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5篇可选)

时间:2019-05-13 12:5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第一篇: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2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二、资料助读(投影)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

三、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

荇藻

蓬蒿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诵读指导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这一角/已变成灰烬,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精彩赏析

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全诗在想象中展开内容,在想象中,诗人的手掌抚过了广大的国土。先是沦陷区的家乡,继而从祖国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终停留在解放区。对祖国大地上每一处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触觉作用,如“微凉”“冷”“滑出”“细”“软”“蘸”等等。这样,就把较广泛的描写对象相对集中起来,使之贯穿在“手掌的感受”这一条线索上,因而读起来不觉芜杂。

另外,灵活的押韵方式,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整体感知

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拓展延伸

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描写沦陷区,从实处着笔,用一幅幅富有特征的小画缀连;描写解放区,侧重写意,用挚爱和柔情抚摸,加之一连串亲切温馨气息的比喻,凸现和煦明媚的色彩。

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消极的、冷色调的前半部分与积极的、暖色调的后半部分形成明显对比,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

第二篇:《我用残损的手掌》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二课

主备:巩大千

审核:张小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2、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3、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重点:

1、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学习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一、预习导学

1.自查资料,了解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写作背景。

2、学生默读全诗。掌握下列字词。

锦幛(zhàng)

荇藻(xìng zǎo)

蓬蒿(Péng hāo)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蝼蚁(lóu yī):“蝼蛄和蚂蚁,用来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3.感情诵读,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4.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思考:

(1)诗歌从内容上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二、课堂研讨

1、检查自学情况

2、自由读课文,组内成果交流后展示。3.当堂探究: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3)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4、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深层领会诗中艺术形象的内涵。

5、拓展延伸。

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如“思念”“悲伤”“欢欣”等)。

先在小组内交流、修改,然后请学生有感情诵读自己所写的优美语句,教师点评归纳。

三、拓展延伸 a、课文小结 b、检测训练

1、给加线字注音。

锦幛()

荇藻()

蓬蒿()

憔悴()

蝼蚁()

2、有感情地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3、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找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 达效果。

4、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我用残损的手掌》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二课

主备:巩大千

审核:张小强

《我用残损的手掌》课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加横线的词语。锦幛()荇藻()蓬蒿()憔悴():

蝼蚁():

2.文学常识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诗集有《我的记忆》《 》《望舒诗稿》和《 》。

二、理解探究

1.把握诗中用“无形的手掌”抚摸中国地图生发联想的抒情线索。

2.读第一部分,思考:“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 “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广大的土地,他摸索到了什么?

3.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我们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

三、合作释疑

1.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分别说明其含义。

2.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写手法明显不同,结合原诗具体分析一下。

四、课内精读

1.诗歌中提到的“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这些意象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诗歌中括号内的文字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2.“江南的水田……只有蓬蒿”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3.哪句诗使全诗阴暗的基调转为明朗?

4.这首诗是怎样将众多的形象,贯穿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

5.找出诗中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并加以分析。

6.诗歌末句“那里,永恒的中国!”中的“那里”指哪里?“永恒的中国”在诗人心目中应是怎样的?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二课

主备:巩大千

审核:张小强

五、拓展延伸

阅读闻一多的《发现》,回答问题。

发 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进着血泪,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注:罡(gāng)风:道家语,高空的风。又作“刚风”。

1.诗歌中的“发现”有什么含义?诗人“发现”了什么? 2.诗人说:“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又说:“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据此说说这个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三篇: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摘要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著名诗人戴望舒的一首代表性作品,诗中蕴含寓意深刻的意象以及诗人身为一个中国人对祖国未来的担忧,以及对于身处苦难中的同胞的同情,字里行间,表达出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愿,透露出诗人对国家的赤子之心。关键词:戴望舒 《我用残损的手掌》 中国人 爱国情怀

(一)《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写作背景

1941 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戴望舒在香港参加了抗日战争,同年,被日寇抓进监狱,遭受了非人的严刑拷打,诗人看到伤痕累累的身体,联想到正在遭受日寇侵略的祖国大好河山,心生爱怜与悲痛,欲心疼地抚摸惨遭蹂躏的祖国,低吟无法迸发出诗人强烈的爱国呐喊和抗战之声,于是诞生了具有深远、痛楚、博大等风格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爱国力作。

(二)《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诗歌第一部分情感基调比较低沉,开篇“残损”一词便引人思考,为何手掌是残损的,是受了什么伤害吗,以及为何会受到这样的伤害,“残损”一词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为后半部分的情感的转变和升华埋下了伏笔。“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视线由近及远,作者仅仅用了平常的“灰烬”、“血”和“泥”三个平常的意象,便形象地描绘出了遭受苦难后的家园的悲惨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园遭受灾难的悲痛之情以及对于侵略者深深的憎恨;“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该是”一次表达出作者对于家乡深深的怀念之情,家乡以前湖堤之上繁花如锦、嫩柳芬芳的美好与现在仅存“荇藻和水的微凉”以及灰烬、血和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更加深化了作者的痛与恨;“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新生的禾苗”、“那么细”、“那么软”表达出了作者对美好河山的爱怜之情,“......”,省略号虽然没有一个字,却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现在却只有蓬蒿,令人痛惜。“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是那么的美好,但是却“寂寞”而“憔悴”,“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海洋本应活跃着渔民们忙碌的身影,但却不见一叶扁舟,唯余一片苦水,暗示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无闲情赏花,无余力捕鱼,表达出作者对于人民遭受苦难的悲痛与爱怜之情。

诗歌第二部分情感变得明朗起来,作者“无形的手掌”掠过大地,沾染了血和灰,“只有那遥远的一角依然完整”,作者摸索到了“解放区”那遥远的一角,作者情绪陡然一变,变得激动和亢奋,因为那里“温暖、明朗、坚固而又蓬勃生春”,诗人感受到了他渴慕已久的“爱”和“希望”,就像“爱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般充满温暖与生机,作者将那遥远的一角誉为“太阳”和“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手掌中的力量”喻示着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不屈不挠,我 们是外来侵略者无法侵犯的民族,终有一天,我们的民族会看到胜利 的曙光。“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这两个比喻,体现了中国人民不会甘愿受敌人屈辱,将仇恨化为力量对日寇进行强烈地反击。留下无比坚定的必胜之心,只有打败日本法西斯,我们才能有尊严地活着和死去,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此句与祖国人民产生了共鸣,它道出了每个中国人的赤子爱国情怀。

(三)总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运用对比手法是最大的特色,将美好的回忆与 支离破碎的现实进行对比,凸显对祖国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心。整首诗的基调由消极晦暗转向积极希望,表现了作者对于新中国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祝愿,真挚的爱国爱民情感穿梭于全诗,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意象与诗人情绪的完美地融为一体,诗歌前半部分气氛深沉、低落,诗歌后半部分高亢、激动,情感起伏波动,全诗荡气回肠,衬托出了诗人由担忧转变成对祖国取得胜利的信念之坚定,全诗将诗人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系在一起吗,体现了诗人拳拳爱国爱民之心,令人动容!

第四篇:我用残损的手掌 说课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来听我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二课的一首现代诗歌。它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学习本课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对戴望舒那一辈人对祖国的深情未必能真正从内心深处引起共鸣,对诗中艺术形象寄予的诗人的情感也较难理解,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确定如下:

1、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2、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四、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联想想象欣赏法、研讨点拨法等教学方法。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还采用了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三分诗七分读”。教师的用流利的普通话声情并茂的范读更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读解的“催化剂”,它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绪,甚至与作者脉搏合而为一,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神形兼备的朗读,就能面对面对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进而感悟作品中所具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及其他社会美。诗人艾青在《诗论》中说“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级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也就点明了诗歌是诗人用精炼的语言和富有韵律美的语言来承载思想和感情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这类现代诗歌课文,应把注重朗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而且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2.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具有跳跃性的诗歌,需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神游冥索,去迎寻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调。正如苏联作家别林斯基所说:“在文学中,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的确,想象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使情节更完整,形象更丰满。

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觉学习,让学生身、心一同参与到古诗词的鉴赏来,把诗中的意境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最终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直观画面,如耳闻,如目睹,身临其境,从而品味到诗中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并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获得审美感受。这不仅使学生把握一首诗的主旨,也能使他们举一反三,培养他们自学诗的能力。

用心

爱心

专心

3.研讨点拨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结合对研究性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课堂采用研讨点拨法进行教学。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加与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说学法

我们的学生距课文所叙述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地品读是教学的关键。爱国这一主题对于当代初二的学生来说,理解还不够深刻。但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古诗中爱国的名句有一些积累,应该能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一位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这节课我还要采取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以多种方式赏读课文,师生交流以达到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置情境,营造氛围

请同学们欣赏屈辱时代的悲歌——《松花江上》。

美丽的松花江,肥沃的黑土地,被无情践踏,无尽的宝藏被疯狂的掠夺!日本帝国主义越来越疯狂,不仅仅是东北,整个中华大地都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中华民族被肆意蹂躏,中国人民像蝼蚁一样被残杀!中华大地,伤痕累累,满目疮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戴望舒“残损的手掌”去触摸那个时代的中国。

【音乐是没有国界,没有时代限制的,是跨越时空的,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以歌曲导入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的弦,让他们很快进入到《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的情境中去。】

(二)吟诵——入诗

1.教师音乐声中范读,学生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请同学自由吟诵两遍,然后大声读两遍;读后请学生说说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或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在其中老师穿插讲述“那辽远的一角”“那上面”、三个“那里”指的是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提问手掌为什么“残损”的?讲解时穿插时代背景,简单介绍戴望舒的,并予以评价。

[本环节初步感知课文,以朗读为主,进入诗歌。对于诗歌,首先要有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上升到理性的分析,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读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提最想提的问题,重视他们对诗歌的最初的直觉,由于文章写作时间离我们比较久远,学生对时代背景不是很熟悉,而诗歌赏析需要知人论世,因此我穿插介绍时代背景以及戴望舒的生平,并拓展结合他的《等待(二)》一诗,让学生了解戴望舒对那段牢狱生活的深切感触,以期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本诗所表达的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三)对话——入情

让学生找出到底是哪些诗句带给我们如此强烈地感受?然后紧紧地抓住它,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反复读找到的句子,用声音告诉我们,告诉所有人,自己愤怒了!自己激动了!自己被深深地打动了!在此基础上顺势提问:侵略军蹂躏了你的家乡,让你国破家亡,你是什么心情? 然后趁热打铁,引用与戴望舒同时代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关内,拖着疲惫的身体还嘶哑地歌唱自己的家乡的《土地的誓言》中的段落,在大屏幕上显示,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接着教师总结过度,“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的内心充溢着切肤的沦亡之痛。但是诗人的情感又不是直接明白地说出来,而是寄托在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上,这就是诗歌“用形象说话”的特点。诗人自己也说:“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动机在表现自己跟隐藏自己之

用心

爱心

专心

间。” 在那个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艺术的凝想的年代里,这首诗显得难能可贵。然后进入到诗歌艺术形象的分析,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要求学生分组研究探讨。

【本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对于诗歌的赏析不能脱离诗歌文本,不然所谓的赏析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让学生找句子,反复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要想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就要靠近作者的心灵,设身处地,达到不知何者是诗人,何者是我,我和诗人相融为一,同喜同悲,同痛同怒,于是在反复朗读,激起学生内心情感时立即抛出“侵略军蹂躏了你的家乡,让你国破家亡,你是什么心情”的问题,让他们进一步深切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同时引用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激活学生的学过的知识,让他们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戴望舒那个时代的爱国者的内心世界。在充分体会作者情感之时,提问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进入到诗歌艺术形象的分析,这个时候,学生的情绪应该是高涨的,思维是高度集中的,他们内心对于这首诗已有自己的很深的感悟,有很多话要说,这时让他们小组讨论,交流意见,效果应该甚佳。】

(四)收束——入境

老师总结陈词,并引用戴望舒的《狱中题壁》,投放于大屏幕,先教师充满深情的配乐朗读,然后学生齐读。结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也是戴望舒先生诞辰105周年。为了再次感受诗人那切肤的沦亡之痛和深沉的爱国之情,请两位同学来朗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朗读分工:① 3-14行;② 15-26行;③其他的由老师读)齐背17-26行!

[本环节是诗歌教学过程中所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我始终以多种形式的“读”来贯穿,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引入戴望舒的《狱中题壁》一诗,在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甘心做奴才、受压迫的阴霾时代,一个怀着信念和先进理想、为民族觉醒而奔走呼号最后献身的形象显得尤为鲜明动人,荡气回肠。诗的情绪由伤感流向激愤再流向悲壮, 真切地传达出诗人面临死亡时的心情, 并以一个个体的境遇与心情映射了整个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精神.这样一来,气氛的渲染达到了高潮,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也与之加深,紧接着,再分工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让每一位同学明白我、你、他,我们大家都是中国人,中国的荣辱与我们息息相关。]

(五)拓展延伸

仿写《我用残损的手掌》,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并请几位同学读一读,大家一起来评一评。然后教师评,结束本课。

【学生在前几环节结束后,情感已经达到高潮,需要一条宣泄的途径,而仿写无疑是不错的选择,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写诗的兴趣,慢慢让学生养成写诗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恨—爱 悲—怜

愁苦—希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戴望舒是我国三十年代有较大影响的、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诗人,他的诗受中国古典诗歌和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很大,早期作品以细腻地表现个人寂寞与感伤情绪见长,他的成名之作《雨巷》就是这类内容上颓伤、境界和格调都不高的抒情诗。但是,语言的音乐美,替新诗的音节开创一个新纪元,受到当时《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的奖掖,戴望舒也因此而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抗日战争爆发,戴望舒在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在爱国热忱的鼓舞下,他编发了许多歌颂抗日的诗歌,同时也翻译了《西班牙抗战谣曲》,以唤起民众,日军占领香港后,戴望舒被捕入狱。在阴暗潮湿的土牢中,倍受折磨,得了严重的哮喘病,但他却举起诗笔,写了《狱中题壁》等诗篇。《我用残损的手掌》同样写于狱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他的诗的基调,从缠绵趋向昂扬,从朦胧走向明朗。

全诗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领起,展开丰富的想象,心中充满对黑暗的忧愤和对光明的追求向往。在烟云、炮火、灰烬和泥血之中,诗人触摸着家乡的湖堤、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泥沙、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南海的海水„„感到的却是寒冷,荒芜和寂寞,诗的后半部,诗人笔锋陡转,向着那“辽远的一角”,抒发了对延安革命根据地的热爱之情。那里充满了温暖、光明和蓬勃的生机,那里是“爱和一切期望”之所在,是“永恒的中国”之所在。

这首诗格调高昂,感情炽热,一气呵成。诗中荡涤了颓丧缠绵的情绪,在沉痛中迸发出热烈的赞颂、乐观的憧憬,表现了诗人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下载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设计(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开课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设计蒋文婷 教材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课文位于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本单元题材上看都是现代诗,内容上看,多属表达对祖国的爱。《我......

    2、《我用残损的手掌》

    2、《我用残损的手掌》 一、导入 1、今天让我们走近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屏显作者图片及文字:走近戴望舒)去听听这个柔弱的中国文人,虽身陷囹圄却又曾怎样激情满怀的歌唱——我......

    我用残损的手掌 精品百课

    乐清市初中“精品百课”课例 学校(全称): 虹桥镇蒲岐中学 学 科: 语 文 姓 名: 黄 庆 展 课 题: 人教版九年级《我用残损的手掌》内容的课例 手机(全号): *** 一、主题阐述......

    《我用残损的手掌》参考资料

    《我用残损的手掌》参考资料 2 我用残损的手掌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专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诗歌一方面......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篇1 知识目标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3.感情背诵本诗。能力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2、用我残损的手掌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