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江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昭阳小学
李玉凤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是夏夜在黄沙岭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
设计理念:
通过创设学习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读懂题
1、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
2、简介作者,这是南宋最卓越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他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国家。他曾遭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沙岭较熟悉。,曾遭贬职,那儿多年生活,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三、读通词
1、生齐读。
2、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3、师激励学生读: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你们琅琅的读书声。想不想展示你们美妙的声音?(生:想)
4、点一名生读(生评,师生正音)注意最后一句中的“见”。
5、再次齐读
6、读出韵味,学生标出节奏,点名读。探讨节奏的正确与否。(重点展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7、听名家朗诵,感受韵味。
8、男女赛读。
9、小组演读。
四、读懂词
过渡:光会读是不够的,你还得理解它才行。展开想象的翅膀,眼前出现画面,试着自己读懂这首词。
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你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你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说”,谁在说,说什么?
3、过渡到下阙,天气急变,作者的心情如何?当看到旧时茅店时,心情又如何?
4、再读。
五、拓展练习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并写下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桥:(有的版本为“头”,小学语文义务教育人教版为“桥”)
见:通假字“见”念“现” 注释
1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
2“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明月惊鹊未安枝。”
3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4鸣蝉:蝉叫声。
5旧时:往日。
6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7见:同“现”。
8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9西江月:词牌名。
第二篇:西江月教案
词二首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藕”,掌握“鹊”和“藕”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词,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背诵课文。
3.帮助学生理解词句的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词句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对词的理解,感悟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词的学习、意境的感悟,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与熏陶。
4.通过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探究阅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的意境,借助语言文字,充分展开想象,感悟词中景、心中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中国古诗词的热爱与赞美之情。重难点分析: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反复阅读,理解词句的含义。通过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进行诵读,并为他们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平等、民主的氛围,让他们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中美读,在美读中编创,从而使阅读、理解、积累、运用这一学习流程循序渐进,在阅读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中国古诗词的美好情趣。
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是本文的难点。五年级的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照注释,已能大致理解词的意思,但由于年龄、阅历的限制,使其不能深刻理解词人所表达的真实情感,必须结合词人的生平背景,教师适当地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一、导入,出示课题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词中,最喜欢哪一首,能背或读给大家听听吗?
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颂。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齐读 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这首词的词牌名是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名,写的是夜晚。黄沙道中,黄沙岭的小路上)结合课前预习说一说。介绍辛弃疾。(辛弃疾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词大家,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下面我们就跟随辛弃疾,一起走在那黄沙道中。)
二、初读诗歌
1.自由读一读,读通、读顺、注意节奏,并拿铅笔画出停顿。要求:读词的时候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读出味道。同时,教师板书整首词。
2.指名读。并更正“见”的读音,你知道哪些诗句中出现过这个字?(风吹草低现牛羊、其义自见),男女读,全体读。
3.一学生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伴着音乐,随着他的朗读,走进那个山野夏夜。睁开眼睛,在他读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自由描述
三、品词
1、默读课文,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2、师:古人曾说,“诗如画,话如诗”诗人短短的几个字就给我们展现出这样美好的画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去细细品读。读上阕第一句:
(一)出示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1、你从第一句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明月 惊鹊 清风 鸣蝉 听:鹊声 风声 蝉声)
2、理解别枝:飞离栖息的树枝。
为什么别枝?惊动的?被惊动后会有怎样的反应?
学生想象并描述(是呀,诗人不写啼而啼声自现,读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3、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再来描述一下这幅美景呢?(明月无语,但流泻的是清幽的月光;树枝不动,但鹊儿飞起,引起枝儿摇曳;它飞到另外的枝头,甚至边舞边鸣。明月之夜,清风无言,但在夏日的夜晚,徐徐拂来,令人神清气爽;蝉儿一改酷暑的喧嚣鸣叫,或许是被枝的颤动惊醒,送来几声悠长而又凉丝丝的蝉声。)
4、这样的夜色,静中有动,以动衬静,这样的写法,这样的诗句,我们很熟悉,你是否想起曾经学过的诗句。月落乌啼
置身在这样的山路之中,你就是辛弃疾,你的心情如何?(舒畅、喜悦)
带着这份好心情齐读。
下文均采用这种学习方法
(二)师:诗人听着蝉鸣虫唱,感受着迎面吹来的徐徐凉风,多么的惬意啊!深深地吸一口气。闻到了什么?齐读第二句,出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板书:闻 稻花香 听 蛙声 人声
预设问题:谁在说丰年?会说些什么?(蛙声本无意,作者心有情。诗人企望国泰民安,读出诗人的这份期盼、喜悦之情。)
(三)学习下阙。师:六月江南,天气多变,引读一二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作者看到“七八个星天”和“两三点雨”是会怎样想?怎样做?
师:跟着一阵阵湿润的山风,跟着一缕缕轻盈的云雾。雨,悄悄的来了,诗人穿过田野,转过小溪,猛然抬头,看到了什么?熟悉的旅店就在跟前。指名读三四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心情如何?读出了什么?(惊喜、喜出望外转急为安、兴奋不已、激动万分)
板书 看 茅店 心情 惊喜
从这句诗,你想到了哪句诗?(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请你带着诗人此刻的心情,再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四 品读吟咏 欣赏意境
师:这样的一个夜晚,不仅是一首词,更是一幅优美的画,我们再读这首词,体会词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师配乐 生阅读
五、拓展延伸
1、在这首词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怎样的文笔,怎样的风格?(清新欢快、豪放)
2、由于词人的生活遭遇,他的词风有时又沉郁顿挫、悲壮激烈。希望你们课下阅读他更多的词,了解不同风格的作品
第三篇:西江月教案
西江月(简案)
蔡店小学 李金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
2、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从词描绘的山村风光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看到丰收景象的喜悦之情。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词的意思,从词描绘的山村风光中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看到丰收景象的喜悦之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复习《渔歌子》 2.简介辛弃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欣赏这首《西江月》
2、学生自由读词。
3、同桌互读互评。
4、指名读
三、细读课文,理解词意
1、回顾学词的方法,自己说说词的意思
2、小组交流
3、学生成果汇报
四、品读课文,感悟情境
1、出示自学提示:
(自读课文 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同学们自学得非常认真,谁来说一说
3、学生汇报交流
五、吟诵课文,入情入境
1、此时此刻你就是辛弃疾,望着窗外的大雨,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吟诵出这首词。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同学们,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背诵出来吧。
3、让我们再齐背全词,体会作者夜行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全班齐背。
六、拓展延伸
1、辛弃疾写了很多的词,其中有一首也非常的有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两首词有什么异同? 附 板书
西江月(宋)辛弃疾 看到的
听到的 说丰年 喜悦(以闹衬静)
想到的
第四篇:《西江月》说课稿定稿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说课稿
河南省永城市第一小学
李艳真
一、说教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一首词。词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这首词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词的上阕描写的是黄沙岭夏夜清丽喜人的景象,下阕描写了黄沙岭上轻云、阵雨的天气变化以及词人的愉快感受。表达了词人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期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自学做到正确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但是要他们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期盼丰年的思想感情,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们比较喜欢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以创设情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心理期待,这是上好本节课的基础。
针对以上学情,结合教材的特色及新课程理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背诵全词,默写全词。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自读自悟,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2、通过合作释疑,展示评价,掌握学习词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朗读,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期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默写这首词。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了解词的大意,领会词所表达的情感。设计理念: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一个“读”字,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读出画面,读出意境,读出情感。诗词教学,只有把读还给学生,才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语文教学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和深奥的解读,追求简约和可接受性。如何破解诗词教学逐字逐句的分析,是我的语文教学中关于诗词教学方法的一个理想。
三、说教法: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本课教学充分发挥这一模式的优势,通过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展示评价、巩固深化来引导学生真正走入文本,入情入境地品词析句。
四、说学法:
这是一篇经典的宋词,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走进文本,在诵读中,展开想象,了解词的大意,体会词的意境。
五、说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的相关知识
谈话引入: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熠熠生辉的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今天我们就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 看老师这样板书课题,心中肯定有疑问”,引起学生的质疑,以学生的质疑入手,介绍 “词”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词牌名就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西江月”就是这首词的词牌名,“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同学们再看这首词几部分?继续介绍,上面一部分叫“上阕”,下面一部分叫“下阕”。(这一环节了解了词、词牌名、词题、上阕、下阕等相关知识。)
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默写。2.我能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3.我能感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围绕目标,我设计用三个自学指导来推进本节课的教学。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以回忆学法引入,“同学们咱们以前是怎么学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学法:“无论学诗还是学词都离不了这个字 ——读”。
(板书“读”这个字。)出示自学指导
(一)(1)结合注释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长指名读一读,互相纠正字音,有疑问之处小组内初步交流。
5分钟后展示朗读时过渡:读词是学好词的基础,老师想听听谁读得准确。同学们仔细听,他那个字音和你读的不一样。
在展示环节,指名检查朗读情况时重点指出“见”同“现”在这里读“xian”。之后,同桌互读、齐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稿,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增加了两句话“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学,正确是第一位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第一个教学目标设定为: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是基础。第一个自学指导便是紧紧围绕此教学目标设定的。在这项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小组合作指名读,全班展示读,扫除了生字障碍,完成第一项教学目标中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同时,学生已走近了文本,获得了初步感知。此时,我板书“音”。
接下来,过渡:同学们,想不想读得有味道一些?那就得注意节奏和停顿,引出自学指导二:
(1)小声读一读这首词,你认为该画出节奏的地方,用斜线把它标出来。
(2)标出节奏以后,同桌之间试着读一读。
(4分钟后展示朗读)
反馈朗读情况时我预设下面两个句子可能有争议:
稻花香里∕说丰年。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所以先指名读,有争议之处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必要时师可以指导朗读难读的句子。力争在学生之间的探讨中师生达成共识。
之后,指名读,接力读,齐读之后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与激励:“你们读出了这首词的节奏感,老师感觉挺有味道的,给你们一个奖励,欣赏一下大朗诵家的朗读”。
播放课件里的课文朗读。让学生评一评,朗诵家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根据学生的发言,我作小结,点出一个明显的特点:有些音都拖得稍长了一些,这在朗读里叫“音断意连”的技巧。
此时,留给学生充足的朗读时间与展示的机会。形式可以多样:生自由练习读,同桌互读,全班展示读;师生合作趣味朗读,学生在小组里自由结合进行趣味朗读,全班展示趣味朗读。在学生的朗读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之时,在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之后,我预设:及时作激励性的评价:“听同学们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因为你们读得很有味道,这种味道叫“韵味”。(板书:“韵”)
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是: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朗读欲望,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美,同时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
(四)读出画面,理解词意,体会情感。
情境创设:同学们接下来的环节更有意思:我们来个“穿越”!看谁能穿越成功!静静地,闭上眼睛,让我们穿越回800年前。(音乐起)当时,你是辛弃疾的同行着,那晚你看到了……听到了……想到了……(此时,指一名学生轻轻地诵读《西江月》……)之后出示自学指导三:
自由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小组内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分钟后展示谁的想象力最丰富。)展示评价:
(1)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读句子,说画面,悟情感。(学生针对上阕的第一句,说自己感受到清风看到明月,听到蝉鸣时,我会借机引导:你感觉这是一副怎样的画面?此时你是辛弃疾,你的心情……带着你的感受读这一句。针对第二句,我预设,学生可能会说:“我仿佛听到青蛙的叫声,我仿佛闻到稻花的香味”我会借机进一步引导:同学们,你觉得是谁在说丰年?我这样做是在期待学生会有创造性的回答:农民伯伯在说丰年,青蛙在说丰年,稻花香也在诉说着今年将是一个丰收年!丰收在望,你的心情……带着你的感受读这一句!出示下阕第一句,学生只要能体会到天气在变化,这是夏季天气的特点即可,我会继续引导:下雨了,你的心情?可以是惊喜,可以是小小的遗憾,给学生发挥的空间。“下雨了赶快找个避雨的地方,他找到了吗?在哪?学生以读作答——“旧时茅店社林
边,路转溪桥忽现。”同学们,遇雨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你的心情……
此时,我预设了一个小结:“同学们想象的魔力真是非凡,你们不仅想象出了一幅幅画面,而且体会到了作者的一份份情感。”(板书:画、情。)请再次用你的朗读来诠释这一切。(实现有了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由表达,给学生自我发挥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津津有味地描述想象到的具体可感的画面时,词的意思已经在学生的心中创造性地活化。不难看出,这是在围绕第三个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同时,也是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而设计。)
此时,背诵、默写这首词已顺理成章。因为所有的教学环节,无形中,都在为这一目标作着铺垫。
(五)回顾学习方法:
同学们,今天咱们学的这是一首——词,咱们的学习方法是:一个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老师相信你们会用这种方法去学习更多的唐诗宋词!感悟经典的魅力!
(六)作业设计:
阅读宋词名篇,积累佳句。
(评最佳阅读奖)
(阅读宋词这一作业设计,是为了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堂引向课外,因为,我们都知道,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能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探索的激情,才是我们要追寻的课堂的延伸。)
六、说板书设计:
音
画
读
韵
情
(这一板书设计,是显示本课教学流程的一个“微型教案”。同时,也是对诗词学习方法的总结与提示。)
第五篇:西江月 辛弃疾
西江月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的豪放风格
2、理解词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情感和生活情趣。
3、体味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重难点分析:
1、《西江月》中的物与景是如何统一的?
2、《西江月》中体现出来的诗人的田园情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人物,又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他在南宋曾做到封疆大吏,但他那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后来他终于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家居,过着悠闲置散的退隐生活。
辛弃疾向来关心民间疾苦,他自号“稼轩居士”,稼轩即使农家收获耕种之意,更鲜明地说明了他的关心所在。在他的词中,有很多描绘乡村田园生活的作品。
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西江月》。
二、关于词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词以前,应先了解有关诗词的常识。
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了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
词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 “长短句”等。它兴起于隋唐民间,晚唐、五代文人使之调式逐渐固定下来,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到了两宋,词的创作空前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词人和多种风格流派。李清照和辛弃疾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之一。词 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如梦令”、“西江月”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诗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词的一段叫一片或一阕。
如:有的词有上下两阕,上阕和下阕的格律要求基本相同。
这首词使用的是《西江月》这个词牌,该词牌要求:
(1)上阕和下阕分别都是四句,第1、2两句都是六字,且要求对仗。第三句是7 字,第四句是6 字。
(2)第2、3、4句的最末一字须押同一个韵。(幻灯片2中文字“蝉、年、片;前、边、见”中变换颜色。)
三、鉴赏诗句
1、诗人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景色、恬静宜人的气氛。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让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吧。
学生朗读全诗。
2、这首诗是诗人罢职闲居时的作品,辛弃疾的词以悲壮激昂、豪气奔放为主要风格。但他笔下也能呈现清丽幽美的景色,流露活泼自然的情调。这一首《西江月》就是别具清丽格调的词,宛如一首夏日小夜曲,给人以浪漫的享受。那么我们仔细来分析这首词吧。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幻灯片5图片:山村月夜图,有树枝、鸟雀及鸣蝉。)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就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伏笔。本来摸黑走路,明月一出来,眼前一片光明,天气很闷热,起了阵阵清风,这时多么惬意!惊鹊,反衬词人的坦然,鸣蝉,使人越发感到乡村的幽静。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幻灯片6图片:池塘边稻花盛开,一片金黄,荷叶满池,池中有青蛙。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稻花飘香,沁人心脾,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别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的叫声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欢唱了。
提问: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方法?(幻灯片6点击后出现文字:“侧面烘托”)
分析: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把不识人情却识时节的蛙声,赋予人的感情,说它们也在为丰收而歌唱。蛙犹如此,人乐更甚!作者通过拟人和衬托的手法把农村人家的热闹气氛和欢乐之情传情地表达了出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幻灯片7图片:山中遇雨图,天空有数颗星,路上有一人散步)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如果说上阕是夏夜之晴,着重在物;下阕就是写夏夜之雨,着重写人 的思想感情。这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乌云几乎布满了天空,只在一角露着七八个星星,数也数得清。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星星暗示乌云,反增画面的美感而不煞风景。“两三点雨”,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提问:这幅画面的组织有什么特色?(幻灯片8:用卡通画的形式表示以下构图)
分析:这副画的构图是颇有特色的。前一句,由星星点点,散布云外,构成了一个面,写出了光线的若明若暗;后一句,由雨点形成线,而且使人似乎听到雨滴的落地声。前后两句,从天空到山前,构成了一幅浑然奇妙的立体图。这是词,又似画,有影像,有韵味,深邃的诗意从字里行间渗透出来。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幻灯片9图片:溪流尽头,峰回路转又见茅店。文字如上)
提问: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分析:词人在此将笔一跃,然后一扬,使文势起伏,感情摇曳。“忽见”二字,流露出“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样的惊喜之情。
4、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是什么?
分析:这首词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数字”入诗,构成优美的意境。上片借数词“半”点明半夜时分。以“一”字描写到处是蛙声。下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写夏夜疏雨,确是传神笔致。天外之星七八个,乌云当中又留隙;山前之雨两三点,大雨欲下还敛住。这几个数词用得巧妙之极。星一多,则不可能有雨;不见星,则可能雨大。唯独稀稀数星,疏疏小雨,才构成清朗恬静地境界,以烘托出丰收的景象和人的喜悦之情。由此可见,数字不但可以入词,而且与词的境界关系颇大。这首词在这方面也留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四、分析词内蕴的情感
这一首明白如话的小词,一不用典,二不发议论,而是采用白描的手法,清新活泼,摇曳多姿,描写出一幅农村夏夜悠闲恬静的画面。为什么诗人将乡村生活写得如此令人向往?
分析:因为辛弃疾是把和平宁静的农村同污浊倾轧的宦场对立起来的,他在官场里遭受排挤迫害,而在农村可以得到暂时的慰藉,寻求精神的寄托。正如他的朋友陆游说的那样:“农家乐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正是在这种复杂情感的促使下,辛弃疾才写出了象《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也只有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抱负,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这类词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