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
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则是家庭中最早、最直接与孩子接触的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亲情使其对父母怀有高度依恋,也使得父母亲成为子女教育最直接、最权威的力量。通过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时时事事来进行的。家长的个性品质、受教育程度、言谈举止、价值取向、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等都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家庭是儿童出生的摇篮,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是儿童心理素质形成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是人生的奠基石,家庭教育对儿童身心健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长远和深刻的。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国家栋梁的重要保证。在儿童身心健康的形成和发展中,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多层次、多侧面的。
一、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影响
良好的家庭关系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夫妻双方多会用一致的积极行为方式对待孩子的行为。相比来说,家庭不合的父母往往由于受到婚姻的困扰,在与孩子相处时可能会带有更多的负面情绪和行为,生活中常会忽略儿童的感受与需求,更多是运用提问、命令及强制性的建议来控制或干扰孩子的活动,有时甚至会把孩子作为“出气筒”,过后感觉到自己的过失时又想通过溺爱来补偿孩子,这种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多易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倾向,同伴关系发展较差。
不同家庭结构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家庭结构可根据其特点分为三大类:核心家庭、大家庭及特殊结构家庭。
1.核心家庭,即独生子女家庭。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在认知方面具有优势。独生子女特别是男孩,任性、怯懦等不良习性较严重。
2.大家庭,即几代同堂的家庭。这种多代人同住家庭的优点是孩子受爱抚和受成人教育的时间多,但不同辈份的人教养方式与教育观念常常会存在分歧,易出现隔代溺爱,从而形成家庭矛盾,使孩子产生无所适从、不安、恐惧等现象,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也会造成一些不利影响。
3.特殊结构家庭。包括不良的婚姻关系的家庭、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及离散家庭。
离异家庭和单亲家庭是指只有父母一方和孩子所组成的家庭。不良婚姻关系家庭指父母婚姻关系恶劣的家庭。离散家庭则指那些因特殊原因父母与子女分居多地的家庭,如不同类型的留守家庭等。在这类家庭中,或因父母角色的暂时或长久缺失,或因社会舆论的不良影响,或由父母长期的不良情绪的影响及不良的教育方式,使得在这一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和行为上的障碍及学习动机的受挫,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发育。这类孩子多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大,易产生愤怒、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其同伴关系、自我控制能力等较差。研究表明,在离异家庭中生活时间较长的孩子的调节能力、结伴能力、与人相处能力、主观控制能力、预见能力及决断能力均显著低于生活时间较短或在正常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父母离异时子女年龄越小,对其同伴关系的消极影响越大;父母离异的时间越长,其子女自我控制能力也越差;父母离异或在外使子女易生被遗弃感、自卑、愤怒等敌视性感情,并会随着时间的推延造成对家庭、社会、父母信任感降低,对其以后的恋爱婚姻及家庭生活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家庭经济状况对孩子身心的影响
父母的经济地位不同,教养观念与行为也存在差异。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多倾向于控制儿童,对儿童使用权威、武断专横或体罚,生活中多强调儿童的顺从、少惹麻烦;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对儿童则比较民主,重视培养儿童的理想、独立性、好奇心、自我控制能力、创造性等,注意与孩子之间进行言语交流,喜欢给儿童讲道理,能够通过角色转换理解儿童,对孩子的情感投入较多。
有研究指出,贫困条件下生长的儿童更易产生身心方面的疾病。不良的经济状况家庭的儿童更容易受到虐待或家庭暴力。这样更会导致儿童身心的不良发展。有研究得出:低的学校成就、低的学历、低的收入、高的离婚率、低的工作地位以及其他方面的低的地位与身心疾病成正相关。在儿童时期拥有被虐待或被忽略纪录的人,其完成高中学历和受聘为管理层的可能性更小。贫困儿童比非贫困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早期的学校适应问题,而有效的教养方式会使儿童远离低的社会经济地位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三、家庭的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基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最早学习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也随时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家长要担当起重任,就应该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和科学育儿知识,并且开始按照社会要求对孩子进行初步训练。除此之外,为人父母者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建设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儿童的教养态度要严而不苟、威而不猛,对儿童的要求不可过高,鼓励他们发表意见,并乐意接受他们的意见,态度言论前后一致,使他们从小就学会尊重人、关心人、团结人、体谅人等优良品质。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单靠说教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陆世仪在《思辩录》中说:“教子须是一身率先。”这都指出了父母要为儿童做出正面的榜样,将言教与身教统一。为世人熟知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注意到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品德的形成能产生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古人提出了要给予儿童正面的影响,并且来自各方面的要求必须一致。这就是“教以正,守以常”的教育原则,这与我们今天的教育学中所提出的“坚持正面教育”、“保持教育一致性”的教育原则是一致的。由于儿童认识水平低,但行为习惯易于成,所以常人应注意在日常生活常规方面训练儿童行为以形成良好的习惯。而现代家庭中,儿童成长的环境与过去相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现代人教子的心态也往往异于前人。因此,使一些儿童形成了某些不良的心理品质。其主要原因不在于儿童本身,而在于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家长对孩子情感关注过度的倾向--情重于理,缺乏对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进行理性的思考。在现代家庭中,应摆正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学习如何与孩子平等地交往、与孩子沟通思想,正确施爱,了解孩子的个性需求及原有的情感基础,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但是,过度的情感投入却往往会造成父母对孩子的过分呵护,家长的主观愿望是为孩子好,但客观上造成的效果往往事与愿违,如果孩子习惯于受到父母的照顾,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性,易形成一种依赖型的弱质人格。因为难以自立,就更谈不上自强。不能自立自强的人是缺乏竞争力的人,是难以适应社会、有所成就的。还有一些家长似乎觉得只要他们在孩子身上投下与自己收入远远不成比例的金钱,以满足孩子高消费的欲望之后,就会换来孩子的发奋苦读但往往事与愿违,反而会毁掉一个孩子的品德和前途形成奢侈和懒惰的品性。总之,家庭环境对儿童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家长应努力创造良好的、丰富的、精神的、宏观的家庭环境,促使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四、父母的个性与教养方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不同个性特点的人,对妊娠、分娩、育儿及亲子关系等有着不同的态度与认识,也决定着他们以后为人父母的自信心与责任感的大小和教养方式的不同。所有这些态度与认识又都是通过他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形成与发展的。心理学家根据父母的教养行为特点,将父母分为权威型、专制型、娇宠型、忽视型四种教养类型。
1.权威型父母
这种类型的父母多会给孩子设立恰当的目标,坚持要求孩子努力去达到这些目标,并对孩子提供一定的帮助;能耐心倾听孩子的观点,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权威型父母能表现出更多关爱,这是一种理性、严格、民主、耐心的爱的教育方式,在这种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多表现自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多乐观积极、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也较好,社会能力与认知能力都比较出色,长大后社会成功性较高。
2.专制型父母
这一类型的父母对孩子要求多表现为严厉,通常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和要求有时甚至不近情理。孩子出现稍许的抵触,父母就会采取体罚或其他惩罚措施对孩子进行管制,孩子没有自己的权利。这种教育方式实质是满足了成人的需要,忽视和抑制了儿童的想像力与独立性。这种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多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虽在学校中多有较好的表现,但长大后社会成功的比率较小。
3.溺爱型父母
这一类型的父母对孩子常常怀有过多的期望与爱,但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或施加控制。这一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对父母表现出无尽的需求和很强的依赖性,自我控制力尤其差,在任务前缺乏恒心和毅力,多表现不成熟特征。这一现象在男孩身上表现得更突出。
4.忽视型父母
这一类型的父母很少、甚至没有对孩子提出行为标准的要求,对孩子的成长多表现为提供食品衣物等物质条件,而对孩子的情感与心理要求缺乏关心。这是一种对孩子情感生活剥夺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无奈或漠视,或者说是一种变相的放弃与虐待。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对学校生活少有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较差,出现适应障碍的可能性更高。
有研究表明,在各种文化背景中,权威型父母的教养方式最有利于孩子个性品质的良好发展,而相同的教养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比如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会表现出明显差异:在东方,专制型教养方式对孩子多表现为爱,虽然有时有些过火。这一环境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多表现出孝敬父母、尊敬师长、遵纪守法等良好的行为特征。在西方,专制型教养方式却是对孩子的遗弃和拒绝,孩子长大后多自卑、软弱等。这种表现上的差异,可能源于东西方社会的价值取向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类型不会有这么明显的界限,多是几种类型的混合组成。我们应该根据上述父母类型的特点及对孩子身心的影响,向更有利于孩子发展的父母类型努力。
五、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孩子身心的影响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父母对孩子个性的影响也不同。低教育程度的母亲在教养方式中的更倾向于溺爱、忽视、专制、惩罚、成就要求及教育的不一致等特点,高教育程度的母亲则更具有民主性。
儿童教育专家研究发现,所有的优秀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多表现的比较轻松自如,多表现出以下共同的特征:1.身体健康,精力充沛;2.心理健康,情绪稳定;3.有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孩子的学习榜样;4.灵活,耐心,乐于接受新知识;5.喜欢抚养孩子,乐在其中。
根壮才能枝繁叶茂,身心健康是孩子茁壮成长的根基。现代社会,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留守子女等群体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所幸的是人们已认识到家庭环境及教养方式对孩子身心发展的不同影响,注意到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关心和爱护,认识到对家庭环境扬长避短,根据儿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以调整,逐渐赋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利和自由空间,使孩子逐步形成独立、勇敢、好学上进、积极主动、自尊自信、认真细致、合群、恒心、坚忍性、谦虚律己等良好态度和意志特征。
综上所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条件。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干骨、顶梁柱,是儿童言行举止的示范者,待人接物的指导者,儿童成长的责任人。因此有责任去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掌握科学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融洽气氛,使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第二篇:环境因素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环境因素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生长发育不是孤立自发的过程,而是受一定环境因素影响和制约的。如果环境中存在某些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或心理方面的有害因子,就必然影响儿童的身心发育。环境因素主要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它们对发育的影响都是综合性的。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营养、体育运动、生活方式、疾病、季节、环境污染、社会、心理。我们着重讲营养因素、环境污染因素以及心理因素。
一、营养
1、介绍
营养不良是一个描述健康状况的用语,由不适当或不足饮食所造成。通常指的是起因于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过度损耗营养素所造成的营养不足,但也可能包含由于暴饮暴食或过度的摄入特定的营养素而造成的营养过剩。
儿童正处于迅速成长的阶段,必须不断由外界摄取各种必要的营养素,尤其是足够的热量和优良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等,作为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保证同化过程超过异化过程,才能获得充分的发育。营养素缺乏或不合理的膳食不仅会影响发育,而且会导致营养不良及各种营养缺乏症。长期营养不良影响骨骼的成熟程度及其长度,使骨骺在愈合时,达不到应有的长度而形成体格矮小。
出生后长期的严重营养不良,尤其蛋白质、热量摄入不足,可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及日后的学习能力。与同年龄营养足够的儿童相比,营养不良儿童感情冷淡,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总是懒洋洋的或无动于衷,比较多的儿童在6-7岁时,阅读书写有困难,理解力低。
2、营养不良的症状
维生素A缺乏,出现畏光,夜间视物模糊不清等夜盲症表现;并有皮肤干燥、脱屑、皲裂,以及对传染病抵抗力下降表现;
维生素D缺乏,有“鸡胸”等佝偻病表现,牙齿发育不良,排列不齐,易发生龋齿; 维生素B1缺乏,易致胃肠功能不良,如消化不良;并可致手脚发麻等多发性周围性神经炎表现及脚气病;
维生素B2缺乏,易致口角炎、舌炎、唇炎、阴囊皮炎,表现为舌乳头红肿疼痛、口角口唇皲裂、出血、起泡、以及阴囊皮肤损害; 维生素B12缺乏,易致皮肤苍白、毛发稀黄、食欲不佳、精神不振等贫血症状体征; 维生素C缺乏,经常皮肤出血(指皮下紫癜),牙龈出血,伤口不易愈合,皮肤粗糙以及坏血病表现。
锌缺乏,表现为长征发育迟缓,性征不发育,味觉减弱或丧失致食欲差和“食无味”,智力发育水平差,疾病抵抗力弱;
铁缺乏,主要表现为缺铁性贫血表现,如皮肤粘膜苍白、全身乏力易疲劳、学习工作能力效率降低等;
碘缺乏,可致缺碘性甲状腺肿。
【缺铁贫血】
林女士的小孩1岁多了,看着白白胖胖的,没啥问题。因小儿咳嗽前去深圳某医院就诊,属于小儿呼吸道感染疾病。但儿科医生发现,小孩子口唇苍白,头发稀疏泛黄,精神萎靡。经过仔细检查和化验结果,孩子患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医生说,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起病缓慢,早期不注意不太容易发现,多不能确定发病日期,小儿抵抗力很弱,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症。一般情况下,小孩食欲很差,脸色不好,头发发黄,口腔粘膜发白等都是贫血的征兆,妈妈们应该予以注意。
据深圳市的一次卫生调查发现,发育良好的婴幼儿营养性贫血发病率竟然高达62%,而发育中等的婴幼儿发病率为43%。儿科专家指出,这是因为生长发育快的小儿需铁量相应增加而引起的。婴儿从母体带来的贮存铁在出生后3~6个月就用完了,母乳中含维生素B12极低,单纯母乳喂养以米粉为主食喂养的婴儿易缺乏叶酸,若不及时添加含上述造血原料的辅食,就引起营养性贫血。
在深圳的小儿父母,一般生活水平都比较好,辅食品很丰富,人们不愁没钱给孩子吃,而是不知该怎么吃。经调查证明,小儿吃零食多,就经常有偏食、挑食者,营养摄入不均衡,吃得白白胖胖的,但贫血发病率却更高了。
六个月到两岁的小儿如果喂养不当,很容易发生营养性贫血,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症状或综合征。儿科医生在日常接诊中发现,小儿营养性贫血在开始的时侯往往被忽视,一般都是患儿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才被发现患有营养性贫血。【营养过剩】
红网长沙10月12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张树波 实习生 李阳 姚雨尘 通讯员 姚家琦)10月11日上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眼科病房,1岁多的浩浩(化名)坐在病床上,两只眼睛肿得通红。浩浩爸爸廖先生说,一个月前孩子眼睛上长了东西,谁知道后来蔓延到另一只。
“近一周接诊了20多名患儿。”省儿童医院眼科主治医师杨莹莹说,霰粒肿也叫睑板腺囊肿,是在睑板腺排出管道阻塞和分泌物潴留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睑板腺慢性炎性肉芽肿,儿童的营养过于良好会导致此病。
3、小儿营养不良的预防
1.尽量以母乳喂养婴儿。健康的维护应从小开始,母乳中含有大量婴儿生长所需要的营养,是任何其他乳品和人工食品所不能替代的最佳的婴儿食品。如果母乳不足,可在不足的基础上搭配喂养恰当的乳制品,而不要一开始就放弃母乳喂养,这样对孩子以后的健康都是有大大的好处的。
2.让孩子多运动。在运动中可消耗人体的热量,增强食欲,也能提升孩子的抵抗疾病的能力。对于偏食的孩子,可鼓励他多多运动,趁运动后不择食的机会提供给孩子均衡的食物营养摄取,纠正孩子偏食的缺点。对于营养过剩的孩子则更要注意多让他运动运动,幷且爲他们多提供低热量、低脂肪的食品。
3.让孩子的生活规范化。均衡营养、合理的调配孩子的饮食;定时食用;保证孩子充分的睡眠时间等等,都能有效的增强儿童的身体素质,改善儿童的营养不良。
4.按摩。父母可用手掌心贴在孩子的小腹处,以顺时钟方向轻轻的打圈揉按,每日三次,每日两到三分钟。可促进孩子胃肠蠕动,增强消化系统功能,更好的消化所摄取的食物营养。
二、环境污染
联合国世界环境保护组织最近指出,在解决日益严重的生态与环境保护问题时,需特别注意环境污染对儿童健康的损害。据资料载,危害少年儿童健康的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文具污染、杀虫剂污染、电磁场污染、吸烟污染、噪音污染。(因时间关系具体讲三个)第一、文具污染。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孩子经济要使用尺、颜料、胶泥、胶水等文具,这些文具中含有二甲苯、甲苯和其它有毒物质,它们会使孩子的眼、鼻和喉头发炎,引起头痛、恶心。科学家们指出,这些文具的长期污染,会影响儿童的智力。
【彩色文具含铅量高】
5岁的豆豆在幼儿园体检时查出血铅含量为104,家长疑惑不已,家不在马路边,膨化食品很少给孩子吃,铅怎么还会超标?带着疑问,家长带其到省妇幼复查,结果铅含量竟为109。医生详细了解了豆豆的饮食及生活习惯,推断可能是彩色蜡笔惹的祸。原来,豆豆特别喜欢颜色鲜艳的蜡笔,而卫生习惯又不好,经常一手拿着蜡笔画画,一手又拿着东西吃,长时间如此,很多颜料都被他吃进了肚子里。
不仅是豆豆,现在的孩子都喜欢色彩鲜艳的文具,但是,越鲜艳的文具也就意味着生产时加入的颜料越多,含铅量也越高。如果孩子从小卫生习惯不好,摸完文具不洗手就吃东西,会把彩色文具中的含铅物质吃到肚子里,由于儿童比成人对铅高度易感,而且儿童对铅的排泄及解毒能力比成人低,就造成了儿童对铅的吸收率高。如果孩子的血铅水平超出健康指标,那么孩子就可能会表现为食欲不振,年龄小的孩子会生长发育迟缓,上学的孩子还会学习困难、记忆力低下等。【文具香喷喷小心甲醛】
新学期开始,黄女士为给小学五年级的女儿买文具着实犯了难,不知从何时开始,女儿班上香味文具开始流行,女儿也开始“唯香是用”,夫妻两人跑了多家文具店,总算给孩子挑选了一书包带香味的文具,可是回家后,黄女士闻着那些香味橡皮、香味圆珠笔、香味文具盒,总觉得不舒服,香得有让人恶心的感觉。
随着新学期的开始,各式各样的文具成了家长和学生的必备物品,许多造型奇异、香气迷人的文具无疑成了其中的畅销货,而许多家长则对香味文具的泛滥不无担忧。
某些加香的劣质文具是用工业原料调和出来的,含甲醛等多种对人体有害物质。闻多了会有头晕的感觉,有时刺鼻的香味会让人想吐,长期使用会威胁孩子的健康。【涂改液含有苯、烯等有毒物质】
桂林某小学一名五年级女生经常感觉喉咙发痒,有时还恶心、呕吐,家长以为是得了胃病,到医院检查才知道是涂改液作祟。另一所小学有个三年级小女生,常常眼睛发红,还不住地流眼泪,家长担心是用眼过度,还嘱咐老师少布置作业,但实际上小孩子流泪是涂改液的刺激性气味造成的。
写错了字,很多学生喜欢用涂改液来修改,殊不知,长期使用涂改液同样不利健康。涂改液中含有苯、烯等有毒物质,随着涂改液的挥发,有毒物质可以通过呼吸道被人体吸收,轻者可引起头痛、恶心、眼鼻咽喉发炎,严重的还会造成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的损害。长期使用不利于身体的健康发育。因此,孩子们应当尽量少用修改液,必须使用时,不要让修改液溅到皮肤上,用后及时洗手。【“增白”作业本影响视力】
华华今年三年级,近段时间,他妈妈发现孩子看东西常眯眼睛。昨天带到医院眼科检查,发现有近200度的近视。可是华华平时一直用功读书,很少玩游戏、看电视,也没有不良阅读习惯,怎么会突然近视呢?妈妈后来才发现,造成华华近视的罪魁祸首是作业本的纸张。这些纸张都白的晃眼,长时间盯着看眼睛十分难受。
家长在为孩子购买作业本时,大都愿意选择那些纸张洁白的本子,以为越白就代表纸张越好,看得清楚。其实,雪白的作业本骗了你。很多特别白的作业本在生产时添加了大量的荧光增白剂,通过吸收日光中的紫外线,将其转化为可见的蓝色和红色的荧光而达到视觉上的高白感觉。事实上,看起来非常白的纸张在强光下反射过于强烈,长期使用这种在生产中添加荧光剂的纸张不但会影响孩子视力,同时,荧光剂被人体吸收后,会加重人体肝脏的负担。第二、杀虫剂污染。一般杀虫剂不仅杀虫成分对人体有害,而且辅助成分对人体也有害。环境毒理学有关实验证实,长期接触,即使是低量,也会引起神经麻痹、感觉神经异常及头晕头痛等神经症,而且使用时还要紧闭门窗。这样很容易将杀虫剂的有机溶剂气雾吸入人体内,长期过量吸入杀虫剂的气雾会损伤人的肝脏、肾脏、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尤其是儿童,身体正处于发育时期,承受力相对较差,对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十分低下,吸入与成人等量的气雾,其反应会更明显,后果也更严重。因此,专家们建议,在家里使用过杀虫剂后,父母不仅要开门窗通风,而且至少要24小时以后,才能让孩子接触被施过药物的物品。
第三、电磁场污染。什么是电磁污染?电视、电冰箱、电脑、手机等工作时,产生的电磁波就是电磁辐射。但电磁辐射和电磁污染不同,电磁辐射无处不在,而电磁污染只有在电磁辐射超过一定强度后,才会致人头疼、失眠、记忆衰退、视力下降、血压升高或下降等,严重的可能诱发癌症。由于家用电器的普及,许多孩子经常长时间沉溺于游戏机、电视。科学家们担心电器所产生的电磁场会使孩子得癌症。专家建议,孩子使用电脑应距离屏幕至少30厘米比较安全,电视的安全距离是2.5~8米远,其高度要略低于眼睛视平线。看电视至少距离屏幕1.5米;最好不要让孩子使用电热的水床,因为这些物品使用时均会产生电磁场。
【电磁场污染危害之一
造成儿童患白血病。医学研究证明,长期处于电磁污染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意大利专家研究后认为,该国每年有400多名儿童患白血病,其主要原因是距离高压电线太近,因而受到了严重的电磁污染。
电磁场污染危害之二
导致儿童智力残缺。据最新调查显示,中国每年出生的2000万儿童中,有35万为缺陷儿,其中25万为智力残缺,有专家认为电磁辐射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计算机、电视机、移动电话的电磁辐射对胎儿有不良影响。】
多吃胡萝卜、西红柿、海带、瘦肉、动物肝脏等富含维生素A、C和蛋白质的食物,可以加强肌体抵抗电磁辐射的能力。
第四、吸烟污染。研究表明,一个在有人吸烟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即使他自己不吸烟,将来他得肺癌的概率仍 比不吸烟家庭长大的孩子高出一倍。此外,吸烟者家庭的孩子更易支气客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因此,专家们劝那些实在改不掉吸烟习惯的父母,在家里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吸烟。
【7岁的童童上一年级,最近老师向家长反映,称童童上学的时候有两次小脸咳得通红,十分吓人,家人赶紧带着童童去医院。经诊治,童童患上了哮喘。据悉,童童经常在早晨上学时或者夜里发病,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咳嗽、喘鸣和呼吸困难,而童童的爸爸爱在家里抽烟是诱因。
娜宝宝出生的时候甚是机灵,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长越呆滞。到孩子上小学后,在幼儿园学过的知识一点也不记得了,有时候还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据了解,娜宝宝出生后,娜爸爸为了生计压力大,经常在家抽烟,屋子里的烟味从未消失过。医生说,孩子的智力下降,可能与父亲吸烟有关。】
第五、噪音污染。据测定,电视机、收录机产生的噪音可达60-80分贝,洗衣机为42-70分贝,电冰箱为34-50分贝,高声说话为60分贝。而国家有关标准规定住宅区的噪音白天不能超过50分贝,夜间应低于45分贝,若超过这个标准,便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少年儿童处于发育阶段、各组织器官司娇嫩、脆弱,噪音对他们的危害就更为严重。医学专家研究认为,家庭噪音是造成儿童聋哑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个人的行为模式,是人们一切生活活动的总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指出,个人的健康与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
良好的生活方式能有效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合理安排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制度,保证儿童有足够的户外活动和适当的学习时间,定时进餐及充分的睡眠可以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在合理的生活制度下,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各部分的活动和休息都能得到适宜的交替,形成动力定型,使人体的生理活动有节律,加上及时补充营养保证能量代谢的正常进行,有利于促进儿童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及智力的充分发育。
目前儿童生活方式中存在很多不利于健康的问题,需对儿童适时地进行健康教育。
1、不良的膳食习惯
郝一硕小朋友的挑食现象特别严重。虽然挑食、偏食是现在孩子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像他这样挑食严重的却为数不多。于是我现象家长了解情况,并询问其在家中的饮食情况。经了解爸爸妈妈都对他非常宠爱,对孩子百依百顺,使其养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坏习惯。长期如此,不良的进餐习惯得不到纠正,逐渐形成了郝一硕小朋友目前严重挑食、厌食的不良现象。
2、不良嗜好
吸烟、饮酒、沉迷电脑游戏,是儿童少年中常出现的问题。a、吸烟 【
目击者讲述:公司附近有一所中学,每天中午和同事一起出来吃饭,在那家“牛车水”快餐店里,总能遇见一些穿着校服的男女中学生。我惊奇地发现,有相当一部分男生饭后都在抽烟,甚至还有一些女生也吞云吐雾。看看他们那吸烟的做派,就知道他们已经是“老烟民”了。因为经常能和这一群学生碰面,大家虽然没过多交流,但都挺面熟的。有一天中午,我试探着和他们攀谈了起来。“吸烟多长时间了?”我问。
“差不多三年了,我上初二就吸上了。”一个高高大大的男生说。“学校和家长知道吗?”
“知道了那还了得。偷偷地吸呗!”
“吸烟很费钱,钱从哪儿来?你们几个好像都吸吧?”
“这可真是很痛苦的事,本来家里给的零花钱就不多。我老是在想,等将来我参加工作了,我就不会因为没钱买烟抽发愁。我们班好多男生都抽烟,看看坐在那边角落里的那两个女生吧,她们抽得比我们还凶呢!” “怎么学会吸烟的?”
“那年我的同桌老偷他爸的烟吸,他劝我抽,说抽烟挺好玩儿的。于是,我就试着吸了几口。说真的,当时给呛得不行。但想到是男子汉,连烟都不会吸,怕被他们瞧不起。因此,我就忍着吸下去。哪想到,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我只要不抽烟了就有些不舒服。就这样,我就上了瘾。不过,抽烟也不是没有好处,还能交到许多朋友呢„„”】
介绍 每年,全世界都有300多万人因吸烟而死亡,平均每分钟6人。吸烟或被动吸烟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青少年健康的损害比成人更为严重。根据最近某权威机构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中学生第一次吸烟的平均年龄是10.7岁,比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早2.3岁。大约有41.5%的吸烟男生认为吸烟能体现“男子汉气概”、“很时髦”、“很酷”。根据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对天津和山东等省市的200所中学的11957名13~15岁的中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20%以上的初中生尝试过吸烟,其中32.5%的男生和13%的女生尝试过吸烟,总吸烟率为22.5%。这些数据无疑是令人吃惊的!
危害
下面我们来列举一下,吸烟对于正处于身体发育期的孩子会产生哪些害处:吸烟孩子个头、体重甚至肺活量都会明显低于不吸烟的同学;得病几率大大增高,他会变得很容易感冒、很容易得支气管炎;体力与耐受力降低,每天吸一支烟会使普通人16公里跑的速度减慢40秒;记忆力、灵敏度降低,在课堂上,他的注意力不能持久、理解力变差、学习成绩变差;烟毒性弱视这是吸烟对眼睛最常见的危害。弱视,就是矫正视力低于0.8。由于吸烟时人体吸入的氧气被消耗,致使血中氧的含量下降,而眼视网膜对缺氧格外敏感,长期下去,视神经纤维会发生变性,视网膜乳头黄斑区也会发生萎缩;另一方面,烟草燃烧时产生的烟焦油会导致体内维生素B12的含量下降,而维生素B12是维持视神经正常功能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在两者共同影响下,使得吸烟者视力下降而发生弱视,严重者可致失明;吸烟能引起口腔粘膜白斑,甚至癌变。
原因
烟草的危害如此之大,而且吸烟有害健康是人人都懂的道理,很多青少年为什么还是置身体健康于不顾,继续吞云吐雾呢?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的张建奇副教授认为,主要是心理原因导致了学生吸烟。学生吸烟的心理诱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认为吸烟是成熟的标志。处于身心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希望通过模仿成人的行为显示自己长大了,吸烟者在内心会有一种良好的感觉。而且吸烟是家长和学校禁止的事情,所以吸烟也会成为孩子们挑战权威、显示自己独立的一个突破口。
2.虚荣心在作怪。一些孩子认为吸烟很潇洒,不吸烟就跟不上潮流。吸烟的人在同伴中,在异性眼中似乎也具有别样的魅力,所以,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一些孩子就加入了烟民的行列。3.想通过吸烟结交朋友。许多孩子从成年人那里获得了间接的经验,认为吸烟是结交朋友的一种便捷的方式。烟可以拉近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距离。b 饮酒
【在攀枝花,父亲王某带着2岁的儿子小林(化名)到朋友家赴宴,在用餐过程中,王某的3名朋友逗小林喝酒,结果小林真的喝下了二两白酒,昏睡不醒。当天傍晚,小林仍没醒来,并且出现手脚发烫等症状,发现情况不对之后,立即被送到医院治疗,结果因缺氧缺血性脑病、急性酒精中毒,小林抢救无效死亡。而贾某、张某、彭某的行为,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依法对3人进行批捕。】
介绍
我们普遍会发现很多大人在节日欢闹的时候喜欢逗孩子喝酒,甚至会用筷子沾一些酒让小宝宝舔舔,对于年龄稍大一点的男孩子沾酒也不会责怪。
有些家长认为酒量是要从小培养的,因此会有意识地在节日或者亲友聚会的时候给孩子喝一些酒。从度数较低的啤酒开始,逐渐喝上半杯,一杯,这样逐渐地让孩子适应酒的口感,以此来培养孩子的酒量。
而事实上,专家表示,酒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乙醇脱氢酶的数量和功能,有的人先天多,活性大,相对来说酒量就大。有人天生就不能喝酒,即使后天怎样培养也徒劳无功。所以“酒量从小培养”这种想法其实是误区。
危害
儿科专家指出,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身体各部及内脏器官还不成熟,特别是消化系统,此时饮酒危害最大。
1.伤肝坏胃:酒精的刺激性对肝、胃伤害最大,孩子喝酒,会使肝功能受损,胃消化不良。
2.低免疫力低智商:孩子喝酒还会降低其自身的免疫力,使孩子容易得感冒、肺炎等疾病;喝酒会使孩子的智商下降,影响大脑的发育;
3.生殖系统损害。男孩子喝酒,酒精会对发育期的睾丸有很大的损害,轻的使发育减缓,严重的会造成成年后的不育;
4.影响内分泌。对女孩来说,酒精也会影响性腺的发育,使内分泌紊乱,到青春期时,容易出现月经不调、经期水肿、痛经、头痛等现象。
现状
其实,我国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酒类流通管理办法》,但它们都不具备应有的实施操作意义,法律对禁止未成年人饮酒并没有明确规定。反观国外,许多国家对饮酒的年龄都有法律明文规定。比如美国制定了两部涉及未成年人饮酒的法律:《最低饮酒年龄法案》和《美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其中严格规定未满21岁的未成年人不得饮酒,商家向未成年人出售酒精制品将严惩不怠。在日本不满20岁者不得饮用酒类,英国甚至规定了家中最低饮酒年龄,该法案禁止6岁以下的儿童饮酒。
四、心理因素
近日,一名小学生上吊自己的事情曝光,家长称在学校时,曾因为听写错误,书包被老师扔出教师,叫其走。受到如此侮辱,事故疑跟老师体罚学生有关
事实证明,自杀儿童具有许多精神疾病方面的特征,其中,抑郁是最常见的症状。儿童越抑郁,其自杀的意念就越强。对儿童与成人的研究都证明,绝望比抑郁更可能引起自杀的意念与行为。一旦儿童对未来感到灰心失望,自杀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强。
除了抑郁和绝望之外,儿童时期还有两项独特的心里危险因素。第一项是自卑感。埃理克森指出,儿童必须发展一种自信的感觉和积极的自我概念,埃理克森称之为勤奋感。没有这种勤奋感的儿童将感受到一种自卑,并发展出不良的自我概念与低自尊。第二项心理危险因素是可弃儿童综合症。父母对他们缺乏爱心,忽视、不喜欢、甚至敌视他们。儿童可能把父母的这种情感内化,转化为对自己的敌视与仇恨。这样的儿童可能认为他们自己毫无价值,他们的生死对谁都不重要。
五、季节
香港更首次录得儿童流感死亡个案,病人为一名17个月大女童,她在年廿九(17日)当日开始出现发烧和抽搐,持续发高烧两天,年三十(18日)经将军澳医院急症室入住儿童及青少年病房接受治疗,初步诊断为流感脑病。
该名女幼童入院数小时后,情况急速恶化,心跳曾一度停顿,情况非常危殆,经抢救后于年初一(19日)上午转送联合医院儿童及青少年深切治疗病房,延至晚上10时10分不治。
第三篇:隔代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隔代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摘 要
在农村,外出务工人口越来越多,在城镇,年轻一代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祖辈们不得不更多地承担起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的艰巨任务。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家庭教育方式,但它在发挥重大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利弊,在发挥其正面影响的同时,真正克服种种负面影响,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早期受教育环境。本文对隔代教育的现状及隔代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斌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如何改进隔代教育弊端的对策。
关键字:隔代教育;儿童;心理健康
一、中国隔代教育现状分析
所谓隔代教育是指一些年轻的家长或者因为工作繁忙或者因为离婚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推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父母们自觉地成为全面照顾第三代的“现代父母”。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为隔代教育。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教育”的国家。在国外,孩子很小就进了幼儿园、托儿所,18岁独立成人,所以基本上没有隔代教育。据调查显示,在中国,0-6岁的儿童有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六十由爷爷奶奶帮忙照看,那导致我国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的竞争意识越来越强,于是越来越多有能力的年轻人选择走出家门,到大城市去打拼,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于是便将自己年幼的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看,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家看望孩子。
其二,一些年轻人在结婚生完孩子后,渐渐地开始吵架直到离婚,而且父母双方都没有人愿意带孩子,认为孩子会阻碍他们再一次的婚姻。于是便将年幼的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偶尔会去看望他们。其三,一些白领阶层的人们,因为忙于工作,平时又要加班出差,所以没时间照顾孩子,又不放心将孩子交给保姆之类的人照顾,所以只能将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看。
其四,夫妻双方都为独生子女,孩子出生后,爷爷奶奶出于对孙儿的疼爱,主动要求抚养教育孩子,为年轻的父母分忧。
二、隔代教育的弊端
诚然,隔代教育有其合理的一面,如老人教养孩子的经验丰富,有助于缩小“代沟”的差距,养成孩子尊重老人的优良品德。但是,尽管隔代教育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弊病并不少,那么,他们的弊端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不利于孩子养成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生活意志。多数老人常有一种因自己年轻时生活和工作条件所限没有给予子女很好的照顾,而把更多的爱补偿到孙辈身上的想法。由于“隔代亲”的缘故,老人对孙辈普遍比较溺爱,他们对孩子的生活实行的是“全方位服务”,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求必应,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这种过分的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任性等不良个性,也遏制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
(二)不利于孩子形成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超越的性格。
与年轻父母相比,老人一般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知识老化,求稳而缺乏创新精神,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方式和观念上仍传承老套套,影响孩子求新爱奇的个性形成。还有一些老人因文化低、思想旧,无意识地给孩子传授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三)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祖辈人在年龄上步入晚年,有的脾气急燥,不稳定,并伴有抑郁忧愁,焦虑等负面心理倾向,孩子与其长期相守,容易产生自卑厌学,人际交往恐惧等轻度的心理障碍。
(四)隔代教育缺少孩子与父母交流、培养感情的机会,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有的父母对孩子稍加批评教育,老一辈就要干涉,加上老一辈老化的教育方法等,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使孩子出现了性格孤僻,与父母感情淡漠,行为习惯散漫等问题。
三、对于隔代教育问题,我们应采取的措施
(一)两代人互相沟通。
对扮演子女与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父母而言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与老人沟通,千万不要放弃自已职责,只要你重视,时间总能挤出来。如周末带孩子外出,睡前讲故事,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养育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读物与老人交流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注意沟通时的语言应尽可能地简化语言,适时改变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习惯,以对方能理解的方式表达,尽可能减少沟通障碍。
(二)优化和提升家庭成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自身修养以理性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
现代社会压力增多,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为了更好的教育下一代,家长们应多学习教育子女方面的科学知识,多与幼儿园教师沟通避免由隔代家长与教师间的二次语言失真。多开展三代人共同组织的活动,增进了解,在处理孩子问题上,理性分析正确对待,当矛盾发生时,讲出自己的科学道理让对方信服。两代人协商必要可行的家规同时给孩子一定的自由感和独立性,老人们应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
(三)用成功的教子经验说服隔代家长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教育孩子。
家庭中可以形成统一战线如夫妻之间形成战线以“二对一”逐步说服长辈正确教育孩子,事例法尤其是周围邻居或熟识人的成功教子经验,更有说服力,家长的教育观念是家长以子女为教育对象所具有的教育理念,体现家长对子女的主观看法和认识,它的形成和改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用事实说话是最有利的推动器。
(四)两代人共同营造一个健康、轻松的家庭环境。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才有利于隔代教育取得双赢,隔代教育并非一无是处,隔代家长们有爱心喜欢孩子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和孩子在一起,他们具有实践教育经验有更多的人生感悟和社会阅历,青年家长在教育观念上都符合社会需要,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孩子美好的明天。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孩子,隔代教育具有不可避免性、它的存在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但任何问题都是辩证的,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只有扬长避短,才是教育好孩子的良方。
第四篇:心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德育工作总结
————心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013年9月,我再次接手了一个所谓的慢班,人数不多,但个个都是有故事的人。有顶撞老师的。有打架骂人的,有偷鸡摸狗的,有离家出走的„„处于青春期的这些八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逆反心理,处理不好后果难以收拾。此情此景,此时此刻,心中忐忑不安,我知道停泊的帆船又要起航了。“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这是我对这批学生教育的主导思想。
一、心灵沟通建立情感,润物细无声。
俗话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对于这批难缠的学生我要想办法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
在开学的第一课,我给学生播放一首《朋友》的歌曲,然后深情地告诉他们,天底下最难得是知心朋友。告诉他们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如果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你把忧愁告诉一个朋友,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告诉他们我希望能够跟他们成为可以共享快乐,共担忧愁的朋友。因此我打算建立一个知心信箱,咱们彼此用笔谈心,每个人将一周最想告诉老师的话,最想让老师帮助的事写下来,老师会帮你解除烦恼和困惑。同学们,让我们用信件架起一座连心桥吧!在我的煽动下,一部分学生开始向信箱投信。对于学生们写的信件我都认真阅读并逐一回复,而且有些话说到他们的心坎上,深深地触动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慢慢地信箱的信件多起来了,内用也愈加丰富,话题也有深度了,学生都愿意向我倾诉衷肠了。不知不觉的我和学生之间有了一种默契。周一学生将信件投进信箱是我最盼望的事,我急切的想知道学生的心灵倾诉,因为我特享受学生交流时那种纯净、纯真、纯洁的感观。周五我把写好的信件回复给学生,那是他们最期待的事,因为他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师生之间相互盼望无形中凝聚成了师生之间浓浓的深情厚谊,他们便更加信赖他们的老师,愿意事事跟老师倾诉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我成功的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初步与学生建立了信任感,师生情感也浓起来了。这为后续的班级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制定班规规范行为,培养好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规,班有班规。班规是学生在班级中参与各项活动时,言行举止等必须遵守的规范。在制定本班班规时我借鉴了魏书生老师的方法,班规交给学生自己制定,专门开一次讨论会,由班主任措词修改,最后通过民主程序确认。经过两周时间酝酿,我班共形成28条班规并一一举手通过,我班共有28学生,一人管一条。通过制定班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感受到自己的责任。真正意识到班级是我家,管好靠大家。在规范行为习惯中形成让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良好班风。每天早自习的第一件事就是齐读班规,为当天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好的行为习惯就能慢慢养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坦诚相待充分信任,尊重学生心灵互动,温暖和谐的班级就会打造出来。
三、放权放手班干带头,学会做主人
班干部起着关键性作用。在班级管理中我先对班干部进行培训,交代任务,明确职责,传授方法。然后放手放权,让他们大胆的去开展工作,鼓励他们开拓创新,发挥所长,能自己处理的事情自己处理,不能处理的事情班干商量着处理,无需事事汇报。明确告诉班干班主任是不会亲自处理任何一件事情的,只给你们提供处理问题的办法和建议。将班干推向班级管理的最前沿,培养他们的能力,树立他们的威信。当班干部在同学中树立了一定威信深受同学们的尊重之后,班干部就成了班级的主人,班级管理就达到了“不管”境界。班主任是导演,班干部是演员,指导演员演好自己的角色,才是班主任管理班级的最好途径。
四、个别辅导以点带面,传递正能量
我班后进生和问题学生比较多,这群弱势群体往往被边缘化,由于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上纪律上表现不好,在班内外得到表扬或成功的喜悦的体验少之又少,而且有时我们老师教育批评时不太注意,只说缺点,不说或少说优点,往往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一无是处,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甚至产生辍学的念头。其实他们才是最需要关心的对象,是我们教育的重点。这群人转化好了,班级也就稳定了,班级管理才有可能再上新台阶!
本班的刘太清同学,为人忠厚老实,家庭困难,很自卑。在班里显得很孤僻,沉默寡言。经过观察,我发现她有很强的责任心,我决定利用她的这个优点施以正能量进行转化。我安排他管理班级的卫生工作,这项工作又繁又细,还必须持久,责任心不强的人往往是不了了之。而这位学生盯得紧管得细,而且还面面俱到。管理很有方法,有时还亲自动手给一些同学整理书籍,清理桌椅,清扫地面。工作热情高,也很有成效。在我的鼓励和培养下,他对这项工作越来越投入,在这项工作中她逐渐找回了自信和成就感,通过工作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从此她变得阳光起来,更加热爱自己的班级,对自己的生活也充满了信心。
类似的学生还很多,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要引导他们正视自己的缺点,找出自己的优点、闪光点,多利用或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去发挥自己的优点,为他们自己或集体争取成绩或荣誉,从而取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获得心理的平衡,激起学习的勇气和信心。一旦找准了学生的闪光点,施以正能量,将来他们就有可能成为人才!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这个班级各个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十几名名学生获得了学校德育活动奖,班级两次获得文明班级称号。本人通过感情介入,班规先行,班干带头,后进转化的方法,成功的使这个班完成了逆势上扬的教育任务。
第五篇:掌控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
切实掌控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
【摘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教育则要让它成为一把安全的利剑。作为教师要始终注意掌控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善于化害为利。面对势不可挡的网络时代,我们应当根据网络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来建设网络环境、发展网络文化,深刻把握网络影响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铸造一条整体化、系统化、健康化和科学化的“绿色生态通道”,提高孩子们驾驭网络的素质和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培养他们自尊、自律的道德意识。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教育掌控趋利避害
任何事物总有两面性,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趋利避害。青少年正值人生中最宝贵的时期,青少年所接受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未来。如今,网络时代已不可阻挡的来到青少年的身边。作为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和掌控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一、发挥长处
毋庸置疑,网络为青少年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具有优越性的文化环境。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第一,网络文化改变了青少年的求知、学习方式,开发了智力和感官能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潜能,网络所展现的互动式学习模式将强迫的、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快乐的学习。网络学习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更多的自信和快乐。
第二,网络文化改变了青少年的娱乐、游戏方式。对孩子们来说,玩乐,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通过游戏,玩耍,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交往的礼仪和规范,学习到规则意识并增强想象力。
第三,网络文化改变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与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在网络这个自由、平等、开放的交往空间,许多孩子变得自信、开朗、幽默。网络文化为他们探索自律、独立的自我起到了安慰和牵引的作用。
第四,网络文化也改变了青少年的消费方式。网络购物既是一种方便的消费方式,也是一种时尚潮流。可以预见,网络消费将培养出一个庞大的青少年消费者队伍,而起,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不仅会对经济发展,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掌握了网络,掌握了青少年,就掌握了未来。
二、正视负面
肯定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意义,并不等于回避网络文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用虚拟手段为人类开启了一方全新的文化空间,网络文化以其无可抵挡的魅力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然而虚拟的网络世界并不是一方净土,现实文明的阴影同样在网上折射。网络文化混杂这种种不良因素,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
一是网上“文化侵略”;对青少年人身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
由于信息是文化的一种形式的代言人,因此,信息的侵略便直接导致“文化侵略”。那些附着西方价值观形态的信息大量地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流向中国,加之中国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及其精粹知之甚少,民族文化远未在其思想上扎根,因而在外来网络信息流的淹没中难以产生免疫力和识别力。
二是网上黄色流毒,对青少年身心的璀璨。
在因特网汹涌奔腾的信息浪潮下面,潜伏着一股黄色流毒。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互联网上大约有几百万个黄色电脑文件,其中大部分是短篇小说,录像剪辑和图片,淫秽色情制品通过网络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将他们引入歧途,我国今年青少年因有意无意访问色情网点,遭受“黄毒”侵害,甚至走上堕落和犯罪道路的案例时有披露。
三是网上黑色信息,对青少年精神的毒害。
黑色信息指制造社会政治、经济、组织混乱的信息。由于计算机网络传递信息受传统控制影响很小,使社会对个人思想行为的制约发生变化,不再能够有选择地控制人们接触信息的范围,种类,不再能够有效地施行社会打击和控制的非凡组织或个人以可乘之机。
四是网上暴力文化对青少年行为的误导。
暴力文化,是指坚持有助于暴力行为发生的行为规范的亚文化。暴力文化伴随着计算机网尼格罗迅速扩散,特别是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种负载境内外暴力文化特质的影碟,游戏软件,通过电脑和
网络有声有色地传输给青少年。由于青少年人生经历太浅,是非观念不清,加之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因而极容易通过网络传媒接受西方暴力文化和我国传统暴力文化的误导,作出各种暴力行为,导致暴力犯罪。
五、网上黑客,对青少年智能犯罪的示范。
计算机黑客是指对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相当精通的人(其中青少年占多数),未经授权进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对系统进行攻击,对系统中的信息窃取、篡改、删除,甚至利用计算机病毒破坏部分系统或全部网络。然而黑客们的这种行为有时会成为青少年崇拜偶像。
显然,网络中存在的对青少年不利的因素是不容轻视的。处理不好,势必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道德意识弱化。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往往同时并存,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青少年在难辨是非真伪或受不良信息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好不防备地受到身心侵害。街头随处可见的网吧和在家庭中越来越普及的电脑为我们带来高科技享受的同时,也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置于一个防不胜防的虚拟世界。此外,互联网上信息接收和传播的隐蔽性,使得青少年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
二是政治观念淡化。在网络社会,一切都呈开放状态,单一的教育权威受到挑战。国内外一些不法分子或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不怀好意的人或群体,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便利途径,大量散播反社会主义、反人民、反政府的宣传言论,甚至故意歪曲事实,青少年因其明辨是非能力较差,加上青少年特有的反叛心理或追求新奇思想的影响,极容易被各类反面思想所误导,从而丧失应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政治挂念淡化。
三是青少年违法犯罪增多。一份调查表明,在问及“网络的开放性与青少年的某些犯罪是否有关”时,大多数被访青年的回答是肯定的。占六成以上的青少年作肯定的回答。据国内外已经发现的信息犯罪案件统计,犯罪年龄在18到40岁之间的占8成左右,平均年龄只有23岁。这种显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忧虑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有的放矢。
面对势不可挡的网络时代,我们应当深刻把握网络影响青少年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驱弊就利。
笔者认为当前的网络建设应该在净化中美化,应该营造一个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网络环境。网络建设的根本目标应当是这样一个目的,即应当对网络文化和青少年的成长有进一步的认识,根据网络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来建设网络环境、发展网络文化。我们应当深刻把握网络影响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铸造一条整体化、系统化、健康化和科学化的“绿色生态通道”,提高孩子们驾驭网络的素质和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培养他们自尊、自律的道德意识,这才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大事,也是值得各级各类政府,学校和家庭加大教育力度的实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措施一:建立网络化管理体系,整合各方面资源;
措施二:优化监督机制与技术,创设青少年健康“绿色生态网络”。措施三:学校应加强关注学生心灵和生命的教育。
措施四: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措施五:社会应还青少年心灵抚慰的健康空间和场所。
措施六:让青少年学会信息选择,信息判断,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
总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教育则要让它成为一把安全的利剑。作为教师要始终注意掌控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善于化害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