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别康桥 优质课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领悟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并进行诵读训练。教学整体设想:
1、体现“人本”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期达到“学生——教材——教师”三者的和谐统一。
2、文学鉴赏的过程必然会见仁见智,所以文学鉴赏课更应该把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带入课堂,既营造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又突出学生的个性。
3、遵循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体现新诗教学的特点,重视意象的挖掘、情感的把握、语言的品味以及诵读的训练。
4、体现文学鉴赏课的特色,创设艺术情境,增加文化含量。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
(教师出示诗歌的课题和作者)
师:同学们第一次见到“再别康桥”这一标题会产生哪些疑问? 生:“康桥”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 生:诗人为什么要离开“康桥”?
生:诗人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别”和“再别”康桥的? 生:诗人离开康桥时心情是怎样的?
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很好,有的问题我们马上就可以解决,有的问题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能够解决,有的问题可能需要在课后继续探讨。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以下内容:
1、徐志摩及剑桥大学的图像资料。
2、“康桥”的文字简介。
3、关于“再”别康桥:1918年,诗人徐志摩留学英国剑桥大学,1922年,诗人离开“康桥”回国,临行时,诗人留给了“康桥”一首诗——《康桥,再会吧》,以倾诉自己的惜别之情。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心潮澎湃,在归国途中,诗人用饱含感情的笔墨写成了《再别康桥》。)
(教师布置和指导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学生自由读——指生读——推荐生读——教师范读——生齐读。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作品基调;
教师对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技巧给予及时指导; 教师帮助学生正音:荇、藻、溯)
二、品味鉴赏
师:同学们,“康桥”让诗人如此留恋,她一定美得迷人,诗中直接描绘“康桥”景色的诗节有哪些? 生:是诗的第2、3、4节。
师:请大家根据这些诗节的内容,再融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请每一位同学都扛起自己的“摄像机”,到“康桥”去捕捉你认为最美的镜头,然后向大家介绍你的创意和镜头的内容。
生1:我拍摄的镜头里有夕阳的余晖,婀娜的杨柳,河床上绿油油的水草,河面上轻轻荡漾的涟漪。师:这些画面太美了。
生2:我想先拍摄夕阳西下的全景,然后以对比的手法拍摄波光粼粼的河面和如镜子般平静的湖面,最后,用“特写”镜头捕捉河边轻拂的柳枝和河中自在游动的小鱼。师:你的拍摄方案很有创意。
生3:我在这几节诗中,读到了一个色彩绚丽的康桥,所以我的镜头里有:泛着红晕的夕阳、镶着金边儿的晚云、笼罩着金光的绿叶、流淌着青翠的水草……
师:你的“康桥”涌动着诗情画意。(学生反复诵读第2、3、4节诗)
师:在“揉碎的浮藻间"沉淀着诗人"彩虹似的梦",在你的理解中,"梦"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生1:诗人想成为像拜伦一样杰出的诗人。
生2:诗人想在“康桥”留校任教,培养出更多杰出的人才。
生3:诗人想在学成归国后,以自己的才学为国效力,建设一个自由、民主、独立的国家。生4:诗人在“康桥”学习期间,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就像彩虹一样美丽而短暂。
师:同学们对“梦”的理解,可谓仁智各见,在文学赏析过程中有一句话叫做“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大家理解得都很好,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的阅读思路也更开阔了,我们的阅读情感也更丰富了。
师:诗人既然有那么多“彩虹似的梦”,就不禁在潺潺流动的河水中撑篙漫溯,追寻自己的梦想了。与此相似的意境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请同学们看《诗经·蒹葭》的第一节。(课件展示:《诗经·蒹葭》(第一节)及描述性文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诗经·蒹葭》
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大地上铺着薄薄的霜花,诗人透过一片茂密浓郁的芦苇丛,久久地凝视着河的对岸,那大概是他(她)意中人居住的地方。逆流而上吧,道路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吧,那人又仿佛在水的中央……)师:请同学们就以上意境谈一下自己对“寻梦”的理解。
生:“伊人”就像诗人的理想与追求,诗人故地重游,不免感慨万千,循着昔日的足迹去追寻,但已是物是人非,就像《蒹葭》中的“伊人”一样可望不可即。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表达的语言也非常优美。(让学生自由品读“撑篙寻梦”的诗节)
师:在诗的第6节中,诗人将“悄悄”与能奏出声响的“笙箫”连缀在一起,将“沉默”与喧嚣热闹的“夏虫”连缀在一起,这些有反常理的组合意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学生讨论交流)
生1:特殊的意象可以表达特殊的情感。
生2:诗人面对故地重游的欣喜和难以遂愿的现实,内心有无法表达的苦楚,就借一些复杂的意象表现复杂的心情。师:对,诗人复杂的心情都高度浓缩在这些别致的意象之中。(教师指导学生确定朗读基调,让学生仔细品读第6节中的意象)
师:正是因为康桥带给了诗人独特的感受,才决定了诗人独特的来去方式。诗人来去的方式是怎样的呢? 生:“轻轻”“悄悄”地来,“轻轻”“悄悄”地去。
师:诗人对康桥有那么浓烈的情感,为什么采取了这样宁静的方式呢? 生1:有一句诗描写诗人此时的心情最恰当,“此时无声胜有声”。生2:康桥太美了,诗人不愿意打破她的宁静。
(教师指导朗读诗的首尾两节,“轻轻”“悄悄”应处理为重音轻读。)
师:一般人离开自己魂牵梦绕的故地时,恨不能把那里的一切都带走,但诗人离开康桥时,却连“一片云彩”都不带走,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生1:这表现了诗人的洒脱,他不会见到美好的东西就据为己有。
生2:诗人想让康桥这个令他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完好无损地定格在自己心里。师:通过大家的回答,我感到同学们都是出色的诗人。(师生齐读全诗)
师:诗人离开令他魂牵梦绕的康桥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当诗人离开这个令他无限留恋的世界时,也没有带走“一片云彩”。1931年11月19日,年仅35岁的诗人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噩耗传来,成千上万的年轻读者,一边流着泪,一边读着他的《再别康桥》,以寄托对这位年轻诗人的哀思。当时,著名学者胡适先生饱蘸着感情的泪水为徐志摩写下了一篇祭文,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他常说:„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们也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可是在狂风过去之后,我们的天空变惨淡了,变寂寞了,我们才感觉我们的天上的一片最可爱的云彩被狂风卷走了,永远不回来了……
诗人离开这个世界已经70年了,70年过去了,诗人徐志摩却永远飘逸在每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心中,诗坛精品《再别康桥》也将永远散发着她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我们一齐背诵这首诗,再一次走进康桥,走近徐志摩。(师生齐背全诗。下课)在诗的王国里自由飞翔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整体设想:
一、体现“人本”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期达到“学生——教材——教师”三者的和谐统一。
二、文学鉴赏的过程必然会见仁见智,所以文学鉴赏课更应该把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带入课堂,既营造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又突出学生的个性。
三、遵循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体现新诗教学的特点,重视意象的挖掘、情感的把握、语言的品味以及诵读的训练。
四、体现文学鉴赏课的特色,创设艺术情境,增加文化含量。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整体把握诗歌
【环节1】教师出示课题和作者后设问:同学们第一次见到“再别康桥”这一标题会产生哪些疑问?
【学生情况预测】
(1)“康桥”是什么地方?
(2)诗人为什么要离开“康桥”?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怀着什么样的心情离开“康桥”的?(3)为什么是“再别”康桥?诗人“两次”离开康桥的情形各是怎样的?
【教学内容准备】
(1)徐志摩及剑桥大学的图像资料。
(2)“康桥”:又名剑桥,英国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建校迄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在各个领域培养了大批卓越的人才,例如哲学家斯宾塞、罗素、培根,诗人华兹华斯、拜伦,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理学家牛顿、霍金等。在这所享誉世界的大学里已经走出了80多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是世界上其他大学所难以企及的。
(3)1918年,诗人徐志摩留学英国剑桥大学,1922年,诗人离开“康桥”回国,临行时,诗人留给了“康桥”一首诗——《康桥,再会吧》,以倾诉自己的惜别之情。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心潮澎湃,在归国途中,诗人用饱含感情的笔墨写成了《再别康桥》。
【环节设计说明】
这一环节从学生阅读实际出发,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多,有的马上就能解决,有的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解决,有的可能要留到课下去研讨,这需要教师区别对待,适时点拨。
【环节2】分层次朗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指生读——推荐生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学生情况预测】
(1)初读时,学生可能对诗歌的基调把握不到位,以致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方面出现不妥,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导。(2)学生可能对部分字音把握不准,如“荇”“藻”“溯”等,教师应及时订正。
【教学准备】要想向学生展示《再别康桥》的艺术魅力,要想指导好学生的朗读,教师的朗读必须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应仔细揣摩,潜心推敲,反复训练,通过范读把学生带入诗歌艺术的殿堂。【环节设计说明】
(1)这一环节是整体把握诗歌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走入诗歌的意境,逐步产生鉴赏品味的艺术冲动,为具体鉴赏全诗打下良好基础。
(2)这一环节中的朗读顺序是按照认知规律和鉴赏规律设计的,不应随意改动。
二、鉴赏品味诗歌 【环节1】(这一环节含三个步骤)
(1)教师设问:“康桥”让诗人如此留恋,它的景色一定美得迷人,诗中直接描绘“康桥”景色的诗节有哪些?(学生思考并明确)
(2)教师布置任务:根据以上诗节的内容,加上同学们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请每一位同学都扛起自己的“摄像机”,到“康桥”去捕捉你认为最美的镜头,然后向大家介绍你的创意和镜头的主要内容。(学生表述并交流)
(3)根据学生的“再创造”,教师及时指导2至4节诗的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教学准备】
(1)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对“画面”的理解和把握要到位,否则难以居高临下地指导学生。
(2)当学生的拍摄方案比较单一时,可指导学生分清主次,调整视角,远近搭配,动静结合等等。(3)教师对学生描述性的语言要及时评价,力求使学生做到以美的语言描述美的意境。
【环节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把从语言中读得的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是诗歌鉴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诗歌语言散文化也是一种有效的训练语言的方法,我们的诗歌教学不能只让学生“意会”,还应让学生“言传”。【环节2】(此环节包含两个步骤)
(1)教师设问:在读“揉碎的浮藻间”沉淀着诗人“彩虹似的梦”,在你的理解中,“梦”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学生思考并交流)(2)结合《诗经·蒹葭》,让学生感悟“撑篙漫溯寻梦”的意境。【教学准备】
(1)教师对“梦”的多元理解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准备,因为学生的理解仁智各见,诸如求知的梦、情感的梦、文学创作的梦、报效祖国的梦等等,不一而足。(2)《诗经·蒹葭》(节选)及其意境的表述性文字,(课件展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大地铺着薄薄的霜花,诗人透过一片茂密浓郁的芦苇丛,久久地凝视着河的对岸,那大概是他(她)意中人居住的地方,逆流而上吧,道路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吧,那人又仿佛在水中央 【环节设计说明】
(1)通过多元地理解“彩虹似的梦”,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去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去感知诗人的呼吸和心跳。
(2)联系古代诗歌鉴赏新诗,可以拓展学生思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更深刻地去把握诗歌的意境,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诗歌长河声声不息的艺术魅力,也增加了课堂的文化含量。
【环节3】教师就诗歌的第6节设问:“悄悄——笙箫”“夏虫——沉默”,诗人为什么把这些表面上看似不可调和的事物连缀起来?这样的意象适合抒发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学准备】鉴于这一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多提示学生,例如:特殊的意象可表达特殊的情感;“故地重游的欣喜”与“物是人非的怅惘”交织在诗人心头;《荷塘月色》中作者复杂的心情等,都可用来启发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思路应该开阔一些,并及时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理解。【环节设计说明】
(1)通过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尤其是一些较难理解的意象,使学生理解诗歌表情谊达意的独特的艺术手法,并逐渐掌握使用。(2)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走进诗人深层的感情世界,以便进一步把握全诗的基调。
【环节4】教师针对首尾两节设问:“康桥”不仅有美丽如画的景色,更有让诗人割舍不下的情感世界,如此魂牵梦绕的地方,诗人为什么选择了“轻轻”“悄悄”的来去方式呢?诗人在离去的时候连“一片云彩”都不曾带走,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指导学生读好首尾两节诗。)
【教学准备】在启发学生时,教师可将一般人感情冲动的离别与诗人的离别相比较,可将“康桥”的艺术氛围与诗人崇高而独特的审美情趣结合起来,诗人情感细腻、襟怀洒脱,丝毫不会破坏“康桥”在自己感情世界中的美好形象,会让它永远完整地定格在自己的心中。
【环节设计说明】全诗的第一句就出现了“轻轻的”,这往往会成为初读者的一个思考点,而在没有任何关于“康桥”的感性认识之前处理这一问题,就有些舍本逐末,并且耗时费力,所以教者在整体教学设计中先“中心开花”,到了作品鉴赏的最后环节再来处理首尾两节,这符合认知规律和鉴赏原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拓展深化
教师富有感情地讲述以下内容:诗人离开令他魂牵梦绕的“康桥”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当诗人离开这个令他无限留恋的世界时,也没有带走“一片云彩”。1931年11月19日,年仅35岁的诗人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噩耗传来,成千上万的年轻读者一边里流着泪,一边背诵着他的《再别康桥》,以寄托对这位年轻诗人的哀思。当时,著名学者胡适先生为徐志摩写了一篇祭文,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他常说:„我们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我们也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可是在狂风过去之后,我们的天空变惨淡了,变寂寞了,我们才感觉到我们天上的一片最可爱的云彩被狂风卷走了,永远不回来了!”
诗人离开这个世界已经70年了,70年过去了,诗人徐志摩却永远飘逸在每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心中,诗苑奇葩《再别康桥》也将永远散发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让我们一齐背诵《再别康桥》,再一次走进“康桥”,走近徐志摩。(师生齐背诵全诗,下课)
真情淋湿的诗行
——《再别康桥》精要词句赏析
《再别康桥》作为中国现代诗歌中脍炙人口的精品,其别致的意象、细腻的情感、精美的语言一直为世人所称道,现就诗作中部分精要的词句做一下赏析。“轻轻”“悄悄”:
独特的康桥给了诗人独特的感受,诗人独特的感受给康桥罩上了独特的色彩。徐志摩曾多次表达过这种感受:是康桥张开了我诗人的眼睛,是康桥澄清了我诗人的心灵。诗人在宁谧的氛围中故地重游,重温昔日的梦想,然而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片刻的欣喜过后,弥漫在诗人心头的是挥之不去的怅惘和愁绪。尽管如此,诗人仍然以他独特的审美方式去观照康桥,无论是匆匆而来,还是惆怅而去,诗人都不愿打破那份宁静,只是“轻轻”而来,“悄悄”而去,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荡漾”“甘心”:
这两个词凸现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留恋。暮色苍茫中,康河波光的艳影“荡漾”在诗人的心头,读者仿佛感觉到诗人的那颗多情的心都融化在那一河清水之中,令人陶醉,令人神往。“甘心”一词更是将诗人对康河的依恋表现得淋漓尽致,只要能与康河朝夕相伴,诗人可以物化为康桥的一草一木,沐浴那份澄澈,享受那份静谧,品味那份柔美…… “彩虹似的梦”:
昔日的康桥给了诗人太多的梦想,这里有他治学的梦,有他诗人的梦,有他救国的梦,有他情感的梦,不一而足,然而这些梦大多被回国后的现实击得粉碎,中西文化的龃龉、经济的悬殊、社会的差异都让诗人在巨大的反差中苦闷彷徨,痛苦不已,因此,诗人故地重游,就像朝花夕拾,旧梦重温。此时的诗人品味昔日的愿望和理想,就像遥望天边的彩虹,绚丽无比却又遥不可及,有瞬间的享受却又稍纵即逝…… “悄悄——笙箫”“夏虫——沉默”:
这种看似矛盾的意象组合,其实正好契合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情。此时的诗人与其说是探望母校,不如说是重温旧梦,那么多梦想既然在现实中无法实现,那就只好以另一种方式聊以慰藉,多种感受堆积心头,剪不断,理不清,挥不去,走不出……喧嚣热闹的“笙箫”“夏虫”也会变得“悄悄”“沉默”
读者能在平静的字面下读到诗人那颗不平静的心。“不带走一片云彩”:
尽管现实让诗人品尝了太多的苦涩,但康桥却给了诗人太多美的理解与感悟,诗人感激康桥,依恋康桥,“轻轻”而来,“悄悄”而去,诗人不愿惊扰康桥,就像不去打搅一个美梦一样。同时,康桥在诗人的心目中是那样的完美,一棵小草、一片云彩都是她密不可分的枝枝叶叶,诗人会用独特的方式去呵护她,当然更不会破坏康桥的整体美,即使是“一片云彩”也不能随意带走,就让康桥完美地定格在自己的心目中,况且,康桥的“一片云彩”只有在康桥的怀抱中,才会飘逸出独特的风韵,在诗人的心目中,那片云彩如果离开了康桥,也就毫无审美价值可言了。
美诗美读,但愿我们能以诗人的视角、诗人的思想、诗人的情怀去咀嚼涵泳,从中汲取丰富的文学营养润泽我们的心灵。
第二篇:《再别康桥》优质课 说课稿
《再别康桥》说课稿
尊敬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说课的篇目——《再别康桥》。(课件展示题目)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说教学板书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本篇选自新版省编语文教材第六单元----神韵山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亲近自然,放松身心,是人们心底原始而亲切的呼唤。《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诗歌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可以说是诗坛的一棵常青树,因为它始终回荡着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
诗歌阅读就要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象和意境、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根据这个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2)、能力目标:
掌握诵读技巧。初步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3)、情感目标:
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4)、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领悟诗情,赏析诗歌画面、诗意美。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法与学法
由于技校学生普遍能力比较低,因而应以兴趣引导为主,培养他们愿听爱读,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倡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反复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2、问答欣赏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对《再别康桥》中康桥美景进行赏析并对重要意象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画面美,从而进行审美体验。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对《再别康桥》体现的作者情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4、多媒体演示法。通过它音形色兼具的特点,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以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把握课堂内容。
学法:反复诵读品语言,联想想象赏画面,知人论世悟情感。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来完成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一步:导入新课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电视剧《人间四月天》相关剧照,这样能引起同学对剧情的回忆,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第二步:作者简介。
通过介绍作者的生活、情感经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这一步骤即所谓“知人论世”,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第三步:诗意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在这一环节中,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再欣赏配乐朗诵《再别康桥》,能让学生从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师范读,并进行诵读指导。(注意音节、重音、基调)再让学生伴随优美的乐曲进行诵读,从而感受诗歌的音乐魅力。反复诵读,是学生学习诗歌的基础,同时,也契合了大纲中重视感悟、熏陶和语感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
第四步:激发想象,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诗歌赏析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根据通过意象分析画面,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诗歌所展示的画面,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从而把握诗歌的意境之美。老师抓住诗中的重要意象,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第五步:揣摩感情,把握诗歌的情感美。
“情景交融”是诗歌最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一切意象的描写都是为抒情而服务的。要体会作者的感情就要从意象分析入手在这首诗歌中描绘的意象入手。“自古多情伤离别”,但这首诗歌给我们呈现的却是一种“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独特格调,教师要适当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自主讨论讨,教给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既授之以鱼,又要授之以渔。第六步:比较阅读,迁移运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诗派是新诗史上极为重视形式美的一个流派。通过学习《再别康桥》,可以从中体会到新诗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和建筑美,也使学生对诗词格律的认识有了更多的了解。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灵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再用多媒体展示徐志摩的另外首诗《沙扬娜拉》,感受新诗的特点,从内容、形式、意境等方面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
四、说板书设计
一篇优美的板书设计有“微型教案”之称,一篇好的板书设计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重点、难点,也易于学生学习。根据求实、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则,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过程,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第三篇:《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目标择定】
1.从品读诗歌的意象和语言入手理解诗歌的情感和主题意蕴。2.以这首诗为切入点,了解“新月派”诗歌“三美”主张。3.通过朗读和品鉴培养良好的诗歌审美趣味。【探究一径】
【主问题】作为“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诗歌“三美”的? 1.诗歌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投射,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表现了什么情感? 2.“新月派”倡导的诗歌“三美”,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诵读全诗,试分析这首诗是如何体现“三美”的?
3.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流传后世的名作颇丰,请你试着再写出一首体现了“三美”的诗作,并作简要赏析。
【助学资料】
1.新月派简介: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新诗团体,1923年成立,代表人物为徐志摩、闻一多,成员有胡适、梁实秋、陈西滢等。他们不满足于新诗的过于自由,努力追求新的格律,其中卓有成就的闻一多。他主张新格律诗要保持整齐的外形,讲究音节和押韵,讲究诗的词藻,创立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新格律理论,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徐志摩经典作品集: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3.徐志摩经典语录
①有时,我们挣扎着喝完一杯苦味的咖啡,直到最后一口才尝到杯底甜蜜的糖味。这就是生活,加了糖,只是未被搅动激活起来。
②我将于茫茫人海寻找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③爱是两个人的事,如果你还执着着,纠缠着,原地打滚痛苦的爱着。时过境迁之后,你会发现,是自己挖了个坑,下面埋葬的全部都是青春。
④生命薄弱的时候,一封信都不易产出,愈是知心的朋友,信愈不易写。
⑤越走越浅的是爱情;越走越急的是岁月,越走越慢的是希望;越走越多的是年龄,越走越少的是时间;越走越长的是远方,越走越短的是人生;越走越远的是梦想,越走越近的是坟墓;越走越深的是亲情,越走越明白的是道路,越走越糊涂的是方向。
4、《再别康桥》的诗意美(谢克强)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这首使诗人获得巨大声誉的诗作,就其思想内容而言,的确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只不过是表达一种极平常极普通的离情和那种微波似的轻烟似的别绪,并无什么深刻的思想意义,我之所以喜爱这首诗,是这首诗的艺术美、诗意美。
这首诗的艺术美,表现是多方面的:感情真挚,形象生动、鲜明,语言优美洗练,十分注意诗的结构、形式的美和音乐美。如整首诗诗行长短构成一种参差错落、舒缓有致的声调,而诗的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加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律美,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这首诗的语言,也是独具特色的。我曾读过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应该说这篇散文的语言是美的、生动的、准确的,但这种语言的生动、准确和美,主要是摹写,而在《再别康桥》里,已没有康桥的真实、具体、完整的图景,而只有从中提取的感觉和想像化了的意象,语言对意象的外部形态,也都是轻轻触及之后马上转化为心灵和情感反应,转化为主观想像和内心独白。同时,这首诗还具有丰富的联想性、意味性,它不仅通过意象来暗示和表现情感,还借助音乐节奏来加强和推动它,因此,这首诗的语言,不仅具有高度情感价值和意义的暗示性,也充满视觉美和节奏感。然而,在构成诗的艺术美的诸因素中,至关重要的却是诗的意境美。如果诗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的艺术美,从而也就失去了诗意美。
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即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诗人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在诗中,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融化到一些富有个性特色的形象和想像中间。由于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柳条被镀上了一层富丽而又妩媚的金色,在微风里轻轻摇摆,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水中,仿佛一位艳美绝伦的新嫁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在诗人眼里,那柳阴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诗人像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谓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一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得多么形象、鲜明,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诗人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萋萋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几声浸透着淡淡哀愁的笙箫,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 2 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诗人只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了。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再别康桥》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浮躁(zào)藻荇(xìn)斑澜(lán)装载(zài)....B.沉淀(dìàn)笙箫(xiāo)漫溯(sù)穿着(zhuó)....C.憎恶(zèng)桑榆(yú)揉碎(róu)绿草如阴(yīn).....D.招摇(zhāo)静谧(mì)揣磨(chuǎi)应届(yìng)....2.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奏错误的一项是()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C.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D.满载/一船/星辉,向青草/更青/处漫溯。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的。....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执笔,信手..拈来,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写下了这首诗。....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二、课文探究检测
4.对《再别康桥》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康桥”,现在通译“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徐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B.第二节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岸边柳树倒映在剑河里的情景,写得甜蜜而美丽,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C.第三节运用拟人的手法,借水草的“招摇”,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他的热情欢迎,同 3 时用“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D.第五节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回忆往昔在剑河上尽兴游览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惆怅之情。
5.对《再别康桥》分析鉴赏错误的一项是()
A.“那榆阴下的一潭”明明是清泉,诗人偏说不是,而把它想像成“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一方面写出梦之美,梦之虚幻,另一方面,也很自然地过渡到下文寻梦的描写。
B.诗人用“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把梦具象化,把抽象的诗意化为具体的形象,非常生动。
C.在充满诗意的地方诗人竟然不能放歌,是不可遏制的离情使诗人陷入沉默。D.最后一节将“轻轻”换成“悄悄”,这些叠字的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并把浓烈的诗情化为一种潇洒。
三、课外提升训练
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7.阅读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一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B.C.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8.请仿照下面一节诗歌格式,在二、三节空线处续写诗句 在你步入青年、踏上人生旅途的时候,你是只求风和日丽、一帆风顺,还是不畏艰险、准备走曲折之路? 在你路途坦荡、志得意满的时候,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你功成名就、有口皆碑的时候,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别康桥》参考答案
【探究一径】
1.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的情景里,着意描写了康河岸边的柳树、康河里的水草、水潭、榆阴等意象,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既表达了诗人对母校的离情,更表现了对逝去的美好往事的无限怀念。
2. 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3.(略)学生可作个性化赏析,言之成理即可。【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1.B 解析:A项“荇”应为xìng,“斑澜”应为“斑斓”;C项“憎”应读 zēng,“绿草如阴”应为“茵”;D项“揣磨”应为“揣摩”,“应届”应读yīng;
2.D(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A(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而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与语境不符。D项“栩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与语境不符。)
二、课文探究检测:4.D 5.A
三、课外提升训练:6.C(赞叹的非树,而是人)7.D项(诗中的'我',指喻体'鸟'也是指诗人自己)8.示例:沾沾自喜 飘然而行 还是谦虚谨慎 为而不争 居功自傲 就此止步 甩掉包袱 再立新功
第四篇: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说课稿
曙光中学 XXX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二、教材研究
1、学情分析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
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发现问题法: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当然教师要进行适当的目标控制,否则将流于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
四、说学法: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要比单纯的知识传授要重要得多。
1.诵读法 :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联想鉴别、协作探究
徐志摩是现代诗坛独具魅力的诗人,单凭一首诗是很难“窥一斑而知全豹”为更好地培养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鉴别能力,我们引入联想比较法。学生可课外查寻有关抒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和课文进行比较,另外可以引导喜爱徐志摩的学生阅读诗人的其他诗并作进一步深人钻研。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结合本单元几首诗歌,由复习旧知导入。
2.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每个诗人都是独特的,每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及个性特点。因而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 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
3.诵读体味(教学重点的解决)
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要求学生谈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教师稍加点拨,答案不需标准,只要整体把握正确即可。然后逐字逐句指导朗诵并结合作者独特的人生际遇分析本诗所体现的诗情和艺术上的“三美”,从而达到准确把握作品主旨的目的。这种引导是循序渐进的,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鉴赏品评(教学难点的解决)
物象——意象----意境: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
5.知识巩固迁移
为了拓展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我布置作业让学生利用课件进行复习,自学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并进行比较赏析。
6.板书设计(略)
第五篇:《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案
课文导读:在康桥的时光是徐志摩短暂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康桥是他灵魂的开启地和栖息地。他曾经这样写到:“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是享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蜜甜的机会了。我不敢说康桥给了我多少学问或是教会了我什么。我不敢说受了康桥的洗礼,一个人就会变气息,脱凡胎。我敢说的只是——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有了这样的了解,我们就能领悟作者在离别康桥时的那份恋恋不舍,那份依依别情,我们才能读懂这样一首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精美诗作。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
2、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3、体味《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4.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教学重点:全诗意象的把握和体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难点:诗人对康桥的深沉情感及新诗鉴赏方法。教学步骤: 一.导语: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二.徐志摩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是新诗的诗魂,中国诗坛的一位巨星。在他短暂的人生中,有一段浪漫而波折的情感经历,但他始终未放弃对爱的执著追求。他崇尚自由、平等、博爱,内心纯净,诗歌富有激情。他不但在爱情上是一个“情种”,在政治上亦是一位爱国赤子,许多散文揭露社会黑暗,表现了一个资产阶级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义情感。不论是他的师辈、同辈还是晚辈,都赞美他,崇敬他,足见他的人格魅力。
三.引出“康桥”
康桥,即为剑桥。徐志摩于1916年考入北大,4年后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作者在康桥上看云,在绿阴下读书,在草地上仰卧,在康河里划船。。。康桥就学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中曾经自陈道:在24 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乐论。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
[注:插加“康桥情结”幻灯片]
所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四.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 , 欣赏配乐诗朗诵 , 体会、找差距。
(指导朗诵: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要读出音乐美,断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读,然后体会三美。一个同学读,另一个同学评。如此反复。)
五、分析鉴赏——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1、[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如今我们品味着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不是可以称得上“诗中有画”。(板书:风光如画)
2、找寻意象:这康桥以及它周边的秀丽都是通过描写景物感受的。[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没有告别送行的人,以及车水马龙,有的只是云彩,金柳,青荇,星等自然景物,造成一种清新感。这些事物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它们都已超越了它们的自然属性,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恋情。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意象。
3、意象分析 :
(1)“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既与夕阳相映,落日熔金,但是水里可能是金色的,给柳树披金似乎没见到过,金又是最富贵的一种颜色。这里的柳已经不是普通柳树了,而是代表着整个康桥,作者对康桥的感情至美如金!所以他选择了柳树最美的时刻来加以描绘,还把柳树比作新娘,连影子都是灿烂的,新娘是少女一生中最美的时刻,由此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
(2)“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也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你直觉到它的生命力的旺盛;招摇一词表现了水草的快活与轻松。这种水草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
4、总结意象: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引导学生感受全诗意象之美:全诗通过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表达了诗人在离别康桥时的那份恋恋不舍,那份依依别情,诗人对康桥由衷的喜爱。
5、段落分析
(1)作者再来康桥,再别康桥,来去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轻轻地、悄悄地对它爱得情深意挚,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儿,缓抱软吻”(再会吧,康桥!),深怕惊醒了它。)
(2)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
(3)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文中还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因在夕阳中。把柳树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树比做新娘,既写出夕阳下泛着金光的柳树的美丽美好,也表达了对康桥自然之美的喜爱之情。
“那柳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4)“青荇在水底招摇“用了什么手法?
(拟人,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5)清泉一般是碧绿的,作者为何将它比做“天上的彩虹”?(河身妩媚不仅有榆树清水,还有岸边的绿树红花和在洗涤的腮红颈白的少女。是—屏绣康河。)
(6)第六节:为什么诗人不能放歌?
(因为他马上就要离开康桥了,一想起离别,诗人的心情马上变得万分沉痛。所以诗人说“我不能放歌”。离别时候的沉重压得人发不出任何声响。)(7)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
(别离的笙箫是悄悄的,看似矛盾,实际上在这里达成了统一,悄悄有孤寂的意思,离别的笙声更加剧了作者内心的孤寂。)(8)诗中还有一句最能表达诗人对康桥感情的是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怎样理解?
(“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对康桥依依不舍,希望永远与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离的感情。)
六、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招摇”:青荇随水流晃动的姿态在诗人眼里是轻松自在的,又仿佛在招手欢迎。“招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爱。
“漫溯”:听从心灵的召唤,随意地追寻往日的足迹。“漫溯”一词既可见作者对康桥的依恋,也显现了诗人的潇洒风采,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沉淀”:与“揉碎”一词相照应,旧地重游,人事已非,依稀可见往日有过的理想和愿望。“沉淀”二字包含着对往日的追忆,更隐含了对现实的无奈。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节奏整齐,押韵和谐——强调音节的波动性,注意完整的音乐旋律。形式上既整齐又错落有致,叠字的运用造成音乐之美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反复。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七.徐志摩为什么对康桥如此依恋?
在诗人笔下,康桥是有灵魂、有感情的,或者说充满灵性的。诗的开始用了三个“轻轻的”,仿佛母亲怕惊醒熟睡的婴孩一样,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怜惜,那份依恋跃然纸上。因为眷恋,所以当诗人即将离去时,寻常的景物在诗人充满感情的目光中也变得不寻常起来。康桥水光潋滟,美丽中浸看一层凄迷;油油的水草是康河伸出的—只只小手,像在欢迎,又像在挽留;榆树下的清潭,沉淀着往昔的康桥生活,那些美好的日子像陈年老窖,发出阵阵醇香„„诗人几乎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撑一只长篙,划向康河深处放歌。然而梦毕竟是梦,诗人不得不面对现实,把对康桥的眷恋之情压在心底,悄悄地离开,不惊醒这里的一花一草,整个康桥世界都在为诗人的离去而沉默。全诗快乐与惆怅交织,柔美与伤感并存,优美的景物描写中寄寓了很深的情意,表现出了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
八.迁移拓展。分析徐志摩诗《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毋须欢喜,转瞬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