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立观点作文例解
有人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理解上面的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一、题意简析
材料提供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和“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针对的是生活中人们习惯于道听途说,没有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人云亦云,提出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说法。清朝诗人赵翼在《论诗》(五首之一)中说:“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这种“矮人看戏”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自己并没有看见,却随人说短长,被他人的说法所绑架,结果丧失自我,徒留笑柄。
提倡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发现并没有错,问题是现实是复杂的,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有时恰恰背离事情的真相,如果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自己看到了就一定是真的,则有可能远离真相,被假象所欺骗,从而影响自己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世界上最具有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人确实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两种观点相比较,第二种观点显然是对第一种观点的修正和提升。人当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自己主动地去观察,去发现,但凡事不问青红皂白,以为只要自己看到了就一定错不了,就切近了事物的本质,那就不对了。在自己观察和发现的基础之上,还必须用大脑去仔细过滤,用心去思考鉴别,应如鲁迅所说,涵养一双会看夜的眼睛,正面文章不妨从反面看,反面文章不妨从正面看,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多一点质疑和批判,这样才不会陷入瞒和骗的泥淖。
生活中有很多成语、格言、警句,是某种生活经验和智慧的总结,孤立地看有道理,但如果脱离了具体语境,则又显得荒谬,比如: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沉默是金//沉默不是金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圣人,畏大人之言。(孔子)
„„
因此,这一类题的写作,有必要做到两点: 第一,要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所谓思辨,并不是简单地、程式化地呈现结论,而是在具体问题的辨析中富有逻辑性地将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展现出来。应该重视思考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思考的结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要亲自观察和发现,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不能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这体现了实证精神,是科学理性态度的反映。但是生活中却有很多人并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究其原因,无非是:一,自己像那个矮人似的确实看不到;二,自己可能并不真心想去看;三,自己习惯了用别人的眼睛去看。如果是第一种原因,自己确实看不到是因为外部环境有意遮蔽和阻挡,那就有必要维护自己看的权益,要去争取,不但不争取,反而跟着别人起哄,则是深重奴性的体现;如果是第二种原因,自己并不真心想去看,却随声附和,人云亦云,信口雌黄,则是别有用心,心地阴暗;如果是第三种原因,放弃自我的权益,用别人的眼睛去看,长久以来便会形成一种惰性和惯性,这是对自我的放弃和消解。
人不能轻易地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眼睛所见的有可能是假象和错觉,容易被假象和错觉所蒙蔽。为什么纷纭万象,举目所见,并不一定就是事物的真相呢?这有几种原因:一,世界是复杂的,而真相却是唯一,人们不可能百分百地接近真相,只可能通过各种碎片的拼接,尽可能接近和还原真相;二,人们因偏见、成见、私心、虚荣、幻觉等等的影响,会被浮云遮住望眼,选择性地去观察事实,结果无法发现真相,对自我、对他人、对世界都是这样;三,真相被某种看不见的手有意地掩盖和遮蔽,或者被假象粉饰,“你所看到的是我想让你看到的,你所听到的是我想让你听到的”。因此,眼睛的观察与心灵的思考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轻易地相信了自己的眼睛,没有心灵的参与,则无异于放弃了自己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权利,是对人的价值的戏弄和辱没。第二,要有思考生活的广度和深度。
文章要有现实感,要有对生活批判和反思的锋芒和锐气,不能没有观察生活的广度和深度。所谓广度,就是对生活现象的联想要丰富;所谓深度,就是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要深入,要有理性。比如: 事先没有对作品进行认真地阅读和研究,就随众人漫无边际地乱说,不负责任地瞎说,文艺批评领域这种不相信自己眼睛的现象并不少见,赞同或者反对,首先都要自己去看,而不能把看的权利交给别人,这其实是缺失了踏实严谨的作风,缺失了起码的责任感和敬重感,这种现象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
实地观察体验,对于文艺创作或许比读书还更重要。从前中国文人喜游名山大川,一则增长阅历,一则吸纳自然界瑰奇壮丽之气与幽深玄妙之趣。其实这种“气”与“趣”不只在自然界中可以见出,在一般人生世相中也可得到。所以,文艺创作讲究要走向大地,走进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对于官场中的人来看,也是这样的道理。不被下面的人所蒙蔽,需要转变作风,踏实地走向基层,走向民间,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和发现,才不致于乱发号施令。
眼睛所看到的或许只是假象,要追究事物的本质,有必要对自己所看到的提出问题,加以质疑,不轻易相信也是一种可贵的品格。物质的极度繁荣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生活非常幸福,我们的心灵非常自由?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国家已经十分强大,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可以备受尊崇?每年的出版物浩如烟海,文艺作品的产量一年多过一年,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出版已非常自由,文化已非常繁荣?衣着光鲜,风光排场,名车豪宅,极尽奢华,是不是就意味着人生非常成功,自我的价值已经实现?我们的眼睛只看到舞台中心聚光灯下的荣耀与辉煌,然而那荣耀与辉煌的背后是否还有别样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品味?„„
二、写作角度
这种对立观点式的题目写作时可以先分后合。所谓先分,就是选择其中某一观点,结合实际去分析其中的道理;所谓后合,就是将两种对立观点综合起来作辩证分析。或小处切入,或大处着手,或正面落笔,或反面剖析,或分析原因,或阐明结果„„不管采用怎样的方式,关键是有生活,有想法,有自己思考的过程。下面这些角度都可以视为切题: 人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不能满足于听,还要自己看 要维护自己看的权益
无论赞成或者反对,先看了再说 打破思维的惰性和惯性,自己去看 不要人云亦云,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要放出眼光,自己去看
走向大地,走进民间,实地观察和体验 „„ 人不能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 运用脑髓与放出眼光,二者缺一不可 人为什么会被假象所惑 执着追求,冷静理性,发现真相 要有一双会看夜的眼睛 不要被表面文章所欺骗 透过表象,探寻事物本质 善于拨开蒙在事物身上的浮云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容易被所看到的欺骗 打破妄自尊大的幻觉,平常地看待人我 „„
三、文体选择
选择了什么文体,则必须符合该文体的基本特征。
记叙文要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展现自己的心理和情感,融自己的思考于其中,不能缺少细节描写。允许适当、合理的虚构,但虚构必须有生活的依据。
议论文说理是其本质特征,要善于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提炼观点,能够有条理地议论自己的观点。在论述中,不止于“例证”,能展开“论证”,不停留于“怎么样”,能深入阐述“为什么”,辩证地分析、说理。论证须合理,论证方法应用得当,推理合乎逻辑。下面的问题应视为议论文的硬伤:
1.观点不明或骑墙,没有自己基本的立场。2.以叙代议,铺排罗列素材,没有基本的逻辑分析。3.堆砌名人名事,提不出有针对性的现实问题,没有现实感。4.过多地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甚至展开生动的人物对话。5.在同一个平面上堆砌材料,只有例子,缺乏论证。201203市质检优秀作文选
其一
莫让一叶障明眸
上帝赋予了人类一双明眸,给世界带来了五彩缤纷。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过眼睛了解时事变迁,世间冷暖。眼睛是我们最信任的朋友,却也是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被自己最信任的朋友欺骗是可怕的,唯有头脑清醒,明辨是非,才能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被眼睛欺骗祸害无穷。因为信任,所以缺少防备,缺少“灾难”的天敌,后果可想而知。楚怀王只看见奸臣的唯唯诺诺,却无视屈原等忠臣的赤胆忠心,只看见天下太平而无视秦人的虎视眈眈,落了个国家灭亡而身陷囹圄的下场。前苏联领导人只看见兵强马壮,无视轻工业、农业的孱弱不堪,在美国总统里根“星球大战”计划的诱骗下更加穷兵黩武,结果亡党亡国,沦为笑柄。当人类被眼前景象蒙骗时,头脑不再清醒,行为再不理智,酿出大祸亦在情理之中。自康乾盛世之后沉浸在中央大国美梦中封关锁国的清王朝,无视奴隶制的剥夺人性和丧失人心的美国南方奴隶主,都难逃失败的厄运。
人类是聪明的,明眸是雪亮的,怎么这么容易被假象所欺骗呢?这是因为假象往往颇具迷惑性,就像外观鲜艳而内心腐烂的苹果,吃了才知道上当受骗。利比亚人看见所谓“民主”的苹果,在西方国家唆使下不计后果地加入“吃苹果”的行列,把这个曾经的非洲富国拖入战争的深渊。一年过去了,想象中的民主苹果不但不好吃,还会“拉肚子”,武装割据,国家分裂,社会秩序混乱笼罩着这个国家。利比亚人傻吗?不是,是因为所谓民主的诱惑性太强,他们头脑一发热就被自己的眼睛骗了。中国人盲目追求洋文凭洋学历,被它们的优点所吸引,结果“赔了青春又折钱”,连工作都找不到。
所以,为了不让假象遮住了我们明亮的双眼,我们不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更要善于总结历史教训,避免被相同的“叶子”遮挡眼睛。邓小平看出前苏联穷兵黩武的巨大弊端,不被强大的军力蒙骗,提出和平发展战略,还主动裁军一百万,不仅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还使我国军队现代化进程大大加快。唐太宗不被“贞观之治”所迷惑,居安思危,重用谏臣魏徵,给李唐王朝奠定三百年基底。无数的事实证明,“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反思历史,明辨是非,障明眸的一叶定会自动飘走。
莫让一叶障明眸,头脑清醒辨是非。不要轻易相信自己的眼睛,而要相信自己理性的判断。做到了理性分析,汲取了前人的宝贵经验,我们就不必担心有物障目,我们的行为将更加理智,我们的成功指日可待。
其二
慧眼存真
拉封丹曾说:“天目,并非与生俱来,只因察世间百态而得。”有人相信眼睛,生活在自己的理想国之中,盲目的信任让他即使被骗也毫不察觉;有人不信眼睛,满腹的狐疑和猜忌让他变得敏感而多虑。
我们并非“生而知之者”,于是只能从过经验和教训中选择“信”或“不信”。然而,其实这本不是是否相信眼睛的事情,而是当你在面对事物的表象时,是否有一双“慧眼”,是否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是否拥有清晰的判断力的问题。
民国时教育部长陈立夫曾下行政命令,要求西南联大必须按照教育部长规定,开设课程、考核学生。这在当时,是“天经地义”,并被普遍遵守的规定。然而哲学家冯友兰代表西南联大师生上书教育部,其言“同人不敏,窃有未喻”,独具慧眼,不苟同教育部之令,而坚持大学应有独立自由的办学精神。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冯友兰教授始终坚持着的底线和原则——一方面他没有盲目相信所看到的其他大学在教育部勒令下唯唯诺诺办学的情形,而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同人不敏,窃有未喻”;另一方面,他拥有一双慧眼,提出行政不干预教育的原则,为西南联大在抗战时一枝独秀作了铺垫。
人们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又有人说:“世界上最具欺骗性的东西或许就是眼睛了。”——其实这两句话看似不同,实则都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与信任,而多了几分猜疑的想法。人们总是在担心自己被听到的话所欺骗,所以才有“眼见为实”;而又担心自己所看到的并非事实,又有了“不相信眼睛”。
究其根源,便是这物质丰富的社会有些人精于算计,而让公众失去了基本的信任,才会时刻担心被骗。从掺假的毒奶粉,到“掺假”的学历;从伪造的虎照片,到被宰的游客„„无不如此。我们呼唤像冯友兰教授一样的人们,能在万目皆然时独具一双慧眼,参透现象,秉持正义;我们呼唤社会道德的回归,结束人们彼此之间的猜疑。不论相不相信眼睛,只要社会拥有正义与道德,我们总能有一双“慧眼”,去辨识,去存真。
拜伦说:“我用双眼感知世界。”的确,我们应存有一双慧眼,去感知,去改善这个世界,这个我们心灵栖息的世界„„
其三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德国“视觉领袖”展览上,一幅倒置的美人肖像吸引众人眼球,而当它被正放时,观众一片惊呼,因那美人实际长得奇丑,简直是个“四不像”。如果说这是利用了眼睛的错觉,也有灵性大师奥修看似掌握真理,私下却过着奢侈荒淫的生? 单纯的视觉假象使人落入圈套,而精密筹划的骗局更能将人玩弄于掌心。因此“眼见为实”的训条早已不再适用,你不见用科技手段造假造谣的事屡屡发生吗?眼睛是顾城寻求光明的工具,但在科技对真相的蚕食面前,真正应当被拿起的,是思想。“执象而求,咫尺千里”,而怀疑的精神与不竭的思想,才能将人解救于盲目的迷信之中。孱弱的古人只能依眼睛而坚信“地正方圆”,难道二十一世纪的人们经历世代的彻悟之后仍执着于肉眼所“证实”的世界,以之为真相所在吗?肉眼往往将人限定于浅层的表相中,而通过思维的运转,人才会真正接近真相,接近真理。
所以,本雅明说:“笃信不具有创造力,怀疑才具有创造力。”所以,闭上眼吧,人眼前的假象如何扭捏作态,内心的思考才能予人答案。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看见的境界,并不是达到的境界。”而“达到”在哪呢?在于思考。
在思考中,人才能超逾现有的存在与限定,揭示荒谬,寻找真实的存在。卡夫卡曾说:与现实的直接联系使他不自由。因此他写《饥饿艺术家》,艺术家拒绝进食,拒绝他人的施予,即使在生命殆尽之前仍不退却,因为“没有适合的食物”。是的,因为人真正需要的不是那些花俏“美味”的表面答案,人需要的是挣脱眼前的独立思考,在思考中构成个人价值体系,在思考中锻炼出真正的判断力与追求真相的能力,否则人只能像被囚禁于牢笼中的饿狮,等待喂食,失去真正的自主力。我们需要的,不是等待他们提供表象再被动地用视觉去接受所谓的真象,否则将背离深层的内涵。雪莱曾说:“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浅水波浪易被发现,但唯有思想能使人深入水的内部,找到它的本质。即使真相沉默于水底,我也将在思想之中独立、探索,在探索之后将其捉出水面,去唤醒那些执象而求之人。以独立之思,对盲目之眼。其四
以心为眼,汇聚光芒
当时代的航船驶进莫测的水道,当聒噪的声音渐渐污染我们的视听,焦虑的空气中浮动着危言耸听,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你我是否能坚持着敢于看,敢于听,敢于梦想,敢于思考?也许眼睛所见不一定真切可靠,但心灵的尺度定能助我们摆脱混浊,看清世界。
卡夫卡有言:“在不义面前,唯有受难才使我们与世界建立良好的关联。”越是污浊不清之时,就越是需要一种独立、理性的思考,眼睛可能欺骗我们,但心灵不会。辜鸿铭曾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但你们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只有扯掉心中无形的辫子,摘去有色眼镜,以真切、实在的心灵感知去认识这个社会,以思考去甄别这个世界,才能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视觉窘境,觅得清晰透亮的社会真相。
如何坚守良知与理性,站在时代的高地上瞭望旷野与星空?那便是在睁眼观察的同时,以道义为尺,以理性为界。如马寅初在祖国沉浸在“多子多福”遐思中时“宁鸣而死”地提出了人口药方,或如索尔仁尼琴目睹苏联国家机器那习以为常的黑暗时以思想为“牛犊顶橡树”,他们即便也被那时代的黑布遮蔽双眼混淆视听,却拿起了堂·吉诃德的长枪无畏地刺破黑暗,以理性思考唤醒国人的明天。
有人说,假如黑夜如此沉沦,我们能否自遮双眼,不去听不去想?不然。虽然我们所见不一定真实可靠,但也决不能因噎废食。卡尔维诺在《烟云》中说,“只有呼吸着今天早晨这样雾蒙蒙的空气,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视野中充满迷蒙时,我们更应扩大视听,多角度、多方位地了解问题,厘清实质。托马斯曼感慨道:“那时我们还没被生活撞疼,我们还敢于看,敢于想,敢于做梦,敢于思考。”在现实的迷雾前,尤其不能失去的就是探询真相,解决问题的勇气。
毕飞宇的小说里曾有这样的情节:一把手电筒被失手扔进黑暗河水里,它的光亮就永远在沉沉的河水中坚持着。从在文革时坚守自我的顾准,到舌战群儒舍命救黄河的黄万里,甚至是“打假斗士”方舟子与“侠女墨客”龙应台,他们都是社会的光束,为时代航船的前行照亮了方向,也为普罗大众们擦亮了心灵的双眼,扫去了睫毛上的灰尘。眼睛可能欺骗我们,但心灵不会,只有坚持理性独立的思考,勇于担起时代的责任,以心灵眼,才能聚起冲破迷雾的光芒,足以充塞天地,烛照人间。其五
让理性为眼睛松绑
这是一个充满机智巧械的年代,纷繁杂沓的世相令人眼花缭乱,诚然,有人认为要相信眼睛,然而,人们常囿于视觉角度的单一而迷乱了心智,南辕北辙。因此,在人生中,我们不能在懵懂中轻信眼睛,而应用理性为我们的眼睛抚去尘埃,拓宽人生的视野。
“时间是我垂钓的溪,我喝溪水,却窥见了它清澈的底。”梭罗的感叹道破天机,若仅是用肉体的眼睛,我们又如何能理性地看待历史?若是凄惶于自己未曾看见,人生就会沦为表面现象的跑马地,看待人生,求索世界,唯有用理性的曙光为我们引路,不仅只是用眼,我们才能建立本心的眼光亟需的坐标系。莫让浮象绑架我们的眼睛。
用理性的思维而不仅是眼睛,我们才能勘破事物的真相。
柴静深谙此道,在这个迷雾缭绕的社会,她用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理智,从上海倒楼,到华南虎事件再到学术造假,她并非仅沉溺于事物的表相,而是理性分析事情的本质,扫开虚假的浮相,点评时事,一针见血,剖析热点,理性客观,以理性的目光还冰山一角一个真实面貌。
平心而论,用外在的眼睛来看待世界本无可厚非,但眼睛所及之处毕竟有限,若是纵容理性的缺席,默许心智的沉默,眼睛就会成为迷乱众人的帮凶,正如柏拉图所言:“在短暂的生命中寻找永恒。”我想,人生的永恒便贮藏在理性中,而非事物的表相。
现代观念市场中,对于社会和个人,眼睛并非主导,理性的君临才是正确之道。
“药家鑫”一案中,作为揭发的先驱,张显如今却因诽谤而被控告。静言思之,网民们仅相信看到的,而忘却了理性的重要性,竟误信了“富二代”等莫须有的标签。于是我们可见,只有视觉,没有理性,社会便会沦为情绪信笔涂鸦的画板,重拾理性,社会才会流淌善良的血液,众人之眼才会松绑。
作为具体而微的个体,我们该如何排除眼前表象的干扰?我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只因人生多样性否定了一个通法的存在。然而,有个原则是不变的,那便是人们在迷惘之际,应乞灵于自己的理性,而非仅依赖于眼睛,唯有此,人生的生机方可乍现,浮华的外相对眼睛的误导才能被抵制。让理性为眼睛松绑。
其六
慧眼还须思考相助
龙应台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抔泥土,在社会纷繁的手中搓揉成形。”的确,倘若一时偏听,一阵盲从,只观其表而不顾内里,那么人又与任由摆布的泥土何异?
双眼所见固然有其欺骗性,全盘否定是谓不智,不加判别便囊括胸中亦是愚举。慧眼,是我们必须的,而慧眼之外,我们更应让思考来相助。惟有此,方能免于如泥土般思想匮乏,任社会表象搓揉的可悲境地。
眼见之虚实,取决于自己如何思考,香港与内地骂战一起,你我纷纷站队加入。只见“蝗虫论”满天飞舞,便双眼冒火以国骂回敬。只看到孔庆东贬港人为非人动物,便将其捧为“民族英雄”。究其根本,骂战双方到底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怒而回击,还是受了眼前所见的蒙骗而随波逐流?无怪乎香港学者梁文道发文呼吁港、陆同胞要冷思考,呼吁有识之士的纠偏。
并非人人皆是火眼金睛,尤其是在此类群体性骂战中。在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下,人们极可能只因眼角余光瞟到的一句偏颇之言而丧失思考的能力,转而成为被“所见”蒙蔽的偏激之人。港、陆骂战亦是如此,见到蝗虫标语,为何不款款对唱《东方之珠》以显宽容?见到双非“孕妇”,为何不加以劝告以显人道,用思考为慧眼添花?
深谙思考之人方能做到真正的“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归真堂在讨伐声中卷土重来,申报上市。它斥责人们“只看到黑熊偶然的嚎叫”,它告诉人们“无痛取胆让黑熊很舒服”。归真堂以“利益”观物,所见的自然全是熊胆换回的黄金。而为黑熊惨状所触动,思绪
万千的我们所见的便是归真堂之市侩残暴嘴脸。故所见皆为实,关键是人们的思考方式。我们庆幸有识之士目睹黑熊惨况后的奔走相救,也对冷思考助就一双慧眼深信不疑。
王小波曾言:“生活是天籁,需要静神凝听。”这便是告诉我们,不要只因一时所见丧失理智或轻易相信,生活的百态需要凝神思考再加以回应。倘若不加思考,人便沦为龙应台口中的“泥土”,更无慧眼可言。倘若静神凝听,人便不致遭受盲目的欺骗,成为不理智的牺牲者。
慧眼还须思考相助,特别是在这么一个变幻莫测的时代,眼前所见可虚可实,一切只在自己的思考。其七
真知灼见,需亲眼所见
如今是盲目跟风的时代。手指轻动,微博便转发了。一个泄怒,万人慨之,一人不幸,万人哀之。但早在五四运动大潮中胡适便指出:“今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但仍有许多人流连于他人的见解,反刍同类人的意见。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丢弃别人带给我们的世界吧,我们需要亲眼所见,我们需要以自己为视角的真知灼见。
盲目的听从,不仅无法真切认识本质,还会带来个体意识的矮化。梁文道说:“许多人不求深思,只求思考的姿态。”的确,众人之见,未必是亲眼所见,大多只是以他人之见来享受视觉的快乐。浮躁的网民习惯群起而攻之,但未尝不是有胆识之人的附庸?偶尔兵分两路以成所谓的“思辨”,但未尝不是慢慢演替为立场之争?韩寒说自己“是个没有立场只分对错的人”,但我更希望社会有更多的韩寒从大众视野中脱离去开拓个体的独立视角,去塑造敢于自见的个体意识,正如康德所言:“有个性才是个人。”
相信自己的眼睛,有赖于善于观察与乐于发现的习惯,也需果敢的质疑。列夫·托尔斯泰从不相信纸上的社会报道,也果断放弃优渥的生活而去乡下务农,他需要以自己的眼睛去体察民生疾苦,他需要以自己的眼睛为视角去洞察人性深处。相信自己的眼睛不仅是视觉的乐趣,还会带来独到之见。陈丹青坦言下乡的日子使他有机会认识生活,从而塑造了今日别具一格的画风;牛顿的质疑也源于他相信己见而非书上之理,万有引力定律即是从眼睛到思维的完美体验。相信自己的视角,便发现一切。
而对自己所见之肯定与信任,还需独立意识的觉醒。美国《时代》杂志将年度人物奖颁予全球“示威群众”,他们相信所见之现实的独立意识象征着草根阶层的崛起与官民关系的更新;蔡元培的独立意识使他发现诸多不公后愤然辞去北大校长之职:梁漱溟的独立意识使他在亲自探访了广大乡村后以自己亲眼所见来公然质疑毛泽东。独立意识和个体觉醒为个体的视野提供了保障,为个体能脱离大众审美而追求真知灼见保驾护航。
也许有人说,眼睛是易将人欺骗,但我以为,亲眼所见才是自己所处的世界,他见永不比己见更有说服力。相信自己的眼睛,不因他者带来视觉误差,源于对个人视野的享受与个体意识的觉醒。每个人眼中都是不一样的世界,相信自己的眼睛,便有了无数不一样的世界,和而不同的看法,与无数卓尔不群的真知灼见。
第二篇:对立观点英语作文
总:对立观点型框架构造
(一)不可否认的是,____成为一个____的话题。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观点不一。有的人持赞成的观点。他们认为____。他们还认为______。
(二)然而,其他人持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____。他们认为________。
(三)我个人认为,我们不应走极端。一方面,我们应该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我们应该____________。
一、第一段框架构造
1.首句:引出话题
(1)不容否认:There is no denying the fact that
There’s no doubt in saying that
There’s no exaggeration in saying that
It is undeniable that
(2)众所周知:It’s known to us all that
It’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It’s commonly agreed that
It’s widely believed that
(3)明显的:It’s conceivable that
可想而知的 It’s obvious that It’s apparent that It’s unquestionable that
(4)成为热烈讨论的话题:sth(has been)a hotly debated topic
sth(has been)a heated discussion
has been brought into public focus.has been much controversy over the issue of
There
(5)成为流行趋势:a popular prevailing trend
变得越来越流行:gain increasing popularity
(6)引起广泛关注:which drawsarouses wide public focusattention 2.次句:人们对此看法不一
People’s opinions differ sharply on this issue.People rarely reach an absolute consensus on such a controversial issue.Attitudes towards the issue differ from person to person.3.第三句:
(1)Some hold the positive view.To begin with, they argue that(2)Furthermore, they(also)claimsay that
(3)Last but not least, they deem thatThey are in favor of *对立观点中的三点论:
(1)首先:To begin with In the first place Initially First and foremost 其次:FurthermoreIn the second placeWhat’s moreMoreover 最后:Last but not leastIn additionFinally(2)On the one hand, … On the other hand, …
For one thing…,For another… *我认为
argueclaimmaintainsaydeemthinkbelieve+that hold the viewopinion+that 初高中海量作文大全
小升初 中考满分 高考满分 高考零分
harbor the idea+that take the attitude+that point out +that *例: 1.Topic: On TV Programs of Dating
There is no denying the fact that TV Programs of Dating has been a hotly debated topic in China, which draws wide public attention.Recently, it is undeniable that there has been much controversy over the issue of TV programs of dating, which arouses wide public concern.Recently, it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the issue of TV programs of dating has been brought into public focus.2.Topic: Should Firecrackers Be Banned Some hold the positive view.To begin with, they argue that it is an ancient Chinese custom which should be preserved.(是一项中国古***俗,应该被保留下来)
Furthermore, they also claim that firecrackers make festivals and holiday occasions more colorful and entertaining for both adults and children.(为节日增添乐趣,使大人和孩子都可以享受乐趣)
Without firecrackers, festivals would become dull and cheerless.Topic: Should Firecrackers Be Banned
Those who are in favor of setting off firecrackers claim
that it is an ancient Chinese custom that should be preserved.They also argue that firecrackers make festivals and holiday occasions more colorful and entertaining for both adults and children.Without firecrackers, festivals would become cold and cheerless.3.Topic: On TV Programs of Dating(positive)Some hold the positive view.First and foremost, they believe that it has provided an open platform for the young people to get access to know different kinds of girls.Furthermore, they also claim
that TV program of Dating gives them a chance to show up and pursue their beloved ones.二、第二段框架构造
(1)Others, however, hold the opposite view have different opinions.First and foremost, they maintain that(2)What’s more, they also argue that(3)Finally, they claim that *例: 1.Topic: Should Firecrackers Be Banned
Others, however, hold the opposite view.First and foremost, they maintain that firecrackers should be banned.Furthermore, they point
out that firecrackers are responsible for fires, which destroy property, and for injuries suffered both by the people who set them off and by innocent bystanders.In addition, they also
argue that firecrackers are a waste of money and resources.2.Topic: On TV Programs of Dating(negative)
Others, however, have different opinions.To begin with, they consider dating or pursuing love is a private thing, which shouldn’t be carried out in public.What’ s more, it has bad influence on the young people, because sometimes the guests on TV dating programs show many bad morals, like attaching much importance to appearance or wealth.三、第三段框架构造:我的看法
(一)框架构造一:两手抓:从两个点总结归纳,提出看法
1.(1)Personally, I believe that we should not go to extremes.(2)As far as I am concerned,From my own perspective,(3)all the above opinions make sense.there are probably some truths in both arguments.there is truth in the arguments of these two parts.(4)Here I would like to have a balanced view.Here I would like to take a more balanced position.2.一方面,肯定A
On the one hand, …
For one thing… 3.一方面,也肯定B On the other hand, … For another… *例: 1.Topic:Should Firecrackers Be Banned
Personally, I believe that we should not go to extremes.On the one hand, we should preserve the old custom of
letting off firecrackers;on the other hand, we should make it harmless.This can be done by banning firecrackers from public places.In addition, the setting off of firecrackers should be restricted to festival days.(二)框架构造二:一边倒:从一个点总结归纳,提出看法
1.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f both sides /Taking both sides of the issue into consideration, I tend to favor/side with /support the latter/former view.2.Weighing the arguments of both sides, I am inclined to agree with the latter.3.Both sides have something right.But from my point of view,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advantages of _____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例: Topic: On TV Programs of Dating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of both sides, I tend to favor/side with/support the former view.In my personal
opinion, TV dating should not be prohibited.As long as this kind of programs are guided and supervised properly, they will function well in providing chances for the single and entertainment for the audience.
第三篇:观点分享:读北宋晏殊《解厄学》有感
观点分享:读北宋晏殊《解厄学》有感
李洛莉观点分享
我曾遇到一些烦心事,这些烦心事经常让我哭笑不得,我没有必要花费精神和力气与这些卑劣小人纠缠在一起,这就是我的个性,这些卑劣小人不断骚扰着我的生活和工作,说实在的我不是神仙,遇到那么多的事情不可能一点也不烦心,但我生性比较乐观,所以每次总是能在事情发生以后,很快就摆脱这些烦恼的纠缠了。
最近的某一天,我再次因为这些琐事烦恼的时候,正好工作又有闲让我去渡个短假,于是我想起先生离开上海的时候,因为放心不下当时晦气重重的我,专程跑书店给我买来的一本书,就是北宋晏殊的《解厄学》,这本书由马树全老师注译,我拿起这本书,一口气三天就读完了,读完之后我还真的感悟到不少人生解厄的味道,这味道渐渐帮助我平静了自己,帮助我学会如何笑看身边卑劣小人的拙劣表演。我在那领悟的瞬间突然感觉到,其实人生并没有什么解不开的厄运,如果有,那么制造这厄运给自己的就是我们自己,由此我把我的读书心得,以有感的方式记录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我也衷心祝愿那些遭遇小人和无赖,遭遇不幸和悲痛,遭遇各种厄运的人们,放宽心胸,笑看人生,坦荡做人,用宁静之心解开自己面临的厄运之缘,如果你能静心,你就能战胜一切厄运,如果你也能如我一样,从书中找到完善自我人性弱点的办法,你会和我一样笑看人生厄运的,当一个人能够笑着看自己面临的厄运时,你说他还有跨越不过去的坎吗?长期以来,我比较喜欢国学,在我的观点里始终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是一种谋略型文化,对此我和中国人民大学冷金成教授的观点是一致的,我相信:文化的深处未必是谋略,但谋略的深处一定是文化。
中国历史上,儒、道、兵、法等学派都比较关心政治,而且也比较注重权术的运用,但是不同的学派都运用了不同的谋略形成了自己的权术运用风格,它们共同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特点,经历千百年后又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谋略型文化,这种文化的演变历史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成为一个智慧民族的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儒、道、法三家是诸多酷爱国学的人学习的基本功,但是这三家的思想精髓可不是每一个学习国学的人都能轻易领悟其中深刻含义的,换句话说,中国的文化万变不离其宗,如果能够领悟到这三家的思想精核就一定能理解和运用中国的大智慧大谋略。
历史上这三家文化也很少有单独存在的时候,它们彼此融合,对塑造民族性格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冷教授认为[有许多中国人把自己的一生都花在谋划、算计别人上,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内耗。遗憾的是,谋划和算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有用,而且早已上升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为人们所称许的处世态度。它已经不是一种“术”,而是人生的“道”,已成为中国人难以改变的文化精神。一般所说的中国人善于“窝里斗”,就是由此而来。],事实上中国的智慧包含了道,也包含了术,大多数研究国学的学者都认为术只是道的表现形式,而道则是术的根本,对术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自己比较喜欢国学,但是因为工作原因至今还不能完全静心认真学习中国的精深文化,我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实现这个梦想,我是比较喜欢阳谋的,例如儒家、道家、兵家、法家都是“阳谋”学派,他们都是要求自己的道德境界在先的,随后强调人格修养,最后才是智慧和谋略,如果颠倒次序,我想可能正是“阴谋”的形成过程吧,而擅于玩弄“阴谋”的人,往往只能短暂的有所成效,但长期以来成为流芳千古、受人尊敬的人物,在我的印象中几乎没有,我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非常理解冷教授说的一段话:“权谋决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中国权智在本质上是一种至为深刻的文化,只有人的身心内外都渗透了这种文化,才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内谋谋圣、外谋谋智的境界,才能成为真正的圣、智兼备的谋略家。”,朋友们,我在这里把《解厄学》推荐给大家,希望你也能读悟出属于你自己的财富,我也希望能够对你的未来人生有所受益。
我更希望天下所有朋友,在遭遇厄运的时候,不要抱怨和逃避,因为那样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如果我们是中国文化新一代的传承者,我们就要领悟和传承古人的志向,在遇到厄运的时候,重要的是如何去解厄脱困,化不利为有利,化灾厄为吉祥。我们现代人的人性弱点中往往存在了趋利避害的心态,所以当厄运来临时,我们往往会承受不住厄运的打击,意志消沉,事实上,我在经历诸多厄运以后,我深深感觉到,厄运并不可怕,可怕的往往是我们自己对待厄运的态度,如果不幸厄运降临在我们身上时,我们可否换个角度去思考:当最坏最坏的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时,再也没有比这更坏的情况存在的时候,你不正是在这个最坏的厄运上行走的人或者正是那个在爬出厄运深坑的人吗?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可以让你害怕的呢?爬不上去,在坑里呆着,未必不可以欣赏美丽的月夜,虽然会有凄凉的感觉,但是那也是一种享受,爬上去了,一不小心又掉下去了,也许比过去的坑还要深,那就要怪你自己经验少不小心了,但是别怕,道理还是刚才的道理,再爬上来吧。
朋友,我衷心祝愿你,在读过我的感受以后,找到属于你自己的财富宝库,厄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如何面对它!
最后我想借用《解厄学》的最后一句结束我的文章:善贵诚不贵法也。我想告诉所有身处厄运中的人,“善良重在真诚,不在于方法”,古人说“君子落难而不忘行善”,如果我们在厄运中依然能够牢记这条古训,笑看人生厄运,把它当作人生中比较灰暗的一道风景,我们不停止我们前进的步伐,如果我们做到了,我们的厄运必将消失。
李洛莉
初稿2007年9月2日,完稿于2014年12月6日
第四篇:对立关系型的材料作文怎么写
对立关系型的材料作文怎么写? | 高考新材料作文从零学起 007 2015-03-08
下文为高考作文微信公开课《高考新材料作文从零学起》第7节的内容,后续课程会持续更新。本课程是一套全公益课程,全程主要以文字形式首发于本平台。
本课程主要面向2015届全国高考考生,高一高二的同学也可参与,正在亲自辅导孩子学习的学生家长也可参与,同时欢迎全国各地语文教师批评指正、共同交流探讨。
随着微信公开课往前推进,越来越多学生和家长遗憾不在厦门,没法来听徐某人的课。他们向徐某人建议,干脆开个视频课程算了,即便收费他们也愿意听。
不是徐某人不想开视频课,而是如果录播视频课程,一无好的设备支持,二无高超的剪辑技术,三无投入这些的时间和精力。如果只是找个普通的教室或者在家里,用普普通通的设备录个一镜到底的视频然后传到网上,对有完美主义情结的徐某人来说,这样的产品简直是一种耻辱。可以肯定的是,徐某人的视频课程一定会有,只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事情。下面继续讲课。
007对立关系型的材料作文怎么写? 今天,徐某人要讲一种困扰了一年又一年考生的作文题,这类作文题先给它一个名字叫做“对立关系型”的。这种作文题,给你一段材料,或者是描述两种看上去截然对立的状态与做法,或者是列举两个观点和态度完全相反的论述。比如,我们来看2014年全国各地的几道作文题:
【2014江苏卷】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青春”,有人说是不朽的,有人说是会朽的,两种论断的对立。【2014上海卷】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穿越沙漠的“自由”与“不自由”。材料还分别解释了自由和不自由的原因,这是对立型材料的升级版,且看2011年的上海卷作文题,可谓对立型材料作文的经典之作: 【2011上海卷】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两种截然相反的陈述,没有任何解释。【2014福建卷】
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提到空谷”,想到“悬崖峭壁”与想到“栈道桥梁”,这也算是对立型材料的升级版了,对立的意思可以暗藏在材料的比喻义中。【2014安徽卷】
一位表演艺术家和一位剧作家就演员改动剧本台词一事,发表了不同的意见。表演艺术家说:演员是在演戏,不是念剧本,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改动台词。
剧作家说:剧本是一剧之本,体现了作者的艺术追求;如果演员随意改动台词,就可能违背创作的原意。演员表演到底能不能改动剧本。这也是对立型材料的升级版,将两种对立的态度蕴藏在故事当中。
历年高考作文题里的此类,不胜枚举。很多考生觉得难,主要纠结的点在于:第一,两个观点,写其中一个,怕观点太绝对;两个都支持,相当于没有观点;想将对立化为“统一”操作不来。
很多老师的讲法,让这个原本其实并不是很复杂的题型变得复杂了。比如有的老师说,这类作文题,不能只写一个,另外一个也要写,可以少写一点——什么叫“少写一点”,写多少叫“少写一点”,怎样“少写一点”?还有的老师说,矛盾对立的题,一定要写得有思辨性——请问,什么叫“有思辨性”,“有思辨性”如何具体操作? 讲到这里,徐某人真想说一句,整那么复杂干嘛?既然我们都从材料里看出有对立的意思了,那为什么不可以按照这个意思来写下去呢?既然是对立的,你在支持一个的同时,是不是就已经反对另一个了呢?
我们不妨用逻辑符号来表示这种材料,假如说,材料中的一个观点或者态度用P来表示,那么另一个与之对立的就可以表示为¬P。那么,对于这种类型的作文题,最为简单粗暴的立意方法就是:支持P,反对¬P。支持一个,反对一个,这样两个是不是都写到了呢?这样讲太抽象,我们回过头来看2014年江苏卷的“青春朽与不朽”的材料。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材料的第一句态度非常明确:青春是不朽的。我们先不管为什么这样说,读懂它所表达的意思和倾向就可以了。
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第二句话批评“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的想法,认为这种想法很很傻很天真,很明显它倾向于青春是会朽的。符号表示这两则材料:
P:青春不朽 ¬P:青春会朽 该支持哪一个,反对哪一个呢?这个时候的是非判断,取决于我们对材料里这个充满暧昧的“青春”二字的解读:(1)“青春”界定为生理的青春,也就是青春岁月与时光。如果这样理解,毫无疑问,青春是一定会朽的,一切生命皆有走向衰老的一天。问题是,很多人即便理性上知道青春会朽,但是经常在潜意识里会忘记这个事实,他们虚度青春,浪费生命,纵情于声色犬马,直到青春逝去才幡然醒悟、为时晚矣。材料的第二句恰恰就是对这种人生态度的批判。
那么我们完全可以支持¬P,反对P。我们就可以这样立论:只有珍惜和把握有限的青春,在青春岁月与年华之中有所作为、有所追求,让青春的价值得以彰显,才能无悔于生命给我们的青春时光,反对虚度青春、反对一味享受青春。
我们要注意,分析材料的意思,和立论是两回事,立论是基于对材料的分析,但材料观点不等同于我们的立论。就像这里,材料的观点是青春是否不朽,不代表我们文章的观点也是这个。
观点是基于对材料意思的解读和是非辨析后最初的综合决策性的判断:我们把材料的意思解读为生理的青春是会朽的,而很多人会潜意识里认为青春不朽,进而我们提倡珍惜青春,反对虚度青春。(2)“青春”界定为青春的信念与精神,如青春的激情与叛逆,青春对未来满怀希望的信念,渴望创造与改变世界的勇气„„生理的青春固然总有衰老的一天,但这些精神与信念不会衰老也不应衰老,世界的进步与发展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用他们不朽的青春信念推动的。这应该就是对材料的第一句话的具体而精确的解读,然而很多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青春时代的激情与叛逆不再,变得圆滑与世故,苟安现状不思进取,变得得过且过、奴性十足。其实,更可怕的是,他们还会以过来人的语气,劝说那些怀有青春信念的年青人,以“青春会朽”为理由告诉他们不要折腾,不要太天真——这样解读是不是正好就是材料第二句话的意思呢?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解读,那么我们就可以支持P,反对¬P。可以立论:只有永葆青春的精神,才能超越生命盛衰的自然法则,让人生的青春得以永驻,成就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而不应;不能随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侵蚀而丧失青春的精神,避免因此沦入庸常而无所作为的人生。
第五篇:2012考研英语万能作文 两种对立事物
☆ 两种表面对立的事物或现象
谈到A和B, 没有人会感到陌生, 因为在电视、报纸、大学的讲堂和日常生活的很多角落,都有越来越多关于它们的议论。
给A和B精确而恒定的定义并非易事,因为它们的概念涉及了科学、人性、思想、经济、社会以及自然等广阔领域。
众所周知A和B是一对矛盾的事物,但对于AB之间的微妙联系以及A和B共同影响世界的原理,人们却知之甚少。
从表层和局部的视角来看,A和B是简单而纯粹的对立关系,(4选1)
(1)似乎A的存在就意味着B的消亡。
(2)似乎A的开始就意味着B的终止。
(3)似乎A的进步就意味着B的倒退。
(4)似乎A和B互为发展的障碍和制约的条件。
但通过深层和全面的分析,我们发现AB之间有着动态而复杂的联系。其一,A与B的矛盾格局并非恒定不变。虽然大部分时候,A与B间有着直接而尖锐的对 立,但所有对立总有归于缓和的一刻。其二,AB间隐含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在一般情况下,A与B总是相互抑制,但如果没有A的存在,那B也就失去了常规的意 义。其三,从本质层面,用哲学的眼光来看,A与B不过是同类社会运动的两个阶段。在足够的条件下,A与B可以相互转化。总之,我们应理性地认识A与B的关系,在充分掌握A与B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引导和利用AB的矛盾运动,以便为社会的进步创造更优的模式、倾注更强的动力。
Two apparently opposite objects or phenomena.A and B are nothing strange for us, because increasingly more argumentations about them can be found in TV programs, newspapers, university classes and many aspects of our everyday life.Since their concepts cover vast fields, such as science, humanity, ideology, economy, society and nature, A and B are never easy to be defined precisely and fixedly.While A and B are widely known as contradictory to each other,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 subtl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and B, as well as the principle that A and B influent the world jointly.From the superficial and partial point of view, A and B are simply and purely opposite.It seems that:
(1)the existence of A means the extinction of B;
(2)the beginning of A signifies the ending of B;
(3)the progress of A means the retrogression of B
(4)A and B are each other's barrier and restraint in their development.However, when analyzed more comprehensively, there is a dynamic but complicated relation between A and B.for one th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A and B is not constant.For another, there implies certain causality between A and B.Generally A and B restrict each other.But if without A, B also loses its regular significance.Still y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and their essence, A and B are merely two stages of the same social activities.When conditions favorable, A and B can mutually transform.In general, we should reasonably recognize the relation between A and B.On the basis of fully mastering the unity and utilize the contradictory movement of A and B, so that we can create a better mode and introduce striper impetus for social improvement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