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秦兵马俑评课1
略读也精彩
——听刘仁增老师执教《秦兵马俑》有感
《秦兵马俑》这篇课文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课文生字新词多而难读,学生要把课文读通都很不容易,更不用说更好地理解文本内涵。刘仁增老师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设计,大胆取舍,巧妙重组,加上不着痕迹的策略引领,带领着学生们穿行于兵马俑间,感受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领略着我们中华的雕塑文化,激起一股股民族自豪感。同时,又让学生在语言文字间快乐游走,习得了更多的语文能力,教学呈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生为本,渗透读写能力
《秦兵马俑》是一篇文质兼优的状物类散文。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词语丰富又有很多生僻的好词;课文的行文结构、句段组织等表达形式非常适宜语言的训练。细读文本发现,可教的东西非常多,是一篇教学资源异常丰富的课文。可它又是一篇略读课文,时间有限,该怎样取舍?刘老师依据四年级孩子缺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方法,综合本单元的主题,以及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于是把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了首位。一种能力的培养离开历练是不可想象的。透过他行云流水的课堂,多处地方可以看到他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上匠心的设计。
1、多样朗读,目的鲜明。
一读,生字新词。刘老师把新词分成了四个类别,并根据词语特点或正音,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既教给学生方法,还为下面环节的学习扫清了障碍。二读,学生整体感知。纵观全局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脉络(是一种有目的读)。读后学生说主要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并用不同表达方式来概括主要内容,这样不仅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自主地提高语文能力,也让学生脑海中留下秦兵马俑清晰的印象,充分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三读,兵马俑的不同特点。根据教材特点进行不同的处理,对比情境读、师生对读、想象朗读等。尤其是在学习兵马俑“类型众多”这个环节时,请学生选择其中一个俑,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介绍。于是课堂上,有的孩子津津有味地自述,有的孩子像个小导游栩栩如生地简介,有的则有滋有味地大声朗读。这样有趣味的读,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了秦兵马俑鲜活的印象。
2、想象情境,拓展练写
依据本单元“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方式”的单元导读,刘老师把想象和联想作为了文本的独特本质进行句段的仿写训练,精准地找到了语言飞翔的落脚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方式”来作为教学重点组织第八自然段教学,主要通过三个层次进行达成。第一,以读促想。自由读——找一找几种兵马俑——边读边想象——感悟提升——概括出“联想与想象”的表达方式。第二,让学生以想促悟。学生在比较中明白了观察中加入想象与联想能使描写对象更形象具体,内容更充实的好处。最后,以悟导写。巧妙的是刘老师借用文本原有资源4——7自然段作为内容,以第8自然段的形式进行训练。“同学们看到这个省略号了吗?还可能有些什么俑,他们的表情会怎样?”并适时提供图片,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然后模仿“有的„„有的„„”进行描写。通过学生的嘴,一个个鲜活的神态各异的兵马俑,赫然出现在眼前,那是学生想象力闪现出来的智慧的火花。运用语言,让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表达训练。迁移练写的教法,让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到渠成,更让文本资源充分、高效的利用。
二、合理重组,突出略读特色
作为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确实让人难以割舍。刘老师在众多头绪里,立足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采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学方法,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展开教学,迅速理清全文脉络,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准确。
比如课文的第二段,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刘老师采用了填写课文信息卡的形式,让学生读文,反馈中进一步悟出列数字的方法对表现规模宏大的作用。随即通过合作朗读即完成对一段内容的处理,不再繁琐讲析。
课文第八自然段则作为精读段落。作为略读课文,选取关键学点是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基础。这堂课刘老师对文本进行大胆的取舍,着重引导学生交流感悟重点问题:每一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既有语言训练的点,又有中段教学的范式,更能利用省略号把前面的内容穿插结合,对课文内容作为训练资源的重组,令人眼前一亮,又给孩子学习练写提供了素材,缓和了写的坡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三、凸显目标,学习指导无痕
刘老师在教学中的多处环节让我看到更多的是遵循学情在变化中寻求方法的突破,渗透学法指导,体现了他对学习语文方式的关注。例如:根据四年级已经学会预习,但本课字词有一定难度,刘老师直接出示文中的四字词语和成语,进行检查。面对课文生僻字,难懂词较多,他用图片、拆字理解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加深对词的理解掌握。这仅仅是个影子,无非引导孩子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生活,从简单的认识走向复杂丰富的体验,让孩子在后续的阅读中升腾。细节的铺垫和运用,看到了老师的深厚底蕴和一种大语文观的思想。
刘老师在这堂课中,让我们体会到语文教学的活水究竟是什么?那就是教师要从教给学生知识转化为教会学生学习,只有持之以恒进行“语用”的渗透,才有清如许的语文之渠。
第二篇:秦兵马俑评课稿
《秦兵马俑》评课稿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很清楚。俞老师围绕“学为中心”这个教学理念,以学习单这个辅助工具进行教学,活动中,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过渡句引出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三个特点,并把侧重点放在探究“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之上,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地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读中感悟,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课堂教学顺利而有效!听后受益匪浅,感慨颇多,综合起来有以下“闪耀点”:
1、夯实基础,以生为本 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但是俞老师并没有把字词抛弃,而是让学生在自主认读、摘记、反馈、积累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了重点字词,为阅读扫清障碍。
2、加强合作,突出重点
俞老师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品味重点词句,并发挥想象,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进行仿说和仿写。为了突破这一重点,俞老师设计了相应的表格,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读中找,在读中悟,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还设计了笔杆比拼的环节,让学生结合仔细地观察,把积累的词语加以运用,提高了他们的说写的能力。
3、巧用课件,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俞老师十分注意创造意境,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课初,俞老师声图具象地引出课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真的来到了秦始皇兵马俑坑的参观现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教学兵马俑神态,借助课件让学生观看了其他兵马俑后,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各种神态的兵马俑,为说写做好准备。
4、拓展延伸,发挥想象。
在学习第八自然段时,俞老师抓住“神态各异”这个中心词,让学生说说自己从修辞上发现了什么?从内容的表达上又发现了什么?并让学生想想“„„”可能省掉了些什么神态?先出示有的(观察到的),好像(产生的联想),并让学生模仿“有的„„好象„„”说写一段话。此时,丰富想象使学生文思如泉涌,一个个神态各异兵马俑在学生的眼前鲜活了起来。
总之,从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学生们学有所得,能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感受其宏伟的气势,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复习了一些说明方法。总之,我觉得这是一堂成功的课,也是给我很多启发的一堂课。
第三篇:秦兵马俑评课稿
《秦兵马俑》评课稿
评课教师:景玉甜
时间:2013年11月10日
星期三上午:第三节 班级:四年级 授课教师:许德文
我目前担任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今天有幸听了许老师主讲的《秦兵马俑》这节课,对我来说,真的是受益匪浅。在此,我只是谈一谈我个人的听课感受和学习体会,不当之处,还望予以指正。接下来说说让个人眼前一亮的几个“闪耀点”:
(一)运用了先进的教学理念
许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以生为本,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质,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清楚,金老师抓住教材特点,紧扣中年段的教学,准确地定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由此展开教学,目标明确,化难为易,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三)突出了鲜明的教学主线
本节课的教学,金老师突出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条是内容主线,即理解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另一条是实践
活动的主线,即认读为主,围绕读—思—悟—读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思,思后说,说中悟,悟后再读,加深理解,整个课堂教学主线明确,流程清晰,思路明确。
(四)读中学写,揭示规律,学以致用
1、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对课题的教学上。
教学中,许老师通过读文本,然后让学生自己在文中寻找资料信息填写信息表;“小导游”的实践训练环节很是出彩。
此外还提示了过渡段的作用。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教学中,金老师适时地向学生揭示了过渡段的作用,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为学生习作打下了基础。
(五)重视了语文双基的教学
首先是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无论是对生字的教学,还是对“南征北战”、“所向披靡”、“鸟瞰”等词语的理解,其次,他还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本节课,他着力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朗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总之,从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学生们学有所得,能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感受其宏伟的气势,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掌握了一定的说明方法。
但是,我想如果教师课堂上的激情再饱满一些,课堂气氛可以会更好,还有教师课堂评价,还可以再丰富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更好。
这次的听课活动为我接下来的中段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第四篇:《秦兵马俑》评课稿
《秦兵马俑》评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
长期以来,我一直担任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今天有幸听了潘老师主讲的这节课,对我来说,真的是受益匪浅。在此,要说评课谈不上,我只是谈一谈我个人的听课感受和学习体会,不当之处,还望
各位专家、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一、摆亮点
首先,我认为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大亮点:
(一)运用了先进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思想上,潘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意培养了学生的基本语文素质,注重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大语文观、人文观。
(二)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清楚,潘老师抓住教材特点,紧扣中年段的教学,准确地定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即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由此展开教学,目标明
确,化难为易,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三)突出了鲜明的教学主线
本节课的教学,潘老师突出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条是内容主线,即理解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另一条是实践活动的主线,即认读为主,围绕读—思—悟—读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思,思后说,说中悟,悟后再读,加深理解,整个课堂教学主线明确,流程清晰,思路明确。
(四)读中学写,揭示规律,学以致用
1、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对课题的教学上。
传统的教学中,课题往往只是导入课文学习的一个引子。然而,今天潘老师的课给了我一个启示:课题也可以是“读写结合”的一个训练点。教学中,潘老师首先通过齐读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来解读课题,理解题意,最后引导学生审题;如果让你写《秦兵马俑》,你想向大家介绍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揣摩课文内容,也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其次,提示了过渡段的作用。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教学中,潘老师适时地向学生揭示了过渡段的作用,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
为学生习作打下了基础。
最后,课文学完了,潘老师还布置了一个课后的小练笔,让学生试着用总分结构介绍“我们的教室”,并用上本节课所学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师进一步落实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以致
用。
(五)重视了语文双基的教学 首先是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无论是对生字的教学,还是对“南征北战”、“所向披靡”、“鸟瞰”等词语的理解,无论是对第2自然段总起句的学习,还是对过渡段作用的揭示,纵观她的教学过程,可以
看出她充分重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
其次,她还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本节课,她着力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朗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总之,从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学生们学有所得,能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感受其宏伟的气势,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掌握了一定的说明方法。
但是,我想如果教师课堂上的激情再饱满一些,课堂气氛可以会更好,还有教师课堂评价,还可以
再丰富一些,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更好。
总之,语文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共同努力,打造一片高效互动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天
地!
第五篇:《秦兵马俑》评课稿
《秦兵马俑》评课稿(汇编5篇)
《秦兵马俑》评课稿1《秦兵马俑》是一篇略读课文,从两个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体现了“规模宏大”的特点,又从身形、衣着、动作、神态入手,运用所见加所想的写作方法体现了“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中间的过渡段巧妙地将课文连接成一体。
卓老师的课,留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略读课文的目的和味道,而且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教学目的非常明确。整堂课扎实、有效,课堂上以生为本,学生也真正学有所成,听着非常舒服。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在课标中也提出了略读课文的的要求是粗知文章大意,不需要逐字逐句地理解、分析,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在学习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种种知识和能力举一反三,发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及内在意义并表达出来。无疑,卓老师拿捏非常得当,上出了略读课文的精髓,让学生学习精读课文的方法加以运用。
卓老师的课,松紧有度,有时缓慢推进,有时高潮迭起。把握住重点的同时,亦给了学生缓冲和思考的时间,听课的我也能一下子把握住整堂课的关键所在。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时卓老师很清楚自己要实现何目标,学生也清楚自己这个环节要做什么,所以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踏踏实实地从一个个小目标往教学总目标前进。课堂中层次条理清晰,卓老师先以过渡段为学习的契机点,先整体梳理了整篇课文的脉络,也就是秦兵马俑的两个特点,然后大胆地舍弃规模宏大的特点,直奔本堂课的主题“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学生学习的目的指向明确,围绕这个主题与文本进行碰撞。接着缓缓推进,逐层剖析,从学生易解决的类型众多这个特点入手,巧妙进入个性鲜明的特点学习中。用不同的批注符号抓住身形、衣着、动作、神态方面的描写和所见加所想的写作方法,同时辅助图片和资料,加深学生的理解,有了资料和写作的结构,再让学生仿写,学生就从容多了。值得一提的是卓老师给了学生两次动笔的时间,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其实正是单元导读中任务的贯穿即“留意文章的表达方法”,自然而然地将方法教给了学生们,从两位同学的两次练笔成果展示可见卓有成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次次与文本的接触中没有过多朗读的展示,而是学生自己的内化,这也正是卓老师令我感叹的地方,这节课重点不在读,就让学生自己自由读,读悟自知,而非表现,一堂朴实有效的课着实让我难忘。
卓老师教学目的把握得当,在实施过程中以学生学有所用为主体,却又不偏不倚地直奔目标,那份坦然和娴熟,需要我好好学习,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
《秦兵马俑》评课稿2《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很清楚。刘老师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学中,她能围绕教学目标,抓住“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块内容,以复习朗读感受“规模宏大”导入,把侧重点放在探究“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之上,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悟,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课堂教学有效而精彩!听后受益匪浅,感慨颇多,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读写说落实到位,夯实语文学习基础
复习导入,适时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让学生在自己的诵读中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品味语言文字丰富的表现力。训练学生学会抓住文中描写兵马俑神态、动作、衣着等表现兵马俑的特点。
二、预设空间,发展联想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刘老师十分注意创造意境,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学兵马俑神态,借助资料让学生观看了其他兵马俑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三、建议
这节课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想象写作上,但学生真正在写的时间只有5分钟。展示的时间也较短。这一环节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秦兵马俑》评课稿3《秦兵马俑》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第五组的一片略读课文,介绍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陈老师的教学环节清晰可见,先用秦始皇引出秦兵马俑,接着利用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概括兵马俑以及课文的大意。这种利用关键词来概括全文大意的方法在无形中渗透到学生的心里去。紧接着找到了文中的过渡段引出下文。最后学习兵马俑的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学习观察+想象的写作手法。各个环节清晰、连贯。较第一次上这堂课已经明显成熟很多,想法也多了起来,学生正真成长的也多了起来。这样的课堂对于一个新教师来讲是可喜的,是值得鼓励的。
众观整节课来讲值得陈赞的是: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4—7自然段,读一读、议一议、演一演)这刚好体现了我们学校的小班化教学。但是小组合作没有深化和反馈,而是教师直接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是什么俑。这样小组合作的东西就没有了展示的机会。另外学生在学习观察+想象的写作手法的时候,陈老师引导的观察还不够只是点到为止。可以从衣着、眼神、表情、动作各方面进行描写在加以合理地想象。
那么一节好课最终结果还是要面向学生,纪要看结果也要看过程,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极高。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有在参与学习,有在成长和提高。从这个方面来讲,这也是一堂成功的课。
《秦兵马俑》评课稿4《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很清楚。曾老师能以学生为主体,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学中,她围绕教学目标,抓住“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两块内容,以朗读感受“规模宏大”导入,把侧重点放在探究“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之上,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悟,思路清晰,环环相扣,课堂教学有效而精彩!听后受益匪浅,感慨颇多,综合起来有以下“闪耀点”:
1、运用了先进的教学理念
曾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以生为本,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质,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曾老师教学时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挑选自己最喜欢的兵马俑,仔细读,用一两个词说说它留给你的印象,然后组织交流,完成所示表格。曾老师先让学生找出兵马俑的特点,然后观看图片展开想象,老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再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通过反复读,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之后引导学生练习描写自己想象的兵马俑的形象,这样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学生的学习状态特别好,最关键的是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会受益终身。
2、突出了鲜明的教学主线
本节课的教学,曾老师突出了两条教学主线,一条是内容主线,即理解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另一条是实践活动的主线,即认读为主,围绕读—思—悟—读这一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思,思后说,说中悟,悟后再读,加深理解,整个课堂教学主线明确,流程清晰,思路明确。
3、预设空间,发展联想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曾老师十分注意创造意境,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学兵马俑神态,借助课件让学生观看了其他兵马俑后,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各种神态的兵马俑。
4、读中学写,揭示规律,学以致用
(1)提示了过渡段的作用。
课文第三自然段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同时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教学中,曾老师适时地向学生揭示了过渡段的作用,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为学生习作打下了基础。
(2)重视了语文双基的教学
首先是重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无论是对多音字的教学,还是对“南征北战”、“所向披靡”、“鸟瞰”等词语的理解。
5、拓展延伸,夯实语文学习基础
曾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诵读课文,让学生在自己的诵读中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品味语言文字丰富的表现力。
在对第九自然段的教学,抓住“神态各异”这个中心词,让学生说说自己从修辞上发现了什么?从内容的表达上又发现了什么?并让学生想想“……”可能省掉了些什么神态?先出示有的(观察到的),好像(产生的联想),并让学生模仿“有的……好象……”说写一句或一段话。此时,丰富想象使学生文思如泉涌,一个个神态各异兵马俑在学生的眼前鲜活了起来。
总之,从教学效果来看,这节课学生们学有所得,能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感受其宏伟的气势,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还掌握了一定的说明方法。曾老师这堂课是一堂富有张力的有效的语文课。学生们情绪饱满、思维活跃,课堂上书声琅琅、精彩叠出。他们那声情并茂的朗读,闻之让人动情;那各抒己见的情景,看之叫人欣喜;那富有见地的感悟,听之令人信服。特别是曾老师那极富激励性的评价和及时迁移运用写法很值得学习。
《秦兵马俑》评课稿5我目前担任小学中段的语文教学工作的老师,星期四那天,我有幸听了xx老师主见的《秦兵马俑》这节课,对我来说,真的是受益匪浅。在此,我只是谈一谈我个人的听课感受和学习体会,不当之处还望予以指正。
接下来说说让我眼前一亮的几个”闪耀点”:
(一)运用了先进的教学理念
陈老师的这节课体现了以生为本,注意培养学生的基本语文素质,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了小班化教学的特点。
(二)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秦兵马俑》是一篇状物类散文,文章条理清楚,陈老师抓住教材特点,紧扣中年段的教学,准确地定位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感受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由此展开教学,目标明确,化难为易,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三)突出了鲜明的教学主线
本节课的教学,陈老师突出了一条教学主线:内容主线。即理解兵马俑规模宏大的特点和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整堂课让学生理解了一种写作手法,即观察加想象。陈老师不仅利用了图文结合,更加让学生动手去写小练笔。彻底掌握一种写作方法。作为一位新教师能够呈现出这样的效果,已经很不错了。
唯一值得指出的不足之处,就是课堂学生的朗读环节太少,以及当中学生的演一演的环节需要展示学生的反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