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成语故事
8、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个成语的意思。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重点:学会课文生字,理解三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教学难点: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尝试朗读,自主释疑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板书:自相矛盾)
2、齐读课题。说说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3、带着你想知道的问题自读课文,并说说你弄懂了哪些问题?(自主释疑)
4、小结过渡。
二、熟练朗读,大胆质疑。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解释题目的意思)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2)指名读课文。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大胆质疑)
5、再读文,你还有哪些疑问?
三、品赏诵读,互动解疑。
1、读文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请同学模仿那个人说大话。(要求说出那个人夸口的语气。)
2、有个围观的人是怎么问他的?(指导读出嘲笑讥讽的语气。)
3、看课文插图,观察那个楚国人的样子,(板书:张口结舌)(1)找出句子: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2)“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你能换成另外一个词吗?(哑口无言、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吞吞吐吐、瞠目结舌)
(3)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那个人说的话前后抵触。)
4、齐读课文。
四、拓展泛读,启思归疑。
1、说说“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实例。
第二课时
一、尝试朗读,自主释疑
1、板书:滥竽充数。指名说说“滥、竽、充、数”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滥:原义指江河水满了,泛滥,这里是“不好、不合格”的意思;竽:古代的一种乐器。滥竽:吹不成调的竽;充数:凑数。)
2、齐读课题。说说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3、带着你想知道的问题自读课文,并说说你弄懂了哪些问题?(自主释疑)
4、小结过渡。
二、熟练朗读,大胆质疑。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读了课文,你能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吗?课文中是谁“滥竽充数”?(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2)指名读课文。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再读文,你还有哪些疑问?(学生大胆质疑)
三、品赏诵读,互动解疑。
1、读文思考: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板书:得俸禄)(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来回答。)
2、比较并理解句子: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2)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3)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用“总是”造句。
4、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呢?(板书:逃走了)
(1)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2)指导用“不要……而要……”造句。
5、解释滥竽充数的意思: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充数。
四、拓展泛读,启思归疑。
1、学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2、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滥竽充数”的实例。
第三课时
一、尝试朗读,自主释疑
1、板书课题,说说“点睛”是什么意思?
2、齐读课题。说说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3、带着你想知道的问题自读课文,并说说你弄懂了哪些问题?(自主释疑)
4、小结过渡。
二、熟练朗读,大胆质疑。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画龙点睛”的主人公是谁?(指名学生回答)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2)指名读课文。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5、再读文,你还有哪些疑问?(学生大胆质疑)
三、品赏诵读,互动解疑。
1、指名读课文。思考: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了?(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1)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板书: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2)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很是惋惜)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板书:飞走了)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3、游客看到点睛之后的龙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指导学生多数是赞叹张僧繇的点睛之笔,如:这一笔可真神奇啊!)
4、出示“画龙点睛”意思: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四、拓展泛读,启思归疑。
1、学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2、收集其它成语故事,课后与同学交流。
课内练习: 根据意思写成语。
1、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2、比喻自己的言语和行为相互抵触。()
3、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用一两个精辟的语言,会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矛———锐利
————张口结舌 盾———坚固
总是————————装
不要。。。。而要——逃 前——张牙舞爪
形象逼真 后——腾空而去
惊叹不已 4
第二篇:8《成语故事》
成 语 故 事
姓名______________
一、拼音小关卡。拼音看仔细,字体更要写工整。
1.在故宫的qiánɡ bì()上,雕刻着一条条非常bī zhēn()的龙,它们伸出ruì lì()的爪子,ténɡ kōnɡ ér qǐ(),让游客看了jīnɡ tàn bù yǐ()。这些充满shén yùn()的艺术品都是古代人民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
2.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抓住主要máo dùn(),弄qīnɡ chǔ()问题的来龙去脉。
二、词语游艺厅。根据意思写出成语,再从中选择合适的成语用到下面的句子中。
1.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充数。()2.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3.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4.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词穷或过于紧张害怕时的表情。()
5.形容猖狂凶恶的样子。
()
A.你口头上答应帮我解决,行动上却没有一点表示,这不是________吗? B.中秋节临近,个别商家昧着良心购进一些劣质月饼放在柜台里________,欺骗消费者。
C.小王临危不惧,很快制服了________的歹徒,并把歹徒扭送到了派出所。在警察的追问下,犯罪嫌疑人________,再也编不出谎言来了。
三、句子训练营。根据要求写句子。1.把下面的句子换一种说法,并保持意思不变。(1)游客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哎,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就会露马脚,我怎么能再混下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下列句中填入合适的关联词,并用其中一组写一句话。(1)他画的老虎()很形象,()美中不足的是缺少神韵。(2)齐湣王()许多人一齐吹,()一个一个地单独吹,()南郭先生只能偷偷溜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文拷贝室。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齐宣王父子都喜欢听吹竽,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张口结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____________________,被点上眼睛的龙___________。游客们_____________,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段欣赏屋。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1.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惊叹不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龙点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霎时间”表示时间短暂,请再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至少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游客们会发出怎样的惊叹?请想象他们的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拓展
一、快乐阅读吧。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熟 能 生 巧
从前有个叫陈尧咨的人,箭术(精良 精湛),举世无双。他因此心里非常(自豪 骄傲),常常(夸耀 夸奖)自己的本领。”哈,哈,哈,我的箭术没人比得上。你们有谁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A)”师父,您实在是太高明了,我们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们还要多跟您学习学习呢!师父你再表演一下,让我们开开眼界嘛!”这些想从陈尧咨那儿学得箭术的年轻人,每天都说些恭维他的话,让他开心。
有一天陈尧咨带着徒弟在院子里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正好走过,便停下来看。
陈尧咨举起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徒弟们在旁边拍手叫好,陈尧咨也很(神秘 神气)地对老翁说:“你看怎么样?”那个老翁只是微微点头,并不叫好。
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地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不会。””那么是我的箭射得不好吗?””好是好,不过,这只是一平常的技术罢了,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老头儿,你说的是什么话?竟然这样侮辱我们师父。你知不知道我们师父的箭术,没人能比得上。你简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轻人,你先别生气,我说的是真话。(B)你的箭术的确平常得很,没什么值得夸赞的。”“老头儿,听你这么说好像很内行,那你就露两手给我们瞧瞧。不服气就比划比划,光说不练你有个什么用!”“小兄弟,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让我倒油给你们看看。”“倒油,这还用得着你这个老头来表演吗?倒油谁不会?别开玩笑啊!”“你们还是看了再说吧。”
老翁说完,就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勺油,眼睛看准了,油勺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地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翁很谦虚地向陈尧咨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罢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地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后来他的人品和箭术一样好。1.用”﹨”画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2.解释词语。
(1)恭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举世无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有两个加点的词语,在不改变句子意思的前提下,第一个词语可以换成________,第二个词语可以换成________。4.“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地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陈尧咨从卖油翁的话中受到了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你能写出下面成语中的主要人物吗?
欲盖弥彰()
管鲍之交()
毛遂自荐()
纸上谈兵()
完璧归赵()
指鹿为马()
管中窥豹()
舌战群儒()
马革裹尸()
成 语 故 事 课内基础提优
一、1.墙壁 逼真 锐利 腾空而起 惊叹不已 神韵 2.矛盾 清楚
二、1.滥竽充数 2.画龙点睛 3.自相矛盾 4.张口结舌 5.张牙舞爪
A.自相矛盾 B.滥竽充数 C.张牙舞爪 张口结舌
三、1.(1)游客惊叹不已,所有的人都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2)哎,一个一个地吹就会露马脚,我不能再混下去了。2.(1)虽然„„但是„„(2)不要„„而要„„所以„„
四、1.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起吹,齐湣王喜欢听人一个一个吹 2.围观的人揭穿了他,让他用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 3.乌云密布 电闪雷鸣 腾空飞去 惊叹不已 点睛之笔
五、1.惊叹不已:十分惊讶,不停地赞叹。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2.一瞬间、眨眼间、一刹那 课外拓展提优
一、闻鸡起舞 老马识途 程门立雪
塞翁失马
二、1.精良 自豪 夸奖 神秘
2.(1)为讨好而赞扬。(2)指压倒一切,无可匹敌。3.虚心 愧疚
4.陈尧咨认识到熟能生巧,每个行业中都有技艺超群的人,自己不应该骄傲。自主探究提优
崔杼 管仲和鲍叔牙 毛遂 赵括 蔺相如 赵高 王献之 诸葛亮 马援
第三篇:8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学习重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3、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导学过程:
一、初读指导
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的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朗读“夸口”的语气。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3、“张口结舌”的意思。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结合插图理解、感悟“张口结舌”。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
5、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2、读课文,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三个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①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用“总是”说一句话。②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傣禄。”(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
五、拓展延伸
1、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可补充以下几点:(1)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2)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3)当齐泯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2、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
(1)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2)刻画人物细致、具体。(3)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达标测试:
一、我会造句。
......总是............不要......而要......二、还其原貌,把词语补充完整。
张口()舌 惊叹不()乌云()布 张牙()爪
点()之笔 电闪雷()()不舍 名()其实 三、十二生肖进成语:
()目寸光 九()一毛 狐假()威 守株待()
叶公好()画()添足 万()奔腾 亡()补牢
杀鸡儆()()犬不宁()急跳墙 狼奔()突
第四篇:8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2.理解三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3.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养成训练点:
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深入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讲授相关知识 1.板书课题,指名朗读。
2.成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大多出自历史典故、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或名家名言,还有一部分源自民间口语。他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讲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
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2.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3)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3.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理解词语。
夸口 腮帮 俸禄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3)说说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谁在说大话呢?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读出楚国人“夸口”的语气和“张口结舌”的神态,还要读出围观的人带有嘲笑讽刺的语气。)3.“张中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因为别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结果会怎样,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能说说“自相矛盾”意思吗?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
5.讲讲“自相矛盾”的意思。(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画龙点睛》。2.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后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1.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2.理解后两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一、复习导入,复述成语《自相矛盾》
二、学习《滥竽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出示三个句子: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2)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读一读,比较: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4.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子,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竽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5.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6.南郭先生后来怎么又装不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是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是„„”造句。
7.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8.指导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指生说出《自相矛盾》与《滥竽充数》所包含的意思。
二、初读指导。1.自学课文。2.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3.检查自学效果。(1)生字词正音。
(2)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三、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所以人们觉得怎样?(缺少神韵)(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游客不信,以为唬人)
(3)“点睛”的结果怎样?(腾空飞去)(4)读这则故事时节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5)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真的腾空而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6)说说“画龙点睛”的意思。(7)试着背诵。
四、你还知道那些成语故事,选一个讲给大家听。板书设计:
戳穿
自相矛盾:夸口 矛----------盾 张口结舌 戳不穿
滥竽充数:总是 一样的俸禄 装 不要„„而要„„ 溜
画龙点睛: 奇怪——不信——佩服 教后记:
这篇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它们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都是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蕴含在故事之中,故事短小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如果都是按先感知故事内容,再感悟哲理的顺序进行,方法就单一了,学生容易对课文失去新鲜感,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时,我选用了灵活适宜的教学方法,效果显著。推敲 首案编写:姬美玲 二度修改:韩 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讲出这个故事。2.学会8个生字。绿线中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养成训练点:培养学生认真钻研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8个生字。绿线中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层次。教学重点:
理解新词,理清层次。教学过程:
一、出示诗句,导入新课。
1.生观察50页图片。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出示全诗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3.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4.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齐读。5.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新词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幽居即兴妥帖吟哦簇拥斟酌宽恕莽撞推敲犹豫不决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三、检查自读效果。1.认读生字词或新词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 恰当 差人 李凝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皎洁 妥帖 朝愈 簇拥 宽恕 门闩 莽撞 避让 响亮 沉睡 推敲 家境贫寒 夜深人静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4.指生说说课文大意。
5.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四、指导书写生字。皎、骑、僧:左窄右宽;
斟、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尚、妥:上小下大。贾:上宽下窄。愈:上大下小。
唐: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讲出这个故事。2.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养成训练点:培养学生认真钻研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故事的内容,理解“推敲”的含义。
一、复习检查。
1.听写下列词语:皎洁推敲斟酌妥帖 2.填空:
()有个诗人叫(),早年因(),出家当了和尚。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推敲》。“推”和“敲”是两个动作,谁来做一下?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 1.看图指生说图意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 ”画出来。
3.理解重点句:
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准性。4.概括段意并板书:夜深访友留诗相赠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让我们跟随着他来到那个夜晚。(音乐起)请大家慢慢地、轻轻地读第二自然段,在脑海中想像那情景,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吗?
2.交流。
3.朗读:(出示句子:“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你们能读好这句话吗?
4.师:贾岛月夜访好友,可是没有见着。美好的情境却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即兴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并把它留了下来。(板书:即兴写诗)
5.指导朗读。
(二)第三自然段
1.看图说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 ”和“ ”画出有关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恰当)还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合适适宜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人物形象刻画具体形象)(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生表演。7.概括段意并板书: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斟酌文字
(三)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分组学习,提出要求。
(1)思考:当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行人怎么样?贾岛又是怎么样?
(2)讨论交流。
2.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3.概括段意并板书: 冲撞仪仗 请求宽恕
(四)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听了韩愈的解释,大家有没有想起前文哪句话? 5.概括段意并板书: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韩愈解疑
三、总结全文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三、3.指导复述
1.根据板书自己复述课文 2.同桌复述 3.指生复述 板书设计: 9 推敲
夜深访友 留诗相赠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冲撞仪仗 请求宽恕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教后记: 这个故事讲的是唐朝著名诗人贾岛为了斟酌诗中的一个字眼,不知不觉闯入韩愈的仪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课文表现了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表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还让学生练说这个故事,不仅让学生再次回顾课文内容,以便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培养语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0.嫦娥奔月 首案编写:姬美玲 二度修改:韩 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自为人的品质。养成训练点: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什节吗?人们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盼团圆的中秋佳节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1.生自学课文。2.检查自学效果。(1)生字词正音
昆仑山 除害 奸诈 贪婪 闯 威逼 洒满银辉 企盼 后羿 逢蒙 百宝匣 树影婆娑
(2)解词:敬重 奸诈 贪婪 接济 威逼 时值中秋 迫不及待 周旋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三、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把意思相似的归纳为一段,着给课文分段。
2.讨论后交流:
第一段(1、2自然段)讲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九个太阳。第二段(3~7自然段):讲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苦,吃下仙药,飞到月亮上去了。
第三段(8自然段)讲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
四、精读课文第一段。1.指名读第一段。
2.同学们,说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3.讨论:“苦难”是什么意思?后羿是怎样为老百姓解除苦难的?请画出有关动词。4.说说你觉得后羿是怎样的人? 5.练读,表现出后羿的力大神勇。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指生分段朗读课文,回忆后羿是个怎样的人。
二、精读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想:逢蒙是个怎样的人?嫦娥是个怎样的人?画出文中有关的语句。
2.讨论:逢蒙的奸诈贪婪表现在哪些地方?嫦娥的机智善良又表现有哪些地方?
3.嫦娥吃了仙药后,怎样了呢?请同学们先看图,再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飘飘悠悠”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把嫦娥这飘飘悠悠的样子读出来呢?你觉得这段话写得怎样?美在哪儿?
4.请同学们圈画出后羿找妻子的词语。
5.读了这些词语你能体会出后羿当时的心情吗?谁能把后羿找妻子的急切心情读出来?
6.指生读本段,教师指导。
三、精读课文第三段。1.轻声自由读课文第三段。
2.乡亲们以嫦娥的思念之情又体现在哪儿呢?
四、指导复述课文。
1.指名说说课文第三部分的段落大意,编段落提纲。第一段:后羿为民除害,躲下太阳。第二段:嫦娥吞下仙药,飞上月亮。第三段: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
2.按“自由练习——同桌互述——小组尝试复述——指名复述”的程序进行复述练习。
板书设计 嫦娥奔月
后羿为民除害,躲下太阳 嫦娥吞下仙药,飞上月亮 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 教后反思
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主要讲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下了长生不老药升天成仙的故事,赞扬了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意境优美,情节动人,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进而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获得情感的陶冶与心灵的当地。
全文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两个故事组成。故事浅显易懂,妙趣横生,再加上她流传久远,家喻户晓。
教学中,我主要抓住“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后羿追月”三个情节,采用换位体会法,将学生置身于文中特定的情境之中,使他们设身处地地领悟作者意图,与文中人物情感产生共鸣。
课堂上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体会人物情感,然后有感情的朗读相关语段。我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引导学生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并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
第五篇:中国成语故事8
举足轻重
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虽已建立了东汉政权,但全国尚未统一。当时,蜀地的公孙述也想称王称帝,争夺天下。这个时候,有一个实力派人物叫窦(dòu)融。王莽当权的时候,他当上了伏波将军。王莽失败以后,他归附了淮阴王刘玄,不但做了张掖(yè)都尉,还被刘玄的部属推举为河西五郡大将军。
拥有河西五郡的大将军窦融看到刘秀在政治、军事上占优势,有意顺附,便召集各郡太守和本地名流商讨,决定派使者带着书信和礼物前往洛阳。刘秀得知此事后,十分高兴,隆重接待了使者,并给窦融写了一封书信,信中说:“蜀地有公孙述,现蜀汉相攻,你的地位极为重要,一抬脚就会影响两端的轻重,无论你站在哪一方,都可以决定一方的成败。(原文是:‘举足左右,便分轻重。’)”从此,窦融十分忠心地跟随着刘秀,很快被升为大司马。刘秀得到窦融的支持,实力大增,终于消灭了公孙述和其他政敌﹐统一了天下。后来,人们把“举足左右,便分轻重”简缩成“举足轻重”这一成语,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处于关键地位的人,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整个局面。
卷土重来
楚汉相争时,汉王刘邦和楚霸王项羽为了争皇帝的宝座,进行了多年的激烈战争。最后刘邦逐渐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公元前202年,垓(ɡāi)下一战大败项羽,项羽率领八百名骑兵深夜突围,向南方逃去。逃到乌江时项羽的部下只剩下二十八个人,而刘邦的追兵则有几千人之多。这时,乌江亭长撑着一只船过来,对项羽说:“江东虽然小,但是也有一千里土地,几十万的人民,您仍然可以在那里称王,赶快渡江吧!”项羽苦笑着说:“天要让我灭亡,我渡过江去还有什么意思?况且当初和我一起渡江西进的八千多江东子弟,如今没有一个活着。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同情我,继续拥戴我为王,可是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呢?”说完,项羽就拔剑自杀了。
到了唐朝,有一个著名诗人杜牧,想起项羽的英勇和失败,非常感慨,便在乌江亭上写了《题乌江亭》这首诗:
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说,如果项羽当时不自杀身亡,而是渡过江去积聚力量再回来与刘邦较量,那么谁胜谁负还很难说呢。后来,人们用“卷土重来”比喻遭受失败和挫折之后,又重新再来。卷土,扬起尘土。
开诚布公
三国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是一个既有能力又有衷心的贤臣,得到皇帝刘备的重用。
刘备临终前,曾将自己的儿子刘禅托付给他,让他帮助刘禅治理天下。刘备甚至诚恳地留下遗言:如果刘禅不好好听你的话,做出危害国家的事,你就取而代之,自己做皇帝。诸葛亮非常感动,表示要好好地效忠少主刘禅。
刘备死后,诸葛亮竭尽全力帮助刘禅治理国家。有人劝他自封为王,但他严厉地拒绝了。他对身边的人说:“我已经受先帝委托,担任了这么高的官职。如今讨伐曹魏又没什么成效,你们却要我加官晋爵,这是不忠不义的事情啊!”
诸葛亮为人处世公正合理,不徇私情。马谡(sù)是他非常器重的一位将军,在攻打曹魏时,因为大意轻敌,失守街亭这个地方。诸葛亮因为马谡已经立下军令状,所以忍痛杀了马谡。马谡临刑前上书诸葛亮,说自己虽然死去,在九泉之下也没有怨恨。诸葛亮自己也为失守街亭主动承担责任,请求后主批准他由丞相降为右将军。他还特地下令,要下属坦率地批评他的缺点和错误,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所以,后人在写史书时,就用“开诚心,布公道”来形容这位贤臣。成语“开诚布公”由“开诚心,布公道”缩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对人态度诚恳,坦白无私。
开卷有益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他命文臣李昉等人编纂了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一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疲劳,影响身体健康。宋太宗却回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意思是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况且我并不觉得疲劳。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繁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能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地阅读《论语》,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就会有益处,有收获。卷,书卷。
开门揖盗
东汉末年,江东地区是孙策的势力范围。吴郡太守许贡见孙策在江东的势力不断扩大,便写信给汉献帝,请求将孙策调走,以免后患。不料送信人被孙策的士兵抓获,孙策得知许贡有叛逆之心,一怒之下便绞死了许贡。
许贡有三个门客,决心为许贡报仇。有一天,这三个门客趁孙策在丹徒西山行猎的时候,埋伏在隐蔽的地方突然向孙策发动了攻击。孙策躲闪不及,脸上中了一箭,伤势很重。回府没几天,孙策便箭伤发作,医治无效而死。孙策临死前将代表权力的印绶留给了弟弟孙权,要他励精图治,把江东治理好。
孙策死后,孙权十分伤心,一直沉浸在兄长去世的悲痛之中。孙权手下有一个谋士张昭,劝他说:“现今奸邪作乱,豺狼当道,如果只顾悲伤,而不去考虑天下大事,这就好像开着门请强盗进来一样(原文是:‘开门揖盗’),岂不自招祸患?希望主公以国事为重,这样才能不辜负您兄长的嘱托啊!”听了张昭的劝说,孙权止住悲伤,很快便振作起来。张昭请孙权换上衣服,扶他上马视察军队。东吴从此有了新主,人心逐渐稳定下来。过了几年,吴与蜀、魏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成为一方霸主。后来人们就用“开门揖盗”来表示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揖,拱手作礼。
克己奉公
东汉初年,颍阳有个人名叫祭(zhài)遵。祭遵从小喜欢读书,知书达理,虽然出身豪门,但生活非常俭朴。公元24年,皇帝刘秀攻打颍阳一带,祭遵便去投奔他,被刘秀收为门下吏。后随军转战河北,当了军中的执法官,负责军营的法令。任职中,他执法严明,不徇私情,为大家所称道。
有一次,刘秀身边的一个小侍从犯了罪,祭遵查明实情后,依法把这小侍从处以死刑。刘秀知道后,十分生气,想祭遵竟敢处罚他身边的人,欲降罪于祭遵。但马上有人来劝谏刘秀说:“严明军令,本来就是大王的要求。如今祭遵坚守法令,上下一致做得很对。只有像他这样言行一致,号令三军才有威信啊。”刘秀听了觉得有理,非但没有治罪于祭遵,还封他为征虏将军。祭遵为人廉洁,为官清正,处事谨慎,克己奉公,常受到刘秀的赏赐,但他将这些赏赐都拿出来分给手下的人。他自己的生活却十分俭朴,家中也没有多少私人财产。等他年老在安排自己的后事时,他仍嘱咐手下的人,不许铺张浪费,只要用牛车装载自己的尸体和棺木,拉到洛阳草草下葬就可以了。祭遵就是这样一名良臣,即使死后多年,汉光武帝刘秀仍对他十分怀念。后来人们就把祭遵的这种高尚的精神概括为成语“克己奉公”,用来比喻一个人对己要求严格,一心为公。克己,克制、约束自己;奉公,以公事为重。
空中楼阁
古时候,有一个既愚蠢又固执的富翁。有一天,他去拜访另外一个富翁。到了这个富翁的家里之后,他看见那楼房造得十分华丽美观,明亮宽敞,心中非常羡慕。他呆呆地望着楼房,暗暗地想:我的钱财一点儿也不比他少,为什么不可以建造一座这样高大美观的楼房呢?他回到家里以后,马上就把当地的工匠找来,问道:“那座气派非凡的高楼是你建的吗?”工匠回答说:“是我建的。”富翁很高兴,跟工匠说:“你也照样给我建一座那样的高楼吧。”木匠答应了这个富翁的要求。没多久,工匠就动手建造高楼了。富翁看到工匠从地上建造房屋,感到奇怪,就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呀?”木匠答道:“建三层楼房啊。”富翁听了,直摇脑袋,着急地说:“我不要下面两层,赶快给我建造最上面的第三层。”木匠听了这傻话,真是哭笑不得,耐着性子给他解释:“这是办不到的。如果不造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三层是建不起来的。”富翁坚持他的意见:“我不要下面两层,你们一定要给我建最上面的那层。”当地的人们听说这件事后,都觉得这个富翁太愚蠢可笑了。“空中楼阁”就是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原意是指悬在半空中的楼房亭阁。后来,人们就用它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口蜜腹剑
唐玄宗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他的大臣兵部尚书李林甫却是一个心术不正、狡猾阴险的小人。他用卑鄙的手段讨好唐玄宗的妃子杨贵妃,杨贵妃经常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好话,因此李林甫很得唐玄宗的宠信,官位一直升到了兵部尚书兼中书令,成了大唐的宰相。
有一次,唐玄宗很赏识外官严挺之的才能,想重用他。李林甫心中嫉妒,就设法陷害严挺之。他故意怂恿严挺之装病回京,以便任用。等严挺之回来了,李林甫又上奏唐玄宗,说严挺之得了很严重的病,不能行动。因此,严挺之最终也没有得到重用,有苦说不出。
又有一次,李林甫想打击另一个与他争权的大官李适之,假意对他说:“华山那地方储藏着大量的金矿,如果能开采出来,皇上一定很高兴。”李适之听了李林甫的话,就立即禀告唐玄宗,并请求派自己去开采。唐玄宗征求李林甫的意见,李林甫回答:“华山是帝王之气集中的地方,如果在那里挖金子,恐怕对皇上不利。”从那以后,唐玄宗就对李适之不太信任了。李林甫这样阴险狠毒,一直为后人所唾弃。北宋的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时评价李林甫的为人说:“口有蜜,腹有剑。”后来,人们就用“口蜜腹剑”作为成语,形容某些人话讲得甜蜜动听,但心里却极其阴险恶毒。
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年轻时的郭象,不仅好学,而且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这使得他知识渊博,对于事情的分析也常常很独到。因此,郭象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了。
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了深刻的理解。当时,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请他出去做官,他都一概谢绝,每天只是埋头研究学问,或者和志同道合的人谈论哲理。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活得充实自在。但是,又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廷中做了黄门侍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而且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意思是说,听郭象说话,就好像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后来,人们根据王衍的话,引申出“口若悬河”作为成语,用来形容某人能言善辩,讲起话来滔滔不绝。
脍炙人口
春秋时,有父子二人,他们同是孔子的弟子。父亲曾皙喜欢吃羊枣(一种野生果子,俗名叫牛奶柿);儿子曾参是个孝子,父亲死后,竟不忍心再吃羊枣。这件事情在当时曾被儒家子弟大为传颂。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弟子公孙丑对这件事不能理解,于是就去向老师孟子请教。
公孙丑问:“老师,脍炙(脍,细切的肉;炙,烤肉)和羊枣,哪一样好吃?”
孟子说:“当然是脍炙好吃啊,这世上没有哪一个人不爱吃脍炙的!”
公孙丑又问:“既然脍炙好吃,那么曾参和他父亲肯定也都爱吃,为什么曾参不戒吃脍炙,而只戒吃羊枣呢?”
孟子回答说:“脍炙是大家都爱吃的(原文是:‘脍炙,所同也’);羊枣的滋味确实比不上它,但羊枣却是曾皙特别爱吃的东西,所以曾参只戒吃羊枣。就好比对长辈只忌讳叫名字,不忌讳称姓一样,姓有相同的,名字却是自己所独有的。”
孟子的一席话,使公孙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脍炙人口”这个成语就是从孟子所说的“脍炙,所同也”引申出来的,原意是指人人都爱吃的美食,后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人人赞美的事物和传诵的诗文。
旷日持久
战国时期,燕国有个名叫荣蚡(fén)的人。他骁(xiāo)勇善战,而且足智多谋。燕国国君封他为高阳君,命令他率军攻打赵国。赵王得到消息后,非常害怕,立即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国相赵胜想出一个办法,说道:“齐国的名将田单,善于带兵打仗。我国割三座城池送给齐国,以此为条件,请田单来帮助我们带领赵军作战,一定可以取得胜利。”
但大将赵奢不同意这么做,他说:“即使田单肯来指挥赵军,我国也不一定取胜,如果打不过荣蚡,那就是白请他来了;即使田单确实有将才,那他也未必肯为我国出力,因为我国强大起来,对他们齐国称霸不是很不利吗?因此,他不可能为我国的利益而真心实意地抵抗燕军。”
赵奢又分析说:“田单要是来了,他一定会把我们赵国的军队拖在战场上,不战不降,荒废时间。旷日持久,几年之后我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将会被消耗掉,后果不堪设想!”但是,赵王和赵胜还是没有听赵奢的意见,仍旧割让了三座城池请田单来当赵军的统帅。结果,赵国被卷入了一场得不偿失的消耗战,消耗了很大的国力。后来,人们就用“旷日持久”来形容荒废时间,拖延很久。旷,荒废,耽误;持,持续,拖延。
狼子野心
春秋时,若敖氏的后代子文做了楚国令尹。当时,楚国不设相国,令尹是最高的长官。他为人公正,执法严明,楚国的属官和百姓都很敬重他。
子文的兄弟叫子良,在楚国做司马,生了个儿子叫越椒。越椒满月那天,司马府宴请宾客,府中一片喜气洋洋。子文也应邀来到司马府,看到侄子越椒后,大吃一惊,急忙找来子良,告诉他必须把这个孩子杀掉。子良听到哥哥这样说吓了一跳,问道:“为什么呢?”子文说:“你看这个孩子,样子像一只狗熊,声音又像豺狼,如果不杀他,将来一定会成为我们若敖氏的祸害。谚语说:‘狼子野心。’这明明是一只狼嘛,哪能把它养起来呢?”子良更加不高兴了,他生气地说:“孩子是我的,我决不能杀死他!”
子文对此事十分忧虑,他临死的时候,把族人和亲信叫到跟前,告诫他们说:“千万不能让越椒掌权。将来越椒一旦掌权,你们就赶快逃命,免得遭难。”
子文死后,他的儿子斗般当了令尹,越椒也接替父亲做了司马。后来,越椒设计害死了斗般,接任了令尹一职,并且带领若敖族人举行叛乱,被楚王打败,整个若敖氏全族的人也被剿灭了。成语“狼子野心”本来是说狼崽虽小,却有凶残的本性。后来人们就用它来比喻凶暴的人必然怀有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