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公开课

时间:2019-05-13 12:38: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再别康桥公开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再别康桥公开课》。

第一篇:再别康桥公开课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独特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悟诗人内心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人生的道路,总是告别一程,再走一程。我们告别了小学,走进了初中。同学们,你是否还记得,当你跟同学、老师和你的母校分别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留恋、依依不舍„„)

是啊,多情自古伤离别,当时针终于转到了转身的那一刻,当包裹终于搭上了我们的肩头,那一刻,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分别!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离别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揭示目标

三、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当你读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呢?(“康桥”是个怎样的地方?/为什么“再”次离开康桥?/第一次是怎么离开的?/徐志摩是一位怎样的诗人?/诗人和“康桥”有怎样的关系?„„)同学们很爱思考!咱们现在就来解决其中一部分问题,有的问题咱们赏读课文时解决。

2、显示投影:

投影1:剑桥大学图片(康桥即现在的剑桥,诗人曾在此留学。)投影2:徐志摩像(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一位诗人)投影3:徐志摩简介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临行时,诗人留给康桥一首诗——《康桥,再会吧》,以倾诉惜别之情。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心潮澎湃,在归国途中,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写下了《再别康桥》。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投影4:名人评价: 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朱自清

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胡适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来自心灵最暖处的诗!诵读诗歌

①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投影)②找一学生朗读,后请其他的学生评价该同学的朗读。(老师: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呢?)

学生:她读得非常好!声音有起伏,节奏有快有慢。学生:她读得很轻柔,非常有感情。老师(走到刚才朗读同学的身边):同学们都说你读得好,老师也认为你读得很棒。你能否告诉我们你朗读时注意了什么?

学生:我认为这首诗表达了对母校的留恋,所以读得时候声音要轻柔一些。语速要慢一些,这样才能把诗人的深情读出来。

老师:你分析得非常好,这首诗表达的感情主要就是留恋与不舍。大家看,诗人的感情在诗歌里有起伏吗?你认为诗人情绪最高涨的是在哪一节? 学生:第五节,“寻梦”一节。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诗歌的情感脉络:(板书)”梦”前:对美景的喜爱与留恋 “梦”中:欢快与沉醉 出“梦”:情绪失落、沉默

老师进行朗读指导:诗人的感情在诗中是有起伏的,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情感变化,再读这首诗歌。注意停顿(节与节,句与句,字词之间),读出层次感;

在充分理解诗人情感的基础上,注意语速缓急得当、抑扬顿挫,读出整首诗里情感的起伏。)齐读

五、初步体味

(一)感受优美画面

1、同学们,康桥的美表现在很多地方:古老典雅的欧式建筑群,浓厚的学术氛围、人文氛围,热闹的车水马龙等等,我们来看作者却重点写了康桥哪里的美?(自然景物的美)

2、作者重点选了哪些自然景物写在诗歌里呢?(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柔波、潭„„)

3、我们可以看出直接写康桥自然景物的美主要集中在哪几个小节?

(2、3、4节)

4、根据这几小节的内容,选择其中你所喜欢景物,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语言做画笔,把康桥优美的景物画下来。

(金柳夕照图)黄昏中的夕阳如此多情!她为河边的柳树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金闪闪的柳条随风摇摆,姿态婀娜,她柔美的倒影映照在清澈的湖水中,仿佛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不仅在康河的水波中荡漾,也在我的心头荡漾,如此美景怎能不让我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多么让人陶醉的画面呀!男女生配合,男生读诗句,女生读画面,一起感受诗歌里优美的画面。)

(二)了解意象,品味语言

刚才我们做了一回画家,现在我们再来做一回小小评论家。你认为2、3、4节里哪句诗或哪个词最能打动你,说说你的理由。(小组探讨)

1、这一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因在夕阳中。夕阳照射下柳树变成了金色的。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新娘的美也就是柳树的美,新娘是少女最美丽的时候,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而新郎对新娘的爱也就是作者对康桥的爱,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2、为什么要选择柳树而不是其他的树?难道是康桥边只有柳树?

——不是。柳这种植物是特别的,读一读它的名字:柳——留。柳在中国的传统中的意思等于留。中国古代就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在送别诗中柳是常见的意象。比如“客舍轻轻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而且柳树下垂的枝条,风一吹就像在挥手告别。原来不仅是徐志摩不想离开,河畔的金柳也不愿他离开。

3、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4、“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显得生动、形象。“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

5、“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现的那份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心向往之的 境界。正因为康河中的水草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活,所以诗人才甘心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

6、我们接着来看第四节,请同学齐读第四节。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就是把清泉比成虹。

7、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这里的“彩虹似的梦”该怎样理解呢?诗人到异国去求学,青春激扬的诗人,会有怎样的“梦”呢? 学生:这里的梦应该是指诗人留学时期的美好生活。学生:诗人的抱负和理想。

学生:在康桥的一切美好的回忆。

老师:所以,我们来看,诗人在这里看潭,是带着自己感情的眼光去看的,正如第二节里诗人看柳一样,那不是柳,那是什么? 学生:新娘!)

8、诗人对康桥的一草一木总是别样的深情。诗人对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结呢? 投影

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

小结:康桥,是给予诗人智慧和自由情怀的地方,是诗人获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啊!同学们,当诗人带着感情,情绪去看景物,景物也就浸染上了诗人的情绪色彩,这样的景物在诗歌里,也就有了另一个名字——“意象”。当我们读到诗歌里出现的意象时,一定要留心它所承载的情感!投影: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此所谓“情因景而生,景因情更美”!比如你儿时的玩具,即使破旧了,你也会非常珍惜,那不是玩具,那是?(那是童年的快乐,那是幸福美好的童年„„)

当你身上穿着妈妈为你亲手织的毛衣,总是感到那么温暖,那不是毛衣,那是?(那是妈妈的爱!那是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齐读2、3、4节,体味诗歌的意象之美。

六、再次体会,深化主题。

1、作者在这样美好的“梦”里漫溯,是怎样的心情呢?哪个词可以看出诗人的情绪? “放歌”

2、能否把“放歌”换成“唱歌”? 不能。“放歌”有“纵情高歌”的意思,但“唱歌”则没有这个意思。“放歌”能看出诗人身心愉悦,很陶醉,很纵情恣意的快乐!

3、怎么读“放歌”呢?怎么把这种陶醉快乐表达出来呢?(语气轻快、上扬,语速稍快,饱蘸感情,情绪激昂)

4、、诗人“放歌”了吗?(没有,“但我不能放歌”)

5、为什么“不能放歌”?齐读第6小节。

诗人不想打破母校的宁静,想悄悄地离开。诗人从梦里回到现实,有些感伤,想默默地离开。提示:

“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是最伤感最眷恋的离别。投影: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雨霖铃》(柳永)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江城子》(苏轼)

此时,任何音乐都不能表达诗人的眷恋,悄悄是作者心中最美的音乐。(板书:依依惜别)

小结:同学们,这是一个情的世界,这是一首爱的歌。当诗人心头荡漾着新娘的倩影,当诗人在刻骨铭心 的回忆中漫溯,当诗人轻轻地来又悄悄地走,诗人满怀的深情啊,就流淌成了这首心底的灵魂音乐。下面,请同学们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让音乐的旋律,悠扬着我们的思绪,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徐志摩那纯美的“康桥”世界。

七、拓展引申

这是一首离别诗,而中国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离别诗,比较一下,《再别康桥》有什么新颖之处?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特点:构思别出心裁,不落俗套。

①一般别离的诗,告别的是人,而此诗不是,告别的是康桥,作别的是西天的云彩。

②一般别离的诗,告别时会有千言万语的嘱托与叮咛,或牵手顿足,或肝肠寸断;而此诗却从“轻轻、悄悄、沉默”渲染出了一个只着色不摹声的寂静环境,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③独具特色的意象选取。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

九、挑战康桥

以《童年的 》为题创作一首小诗表达对童年美好时光的留恋。

第二篇:公开课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

崔建红

一、意象与意境

1.意象,简单的说,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形象。....在一般情况下,物是客观存在的,它原来是什么样子,就应当说成什么样子,不能有丝毫差错。但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眼中,就会蒙上一层主观色彩,这就是古人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白杨一般笔直冲天,柳树一般弯弯折折,但在诗人的眼中,白杨是北方人民不屈不挠的品格象征,杨柳妸娜的姿态,随风飘摆的柳枝在离人眼中就似那依依不舍的情感。这就是意象,是作者主观感情寄托和外化的载体。

2.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像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 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

3.关于意象和意境的关系,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如果意象是百花,那么意境就是春天。

二、解题 1.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出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商家庭。1918到1922后先后赴美国学习银行学,到英国留伦敦剑桥大学研究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2..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徐一生三次来到康桥,且每次都留下了心灵的记忆: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8月中旬回国。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在会吧》,但艺术上松散冗长,效果不佳; 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为人熟知的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3.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康桥融入了徐的生命,是徐志摩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徐在《猛虎集》的序文中这样说: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可以说,是康桥创造了这个个充满性灵的诗人。徐志摩一生有三个信仰:爱、自由和美。在康桥,他实现了他人生的梦想。所以,对于躯壳,徐是康桥匆匆的过客,但对于灵魂,康桥却是它的精神家园。

如今,短暂的重逢之后,又要离别了,萦绕在作者心头的是深深 的眷恋和依依不舍的深情。他将这浓浓的别情融入了康桥的一草一木。于是,在诗中我们发现了那么多承载着作者款款深情的意象:“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满船的星辉”“沉默的夏虫”等。今天我们一起分析、鉴赏这些意象,看作者是怎样借助意象来抒发这分别情的。

三、课文讲析

(一)第一节

1.作者要和康桥告别了,告别的方式有很多,譬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结”千叮咛万嘱咐等,而作者选择的是一种怎样的告别方式?

明确:既不是默默地流泪,也不是千言万语的表白,而是轻轻地走,轻轻地挥手告别。以一种平静、无言、默默的方式离开。

2.与其它告别方式相比,作者为什么选择了这样一种告别方式?简明理由。明确:这是一种最恰当的告别方式。康桥是徐志摩的精神家园,在他面对康桥的时候,许多现实中的不愉快被排遣掉。他对康桥的感情绝非的是“喜欢”两字所能表达的。他是一种来自于心灵最深处的炙热的深情。这种深情,不是能用语言所能表达的,而其它任何的告别方式也都显得过于庸俗,既然这样,就索性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默默的伫立,默默地挥手,让自己的灵魂与康桥对话,正所谓“大象无形”“大爱无声”。这样一种最朴素的方式中恰恰表达了一种最真挚的情感。

3.“西天的云彩”是本文出现的第一个意象,在这个意象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西天的云彩”在这里是康桥的幻影,它与云彩的告别就代表了与康桥的告别。只不过“西天的云彩”更多了几分空灵飘逸,梦幻迷离之感。而整首诗几乎都是沉浸在这样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自然界当中。(全文没有出现一个人工建筑)

总结:诗歌第一节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唯美的画面:我们仿佛看见这位年轻的诗人背着行囊,在晚霞的掩映下,伫立在美丽的康河边,轻轻的招手,与西边的云彩进行最后的离别的景象。

(二)第二节:意象之二——金柳

1.作者是如何运用“柳”这一意象来表达情感的?

明确:作者首先把柳比作新娘,其次,将柳置于夕阳的背景之下,这样就让普通的柳树有了灵性,进而表达了作者的热爱之情。

“新娘”的特点就是“绝对美”,一个女孩子可以不漂亮,但一旦做了新娘,一定是最美的,起码在新郎眼里是这样的。言归正传,新娘是一个女孩子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刻,温柔美丽,娇羞可人。将其置于夕阳的背景之下,浑身披洒着落日的余辉,又多了几分高贵与圣洁,更加艳丽迷人。

2.“荡漾”一词在此有什么作用?

“荡漾”使景与人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金柳倒影在水中,自然应倒映在水中,作者却说倒映在“心头”,其实是指这美丽的倒影打动和触及作者的心灵,撩拨着作者的情思,令诗人如痴如醉,无法释怀。

作者把柳写得如此美好,追根溯源,来自于他对康桥深深的爱。

(三)第三节

意象之三——青荇

1.作者是如何借助“青荇”这一意象表情达意的?

首先,作者用了“油油”这个词,写出了青荇滑润的样子,写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其次,“招遥”这里不是贬义词,指“飘摇”,而是写长长的青荇随着水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摇摆的样子.如果说金柳在突出康桥的艳丽迷人的话,青荇则突出了康桥自由而有活力的一面。

2.第三节如何达到物我合一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棵水草。” 青荇的安闲和自在正是诗人内心所向往的思想境界。(作者的三个人生信仰——爱、美、自由)这与作者的内心追求达到了一致,触发了作者投入康河怀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情感。

(四)第四节

意象之四——榆阴下的一潭

1.“一潭”本是清泉,可作者为什么说“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

其一,夕阳倒映在潭中,潭水就有了彩虹的绚丽,它已经超越了一潭水的特点;其二,这里强调的作者的一种主观的感受,在诗人的眼中,“潭水”早已超越了它的物理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潭水,“它带给诗人带来的那种迷离而美好的感受,有如彩虹般美好。使清沥的潭水增添了些许的飘渺、迷幻色彩。

2.此处,客观的景和作者主观的情再一次有了一次碰撞,在哪里?

“揉碎”一词起到了主客观统一的作用。“彩虹似的梦”揉碎在浮藻间”,“彩虹似的梦”暗指作者昔日的愿望和理想。在康河的一草一木中,到处都可以看到作者往昔生活的影子,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陈年老窖,发出阵阵醇香„„ 3.作者为什么用“沉淀”一词?

“沉淀”指多年的积累下来,而且已经趋于平静,意味着作者在这里的留下的那些东西已经尘封下来并永久的留在了这里。也可以看出,在现实世界中,作者美好生活的缺失,精神世界的苦闷。

“梦”的出现,把对美丽康桥的描写过渡到作者的昔日生活的描写上。牵起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所以作者迫不及待地去追寻自己的梦。

(五)第五节

1.“寻梦”在此是什么含义?

明确:指作者对过去生活的追忆,也是对理想世界的回溯。是一种精神的重访和凭吊。

2.“寻梦”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和结果呢?

“寻梦”其实是精神领域的一种追忆,为了表现这个过程的美好,作者创设了一个无比美丽的背景:独驾一叶小舟,手撑一支长蒿逆流而上,去寻觅、去品味往昔的美丽日子。

曾经有过的彩虹似的梦破碎了,那销魂的美、爱和理想失去了。因而诗人要“寻梦”,但这失去的梦、失去的美、爱和理想是不可能重新寻回的,因而诗人用了一个“?”他只能以这种重温旧梦的方式来排遣内心中失去美、爱和理想的不尽的苦涩、酸楚和伤痛。“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是灵魂、精神、情感向那爱的十分遥远了的往昔的追忆。

3.“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绪?如何表现这一情绪的?

明确:孤独、空虚、凄凉。

(1)“满一船星辉”犹如李清照的“月满西楼”一样,虽着一“满”字,其实正是内心“空”的表现,是“寻梦”的悲凉、凄楚、空洞、无奈的情绪表达。

(2)“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写诗人一个人在自己的梦境中陶醉沉迷忘我的状态。这种沉醉源于理想在现实中得不得实现,是一种自我麻醉的状态。是现实生活苦闷的一种表达。

(六)“寻梦”的过程是如何结束的?

理想的境界被现实打破,“但我不能放歌”,为什么?因为“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作者一下子从理想世界中跌落到现实世界里。因为作者面对的是与康桥的离别,如果非要此时唱一支离歌的话,这支离歌只能是“悄悄”,也就是“沉默”。

这是一个寂静的康桥,此时康桥的主旋律就是“沉默”。甚至在作者眼里,那从不间断鸣叫的夏虫也为这些寂静所震撼停止了叫声。此处“夏虫”也被诗人赋予了人的情感,人和自然再次相通。

(七)第七节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1.“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写这种反复背后有什么弦外之音?(鲁迅:我家后院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表明生活的单调。)“来”与“走”一样表明诗人“寻梦”并未有任何结果,“走”即“别”时的惆怅、凄凉和愁绪正如“来”时一样。2.“挥一挥衣袖”是作者内心怎样的一种情绪?

答:这“挥一挥衣袖”是寻梦而不得,对痴情、依恋和眷念的不能获得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无计可施、无补、无望、无助的思想情感的外部动作。

3.作者为什么说“不带走一片云彩”?

是带不走一片云彩的另一种写法。为什么”带不走“?

答:其一,康桥如此的宁静、美丽、完美,她像一个圣洁的熟睡的天使,是作者所不忍心打扰和破坏的;

其二,“云彩”这一意象正如诗的开头“作别西天的云彩”一样,是诗人依恋、眷念、痴情的美、爱和理想的象征。是作者理想世界一个完美的象征。它与世俗世界是格格不入的,也是难以融入现实世界的,所以不带走。

四、归纳总结:

1.纵观全文,诗人是按怎样的抒情线索展开的?可不可以把任意两节调换位置? 答:作者由远至近,由现实到回忆,再由回忆到现实,最后由近到远。

作者走向康河,远远的映入眼帘的是披着霞光的金柳,作者为之痴迷;走近康河,看到清澈的河水中随波摆动的青荇,撩拨着作者的情思;近而来到“榆阴下的一潭”,在潭水中追寻着自己过去生活的影子;并在思想领域进行了对往事的深入的回溯;然后从理想境界中回到宁静的现实世界;最后作者挥一挥衣袖,孤独的离开。

2.诗人很懂得主观情绪和客观景物的和谐融合,很好的处理了情与景的关系。全诗淡化了离别诗对离别之情的宣泄,着重于对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并将自己的爱和眷恋与对自然景色米的歌咏熔于一炉,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朴实自然,如一个圆润发亮的的珍珠,给你的不是零星的闪光和魅力,而是一种人与自然、情与美的和谐统一的完整。

3形式结构,四句一行,错落有致,回环呼应。

4.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同时,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闻一多关于新诗的“三美”主张(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而在诗的音乐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独创性。除了节奏整齐,押韵和谐之外,他又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音节抑扬合度,声调回环反复,全诗构成一阕完整的乐曲,带来了音乐美与造型美统一的品格。

五、中国诗词中写离别的诗作不胜枚举,下面我们就随便举几个例子,拿来与《再别康桥》比较一下,大家看看《再别康桥》有什么特别新颖之处?

例 1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明确:离别的对象特别。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例 2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柳宗元《别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送李端》卢纶)明确:营造的气氛轻松。“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但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 成分。

六、课外阅读:

莎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这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是在那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第三篇:《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目标择定】

1.从品读诗歌的意象和语言入手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题意蕴。2.以这首诗为切入点,了解“新月派”诗歌“三美”主张。3.通过朗读和品鉴培养良好的诗歌审美趣味。【探究一径】

【主问题】作为“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诗歌“三美”的? 1.诗歌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投射,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了什么情感? 2.“新月派”倡导的诗歌“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诵读全诗,试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三美”的?

3.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流传后世的名作颇丰,请你试着再写出一首体现了“三美”的诗作,并作简要赏析。

【助学资料】

1.新月派简介: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徐志摩经典作品集: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3.徐志摩经典语录

①有时,我们挣扎着喝完一杯苦味的咖啡,直到最后一口才尝到杯底甜蜜的糖味。这就是生活,加了糖,只是未被搅动激活起来。

②我将于茫茫人海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③爱是两个人的事,如果你还执着着,纠缠着,原地打滚痛苦的爱着。时过境迁之后,你会发现,是自己挖了个坑,下面埋葬的全部都是青春。

④生命薄弱的时候,一封信都不易产出,愈是知心的朋友,信愈不易写。

⑤越走越浅的是爱情;越走越急的是岁月,越走越慢的是希望;越走越多的是年龄,越走越少的是时间;越走越长的是远方,越走越短的是人生;越走越远的是梦想,越走越近的是坟墓;越走越深的是亲情,越走越明白的是道路,越走越糊涂的是方向。

4、《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谢克强)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就其思想内容而言,的确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是表达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我之所以喜爱这首诗,是这首诗的艺术美、诗意美。

这首诗的艺术美,表现是多方面的: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十分注意诗的结构、形式的美和音乐美。如整首诗诗行长短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而诗的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这首诗的语言,也是独具特色的。我曾读过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应该说这篇散文的语言是美的、生动的、准确的,但这种语言的生动、准确和美,主要是摹写,而在《再别康桥》里,已没有康桥的真实、具体、完整的图景,而只有从中提取的感觉和想像化了的意象,语言对意象的外部形态,也都是轻轻触及之后马上转化为心灵和情感反应,转化为主观想像和内心独白。同时,这首诗还具有丰富的联想性、意味性,它不仅通过意象来暗示和表现情感,还借助音乐节奏来加强和推动它,因此,这首诗的语言,不仅具有高度情感价值和意义的暗示性,也充满视觉美和节奏感。然而,在构成诗的艺术美的诸因素中,至关重要的却是诗的意境美。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即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在诗中,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融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间。由于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在诗人眼里,那柳阴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谓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得多么形象、鲜明,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诗人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几声浸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 2 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诗人只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再别康桥》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浮躁(zào)藻荇(xìn)斑澜(lán)装载(zài)....B.沉淀(dìàn)笙箫(xiāo)漫溯(sù)穿着(zhuó)....C.憎恶(zèng)桑榆(yú)揉碎(róu)绿草如阴(yīn).....D.招摇(zhāo)静谧(mì)揣磨(chuǎi)应届(yìng)....2.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奏错误的一项是()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C.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D.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诗。....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二、课文探究检测

4.对《再别康桥》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康桥”,现在通译“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B.第二节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岸边柳树倒映在剑河里的情景,写得甜蜜而美丽,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C.第三节运用拟人的手法,借水草的“招摇”,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他的热情欢迎,同 3 时用“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D.第五节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回忆往昔在剑河上尽兴游览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

5.对《再别康桥》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清泉,诗人偏说不是,而把它想像成“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一方面写出梦之美,梦之虚幻,另一方面,也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寻梦的描写。

B.诗人用“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把梦具象化,把抽象的诗意化为具体的形象,非常生动。

C.在充满诗意的地方诗人竟然不能放歌,是不可遏制的离情使诗人陷入沉默。D.最后一节将“轻轻”换成“悄悄”,这些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并把浓烈的诗情化为一种潇洒。

三、课外提升训练

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7.阅读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一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B.C.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8.请仿照下面一节诗歌格式,在二、三节空线处续写诗句 在你步入青年、踏上人生旅途的时候,你是只求风和日丽、一帆风顺,还是不畏艰险、准备走曲折之路? 在你路途坦荡、志得意满的时候,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你功成名就、有口皆碑的时候,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别康桥》参考答案

【探究一径】

1.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里,着意描写了康河岸边的柳树、康河里的水草、水潭、榆阴等意象,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既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离情,更表现了对逝去的美好往事的无限怀念。

2.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3.(略)学生可作个性化赏析,言之成理即可。【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B 解析:A项“荇”应为xìng,“斑澜”应为“斑斓”;C项“憎”应读 zēng,“绿草如阴”应为“茵”;D项“揣磨”应为“揣摩”,“应届”应读yīng;

2.D(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A(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而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与语境不符。D项“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与语境不符。)

二、课文探究检测:4.D 5.A

三、课外提升训练:6.C(赞叹的非树,而是人)7.D项(诗中的'我',指喻体'鸟'也是指诗人自己)8.示例:沾沾自喜 飘然而行 还是谦虚谨慎 为而不争 居功自傲 就此止步 甩掉包袱 再立新功

第四篇: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说课稿

曙光中学 XXX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二、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

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发现问题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 :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结合本单元几首诗歌,由复习旧知导入。

2.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 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诵读体味(教学重点的解决)

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鉴赏品评(教学难点的解决)

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5.知识巩固迁移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复习,自学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进行比较赏析。

6.板书设计(略)

第五篇:《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

课文导读:在康桥的时光是徐志摩短暂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康桥是他灵魂的开启地和栖息地。他曾经这样写到:“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有了这样的了解,我们就能领悟作者在离别康桥时的那份恋恋不舍,那份依依别情,我们才能读懂这样一首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精美诗作。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3、体味《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4.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新诗鉴赏方法。教学步骤: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二.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是新诗的诗魂,中国诗坛的一位巨星。在他短暂的人生中,有一段浪漫而波折的情感经历,但他始终未放弃对爱的执著追求。他崇尚自由、平等、博爱,内心纯净,诗歌富有激情。他不但在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一位爱国赤子,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表现了一个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不论是他的师辈、同辈还是晚辈,都赞美他,崇敬他,足见他的人格魅力。

三.引出“康桥”

康桥,即为剑桥。徐志摩于1916年考入北大,4年后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作者在康桥上看云,在绿阴下读书,在草地上仰卧,在康河里划船。。。康桥就学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中曾经自陈道:在24 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乐论。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注:插加“康桥情结”幻灯片]

所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四.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 , 欣赏配乐诗朗诵 , 体会、找差距。

(指导朗诵: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要读出音乐美,断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读,然后体会三美。一个同学读,另一个同学评。如此反复。)

五、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意象分析 :

(1)“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4、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引导学生感受全诗意象之美:全诗通过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康桥时的那份恋恋不舍,那份依依别情,诗人对康桥由衷的喜爱。

5、段落分析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轻轻地、悄悄地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2)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3)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4)“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5)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6)第六节:为什么诗人不能放歌?

(因为他马上就要离开康桥了,一想起离别,诗人的心情马上变得万分沉痛。所以诗人说“我不能放歌”。离别时候的沉重压得人发不出任何声响。)(7)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别离的笙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实际上在这里达成了统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离别的笙声更加剧了作者内心的孤寂。)(8)诗中还有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六、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招摇”:青荇随水流晃动的姿态在诗人眼里是轻松自在的,又仿佛在招手欢迎。“招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漫溯”:听从心灵的召唤,随意地追寻往日的足迹。“漫溯”一词既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也显现了诗人的潇洒风采,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沉淀”:与“揉碎”一词相照应,旧地重游,人事已非,依稀可见往日有过的理想和愿望。“沉淀”二字包含着对往日的追忆,更隐含了对现实的无奈。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节奏整齐,押韵和谐——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形式上既整齐又错落有致,叠字的运用造成音乐之美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反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七.徐志摩为什么对康桥如此依恋?

在诗人笔下,康桥是有灵魂、有感情的,或者说充满灵性的。诗的开始用了三个“轻轻的”,仿佛母亲怕惊醒熟睡的婴孩一样,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跃然纸上。因为眷恋,所以当诗人即将离去时,寻常的景物在诗人充满感情的目光中也变得不寻常起来。康桥水光潋滟,美丽中浸看一层凄迷;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欢迎,又像在挽留;榆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往昔的康桥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陈年老窖,发出阵阵醇香„„诗人几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撑一只长篙,划向康河深处放歌。然而梦毕竟是梦,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把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压在心底,悄悄地离开,不惊醒这里的一花一草,整个康桥世界都在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全诗快乐与惆怅交织,柔美与伤感并存,优美的景物描写中寄寓了很深的情意,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

八.迁移拓展。分析徐志摩诗《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下载再别康桥公开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再别康桥公开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您们好! 我今天要说的课题是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七个环节......

    再别康桥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诗两首》,这是高中语文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课,由于篇幅原因,我设计了两个课时,这次重点讲第二课时的内容——即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板书题、作者),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说这堂课的设计:一、说教材《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体会《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三美。 2. 引导学生感受康桥的柔美秀丽风光,体会作者对康桥 的依依惜别之情。 3.在课后的习作中能使......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本质上就是情感的外化,字里行间最值得去揣摩咀嚼的就是诗人的情志。......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徐志摩生平、创作及新诗有关知识; 2、分析本诗意境之美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 3、理解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感情和心绪......

    再别康桥最新课件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为大家·提供了......

    再别康桥背景

    《再别康桥》写作背景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