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浦区2013届一模作文——校训
作文讲评之“校训”
一、题目
校训,对于造就学人,营造校园文化,乃至引领社会风尚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下列是中外一些大学的校训。
清华大学:厚德载物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四川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云南大学: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
北航大学:德才兼备,行知合一
国家会计学院:不做假账
悉尼大学:繁星纵变,智慧永恒
柏林洪堡大学: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哈佛大学: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海德堡大学:服膺勇气、真理及人文精神。
请选择其中一个角度或其中一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二、审题
1、把握材料中的关键词。这则材料中需要特别关注“校训”、“造就学人”、“营造校园文化”、“引领社会风尚”等一系列词语。
2、确定写作范围或者主旨。在材料下面提及的写作要求中,有“选取其中一个角度或其中一条”的表述。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写作。
(1)可以选择某一个大学的校训作为文章的主旨构思全文;
(2)材料中有些大学的校训说的意思其实非常接近,可以提炼出一个写作的范围来作为写作范围。例如,可以把写作范围定义高等学府兼容并包的精神(清华和川大的校训)、德与才的关系(云南、北航、国家会计学院、海德堡大学校训)、对智慧和真理的渴望(香港大学、悉尼大学、哈佛大学的校训)。然后根据写作范围确定主旨。
(3)把校训本身作为写作的话题,分析大学的校训在造就人才、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和影响社会风气上的作用也可以,如果能引申到大学对于社会应该承担的责任更好。
提示:因为材料中提到校训的作用不仅在于“造就学人”、“营造校园文化”更有“引领社会风尚”的作用,论述的时候不必局限于学校,可以讲校训中蕴含的精神拓展到今天的社会风气上。
3、确定文体。本文应当写成理性思辨色彩浓厚的议论文。写成一事一议的记叙文不妥。
4、确定文章结构。本题的材料可以拟很多的主旨,因而分析方法也有多种多样。
(1)因果分析,回答为什么要在社会上提倡某一个学校的校训所包含的精神,然后从造就学人,营造校园文化和引领社会风尚三个角度分析其作用;
(2)分条列举,在校训的三方面作用中选取任何一方面,然后说说“造就学人”、“引领社会风尚”需要哪几方面的精神;(3)辩证分析:当话题中包含的概念不止一个的时候,可以用辩证分析法来分析德与才之间的关系,或者是人格、学识和事业的关系。
5、选材方面。题目中提到的校训
三、推荐结构
构思II:大学的校训能够对社会的风气有正确积极的引导。
分条列举:大学校训中的哪些精神可以对社会的风气有正确的引导?
(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句提倡的兼容并包的精神能够引导社会走出偏狭和盲目,走向宽容和多元;
(2)“繁星纵变,智慧永恒”一句表现的对智慧的热爱能够引导社会走出浮躁和功利,静下心来追求智慧;
(3)“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一句提倡的对真理的执着能够引导社会走出盲从和奴性,学会质疑,焕发生机。
构思III:主旨: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辩证分析:(1)高尚的品格是做人立身的根本,是做学问和成事业的基础;
(2)高超的学识提升人的见识和素养,是成就一等事业的先决条件;
(3)成就真正伟大的事业离不开高尚的人品和高超的学识。联系现实:在充斥着浮躁和功利的现代社会中,对人品和学识修养的关注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
四、有用资料积累:
1、相关课文链接:《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邂逅霍金》中,著名学府北大和剑桥大学中洋溢着的浓厚的人文气息,可以成为本文的论据。
2、虽然不能说是清华校魂的丧失导致了现今的道德失范,然而我们不可否认校训对于引领社会风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北大为例,从最早的校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到如今的“爱国、民主、进步、科学”。前者可谓开一代民智之先,作为“五四运动”的领路人,后者则催生了如季羡林在内的一众国学大师。季老曾常感叹“我不是什么国学大师、国宝,真正的大师属于陈寅恪、吴宓他们。”季老一言感人至深,他可谓北大校训的很好的践行者。
3、中华大地,天高九霄,德占其八,自古即有尊礼重德之说。章太炎育子,不学经文四书,独考其德行雅量,他说:“人若不把气捋直了,又怎么把学问用在正当处?”虽为古训,于今也有其现实意义,且德存乎今,意更远之。因为现代人大多追求利益,寻技术科学也是为了高效获利,人皆忘其德行所在。而大学的功利气息淡了许多,借此育生成人的文化之地适时地告诫莘莘学子要注重才德,人品当先,对人性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4、而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亚里士多德便提出“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口号,海外崇真理之思想已可见一斑。然而真理的重要更在于使人摒弃迷信,坚守客观。叔本华说:“我对真理的热爱甚于爱我的生命。”他是真理的侍仆。拉瓦锡也有言:“追求真理是我一生的义务。”他是真理的导师。与德有所不同,真理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那样的至高无上。唯一的困难在于,谬误有时被当作真理,真理亦会遭人唾弃。亚里士多德显然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西方大学提倡追求真理的校训,实在必要。
5、米兰•昆德拉在其耶路撒冷的演讲中引用了“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或许上帝笑的是我们的媚俗与伪敬,笑的是我们认定“人定胜天”的真理。在大力倡导学国学的当代,学的是“先贤圣人”这块招牌,还是圣人们保持谦恭的状态而追求真理的精神?要与“柏拉图”这个符号为友,还是与真理为友呢?
6、《铁达尼号》中为给人们的心灵一丝安慰而在船触礁后依然拉奏乐曲的乐师们;跨越海峡,跨越偏见,抱起麻风病村的孤单孩子,把无助眼神柔化为对世界的希望的台湾爱心人士;舍下年老父母,为成为最好的父母,用极致的深情与不悔的抉择从成都上山区支教的高原并蒂雪莲——胡忠夫妇,依靠卖羊肉串来资助他人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这样的人很多,他们只是用最平凡的一丝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了向善的涟漪。就是这样一颗向善的心,为众多可怜的孩子带去希望。即便如此,在社会上也不乏一些“小悦悦”事件的发生,这不是给日益冷漠的社会一记重拳吗?
7、在清华大学的校庆之际,清华的二校门被一张巨大的张贴板所装饰。这板上罗列了大大小小的“名人”,在最中间,最显眼的位置不是别人,正是政坛的“风云人物”。从任期、任职到名片、称呼、绝不遗漏。而那些知名的教育家、文学家以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学者、文人都靠边站,一律被挤在了最旁边,这种重视权势、地位的做法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学术应与政界相挂钩?学术的纯粹早已全无,取而代之的是名利权势。而这种趋炎附势的做法正是其最有利的证据。试问,这时的“厚德载物”去哪了?如果一所大学都不能秉持自己的校训,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一样,是未死之鬼,与真正的鬼有何区别?
8、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烦扰和变化,正如繁星在天空闪烁,于是有了语出惊人的罗玉凤,有了惊鸿一瞥的犀利哥,有了宁愿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马诺,有了贩卖丑态以博得众人眼球的芙蓉姐姐。我们已无法苛责这个世界的主流价值观正在被物质与理性的洪流淹没,也无法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如陈寅恪、曹雪芹等大师一样将学术住进心灵,将思想荡涤灵魂,将宁静刻于心间,却可以启发他们不要随波逐流,在繁星中迷失了自我灵魂的那一块净土,忘却执著与坚守。
9、繁星纵变,智慧永恒。其无疑也启迪着我们的心灵,以追求智慧和知识作为人生不变的方向。陈寅恪大师纵使双目失明书箱被毁,却靠着记忆写下了八十多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第欧根尼思索着哲学的真谛,即使亚历山大大帝来访,也只说:“只愿你别挡住我的阳光!”曹雪芹纵使家里贫穷万分,只能每日食粥,也要用笔将他心中那一个粉捏的玉人变得丰富而真实。
五、习作欣赏
《马太福音》里写“压伤的芦苇它不折断,将残的灯火它不吹灭,等它实行公理,叫公理得胜,外邦人都要仰望它的名”
柯特赫本无法忍受胃疾和自我分离的折磨最终饮弹„„有多少人在生存的道路上历尽坎坷波折,一些人放弃,而存活下来的人便是智者。
“没有生存的痛苦,就不会热爱生活”,加缪的话告诉芸芸众生,痛苦是必然的,我们必须用智慧理解它,用行为改造它。于是我们看到霍金安静坐于轮椅,借他人之“口”谈论宇宙的奥妙,看到史铁生写那金灿灿的油菜花开遍每个人的心底。生存的勇气源于人类意识的主观能动,意识、接受并理解痛苦的存在,继续生活下去,靠的是心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那份智慧。
“人全部的尊严在于思想”
与真理为友(62.5分)
哈佛大学的校训曰:“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作为享誉全球的学府质疑,其校训必有一番深意所在。
所谓真理,即是从人的主观角度出发,与客观世界相结合,具有普遍性、遵循客观规律的道理。苏轼在《前赤壁赋》中“物与我皆无穷也”的感悟便是真理。真理产生于人的主观意识,而意识来源于人所生存的客观世界。当人的意识消除了主观因素而达到了能够与物相融汇统一的境界时,真理便产生了。
人们追求真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当一个有思想的生物诞生在这个世界时,一切事物的未知性便激发了它的求知欲望。因此探索真理的意义之一便在于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绘出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的宇宙图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老子曾有“物我归一”的思想境界,并开创了“道家”这一经典学派,其思想亦被后人用于治国、为学等领域。世界在变,人亦在变,我们需要不断地正确地认知世界,就要时时刻刻与真理为友。
与真理为友,可以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与意识水平。中国对于真理的追求从未停止过。“得道”即为认识真理的最高境界。儒家尊崇“仁”道,法家追崇“以法治国”,道家推尚“无为而治”等等。这些皆为谬误与真理相抗的产物,而在古人追求真理的同时,他们必经认真研究,思考,取精华而去糟粕,不断地反省、思察、领悟到主体对待世界的独特方式,从而促进意识的开放,提高认知水平及内在修养。
与真理为友的意义更在于对国家、对世界的改造与发展。个体的生理素质,成长经历及饱受的环境影响与教育促成了情感需要、思维形态的相对稳定。有的人惯于以实用的眼光估量事物,有的人则喜欢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欣赏事物。几乎所有人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都有所片面。因此,与真理为友便可消除这种片面的思考,通过对主观化的世界的反省思察,有助于我们察觉发现自己认识事物的特定倾向与方式,从而调整纠正、强化发展。例如“经济建设决定上层建筑”,这是经过千百年历练后人们得出的真理,被运用到我国的治国方针中。中国近几年的发展有目共睹。对于真理,我们要以之为友,以之为师。
与真理为友,在我们努力去适应、去改造这个世界的同时,请记住这个道理!认识的主观性是无法彻底消除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对真理的探求更好地发展自我,发展世界!哈佛大学的校训,奥妙无穷!
相异与相融(67.5)
高等学府的存在,为社会文化做了一个风向标,也是一把指向智慧的钥匙。它代表一种兼具科学与人文双重前驱力量,来告诉我们:什么是世界,如何改变世界。
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清华大学以此作为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以一种极具儒家人文情怀的方式点明了,作为个体的我们,应该用何种态度去作为——自强不息,并指引了我们该用何种方式去改变世界——厚德载物。此等自发向上的精神与海纳百川的品格,为理性的先驱者们寻觅到了一个强大的精神品格。同时,国内许多著名高校都对自己的莘莘学子们做了如下的两个要求,一是要自强求才以格物,二是有德海容以明事。我们强调的,是一种科学与人文的相互相融。
而对于西方学府,更强调了如何去思考,如何去不断地前进与改变。如哈佛大学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它指引了向一种个人理性光辉极致的收敛,指引一种个体立于伟人的肩膀上以求攀登,寻求的登峰造极。
这两者看似平行的教学理念其实是统一的——我们都在寻求一种更好地了解世界、改变世界的方法。对于东方学者,试图在寻找一种内外兼修的圆润,与人世、自然达到和谐与统一。而西方学者在繁星纵变中,思考、磨砺而尖锐,直指世界的真理与尽头。其各有所侧重,也是值得东西方互相学习与尊重的。海德堡大学以“服膺真理、正义与人文精神”不再一味地强调了追求真理,同时也对人文精神有所注重,其实是抛开了西方资本主义科学单向度发展,而转投儒家人文情怀的。
这两种理念假使能彻底相辅相成,对东方可以弃之千百年的思想枷锁,更好地去检查糟粕与精华,谬误与真理,从而批判继承与发扬。而对西方,也可以避免由过度注重科学而内心异化的可能性。
这两种思想的融合,适应了全球一体化的大发展,也有利于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有助于东方千年文化命脉植根于西方前驱鲜活血肉中更好的发芽生长。
而高等学府,确实代表了一种文化的前驱与潮流。各方校训,标志了文化的相同与相异,通过它,我们可以简洁明了地了解一种文化势头,并通过它来改变世界,营造出一个和谐的、适合于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更好的世界。
非德无以树人(64)
古人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短短九字,将我国传统文化中树人理念的精髓承载并流传千年——德,是一个人立身世界的支撑点。非德无以树人,百年学府清华正是从此出发,将“厚德载物”作为校训,培育了代代杰出人才。
我认为,所谓德,就是一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行事准则。道德是一根线,它在我们的生活中画地为牢。我们站立其中,绝不能逾越,因为向外一步便是突破了自己的底线,此时所有的其他成就也就化为乌有,人生偏离了。
翻开《论语》,我们看到“学而篇”字字珠玑,大半教导我们要培养道德,才能在世上有意义地、有尊严地生活。子曰:“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愿意将“本”理解为我们为人处事中最重要的道德准则,孔子说当道德树立之时,学问也就自然诞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清华大学将“厚德载物”作为校训的用意所在,当学子们握有道德准则,并以此时时约束自己,他们必然不会荒废生命,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从而达到德才兼备之境。
清华大学的校训在今天仍然可以给予我们无尽的启示。非德无以树人,我们常将人才的成长喻作树木的成长,道德品质必然要作为最重要的根基。然而,在当代,伴随着经济的增长与科技发展,我们常常会沦入精英主义的桎梏,将对知识与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没有深厚的道德品质积累,却拥有优秀能力与对利益之渴望的人是危险的。在教育之中,培养道德观念才是最为重要的,唯有以此为根基,才能达到如孔子所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人生境界。
一句短短的“厚德载物”让我们开始重新反省自身,反省全社会的道德文明水准。想起前些时候的“小悦悦”事件,让我们的道德缺口明晃晃地暴露于阳光之下,正是道德意识的丢失甚至沦丧开始使我们的社会不再安定,悲剧百出。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道德文明建设却有些难以跟上,这是我们对人才培养的定位产生了偏差,忽视了要立德才可安身,非德无以树人。
道德品质是一切的基础。没有深厚的道德水准在面对大千世界万物变化时我们会渐渐迷失,又怎样去达成我们心目中“成功”的目标。非德无以成大业,我无法相信一个道德沦丧的人可以在知识与研究中游刃有余,因为能够坚持自我、抵抗外物诱惑潜心学习,本身也已是一种令人钦佩的品德。但在我看来,道德只是为人的根基,离开了繁茂的枝叶,再深再牢的根基也终究无法参天。纵然是非德无以树人,德行之外的学识、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视。但无论如何,厚德载物是我们首位也是永恒的准则。
非德无以树人,但愿在这深厚的道德根基下,我们可以日益茁壮,达到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境界。
更与真理为友 69分
若是单看前两句,哈佛大学的校训会给人以荒谬感,因为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虽为师生,却在世界的构成这一基本命题上走向截然不同的反面。然而一句“更与真理为友”却如同砍断绳结的利剑一般劈面而来,带着征服世界的锐气,原来真理才是我们仰望的方向。
如此简单的一句话背后却是杀戮与黑暗。历史的长河奔涌而来,多少波涛因追求真理而泛起仁人志士的血花!只因一句“地球绕着太阳转”,布鲁诺被施以火刑;只因坚守自由的信仰,一群十二月党人被流放西伯利亚。火焰的炙烤和冰雪的严寒构成了表面相反却本质相同的两极,照见的是我们自身的无力与荒谬。
我们总以一个人的德行来判断一个人的高下,而德行之中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一点便是对真的坚守。可是为什么,为什么追求真理总是伴随迫害,为什么迫害的施予者总是自诩为高尚的人?
人是脆弱的动物,人的天性,或者说动物的天性就是趋利避害。而真理在被发现的那一刹那,总是带有刺破一切的力量。我们需要对世界抱有虚妄的幻觉,相信世界的美丽,从此来逃避自己的良心,甚至给自己以希望,从而免除内心的刺痛;我们更需要对自己抱有虚妄的幻觉,相信自己的所行即是正确的,相信自己能克服本身固有的一切弱点,从此来给自己继续前行的信念和决心。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越发地害怕真理和真相。在疮疤被揭开的那一刻,我们总是不由自主的转过身去不忍面对藏于其中的脓水和溃烂,昆德拉曾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毫不留情地指出媚俗即为对一切形式的粪便的视而不见。正是忌惮于真理可能照见的自身的丑恶,才会有人闭上眼睛,更有人施行迫害,因为一旦媚俗被真理瓦解,他们所宣称的也将一并瓦解,分崩离析。
然而勇者总是散落于历史的角落,虚假之上只要撕开一个口子,其生命就再难延续。正如书中萨比娜酷爱创作,从虚假的招贴画背后望向真实世界的图画,真的猛士总是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直面淋漓的鲜血。他们所揭示的,不仅是世界的虚假。亦指向自身。最伟大的人总是不断地活在自我怀疑的苦痛中,因为每经一段时间他们就会反思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与真理为伴。于是托尔斯泰以八十高龄离家出走,索尔仁尼琴为当年自己对待德国俘虏的态度反思至今。他们,用鲁迅先生的话说,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啊!
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着真,可是真却让我们害怕面对。也许,与真理为友,我们需要更多的勇气,一颗会疼痛流泪却勇于面对的心。这样,我们才不会归结于虚妄,历史长河才能愈见清明。
一等人生(64分)
云南大学有校训言:“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我不由慨然而叹:“能得此三者,足以成一等人生!”
中华民族乃礼仪之邦,五千年文明积淀了极为厚重的“德”。古有忠义之臣、豁达之士、清高之君子,诸如此类,无一不向我们诠释了德行的深意。立一等品格,是立人的根本、修身的基础。周敦颐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道出其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卓尔不群的高尚情操。刘禹锡则说:“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自古之人,无不将立德树人作为人生第一要义。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其功绩超越前人,光辉之气令人兴叹。可是秦王朝短短数十载即分崩离析,成为了后世人嘲笑的对象,何以会如此?“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君王无德,臣子无德,兵卒无德,一个没有德行驾驭的帝国,是注定了灭亡的。
立一等品格固然重要,可是如何实现?刘禹锡的陋室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见,求一等学识才能为修身立人提供方向和动力。在书海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从而才能获得立德的资本,因为这时,自我才充实了。
“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圣人读书亦如此忘我努力。我窃以为,孔子之所以能被尊为圣人,且在品德修养方面取得如此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高度,大抵因为他学富五车,博古通今。当他的学识达到一定高度,他才能做出思考,悟出“仁”的真意。朱熹曾因读书发出感叹:“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可见读书为人生提供的驱动力不可小觑。
求一等学识,是为人提供生命的张力和宽度。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凡古今之圣贤,求学修身的目的,不仅在于利己,也是为利人。仲尼游历诸国,就是为了施展胸中所学,造福于万民。在改造当时战乱世界方面,仲尼虽未成功,但是他无疑也成就了“一等事业”,他的思想通过《论语》被传承下去,一代一代地,不知成就了多少名人志士。
“半部《论语》治天下”,孔丘所成一等事业可得万年歌颂。
而如一代文豪苏东坡,其在诗、书、画方面的成就已无需多提,其豁达的清流之士的形象也被世人推崇。他官路坎坷,但不要忘记的是,不管他身居何职,官卑位轻也罢,飞黄腾达也罢,他从来都是勤于业绩、深得民心。“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他无疑是做得很好的人之一。
很多贤者官场并不得意,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一等事业”。因为当自身学识过人,品格超然,他们无疑已经成就了不灭的光辉,也许不在当下,但流传千古,名满天下已经为后人立了优秀的榜样。这无疑是最傲人的“事业”。
品格与学识相辅相成;成就了一等的事业,也成就了一等的人生。得此三者,不枉圣贤之士耳!
第二篇:2017届杨浦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及
2017届杨浦区高三语文一模作文及范文
【2017届杨浦区高三一模作文】
从古到今,“物”始终是个话题。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苏轼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主要意思是,君子可以将心意寄托于物,而不可把心意留滞于物。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杨浦区范文】
呼唤“不为物役” 65
管子云: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苏子云: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这些古往今来对“物”的讨论所指向一点甚是明确:人使用物,而人不应当为物役使、控制。在康德哲学中,他认为“人是一切行为的目的”,人生于世,在社会之中,一切作为的归宿是人类的幸福,物是通向人类和睦、幸福的手段与工具。人使用物来使人的生活更舒适,使人更愉悦,更能健朗得生存。一旦人沦落到被物役使的境地,他一定是将其心全然寄于物上,以物伤性,可怜得成了被“异化”工具。可惜,我们悲哀地发现,新时代的人们越发乖乖地向物交出了主体意识,自甘为物所役,忘却了生命的归宿何在。
当今的人被利益所役。利益包括你的财富、地位、声名,甚至还有分数。人们纷纷放下身段,弯腰俯首,做出一副怯懦的神态向利益跪拜,有如老葛朗台一样,仿佛腰缠万贯便可无所不能,就可以获得生命最终极的手段。俯首系颈,他们沦为“物”的奴隶,露出张牙舞爪的骇人姿态,在牛奶中加三聚氰胺,在猪肉中掺瘦肉精,在厨房里用地沟油。他们有如木偶,为物、欲念摆布,奉承阿俗,妄弄事实。至于学生,则是为一切“有用”而学,为一切“有利于考分”而学,徒然不由自主地汲取死的知识而不思索其奥理大义,徒然诵着:“吾欲仁,斯仁至关”而不明其意,未见其明矣!
当今众人还被科技所役。手机成为了大家的掌纹,无线网络竟“荣身”于马斯洛金字塔的底层,把自己一切的愉悦体验全然交给了一张屏幕下的小小芯片。手机在哪儿,网络在哪儿,你便在哪里。一朝脱离便似池鱼脱水,终日惶恐不安,坐立不得,是多么荒诞!社交软件把人绑架了,甘愿被绑架的人在其中自娱自乐。利益、名誉,寓意于之,可带来些许成就感,滞意于之便面目可憎;科技寓意于之,为生活添味,滞意于之则一事无成。在今日,我们不禁需要高声呼唤:君子使物,不为物役!人要寻回丢失的主体性!
倘若你拥有权势之“物”,你自可以以人大代表的身份体触民情,走访在那个被遗忘的底层,效梁漱溟等人的耿介直言,上书陈情,反映民生,有所担当,而怎可把一个美丽可爱的中国的形象遗忘?倘若你有金钱之“物”,所谓“达则兼济天下”,何不怀揣着对人类苦难深重的悲悯,投身慈善,接济那些在疾病中搏斗者,为梦想奋斗者,那些走上光荣荆棘之路为人权、为平等奔走者?倘若你有漂亮的分数,何不在接受最高等教育的同时,不仅是将自己变成一名通晓专业学识的“专业知识分子”,同时也是向公众发声,引领公众思索,在展望未来时作出更明智选择的“公共知识分子”?倘若你倾心于科技的魅力,何不同当年的乔布斯一样,勇于站在巨人的肩上向更高处,向迷雾所绕的未知处探索,而不仅仅沉溺满足于今天的科技给你带来的便利。
正如萨特所言,“是英雄将自己变成了英雄”,我们存在这样的可能性,用“人是目的,物是手段”的信条,重新审视“物”,从一个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夺下个体的自主性、独立性,挣脱物的无形之手,成为驾驭外物,驶向人类普世理想与幸福之途的舵手。我相信着这一可能性,用信念将自己变为物的掌控者,身在物中而不滞心于物,驾物飞驰而不为物所役!
乱云飞渡 63
从蒙昧至开化,人这一智慧无匹的生物却总难逃外物之诱引与桎梏,因而常为文人墨客所议。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苏东坡也曾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此中“物”之一词,指的则是那一切在于身外,但能使人产生追求及拥有之感的存在。它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但是它的价值该由人来决定,而非人的喜怒哀乐都反之被其操控。物,譬如说财富、名誉、地位、权柄······之于我们来说,该似那高天之上匆匆而过的浮云,可以仰望,能够吟哦,但绝非因为不能得到而为之无端痛苦和纠结。
叔本华曾说:“人常在痛苦与无聊中摇摆”,实则即是人受外物所困而不能脱的状态。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感觉曾侵袭过每个人。不过,善于从外物驱使之中逃脱者常能获得心安。“采菊东篱下”的五柳先生挥别宦途归隐于山中,斩断了自己与当时士人皆梦寐以求的官名利禄的联系,方是“富贵非吾愿”的喟叹所发。而他也在草庐墟烟中觅到了此生一份宁静,何其幸哉!这大概也是范仲淹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境界吧。那些对于外物的欲求与挣扎是构成人生痛苦的根本,也是人性中不幸所在。能够摒弃它的人,可称是生活的智者。然而,不役于物不代表不可役物。《劝学》篇中所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即为此道。恰当利用外物,又不受它控制,则于陶潜、严光等隐士更有进境。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在国中宣传君主制风潮渐起之时,站出来担任总统,利用过往的影响力为民主制宪所奠基,搏民众以万世福祉,却在八年任期结束之际毅然辞任,归回田园。权力在他手中是舆马,是舟楫,却不是负担,更非枷囚。真正的君子践行此道,不仅为自己谋得心安,更为百姓造福,几近圣人心怀。
人世间诸多纷争乱世,何不由对区区外物,对那土地、王权、名利而起?越多人看清并明了此中本质,早一日可见战火平息,海清河晏。在今日之科技时代,这君子之行更不能忘。物欲横流的岁月里,有多少人的心智受到蛊惑,又有多少美好与安然惨遭荼毒?
今日之现代人,非但不该觉得“不役于物”一句应当埋进故纸堆,真正的君子之道自己也难以走完,更应在众多的诱惑与捆缚之中有所思索与挣脱,而在古人的智慧中生发出应对人性之贪婪被无限放大的对策。
列夫·托尔斯泰散尽家财以助农奴,我们即使做不到他的决绝,也能在三千红尘里觅一方不受外物困扰之地,而做其主宰。前路唯远,常愿有此一日,人人皆可闲看,那乱云飞渡。
呼唤“不为物役” 65
管子云: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苏子云: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这些古往今来对“物”的讨论所指向一点甚是明确:人使用物,而人不应当为物役使、控制。在康德哲学中,他认为“人是一切行为的目的”,人生于世,在社会之中,一切作为的归宿是人类的幸福,物是通向人类和睦、幸福的手段与工具。人使用物来使人的生活更舒适,使人更愉悦,更能健朗得生存。一旦人沦落到被物役使的境地,他一定是将其心全然寄于物上,以物伤性,可怜得成了被“异化”工具。可惜,我们悲哀地发现,新时代的人们越发乖乖地向物交出了主体意识,自甘为物所役,忘却了生命的归宿何在。当今的人被利益所役。利益包括你的财富、地位、声名,甚至还有分数。人们纷纷放下身段,弯腰俯首,做出一副怯懦的神态向利益跪拜,有如老葛朗台一样,仿佛腰缠万贯便可无所不能,就可以获得生命最终极的手段。俯首系颈,他们沦为“物”的奴隶,露出张牙舞爪的骇人姿态,在牛奶中加三聚氰胺,在猪肉中掺瘦肉精,在厨房里用地沟油。他们有如木偶,为物、欲念摆布,奉承阿俗,妄弄事实。至于学生,则是为一切“有用”而学,为一切“有利于考分”而学,徒然不由自主地汲取死的知识而不思索其奥理大义,徒然诵着:“吾欲仁,斯仁至关”而不明其意,未见其明矣!
当今众人还被科技所役。手机成为了大家的掌纹,无线网络竟“荣身”于马斯洛金字塔的底层,把自己一切的愉悦体验全然交给了一张屏幕下的小小芯片。手机在哪儿,网络在哪儿,你便在哪里。一朝脱离便似池鱼脱水,终日惶恐不安,坐立不得,是多么荒诞!社交软件把人绑架了,甘愿被绑架的人在其中自娱自乐。
利益、名誉,寓意于之,可带来些许成就感,滞意于之便面目可憎;科技寓意于之,为生活添味,滞意于之则一事无成。在今日,我们不禁需要高声呼唤:君子使物,不为物役!人要寻回丢失的主体性!
倘若你拥有权势之“物”,你自可以以人大代表的身份体触民情,走访在那个被遗忘的底层,效梁漱溟等人的耿介直言,上书陈情,反映民生,有所担当,而怎可把一个美丽可爱的中国的形象遗忘?倘若你有金钱之“物”,所谓“达则兼济天下”,何不怀揣着对人类苦难深重的悲悯,投身慈善,接济那些在疾病中搏斗者,为梦想奋斗者,那些走上光荣荆棘之路为人权、为平等奔走者?倘若你有漂亮的分数,何不在接受最高等教育的同时,不仅是将自己变成一名通晓专业学识的“专业知识分子”,同时也是向公众发声,引领公众思索,在展望未来时作出更明智选择的“公共知识分子”?倘若你倾心于科技的魅力,何不同当年的乔布斯一样,勇于站在巨人的肩上向更高处,向迷雾所绕的未知处探索,而不仅仅沉溺满足于今天的科技给你带来的便利。
正如萨特所言,“是英雄将自己变成了英雄”,我们存在这样的可能性,用“人是目的,物是手段”的信条,重新审视“物”,从一个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夺下个体的自主性、独立性,挣脱物的无形之手,成为驾驭外物,驶向人类普世理想与幸福之途的舵手。我相信着这一可能性,用信念将自己变为物的掌控者,身在物中而不滞心于物,驾物飞驰而不为物所役!
第三篇:2014年杨浦区一模作文题解析
2014年杨浦区一模作文题解析
昂立智立方杨浦校区张亮亮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强调积极进取,道家主张看淡放下。历代许多士人深受其浸润。当今社会也有不少人经常提及这些话题。
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本次杨浦的作文题没有在审题上设置难度,第一句话就给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点:儒家的奋进和道家的淡泊。第二句话交待了这两点传统在过去的影响。第三句话说明了现代人如何对待文化传统。
一、理解第一句话不难,立意可以参照2013年长宁、嘉定区联考二模作文材料:
庄子说,高山上看到的山下人,皆如蝼蚁,大小高低如一,何必去争谁高谁低。胡适先生说,我是山下人,就在山下看人,怎能不计较大小、高低、胖瘦?
可以选择其一深入去探讨,也可以论述其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或者选取具体的角度。而这句话应该是很多同学都会关注的点,可以写出一篇中规中矩的文章,但想出类拔萃就比较困难了,需要有深刻新颖的观点或角度。这里笔者给出几个论点和相关素材以供参考。
观点1:顺应天性,二者兼具,而符合动静之理,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素材:君之动也,仕宦代耕,必于山水之乡,故尉义兴,赞武康,皆有嘉闻。其静也,则偃曝于斯亭,循分食力,不矫不躁。(《许氏吴兴溪亭记》)
观点2:看淡放下的心态并非不积极进取,而是一种对自身价值的体认。
素材: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80年代,美国著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特邀钱钟书去讲学,每周只需钱钟书讲40分钟课,一共只讲12次,酬金16万美元。食宿全包,可带夫人同往。待遇如此丰厚,可是钱钟书却拒绝了。
他的著名小说《围城》发表以后,不仅在国内引起轰动,而且在国外反响也很大。新闻和文学界有很多人想见见他,一睹他的风采,都遭他的婉拒。有一位美国女士打电话,说她读了《围城》,想见他。钱钟书再三婉拒,她仍然执意要见。钱钟书幽默地对她说:“如果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二、第二句话点明了在历史上,即当时的士人深受其影响,会实践和运用,需要论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立意可首先参照2013年杨浦、静安、青浦、宝山联考二模作文材料:
学习书法,须认识“三人”,明白“三法”,三人者,古人,今人,本人也;三法者,学法,化法,想法也。还可参照2013年黄浦二模作文材料:
南京大学在校庆前夕将移植牛顿故乡林肯郡的苹果树枝。校庆办说,届时,“砸中牛顿的苹果也将有可能砸中南大学生”。
引进牛顿的苹果枝,并非该大学首创。天津大学校长就曾剪下“牛顿苹果树”的枝条带回校园;李嘉诚转赠的“牛顿苹果树”枝条也已落户汕头大学。
儒家和道家的这两种思想由来已久,在历史上孕育出了不少名士,那么这些名士对于两种思想的理解、运用和发展就有探讨的意义了。
观点1:对先贤思想的解读需要全面而理性。素材:这几天再读《论语》,然发现有几句话竟然被误读了好些年,下面就让我来总结一下:
其一:三思而后行。这个句子很多人都不陌生。意思就是做一件事要考虑多次。我们常常用这句话劝别人或劝自己要仔细斟酌,以免做了后悔的事。其实孔子恰好是不赞这样做的。《论语·公冶长》中: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说:再,斯可矣。就是说,考虑两次就行了,不必太谨慎。在考试中,选择题是不可避免 的,而且分值又很大。学生开始是最喜欢做选择题的,他们以为这很轻松,可是下笔之后才知道要做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其实很不容易。改来改去改对了倒也罢了,可是改错了呢?岂不后悔死了?生活中同样有怕做选择题的人。复地斟酌考虑后,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电影《疯狂的赛车》中的黑老大就是这样,他喜欢推理和思考,总是在考虑良久后才作出决定,结果他的所有的决定都是错误的,真是得他吐。
其二:愚不可及。我们通常理解为这人实在太愚蠢了,没人赶得你,谁都拿你没办法。可是在《论语》中,这却是孔子赞美卫大夫宁武子的话。孔子认为宁武子这人,当家有道时,他就显得聪明;家无道时,他就装傻。他的聪明别人可以做得到,但他那种装傻,别人是做不到的。用他的原话就是: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所谓大智若愚,装傻装得人看不出来,别人也学不会,的确是一种本事。伟大的实业家,慈善家洛克菲勒就说过这么一句话:装傻是一门学问。看得透固然是聪明,但会装傻却是大智慧。在现代社会,适当地装傻,尤其是女人,可能比精明强干还更招人喜欢的。其三:以德报怨。我们常以为这是孔子的观点,即教导人们要宽宏大量,用恩德来报答别人对自己的怨恨。实际是有人用这话来问他,这观点怎么样?也许这人还带着些得意吧,他心里一定认为孔子会表扬他的。然而孔子说的却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什么意思呢?就是用公正无私来对待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看看,孔子其实并不是主张忍吞声和弱退让的。对坏人坏事,一贯忍让,一贯宽容,理论是可以感动坏人,让他放下屠刀立地佛,而实际很大的可能却是弄得自己死无葬之地。这个世界,好人和坏人是相对的,坏人既然做得出那些坏事,他就不会认为那是不应该做的坏事,所以你要让他后悔改过,那是多么难的事啊!比如,我们面对本鬼子的屠刀,我们不争辩不放抗,任其屠杀,或者杀了我们以后,我们还要以德报怨地原谅他,他们以后就不侵略我们了吗?这世界就和平了吗?这只不过是大家美好的愿望罢了。电影《鬼子来了》中,姜文饰演的马大三和他的乡亲们就是这样的想法。他们决定放了本兵花屋小三郎。花屋说要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一笔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换条件。在马大三的主张下,经过一番商议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天真的村民于是把本人当做是朋友,从没有真正意识到他们是侵略祖的敌人。他们一并护送两个俘虏返回宪兵队。到宪兵队后,尽管队长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还是同意履行那份约定并率部队将粮食送往挂甲台。可是最后呢?整个村落都变了屠场。敌人就是敌人,是毒蛇,你以德报怨的话,你的命运和被咬死的农夫的命运是一样的。
“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这本经典著作的魅力,我实在还需要好好阅读。观点2:单纯模仿毫无价值,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发展创新。
素材:1943年,齐白石在给一个画家个人画展题词时说:“画家不要以能诵古人姓名多为学识,不要以善道今人短处为己长。总而言之,要我行我道,下笔要我有我法。”白石老人还多次对他的弟子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些教诲说明在学习别人长处,特别是在学习前辈艺术家时,决不能终生食而不化,而是要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不断发展,只有博综而约取,才会赋予艺术新鲜的生命。于此可见,齐白石的创作态度,是十分严肃的。
观点3: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需要看淡放下的乐观,也需要积极进取的激情,二者缺一不可。
三、材料的第三句话就明确引入了当下的概念,也就是现今的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立意可参照2013年杨浦一模作文材料:
近来,一些民国时期的小学生作文受到热捧。
有一篇《公平的太阳》写道:“天上的太阳,一天到晚放出了温暖的光,照耀着一切的人物,不论有钱的,没钱的,都受到它的恩惠。”有人评价其具有深刻的人文素养。
还有《蟋蟀》一文:“玩者利用蟋蟀之手以为博,而蟋蟀不自知,胜则欣欣而喜,败者泱泱而恨。”评论道:作文流露出一派天真自然的童趣,遣词造句古朴智慧温雅。也有专家认为一味地厚古薄今是没有意义的。现在的小学生不在民国的语境里生活,而现在的小学生信息量更大,知识面更广,没有必要向民国小学生学习作文法。
对比去年的一模、二模,不难看出,杨浦的模考作文材料偏向于关注传统文化,杨浦的考生可以在这方面稍加准备。
观点1:传统文化也当有亲和力、时尚感,让文化活在生活里。
素材:在重庆一个幼儿园里,面对挂在黑板上的孔子像,台下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叫成“圣诞老人”,台上的老师和台下旁听的成人们顿时愣住。为摆脱尴尬,老师只好打起圆场:“小朋友的想象力真丰富,但这次,你们认错人了。”
西风东渐,圣诞节来到中国,“圣诞老人”随之而入,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或许孩子们记住了“大胡子”(圣诞老人),更因为圣诞夜里,神秘的“大胡子”总是背着一大袋好吃的好玩的礼物吧。文化之本质,贵在人化;若说文化之活,也就活在生活里。
观点2:弘扬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的态度体现国家的成熟度。素材:某市开展传统文化讲座的新闻:
为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落实市委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决定,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文化素质,近日,重庆市审计局邀请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副院长何跃教授到该局举行了一场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与儒家核心价值观”的讲座。讲座内容精彩,介绍深入浅出,干部职工受益匪浅。
何跃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到发展作了总体概述,将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归结为儒家、道家和禅宗。他说:儒家主张中庸之道的和谐观,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和谐观,禅宗主张因缘和合中道圆融的和谐观。在介绍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时,何教授重点引用了三句古话:“仁者爱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并一一作了生动阐释。末了,何教授还给大家出了道思考题: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动机?引导大家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今天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
这次讲座,使干部职工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儒家核心价值观的脉络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大家表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儒家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教导人们关爱他人、热爱社会、自强不息,要从做好本职工作出发,更好地服务“五个重庆”建设,以实际行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核心价值观。观点3:弘扬传统文化不能流于形式,应多关注文化的核心价值。素材: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
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而常常走向极端,主张绝对虚无,反对一切作为,甚至进而反对一切人...
第四篇:我的文章我做主2012杨浦区语文一模优秀(范文模版)
63分
我的文章我做主
近来,一些民国时期小学生的作文受到热捧,而我对这样的行为不以为然。我们不能一味地厚古薄今,作文章应该要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我的文章我做主。
虽然民国小学生的文章有令人值得学习的地方,那就是取材于生活。昆德拉说过:“生活是棵充满可能的树。”创作的灵感源于生活。天上的太阳、蟋蟀之斗这都是常在日常生活中所见,但从小的事物中也能悟出大的道理:万物不论富贵平穷,一视同仁,胜不骄败不馁,这是很有意义。
然而除此之外,钻研模仿民国时期的语言风格就没有意义了。韩愈倡导:“文章合为时而做。”文字只不过是传达思想的工具,既然已不在民国的语境里生活,就没必要向民国小学生学习作文法。
文章的魅力就在于有独特的思想和自成一派的风格。曾有人问国学大师南怀瑾,为什么只做上半部,他对林清玄说:“我的下半部是留给你们做的。”林清玄答:“不,我要写自己的上半部。”林清玄铿锵有力的回答是我们今人的心声,我的文章我做主。要形成自己的风格首先要积蕴成就自己的信心和底气,这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又如韩寒的犀利的语言风格是有目共睹的,但一味地拥护他、炒作他,把他推到一个领袖的地位,一个他甚至无法驾驭的地位反而是不可取的。这恰恰是反映了庸众的怯懦和软弱。“莫言”空前,莫言绝后啊!我们不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已有的功名上,我们要树立起自强的信念,坚信这只是个开始,之后会有更好的作品产生。
在今天这个信息量大知识面广的世界,我们没理由也不应该羡慕民国时期的人,反过来他们可能会眼红我们所拥有的。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些他们没有的资源,将我们的精力和时间用在研究古人留给我们的可贵的思想,再结合当今时代背景创作出有自己的风格。
我们要懂得将前人的艺术价值和时代联系。如沈从文对自然美学的研究告诉我们的是文学的反照性。他让我们意识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只要人文精神这座灯塔不倒,有些古朴民风是依旧的,如苍穹之星,它照亮过去、现在,也必将照亮未来。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唯有美永恒,唯有生命之逝不变。我们要做的不是艳羡他人的成就,不是一味地模仿他人的风格,而是用心感悟生活的美好,细细体味前人留下的宝贵思想,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直进到智慧的高地,永葆理性的美丽。
我的文章我做主,以我之心抒我之情。
第五篇:一模作文
2018年山西省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语文作文审题与写作示例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都说中国人有种菜天赋,这话真有道理。
小到饮料瓶、塑料管、泡沫箱,大到楼层露台、小区空地,住房周围边边角角,都能被中国人利用来种点绿菜。
从雪域高原哨所,到南海岛礁驻地,战士们自给自足,吃到了时令蔬菜;远赴南极的骨科医生王征,在中山站成功培植了无土蔬菜,让外国南极考察站的人羡慕不已;武警宁夏总队后勤基地养殖员孙鹏,当兵15年,种菜15年,把昔日的不毛之地建成占地近2000亩的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到美国帮儿女照看孙辈的中国大爷大妈在美国很难融入当地文化,种菜可以帮他们打发时间,也算是一种寄托乡思的方式。
非洲每年都会因为缺粮食而申请国际援助,大多数人常年挣扎在温饱线上。中国人去了,手把手地教非洲人怎么种地,不但帮他们解决了吃饭问题,还建了农贸市场。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种菜”,一共5个自然段,可以先分析每段的重点是什么。
第一段引出话题,强调中国人的天赋。第二段把能利用的都利用起来,这是一种创造。第三段条件的恶劣,这是一种坚持,不畏困难的精神。第四段身在他乡,传承文化的力量。第五段帮助非洲人,利己与利他。
在审题时一定要注意由实而虚,分析“种菜”的内涵是什么?这是中国人的什么精神?材料中为什么提了那么多地方,既有城市,也有荒郊;既有条件好的地方,又有条件恶劣的处所;既有国内,又有国外。由此需要思考出题人的意图。在所有的地方种菜,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饮食,而且帮助别人。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如果仅仅写节俭,或写助人为乐,就有些没有扣住核心。个人认为,最好的立意应该是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出题人的意图。
种菜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由此可以立论:幸福需要自己创造。时时处处不忘种菜,由此可以立论: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或者中国人对劳动的热爱。
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分析,立论,如何传承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例文】
我要稳稳的幸福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李大钊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新鲜的蔬菜,无论农村的百亩良田,还是城市小区的边边角角;无论荒漠戈壁,还是南海岛礁;无论身在家乡,还是身处异地。中国人的种菜天赋一次次震惊着世人。
种菜,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技能,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不靠天,不求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真实的幸福。
也许有人会说,如今我们的GDP已经世界第二,许多领域都已经世界领先。人民的生活早已越过温饱线,饥饿成了上一代人的记忆,这一代人的“教材”。那么,还有必要如此勤劳,还有必要利用一切机会来劳动吗? 诚然,生活条件改善了,物质极大丰富了,似乎各种生活必需品都没有必要亲自动手去获取。种菜,费力费时,能省多少钱呢?其实,中国人的种菜,绝不仅仅是为了省钱,为了吃得放心,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们保持着对劳动的热爱,保持着对大地的尊敬,保持着对自然的向往。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从茹毛饮血到珍馐佳肴,我们的祖先从来没有停止对自然的探索,对提高生活品质的追求。从结绳记事到发明文字,从竹简木牍到活字印刷,我们的祖先从来没有停止对文化的创造,对文明智慧的总结。每一次的进步,每一次的变革,都离不开先人们的勤劳与智慧。
如今,当我们吃饱穿暖,享受着物质丰富带来的种种便利时,是不是就有了懈怠懒惰的理由?是不是就有了高枕无忧,视劳动为轻贱的资格呢?恰恰相反: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谆谆古训至今都在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一再告诫我们:幸福,从来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坐等,从来不是白日做梦的空想。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幸福,是踏踏实实的劳动,是一丝不苟的专注,是不论条件优劣的上下求索。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点种,施肥,浇水,耕耘,一株株嫩芽破土而出时,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口中的美味,更多的应该是劳动之后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