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辨析修辞手法
辨析修辞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考点概述:修辞手法类试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辨析和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体会修辞手法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对偶、借代。
考题形式:
1、XX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3、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语言表达效果)分析下面句子。常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作用
1、比喻的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使人易于理解。传达出作者对生活中的事物的独特感受。
2、拟人的作用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借代的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4、夸张的作用:
故意夸大其词,对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强调或渲染。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5、对偶的作用
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排比的作用
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7、设问的作用
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8、反问的作用
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反复的作用
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答题步骤
1、明确句子采用了那种修辞手法。
2、具体指出这种修辞手法在句中是如何运用的。
3、指出这种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题模板
修辞手法+内容+表达作用
语言赏析角度
看语言表达,看内容情感,看写作方法并且说明表达效果或作用。
1、语言表达
(1)从修辞角度赏析(2)从特殊句式上赏析
(3)从精妙词语的运用上赏析
2、感情色彩:褒义,贬义
3、写作方法
(1)看句子的表达方式(2)看句子采用的描写方法(3)看句子运用的写作手法
练习1
有一缕阳光叫感动
小区里常见一对相濡以沫的老人,或相互搀扶着,慢慢向前走着;或一前一后,老太太在前,用一根拐杖牵着后面的老头。两位老人总是那么有说有笑,幸福而又安祥地从我面前走过。两位相依相携的老人,成了小区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
有几次晨练,我都见到两位老人坐在花园里的石凳上,老太太拿着一份报纸,一字一句地读给老头听。老头一旁端坐着,似在倾听花开的声音,又像在倾听整个世界,神态是那么的安详、专注。
我家订了几份报纸,一看完,便叠好送给两位老人。那时候,老头的脸上像是绽开了花,一个劲地言谢。老太太告诉我,她俩都读过书,但膝下无儿无女,老头原来就爱看报纸,报纸成了他的“儿子”,每天都让她找报纸读给他听。
。。。
说出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作用。
练习2
萧萧池塘暮
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幅残对:烟锁池塘柳。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飞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塘的应答。
请分析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练习3
与一只蝶不期而遇
一只翩然而至的蝶凝止于我的肩头。
震颤的双翅微微收拢,轻踏花蕊的细足清香地立于我的颈项之侧。那里,是我最钟爱的开满淡紫蝴蝶兰旗袍左肩上含苞待放的一朵。
。。。
因为美,而成为永恒,成为人们美的幻想和寄托。最美的梦境是蝴蝶梦;最美的纽扣叫蝴蝶扣;最美的戏服称作蝶衣;最美的舞姿喻为蝶翩跹;最美的爱情是化蝶而去的梁祝。。。
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
练习4
大自然之歌
在整个世界,除了水,我最喜欢的就是森林。
森林多么好。森林有花有草,森林有云有雾,森林有风有雨,森林有泉有湖。。。森林有诗。
花与树的缠绵,云与雾的交融,风与雨的相伴,泉与湖的交响,无处不是诗的流淌。云聚云散是诗,花谢花开是诗,草飞草长是诗,月圆月缺是诗。森林是诗的宠儿。
走向森林,常常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
从修辞角度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练习5 这时的每一棵树,都是一棵站在秋光里的黄金树,在如仪的告别式上端庄肃立。它们与落日和谐,与朝阳也和谐;它们站立的姿式高雅优美,你若细细端详,便可发现那是一种人类无法摹仿的高贵站姿,令人惊羡。它们此时正丰富灿烂得恰到好处,浑身披满了待落的美羽,就像一群缤纷的伞兵准备跳伞,商量,耳语,很快就将行动„„大树,小树,团团的树,形态偏颇的树,都处在这种辉煌的时刻,丰满成熟的极限,自我完美的巅峰,很快,这一刻就会消失,剩下一个个骨架支楞的荒野者。
请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对文章画线段落加以赏析。
练习6 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借以表现出什么呢?
第二篇:第六讲辨析修辞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第六讲:辨析修辞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一、【知识指要】
初中阶段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反复、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八种。修辞手法类试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生辨析和使用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能力,体会修辞手法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一)比喻
1.概念:比喻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比喻一般由三部分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
2.(1)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2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
④表示举例。例如:社会主义的中国,在党的阳光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3.种类:
(1)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若、仿佛、犹如”等联结,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明喻的典型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喻词“是、成了、变成、化作”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暗喻的典型形式为:甲是乙。
例如:这里是花的海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为甲代乙。
(二)拟人
1.概念:拟人是把生物、无生物“人格化”的一种修辞方法。即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动作行为。
例如: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夜深人静的时候,蟋蟀在住宅门口的平台上弹琴。高粱涨红了脸,稻子笑弯了腰。
(三)夸张
1.概念: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
2.(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如:燕山雪花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如:可是当兵一当三四年,打仗总打了百十回吧,身上一根汗毛也没碰断。心眼小的跟针鼻似的。
(3)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例句: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3.(四)反复 1.2.(1)连续反复。例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
(2)间隔反复。例如: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
1.概念:对偶是用数字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 的修辞方式。
2.种类:
(1)正对。上下两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或相衬的对偶形式。
(2)反对。上下两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如:谦受益,满招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两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
2.种类:
(1)并列性排比。从几个方面表达一个事物,一种思想,句间呈并列关系。
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
(2)承接性排比。各排比项先后有序,相互承接。
如:你要面对红旗回答——你是否为保卫红旗而生,为保卫红旗而战,为保卫红旗而贡献了问心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的修辞方式。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如: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八)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如:①就说蒋祝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才满足么?②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二、【考点题型】
1、XX句子(段)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三、【技巧点拨】
常见修辞作用及答题技巧运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答题技巧:比喻、拟人: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答题技巧:突出了„„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答题技巧:排比: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答题技巧: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答题技巧: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答题技巧: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答题技巧: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四、【答题模板】
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A修辞手法+B内容+C表达作用
模板举例: 这个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或突出了)„„+表达(表现)了人物„„性格(或情感)。
▼例题指引:
例一——修辞的作用 有一缕阳光叫感动
①小区里常见一对相濡以沫的老人,或相互搀扶着,慢慢向前走着;或一前一后,老太太在前,用一根拐杖牵着后面的老头。两位老人总是那么有说有笑、幸福而又安详地从我面前走过。两位相依相携的老人,成了小区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
⑤有几次晨练,我都见到两位老人坐在花园里的石凳上,老太太拿着一份报纸,一字一句地读给老头听。老头一旁端坐着,似在倾听花开的声音,又像在倾听整个世界,神态是那么安详、专注。
⑥我家订了几份报纸,一看完,便叠好送给两位老人。那时候,老头的脸上像是绽开了花,一个劲地言谢。老太太告诉我,他俩都读过书,但膝下无儿无女,老头原来就爱看报,报纸成了他的“儿子”,每天都让她找报纸读给他听。
例题回放:说出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简析这个修辞方法的作用。(3分)
老太太告诉我,他俩都读过书,但膝下无儿无女,老头原来就爱看报,报纸成了他的“儿子”,每天都让她找报纸读给他听。
修辞方法: 作用:
[解题指导]本题重在考察修辞手法的辨识和表达效果的理解报纸成了他的“儿子”是暗喻。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要结合语言环境,想一想喻体“儿子”中包含了人物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比喻(1分)。突出老头爱看报的程度(1分),对报纸充满了感情(1分)。(如回答“报纸成为老人的精神寄托”可得2分。意思对即可。)
例二——萧萧池塘暮
最早知道“池塘”二字为何含义,源于一副残对:烟锁池塘柳。在老家陈坊,池塘都叫塘,每一口塘都有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锅底塘、门口塘、养鱼塘、莲花塘、青山塘„„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
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例题回放:下面语句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其中一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4分)
它就像是村里人共有的孩子,每一声对塘的呼唤,经风吹都能传到塘的耳朵里。水草轻摇,青蛙鸣叫,蜻蜓风舞,燕子贴水,波光荡漾,都是池塘的应答。
[解题指导]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首先要准确判断出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具体分析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表现人物、景物描绘上的作用。
【参考答案】 【示例1】这句话通过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池塘具有灵性、充满活力的特点,表明了池塘与故乡人生活密切相关,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示例2】这句话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展现了池塘的动态美,突出它鲜活而有灵性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池塘的喜爱之情。
▲▲针对性训练:
练习1:与一只蝶不期而遇 ①一只翩然而至的蝶凝止于我的肩头。
②震颤的双翅微微收拢,轻踏花蕊的细足清香的立于我的颈项之侧。那里,是我最钟爱的开满淡紫蝴蝶兰旗袍左肩上含苞待放的一朵。
……
⑦因为美,而成为永恒,成为人们美的幻想和寄托。
⑧最美的梦境是蝴蝶梦;最美的纽扣叫蝴蝶扣;最美的戏服称做蝶衣;最美的舞姿喻为蝶翩跹;最美的爱情是化蝶而去的梁祝……
习题1:选文中第⑧段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2分)【参考答案】排比;增强语言气势,突出蝴蝶的美,抒发对蝶的喜爱之情。(2分)练习二:大 自 然 之 歌(节选)
①在整个世界,除了水,我最喜欢的就是森林
②森林多么好森林有花有草,森林有云有雾,森林有风有雨,森林有泉有湖…… ③森林有诗
④花与树的缠绵,云与雾的交融,风与雨的相伴,泉与湖的交响,无处不是诗的流淌。云聚云散是诗,花谢花开是诗,草飞草长是诗,月圆月缺是诗,森林是诗的宠儿。⑤走向森林,常常是我的梦想,我的渴望
习题2.从修辞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森林中的各种自然事物和谐共处的特点,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环境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用诗一般的语句铺排出各种自然事物在森林里的变化,增强了语句的气势,表达作者对森林的诗一般的独特感受
练习2:十一岁的阳光
逼着自己撕开一丝眼缝,感觉还有些迷糊,少年毕竟是贪睡的,可转念一想,还得早些去学校,依拉的事是大事,万万不能耽搁。我揉揉眼,从床上爬起来。
太阳把瑞丽江照得如金子般闪亮,晨风在江面飞过,一会儿钻进树丛里,一会儿钻进水汽中,一会儿钻进村寨里。我来到依拉家的竹楼下,大声叫:“依拉”。依拉下楼来时,眉皱皱的,我把手里的钱朝着她一扬,说:“ 依拉,一定没事的。”她抿着嘴羞涩地笑了,露出可爱的小虎牙。
习题3:文中划线句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写出一种,并说出它的作用。(3分)【参考答案】修辞手法(1分,写出其中一种即可):比喻、拟人、排比;
作用(2分):比喻,把阳光下的瑞丽江比作金子一样闪亮,使句子更加形象生动。拟人,把晨风当作人来写,用 “钻”字写出了风儿的特点,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排比,风儿钻进树丛、水汽、村寨,条理清晰,增强表达效果。
第三篇:修辞手法
一.修辞手法
设问示例:①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
②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题步骤: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范式: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公式】表现手法: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例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 蔓、黄莺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
二.描写手法
设问示例:①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
②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③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答题步骤: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③再作用分析。答题范式:①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②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公式】表现手法: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例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问:“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答案: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写活了行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写尽了行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三.抒情方式
设问示例:①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②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③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答题范式: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公式】抒发情感的理解的表述:通过什么(表达技巧)+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说明】此公式是对未知情感的分析 例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四.思想感情
设问示例:①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题步骤:①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②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③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答题范式: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诗词感情分析题的表述:诗词感情(作者心情)+理由(能说明该感情的意象[间接考查点]+表现这种感情的动词、形容词或名词)
【说明】是对已知情感的分析。例题: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问: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五.观点品评
设问示例: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答题步骤:①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整体局部?表现手法?);②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③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④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答题范式:①同意。理由是:„②不同意。理由是:„
【公式】词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 该字词描述的景象 + 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炼字(动词):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例题: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问: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理由。
答案:①同意。理由: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
②不同意。理由: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
六.比较鉴赏
设问示例:①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②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③这两首诗分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答题步骤: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②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③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答题范式: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公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 + 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 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 起到了(某某)表达作用。例题:
禾熟
孔平仲
病牛
李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问:两首诗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请简析。答案:不同。《禾熟》中的“老牛”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像老牛一样早点了却“役债”,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期仕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郁闷之情。《病牛》中的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但仍念“但得众生皆得饱”,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诗人以牛自喻,写出了自己坎坷辛酸的遭遇,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甘愿奉献到底的心志。
七.意象赏析
设问示例:①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②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答题步骤: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 描述;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范式: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公式】词语在诗句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 该字词描述的景象 + 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例题:
鹧鸪天
[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案:诗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八.意境品评
设问示例: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解说相关诗句;②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答题范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公式】诗歌意境的体味: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主观感受(营造的氛围特点)+交融的感情。
例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花。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运人。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
九.字词推敲
设问示例:①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②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何?
③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④品味作品某字,并加以分析。
答题步骤:①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③明确答题方向:a.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答题范式:X一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炼字(动词)分析: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例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颔联与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用得精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直和圆精当而形象地写出了孤烟与落日的形状,两相对应,极富立体感;并把它们置于一个广袤的边塞空间中,营造了一种阔大、雄浑而又苍凉的意境,衬托出诗人出塞后的孤寂。
十.诗眼赏析
设问示例:①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②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③有人说某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说说你理由。
答题步骤:①准确找到诗眼字或诗句;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③明确答题方向: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答题范式:诗眼“X”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
作用。
例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请简要分析“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①“空” 在诗中的意思是白白地,②形象地写出了“楼上人”盼归无望,白白等候的落寞神情,③也传达出那人苦盼无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十一.语言风格
设问示例: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题步骤:①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②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③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范式: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诗词风格赏析题的表述:(按层次顺序解答)表达方式+语言特点+意境体味及效果。
例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答案:《乌衣巷》一诗语言含蓄深沉,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抒发了诗人对人事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十二.人物形象
设问示例:①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②“„(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答题步骤:①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②概括形象的特征。③结合诗词主旨,指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答题范式:这首诗描写了„(特定的环境或氛围)的一个„(特征、性格、思想)的„形象。
【公式】描写内容+思想、性格、特征+形象称谓。例题: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答案:全诗通过描写了一位将军狩猎和归猎的过程,塑造了一个豪放潇洒、英姿飒爽、武艺不凡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第四篇: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系统了解修辞手法的定义和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能辨别各种修辞手法的不同之处
教学重难点:能简要分析修辞方法在具体语言环境里的表达效果的作用,并且在写作中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一、修辞手法的定义: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的方式或方法。
二、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排比、夸张、对偶、反复、引用、设问、反问、顶真、回环。注意:有些句子,不单单使用一种修辞手法。.1、比喻(打比方):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比方另一个抽象的、深奥的事物。两者必须是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不同的事物。·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跑去。·字典就好像一个不开口的老师一样。
·小弟弟的脸胖乎乎、红扑扑的,看上去真像一个可爱的大苹果,我真想去咬上一口。·柔情似水、冷若冰霜、胆小如鼠、力大如牛、如花似玉、如胶似漆、恩重如山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比拟:把一个事物当做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和说明,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拟人)
·我不想说我很清洁, 我不想说我很安全, 可是我不能拒绝人们的误解, 看看紧闭的圈数数刚下的蛋, 等待被扑杀的危险.吃我的肉我没意见, 拿我的蛋我也情愿, 可是我不能容忍被当作污染, 想想命运的苦擦擦含泪的眼, 人的心情我能理解。(拟人)
·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跟开花。(拟物)·是什么风把你吹来了?(拟物)
拟人的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事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
3、排比: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沏的是茶,尝的却是生活;斟的是酒,品的却是艰辛。·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作用: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4、夸张:对描述的客观事物故意“言过其实”,把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夸大或缩小,突出印象。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一手遮天、一步登天、壮志凌云、垂涎三尺、怒发冲冠、沉鱼落雁、胆大包天 作用: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5、5、对偶: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作用: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句子中连续出现2个或以上的词语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十里长街送总理》
作用:强调某种意思,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引用(用典):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
·爱国是什么?是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记得“满招损,谦收益”,你可不要因为一时的胜利就骄傲得忘了学习!作用:增强说理的说服力,增加文采。
8、设问:先提问题,再回答案,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459·独具特色的北京胡同在新世界还存在多少?经过调查,北京日报的记者得出的答案是:条。
·《英雄需要什么?》有人问,英雄需要什么?有人答:能力?机遇?朋友?而我说:英雄,需要对手!
·狼的本性会突然改变吗?不会,绝对不会!作用: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9、反问: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答案在问句之中。
·花木兰代父从军,决战沙场的飒爽英姿又岂是一般男子可以相提并论的? ·你自己呢,难道没有该责备的地方么?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塞翁失马,焉之非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作用:加强语气
10、顶针:上文的词语、句子用来作为下文的起头,前后首尾相连,上递下接。·看我作我,我看我,我也作我装谁像谁,谁像谁,谁就像我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作用:结构严密,气势连贯,步步推入,揭示事物内在联系
11、回环(回文):利用词语相同或基本相近而顺序不同的语句,来表现两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弟弟很贪玩,每天在阳台那里跑上跑下,跑下跑上,玩得不亦乐乎。·“有困难找民警”岂能变成“找民警有困难”?
作用:揭示事物内在联系,表示动作行为的来回往复,具有讽刺效果。
第五篇:常用修辞手法
常用修辞手法大全
1、比喻
依据联想和想象,抓住本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写所要表现的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叫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比喻可以形传神;在政论文中,可使道理浅显易明。比喻是一种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2)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长城。《观潮》(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说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比拟可以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比拟可以寓情于物,借物抒情。
(1)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金色的草地》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桥》
(3)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有两三枝特别长的,垂在水面上,画着粼粼的波纹。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唱歌时,流水也唱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桥流水人家》(4)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5)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3、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本来的名称,而借用和该人或该事物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修辞方法。借代可使语言形象鲜明,变化说法,避免语言直白,还可使语言简练、含蓄。
(1)一群泪痕满面的红领巾,相互扶着肩,踮着脚望着,望着…… 《十里长街送总理》
(2)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大蝴蝶,橘红色的身子布满墨绿色的斑纹,呼扇着翅膀缓缓上升。《放风筝》
(3)他开始教化“星期五”。“星期五”很快成为他的好帮手。《鲁滨孙飘流记》
4、夸张
用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说法来渲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点的修辞方法。夸张既可以对事物夸大升级,也可对事物缩小降级。夸张可以渲染气氛,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语势,加强幽默感。
(1)那当然,“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可爱的草塘》(2)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
(3)女人的又矮又瘦,身子很单薄,简直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的。《古井》(4)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5)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6)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拈连 利用上下文语义的关联,把适用于彼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连用到此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法。拈连可以使语言新颖、独特,活泼、自然,往往可以从事物的表面引到事物的实质。
(1)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窃读记》(2)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十里长街送总理》(3)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
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鱼游到了纸上》 ※
6、移就
两项事物相关联,叙述中将原描写此一事物的修饰语移来描写另一事物的性状的修辞方法。移就可以把人物的感情渗透到景色之中,使人感到情景交融,增强语言的抒情气氛。
(1)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阵暖暖的叮咛。《听听,秋的声音》(2)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林海》
(3)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
7、转品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临时改变一个词的词性,而活用为另一类词的修辞方法。转品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含蓄、凝炼,还可以使句式整齐匀称,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
(1)我想让母亲尝尝鲜,她一定会高兴的。《荔枝》
(2)母亲一见荔枝,脸立刻沉下来:“你财主了怎么着?这么贵的东西......”《荔枝》(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州》
8、对偶
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以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排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相连意思的修辞方法。对偶给人的美是多方面的:音韵美,节奏美,均衡美,对称美。
(1)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开国大典》(2)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辉里,闪着晶亮的雪花。《白桦》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9、排比
用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和句子接连说出来的修辞方法。排比给人以气势畅达,节奏鲜明,情感炽热之感。(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2)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我的“长生果”》
(3)哪里要开山,哪里要架桥,哪里要把陡坡铲平,哪里要把弯度改小,都要经过勘测,进行周密计算。《詹天佑》 ※
10、回环
利用词序回环往复,表现两种事物或事理的相互关系的一种修辞方法。回环虽然在意义上前后没有什么改变,却不给人重复之感,强调的作用显而易见。(1)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桂林山水》(2)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保住了这片土。
《青山不老》
(3)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
11、层递
用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事物性状的大小、长短、高低、轻重、深浅等方面的层层递升或递降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层次之效果是层层强化,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1)如果你独自驾舟环绕世界旅行,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哪一样?一幅美丽的图画,一本有趣的书,一盒扑克牌,一个百音盒,还是一只口琴······ 《走遍天下书为旅》
(2)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落花生》
(3)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远一点的呈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可爱的草塘》
12、双关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利用言语的音义关系,表面上说的是一种意义,实际上说的是另一种意义,使要说的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法。双关可以使语义含蓄,其传递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1)你想四周为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2)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白杨》 ※
13、婉曲
不直说,或闪烁其词、或拐弯抹角,用委婉含蓄的话暗示自己要说的本意的修辞方法。婉曲以模糊代替直言,给人以含蓄与深沉之美感。
(1)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他投进了漳河。《西门豹》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秋天的怀念》
(3)随后,她给我读了纸条上的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用心灵去倾听》
14、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相似的、相关的或相反的事物作背景加以烘托的一种修辞方法。将人、物、事放在特定的背景下,情景交融,这背景也就有了情。(1)湛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一个是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少年闰土》(2)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夜──大年夜。《卖火柴的小女孩》
(3)刚进院里,以墙绿葱葱的爬强虎扑入眼帘。夏天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了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
15、对照
把两种相互对应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并列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的一种修辞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发现差别,各自的特征便都得到了强调。
(1)步子虽然很小很小,作用却很大很大。《和时间赛跑》
(2)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晏子使楚》
(3)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为人民服务》 ※
16、迭现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一系列画面、一个个镜头、一串串形象描写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迭现可以使形象鲜明,如历历在目,既增强视觉形象,又能增强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的感受力。(1)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少年闰土》
(2)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朴翅膀。《鸟的天堂》
(3)它们翻滚着,缠绕着,拥挤着,厮咬着,昂首甩尾,腾空而起,一路挟雷裹电,咆哮而来。《黄河魂》 ※
17、摹绘
把人或事物的声音、颜色、情状如实地摹写出来的一种修辞方法。具体化、形象化、鲜明化,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增强语言艺术的感染力。(1)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弹奏着乐曲。《笋芽》(2)轰隆隆!轰隆隆!雷公公把藏了好久的大鼓重重地敲了起来《笋芽》(3)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颜色。《山雨》
18、反复
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一种修辞方法。运用反复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情感,分清文章脉络、层此,增强语言节奏感。
(1)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2)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再见了,亲人》
(3)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趵突泉》
19、设问 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地注意和思索,接着自己回答问题,或问而不答的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可以突出文章的主题,强调某种观点,抒发某种感情,渲染气氛,加强语势,使文章生动活泼,波澜起伏。
(1)不同的植物为什么开花的时间不同呢?原来,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着密切的关系。《花钟》
(2)但是懒的人怎么会知道有几棵树枯萎了呢?《桃花心木》
(3)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请形呢?《假如没有灰尘》 20、反问
是一种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明确的意思,文而不答,答案寓于反问之中的一种修辞方法。反问可增强语言的力量,把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不容置疑。
(1)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再见了,亲人》(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好》(3)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穷人》 ※
21、舛互
对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似悖于事理实则符合常情。舛互的作用在于强调近乎矛盾对立之中的某一方面,使之更为醒目、突出,以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草原》
(2)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开国大典》
22、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两种。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明 引(直接引用)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暗 引(间接引用)
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23、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