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知道那里有光优秀作文
我知道那里有光
我梦想着回到许多年前的那个今日,五月四日,我知道,那里有光!——题记
1919年五月一日的夜,注定是黑暗而又漫长的,从遥远的法国传来消息,和谈失败,中华受辱依旧。
刹那间的电报,却是凝固了1918年以来萦绕在每个国人,每个知识分子和每个有识之士心头的喜悦。一战胜利的美梦,李大钊笔下“庶民之胜利”的愿景,顷刻间破碎。太阳仿佛出现过,却只是划过天际,并未驻足这片近代以来阴云昏暗,黑夜沉沉的大地。
光在哪里,哪里又有光呢?
徐世昌大总统的总统府里倒是有光,却只怕是夜夜歌舞、纸醉金迷的乍泻春光;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大宅子里倒是有光,却只怕是卖国求荣换来的闪耀“金”光;黑暗中,却有些青年人聚集在了沙滩的北大红楼,点起了灯火,那如豆的灯火是多么微小的光亮啊!
然而这光亮却是传递了开来,北京城的东南西北一下子热闹起来。张国焘的学联演讲部走遍了北京城的角落,每一句呼喊,俱是一点光亮在民众心中升起。光,亮起来罢,照耀这夜空,闪烁这沉睡的土地,刺破这黑暗的穹苍!
终于到了五月三日的夜,光亮聚够了力量,一道闪电汇成了所有持光者的希望,中国近代史被劈成了两半。人们心中的光亮,火一般腾起。我知道那里有光,在许多年后今天,我仍依稀听见五月四日那光爆发的巨响。
“还我主权,还我青岛。”
“废除二十一条,还我中华。”
“国之不国,吾愿与四万万众图之!”
中国人醒了,那便是光了。从北京以至上海,武汉,广州,光一点点亮起、连成片,结成海,中国的天空,亮了。
从此中国人不用再因为看不清前路,双膝跪地爬着前行了;从此中国人不必忍受无尽的黑云蔽日,唉声叹气以度终日的苦痛了。因为五四,五四那里有光!
我知道那里有光,那光是人民心中的怒火和奋起的雄心;我知道那里有光,那光是沉睡中国的雄起之志;我知道那里有光,那光是中华民族永未熄灭的民族之火和爱国热情的传承。
今日,在九十一年后五月四日的这一天,我透过五四的光,寻找着中华民族的热血。我知道,五四那里有光;我也知道,其实,你我心里,便有这光!
我知道那里有光
潮湿而黑暗的四壁,雾气笼罩的前路——我仿佛置身于黑暗的甬道,挣扎着想要冲出前方的迷雾,可我找不到方向。耳畔响起母亲的话:“只要你相信自己在不断前进,就一定能见到光明。”
我看到了,在雾气的最深处,我知道那里有光!
在人生的道路上,也许我们会被黑暗包围,会被雾气笼罩,但只要坚信前方有光,就会有出路。
不禁想起奥尔罕•帕慕克以及他对于伊斯坦布尔的忧伤记忆。一座曾经辉煌的城市,却遭遇了文化的入侵,历史的侵蚀。夕阳斜照在衰败的城墙边,也许这就是奥尔罕的忧伤,是他以及这座城市的忧伤记忆。然而,我看到了他的不满足,看到了他在衰败的城墙中发掘,看到了他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然后,他怀着一颗希望的心,让它在坍圮的城墙中有力地跳动。他写就了《伊斯坦布尔》,他用自己的书告诉世人:“我知道那里有光,便会用尽全力让那一点光亮冲破黑暗的枷锁,重新展现给世人一个伊斯坦布尔”。
我知道那里有光,是因为我心中有希望,有对自由的向往,有对黑暗的憎恶。
尤记得在《肖申克的救赎》中令我感动的画面:破旧的渔船,平静的大海。海的咸味中弥漫着自由的空气。两个历经沧桑的身影紧紧相拥,诉说着彼此逃离黑暗,奔向自由的兴奋与对前途的憧憬。安迪以一把小斧凿开了囚室的墙壁,也凿开了那条通往自由的路,更凿断了他朋友心中的枷锁。我常想,当安迪爬进那条黑暗拥挤的暗道时,他望着眼前那一点光亮,是否会对自己说:“我知道那里有光,那是通往自由的光明”?他一定曾这样坚信过。
幼时,我总不能理解文天祥的英勇就义,不能理解谭嗣同为变法抛洒的热血,不能理解鲁迅先生手握一根竹笔的坚持。然而现在我明白了,他们只是知道前方有光,只是心中怀揣希望。
如今的我,似乎也如曾经的安迪一样,置身于黑暗的甬道中,等待着高考后那一声破晓的鸡鸣。望向前方,我坚毅地爬着,因为我知道那里有光,前方有光。所以,我不再害怕黑夜,哪怕它们再长,再暗,我也能拨开眼前的雾气。因为我内心有坚持与希望。
我知道前方有光,所以我选择相信,选择前进,像安迪一样。
第二篇:那里有你诗歌
那里有你
那里有莫名的花香
那里有悠忽而至的鸟儿
那里植物有年轮记载
那里是你经常光顾之所
变呀变呀
时光改变着环境
走着走着
年轻里沉淀着成熟
欢乐的儿时
那时你风华正茂
中年的记忆装满你爱意浓浓
只要这一亩三分地界还在上面的耕耘里总有你鲜活的影子
爱这空间
爱这时间
更爱给了我找寻记忆的地方
第三篇:那里,留下我的回忆作文
那里,留下我的回忆作文
李欣霏
记得席慕容说过:“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乘坐着小舟在河中穿梭,舟前面是未来,而在舟后面的则变成了永远的回忆。而在这片已经走过的河中,也有着一些清晰可见的画面永久的储存在脑海中。回忆中的时光,它定格在那个小山村,那方土地,那最纯洁的人,那最耀眼的回忆。
五年级的暑假,爸爸要去农村慰问,我和妈妈也跟着去了。在去那个村庄的路上,我还在构想着那应该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有着成片的树林,一望无际的麦田,啾啾叫着的鸟儿结对在蔚蓝的高空飞翔。然而一下车,我就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大跳:这里是一个十分落后,人口稀少的地方。我向爸爸投去疑问的眼神嘟哝着:“爸,这怎么和我在电视上看的一点都不一样呢?”爸爸先是愣了愣然后笑着说道:“这就是真正的农村。”
走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脑海中还在回想着爸爸刚说的“真正的农村”。道路两旁的野花,为我送来了一阵芳香。突然一个小女孩热情地跑过来,用银铃般的声音对我说:“大姐姐,我叫小兰。你想参观整个村子吗?很好看的,我可以和你一起去。”她水汪汪的大眼睛中流露出一种渴望。我毫不犹豫地说:“好,咱们走吧!”
一路上,小兰一边给我介绍沿路的花花草草,一边和我说起她的经历。我这才知道,她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她和奶奶在家中生活,很长时间都见不到父母一次。她或许每天在家期盼父母的归来,就这么一个人看着照片中父母慈爱的笑容;或许生病时,没有父母的怀抱,甚至没有一声问候,就那么一个人的在被窝里哭;或许当拿着红红的奖状回家,却听不到那一句简单的“你真棒”;或许„„“你看,这是我最喜欢的木棉树”,她上前去拍了拍那棵树,回头看着我说:“我总会坐在这棵树下,看微风拂过,树叶摇曳,触动着我的情思。有时欢声笑语,我和奶奶会一起在这看最美的夕阳;每个夜晚,慈祥的奶奶总会抱着我,我依偎在她的怀里,吮吸着她的味道,在她的怀中渐渐入睡。”我想:这棵树寄托着她的喜怒哀乐,寄托着对奶奶的爱和对远在他方父母的思念。从小兰身上,我感受到了她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劳累,感受到了有着与年纪不相符的孤独,但她却向我诠释了乐观向上和坚强不屈,向我展现了什么是热爱生活。
脑海中又一次传来了爸爸说的“真正的农村”。对。我知道了!真正的农村可以是一个风景不出奇的地方,但在这里却有着出奇纯洁的人心,在这里有这人世间最美的情感。这,便是一道最美的风景,让我将回忆永远放在了那里,久久留在了过去。
行走在人生之路上,我们笑看窗外花开花谢,叶枯叶落,静观天外云卷云舒,风停风起,美好的回忆永久烙印在脑海中。在那里,留下了我的回忆。
第四篇:大家知道文明礼仪有哪些吗
下面是我们身边的不文明现象
1、办好的黑板报,有的同学在上面乱涂乱画。
2、再来看看我们的课桌,本来好好的课桌被我们同学贴得五花八门、刻得面目全非,可能这桌不是你刻的,但也反映了我们先前坐在这的同学的不文明行为;
3、下课的时候,走廊外面总有那么一些人在打打闹闹, 满嘴脏话, 上课随便讲话, 甚至有的人不尊重老师;开门的时候总那么一些人不先敲门,不用手而用脚.4、看看我们校园的地面情况,食品包装袋,小纸团,果皮等随地可见,没有丢到垃圾筒里; 看看这些好端端的门被某些同学踢的都是洞;厕所的墙壁上的脚印;
有的人骑车横冲直撞, 在公共过道上打球,你在打的时候可以很开心,可你曾感受过行人的那份提心吊胆吗?
大家知道文明礼仪有哪些吗?
1、尊师的礼仪:尊重教师是每一个学生的起码礼貌。路上或不同场合见到老师要点头示意问好,或微笑行注目礼。进老师办公室要轻轻扣门或喊报告。在课堂上要注重礼仪,回答问题要自然大方,声音要清晰,做好上下课与课中的礼仪。
2、学生的形象礼仪:中学生正处于求学阶段,着装方面应朴素大方、活泼整洁为主。校内以校服为主。女生发式以简洁易冲洗梳理为宜,不烫发、染发。男生的发型要保持整齐、干净以富有朝气的短发为主。不留长发、不染发。平时不留长指甲,女生不化妆、不涂指甲油。
3、对同学的礼仪:相互尊重与帮助。要坦诚相见,相互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宽容理解,善为人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人处事要胸怀要宽,度量要广。同学们之间讲究礼貌。多用敬语,养成良好习惯。
4、家庭礼仪:上学、放学或外出回家,都应向长辈打招呼;客人来访,要热情地接待。客人告辞时,应起身相送。长辈休息时,不要轻易打扰他们,长辈病了,要勤问候、多问候。
外表的美是暂时的,真正的美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种气质,自信、善良、平静就是美,它不光使你自己光彩照人、充满魅力,还能感染别人,让别人感受到快乐、幸福。
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自觉与不文明现象做斗争,让这些行为成为过去,自觉遵守《七(2)班日常规章制度》,同学们都要自觉地按照这一规定约束自己,争当文明学生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不说粗话、脏话,不打架骂人,讲普通话,用礼貌语,态度和蔼,友爱同学、尊敬师长、孝敬父母。
2、举止文明,情趣健康,不赌博,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看色情、凶杀、迷信的书刊、影视片,不进营业性网吧、舞厅。
3、讲究卫生,保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不毁坏花草树木。
4、遵纪守法,严格遵守中学生行为规范和文明守则,遵守交通规则,不乱穿马路,不闯红灯,不骑车带人,走路要在人行道。不在教室内吃零食和饮用除矿泉水外的饮料。在校不带手机、随身听、mp3、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中来。
5、爱护公物,遵守公德。不乱涂抹、乱刻画,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用设施,不在公共场所喧哗、起哄。
6、志愿活动,积极参与。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队配合社区做好护绿和保洁工作。
同学们,言行举止有礼貌,能使人与人之间少一份苦恼,多一份快乐;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温情;少一份庸俗,多一份高尚。让我们在这个美好光明的季节里,撒下文明之种,栽下礼仪之花,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做一个文雅、和气、谦逊的人。让校园因我们更青春,让春天因我们更温暖!
第五篇:听说你那里有雪散文
一
下班了,同事请我吃面。
准确地说,应该是一碗牛肉面。别小看这碗面,要想吃到嘴里,可不太容易。这里的老板规定一天只卖10斤的牛肉,卖完便收工。来得早了晚了,都没得吃。若是店大,未免有欺客的嫌疑。然而店也不大,呼啦啦几张桌子,外加一台收银机,连财神都未请上一尊。
就是这么的。到底这店,横看竖看,怎么看都大不起来。
一条街,向南走到尽头就是人家。住的人家逐渐多起来,就有了巷子,巷子左起第二家,便是这家清真面馆。
名为饭馆,也许馆子本就做不出别的花样,因为伙计老板皆是一个人。这老板大概出道时技艺便以面为长,不像别的面馆经营范围广,炒饭砂锅什么都备了一点。或许刚开了瓶冰峰,还要再给你推荐一斤烤肉。
兰州出来的同事告诉我,这满大街的兰州拉面,其实呢,老板都不是从兰州过来的。
我问:“那么这家呢?”
同事答道:“有兰州的气味。”
兰州的气味是什么……我有些疑惑,脑子里却自动浮现出了一些画面来。
敦煌?玉门关?青海湖?
但,奇怪的是,这里的生意却是异常的好。吃饭的人皆是熟客,用络绎不绝来形容也不为过。
同事指着门外,介绍道:“你看,这后面是座寺院。”
大概是名气不旺,于是很小的香火供奉,我猜里面大概也没有什么高僧坐镇吧。从寺院大门外的围墙经过时,听不见钟声,倒能闻见牲畜的味道。贴近了围墙,是牛的气味——我闻得出来。
二叔曾养过一头牛。陕南的水牛性温驯良,但那牛最后还是卖了。卖牛,不是因为牛老了,是二叔的眼睛坏了,二叔有很严重的白内障。那个时候,二叔把日子过得很痛苦。我经常在心里说,等工作以后,一定要治好二叔的那双病眼,然后再买一条牛回来。
后来才明白,原来人说出来的那些话,通常都带有苍白的色彩。
“话,一旦成了人与人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记得某个编辑如是说,深得其中三昧。
其实我并没有二叔爱牛,二叔养牛的时候,十年都没有舍得抽牛一鞭子。
一头牛让我想起了二叔。
一想起二叔我就觉得愧疚——这么久了,我也没有治好他的眼睛。二叔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出门。
我转过去看那牛,是一头待宰的黄牛。有红衣喇嘛经过天王殿,他们允许贩子经常来寺院里杀牛。牛骨头可以拿来做法器。比如说念珠。西藏的高僧们用的是人骨。据说这样做成的法器,法力无边。
杀牛的时候,喇嘛在念经:
阿弥唎哆
毗迦兰帝
阿弥唎哆
毗迦兰多
伽弥腻
伽伽那
枳多迦利
娑婆诃
……
和尚念经的调子,听得人心惶惶。那牛直到死也没有流下眼泪。也许,并不是每头牛都有眼泪。我只见过二叔那头牛的眼泪,在被牛贩子买走的时候。
——我一直看完了整个屠牛的过程。
在割肉时遇到些麻烦,牛骨宽大,卡住了刀刃,于是常常是连骨头带肉的一齐掉了下来。来解牛的可惜不是庖丁,据说庖丁不光会杀牛,还是个合格的厨子。现在的厨子,除了杀鸡宰鹅,很少杀得了牛。
老板解决了生活,每天只卖十斤牛肉;贩子解决了生活,每天就可以少杀一头牛。
一碗牛肉,看出了老板的一片善心。我忽然想到了赵行德出走凉州时,他那时的心态。悲哀是有的,苍凉是有的,但未必没有佛性在里头。
也许兰州的气息,就应该夹杂着这样一股子味道。
这时候,面恰到好处的端上桌来,葱花在上,面须在下,袅袅白雾,如此分明。
二
不知不觉,已走到韦曲那条陈旧的老街上。入眼,皆是坑坑洼洼的水泥路,破破烂烂的居民楼,即便是在大晴天,路上也溅满了泥浆。
行人踮着脚尖,小心翼翼地扯着裤管,生怕踩疼了脚下这块土地。
老街不是很长,往里走一截是农贸市场,卖鱼虾鲜肉的铺子隔着老远都能看见。铺面都不大,一家家紧挨着,什么面粉干货,寿衣花圈,修鞋算卦,五金杂货……许是巷子太小,城管的车开不进来,于是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儿更多的是应季的水果,荔枝、香瓜、水蜜桃,随处可见的西瓜散乱地堆在桌上,立着牌子,上书两行大字:油渣大西瓜,九毛八。
我想,这就是老街式的简明,让人一目了然。如同掉了漆的理发店招牌下写着,“理发拾圆,小孩减半”。对门的包子铺灯箱上印着,“荤素五角”。古老的街衢日益觉醒。商业经济将此地充斥得满满当当,在遮天蔽日的浓荫里,老街人的面孔,从此多了一些风尘,也多了一些喧嚣。
这便是市井气息吧,自有大嗓门的女人喊叫着“袜子五块钱三双”,自有光膀子的男人上下翻飞地炒着河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人生诸多艰辛,其实品尝过后也并非不能忍受,尤其我们爱,我们恨,每天都要在新的思绪里挣扎,值得牵挂的实在太多。
谁都不能去替代另一个人生活,人生是一段寂寞的欢场,看似灯红酒绿,其实一旦翻出底子,映衬出来的,都是那些黯淡无光的旧事。我心里明白,老街只是路上的风景,要走过的还很漫长,而且遥远。
这段日子,因为工作的不顺,一直都在以一种近乎荒凉的心情存活着,像枯杨上的寒蝉,每晚瑟瑟地躲在风中,直到遇到了那个在街边念诗的女孩。
大约每个城市都会有这样的一条街。街道不宽阔但是很繁华,两边林立着商务宾馆、五金杂货店、美发沙龙、移动公司,水果超市、沙县小吃……街对面是长长的一排居民楼,楼下停满了摩托车。透过树荫,可以看见灰色的城墙,砖块与水泥把这种古老的灰色挤到了天空。
是一种让人一眼望过去就心生抑郁的颜色。
在这街上一家饭馆附近,碰到这个念诗的孩子。这孩子念诗的音调起的老高,以至于走在墙外的人也能听见。她那会儿正背着:“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我在想着下一句,可她一直没有背出来,是来客人了吗?无可否认,这诗句打动了我。
于是,我走到店里,笑着跟她解释,“你背诗的时候打动了我。这么美的诗歌,应该往下背的。”她却腼腆地说:“不,不是我打动的。”然后疑惑地看了我一眼,“叔叔,你要吃点什么?我叫爸爸给你做。”
狼狈地出了店,我一直喃喃自语:怎么突然间有这么奇怪的感觉呢?
想着想着,终于一口气把那句诗给念了出来。
心头豁然开朗,原来是生活打动了我。
——我不如她。
这个小女孩可以随意就念出“今晚月明人尽望”的句子。而我,行走在街头,除了在心里默诵,再无它法。
傍晚,走在长安街上,脚下这座古城——凉风渐起,落叶满天。远方,小寨的霓虹灯不停变幻着色彩,看起来竟有一种慑人的风情。而在这一瞬间,我的心,似乎也活了过来。
三
门前的槐树,喜欢与香椿树长在一起。
香椿树高大且直,透过屋顶的老椿树枝桠,可以看见远处飞速而去的列车如蜈蚣般,一节节抖动着身体深处的车厢。铁轨与车轮发出嚓嚓的声音,静下心去听,在沉沉的长夜里分外迷人。
一个人的时候,喜欢听火车长鸣。
在一路呜呜声中,扯出了陈年的夜色。火车走过的荒野,很快就被寂静所占据。那种场景该怎样用笔墨来描述啊,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空旷得无边无际,空旷得浩浩荡荡。
这里的孤独是大孤独,寂静是大寂静。草木疯长,流水欢畅,连村落也是斜斜地栖息在半坡上。
我在离火车最近的地方住了二十多个年头,已经习惯了饭后去火车站广场散步溜达,听那些市井深处的喧嚣。然而县城的火车站还是太小,除了春节前后与暑假会涌现陌生的人流,其他时间碰到的,总是些熟面孔。寄存行李的老张,托运处的老李,还有普通话讲得很动听的安检小姑娘……
当然,这里声音最大的聚集地,还是在通向车站广场的斜坡路两边,那里有餐馆,饭店,旅馆,更多的是一幢幢布满水泥灰的家属楼。划拳声、麻将声、电视声、广播声以及出租车司机的吆喝声,如同一锅大杂烩,在清晨的广场上空飘荡着,伴随着火车长长的汽笛,在我脑海深处,渐渐成为了一幅挥之不去的老电影截图。
两边是一排触目惊心的老槐树,即使五月从树下经过,也会觉得寒冷。
楼里住着很多老人,白发苍苍,夏天的时候,搬一把小马扎坐在老槐树底下,乘凉,下棋,喝花茶。有时候,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吵架,吵得很厉害,指桑骂槐,四邻不安。此地流传了众多的俚语,比如“阴天子家经得黑,懒人子家经得绝”。阴天里,很快就会进入到晚上,而懒人挨再多的骂也没有反应。人老成精,一旦计较起来,翻开旧账,周围突然就多了许多语言的大师。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想,如同作家的语言是生活的语言一样,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然而,不知道在多年以后,这里会不会成为另一处时光里的遗址?大约是不会的。没有王侯将相,没有名人点缀,再多的良辰美景也只是荒村老店的缩影,渐渐淹没于历史的长河中。
所有人都在等火车驶过,没人愿意停下来,在长长的汽笛声中,去思考生活是什么。这里的孤独直指人心,即便有喧嚣,也只是镜花水月。
所以这里一户户陆续都搬走了,搬进了城里。人去楼拆,只有树留下了。没人知道我是如此怀念火车站附近,那些在春天会开满紫花的老树。花开花落,没人在意,门前看花的老人走了一拨,又走了一拨。年华流逝,而花开,依然香如故。
四
夜半,临一口塘,晚风阵阵,蛙声阵阵。
这蛙鸣,像黑暗中燃起的一盏灯光,时而耀眼,时而微弱,在地头田间,在池畔泥里,为匆匆夜行的人们,带去一点光明。
夜幕漆黑似一条冰冷的蛇。泥蛙们面对着天敌,借去了星星的火焰。
天敌,终于退却了。
这一夜,空旷的池塘里,荷叶尚未立起尖尖的角。
时日还早,带着月亮归家的农人,转身疲倦地睡去。
蛙鸣阵阵,像是一群不知体谅大人劳苦的孩子,不理会夜已深沉,兀自还要在耳边喊着,叫着:呱,呱,谷子长苗,要插秧啦……如同在剧院里听到的那些交响乐队们,正在月光下演奏着一支支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
这不由让我回想起多年以前,喜欢抽水烟袋的爷爷。他总喜欢牵着我的手,一边抽烟,一边咳嗽,他说,就盼着这声音哩!
春耕秋收里,一晃多少年就过去了。
到了冬天,村子里的老人听不见泥蛙的声音,他们就一个接一个地藏身在了泥里。
他们的一生,就是泥蛙的一生。
他们怀念这声音,所以听得出里面的寒凉温热。
便是这一味药,焦躁时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寒郁时又可暖肝散结,引火归源。
如今啊,坟头青青,留下我的思念在上面长草,年复一年。纵然每年清明祭扫的人从不缺席,只是却再也听不着那亲切的话语了。
就盼着这声音哩!
是这样熟悉的声音,在我心头回响了二十多年。
于是啊,内心在一望无际的坍塌之中,再度找回了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