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眼中的诗经
我眼中的《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代称为“诗”或“诗三百”,孔子对其作过整理。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诗”被尊称为经典,定名为《诗经》。在汉代,讲授《诗经》的有四家,即所谓的齐、鲁、韩、毛。前三家先后亡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毛诗一家,即现在的《诗经》。现存的《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共500余年的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分为风、雅、颂三类。对《诗经》的研究,属唐代孔颖达的《毛诗正义》最为著名。《诗经》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无比生动的社会历史画卷,为我们研究周代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它还是我国文学艺术的重要源头。读了《诗经》,内心感慨万千。不禁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其中,有写对爱情美好向往的,有写思念亲人的,还有写政治社会的,涉及范围广,书写真实社会现状,抒发真情实感,令读者动容。最爱读的是《诗经》中写婚姻恋爱的诗。这类诗主要收集在十五《国风》中。朱熹曾说:“凡收在《国风》中的诗,大多是民间口头创作的歌谣,是男女互相歌唱,各自表达感情的。”这些诗产生的地区不同,时代也不完全相同,所反映的风俗也不一样。其中大多是当事人大胆而真率的表白,也有一些是对他人婚姻恋爱的批评或希望。其实这类诗大多反映了古代男女青年对美好的婚姻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或对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批评和否定,还有些事从自身经历的婚姻悲剧中总结出来的痛苦教训。如开篇《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字是全篇的中心,通首诗都在表现一个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孔子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诗之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特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另外,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窈窕淑女”多数人会误以为古人也以外貌美为择偶标准。在我看来,则不尽然,我认为“窈窕”“淑”不是偏重外貌而是注重德行,并不是喜欢美女才“寤寐求之”。这首诗可以帮助人们正确的择偶,建立正常的夫妇和家庭关系,有助于社会和国家的治理。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科技发达,人们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外在美,求职、相亲等无不把外貌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这就导致整形、离婚等问题泛滥。在如此浮躁的环境下,如果我们提高自身修养,重视德行、品质,我们就是美丽的,而不是通过浮夸的东西来包装自己,那是不长久的,只有心灵美才是持久的无法抗拒的。古人好像早就预见到这一点,在那时就提醒人们要注重德行,要慎于择偶,重德而不是看重色,找到自己的理想伴侣建立美满幸福的家庭,才会促进社会和谐,国家稳定。
《诗经》中反映家庭问题的诗也有不少。其中,有反映行役不归而引起的家庭问题,有揭露或讽刺上层统治者在家庭关系上的荒淫和乱伦,还有反映儿子思念母亲或思尽孝心的,再有就是赞扬妇人多子或希求多子的。如《卫风·伯兮》,这是一首闺怨诗,写丈夫从征久不归,妇人在家的相思之苦。这首诗撼人的艺术力量来源于深刻而逼真地写出了思妇细腻而微妙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对丈夫深厚忠贞的感情。诗的首章思妇夸赞丈夫:“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以丈夫的形象之美,显示自己思念之深。夫妻分离,男女怨旷,历来为人们所同情,而造成男女怨旷的统治者,则历来受到人们的批评或谴责。夫妻分离,就会造成家庭破损,从而影响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稳定。所以这首诗不仅是写思妇对出征未归的丈夫的深切思念,也从中引出值得统治者借鉴的历史教训。只有家庭稳定和谐了,国家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诗经》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反应政风的诗。这类诗所涉及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极多,方面极广。其中大多数诗讽刺当时的统治者的暴虐无道、残害臣民、赋役繁重致使民不聊生等等。如《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朱熹解释这首诗说:“农民被贪残之政所困,因此托言大鼠害己,离之而去。”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借来比拟贪婪的剥削者十分恰当,也表现诗人对其愤恨之情。重敛就是一种贪残之政。几千年来,中国的农民总是希望能找到一片没有苛政和苛捐杂税的乐土。然而,在古代中国,农民们的这种希望,始终只能是幻想而已。这也告诫统治者,要想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稳定富强,就要坚决杜绝这种现象的产生。
总之,读完《诗经》令我受益匪浅。《诗经》作为一部经典对我国的历史文化产生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将《诗经》的学习作为培养教育弟子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见其重要性。《诗经》不论是在爱情、家庭、政治方面都意义重大,为当今社会的人们追求爱情、家庭和睦、国家安定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第二篇:我眼中农信社
我眼中农村信用社
时间飞逝,转眼间我已在信达分社锻炼了35天,这35天里,每一刻都有对农信社有更深的感悟,每一天都有新的成长。在各位领导及同事的关心帮助下,我探索着,努力着,感恩着,逐渐成长。现在的我越来越为自己身为一名农村信用社人感到骄傲!
考上农村信用社之前,我心中的农村信用社有一丝神秘,有一些期盼,更对在农信社工作的人充满羡慕。后来我了解到,农村信用社其职能始终是服务农民,经过60多年发展历程,从服务农民到服务农业、服务农村,“三农”成为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的根基,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60年的激情岁月里,浓缩了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探索进程,记录了合作金融成长的艰难蜕变,透视着中国“三农”的发展历程。这期间,农信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怎能让我对在这里工作不充满向往!
现在我幸运的成为了农村信用社中的一员,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我们的营业网点装修的明亮整洁,我们的办公环境优越舒心,高品质高效率的服务为我们带来储蓄存款的节节攀升。忘不了,我们新员工入职时培训的新鲜感;忘不了,-1-
拥有自己第一张金燕卡时的激动;更忘不了,在实习期间各位领导和同事对我工作学习上孜孜不倦的指导和帮助。我暗暗下定决心,要在这看似平凡的岗位上,不断的吸收着新知识,迎接着新挑战,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实习期间,我亲眼目睹了农信社的生机活力,目睹了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给农信社带来的巨大变化,对自身的责任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相信,如果愿意承担成长的责任,那么就会获得成长的收益;如果竭尽自己的才能,那么就会得到进步的机会。织网是为了多捕鱼;磨刀是为了多砍柴;播种是为了多收获;希望的种子决定了我,要用最努力的行为和最积极的态度,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尽心尽力。这是我们每一个新入职员工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告诫自己:与金钱打交道,对于贪心的人来说其险无比;与金钱打交道,对于无私心的人来说,却可以陶冶更高尚的情操。在工作中我始终谨慎小心,因为只要一个微小疏忽,就可能给客户带来很大的麻烦,只要一个微小失误,就可能给信用社带来巨大的损失。每当遇到工作难题时,是同事们帮我答疑释惑;每当工作上犯错误时,又是同事们对我教育启发;当我心情失落时,是同事们给我鼓舞;当我骄傲时,又是同事们提醒我以谦虚。我周围的农信
人正用他们的模范行为和高尚精神,为我树立了学习和工作的标杆!一路走来一路欢喜!能在这样一个团结互助、相互鼓励的环境中工作,我感到自己很幸运。感谢这个大家庭,为我提供学习的动力,使我不断成熟进步,在以后的道路上,无论是阳光灿烂还是风雨交加,我都会执着坚定地一路前行。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2014年我在农村信用社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我将用一生的勤奋去浇灌!
如果说农村信用社好比一艘前进的大船,目标任务是船头,它决定着船前进的方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是船身,它是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构成部分;员工的素质以及绩效考核的办法是船桨,它决定着船行进的速度!工厂企业在进行产业升级,急需资金支持时,出现了我们农村信用社人的身影,我们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涂上一抹亮丽的色彩;我们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为农民兄弟搭起了一座通往幸福与富裕的桥梁,我们宣传着信用社的新政策、新业务,不仅是送去了资金,更是送去了生活的希望与美好,我们不仅是在锦上添花,更多的时候是在雪中送炭!
我们面临着农行的重返、邮政银行和各种村镇银行、民间借贷与我们争夺市场,要怎样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成长壮大?我们不能畏畏缩缩,瞻前顾后。因为雄鹰是在风雨中练
就坚实的翅膀,梅花只在严寒中绽放扑鼻的芬芳。我们将在竞争中学会生存,在逆境中谱写人生的乐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工作中,坚持多一点坚韧,少一点浮漂;多一点勤奋,少一点机巧;选择农村信用社,便以农村信用社为家,敬业爱岗、开拓进取,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更美好的明天!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不求轰轰烈烈,只求滴水穿石;不求闻达于世,只求无愧于心。也许我并不能做到完美,也许并不能做到优秀,但我一定会努力的去做!我会用点点滴滴的奉献为农村信用社和祖国的“三农”建设发展添砖加瓦。我坚信,我们追求的不是艺术,而是为民服务的理念;追求的不是荣耀,而是默默奉献的精神;追求的不是金钱,而是热爱事业的豪情;追求的不是地位,而是农信事业的永恒!
今生与农信社相伴,一路携手同行!我无怨无悔!
第三篇:我和《诗经》的故事
我和《诗经》的故事
豆蔻年华里就有诗经相伴,真好,诗经,这里不离不弃,相伴如衣 如果追溯源头的话,《诗经》可算是汉诗之祖了,在百年之前这本书还算是读书人的必读必背之书,现在这本书买的人仍然很多但读的人却很少了,能背的人就基本没有。因为这本书差不多可以算是死一半的书,死了并不是说它的艺术价值死了,而是它的社会价值死了。这一百年来文化发生的巨大变化,白话文,简体字,西方观念的入侵,让这本流传三千年的书成了一本难书。
《诗经》是一本语言简朴却意义深远的书,经过无数人的打磨使它成为一本细腻到极致的书,在《诗经》之中往往就会有一字之异差之千里的意义。现在很少人能认全或正确地读出《诗经》里面的那些老字,这些文字现在要么消亡了要么就是成了生僻字。拿出一本《诗经》能把里面的字认全读出来的,可能只有专业人士了。这种现象对于一些别的类型的书,比如古典小说、历书、诸子百家之类的可能还影响没那么大,但对于《诗经》来说却很可能是灭顶之灾。读书和读诗是有很大区别的,读书是一种理解和思考的过程,读诗则是一种感悟,这种感觉就像禅宗所说的境界不可言说,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以这些我们不认识的字完全破坏了读诗的感觉,使很多的句子读起来没有了味道,如果诗读得断断续续就失去了读它的意义了。这样的情景就会如同嚼蜡。
在读诗时用一本字典边查边读,也是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它缓慢了读诗的时间也打断了读诗的节奏,而且现代人除了专业人士做学术之类的很少有人会有这种心境查字典读诗。所以《诗经》除了有限几首的诗之外其他的也少有人知了。现在《诗经》不少人买是因为它名气大,是一本可以装有文化的书,却少有人读因为太艰难,不花大功夫读之亦无味道。现在很多人读古诗都是从唐诗开始,也有从魏晋开始。唐诗可以说是中华诗歌的一个顶峰,它气象万千,各种形态大开大合。再者唐诗朗朗上口,字多被简化,易读也易懂且名人名句甚多,可以随口拈来,所以很多人爱读也喜欢读。但我觉得唐诗虽然从很多方面都超越了《诗经》,但我觉得,从意境的深远和语言的古朴上,《诗经》还是要比唐诗好一些。不知不觉间,《诗经》便陪着我走过了两年多的时光。记得两年之前,我还只是个孩子,今天却已经是一个少年了。
我记得大概是三岁时,外公便教我读诗书,我那时哪懂这些,只是照识便是。到了我三年级时,我头一次听说了《诗经》。
是那首《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这句话,是我当年觉得比唐诗宋词还要恬淡的诗句。当年的我才九岁,会背的唐诗不少,可《诗经》里我只会背这一
句。
那些年耳畔在有一段时间内一直充斥着“诗经”二字,终于,我这个从小便对古诗词很敏感的人,就开始吵着要买一本《诗经》。可家里人总是笑着说,一个小女娃娃,连《夜雨寄北》都没弄懂,还要来背《关雎》。谁又知道呢,我不知又从哪里听了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便更是嚷嚷着要买《诗经》了。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我来思,雨雪霏驾彼四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孔棘!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里的整体含义,单单是这一句话,便让人心头温暖。虽然比不上《上邪》里的“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来的轰轰烈烈,却是真挚爱情最真实的愿望与写照。
我便是上初中了。我记得我在文笔摘抄里抄记的便是《诗经 小雅 采薇》里面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当时我仔细地读了很多遍这几句诗,终是真的体会到了诗里那归乡之人心里的苦楚。当年离开家乡的时候,河边的杨柳还是绿的,花还是美丽的,薇菜才刚刚成苗,心中也是壮志满满。到了今天回来的时候,天空已经纷飞了大雪,天地间已经不是当初,年岁老了,时间变了,就连薇菜都已经枯萎了。如此之久才回到家乡,而且在路途中也劳累不堪,心里没有了豪情壮志,只有莫名的感伤。可是,心头的感伤,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我突然地心疼了。不是因为伤感之情,而是当时的社会状况。为什么要有战争?为什么要无辜的百姓遭受战争的折磨?纵然,战争是历史前进的必然,是天下统一,百姓安康的必然,可战乱,带来的不止是伤亡,还有心灵的创伤。那些远征的士兵们回到故地,却是物是人非,心里多少是有些疼痛的吧。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玁狁之故。玁(xiǎn)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盬(gǔ)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我来思,雨雪霏驾彼四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孔棘!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无家无室的忧虑,居无定所的烦闷,频繁作战的辛劳和疲惫,思念故乡的痛苦,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入侵之敌的仇恨,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触景生情的感伤,命运无常的恐惧,遥遥无期的等待,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冲击着敏感多思忧患焦虑的心灵。把它们吟唱出来,是一种自我遣怀,自我抚慰,犹如受伤的小动物,只有自己舔吮伤口,自己忍受痛苦,自己体验悲伤。【诗经 国风·周南】
关关[2]雎(jū)鸠(jiū)[3],在河之洲[4]。
窈(yǎo[5])窕(tiǎo)[6][7]淑女,君子好(hǎo)逑(qiú)[8]。
参差[9]荇(xìng)菜[10],左右流[11]之[12]。
窈窕淑女,寤(wù)寐(mèi)[13]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14]。
悠哉悠哉[15],辗转反侧[16]。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17]友[18]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ào)[19]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lè)之[20]。[1]
第四篇:我眼中的京剧
我眼中的京剧
物电113班
尤明海
11223240
京剧(Beijing Opera)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种类,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粹”之称。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一直以来京剧在我眼中都是一种难以理解、驾驭的艺术。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锣鼓、胡琴(京胡)、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声腔为主的“三庆”,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有唱、念、做和打四项表演基本功。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非常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 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留用至今。
京剧的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结构形式。通俗的讲就是——唱腔节奏。通常有四类:一眼板,三眼板,无眼板,散板。在各种声腔中,原板是变化的基础。除原板外,还有慢板,快板,导板,摇板,二六,流水板,快三眼。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 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更多,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同时也相应地减弱民间乡土气息,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其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 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2010年11月16日,经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五次会议24个成员国共同审议,北京市文化局代表全国京剧传承机构和流布地区申报的京剧成功入选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想这就是对京剧最大的肯定!
第五篇:我眼中的范仲淹
我眼中的范仲淹
(一)一千多年了,多么遥远的岁月,足以让沧海化作桑田。又是多么短暂,就像光阴的火,一闪一灭的距离。历史的时空风云浩荡,曾经显赫辉煌的北宋王朝也不过是在史册上做了一场春秋大梦,多少盛极一时的帝王将相,也只是在北宋的天空上闪烁过的一颗流星,稍纵即逝的璀璨,瞬间灰飞烟灭。
曾经富丽堂皇的宫城,如今是一座寂寥的遗址,白天有摩肩接踵的过客,夜晚却是亡灵的影子在徘徊;曾经叱咤风云的帝王,也只能在自己专有的那片天空,君临天下。而一代又一代的文武百官、后宫嫔妃,以及太监宫女更是渺小如粉尘。但我们依旧可以在皇城,闻到他们微弱的呼吸;在那片曾经属于北宋的土地上,感受到他们余留的温度。北宋王朝,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深邃的孤独,一种高贵的寂寞。
时光仍在,是我们在飞逝。推开北宋朝关闭的重门,封尘的记忆如同冰河破裂,在历史的河道奔涌。退隐在岁月帷幕后面的,是无数风流帝王,金戈铁马、逐鹿中原的故事;无数折腰的英雄,驰骋疆场、碧血黄沙的故事;甚至还隐藏着许多儿女情长,肝肠寸断、催人泪下的故事。有这样一个人,用他旷世才华、傲然风骨、坚韧意志,拨动了北宋朝那根冷韵冰弦,在庆历年间弹奏一曲人间绝响。
他,范仲淹。公元989年8月2日,一个酷暑的时节,降生在徐州。这么一个幼小的生命,与生俱来就好似有着坚强的意志。
仲淹两岁便没了父亲,母亲谢氏贫困无依,无奈抱着两岁的仲淹改嫁到山东淄州长山县河南村朱文翰。范仲淹也改从其姓,取名朱说,在朱家长大成人。
仲淹虽是朱文瀚的继子,但继父仍是对他关爱有加。但当他得知抚养自己多年的父亲竟是自己的养父,毅然离去,不顾朱家与母亲的阻拦,血浓于水,骨肉之情不可磨灭。这样一个被后世称为传奇的人物,一个才华横溢、风骨傲然的政治、思想、文学、军事家,他的成长历程,必定有着不同凡响的故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两句诗,是他一生的写照。每个人都有双重性格,仲淹也不例外,他耿直、坚毅、多愁善感,无疑,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因为他雷厉风行的去除贪官污吏,他被贬做了知州,可他并没有因为被贬谪而颓废,从他在那些年中写的一篇文章《岳阳楼记》就可以看出,他忧虑国计民生,爱国爱民,虽在偏远的小城中,仍然没有使自己高尚的品德沦落,无论身处何方,总会心系国家与人民,始终如一的保持着自己高尚的品德,不会因外物的改变而改变什么。
我喜欢范仲淹,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探究他。吕中说:“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朱熹评说:“范文正杰出之才。”众说纷纭,评价各不相同。这样的一个传奇人物,在他仙逝后,在历史文坛上,留下了他浓浓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