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
第二组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感受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
学习本组课文,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如,节日、服饰、饮食、民居,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北京的春节(老舍)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个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zhou)。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jian)掺(chan)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nian),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xiao)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 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fan)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lu),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马的,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马、骆驼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娴(xian)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各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hu)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①,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①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指庙会结束。
旬 熬 蒜 醋 饺 翡 拌 榛 栗 筝 鞭 麦 寺 逛
1、默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感举的,可以简单写一写。
4、下面“阅读链接”中的材料是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中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阅读链接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 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能红,也就很不舒服。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桃脯、密枣沾上的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几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锅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比较的受欢迎。除夕夜,一到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梁实秋《过年》
我于是猛地想起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记忆中这个日子在老外婆手里是从凌晨三点开始的。凌晨三点外婆就赤着脚下床,然后开始佝偻着腰紧张而麻利地忙磁卡。
今天是腊月二十九。是围炉的日子,迎新送旧的日子。床擦门洗地板,要蒸桌面那样大的白糖年糕、红糖年糕、咸味年糕,要炸成缸的“炸枣”,做整盆的五香肠,还要换上新浆洗的窗帘床单,铺上雪白的台布。然后要开始热气腾腾地忙围炉的年饭。
夜幕降临时,大家便团团围坐在圆桌前。外婆开始祷告,舅舅们开始祝酒,小孩子们开始整段整段地往嘴在塞五香肠。
妈妈和老外公开始悠悠扬扬地哼起乡剧来。
于是,除夕噼里啪啦大笑着走来,又噼里啪啦大笑着离去。
——斯妤《除夕》
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比如,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浙江的越剧,四川的川剧都非常有名。下面这篇课文,讲的是藏族的传统剧种——藏戏。默读课文,想一想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特色,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7* 藏戏(马晨明)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
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
还是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讲起吧。
那时候,雅鲁藏布江上没有什么桥梁,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jiang)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shi)。于是,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一无所有的唐东杰布,招来的只有一陈哄堂大笑。
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传奇。唐东杰布在山南琼(qiong)结,认识了能歌 善舞的七位姑娘,组成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用歌舞说唱的形式,表演宗教故事、历史传说,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随磁卡雄浑的歌声响彻雪山旷野,有人献出钱财,有人布施铁块,有人送来粮食,更有大批的农民、工匠跟着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架桥工地……藏戏的种子随之洒遍了雪域高原。所到之处,人们为姑娘们俊俏的容貌、婀娜的舞姿、优美清新的唱腔赞叹不已,观众们惊叹道:莫不是阿吉拉姆①下凡跳舞吧!以后人们就将藏戏演出称为“阿吉拉姆”。①阿吉拉姆:藏语,意为仙女姐妹。就这样,身无分文的唐东杰布在雅鲁藏布江上留下了58座铁索桥,同时,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在藏戏里,身份相同的人物所戴的面具,其颜色和形状基本相同。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白色代表纯洁;
国王的面具是红色的,红色代表威严;
王纪的面具是绿色的,绿色代表柔顺;
**的面具是黄色的,黄色代表吉祥;
巫(wu)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象征两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liao)牙,以示压抑和恐怖;
村民老人的面具则用白布或黄布缝制,眼睛、嘴唇处挖一个窟窿,以示朴实敦厚。
面具运用象征、夸张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
雪山江河作背景,草原大地作背景。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bo)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观众团团围坐,所有的剧情靠“雄谢巴①”的解说和艺人们的说唱来描述。艺人们唱着、说着、跳着,在面具下演绎着各种故事。①雄谢巴:藏戏中专门的剧情介绍人,在幕间作简要介绍。
在几百年的发展中,藏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程式:开场陈说藏戏历史以招徕(lai)观众,正戏表演故事的主要部分,结尾则具有庆贺演出成功之意。
藏戏艺人的唱腔、动作丰富多彩,不一而足。不同的人物用不同的唱腔来演唱,不同的情绪有不同的舞蹈动作来表达,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戏班更是有各种风格的表演形式。观众在吃喝玩耍中看戏,一出戏演它个三五天毫不稀奇,大家随心所欲,优哉(zai)游哉,毫无倦意。
藏戏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藏戏虽然简朴,却有着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和多姿多彩的戏剧艺术一样,许多地方的民居也是特色鲜明。默读下面的课文,说说客家民居、傣家竹楼各有什么特点,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这些特点的。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在闽西南和粤(yue)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pa)”的客家民居。
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他们居住地大多在偏僻(pi)、边远的山区,为了防备盗匪的骚扰和当地人的排挤,便建造了营垒式住宅,在土中掺(chan)石灰,用糯(nuo)米饭、鸡蛋清作黏(nian)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hang)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面年的历史,经受无数次地震撼动、风雨侵蚀以及炮火攻击而安然无恙,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客爱先民崇尚圆形,认为圆形是吉祥、幸福和安宁的象征。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gua)①布局排列,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整齐划一。①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象征意义的符号,相传是伏羲所造
客家人在治家、处事、待人、立身等方面,无不体现出明显的文化特征。比如,许多房屋大门上刻着这样的正楷对联:“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楼内房间大小一模一样,他们不分贫富、贵贱,每户人家平等地分到底层至高层各一间房。各层房屋的用途惊人地统一,底层是厨房兼饭堂,二层当贮(zhu)仓,三层以上作卧室,两三百人聚居一楼,秩序井然,毫不混乱。土楼内所保留的民俗文化让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久远。
傣家竹楼
踏上傣家人居住的土地,你就走进了绿色的世界。远远望去,到处是一丛丛绿绿的凤尾竹和遮天盖地的油棕林。竹林深入不时传来鸡犬之声,那一幢幢竹楼都藏在浓绿的竹林中了。
竹楼是傣族传统的建筑形式。傣族人居住区地处亚热带,气温高,据说竹楼有利于防酷热和湿气,因此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着“多起竹楼,傍水而居”的习惯。
傣族村寨多则二三百户,少则一二十家,都由一幢幢别致的竹楼组成。村过有防护林带。每家竹楼四周,都用竹篱围着。篱内种植着各种花木果树,可谓“树满寨,花满园”。竹楼下有较大的空地作院子。每幢竹楼呈正方形,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牲口、堆柴禾。竹楼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屋内横梁穿柱,有的横梁上雕刻着花纹。离地七八尺处铺楼板或竹篾(mie),将楼房隔为两层。以前屋顶用茅(mao)草编织的草排或木片覆盖,近年来大都改为瓦顶。
如果你到傣家做客,走进竹篱,登上梯子,便来到屋外的走廊。进门,是一间宽大的堂屋,中间铺着一大块竹席,这是全家人活动的中心,也是招待客人的地方。两侧是用木板或竹篾隔成的卧室,外人是不能入内的。傣家竹楼建筑结构一般比较简单,但十分宽敞,别致美观。室内通风也很好,坐在室内,只觉清风徐来,花果飘香。
建造竹楼,是傣家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按照传统习俗,先要选好地方,打好地基,再立柱架梁。一幢竹楼最主要的是中柱。中柱一般是8根。选择中柱是件严肃而隆重的事情。中柱从山上运进村寨时,大家都前去迎接,并泼水祝福。傣族还有个风俗:一家盖房中,全村帮忙。新楼落成时,还要举行“架竹楼”仪式。这时候,全寨子的人蜂拥而至,喜气洋洋,像过节一般热闹。同时还要请“赞哈”①唱“贺新房”的曲子,据说这样才能吉祥、平安,家道兴旺。①赞哈:在傣语中是民间歌手的意思。
提起维吾尔族,我们眼前便会浮现出他们载歌载舞的情景。其实,除了能歌善舞维吾尔族还有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读读下面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和田维吾尔人的哪些特点,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9*和田的维吾尔(权鹏飞)
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和乐观。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忽闻一限马车飞奔、铜铃丁冬,车上一个汉子嘶(si)着沙哑的嗓子在迎风引吭(hang)。马车远去,风中的歌声仍在夜空中渺(miao)渺回荡……虽然我听不懂他在唱什么,但在这样的夜里竟能听到如此热烈激昂的歌唱,我不由得惊奇进而肃然起敬了。
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象那黄灿灿、香喷喷的烤肉是在土堡似的土馕(nang)坑时里烤熟的!维吾尔牧人还喜欢吃沙土灰里烧出的“库乃其”。他们先在沙土地里挖个坑,捡来一些干胡杨在沙坑里燃起一堆火,火灭之后,就把包肉的面饼埋在火灰中烤熟 即食。据说,吃了这种“库乃其”,一天不吃饭也浑身有劲儿。
有些维吾尔老乡喜欢把洗过的衣服直接摊铺在沙漠上晾晒。远远望去,那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衣服,像一幅巨大的抽象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穿了这种带有大地和太阳气味的衣服,也许会更有精气神吧。
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他们天生爱花。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巴扎①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的绣花“都帕”②,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③,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ye)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①巴扎:维吾尔语,集贸市场的意思。②都帕:订婚时戴的帽子。
维吾尔姑娘更是漂亮得叫人不敢正视。密密的眼帘,深邃(sui)的眼睛,妩(wu)媚的笑容,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那里的小伙子,热情俊郎,浪漫风趣。维吾尔的姑娘小伙不单漂亮,能歌善舞也是出了名的。没有歌舞,维吾尔人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歌舞从来不受人员、场地和时间的限制,不论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想跳就跳。
和田维吾尔聚餐形式花样繁多,规格不限,有时给巴朗子④起个名字、施个礼,甚至耳朵要扎个眼,亲朋好友都要聚餐唱歌跳舞,以示庆贺。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③艾得来斯:新疆出产的一种绸,以色彩鲜艳著称。④巴朗子:男孩子。
豁(huo)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词语盘点
读读写写
腊月 初旬 展览 蒜瓣 饺子 翡翠 榛子 栗子 爆竹 风筝 预备 彩排 鞭炮 截然 寺院 彩绘 杂拌儿 麦芽糖 逛庙会 走马灯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张灯结彩 读读写写
剧种 面具 激流 发誓 旷野 布施 鼻祖 柔顺 压抑 夸张 描述 演绎 布局 和睦 酷热 激昂 抽象 韵味 哄堂大笑
能歌善舞 别无所求 蜂拥而至 铺天盖地 肃然起敬 美不胜收
口语交际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你对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是否有了更多的了解?请你将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 一篇习作。可以写节日习俗,也可以写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还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的,也可以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到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
写完后先在小组里交流。要抓住所写民俗的特点,尽量讲清楚自己习作的内容,耐心解答同学的提问,倾听同学的意见,然后推选代表到全班汇报。再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如果有条件,可以将全班同学的习作集中在一起,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并给作品集起个醒目的标题。
交流平台
小林:这组课文真有意思,让我了解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
小东:我通过阅读课外书、向长辈调查了解,也知道了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像蒙古族的那达慕,藏族的雪顿节,西南地区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等的火把节……
小林:我觉得这组课文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例如《北京的春节》,有的部分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有的部分则一笔带过。这样写对突出民俗特点很有好处。小东:让我们就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和本组课文的写法,作进一步的交流吧!日积月累
元日(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趣味语文
唐朝大诗人杜牧写过一首题为《清明》的绝句,原诗是: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上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有人只发动了一下标点符号,竟把它变成一首绝妙的小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特意,遥指杏花村。如果将标点再作改动,这首诗还可以变成一出精致的小短剧:
[时间:清明时节。][布景:雨纷纷。][地点: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于标点符号的不同,一首诗竟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多么有趣呀!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 教案
第二组 民俗风情
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编写的。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各具特色的民居》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和田的维吾尔》介绍了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性格特征及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学生也对中华民风民俗有些了解,学习每篇课文时,要指导学生认真做好笔记或制作卡片,总结从课文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加强学科间的整合 单元目标:
1、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能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2、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能体会并说出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3、交流搜集民俗资料的方法,交流课文的写作特点,积累反映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名篇,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激发探究不同文化的兴趣。课标分析:
1、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的意思及表达效果。
2、在阅读中揣摩表达顺序、表达方法,敢于质疑。
3、会搜集信息扩展阅读面。(高段)重点
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难点
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单元课时分配:
6、北京的春节 2学时
7、藏戏 1学时
8、各具特色的民居 1学时
9、和田的维吾尔 1学时 口语交际习作二 3学时 回顾拓展二 1学时 合计 9学时北京的春节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结合课文的学习开展调查活动,去了解节日、服饰、饮食、民居等方面的民风民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课标分析: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的意思及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表达顺序、表达方法,敢于质疑。
学情分析:品德与社会学科中,学生也对中华民风民俗有些了解,刚过完春节学生有充足的春节话题,利于学生进入年的氛围。
二、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初二满街走。)说说你的感受。
3.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文中大人、小孩的快乐。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灯的数量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灯的种类多:“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还有„)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第一段落采用了反话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年的忙碌与热闹,将各种风俗习惯融于其中。第二段则以较浓的抒情色彩写出的喜庆与热闹的气氛。)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过年,讲究的就是热闹、火爆、祥和。这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的心愿去辞旧迎新。但年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的观看。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7* 藏戏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藏戏的形成及其特色, 体会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藏族的文化。
课标分析: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的意思及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表达顺序、表达方法,敢于质疑。
学情分析:
西藏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是学生兴趣盎然的保证。所以讲课时要多出示有关的多彩的图片。
二、教学重点
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伴奏;复杂到每个角色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
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藏戏 没有舞台
传奇来历: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8* 各具特色的民居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积累“奇葩、安然无恙、和睦”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说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
课标分析: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的意思及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表达顺序、表达方法,敢于质疑。
学情分析:
不同地区的特色民居独具特色是学生兴趣盎然的保证。所以讲课时要多出示有关的多彩的图片。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的特点,学习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关于各地民居的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艺术形式上百花盛开,在民居上也是各有特色。看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播放课件:如上海石库门、西藏民居、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房子,真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参观领略一番。(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有着怎样的特点,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由通读全文,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在书上标记一下。
2.出示词语认读:
闽西 南粤 东北 奇葩 骚扰 夯筑 竹篾 布局 均匀 风雨侵蚀 安然无恙
和睦相处 勤俭持家 秩序井然 遮天盖地 清风徐来 蜂拥而来 家道兴旺
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多起竹楼,傍水而居树满寨,花满园
三、了解民居特点
1.默读课文,按表格要求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客家民居
位 置
作 用
材 料
结 构
文化特征
2.完成填空后小组交流,共同完成表格填空
客家民居
位 置 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
作 用 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材 料 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
结 构 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
文化特征 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
3.全班交流,了解客家民居的特点。
四、深读探究,感知表达特点
1.自由读《客家民居》部分,思考是围绕哪段话来写的?(画出中心段落:第一自然段)
2.读第二自然段,客家民居“奇”在何处?指名说,互相补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
3.作者用了哪些方法对民居的特点进行说明的,有什么好处?(列数字-通过厚1米、高15米以上,三至六层,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这些具体的数字,使人准确地了解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打比方-房屋如橘瓣状排列,生动地写出了民居独特的造型。)
4.同桌商议,并参考文中插图,画一画客家民居的俯瞰图。(教师出示八卦图,请学生参考比较。)
五、客家民居中,体现了哪些中华传统文化?(勤俭持家、和睦相处、平等互助等)
六、自读《傣家竹楼》部分
1.自己设计一张表格,了解傣家竹楼的特点。
2.创设情境,运用方法,介绍傣家竹楼。(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
3.评议
七、拓展阅读:这篇文章在介绍永定土楼的特点时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近五六年来,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以千计的专家、学者慕名前往闽西永定县,参观考察被称赞为“中国古建筑奇葩”的闽西土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汉斯·安德烈先生参观了土楼后赞美道:“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永定土楼,特别是圆形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精巧的结构,独特的风格扬名于世。优美而壮观的永定圆楼,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有如从地下冒出来的自然生长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环形的屋顶飘浮在烟雾中。
仅以永定县苦竹乡井头村的深远楼为例,楼里三圈,直径80米,周长250米。外圈四层,房子260间;中圈二层,房子60间;里圈一层,房子8间。共有房子328间,里头住毒害80户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钢筋,一包水泥,一块砖石,全以一担担黄土堆积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终完好如新。
永定圆楼由于土墙环拱,又能保暖隔热,冬暖夏凉,易于防卫,便于管理。
闽西土楼为什么能历久不毁,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一个奇葩呢?控其奥秘,原来它以黄土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掺少量红糖、糯米和木屑、竹条等,经过反复揉打、研舂、碾压,然后夯打土墙,并以木料为梁呆,瓦片为顶盖,因而异常坚实牢固。
板书设计:
各具特色的民居
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
世界民居奇葩 和田的维吾尔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读记记“惊恐、恶劣、深邃、铺天盖地、迎风引吭、肃然起敬、形态各异、随风摇曳、美不胜收、载歌载舞、豁达乐观”等词语。
2、积累语言,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领悟表达方法。过程与方法:
1.教学这篇略读课文。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在地图上找到新疆及和田地区的位置,搜集有关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文字、图片资料,还可以搜集其他民族饶有趣味的风俗,在教学过程中交流。为了让学生对维吾尔族有更多兴趣了解,可以先从学生比较了解的阿凡提故事讲起,并告诉学生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人智慧的化身。
2.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认真读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学习时,要引导学生读熟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和田维吾尔族的,写了哪些特点,体会作者对和田维吾尔族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3.在感悟和理解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说一说感兴趣的原因,从而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领悟表达方法,提高欣赏和评价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和田维吾尔族的民俗特点,感受维吾尔族人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
1.学习并积累“酷热、铺天盖地、美不胜收”等词语和生动的句子。
2.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课标分析: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的意思及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表达顺序、表达方法,敢于质疑。
学情分析:
和田的维吾尔人的豪气与乐观与地域翁风情联系紧密,所以讲课时要多出示有关的多彩的图片。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感受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的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欣赏动漫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说说对维吾尔族的了解。(如能歌善舞、热情、漂亮等)
2.对维吾尔族除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些,还有着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现在,我们就走进和田的维吾尔。(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说一说你了解到了维吾尔族哪些风俗习惯。(如,日常食品馕、烤肉和“库乃其”都是在沙土坑中烤制成的;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晒干;天生爱花;能歌善舞等。)
2.快速浏览,画出能够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或精神的语句。(六年前的一个夜晚,我感受了和田维吾尔人特有的豪气与乐观;和田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令人惊叹;和田地处大漠边缘,那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扼杀维吾尔人爱美的天性;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
3.讨论:最能集中反应和田维吾尔人性格的是哪一句?(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板书:苦甜)
三、深读品悟,感受地域与民族风情
1.默读课文,结合画出的句子,与小组同学交流:和田维吾尔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理解,大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随机指导。
(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
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
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
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
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
(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
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
(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四、提升认识,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句子的理解,“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纵使生活再苦,感觉也是甜的。”(生活在沙漠中的和田维吾尔人,物质条件虽然很差,但是他们有豁达、乐观的品性;他们热爱生活,善于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所以无论生活有多苦,他们仍感觉是甜的。)
2.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地域风情和民族风俗的?(全文和每段都有中心句子,使文章脉络清晰,易于把握;描写细腻,语言优美。)
3.选择你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或语段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和田的维吾尔
苦→甜
热爱生活
口语交际·习作二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
过程与方法:
(1)指导选材。
将你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想一想哪方面的民俗自己最感兴趣、积累的素材最丰富,哪些内容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好材料,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2)明确要求。
一要民俗特点突出,二要内容具体,三要语句通顺。(3)指导构思。
仔细回顾从本单元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结合自己的选材想一想: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才能凸现所写民俗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上网了解各地自己感兴趣的民风民俗,或者调查本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有关的图片。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回顾课文,激发兴趣
1.“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说一说从《北京的春节》《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和田的维吾尔》中,了解到了哪些民风民俗。
2.民风民俗,是与民族文化有关的风俗习惯,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展示图片,向同学们介绍某种民风民俗。
二、畅所欲言,感受各地民风民俗
1.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对课外阅读、调查、上网查找、亲身经历等所了解的民俗进行交流。(如,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乞巧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春节等;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
(2)交流要求:认真倾听别人介绍了的民风民俗有什么特点,是怎样介绍的;提出感兴趣的问题,介绍的同学要耐心回答;推选代表,介绍本组最有特色的民风民俗,商议怎样介绍才能给全班同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要做到善于组织和利用手中的材料,说得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条理清晰等。)
2.各组推选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民风民俗发布会
1.各组推选代表参加民风民俗发布会,确定发言顺序。
2.明确发布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要讲清楚某种民风民俗的特点。
(2)讲完后回答同学们的提问。
(3)对某种民风民俗感兴趣并有所了解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评选最佳发言人:共同讨论哪位发言人介绍的民风民俗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口齿清晰,态度大方,解答耐心细致;条理清楚,民风民俗特点突出,运用本组所学的一些表达方法。
4.引导大家总结:我国有56个民族,疆域广阔,民风民俗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吃穿住行,礼仪、姓氏、节日、工艺品,处处有历史文化的积淀。建议同学们课下浏览“国家文化网--民风民俗”和“央视国际网--国家地理-民风民俗”,去领略更多的民族风情。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激发习作兴趣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了解到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有的让我们感到新奇,有的让我们感到有趣,还有的让我们赞叹。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定写自己所想要介绍的民风民俗。可以是课外阅读时知道,也可以是通过调查访问了解的,还可以是在别的地方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的,或者是在口语交际课中听到的。
二、确定思路,回顾写法
1.你最想介绍的哪种民风民俗?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课上听到的和自己在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明确自己要写的内容。
2.回忆本组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3.回忆口语交际课中评为“最佳发言人”的同学采取了哪些方法来介绍民风民俗的。
4.说说你能借鉴的一些写法。
三、指导学生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读,认真修改。
2.小组内听读,结合口语交际课上介绍过的,说说在作文上有什么进步,并提出修改建议。
二、全班评议
1.各组推荐或同学自荐交流欣赏优秀习作。
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是否突出民俗特点,是否清楚具体等,来进行表达上的评议。并提出修改建议。根据大家提出的建议,对习作进行修改完善。
三、形成作品集
1.请小组同学或自己的好朋友为自己的习作写一写评语。
2.将全班学生的习作装订成集,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共同商议起个醒目的题目。
回顾·拓展二
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要引导学生交流以下内容:一是通过阅读课外书和向长辈调查了解到的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二是本组课文的表达方法及其他方面的收获。
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阅读“交流平台”中的对话,理解对话的意思。然后要紧密地结合本组课文展开交流。第一个交流的内容即本组专题──民风民俗,要引导学生结合四篇课文和课外搜集的资料,交流不同地区的节日风俗和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在交流时,还可借助一些图文资料,加深印象,领悟其文化内涵。第二个交流的内容是四篇课文的表达特点。老师应有意识地在每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基础上,发现和梳理表达方法。在此次交流过程中,要结合具体课文内容加以体会,并鼓励学生在今后习作中尝试运用。
教师要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贯穿在以后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还要延伸到课外,与学生的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进行佳作赏析,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
日积月累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了两首古诗:宋代王安石的《元日》和唐代皮日休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一首写元旦,一首写中秋节,两首诗与本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有紧密的联系。目的是拓展课文内容,感知不同文体表达节日风俗的方法和语言特点,继续增加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积累。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通读顺,教师相机指导。对于诗的意思,学生只要粗知大意即可,不要求串讲。最后鼓励学生熟读成诵。
趣味语文
本次“趣味语文”编排的材料,是三种文体的变化,阅读后既感到有趣,又能领悟到标点符号的妙用。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清明》,标点符号略作改动,竟变成一首绝妙的小令,标点符号再作改动,又变成一出精致的小短剧。而且文体变了,基本意思不变。可见标点符号的作用真是神奇。
教学时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再说说自己的理解,有趣之处在哪里,然后说说体会到什么,最后交流自己了解和搜集到的其他趣味语文的材料(或关于标点符号故事的材料),老师相机补充材料。如:
有一次足球比赛,是上海队和广东队对垒。比赛结果一出来,有一位记者便连夜赶写了一篇新闻报道,并且用了一个醒目的标题“上海队大败广东队得了冠军”。结果,有的读者说是上海队胜了,有的读者说是广东队胜了。你知道他们分别是怎么断句的吗?
第三篇: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请认真地读拼音,端正地写词语。(6分)
fěi cuì zhǎn lǎn línɡ qī bā suì wàn xiànɡ ɡēnɡ xīn
()()()()
吭()
二、请按一定的顺序把下面的词语重新排列。(4分)
1、端午节 春节 重阳节 清明节 除夕 中秋节
2、叔父 爸爸 伯父 祖父 哥哥
三、请找出错别字划上“ ”,改正后写进括号里。(4分)
锋拥而至()肃然启敬()扑实敦厚()美不盛收()
拾金不味()洪堂大笑()夸夸其淡()语重深长()
1、选出句序对调后意思不变的一项。()(1分)
A、人不犯我,我不犯人。B、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不犯人,人不犯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C、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D、艳若桃李,冷若冰霜
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冷若冰霜,艳若桃李
四、请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6分)
1、“,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 这是宋代诗人 写的《 》。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的哪些习俗?
2、“,应是嫦娥掷与人。”这是唐代诗人 写的《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这句诗的意思是
五、请依要求改写句子。(6分)人们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
改为反问句:
改为“被”字句:天真冷呀,孩子们穿着棉衣和手套在街上燃放鞭炮。
修改病句:
8、下面九句话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⑴每天吃过晚饭,他便开始抄书。
⑵他就上山砍柴,把柴卖了买文具,又用木柴代替灯油。
⑶他抄书的范围很大,历史、哲学、医学、化学各方面的书都抄。
⑷晋代人葛洪,从小热爱学习,但家里很穷,无书可读。
⑸后来,他终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在医学、化学方面也有贡献。
⑹可是,有时书借来后还来不及仔细读就要归还了。
⑺他只好背上空箱子,到处去借。
⑻而要抄书,一是没有笔墨纸张,二是白天要劳动。
⑼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书抄下来。
A、⑷⑺⑹⑼⑻⑵⑴⑶⑸ B、⑷⑹⑺⑻⑼⑵⑴⑶⑸
C、⑷⑺⑹⑼⑻⑴⑵⑶⑸ D、⑷⑺⑹⑻⑼⑶⑴⑵⑸
六、给下面两句话分别加上标点,使每句话都能表示两种相反意思。(4分)
1、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
⑴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
2、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
⑴_____________ ⑵______________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生活再苦,感觉()甜的。这表现在沙尘暴的夜晚(),恶劣的环境中仍然()()()。
2、泱泱华夏,盛开着56朵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许多地方的民居特色鲜明,如客家的(),傣家的(),北京的(),蒙古的(),土家族的()。各地的艺术也是特色鲜明,如藏戏戴着()演出,而且(),()也不成问题。咱们四川的川戏的绝活()、()、()也是家喻户晓。安徽的(),河南的()浙江的()都很出名。各地的节日风俗百花齐放,如()族的()节,()族的()节,()族的()节。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4分)
(一)课文片断(6分)
(二)阅读短文《正月十五棒棒会》后回答问题。(18分)
正月十五棒棒会,是家乡纳西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据说棒棒会是交流竹木农具的盛会。热闹非凡,地方特色很浓。
今年的正月十五,一大早我就跟着妈妈去逛街。只见街头巷尾满是人,满是棒,满是花。我一头扎进人群里,好奇地东张西望。人们穿着传统的节日盛装,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在各种摊前细细地欣赏着、寻找着自己所爱之物。
来到新街一带,好个棍棒的世界呀!长棍、短棒,粗中带细,细中有粗,扁的方的,长的短的,应有尽有;摊内有摊,摊外有摊,热闹极了。听妈妈说,正月十五是春节的结束,也是春播的开始,家中炊具、农具,哪一样也离不开棍棒。这不,满街的人有谁不在看棒,摸摸这根,看看滑不滑;压压那根,试试硬不硬;瞄瞄它,瞧瞧直不直;掂掂它,估估中不中。少的拿着两三根,多的扛着一大捆。笑着,走着,继续朝前张望着……
家乡古老的棒棒会,在党的民族自治政策的春风沐浴下,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活力。
1、“逛”字音序是(),音节是(),部首是()。除了文中的“逛街”,我还可以用“逛”字组成另外的词语:()。(2分)
2、文中我最喜欢的四字词语是:、、、(4分)
3、请用“ ”划出两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并写出喜欢的原因。(4分)
4、人们是怎样仔细挑选棒的?请摘抄有关句子。(1分)
5、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
(4分)
6、请写出你所知道的本地的一些传统节日的风俗。(3分)
第三部分:习作(40%)
(一)小练笔。(5分)
过年的时候,许多同学都收到了不少压岁钱。有人拿了钱去买烟花、爆竹玩。请结合当前我镇禁燃烟花爆竹的规定,谈谈你的看法。(80—100字)
2)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练习题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看拼音写词语。(5分)
zhàn lán xuán ɡuà qīnɡ yínɡ línɡ tīnɡ qiè ér bù shě
()()()()()
1、学校植树时,李景负责提水,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
2、秋天的天空晴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学校组织我们去秋游。()
3、新的一年又开始了,柳树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4、小伟对待学习真是有恒心,有毅力,这次语文测验终于考到了全班第一名。()
三、写出下列繁体字相对应的简化字。(6分)
響聲()襲擊()憂傷()
嚴肅()負責()賠償()
四、根据词语的不同意思分别造句。(4分)
1、牢靠 ①坚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稳妥可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鲜 ①食物没有变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空气经常流通,不含杂类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我们一起来巩固一下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吧,请填空。(11分)
1、草长莺飞二月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入菜花无处寻。
3、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春天,海水变得______________。微波泛起,一道道白色的浪花,从北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刚一触摸到岸边的礁石、沙滩,又______________退了回去,然后又扑上来,像个___________________。夏日烟台的海常常_______________,宛如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到立秋这天,海水立刻变得_______________,天空也显得格外明朗,较之昨日,空气中立刻就有了_______________。(《烟台的海》)
六、自学古诗《书湖阴先生壁》,结合注释,写出诗句大意。(6分)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①湖阴先生:作者在南京的朋友。②畦(qí):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的田地。③排闼(tà):开门。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34分)
三峡之秋
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到秋天,它们绿得发黑;而那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又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峡外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去得特别迟。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犹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终于来了。渔火,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的光晕,长江仿佛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青光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1、给下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3分)
累累(lěi léi)的果实 显露(lòu lù)起初(chū cū)
2、短文中使用了许多描写色彩的词语,请找出四个。(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句子,写出下划线词语的近义词。(5分)
(1)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
(2)累累的果实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
(3)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4、文中第3、4、5自然段中加下划线的三个词分别指什么。(6分)
(1)“它”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它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空。(4+8=12分)
(1)作者写了__________这一天三峡的景色,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是按_________顺序描写景物的,文章把早晨三峡的特点概括为__________,把中午三峡的特点概括为__________,写三峡黄昏特色时突出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4分)
(1)“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这句话意思是()
① 月亮出现的时间不确定,估计不准。
② 山太高,挡住了月亮,看见时,它和山崖贴得那样近。
③ 作者一时没有注意看,月亮很快便升到了山顶。
(2)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这是因为()
① 长江到这里便窄了,像小溪一样。
② 长江平缓流淌像小溪一样。
③ 长江两边都是黑色的山崖的倒影,只剩江心是光亮的,像一条小溪。
八、习作(30分)
祖国的山河十分壮丽,你一定游览过一些地方,有过深切的感受,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介绍一下你去过的某个地方吧。当然,如果你愿意,也可以介绍你身边的地方。
附加题:(3分)
你会填这些带数字的成语吗?
一()()()二()()()三()()()
四()()()五()()()六()()()
第四篇: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读拼音,写词语。
qīnɡshuǎnɡyínyǒnɡzhuīsuímànyóu
()()()()
tǐnɡbáyǎnzòuyìwèishēnchánɡ
()()()
二、区别字组词。
府()巷()暴()夹()
俯()港()瀑()侠()
俏()烘()蕴()峪()
梢()哄()韵()欲()
三、连一连。
挺拔的纹理清凉的彩衣
精致的身躯俏丽的山泉
柔软的额头僻静的音韵
高高的手指优美的小路
四、照样子用带点的词语写句子。
1、城里戴眼镜的姑娘,一边攀缘,一边大嚼着煮熟的玉米棒;年过花甲的老人,在石块间踹来跳去,温习着儿时的功课。
2、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
五、把下列各句运用的修辞方法填在括号里。
反问比喻拟人夸张设问排比
1、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2、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3、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6、我们会忘记母校吗?不,永远不会。()
六、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落红不是无情物。
2、,每于寒尽觉春生。
3、此夜曲中闻折柳。
4、,此花开尽更无花。
七、阅读选段,回答问题。
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及此看到了林场,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一手砍,一手栽。我们()取宝,()作科学研究,使林海()能够万古长青,()可以综合利用。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1、联系上下文,说说带点词语的意思。
(1)碧:
(2)及至:
(3)兴国安邦:
2、在文中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3、把下面的句子换成另一种形式写下来,不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
4、仔细读读这两段,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的?
八、写作。
请你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你可以把自己当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和交流的,想象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并融入自己的感觉写下来。题目自拟。
部分答案:
一、清爽吟咏追随漫游挺拔演奏意味深长
二、政府巷口暴力夹子俏丽烘干蕴藏马兰峪
俯冲海港瀑布侠客树梢哄骗音韵欲望
三、挺拔的纹理清凉的彩衣
精致的身躯俏丽的山泉
柔软的额头僻静的音韵
高高的手指优美的小路
四、1、我一边听音乐,一边跳舞。
2、上课了,同学们都在全神贯注地听讲。
五、1、比喻、拟人
2、反问
3、反问
4、排比、比喻
5、夸张
6、设问
六、1、化作春泥更护花
2、造物无言却有情
3、何人不起故园情
4、不是花中偏爱菊
七、1、(1)碧:青绿
(2)及至:等到。
(3)兴国安邦:使国家兴盛安定。
2、不仅……也……不但……而且……
3、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
4、大兴安岭不但景物可供观赏,还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源,而人们不仅仅伐木取材,而且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
第五篇: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六组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
温家小学 马秀芹
[教材分析] 当我们开始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学生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离开小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孩子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中,发生过多少令人激动、喜悦、忧愁和伤心的事;这六年,是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是师生共同的需求。这次综合性学习就是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让学生回忆美好的小学生活,互相激励,继续前进。
“难忘小学生活”分成“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可以激起对六年小学生活的回忆,激发对老师、同学和学校的感情,同时在写讲演稿、给母校老师写信、临别赠言等方面得到借鉴和启发。开展活动的材料不止于此,学生可以自己去搜集,教师也可以再提供一些。在五六年级,学生已开展过三次这种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综合性学习,也具备了一些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特征,抓好策划、活动、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使这次综合性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成为学生难忘的回忆。
本单元“难忘小学生活”,将以“向母校、师友告别”的形式,从“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两大板块入手,开展综合性学习。第一个板块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生活;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为母校做点事,写倡议书、建议书、互赠留言。其具体内容如下:“难忘小学生活”活动计划,“成长足迹”板块有:《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忘不了的笑声》、《作文上的红双圈》、《我的启蒙老师》写作指导、制作班级纪念册;“依依惜别”板块包括:《给老师的一封信》写作指导、《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给校长的建议》、《同学录》及《毕业赠言》、“难忘小学生活”学习成果汇报等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怀念,对母校、对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2.回顾个人和集体的成长经历,懂得成长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
3.用多种形式表达对老师和同学、对母校依依不舍的感情,并立下美好的志向。
4.会写临别赠言、简单的倡议书、建议书和演讲稿。(选做)5.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与同学一起组织策划联欢活动。(选做)[学情分析] 经过六年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同学情,学生即将离开他们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必定有些依依不舍,在这时候进行综合性学习,正好满足了学生情感上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老师根据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引导学生,让学生懂得成长不仅需要自己的努力,也离不开学校的关怀、老师的教导和同学的帮助。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时间] “难忘小学学习生活”活动计划 1课时 “成长足迹”板块
《难忘的启蒙》 1课时 《老师领进门》 1课时 《新来的王老师》 1课时 《忘不了的笑声》 1课时 《作文上的红双圈》 1课时 《我的启蒙老师》写作指导 1课时 制作班级纪念册 2课时 “依依惜别”板块
《给老师的一封信》 1课时 《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1课时 《给校长的建议》 1课时 《同学录》和《毕业赠言》 1课时 “难忘小学生活”学习成果汇报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 成长足迹
一、认真读“阅读材料”中的5篇文章,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鹅怀念,对母校、老师、对同学的感情。
1.自读课文,想想作者通过哪些具体事例再现老师的品格?同学之间的情谊的?
2.每一课的侧重点是什么?
二、难忘的回忆:
1.说:想想在小学生活里,曾经发生过哪些让你难忘的人或事?。勾起回忆,引起共鸣。
2.写:难忘的小学生活 难忘的老师 难忘的同学 难忘的一节课 难忘的一次活动 难忘的运动会 难忘的„„ “班级纪念册”
一、教学要求
1.通过制作“班级纪念册”,培养学生热爱母校、珍惜同学情谊的思想感情,培育团队精神。
2.以生活为本位,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选取作文材料;开拓思路,使他们体会到:同一题材,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写出不同的作文。
3.说写结合,完成两篇作文:(1)介绍照片中的“我”;
(2)为同学的照片写一份说明(照片中的“他”)。
二、教学安排
1.导语。
六年的小学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难忘的。让每一个都把那些珍贵的回忆留住,那不仅是对过去日子的美好回忆,也将是对未来学习生活的激励,许多年后,当一个个同学长大成才,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的时候,班级纪念册将永远连接着小学老师和同学的情谊。
2.讨论“班级纪念册”的内容和形式。发挥每一个同学的聪明才智,确定栏目。3.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带这张照片来?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先想一想,谁愿意说说?
讲评重点:有无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板书: 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清楚 4.练习。5.大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得较好? 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介绍各自的特点。6.当堂习作。7.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8.小结。
第二板块 依依惜别
一、认真读“阅读材料”内容,明确赠言的主要目的及内容。复习建议书和倡议书的格式及内容。
二、学生说说写临别赠言的目的是什么?
三、学生写《毕业赠言》,可在同学录上写,也可自制卡片写。要求短小精悍,情真意切,根据老师和同学的特点写。写好后交流,评一评谁写的最有个性,最风趣,的最幽默最有文采。
四、为母校做点事。可以把对学校的各种建议写成建议书。或写倡议书,号召全体同学为母校做一些事,出一点力。
五、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1.提前一周开讨论会进行策划,2.选好主题,排好节目单,分配任务。(1)提出了今天的主要话题:“孩子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这么多节目,活动的时候,谁先谁后?该怎么决定?你的理由是什么?”
(2)排好了节目单,还缺少什么?当然是联欢会的主题喽。来看看孩子们自己取的题目:
(3)“那么,谁来写晚会的串词呢?”
(4)“这次活动,我们也欢迎其他班级的同学前来观摩。谁愿意向别人介绍我们这次活动,设计一张海报,吸引他们前来观摩?”
(5)“这一期的班报,打算把这个活动报道一下,报道稿由谁负责写呢?”(6)活动之后,写了活动体会。
第一课时:制定计划 课时数1 “难忘小学生 活”活动计划
[教学目标] 浏览整组教材,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制定活动计划。[教学设计]
一、揭示主题,激发兴趣。
1.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我们即将告别美丽的校园,告别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带着依依不舍的深情,走进新的学校,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临近毕业之时,你想到了什么?你想做些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在第六组的学习中一起去回味难忘的小学生活吧!
2、师生共同回忆上学期 进行过的“轻叩诗歌的大门“的综合性学习的经历吧!
(1)历数开展过的活动,(2)说说在活动中让你感觉最快乐和最难忘的事。(3)谈谈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事项。
(4)谈谈你对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期待,或者说说你希望在这次活动中能开展哪些活动。
二、浏览教材,交流感受。
1.快速自由浏览整组教材,感兴趣的对方可以读仔细一些。2.交流浏览后的感受。(1)浏览了教材,你知道了什么?(2)你产生了哪些困惑或疑问?
(3)你认为这次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三、合作讨论,制定活动计划。
1.指导: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要做好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制定活动计划。有了好的活动计划,就为活动的成功奠定了基础。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在制定综合性学习计划时有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制定好的计划的要求,教师相机强调:
(1)自由组成小组,(2)讨论活动内容,(3)制定活动计划,(4)活动计划包括:活动时间、活动内容、参加人员、分工情况等,(5)活动结束后要展示活动成果。
提示:为了更好地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课本中特向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请大家看教材123、135页。
2.学生自由读123、135页的“活动建议”,思考以下问题:
(1)从活动建议中,你知道了什么?
(2)哪些建议要特别注意? 3.明确建议,突出活动主题。(1)指名读“活动建议”。(2)指名汇报读懂了哪些要求。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提示:围绕“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可以有选择地开展哪些活动,如何开展这些活动。
4.总结这次综合性学习开展的活动有:(1)读“阅读材料”中的文章。
(2)回忆和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3)搜集个人和集体“成长的足迹”,写写小学生中难忘的、或活动。(4)制作班级纪念册。(5)为老师和同学写临别赠言。
(6)为母校做点事,留作纪念。(写建议书、倡议书等)
5、学生自由分组,讨论活动计划。
四、交流计划,取长补短。1.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要求:
(1)清晰地报各项计划中的活动,随时回答同学的提问。
(2)认真倾听别的小组的活动计划,及时记录与自己组的计划中不一样的内容,如有需要或质疑,可以向汇报的小组提出疑问。
2.分组修改各自的活动计划。
(1)分析其他组提出的活动建议是否有价值,是否可行。(2)修改小组活动计划。3.公布活动计划。
五、作业。
根据拟定的计划,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搜集、查找、整理等工作。
“成长足迹”版块
1.难忘的启蒙 课时数2
一、激情导入。
有人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同学们,从幼儿园到现在,有很多老师教过你们,这些老师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他们给了你们哪些支持、鼓励和帮助呢?
你们也写过“我的老师“之类的作文,写得好不好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沙健孙写的《难忘的启蒙》一课比较一下,看看你写的文章有没有课文写得那么生动,那么有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究。
1.阅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1)“启蒙“是什么意思?
(2)文章重点回忆了年哪几件事?通过这几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的什么精神?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
(3)“我“的启蒙老师使我受到了哪些教育?(4)划分文章结构,并指出哪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2.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明确。
(“启蒙”指开发蒙昧,使初学者得到最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2)文章重点回忆了抗日讲演比赛、老师对“我”的两次批评、对日语课的抵制等三件事,表现了启蒙老师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严谨的教学作风,表达了作者对启蒙老师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3)如热爱自己的祖国,严格要求学生,写作要实事求是,学习要认真。(4)课文要按照“我”对启蒙老师的感激和怀念——对启蒙老师的回忆——启蒙老师对
“我”的影响这样的顺序写的,其中回忆部分的三件事是全文的重点。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第三部分:第9——10自然段。
(5)“宽”指对日语科宽容,“严”指老师对作文、写字要求严格,从中可以进一步感悟到老师们的爱国精神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让学生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
播放魏巍的《我的老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
四、说说你对启蒙老师的印象。
1.提出要求:选择让你印象最深的事例,说说这件事对你产生了什么影响。2.组织学生互评。
五、布置作业。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想到了哪位老师?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具体事例说事这个老师的美好品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写下来。
板书设计
难忘的启蒙
“骗人”的演讲——机智勇敢、爱国
严厉的批评——求真求实
宽容的日语课——民族气节 老师领进门 课时数3
一、初读课文,了解作者。
1.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能猜测一下作者身份吗? 介紹作者。
二、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1.这位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回到家乡,见到了阔别四十年的老师,心情如何?他们的交谈中,大作家说的最多的一个词语是什么?
2.你能用激动、感谢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吗?(多媒体出示)
“„„仍然像当年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的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他在我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
3.大作家深深感谢“老师领进门”。(指课题)谁来读读课题? 同学们,这个“门”指的是什么门?
4.田老师培养了一名大作家,咱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5.田老师当年上课时到底用了什么绝招,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讲故事)
6.田老师编故事、讲故事可以说是“天下一绝”,你能用课文中的三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学生自主交流)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1)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同学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2)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指导学生朗读、谈体会。
7.田老师讲故事真是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大后成了作家。我深深感谢田老师,可他老人家却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1)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2)田老师说的“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又该如何理解呢? 略
这几种解释都正确,如果要你选择一种最恰当、最符合他老人家心意的理解,应该是哪一种?
学生齐读: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8.出示:指名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怎样理解?(2)“插柳之恩,终身难忘”又如何理解?(3)请你加上“因为„„所以”把上面两句话合成一句话。(4)学生齐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让学生体会田老师的“宽”和“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名成名作家对老师的感激。那么,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是谁呢?因为什么让你对他有如此深的印象?先打腹稿,然后写下来。
板书设计
老师领进门
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引人入胜 新来的王老师 课时数4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在六年的学习过程中,一定有许多老师帮助过你们。下面让我们学习《新来的王老师》,一起感受老师对学生的关切之情。
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让学生自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王老师提问蔡林的时候,蔡林为什么不回答?同学们为什么会哄堂大笑?
(3)王老师送给蔡林的“差生档案”中写的是什么?
(4)想象:蔡林看完这份“差生档案”之后,心里会怎样想?
(5)在你六年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会有不顺利的时候,读完这篇文章之后,能引起你怎样的回忆?
2.组织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明确:
(1)文章写了新上任的王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提问“差生”蔡林,引起哄堂大笑,放学后王老师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鼓励蔡林好好学习的事。
(2)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差生”,同学们也认为差生不能回答问题。(3)这个“差生档案”中记载的是一个个名人小时候的缺点.(4)学生想象,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王老师的教育艺术。
三、交流体验,教师总结。
1.在你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有哪些老师帮助过你?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事例,和同学们交流。
2.总结: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个小小的鼓励,往往能给人无穷的力量。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关心、帮助我们的老师吧,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他们。
四、布置作业。
作业:将课堂上交流的资料整理成文章。板书设计
新来的王老师
“差生档案”——鼓励.忘不了的笑声 课时数5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前几篇文章都是写老师的,这篇文章是写同学的。让我们看一看作者事通过什么来表现自己对同学的留恋的。
二、整体感知。
1.文章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都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明确:文章都写了“我”小队的队员,有余晓、鲁珊、方萍、陈立。他们共同的特点是爱笑。
2.除了写上面这几个人的笑声,文章还写了哪些笑声?
明确:还写了野炊时候的笑声、春游时的笑声、智力竞赛得胜时的笑声、早会评比获奖时的笑声。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课文的大体内容有所了解.
三、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把疑难问题和还没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合作研讨。教师巡视,参与讨论。若有不同的意见,集中全班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学生问题参考:
1.作者认为,这些笑声都是什么样的笑声? 2.作者的写作视角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
1.最后一段中表明。都是快乐的笑声、团结的笑声、充满理想的笑声。2.文章围绕:“小队的同学都爱笑,各人的笑声不一样”,写出了小队同学别具一格的笑声,通过笑声表现出同学的特点,字里行间洋溢着同学之间的亲切情谊,写作角度别出心裁。
小结。
这是一篇视角独特的文章,抓住了同学们的笑声表现同学的特点,表现了同学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情景。我们写作文也要选择合适的角度,抓住特点,表现某一主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的方法。
五、作业。
1.把学习这节课的收获写在笔记本上。
2.回忆六年生活中给印象最深的同学,并把他的特点写下来。作文上的红双圈 课时数6
一、激情导入。
在《新来的王老师》一文中,王老师别有用心,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给了他特别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老师对学生又有哪些帮助。
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补平凡的经历?(3)当“我”听说作文被贴在报告栏上时,“我”有什么表现?(4)“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组织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教师明确:
(1)文章写了因为一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贴在报告栏上——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发表在地区刊物上——发表在正式刊物上。(3)“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
(4)影响:“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从本文中你学到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
【设计意图】掌握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
四、交流体验。
1、文中讲述的故事在你身上发生过吗?请与同学交流类似的经历,并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交流后,教师作适当总结。
2、让学生将交流的情况整理成文。
《我的启蒙老师》写作指导 课时数7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一定还记得你的启蒙老师对你的教诲吧。现在,就让一起来回忆我们的启蒙老师,再一次感受他他(她)对我们的关爱吧!
出示作文题目:我的启蒙老师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二、探究质疑。
1.解题:从题目来看,这篇作文有什么特点?
很显然,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老师”老师前面有两个定语“我的”、“启蒙 ”不要随意漏掉一个定语。
2.可以写哪些老师?
凡是初学一门知识,使你得到基本的入门知识的人,就是启蒙老师。可写文化课的老师,也可写科技小制作的启蒙老师,唱歌跳舞的启蒙老师,体育运动的启蒙老师„„
3.在文章中我们都可以写些什么?怎样写? 可以写记忆中启蒙老师那些最使自己感动的事,通过这些事情来说明是启蒙老师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诲,才将你领进门的。可以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等描写刻画启蒙老师。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应该从哪个方面入手,因该怎样写。
三、设置情景。
1.播放歌颂教师的歌曲,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启蒙老师。
2.学生找到最理想的“老师”后,同组互相说一说“老师”的基本情况及主要事迹。
【设计意图】该学生创设情景。
四、指导写法,再现“我的启蒙老师”。
1.引言:每位同学都找到了“我的启蒙老师”。请大家认真构思,想好习作的内容和语言。
2.阅读例文,学习如何刻画人物特点,突出人物形象。
五、交流评议,共享“我的启蒙老师”。
1.个人自评自改。2.小组交流,互评互议。
3。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互评互议时,教师要认真巡视个别情况,及时发现典型习作,准备在全班交流。也可以让各小组推荐一篇较好的习作在全班交流,全班同学相互点评。
4.学生5修改习作。
六、作业。
将《我的启蒙老师》修改、誊清。
制作班级纪念册 第一课时 课时数8
一、导语。
同学们即将离开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告别朝夕相处的同学,必定有些依依不舍。为了给母校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建议你们每人选一张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生活照片,汇集成一本“班级纪念册”送给母校,好吗?
二、范例及讲评。
你为什么用这张照片?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它能说明什么?想一想,谁愿意说一说?
讲评重点:有吴具体内容,是否介绍清楚。
板书:围绕一个意思要有具体内容,特点介绍要清楚。【设计意图】通过范例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做。
三、练习。
1.独立思考:这张照片是在什么情况下拍的,其中有什么故事? 2.小组交流,练习口述。
四、小组交流。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的较好?
教师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介绍各自的特点。
五、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六、相互修改。
找一个朋友,征询意见,自行修改。
七、小结。
八、把小作文修改、誊清。
第二课时 课时数9(照片中的“他”)
一、直接导入。
上节课我们都向大家介绍了自己,这节课我们学习如何向大家介绍你的同桌。
二、范例及讲评。
你的同桌叫什么名字?他有什么特长?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他都取得了哪些成绩?你怎样评价他?
讲评重点:层次是否清楚,是否抓住了重点? 板书:介绍一个人,要层次清楚地突出他的特点。
三、小组交流。
哪件事能表现出他的特点? 请各小组推荐:哪位同学说的较好? 教师讲评,进一步启发思维,引导学生介绍同学的特点。
四、当堂习作。
限定时间,快速习作。
五、征求对方的意见,修改。
六、小结。
七、修改把小作文誊清。
“依依惜别”板块
给老师的一封信 课时数10
一、分析文章,体会情感。
1。指导理解语句:“是啊,我是您亲手载种的桃李中的一棵,我的萌芽、生长,无不沐浴着您的阳光雨露。”
“桃李”比喻学生。作者是顾老师众多学生中的一个。“沐浴”,比喻受阳光雨露滋润。“阳光雨露”在句中指顾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关怀和传授知识。“无不”可换成“都”,但用“无不”更能体现老师的关爱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指导朗读这句话。注意读好“是啊”二字。
2.指导理解语句:“您微笑着,把我领进教室,不,是领进了知识的大门。”(板书:领进大门)
(1)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知识的大门怎么领进?
指导学生理解:受到老师的启发教育,从此遨游在知识的宫殿就是领进了知识的大门。
(2)这句话该怎么读?指导反复朗读
(3)从哪儿能看出老师把“我”领进了知识的大门?
3.指导理解“您总有办法„..也总有办法„„“和“您的本领简直比魔术师还大”。
什么叫魔术?关于魔术师你知道些什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指导理解句意:老师丰富的知识,得法的教育,使一个无知的小孩渐渐获得知识,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了一个崇高的形象。
4.指导理解语句:“您真像童话中的仙子。”(板书:仙子)(1)仙子是什么样的?他有什么本领?(2)课文把顾老师比着仙子,她有什么本领
5.指导理解“日记中长出了小草,开出了小花,小鱼儿在里面欢快地游”及“带回了写日记的灵感”。
“灵感”在句中指写日记时产生了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理解句意:顾老师以自己的一颗童心指点学生细心观察,展开想象,倾注感情,进入情景,把所见所闻写“活”。文中的“日记充满生机”就是这个意思,拓展:顾老师还会为他的学生做些什么?
6.指导理解语句:“只有您头上·······见证。”(板书:银丝、皱纹)指导明确:“谁也说不清„„谁也数不清„„”在句子中的感情色彩。【设计意图】通过抓重点句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了解写作意图。
读到这儿,你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在教师节前给老师写这封信吗? 回忆在小学读书时顾老师的几件事,抒发对老师的感激几敬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
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回忆部分。这篇文章是一封信,作者回忆了在小学读书时,顾老师的三件事:1——————,2——————,3——————,抒发了她对顾老师的——————之情。
四、布置作业。
毕业了,请你仿照本文,给你的老师写一封信,表达你对她的感激和敬爱之情。
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课时数11
一、导入。
就要告别母校了,你们想对母校说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看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思想感情的。
二、分析课文,体会情感。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几件事。(1)范读课文。
提示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要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重音。(2)学生练习朗读课文。(3)学生集体朗读。(4)明确文章写了几件事。
文章回忆了六年小学生活中难忘的三件事——上小学的第一天、三年级时的运动会和六年级的家长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母校的留恋,对老师的感激,以及对同学的依依不舍。【设计意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分析演讲稿的特点。
从本文看,演讲稿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之后,明确:(1)语言通俗,感情真挚。
演讲稿的语言要口语化,通俗化。演讲稿要面对面地交流,听众缺少进一步思考的时间,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让人一听就懂。写演讲稿时要敞开心扉,努力走进听众的心里,与听众进行心贴心的交流。
(2)格式规范,条理清晰。
演讲稿的结构通常包括开头、正文、结尾三部分。开头,也叫开场白,要有亲和力,要能紧紧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为整场的演讲成功打下基础,正文是演讲的主题部分,要有征服力,要有重点,有层次,便于听众理解,结尾要有号召力,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设计意图】明白演讲稿的特点。
四、指导写作。
1、如果请你写一篇在毕业典礼会上的演讲稿,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入手? 小组交流之后,全班交流。
2、当堂习作。
五、总结、布置作业。
1、教师小结。
2、布置作业:完成作文,并准备在班会和团队活动课上演讲。给校长的建议 课时数12
一、导入。
你认为我们的学校还有哪些不足?怎样将这些建议反映给学校呢?现在,我们就学习一篇建议书,看看小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意见说清楚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思考:1.作者向校长提出了什么建议? 2.他除了提出建议之外,还说了什么? 3.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1.作者针对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新开放图书室的建议。2.作者不但提出了自己的设想,还提出了具体改进的办法。3.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母校的热爱之情。
三、讨论怎样写建议书。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
1.建议书是针对某项具体工作或规化向领导或个人提出建议的专用书信。它的内容只是个人见解的陈述,仅供对方参考。一般用商讨的语气。
2.建议书的内容:
(1)摆情况:目的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注意。
(2)讲理由:申述建议的理由,目的是为了引起对方的思考。
(3)提建议:一般用条款形式提出建议,目的是希望对方如何行动。前两部分内容为铺垫,第三部分才是主体。各部分的内容可多可少,可长可短。为清晰醒目,一般取条款式陈述。当然,如果建议不多,也可以不列条款。
(4)结尾:一般写些谦虚的话,如“以上建议仅供参考”。(5)开头和署名等与其它专用书信的格式相同。【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怎样写建议书.四、指导写作。
1.你认为我们学校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先在心中打腹稿,然后和同学相互交流。
2.写建议书。
五、总结,布置作业。1.教师总结。2.布置作业:将同学们的建议整理出来,选择其中的几篇,交给校长。同学录及毕业赠言 课时数13
一、导入。
经过六年的小学学习生活,同学们即将毕业。你们从一个幼小的孩童成长为一个满怀豪情的少年。回顾成长过程,同学们结下了很多深情厚谊,大家一起看看以往我们在一起学习、生活的照片吧!
二、了解“同学录”的作用,引入“毕业赠言”。
1.阅读《同学录》,了解同学录的作用。2.引入“毕业赠言”,初步了解其写法。
的确,同学们每一张快乐的笑脸,每一个有趣的动作,每一次精彩的发言,都深深地留在大家的记忆中了。这种友谊是多么珍贵呀!很快大家就要分开了,一定有许多鼓励、祝愿的话要说,今天我们就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设计意图】了解“同学录”的作用,了解“毕业赠言”,初步写法。
三、出示赠言范例,辨别优劣。
出示赠言例句,学会辨别优劣。
(1)出示三句写得好的赠言,讨论明确:语言优美,针对性格特点,有激励作用的赠言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积极力量,大家都会很喜欢。
(2)出示两句不大好的赠言,讨论明确:商人味十足、成人味太浓、没有任何针对性的空话、套话是不受欢迎的,要注意避免。
(3)出示老师写给某位同学的赠言,让学生猜猜是给谁写的,进一步明确写赠言一定要有针对性。
(4)想想:在我们的赠言里选择用什么样的词语比较好?
四、写赠言,交流、修改。
1、学生动手写赠言,教师提供一些名言、俗语供同学选择使用。
2、交流赠言,相互对不足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
3、将赠言写在同学录上。
五、老师赠言。
给全体学生送上几句赠言,愿大家友谊长存。
“难忘的小学生活”学习成果汇报 课时数14
一、导语。
我们用了两周的时间,已经基本完成了本次综合性学习。这节课我们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同学们相互交流。
二、提出学习要求。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要求。
1、第一小组展示自己制作的班级纪念册,其他学生做出评价。
2、第二小组展示习作《我的启蒙老师》其他学生做出评价。
3、第三小组展示给校长的建议,其他学生做出评价。【设计意图】明确要求。
三、组织全班汇报学习成果。
1.第一小组汇报制作“班级纪念册”的过程展示他们组的活动成果。(1)讲班级纪念册的制作过程。
(2)谈看了同学对自己的照片说明之后的感受。(3)其他组的同学做出评价。
(4)讨论:给这个班级纪念册起个名字。讨论之后,全班学生举手表决。2.第二组展示自己组的习作。(1)一同学配乐读自己写的作文。
一同学读描写老师的精彩片段。一同学读描写老师的片段。(2)评价。
第二组主持人:听了我们刚才深情的讲述,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吗? 学生评价。
示例:都非常感人,都从小事反映老师、、、、、、,目光虽然严厉,但却包含着无限的爱,让我们看到了老师对我们的爱,都描写的非常细腻,也写出了老师从不同的角度对我们的爱、、、、、、(3)总结。
教师总结:抓住老师的特点和印象深刻的小事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反映老师对自己的爱。
3.第三组展示给学校的建议。(1)展示。
一同学阅读自己写的《给校长的建议》。一同学阅读自己写的《给老师的建议》。
(2)评价。
其他组的同学评价。(是否建议合理,是否有可行性)(3)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展示习作,进行总结评价。
四、布置作业。
1、这堂课上你们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2、作业:根据同学的评价,完善自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