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如何欣赏古典诗歌的文章 不少于3000字

时间:2019-05-13 12:0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求一篇如何欣赏古典诗歌的文章 不少于3000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求一篇如何欣赏古典诗歌的文章 不少于3000字》。

第一篇:求一篇如何欣赏古典诗歌的文章 不少于3000字

求一篇如何欣赏古典诗歌的文章 不少于3000字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了,所以说,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发展的历史.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也正因为诗歌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进程当中,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作品,那富有民族性精华的古典诗词,在今天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教育作用,大量的古典诗词依然被人们所喜爱,这也就是古典诗词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怎样欣赏中国古典诗词》从一些基本的诗词规律入手,引领大家去享受古典诗词带给我们的音乐美、艺术美和建筑美.——编 者

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在社会生活当中,处处可以看到,古典诗词还被人们所热爱,古典诗词还继续在流传,古典诗词还依然焕发出它的新鲜的生命力.古典诗词既然那么美,我们大家都想学它,那么,怎么去学呢?从哪儿找一个切入点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切入.第一个方面,我们欣赏古典诗词就要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从领略、把握诗词的意境入手,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诗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意境美是中国古代诗歌所追求的最高的艺术标准,也是欣赏诗歌首先应当注意的.什么叫“意境”呢?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面这样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王国维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情和景的密不可分,也就是我们欣赏一首诗,看它怎样写景,看它怎样通过写景来把思想感情融会其中,这是古代诗歌创作意境的一种艺术追求.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所呈现出来那种美的形态,是反复的,是多方面的,它是以多种形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说,大家读诗,体会意境美是不一样的,不是说意境美就是一种意境或者那种美的感受就是一种感受,不是这样的,其实意境美是非常丰富的,我把它概括为八个方面.第一种意境叫“雄奇阔大”;第二种叫“旷放开朗”;第三种叫“苍凉悲壮”;第四种叫“深邃沉郁”.这四种类型有个共同点,就是表现了一种“阳刚之美”.此外还有四种,第一种叫做“浓艳瑰丽”;第二种叫做“淡泊静谧”;第三种叫做“清新素雅”;第四种叫做“凄冷寒凉”.这四种大体上集中表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阴柔之美”.所以诗歌这种意境美,给我们的感受,无非是“阳刚美”,无非是“阴柔美”.那么“阳刚美”一种类型就是“雄奇阔大”的意境,这种意境的诗词往往在写景的时候,雄奇壮美,气势雄浑,抒情则奔腾震荡,磅礴千钧,语言方面它往往是渲染夸张,惊心破胆.第二种叫做“旷放开朗”,这种意境一般特征是这样的,写景往往是脱尘拔俗,虚实相生,抒情的时候往往是旷大开朗,舒缓绵长,在语言方面一般就是健朗明快,奇谲俊逸.第三种叫做“苍凉悲壮”,这种意境美一般的特征是,在写景色方面,往往是苍茫阔远,峭拔萧疏,抒情方面往往是豪纵雄健,慷慨悲凉,在语言方面往往是古朴遒劲,刚正惨烈.第四种就是“深邃沉郁”,这类诗词,它一般的特点是,内容上深蓄积厚,感情深沉,曲回郁结,在语言上往往是不事雕琢,绝少夸张,长于以情事动人.上面我们讲了四种.我们读了这些诗以后,在我们眼前,往往会产生一种它所表现的形象,有的像崇山峻崖,横绝太空;有的像大河横前,波涛汹涌;有的像迅雷疾电,走云连风;有的像大风卷水,林木衰摧;有的像壮士拂剑,浩然弥哀;有的像倒酒既尽,仗藜行歌;有的好像是行吟泽畔,饮恨吞声.总而言之,这些形象,都给我们一种美感.一般说来,这种美感是激扬振奋的,是奔放热情的,是深沉坚实的,是劲健悲慨的.这四种,我们说属于“阳刚之美”.关于“阴柔美”,我也概括有四种类型:第一种叫“浓艳瑰丽”,这类诗词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酒边花下,盛装美人;它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往往是浓抹彩绘,刻意雕琢;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往往是金碧辉煌,浓艳绝人.第二种叫做“淡泊静谧”,这类诗词的意境,往往它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飘逸情绪.第三种叫做“清新素雅”,这类的诗词一般说来,作者所描写的也大多是大自然的景物,青山绿水,芳草鲜花,比较素淡.或者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它的表现手法往往是细致纤丽的、清奇婉转的,好像是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第四种是“凄冷寒凉”,这类诗词,它所表现的情事环境大多是哀伤凄冷的,如愀如悲,如泣如诉,往往以凄婉楚恻来打动人心.读这类诗词,它可以引发人们的畏惧和悲悯,用一种悲剧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第二个切入点,应该是语言美.因为中国古典诗词也是语言的艺术,是最精粹的、最精练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人们说这个语言很美,就是讲它的语言像诗一样,所以诗的语言是非常美的语言,诗歌的语言如同绘画的颜料,这个画面再美,也要靠语言来涂染它.所以诗歌的语言美,可以使作品表现出一种绘画美.古代的诗歌概括力强、体制小,所以要求语言比较准确精练、生动形象.诗歌欣赏的第三个切入点就是形式美.中国古代诗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使得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也有一种建筑美,诗很规整、很整齐,就像我们现在盖的楼房一样,上上下下都是方的.西方的诗或者国外其它的诗,金字塔式的或者阶梯式的,也有它排列的形式.当然词有长短句,它也是一种形式、一种形态,所以它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音乐美和建筑美,这种形式美,在世界的诗歌园地当中也是独具一格的.中国古典诗歌早期定型为“四言诗”,大家知道《诗经》,最早定型的是“四言诗”,就是四个字一句,但是并没有特别的格律的要求;到了汉魏六朝时期,“五言诗”“七言诗”兴起;到了南朝时期,在齐代永明年间,有人发现了汉字有平、上、去、入四声,四种声调,有人就根据汉字的这种四种声调,以及双声叠韵这些规律,来研究诗句当中声韵调的配合,要求写诗要“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讲究对偶.所以在南朝时期就出现了注重声律的一种新的诗体——“永明体”.“永明体”对后来格律诗的形成,以及后来的骈文和词、曲这些文学样式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唐代初年,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律诗和绝句,也就是所谓的“格律诗”.中国诗歌真正讲格律是从唐代开始的.在唐代以前,它还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此后,这种新的诗体,这种“格律诗”,以及后来的词、曲,在句速,在字速,在每句中的声调、字的声调,以及句末的押韵、句与句之间的对仗,全诗的这种结构规律上,都有了一定的格式.所以格律诗就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基本形式,诗、词、曲都是如此.诗歌有了一定的格律要求,读起来轻重缓急相间,长短有致,抑扬顿挫,韵调谐和,这就更加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美.古典诗词这种格律的要求很严格,也比较复杂,但它的基本要求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是“平仄”的要求,“平仄”就是字的声调;第二个就是“押韵”的要求,“押韵”押什么韵;第三个就是“对仗”的要求,“对仗”“对偶”.这些都比较复杂、要求比较严,所以过去毛泽东主席说了,提倡青年人写新诗,但不提倡写旧体诗——他不是说不提倡大家写,主要从意义上来看,这种格律比较束缚人,因为诗重在抒情,如果很想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又被这种形式限制了,不能够遵守自己的规律,那么诗写得就不像格律诗,那也不好,所以我们一般还是提倡大家写新诗、写自由诗.但是要欣赏古典诗词就必须要懂一点,不一定写,但是要懂.总而言之,我国古代优秀的诗词曲作品有着高度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值得我们认真研究,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从而增强文化素养,提高我们认识生活、概括生活、反映生活的能力,为适应新时代的新挑战,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毕业论文 浅谈古典诗歌的欣赏

函授站点: 函授专业: 学员姓名: 学员学号:

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内容摘要】:诗歌在中国文学历史的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诗歌讲究语言的凝练,讲究诗言志,同时又具有高度的个性化,感受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是欣赏诗歌的关键之所在,诗经、楚词、乐府民歌,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宋词、元曲一脉相承而又风格各异的诗歌灿若星河,熠熠生辉。这些作品积淀着智慧的结晶,映射着理性的光辉,凝聚着丰富的情感,蕴含着优美的意象,学会欣赏中国的古典诗歌,对于我们治学修身、陶冶性灵、引导价值取向、提高审美品味,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从欣赏诗歌的语言、意境、感受诗言志三方面,结合部分具体的诗歌欣赏实例,【关键词】古典诗歌

欣赏

语言

诗言志

意境

历史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的国度,如果从《诗经》算起的话,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已经有3000多年,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诗歌发展的历史。正因为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统和历史,也正因为诗歌在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当中占有重要 的地位,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进程当中,中国古典诗歌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作品,那富有民族性精华的古典诗歌,在今天仍然有着无可比拟的美感教育作用,大量的古典诗歌依然被人们所喜爱,这也就是古典诗歌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诗经、楚辞到乐府民歌,从魏晋诗歌到唐诗、元曲、宋词一脉相承而又风格各异的诗歌灿若星河,熠熠生辉。这些作品积淀着智慧的结晶,映射着理性的光辉,凝聚着丰富的情感,蕴含着优美的意象,对于我们治学修身、陶冶性灵、引导价值取向、提高审美品味,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会欣赏中国的古典诗歌,我们将受益终生。

诗歌最讲究语言的凝练,诗人总是竭力搜寻、精心调遣最恰当的文字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思想感情。因此欣赏诗歌就要善于咬文嚼字、含英咀华。不但要弄懂字面的意思,更要反复吟咏玩味,探究语言深层的蕴含,从语表深入到语里,辨析言外之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用语十分精练传神,“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短短十三个字,把赤壁惊险雄奇的自然面貌展现了出来。作者用“乱”“穿”突出山峰的高峻;用“惊”“拍”突出江流的澎湃;用“卷”“雪”突出浪涛的翻滚。三句有声有色、雄奇壮美的景色描,很好地为古战场渲染了气势,同时也衬托出英雄人物的雄姿,为古代“风流人物”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如:唐·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注释:刺头: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该诗是一首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又如:杜甫《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第一句中的“糁” 字原是名词,即米饭粒,可是在这里却作动词“抛撒”解。这两句的意思是:米饭粒似的杨花,抛撒在路上,像铺上了一层白毡;小小的荷叶,点在溪面上,象叠起的青钱。还有名词当作形容词的,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曙”和“春”字都是名词,可是在这里“曙”用来成了形容“云霞”,“春”用来形容“梅柳”。这两句的意思是:云霞和太阳一同从海上升起,像曙光一样。

裴迪的《华子岗》:“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唏。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写出了诗人在夕阳落下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也使人想见山色青翠可爱,柔和多姿。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正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唐朝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在本诗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男子在对她唱歌言情,但传情的含蓄,给女方获得的印象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诗歌的语言具有高度的个性化,它比一般语言更含情。它的表达往往是非陈式的,反常化,多用比喻、双关、通感、隐曲、用典、象征等多种方式表达语,使之感到含蓄,朦胧多义。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有的认为是描写失意悲哀的爱情诗,有的认为是写政治上的失意,不过一般认为是通过描写爱情来寄托某种政治愿望,这就需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政治抱负等。《西洲曲》中“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诗中的“莲”“清”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最后一句的意思就是:怜子情如水。又如唐朝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诗歌中的 人物语言:“念”、“悠悠” 再加上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又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整首诗表层写的是神仙世界的美丽,深层其实是要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自己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跟权贵同流合污,不事权贵的主旨。这个主旨,像一盏聚光灯,把全诗照亮。再如骆耕野的抒情诗《不满》,诗人写的是,对这也“不满”,对那也“不满”,而其要表达的正是满意,是对祖国的真摯的爱。这种反笔真是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十分难忘。再如辛弃疾的词作,多用典故,我们就必须弄懂典故的来源和含义,这样才能理解诗人的用意所在。

“诗言志”,是诗歌的一种表达形式,诗歌作品在具体的形象背后往往隐藏着诗人寄予其中的寓意。咏物抒怀、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是诗人常用的手法。欣赏古典诗歌,就要联系诗人的遭际和所处的环境,辨析诗词作品中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心理体验,有自己与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只有知其人了解其风格,才能对作品进行恰如其分的鉴赏和评价。

一要联系作者。比如杜甫,他生活在唐帝国由盛到衰的时期,是在繁荣的盛世里长大的,又从小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政治上,他希望循着科举道路登上卿相的高位,以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但等待他的完全是另外一种命运,他受到当权者的冷遇和排挤,空有满腹才学,却难以施展,如他的《旅夜抒怀》一诗,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旅夜”的情景:“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这两句不是空泛的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景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的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的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空,正是为了反衬他孤 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告的凄零的心情。以乐景写哀情。诗的后半部分是抒怀。

五、六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得施展。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受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也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最后两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平天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想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可见如果不能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的体验,我们就很难客观地评价和鉴赏诗作,体会诗中所寄予的情感。

二要联系背景。环境造就人,诗人因其所处的环境不同,在他的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抒发的感情也就不同。如白居易他是在安史之乱后生长起来的。三十六岁时被擢为翰林学士,在元和九年冬授太子左善大夫。十年六月,首上书请上书急捕刺杀宰相武元衡之贼,宰相恶居易非谏官而先言事,忌之者复污言居易母看花坠井死,而作《赏花》诗,有伤名教,遂贬为江洲司马。他在被贬为江洲司马时写的《琵琶行》,因为诗人与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从琵琶声中听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衣衫,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三要品味风格。诗人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艺术素养、性格兴趣各不相同,他们的作品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比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刘永的缠绵、苏轼的豪放,学习时就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对比分析,从中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

诗歌的语言,在很大的程度上,与诗人灵魂深处闪耀着的思想光芒、诗中的人性之光辉密切相关。没有内涵的诗歌,谈不上语言有多美。就因为诗人闪光的灵性,使诗歌同时具有外在美与内在美。而诗的意象不仅指诗歌中描写的客观事 物,还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诗人把互不相关的事物,通过联想、想象,象一条线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是诗人用诗句带给读者的一种心灵和精神上的感受,意境又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能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境界,古典诗歌特别关注创造一种美的意境。欣赏优秀的诗歌作品时,要用心感受,进入这种美的意境,唤起自己的审美体验,和诗人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获得对宇宙和人生的新的理解和感悟,发挥联想和想象,使人恍若身临其境。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如杜牧的《泊秦淮》一诗,第一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的融合在一起,给人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的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那样清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的“水”、“月”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正如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边角的题字(“夜泊秦淮近酒家”)。第二句的前四个字又为第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具有个性,更 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再如范仲淹的《渔家傲》,起句“塞下风来风景异”,点明所写的地点是防御外敌的边塞,时间是秋天。“衡阳燕去无留意”道出了此地的荒凉艰苦,思乡之情隐寓其中。“四面边声连角起”写出了边塞的风声、雨声、人声、马声随着军中的号角而起,形成了一种悲凉的气氛。“长眼落日孤城闭”中的“孤”“闭”道出塞下的萧条景色,也隐隐地透露出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阕重在写景,下阕重在抒情。“燕然未勒归无计”使用典故,写出了作者和守边将士的烦躁、复杂心情。敌人的威胁未除,还乡之计无从谈起,但将士们还是让思乡服从了御敌,他们想的是“燕然勒功”,表现了将士们的爱国报国的思想情怀。

又如徐志摩最著名的作品《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作品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作者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却在悄无声息中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哄托出了作者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第二至第六节,用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以及 “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来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的意境。最后一节则又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这七节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美,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这些画面有的是从视觉上感受的,有的是从触觉上感受的,而作者正是 将自己所感受到的景物用多角度的方式,用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将其描绘出来,便在我们展开了一种动态的、立体的画面。

以下这些名句,更是体现诗歌中意境精华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里面这样说:“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古诗词之佳者,无不如是。”王国维又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其实真正能够体现一首诗的 意境美的,应当是情和景的有机结合、情和景的密不可分,也就是我们欣赏一首诗,看它怎样写景,看它怎样通过写景来把思想感情融会其中,这是古代诗歌创作意境的一种艺术追求。

我们在欣赏诗歌时,既要整体把握,又要局部品味。即要深刻理解诗歌的语言,又要把握诗歌的意境,不能把完整的一首诗肢解,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用科学的方法,力求全面准确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提高鉴赏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

参考资料

<浅谈古典诗歌的欣赏>,《中华现代教育》中华科学技术出版社P15,2005年第6期

李月荣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谈谈欣赏诗歌的实用方法

江西

李弗不 《悄悄别离的笙箫————重读再别康桥》.

孙玉石 《新讲台学者教授讲析语文名篇》.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第三篇:中国古典诗歌欣赏教案

中国古典诗歌欣赏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平头中学 张琼芳

教学目标:

1、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内涵。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和诵读的要求。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特点的把握,学习有感情地吟咏、诵读作品,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

掌握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理论分析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论结合,析品结合 [讲(概念理解)+读(概念读解)+析(作品分析)+论(作品讨论)+悟(融会贯通)]教学步骤:

一、导入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缺乏诵读的阅读,与作品的对话是沉闷陌生甚至不友好的。诵读令作品所有的内容变得栩栩如生。仿佛是在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任务侃侃而谈。在这种对谈中,阅读者自己不断改变着自己的精神状态,产生着共鸣。桐城派代表人物刘大櫆教人读诗文要“因声求气”:“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

读而出声,始能体会到诗文的声韵之美,诗文作为审美对象的美感将大大增强。而且,一篇文章的声韵特征往往适应于文章内在的情感特征而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只有出声朗读,我们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节奏,由节奏而把握到文中的情感与气韵。一篇文章作为一个阅读对象的内涵才有可能充分地展现出来。

二、解题:

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

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的说法,“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音节,是指长短相间、参差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

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

2、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解“读”

在诵读诗歌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注意,来达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目的,进而促进对诗歌美感的把握、对思想感情的领悟呢?

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

爱的感情“气徐声柔”; 憎的感情“气足声硬”; 悲的感情“气沉声缓”; 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惧的感情“气提声凝”; 欲的感情“气多声放”; 急的感情“气短声促”; 冷的感情“气少声平”; 怒的感情“气粗声重”; 疑的感情“气细声粘”。

2、展示韵律

诗文的韵律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对比,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

一般来说,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到平声时,可适当延长,遇到仄声时宜作停顿,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

①疏密对比。

五言诗的节拍:“23、212、221”。如: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日/依山/尽,黄河从海/流。

七律或七绝一般是四三分,即前面四个字为一顿,后面三个字为一顿。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223”。如: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乱花/渐欲/迷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词曲的诵读,一般比较复杂,但总体上要根据情感的需要来进行节奏的把握,节拍的划分。

五字句中有上122式的。如李清照的《醉花阴》中“有/暗香/盈袖”;

七字句中还有上322式的,如周邦彦《满庭芳》中“不堪听/急管/烦弦”;

八字句中有1223式的,如辛弃疾《木兰花慢》中“正/江涵/秋影/初雁飞”;

九字句中有2223式的,如李煜《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十字句中有343式的,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总之,节拍的划分要根据诗歌韵律的特点,更要根据内容和诗意表达的需要来进行,要特别注意不可“读破句”!

②长短对比。

朗读时,每个字声音的长短也表现出朗读者对诗歌的理解;而正确地使用延长音,又能促进对诗意的准确把握。下面是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请按自己的理解,标上延长音: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磐声。

在正常的朗诵或诵读中,长短对比主要体现在停顿或延长的时间长短上。

一般来说,停顿或延长的时间比较长,可以强调字所包含的感情。例如上词中的“悦”“空”,就应该有一定的停顿。

而韵脚一般要相应延长;尤其是结句的末字,其延长音能表现一种余韵。

实战模拟:

下面诗句的节奏或其韵脚的延长音注得有错误的是

a.天门/中断/ 楚江/开„„ b.碧水/东流/至此/回„„

c.两岸/青山/相对/出 „„ d.孤帆/一片/日边/来„„

参考答案:C

③抑扬对比。抑扬对比主要体现在字调高低与平仄的配合显示的音乐性上。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杨柳满皇都。

整首诗情绪喜悦,音调偏高。

一般来说,语调高,比较激昂、愉悦、开阔;语调低,比较深沉、忧伤、狭窄。

如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涯”字是平声字,且开口度大,但却不宜读得高,而宜读得低。

又如,杜甫“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在”“狂”就应该读得比较高。

④轻重对比。语义有主次,便有轻重之别。古人写诗有“吟成五个字,用尽一身心”、“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因此我们在吟诵诗词时,对“断茎须”的画龙点睛之笔,务必加以强调。

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诗歌朗读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重音。

例如: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朗读时要处理好如下重音:“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只今惟有”。“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等重音的处理能极尽勾践踌躇满志、耀武扬威、荒淫逸乐的神态,“只今惟有” 重读且作停顿,再将“鹧鸪飞”慢慢吟出,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慨叹、人事变迁的思考、在朗读中就能将其慢慢放大,并且清晰地显现出来。

我们在诵读时,对特别能体现情感的字词,要采用重音来突出和强调。

杜牧的《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⑤徐疾对比

长句一般比较舒缓,表达的情感比较柔和、沉痛、悲凉;因此,要读得比较缓慢、回旋。

短句一般比较急促,表达的情感比较轻快、愉悦。因此,要读得比较快捷、弹性。

例如,李白“将进酒”,长句短句的参差错落,与作者的情感变化相谐调,就要注意读出徐疾,读出变化。

布置作业:课后阅读“欣赏示例”部分。

第四篇:古典文学评论文章

古典文学评论文章《红楼梦》简析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就的。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显然,《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鲁迅先生曾说过:“《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全集》卷七《绛洞花主小引》)社会上还有所谓“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贾宝玉”的说法。自《红楼梦》出世至今,人们对其主题的认识一直是众说纷纭,有“爱情说”、“爱情婚姻悲剧“大家族心衰说”、“政治历史说”等等。

但《红楼梦》肯定是可解的。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分析:

(一)通灵宝玉与叛逆主题--贾宝玉的形象

(二)贾宝玉是《红楼梦》最中心的人物,也是作者着力最多、寄托最深且贯穿全书的人物形象。作者突出描写的是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借以表达对当时社会的强烈不满,寄托对理想人生的追求。贾宝玉是贾府里荣国府的嫡派子孙,生长于“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第一回)。作为贾府振兴的希望之所系,贾宝玉受到贾母等家族上层人物的特别宠爱。他本应该为了家族的利益,遵循传统的读书做官、光宗耀祖的道路,成为一个标准的封建士子和孝子。但他却叛变了,反而成了本阶级的逆子与破坏者。作者在第三回中,用两首《西江月》词来评论贾宝玉的基本品格: 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

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三)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过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这些词句用反语揭示了贾宝玉思想品格的突出特点。贾宝玉的思想性格,主要有以下几点: 1.厌弃功名仕进。他不爱读正统的经书,说那是“前人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第十九回)。但他却爱读《西厢记》一类的书。他厌弃学习时文八股,说那“不过作后人饵名钓禄之阶”(第七十三回)。他厌弃科举考试,反对结交权贵,听不得薛宝钗、史湘云有关“仕途经济之道”的劝告(第三十二回)。2.追求人性自由。他轻视封建伦常和秩序,追求生活方式的自由,常常打破男女、长幼、嫡庶、贫富、贵贱、主奴关系上的等级名分。他比较尊重女性,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第二回)他还认为:“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第二十回)他讲求“赤子之心”,常常以“好色”来对抗“好德”,竟说“德乃天理,色是人欲,人哪肯把天理好得象人欲似的?” 3.追求爱情婚姻自由。他极力抵制封建家族的安排,自主选择未来的生活伴侣;抵制不成时,以离家出走来维护理想。这种行为极大地冲击了封建礼教的桎梏。4.梦醒者的苦痛,“多余人”的悲剧。鲁迅先生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坟·娜拉走后怎样》)贾宝玉看见了许多黑暗,看见许多美好的东西被毁灭而无力相救,经历了家族的巨大变故,可算是一个有些迷糊的梦醒者。这使他经常陷入巨大的内心痛苦之中。他在思想上常有超前的闪光,意图走向新生活;但又离不开富贵的环境,消极而软弱。他既不为新生活所认同,更不为旧势力所容忍,成了一个“多余人”的形象(俄罗斯文学中的典型)。他感叹“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第一回),只得向佛老哲学寻求解脱办法(第二十一、二十二回),最后,悬崖撒手,遁入空门。贾宝玉的艺术形象溶注了曹雪芹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情感。叛逆者的痛苦有了形象生动的艺术体

现。

(四)(二)木石金玉与爱情主题--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 无论人们对《红楼梦》的主题有怎样的多种解说,但不可否认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故事,应该是全书的中心线索。第五回中太虚幻境舞女所唱《红楼梦曲》的“引子”,已经表白了作者的意图: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说明作者是把爱情婚姻悲剧作为中心来写的。爱情的产生与发展,爱情的人物关系,爱情的社会环境,爱情与婚姻悲剧发生的原因和悲剧性,可以作为我们打开《红楼梦》思想内涵奥秘的钥匙。作为爱情婚姻悲剧的三个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分别代表三个类型。薛宝钗温厚贤淑,端庄稳重,罕言寡语,安分随时,善于处世,十分正统,家庭又是皇商,有地位,应该说最符合当时做贤妻良母的条件。相比而言,林黛玉清高孤傲,多疑任性,说话尖刻,悲观感伤,不通世事,家道又没落无势力,不符合做封建家族夫人的条件。但贾宝玉竟然深爱的是林黛玉,而不是薛宝钗。第五回里“红楼梦曲”中的〔终身误〕曲唱道: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第三十六回也写到贾宝玉曾在梦中喊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良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之所以造成如此局面,其中有故。林、薛二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林黛玉有名士之风,有很强的的自尊自爱之心,坚守高尚的情操,不肯屈服于周围的恶俗,纯真而有赤子之心。而薛宝钗则缺少这类品质,只是封建礼教的忠实女儿。林黛玉的叛逆性格刚好与贾宝玉比较吻合。贾宝玉爱恋林黛玉有了深厚的思想基础。于是,薛宝钗的悲剧成了必然,尽管她最终与贾宝玉有了形式上的婚姻;又由于社会环境的重压和爱情主人公的软弱,宝、黛二人的爱情也难有结果,终成悲剧。第五回“红楼梦曲”中的〔枉凝眉〕曲唱道: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有关的“判词”也说: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不论是宝、薛,还是宝、林,都饮的是苦酒。曹雪芹的思想深刻性正在于此。不同于《西厢记》时代张生与崔莺莺“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故事,也不同于《牡丹亭》时代杜丽娘与柳梦梅未谋面而生真情的爱情方式,《红楼梦》中的宝、薛、林三位爱情主人公,却是长期共处,近距离碰撞与交流的。所以,贾宝玉对悲剧的选择是完全自觉的和理智的,因而,悲剧也是更有深度更有艺术魅力的。《红楼梦》写爱情,打破了“郎才女貌,夫荣妻贵”的大团圆俗套。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三)四大家族与政治主题--贾府衰败的历史命运 贾宝玉爱情婚姻悲剧发生的具体生活环境贾府,是《红楼梦》所反映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突出代表。而“四大家族”又是那个时代封建统治阶级状况的缩影。贾府及“四大家族”的由盛到衰,揭示的是整个封建体制必然走向衰灭的本质规律。四大家族“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第四回中门子对贾雨村所说之语)。各个家族又与当时社会的上层统治者瓜葛甚多。贾家的元春还是皇帝的妃子。第四回所记当时民间流传的俗谚《护官符》说: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宁荣亲派八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居八房)。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都中二房,余在籍)。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紫薇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八房分)。足可见出四大家族的显赫地位,这使我们想到了作者曹雪芹家世的昔日繁华景象。然而,《红楼梦》并没有把笔墨重点放在抒写繁华方面。据专家考证,八十回本《红楼梦》只写了贾家15年时光,前6年是序引性质,整写只有9年(周汝昌《红楼记历》)。全书一开始便借古董商人冷子兴的口,说贾府“荣宁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第二回)这种布局和描写是有深意的。其中最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更有一件大事”,即“儿孙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贾府及四大家族的后继无人,才是作者着力描写的。衰败的根本缘由也正在于此。《红楼梦》写了贾家水、代、文、玉、草共5代人。第一代是创业的一代。贾演、贾源二位先祖,跟从皇帝征战,立下汗马功劳,获封宁国公、荣国公的爵位,“九死一生挣下这份家业”(见第七回焦大语)。第二代是守成的一代。贾代化、贾代善尚能守住家业。贾代善娶金陵世勋保龄侯尚书令史家小姐为妻,即贾母。第三代是拆墙的一代。宁国公贾代化死后,次子贾敬袭封爵位(长子贾敷早夭),却是“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一心想作神仙”,“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第二回冷子兴语)。后来干脆把官爵让给了儿子贾珍,不管家事,任凭儿辈胡作非为。不久因吃丹而死。“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见第五回有关秦可卿的“红楼梦曲”【好事终】)。荣国公贾代善有二子:长子贾赦,袭封爵位;次子贾政,即贾宝玉之父。贾赦无所作为,是个浪荡色鬼,威逼贾母丫鬟鸳鸯为妾,为霸占几把古扇而逼死石呆子,最后因包揽官司而被免爵抄家,发往边关。贾政与贾敬、贾赦有别。他“自幼酷爱读书,祖父最疼,原欲以科甲出身的”,后被额外赐了一个工部主事之职(后升员外郎,见第二回)。在个人品性上,贾政无吃喝嫖赌之恶习,表面看是个正人君子,很有出息。但是,他是个庸人、草包,无能之辈??才华,没有创造,做官清白但管理不善,任下人作恶。所以,作者笔下的贾政形象,并不是贾家的希望。第四代是垮掉的一代。早早袭爵的宁国公的贾珍,是个大色鬼,成天不务正业,和女人鬼混,与儿媳关系不正当,与尤氏姐妹作乐,还和儿子一起招集亲友中纨绔子弟,日夜饮酒聚赌,无所不至。贾琏是荣国公的贾赦的儿子,虽然良心未灭(对石呆子事件存有恻隐之心),还有一定的办事能力,是贾府男人里的干才。但他也是一个标准的浪荡公子,经常依财仗势,玩弄仆人之妻,还不顾国孝家孝在身,偷娶尤二姐。至于贾政的儿子贾宝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而且叛逆无道,是个封建正统家族的败家子。显然,他也不是贾家的希望。第五代是烂掉的一代。以宁国公贾珍的儿子贾蓉为代表。贾蓉浪荡无行,与乃父沆瀣一气,助桀为虐,经常帮助贾珍、贾琏、王熙凤(贾琏之妻)等人做坏事(如调戏母辈尤氏姐妹,参与陷害贾瑞等等)。至于贾蔷等人就不用提了。《红楼梦》里的女性大多比男性有才能,如王熙凤、贾探春等人还有治理之才。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们无补大局。王熙凤的才华经常显露在损人利己、聚敛钱财方面。王夫人(贾政之妻)表面宽厚仁慈,实际上昏聩残忍。邢夫人(贾赦之妻)无子,只知奉承丈夫以自保,贪婪吝啬而又愚蠢。至于贾母,虽是贾府的最高权威,但心思全在享乐中,对家族后辈的恶行,听之任之,并常常加以保护(如第四十四回中对贾琏的维护)。“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红楼梦》用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揭示了这个道理。荣损与俱,四大家族的最后败落的命运,除了统治者上层争斗的原因外,都有自毁河山、后继无人的问题(抄家的借口多是家族内部犯下的恶行)。不可否认,作者是带着某种惋惜甚至痛苦的情绪来描绘四大家族的命运的(正如巴尔扎克对旧时代的惋惜一样)。作者也写不出真正能够挽救四大家族颓败趋势的先进力量。第五回中,借太虚幻境舞女之口,作者叹道: 【收尾。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但现实主义艺术描写的强大功能,却使得《红楼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贵族阶级乃至整个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本质规律。可以说,《红楼梦》既是一曲哀悼旧制度灭亡的挽歌,又是一封对旧贵族之家的严厉的判决书。从政治主题的角度看,许多教科书、研究专著的表述仍可成立:《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对贾府及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败的发展历史的描写,深刻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特征,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四)色空观念与人生主题 “色空观念”是借用佛教概念。“色”约当于现象世界,“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色法皆是空幻不实。因缘而生,缘起性空,故无固定不变之自性;世俗认识及面对的对象,皆虚幻不实,本质是“空”。总之,世俗世界的一切,都是人们认识上的幻化产物。有大悲痛者,往往产生这种虚无心态。俞平伯先生的《红楼梦辨》即认为《红楼梦》主要宣扬的是“色空观念”。贾宝玉确实看到了许多美好事物惨遭毁灭,亲身感受到了人生的种种大苦痛。《红楼梦》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许多性格鲜明、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展示了她们的悲剧命运。其中,探春、妙玉、王熙凤、晴雯、惜春的形象颇有代表性。探春出身低贱,但有魄力,善于管理。第五十六回中,“敏探春兴利除宿弊”,在大观园里搞“承包制”,显露出她非凡的才干。她还是贾府中的屈原,是个“独醒者”的形象。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一片混乱之时,探春当头一棒说道: “你们别忙,自然连你们抄的日子有呢!你们今日早起不曾议论甄家,自己家里好好的抄家,果然今日真抄了。咱们也渐渐的来了。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说着,不觉流下泪来。然而,探春的命运不济,正如第五回“判词”和“红楼梦曲”所言: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妙玉是大观园拢翠庵带发修行的尼姑,原是苏州仕宦之家的女儿,因多病而出家。她的特点是高洁、漂亮、有才华,是恶浊社会的一颗闪亮的明珠。但她的命运同样悲惨。第五回“判词”和“红楼梦曲”点评道: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青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妙玉对宝玉有感情,说明二人在思想上有共同点。我们从中可看到作者的影子。王熙凤是作者倾心描摹的人物,也是个性格多面的人物。她不识字,但是个女中豪杰,有干练之才。协理宁国府,搞“责任制”,有管理才能。但她又有“弄权铁槛寺”、克扣丫鬟月例钱放高利贷等罪恶行为。她是贾家府的顶梁柱,又是贾府的蛀虫。她最后的命运是被休弃,流落狱神庙(高鹗写她病死)。第五回“判词”和“红楼梦曲”点评道: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晴雯身为奴婢,却聪明伶俐,且心高气傲,是林黛玉的影子。从贾宝玉对她的喜爱中,可看出作者的褒赏态度。但她的命运更是悲惨,身负“妖精”的罪名冤屈而死。第五回中“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上评论说: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作者对这个人物是寄托颇深的。惜春多才多艺,却早就看破红尘,目睹家族变故,最后遁入空门。第五回“判词”和“红楼梦曲”言道: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虚花悟】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天和。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这其中包蕴着作者对世事无常的万千感慨。这些贾宝玉身边人物的命运遭际,最能够破灭贾宝玉的理想天国。尤其在《红楼梦》的后半部分,厄运接踵而来:抄检大观园,晴雯被驱逐而死,迎春苦嫁“中山狼”,金玉成婚,黛玉怨死,探春远嫁,贾府被抄,贾母死去,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贾宝玉在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陷入走投无路的状态,终于由极端热爱人生变为极端感伤,再变为心灰意冷,遁入空门。作者的消极情绪也是明显的,但有愤激;否则,他不会去热情描绘那么多的美好形象。《红楼梦》第一回中跛足道人念了一首《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甄士隐解注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从此意义上看,《红楼梦》确实写了“色空”主题。但是,现实主义的艺术形象有着独立的思想逻辑。艺术形象本身的蕴涵,往往超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只能提供遁入空门、逃避现实作为人生的出路,只是认识到事物的“否极泰来”。作者最后让贾宝玉离家出走,抛却尘缘,回归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但“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亦枉然”(清·明义《题红楼梦》),逃避毕竟不是办法。我们并不会随着贾宝玉的指引而看破红尘,忘却那些美好的艺术形象,也不会将《红楼梦》的主题仅仅归结为表现所谓的“色空观念”。

梅花一唤前生侣 挽断罗衣留不

第五篇:古典诗词欣赏

古典诗词欣赏·学习总结

诗是什么?

诗是春天里漫山遍野的鲜花朵朵;诗是夏日里甘甜解渴的一枚青果;诗是秋风里声声冷落的蝉鸣单薄;诗是冬夜里点亮寂寞的不眠灯火。

诗是什么,只有融入身心才能真正的了解,感受诗歌之美,上了龙庆荣老师的诗词鉴赏课后,我对诗的了解更为透彻。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仍被国人吟诵。

诗歌的发展有两大源头,一个是《诗经》,另一个是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约成书于春秋末期,收入诗歌305篇,原称《诗三百》,汉武帝时改称《诗经》,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影响着后人。《诗经》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其中的精华部分,“风”也称“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民歌,真实形象的反应当时的社会面貌,是中国现实主义的伟大起点。其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诗经有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奠定了中国文学传统表现手法。而今我们还能听到或者不经意间吟诵出《诗经》中的名句,列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让人不能不想到爱情的美好,渴望爱情的到来。

中国诗歌还有一大源头,那就是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是战国时代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屈原对楚辞的诞生,发展的影响最为深远,屈原也是中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个人创作第一人,著名的作家,其代表作为: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其诗句“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其坚持真理,献身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可以说屈原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而其后继者宋玉也为楚辞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上述为先秦的诗歌成就,也是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到了秦代诗歌没有任何成就,就算其他文学也鲜有其他成就,史称“秦世无文”,一切都因为秦朝高压统治,焚书坑懦。到了西汉终结秦朝一统天下后,诗歌的发展依旧缓慢,因为此时的主流文学体裁是“赋”,但也涌现了一些意义丰富的诗章,统称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所成。它们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例如:《孔雀东南飞》,它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还有《陌上桑》,《陌上桑》中写了“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从侧面烘托出罗敷之美,可谓令人称赞。后来,唐代张籍根据此诗写了《节妇吟》,用以明志。这时的诗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以五言为主。东汉中后期迎来了另一个发展的时代,有些文人不再局限于写赋,而开始创作诗歌,统称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五言诗在这个时代的最高成就。汉末,三国时期,出现了建安文学,其代表人物为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时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

到了西晋,代表诗人为:潘安、阮籍、嵇康……

到了东晋,诗歌史上又一颗新星出现了,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出现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开创了田园诗派,被称为田园诗人之祖,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到了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北朝民歌,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例如《敕勒歌》雄浑开阔,还有《木兰辞》叙事抒情相渗透,细腻粗狂相结合,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南朝民歌,题材多为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代表作《西洲曲》《子夜歌》……这时期主要成就还有山水诗的出现,谢灵运创作山水诗,被称为山水诗之祖,其后谢朓模仿谢灵运创作大量山水诗,将山水诗推向高峰。在南朝齐梁时期,诗歌发展出现了两大动向,一诗歌内容消极低俗,极不健康,宫廷诗艳情诗泛滥。二诗歌开始讲究声韵音律,格律诗开始出现。

到了唐朝一个黄金的诗歌时代开始来临,这个时代前期拥有两大任务,一是扭转齐梁时期诗歌的不正之风,二是完善格律诗。

首先担负起这任务的是由隋入唐的王继,他给唐代诗坛注入了清新之风,为纠正不良诗风做出了贡献,其代表作为《野望》《田家三首》《秋夜喜遇王处士》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其艺术成就在于摆脱了六朝粉气。

接踵而来的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他们“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也许天妒英才他们的结局相当悲惨,但他们在诗歌史上却留下了光辉的形象。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邻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代表了境界开阔的送别诗首次出现在诗坛上,《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栏外长江孔自流。给人荣华富贵不可久,造化千年自永恒的感慨,让人想起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卢照邻《长安故意》骆宾王《在狱咏蝉》杨总《从军行》等都是不可多得多得诗篇,一改六朝脂粉气。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出了人事代谢的伤感,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曹雪芹的《葬花吟》有异曲同工之妙。

陈子昂出现了,他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标志着初唐任务的最终完成,预示着盛唐时代的到来。其代表作为登幽州台歌,燕昭王,为初唐任务完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初唐时期活动的诗人还有上官仪,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盛唐来临后第一个闪耀的人物是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著名,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地位。“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写景美轮美奂,澄澈空明,写理无理有趣,感慨万千,写情字字入心,思绪万千,离别思念,羁旅愁思,闺中寂寞。

名相张九龄也是极为有才华的诗人,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豁达,是千古名句之一,至今让人耳熟能详。

进入盛唐诗坛百家争鸣,各种风格诗活跃起来,有山水田园诗,边塞诗…… 盛唐山水和田园合流,著名的山水诗人有祖咏,孟浩然,王翰,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孟浩然,以比兴寄托手法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骨力,以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形成了冲淡清旷风格,创造了浑融完整的意境,给盛唐山水田园诗提供发展动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写洞庭湖诗齐名,过故人庄给代表了其作为田园诗人的最高成就。但因为其经历简单,题材狭隘,使得他稍逊于王维,王维,字摩诘,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山居秋暝,描写秋日即景,一反寥落之感,寄托高洁情怀,理想追求。渭川田家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最成功的田园诗,抒发诗人对宁静悠然的生活的羡慕,却也流露出苦闷。

唐朝抒写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男儿渴望建功立业,于是边塞诗也得到了巨大发展,代表人物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李芹。高适边塞诗大多苍凉悲壮,是建安风骨的延续,被封为渤海侯,是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其作燕歌行被誉为唐朝边塞第一大篇。王昌龄冠以七绝圣手之称,更得诗家夫子的美誉,其《出塞》被誉为七绝压卷之作。李芹风格豪放慷慨悲凉,其诗古从军行意味深长,讽刺极重。王之涣注重描写西北风光,诗篇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登鹳雀楼用词朴实,造境深远。

初唐相类似,将盛唐诗歌推向巅峰的诗人也不归属于其中的任一流派,他们就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耀眼的“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成就非任何一个诗派所能及。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古典诗歌最高峰,其兼有游侠刺客隐士策士酒徒等气质,所以其诗风格多变,题材广阔。其诗具有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天然清新的语言,壮浪纵兴的风格。其性格不屈己不干人渴望一鸣惊人一飞冲天。青年时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晚期平生不下泪,于此沾无穷。其诗将进酒最能代表他的思想及成就,还有李白一生很少写五律,却也写出了送友人这样不可多得的五律。代表作有《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与李白不同的是,杜甫诗风老成稳健,倾向现实主义。他的全部诗作,一方面反映了一个诚实的知识分子一生的遭际,同时也是唐帝国由盛转衰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杜诗又被后人称为“诗史”,即本于此。其代表作为《春望》、《三吏》、《三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课程的总结,中国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 灿烂的明珠。我们要不断的传承下去。

下载求一篇如何欣赏古典诗歌的文章 不少于3000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求一篇如何欣赏古典诗歌的文章 不少于3000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欣赏古典芭蕾

    芭蕾,起源于14世纪的意大利,发展于15世纪的法国,浪漫主义的芭蕾更是以纯熟的技巧和如梦如幻的场景在法国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浪漫主义芭蕾变得更加富有诗意,在欧洲,出现了一股“白......

    东方古典诗歌

    内容简介东方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它以典雅优美的风姿、沁人肺腑的清香,撩拨着读者泉涌不尽的神思奇想,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的天国乐园。它以高度深缩......

    古典诗歌教案

    古典诗歌朗诵 一、古代诗歌朗诵的基本常识。 诗歌是表达人类情感的最佳载体,担负着比小说、散文等文体更为抽象复杂的使命。只有将它还原为有声语言时才能领略其全部美学内......

    2012专题:古典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古典诗歌常用意象集锦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尽管对诗歌中的意象不应做机械理解,但的确有些意象经过人们的反复使用,逐......

    古典诗歌常用典故

    古典诗歌常用典故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

    古典诗歌欣赏的基础范畴(一)比喻(本站推荐)

    古典诗歌欣赏的基础范畴(一)比喻 一般说,中国古典诗歌是讲究比兴的,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全面,许多叙事性的经典长者如《木兰辞》就只在结尾处有一个比喻,短者如杜甫的《石壕吏》整......

    欣赏文章

    每个人的生命中总有荣耀的时刻,而大部分的荣耀时刻都来自别人的鼓励。不管一个人可能有多伟大,多有名,或是多成功,每个人都渴求掌声。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需......

    文章欣赏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包括: 1、元谋人:云南省元谋县,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已会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 2、北京人: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约70——20万年前,已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