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语文《草原》说课稿(精选)
《草原》说课
张家川县梁山学区阳洼小学:陈三信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一)明确目标。(二)目标完成过程。
1、揭题:
2、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3、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
4、理清脉胳,讨论分段:
5、复习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6、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7、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2)学习第二段。
8、布置作业: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教后反思:
《草原》这节课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精美的课件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因为我的设计不周,学生对草原景色的认识还有些浮于表面,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谈的还不够深刻。但是,我坚信,在有色小学的这方沃土上,下次,我一定能够更精彩。
第二篇:五年级语文《草原》
五年级语文《草原》
一、教材解读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①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③通过展示图片,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3.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案例 学习生字,通读课文。
师: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非常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
生: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可以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
师:同学们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 生:我发现了,是“绣”!羊群本来是因为吃草而随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这块巨幅地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美极了。
师: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也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湖面上飘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是啊,这样的仙境怎不令人惊叹,令人感到舒服呢?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也很美,“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作为牛马生活在草原,简直就是进了天堂,它们一定在品味这种幸福的生活。
师:你体会得真好。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水草丰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无忧无虑。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鲜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真令我们心向往之。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着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幅画中!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正是作者这些优美的描写,才给了读者这样丰富的联想,让我们和作者一样,深深陶醉于草原的美景,和作者一样惊喜不已,赞叹不已。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五、相关链接
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第三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1、激趣揭题,牵出明线
上课伊始,我以充满激情的开场白带领学生回顾本学期所学课文带给我们的快乐,“登上长城、走进北国、浏览桂林漓江、飞到鸟的天堂„„”薄薄的语文书,使我们大家人在课堂,心在飞翔„„这一行行动人的文字使学生对即将要
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为心的继续飞翔鼓足了劲、加足了油。学生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很快牵出文章表现草原景色美、人情美的这条明线,并迅速开始了认识草原景色的学习。
2、“读占鳌头”、突出重点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难点理解“蒙汉情深”的关键。因此,接下来的课文教学,我采取的“读占鳌头”的学习方法。
首先是精读草原景色一段,品味意境美,掣起“暗线”,品味“动情”。
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发达的想象、联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写羊群在小山丘上“上上下下”,真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
巧设活动,增强美的趣味。完成美育和智育融合的最重要手段,是把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具有美学趣味的活动。《草原》中在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时有这样一句话:“„„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让两名学生用美术描绘的方法分别为同学们解释这两个词语,学生寥寥几笔,大家便轻松理解了“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多媒体展现草原风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现草原美景,牵起了作者初步动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诗这条暗线,并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课内外结合在“敕勒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深情吟颂中结束了此段的教学。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段融合“赛马、迎宾、热情会面、盛情款待”内容的音乐,组织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模仿主客双方的动作,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萌发出学习草原人情美的浓厚兴趣,再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细读品味作者又动情到更动情的感情变化。具体作法是:
默读二到五自然段,找出能体现“蒙汉情深”的句子,同桌交流体会。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着力于语言文字训练。抓关键词“襟飘带舞”,比较“飞”与前文中“走”的异同,在作者感悟“又动情”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充满激情的煽情读。反复吟颂结尾诗句,体会作者愈加强烈的感情,用饱含深情的颂读,体现学生对“蒙汉情深”的深刻理解。
3、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在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的课件展示中,在悲凉、沧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深情的吟颂中,我本想结束课程的学习,但王主任的话给了我启示:为何不把平时鼓励孩子大胆质疑的作法大胆展示一下呢?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反复考虑后,我接受了王主任的建议,大胆放手让学生质疑,并很快理清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蒙汉为何情深?仅仅是蒙汉才情深吗?”并顺势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在“56个兄弟姐妹一家”的动人旋律下,课件展示“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动人画面,继而鼓励学生心儿继续飞翔;“提供旅游网址、推荐老舍名著”,在学生专注的沙沙记录声中,我似乎看到一扇扇知识之门在他们面前打开,孩子们从这扇门出发,带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四、教后反思
《草原》这节课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和精美的课件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因为我的设计不周,学生对草原景色的认识还有些浮于表面,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谈的还不够深刻。但是,我坚信,在有色小学的这方沃土上,下次,我一定能够更精彩。
第四篇:人教版五年级下《草原》说课稿-
五年级(下)《草原》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很高兴学校领导为我们创建了一个交流展示平台。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第一单元的开篇之作《草原》,在单元的学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的说课将从五个方面展开,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先来说说教材。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学习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为本单元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说目标
今天我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所处年段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复习巩固本课生字
2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情感目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的特点,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读,在朗读中有所感悟,读出趣味。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自读自悟,达到“情由景生”的效果,领略草原的特点,陶冶爱美的情趣。
本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话句,更应该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课文的问题,借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上课所采用的策略主要是朗读、图像、交流、写作、资料、制作手抄报,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在这种新的学习环境下,营造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为落实以上教法与学法,需要制作一个课件,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库中进行阅读与探究,以解决学习中的疑难。这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信息量大、且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程序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目标导航、小组预展、交流展示、课堂小结、达标反馈与作业
(一)、激趣导入,揭示问题(2分钟)
听录音看图片: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揭示课题。(这样的设计的目的在于:以著名的草原民歌开课,把学生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师:老舍先生访问了草原,感受颇多。他用哪句话来概括?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师:”说说什么是“何忍别”?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这样的感受呢?这节课我们就分成2个问题来探究:这是怎样的草原;这是怎样的草原人?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有机结合。指明探究方向。)
二.小组预展(五分钟)1.组内交流,解决不会的问题
2.教师巡视,掌握学情,进行方法指导
如:(1)这是()的草原。------------------------括号中填自己的感想,横线上填写课文中的相关句子。(2)认真读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美。
或者:我感受到草原美景的句子是:
我认为应该这样读: 3.组长领任务,回来分解任务,为交流展示做准备。三.交流展示(我为小组添光彩)
展示组先争得10分,如展示不全面的或者错误的由倾听小组补充或纠正,倾听小组夹0.5分,展示小组扣除相应的分数。
展示第一个问题:
1.打开课件,草原资料库,学生通过小组展示、阅读课文、品析词句、视频欣赏、感情朗读的方式进行学习。
听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这样的设计在于:学生根据问题,利用课件,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既领略到草原美景,又品味文字,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深入感悟语言,受到美的熏陶。在此基础上,倾听草原歌曲,更激发了学生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展示第二个问题 教师提示:
1.蒙古族人民怎样接待远方的客人?
2.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的,能最大限度的表现蒙古族人民接待远客的汇报方法,如感情读、抓词句说、讲故事、想象描述、表演……等进行汇报。
学生行为:
1.,小组选择喜欢的内容,交流展示
2.老师随机指导观看“接待远客”的视频、图片、动画资料和文字介绍
(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展开小组讨论,集体汇报交流,利用多媒体资料库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习,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行为上更具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协作学习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1.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草原人民的热情己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
2.你们心中所有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3.欣赏歌曲《爱我中华》(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前面的探究,使学生对草原的风光美与人情美发出内心由衷的赞叹,体会了“何忍别”,听歌曲升华了学生的感情)
五.达标反馈与作业
1、给下列词语组词。
崖()
蹄()
貌()
涯()
啼()
豹()
2、读课文,看看你能解答下面的问题吗?
a.本文的作者是(),原名()。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有《
》。
b.这篇课文先写了老舍第一次来草原后看到的(),接着写了到达陈巴尔虎旗后蒙古族同胞(),然后写了老舍一行人和蒙古族同胞()。
C、你知道这篇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吗?你能找出几处?在书上用铅笔画下来。
拓展创新,内化感悟
1.学生网上阅读相关文章。了解草原新貌,设计草原未来。
2.课下四人小组为单位,出一期关于“草原”的手抄报。(两项任务放在学生课后进行,抽出一课时对两项任务进行交流评比)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阅读,养成自觉地在信息海洋中学习研究的习惯,从而激活创新思维,进一步培养探索新知的兴趣。在办手抄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把积累与表达结合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蒙
景美
汉
情
深
草原
何
忍
别
人美
本课教学设计意在突出:“学生是语文学习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有了这样的定位,通过每一节语文课的自主学习一定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导。谢谢!
第五篇:《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草原》。
一、说课标
《草原》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重点课文,本单元主题为“民族之花”,设计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领悟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美好感情,充分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整体,只有各民族团结友爱,我们的祖国才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二、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课文语言清新优美, 线索清晰分明,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所以,对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感悟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课文的结尾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浓缩了作者的情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二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生字新词,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
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情感。
三、说建议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开课之初(课件),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课件-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课件),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特别是对于“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的理解,可以出示国画图片(课件),通过画面的比较,让学生欣赏小丘线条柔和的形态美。在学生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要读出“高歌一曲”时的激情,读出“低吟小诗”时的陶醉。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出示句子)一句,我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定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体会中心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飞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互相交流学文后的收获、感触并走上讲台朗读课文、赞美草原的诗歌或展示亲自去草原拍摄的照片(课件),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4.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体会草原上鄂温克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导。谢谢!
(四)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
1、我能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能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2、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3、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