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沁园春 长沙》有感
读《沁园春 长沙》有感 长白山第三高级中学一年二班 修美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给了我很大的感想,首先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这一句完全让我们想象出了那种脱俗的橘子洲的美感。再接着看下一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一句更加让我们体会到了动物挣脱自由的那一种情绪。这首词有着更深的意义,每读一遍这首词,仿佛我们跨过了这漫漫岁月,依稀看到1925年秋天的下午,有一位伟大的人伫立在橘子洲头,看着湘江的碧水,缓缓的水波一层层的向北飘去,这是一个多么美的秋天啊。再看向远处那层层叠叠的那片红色的山,满江的水清澈见底,飞鹰翱翔这幅美丽的画卷,而鱼儿嬉戏在这清澈的小河里。作者惆怅的感叹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回忆到以前,峥嵘岁月,于旧友聊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起划着船聊天,那时候是多麽的美好。而我们再将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霜天竞自由联合到一起,可以感觉到字字句句都张扬着不凡的生命力,让我心潮澎湃,这也许是一种根植于心的民族情感亦或是中国人对于汉字心灵上的一种共通性。也难怪海外游子日思夜想、魂牵梦萦的都是我们的祖国,一个可以依靠的地方。他们在异地,哪怕只是看到大街上招牌里有些许汉字,也会感到十分暖心,十分亲切。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这儿便是呐喊,面对天地的呐喊,这种霸气和胆魄注定:中国将被这样一群人改变。我曾经很冲动地想过要打破平静的生活,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年轻景致,可这句话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似乎让我有了一些觉悟,原来那些所谓,也只不过是青春的豪情罢了。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是多麽好的一句话,就如这首词一样的感慨,让我们为国而强。
第二篇:读《沁园春·长沙》有感
沁园春·长沙
一、我的阅读感受 《沁园春·长沙》是我高中时期学习过一篇文章。作者是伟大领袖毛泽东,这首词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回忆当时的学习过程,只是为学习而学习,未能更深刻的体味文章的深刻。如今,随着知识的积累,阅历的丰富,再重读这首词时,内心别有一番滋味,感触颇深。
教学实践使我有机会能够深入剖析这首词,唤起了学生时代的记忆,当时与伙伴们一起为梦想挥洒汗水,奋力前行的画面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露的深情,感动到我,这份感动使我仰视、崇敬。
这首词创作于1925年,正值农民运动高涨,国共统一战线确立,革命运动蓬勃发展。青年作者是队伍中的一位领袖,为祖国人民操劳奔波着。这一年的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忆起了往昔。这首长沙即是作者心境的记录。
全词共115个字,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则是题目。开篇以短短的12字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作者在寒秋时节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每每读于此,总是不禁瑟瑟发抖。
接着,词的上阕描写了许多的意象,寒秋、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结合“万、遍、漫、争、翔、击”等具有表现力的词语,一幅生机盎然、壮阔浑美的秋景图画真实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冷寂悲空的秋色中似乎一股生命即将要爆发,作者面对此情此景,不由向苍茫质问:“谁主沉浮?”
重游故地,此时的作者的心境已大不同了,初次游玩时的意气风发、少年稚气如今已蜕变为为祖国献身的坚定,但是当年的豪情壮志如今想起依旧振奋,挥斥方遒、激扬文字、粪土万户侯······岁月已逝,报国的热情却从未消失。更加坚定了前进的脚步,“当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综观这首词,语言精妙,文字与情感高度融合,“使情成体,化景物为情思,触发人心”。萧瑟沉郁的秋景同激昂高扬的志向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作者人格的高尚、精神的伟大。作者在少年时代既已立志报国,到青年真正投身革命队伍,并走在斗争的前方,这是对伟大理想的实践,对理想的遵守。
而今,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物质精神极大丰富,却缺乏信仰,没有理想,没有对精神理想的追求,深陷在财富、地位、权力的泥淖中。忽视了生活,无视了身边的美,错过了最简单的幸福。我们为什么出发,要到哪里去?没有人会关心这个问题。安逸的生活并没有给予我们安全感,于是欲望趁虚而入,我们变得更浮躁,因为我们想要更多更多······到头来,我们只是看到了岁月留下的足迹,因为,我们老了。
生活在**时代的先辈们,感恩时间,给他们机会去实现梦,持守着红色的信仰,用生命去奋斗,拯救任命、报效祖国,时刻警醒。这种忧患意识促动着他们更加努力,而这种种都可以在这首词中读出。当时的艰难条件并没有阻断希望。希望,只要在心中,就也会出现在任何地方。不要忘记苦难的日子,不要忘记失败。生活在这样年代的我们可能无法去亲身感受那个年代的动荡,但是我们仍面临着挑战,这个挑战更艰巨,是对精神的考验。“物物不物于物”,时刻保持一颗寡淡的心灵,寻找到一片静土,做生活真正的主人,让梦想勇敢的飞。
二、现有的研究成果
(一)中文学科研究领域
[1] 高云伟.南北呼应 志向高远——由两首《沁园春》解析毛泽东的心路历程
[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 万平.独立·自由·奋进——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的意境[J].盐城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 [3] 钱玺仰.意识形态对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英译影响研究 [J].文学理论。2010
[4] 张延水.“人生如梦”与“浪遏飞舟”——《沁园春·长沙》《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谈[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4
[5] 张翠颖.两宋长调《沁园春》审美略探 [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 [6] 毛泽东诗词翻译的及物性选择与意识形态建构——《沁园春·长沙》的译本分析
孙志祥; 卢炜; 孙楠
[7] 刘明东.《沁园春·长沙》的生态视角分析 [J].美与时代(上).2011 [8] 邓木辉.《沁园春·长沙》不是现代诗[J].语文月刊.2013 [9]孙志祥.毛泽东诗词翻译的及物性选择与意识形态建构——《沁园春·长沙》的译本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0] 李崇月.意识形态与翻译——以《沁园春·长沙》的翻译为例[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下旬)2010(08)[11] 高一然.浅论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的艺术魅力[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02)
(二)语文教育研究领域
[1]本刊编辑部.《沁园春·长沙》,妙用语言的典范[J].作文周刊(高一版)2013(25)
[2]本刊编辑部.《沁园春·长沙》的情景交融艺术[J].作文周刊(高一版)2013(25)
[3]王君.浅析《沁园春·长沙》的意与象[J].语文天地.2013(05)
[4]成平平.《沁园春·长沙》对比手法的赏析[J].文学教育(下).2013(03)[5] 张凤琴.《沁园春·长沙》教案[J].教书育人.2012 [6] 刘艳芝.浅谈《沁园春·长沙》的教学解读重点[J].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3(04)[7] 王安逸.《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J].语文学刊.2012(8)[8] 赖瑞云.《沁园春·长沙》的教学凝结点[J].语文学习.2012(11)[9] 邱锦生.“读”领风骚的审美探索——谈《沁园春·长沙》的朗读教学[j].华章.2013 [10] 张永庆.诗歌解读的四个角度——以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为例[j].新课程(教师版).2013(11)[11] 药为民.从“问地”到“比天”——《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的比较阅读[j].东方青年(教师).2013 [12] 张毅.反差巧构思,立意自高远——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赏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1)[13] 杨芝峰.论诗歌鉴赏的有效教学——以《沁园春·长沙》为例[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10)[14] 林晓萍.有效提问点亮语文课堂——《沁园春·长沙》新课程课堂的提问艺术[j].课程教育研究.2013(15)[15] 张磊.无尽的豪情,凌云的壮志——《沁园春·长沙》赏析[j].考试周刊.2012 [16] 王利民.《沁园春.长沙》给学生的启示[j].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2011
三、文本解读内容归纳
(一)艺术手法
1.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以不同的视角对景物进行了描写,由远及近,由远及近,由仰视到俯视等,多为实写景物,景物描写部分都“看”字统领的七句,所包含的意象有,远山,近林,孤鹰,游鱼等。后三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2.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通过对往昔的回忆,想起当年的意气风发,挥斥方遒,运用了象征手法,如“峥嵘”形容时势的艰难,引用“击水”的典故表达心怀天下的壮志豪情。
(二)意象分析
第三篇:沁园春 长沙
沁园春 长沙
毛泽东 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由东汉的沁水公主园得名。橘子洲:在长沙附近的湘江中。舸(ge3):大船。
同学少年:毛泽东于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一八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一九一八年毛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遒(qiu2):强劲。遏(e4):阻止。【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赏析】
在我国的诗史上,第一个大量描绘自然美,并把对自然美的描绘对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关切结合起来的诗人是屈原。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优良传统。毛泽东的诗词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他善于把自然美与社会美融为一体,通过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自然美的艺术性象,表现出社会美的内容。特别是本诗的最后三句,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到革命的风浪中,急流勇进。
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眼前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柏、水杉、槭树、槲树、黄连木„„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清浅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曾和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在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诗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 田子方》中“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这些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会词中闪耀着的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们的拿云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 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词。在这里正表示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第四篇:《沁园春·长沙》
写作背景
1911年,十八岁的毛泽东同志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十三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自1913年至1918年,他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18年4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1919年起,他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校任教。“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随后,又领导了驱逐湖南督军兼省长、皖系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又组建了中共湘区委并任书记。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因有此作。本篇首次公开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
“沁园春”介绍
(1)沁园:沁园为东汉汉明帝为他的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园址位于焦作西北部的沁河出山口一带。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然变相强夺公主田园,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叹之,渐成“沁园春”这一中国文人所钟爱的词牌。
(2)沁园春:词牌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以后作者仍代不乏人。
段落层次
《沁园春·长沙》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词的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答: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结构图如下:
研讨分析
这首词由“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中流击水”四幅图景组成。
具体研习“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将这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这三句词的大意是: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不能。“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可以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来的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
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湘江秋景”图有何特点?
作者以短短四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廊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湘江秋景”图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沁园春·长沙》本词前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不由得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下片中的哪两个字标志着词人由上片的眼前景的描写转入对往事的回忆?
“忆”和“记”二字。
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一般地,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词中起承接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既不能明粘,又不能全脱。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
具体研习“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
本词上、下片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词的下片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两片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的?
《沁园春·长沙》本词上半阕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沁园春·长沙》下半阕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沁园春·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线,交织而成的。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第五篇:沁园春 长沙范文
《沁园春 长沙》
1.了解词作的背景,理清思路及品味词作语言。
2.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和昂扬的革命斗志。3.理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掌握诗歌作品的方法。《再别康桥》
1.了解诗中比喻、拟人的手法的具体寓意,欣赏诗中的意象和所体现的新律诗的“三美”主张。2.了解诗歌的抒情脉络,体会诗歌抒情的表现方法。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通过文本剖析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世界,培养学生去发现新诗的思维深度和语言美趣。2.感受诗中的思维灵感和语言美趣。分析这首诗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能够欣赏诗歌轻松流畅、自然淳朴的语言美和欢快、天真的情感美。
4.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体会诗歌抒情的层次感。5.从词语的日常范畴意义和深层暗示入手解读诗歌。用诗歌解读诗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研讨,理解诗的内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荷塘月色》
1.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2.学习本文通过写景、状物委婉曲折表达情感的方式,进而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
3.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的运用。《长江三峡》
1.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2.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3.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我的空中楼阁》
1.领悟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追求。
《景泰蓝的制作》
1.了解本文按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安排说明顺序,并根据事物自身的特点以及读者的认识实际,安排详略,区分主次的特点。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下定义、举例、列数字、比较等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3.学习本文语言准确、平易的特点。
《伯格曼法则在北极》
1.依据事理说明文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是如何列举事例,验证科学观点的。通过学习作者观察现象、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理解本文按逻辑顺序组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的说明结构。
3.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及取得的说明效果。
4.分析作者的观点:有的是确证,有的只是推测,以此认识其中体现的作者客观、严谨的科学精神,体会其中蕴含的丰富人文内涵。5.分析认识本文语言平实、严谨、生动、幽默的特点。《静女》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归园田居五首》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并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将进酒》
1.理解作品的情感脉络和意境特点。
2.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3.学习诗人身处逆境仍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和蔑视权贵的精神,正确理解李白这首诗中流露的劝人及时行乐的思想。《旅夜书怀》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树立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识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和伟大人格。
2.能力目标:联系语境,揣摩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情感。
3.情感目标:学习马克思为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
《拿来主义》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和祖国传统文化。
2.学习课文运用比喻和对照的方法,把道理讲得深刻而又形象。3.体会本文犀利、幽默的语言。《祝福》
1.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理清小说的情节。
2.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3.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并研究形成的原因。
4.总结人物刻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5.体会小说中所描写的中国妇女悲剧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深入认识到造成人生悲剧的社会原因。
《警察与赞美诗》
1.分析小说曲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欣赏“欧•亨利手法”的艺术特色;
2.品味小说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理解语言运用和题材、主题的内在关系;
3.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下中下层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精神痛苦,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法律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虚伪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