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作文通病
对中学生作文通病的案例性分析
(一)问题
《新课程标准》7~9年级写作目标中有一条:“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总体而言,中学生作文的通病是:少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多无病呻吟的矫情或俗套乏味的编造;少新鲜活泼的个性语言,多人云亦云的模仿或冠冕堂皇的空话。
(二)案例
案例一:邻居刚上四年级的小洋洋也做了第一篇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刹那》。他妈妈告诉我:“那天,回到家里,女儿满脸的不高兴:„一刹那,至多也就几秒钟的时间,怎么写得出四百字左右?‟怎么办呢?我也写不出来。看作文书吧,书上正好有一篇《难忘的一刹那》,说的是一对好朋友由于发生矛盾而分道扬镳,互不理睬,不料拍毕业照时老师把他们排在了一起,多别扭,可是一别扭,不配合,队伍排不好,集体照就拍不起来,在老师、摄影师的帮助下,终于圆满拍成。照片上的他们,互相靠紧,微笑自然,绝对好朋友;事后他们重归于好了,照片上的一刹那,至今难忘。”接着,母女俩便如法炮制了一篇从内容到形式几乎相同的同题作文,只是把排队的背景换成了体育课上。母亲不无得意地告诉我,这篇文章的了高分,并作为范文在作文讲评课上朗读。
案例二:初一第一次作文,我布置的题目是《军训》,要求写出自己的感受。就在开学前,全体初一新生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军训。在孩子心中,“军人”该是多么响亮的名字,从呀呀学语、姗姗学步时代起,许多人便有冲锋陷阵、举枪拼杀的幻想史。现在梦想成真,其激动之情该何如?试想一下,训练场上骄阳似火、酷热难当,小军人喊声震天、英姿飒爽,该是怎样的豪情?当然,也会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个简单的动作,偏要一遍又一遍反复训练,还要声嘶力竭配以“一……二……三……四”的口号,多无聊;而且,稍有越轨,便会遭来厉声指责。这也许使孩子们有生以来最深刻、最丰富的人生体验之一呢。
结果却出人意料,学生们的作文没有预想中的丰富多彩,却有千人一面的共同感受。大多数文章无丝毫的想象力、创造性而言,他们的思维,从作文的开始到结束,都指向“军训,是磨练我们的意志,培养我们的习惯”这一具有制约力的主题思想。他们不约而同地写到“有人不耐烈日而晕倒”的场面,这本无可厚非,因为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可接着,他们的感受也是相同的,几乎每个人都有类似这样心理描写:“这时,我想到了解放军叔叔„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精神,挺住,挺住,千万不能倒下。”同时,几乎每篇作文的结尾都是相同的:“这次军训,锻炼了我们的……培养了我们的……。”“通过这次军训,我们的……得到了提高。”这显然不全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表露,而是所谓作文技法的训练有素。
案例三:有这样一道中考小作文题:“假如有人给你金子、官衔、良药、书籍……但又只允许你要其中一样,你要哪一样,请写一段25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要这样东西的理由。”有人对这道题作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其精彩在于很有时代针对性,而且多种选择给了考生更多的自由空间。
(二)分析
本文无意对这种通病进行源与流的的病因剖析,或提出治标治本的方法,只是想引用上述案例,说明我们在试图剖析矫正时容易忽略的几个问题: 1.泛滥的模仿
洋洋第一次作文的经历告诉我们,很多学生从一开始,就已经被剥夺了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的机会。“一刹那,至多也就那么几秒钟,怎么写得出四百字左右?”这是洋洋这次经历过程中的唯一闪光点。可惜,她的老师没有听到,不然,他(她)也许有可能反思一下自己出的作文题是否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重新命名作文题为《难忘的一天》或者《难忘的一件事》;她的母亲对此充耳不闻,完全不顾孩子面临的困惑(有可能也是她面临的困惑),硬是替孩子找了一条“作文成功”的捷径——模仿(可能也是她曾经的作文成功之路)。更令人可怕的是这次作文的高分可能使洋洋也自以为找到了作文成功的捷径,从而采取同样的方式完成下一篇、下下篇……或许几年以后,小洋洋又将成为那些写《军训》的初一新生的一员。
这是模仿的错吗?在网上搜索关键字为“模仿作文”的网页,可罗列大量的相关论点:“让学生结合课文写一些模仿作文”、“中学生处在模仿作文的阶段”、“模仿作文是通向创造的阶梯”、“模仿作文是学习写作的基础”……模仿对写作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从某种角度讲,艺术就是起源于模仿。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生活中模仿正在泛滥:许多城市因为模仿而失去灵魂,在“绿色生态”幌子下,不惜一切代价建成相似的绿地、广场;经济因为模仿往往形成泡沫,类同的“景观大道”、“工业园区”由市、区建到城镇甚至乡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盗版、假冒永远有其广阔的市场……再来看作文模仿之源——作文参考书吧,走进书店、书城,说“作文经典”、“作文方略”、“作文满分卷”“作文状元”“作文兵法”此类图书几乎占有半壁江山恐怕不为夸张。
市场经济,讲究以低成本获取高效率,而模仿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提高效率。生活在“复制”“克隆”环境下的作文“小子”“美少女”们,会自觉地要求在模仿中创新,或者感到一味地模仿会失去自我吗?
2.指向性暗示
中央党校的李书磊博士在北大读书时,亲身经历了一件意味深长的事:上英语课,美籍教师让全班学生用英语写一篇作文《我的母亲》。大家都写得相当满意,因为从小学到中学大家都写了不知多少遍了。然而,英语教师在阅读了全部作文后,脸色非常难看地走进教室,“用一种陌生的、带着几分怜悯的眼神扫了我们一眼,就像是看一群猴子一样——这一眼看得我们自惭形秽。原来我们每个人无例外地都写了自己的母亲多么慈祥,多么勤劳,我们多么爱我们的母亲,连用的形容词都大致相近:从小学我们就是这么写的。”她用手指点着这些目瞪口呆的学生:„你,王!你,李!难道你们大家都长着同一个脑袋?难道你们的母亲没有虐待过你们?难道你们的母亲就没有好吃懒做的吗?难道你们对母亲就没有一点遗憾吗?‟”①显然,初一新生写《军训》和李书磊写《母亲》一样,受到指向性暗示的影响:军训,必然是磨练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学生个体写作活动中,受到太多太多这样漠视个体的指向性暗示:青松(先烈)、石子(默默无闻的普通人)、长城(解放军)……再看案例三,命题人似乎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让考生依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作出心灵的选择。但考生真的会依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来选择吗?显然,命题中已隐含了对文章主题的要求:诸如“奉献”、“求知”等。不管考生思想如何,必然首选书籍和良药,因为那迎合了隐含的主题要求;即使选择金钱和权力,最后也必然和前者殊途同归,用金钱回报社会,用权力造福人民;一般不会有“金钱万能”、“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书中自有颜如玉”……等思想的流露。其实,他们别无选择。3.历史的观念
当我们对作文病因的教与学追根溯源时,往往把最后的矛头指向“应试教育”,这也是切中恳綮的。但是,这种剖析忽视了对作文主体——个体思想的研究。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一切历史都是个人的思想史”,“在现象的背后,有一条不可须臾离弃的思想线所在起作用”,这便是历史的观念②。依照科林伍德的观点,“作文通病”是现象,“应试教育”也是现象,尽管后者是前者诱因,但从现象到现象不能真正解释历史,我们要做的是找出现象背后的个体的思想活动。
在洋洋的处女作《波折》和初一新生的新作《军训》中,我们不难发现应试教育作祟的影子并加以鞭挞,但是,又有谁会关心到他们完成作品过程中的思想经历以及从《波折》(三年级)到《军训》(初一)这一成长过程中思想的变化呢?当我试图寻找《军训》背后的初一新生的作文“思想史”时,我发现,那是一个盲点,至多只能以洋洋的第一次作文经历为线索推断出某些因素。于是,我只能决定从此关注洋洋的作文思想历程。
注①《为什么远行》 108页 李书磊著
②《历史的观念》 11页 英国·科林伍德著
第二篇:中学生的作文有一个通病
中学生的作文有一个“通病”:信息量少,材料陈旧,文章老气横秋。通病”怎么会形成?中学生最大的问题不是不会表达,而是没有东西表达。中学生两耳须闻窗外事,对周围发生的许多事情要有自己的见解,对许多新生事物要抱有热情。但现在的学生关心的东西太少,上课、考试、分数是他们的全部生活,时间被安排得满满的。这当然有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因素。
中学生该怎样去关注“窗外事”?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收集信息,关心时政,更重要的是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热点”,所谓“热点”也就是社会上一段时间内引起反响的事件,可以把“热点”作为写作论论证的素材,也可以通过写随笔的方式对“热点”作深入思考。
要对写作素材进行积累。杜甫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以从中外名著的阅读、报刊杂志的剪贴、人群交谈的收集、影视欣赏的采撷、新闻信息的聆听、专题报告的吮吸、哲理散文的札记等诸多方法中,去广泛积累储存,使自己在音乐、舞蹈、绘画、戏剧、建筑、书法、篆刻、科技、财经、文体的大文化、大文学、大艺术中快速升华,提高个人观察社会、感悟人生、阐发理念的能力。
近年来,高考作文的要求一般都是“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不限,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说考生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擅长写记叙文的就写记叙文,擅长写议论文的就写议论文。因此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模式及写作形式,是高中阶段写作教学的重点。高一第一学期的写作教学,最适合于在初中记叙文写作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记叙文的写作教学。
高一新生入学后,教师首先要通过一两次记叙文的写作实践,具体深入地分析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把问题整理归类,然后有针对性地拟订改进训练和加强提高的办法。
一 高中新生在记叙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写人记叙文和叙事记叙文不分
有些同学不讲究写人和叙事两类记叙文在写法上的区别,常常是看到一个题目就没头没脑地写下去,结果把一篇文章写得乱七八糟。原因在于他们不明确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开头和结尾应突出强调的是人;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开头结尾突出强调的是事。另外,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也要叙事,目的是通过事件的叙述、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换句话说,就是叙事为人服务;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也要写人,目的是通过对人物的交代和细节的描写使事件的叙述更具体、更完整、更生动,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揭示出事件意义,表现文章的主题。
2.典型材料和非典型材料不分
选材不典型是部分同学写作中存在的通病,许多同学愿意写别人的材料,不愿写自己的材料。事实上随着年级的升高,作文命题越来越倾向于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而有些同学不善于运用自己生活中的典型材料,不去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熟悉的生活,这样很难写出好文章。
3.概括叙述太多,细致描写太少
许多同学习惯于对人物的活动、事件的过程作概括的叙述,而不愿意或者不善于作具体细致的描写。究其原因,可能是概括的叙述较之具体细致的描写,要简单省力,这些情况经常出现在一些有惰性的同学的写作中。
4.语言表达能力差
大部分同学语言表达能力差,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1)生活单调,集体性的活动少。许多同学对单调的生活认识理解不足,写起文章来便生拖硬拉,没有真情实感。(2)平时写文章不善于动脑,只是照搬照抄,一旦脱离了《优秀作文选》等一类的书,让其独立地写一篇文章,便出现了文不从字不顺的现象。(3)个别同学语文基础太差,语言不通,表意不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 记叙文的训练方法
1.叙事类记叙文的写作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记叙一件完整的事,从一件事中得到启发,受到教益,在完整的叙述过程中,再辅以一些小事件进行烘衬。具体的选择过程中,那些不寻常的事应该是首选,曲折是对意志的磨炼、痛苦是对人生的历练、困惑是对人生的考验。要写得具体、真切,才能升华主题,打动读者。
第二,围绕一个中心,记叙多件事,即高中阶段所说的“复杂记叙文”,这类记叙文不同于初中阶段的“简单记叙文”,对于事件的选择可以在满足中心的前提下,有较大的时空跨度,但一定要注意其顺序和详略。
2.写人类记叙文的写作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突出人物的性格。不同的氛围中人的情态各不相同,不同的关系中人的性格也不尽相同,能展示这种性格的事件、情景、场面等,都是能够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的典型材料。
第二,抓住特定的情境氛围来写人物的特定情绪,写情绪化了的细节,使全文笼罩在特定的浓郁氛围中。
第三,综合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手法,做好细节刻画,令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中对人物的描写。
3.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第一,处理好中心与材料的关系。记叙文的中心要求单
一、集中,而材料应该是中心的体现,并受中心的统率、制约。
第二,处理好详与略的关系。处理的依据是表现中心的需要,最能表现的详写、有关的略写、无关的不写、绝不选用重复材料。
第三,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作为记叙文的六要素,应交代清楚,特殊情况下可采用模糊方式给读者留下一定思考空间,但不宜太多。
第四,处理好各种表达方式之间的关系。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要综合使用,描写可增强其形象性,而议论则可画龙点睛地揭示主旨,但抒情与议论的使用一定要密切结合所写的人、事、物、景等,以防止无病呻吟,空发感慨的文章出现。
第五,平时要处理好读与写的关系。深入地去品味优秀作品,仔细地去“阅读”生活,从他人的优秀作品中,从鲜活的口头语言中汲取养分,力求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形象。
总之,就中学生的写作教学而言,初高中的衔接与过渡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师要熟练掌握这一环节的教学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在写作方面顺利完成由初中阶段向高中阶段的过渡,为以后整个高中阶段的写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高中生记叙文写作常见问题及纠正指导
对高中生来说,记叙文写作已有一定基础了,但在写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首尾不入题目
文章的开头、结尾入题,才能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集中、中心突出,给读者留下眉目清楚、主题鲜明的感觉。但许多同学在写作中却往往不注意这一点,入题的意识很差,常常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缺乏认真思考。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有些同学不明确倒叙式开头的记叙文,开头一般得入题,并且结尾要回到现实中来;顺叙式的记叙文,开头可入题也可不入,而结尾部分是必须入题的。
(二)记人和记事的记叙文不分
有些同学不讲究记人和记事的记叙文在写法上的区别,常常是看到一个题目就没头没脑地写下去,结果把一篇文章写得非牛非马,成了个“四不像”。原因在于他们不明确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开头结尾应该突出强调的是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开头结尾突出强调的才是事。另外,记人为主的记叙文也要记事,通过事件的叙述、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记事为记人服务);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也要写到人,目的是通过人物的交代和细节的描写使事件的记叙更具体、更完整,深刻地揭示事件意义,表现文章主题。
(三)选材不典型,重点不突出
选材不典型是部分同学写作中存在的通病,许多同学愿意写别人的材料,不愿写自己的材料。事实上随着年级的升高,作文命题越来越倾向于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而不善于运用自己生活中的材料,不理解、不认识自己熟悉的生活是很难完成写作任务的。
例如,《生活告诉我》一文,许多同学不选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材料,特别是自己的生活材料,却去写别人的事迹材料,全篇罗列张海迪、女排姑娘或别的英雄人物的事迹等等,而自己的事迹、感受一点也没涉及。另外,重点不突出也是部分同学在写作表达上常犯的毛病。例如,《感动》一文,有些同学把部分笔墨集中于此,只习惯于在主体部分中完整记叙事件的过程,最后,在结尾处用一句话简单概括:“这就是令我感动的一件事”,觉得这样就可以了,文中很难看到习作者深受感动的情景或感动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就是说没明确揭示“感动”的原因。
(四)写法上,概括叙述多,细致描写少
许多同学习惯于对人物的活动、事件的过程作概括的叙述,而不愿意,或者不善于作具体细致的描写。究其原因,概括的叙述较之具体细致的描写,要简单省劲一些,这些情况经常出现在一些有惰性的同学的写作中。
(五)语文表达差
其中原因有如下几点:1.生活单调,集体性的活动少。许多同学对单调的生活认识理解不足,写起文章生拖硬拉,没有真情实感;2.平时写文不善动脑,只是照搬照抄,一旦脱离了作文选而独立成文,便出现文不从字不顺的现象;3.个别同学语文基础太差,语言不通的现象也存在。
二、常见问题的纠正指导
针对高中同学写作中出现的上述几方面问题,现在集中谈谈对其纠正过程中应着重注意的几方面问题。
(一)审题与选材
记叙文写作中出现的选材不当、写作重点不突出、记人记事不分,其主要原因是审题不当、对标题把握不准。审题通常指的是,审体裁、审范围、审重点(题眼)、审人称等。不少同学常常忽略的其中审重点和审范围。例如,《变化在我身边》写作的重点是我身边的变化而不是我本身的变化,《一句名言鼓舞着我》重点不是一句名言的内容及由来,而我在名言鼓舞下的思想和行为,《值得回忆的一个人》写作的重点是主人公之所以值得回忆的思想和言行。
为了突出重点,表现中心,选用的材料必须典型。选用的材料可根据标题酌情安排。例如,写整体(像《温暖的班集体》)选材力求点、面结合;写个人,则或选一件典型事例,或写某人2—3 个生活片断。
(二)开头与结尾
记叙文的结构,通常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所谓凤头,指的是文章开头应给人以美感;猎肚,指的是内容充实;豹尾指的是文章结尾要圆滑有力。这里只说说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写好了文章开头对整篇文章的成功至关重要。因为开头是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自古至今,许多文学家都十分重视写好文章的开头,我们学写记叙文也必须千方百计地写好开头。无论是倒叙式还是顺叙文,都务必写得优美而有吸引力,不写那些与标题无关或距题目太远的话。
文章结尾是给人留下的最后一个印象,它对决定文章的圆满成功也起了重要作用。俗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我们也务必用功写好文章的结尾。文章结尾要做到紧扣标题或文章中心,不得跑题。力求使结尾写得自然、简炼、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三)表达与语言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文章的主体部分,在表达上必须紧紧围绕并突出本文的中心。写一件事则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写几个生活片断则要求详略安排得当,避免平均用力;具体表达中要注意写到细处去,通过人物或事件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或事件中心;语言方面,力求生动、形象、灵活,使文章形象精彩。
(四)借鉴与改造
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要坚决杜绝照搬抄作文选的做法。初学者可以仿写,但必须弄明白作文选中的作文在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诸方面的优点,逐渐独立成文。还可以参考优秀作文的选材、结构安排和表达技巧,但必须经过改造,使之为我所用。我们坚决反对不分青红皂白胡乱搬用精彩选段或整篇文章的行为,因为标题变了,写作重点必然变,相应的表达方式方法也得变。
三、示例
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值得回忆的同桌——李华》一文的开头、结尾,处理得较好。
(开头)时间的齿轮转得可真快呀!时间老人不管我们的态度如何,毫
不留情地把我们带到了新的学期。面对新的同桌,似乐非乐的我又想起了我的老同桌——李华。
(结尾)啊,李华,原谅我的鲁莽吧。我愿收回那天恶毒的话,用我今天真诚的道歉来弥补我的过失。让我们重新张开那友谊的风帆吧!你是永远值得我回忆的。
另一篇是《我真想哭》。的宿舍,感受着这陌生的黑暗与寂静。我真想哭啊!
(结尾)器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但它却是人的一种本能,当一个人在悲痛、烦闷、愁肠百结时,他就需要哭,需要发泄。现在我终于懂得了,我真想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
下面是某同学写《感动》一文中的一个片断,写得具体、细致、感人。
那是深秋一天的下午,天气骤变,你(王老师)的胃病又犯了。当时,您正在讲课,只见您的脸色有些发黄,样子挺可怕的,你还是硬撑着讲下去。同学们被您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许多同学的眼角闪烁着晶莹的泪珠。前排一位女同学忍不住站起来对您说:“老师,您快去医院看看吧!”大家也纷纷应和着:“老师,您去休息吧,我们这节上自习。”只见您的嘴角露出一丝微笑,摇了摇头,挥手示意刚才站起来的那位同学坐下。说:“我不要紧,咱们继续上课。”
还有《值得回忆的同学》和《值得回忆的老师》中的几个片断,写得生动、精彩。
A“唉——”随着我的一口粗气喘出,李华朝我这边瞧了瞧,似乎明白了,便凑近我的耳边嘀咕了几句。我的心里豁然开朗,手中的笔也像得到了命令似地“唰、唰、唰”,很快便攻克了这道难关。我朝她微微一笑,表示感激,我们便结识了。
B 我曾羡慕过他的那双眼睛。
要知道,这两扇窗户显示了映射的是一个多么美妙而莫测的世界呀!那里面有数学的计算,又有哲学的思考;有历史的阐释,又有未来的预测;有微观的分析,又有宏观的综合。灵感之光,智慧之火,才智之泉,一起在这里汹涌、闪烁、激荡、升华!
我也曾幻想有他那一张嘴。
好像是一眼永不干涸的泉眼,循循诱导的话语从那里淙淙流出。这泉水滋润着我们心灵上的土地,冲刷掉了那里的浊水污泥。高中生记叙文写作常见问题及纠正指导
对高中生来说,记叙文写作已有一定基础了,但在写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首尾不入题目
文章的开头、结尾入题,才能使文章结构严谨、内容集中、中心突出,给读者留下眉目清楚、主题鲜明的感觉。但许多同学在写作中却往往不注意这一点,入题的意识很差,常常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缺乏认真思考。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有些同学不明确倒叙式开头的记叙文,开头一般得入题,并且结尾要回到现实中来;顺叙式的记叙文,开头可入题也可不入,而结尾部分是必须入题的。
(二)记人和记事的记叙文不分
有些同学不讲究记人和记事的记叙文在写法上的区别,常常是看到一个题目就没头没脑地写下去,结果把一篇文章写得非牛非马,成了个“四不像”。原因在于他们不明确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开头结尾应该突出强调的是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开头结尾突出强调的才是事。另外,记人为主的记叙文也要记事,通过事件的叙述、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记事为记人服务);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也要写到人,目的是通过人物的交代和细节的描写使事件的记叙更具体、更完整,深刻地揭示事件意义,表现文章主题。
(三)选材不典型,重点不突出
选材不典型是部分同学写作中存在的通病,许多同学愿意写别人的材料,不愿写自己的材料。事实上随着年级的升高,作文命题越来越倾向于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而不善于运用自己生活中的材料,不理解、不认识自己熟悉的生活是很难完成写作任务的。
例如,《生活告诉我》一文,许多同学不选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材料,特别是自己的生活材料,却去写别人的事迹材料,全篇罗列张海迪、女排姑娘或别的英雄人物的事迹等等,而自己的事迹、感受一点也没涉及。另外,重点不突出也是部分同学在写作表达上常犯的毛病。例如,《感动》一文,有些同学把部分笔墨集中于此,只习惯于在主体部分中完整记叙事件的过程,最后,在结尾处用一句话简单概括:“这就是令我感动的一件事”,觉得这样就可以了,文中很难看到习作者深受感动的情景或感动的心理活动描写,也就是说没明确揭示“感动”的原因。
(四)写法上,概括叙述多,细致描写少
许多同学习惯于对人物的活动、事件的过程作概括的叙述,而不愿意,或者不善于作具体细致的描写。究其原因,概括的叙述较之具体细致的描写,要简单省劲一些,这些情况经常出现在一些有惰性的同学的写作中。
(五)语文表达差
其中原因有如下几点:1.生活单调,集体性的活动少。许多同学对单调的生活认识理解不足,写起文章生拖硬拉,没有真情实感;2.平时写文不善动脑,只是照搬照抄,一旦脱离了作文选而独立成文,便出现文不从字不顺的现象;3.个别同学语文基础太差,语言不通的现象也存在。
二、常见问题的纠正指导
针对高中同学写作中出现的上述几方面问题,现在集中谈谈对其纠正过程中应着重注意的几方面问题。
(一)审题与选材
记叙文写作中出现的选材不当、写作重点不突出、记人记事不分,其主要原因是审题不当、对标题把握不准。审题通常指的是,审体裁、审范围、审重点(题眼)、审人称等。不少同学常常忽略的其中审重点和审范围。例如,《变化在我身边》写作的重点是我身边的变化而不是我本身的变化,《一句名言鼓舞着我》重点不是一句名言的内容及由来,而我在名言鼓舞下的思想和行为,《值得回忆的一个人》写作的重点是主人公之所以值得回忆的思想和言行。
为了突出重点,表现中心,选用的材料必须典型。选用的材料可根据标题酌情安排。例如,写整体(像《温暖的班集体》)选材力求点、面结合;写个人,则或选一件典型事例,或写某人2—3 个生活片断。
(二)开头与结尾
记叙文的结构,通常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所谓凤头,指的是文章开头应给人以美感;猎肚,指的是内容充实;豹尾指的是文章结尾要圆滑有力。这里只说说写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写好了文章开头对整篇文章的成功至关重要。因为开头是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自古至今,许多文学家都十分重视写好文章的开头,我们学写记叙文也必须千方百计地写好开头。无论是倒叙式还是顺叙文,都务必写得优美而有吸引力,不写那些与标题无关或距题目太远的话。
文章结尾是给人留下的最后一个印象,它对决定文章的圆满成功也起了重要作用。俗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我们也务必用功写好文章的结尾。文章结尾要做到紧扣标题或文章中心,不得跑题。力求使结尾写得自然、简炼、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三)表达与语言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描写为主,兼以议论和抒情。文章的主体部分,在表达上必须紧紧围绕并突出本文的中心。写一件事则要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写几个生活片断则要求详略安排得当,避免平均用力;具体表达中要注意写到细处去,通过人物或事件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或事件中心;语言方面,力求生动、形象、灵活,使文章形象精彩。
(四)借鉴与改造
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要坚决杜绝照搬抄作文选的做法。初学者可以仿写,但必须弄明白作文选中的作文在立意、选材、结构、语言诸方面的优点,逐渐独立成文。还可以参考优秀作文的选材、结构安排和表达技巧,但必须经过改造,使之为我所用。我们坚决反对不分青红皂白胡乱搬用精彩选段或整篇文章的行为,因为标题变了,写作重点必然变,相应的表达方式方法也得变。
三、示例
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值得回忆的同桌——李华》一文的开头、结尾,处理得较好。
下面是某同学写《感动》一文中的一个片断,写得具体、细致、感人。写得生动、精彩。
第三篇:对中学生作文通病的案例性分析
对中学生作文通病的案例性分析
(一)问题
《新课程标准》7~9年级写作目标中有一条:“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总体而言,中学生作文的通病是:少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多无病呻吟的矫情或俗套乏味的编造;少新鲜活泼的个 性语言,多人云亦云的模仿或冠冕堂皇的空话。
(二)案例
案例一:邻居刚上四年级的小洋洋也做了第一篇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刹那》。他妈妈告诉我:“那天,回到家里,女儿满脸的不高兴:‘一刹那,至多也就几秒钟的时间,怎么写得出四百字左右?’怎么办呢?我也写不出来。看作文书吧,书上正好有一篇《难忘的一刹那》,说的是一对好朋友由于发生矛盾而分道扬镳,互不理睬,不料拍毕业照时老师把他们排在了一起,多别扭,可是一别扭,不配合,队伍排不好,集体照就拍不起来,在老师、摄影师的帮助下,终于圆满拍成。照片上的他们,互相靠紧,微笑自然,绝对好朋友;事后他们重归于好了,照片上的一刹那,至今难忘。”接着,母女俩便如法炮制了一篇从内容到形式几乎相同的同题作文,只是把排队的背景换成了体育课上。母亲不无得 意地告诉我,这篇文章的了高分,并作为范文在作文讲评课上朗读。
案例二:初一第一次作文,我布置的题目是《军训》,要求写出自己的感受。就在开学前,全体初一新生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军训。在孩子心中,“军人”该是多么响亮的名字,从呀呀学语、姗姗学步时代起,许多人便有冲锋陷阵、举枪拼杀的幻想史。现在梦想成真,其激动之情该何如?试想一下,训练场上骄阳似火、酷热难当,小军人喊声震天、英姿飒爽,该是怎样的豪情?当然,也会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个简单的动作,偏要一遍又一遍反复训练,还要声嘶力竭配以“一„„二„„三„„四”的口号,多无聊;而且,稍有越轨,便会遭来厉声指责。这也许使孩子们有生以来最深刻、最丰富的人生体验之一呢。结果却出人意料,学生们的作文没有预想中的丰富多彩,却有千人一面的共同感受。大多数文章无丝毫的想象力、创造性而言,他们的思维,从作文的开始到结束,都指向“军训,是磨练我们的意志,培养我们的习惯”这一具有制约力的主题思想。他们不约而同地写到“有人不耐烈日而晕倒”的场面,这本无可厚非,因为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可接着,他们的感受也是相同的,几乎每个人都有类似这样心理描写:“这时,我想到了解放军叔叔‘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精神,挺住,挺住,千万不能倒下。”同时,几乎每篇作文的结尾都是相同的:“这次军训,锻炼了我们的„„培养了我们的„„。”“通过这次军训,我们的„„得到了提高。”这显然不全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表露,而是所谓作文技法的训练有素。
案例三:有这样一道中考小作文题:“假如有人给你金子、官衔、良药、书籍„„但又只允许你要其中一样,你要哪一样,请写一段25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要这样东西的理由。”有人对这道题作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其精彩在于很有时代针对性,而且多种选择给了考生更多的自由空间。
(二)分析
本文无意对这种通病进行源与流的的病因剖析,或提出治标治本的方法,只是想引用上述案例,说明我们在试图剖析矫正时容易忽略的几个问题: 1.泛滥的模仿
洋洋第一次作文的经历告诉我们,很多学生从一开始,就已经被剥夺了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的机会。“一刹那,至多也就那么几秒钟,怎么写得出四百字左右?”这是洋洋这次经历过程中的唯一闪光点。可惜,她的老师没有听到,不然,他(她)也许有可能反思一下自己出的作文题是否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重新命名作文题为《难忘的一天》或者《难忘的一件事》;她的母亲对此充耳不闻,完全不顾孩子面临的困惑(有可能也是她面临的困惑),硬是替孩子找了一条“作文成功”的捷径——模仿(可能也是她曾经的作文成功之路)。更令人可怕的是这次作文的高分可能使洋洋也自以为找到了作文成功的捷径,从而采取同样的方式完成下一篇、下下篇„„或许几年以后,小洋洋又将成为那些写《军训》的初一新生的一员。
这是模仿的错吗?在网上搜索关键字为“模仿作文”的网页,可罗列大量的相关论点:“让学生结合课文写一些模仿作文”、“中学生处在模仿作文的阶段”、“模仿作文是通向创造的阶梯”、“模仿作文是学习写作的基础”„„模仿对写作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上,从某种角度讲,艺术就是起源于模仿。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生活中模仿正在泛滥:许多城市因为模仿而失去灵魂,在“绿色生态”幌子下,不惜一切代价建成相似的绿地、广场;经济因为模仿往往形成泡沫,类同的“景观大道”、“工业园区”由市、区建到城镇甚至乡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盗版、假冒永远有其广阔的市场„„再来看作文模仿之源——作文参考书吧,走进书店、书城,说“作文经典”、“作文方略”、“作文满分卷”“作文状元”“作文兵法”此类图书几乎占有半壁江山恐怕不为夸张。
市场经济,讲究以低成本获取高效率,而模仿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以提高效率。生活在“复制”“克隆”环境下的作文“小子”“美少女”们,会自觉地要求在模仿中创新,或者感到一味地模仿会失去自我吗?
第四篇:对中学生作文通病的案例性分析理论
对中学生作文通病的案例性分析
(一)问题
《新课程标准》7~9年级写作目标中有一条:“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总体而言,中学生作文的通病是:少真情实感的自然感的自然流露,多无病呻吟的矫情或俗套乏味的编造;少新鲜活泼的个性语言,多人云亦云的模仿或冠冕堂皇的空话。
(二)案例
案例一:邻居刚上四年级的小洋洋也做了第一篇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刹那》。他妈妈告诉我:“那天,回到家里,女儿满脸的不高兴:‘一刹那,至多也就几秒钟的时间,怎么写得出四百字左右?’怎么办呢?我也写不出来。看作文书吧,书上正好有一篇《难忘的一刹那》,说的是一对好朋友由于发生矛盾而分道扬镳,互不理睬,不料拍毕业照时老师把他们排在了一起,多别扭,可是一别扭,不配合,队伍排不好,集体照就拍不起来,在老师、摄影师的帮助下,终于圆满拍成。照片上的他们,互相靠紧,微笑自然,绝对好朋友;事后他们重归于好了,照片上的一刹那,至今难忘。”接着,母女俩便如法炮制了一篇从内容到形式几乎相同的同题作文,只是把排队的背景换成了体育课上。母亲不无得意地告诉我,这篇文章的了高分,并作为范文在作文讲评课上朗读。
案例二:初一第一次作文,我布置的题目是《军训》,要求写出自己的感受。就在开学前,全体初一新生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军训。在孩子心中,“军人”该是多么响亮的名字,从呀呀学语、姗姗学步时代起,许多人便有冲锋陷阵、举枪拼杀的幻想史。现在梦想成真,其激动之情该何如?试想一下,训练场上骄阳似火、酷热难当,小军人喊声震天、英姿飒爽,该是怎样的豪情?当然,也会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个简单的动作,偏要一遍又一遍反复训练,还要声嘶力竭配以“一„„二„„三„„四”的口号,多无聊;而且,稍有越轨,便会遭来厉声指责。这也许使孩子们有生以来最深刻、最丰富的人生体验之一呢。
结果却出人意料,学生们的作文没有预想中的丰富多彩,却有千人一面的共同感受。大多数文章无丝毫的想象力、创造性而言,他们的思维,从作文的开始到结束,都指向“军训,是磨练我们的意志,培养我们的习惯”这一具有制约力的主题思想。他们不约而同地写到“有人不耐烈日而晕倒”的场面,这本无可厚非,因为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可接着,他们的感受也是相同的,几乎每个人都有类似这样心理描写:“这时,我想到了解放军叔叔‘不怕牺牲、排除万难’的精神,挺住,挺住,千万不能倒下。”同时,几乎每篇作文的结尾都是相同的:“这次军训,锻炼了我们的„„培养了我们的„„。”“通过这次军训,我们的„„得到了提高。”这显然不全是内心真实情感的表露,而是所谓作文技法的训练有素。案例三:有这样一道中考小作文题:“假如有人给你金子、官衔、良药、书籍„„但又只允许你要其中一样,你要哪一样,请写一段25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要这样东西的理由。”有人对这道题作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其精彩在于很有时代针对性,而且多种选择给了考生更多的自由空间。
第五篇:小学生作文的通病
一、如何解决写不出?
孩子为什么写不出?阅读量少,缺乏积累。语言积累少。、增加阅读量,扩大视野,丰富素材。
2、亲近文字,爱上写作,享受母语。
写作文说白了就是写语言,对语言的驾驭把握。
对好的作文的模仿,揣摩。
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上传: 李玉凤
更新时间:2012-5-12 8:20:58
小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现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将其归纳为四大类,并谈谈其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没有中心或中心不明确。中心不明确。没有详略之分。初学作文,有一部分学生的作文就像记流水账,写一件事从头到尾面面俱到,根本看不出其写作的重点,不明白他写作的目的。例如一篇日记,他从早上写到晚上,所做的事全写出来了,有上学、写作业、买零食、和同学玩、放学回家等。但看不出哪件事是重点,是他最想表达的,没有一个中心意思。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是不明白作文的目的,以为作文只是凑字数而已。不知道作文应该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再加上有的老师一味强调字数的要求,导致这种言之无物的作文出现。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是在作文指导时从说到写,先说说你这一天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你为什么难忘,受到了怎样的教育或启示。想好后再动笔作文,就可避免出现作文没有中心的毛病。
2内容不具体,中心主旨不突出,分不清事情的重点,结构不完整,条理不清楚,记事简单笼统,三言两语的就完了,看不出事情的重点部分,因而影响中心的表达。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是平时对生活漠不关心,观察力不够,又加上积累较少,词汇不丰富。因此写起文章来就干巴巴的直来直去的平铺直叙,情景事理的交融更是没有。再一个就是少描写,少抒情,少想象虚构。条理不清楚。
一篇好文章应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有一部分学生写出的文章看似内容具体,其实杂乱无章,没有一定的顺序。使人看了不明白其条理何在。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是写之前没有好好构思,没想好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拿起笔就写,想到哪就写到哪,发现忘写的又补写,结果就是乱七八糟的。即兴发挥,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是写之前一定先列提纲,定好写作的顺序,这样就不会出现这类问题了。简单地列个小提纲。
语句不通顺,错别字很多。这类问题是小学生作文中的通病。主要出现在语文基本功较差的学生身上。出现这类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不爱读书,不爱写字,语文基础知识很差。
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没有捷径,只有多读多背,多看。多模仿。平时严格督促其背书和记字。作文时单独辅导,当面指导其自己修改,天长日久,形成一定的语感。
现在害怕写作文和不会写作文的孩子非常多,老师和家长总在为此发愁,除了埋怨和批评孩子,有多少人能从作文教学本身来反思一下,从教师或家长的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呢?
有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孩,她父母工作很忙,家里请了保姆。有一次老师布置作文题《我帮妈妈干家务》,要求孩子们回家后先帮妈妈干一些家务,然后把干家务的体验写出来。
女孩很认真地按老师说的去做,回家后先擦地、再洗碗,然后在作文中写道:通过干家务,觉得做家务活很累且没意思。平时妈妈让我好好学习,怕我不好好学习将来找不到好工作,我一直对妈妈的话不在意。现在通过干家务,觉得应该好好学习了,不然长大后找不到工作,就得去给别人当保姆。
这个小女孩的作文虽然谈不上“高尚”,却是真心话。可这篇作文受到老师的批评,说思想内容有问题,不应该这样瞧不上保姆,要求重写。
小女孩不知如何重写,就问妈妈,妈妈说:你应该写自己通过做家务体会到妈妈每天干家务多么辛苦,自己要好好学习,报答妈妈。小女孩说:可是你从来不干家务,我们家的活全是阿姨在干。妈妈说:你可以假设咱家没有保姆,家务活全是妈妈干,写作文就要有想象,可以虚构。
教师和妈妈的话表面上看来都没错,但她们没珍惜“真实”的价值,曲解了写作中的“想象”和“虚构”,这实际上是在教孩子说假话。虽然主观用意都是想让孩子写出好作文,却不知道她们对孩子的指点,正是破坏着写作文中需要用到的一个最大的“技巧”———“说真话”。
之所以说“说真话”是写作的最大技巧,就在于说真话可以让人产生写作兴趣,并有东西可写。
如果孩子在写作训练中总是不能说真话,总是被要求写一些虚假的话,表达自己并不存在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思维就被搞乱了。这样的要求会让他们在写作中不知所措,失去感觉和判断力,失去寻找素材的能力。所以他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不知该写什么。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目前中小学生有这样的通病:在写作文时没什么可写的,找不到素材和可说的话题。,拼了命去凑字数。
文无定法,没有写出真情实感。
文以载道,文章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品德情操,中小学生的作文训练也确实应该肩负起孩子们思想品德建设的责任。正因为如此,中小学生的作文训练首先应该教会 ·
从农村小学生的作文通病说起
几年来的农村小学高部语文教学工作,我得以积累到第一手的小学生作文情况记录。在前几天的整理过程中,发现前后四、五届学生作文的存在问题,竟惊人地相似,足可用“通病”一词来做概括。粗略算来,大约有五大类上十种现象较为普遍。下面就这些现象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可能的解决途径略作分析:
一、具体现象:
第一大类:千篇一律——这一现象有二个方面的表现。其一表现为整个班有60%以上学生的作文惊人地相似甚至相同,在有记录的一百多次作文中,有四十几次存在这一问题。比如一写到好人好事就必然是拾到钱包、扶老奶奶或盲人过马路、为班集体打扫卫生等等;比如一写到我的同学就必然是怎么样努力学习、怎么样帮助同学、怎么样把所有的好事做尽等等。其二是表现为一部分学生作文的几年一贯制,是一种个人行为,比如有这样一位学生,四年级时写了一篇题为《公园一角》的作文,景物描写很是精彩,于是给了高分,没想到五年级时又在他的作文本上见到一字不差的《公园一角》,一调查,还不是他自己写的,是他姐姐四年级时写的„„
第二大类:凭空虚构——这一现象存在的范围是极为广泛的,本来也没什么,写作嘛,虚构在所难免,但不能假过了头。比如有一次我让学生以《我的家庭》为题写作文,一位同学居然虚构了这样的情节——双亲在一次车祸中一死一残,家庭生活极为困窘,以至于必须边学习边种田,而且饥一餐饱一顿的,读来让人泪下,但事实是——其家美满幸福!也正因此,大多数这类作文,总让人读后有莫名其妙的感觉„„ 第三大类:言之无物——这一现象的存在范围也是十分广泛的,其主要表现有如下几方面:一是因为表达能力较差而致写得极少,故内容简单;一是因为平时积累的材料太少而致欲语无言;一是因为写作技巧缺乏而致将文章记成了账目。总的来说,不是作文写得短且不精,就是长而紊乱,不能将中心突出来„„
第四大类:常识不足——这一现象的表现是偏离客观实际,违背客观规律。有写荷花在春节开放的;有写稻谷在二月成熟的;有写燕子冬日北飞的;有写鱼儿闭眼睡觉的;更有甚者,潮汕地区竟然“瑞雪纷飞”„„简直数不胜数!
第五大类:方言入文,即“土语入文”——这一现象当以潮汕方言区的学生为甚。如“煮了点东西吃”,居然可以写成“物点仔来食”;“我马上去”就写成了“我就来去”;“请喝茶”写成了“请食茶”或“请吃茶”„„
另外还有——文章有开头却没有结尾;东抄西摘;多处重复;条理紊乱;前后矛盾„„等等,因尚属少数,不再细说!
二、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农村小学生的作文通病的原因多种多样,综合来说,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生活的单一,决定了农村小学生的知识面狭窄,见识极少,造成写作素材的短少。此中根源在于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较差,对子女的教育重视不足,此其一;农村学生所能得到的读物太少,已到了想买也买不到的地步,限制了知识的拓展,此其二;农村学生通过传媒得到新知识的机会太少,一方面家长限制学生观看电视,一方面延伸到农村的传媒数量太少,此其三;农村学生走出去的机会也是极少,开不了眼界,此其四„„也就是说,受到身在农村的地域限制,决定了农村小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大受限制,作文的能力也就高不了啦。其二:农村学校的教育现状,也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农村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当前的农村教育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一方面学校没有开足各种课程,学生未能获得足够的知识积累;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辅导形式依然是范文教学为主,即所谓的“师授作文”,一定程度上养成了学生的抄袭习惯;一方面在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听和说”经常被教师忽略,造成小学生表达能力的欠缺。语言决定思维。
其1、口头训练
小学作文形式以书面作文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口头作文。学生的口头语言从思想转化为语言的过程很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对学生进行口头训练,可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可组织他们开展故事会、讲演比赛、辩论会等。这些方式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口头表达、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2、书面训练
由于小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偏低,需要有针对性地增加书面作文的训练,即运用多种作文练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表达能力。作文练习有许多形式,除了传统的看图作文、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续写等,还可对以下几种作文形式进行改进,使其更适应学生的需要。
推荐 小学生作文不仅是小学阶段教学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而写作文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各方面能力高低的集中、全面、直接的体现。
。那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多注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多读课外书和范文等。多积累一些作文素材,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三、作文语言不精炼
小学生的作文,由于词语不丰富,句式单调,修辞手法匮乏,使得读者读起来就好似嚼棉花,无滋无味。这样就必须丰富学生的词汇,锻炼学生用词造句的基本技能,使作文语言更精炼。
东西”,马致远让我们看见啦!那就是“枯藤、老树、昏鸦„„”
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的四种常用表现手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二是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借景抒情的例子数不胜数,如《风景谈》《荷塘月色》等。
三是寓理于事,“寓理于事”就是把大道理融在生动的事例中,就会引人卒读,使人深受启发。毛泽东的许多理论评论作品就有这样的特点。比如在他的名篇《愚公移山》中就运用老愚公每天挖山不止,最后感动上帝背走两座大山的生动寓言故事,阐释了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两座大山的必然性,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召力。
四是寓情于事,“寓情于事”就是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使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去感染读者。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真诚、可亲。请看下面这段文字:
字中,作者没有直抒一句情,然而那真挚的情,热烈的爱却深深地烙在“我”和读者心中。
01/2009 浅谈新课程标准
对小学作文关注重点的转移 ◇王赛群
(吉林师范大学分院,吉林四平)缺乏生活,缺乏体验,这是学生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提出“有创意地表达”的要求,实际上是要求作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
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根本上解决作文苍白无力、众人一面的问题。
小学作文新课标有创意地表达写作个性化
新课标强调的是“有创意地表达”。“有创意”就是有新意,不落俗套;就是有个性,不止于一般化。提出“有创意地表达”的要求,实际上是要求
作文教学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根本上解决作文苍白无
力、众人一面的问题。由此,我们要关注作文中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注重写作过程
《标准》非常关注写作的过程,无论是写作前,还是写作时或者是写作后
学生的表现都作为评价的内容。联系“阶段目标”的陈述,不难发现,《标准》
对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尤为关注,即倡导学生自信、愉快地写作,对
写作有兴趣。如“对写话有兴趣”、“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
享习作的快乐”等。“这里没有什么深意,无非是为了体现降低义务教育阶段
写作的难度而已,消解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体验一种放松的心态。在低年
级,学生即使没有作文的意识也不要紧,要紧的是让学生敢于写。强调这一
点,在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写作恐惧心理的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突出写作主体
从本质上讲,写作是“写作主体的一种观念形态的活动”。长期以来, 我们的作文教学对写作主体却有着重要的束缚,无论在作文的内容还是形
式上都有种种限制。虽说写“真情实感”一直为我们作文教学所倡导,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小学生的作文离这个要求有着较大的距离。中国传统 的写作理论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也便负 载了道德教育的重任。小学生的作文教学也往往片面地追求立意要高,要
有闪光点,诸如《记一件有意义(难忘)的事》、《„„的教训》之类的命题作
文在今天的小学作文中还大量存在着。学生作文中的思想性不是不重要, 问题是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离开了儿童的生活真实,追求大而空 的思想,往往使学生的写作落入胡编乱造或者套用别人文章的境地,以至
于造成说的、做的、想的不一致,甚至出现严重的人格背离现象。
《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 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相对于《大
纲》的“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等笼统提法,《标准》则提出“重在
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
个性化和独特性的导向更加鲜明突出”。这对克服以前学生作文中的“假、大、空”弊病,对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为此,我们在教学思路上注重:写“真实”,讲“真话”,育“真人”。
1.写“真实”,让学生自由选材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写真人真事。如何让学生写“真实”呢?教师在作
文教学中应还给学生“作文自由”,只要能表达清楚明白,想写什么就写什
么,想写谁就写谁。
比如,在指导学生写“通过一两件事写某个人”的文章时,可以从几个
角度去指导学生选材。首先,这个人既可以是你的亲人,也可以是你的同
学、朋友、邻居;既可以是你的“老熟人”,也可以是与你有“一面之缘”的
人。从情感角度看,你对这个人可以是钦佩、喜欢,也可以是鄙视、厌恶
„„在明确了解取材范围、确定好想写的人后,再启发学生思考,想想在跟
“这个人”交往过程中。他(她)的哪一两件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
于让你对他(她)会有哪种情感。最后,为学生拟出几个参考题目:《给我带
来„„的人》、《夸„„》、《„„的一个人》,或者学生自拟题目。
2.讲“真话”,允许学生自由立意
《标准》强调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
考、练笔的积极性”。学了巴金写的《春蚕》一文后,教师布置学生饲养一种
小动物的活动,一段时间后,要求学生交一篇作文,汇报自已饲养小动物的
体会,文章立意不限。这次作文,学生思路非常宽:有从珍爱生命的角度去
立意的;有从社会实践体验去写的;有从饲养动物的乐趣去写的;有从探索
生命奥秘去写的。
同一题材,却有如此丰富的发现和感情。如果没有学生认真地观察, 真心地体验,能有这样的“创新”吗?
三、开拓思路,注重广阔性
小学生写作时常常思路闭塞,文思不畅,篇幅很难“拉得开”。这些现
象的出现,除了缺乏坚实的生活积累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掌握科学 的思维方法,思路打不开。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多方向、多角度地思
维,从而在广阔的领域里进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创造性、广阔性的
思考。
1.纵向发展法。即根据命题,按事物本身的内在逻辑,顺着由浅入深 的路子前进,表现为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等阶段。
2.横向拓宽法。即根据命题,从事件发展的每个环节尽可能横向辐射
出许多子项。这样,不但充实了内容,而且表达了深刻的主题。
3.逆向延伸法。即从立意的反面着眼,向与立意相反的方向延伸,从
而做出有力的“反弹”。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在写烈火包围邱少云时,就
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方法:“这时候,他只要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 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我趴在他附近,只要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也能 救出自己的战友„„”通过逆向反弹,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怕牺牲的伟大精
神便表现得更为鲜明、突出。
4.展开联想法。丰富的联想可以开拓思路。当代有位女作家曾举了
这样一个例子说明联想的作用:寒冷的清晨,玻璃窗上冻上了冰凌花,一般
人见了只是想:“嗬,昨晚真冷。”但是,善于联想的人却会想道:“严寒像一
个顽皮的魔术师,不时地编出新节目来,玻璃就是演出者的舞台。”如以这
些联想为出发点,就可推进思路的开展。
四、加速写作个性化进程,提高写作能力
在语文教育中,写作是最有个性、最需要情感投入、最能激发创新精神 的。抓住这些特点,加速写作个性化的进程,就能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
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中,为了强调写作的个性化, 提出了以下具体目标“:懂得写作是为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这是告诉学 生,写作必须明确写作目的:懂得为谁而写,为什么而写。“自我表达”,就
是走入内心,张扬自我。“与人交流”,需要以心换心,以诚相待。这两点都
要以“真”作为基础。真,是写好作文的出发点,也是作文的生命。当学生
真正“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时,作文一定倾注真情,说真
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能说空话,说假话,说套话。最后,作文的宗旨还是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独特感受”,是自己独有而别人没有的感受,是最有创新意识的感受。
这种感受主要靠观察发现,靠感悟体验。只有长期细心的观察,才能偶有
发现;只有全身心投入生活,亲身体验,才能偶有感悟。所以,它是很不容
易得到的。这样的“独特感受”,有很大的价值,很有可能蕴含创新意识,所
以一定要珍惜它。有了这种“独特感受”,应该立即把它记下来,使它成为
自己独有的写作素材。
摘要:作文时采用“拼、凑、压、挤、护等合作方式,是农村小学生作文的通病.要应对这种现象,老师首先应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发现素材和积累素材的能力,切实有效地解决学生作文时的问题.写作文就愁眉苦脸,嘴咬笔杆,总觉得无话可说。
一、培养作文兴趣,轻松写作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生作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片人们都知道,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兴趣,没有兴趣就很难有成功的希望。学生作文同样如此,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是学生作文入门的钥匙。因此,从激发兴趣入手,是调动学生积极习作的关键所在。
(一)树立榜样。每次布置作文前,老师最好将所写的“下水作文”读给学生听,用老师的习作,为学生树立榜样。因为小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作文的时候有了学习的榜样,就不再把作文当一件难事。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调动起来了。
(二)品尝甜头。心理学家认为:“成功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从而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多鼓励孩子,多表扬孩了,肯定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就可以让学生在习作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对于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老师更应该看
一两个词语用得恰当,写字态度端正,一个句子写得生动、具体在批改或讲评中加以肯定.一学期结束,作文水平最差的学生也
不少于一次表扬与鼓励.通过这样不间断地品尝甜头,使学生明
确地看到自己的成绩与进步,树立起写好作文的自信心,写作热情就高涨起来了。
(三)明白道理。要让学生懂得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作文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生活中是离不开作文的。一次,学校要各班选送“优秀少先
丫四)领悟生活。“生活是作文的主要源泉。”教师要让学生多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让其做到:用眼看,用耳听,用脑想。并让学生把自己的耳闻目睹和特殊的感受说给大家听,提供其表达的机会,二、留心观察事物,积累素材
并要求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指导学生留心观察显得格外重要。
(二)身临其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学会观察事物,作文
综而言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养成留心观察、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农村小学生作文就能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