不了几岁的莎莎一时不知所措,但就那一瞬间起,她已肩负起一份庄严的使命。

玲玲是一位知名的美国社区义务教育辅导员。2002年她大儿子考上美国名校宾州大学时,曾主动要求拖延一下,原因是要去参加为期一年的基督训练营。因为训练内容比军事训练更险峻,所有孩子的父母被要求签署生死状。后来,我采访了这位年轻人,他告诉我,支持他在这次残酷的训练中坚持下来的理念是:“如果现在吃不了苦,未来怎能担负起为人类服务的重任?”私下心痛落泪的母亲对我说:“这是儿子的选择,我不能说不,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为他祷告。”看完这些,你或许会说美国教育了不起,所以有这样的学生。但如果因为美国华裔子女这样做,而中国同龄的孩子没这样做,而认为美国教育比中国优越,这种想法,其实是片面的。

■中国高中生的观点让我落泪

如果中国高中生毕业后直接支援边疆,直接进入贫困地区服务,他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吗?一两年后他可能再进入大学吗

2002年初,我曾与北大附中几位高一高二的学生交流,他们所谈的观点,让我感动落泪:“想想如果中国高中生毕业后直接支援边疆,直接进入贫困地区服务,他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吗?一两年后他可能再进入大学吗?不是中国孩子不想这么做,而是我们的教育体系筛选残酷,一如一环套一环的齿轮,你必须每一环都死死咬上。”

许多中学老师也发表了与此相近的观点:“不是中国教育不给孩子创造力。想想看,一个班上50多位学生,只要课堂上每人讲一句话,这个课我就不要上了。谁不知道启发创造力是好事,但如果因为同学在课堂内外发挥创造力,影响了教学大纲的任务,并由此耽误学生升学考试时,这样的老师,不仅不会被感激,反而会受到校方、家长、甚至学生的指责。”这些老师的观点也从侧面得到了验证。虽然中国考试制度相对严格,但无数民众却表示,即使统考有它这样那样的弊病,但至少它还是中国现实状况下,一个相对公平竞争的机会。

曾经看到一个小学的三好学生,因父母下岗无法提供学费,她趴在街口一边做着功课,一边乞求路人施舍,中国有多少乡村孩子,甚至连最基本的求学机会都没有。而我居住的美国城镇,每年花在当地中小学一个学生身上的经费就上万美元,这样一笔经费能解决多少中国孩子最基础的教育!在学生连知识的肚子都没有吃饱的情况下,去要求他们的教育模式、生活品质如何精细与多元化,实际吗?

■海外华裔子女的教育误区

华裔家庭较重视子女毕业于名牌大学,并希望为孩子决定前路,孩子的作为在某种程度上讲实际上是在实现父母的梦

每年,美国总会有一批华裔子女走进哈佛、耶鲁一类的名校,然后一些媒体上报道这些人如何教子进名校的故事此起彼伏。其实美国名牌大学不仅仅只有哈佛、耶鲁。有些排在五十名或一百名内的大学,照样聚集着全国最优秀的学生,因为这些大学具备着美国大学里单项排行第一的专业。

华裔家庭较重视自己子女毕业于名牌,并希望为孩子决定前路,孩子的作为在某种程度上说实际上是在实现父母的梦。其实,即使孩子上了哈佛、耶鲁又能怎样呢?那么多哈佛、耶鲁的华裔子女,当初考取时荣耀,十年、二十年后还有谁再谈起?有多少华裔子女因毕业于哈佛或耶鲁,而成为主流群体?

其实,国人得到的美国教育成功的信息,更多是华裔父母,以自己子女为典范,按中国文化的理念,套上美国的光环后传递出去的。仔细回味后你会发现,其实这些故事都只代表美国教育的一个个“点”,数量不多的华裔子女或父母走到一起,把“点”串联起来,充其量不过是一条“线”,所以,它绝不代表美国整体教育的“片”。如果以这些局部的“点”和“线”与中国多维的教育环境相对比,折射出来的误区可想而知!

同时,在华裔大谈美国教育成功的故事时,很多人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几乎所有华裔子女成长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教育的理念与方式。重视教育是中国文化的特质,为了子女成龙成凤,中国父母不惜牺牲一切,这是西方父母无法与中国父母相比的。虽然说西方教育方式贯穿了华裔子女的学业进程,然而,家庭中潜移默化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教育的熏陶,已深深注入到华裔子女生命中,他们的成功并非是因为他们是西方人,而是因为他们是中西方结合的人,他们是多元文化、多元教育下的多元产物,而并非单一由美国教育打造。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并非强与弱的排列,他们各有特点,是不相矛盾的两个不同国情下的产物。

■美籍教授难忘与学生理念冲突

北大2000年EMBA第一周的课堂上,教授与学生在教学理念上的冲突,至今令美籍教授杨壮难以忘怀

美国的多元社会,给生活在这里的人相对宽松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课堂上你会发现美国学生可不屑一顾地乱提问,这样的表面现象,会让人们认为美国人很有挑战性,很有创意!但我要说:中国人同样有创意和挑战,从北大国际EMBA学生身上,你可感受到中国学生的鲜明个性,他们的思维方式一点也不逊色于美国人。

谈起2000年第一届EMBA,北大的海闻教授回忆道:“当时学员给我的感觉一方面很自信,不规范,另一方面喜欢张扬和挑衅,包括那场开学典礼上的发言,台上台下满堂大笑,笑中带着丝丝自傲,好像在说:我们都是成功人,现在回到学校,你们这些老师绝对没有我们成功。”

有类似记忆的还有目前北大国际MBA的美方院长美籍教授杨壮:“2000EMBA第一周的课堂上,教授与学生在教学理念上的冲突,至今令人难忘。”

第一堂“人力管理”课,杨教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人首先就提出异议:“老师你讲义中的西方案例太多,中国的情况呢?”跟着另外四五位同学随声附和。当天杨教授就做了相应的调整补充,第二天讲课完成了,晚上杨教授就收到一封同学来信,信中写道:“原以为您的课挑战性很强,但是您只听信寥寥几个人的意见,就擅自更改教学大纲,难道七八个人的举手发言,就代表一百位同学了吗?”杨教授不禁感叹:“这是压力、是挑战、更是学习的开始,中国学生给我们拓展了新的思路。”

■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有个性?

如果把在海外学习生活了十几年的中国留学生,与目前在中国社会闯荡的中流砥柱的群体比较,你会发现,富于创意、创新、激情与个性的中年人,几乎都在中国

杨教授告诉笔者,美国上MBA的学生,首先要通过GMAT考试,美国自身200多年来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让人们从小到大在伦理道德上有许多的认同感,各个家庭本身也相对稳定,相对独立,在这样多少年下来都是大同小异的背景下成长的人,你对他们走进MBA课堂上所期待的内容也能有所预测。

以北大学生对权威的挑战为背景,举例说明中国学生的个性。也许读者反问:“这些都是经商的学生,不是普通的大学生。”然而,我要说的是:他们是不是在中国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学生呢?他们与在校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毕业在社会上多了数年的闯荡?还是他们的成功带来的自信和经验让他们敢于直言?

其实个性是要在时间和空间等综合氛围下张扬出来的,换句话说,目前中国中小学,甚至大学课堂里,还没有给学生这样的氛围。如果把在海外学习生活了十几年的中国留学生,与目前在中国社会闯荡的中流砥柱的群体比较,你会发现,富于创意、创新、激情与个性的中年人,几乎都在中国,而不属于当初的留学精英们!是海外的华人没有创意与个性了吗?并不全是,而是西方世界的相对成熟,和一环扣一环的人生齿轮与社会节奏,扼杀、淡漠了曾经忘我追梦的理想主义者们。

与北大著名经济学教授周其仁对话时,他的一段感慨令人深思,“这个时代发生了无数的大小事件,把这些事情记录下来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让我们将来回头看。有些事情我们现在是看不清的,也许要等十年、几十年,或者一个世纪才能看清楚。看清楚不容易,而评论好做。因为做评论是件最容易的工作,所以今天大家都挑起这件容易的事情先做了。”如果说,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的个性更强是许多人中美教育比较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否客观?

■有些人不合适指责中国教育

距离给人误区,给人假象。忽视距离差,质问中国教育为何不套用西方的教育制度的看法是武断的目前,海外华裔对西方与中方教育的比较研究,很多是从正在接受美国教育的儿女身上感悟到的,而这些父母很多又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到九十年代初的留学群体。许多人从中国大学到美国深造,享受了国家巨大的公费资助。特别是八十年代,中国全民收入水平离世界标准差距甚大,一个公费留学生在美国一年的学杂费,相当于国内上万农民一年的收入。

曾看到一位八十年代从一个偏远大学选拔出来的公派生,拿了博士,获得了美国身份,十几年后衣锦还乡,被请到大学母校视察演讲,他表现得毫无感激之心,看这看那都不顺眼,一切与美国大学比较,最后给母校留下一串奚落。其实,人们忘却了,即使海外留学取得成就,也不能完全归功于美国教育,因为许多到美国读大学的人,知识大厦里钢筋水泥构架的打造,都来自于中国教育。许多人今天能在中西方名利双收,多少离不开故土早期给予的无偿资助。接受了西方教育的留学人,只是中西教育的受益者,而非打造西方教育的先驱,所以不合适去指责中国教育。但是另一方面,假如你没有站在那片土地上,没有与他们喝着相同的水,吸着相同的空气,迈着相同的步伐,感受着相同的气息,你怎么会触摸到他们的心声?我想说的是,距离就是距离,距离给人误区,给人假象。忽视距离差,而质问中国教育为何不套用西方的教育制度的看法是武断的。

■帮助中国教育需要真情与理性

大谈西方教育如何优异的华裔同胞,请不要忘却自己大树的根基来自何方

中国这些年来,一直谈论着教育改革,普及素质教育等问题,而我却认为:不要急着谈改,而应清楚我们有什么,别人有什么,再回问为什么。近年中国素质教育谈论得很多,而美国教育中从未公开涉及过素质教育的主题,然而,你会发现素质教育无处不在,为什么?中国把素质教育翻译成英文的“教育质量”,而我说素质教育应是英文的“character”———品性、品格,是人一生一世打造的内涵。素质注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就如踏实、执著、刚毅、善良、诚信一样。大谈西方教育如何优异的华裔同胞,请不要忘却自己大树的根基来自何方。

任何国家,任何时代,教育永远是当务之急,任何国家的教育制度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如果说中国教育的问题在于资源贫乏,那么西方的教育问题,特别是美国的教育问题则在于资源的巨大浪费与青少年自由度的放纵。中国的教育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美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度,学生来自不同背景与信仰,学校除知识的教育外,一般不愿涉及学生的德育教育。做中美教育比较时,如果忽视两个国度上的大背景差异,就会带来误区。中国教育要不断提高,离不开批评与忠告,但给出具体的措施与方案,远比单纯的指责贴切得多。其实,中国当今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单靠教育部、单靠老师与父母自身完成;更不可能靠海外华裔把西方教育的天窗打开,就能摸索到改革路。

如果必须淘汰旧形式,那么新的替代内容在哪里?是的,一个能适应时代变革,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新模式的建立,需要靠所有掌握权力、掌握资源的人、靠所有能做出奉献和耕耘的人,凭良心、爱心,凭强烈的使命感,一步一步,群策群力,十年百年共同打造。请用真情、理性帮助中国教育,请不要简单、片面、高高在上地指责中国教育。

第四篇:请不要透支生命

近日,“24岁淘宝女店主猝死”的帖子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2012年7月17日夜,淘宝女店主艾珺在睡梦中突然离去,导致她死亡的原因是通宵熬夜,过度疲劳。这是今年出现在淘宝网上的第三起过劳死店主。之前,淘宝卖家辣妈和小夏都因为过度疲劳而死亡。

“太可怕了,过劳死已经从四大、IT蔓延到淘宝了”。有人这样扼腕叹息。

其实,这并不奇怪,只要走进淘宝,你就会发现一个个蓝色的卖家头像在网页上日夜跳动着,一旦买家进入某家网店,马上会出现“亲”的热情招呼。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购已成为一种购物的热潮,许多网店也应运而生。为了销售自己的商品,一些店主像守株待兔一样,日夜坐在电脑前,痴痴地等。可是这一等不要紧,等来了顾客,也带来了眼疲劳、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的病症,甚至丧失了自己的生命。

说到底,是金钱和利益在作怪。芸芸众生是万物的主人,却是金钱的奴仆。

曾看过一个故事,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看到江中那么多来往的船只,问高僧法磐:“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磐回答:“只有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乾隆听了,点头默许。

“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名利是一条无形的绳索,锁住了那些满是贪欲的心,太多的人被名利这条缰绳缚住了手脚,失去了自我,没有了人生的方向。

我们都在忙着,忙什么呢?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里,金钱似乎成了人们追逐的目标。同学朋友好久不见了,见面了会问:“你在干什么呢?”对方会说:“在忙呢?”你忙我忙大家忙,为何事而奔忙呢?都在为一个“钱”字啊!

于是,想起了今天上午看到的一副漫画:画上是一个粗线条的大大的元宝,大元宝的四周又生出许多小元宝,元宝的外面,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根棍子,弯着腰用力地推动大元宝。漫画的下面是两句话:“钱为人用无须多,人为钱忙净白忙!”

这幅漫画有着对金钱透悟的警醒,有某种禅意的嘲讽和劝解之意,它告诉我们:太多的人整日围着金钱转,忘记了亲情友情,忘记了身在何处,忘记了生命的本真,忽略了身体的健康,结果到头来只是化作尘土一抔,只是白忙了一场。

这幅漫画正暗合了《红楼梦》中《好了歌》里的四句话:“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生命可贵,金钱乃身外之物。太多的人想要满把的金银,可当赚足金钱的时候,却累垮了身体。这个时代太过喧嚣,人们的欲望也像几何数据逐级升高,没有工作想要工作,有了工作又想高薪,有了房又想买车,孩子上大学了又想让他出国深造,各种欲望的筹码越加越高,许多人背负沉重的负荷前行,身心疲惫。陪伴老人的时间没有了,和好友聚会的时间取消了,甚至连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都是屈指可数。都在干嘛呢,答曰:在挣钱呢。

仿佛钱是生命的全部,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其实,生命中有许多比金钱更可贵的东西,比如爱情、友情、亲情,比如真、善、美,这些才应该是我们追逐的真正目标。

我所在的小城里,有一对做羊肉面的夫妻,他们经营一间不大的店面,由于做出的羊肉面爽口味美,每天从早到晚吃客爆满,一拨人来了,又走了,另一拨人又来了,夫妻俩乐呵呵地迎来送往,从来不愁没生意。钱挣多了,他们便想到了休闲,所以小店会时不时的停开一两天。有一次,我到他的店里吃面,有人问他们:“昨天怎么没开门?”那个男子喜笑颜开地说:“没有赚不完的钱,累了就歇歇。”

“累了就歇歇”,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它稀释了对金钱的欲望,有着对生活满足的轻松。

在忙碌的生活里,学会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学会淡定从容,安身立命,学会拿得起,放得下,学会不为金钱名利所累,这才是智者的生活态度。

第五篇:生活,请不要埋怨专题

生活,请不要埋怨

2010级18班

宗永光

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上帝的一只苹果,如果你是盲人,生病的人,或不能独立生活的人,那是因为上帝太喜欢你了,所以在你这只苹果上咬了一口。所以,无论怎样,对于生活,请不要埋怨。

生活,请不要埋怨。唯一能做的就是为之奋斗,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著名的作家史铁生先生原本有着和平常人一样的健康人体,生活也算不称意。然而,在青年时期的那一场病,让他再也没有站起来,而是在轮椅上度过了自己的一生。他没有埋怨生活的不公,他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因为自己是残疾人而自悲。相反,他凭着自己的写作能力来维持自己的生活,最终他成了一名有名的作家。试想如果他每天埋怨生活对他的不公,怨天尤人,不去为自己的生活而奋斗,他会取得现在的成就吗?答案是否定的!

生活,请不要埋怨。要受别人不能受的苦,才能活出自己的风采。《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先生因得罪皇帝而入狱。在狱中又遭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宫刑,但他没有埋怨,忍辱负重完成了伟大的著作《史记》。我想:这种痛苦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受的了,有许多人这样被处已宫刑,他们也许早已怨天怨地自杀身亡了。然而,司马迁他没有,这种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去学习。司马迁承受了别人不能承受的苦,活出了自己的风采。

生活,请不要埋怨,否则的话,你将一事无成。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去找工作,接连找了好几个工作,都是干了几个小时就被辞退了。他一直在埋怨生活对他不公平,为啥别人都有工作而自己没有。一同学看到他,就问他怎么了,他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他同学对他说:你光知道抱怨,并不去为之想办法解决。后来年轻人去经商,结果全赔了。从此,每天也在报怨生活,埋怨世界。最后边日子也过不下去,只能沿街乞讨了。所以对于生活,请不要埋怨。有了困难要为之去想办法,去努力,去奋斗,并不是一味埋怨,否则你将一事无成。

生活中,总会有这样的那样的不称意的事。但请不要去埋怨生活,“与其埋怨天黑,不如点一支蜡烛”。

生活,请不要埋怨。

下载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班主任,请不要这样“请”家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长课堂:请不要拒绝孩子的“为什么”

    幼儿到了3岁,进入询问“为什么”的敏感期。孩子们基于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理,急于揭开其中的奥秘,习惯把“为什么”挂在嘴边,且没完没了。孩子的穷追不舍,常常令家长[微博]无言以......

    学生违反纪律时,不要动不动请家长(最终版)

    学生违反纪律时,不要动不动请家长 史纪鑫 (甘肃省镇原县平泉中学744517) 教育需要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配合。曾几何时,当学生犯了错时,老师会生气地说:“明天让你的家长到校来”,......

    请不要沉迷网络游戏 2

    请不要沉迷网络游戏!看完《青涩记忆》这部电影后,我的眼角湿润了,我想对所有小学生说:请不要沉迷网络游戏! 《青涩记忆》以几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为主人公,浓缩成了当代青少年的......

    领导请不要过度“表扬“

    上周,一位报社差旅部的女士帮我订了一张机票,我给她发了封电子邮件:“你做得真棒——太感谢了。” 当时我觉得,如此热情地表扬她所做的份内工作,自己的表现既令人陶醉、又和蔼可......

    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

    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 我是一名80后,出生在西部一个小城市。因为从小受到地摊文学和杂志的影响,年少时也一直觉得我们国家体制有问题,经济不自由。因此成年之后我在互联网上一直......

    请不要轻易放弃生命

    请不要轻易放弃生命 ——读《季羡林传》有感 季羡林爷爷,一个大仁大智的学者,作家,他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俱,静静地走在喧嚣的尘世中,走完人生九十余年的岁月历程,细细品味他的人生......

    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范文合集

    《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读后感 高寨子镇中心小学郭玉香 今天晚上看了周小平的《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后,我的心颤动了。确实我们中国人爱抱怨自己的国家有怎么怎么的不好,外国......

    请找班主任

    请找班主任 在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大地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既是教师又是班级管理者,既充当着心理医生的角色,同时又像是保姆和孩子的第二父母!曾经,我眼中的他们有些穷酸,有些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