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父亲教会我做会父亲
父亲教会我做会父亲
从业20年,他经历过许多沉浮,演过无数小人物,直到《疯狂的石头》的热映,才真正被观众熟知、喜爱。正所谓“大器晚成”。与他名气一同“晚成”的,还有一个特殊身份――父亲。那一年,他已经38岁。尽管名气和儿子都来得比较晚,但如今,已过不惑之年的他,事业和家庭都更上了一层楼。这就是郭涛,一个笑起来总眯缝着眼的天生笑匠,一个要做慈祥爸爸的人。
1969年,我出生在一个艺术世家。父亲、母亲分别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我想不遗传上一辈的艺术细胞都难。
儿时的我由于嗓门大、表达欲望强、性子疯、脾气倔而远近闻名,也许我的“四大表演风格”就是从那个时候初露端倪的。活泼好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我则是胜于天性。上小学时成天玩儿得浑身是土,像个活脱脱的土匪。因为实在淘气,父亲有时候会打我,但是我从来不哭、不出声、不求饶,紧紧抓住他的手,表现出一种革命者就义的样子。
打我记事起,父亲就吝啬对我表露笑容和夸奖。特别是青少年的叛逆时期,他几乎没冲我笑过,更没有表扬过我。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小子,还嫩,还小,还不懂事,还不成熟。直到我有了孩子以后,一次春节陪他过年,他突然对我说:“你成熟了。”我想他之前那些话都是反着说的,就是希望我能成熟些、长大些、懂事些。
如果说严苛的家教,教会了我如何做人,那父亲、母亲艺术上的身教,则教会了我演戏。我对童年的所有印象,几乎都在后台。父母在台上表演那种老话剧,我就在侧幕旁边看。因为每晚都在看,久而久之,整场戏都能背下来了,这为我最终走上艺术之路做好了铺垫。以至于大学期间,我在表演方面的机遇和磨练就比别人要多一些,还参演了张艺谋的《活着》、冯小刚的《永失我爱》。但是当时年少轻狂,我的心态很不平衡,对很多东西都有点不忿儿,觉得很多东西自己都比别人强。那段时间,我经历了事业和生活的一段起伏。挣扎中,父亲、母亲对艺术的用心与热爱,还有低调的处事方式深深感染了我,使我逐渐冷静下来,能去正确地面对客观事物和人际关系,反思创作道路和塑造的类型,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表演知识。直到现在,母亲仍会常评价我的表演,说:“你那个坐姿不对、这个台词应该怎么说。”生活当中,顺其自然地就教了起来。还好,在亲友的帮助下,我于38岁这年,终于通过《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让很多人认识了我。
在《疯狂的石头》热映的同时,我迎来了另一个喜讯――我要当爸爸了。尽管名气和孩子来得比较晚,我依然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大概是被幸福冲昏了头,在未确定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的情况下就给这个小生命起了名字――“石头”。老人都说给孩子起个馒头儿、铁蛋、石头儿什么的名字好养活,我却希望这个名字可以给孩子带来好运。那个时候自己一有机会就和还在肚子里的他讲话,没时间陪他就告诉他:“爸爸给你挣钱去了。”
他的降生让初为人父的我倍感喜悦。我曾发过一篇微博:“不是18岁成人礼的那一年,也不是结婚娶妻的那一天,而是从我成为父亲的那一刻开始,2007年2月的一天,我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这一刻,谢谢你,我的儿子,感谢你让爸爸真正成熟长大„„”我是和他一起成长的。
2013年,我和他参加了《爸爸去哪儿》的拍摄,他在剧组里的成长让我感动。在剧组里我对他基本采取散养的方式,如同多年前父亲对我的方式一样。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出去完成任务的时候,会主动承担起哥哥的职责。说得最多的是:“没事!哥哥帮你。别怕,有哥哥在呢!等一下,哥哥领着。”俨然一个小男子汉形象,他的懂事与责任感是我的骄傲。
当然,拍摄期间我们也有摩擦。一次晚饭,他离开了饭桌,我很生气,严厉地问他为什么。他遗传了我的倔劲儿看着我不说话,后来直接不去看我,到厨房盛了一碗米饭夹了些菜,给代理村长李锐送了过去。他是怕忙了一天的村长饿肚子,明白了他的用意后我心里很不是滋味。饭后的采访,村长问他:你觉得爸爸爱你么?他说:“有时爱有时不爱,不理我的时候他不爱我。”当问到你爱爸爸么?他用稚嫩的语言说:“我爱爸爸。”正看这段视频的我心里先是一痛后来又是一暖,既责备自己误会了他,又被他最真诚的语言感动。那个时候什么也不顾了,只知道他晚饭没有吃好,肯定饿了。我便向村民要了鸡蛋和大葱往家跑,好给他做个蛋炒饭。
在节目组发生的一切都历历在目,这是一次我与他共同成长的经历。今后,我会做一个慈祥的爸爸,就像拍摄时写给他的那封信:“亲爱的宝贝:爸爸是一个爱你的爸爸,关心、帮助你的爸爸,也是一个粗心有缺点的爸爸。当我看到很多期节目里本人的表现,有时候会脸红,有时候会反思,在教育问题上,爸爸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最后爸爸想说,不管你多大,走到哪儿,爸爸都永远支持你,永远爱你。加油,我的男子汉。”
(责任编辑 王天抒)
第二篇:父亲教会我坚强
父亲教会我坚强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便成了我们的第一位老师,他们教会了我说话、走路、吃饭等等,还教会了我做一个坚强的人。
记得在我上幼儿园时,我喜欢玩,也很喜欢到处跑,昨天去小伙伴家玩,今天去田野上玩,明天去池塘边玩。好动的我,经常在腿上留下一个个伤疤。但在我的记忆里,父母没有在我跌倒时扶过我,而是在我自己爬起来之后,细心地为我处理膝盖上的伤口。
渐渐地,我长大了,性格还是那样好动。在我九岁那年,我学起了骑自行车。我骑的是家里的一辆很大的老式自行车,不容易掌握平衡,我便从推车开始学。那时的我,很矮,只比车高出半个脑袋,也比较瘦弱,推着笨重的自行车,很吃力。我笨拙地推着车子,一不小心,绊到一个石子,摔了一跤。我倒在地上,自行车重重地压在我的身上,腿被路上的石子划下了一道道伤口,鲜血顿时汩汩流出。我疼得流下了眼泪,身上没有一点力气,根本站不起来。一直在旁看着我的爸爸,并没有扶我起来,而是转过身,回了家。我顿时觉得委屈极了,气愤地一下子推开了自行车,忍着痛狼狈地从地上爬起,一步一瘸地回了家。
到了家,爸爸取出碘酒和棉签,小心翼翼地给我处理伤口,并语重心长地教育我:“你记住,以后再遇到了挫折,就自己面对。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不要流泪,生活是仁慈的,但它也是残酷的。它不会怜悯你的遭遇,所以,你一定要做一个坚强的人。” 听了爸爸的话,我原本埋怨他的心,一下子明白了:爸爸这是在教育我,在考验我。生活就像一场淘汰赛,勇敢、坚强的人留下;胆小、懦弱的人则被无情地淘汰。他是在用事实告诉我,只有坚强地面对一切困难,才会打败困难。在生活这场淘汰赛上,我必须靠自己。
几个月后,摔了很多跤的我,终于学会了骑车。骑在自行车上,风从我的耳边呼啸而过,我顿时觉得很自豪。
现在,我已经是一个坚强的女孩了,我打败过许多困难,原因只有一个:我的父亲教会了我坚强。我会永远记住那一年爸爸说过的话,在成长的道路上应不断打败一个又一个困难。
第三篇:父亲教会我
父亲教会我“孝”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父母情如和煦春晖,温柔地照耀我们成长,父母情如涓涓细流,守护我们无怨无悔。《开学第一课》就为我们讲述了他们的爱,在点点滴滴,对我们的教育如春风化雨,伟大而深沉,郑渊洁就言传身教地告诉儿子“孝”。
在1986年,郑老师一家子去买一台直角平面电视,回家时,郑亚旗喜出望外,一路上恨不得一下子就飞回家打开电视看动画片。可一会儿就奇怪了:“郑渊洁你是不是开错了?”郑渊洁意味深长地说:“爷爷奶奶年纪大了,我们将来还有看原子弹电视的机会呢!”过了几天,郑老师为儿子准备了美味的对虾,他舍不得孩子说他吃虾过敏,儿子大声说:“郑渊洁你快吃,以后我吃原子弹虾的机会都有。”
多么朴质的语言啊,听完这些话,我不禁想起那年夏天,爷爷出去做工,一不小心从跳板上掉了下来,整个家里像是天塌了一般,爷爷脑中淤血不清,压破神经,要马上开刀做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全家人都慌了,爸爸眉头紧锁,在门外焦急地等待,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下来,他承受着痛苦,手术结束了爷爷的脑部手术成功了,全家人终于松了一口气,手术后,爸爸每天都在爷爷身旁嘘寒问暖服侍爷爷,听说黑鱼补身体,买了几只大黑鱼,亲自炖鱼汤并小心翼翼地喂爷爷吃下去。爷爷脸总是挂满笑容。
爸爸告诉我,孝是最重要的,是啊,我们不能忘记爸爸对我们的爱,我要用我的孝心抚慰他们的痛楚,用稚嫩的双肩为父母撑起一片晴天。
六(2)陈仇璐 指导老师:杭建
第四篇:我和父亲
我和父亲
我的名字不是父亲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在我满月的时候,父亲特意请来乡里一个挺出名的算命先生,得知我五行缺金,又因为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于是算命先生便给我掐出这样一个名字:飞翔。
父亲没进过一天学堂,成天忙于繁重的农活却仍无法脱离贫困,造成了他长年阴沉着的脸和暴躁的性情。加上那望子成龙的心切,便构成他对我独特的管教方式,“娃儿的出息是骂出来打出来的!”这是他的至理名言。而我对父亲的恨,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领教中,不断加剧加深的,尽管我的学习成绩应验了那句全村闻名的“至理名言”。为此,我时常想,也许就因为这种应验现象,才使得我的整个童年都是在父亲的“至理名言”中度过的!所以,就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一口气冲上山顶,哭了——不是为自己十年寒窗所获得的美好前途,成为全村羡慕的第一个大学生,而是为自己终于可以脱离父亲的管制,实现不想见到他的梦想!所以,对向来节俭的父亲大办酒席,忙着招待前来祝贺的乡亲的那个高兴劲儿,不屑一顾;所以,在冲出家门的时候,我是那样急急迫迫而义无反顾,一点儿也不顾及父亲的黯然神伤„„
在省城念书的前两年,我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认真地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就连每次收到他托人寄来的生活费,也只是应付性地写一下“钱已收到,勿挂念”等类似的短语。直到大三那年,直到父亲托人给我写来一封书信时,我的灵魂和良知才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动,我才开始懂得该如何去咀嚼和阅读自己生命中一再忽略的、仇恨的那份沉重的父爱。
信是父亲找上初中的小侄子写来的,没什么要紧事,只是问我好不好而已。可信写了满满几页,小侄子在信中详细地讲述了父亲来信的原因:父亲那晚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吃馍,拿起来刚咬一口,两颗大牙就莫名其妙地没了,一看呢,馍上一片血红,牙都粘在上面„„惊醒之后,父亲便再也睡不着了。于是天刚亮就找小侄子写信。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老家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梦见大牙掉是要死亲人的,而父亲首先想到的是他离家在外求学的儿子。
这就是父爱!除了父爱,便再无法解释这种奇异而真实的现象!那一刻,我那被对父亲的恨包裹着而变得无知、粗砺与麻木的灵魂,被深深地灼痛了,苏醒了!我禁不住泪流满面,双手捧着书信,朝着家乡,蓦然跪下——向父亲,向我那一生付出了大爱却得不到理解、更别说回报的父亲,忏悔,忏悔„„
第五篇:做智慧父亲 读后感
读《做智慧父亲》有感
今年暑假,读了谭旭东老师的《做智慧父亲》,这是谭老师在教养女儿过程中的所思所感,书中记叙的很多细节让人感动,谭老师表达的很多观点值得年轻父母学习,更重要的是,初为人母的我同时是一位初中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很多理念也值得借鉴和学习,接下来我想就自己最有感触的三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第一,书中第一章《爱是会陪伴也会引领》中有提到:“孩子是一面镜子”。“其实孩子也陪伴了成年人,引领了成年人”。
我非常赞同谭老师提到的:孩子是一面镜子。因为孩子,尤其是幼儿,处于一种空白状态,她看见大人做什么,就会模仿着做什么。如果大人把垃圾及时丢入垃圾桶,孩子不明白什么意思,也不能分辨什么是垃圾的情形下,也会把手中的东西往垃圾桶丢。如果大人对待东西或者他人非常粗鲁,那么孩子也不可能学得很温柔和礼貌。这样,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映照出大人的所作所为,大人根据孩子的反映,不能只是批评孩子,而要自觉的反省自己。在孩子面前,你的形象是怎样的?你平时是如何待人接物的?„„孩子不会撒谎,更不会像哈哈镜一样放大或缩小什么,她就是很真实的反映,她看到了什么。这其实跟以身作则的理念相通,不管你是为人父为人母,还是老师,在孩子面前都要以身作则,做正确的事,做正确的表达,当你爱读书时,孩子和学生也会受到影响,自觉的喜欢上读书;当你热情,积极主动时,孩子和学生也会被熏陶,逐渐地待人热情,积极主动„„
正因为这个原因,谭老师说:“其实孩子也陪伴了成年人,引领了成年人”。很多年轻父母会不想付出,觉得养育孩子太辛苦,认为孩子是累赘,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成年人陪伴孩子游戏的时候,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候,很多时候孩子也陪伴了成年人,像一面镜子一样,引领了成年人反思自己。
第二,谭老师提到“中国人对孩子的伤害,是很讲究技巧的。第一,都是在爱的名义下进行的。第二,都是在集体名义下进行的。第三,是在幼年就开始的。”
以爱的名义„„在中国很多关系中,不少的环境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亲密关系中,爱人之间常以爱的名义“要挟”对方,“因为你爱我,所以你必须听我的。你不听我的,就表示你不爱我了。”比如亲子关系中,妈妈会对孩子说:“妈妈打你,是因为爱你,是为你好,不打你,你怎么能学习好?”比如师生关系中,老师教育学生:“老师批评你,还不是为你好?”可是,这些关系中如果不能正确的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孩子,爱学生,就会一直处于这样的消极状态,其实呢?爱人之间,亲子之间,师生之间很多问题不需要如此极端,爱就是爱,是不需要附加任何条件的。为了表明对方爱自己就必须听自己的,为了孩子学习好就打孩子,为了学生好就批评孩子,都只是因为自己不会爱,没有办法的办法还要假借爱的名义,所以,这些问题的本质往往不在对方,而是在自己。正视自己的问题,多学习沟通的技巧,多尊重和理解对方,才是和谐相处之路,互助成长之道!
第三,谭老师在最后一章“写给女儿和她的同龄人”中,提到自己看过的一条微博,微博中告诉孩子什么是重要的:1,旅行比上课重要;2,主见比顺从重要;3,兴趣比成绩重要;4,良知比对错重要;5,幸福比完美重要;6,信仰比崇拜重要;7,成长比赢输重要;8,察己比律人重要。后面谈及自己对这八条的理解,以防止读者有其它误读。我认为谭老师的解读非常到位,对我也很有启发。前面的四条是最容易被误读的,当今的社会氛围,比较功利、浮躁,所以很多人眼中看到的只有利益,输赢,得失,而忽略了道义,成长,情感。这样的氛围也让我们的孩子们,逐渐变得像小大人一样,对什么都一本正经或对什么都无所畏惧。因此,微博中这八条,其实不仅仅告诉孩子什么是重要的,也在提醒成年人,回想初心,找回真正值得的,找回真正应该保护的,传承的!诚如第八条提出的,察己比律人重要。先做好自己该做的,先把自己的孩子教养好,首先得从自己做起!
好了,以上就是我读《做智慧父亲》之后的一些感想。一本书,读完了,可是书中的道理,一些值得借鉴的理念应该继续指导我们的生活,这样,我们才能做得更好,而不是仅仅知道了更多!
文综组
蒋丽娟
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