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我爱这土地》赏析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作者对此作出了阐释。“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下面四行诗,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的核心是“土地”。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小鸟活着时,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
在诗的第二节,作者笔锋一转,由上文对歌唱者动态的描述,转而对“我”进行了一个近镜头的特写。这是以设问的方式进行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这样一个静态的特写,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它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艾青以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第二篇:艾青《我爱这土地》优秀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幻灯片展示:《哭泣的中华——侵华日军暴行实录》
教师:从1937—1945年8月15日,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外,我国其它省份皆遭日军铁蹄蹂躏,伤亡人数达3500多万,直接和间接财产损失共达5620多亿美元。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我爱这土地》。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
艾青(1910-1996),中国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生于浙江金华,出版的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到了延安以后,逐渐转向悲壮、高昂的诗风。是对中
国新诗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出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我”养“我”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第一步:听录音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 第五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学生朗读,感悟。)学生讨论并明确: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 ?
学生思考并明确: 结合语境,我们可知,“”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歌唱是持续不断、不畏艰险,直到生命的终结。“我”这只鸟不是白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诗人在诗中仅仅选用了“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慨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
5.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地感情。
6.明确主旨:
作者借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鸟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也抒发了在那个艰苦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五、赏析艺术特色 1、使用了象征手法。
诗中的具体形象,如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具有象征意义,而各个意象前所加的修辞语又强化了象征的作用,形成一种特殊的具体感、立体感和生动感,抒发出了缠绵而深沉的爱国之情。2、比赋结合。
第一节以鸟自比,铺陈描绘,第二节直抒胸臆,质朴遒劲。抒情强烈深刻。3、感情不断强化,风格悲愤沉郁。
六、课堂检测
1.写出下列各形象的象征义。土地—— 河流—— 风—— 黎明——
2.分析下列修饰语的作用。永远汹涌„„ 无止息„„ 无比温柔„„
3.思考:今天世界的局势也不稳定,日本首相不顾邻国反对,连年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的教科书违背历史,美化他们的恶劣行径,现在又公然想侵占我国的钓鱼岛,同学们,面对祖国的利益受到损害,祖国的领土受到侵犯,你们该怎么做呢?
七、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学生齐读: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八、布置作业 :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第三篇:1我爱这土地》(艾青)的写作背景
求《我爱这土地》(艾青)的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面,与诗人血脉相连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他曾说过:“这个无限广阔的国家和无限丰富的农村生活―无论旧的还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诗上有它的重要篇幅。”(《献给乡村的诗?序》)艾青对土地的关注,就是对农民、民族、祖国的挚爱。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这种特有的土地情结的代表作。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艾青向祖国捧出一颗赤子之心,爱国深情的抒发,波澜起伏,层层推进。
一、点出土地情结。先欣赏起始两句:“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对土地的酷爱,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倾诉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弃人的思维语言而借用鸟的简单朴素的语言倾泻他的爱情,在诗人看来,这简单朴素的往往是最真诚热烈的。形容词“嘶哑”,已不能再唱出美丽悦耳清亮动听的情歌,但这“嘶哑”的歌声正能抒发对土地的义无反顾的真诚和执著。于是土地情结的激越歌声由此响起。
二、倾吐土地情结。可分四层。第一层:隐喻人民苦难。“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暴风雨”、“悲愤的河流”这些意象告诉我们,艾青魂牵梦绕地爱着的土地,是布满痛苦、躯体上有太多凝结成块的流不动的悲愤的土地。当时日寇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草菅人命。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相似的描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风,/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紧紧地跟随着/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着行人的衣襟,/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诗人用“寒冷”、“雪”、“风”、“封锁”等意象勾勒出扼杀着一个个求生的生命的悲惨处境。两首诗写于同一时期,都表现出诗人对人民苦难的深情关注。第二层,隐喻人民反抗。“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一句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养育了中华民族,也养育了一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无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传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强大,由悲土地之苦难转入赞土地的抗争,诗人的土地情结深了一层;第三层,“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斗争前景的象征,也可以更“实”一点,看作是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象征。总之,诗人的情思已由悲愤、称颂进入憧憬,表现出坚定的必胜信念,构思又进一层:第四层,“―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没有沉溺于对“温柔”恬静的“黎明”的欣赏中,为了自己的爱永远留给土地,他作出了上述郑重庄严的抉择。这种献身精神可以作这样的诠释:我来自土地而最终归于土地,这样,爱才得以升华,得以永恒。这是一种多么超凡脱俗、悲壮高尚的土地情结啊!
三、升华土地情结。
求艾青《我爱这土地》鉴赏。
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概念。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作为另一面,.《我爱这土地》这首歌曲的创作时间及时代背景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第四篇:我爱这土地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二)简介诗人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学过绘画,现代著名诗人,被称为“是继郭沫若后中国新诗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他的诗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和使命感。艾青的诗排斥华丽的矫饰,抛弃空洞的说教语言,始终采用鲜活的有流动感和弹力的语言与语调,表现出一种散文美。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出版过《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诗集。
(三)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本诗是一首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我华北、华东、华南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皆实行“三光”政策,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反抗,与日本侵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诗人艾青在这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情的爱,对侵略者的恨,写下了这首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慷慨激昂的诗篇。
(四)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教师提示注意事项:
1诗歌的节奏。
2朗读时语句的连贯性。
3增、减字的朗读错误。
4请学生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蔷薇(qiáng wēi)璀璨(cuĭ càn)讴歌(ōu)敦厚(dūn)姹紫嫣红(chà yān)
一泻千里(xiâ)
(五)学生齐读本诗,进一步熟悉诗的内容,并分析结构。
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爱。
第二节:运用设问,直抒胸臆。
(六)学生品读诗歌,提出问题分析诗的形象。
问题情景设计如下:
1诗歌往往运用象征等写作手法来描绘其塑造的形象,诗的形象又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阅读诗歌,要善于发现问题。谁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具有代表意义,谁对诗歌的理解就越深刻。
2可能出现的问题:
(1)鸟是怎样歌唱的?它歌唱的内容是什么?
(2)土地为什么被暴风雨所打击?河流为什么悲愤?风被什么激怒?
(3)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又代表什么?
(4)诗人为什么写“我死了。”?
(5)诗的第一节有什么特点?
(6)诗的第一节的破折号起何作用?能否去掉?
(7)诗的第二节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七)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落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教师以服务者身份参加,对学生鼓励的方式要富有变化性。教师明确:
1诗中的象征意义:土地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与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诗的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为第二节作渲染铺垫;第二节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八)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九)请学生谈本诗的特点
教师明确:1诗歌的意象及其内涵。
2抒情方式的巧妙。(把“我”虚拟成一只鸟)。
3富有弹性的语言。
(十)布置作业。
学会比较阅读。做课后练习题四。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歌 唱-----------虚拟 黎明(土地 河流 风)
我--------------死(在土地)-----------羽毛(烂在地里)
泪--------------爱(土
地)-----------眷恋土地献身祖国
第五篇:我爱这土地课堂实录
《我爱这土地》课堂实录 广东省茂名农垦和平中学 巫老师
课文: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我爱这土地》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我的教学。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培养会学;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二、教材研究
1、课文简介: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2、教学设想:《我爱这土地》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教授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方法 1.诵读法。2.探究欣赏法。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诗句的理解。2.理解象征意义。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2.探究欣赏法。
五、教学过程
师:大家看,这片土地多么美丽啊!可是大家知道吗?为了这片美丽的土地,多少人付出生命,为了这片美丽,郭沫若毅然回国,并振臂高呼:“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为了这片美丽,戴望舒受尽了折磨受尽了委屈,他想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为了这片美丽,另一位伟大的诗人艾青同样发出了心底的呐喊:我爱这土地!(板书课题、出示目标)师:艾青是个怎样的诗人呢?请看大屏幕,朗读一次.(播放幻灯片:艾青的简介)生: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师: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那么现在让我们来聆听一下艾青的心声.(展示课文)“我爱这土地”从题目中大家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热爱。
师:接下来,请大家结合大屏幕的朗读提示试着将这首诗齐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读出诗歌的情感。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生:悲怆而深沉。(指导朗读。)师:刚才,我们通过朗读,已经初步了解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我们来探究一下,诗人深爱的是片怎样的土地?找出文中描写土地的诗句。
生: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师:刚才,我们看到得是肥沃、广袤、美丽的土地,而艾青却用这些修饰语来形容土地,大家想想看为什么?(大家沉默)你能告诉我,这首诗歌创作于什么时代?
生:1938年。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最后写的。师:1938年处于什么时期? 生:抗日战争时期。
师:对了,我们理解诗歌要根据他当时写诗的时代背景来理解,我们来看看当时的状况。(播放视频)历史已经定格,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出示写作背景)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结合创作背景,你能告诉我,土地前面的修饰语――“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生: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造成的苦难。
师:这样一来,这里的土地就不再是单纯意义的事物,它具有诗人的思想情感,被称为意象。所谓意象,意就是诗人的情感,象就是具体可感的事物,也就是说诗人借助这个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这里的土地就具有象征意义,大家说说看,土地象征着什么?
生:土地象征着我们的祖国(出示幻灯片:土地象征我们的祖国)师:在这首诗中,诗人除了运用“土地”这个意象之外,还出现了其他的意象,你们来说说看。
生:暴风雨、河流、风、黎明、鸟。
师:我们先看看“河流”“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句诗中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是哪个词?
生:(悲愤、汹涌)
师:汹涌不是表示情感的词。生:悲愤。
师:老师把它换成悲哀可以吗? 生:不可以。师:为什么不可以?
生:悲愤可以看出作者愤怒,悲哀有无可奈何的意思。
师:“悲愤”除了悲痛之外,还带更多地带着对敌人的愤怒。在这首诗里还有另一个词与“悲愤”这个词的情感相类似的是哪个词?
生:激怒 师:什么人激怒? 生:中国人。师:被谁激怒? 生:日本人。
师:对,被日军侵略军的暴行激怒了。这悲愤的河流、无止息的风不正是中国人民不屈不饶的反抗精神吗?(出示幻灯片:河流、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那我们读这两句诗的时候跟上一句比较一下,朗读这三句诗的时候应该用什么语气读?
生:激昂。
师:但是大家要关注,语气都用激昂,诗人的情感却有所变化,一开始是悲愤,然后对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有着一种赞美,感情的变化,使得诗人对土地的情结升了一层,让我们用激昂的语气,带着情感的变化,朗读一下这三句,注意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修饰语我们要作重点的朗读(朗读三句)。中华民族正遭受着苦难,但我们的民族正在奋起反抗,你说,我们的民族有希望吗?哪个词最能表现这鲜明的特点?
生:黎明。
师:结合背景,大家说说这个“黎明”象征什么? 生:黎明就是一种希望。(出示幻灯片:黎明象征希望)师:诗人的情感到了这里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悲愤到对人民力量的赞美进而到对光明的向往,情感又上升了一层,他对土地的情结更深了。那我们在读这句诗的时候,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还是用相当激昂的语气读吗?
生:不,这里要用缓和、柔和的语气读)。
师:“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句中的“黎明”两个字要延长一点。让我们用舒缓、柔和的语气带着对光明的向往朗读。(学生朗读,老师指导)大家想想看,如果黎明已经来到,光明还远吗?
生:不会远。师:抗战的胜利也就不会遥远了。诗人对土地如此深沉的爱,他借助的是什么形象来体现?
生:鸟。
师:请找出文中描写鸟的句子。
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师:在这句里,哪个关键词最能表现鸟的形象? 生:嘶哑。
师:鸟一般是用清脆的喉咙歌唱的,为什么这里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生:鸟看到这片土地饱受苦难,于是竭尽全力地歌唱,喊到喉咙“嘶哑”也不能停止歌唱。
师:也就是说,鸟用什么来歌唱? 生:用生命来歌唱。师:还有哪一句?
生: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师:大家感受到了什么?
生:鸟儿对光明的向往,对土地的热爱。师:爱到什么程度? 生:甘愿为土地牺牲生命
师:生命是很宝贵的,可此刻作者却愿意献出生命,为谁? 生:为了这片土地。师:为了解放这个理想,作者不惜去死,而且死后还要让羽毛来肥沃这块土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生:执着,毫无保留的,至死不渝的爱。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板书第一节内容概括。
师:诗人在第一节诗当中,他化为了小鸟的形象,歌唱了这片被日寇欺凌的土地,歌唱了这片土地上顽强抗争的中国人民,歌唱了中国人民对光明与未来的向往,可是诗人却是饱含着泪水来歌唱的,大家说说看这是为什么?用原诗来回答。
生: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师:(出示原句)这里应该怎么读? 生:调子低沉。(指导朗读一遍)。
师:诗人在第二节说他“常含泪水”,这是怎样的泪水? 生:悲愤的泪水、对光明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泪水、激动的泪水。师:泪水背后就是诗人艾青充斥这对这片土地的情感,就是――爱得深沉。(板书第二节内容概括)
师:无论是我们祖国遭受痛苦磨难的时候,还是如今繁荣昌盛的时期,所有的华夏儿女都深深地爱着我们的国家。我们中国人如今能够生活在这片肥沃的、广袤的、美丽的土地上幸福地生活着,是许许多多抗日志士们,他们用自己的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是不是应该珍惜脚下这片土地,热爱脚下这片土地?让我们带着对祖国、对土地深沉的爱齐读这首诗。(配背景音乐,全班齐读整首诗)师: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和谐奋进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课文试着写一写。(参照: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这横卧于高原的青藏铁路,这屹立在东方不倒的万里长城)
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单独朗读自己的作品(3位)。
师:这些作品都写得很棒,我们把掌声送给她们,你们仿写得很成功,都能围绕“假如你是一只鸟”来写,这里刚刚收上来有一篇诗歌,他跑题了,但是我觉得他跑得很妙。(展示作品,老师朗读:)我爱这土地 作者:刘付恒 假如我是一片云,我也应该用轻快的脚步前进,这被阳光笼罩着的土地,这永远奔跑着的欢乐的小溪,这永恒地闪耀着的灿烂的星,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凉爽的清风…--然后我化作雨,连泪水也滴落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心情常达顶峰?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热烈…
师:这作品写得多有新意!送给他热烈的掌声。师:同学们,请你大声回答,你爱脚下这片土地吗? 生:爱!
师:你爱我们的祖国吗? 生:爱!
师:让我们把这份对祖国对土地的爱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好好学习,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好吗?
生:好!
(播放《走向复兴》音乐,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