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张雯读张爱玲散文有感
读张爱玲散文有感
四办 张雯
上课回来,放下课本,一抬头,突然看到了邻桌老师桌子上赫然放着一本《自己的文章——张爱玲》,我的情绪立刻兴奋起来,伸手拿过来,翻看起来。
第一篇《迟暮》,第二篇《秋雨》,看着看着,近几日心情一直在浮躁状态中的我竟渐渐浸入了张爱玲细腻、柔婉、深刻、独特的文字中。
这是第一次看她的散文,那种感触真是细腻又与众不同啊。再看她的生平,她写这些文章时竟然只有十多岁。
在《迟暮》中,她写道“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人间,桃红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风力,俯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的轻云,结了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春雪,飞入了处处簾栊。”喜欢这句话里她对桃花的描写,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的艳丽娇柔,一支桃枝上缀着那么多开得茂盛分外娇艳的桃花,此刻静倚在封姨的臂弯
里,真的是“人面桃花相映红”啊。再看她笔下的柳,那么多情,那么俏皮,正借着风儿,骚乱行人的发,那柳絮在她眼里,就是春神脚下的祥云,正模仿着春雪,飞入帘栊中。这样的句子,从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笔下流淌出来,真是让人惊叹啊。
在《秋雨》中,她写道“雨,像银灰色粘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多么形象啊,雨如蛛丝般闪闪烁烁、牵牵连连、绵绵不断地笼罩于天地间,丝丝缕缕,缠缠绵绵,如梦如幻,这是十六岁的张爱玲眼中的秋,从她细腻多情的文字里我看到了一个温婉含蓄、眉宇间蹙着淡淡哀愁的少女,那棵宿舍墙外种的娇嫩的洋水仙,似乎也看懂了她的少女轻愁,此刻正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原来它们在叹息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熏蒸的雨天。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样的描写中流露出了她怎样细腻的女儿心啊,再往下看“那墙角的桂花,枝头
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淡淡的轻愁中不乏新生的希望,在那样一个如花的年龄里一味的愁怎不叫人心疼呢。
最喜欢文中这样一段话“灰色的癞虾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扑通扑通的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绿的水花”,这几句话里对癞虾蟆的颜色、动作的描写如此传神,我的眼前又浮出了小时侯我在南京住时的那一溜平房,房后那片秋雨里一团泥泞的烂泥地,和那只偶然间跳上我的脚面吓我个半死的丑陋的癞蛤蟆„„
附:张爱玲散文
迟暮
多事的东风,又冉冉地来到人间,桃红支不住红艳的酡颜而醉倚在封姨的臂弯里,柳丝趁着风力,俯了腰肢,搔着行人的头发,成团的柳絮,好像春神足下坠下来的一朵朵的轻云,结了队儿,模仿着二月间漫天舞出轻清的春雪,飞入了处处簾栊。细草芊芊的绿茵上,沾儒了清明的酒气,遗下了游人的展痕车迹。一切都兴奋到了极点,大概有些狂乱了吧?在这缤纷繁华目不睱接的春天!
只有一个孤独的影子,她倚在栏杆上;她有眼,才从青春之梦里醒过来的眼还带着些朦胧睡意,望着这发狂似的世界,茫然地像这人生的谜。她是时代的落伍者,在青年的温馨的世界中,她在无形中已被摈弃了。她再没有资格、心情,来追随那些站立时代前面的人们了!在甜梦初醒的时候,她所有的唯有空虚、怅惘,怅惘自己的黄金时代的遗失。
咳!苍苍青天,既已给予人们的生命,赋予人们创造社会的青红,怎么又吝啬地只给我们仅仅十余年最可贵的稍纵即逝的创造时代呢?这样看起来,反而是朝生暮死的蝴蝶为可羡了。它们在短短的一春里尽情地酣足地在花间飞舞,一旦春尽花残,便爽爽快快地殉着春光化去,好像它们一生只是为了酣舞与享乐而来的,倒要痛快些。像人类呢,青春如流水一般的长逝
之后,数十载风雨绵绵的灰色生活又将怎样度过?
她,不自觉地已经坠入暮年人的园地里,当一种暗示发现时,使人如何的难堪!而且,电影似的人生,又怎样能挣扎?尤其是她,十年前痛恨老年人的她!她曾经在海外壮游,在崇山峻岭上长啸,在冻港内滑冰,在广座里高谈。但现在呢?往事悠悠,当年的豪举都如烟云一般霏霏然地消散,寻不着一点的痕迹,她也唯有付之一炬,青年的容貌,盛气,都渐渐地消磨去了。她怕见旧时的挚友。她改变了的容貌,气质,无非添加他们与她们的惊异和窃议罢了。为了躲避,才来到这幽僻的一隅,而花,鸟,风,日,还要逗引她愁烦。她开始诅咒这逼人太甚的春光了。
灯光绿黯黯的,更显出夜半的苍凉。在暗室的一隅,发出一声声凄切凝重的磬声,和着轻轻的喃喃的模模糊糊的诵经声,“黄卷青灯,美人迟暮,千古一辙。”她心里千回百转地想,接着,一滴冷的泪珠流到冷的嘴唇上,封住了想说话又说不出的颤动着的口。
秋雨
雨,像银灰色粘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
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园子里绿翳翳的石榴,桑树,葡萄藤,都不过代表着过去盛夏的繁荣,现在已成了古罗马建筑的遗迹一样,在萧萧的雨声中瑟缩不宁,回忆着光荣的过去。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宿舍墙外一带种的娇嫩的洋水仙;垂了头,含着满眼的泪珠,在那里叹息它们的薄命,才过了两天的晴美的好日子又遇到这样霉气熏蒸的雨天。只有墙角的桂花,枝头已经缀着几个黄金一样宝贵的嫩蕊,小心地隐藏在绿油油椭圆形的叶瓣下,透露出一点新生命萌芽的希望。
雨静悄悄地下着,只有一点细细的淅沥沥的声音。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的洗礼。那潮湿的红砖,发出有刺激性的猪血的颜色和墙下绿油油的桂叶成为强烈的对照。灰色的癞虾蟆,在湿烂发霉的泥地里跳跃着;在秋雨的沉闷的网底,只有它是唯一的充满愉快的生气的东西。它背上灰黄斑驳的花纹,跟沉闷的天空遥遥相应,造成和谐的色调。它扑通扑通的跳着,从草窠里,跳到泥里,溅出深
绿的水花。
雨,像银灰色粘濡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
第二篇:读张爱玲散文有感
读张爱玲散文有感
名家散文读了不少,感慨颇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作人的散文自然冲淡,冰心的散文灵俊雅驯,朱自清的散文优美淳厚,林语堂的散文幽默闲适,徐志摩的散文铺张扬丽,丰子恺的散文理趣丰赡„„然而,我更喜爱张爱玲的散文,因为它是洁俏灵慧与繁复凝重的相融相成。
张爱玲卓异不凡的才情是世人公认的。她的文学成就首推其小说创作,但作为一个十分优秀的散文家,她同样是当之无愧的。尤其是她的散文集《流言》风靡全国。也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同事家的书架上发现了它,翻了开头,当即借了来,读后我被深深的震撼了,说句心里话,我喜欢这本书,真的。
张爱玲的散文,称得上是一流的讥诮漂亮,通脱睿智而又文采丰赡,理性、情趣、灵悟皆自然出之,不见丝毫刻意而为的匠气,充分显示了这位旷世才女的令人惊羡的才华。
张爱玲的散文世界是丰富而独特的。一方面,这个世界里处处笼罩着荒芜、凄冷、悲怆、苍凉、无奈的情绪氛围——“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这是咀嚼透了世事的无常与个体人生的渺小无力之后发生的沉重慨叹,是张爱玲的,同时也是广大人生的真实感受;——“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这是对现代人丧失了精神家园,在人生旅途中进退失据的尴尬与茫然心态的真实写照;——“时代的车隆隆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是在满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这是对冷酷自私的人性和孤寂可怜的人生的洞彻,悲凉与惨伤里积淀着张爱玲对社会对生活对传统对文明的真知灼见,烙刻着鲜明的现代主义甚或是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印记。
另一方面,这个世界又是温暖、可爱、生动、鲜活、灵俏,充满了世俗生活情调与趣味的。张爱玲津津有味地谈论着关于吃、穿、钱,关于音乐、跳舞、绘画、读书等话题,常有令人拍案惊叹的深刻之处和令人捧腹叫绝的连珠妙语。——“人生的所谓生趣全在那些不相干的事”,识透了这一点,因而她能在被常人忽略了的细枝末节处捡拾起一串串快乐的花环:她从翠蓝与青色的旧睡衣叠放在一起,看出了一种森森细细的美感,心中由此而生出悄悄的喜悦;她善于分辨各种各样的气味——比如清刚明亮的汽油味、牛奶烧糊的焦香味、太阳晒透了被褥和衣物的阳光味、雾的轻微的霉气味;她喜欢听市声、逛商店、挑买各种小玩意儿,并与货主讨价还价;她能数落出清朝历代女性服饰的变化,并敢穿着自己设计的奇装异服招摇过市,从不顾及别人说三道四„„她对世俗生活的精细观察和充分享受,的确是常人难以企及的,传达出一种形下的物质的具象化的平民意味和气息。
在现代文学散文名家蜂起林立的局面中,张爱玲之所以能够卓然自立,若是没有独特的审美个性与艺术品质是难以想像的。她以一种飞扬灵动的才情和敏细诡异的艺术感觉,从别人习以为常的景致和事物中,开掘出深致的哲思理悟,处处给人启发,又能在复杂深刻的人情世故里挑拣出肤浅与可笑,促人反思审省。毫不夸张地说,张爱玲的散文可以使所有读到它的读者,都从中获得一种审美快感。也许,对于如此精巧至极独特至极的文本,只有在逐篇的赏析解读后才会体会出它的韵味。
读张爱玲的散文是一段洗涤心灵的旅途。
魏昕 城区大队
第三篇:读张爱玲全集有感
读张爱玲全集有感情感颇析 说实在的,我对民国还真不敢兴趣,对于旗袍时代的人们,对于战争岁月的灰暗,对于两党当时的对峙与争斗,、、、、、,都不是特别感兴趣。特别是暑假上演的电视剧,大多是红色记忆类的电视剧额。特别是构成人的视觉疲劳,所以我对那个年代的审美也疲劳了。从小喜欢看的就是青春偶像剧和侠骨风情的古装剧,对于小说也是一样的偏好。喜欢翩跹起舞的仙境与刀光剑影的美妙打斗厮杀,喜欢都市化得情欲的爱恨分割时的美好与尔虞我诈的背后残酷结局。额??难道我这是不愿尊重现实嚒?是喜欢异想天开嚒?怪不得我所有的科目里就是文综中的历史最拉分,还不是一般的拖后腿。班主任和历史老师都对我无言以对了,我总是被它扯的快窒息了,想着想着就挺气愤的。我的一生都拜历史所赐了,恨死你了,讨厌的历史,我天生就对抗历史,没办法。亏我日日夜夜的想把你背的滚瓜烂熟,都不可以回报一下我嚒?不可以,因为我尊重历史。我喜欢叛逆历史。Ooo,偶又瞎扯了。不瞎掰了,切正。
因为明国太现实,总是特务啊卧底啊盛行,枪淋雨弹横飞,一点也不美好。太现实,谁知道是不是真正的真实了。也许历史放映效果和历史书一样具有欺骗性,总是把小日本写的太坏,把国民党写的太阴森,把共产党捧到天上。反正,就纠结又阴险。险象环生?勾心斗角?还是喜欢赋予想象力,不太现实的,唯美的,飘仙欲飞的放松感。额,和我爸不一样,他们都喜欢警匪片,战争片,不喜欢我们小儿科的通俗化滴不切实际。
咳咳咳,转正了,目前,《半生缘》,《色戒》,《霸王别姬》,《金锁记》,《小团圆》这都是电视或者电影作品了吧,大家都看过了吧,呵呵想想,张爱玲还挺受欢迎的哦,这些文字此处就略了。
大家谈论最多的她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倾城之恋》吧,关于白流苏的故事。可是很抱歉,这本书,只是精品集,有些故事是长篇大论有几百页,例:《半生缘》有250几页。有的故事却短小精湛到十几页,例:《倾城之恋》只有十一页。想看的它概述了,都知晓的它出版的冗长冗长。
第一篇:红玫瑰与白玫瑰。
最最出名的一句是: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是一抹文字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先说句题外话,印象特别深刻,以前店里有位特别可爱的兄弟,他总喜欢拿一些诗词趁休息之余在那里细细字斟句酌,有一次把张爱玲的这句话反反复复的理解了几天才翻页。在工作时总问我们它的意思,还上网搜搜它的出处等等,这种痴迷程度,我们觉得可笑之余,都很佩服。佩服他战战兢兢的学习的态度,佩服他对于一切名句的孜孜不倦摘抄搜集。只要在一种特别艰难的环境下,还透露出特别强烈的对知识的求知欲,都是值得赞扬和刮目相看的。
接着品论那句话吧:1.简而简之地说,就是说男人既喜欢眼前性感妩媚的女人,心里又渴望温柔贤惠的守份女人,或者相反着说。就是说男人特别贪心。而且循环的喜新厌旧。三心二意,乱弹情。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就是这个意思。嗨唉,要求女人面若桃花、柔情似水的是男人,骂女人水性杨花、红颜祸水的也是男人。真可恶。2.不排除自古以来一直存在中国的关于家庭、婚姻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固然因素。3.当然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个摩登时代的女子是可以内外兼修的,幽娴宁静与妩媚动人还是可以刚柔并济。女子不再局限于穿旗袍,迷你裙,波西米亚长裙想怎么穿怎么穿,想安静就安静,想野蛮任性就野蛮任性。
额,1.别介意,此处只指书中的振保。2.当然,也不否定所有的男性同胞隐藏有那个癖好。3我是女性我当然偏袒女性同胞了。
该怎么说振保了,是该说他、还是不该说他呢?该说家庭包办婚姻,还是该说保守势力的无赖。玫瑰、暂时不说她。他邂逅的第二个女子是娇蕊,完全西式的女子,娇艳妩媚,热情大方,活泼开放,爱着振保,可是,不管是百姓孝为先的传统理练作祟,振保像着自己的母亲的偏好反对也罢,关键是受过西式教育熏陶的振保自己内心不太坚定,才使拒绝有机可乘。之后,经过母亲的选定,他娶了烟鹂,一个截然相反性格的女子,中式女子,内敛娇羞,柔顺规矩,她也爱着振保,可是振保,时间久了就厌烦了这个型的女子,白天在外工作,晚上回家要对着令他乏味的妻子,偶尔毫不忌讳的在外面拈花惹草。额,他的婚姻或者根本不存在的爱情是他自找的、还是别人没长眼睛撞上门的。貌似挺悲惨的人生的。关键是他不知足。还有他被中式传统和西式后进给夹住了头脑,进退维谷,不懂忠实于自己。家庭问题,婚姻问题谁没有。解决不了的,就是没大脑。在事业的世界叱咤风云,在情感的世界萎缩一团,是挺、挺悲惨了,读者偶就故事中主角的难受就只有深表同情了吖。。如果可以,我会给你写的完美些哈,让你好好享受大好人生地。第二篇:沉香屑第一炉香与沉香屑第二炉香
第一炉,一个香港故事,其实有点模糊,没怎么看懂,我没有看见她正面的事实,根据那个时代我猜的正面影响。薇龙在她姑妈家即梁太太家所发生的事,貌似像打着正门家大户人家的牌子,做的却是妓女的潜规则工作。虽然不是在污秽的场所,虽然她最后和乔琪是夫妻,但是薇龙这样做就等于卖身给了梁太太和乔琪,一个战争时代的纯洁女大学生,从上海远道香港,民国年代,秘密的从事伟大的地下党工作,却要出卖自己身体和灵魂来作掩护,不知是该可悲还是该可泣。看个人的价值标准吧,自己觉得为国光荣就是值得。在这个世界上最受折磨的是女人,最折磨女人的是爱情。因此,最渴望爱情的女人往往没有爱情,最会爱的女人没有爱。实属可悲。
第二炉,看着看着,早已把第二炉看完了,还不知道,云里雾里的已经看到后面的金锁记了,看着下一个标题留情,还在心里嘀咕一会儿罗杰安白登的事,一会儿七巧、长安、世舫的事,重要的是这两种事八竿子打不着,一个故事有标题么。额额,还没有摸清门道时,他已经结束了,已经开始了新的文章并且新的文章已经结束了,还已经又到了下一章下一个故事。天啦天啦天啦。。。。缓过神来,有我这样看书的么?要怪半道杀出的冰凉西瓜吗?额,三魂七魄瞬间被西瓜勾走了,所以六神无主不知所云了么。够烂的理由。我总算知道什么叫沉香屑了,因为故事奇短,点上你的香,少少撮上一些沉香屑,香完,事结。可是,没读明白。干嘛这么朦胧的表述故事。疑问:1.为什么罗杰和情愫结婚了,结婚了就结婚了吧,但为什么突然就有了不好的转折,原因是什么,那么模糊不清的。2.为什么都传说说罗杰是色情狂,这种诬告是空穴来风吗?他要离校,旁人的看法学生的看法使他无地自容,他要离开这个地方吗?3.干嘛小说最后要派哆玲妲出场,是为了表明什么证明什么呢?、、、、、、呵呵,总之,完全不懂,完全处于混沌之中。要百度百度。看看究竟嚒喜意思。
中间略掉N个不感兴趣的标题的故事
第三篇:倾城之恋
原来倾城倾国是这个意思啊。就是战争纷乱的年代,国破城亡,一切都不重要,一切都不在自私,自私的人只有独自孤独的感受战争的毒荼、然后独自荒凉、哪凉快哪呆着克,这个时候需要相濡以沫,那样困难就不是一个人在扛了,是两个人彼此分担,你的痛苦我可以分担一半。就算倾城、就算倾国,我们也不荒凉。不用一个人躲避炮弹横飞,更不用一个人独自守望地老天荒。流苏、柳原以前的恋爱是为了恋爱而忙于恋爱,流苏道:“你早就说过你爱我。”柳原笑道:“那个时候太忙于谈恋爱了,哪有功夫恋爱?”而现在不同,因为每一刻都在生死的炮口刀尖上,他们在享受彼此存在的每一分钟。就如现在身旁的一个个朋友,有谁真的是为了彼此的温存而真心在恋爱么?换另一半如换衣服似的平凡,这样忙于恋爱,还口口声声的叫苦连天怨天尤人,是别人的不忠,是自己真的不好吗?应该是和柳原说的一样吧,忙的没工夫。
由于是小说简介,所以我知道的只是大概,大概就是以上的,呵呵是不是太短了,那说说与这个小说完全无关的情感。婚姻。
今天手机有话费了,就看了一下空间,把很多天没看的动态都看了,看了一则情感故事。关于纠缠与自由:结婚后丈夫觉得去哪都要向老婆汇报,每次玩的正尽兴老婆会打电话来问候一下,每次回去晚了就会被责问,觉得失去了自由。于是就叛逆,应酬越来越多,每次老婆打电话来,就以最简洁的话说完,不允许对方有说话的机会就直接挂机,回家后老婆还在等他,他怕啰嗦就睡客厅。他觉得老婆听话多了,很自得,他觉得夫妻两人就像玩跷跷板,有一端上就会有一端被压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成就感膨胀,自由自在很舒服,之后变本加厉,直接发一条短信告诉老婆说自己有晚点回去了,让老婆不用再等了。这之后老婆就没有等过她了,也没有问过他晚上到底回来不,他每次回家老婆都已经熟睡了,他都只是睡在书房。渐渐的在应酬时,不断有同事会有电话来,他会问谁打来的,深更半夜还有谁不睡觉的那么关心你,而他的手机却一直沉默。他感觉特别心酸。他的老婆已经很久没有关心他了,就算是他想说她还不想听了。现在他才觉得:用这种纠缠让你知道我存在,让你知道你在我的生活里,我在你的日子里。他开始反过来纠缠妻子了。有纠缠才会有关系,欲拒还迎,夫妻才是夫妻么,如果哪一天她再也不关心你,再也不纠缠你,那就证明是她远离你了,是你早已走开的结果。
第四篇:多少恨
不看了突然没了兴趣。、、、、、略。
看电视剧看电影了再续写啊。
贾平凹说和许多人谈张的作品,都感觉离我们很远,这不指所述内容,而是那种才气如云以为她是很古的人。我感觉才气还是内容都有点远。我不古,所以很难看的懂看的透古。不读了,到此结束。
第四篇:读张爱玲有感
读张爱玲有感
说到喜欢的作者,我的心里不禁划过她的名字——张爱玲。而我认为在读她的作品之前更应该读读她的人。
张爱玲原名张煐。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1930改名张爱玲。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1942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1942年应《西风》杂志《我的生活》征文写散文《我的天才梦》得名誉奖。1943年她的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炉香)被周瘦鹃发在《紫罗兰》杂志上。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此后三四年是她创作的丰收期,作品多发表于《天地》、《万象》等杂志。
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移居香港,在美国新闻处工作,曾发表小说《赤地之恋》和《秧歌》。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国作家赖雅结婚,后在加州大学中文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和小说考证。在美过着“隐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被发现老死于美国洛杉矶自寓。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
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随后,又写有中篇小说《小艾》、长篇小说《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怨女》和评论集《红楼梦魇》等。
我在读过她的小说《倾城之恋》后,便成为了 “张迷”之一。在张爱玲的一系列小说中,刻画出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其中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女人的命运无一不是悲剧性的。由此构成了她小说的苍凉、婉哀、惨伤的风格。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张爱玲的作品使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总之,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是她对当时社会观察体验凝结的结果,其中更有着深刻的个人及文化,社会原因的笼罩和影响,从而形成了其小说独特的悲情的艺术审美感。其小说也折射出作者复杂的心灵,也决定了作者对人性的悲观,对历史的悲观,对现实的悲观。那不是淡淡的哀愁,也不是美丽的忧伤,而是令人彻骨的冰凉的悲观。
我尤其喜欢她的一句话“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的出藉口。”虽然透着几分嘲讽,但却真实地解读了为人处世。往积极的方面想,则是在告诉我们:只要想做,就一定能做好。
让我们记住她——张爱玲,这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吧!让你的心里留下对她作品的感动吧!
第五篇:读张爱玲有感
洞悉世事 练达文章 读《张爱玲散文集》有感
张爱玲无疑是一个具有才气的女子。大学开始附庸风雅买了《张爱玲文集》,大学的时光是匆忙的,读书也是匆匆一览,看不出文章的精妙,只是对她构思的小说情节矛盾冲突而震撼。久而久之,细细阅读,却因为张爱玲冷眼看世界的女性气质,着实让人感慨万千尤其是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而又独特的思维。典型,在于她细心敏锐的女性心理;独特,是因为上下几千年中国女人缜密反复的心思只有在张爱玲的幽幽叙述中展露无余。
生命,是一件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一句简单的描述,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觉得经典。张爱玲散文的幽绵、晦暗,却又有无穷无尽的意味。笔墨不多姿多彩,却细腻而恰如其分。当年看《沉香宵》《茉莉香片》 《心经》 总感觉冷眼冷语,淡淡的苍凉。后来看她的传记和履历,终于明白这是她的心境。也折服于她的努力好学和在万般努力之下的对生活观察。显赫的出生,波折的成长,亲情的缺位,家庭的衰败对她的人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张爱玲以淡淡的笔触记录着周边人的经历,把对世事的无奈和人情的寡淡融入了自己的写作中,渗透出幽幽的冷。于是透过打着烙印的心去观察那个时代的世态人情,一切在她的笔端。用不咸不淡的语言述说暴虐的父亲、无情的后妈,没有抱怨之言,亦没有痛恨之词,却悲从中来;战争中的动荡不安生活,断送了她辛苦努力而来的希望,她没有刻意去描写绝望和痛楚,而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凉凉的讲述着战争中的人们,略带诙谐的笔墨中自有不胜的荒凉和凄惨;即使在小说里,她也是以漫不经心的语气描述着人情的寡淡与冲突,世事的逼真与无奈,她我行我素地记录着她周遭的生活,崇尚着具有悲剧色彩的艺术。
她的散文无疑是精炼的,《霸王别姬》,短短一文,语言是何等的凝练和精准,把虞姬的心理刻画的入目三分,一个久远的题材,被她写出了何等的新意却又是合情合理,久远的虞姬跃然纸上。
纵观她的文章,语意淡薄,主题也谈不上积极,然而她从不虚伪地矫饰自己,而是真实的展现自我。仅从这一点,张爱玲是坦率透明的。淡雅清冷的隽语,正是表达她内心强烈感受的途径。正因为看惯了人情的淡薄和世事的无常,一次次的努力和热心,换来一次次的超乎想象的失望和悲戚,而这些失望和悲戚感,又是她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和至亲至爱的人带来的,她的魂也就生生的刻上了幽幽的冷。
张爱玲无疑是精彩的,精彩在于她幼时的博览群书,青少年时期的刻苦求学,青年期开始的静心练笔,还在于她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亲友的生离死别,纵然人生是悲,才情也属喜,独一无二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