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科学之路》读后感
《我的科学之路》读后感
读完了邹承鲁的《我的科学之路》一文,自觉受益很多。作为中国科学研究的伟人,对他我有着深深的敬佩和尊重,对他的这篇文章我感到得不仅仅是激励,更多的是对我的警醒。文章不仅告诉了我们如何利用科学的态度去搞研究,更让我明白了如何运用一种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生活,接下来,我就浅谈一下我的感受。
文章在一开始就提到了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研究生的导师Keilin教授对自己的帮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于引导自己的前辈以及任何帮助自己的人,我们都应当给予足够的尊重和感恩,显然这点不仅在做科学上需要,在我们生活的没一点中都是十分重要的。
做科学研究,一定要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跟踪最新发展前沿,不断提高水平,勤奋工作,永不自满,所以要保持对新知识的渴望。如果你要有所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功,光自己苦想,苦干,是没有用的。你首先得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这就要求你不断地去看书,看文献。邹承鲁院士就提到自己每周坚持看最新的相关领域论文的习惯,只有长久的阅读最新的论文,我们才能储备更多更好的知识。当然我们不是单纯阅读了解,更需要带着怀疑的态度去阅读,从论文中寻找不足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值得说明的是,科学研究最宝贵的资源不是大量的资金,不是先进的设备,而是人的创新性思维。先进的设备可以花钱买,但是创新性的思维是再多钱也买不到的。而科学研究,没有创新就没有意义,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自己学习,自己发现问题,不断尝试不断创新。搞研究不能一味追求最火的研究方向,最重要的是自己有创新灵感的领域,不然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创新的思维如何能做出比别人好的结果。
另外,除了知识储备以及创新思维,科学研究需要我们够坚韧足够的刻苦,并一直坚信自己,坚信不移地前行。搞研究必须全力以赴,只有足够努力了才能获得成果,只有废寝忘食的全身心投入,才是一名真正的科学研究者。作者回国后研究环境十分的糟糕但是还是坚持不懈的做研究,正是由于在科学上的不断努力才使得作者在之后获得研究条件后能够很快的进入状态,做出好的结果。
最后,当你有了某个假设时,你就一直认为它是对的,有时它也是个美丽的错误。你得客观地去看待它,带着主观意愿去看它是很多人经常会犯的错误,但这是万万行不通的。当你发现了无数事实发现它是错时你理应放弃它了。所以我们在对待一件事情时,你不应凭自己的主观意愿,便给它早早冠上结论。首先你得去接触这件事情,并通过表象去搜寻它的线索。在也不是盲目的搜寻,而是你必须首先应通过自己原本丰富的知识内涵,以及一些对的经验去假设,当然这个假设不一定对,但它可以帮助你去更好的去认清事情的本质。适当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十分必要的。
总结,科学研究需要努力刻苦的品质,创新性的思维,充足的知识储备以及对别人的尊重和对帮助自己的人的感恩等等元素。科学的道路是充满坎坷的,真因为它坎坷,所以才更有价值,作为已经步入科学大门的研究生,我们应当学习前人的优秀品质和精神,争取在科研上做出一番成就。
第二篇:我的科学之路读后感
《我的科学之路》读后感
今天读了邹承鲁先生的《我的科学之路》,很受感动和震撼,感动于老先生对科研工作的认真、严肃和不懈的追求,震撼于真正的科学家精神和道德。先生在文中开篇第一句就说:“我一生做学问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努力追求科学真理,避免追求新闻价值,跟踪最新发展前沿,不断提高水平,勤奋工作,永不自满。”这句话是他对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的总结,在他的一生中,他也一直身体力行,可为科学界之楷模。先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同样感动着我。先生做研究的过程中,从制定研究计划,到做实验,到收集实验结果,再到总结研究工作,每一步都细致有加,严格之致。先生对论文写作的格式、篇章布局、图表描述、文献引用、投稿发表、署名、后期追踪等一系列工作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读完《我的科学之路》全文,我对先生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更是敬佩万分。他的科学之路,已经在人类科学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的求真务实的做学问的精神也会指引更多的人投入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去,为国家、为民族,及至全人类的繁荣进步做出贡献。
第三篇:《科学之路》读后感 -
学号: 123150211
1《农业昆虫学》课程论文
(2012级本科)
题目:学院: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专业:园艺作者姓名:高佰宏完成日期:2014年6月14日
《科学之路》读后感
高佰宏(12级1班)
具有天赋研究能力的旷世稀才不会得益于研究方法的指导,但未來的研究工作者多數不是天才,给这些人一些科研方法的指点,较之听任他们凭借个人经验事倍功半地去摸索,应有助于他们早日获得成果。有一次一位著名科学家告诉我,他经常故意一段时间不管学生,以便使他们有机会自己寻找适应工作的方法。这种以非沉即浮原理为依据的方法,用于甄拔人才,或许有其可取之处,但是比起把孩子扔进水里的原始方法,我们今天有更好的教游泳的办法。
人们普遍认为,大多數人的创造能力很早就开始衰退。对于一个科学家來說,姑且假定他迟早会懂得如何最有效地进行研究工作,但如果完全靠自己摸索,到他学会这种方法时,他最富有创造力的年华或许已经逝去。因此,如果在研究中有可能通过研究方法的指导,來缩短科学工作者摸索的学习阶段,那么,不仅可以节省训練的时间,而且科学家获得的成果也会比一个用较慢方法培养出的科学家所能做的多。这只是一种推测,但其可能具有的重要意义是值得深思的。另一种考虑是:未來的研究工作者所必需的正规教育量日益增加,这就有可能会减少他们最富创造性的年华。也许这兩种不良后果都可能因我们所建议的指导方法而有所解决。
试图研究如此广泛复杂课题的任何一本书,也许都难免会有不足之处。我希望本书能起抛砖引玉作用,引起更多成就比我大、经验比我多的作者來就这个题材撰述,丰富这已有的系统化的知識。对于在心理学方面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的我,竟然論及研究工作的心理学,不免失于冒昧。但是,想到生物学家涉足心理学并不比心理学家或邏辑学家涉足生物学研究有更多误入迷津的危险,就又增添了勇气。大多數論述科学方法的著作,都从邏辑学或哲学角度看眼,本书则侧重于科学研究的心理活动和实践。《科学之路》是科学研究所要经历的、比较系统完善的一条道路。从学习、实验到遇到的困难以及要做出的假设和推理,并且去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从而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最后发表,为人们所知。
首先要阅读各种文献,然后搜集各种资料,最好是亲身前往,这样更能客观的获得事实的状况,最终去设计一个实验。对于生活中的学习,我倾向于有目的的去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面虽然会窄一些,但会更加具体。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精力去
做喜欢的事,这样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做一些简单的必要的实验去检测学习到的事物是否具有可研究性。就像做选择题时去排除明显错误的答案,在含糊不清的答案中间做一个小小的推理,判断它是否具有合理性。对照试验是实验操作中比较常见的,很多的现象可以通过对照来判断。
机遇是那些勤勉于实验的人偶然发现其中的不寻常的或者被人忽视的现象的观察,这需要持久性和想象力。
根据客观的事实,做出一个假设,用试验去证明假设的合理性。一切事实为标准,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要怕推翻假设,也不用怕假设有多么的荒谬,在没有证明它是错误之前,所有的可能都是正确的。
达尔文已经想到进化论的基本概念以后,在阅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作为休息时突然想到:在生存竞争的条件下,有利的突变可能被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则被淘汰,他把这个想法记了下来。直觉此处意指突然跃入脑际的、能阐明问题的思想。直觉是知识的另一种积淀。
推理有很多的方法,有演绎推理、辨证推理、假设推理等等,他们都有可能无限的接近事实,但真相只有一个,想知道真相,那就去找下一个现象吧。
达尔文说过一件事,叙述他和一个同事在探测一个山谷时,如何对某些意料之外的现象视而不见:“我们俩谁也没有看见我们周围奇妙的冰河现象的痕迹;我们没有注意到具有明显痕迹的岩石,耸峙的冰河巨砾、侧堆石和终堆石。”这些现象并没有被人注意到,因为这些既不是意料之中的,又不是特地去寻找的现象。科学的记录实验现象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抓住那稍纵即逝的变化,并且也要客观真实。
科学之路上也会有各种的困难。科学上的伟大发现刚创设的时候,人们对它们的看法与现在迥然不同。当时,很少人能体认到自己对该问题原来一无所知,因为,无论是对问题视而不见,对它的存在置若罔闻,还是在该问题上已经有了普遍被接受的旧观念,都必先驱除后才能建立新概念。巴特菲尔德教授指出:从不同的角度着眼看待它,并且摆脱当时流行的理论这就是伽利略所曾面临的巨大精神障碍,而一般性的障碍则是每一个具独创性的重要发现都会遇到的。今天,诸如行星系这类知识连儿童也很容易掌握的事物,在人们的思想还受到亚里士多德观念限制的时侯,确实需要超群出众的天才进行智力活动的伟绩创举才能想象出来。
埃利希很好地阐述了研究组工作的原则:“集中进行研究,而每个成员又有相对的独立性。”一切计划都应看成是暂时的,可随工作的进展而变动的。这里切不可混淆研
究工作的计划和个人实验的部署。在部署实验时,必须精心构思,严格按计划进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获得的最终实验的结果一个安全的方法是:忠实记录所得的结果,谨慎地提出对结果的解释,严格区分事实与解释。过早地发表不能证实的工作,曾经损害了一些很有前途的科学家的名誉。大多数的科学家,对于最高级的形容词和夸张手法都是深恶痛绝,伟大的s都是谦虚谨慎的科学研究工作者是活到老学到老的。由于必须使自己跟上知識的发展,研究人员的准备工作是永无止境的。这主要通过阅讀当前的科学期刊。如同看报一样,这种学习成为习惯,构成科学家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一九五二年版的《世界科学杂志一览》编入了五万多种期刊。简单计算就可看出:这相当于一年阅讀近二百万篇文章,或一周四万篇。这說明,除了阅讀与自己最相关的那一小部分文献外,要想多涉獵其它是绝对不可能的。大多數科学研究工作者,试图定期查看或至少是翻阅二十种到四十种期刊文章的标题。同看报一样,大部分资料只略讀一下,只有对自己可能有所裨益的文章才细加阅讀。
初学者应该请教本行中有经验的研究工作者,以了解那些杂志对自己最为重要。文摘期刊(review)总是比原期刊迟后一段时间,仅就这点而言,价值也很有限;但文摘刊物能使科学工作者了解各种不同的文献内容,对那些接触不到大量杂志的人尤为可贵。在通过索引刊物和目錄查找參考资料,并学会使用图书館方面,需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
通常,对于述及有关自己研究的文献要仔细地阅讀。然而,也有科学家认为这样做并不明智。关于这一点,乍看之下似乎令人不解。他们說:阅讀他人有关这一课题的文章会限制思想,使讀者也用同一方法去观察问题,从而使寻求新的有效方法更加困难。有人甚至提出理由,反对过多阅讀所要研究的学科領域中一般性的論文。凯特林(Charles Kettering)曾參与发现把『四乙铅』作为发动机燃料的抗震剂,并改进了卡車、公共汽車用的柴油机。他說过:阅讀传统教科书会使人墨守陈规,而摆脱陈规和解决这个问题一样费劲。很多成功的发明家并不是在他们受到训練的科学領域做出了辉煌的发现。巴斯德(Louis Pasteur)、梅契尼科夫、伽伐尼(Luigi Galvani)就是著名的例子。一个名叫米尔斯(J.H.W.Mules)的牧羊人,没有受过科学研究的训練,却发现了很多科学家未能发现的一种防止澳大利亚羊群发作肉蝇病的方法。发明生产廉价钢方法的贝塞麦(Henry Bessemer)說过:『比起许多研究同样问题的人,我有一个极为
有利的条件,那就是:我的思想没有被长期既定的惯例所形成的固定观念束缚,而造成偏見。现存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信念,也没有让我受害。』但是,如同许多这一類的『门外汉』那样,贝塞麦虽在某一个学科領域中一无所知,并摆脱了既定思想方式的影响,但在其它学科領域中却是有知識、有训練的。贝尔纳的话也是同样的意思:『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所有从事创造性研究工作的人都面臨这一难题。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写道:『要有独到之見必须多思少讀。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学会思考以前自己势必先阅讀。』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妙语『讀书使人迂腐』也說明了这个问题,并不像初看起來那样荒诞无稽。
这一现象可以这样解释:当充满丰富知識的头脑思考问题时,相关的知識就成为思考的焦点。如果这些知識对于所思考的问题已经足够,那就可能得出解决的方法。但是,这些知識如果不够(从事研究工作时往往如此),那么,已有的一大堆知識就使得头脑更难想象出新颖独创的見解,其原因下面再谈。此外,有些知識也许实际上是虚妄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新的有成效見解的产生,会造成更严重的障碍。
因此,如果研究的对象是一个仍在发展的学科,或是一个新的问题,或问题虽已解决但却是一种新的看法,这时对学科内行的人最有利。但是,若研究的是一个不再发展的学科,这一領域的问题业已解决,那么就需要一种革命性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更可能由一个对此外行的人提出。内行人几乎总是对革新的思想抱着怀疑的态度,这正說明已有的知識变成了障碍。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方法是以批判精神來阅讀,力求保持独立思考能力,避免因循守旧。过多阅讀滞碍思想的发展,这主要是对那些思想方法错误的人而言。若是用阅讀來启发思想,若是科学家在阅讀的同时积极从事研究活动,那就不一定会影响其观点的独创精神。无論如何,多數科学家都认为:研究一个问题时,对该问题的解决已经到什么程度一无所知,是更为严重的障碍。
文章的最后说明科学家应该有的素质,这也应该是每一个独立生存个体所应有的素质。在我们的世界中,的发挥作用的不是我们的才能,而是我们如何运用才能。机器是为我们服务的,而不是我们去变成机器。考试有利于知识的积累,而不利于思想成长。出色的考生并不一定善长于研究工作,而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则往往在考试上表现得不好。埃利希完全是靠着主考官的好心而通过医学毕业考试的,因为主考官很有见识,承认他有特殊的才能。而爱因斯坦则在工艺学校入学考试中不及格。比起那种不加怀疑地接受全部教学内容的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批判的学生,在积累知识方面很可
能是处在不利的地位。尼科尔曾经说:具有发明天才的人不能积累知识,拙劣的教学、固定的观念以及饱学多读会扼杀创造精神。我欣赏有独立思想的人,在某些考验记忆力的方面他们会有所欠缺,但是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去获得,但是独立的思想是不能能够通过学习得到的。
第四篇:科学之路读后感
科学之路读后感
植物1012宋龙飞1001081216
在译序中,杨新北就指出“成功只会给有准备的的人”。关于成功的谚语我还听过还多,比如“没有人的成功可以复制”“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等。在此只想说一点我对成功的看法,成功对每个人来说他的标准都是不一样的,只要他取得的成绩和他的能力以及付出基本相符,那么这就叫成功。
《科学之路》是科学研究所要经历的、比较系统完善的一条道路。从学习、实验到遇到的困难以及要做出的假设和推理,并且去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从而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最后发表,为人们所知。
首先要阅读各种文献,然后搜集各种资料,最好是亲身前往,这样更能客观的获得事实的状况,最终去设计一个实验。对于生活中的学习,我倾向于有目的的去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面虽然会窄一些,但会更加具体。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精力去做喜欢的事,这样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做一些简单的必要的实验去检测学习到的事物是否具有可研究性。就像做选择题时去排除明显错误的答案,在含糊不清的答案中间做一个小小的推理,判断它是否具有合理性。对照试验是实验操作中比较常见的,很多的现象可以通过对照来判断。机遇是那些勤勉于实验的人偶然发现其中的不寻常的或者被人忽视的现象的观察,这需要持久性和想象力。
根据客观的事实,做出一个假设,用试验去证明假设的合理性。一切事实为标准,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要怕推翻假设,也不用怕假设有多么的荒谬,在没有证明它是错误之前,所有的可能都是正确的。
达尔文已经想到进化论的基本概念以后,在阅读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作为休息时突然想到:在生存竞争的条件下,有利的突变可能被保存下来,而不利的则被淘汰,他把这个想法记了下来。直觉此处意指突然跃入脑际的、能阐明问题的思想。直觉是知识的另一种积淀。
推理有很多的方法,有演绎推理、辨证推理、假设推理等等,他们都有可能无限的接近事实,但真相只有一个,想知道真相,那就去找下一个现象吧。
达尔文说过一件事,叙述他和一个同事在探测一个山谷时,如何对某些意料之外的现象视而不见:“我们俩谁也没有看见我们周围奇妙的冰河现象的痕迹;我们没有注意到具有明显痕迹的岩石,耸峙的冰河巨砾、侧堆石和终堆石。”这些现象并没有被人注意到,因为这些既不是意料之中的,又不是特地去寻找的现象。科学的记录实验现象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抓住那稍纵即逝的变化,并且也要客观真实。
科学之路上也会有各种的困难。科学上的伟大发现刚创设的时候,人们对它们的看法与现在迥然不同。当时,很少人能体认到自己对该问题原来一无所知,因为,无论是对问题视而不见,对它的存在置若罔闻,还是在该问题上已经有了普遍被接受的旧观念,都必先驱除后才能建立新概念。巴特菲尔德教授指出:从不同的角度着眼看待它,并且摆脱当时流行的理论这就是伽利略所曾面临的巨大精神障碍,而一般性的障碍则是每一个具独创性的重要发现都会遇到的。今天,诸如行星系这类知识连儿童也很容易掌握的事物,在人们的思想还受到亚里士多德观念限制的时侯,确实需要超群出众的天才进行智力活动的伟绩创举才能想象出来。
埃利希很好地阐述了研究组工作的原则:“集中进行研究,而每个成员又有相对的独立性。”一切计划都应看成是暂时的,可随工作的进展而变动的。这里切不可混淆研究工作的计划和个人实验的部署。在部署实验时,必须精心构思,严格按计划进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对于获得的最终实验的结果一个安全的方法是:忠实记录所得的结果,谨慎地提出对结果的解释,严格区分事实与解释。过早地发表不能证实的工作,曾经损害了一些很有前途的科学家的名誉。大多数的科学家,对于最高级的形容词和夸张手法都是深恶痛绝的,伟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谦虚谨慎的。
文章的最后说明科学家应该有的素质,这也应该是每一个独立生存个体所应有的素质。在我们的世界中,发挥作用的不是我们的才能,而是我们如何运用才能。机器是为我们服务的,而不是我们去变成机器。考试有利于知识的积累,而不利于思想成长。出色的考生并不一定善长于研究工作,而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则往往在考试上表现得不好。埃利希完全是靠着主考官的好心而通过医学毕业考试的,因为主考官很有见识,承认他有特殊的才能。而爱因斯坦则在工艺学校入学考试中不及格。比起那种不加怀疑地接受全部教学内容的学生,善于思考、勇于批判的学生,在积累知识方面很可能是处在不利的地位。尼科尔曾经说:具有发明天才的人不能积累知识,拙劣的教学、固定的观念以及饱学多读会扼杀创造精神。我欣赏有独立思想的人,在某些考验记忆力的方面他们会有所欠缺,但是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去获得,但是独立的思想是不能能够通过学习得到的。
第五篇:《科学之路》读后感
《科学之路》读后感
我们生活在处处充满科学的世界里,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科学。但我们是否曾想过什么是科学?有没有人曾探讨过科学?答案是肯定的。在这一条充满神秘色彩的科学之路上,有无数的科学家费尽心思去探求。《科学之路》这本书就是对此很好的见证。
这是一本论述科学研究的实践与思维技巧的书。作者威廉. 伊恩. 比德莫尔. 贝弗里奇(William Ian Beardmore Beveridge)一九○八 年出生于澳大利亚,于一九四七年起任英国剑桥大学动物病理学教授,是一位卓有成效的科学家。本书综合了本世纪和上世纪一些著名科学家的经验、见解,又结合了作者本人的经验、教训本书作者十分注重实验和观察,非常强调审慎推理与客观判断。就是对待『机遇』、『直觉』这些偶然性很大的因素,作者也一再强调只有有备而来的人才能认出机会,利用机会;『直觉』必须以对问题持续自觉的思考来作思想上的准备。作者这种贯穿始终的科学态度是自然科学工作者最可贵的品质。
同时,作者的治学态度也十分严谨。他反复强调在进行实验或观测时,要密切注意细节,作出详细的笔记,切不可把观察到的现象与实验者本人对现象的解释二者混为一谈。他一再告诫人们,切勿让推理的进展超越事实,否则定会误入歧途。另一方面,他主张用批判的精神来阅读,力求保持独立思考能力,避免因循守旧。他还鼓励科学工作者彼此切磋,互相探讨,打开眼界,以免鼠目寸光,作井蛙之叹。这本书的最后两章着重论述了科学的组织工作、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条件和素质以及科学家生活的种种特点。这本书将探索科学之路的过程分为11个步骤:[1]准备工作:学习,着手研究问题;[2] 实验:生物学实验,实验的部署与评估给人错误印象的实验;[3]机遇:机遇在新发现中的作用,认出机遇的机会,利用机会;[4]假设:假设在研究中的运用,运用假设须知;[ 5]想象力:丰富想象,虚假线索,好奇心,讨论;[6]直觉:直觉的心理学,捕获直觉的方法,科学鉴赏力;[7]推理:推理的限度与危险,运用推理注意事项,推理在研究中的作用;[8]观察:观察的原则,科学的观察;[9]困难:对新想法的抗拒心理,与新发现的对立,解释的谬误;[10]战略与战术:计划和组织,不同类型的研究,科学研究中的移植法战术;[11]科学家:性格,鼓励和报酬,科学道德观,科学头脑,科学家生活。
科学之路是一条漫长的,崎岖的,充满幻想的道路,在这条无止尽的道路上孕育出了多少聪颖的科学家。他们也许尝试了很多次,失败了很多次,但在这条不是一帆风顺的道上,要想走下去,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不仅仅需要坚定的毅力,更需要的是一双敏锐的眼睛和一个明辨的大脑。在无数个日日夜夜中,他们不停的探索,不停的追求。他们相信: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探索出科学的奇迹。失败对他们来说只是多了一次尝试,只是向成功迈近了一步。但是,科学是严谨的,太多的过错会让他们失去发现真理的机会,也许,0.1毫米的误差,会使整个世界陷入危险中。所以,他们必须的小心翼翼。也可以说,科学之路是一条长满荆棘的小道,而科学家就像光着脚踩过的人。当我们用疑惑的眼光去审视科学之路时也应该用敬仰的目光来看科学家。
科学是一个充满诱惑的名词,而科学之路正是承载这个名词的黑箱,它永远是未知的,充满诱惑的。我们却是这个黑箱里的一个个精灵,它的奥秘正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所以,从现在开始,点亮心中的明灯,向那个神秘的黑箱照去,也许你会发现它内在的不为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