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年文化

时间:2019-05-13 11:2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的年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的年文化》。

第一篇:中国的年文化

中国的年文化

作者:钟 声 漫话春节

春节,又叫阴历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传说中,“年”是给人带来坏运气的动物。赶走“年”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过年燃放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过年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游子过年时都要回家欢聚。卅至初一夜,也叫除夕,又称团圆夜。新旧交替,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大年初一第一声鸡啼,或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年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过年好等习俗,还有祭祖等活动。

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扭秧歌等欢度年的活动,一直要到正月十五才结束。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满、蒙,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的传说

春节和年的概念,《说文。禾部》:“年,谷熟也”。我国自夏商采用夏历,一年分十二个月,每月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子时称为岁首,也叫年。

传说之一:熬年守岁说。守岁,俗称“熬年”。此习俗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中国太古时期,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凶猛异常。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人们都逃往深山避难。

某年除夕,一个乞讨老人走到桃花村村东头一位老婆婆家,老婆婆劝他快随人们上山躲避“年”兽,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人气宇不凡。老婆婆继续劝说,老人笑而不语,老婆婆只好上山避难了。半夜时分,“年”兽进村,发现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狂叫着扑过去。院内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爆响声,“年”兽浑身战栗,不敢往前行。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家门大开,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见状,狼狈逃蹿。

第二天正月初一,避难的人们回村。老婆婆向人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人们拥向婆婆家,只见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噼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发着余光……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岁到天明。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俗。

熬年守岁兴起于南北朝。“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流传至今。

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相传古时候有个叫万年的青年,在山上砍柴休息时树影移动启发了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gui鬼)仪。后来,山崖滴泉又启发了他,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艺万年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祖乙并讲述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感到有道理。于是留下万年,在天坛前修筑起日月阁、日晷台和漏壶亭,希望万年能创建历法。一天,祖乙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万年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

春节的习俗

中华民族在欢度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扫”、“贴”、“请”、“守”、“放”、“拜”、“耍”、”食”八大春节习俗。

扫:扫尘。“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贴:贴春联、年画、福字。春节,家家户户把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福”字指福气、福运,春节家家贴福字。有人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春节贴年画在农村很普遍。随着年画的产生、发展,我国出现了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三个年画重要产地。民国初,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结合起来,这种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

请:请灶神、财神,贴门神。就是供奉一家之主的“灶王神”,接恭喜发财的“财神”,贴镇邪保平安的“门神“。反映了人们祁盼平安、富裕、美好生活的愿望。

守:除夕守岁。西晋周处《风土志》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

放:放爆竹、烟花。中国有“开门爆竹”一说。即春节以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起源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江西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年初一早,人们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压岁钱给晚辈。“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可压住邪祟,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耍:耍龙灯、舞狮子、扭秧歌。春节期间,为了庆祝丰收,企盼今年好年景,乡村及街道纷纷组织秧歌队,舞龙灯,耍狮子,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祈求龙的保佑,希望开始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春节食俗。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春节食品。

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再包成饺子。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谐音“交子”――春节辞旧迎新正交子时,寓交好运之意。

民俗专家谈春节

“节日有着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涵,是一种特殊意义的文化资源。而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社会意义尤为巨大。”长期研究民俗文化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如是说。

萧放表示:春节作为中国人数千年的核心节日,有着丰富的节俗内容。春节首先代表着温暖和亲情。“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一年不赶,赶三十晚”。这些话道出了春节所负载的厚重历史积淀,以及春节在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从漫漫羁旅风雪夜归,到春运期间滚滚人潮,构成从古到今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永恒的景观。“回家过年”不仅仅是亲人的聚会,也是精神的洗礼与伦理关系的更新。

“其次,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心结。”萧放说,不能回家过年的中国人,哪怕不孤单,却总有一种“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漂泊失落感。旧时北京人过年要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新年亲人必须齐全。年夜饭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精神聚餐,这顿饭无论如何一定要在家里吃。人们将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这一节日上,使春节已经不是简单的时间点,已经被广大人民充分价值化,乃至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

萧放认为,正因为春节这些特质,确定了它在中国人生活中第一大节的当然地位。现代化的进程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但是,改变不了春节返乡的汹涌人潮,改变不了天下游子的一片归心。“节日文化一旦成为传统,就具有它特定的社会意义,这种意义适应了人性的需要。春节尤其如此。”萧放说。

他表示,春节作为民族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呵护、珍视,,更需要经营。它是中国民众一年一度情感、愿望的释放日,应该努力使充满活力与温情的传统春节永远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期盼,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文化多样性中闪现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春节,这高悬在民族天幕上的古老明灯,以其独特而永恒的光芒辉映着当代中国社会生活。这样的光芒,明亮又温暖。”萧放说。

关于春节的诗词

历代文人、墨客关于春节的诗词,集中反映了中国人的年情结,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吟诵这些诗词,不仅能强化年情结,而且可以深化我们对年文化的理解。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元日・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与东君偏故旧。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中国年文化在发展

随着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年文化也在不断发展。中国人欢度春节,除了继承传统的习俗外,在欢度的内容、形式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使中国传统年的文化味更浓。

“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国人的“年精神文化大餐”。除夕之夜,亿万家庭在合家团圆、包饺子、吃年饭的同时,打开电视机,聆听国家主席的春节祝福,欣赏央视顶级综合文艺节目――春节联欢晚会,歌舞、相声、小品……好戏连连,家家笑声不断,充满了温馨、祥和、喜庆、和谐的年气氛;国粹京剧专场、可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比美的新春音乐、拥军爱民联欢、曲艺、相声、小品专场,各地方台各具地方特色的文艺演出,绘画、书法比赛,体育文化娱乐节目……使春节文艺舞台繁花似锦、色彩纷呈,从初一到初五,陪伴着亿万观众,成为中国年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拜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写信、排电报问候拜年方式已为电话拜年等取代;近几年兴起的有奖明信片拜年,也不情愿地被电子邮件拜年、手机短信拜年、可视电话拜年、录像光盘拜年所取代,成为中国人过年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远在大洋彼岸,即时同步传画面和声音向家人拜年,都是轻而易举的事。

春节到大饭店、大酒店吃团圆饭,外出、出国旅游过年早已不是新鲜事。

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给中国的传统年打上了时尚、现代的印记,写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可以预言,中国的年文化继承传统年习俗,一定会更加具有时代魅力和现代气息!

洋节热的冷思考

如今在中国有一种怪现象:洋节渐热,中国传统节渐冷。一“冷”一“热”令人深思。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国人过过洋节,无可厚非,但由此重“末”轻“本”,也确实令人忧虑。固然,市场经济的存在变化已经和正在引起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变化,但是,传统的、“根”的东西必须继承、发扬。改变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年轻人“跟着感觉走”的认知方式,乃是为中国传统文化加温的必要之举。

有人认为,西洋节的“物质过节”更迎合商家的利益,所以商家更热衷与把西洋节办得热热闹闹。相比之下,中国传统节的“精神过节”便明显处在下风了。

商家过度炒作的结果,无疑让年轻人和孩子们更注重这样的西洋节,因为在这样的西洋节中,商场、超市、歌厅、饭店等等场所都是热闹的,因为在这样的西洋节中,每个人都有可能得到符合节日特色的礼物,因为在这样的西洋节中,大家更觉得像是过节了。

仔细想想,中国传统节更注重“精神过节”,表现形式充其量就是一点儿过节食品,比如中秋节的月饼,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等等,这样的过节食品也只能吸引餐饮业主注意,与西洋节的“商家总动员”比起来,热闹程度自然逊色了许多。

中国传统节的内涵是丰富的,每个节日都或多或少地可以与某个名人或某个神话有关系,但是,如今很多孩子,甚至是年轻人都忽视了节日的内涵,节日变得更加像个休息日、休闲日,毕竟没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国传统节的内涵变得很容易被冷落,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化遗产日”如及时雨般“浇”醒了很多仍在痴迷西洋节的人。无一疑,传统文化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高昂自信的头、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厚资源之一,更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与外国平等互利的重要资本,国人岂可等闲视之?人们有理由相信,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做底蕴,中国传统节永远不会冷。

◎相关链接◎

倒贴“福”字的传说

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命心腹悄悄在曾经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人家门上贴一“福”字,以便第二天将门上没有“福”字的人家通通按暗通元贼杀掉。好心的马皇后得知这一情况后,令全城大小人家连夜在各自门上贴一个“福”字。于是各家各户都遵懿旨照办,其中有廖姓人家不识字,还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朱元璋令御林军把没有贴“福”字的人家满门抄斩。岂料不一会儿御林军头目回禀,全城家家都贴有“福”字。朱元璋气得正不知如何是好。御林军头目说,有人把“福”字倒着贴在了门上。朱元璋听了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人一个不留全部杀掉。马皇后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朱元璋一听有道理,便消除了杀人的念头,一场大祸从而避免了。从此以后有人便将“福”字倒贴起来。

艺术中不管是贴“福”字也好,倒贴“福”字也罢,都是人们美好意愿的一种体现。

春联堪称国粹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别称门联、联语。新春时节,贴在门侧的又叫春联,以期待新的一年平安幸福、兴旺发达,表达人们在新的一年里的美好愿望。

春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到了南北朝及唐朝,桃符的内容逐渐被两句对偶的吉祥诗句所替代,因此出现了对联的新形式,而后演变成春节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很讲究平仄相间,音韵和谐,要有对仗、对偶等,不仅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也要相应,自然成趣。春联的种类很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短春条、大春条。每副春联都有横批和一个“福”字,还有斗方和影壁单贴、门心和抱柱。一般大街门外的对面和屋门对面都贴“出门见喜”,屋里贴“抬头见喜”,影壁单贴“迎样”、“鸿穆”等等。

民俗学家乌丙安说,中国有一系列的年俗都是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很多都够得上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是有许多年俗被现代理念所淹没,需要加以整理和保护。春联是中国独有的春节民俗形式,其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十分独特,有外国语言和文字所无法企及的美感。而且,春联应该自己对句自己写才有意义,它需要保护和抢救,作为特殊的文化遗产延续下来,可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还有专家认为,中国的春联与京剧、昆曲一样堪称国粹,其格律的严谨、寓意的深邃、形式的优美,是外国文字所无法企及的,但是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越来越不会做“对子”了,这是文化艺术的倒退。

第二篇:中国年文化__调查报告

“中国年文化”主题调查报告

从进入腊月门儿开始,距离我们中国的最传统节日——春节,一天一天的临近。从腊月初八到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春节。

1春节是什么 ○

2“腊八”——腊月初八 ○

3“小年”——腊月二十三 ○

4除夕——大年三十 ○

5春节——大年初一 ○

6元宵节——正月十五 ○

7拜年 ○

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

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腊月初八,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腊八”,这一天,我们要吃腊八饭,所谓的腊八饭,就是把几种杂粮放在一起熬成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腊八粥的品种花样也日益繁多。关于为什么要喝腊八粥,民间也流传着许多传说。有说某人坐吃山空后苦思悔改,痛改前非以此为鉴的;也有说朱元璋当皇帝后,为不忘从前的艰难经历而教育后人的。但不管哪种传说,都表达了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好年景的美好心愿。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小年,民间叫法是“辞灶”。每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会“请”来“灶王老爷”,有的叫它“灶码”。上面是“灶王爷”的画像,下面是一个二十四节气表。

辞灶这天是灶王老爷上天见玉皇大帝的日子。“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以灶王老爷走的时候要给他吃糖,让他上天以后多说好话,以此保佑一家人来年丰衣足食。

“灶王老爷本姓张,一年一碗大面汤”,这天人们要放鞭炮,吃面汤(面条),有的地方吃水饺。吃饭前要祭祀,摆供桌,供桌上面用小碟盛着糖、水果等供品。晚饭时把灶码上面的灶王老爷剪下来烧了,把剩下那块灶码头(二十四节气表)贴在锅台上面。

辞灶这天还要大扫除,把买来的新笤帚用绳子绑在长棍上,把家里的边边角角都打扫干净,以除旧布新,让灶王爷将这家干干净净的情况上报天庭,以祈降幅。

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还要贴春联,有的人家会在大门前挂两个大红灯笼,有的人家把灯笼挂在院子里的树上,除夕晚亮一夜长明灯。大红灯笼的确给这个快乐的节日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

有的人家年三十不但贴春联,贴福字,还要贴萝卜钱(也叫过门钱),就是在每个门的门楣上,窗户上都贴上萝卜钱,有贴万事如意的,有贴招财进宝的,有贴吉祥如意的,都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三十下午,女人们包饺子,臵办吃食,男人们还要拿着供品,粮响到祖宗的坟地里上坟,请祖宗们回家过年。年三十晚上吃的饺子是肉馅的,随着噼里叭啦的鞭炮声,一个个胖嘟嘟的饺子也端上了饭桌。有的人家会把钢蹦洗净,一般放十个,象征十全十美;把泡好的小枣十个,象征甜甜蜜蜜;把年糕切成十小份,象征步步登高,包到饺子里。除夕夜吃到钱的预示来年钱财满贯,富贵有余;吃到枣的家庭幸福,甜甜美美;吃到糕的事业有成,新的一年一定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当然这些都是人们的美好理想与追求罢了。

然后就是守岁了,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除夕夜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和祈福活动,院里摆上供桌,供上香案,烧上高香,把叠好的金元宝用笸箩盛好,等到快十二点时,拿到院子里烧了,这时早已挂好的长长的鞭炮也已点着,四面八方噼里叭啦响起了鞭炮,万家灯火,彻夜的欢声笑语。

一大家子人,老的少的,一个都不缺,大家脸上都挂满了笑,围坐在一起,拉家常,看电视,吃瓜子,满屋子的和谐,满屋子的喜悦。各家各户都吃起了团圆饺子,大家互相问好拜年。老人们把早已准备好的崭新的压岁钱喜笑颜开的塞到孙子孙女们的口袋里,孩子们高兴的依偎在老人的怀里,大人们拿出给老人买的喜庆的唐装,给老人穿在身上,多好的一副天伦之乐图。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地方已不再那么早过年了,有的早起四五点钟过年,有的六七点钟,一切都以当地风俗为主。

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成群结队的人们便穿着崭新的衣服开始走东家串西家,互相拜年问好。先是自己本家的,一个老祖宗,到处去转转,挨着问个好。平时忙没功夫串门的,也趁这个机会访一访老邻居、看看老朋友,走到哪里,哪里都有笑声,哪里都有祝福。现在信息发达了,不管相隔多远,一个电话,一条信息,就把年来拜了,就把福来祝了,而且也乐在其中!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吃元宵,庆团圆。新春期间的节日活动也将在这一天达到一个高潮。

元宵节,也叫“灯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逛花市、放焰火,猜灯谜,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

这样人们就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和美、幸福、团圆的新春佳节。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我国拜年的习俗行之已久。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派“红包”是中国人新年的一种习俗,中国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臵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第三篇:关于中国年文化春节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年文化春节的调查报告

前言: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春节期间,全国各族人民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传统的春节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有的人甚至淡漠了春节。为此,在这个寒假我对所居住的社区的部分居民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目的:在物质精神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了解人们对春节的态度及变化

一.调查对象:社区部分居民

二.调查时间:2009年1月20日至2009年1月22日

三.调查方式:就中国年文化春节,进行了走访调查,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提问调查

四.调查的内容概况:通过走访调查的形式,了解到社区居民对于春节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逐渐发生的。相对于过去,人们过年的方式有了更多的选择。除了以前传统的吃团圆饭、走亲戚之外,有条件的人会趁着春节的假期出去旅游,或到乡间走走,呼吸新鲜的空气。另外,给亲朋好友拜年的方式也有所变化,以前有口头的拜年,书信拜年,而现在有电话拜年、短信拜年以及邮件拜年,可谓方式多种多样。通

过走访调查我了解到,大多数人对过春节还是有热情的,但还是有部分人逐渐淡漠了春节,他们认为春节与其他节日没多大差别,不用那么隆重地对待,那样既浪费时间又费精力,只要和平时一样就足够了。

五.调查的主要情况:

1.为了获取真实、准确的调查结果,我对社区的部分居民进行了提问式调查,所提的问题如下:

⑴.请您谈谈过去十年您对过春节的看法,以及以前都是怎样过的? ⑵.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前提下,现在的生活比过去好了,那现在您或者您的家庭对过春节的看法同以前相比有变化吗?如果有,您能具体谈谈变化在哪儿吗?

⑶.由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有些人逐渐淡漠了过春节。对于这种现象,您是如何看待呢?

2.通过调查与整理得到以下结果:

⑴.在接受调查的居民中,90%的居民谈到过去过年都是以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为主,还有就是给小孩子们发压岁钱,年前给自己的家里来个大扫除以及走亲戚、祭祖。另外,也有部分小学生接受了我的调查,在他们看来,过春节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放鞭炮和得压岁钱了。除此之外,10%的居民认为过年是一个休息、调整自己状态的好机会,因为所有的单位都会放假,大家辛苦地工作了一年了,这时该好好的休息了,然后在新的一年再努力工作。

⑵.在被问到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对过春节的看法同以前相比是否有变化的时候,被调查的居民都提到,因为国家兴旺了,大

家的生活也比以前好很多,在过年的时候买的东西也比以前多了,除了传统的年画、春联之外,还会买上几个大红的灯笼,几串彩灯挂在家里,有的还要买些干花插在花瓶里,让家里既充满了年味,又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⑶.当谈到有些人逐渐淡漠了过春节时,在被调查的居民中,年龄较大的部分老年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过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习俗,要是因为社会进步而忘了本,忘了过去的传统那就不好了。而有几位接受调查的居民由于是年轻人,因而他们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理应改变传统的观念,对于春节应不再保持那种过于重视的态度,把春节看成和其他平日里的节日差不多就行了。并且,由于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拜年的方式同以前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他们认为不必拘泥于过去的方式。

调查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在居民对于怎样过春节的态度中,还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年味不浓,淡漠春节等。就通过调查发现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来解决:⑴.针对年味不浓,政府可以在春节期间多举办一些民间传统的表演,并鼓励人们积极参加,让人们感受过去过春节那种浓郁的氛围;⑵.对于一部分年轻人出现的淡漠春节的现象,我认为应该加强观念的教育,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都应该加强,要让全社会意识到传统的重要性,不要因为社会的进步而丢掉过去的良好传统。社会是一个整体,哪个环节出了差错都会影响全局的发展,因而为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

业,必须加强观念的教育。

结论: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即使社会在不断向前发展,人民生活在不断走向小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也不能忘了过去的传统,必须保留好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丰富的无形的文化遗产,重视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

第四篇:《欢乐中国年》

《欢乐中国年》

世纪之初的中国可谓好事连连。“七一”讲话如明灯照亮神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新世纪的中国指明了前行的航向;“十一”中秋佳节重至,人们喜庆繁荣盛世,国泰民安;百年奥运,几经轮回,进驻北京;世贸组织,展开双臂,亲拥中国;还有那爱也不是,恨也不是的中国足球,四十载冲击梦,一夜梦想成真。可以说,公元2001,是辉煌的中国年,是欢乐的中国年。

<<咱当兵的人>>

一曲欢乐的中国年,让我们走进了今晚幸福而以美丽的时刻,战友们,在刚刚过去的中秋佳节里,身着绿军装的我们在本该与家人团聚的时刻依旧固守着入伍时的诺言。这就是咱当兵人特有的胸怀,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大合唱--<<咱当兵的人>>

诗朗诵〈〈从军之行,成长之路〉〉

<<红河谷>>

感谢三位战士献上了一段优雅的诗朗诵,亲爱的战友们,我们当中每一个看过电影<<红河谷>>的人,都还清晰的记得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不过,你是否仔细听过电影的主题曲呢?如果没有,不要紧,接下来你就会欣赏到由吉它为你弹奏的<<红河谷>>

<<军中绿花>>

一曲清新的吉它独奏真是让人心旷神怡,与吉它独奏这种清新风格截然不同的另一种乐器合奏其实早已准备好了,下面就让我们欣赏旋律优美的电声合奏<<军中绿花>>

<<友谊地久天长>>

战友们,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从军的日子在一天天的变长,也在一天天的变短,而无论在怎样的一种变化之中,无论将来我们曾经战斗在一起的战友去向何方,在我们心中永远无法逝去的是那深深的战友情,请听小号演奏<<友谊地久天长>>

连务会

人们常说在未来的社会,一个合格的工作者必需具体三种技能,要会外语,会开车,会熟练使用计算机。当今世界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随着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新观念,新思维脱颖而出,深刻改变着社会的更个领域。军营做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不可避免经受着洗礼。就拿

计算机而言,落入了寻常百姓家。为战士将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连队适时开办了微机学习组,并且运用于连队的日常建设中,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就为大家演示如何将微机用在会议提高连队工作的效益。

<<红旗飘飘>>

记得听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个老旗手在一次战斗中光荣的牺牲了,在他奄奄一息的时候,对战友说:一定要让我们的红旗高高飘扬!我无法体会到当时旗手的内心世界,但是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最为骄傲与自豪的就是看到五星红旗能够高高飘扬,下面请听电声合奏<<红旗飘飘>>

<<军港之夜>>

人说夜色最美,哪么,那一种夜色的情怀更美呢?我说是军港之夜,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萨克斯独奏<<军港之夜>>

《海之梦》

今天来到我们会场的有新兵,有老兵,还有老兵的老兵,大家原本天南海北素不相识,只因心中都有一个绿色的军旅梦才将我们召唤到同一片蓝天下。大连是座海滨城市,翻过西山,大家就可以看见海,领略海风的丝丝清凉。若是应对余辉,夕阳晚照,会有无限的瑕想。聆听大海的涛声,或婉转低沉、或激昂高亢,像述说什么。让我们一起揣磨海之梦,追思过去,沉思如今,构思未来。

小品

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在开展二课堂的最初阶段,我们年轻的士兵有的对此不与理解,有的消极对待,这也许就是常说的“万事开头难”。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纷纷理解了连队的一番苦心,自觉的置力于学习当中,迈出了正确的一步。望着这明确可喜的一步,关心我们成长的人都露出会心的微笑。下面的几位就是士兵里典型的代表,请看小品

<<书法>>

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我们的晚会已经进入到了高潮,刚才在下面许多战友都在问我,会不会换一个花样?我告诉你,会,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欣赏下一个节目<<书法表演>>

《壮志在我胸》

从小我们就被教导“百学须先立志”。古人说:“夫志当存高远。”远大的志向会指引激励人朝着目标永往直前。我们的乐队从起先的一无所知,三更

灯火,五更鸡,凭着“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走到了如今小有所成。平日我们都喜欢那首歌《壮志在我胸》,它贴切的表白我们的意念,今晚也把它带来献给大家,让我们心中都充满了拼搏奋发的豪情壮志,共勉明朝事竞成。

《外面的世界》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这样一句顺口流,叫做“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可以说这句话真实再现了军人这个职业的特殊性,它紧张、忙碌、枯燥、时时刻刻还有危险与挑战。其中的醋甜苦辣也只有当过兵才知道。再苦再累再无味,可这都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谁让咱是当兵的呢。军营是一个独立于社会又相对比较封闭的场所,因此平常人根本无法理解咱们的心愿和付出。在外人眼里,我们或许是一群只知喊口令的“傻大兵”。其实外面的世界我们也心动,我们也想丰富多彩,潇潇洒洒,只不过对外面的世界有着不同的理解;咱们的小伙子其实也是个顶个的聪明伶俐,玉树临风,用时下流行的话讲那就是“酷毕了”。接下来就有请连里的小帅哥王丹演绎军营版的老歌<<外面的世界>>

<<一去不回>>

情景对话<<小值日讲评>>

基层日常工作是又多又杂,涉及方方面面,千头万缕。比如说劳动,保障,打扫卫生等。当完成大的任务后,要召开总结讲评的会议,表扬先进,批评落后,安排下一步工作等。讲评制度是咱们连队工作中不可缺欠的一部分,对凝聚战斗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小而言之,对一个班级来说,小值日讲评也是班级成员间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在座的每一位,参加班务会的次数都记不清了,可有一种形式大家一定没经历过,而且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小评这么奇特,就让我们静心的观看。

<<从头再来>>

参军入伍,从一名普通的地方青年转变成一名合格的解放军战士,是要有许多的锻炼且还是较长的过程。在这个期间,许多同志不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挨过许多的批评乃至训斥。但重要的一点,无论如何不能灰心丧气。决不能因一时一事做错了,挨了训就意志消沉,一蹶不振。有句话说的好:“成长是错了再试的过程。”一点点挫折失败算什么,大不了我们再来一次,从头再来罢。只要有面对的勇气,再大的困难,再多的烦恼也一定能迎刃而解,下面请欣赏电声合唱《从头再来》

《情深意长》

一个连队的全面建设不仅靠自身的努力,还需要上级的指导,友邻的支

持。我们连队在过去的发展中,得到了大队,教练营首长的关怀,得到了兄弟连队的通力支持,至此向各位首长,兄弟连队的战友们道一声了谢谢了。我们定将不负首长的深情厚爱,不忘兄弟连队的情意绵长,继续努力,走好每一天的每一步,用成绩回报关心和支持过我们的人。

<<同一首歌>>

无论是老兵,还是新兵,无论是首长,还是战士,无论是男兵,还是女兵,我们相聚在军营,就是为了同一个梦想,就是为了曾经同唱同一首歌,请欣赏<<同一首歌>>

<<难忘今宵>>

喜悦的心情,幸福的时刻,今宵太美,今宵太醉,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今晚最后一个节目<<难忘今宵>>

第五篇:调查报告 中国年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谁动了我们的“年味”?

国际会计

0924班

杨小曼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要过年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映出一些节日的气氛。然而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总会听到一些声音,说“年味”越来越淡,平时工作忙的,这两天休息一下,就相当于“双休日”;工作不忙的,就像平时一样。

一、打捞记忆中的年味

关于春节,已有很多被遗忘的记忆,那是合家团聚的温馨,那是写春联、品春联的雅兴,那是挤在人群中观看踩高跷的专注,那是往日中国的生活意趣。春节表现出中华民族渴望幸福、安康和吉祥,重视团圆和珍视亲情友谊,期盼未来美好生活是春节的文化内涵,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记忆。

王安石《元日》中写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记得小时候还是家里人自己写春联、贴春联。在华北的农村,临近年底时煮肉,炸鱼、炸耦合、丸子。大年三十全家人聚在一起包饺子,杀鸡宰鱼。三十晚上四五点多,天色渐暗,村民们都聚在道口,家家户户一起放鞭炮,在爆竹声中除旧岁,异常热闹。初一大家都早早起来,互相送饺子,走家串户拜年,初二到初六去各亲戚家拜年。

年,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又是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当生活和理想混合在一起,就有了年的意味。也就是说,过年是人们对未来一年的美好祝愿,它集结了幸福、吉祥、平安、团圆、长寿、富

贵于一身,更多的是人们对生活的愿望、理想与憧憬。其实,过年也好,过节也罢,其精髓就是如何享受生活、感受幸福,这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追寻并体会那种喜庆祥和的氛围,这样,才能把年过得有滋有味,过年的意蕴才能传承和发扬。

二、失落的年味

一进腊月,真正的“年味”还没有闻到,一股浓浓的“金钱味”却率先袭来。年关似乎成了“钱关”。一是对狂轰滥炸的各类消费广告感到厌倦。二是为送礼和给压岁钱的繁琐而发愁。三是忧虑即将到来的应酬和客套,担心自己成为吃饭喝酒的机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年”像中国的春节这样,充满如此多的金钱气息和功利主义,而且似乎愈演愈烈,不断花样翻新。被金钱气息所笼罩,几乎都成了缺少文化内涵的购物节了。

旧时的“年味”,处处洋溢着一种拜亲谒友的浓浓氛围,可如今,只需打个电话发个短信。然而对于亲情和友情的表达,再精彩华丽的语言,与登门造访相比,也都显得苍白平淡了许多。

而借助鞭炮、春联、福字、年画、年糕、元宵、灯谜等构成了庞大深厚的年文化的载体和道具,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已经变得可有可无,甚至已成为落后的象征。而新流行的种种都市文明元素,不仅难以营造出旧时过年的文化氛围,更难以承受中国传统年文化的传承重任。过年难免被抽去人文内核,只剩娱乐之外壳。浓浓的“年味”,失去了应有的“精神支撑”。

中国春节的年俗文化,有精华,有糟粕;而精华中的核心,在“情”字。人情是其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承载。小的时候过年,年三十家人吃团圆饭,大年初一全家穿上新衣服然后给长辈邻居拜年。而现在千篇一律的短信代替了亲友间的问候,城市里邻居之间“一墙之隔不往来、擦肩而过不说话”,更不用说串门拜年了。更多的人窝在家里打麻将,或者留连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家庭色彩的淡薄,导致春节越来越简单。传统社会家族里有几十口人,现在只有一家三口,人际关系的疏离,小型化的家庭模式,影响了热闹程度。

越来越多的人感觉过年平淡地只是轮到那天了,所以就过了。回想过年的情形,残留下的仅仅是鞭炮声和浓烟味,以及单调的吃吃喝喝。年变成了时间序列中的一个不起眼的点,附着在这个点上的文化传统意义日渐枯萎„„

三、年味,是家的味道

年与家是分不开的,年事实上是以“家”为载体的,有了“家”,年才能更显现出年味,年与家联姻,情与味交融,绵延数千年的年更有了它实在的意义。因为“家”倾注了情和爱,年有了“家”,年味就更浓了,“家”中过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习俗。

对于离家在外的人来说,对过年有一种最真切的期盼,也许期盼得不是“年”本身,而是过年的时候能够回家,能够体验一种合家团圆的氛围。离家在外的人,只有回到自己的家,在外漂泊的疲惫才可以完全抖落,积了许久的孤独和苦闷才可以在那种喜洋洋的气氛中

被渐渐融化掉„

家的味道,小而化之,是妈妈熬的香喷喷的粥,是晚归时爸爸的轻声呵斥,是院子里的那棵伴随整个童年的浓密大树„„家的味道,大而化之,是家乡的味道,静静地蛰伏在我们每个人的心底,柔韧地塞满每一根神经末梢,细细密密、盘根错节,却构成我们心底最深沉的情结。那里涌动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力,隐藏着无数人的欢喜与悲伤。

过年了,给自己个机会,放松即是返璞归真。四处找不到年味,因为它就在我们的家里。在父母眼里,年味不是你手里拎的大包小包,而是拎着它们的你;在另一半眼里,年味不是你捧着的厚厚荷包,而是捧着它们的你;在孩子眼里,年味不是你抱着的新奇玩具,而是陪他一起玩耍的你。

季羡林曾经撰文:“年,像淡烟,又像远山的晴岚,我们握不住,也看不到,但当它走来的时候,只在我们心头轻轻一佛,我们就知道:年来了。”

年,本源发于民间。年味,仍存在于民间。对于年,父辈祖辈也许不知道看春晚、发短信、视频拜年、年终奖金、酒店年夜饭、外出旅游„„不管我们是辨证的态度还是平常的心态,年还是那个年,千古不变,它每年如约而至,从不爽约。它的味道的浓与淡,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能为自己营造一个浓浓的年。

下载中国的年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的年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年总结[5篇范例]

    中国年活动总结 1月10日上午我园举行了中国年亲自手工活动,为了让孩子们过一个难忘的节日,我们精心准备节目、布置教室,让孩子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我们为孩子们精心排练了新年......

    姹紫嫣红中国年春晚 节目单

    姹紫嫣红中国年·2012十二城市百姓春节联欢晚会 节目单1、片头2、开场秀3、12位主持人开场词4、拜年歌曲串烧[曲目1]《恭喜恭喜》长春刘缤上海陈蓉[曲目2]《祝福你》广东姚思安......

    “欢乐中国年”活动方案

    走进十二月,预示着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新年就要到来,我们将以“人文快乐”为宗旨,以“迎新年、送祝福、传递爱、齐欢乐”为主题,让每一位少先队员在体验中回味,在快乐中收获,在激情......

    “欢乐中国年”活动方案

    走进十二月,预示着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新年就要到来,我们将以“人文快乐”为宗旨,以“迎新年、送祝福、传递爱、齐欢乐”为主题,让每一位同学在体验中回味,在快乐中收获,在激情中感恩......

    没有炮竹的中国年范文大全

    《没有爆竹的欢乐中国年》主题班会 活动目的: 1、通过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燃放烟花爆竹给环境保护、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带来诸多隐患。 2、开展“我是文明劝导员”志愿服务活......

    姹紫嫣红中国年春晚 节目单

    姹紫嫣红中国年·2012十二城市百姓春节联欢晚会 节目单 1、片头 2、开场秀 3、12位主持人开场词 4、拜年歌曲串烧 [曲目1]《恭喜恭喜》 长春刘缤上海 陈蓉 [曲目2]《祝福你》 广......

    关于欢乐中国年的调查报告

    关于欢乐中国年的调查报告 过年是一种世代相传的文化,它透视着每个地区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生活习惯和生活变化。全面了解一个地区的风俗,才能更好地了解、认识这个地区,才......

    欢乐中国年调查研究报告

    “欢乐中国年”调查研究报告 日照市第三实验小学四年级三班 刘浩然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