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材料作文“向经典致敬”题目解析与例文
材料作文“向经典致敬”题目解析与例文
一、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典,是人生的瑰宝、时代的精华,是情感的凝聚、想象的放飞,更是它赖以诞生和流传的文化传统所绽放的璀璨花朵。
以下所列的篇章,都是中国古代诗文中的杰出经典:
《诗经蒹葭》(蒹葭苍苍)《庄子逍遥游》陶潜《桃花源记》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杜甫《登高》李商隐《锦瑟》苏轼《赤壁赋》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试以其中两至三篇为例,谈谈你心目中的中国古代诗文经典。要求选择恰当的角度,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二、解析:
1、开头导语,帮助考生理解“何为经典”,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提供了写作角度。可以从“人生”“时代”“情感”“想象”“文化传统”等角度确立文章的主题。
2、试以其中两至三篇为例一一写作任务的数量任务。少选扣分,降入40分以下。
3、谈谈你心目中的中国古代诗文经典一一这是作文的核心任务,是写作目的、中心、内容。
4、选择恰当的角度,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一一不能只是简单地复述、默写诗文内容,而必须选择一个恰当的介绍、评述的角度,从所选定的“两至三篇”经典作品中提炼出一个统摄全篇的主题。对“你心目中的中国古代诗文经典”的具体回答就是主题。
5、立意的基本思路:
研究各名篇的思想内涵。
组合归类两三篇。
分析并概括所选的两三篇诗文的共性特点,所得的共性特点即为中心论点,主题。
6、参考组合归类与立意:
(1)杜甫《登高》、辛弃疾《永遇乐》:忧国、报国、救国的情怀
(2)陶潜《桃花源记》、李白《行路难》:入世与隐逸的矛盾
(3)《庄子逍遥游》、苏轼《赤壁赋》:对人生意义的追问
(4)《诗经蒹葭》、李商隐《锦瑟》:爱情与人生追求的艰难与美好
(5)《庄子逍遥游》、李白《行路难》、苏轼《赤壁赋》:浪漫的想象与深邃的哲思
(6)《诗经蒹葭》、杜甫《登高》、辛弃疾《永遇乐》:情景交融的手法
(7)李商隐《锦瑟》、苏轼《赤壁赋》、辛弃疾《永遇乐》:典故运用的佳妙
(8)杜甫《登高》、李商隐《锦瑟》、苏轼《赤壁赋》:百变人生,造就不朽经典。
三、评分建议:
因为可供选择的作品有8篇,所以具体组合会多种多样的,立意也会多种多样,只要完成写作任务、立意恰当,都视为符合题意。
符合上述关于写作角度、主题提炼的且语言较为通达、准确的文章,可进入一类卷,在48分以上给分;
注意了主题提炼但行文较空泛的,在45分以下给分;
缺乏统摄全文的主题,或出现多个主题的,在40分以下给分;
单述复述课文内容或默写课文原文的,在36以下给分。
其他按高考评分标准评分。
(网上资料,试题和解析略有改动)
四、学生作文:
01 问世间情为何物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问世间情为何物?不知。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很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茫茫宇宙,滚滚红尘,无数次的擦肩,无数次的回眸,试问,谁不曾为情所困?
辛弃疾的爱情是质朴却又超凡脱俗的,“宝马雕车香满路”,他不爱;“笑语盈盈暗香去”,他不爱;“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的情,是灯火阑珊处。
李白的爱情是徒手摘星,爱而不得。他在初遇杨玉环后,便有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样千古绝句。可是,两个不同境遇的人终不会有太多的交集,触怒了皇帝身边的大红人高力士,他的下场只有被贬谪,被流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他的情,是可望不可及。
纳兰容若的爱情是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明明两情相悦,却不得不被残酷无情的现实拉扯开来,可是堂堂一介三尺男儿,他能做的只有将哀思与感伤寄托在字里行间,希望有情人可以读懂“人生若只如初见”。他的情,是无尽的哀叹。
李商隐的爱情是得而不惜,追悔莫及。在他拥有佳人在侧的时候,他像每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一样,去追求那件金镂衣,他得到的只有两处闲愁。最后,爱妻离去,让他追悔莫及,“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他的情,是弦断有谁听。
英语老师讲过一个语法,是关于过去完成时的时态问题,“过去的过去,”在过去里回忆过去,就是在古人的经典诗文中品味诗人的过去,了解他们的故事,知音难觅,知己难求,他们留下这一篇篇诗文,便是希望能找到与之共鸣的知己,我们定当不辱使命,让无处安歇的灵魂找到归宿。02问世间情为何物?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问世间情为何物?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问世间情为何物?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02经典:镌刻心灵
九月深秋兮四野飞霜,天高水寒兮寒雁悲怆。纯白的芦花愈加苍苍,阡陌间的恬淡是峥嵘岁月后的向往。
经典,镌刻心灵的成长。
素衣白裙的女子如蒹葭般素朴美好,哪怕在芦花还沾有白露的清晨并不能看清她的较好的面庞。静默的思恋与寻找胜过俗世的万千言论,记录下这缕美好的文字成了镌刻心灵的经典。我心目中的古代诗文经典最美好之处就在于它轻巧又绝不轻俗的镌刻下人们含蓄又强烈的情感,这份稳重远超于浮躁当下那些浮华的“诗”,它镌刻的成长真挚、美好,历经岁月,仍旧能够引发人们来自心底的对美好的强烈共鸣。
经典,镌刻心灵的呐喊。
执一把吴钩看过去的狼烟,登上舞榭歌台看千古的江山,多少年前的金戈铁马仍旧在脑海中重现,哪怕风雨总是打去故人的风流,也仍旧渴盼将辉煌重现。透过泛黄的纸张感受到的情感同样不减当年,这些激昂的文字成为了流传千古、振奋人心的经典。我心目中的古代诗文最有力量之处就在于它托住了无数如辛弃疾般的壮志豪情,不论现实何等残酷。诚如钱钟书先生所说:“我们最狂放的诗文比起你们的(西方诗)还是文雅。”中国的经典正是存在着共同的厚重和坚实,镌刻下的勇气豪放却不粗犷,它的呐喊足可以引发每个人对于生命的渴望。
经典,镌刻心灵的祈盼。
穿行灼灼其华,落英缤纷的桃林,在良田美池与桑竹的平淡与安静中,耕作于平旷的土地上,回家后再热情地接待误入的“源外人”,与战乱苛政再无关联。只愿世代安静,繁衍生息。元亮记述的故事作为经典世代流传,与其神秘,不如美丽。我心目中的古代诗文最包容之处则是这般承载了无数如五柳先生的对于平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穿梭千年,这份经典镌刻的祈盼与现代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梦想并无两样,纯粹的生活是镌刻在经典上共同的信仰。
我心目中的经典就是镌刻着心灵的文字,中国古诗文的美好、力量与包容将心灵自然地镌刻其上,在一个个记录心灵的文字中穿行,感受其中的情感,产生心灵的震撼。
这,就是经典!
03号:品味经典,拥抱自然
在流淌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古诗文犹如高山上的白雪,幽谷中之兰花,露散后的明月,成为历史长河所积淀下的璀璨瑰宝。
与野鹤做伴,与孤菊为友的五柳先生,自由自在地看天地间云卷云舒,写下《桃花源记》,成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后人飘逸潇洒的楷模;苏子在举酒属月中获得思想上的解脱,凌驾于万物之上,写下《赤壁赋》,与长江明月相结合……在不计其数的杰出经典诗文中,有太多向我们传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真理。
从诗文经典中可以看出,大自然是人类唯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共同财富。
在当今社会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有太多人被社会的快节奏所影响从而失去了本心,日复一日地追逐功名利禄。不妨听听《赤壁赋》中苏子说的吧:“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且吾与子所共适。”与其不择手段地争夺那些身外之物,不如放下尔虞我诈,将眼光回归自然,像桃花源中的人一样共同享受单纯美好的自然景色,才能获得解脱。
诗文经典告诉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类生活幸福。
在当今世界,人们似乎都走入了物质生活丰富便是幸福的误区。而真正的幸福,应是《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安逸闲适和满足,应是《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自由轻松。而这些幸福不需要我们激烈竞争便能得到,只要虔诚地与大自然相结合,便能获得这份质朴纯真的快乐。
诗文经典提醒了我们,人类对自然应该怀揣着敬畏之心。
《桃花源记》中,县令与刘子骥都妄想寻找桃花源,结果均以失败告终,他们是尘世中浮躁人物的典型,希望对大自然一味索取反而遭到惩罚。只有像苏子一样“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清醒认识到自身之渺小和大自然无穷无尽力量的伟大,对自然充满敬畏,才能获得自然慷慨的馈赠。
大道至简,知易行难。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既然那些优秀文人墨客已为我们做出榜样,当历史的洪流涨至我辈这一岸,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是我们不能推脱的任务。
(谢谢佟同、张楠溪)
第二篇:向英雄致敬
向英雄致敬
——《地道战》观后感
几十年前一次次惨烈的的战争,使多少无辜的百姓死去,也有多少为抗战做出贡献的前辈们牺牲了,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最近我看了一部电视剧《地道战》。里面的情节让我始终难忘,日本人来中国侵略时,我们党带领的八路军跟村民们联合起来制地雷、挖地道设机关,在地道里跟鬼子打游击战,经过一次次艰苦的战斗,八路军跟村民们最终打败日军。
故事中儿童团里的“小战士”们那种不怕牺牲、机智勇敢跟敌人周旋的精神令人佩服,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日本人无情的侵略战争,使百姓们无家可归伤亡惨重,但他们一直坚持跟鬼子们战斗,不怕苦、不怕累更不怕牺牲。每次看到他们汗水把衣服都湿了但还是在一直挖地道,我懂得了要坚持;看到一个个中国人面对死亡不怕牺牲,我懂得了要勇敢;当日本人轻蔑的嘲笑我们“东亚病夫”时,我懂了要团结起来一起把日本人赶出中国!
在抗战中有无数人为了和平,为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是他们这些无名英雄用生命换回了我们现在的和平美好生活。每次与日军战斗我们党带领的八路军用落后的武器,但靠着聪明智慧还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最终取的了胜利。
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更要向那些英雄们致敬!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
第三篇:向环卫工人致敬
向环卫工人致敬
前几日在网上看到了一条比较“火”且令人气愤“火”的消息:一位无子无女的安徽老妇人带着孙女扫大街的环卫工人,突然间被辞退了,而且原因不明。
掩面而思,我有话要说。
一位老人家,没有躺在大街上行乞(用城管的话就是影响市容),也没有去找政府给自己一些“救济”,虽然学识不多,但她还是凭自己的双手谋得了一份环卫部门里扫大街的临时工作,不仅自己养活了自己,还养着父母双亡的孙女,该是何等的艰难!
环卫工作历来就是“脏累差”的代名词,君不见,每天清晨三四点钟他们就要起床扫大街,晚上十点后才能回家休息;君不见,大白天他们也得拿着扫把去流动式清理路人们随意丢弃的垃圾;君不见,严寒酷暑时他们也依旧如常。所以,工作的辛苦,身心的疲惫,劳动的价值在他们身上都一一完全体现了。让我们向他致敬吧!
也许大家都知道,环卫部门里真正从事这些脏累差活的全都是临时工,所以低工资也就相当正常了,还不到那些正式工的三分之一。现实生活让他们感到无奈,可也毕竟能为家庭带来一点点收入啊。
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一定有过这样的画面:一辆汽车飞速驰过,把刚下过雨的水坑里的泥浆溅到了环卫工人身上;路人走过环卫工人身边都捂着鼻子,而且还而带怒容;楼上的住户随意把垃圾往下抛或洒到环卫工人身上;甚至还有奔驰宝马撞到了环卫工人逃逸夭夭„„这一切都说明了环卫工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被人尊重,忽视了他们的工作价值,更是没有生命安全。
此时我又想起了春节假期时我手机上的一则彩信消息:大年初一,一位长沙市环卫工人为躲避寒风竟然蜷缩在路边变电箱里睡觉休息,这名环卫工人名叫范传辉,隶属长沙市岳麓区咸嘉环卫所。他说从事环卫工作半年来,从没休息过一天。
看,这就是我们的环卫工人的处境,真令人担心与心寒,我担心他们的健康,我心寒相关部门的不作为!
由于我工作上一些特殊原因,有时需要上早晚班,几乎每次都会碰到这样的特殊群体,当我们大多数人还在美梦中时,他们已扫完了大半个城市;当我们躺在舒适的床上其乐融融地看电视时,他们还在大街上劳作。但,他们依然是任劳任怨,不喊苦、不叫累、不说差,这样的人不正是像魏巍先生所说的类似的“最可爱的人”吗?
2012-03-05
第四篇:向阅读致敬
深圳曾经是一粒种子。它孕育于这个国家最切近的现实,也包裹这个国家最丰盛的理想。29年时间,种子生长为一座城市,种子里的理想延展为这座城市的气质。
这里也是一方田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这里觅到突破口,行政体制改革在这里积蓄破题的动能,不时地,这里还总冒出闪着光泽的观念。时代总能在深圳找寻到些什么。
如今,我们前往深圳,细细打量一项城市行为——阅读。我们相信,城市行为的背后,能够见到一个城市精神演化的轨迹。
2009年是深圳读书月的第十个年头。这个年轻的城市尚不满而立,它却用10年时间来办一件事,足见这件事的分量,也足见这分操持的恒心。如果说深圳是中国的试验田,读书月则是深圳的一块试验田。
这首先是一个社会技术问题。从一开始,读书月的运作就渗透着“有限政府”的理念,政府倡导、政府资助,但政府并不直接操办,而交由深圳出版发行集团这样一家企业,按照市场规律来承办。也是从一开始,读书月的执行团队就建立了均衡、高效的架构关系,政府部门、企业、媒体充分介入却几无掣肘。
其次,这是一个战略决策问题。深圳把“文化立市”确立为城市发展战略,直击未来城市竞争“软实力”的核心。在经历高速经济增长后,这座城市开始潜下心来,从“物质的深圳”向“精神的深圳”转型。毋庸置疑,对于人类精神和文化,书籍是最佳物质载体,阅读是最佳行为载体。
在更高层面上,这是一个政治伦理问题。举办读书月,提倡全民阅读,标志着这个城市的政府对自身所负担的公共责任进行了严肃的思考和定位。“实现市民的文化权利”已融入执政理念,并且通过丰富的书籍选择(引领全国风气之先的深圳书城)、便捷的阅读条件(打造“图书馆之城”)等日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达到了与社会普世价值的结合。
10年读书月,活动达2000余项,其中有太多故事:领导干部礼贤下士,普通市民受益于文化贤达,来自全国各地的读书人在这里透彻感受到阅读的尊严与魅力„„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说: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套用之:评说一座城市,看它选择向什么人颁发荣誉、向什么行为表达敬意,是最深沉最真实的一项指标。
深圳选择向阅读致敬,向读书人致敬。
这样的选择,意味着深圳在向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致敬。所以,在这座城市里,你能听到关于古希腊以降人文精神之核心的讨论,甚至有人会用苏格拉底式辩论来比照书城内举办的读书文化活动。
这样的选择,也意味着深圳在向珍贵的传统价值理念致敬。都说深圳“无根”,其实这里有客家围屋,如鹤湖新居、大万世居,围屋前保存着道光、咸丰年间的旗杆石,当年族中子弟中举人、进士后,会竖旗杆以彰荣耀,这便是此地古民崇文重教的明证。
中国许多古老宅院的门前都悬挂着四字匾额,“耕读传家”。深圳人说,我们是从耕读社会演进到工读社会——工业兴市、文化立市。曾有人提议要在深圳搞一个作家宣言,但深圳人自己说,在城市最核心的区域建世界上单层面积最大的书城,这本身就是一份文化宣言。
1996年深圳书城建成开业,与著名的地王大厦毗邻,处于当时全城最贵的地段。2006年中心书城开业,紧邻市民中心,又是目前深圳的最佳地段。曾有遍游巴黎、伦敦、纽约等城市的香港学者感慨:这是在CBD,中央商业区,地皮昂贵,深圳能够在这个地方建书城和图书馆、音乐厅,这是大手笔,是深圳可以引以为荣的事情,这代表了政府的眼光。也有美国规划师称赞:中心书城之于深圳的意义,类似于卢浮宫之于巴黎的意义。
这座城市选择了与书有关、与文化有关的公共建筑作为中心区的地标。如今从邓小平塑像所在的莲花山顶望下去,寸土寸金的城市北中轴上,生长出一个巨大的“文化院落”:莲花山是北厢房,市民中心是正厅房,博物馆、少年宫和筹建中的当代艺术馆、城市规划馆是东厢房,图书馆和音乐厅是西厢房,中心书城则跨中轴线,坐落在院落正中——好一个书香门第。
这样的选择,还意味着深圳尽管只是一座新兴城市,却已对城市文化的类型有了独立而明确的主张。深圳人意识到,不能泛泛而谈文化繁荣,有的繁荣,甚至可能是灭亡的先兆,比如南宋,比如罗马帝国末期。深圳提倡的,是一种力量型、智慧型、创新型的城市文化,一种刚健的城市姿态。
第十年的读书月,主题是“城市推崇阅读,阅读改变城市”。深圳人的自我期许是,让深圳因阅读而成为一座受人尊重的城市。
这也许需要一个并不短暂的过程。但效果已初步彰显。今年读书月期间,第二届世界知识城市峰会将在深圳举行。这一国际性学术会议将评选“全球最受尊重知识城市”。无论深圳是否受颁这一奖项,举办峰会本身,便是缘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实践与知识城市的理念高度契合。
阅读是一粒种子。深圳以虔敬之心埋下种子,我们见证这番耕耘,拭目以待下一个更厚重的10年。这座城市将因它的选择而接受致敬。
第五篇:向英雄致敬
向英雄致敬
——《刘胡兰的故事》读后感
在新中国的历史中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如:江姐、赵一曼、刘胡兰……我非常喜欢读关于这些英雄的书,前几天,我就看了《刘胡兰的故事》,并被她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动和震撼。
刘胡兰小小年纪就参加了革命,由于叛徒出卖,她被敌人抓住了,任敌人如何威逼利诱,她都不肯屈服,牺牲的时候,年仅十五岁。十五岁,一个如花的年纪,我们还在父母身边无忧无虑地生活,可是,十五岁的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却毫无惧色,从容就义。她用鲜血书写了她对战友的忠诚、对党的忠诚!毛主席得知了这个消息,于 1947年3月26日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对刘胡兰短暂而又辉煌的一生做出了崇高的评价。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感慨万千,刘胡兰比我们大不了几岁,却是那么的勇敢,那么的坚定,她忠于党的事业,直到献出她年轻的生命。再看看我们,在父母的庇护下安逸地生活,有一点点不满足就会撒娇甚至还会发发小脾气;每天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遇到一点点挫折就会灰心丧气;现在的我们生活在没有硝烟、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本身就
已经是种最大的幸福,而这样幸福美好生活是怎么来的?是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他们的鲜血不仅染红了土地,染红了党旗、国旗,也染红了我们少先队员的心。作为一名时期的少先队员,我决心向英雄致敬,向英雄学习,从小严格要求自己,好好学习,锻炼身体,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长大后做一个勇敢坚定的人,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