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齐国成语故事听猜
第五环节:从下列成语故事中任选5个,听故事抢答答案。答对一个20分。
1、安步当车
故事: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黜。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 召进宫来。但他告辞而去。出处《战国策·齐策四》,表示慢慢地走,当作坐车.2、围魏救赵: 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都城,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3、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yue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只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鸣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俯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一飞就会冲到天上去,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政。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哪个成语?
4、安然无恙
公元前226年,赵国国君赵惠文王去世,传位给他的儿子赵孝成王。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国家大事都是由他的母亲赵威后处理。后来,有一次齐襄王派使者带信去出访赵国,问候赵威后。赵威后见到使者后,接过信来还没拆开,就先询问齐国的收成怎么样,百姓是否平安,最后才问到齐襄王身体如何。齐国使者有些不高兴。他对赵威后说:“我是奉齐王之命来到贵国的。而您为什么先问我国的年成,再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国君,这不是先卑贱后尊贵,贵贱倒置吗?”
赵威后微笑着说:“话不能这样说。你想一想,如果没有好的收成,百姓就过不上好日子;如果没有百姓的安定生活,哪还会有国君的平安呢?我如果不这样问你,那才真是舍本问末,本末倒置呢!”
齐国使者听了,一时说不出话来。
《战国策》记述的这个故事中,赵威 在问齐国使者时,问到年景、百姓和齐王,原话是“岁亦无恙乎?民亦无恙乎?王亦无恙乎?”据古书记载,“恙”是一种小虫子,多滋生在荒野湿地里,人如果让它蜇了,轻者生病,重则死亡。用在这里后,演变成了哪个成语?
5、二桃杀三士
春秋列国时,齐景公朝有三个勇士,一个叫田开疆,一个叫公孙接,一个叫古冶子,号称“齐国三杰”。这三个人个个勇武异常,深受齐景公的宠爱,但他们却恃功自傲。当时齐国的田氏势力越来越大,直接威胁着国君的统治。而田开疆正属于田氏宗族,相国晏婴担心“三杰”为田氏效力而危害国家,屡谏景公除掉“三杰”,然而景公爱惜勇士,没有表态。
适逢鲁昭公访问齐国,齐景公设宴款待。只剩下两个桃子让三人吃,计谋成功了,这个成语是?
6、不自量力
孟尝君的封地薛邑遭到楚国军队的进攻。孟尝君正在着急时,齐大夫淳于髡出使回国,路经薛邑。孟尝君热情接待并请淳于髡设法援救。淳于髡速回临淄,向齐王汇报说:“楚国人不通情理,而孟尝君也不自量力。”齐王问:“什么意思?”淳说:“孟尝君不知道自己的力量,就在那里为先王立了宗庙。现楚军攻薛,宗庙就要保不住了。”齐宣王听了惊叫说:“原来宗庙在那里。”急忙派兵救援,楚军得知齐军救援,便退兵回国。后指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出处】《战国策·齐策三》。
7、布衣之交
孟尝君以收养三千名食客而扬名。一门客爱上孟尝君夫人而被告发,要孟杀死门客。孟说:“不要再提了。”数月后,孟把门客推荐给卫君,并备车马、礼物相送。孟说:“你随我多年,也未得到官位。我和卫君深交,咱们又是布衣之交,他会重用你。”门客在卫国得到重用。后来齐卫两国关系恶化,卫国想举兵攻齐,门客为报答孟尝君恩德,去见卫君,说:“孟不认为我不才而推荐于你。齐卫的先君曾盟誓,两国永不互相攻击。你若打齐,既违先君盟约,又践踏与孟尝君的友谊。如若不听,我便自刎。”他以死相劝,卫君改变了主意,避免了齐卫一次战争。后来指指平民之间的交往和友谊。
8、晏子使楚
晏子是齐国的重臣,一向以雄辩的口才、敏捷的思维而闻名。一次,齐王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很不友善,知道晏子将出使楚国,便想趁机羞辱齐国,于是,做好了对付晏子的准备。
可是都被晏子化解了,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结果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什么成语?
9、上行下效
春秋时期,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谪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后来大臣弦章劝谏了齐景公一个赏赐射箭的做法,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看了摇摇头,说:
“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10、水深火热
齐国出兵攻打燕国。战场上一片混乱,老百姓家破人亡。齐宣王亲自督战,十分得意。齐国大小官员,有的赞扬齐宣王的壮举,有的私下里批评君主不仁不爱。孟子是大学问家,历来主张仁爱,反对战争,他当然很不高兴。齐宣王凯旋归来,设酒宴招待文武百官。齐宣王说:“有人对我攻打燕国有意见,现在我50天就征服了他们,这不是天意吗?”孟子回答说:“如果您占领燕国,燕国人民很高兴,您就去占领吧!”齐宣王很不高兴。孟子继续说:“如水益深,如火益热,燕国的百姓会来送水、送饭,争相欢迎吗?”它的本意是:使得水更加深,火更加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如处在深水、热火之中。
11、千虑一得
春秋时,晏婴在齐国历任三朝的宰相。他为人正直,生活俭朴,在齐国很有威望。
有一天,齐景公派使者来看他。他正在吃饭,就把自己的饭菜分成两份,请使者一起吃。使者很感动,回去就把晏婴分食的事告诉了齐景公。齐景公想不到晏婴那么贫苦,就派使者送去一千两金子。可是连送了三次都被晏婴退回来了。他自谦地说:“无论君臣,清廉为上,我这人愚钝,再三考虑也许有点道理。”意思说,遇笨人的考虑也有可取之处。后来多理解为考虑周到。
12、门庭若市
战国时代,齐威王受到左右一些臣子的蒙蔽,听不到正确的意见。相国邹忌借自己一件亲身经历过的事,向齐威王规劝。
邹忌以我与徐公谁美这件事作比喻,要求齐威王多听听批评的意见。齐威连声称是,立即下令:不论是谁,能批评我的过失的,一律有赏。
命令一公布,向齐威王规劝的人川流不息,王府门出现了什么的盛况?
13、老马识途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14、覆水难收
商朝末年,有个足智多谋的人物,姓姜名尚,字子牙,人称姜太公他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立了大功。后来封在齐,是春秋时齐国的始祖。当初离开他的马氏见他又富贵又有地位,懊悔当初离开了他。便找到姜太公请求与他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已看透了马氏的为人,不想和她恢复夫妻关系,便把一壶水倒在地上,叫马氏把水收起来。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去取水,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于是姜太公冷冷地对她说:“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再合在一块儿。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难以再收回来了!”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表示事已定局,不可挽回。出处:宋.王桃《野客丛书》
15、得意洋洋 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政绩卓著。专门为他驾车的车夫,也倍觉荣耀。晏婴每次出行,马壮车美,那车夫高坐在华丽的车蓬前赶马驾车,总是露出一副惹路人羡慕的神态。
车夫的表现引起了他妻子的不安。说他:“你如此妄自尊大,我怎能继续跟你过下去啊!”一番话使车夫羞愧不已。从此,车夫行为检点,对人态度谦虚。车夫转变突然,晏婴纳闷,细问之下,方知原委,赞赏车夫勇于改过。后来,晏婴还举荐车夫担任大夫之职。
这个成语形容称心如意,自满自足,神气十足的情态。出自《史记·管列传》。
16、呆若木鸡
典故“呆若木鸡”这个故事源于《庄子·达生》和《列子·皇帝》。
故事内容:齐宣王有一个爱好,就是非常喜欢斗鸡。发现一个叫纪渻子的人,是位训鸡能手。就派人把他请来,让他尽快训练出一只常胜不败的斗鸡来。
又过了十天,纪渻子主动来对齐宣王说:“差不多了。”齐宣王只见这只鸡听到其它鸡的叫声,已经毫无反应了,精神处于高度凝寂的状态,看上去,就像木鸡一样。别的鸡见了,就吓的往后退,没有一只敢跟它交锋。齐宣王见此情景,高兴的笑起来。
17、一箭之仇
因为齐国发生大乱,齐镶公被杀,另立了国君。第二年,新的国君又被杀,齐国暂时没了国君。为了抢先继承君位,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从鲁国和莒国快马加鞭赶回齐国。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双方发生激战,管仲向小白射了一箭。不料,公子小白并没被射死,并在鲍叔牙的帮助下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临淄,做了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后来,齐桓公不但没计较险些要了自己命的这一箭之仇,而且任管仲做了宰相,善待他,器重他。
18、出奇制胜:
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19、【田忌赛马】
这个故事发生在现在的齐都镇,是当时非常火的一种比赛,与一位将军有关,这是一个团体项目,那位将军的军师通过排列组合,赢得了胜利。军师告诉将军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王的上等马,用自己的上等马对齐王的中等马,用自己的中等马对齐王的下等马,结果二比一取胜。
20、鸡鸣狗盗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最后孟尝君靠有什么本领的人逃回了齐国?
第二篇:齐国成语故事
爱屋及乌
安步当车
拔苗助长 白马非马 百家争鸣 杯盘狼藉 比肩而立 比肩继踵
避实击虚
秉笔直书
卜昼卜夜 不翼而飞 不经而谈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不义之财 不知所措 布衣之交
长缨在手 出奇制胜
大公无私
呆若木鸡
得心应手
得意扬扬 东食西宿
斗鸡走犬
断章取义
二桃杀三士
二者必居其一
风驰电掣
风马牛不相及 风雨同舟
扶老携幼 负隅顽抗
覆水难收
改过自新
高门大屋
顾左右而言他
管鲍之交
归真返璞
国之四维
和而不同 画蛇添足
讳疾忌医
鸡鸣狗盗 及瓜而代
见异思迁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狡兔三窟
嗟来之食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九合一匡
居必择邻
屦贱踊贵
滥竽充数
老马识途 洛阳纸贵
门庭若市
明察秋毫 木梗之患
南橘北枳
排难解纷
批亢捣虚
披发左衽
平易近人
其人掘金
齐纨鲁缟
千虑一失千虑一得
穷寇勿追
曲突徙薪
人才为宝
任人唯贤
如获至宝 孺子牛
三令五申
三月不知肉味
舍本事末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事半功倍
视死如归 水深火热 随俗为变 贪小失大 弹冠相庆
堂堂正正
围魏救赵
勿忘在莒
先辨淄渑
言归于好
泱泱大风
一傅众咻 一鼓作气
以管窥天
以逸待劳
为民为天
易如反掌
因势利导 有恃无恐
余音绕梁 余勇可贾 与民同乐
欲盖弥彰
缘木求鱼 早出晚归
折冲樽俎
直言不讳
志在四方 置之死地而后生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中流砥柱 邹缨齐紫
坐以待毙 尊王攘夷
第三篇:听故事猜成语
1.一天,有个人到范家去,发现一口钟,便心怀歹念,想把它偷走。但钟太重了,他无法背走它。他思索了一会儿想了个办法:把钟敲碎然后一块一块取走。于是,他找了一个铁锤,竭尽全力向钟砸去。然而,这钟是用铅浇铸而成的,“当--”,钟发出洪亮的的响声,几乎把他的耳朵震聋了,却一点没碎。他自以为聪明,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再砸。心想,这样一来钟声再响也听不见。我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就可以把钟偷走了。
2.有个名叫郭翰的人,夏天的一个晚上睡在庭院里。他仰望上空,只见一轮明月悬在朵朵漂浮的白云之中。突然,一朵浮云化为一位仙女,从天空中飘落而下。
郭翰以为是在梦中,但顷刻之间那仙女已到自己眼前,分明是事实。于是慌忙起身,向仙女施礼到:“请问仙姑从何处来到人间?”
仙女柔声说道:“我是天上的织女。”
郭翰仔细打量织女的衣服,不知它是用什么衣料制成的,特别使他感到惊奇的是,她穿的这身衣服竟然没有衣缝,不禁非常奇怪,便问:“请问织女,您穿的衣服怎么没有衣缝?”
织女笑了笑回答说:“我穿的是天衣,天衣本来就不是用针线缝起来的,自然没有衣缝。”
X3.有个郑国人,打算到集市上买双鞋穿。于是他先把自己的脚的长短量了一下,做了一个尺码。可是临走时粗心大意,竟把尺码忘在家里了。他来到集市上,找到买鞋的地方,正要买鞋,忽然想起量好的尺码忘在家里了,就对卖鞋的人说:“我把尺码忘在家里了,等回家把尺码拿来再买。”说完就急急忙忙地往家里跑。
他匆匆忙忙的跑回家,拿了尺码,又跑到集市。这时,集市已经散了。他白跑了两趟,却没有买到鞋子。
别人知道了,就问他:“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鞋子呢?”
郑国人却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众人听了哄堂大笑
X 4.建宁远嫁云南的途中,与赐婚使韦小宝发生了苟且之事,并以此要胁小宝杀掉吴应熊,小宝推脱。于是建宁隔窗大叫“非礼啊”,此时护卫张康年与另外一个人正经过,明明听到了,却当作没有看到,装什么事都没有就走了过去,还说今晚月色迷人......5.古时候有个县令将儿子文理不通的文章给祝枝山看,应要他题词。祝枝山无奈,只得提笔。县令一看,是两句唐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旁边写到:“ 打二成语 ”。看的人七嘴八舌地奉承道:“上一句是有声有色,指公子文章精彩;下一句是青云直上,指公子前途无量。”说得县令乐不可支。祝枝山在一旁听得笑了起来:“谜底我已写在令郎大作的右下角了。”说罢,杨长而去。县令急忙仔细寻看,果然发现右下角有行小字,一看,气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6.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7.在一次猜谜晚会上,主持人设计了一条哑谜。
桌子上摆设着一座山水盆景,盆景里假山上放着一只制作精巧、栩栩如生的绸老虎。
主持人要求猜谜人通过两个无声动作,表示两个成语。猜中者以这个玩具相赠。
好久竟然没一人猜中
又过了一会,一个聪明的小学生走去,拿起了小老虎,放到了桌上;
然后看了一会放回原处就走了。
主持人高兴的追上小孩,把礼品送给了他。请根据这个故事猜两个成语。
8.小燕子、五阿哥、紫薇和尔康出去郊游,来到一个园子前,透过隔窗望进去,桃红柳绿,煞是好看,于是大家就想进去玩。但是看门的只肯让五阿哥和尔康进去,小燕子和紫薇好说歹说,就是被挡在门外。
9.有一位妈妈生了个儿子给他起名叫大白,过几年又生了个儿子起名叫小白,等小白长大了她忽然觉得小白跟大白太象了,简直一模一样,然后她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是个成语,妈妈说了什么?
10.春秋战国>看故事猜成语
第一次 1.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个人正在田里耕地,忽然看到一只兔子从田间疾奔过去,碰在一个树桩上撞死了。于是这个人立即跑过去,把兔子捡了起来。他心里非常高兴,在回家的路上想,这真是一件好事情,如果每天都能捡到一只兔子,那该多好啊!从此以后,他就放下手里的活儿不干了,专门在那个树桩旁等待着,希望能够再得到碰死的兔子,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了,他不但一只兔子也没有得到,而且连田地里的庄稼也耽误了。后来,人们用“XXXX”来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而不知道变通,也用来嘲笑那些不分时间、地点、条件,而墨守陈规办事,招致失败的经验主义者。
2.春秋战国时期,秦昭王仰慕齐国孟尝君的才能,准备聘用他做秦国的相国,于是预约孟尝君到咸阳会面。秦国原来的相国非常嫉妒,于是就在秦王面前大进谗言。秦王听信馋言,不但不让孟尝君做相国,反而打算杀掉他。可是孟尝君是个好义之士,甚至墨守成规的秦王的弟弟泾阳君也成了他的至交。泾阳君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把它告诉了孟尝君,还要他以重礼贿赂秦王的爱妃燕姬,让他请求秦王释放孟尝君回国。燕姬答应帮忙,但提出要一件与孟尝君送给秦王一样的白狐皮袍子,孟尝君无法弄到同样的袍子。这时有一位食客自愿为他解忧,这位食客有会学狗叫的本领,当夜潜入秦宫的衣库,装着狗叫的声音,混过了看守人员的耳目,顺利地把那件白狐皮袍子偷了出来,送给了燕姬。后来秦王果然答应释放孟尝君。
孟尝君获释后,赶紧离开咸阳,他担心秦王一旦后悔,到时候他再也离不开秦国了。可是跑到函谷关时,鸡还没叫,按照秦国法律,不到鸡叫的时候,关门不能打开。正巧孟尝君有个门客会学鸡叫,于是他学起鸡叫来,引得所有的鸡都叫起来。守关的士兵听到鸡叫,认为开关的时间到了,便开门让孟尝君一行走了。不出所料,秦王知道孟尝君逃走了,赶紧派人去追,等追到函谷关时,孟尝君他们早已走了。后来,人们把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使用不正当的小伎俩称作“鸡鸣狗盗”,也把使用这种小伎俩的人称作“XXXXX”。
3.源于《左传.僖公九年》。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连年不断。齐桓公建立霸业后,为了重修诸侯之好,于公元前615年在葵丘召开结盟会议,史称“葵丘会盟”。参与会议的诸侯国有鲁、亲、卫、郑、许、曹等。在结盟大会上,诸侯国各抒已见,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达成了一决议:第一,不得阻塞水源;第二,不得阻挠粮食的流通;第三,要尊贤育才,选拔贤士,不得世袭官职。盟会结束时,齐桓公最后要求:“凡是参加同盟的各国,大家订立了盟约之后,一定要遵照执行,消除过去的隔阂,重新友好相处。”后来,人们用“XXXX”来表示重新和好。
4.相传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有一个青年人听说赵国人走路的姿势很美后,便千里迢迢,到赵国的京城邯郸去学习赵国人走路。他到赵国后整天呆在大街上,一边看着赵国人走路,一边模仿着试走,但是怎么也学不像。最后他想,可能是自己的燕国走路姿势根深蒂固,于是下定决心丢掉原来的步法,全心全意地学习赵国人的走法。他虽然花了好长时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赵人的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姿势也忘光了。因此,当他回国时,不得不狼狈地爬着回去。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XXXX”,用来比喻没有学到别人的长处,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第2次 1.韩信非常有军事才能,可是在项羽手下却得不到信任。后来他离开项羽投靠了刘邦。开始也得不到刘邦的重用,在丞相萧何的推荐下,才做了大将军,为刘邦建立西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封他为齐王,后又改封为楚王。
刘邦称帝以后,害怕朝中大将争夺自己的皇位,所以时时提防着。有人密报韩信将要“谋反”,刘邦听后心中非常着急,召集大臣们商议,最后采取了陈平的计谋,把韩信骗到皇宫夺了他的兵权,把他从楚王降为淮阴侯。韩信知道刘邦的心思,所以常常称病不去上朝。有一次,刘邦和韩信谈论武将的本领,当时他们两人的意见不同,刘邦问韩信,像他自己那样的人能带兵多少,韩信直截了当地回答说,刘邦不过能领兵十万。刘邦又接着问韩信能带兵多少呢?韩信回答说他带兵越多越好。刘邦听后哈哈大笑,不禁问道:“既然你带兵越多越好,怎么会被我捉住呢?“韩信镇定自若地解释说:“您虽然不能将兵,但善于用将。这就是我之所以被您捉住的原因。”
2.据说狼和狈是一类动物。狼的前腿长,后腿短;狈则相反,前腿短,后腿长。狈每次出去都必须依靠狼,把它的前腿搭在狼的后腿上才能行动,否则就会寸步难行。有一次,狼和狈走到一个人家的羊圈外面,虽然里面有许多只羊,但是羊圈既高又坚固,于是它们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让狼骑在狈的脖子上,再由狈用两条长的后腿直立起来,把狼驮得很高,然后,狼就用它两条长长的前脚,攀住羊圈,把羊叼走。
3.刘邦与张良一起东征讨伐项羽,可是到了彭城却被项羽打败了,当军队撤退到下邑的时候,汉王刘邦心里非常烦恼,跳下马来,十分着急寺对张良说,谁可以为他建功立业,他说把关东地区作为封赏。张良深思了一下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犯将,他与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正在梁地反击楚军,这两个人都可以使用,汉王的将领中,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他可以一个人独自承担重任,如果要拿出关东地区来封赏,可以分赏给彭越、黥布和韩信这三个人。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打败楚军取得天下。于是刘邦便派人游说黥布归汉,又派人同彭越取得联系,共同对付项羽。
4.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杀死了自己的哥哥卫桓公,自己做了国君。这件事引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州吁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借口替先君报仇而前去攻打郑国。他为了得到宋国的支持,派人对宋殇公说,如果联合起来攻打郑国,就会消灭宋国在郑国的祸根,何况在这次战争中,宋国充当主帅,卫国出军费,如果再联系陈国和蔡国,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宋殇公当然愿意那样做,于是宋国和卫国联合陈国、蔡国一起攻打郑国,在把郑国的东城门包围了5天后,才胜利撤兵回去。
鲁国的国君对此非常担心,他询问自己手下的人州吁是否能够成功。手下的人回答说只听说做国君的用恩德取得百姓的爱戴,没有听说靠胡作非为赢得人心的。州吁仗恃他拥有重兵,到处发动战争,把灾难带给了人民,这样就会失去人民,国内的民众都会反叛他,亲信的人也都远离他,他要想成功事业,是不可能办到的。果然没过多久,州吁就被石设
计杀害了。
第三次.1.相传楚国有个商人想到郑国去卖珍珠。为了吸引顾客,他用名贵的香木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盒子,盒子上面不但刻着精美的图案,而且还用香料熏过,这样一来,更加香气扑鼻。他把珍珠放到盒子里,又用玫瑰、珍珠对盒子装饰了一番,盒子看起来更加美观,有个郑国人看到盒子非常好看,于是花大价钱“买椟而还其珠”,买了盒子,而把珍珠还给了他。
2.季布是秦朝末楚国的义士,他生性耿直,乐善好施,特别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困难再大,他都一定要设法办好,所以深受当时人们的赞誉。季布在项羽手下时,曾多次打败刘邦,项羽兵败自杀,刘邦悬赏捉拿季布。但是由于季布深得人心,始终捉拿不到他。后经汝阴侯滕公的说情,刘邦才撤销通缉令,并封季布为中郎,不久又改封河东太守。当时有一个人叫曹邱生,专门喜欢结交有权有势的官员,他听说季布一夜之间由阶下囚变为天子的重臣,特地让人介绍去见季布。季布一见曹邱生,脸上便露出厌恶之情。而曹邱生不识相地弯腰作揖,惊喜地对季布说:“我听楚人说过:得到百斤黄金,也抵不上季布的一名诺言。”接着曹邱征又说:“你的名声如此之大,难道与我到处宣扬一点关系都没有吗?”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话后非常高兴,认为他的名声之所以这么大,原来与曹邱生的宣传有关。
3.西施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一位美女,《庄子》里面记载道:有一次西施害心病而捂着心口,皱眉戚额地走路。村子里有一个名叫东施、模样长得非常丑陋的女子看见后,认为西施那种样子非常好看,于是就模仿着西施,也捂着心口,皱眉蹙额地走在村庄里,想增加自己的美貌,博得别人的赞叹。可是,事与愿违,人们见了好那种怪模样,赶紧把门关上,不愿见她,即使见了她,也避得远远的。她只知道西施眉蹙额看起来很好看,却不知道为什么西施皱眉蹙额就非常好看。
4.秦末农民起义最后以刘邦的胜利而结束。当时,刘邦领兵攻破武关以后,长驱直入,打到了蓝田,在蓝田以北完全歼灭了秦国的兵力。秦王子婴迫不得已,只好穿上丧服,颈上系着丝条,捧着传国玉玺,请求投降,刘邦进入秦国的国都咸阳。
刘邦进入咸阳城后,见宫殿巍峨,珍宝无数,美女成群,就想留在宫中享受一番。当时的武将攀哙劝他不要因小失大,可是他不听,张良又劝他说,我们这所以能够来到咸阳,主要是因为秦国残暴无道。我们应该替天行道,消灭残余势力,改变秦朝的奢侈和淫乐,实行艰苦朴素来号召天下,现在您才占领了秦国,就要享受秦王所享受的快乐,这是“XXXX”的行为。刘孝认为张良的话有道理,于是撤出咸阳,把军队驻扎在霸上。
5.春秋战国时,齐宣王招告天下贤士来帮助他治理齐国。有一个叫淳于髡的贤士在一天内给他推荐了7个有才能的人,齐宣王经过问答,果然个个本领高强。齐宣王觉得非常奇怪,就问淳于髡说:“我听说人才是很难等到的,在千里之内的土地上,如果能找着一个贤士那不得了了。现在你却在一天之内,推荐了7个贤士,照此下去,贤士不是多得连齐国
都容纳不下了吗?”
淳于髡听后说:鸟是同一类的聚居在一起;兽也是同一类的走在上道。要找柴胡和桔梗这类药材,如果到洼地里去找,一辈子也不会找到一株,但是如果到山的北面去寻,那就可以用车装运了。这是因为天下的生物都是同一类的聚在一起,我淳于髡可算是个贤士吧,所以您叫我推荐贤士,就像是到河里打水、用打火石打火一样容易,我还准备给您再推荐一批贤士,哪里会只有这7个呢!后来,人们把它概括为...6.三国时期,魏国把蜀汉灭亡后,后主刘禅被迫迁居到洛阳。有一天,魏国的司马昭请刘禅喝酒,给他特意表演了蜀地的舞蹈,当时在场的人看了都感触颇深,十分难过,可是刘禅却毫不在意,还笑嘻嘻地欣赏。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感慨地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随后司马昭问刘禅想不想蜀国,刘禅高兴地说:......第四次
1.相传唐代诗人郑谷的诗文写得非常好,尤其《鹧鸪诗》写得更是超群出众。因此,人们称他为“郑鹧鸪”。他的朋友齐已是个和尚,也很喜欢写诗著文。有一次,齐已带了自己写好的一首《早梅》诗前去请教郑谷,当郑谷看到“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时候,总觉得有些不妥,经过仔细琢磨、反复推敲,改来改去还觉不形象,最后认为把“数枝”改为“一枝”更能体现出梅花的早开来。齐已听了以后非常佩服郑谷的匠心独运,深深地向郑谷表示谢意。当时写诗作文的人,都佩服郑谷把齐已的诗只改换了一个字,就使整首诗显得确切生动,于是“人以郑谷为XXXX”.2.韦思谦是唐高宗的监察御史,他为人刚正不阿,不畏权势。他认为做一个监察御史,就应该尽职尽责,所以经常出外巡察,揭发贪官污吏的罪行。
有一次在出巡中,他发现中书令褚遂良犯有错误,于是便上书揭发,褚良因此被降职。后来,唐高宗重新起用褚遂良。褚遂良上任后,就对韦思谦进行报复,把韦思谦降为甘肃清水县县令,即使如此,韦思谦还是和坏人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慵慨激昂地说:“大丈夫应当敢于说话,要公开地、大胆地干出一番事业来报答皇上,怎能做一具庸庸碌碌的无能之辈以保全自己妻子儿女呢?”后来唐高宗经过考察,又任命他为御史大夫。....3.刘邦有一天在洛阳南宫设宴招待文武大臣。在宴席上,刘邦问文武大臣:“诸位将领,你们坦率相告,我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而项羽怎么又会失去天下呢?”王陵回答说:“您派人攻城略地,取胜后论功行赏,与大家分享利益。而项羽嫉贤妒能,有功的人他就设计陷害,有才学的人他就怀疑。打了胜仗,得到土地,既不赏有功之人,也不给别人一点好处,所以他才失掉了天下。”
刘邦听后笑着说:“你只知道这一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在营帐之中决定计策,能取胜于千里之外,这点我不如张良;安定国家,抚恤百姓,保证供应不缺,粮食不断,这点我不如萧何;组织百万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这点我赶不上韩信。他们三个都是杰出的人才,因为我用他们,所以能取得天下。项羽有个能人范增,他却不用,所以他失去了天
下。” 4.楚国的文人宋玉和景差跟随着楚襄王在兰台宫游玩,忽然吹来一阵凉爽的风。楚王敞开衣襟让风吹着自己的胸膛,感到非常的舒畅。他不禁感叹道:“这风吹得我好畅快呀!这是我和百姓共同享受的吗?”宋玉听了回答说:“这只是大王的风罢了!百姓哪里能够和您共同享受呢?”楚王听后非常奇怪,不由惊讶地说:“风是天地间的大气,从各个角落毫无阻挡地吹过来,不管是宝贵的,还是贫贱的;高尚的,还是低下的,都会吹他们身上。如今你却说风是我独有的,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宋玉回答说::“我听老师说过,树分杈的地方,常有鸟来做窝;有空隙的地方,就有风吹来。由于地位不不同,风自然就两样了
第四篇:齐国文化
齐国文化
所谓齐国文化,也就是齐人创造的、存在于特定历史时空的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
齐国文化存在的时间,一般是从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建国开始,至公元前221年田齐为秦所灭结束。从文化渊源的角度,时间可上溯至距今8000多年的东夷文化时期;从文化影响的角度,可下延至西汉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止。
齐国文化存在的空间,主要以春秋后期时的齐国疆域为主要范围,包括今天的鲁北、鲁中及山东半岛地区(也就是“海岱之间”的山东地区)。
齐国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地域文化之一,别具一格,特点明显。从文化模式的角度观照,在地理环境上,齐国文化是半岛濒海型文化(非完全海洋文化);在经济结构上,齐国文化是农工商一体化的复合式经济文化(非完全的工商经济文化);在政治思想领域内,齐国文化是以忠君爱民相统一、礼法结合、义利并重为特色的兼容式政治文化(非纯爱民、法制文化);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审视,齐国文化又显现出与其他先秦地域文化迥乎不同的变革性、开放性、多元性、务实性和智慧性。
齐文化的源头——东夷文化。东夷,指活动在夏、商、周统治中心以东的东方部族。其活动范围包括今天山东全省、河北省东部、河南省东部、江苏省北部等地区。东夷族同华夏族一样,也有高度发达的文明。40万年以前的沂源人与北京周口店猿人几乎同一时期,他
们活动在以沂源为中心的泰沂山脉中段地区,创造了丰富的旧石器文化,可以说是东夷文化的源头。东夷文化从距今8500年开始,依次经历了距今约8500~7800年的后李文化——距今7300余年的北辛文化——距今6500年前后的大汶口文化——距今约4500年的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至3500年的岳石文化等阶段。他们发明了薄如蛋壳、表面光亮如漆的“蛋壳陶”,开始饲养家畜、修筑城墙、种植水稻、冶炼青铜、创造文字。按照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考察文明起源的四大因素(文字、城市、金属器具、礼仪)来加以科学审视,我们可以断定,东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而淄博、临淄文化源远流长,根基深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齐国文化的奠基者---姜太公。姜太公名尚,字子牙,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他辅助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兴周,因首功被封于齐。公元前1045年,他击退了莱人的进攻,建立了齐国,定都营丘(今临淄)。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首先以法治国,安定民心。他诛杀了以所谓的“仁义”乱齐的司寇营汤,和以不合作的姿态和平对抗齐国政权的“贤人”狂矞、华士兄弟,使齐国混乱的局面迅速得到了安定。仅仅五个月时间,就去向周公汇报了安邦定国的政绩。姜太公在政治上推行尊贤尚功的政策。就是选拔有才能的人做官,吸收大批当地东夷土著中的人才加入到齐国统治阶层;在文化上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开明政策。所谓“俗”,指“夷俗”,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生活方式;所谓“礼”,指“夷礼”,即当时当地东夷人的礼仪制度;所谓“因其俗,简其礼”就是尊重东夷人的文化传
统,不强制推行周礼,而是从齐地实际出发,务实地创造了既让齐民乐于接受,又不太悖周礼的新制;在经济上倡导“农、工、商”三宝并举、“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的宏观战略。齐国初建时沼泽遍布,土地盐碱化严重,自然条件恶劣,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极其不利。姜太公因地制宜,在注重发展黍、稻生产的同时,利用境内矿藏丰富、鱼盐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冶炼业、丝麻纺织业、渔盐业等手工业;还利用齐国交通便利、人民有重商传统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推行与列国通货的外贸政策。在这种开放的经济政策指导下,齐国制造的冠带衣履畅销天下,鱼盐流通列国,诸侯纷纷前来朝拜,其他诸侯国的人和财物纷纷流归于齐国,络绎不绝地汇聚到齐都营丘。这样,齐国由偏僻荒凉的小国、穷国,逐步兴盛发展成为雄居于东方的大国、富国。
那么,齐国文化在东夷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姜太公等人的努力之后又经历了怎样的兴衰历程呢?
齐文化的第一次高潮发生在齐桓公时期(公元前685年—公元643年),公元前685年,姜小白登上君位,就是齐桓公。他不计一箭之仇,拜管仲为相。管仲继承发展了太公思想,辅佐齐桓公,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很快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在行政方面,管仲推行了“四民分业”、“三国五鄙”制度;在经济方面,农业上,管仲提出“均田分力”,推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工商业上,管仲提出“官山海”,实行盐铁专卖;又设“轻重九府”(掌管财政货币的机构)、铸造钱币;还鼓励外贸,“关市几而不征”
(进出境和市场对外商只进行登记管理,不征税),使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在军事方面,管仲强调寓兵于农,“做内政而寄军令”,将军事编制隐于行政编制之中;在人才培养和管理方面,管仲推行了“三选法”的官吏选任制度;在社会保障方面,管仲实行了“九惠之教”。“九惠之教”包括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病、通穷、振困、接绝等9个方面的内容。在外交方面,管仲建议桓公要“以尊王攘夷相号召”,使海内诸侯望风归附。管仲所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少数民族对中原华夏族的侵扰。经过管仲全方位的改革,齐国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富庶,基本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从而为齐桓公创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679年,齐桓公召集宋、陈、卫、郑在鄄会盟。在这次会盟中,齐桓公首次成为公认的霸主。公元前667年幽地会盟,周惠王的代表召伯廖以天子的名义,向齐桓公授予“侯伯”的头衔。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公元前664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管仲伐戎救燕、伐狄救邢、伐狄救卫、伐蔡盟楚,取得了“尊王攘夷”的胜利,其霸主地位更加巩固。公元前651年,葵丘之会,标志着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至此,经过近30年的苦心经营,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先后主持了3次武装会盟、6次和平会盟;还辅助王室一次,完成了春秋首霸的伟业,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桓公称霸,将齐文化真正地改造成以兼容并包为特色的文化,使齐文化日臻成熟;促进了中原各国间的人员、物资交流和文化融合,遏制了四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先进文化的掠夺性破
坏,保证了中原文化的健康发展。齐桓公称霸,大大提升了齐文化在中华文化圈中的地位和巨大影响力,为东方文化中心由鲁至齐的转移、齐鲁成为中国早期文明的中心奠定了基础。
齐文化的继续发展,是在晏婴相齐时期(公元前500年前后),晏婴,齐景公时长期担任相国,是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他立足齐国实际,在民本思想的指导下,以礼治国;敢于直谏,匡君救失;重民举贤,廉俭力行;刚柔相济,忠心爱国;从而使趋于没落的姜齐政权,能够在列国争雄中保持了大国的地位,得到了诸侯们的敬佩,后世的敬仰,被称为一代贤相。
齐文化的第二次高潮,是在战国齐威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齐宣王(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时期,公元前356年,田因齐即位,就是齐威王。齐威王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使齐国国富兵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他积极接受稷下先生淳于髡、平民琴师邹忌的劝谏,励精图治、一鸣惊人;注意整顿吏治,用烹刑诛杀了没有政绩、只知贿赂收买朝廷官员求得赞誉的阿大夫以及接受贿赂的官吏,又奖励给虽在朝廷内倍受毁谤却政绩优秀的即墨大夫一万户的封邑;注意重用人才,把大臣檀子、田朌、黔夫、种首比做“国宝”;广开言路、悬赏纳谏,下令能当面指出国君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国君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国君过失,给下赏;改革军事,编辑成《司马穰苴兵法》。齐威王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公元前354年,桂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两胜当时的强国魏国;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尊齐威王为王。这就是历
史上的“徐州相王”。徐州相王之后,齐威王成了真正的霸主,齐国也“最强于诸侯”。
公元前319年,齐威王去世,他的儿子田辟疆即位,就是齐宣王。他在位期间,胸怀“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雄心壮志,励精图治,力图统一天下,使齐国始终处于与秦国分庭抗礼的地位。齐宣王尊重知识、招揽人才,进一步扩大了始建于齐桓公田午(公元前374年至公元前357年在位)时期的稷下学宫,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首先,他给稷下先生们很高的政治地位。当时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76人,皆赐为上大夫的职位;其次是为他们修康庄大道,建高门大屋,给以很高的俸禄,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再次是勉励他们著书立说,展开学术争鸣;同时,还发挥他们的智囊作用,经常向他们征询对国家大事的意见和看法,让他们办理外交,甚至参与制定典章制度。这样一来,稷下学者们参政议政的意识空前强烈,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异常高涨,围绕着王霸、义利、天人、人性善恶、世界本原、名实等时代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论辩与交流,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可以说,齐宣王时期的稷下学宫,其规模之大,人数之众,学派之多,争鸣之盛,都达到了稷下学宫发展史上的巔峰。
齐宣王执政时期,齐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当时,齐国是经济最发达、人民最富裕的诸侯国;齐都临淄是中国最大的商业都市之一;齐国的军事实力强大,军事理论最为先进,《六韬》、《孙膑兵法》笑傲古今。从学术、文艺、科技来看,齐国的水平和活跃度更为其他诸
侯国所望尘莫及,战国时期全国的文化中心、最早的大学和社会科学院——稷下学宫;最早的行政百科全书《管子》;最早的短篇小说集《晏子春秋》;最早的足球——齐国蹴鞠均出现在齐宣王执政时期的齐国。而且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齐宣王时期出了一大批具有创造力的大家,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开拓性的成果。如阴阳五行学说的大家邹衍创立了“五德终始说”和“大九州说”;稷下黄老学派创立了以道法合一为基本特征的黄老之学;孟子、荀子将齐文化与旧儒学融合,形成了新的儒学等。
齐文化的中衰,是在战国后期到齐国灭亡这一段时间内。齐宣王的儿子齐湣王田地(公元前301年至公元前284年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使齐国继续保持了东方强国的地位。后期则狂妄骄纵,穷兵黩武,导致内外树敌,亡国丧命。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率领燕、赵、韩、魏、秦五国合纵攻齐。济西一战,齐军大败。济西之战后,各国军队分别退去,燕军在乐毅的率领下乘胜进军,攻破齐都临淄。燕将乐毅攻破临淄后,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攻占了齐国70余城,偌大的齐国仅剩下了即墨(今山东即墨北)和莒邑(今山东莒县)两座城池没有被攻破。齐湣王仓皇出逃,最后逃奔到莒,被楚国大将淖齿杀死。后来,齐湣王的侍从王孙贾杀死了淖齿,立齐湣王之子田法章为齐襄王,守莒抗燕。公元前279年,即墨守将田单智摆火牛阵,大破燕军。他挥军乘胜追击,很快就光复了齐国,并去莒城迎接齐襄王田法章回都临淄。
齐襄王在位19年,他胸无大志、信用佞臣、怀疑轻视贤臣田单、偏安自守,基本上碌碌无为。这一时期,齐国的国力不见起色。公元前265年,齐襄王去世,他的儿子田建继承王位,史称齐王建。齐王建懦弱无能,一切国家大事全部由母亲——君王后决断。君王后辅佐齐王建的时期,秦国最强,齐国走向没落。为了保存实力,齐国采取的政策是“谨事秦”,不与秦国抗衡争雄,对中原五国态度冷漠,坐视秦国对各国蚕食。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率军击齐,齐王建束手投降。至此,齐国灭亡。齐国灭亡了,然而齐文化却没有随着国家的灭亡而迅速消亡,只是随着秦的统一,中衰、沉寂了一段时间。它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继续对秦,乃至西汉前期的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齐文化的复兴与消泯,是在秦朝统一全国到汉武帝“独尊儒术”这一段时间内。齐文化对秦代全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形成于齐稷下的阴阳五行家的五德终始说,成为秦统一和立法的理论依据。二是秦始皇对齐地的迷恋和对齐方士的轻信,对秦的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共有四次巡狩,其中三次东巡都以齐地为中心;他最相信齐国方士,为求长生不死之药,曾派徐福入海,促进了秦代与海外的交流;正是因为他重用方士,造成了燕齐方士千数人入咸阳的局面,使齐方士由民间走进朝廷。三是秦始皇与方士之间的矛盾,直接引发了“焚书坑儒”。齐人淳于越的直谏和方士的欺骗,导致了这位刚愎自用的暴君,将一部分儒生、方士坑掉。齐文化对西汉前期全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形成于齐国稷下的黄老之学,成为汉初统治者的治国思想。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黄老思想指导
下的产物。二是齐地学者对汉初经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刘邦重用齐儒叔孙通制朝仪,反映了齐地经学之盛;汉惠帝四年“除挟书律”后,经学传授复盛,一时大师云集,其中多为齐人,几成垄断之势。《史记儒林列传》记载,五经八师中,有四位(辕固、伏生、田生、胡毋生)是齐人。钱穆先生考证,汉初经学博士十二人,其中六人是齐人。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全国中央集权大一统下的统治思想。这不仅是鲁文化的胜利,也是齐文化的胜利。这是因为董仲舒不仅是齐学公羊学大师,其思想主要来自于齐;而且其标榜的“儒术”,既推孔子、阐扬仁学,有鲁文化的成分;又采齐学之阴阳五行,大讲天人感应、阴阳灾异,兼有齐文化的因素。自此,齐文化作为一种独立形态的文化已不复存在,它与鲁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并融合于统一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
综上所述,齐国文化是一种崇尚改革开放、追求务实创新、主张以智取胜的先进文化,可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文化瑰宝。两周时期的齐国,与古希腊大致处于同一阶段,她们各具特色,交相辉映,可称得上是古代世界东西方两颗璀璨的明珠。而八百年齐国故都临淄,作为齐国文化发祥地和中心,更是久负盛名。周至汉时期,临淄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为中国最重要的冶金、纺织、制车、制陶、漆器制作、铸镜、手工业科技中心和海盐、丝绸贸易最大集散地,有“东方古罗马”的美誉。
第五篇:齐国历史博物馆
齐国历史博物馆
星期天,爸爸说要带我去齐国历史博物馆,我一听高兴极了,一蹦三尺高。在车上,通过爸爸的介绍,我知道了许多关于齐国的历史。齐国历史博物馆座落在临淄区齐都镇政府驻地,始建于1985年,占地205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因成绩卓着,分别授予国家AAA级旅游景点、省级风景区和省级博物馆,已被公布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终于到了,我飞快地跳下车。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雄伟壮观的建筑,它都是由青砖筑成的,就像一个古城堡,别具一格。在城堡东北方向有一个圆形的拱门,拱门的上方刻着“齐琼元府”四个金光大字,以示齐国珍宝收藏府地。进入展馆内,里面分15个展厅,曲折环绕,给人扑朔迷离的感觉。我们首先观看了齐文化厅,其次是桓公霸业厅、韶乐厅、武威厅、城郭厅,还有稷下厅和科技礼俗厅,每个厅内都陈列着各个时期出土的文物,有大铜盂、牺尊、高子戈、燕王剑、编钟及各种古钱币,件件都价值连城,是无价之宝啊,几十尊石刻雕像点缀在展厅各处,更加显示出浓郁的齐文化氛围。
参观完毕,我恋恋不舍的离开了齐国历史博物馆。
山东淄博淄博市稷下小学四年级:常鑫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