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你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谈谈你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意味着许多事物。就其最明显、最基本的意义来看,它的涵义仅只是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任何从过去延传至今或相传至今的东西。它不说明人们相传什么,相传之事物的特定组合如何,或者它是一种物质实体还是一种文化建构;它也不说明它已被相传多久,以何种方式相传,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人们在创造、描述和接受它进行了理性思考,但是,他们在何种程度上进行理性思考与它是否是传统毫不相干。如此理解的传统概念,没有说明传统的真实性是否具备了可被接受的证据,人们是否在它还未成立的条件下就接受了它。人们可能不知其作者或创造者姓甚名谁,也可能将其归于有姓名可查证的人,但是,它是传统这一点却不会因此而变化。决定性的标准是,它是人类行为、思想和想象的产物,并被代代相传。
几乎任何实质性内容都能够成为传统,人类所成就的所有精神范型,所有信仰或思维范型,所有已形成的社会关系范型,所以的技术惯例,以及所有的物质制品或自然物质,在延传过程中,都可以成为延传对象,成为传统。
在过去的许多社会中,过去的成就以及作为行为指导的因袭信仰更受到人们的推崇,而这在上两个世纪西方社会中却不多见;这种情况可能是属实的。过去较之现在,在法律、文学、政治和宗教中多少都更加普遍地存在这样一种信念,即过去的行、惯例和信仰是有其存在根据的。那时,无论是因为神衹或时代精神,还是出于人们的经验或对祖先的崇敬,或是仅仅因为这些东西已经存在并且“行之有效”,人类常常有意识地尊重他们从过去所继承来的事物,并因而有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在人类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需要改进,许多这类需要改进的活动和情境事实上也能够加以改进。还有许多东西不能得到很大的改进,这倒不是因为它们非常接近于理想------它们常常与理想相差甚远-------而是因为颇大程度地改进它们不是人类力所能及的。
发挥理智作用的能力是人类所富有的最优秀物质之一。完善、赞扬和激励这种能力是传统则属于最优秀的文明传统。将发挥推理和观察的能力训练成科学的活动,是我们的文明,尤其是现代文明所培植的最优秀的成果。这种训练有素的心智能力的知性果实,连同艺术作品在内,属于人类最伟大的成就;诋毁它们,甚至破坏取得这些果实的活动和制度,乃是罪恶行径。但是这些果实是培植和获得也付出了直接和间接的沉重代价,它们必然地或非必然地侵蚀了其他同样宝贵、同样为人类所需要的传统。
从传统中解放出来的传统也属于我们文明的宝贵成就。它把奴隶和农奴改造成了公民;它解放了人类想象和理智能力;它使人类有可能得以实现美好的生活。人们也时而清醒,时而浑浑噩噩追寻这种传统,其代价是牺牲了导向有秩序生活的实质性传统------而一种有秩序的生活是美好的,并且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实质性传统被许多人肆意破坏或抛弃,这导致了许多为良好秩序和个人幸福所不可或缺的事物的丧失,同时也造成了普遍蔓延的社会混乱。
我们对于未来事件的认识是相当浅薄而不可靠。所有行动都在某种方面以未来事件以及行动的未来后果为取向。这是不可避免的。几乎总是必须在多少是没有先例的条件下采取行动,这也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所有行动都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偏离和独立于传统。这种情况本身谈不上什么好与不好------虽然有时一种勇敢和创新行动会带来伟大的新事物。就这些情况和决策而言,重要的是,传统总是无所不在,并总是受到涉及它们的行动的影响。我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我们对待传统应该相当慎重,传统不应仅仅被当作是障碍或不可避免的状况。抛弃传统应该看成是新事业的一种代价;保留传统则应算作是新事业的一种利益。我希望着重指出,传统应该被当作是有价值生活的必要构成部分。在现代,人们提出了一种把传统当作社会进步发展之累赘的学说,这是一种具有重大历史意思的错误。如此断言是对真理和一种歪曲,认为人类可以没有传统而生存,或只消仅仅按照眼前利益、一时冲动、即兴理智和最新的科学知识而生存,同样的对真理的歪曲。不管这种错误的动机多么高尚,也无论这种错误如何有助于带来什么样的利益,它毕竟是错误的。许多过分发展的东西已经失去了活力,并成了一种障碍。有活力的东西是值得保存下来的。实质性传统就值得保存、积极培植和精心保护。
概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走向不外以下两个“统一”:一是世界与民族的统一;二是现代与传统的统一。
在现代,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在大谈文化的“复归”。实质上,都是在从不同的角度为各自文化发展寻求未来的走向。从现代要求看,“复归”决非仅是某种时间上的跨越,即从传统中去寻找现在所需要的东西,而且还是一种空间上的并进,即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信息传播与交流。
有许多传统我都希望看到它们保存下来;有许多传统我都希望有更多的人拥护。还有许多的传统我希望拥护它人们的人日益减少。即便是最优良的传统也是不完善的,甚至这些传统也要以牺牲其他有价值的传统为代价。
第二篇: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由历史沿袭而来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代代延续,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传统文化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的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方面,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内化、积淀、渗透于每一代社会成员的心理深处。传统文化有四大特点:一是新旧交融性。传统文化是过去一直发展到现在的东西,是过去与现在交融的结果,渗入了每一个时代的新思想、新血液,并非古人的独创。二是相对稳定性。不可否认,传统文化是在动态过程中不断吸取新内容而形成的,但它是植根于自己民族土壤中稳态的东西,有相对不变的一面,能够超越时代而长久延续。凡不具有这种稳定性的文化现象,必将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被历史所淘汰,不成其为传统。三是伦理性。尽管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伦理观念标准、表现形式不一,但这是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力量和原因,是以强制的法律范畴之外的社会道德观念认可而淬的。四是广泛的社会性。传统文化既不是贤哲的观点,也不是少数人的思想倾向,它反映和代表着一个民族、社会的整体意识和总倾向。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悠扬悦耳的戏剧,韵味十足的书画,独特的建筑,优美的诗词,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中国各个时期的科技文化,既保持与发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继承与发展了前代成就,又借鉴、吸纳了异域文化的成果,包容了本国各族的文化,同时又为世界文化和后世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今天的中国依然身处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中。今天的文化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在新时代的转换。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跟随历史的潮流,传统文化才能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
如何才能让传统文化立足于现代,让独特的中国文化鹤立于世界之林呢?不仅是继承,而且要批判地继承;不仅要发展,而且要创新地发展。只有具有民族性的文化,才具有世界性;只有具有包容性与发散性的民族文化,才能够创新。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保存本民族珍贵的传统,将其中的精华奉献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张
思乔
第三篇: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二胡的悠扬踩着三月斜雨的韵脚,沁过薄雾和窗纱,微微的还有些许暖意。冉冉檀香弥漫着空气,让我不觉神游于五千年的古国文化长河中。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多彩的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化典籍,哲学思想,道德礼仪等等,无一不体现着祖先们的智慧与文明,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道德反面看,我国古人就提出了各种思想,引导人们向着健康,有秩序的生活迈进,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先前思想达到了一个高峰,出现了各种学说,道家,儒家,法家等等,诸如雨后春笋纷涌而出。而最著名,对后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家。先贤提出的各种思想学说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儒家推崇孝道,推崇尊老爱幼,这在当前社会都是十分前卫的思想,如今也发展成为了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且在为人处世上也有得道之处,比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简单数语,将诚信这一理念阐述得淋漓尽致。。。其文学思想,道德学说更是沿用至今,令我们受益匪浅。先秦散文,魏晋文学,唐诗宋词。。。阅读欣赏,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感慨古文学的博大精深。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给人们打上了一种忧患意识的烙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得这种忧患意识逐步上升到爱国精神,体现了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崇高天伦等都是西方文化望尘莫及的。
当世界文化的铁蹄滚滚袭来时,在越来越多的人崇尚追求物质利益至上,欲望,拜金,权利等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一步一步侵蚀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昔日的传统文化一步步被淡忘,人们越来越崇尚“洋节”,韩剧越来越被追捧。。。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没错。可这又何尝不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漠视?那些我们曾引以为傲的民族文化都去哪儿了?我记得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有进步。”奥巴马也曾说“当中国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时,就是我们攻打这个民族的时候” 我国的传统文化,曾经让我们站在世界的最高峰,让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勇往直前,就算是近代,就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危难时,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依旧支撑着整个民族体系,让我们一次次不畏生死抵御外族入侵。我们失败过,但从不失去信心,从没有丢失信念。而如今,当我们挺过来时,当我们大步迈向另一个辉煌的时候,我们可以将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弃之于脑后了吗?不行,绝对不行。
觉醒吧!我希望我们用全部的聪明才智和生命热血来传承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随着中国的崛起,世界的目光将再次聚焦于我们身上,作为现代文明之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将再一次向世界展示自己那耀眼的光芒!
平面1402班 范亚文 指导教师:刘红波
第四篇: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体会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的体会
现在的社会生活中,绝大部分的人,心里只有金钱,只看重名利地位的多少,全不知道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是何物。就是皮毛地知道一些,也不去关心,不理会。这是今天大部分人的一大失误,是人生的一大隐患。衡量一个现代人是否优秀的标准是德才兼备,尤其要强调德行的高尚。孝、悌、谨、信、泛爱众、亲仁,都属德行的范畴,只有学习了,去实践、去落实,才能逐步建筑起德行的高塔。德行好,能力差,这只是一时的,阶段性的,最终一定会好起来,只是能力好,德行不好,将会铸成永远的失败。
先修身,也就是先成人,后成材。这个道理已被人类发展史所证明,是一个永远颠扑不灭的真理。有德行的人掌握了知识,知识就会为人类社会谋幸福,发挥出知识的最大威力。掌握的知识越渊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的贡献就越大。缺乏道德修养的人掌握了知识,他就会给人类制造灾难,他掌握的知识越多,人类社会制造的灾难就会越严重。
大家都有所体会:只有正确的思想,才会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古语说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进”和“退”都是有思想支配、有思想所决定的。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在为人处事上学到了很多。“孝”是我们传统的道德,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教育我们,也许有的地方他们做的不能让我们满足,但是孝在任何时候都是都不能忘记的。让我们想想,父母辛辛苦苦养家,自己一切为我们着想,我们有什么理由嫌弃父母?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父母爱我们,我们孝父母,没什么可说的。一个小动物,主人爱它,它还爱主人呢!即便父母不喜欢我们,我们能承欢父母,曲顺其意,那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本分。又何况我的爸爸妈妈那么爱我,给我完整的家,幸福的生活,让我的生活充满了幸福和快乐。在外求学的路上,缺不了寂寞,然而,当一个短信发过来,或者一个电话传来爸爸妈妈亲切的声音,我还有什么可怕的,我会坚记,有父母在支持我。父母把他们的一生都付出了,我会在任何时候都会想着他们,不要让他们为我担心。“念恩快乐一辈子,念怨痛苦一辈子。”生活中记得感恩,我们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在社会上生存,有
父母的养育,朋友的陪伴乃至以后生活中遇到的所有人,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关切的眼神,都让我们身上涌起一股温暖。别人关心我们了,我们应该感恩。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端”即事物的萌芽、开始。“端”表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不是一种既定、完成的东西。从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到仁义礼智有一个生长、发展的过程,正如树苗到树木有一个生长、发展的过程一样。所以,孟子说“仁义礼智根于心”,一个“根”字形象地说明了孟子思想的特点。在孟子那里,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属于道德情感,仁义礼智则属于道德理性,二者并不完全相同。但在孟子看来,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虽有不同,却不能截然分开,道德理性不能脱离道德情感,道德情感也需升华为道德理性。
我们现在的人在这方面是比较缺乏的,以自我为中心,从来没有想过我的生存、我的成长、我的成就是离不开他人的。没有天地我们能活得了吗?在中国人的理念中,天地是一切生命的来源,所以天地是万物的父母。荀子讲礼有三本,第一就是“天地者,生之本也”,天地是一切生命的本原,所以我们要感谢天地。荀子讲“先祖者,类之本也”,中国人的生命观念是族类观念,生命是由父母、祖父母给予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拜天地、拜父母?报恩,勿忘本也。人最基本的品质里面就应该有报恩的思想。荀子还说,“君师者,治之本也”。过去的君也指圣人,意即圣人和老师是你懂得做人道理的根本。“治”的意思是治人治己,治人必先治己,正人必先正己。所以中国传统文化要求我们不忘本。
年轻人说要实现自我价值,我举双手赞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实现自我价值,但怎么实现呢?被别人认同才有价值,要取得别人的认同,你必须要对别人做出贡献。有人开玩笑说,儒家告诉了我们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秘诀,可是我们却说是否定自我价值的罪魁祸首。因为儒家告诉我们要投入到群体中去,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为群体去做,这不是最好的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方法、途径和秘诀吗?可是有人讲中国人一点儿自我都没有,怎么没有自我呢?前半生为父母服务,后半生为子女服务,就是没有为自己。我们说现在看可能是这样,但是我们为子女、为父母服务这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命就是这样延续的。你现在对父母的尊重、尊敬实际上就是为了将来你的子女对你尊重和尊敬。所以生命就是这样一代
代延续,报应也是这样一代代去延续。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讲孝,好像给父母吃饱穿暖就是孝,其实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礼记》里面讲孝有三本,“大孝尊亲”,就是使你的父母受到社会的尊重;其次是“勿辱”,不要让你父母受到社会的侮辱;“其下能养”,能养是其下。
有人问:中国文化这么好,那么中国文化里面糟粕多不多?当然有。比如中国文化里面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是愚忠愚孝。其实儒家也不提倡这个。《孟子》里面有一个故事。有人问孟子,成汤杀了夏桀,武王杀了纣王是不是以下犯上,犯上作乱?孟子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谁都讨厌他,谁都抛弃他,他成了孤家寡人,这怎么能说是以下犯上呢?所以《周易》里面才有一句话叫“汤武革命,革故鼎新”。《荀子》里面讲得更清楚了,“入孝,出悌,人之小行也”,就是回到家里能孝,出到外面能尊重长辈,这只是“小行”。那么什么是人之“大行”呢?“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也就是孝和忠都是有原则的,不是提倡愚忠愚孝。
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采取辩证分析的方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继承,推陈出新,创造适合中国目前国情的新文化。
需要剔除的糟粕:
1、复古保守。
2、消极无为。
3、纲常名教。
4、重义轻利。
5、重道轻器。
应该吸取的精华:
1、宽厚仁爱,推己及人。“厚德载物”;“仁者爱人”;兼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坚贞的节操。“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威武不能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爱国主义精神。精忠报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积极进取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注重人格修养。养吾浩然之气;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慎独;
7、虚心好学精神。学而时习之;学而不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通过孝感和黄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体会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1.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不断提高的一生,不断修养的一生,古人一再告诫我们。因此我不但要外在形象上提高自己的品位更要注意精神层面上的提高修养。2.富贵是人人向往的,贫贱是人人所厌恶的,我们要以正道制止欲望,用道德规范制止过分的欲望。3.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真的不能丢掉,有机会还要学习,知古论今,很受教育。
我们应该从我们博大的文化中学习应用优秀的文化,这来之不易,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借助这些文化来是生活更加美好,社会更加和谐。
第五篇:我眼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摘要——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貌。
系部: 班级: 学号: 姓名:
2015/5/28 Thursday 目录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2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什么区别?..3
三、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3
四、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7
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摘要——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只有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貌。
关键字:传统文化、精髓、爱国主义精神、和为贵。
文化对于每一个存在的民族是尤为重要的部分,也可作为民族信仰。然而我们的文化历经多少朝代的兴衰更替,从而形成了我们今天世代传承的民族文化。然而关于文化的解释,众说纷纭。根据“文化”一词在中文里最初的含义是指以“人文”、“化成天下”之意。“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的本意是指变化、生成、造化。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与“化”字均有了更多的引申意义。最初,“文”与“化”一直是分开使用的,到西汉以后,“文”与“化”才被经常连在一起使用,随后便逐渐凝固成一个词。但此时并未出现现代意义上人们常用的“文化”一词。按照古人的理解,“文化”就是“以文教化”。到了近代人们开始借用中国固有的“文明”、“文化”等词,并赋予其新义,从而产生了我们今天通常所理解和使用的“文化”一词。不过中国的“文化”一词更侧重于精神领域的“文治教化”,而“文明”一词则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
“文”与“化”结合在一起构成“文化”一词意味着人以其所创造的各种器具、制度、道德、知识、科学技艺、习俗、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和思想观念等非自然的产物和手段来对整个世界进行合目的性的改造,从而使“人”区别于物,并使世界在一定的层次和意义上符合人的目的和需要。在此意义上,文化也就是指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改造及其结果,即世界的“人化”。对于“文化”概念,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于1871年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作了较为系统的阐释,他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注:泰勒强调了文化作为一个精神文化的综合整体的基本含义,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从文化的广义上理解,文化是指与人及活动有关的所有人类活动及其结果,文化在此获得了文明一词的所有内涵。这样来理解文化,我们就可以把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而本文所说的文化精髓,只是从传统文化中选取的精髓作为论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前,我们必须先聊聊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也被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公民的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的东西。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从上述中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包罗万象,也令我们中华儿女引以为为傲。正是因为它鲜明的特征以及独特的魅力,使我们深爱着它。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什么区别?
从本质上讲传统文化不是已逝的过去,而是连接过去的现在和奔向未来的今天。从时间上来说,“传统”一般与“现代”或“当代”相对应,就是说,“传统文化”是与“现代文化”或“当代文化”相对应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精髓”被解释为“比喻精华”,所谓“精华”则被解释为“(事物)最重要、最好的部分、最辉煌的部分;(书)光华;光辉。”从“精髓”本身的内涵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精髓问题既是一个事实判断,又是一个价值判断,是二者的结合,但价值判断归根到底取决于传统文化本身的内在价值及其生命力。因此,对于何为传统文化精髓的问题,我们既要看传统文化本身内容的内在张力,又要看其对现实生活与实践的影响而产生的当代价值。然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问题,学术界也存在诸多争议,尤其是有些论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只取其一而不取其二,忽视了传统文化是一与多的统一,这就难免陷入以偏概全、挂一漏万的境地。这种情况之所以存在,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对何为“精髓”存在理解上的歧义,二是因为有些论者按照“各取所需”的原则各自对传统文化的精髓加以宏论。如果我们在理论上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把握不准不全,势必影响到现实生活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吸收、继承、弘扬与发展。
三、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定义,以下的8个方面只是从一个角度去谈其精髓。
1、大道至简。
复杂的事情要简单去做,简单的事情要重复去做,重复做的事情要用心去做,坚持下去,这样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2、大智若愚。
“愚”是表面糊涂,心里明白,小事糊涂,大事精明。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3、有容乃大。海纳百川,永不干涸。空杯能容至真至纯之美酒,白纸能画最美最好的图画。量小非君子,妒忌生祸心。做人大度,方能大气;胸怀博大,可容世界。
4、上善若水。做人的至高境界。“水利万物而不争”。最高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5、厚德载物。德积够了,便可“载物”,便是达到人生最高境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6、大爱无疆。
爱是美好的源泉,爱是最美的语言,大爱到无疆的境地,让所有人生活在爱的海洋里。
7、天道酬勤。
业精于勤,熟能生巧,意思不外乎成事以勤为贵,上天也只眷顾勤劳和勤奋的人。
8、共赢精神。
私欲利一时,共赢传千秋。共赢精神是中华传统智慧的结晶,是世界上最传统也是最先进的精神,是全球社会最主流的思想,是人类信仰的核心。
而站在国家、政治、社会、人、精神、事业、理想、矛盾等方面去分析,体现出来的文化精髓又是另一种说辞:
1、国家民族立场上的统一意识。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内诸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迁徙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文明认同始终如一。而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其根本因素就是国家统一的理念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人们一致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
2、为政治国理念上的民本要求。
民本思想萌生于西周初年,当时的统治者在政治思想领域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命题。春秋时期,“重民轻神”、“恤民为德”成为较为普遍的思潮。儒家继承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秦汉以降,“重民爱民”成为历代王朝宣称的基本政治原则之一。这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相对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社会秩序建设上的和谐意愿。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阐发。比如,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起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
4、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
仁义是中国古代处理人际关系、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了一整套的伦理价值观念。这些观念可以用“仁、义、礼、智、信”五个字来概括。以此为基础,确立了一系列解决和处理各种复杂社会关系、满足封建社会伦理基本需求、完成个人人格健全的道德规范。
5、事业追求态度上的自强精神。
早在《周易》中,就有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事业追求上的奋斗精神。孔子主张“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舍生取义,推崇大丈夫精神,这些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无数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磨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
6、解决矛盾方式上的中庸选择。
“中庸”就是合宜的分寸、合宜的“度”,恰到好处,收放恰宜。孔子提出“中庸”的概念。在孔子看来,凡事都必须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不走极端。孔子把这种“中庸”之德定位为极高的道德境界与政治智慧,以之为人们处世接物的高明艺术。
7、个人理想追求上的“修齐治平”。《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儒家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当以修身为本。正心诚意的修养,个人道德的完善,是治家、治国、稳固天下的根本。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想,影响了中国一代代的志士仁人,它也是古代读书人为之奋斗一生的理想追求。
8、社会理想上追求“小康大同”。小康,最早源出《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而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汉《礼记·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它相对于“大道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是“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理想社会的初级阶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和追求。
还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而其精髓可以基本概括为这样:(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髓之所在。
中国的民族精髓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髓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
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髓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理性精髓。
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理性精髓的根本。
2、自由精髓。
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髓。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
3、求实精髓。
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髓的表现。
4、应变精髓。应遵循“八端八法”。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使得德行的体现。八法是指:中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八种基本治疗大法的总称。它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是天人协调的体现。孔子之后,《中庸》作者从理论上进一步将智、仁、勇概括成“三达德”。是刚健有为的表现。五常之德:仁、义、礼、智、信。是“和与中”的中庸道德体现。墨家崇尚“尚勤、非攻”。法家、道家等各学派都有大量的传统文化精髓的理念。
21世纪的世界,当今的时代主题已然不是“革命与战争”,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逐渐变得淡薄。反而外来文化的侵略却是硝烟四起,在我眼中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无法用语言去形容。单单是我们所使用的方块字,就能发掘深刻的东西。例如:思,心田里的人或者是物,往往是我们所四年的东西。我个人认为,教育的根本就是修身养性,而在修身的同时,我们也要跟着时代发展要求,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这些往往被我们所忽视,反而我们重视的只是试卷上的红色字体。这样的状况值得我们深思。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就是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而我眼中传统文化的精髓,远不如学术界的深刻,却深有触动。
1、爱国主义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古训一直在我们耳边回响,爱国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有“大家”才有“小家”,“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爱国精神从我国历史文化中各个朝代的兴衰起,爱国精神一直传承,五千年的文化底蕴赋予它无法替代的位置,也是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息息相关的重要部分。
3、百善孝为先;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
2、仁义礼智信;
在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是其典型的崇尚思想,《论语》中记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墨家也有关于仁爱、博爱的思想潮流。也是我们生活之中最基本的为人之道,大爱无疆虽然很难感受得到,但是最基本的原则还是要要求我们必须按照这样的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十八大中提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是体现这样的思想。
4、和为贵;
无论是在国际外交方面,还是在邻里之间,或是在家庭之中。和的思想一致被认为是主流思想。也印证了时代的主题。同时在国际上,体现了我们大国形象。就像习主席在出国访问期间说到的:“东方这头狮子已经醒了,这是一只温和的狮子,文明的狮子”。这就贯彻了我们和为贵传统文化精髓。
5、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宰相肚里能撑船”等这也是我们民族鲜明的旗帜之一,海纳百川,永不干涸。空杯能容至真至纯之美酒,白纸能画最美最好的图画。量小非君子,妒忌生祸心。做人大度,方能大气;胸怀博大,可容世界。
6、天道酬勤; 业精于勤,熟能生巧,意思不外乎成事以勤为贵,上天也只眷顾勤劳和勤奋的人。
总而言之,生于当代,在人格品质方面,儒家学派的优秀传统思想是我们的行动指南,而用法家思想约束我们的行为,两者相辅相成,可以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与众不同。而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必须发扬并且传承,这是使命,也是作为中华儿女的责任。有幸成为中华儿女,我十分自豪与骄傲,我们有无与伦比的文字,无与伦比的的文化底蕴,无与伦比的魅力。我深爱着我们的传统文化。
四、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拥有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其核心内容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因此,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具备着育人的功能。正是因为这样,《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我国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传统文化课;中学语文课增加诗词的比重;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动;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可见国家已经有意识地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国人的视线又一次聚焦到“回归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主题上来。在社会实践中,传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商业等行业应用于经营管理中。因此,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首先,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必须奉行科学健康的“扬弃”态度。对积极健康向上的传统文化必须大力加以倡导、继承和发展,让其在现实生活中继续发扬光大,并以新的时代内容补充、完善其具体内容。对于那些腐朽落后消极的传统文化,则毫不留情地加以抛弃。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待科学技艺层面的传统文化,由于其日显经济价值,因此,往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一种文化自觉,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在对待伦理价值层面上的传统文化的态度,需要政府及社会各界做更多的实际工作,以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彰显传统文化精髓的时代魅力。
其次,对待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必须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必须坚定不移地反对两种倾向:一种是以静止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另一种是以文化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前一种情况有两种表现,一是文化复古主义,认为一切都是传统的好,要完完全全不折不扣地回归到“真正的传统”,即人们的言行举止都应当回到古装戏里去;二是认为传统文化都是起源于农耕时代的封建文化,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而是没落的文化,这种观点没有看到文化本身也是一个不断流变和发展的过程,同时也忽视了文化具有普适性的一面,即在任何文化中都存在其具有长期的生命力并具有普世价值的内容,因此,持这种观点的人最终还是倒向了文化虚无主义。
第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我们应当吸取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在传统文化内涵基础上,提倡一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君子文化。在选人用人上吸取尚贤文化的思想精华,真正使那些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埋头苦干的人得到提拨和重用。这样才能有益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最后,对于为政者来说,应当始终坚持做到“亲君子,远小人”。要做到这点,我们有必要加强耻感文化的建设,用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武装人们的心灵。因为,君子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无疑有助于人们真正达到“和而不同”的和谐境界,但耻感文化的建设则是一种“精神法”的建设,它有助于推进人们行为的道德自律。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现代人在传统文化面前真的可以做到各取所需。但是,吸取什么、提倡什么、弘扬什么、发展什么等等,直接决定中国现代文化的未来走向。在这方面,我们如何对待历史,历史就会如何对待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要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去寻找,要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去体现、体验和检验。进一步发掘并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经世致用,必将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参考文献:《中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的八大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