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弟子规在教育教学中
浅谈在教育教学中《弟子规》的应用
《弟子规》教育崇尚道德、重视智能、强调文化艺术修养、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等儒家教育思想,在当代教育领域仍具有极其积极的意义,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值得我们传承与弘扬。几年来我校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师生共读《弟子规》”的活动,并进行了科研研究。课题为“利用弟子规培养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究”我也参加了课题的研究和探索之中。下面就将本人在教育教学中实践、摸索获得的点滴收获和启迪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学会感恩 注重细节
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百善孝为先。它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即便是农村的中学生,周日返校时也要几十块的人民币,吃零食、注打扮、乱交往。根本不思这些辛苦钱来之不易,没有一点的生活压力。谈不上感恩,更不知道回报了。结合课题的探索,我注视重对学生们进行细节引导,指导吟背弟子规,让他们在读中感悟,深刻体会其内涵,结合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感恩身边的亲人。不愧为中学生,他们很快就主动和我交谈,回忆爸爸、妈妈如何如何的不容易,为了他们能过得好,整天的面朝黄土,背朝天。我趁热打铁,跟踪教育,组织《感恩》主题班会,教育孩子们用实际行动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感恩回报父母,很快家长就打来电话,说孩子们利用各种方式感恩父母,真的长大了。今天特意表示谢意。现代心理学认为,习惯是一种动力定型。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便能使人在其所从事的活动中执着追求,坚韧不拔。我期待着,弟子规将使这些孩子完全自我,促进养成,受用一生。
二、诚实守信 落到实处
“信”也是弟子规中讲述比较深刻的一部分。弟子规告诉我们开口说话,首先要讲究信用,遵守承诺。欺骗或花言巧语之类的伎俩,绝不能去做。话说得多不如说的少,应实实在在,不要讲些不合实际的花言巧语。刻薄的言语,下流肮脏的话,以及街头无赖粗俗的口气,都要切实戒除掉。因此,“信”更应该是我们今天的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结合课题的进一步研究,我大胆尝试教育同学们做人要有大爱,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答应别人的事一定做到。在课前三分钟畅谈弟子规中“信”的理解。孩子们情趣盎然,精心准备,一个个动人的生活故事,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情感片段,在课堂升华,感染熏陶着每一个同学。就这样,短短的几分钟,规范了小小的人生坐标,诚实守信使作业能按时完成,老师们笑了;让考试卷上有了满意的成绩,家长们放心了;人和人之间和睦相处,朋友多了......为了诚实守信能让孩子们持之以恒地恪守,这时,我告诉他们梁学善的一句名言:“诚信者道路,随着开拓者的脚步延伸;诚信者是智慧,随着博学者的求索积累;诚信是成功,随着奋进者的拼搏临近;诚信是财富的种子,只要你诚心下种,就能找到打开金库的钥匙。”就这样,诚实守信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实实在在地落下了脚,安下了家。
三、仁爱之德 养成教育
从《弟子规》里,还读到了仁爱,讲的是对于身边的人要有颗关怀爱护的心,如同苍天与大地,绝对没有私心、坏心,不论年龄长幼、不论地位尊贱、都一样给予关爱,这就是一片仁慈之心。每个班级里都有差生,这些孩子本身就没有自信心,成绩很差,一直以来受到同学们的嘲笑,甚至连家长也有偏见。在研究课题的同时,我发现这是一个良好的契机,不能放弃。组织了小调查——结合弟子规讨论,《差生得到的爱有多少》的调查问卷。之后又根据数据组织家长参与同学们开展的辩论会,结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感动了差生,也引起了同学们对差生的同情,连家长也关爱到孩子的心理成长,真是事半功倍,效果甚佳。我在辩论会的总结上就势引导孩子们体会:“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蕴含的深刻道理。告诉同学们,良好的习惯养成,它会成为我们一生的优秀品质,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会让我们结识更多的好朋友,开拓更好的未来。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我个人的收获只是皮毛,孩子身上缺少的高尚品质不只是这些。所以,每一个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应该反复学习、领会《弟子规》的精髓,不仅教孩子们诵读,更要教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我们每人都按照《弟子规》所讲的道理,从“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及余力学文”着手,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由点到面,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相信,在教育教学中《弟子规》一定会塑造一大批合格高素质人才
第二篇:弟子规教育
弟子规与德育教育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我的教育梦想是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应该精心培育,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教育国策,形成了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的“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人们由于爱幼的本能,特别是隔代更甚的规律,是我们的孩子被娇惯和溺爱,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以自我为中心、淡化亲情回报、缺少社会责任感的人。这对孩子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很不利的。因此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个作为教育者当前在教育教学中首要落实的任务,也是我们的责任。
在以往的教学中片面注重道德认知教学,忽视学生道德情感的生成,学生中较为普遍的道德失范现象非常严重。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情况从弟子规入手,和我的学生一起学习并力行弟子规,首先我和我的学生从圣贤教育弟子规的总叙开始学习:弟子规的总叙:“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短短的八句话涵盖的道理深邃,圣贤告诉我们:
孝悌
首先要孝顺我们的父母,孝顺长辈,友爱自己的兄弟姐妹。其次是作事时要小心谨慎,三思而后行,要有诚信,遵守诺言。与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要经常亲近有仁德的人。有其余的的时间和精力再去好好学习文化知识。
在和学生一起学习道德文化时,我意识到应该找到德之根本,如
果找不到根本就如同一朵鲜艳无比的话,其再漂亮也不过能存活三到四天,而找到了根,虽然其不漂亮,但把它埋在泥土里,它会生根发芽,长出繁茂的枝叶来,甚至到了秋天还会结出丰硕的果实。那么答案在夫子的《孝经》中早已给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就是说学习道德文化从孝敬双亲开始。当看完演讲家邹越的“让世界充满爱”的演讲之后,有好多学生懂得了父母的不容易,当天就向自己的父母说“我爱你”“您辛苦了”这样的话语。另外也让学生知道孝悌的重要性,给他们讲周朝为什么能持续800年那么长久,国运最昌盛,原因是孝悌所至,让学生懂得其中的道理后,他们也就愿意去做了。我想孩子们都是善良的,我们只需要教给他们一些正确的道理,让他们增长恭敬心,善良的心,他们一定会做得很好的。
谨信
有两次上课时,我已经开始讲课了,有几个学生迟到了,我没有
批评他们,只是让他每一个人都写一份保证上课再也不迟到的保证书,然后我借机会用弟子规中一句话“次谨信”教育他们,同时讲一个国外大企业的一个员工如何主动承担自己的过失,而得到升值的德育故事,让我的学生懂得做人要遵守自己的诺言,果然再后来没有无故迟到的学生了。
仁爱
一次课前几分钟,我问我学生一个小问题:“你有没有不给别人解
答问题的时候呢?”有的学生地下了头。然后我就跟我的学生讲一个人有德行,首先不能自私,要有爱你周围的人,当你为别人解答问题
时,表面看好像牺牲了自己学习的宝贵时间,但是如果你给同学讲明白一个问题,你要之前非常明白这部分知识才能讲清楚,所谓教学相长,你可能借此机会把连带的知识理解的更明白了。让我的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法布施,得智慧”;同时将两个大学生由于有仁德的心,最终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有了很好的发展机会。最后送给学生两句话:“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让我的学生明白要经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德行自然提升,否则经常接触那些没有德行的人,或从媒体上经常看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久而久之,自己也就学坏了,自己却不知道自己已经不能自拔了。
余力学文
弟子规中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就是说一个人
没有道德文化做根基,只是一味的学习文化知识和其它技艺,只是增长了浮华虚荣之心,还不能学会真正做人,我们要在力行弟子规的同时增长自己的德行,然后再去努力的学习文化知识,当然也要懂得怎么去学,有一次课上学生出现了看游戏书的情况,我把书收走后,继续讲课,课下,我首先向学生道歉,说我的课讲得不够精彩不能吸引他好好听听课而去看课外书,这时这个孩子地下了头,我想可能是激起了他的惭愧之心,然后我再给他将“非圣书,摒勿视;蔽聪明,坏心志。”让他懂得哪些书可以看哪些书不能看,应该在正确的时间看正确的书,相信用真诚的心是能改变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的。
总之要让我的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学习好并不是为了找到好工作,赚到更多的钱,买好车,住好房,吃喝享受。“读书志在圣贤”,并不是
做圣贤离我们很遥远,而是要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做起,比如在家做个好儿女,孝顺长辈;在学校做个好学生,努力学习;在公共场所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做公车时肯让座,做个好公民;长大工作后做个好同事,好领导;出国后,不给中国人丢脸,做个合格的中国人。如果真能做到这些,这才是读书的真正意义。
在和学生一起学习道德文化时,我也体会到是有很多困难摆在眼前的,首先是学生的家庭教育是参差不齐的,虽然我在家长会上也和家长交流了弟子规的重要性,家长们即使认可,但并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努力力行的。而且高二的学生西方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也基本形成了,想改变也很难的,再加上社会呈现给孩子们的有好多是负面的东西。另外个人的力量太微小,而且学生们面临升学的压力,所以感觉时间非常紧张。不过虽然有困难,我也会一直力行,尽我最大的努力学习并发扬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希望我们全校都来学习并力行弟子规,营造一个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从而实现我的教育梦想!
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翟秀杰
联系电话: ***
邮箱:2580086923@qq.com
2013年7月5日
第三篇:教育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在反思中提高
——二年级上学期教学反思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转眼间,二年级上学期的教学工作就结束了,教育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这一学期中,无论是在班级管理,还是在语文教学方面,我都有很多收获,现在将收获总结如下。
一、班级管理方面。
本学期,我响应学校的号召,实行学生自主管理的措施。在班级自主管理中,我也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一学期以来,学生的表现大有起色。
1、在班级自主管理中,尽量做到“事事有人干”。
我借用班内所有学生寻找班里需要同学管理的事情,做到事事就有人管。我们找到的管理事项有这些:学习、宣传、卫生、劳动、纪律(课堂内、课堂外)、安全、课桌的摆放、抽屉洞内的干净整齐、图书角图书的摆放、生物角植物的清洁浇水、讲桌窗台的整洁,课间操室内的检查、小组值日生的分工,学生红领巾的佩戴等等。
2、事事有人干,那么这些事都由谁干呢?我尽量做到“人人有事干”。
以上学生寻找到的需要管理的工作我都安排专人负责,责任落实,人员的安排都是通过全体同学的集体推荐和自我报名结合而成。
3、“轮换制”的班级管理措施
为了给每一位学生以平等的锻炼机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班级事务,采用全员性的轮换制。给每位学生提供尝试当班长的机会,提供其施展才能与使用权力的机会,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集体建设的主人。任期一天,职责是:
①记录出勤,红领巾的佩戴情况;
②维护课间秩序,报告偶发事件;
③督促两操,监督卫生;
这样不但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了自我、施展才能的平台,不仅在体验过程中有光荣感、责任感和成就感,而且增强了他们自我约束能力,也体现了做好管理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同时也减轻了常务班长的工作量,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4、一学期班级自主管理的尝试也有些许成就,学生的自觉性都有所提高,班级管理能力也得到锻炼。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的感觉到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都很重视自己在班级中的角色。
“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实行班级学生自主管理,一个个机会,一个个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特别是性格内向、能力较差的学生的进步更加明显。学生自主管理,学生不仅在人格上受到了尊重,很大程度上也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一学期过后,师生关系更加融洽,班级凝聚力明显增强,整个班级呈现出平安、文明、和谐、向上的良好局面。当然,良好的自我管理必须持之以恒,同时还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加以完善。老师在平时多观察,发现问题多指导,及时纠正不足,尽快提高孩子们的各项能力。
二、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也提升了我的教学水平。
1、在教学中,我努力钻研教材,提前备课,严格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教育学生。
2、虽然已经教学两年,但是教学技巧还是很浅显,课堂的把握也并不顺畅,所以,本学期,我一有时间就到录播教室听其他老师的课。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不但学习他们的讲课技巧、把握教材的能力,还要学习他们管理课堂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虽然很多也都是年轻教师,但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管理技巧,很多也可以拿来用。
3、努力实践的过程中,我还努力让自己多读书,从书本中学习一些教学技巧、管理方案,读书的过程中确实有不少收获。不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想应该有更好的效果吧。
4、本学期,我引导学生多读书,并写“每日一话”(后来转变成日记)。写话开始,孩子们才只能写一句话,而且还是一句不通顺的话,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们的写话水平也提高了,不但内容有所充实,也能写出真实的感受,切实提高了写话能力。写话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话能力,还让我对学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我平时的管理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来年此项作业我还是要继续坚持下去。
短暂的一学期,让我在教学和管理中都是收获颇丰,在收获中我也提高了很多。所以在以后中要多反思,多总结,不断提高自己。
第四篇:浅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运用“爱”
浅谈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运用“爱”
“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在工作中,我们常这样说,也认为自己在这样做着。认为只要心中有爱,那么“以爱之名”去教育学生、甚至批评学生,都将是没有问题的。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我们经常看到(并且可能,我们自己也曾这样做过):当学生犯了错时,我们会严厉地批评、制止,直到他们表示不敢再犯同样的错,看到学生“痛心疾首”的样子,我们会感到满足,因为我们帮心爱的学生认识并改正了错误,这是对他们好。但过不了多久,同样的错误还会出现,我们更加生气,“恨铁不成钢”,于是更加严厉地批评、责骂他们,而效果依然不够理想。我不禁沉思:到底怎样表达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呢?近日,在心理教育培训中有幸聆听了首都师范大学蔺桂瑞和张增田两位教授的报告,受益良多。现将个人的几点认识总结如下,与各位同仁交流。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莫要“苦了自己,害了别人” 如果问我们教师到底是做什么的,大家都可能会说:“教书育人”,那到底要把学生教成什么样的人呢?也许大家都会发现,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不知不觉地,我们已把“让学生考个高分”当成了教育目的,所以,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去喜欢、偏袒学习好的学生,而排斥学习差的学生。但“高分”不一定“高能”,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已摆在我们眼前:考入高校的大学生们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们不知如何应对工作、生活。这些,都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张增田教授在报告中提道:真正的教育应该是触动人心灵的活动,就像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带动另一朵云,教育也应是一个灵魂触动另一个灵魂。而台湾教育心理学家张春兴也说过:人为什么要受教育?是为发扬人性与启迪潜能,是受教育者的身心成长的主观需求,而学生的道德和社会谋生职能,则是施教者代表社会文化对新生代的客观需求。可见,教育应该首先满足学生发展的主观需求,而这一点,正在被我们渐渐遗忘。可以说,这是应试教育苦了我们教师,而我们,又害了学生。所以我认为,要想真正地做到“爱岗敬业”,就必须明白自己所从事的到底是什么职业。若能牢牢遵守“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理念,我们便不会“苦了自己,害了别人”。
二、“爱生”必先“尊生”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先决条件,而平等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让我们扪心自问:工作中,真正做到了与学生平等相处了吗?也许,我们最常见的师生相处方式大都会是灌输与接纳、命令与服从、批评与被批评这种极度不平等的状态,也正因如此,学生不愿意与我们沟通,不愿接纳我们,也不愿接纳我们的“说教”。
我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病态,就应该首先把学生当成一个人,真正地尊重他,而后,再把他当成孩子,去理解他,引导他,帮助他,爱护他。蔺教授在报告中提到的要与学生“同感共情”,我觉得,正是这个意思。实践也证明,这种态度下的教育效果是非常鲜明的。
就在培训结束后的第二天,我班有两位女生因作业没完成与英语老师发生了冲突,其中一个女生还是我班的“尖子生”,当听到英语老师伤心、委屈地向我讲述原由时,我心里顿时异常生气:这些孩子,怎么就不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呢?可又立刻想起两位教授“尊重学生,与学生同感共情”的忠告,便稳了稳情绪,让英语老师消消气,而后又到教室里把其中的那名“尖子生”叫到了我的办公室。当时,她也很激动,满脸泪花,嘴里还念念有词。到了办公室,我先让她坐下,递给了她一张纸巾,让她擦擦眼泪,然后拉来椅子坐在她对面,心平气和地说:老师看到你好像很委屈,也有些生气,能和我说说吗?她渐渐平静下来,断断续续地说起了自己的委屈。跟英语老师所说的一样,只不过强调了自己的感受,说到没完成作业这些问题时,有些心虚地看了我一眼,说是因为值日后忘记抄记作业题了。于是我就引导她:你觉得英语老师生气了吗?她为什么会生气呢?当她说出一些问题时,我又问:你怎么样看这些事情?它值得老师这样生气吗?惭惭地,她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明白了老师这样做是怕她学习不认真,是为她好,只是在表达时有些冲动了。后来,她主动跟英语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另一孩子也是这样,在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也有过失时,主动承认了错误。如此大的收获让我倍感意外,也感慨良多:跟以前“撒气式”的批评相比,这种平等的对话更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应当从细微的小事做起。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给学生的心灵带来触动。而只要我们心中有爱,能正确地理解爱,那么我们就一定能让学生接受我们,进而爱上我们,爱上我们所教授的学科。“当我们只注重学习成绩、抓升学率时,是以失去学生人格为代价的;当我们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为目标时,学习成绩的提高只是负产品。”让我们运用我们的爱,让学生“在求知中得到快乐,在学习中健康成长,在生活中准备生活”。
第五篇:如何将弟子规融入教学中
如何将《弟子规》融合到教学之中
[
在社会不断进步、科技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极力地追求物质文明,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却被忽略了。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人们思想素质的提升,往往要靠教育,那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责任不光是要授业,最重要的是传道。在古时候,古人非常重视儿童教育。为什么他们这么重视?因为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你教他善,他就是善;你教他恶,他就变成恶。现在的国人礼貌欠缺:不会打招呼、不行礼,随地吐痰、乱扔东西、大声喧哗、不能敬老协幼等。道德方面:自私自利、以我为核心,骄傲、懒惰、不讲诚信等等。为了净化学生的心灵,教学生学习《弟子规》,学习礼貌、学习做人的道理刻不容缓。中国传统文化《弟子规 》,它是一本教我们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础规范的经典。那么,我们又如何将《弟子规》融合到教学之中呢?
一、了解内涵,正确认识
提到《弟子规》,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和古代摇头式的教读联系到一起,总认为孔乙己之类的 “之乎者也”和当今的教育没什么联系。其实,《弟子规》是古代圣贤人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礼仪方面智慧的结晶,它的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礼、义、忠、信,是一本集《论语》、《孟子》、《礼记》、《孝经》等儒家典籍编辑而成;是一本宣传开展道德教育、规范言行、防邪存诚的德育读物。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可是当今的许多教师,大都只做到授业,而忽视了传道的重要性,我们只看重学生成绩的好坏,而忽视对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教育。虽然我们在各科教学时都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从培养学生爱国、爱大自然等大的方面去教育,我们应该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唤起学生的仁爱之心,用爱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自发的去学习。《 弟子规》是一本传播广泛、影响深远的蒙学读物,它从行孝等诸多方面规定了具体的行为准则。例如: “弟子规,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把“孝悌”摆在首位,是孔子的倡导,所以《弟子规 》便从谈“孝悌”开篇,依次展开,说到言行谨慎诚信,博爱大众亲近仁德,学习知识增长学问。“入则孝”: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章中列举了“徐庶进曹营”、“文王问安”、“汉文帝亲尝汤药”等故事,十分详细地告诉我们,如何听从父母召唤,如何听从父母教诲,如何对待父母责备,早晚要向父母问好,对父母不要有任何隐瞒,要使父母高兴,要使父母远离烦恼,对父母说话要注意什么,父母有病如何照顾等。对照这些要求,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孩子们知道多少,他们又为父母做了些什么?
我们教师应当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我们应时时处处去关心每一个学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班级里的一些顽皮、厌学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现实,我们往往没有认真去分析过结果产生的原因,而对于这些老师眼中的差生,甚至还采取了置之而不顾,最后的结果是这些缺乏关爱的学生在学习上破罐子破摔,我们的这种做法违背了教学原则。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应端正我们的教学态度。为了推进教育工作的发展,在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同时,我们应该将《弟子规》融合到教学之中,将《弟子规》中的精神内涵贯穿于教育教学中。
二、注重联系,确定方法
《弟子规》是一本教育学生如何做人的圣经,它对养成人格品行具有重要的价值,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我们应该把教学《弟子规》与各学科紧密地联系起来,课前一定要备好课,因为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只有认真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增强《弟子规》教育的实效性,在备课时必须挖掘教育因素,并着重突出每课教学重“育”的重点,寻找其最佳结合点,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自己所教学科的教学内容,巧妙地将学生学习的《弟子规》古典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在推行《弟子规》古典文化,并不是只是要求学生能够将这些古训熟记则可,而是让学生领悟《弟子规》古典文化中圣人教导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将《弟子规》融合于教学中,例如:讲到如何看待别人的优缺点时,圣人就告诉我们要做到:“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别人对待自己的优缺点时应注意:“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教育学生在互相交往中要做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在与他人交谈时要做到:“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在家庭中或与别人和睦相处时应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在交友中要做到:“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学生懂得了文字的意思,是不是就达到了目的了呢?不是,学《弟子规》的目的是落实到行动上。为了了解学生学习后的情况,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组织班级诵读,班级每天力求保证20分钟诵读时间,每天早晨,孩子们一来到学校,就手不释卷,接受古典诗文的熏染,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让孩子们深切感受“最是书香能致远
常吟清词愈馨香”的无穷乐趣。教师在检查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提高学生读经有效性。也可以增设日诵园地。每日在班内的宣传板上出示诵读内容。孩子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就能记诵下来。或进行相关的主题班会,如:《我是孝顺的孩子》《文明礼貌伴我行》《诚实最可贵》《我有一颗爱心》。还可组织学生先在班级表演,然后让学生在校内外付出行动。定期汇报,定期交流,定期评比。使《弟子规》的教学真正地落到实处。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以外,更多的接触的是家庭,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在学校学好了,如果家里不与其同步,也是没有效果的。教师还要和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与老师一起言传身教,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中国传统文化“贵在力行”,弟子规不是背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我们要在生活学习的小事中落实《弟子规》。教好《弟子规》就要善于抓住机会教育。尤其是在学生犯错时更是机会的教育点。比如见到学生在读书时心神恍惚,到处张望时,我们提醒学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当学生讲粗话时,我们教育他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弟子规贵在“学以致用”,我们不要照搬,要活学活用,唯我所用。
《弟子规》里多处用人物形象来打动学生,教材中塑造众多感人的人物想象,如:郑成功、孔融、汉文帝等,这些让人敬仰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古人孝顺友爱,谦卑宽容,只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将《弟子规》当做我们的生活的一面镜子,将《弟子规》有机地融合到学校的各科教学中。这样我们不但既能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古典文化,而且我们学校的教育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孔夫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我们教师在《弟子规》教学中要做到以身作则,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都应该用这本儒家道德经典来约束自己,因为我们的一言一行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谈到教导学生学《弟子规》如何才真正有实效的问题时。有的教师总看到孩子们没有做到,事实上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自己本身没有身体力行的缘故。孩子是天真的,小孩子一生出来,他没有受到社会的污染,他很纯洁。在这个时候你好好的教他,你教他怎样,他就怎样,你教他跟兄弟姊妹友爱,他会友爱。你讲故事给他听,他能牢牢的记住。所以如果错过小孩这一段学习的这个时段,就非常的可惜。“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作为教师自己都没学好和做好,怎么要求学生学好和做好呢?怎么批评学生这里不好那里不足呢?因此我们做老师的一定要注意身教。要用《弟子规》中的内容来要求自己的言行,处处为学生做表率。“凡是人,皆须爱。”只要充满爱,哪个孩子不可爱。所以我们教育学生要有耐心,有爱心和细心。对待学生要少讽刺和轻视,多一份尊重和宽容。少说伤害的话,多说关怀的话,少说命令和批评的话,多说商量和鼓励的话。平时我们与各位同事之间要相处友好,努力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对于校园里的其他员工我们也要和他们友好相处。这样学生就会感到老师是一个十分友善的人。在生活细节方面也要注意,把平时对学生的指手划脚,变成小心、严谨、细致地身体力行。比如捡垃圾,擦桌子,整抽屉等等,我们都要严肃认真地去做。对于走路比较快,上课累了爱靠一靠讲台,这些小事,我们都要实行“步从容,立端正”。当自己按照《弟子规》上的内容一点一点地去做的时候,学生们也会悄悄地效仿。同时你也会觉得自己的心越来越安定,头脑越来越清楚,事情做得越来越有条理,教导学生时也会越来越有信心。
作为教师,我们不只是在教学生学习《弟子规》,而是和学生一起学习《弟子规》。这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提高个人修养和思想升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充分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将和学生一起不断提高思想修养好道德修养,作为教师一定要身先示范,通过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仁爱之心去感染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上施下效,长善救失。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牢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学中要把《弟子规》的学习融入其中,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做好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