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幸福家庭示范点简介
**乡**村计划生育综合示范点简介
**乡地处西峰区东部,东与什社乡交界,南与董志镇毗邻,北靠庆城县赤城乡、熊家庙乡。全乡共辖11个行政村,103个村民小组,6880户,35917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7312人)。
**乡**村地处西合公路沿线,是区级计生综合示范试点村。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625户、2653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561人,其中无孩育龄妇女 人,一孩育龄妇女 人(户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二孩育龄妇女 人(二女户 户),多孩育龄妇女 人。全村耕地面积5538亩,其中果园面积421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6%。目前拥有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计生三室一厅一校一屋一广场”,配有专用电脑、电教及投影仪等设备,为**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和谐发展提供了硬件基础。**村人口计生工作按照“村两委负总则—计生协会当骨干—群众做主人”的村民自治机制运行,提高了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能力,为我村计划生育工作更好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一、扎实推进诚信计生,提高村民自治能力
按照村委诚信、群众守信、村民互信的原则,建立了“两委负总责、协会具体抓、计生干部当骨干、育龄
群众当主体”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群众自治、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等制度。建立了村委诚信、群众守信、村民互信的双向承诺、充分自愿的诚信计生工作模式。由10至15名已婚育龄妇女组成“诚信计生”小组,并推选产生一名诚信小组长,签订《诚信计生承诺书》,双方约定各自权利和义务,健全了计生服务与管理工作制度。现全村组建诚信小组46个,512名已婚育龄妇女参加了诚信计生小组,“诚信计生”双向承诺书签订率达97.9%。
二、积极创建幸福家庭,增强计生家庭社会荣誉感
坚持以计生协会为主导,以家庭为切入点,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发展质量,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和社会和谐发展。我们认真组织开展了面向家庭、贴近群众的人口文化活动。积极弘扬重视家庭、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积极宣传男女平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等文明理念。将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与全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宣传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幸福家庭新观念。经过村“两委”宣传,计生协会组织,群众推选,我村选定了10户幸福家庭示范户,树立了第一批典型,增强了计生家庭的社会荣誉感,提升了创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我村通过建立完善“奖励、优惠、优先、扶助、服务、保障”六位一体的计生
利益导向机制,将经济扶助、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入学等优惠扶持政策与人口计生相挂钩,利用更多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慰藉,提升了计划生育家庭的幸福指数。
上面有色字体,把数字完善一下,也可不要。
第二篇:2011党建示范点简介
关帝庙村基层党建示范点简介
关帝庙村位于柏峪寺街以东8公里处,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322户,1145人,耕地面积2755亩。关帝庙村党支部现有党员44名,其中女党员8名。近年来,关帝庙村紧紧抓住烤烟、核桃两大支柱产业,同时兼顾畜牧、劳务两个农民增收项目,实现了“升级晋档、科学发展”,群众富裕,社会和谐。
2010年,关帝庙村农民人均纯收入6109元,被上级党组织评为“升级晋档”一类村。2011年,关帝庙村发展烤烟1008亩,产值280万元;960亩挂果核桃,农民收入200万元;养殖母猪400头,年出栏育肥猪500头,畜牧收入240万元,加上劳务,今年关帝庙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实现了“升级晋档”一类村巩固提高的目标。同时关帝庙村完成村级活动广场硬化、绿化、美化工程,为党员活动、群众休闲和各项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搭建了平台。村上扶持“山合水易”农家乐开业,河口洛河漂流开通开创了柏峪寺文化旅游业的新篇章。在鑫源养殖场建立了洛南县鑫源养殖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凝聚力企业员工,提升了企业效益,鑫源养殖场的发展壮大也会带动关帝庙村养猪业的发展,助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今后,关帝庙村将以更加有为的状态,更加真抓实干的作风,抢抓机遇,克难攻坚,努力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崔塬村党建示范点简介
柏峪寺镇崔塬村,位于镇政府以西5公里的洛河北岸。该村下辖4个村民小组,224户,824人。耕地面积1764亩。村支部有党员33人,其中预备党员2人,女党员2人。崔塬村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这一目标和思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了农村支部党建工作水平,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2011年,崔塬村新建了面积225平方米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布置了党员活动室、党员远程教育室、为民服务代理室、阅览室,开通了“村村通”,各种制度上墙,责任落实到人。新活动室的建成并投入使用进一步提高了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全年开展烤烟、蚕桑、核桃各种实用技术培训500余人次,受到党员群众的好评。
为促进农民增收,崔塬村党支部将烤烟、核桃、劳务、畜牧作为主要产业来抓。2011年共种植烤烟1024亩,外出务工180人,养殖母猪80头,挂果核桃400亩,预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0元,拟晋升为“升级晋档”一类村。
在新农村建设上,崔塬村完成移民搬迁后期道路硬化,建设20户集厕所、猪圈、沼气为一体的畜牧养殖小区有效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布置80米文化墙进一步提升了崔塬村群众的生活品味,也成为新农村建设一道亮丽的风景。
第三篇:新农村示范点简介(推荐)
湄潭县新农村建设简介
近年来,湄潭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县情实际,坚持“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产业强县、旅游活县”发展思路,“咬定青山绿水不放松,扭住特色产业不动摇,锁定绿色工业做文章,依托生态旅游求突破”,走出了一条以“四在农家”创建为载体、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支撑、村庄整治为重点、黔北民居新村建设为标志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路子。自2006年底以来,采取“产业引路,群众致富;资源整合,夯实基础;科学规划,示范带动;政策扶持,资金配套;学乐结合,树立新风”的措施,在全县规划建设“四在农家”创建点175个,黔北民居新村示范点101个,新(改)建黔北民居11333幢,基本实现了县有示范带、镇(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点、组有示范户,惠及6.5万余户27万多人口。取得了“农户住房质量优化提高、群众思想观念有效转变、党群干群关系明显好转、扩内保增效果明显、社会效应逐
步扩大”的明显示范效果。全县呈现出生态环境优美、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风貌。
黄家坝镇邓家寨
黄家坝镇合同村邓家寨共有37户117人,主要以蔬菜种植和乡村旅游为主,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800元。该村先后获得“全国帼国英雄示范村”、遵义市“阳光村寨”、“平安村寨”、“卫生村寨”、湄潭县“文明村寨”等荣誉称号,也是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现场会参观点之一。
依靠便捷的交通优势和桃花江迷人的自然田园风光,在政策的扶持带动下,示范点上的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参与村庄整治,配套完善了水、电、路、文体、医疗等基础设施,黔北民居改造率达100%。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示范点上群众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现已发展农家乐6家,乡村宾馆床位达100余个。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让这里优质农特产品直接变成商品,增加了农民
收入,也为当地富余劳动力找到了就业岗位。如今的邓家寨,已经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最佳去处,每年夏季,吸引不少重庆、贵阳、遵义的客人来此休闲避暑。
鱼泉镇偏岩塘
偏岩塘距县城所在地5公里,县城4路公交车直达该示范点,交通便利,后倚 “雄、险、奇、幽”兼具的仙谷山风景区,清澈的鱼泉河从示范点前蜿蜒而过,山水相映,风景秀丽,湄潭县第一家农家乐就诞生于此。现有住户102户345人。
近年来,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青田田鱼、优质有机稻等特色产业,群众收入逐年增加,2010年该示范点群众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在政策引导下,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示范点创建活动中,新修主干路3200米,连户路4800米,改造庭院环境93户,拆除危旧房及畜圈56幢,新(改)建
住房93幢,并先后建成了农民休闲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农经网、游泳池等文化娱乐设施。
如今的偏岩塘示范点,黔北民居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景色更加迷人,已经成为人们休闲游玩、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兴隆镇田家沟
湄潭县龙凤村田家沟村民组共42户,216人,茶园面积402亩,茶叶加工厂5家,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余元,是湄潭县首批黔北民居新村示范点之一。该示范点是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社会实践基地,其所在的龙凤村是国家农业部授牌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2010年共接待游客1万余人次。
十年前,田家沟老百姓生活条件较差,人畜饮水困难,用电无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仅800元,全是泥泞小路,经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房屋老旧破烂。在黔北民居新村示范点创建过程中才逐步配套完善了串寨路、连户路、垃圾池、农民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宣传栏等设施,群众还自发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组建了花灯歌舞队、唢呐队等群众文艺团体,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卫生公约和民主管理制度。2007年10月,在新农村建设中发生巨变的田家沟登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整洁村容和文明乡风展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在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指引下,田家沟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力度,目前已建成黔北民居40户,完成了图书室、篮球场、卫生室等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沼气普及率达95%,农电网改造率达100%,通讯网络覆盖率达100%,电脑普及率达95%,新农合参合率、新农保参保率均达100%。如今田家沟的农民,从自身物质到精神逐渐“富裕”起来的切身经历中,用发自肺腑的心声唱出“十谢共产党”的歌谣,在当地广为传颂。
2011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及其他几大主流媒体对该示范点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201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两位村民与省长一起走进中央电视台著名栏目——小崔会客,畅谈田家沟发展变化,畅谈“湄潭翠芽”。今天的田家沟正以现代农业为方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阔步前进!
湄江镇核桃坝
被誉为“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的核桃坝,位于湄潭县湄江镇东北角,总面积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00亩,辖8个村民组807户3347人,全村有中共党员70名,茶园面积7100亩,户均近9亩,人均2.1亩。有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3家,茶叶加工大户30余家。2010年人均纯收入8300元。曾被中组部、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先进文明村镇”,贵州省委、省政府授予“小康村”等称号。是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和遵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城乡一体化改革试点。同时,也是省委组织部确定的全省村干部培训基地。
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核桃坝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要求,以村办公楼所在地为中心,新建街道两条,新(改)建黔北民居548户,完善了排污沟、人行道、果皮箱、行道树、文体广场、自来水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以整村推进的模式在全村开展了以公路建设、民居改造、庭院美化为主的创建活动,当地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
改善。
如今,全村正以“强基础、兴产业、美环境、展新貌”为主要抓手,按照“村庄城镇化”模式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水电路改造、教育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和茶青交易市场、村民文体广场、乡村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该示范点不断呈现出生态环境更加优美、村容村貌更加整洁、村民行为更加文明的新农村建设风貌。
第四篇:脱毒示范点简介
下双乡南水村脱毒马铃薯种植示范点简介
下双乡南水村脱毒马铃薯种植示范点位于下双乡南水村七组,该组现有47户200人,耕地222亩,人均占有耕地1.1亩,是全乡典型的人多地少的村民小组。
2011年南水村按照乡党委确定的“12345”发展思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率先在南水村七、八组流转土地525亩,用于集约化生产经营。集约出的土地全部用于种植“两高一优”农作物,其中种植脱毒马铃薯150亩,洋葱、制种玉米等作物375亩,实现了小麦种植零面积的目标。经测算,脱毒马铃薯亩均产值可达2500元以上,比结构调整前亩均效益增长了近500元。
脱毒马铃薯是今年全区农业重点推广项目,该项目的推广对我乡马铃薯品种改良,大田节水技术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脱毒马铃薯具有品质优、熟期短、病害轻、卖相好的特点,而且比普通马铃薯增产30%-50%。南水村七组150亩脱毒马铃薯示范点建成后,通过全膜垄作沟灌节水技术的应用,脱毒马铃薯亩产可达1800公斤以上,按照当前市场批发价计算,经济效益可达4300元以上。对于我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亩均效益最大化、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实现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第五篇:学雷锋示范点简介
学雷锋示范点简介
雷锋精神是党和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深刻的时代内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奋发前行。新时期校园学雷锋是弘扬雷锋精神的重要阵地,学雷锋常态化是时代的召唤,是校园创建精神文明的一个有效载体,校园学雷锋常态化为学校学雷锋活动注入了新的思想理念。多年来,经开区宫集中心校始终把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当作一项重要的德育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健全组织、全员参与,将雷锋精神写入校训,引导全校师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雷锋活动和志愿者社会实践活动,校园上下形成了浓郁的“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每年的3月份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了《宫集中心校开展学雷锋主题教育实施方案》,举行了学雷锋主题教育启动仪式;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文化长廊、手抄报、主题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展开宣传,引导学生发现和推荐身边“学雷锋、见行动”的学习榜样。把学雷锋与“经典诵读”和每年主题读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读雷锋书籍,举行学雷锋征文和演讲比赛。开展学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等“学雷锋”的歌曲活动;召开“我们心中的雷锋”主题班会。同时,学校将活动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多个层面,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带着米、面、油、水果等慰问品到敬老院为孤寡老人献爱心活动;开展“弯弯腰”活动,号召并鼓励学生学会弯腰捡拾垃圾,清扫校园及周边环境,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在学生中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做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形成学雷锋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