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语、名人名言、诗文、俗语中哲学选择题
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
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
A画家的创作灵感 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
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 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
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
①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 ③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 A②③④
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 ④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③④ C③ D④
6、“望梅止渴”说明了()
①望梅确实能解渴 ②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 ③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④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④
“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 实践的重要性
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
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 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③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 ④意识决定于物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 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
“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据此回答
11、“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 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2、“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②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③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④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3、“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14、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 C实践决定认识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5、“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
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 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 C凭主观经验办事 D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16、“智子疑邻”告诉我们()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17、“审时度势”是说()
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
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
18、将上题中的观点运用于市场经济中,要取胜必须()
A改造和利用规律 B自觉遵循和运用规律 C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D实行对外开放
19、“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0、我们之所以要“尽力而为”是()
①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需要②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需要③运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的需 要④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需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1、“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2、“杞人忧天”错在()
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3、“人定胜天”思想()
A是正确的,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B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C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D是正确的,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
24、“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
A承认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C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 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2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26、“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
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 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 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
①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唯一的
②正确的,因为在认识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 ③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 ④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 A①④ B①③
C②
D①③④
2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 D一切从实际出发
29、“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30、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①抱薪救火②沧海桑田③唇亡齿寒④覆巢无完⑤画饼充饥⑥挥汗如雨 A④⑤ B③④⑤
C①⑥
D②③④
31、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①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②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①滴水穿石②物极必反③刻舟求剑④断章取义⑤墨守成规⑥浅尝辄止⑦统筹兼顾⑧固步自封 A①②⑥⑦ B③④⑤⑥⑧ C①③④⑤⑥ D③④⑤⑥⑦
33、“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
①承认物质,否认运动②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③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④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⑤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⑥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
A①③④⑥ B①④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34、“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
①否认了物质的存在③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 A①③ B②④
②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 ④静止地看问题 C①④
D②③
35、“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
①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②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③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 ④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③④
36、“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7、“舍卒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
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38、“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量变和质变关系
39、“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
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B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C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D陷入唯心主义 40、“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哲理
A世界的物质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特殊性 D运到的绝对性
41、“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
①客观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②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
③要时时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④考虑问题切忌思维的直线性、单一性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3、“怨天尤人”错在()
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 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
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
44、“实事求是”体现了()
①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②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③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④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D①②③④
45、“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
①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④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6、“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
①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③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7、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②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 ③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④千里之堤,潰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48、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①守株待兔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③水滴石穿,绳锯木断④物极必反⑤墨守成规⑥吃一堑长一智⑦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⑧失败为成功之母⑨断章取义⑩统筹兼顾
A②③⑦ B④⑤⑥⑧
C①⑨⑩
D③⑥⑨
49、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⑤⑨
D②⑧⑩
50、上题中的说法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观点的有()
A①②③ B④⑤⑥⑦
C⑥⑦⑧⑨
D④⑥⑧
51、“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52、“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
①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②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③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④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53、“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量变质变原理与静止孤立观点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内外因关系原理与外因决定论的对立
54、“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
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②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③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④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 原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哲学寓意是()
①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②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③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④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⑤事物内部特殊 矛盾 规定其特殊本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⑤
D②③⑤
5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因为()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D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5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四季循环,昼夜更替”的共同点是()
A都是一种因果联系 B都是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C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D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此回答:
58、该成语主要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
59、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指导意义有()
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而要正视而不能躲避矛盾②我们要懂得“福”与“祸”是对立的,因“福”得“祸”是绝对的,日常生活中要善待“祸”③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且都是积极的,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矛盾双方的转化④老翁因其儿子没被应征入伍,战死沙场而认为是“福”是不对的,因为他的观点违背了一分为二的观点,混淆了战争的性质界限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60、下列看法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
A积劳成疾 B声东击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 61、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
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C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D满招损,谦受益 62、“过犹不及”在哲学上符合()的辩证关系
A内因和外因 B量变和质变 C认识和实践 D主观能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 6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A包含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B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C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D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性 6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认识论看是()A实事求是的态度 B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态度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的方法 D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方法 65、“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
①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②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 ③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
④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只从感知事物局部特征下结论是错误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6、“生不逢时”包含的哲理是()
A人生价值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人生价值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D提高全面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67、“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答案(成语哲理)
1----
5、BDDCB 6---
10、CBACC 11--
15、CDADD 16---20、DCBDC 21--
25、ACCDD 26-30、CBCAD31---
35、CBBBD 36--40、ACABB 41---
45、ABCDD 46--50、DBACD 51-
55、BCBBB56----60、DDAAD 61-65、BBCDD 66-67CB
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
1、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C、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 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2、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①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 ②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③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3、上题材料中的“行”体现了()
A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 D对事情要有所耳闻
4、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
①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②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④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⑤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
A、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②④
5、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律()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荀子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据此回答
6、荀子的这句话表明()
A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B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关系 C要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D由于人们易受现象的迷惑,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7、我们不受大蒙蔽而明大理,就要()
①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②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③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④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
8、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9、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一观点说明()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主观比客观更重要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矛盾着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10、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正确阐述了()关系
A、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C、事业理想和艰苦奋斗
B、金钱和人生价值 D、个人与他人、社会
11、对孟子的上述观点正确理解是()①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②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④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精神贡献 ③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
12、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
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
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 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
13、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他已经()
A、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B、认识到君主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C、感觉到群众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作用 D、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4、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体现了()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 B、外因对
事
物
发
展
是
不
可
缺
少
C、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同等重要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5、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诉我们()
A忧患与安乐、逸乐与灾祸是矛盾的 B要反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
C享乐主义具有危害性,应该反对 D必须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应该先前看
16、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
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②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③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④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7、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
A、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双方是根本对立的
C、双方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18、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
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9、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
20、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
A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21、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他的观点()
①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在认识理论上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③批判了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的活动的观点 ④肯定了人的抽象思唯能力和预见能力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22、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段话体现哲理()
A、物质决定意识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C、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的过程
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23、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
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 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 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24、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们认识论的道理是()
A、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B、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C、信言是否美,美言是否信,关键要看言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2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的哲理有()
①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②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6、“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轻重、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B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轻重、大小事无条件地相互转化 D量变与质变存在根本区别
27、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
①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
②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③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④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了下列哲理()
A、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B、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C、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D、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29、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哲学含义是()
①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有了先进的认识工具,人们就能认识事物 ③生产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认识工具的发展 ④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促进了实践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30、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
A、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从现象开始 C、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 D、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过程,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31、、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话体现哲理是()①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②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④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2.<<易·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事物由穷到变,由变到通,由通到久
B事物矛盾发展到了尽头,就必然发生变化,以解决矛盾,这样,变化后的事物又顺利地向前发展,不断解决矛盾,事物就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因而可以长久地发展下去
C事物由穷到变,到通,到久,无限地发展下去 D穷则思变,变则思通,通则思久
33.《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表明了()
A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的 C人们不能否认或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D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34、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
①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心主义的观点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③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④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
35、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从哲学上看,这句话()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的条件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36、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37、上述事实启示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C、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
D、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学习书本知识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38、《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①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
②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③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④自然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39、《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近。„„此兵法之胜,不可先传也。”这说明()
A、人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变化面变
B、事物有真象和假象,真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假象以否定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 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撇开事物的现象而抓住事物的本质 D、事物的本质是很难把握的
40、《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中包含的哲理是()
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B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D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41、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对()的回答
A、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
B、意识能否
正
确
地
反
映
客
观
事
物
问
题
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 D、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42、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
A、都肯定了世界观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
C、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 D、都肯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43、赫拉克利特说:“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火。”这说明(A、世界的本质是火
C、事物都有发展过程)
B、世界上没有神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44、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①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②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③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A、① ② B、② ③ C、② ④ D、③ ④
45、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46、亚里士多德说:“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他是用()的观点看问题。
A、片面 B、形而上学 C、孤立
D、联系
47、黑格尔说:“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这反映了()的观点。A、发展变化 C、对立统一 B、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点
D、物质离不开运动
48、法国哲学家康德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
A、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展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 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 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49、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段话的含义是()
B、必须将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 A、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
C、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0、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从自然
B、按规律办事则事倍功半)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 D、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变成自然的奴隶
51、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是()
A、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获得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B、在充分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香甜的蜜”,理性认识是“采集的花粉”
D、培根的比喻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取消哲学家和蜜蜂工作的不同特点
52、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辨。”这表明()
A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 B矛盾双方各有其共同之处
C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 D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 53、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的
B、世界上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又是不相同的 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D、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54、法国作家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这句话强调的是()
A、理想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B、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C、人要有物质生活,更要有精神生活 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
55、雨果说:“动物是生存,而人则是生活。”对这一论断分析正确的是()
①生存是动物本能的欲求
②动物的生存是自然界中被动展开实现的 ③生活是人的自然属性在客观世界中的表现
④人的生活是在社会环境中即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展开并实现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6、德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比喻告诉我们()
①理想不是现实,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②理想的确立和形成,仅是理想通往现实之路的一个环节 ③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 ④今天的理想必然会转化为明天的现实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7、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话说明(A、理想源于现实
B、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C、理想和现实是辩证统一关系 D、要树立崇高的远大理想
58、恩格斯说:“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这告诉我们()
A、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B、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C、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D、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59、爱因斯坦说过:“成功等于艰苦奋斗+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从理想角度看这说明()
A、要实现理想,必须经过艰苦奋斗
B、发现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只要付出汗水,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D、艰苦奋斗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60、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这表明()
A、理想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 B、理想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C、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
D、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61、“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理解对的是()
①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笔直的 ②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 ③它不懂得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2、根据上题观点揭示的正确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
①准备走曲折的路
②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 ④不怕走笔直的路 ③坚信前途是光明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3、“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A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B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D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64、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其中包含哲理是()
A、人应当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B、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D、崇高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65、“从来凯歌出艰难”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66、“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揭示的哲理是()
①认识来源于实践
②实践对认识具有反作用 ④实践是社会和历史性的活动
D、②④ ③科学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67、“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这告诉我们()
①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②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④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68、“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宝的旅程。”其含义是()
①人生要有理想,理想的实现要靠奋斗 ②只要有理想,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③理想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④“立志”与“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D、②④
6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句话表明()
①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精神
②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④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0、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今日西方教育家断言:“不提高就死亡。”这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事物是运动的,学习无止境 C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71、“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寓意是()①事物是普遍联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具体的 ②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事物的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 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2、“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
A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 对立统一是普遍现象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73、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
A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B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的 C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4、古人云:“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②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④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④ B①③ C ①④ D②④
7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76.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A. 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 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7.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
A. 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B. 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 D.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C.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
78.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
A. 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B. 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C. 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 D. 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79.“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A. 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B.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C. 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
D. 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
80、“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
A.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着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案(名言哲理)
1-5DCBDD6-10CDCCD11-15ACCDC16-20CAACB21-25CDDAC26-30ABDAA 31-35ABABC36-40BCBBB41-45DCDAA46-50DCBBC51-55BDBCB56-60BBCAC 61-65BABAC66-70BCACB71-75BDDBB76-80BAABB
诗文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回答1-3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 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
A是对认识的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 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
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
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 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 C必须亲身实践 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
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回答4-5题。
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写出好文章
5、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 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据此回答6-7题。
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
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
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
A认识事物的需要 B思维习惯的不同 C改造世界的需要 D审美情趣不同
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8-9题。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遣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几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8、四位诗人的揭示了运河与隋朝灭亡之间的联系。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原因和结果()
A、之间是先行后续的关系
B、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D、在时间上的继承性
9、从哲学上看,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表明()
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变自然
B、人类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
C、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属性和规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前提 D、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10、“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命题。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
1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这首诗主要说明()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15、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16、人们要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主观方面来讲,必须做到()
①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 ②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 ③不断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 ④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8、“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
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9、“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A、普遍联系
B、变化发展
C、新事物不可战用胜 D、矛盾上事物发展的动力
20、“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明(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C、自由比生命和爱情更有价值 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面变化
21、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②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③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 ④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①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②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④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C、①②④
D、②③④ ③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23、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24、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25、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 D、要爱护环境 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26、“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哲理
①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 ③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A、①②③
②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④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
D、①③ B、①② C、①
27、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的()哲理
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
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
28、“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
A、用发展的眼光 C、坚持矛盾观点
B、透过现象看本质 D、注重事实
29、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0、“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D、新出现的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
31、“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
A、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
B、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D、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32、“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的这句诗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重要
B、精神满足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
C、事物总是有其两点而不是一点 D、创造在先,享受在后
33、“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
A、事物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料的 B、遇事三思就能逢凶化吉月 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真相只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假相是时事物本质的掩盖
34、“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 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
A、物质是运动的
B、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
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C、四季更替是不可违背的
35、“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表明()
A、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 B、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自有自己的特点 C、内因决定事物的外因 D、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36、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37、“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
A、事物是运动的
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保
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
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A、①② B、①③
②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④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和缺点 D、②④
C、②③
3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C、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40、“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此诗错在()
A、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B、否认了矛盾双方转化条件
C、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D、只看到了处处有矛盾,忽视了矛盾时时有
41、毛泽东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要把握适度原则
B、办事情要抓重点 D、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C、办事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42、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欲风骚数解。”该诗启发我们()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李杜诗篇有脍炙人口之感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
D、李杜的诗已经过时
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字一苦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3、“原上草”的“枯荣”表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生命运动是最级的运动开试
4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
B、物质是不长久的 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D、规律是客观的
4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
①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④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46、“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
A、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联结的 D、严寒冬天的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
47、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4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
A、超前反映 B、如实反映
C、特殊形式的反映 D、歪曲、虚幻的反映
答案(诗文哲理)
1-5 CBABB 6-10 CACCB 11-15 DDDDC 16-20 DCDBC 21-25 ACACA 26-30 ACBCA 31-35 DCCBD 36-40 CCBDC 41-45 AABCB 46-48 ADD
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原理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2、上述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原理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
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③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 B、①②
④辩证法思想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据此回答
4、这一说法的哲学寓意是()
A、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5、在有的情况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
A、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B、从实际出发是我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C、事物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利用和改变
6、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可见()
A、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别 B、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条件制约 C、人的努力程度如何是成功与否的前提
D、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
①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 ②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
③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④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8、“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这些农谚告诉我们()
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B、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善于承认矛盾
9、“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
A、本质和现象
C、真象和假象
B、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D、真理与谬误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
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D、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
11、“名师出高徒”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A、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B、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D、外因对事物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12、“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一谚语包含这样哲理()
A、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B、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 C、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客观规律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3、“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认识
D、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14、俗语说:“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体现离不开整体
C、既要通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5、“心动不如行动”,主要体现了()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俗语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7、“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这句俗语反映认识论的道理是()
A、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 B、任何现象都能反映本质 C、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
D、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
18、“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19、“知人难,知己更难”。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人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知己”属主观唯心主义
D、对自己一分为二需要毅力和勇气
20、“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21、“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不表现为本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B、要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动制万动
C、现象存在于本质之中,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运动离不开静止,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2、对于神灵,有人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
A、是正确的,它否认了神灵的存在 B、是错误的,它肯定了神灵的存在
C、是正确的,它看到了观念是可以改变的D、是错误的,因为神灵的有无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
23、中国的民间谚语说:“瑞雪兆丰年”。这一说法()
A、属于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
B、反映了农作物与气候,环境联系密切
C、说明农作物收成好坏是“天”主宰的 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一种无根据的猜测
24、俗语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创造条件,化难为易,走向成功 B、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难事,就怕有人有心制造麻烦与困难 C、只要有决心和干劲,什么难事都可以化为易事而获得成功
D、世界上事情本身无所谓难与易,是有些人的心里有难易
25、“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一首古诗体现了()①联系的观点 ②矛盾的观点 ③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④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俗语哲理)
1-5 BADBA 6-10 DBCAD 11-15 DBABB 16-20 BCCDB 21-25 ABBAB
第二篇:成语俗语诗词中的哲学
成语、俗语、名言、诗词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关键词: 哲理选择题集锦
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
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A画家的创作灵感
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
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
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
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
(1)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3)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A(2)(3)(4)B(3)(4)C(3)D(4)
6、“望梅止渴”说明了()
(1)望梅确实能解渴(2)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
(3)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4)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 A(1)(2)B(1)(2)(3)C(2)(3)D(2)(4)“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 实践的重要性
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3)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4)意识决定于物质
A(1)(2)(3)(4)B(1)(2)(3)C(1)(3)(4)D(2)(3)(4)
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 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 “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据此回答
11、“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2、“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
(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3)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
A(1)(2)(4)B(2)(3)(4)C(1)(2)(3)D(1)(2)(3)(4)
13、“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14、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 C实践决定认识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5、“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
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 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C凭主观经验办事 D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16、“智子疑邻”告诉我们()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17、“审时度势”是说()
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 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
18、将上题中的观点运用于市场经济中,要取胜必须()
A改造和利用规律 B自觉遵循和运用规律C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D实行对外开放
19、“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0、我们之所以要“尽力而为”是()
(1)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需要(2)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需要(3)运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的需要(4)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需要 A(1)(2)(3)B(1)(3)(4)C(2)(3)(4)D(1)(2)(4)
21、“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2、“杞人忧天”错在()
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3、“人定胜天”思想()
A是正确的,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B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C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D是正确的,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
24、“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
A承认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C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 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2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26、“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
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 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
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
(1)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唯一的
(2)正确的,因为在认识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3)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4)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 A(1)(4)B(1)(3)C(2)D(1)(3)(4)
2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D一切从实际出发
29、“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30、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1)抱薪救火(2)沧海桑田(3)唇亡齿寒(4)覆巢无完(5)画饼充饥(6)挥汗如雨 A(4)(5)B(3)(4)(5)C(1)(6)D(2)(3)(4)
31、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A(1)(2)(3)B(1)(2)(3)(4)C(1)(3)(4)D(2)(3)(4)32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1)滴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取义(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自封
A(1)(2)(6)(7)B(3)(4)(5)(6)(8)C(1)(3)(4)(5)(6)D(3)(4)(5)(6)(7)
33、“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
(1)承认物质,否认运动(2)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3)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4)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5)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6)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 A(1)(3)(4)(6)B(1)(4)(6)C(3)(4)(6)D(1)(4)(5)
34、“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1)否认了物质的存在(2)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3)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4)静止地看问题
A(1)(3)B(2)(4)C(1)(4)D(2)(3)
35、“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
(1)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2)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3)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4)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 A(1)(2)(3)B(2)(3)(4)C(1)(2)D(3)(4)
36、“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7、“舍足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
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38、“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量变和质变关系
39、“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
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B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C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D陷入唯心主义 40、“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哲理
A世界的物质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特殊性 D运到的绝对性
41、“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
(1)客观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2)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
(3)要时时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4)考虑问题切忌思维的直线性、单一性 A(1)(2)(3)B(1)(2)(3)(4)C(1)(2)D(2)(3)
43、“怨天尤人”错在()
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 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
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
44、“实事求是”体现了()
(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2)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3)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4)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A(1)(3)B(2)(4)C(1)(2)(3)D(1)(2)(3)(4)
45、“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
(1)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4)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 A(1)(3)B(2)(4)C(1)(2)(3)D(1)(2)(3)(4)
46、“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
(1)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1)(2)(3)B(2)(3)(4)C(1)(2)(4)D(1)(2)(3)(4)
47、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1)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2)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
(3)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4)千里之堤,潰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 A(1)(2)B(1)(2)(3)C(3)(4)D(2)(3)(4)
48、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1)守株待兔(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4)物极必反(5)墨守成规(6)吃一堑长一智(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8)失败为成功之母(9)断章取义(10)统筹兼顾
A(2)(3)(7)B(4)(5)(6)(8)C(1)(9)(10)D(3)(6)(9)
49、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
A(1)(2)(3)(4)B(5)(6)(7)(8)C(1)(5)(9)D(2)(8)(10)50、上题中的说法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观点的有()
A(1)(2)(3)B(4)(5)(6)(7)C(6)(7)(8)(9)D(4)(6)(8)
51、“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52、“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
(1)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2)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3)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4)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 A(1)(3)B、(2)(3)C(1)(2)D(3)(4)
53、“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B量变质变原理与静止孤立观点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D内外因关系原理与外因决定论的对立
54、“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
(1)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2)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3)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4)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 原理 A(1)(2)(3)(4)B(1)(2)(3)C(1)(3)(4)D(2)(3)(4)
5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哲学寓意是()
(1)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4)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5)事物内部特殊 矛盾 规定其特殊本质
A(1)(2)(3)(4)B(1)(2)(3)(5)C(1)(2)(5)D(2)(3)(5)
5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因为()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D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5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四季循环,昼夜更替”的共同点是()
A都是一种因果联系 B都是事物的质变和发展C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D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此回答:
58、该成语主要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
59、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指导意义有()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而要正视而不能躲避矛盾
(2)我们要懂得“福”与“祸”是对立的,因“福”得“祸”是绝对的,日常生活中要善待“祸”(3)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且都是积极的,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矛盾双方的转化
(4)老翁因其儿子没被应征入伍,战死沙场而认为是“福”是不对的,因为他的观点违背了一分为二的观点,混淆了战争的性质界限
A(1)(4)B(2)(3)C(1)(2)(4)D(1)(3)(4)60、下列看法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A积劳成疾 B声东击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
61、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
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艰难困苦,玉汝于成C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D满招损,谦受益 62、“过犹不及”在哲学上符合()的辩证关系
A内因和外因 B量变和质变 C认识和实践 D主观能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 6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
A包含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B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C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D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性 6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认识论看是()A实事求是的态度 B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态度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的方法 D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方法 65、“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
(1)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2)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3)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
(4)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只从感知事物局部特征下结论是错误的 A(1)(2)(3)(4)B(1)(2)(3)C(1)(3)(4)D(2)(3)(4)66、“生不逢时”包含的哲理是()
A人生价值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人生价值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D提高全面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67、“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答案(成语哲理)
1----
5、BDDCB 6---
10、CBACC 11--
15、CDADD 16---20、DCBDC 21--
25、ACCDD 26-30、CBCAD31---
35、CBBBD 36--40、ACABB 41---
45、ABCDD 46--50、DBACD 51-
55、BCBBB56----60、DDAAD 61-65、BBCDD 66-67CB
名言哲理选择题集锦
1、荀子在《劝学》中说:“南方有鸟焉,名有(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这件事,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外因对事物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B、认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C、实践必然经历“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的过程D、做事情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
2、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1)间接经验是十分必要的(2)事事亲身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1)(3)(4)B、(1)(3)C、(3)(4)D、(1)(2)(3)(4)
3、上题材料中的“行”体现了()
A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可靠 B实践第一的观点C学习书本知识比实践来得重要 D对事情要有所耳闻
4、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给人哲学思考是()
⑴天神是人类制造的,也能为人类服务⑵认识自然界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⑶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类就能成为自然的主宰⑷利用自然规律首先要掌握规律 ⑸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改造规律 A、⑵⑸ B、⑴⑶⑷ C、⑵⑶⑸ D、⑵⑷
5、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广”。其哲学含义是规 律()
A、是不可抗拒的 B、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存在和发生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条件D、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荀子说:“凡人之患,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注:曲-局部;理-规律)。据此回答
6、荀子的这句话表明()
A一切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B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处理好整体和局部关系 C要透过事物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D由于人们易受现象的迷惑,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7、我们不受大蒙蔽而明大理,就要()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
(3)占有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4)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A(1)(2)(3)B(2)(3)(4)C(1)(3)D(3)(4)
8、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从哲学上启示我们()
A、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B、理论来源于实践,而不是源于书本
C、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会向自己相反方向转化 D、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9、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一观点说明()
A、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B、主观比客观更重要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矛盾着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10、孟子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话正确阐述了()关系 A、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 B、金钱和人生价值C、事业理想和艰苦奋斗 D、个人与他人、社会
11、对孟子的上述观点正确理解是()
⑴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⑵个人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⑶个人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⑷个人的社会价值主要是精神贡献 A、⑵⑶ B、⑴⑵ C、(1)(4)D、(3)(4)
12、孟子说:“心之官则思。”荀子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李时珍说:“人的记忆皆在于脑”。这些论断的共同点在于()
A、心是思维的器官,是智慧的支柱 B、人是用脑进行思维的
C、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作基础D、心和脑实际上是思维的器官
13、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说明他已经()
A、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认识到君主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C、感觉到群众在社会中的力量和作用D、懂得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4、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体现了()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唯一原因 B、外因对事物发展是不可缺少 C、在事物发展中,内外因同等重要 D、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15、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安石说:“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这些千古名句主要告诉我们()A忧患与安乐、逸乐与灾祸是矛盾的 B要反对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
C享乐主义具有危害性,应该反对 D必须走出拜金主义的误区,应该先前看
16、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
⑴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⑵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即否认了运动的间断性 ⑶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运动的观点
⑷否认了事物质的规定性,把事物看成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不可知论观点()A、⑴⑵⑶⑷ B、⑵⑶⑷ C、⑴⑵⑷ D、⑴⑵⑶
17、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包含的哲理是矛盾()A、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双方是根本对立的
C、双方的转化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D、矛盾是无法解决的
18、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说明()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量的积累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D、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19、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 20、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这主要说明()A美与恶都是主观自生的 B美与丑,善与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C美与丑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21、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他的观点()
⑴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⑵在认识理论上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⑶批判了那种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感性的活动的观点⑷肯定了人的抽象思唯能力和预见能力 A、⑴⑶ B、⑵⑷ C、⑴⑵ D、⑵⑶
22、老子说:“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一段话体现哲理()A、物质决定意识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
C、事物都有前后相继的发展的过程D、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
23、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说明()A、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之中 B、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并不存在界限 C、必须在运动中把握事物 D、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24、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它告诉我们认识论的道理是()A、认识事物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B、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C、信言是否美,美言是否信,关键要看言是否符合客观实际D、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2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其中包含的哲理有()(1)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体(2)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3)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4)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1)(3)(4)B(2)(3)(4)C(1)(2)(3)D(1)(2)(4)
26、“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轻重、大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B事物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轻重、大小事无条件地相互转化D量变与质变存在根本区别
27、孔子曰:“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这一思想体现的哲理有()⑴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客观的 ⑵矛盾的双方是不可分的
⑶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⑷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⑶⑷ D、⑵⑶⑷
28、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了下列哲理()A、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 B、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和改造的 C、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D、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
29、孔子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哲学含义是()
(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有了先进的认识工具,人们就能认识事物
(3)生产实践的发展,促进了认识工具的发展(4)人们认识世界的欲望,促进了实践的发展 A(1)(3)B(1)(4)C(2)(3)D(1)(2)30、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毛泽东说:“多思出智慧”。这说明()A、思考在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从现象开始 C、现象是入门的先导,认识了现象也就认识了本质
D、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过程,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31、、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段话体现哲理是()(1)认识是变化发展的(2)理论和实践应当相结合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4)读书和实践是知识的来源 A(1)(2)(3)B(2)(3)4()C(1)(2)(4)D(1)(3)(4)32.<<易·系辞下>>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事物由穷到变,由变到通,由通到久
B事物矛盾发展到了尽头,就必然发生变化,以解决矛盾,这样,变化后的事物又顺利地向前发展,不断解决矛盾,事物就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因而可以长久地发展下去 C事物由穷到变,到通,到久,无限地发展下去 D穷则思变,变则思通,通则思久
33.《淮南子》中说:“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这表明了()A事物内部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B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的 C人们不能否认或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D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34、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种观点()⑴说明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⑵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⑷否认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A、⑴⑵⑶⑷ B、⑵⑶⑷ C、⑴⑵⑷ D、⑴⑶⑷
35、苏轼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人之。”从哲学上看,这句话()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的条件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入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
36、同是根据《兵法》但却造成两种不同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两者没有共性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37、上述事实启示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B、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
C、要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要从实际出发,不能学习书本知识
38、《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从哲学观点看,这段话表明()
⑴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⑵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
⑶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⑷自然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认识了前者也就认识了后者 A、⑴⑶ B、⑵⑶ C、⑶⑷ D、⑵⑶⑷
39、《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近。......此兵法之胜,不可先传也。”这说明()
A、人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变化面变B、事物有真象和假象,真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假象以否定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 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撇开事物的现象而抓住事物的本质D、事物的本质是很难把握的 40、《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其中包含的哲理是()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B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事物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D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41、上述两种观点都是对()的回答
A、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问题 B、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问题 C、人类社会是否具有客观性问题 D、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
42、从哲学上看上述两种观点()
A、都肯定了世界观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
C、前者肯定了物质决定意识,属于唯物主义;后者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属于唯心主义 D、都肯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43、赫拉克利特说:“世界不是任何神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火。”这说明()
A、世界的本质是火 B、世界上没有神C、事物都有发展过程 D、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44、赫拉克利特的观点()
(1)承认了世界的物质性(2)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3)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4)否认了相对静止的存在 A、(1)(2)B、(2)(3)C、(2)(4)D、(3)(4)
45、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属于()A、朴素唯物主义 B、机械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46、亚里士多德说:“在任何状态中或在某一状态中的一只手不能算是人的一部分;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部分,假如是只死手就不算是人的一部分了”。他是用()的观点看问题。A、片面 B、形而上学 C、孤立 D、联系
47、黑格尔说:“在纯粹的光明中,就象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这反映了()的观点。
A、发展变化 B、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特点 C、对立统一 D、物质离不开运动
48、法国哲学家康德说:“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观点是()
A、唯物主义观点,承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唯心主义观点,把人们发展规律等同于制造规律 C、唯心主义观点,认为规律是由上帝创造的D、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49、培根说:“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段话的含义是()A、人们获得认识是为了判断是非 B、必须将书本知识和具体实践结合
C、学习书本知识不如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50、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只有命令自然才能服从自然 B、按规律办事则事倍功半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D、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变成自然的奴隶
51、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象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是()
A、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获得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B、在充分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才能获得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香甜的蜜”,理性认识是“采集的花粉” D、培根的比喻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取消哲学家和蜜蜂工作的不同特点
52、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辨。”这表明()
A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 B矛盾双方各有其共同之处
C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其特点D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 53、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说:“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双相同的手掌,没有两个相同的鼻子。”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矛盾的B、世界上事物虽然都有矛盾,但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又是不相同的 C、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D、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54、法国作家雨果说:“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这句话强调的是()
A、理想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B、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C、人要有物质生活,更要有精神生活 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
55、雨果说:“动物是生存,而人则是生活。”对这一论断分析正确的是()(1)生存是动物本能的欲求(2)动物的生存是自然界中被动展开实现的
(3)生活是人的自然属性在客观世界中的表现(4)人的生活是在社会环境中即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展开并实现的 A、(1)(2)(3)(4)B、(1)(2)(4)C、(1)(2)(3)D、(2)(3)(4)
56、德国寓言大师克雷洛夫说:“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这个比喻告诉我们()
(1)理想不是现实,二者是根本对立的(2)理想的确立和形成,仅是理想通往现实之路的一个环节(3)把理想变为现实要靠实实在在的实践(4)今天的理想必然会转化为明天的现实 A、(1)(2)B、(2)(3)C、(3)(4)D、(2)(4)
57、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这句话说明()A、理想源于现实 B、]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C、理想和现实是辩证统一关系 D、要树立崇高的远大理想
58、恩格斯说:“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这告诉我们()A、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B、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C、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D、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59、爱因斯坦说过:“成功等于艰苦奋斗+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从理想角度看这说明()A、要实现理想,必须经过艰苦奋斗B、发现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只要付出汗水,就能成就一番事业D、艰苦奋斗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60、鲁迅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这表明()
A、理想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B、理想是人们前进的动力 C、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D、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61、“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对这句话理解对的是()
⑴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笔直的⑵它揭示了新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 ⑶它不懂得新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⑷它看不到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⑴⑵⑶ B、⑵⑶⑷ C、⑴⑶⑷ D、⑴⑵⑷
62、根据上题观点揭示的正确道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
⑴准备走曲折的路 ⑵满腔热情地支持新事物⑶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⑷不怕走笔直的路 A、⑴⑵⑶ B、⑵⑶⑷ C、⑴⑶⑷ D、⑴⑵⑷
63、“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形象的说明了()
A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B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C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 D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64、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其中包含哲理是()
A、人应当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B、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D、崇高的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65、“从来凯歌出艰难”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66、“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揭示的哲理是()⑴认识来源于实践 ⑵实践对认识具有反作用
⑶科学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⑷实践是社会和历史性的活动 A、⑴⑵ B、⑴⑶ C、⑵⑶ D、⑵⑷
67、“读有字的书,不如去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这告诉我们()
⑴认识要不断地深化,扩展和推移⑵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⑶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⑷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A、⑴⑶ B、⑵⑶ C、⑶⑷ D、⑴⑵⑶⑷
68、“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宝的旅程。”其含义是()
⑴人生要有理想,理想的实现要靠奋斗⑵只要有理想,就一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⑶理想对人生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⑷“立志”与“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A、⑴⑷ B、⑴⑵ C、⑴⑶ D、⑵⑷
6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一句话表明()
⑴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精神⑵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⑷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 A、⑴⑵⑶⑷ B、⑴⑵⑷ C、⑴⑵⑶ D、⑵⑶⑷
70、古人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今日西方教育家断言:“不提高就死亡。”这体现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事物是运动的,学习无止境 C新事物最终会战胜旧事物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71、“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这句话体现的哲学寓意是()(1)、事物是普遍联系,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具体的(2)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事物的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1)(2)(4)B(1)(2)(3)C(2)(3)(4)D(1)(2)(3)(4)72、“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名言揭示的共同哲理是()
A 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B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 对立统一是普遍现象 D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73、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和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骊珠。”从哲学上讲,这段话包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是()A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作用于客观 B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的
C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74、古人云:“奢糜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1)、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2)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4)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1)(4)B(1)(3)C(1)(4)D(2)(4)75、“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强调的是()
A.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6.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段话表明()
A. 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B.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 认识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77.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意味着()
A. 认识事物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B. 感性认识必须发展到理性认识 C. 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不可靠D. 理性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
78.恩格斯指出:“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
A. 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 B. 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 C. 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 D. 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79.“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能够认识和正确地运用自然规律。”这段话表明的哲学道理是()
A. 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B.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C. 只有站在自然界之外,才能统治自然界D. 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利用自然规律 80、“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
A.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着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答案(名言哲理)
1-5DCBDD6-10CDCCD11-15ACCDC16-20CAACB21-25CDDAC26-30ABDAA 31-35ABABC36-40BCBBB41-45DCDAA46-50DCBBC51-55BDBCB56-60BBCAC 61-65BABAC66-70BCACB71-75BDDBB76-80BAABB
诗文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今有人说“床前”不好,应改为“窗前”。其实,李白所说的床并非寝具,而是说的水井边的一圈栏杆。回答1-3题。
1、这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A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B人们的认识不能统一
C事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们的思维复杂性D人们的思维可以改变客观对象
2、有人将诗中的“床”理解为寝具()
A是对认识的发展 B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C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D不是对事实的反映
3、人们要想获得正确认识()
A必须勤实践、勤读书、勤思考 B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C必须亲身实践 D必须经过系统学习贾岛的“鸟宿池边树,曾敲月下门”堪称遣词造句的经典。回答4-5题。
4、人们写文章之所以要“反复推敲”,从哲学上看,就是要()
A“语不惊人死不休” B尽可能准确地反映事物 C出奇制胜 D写出好文章
5、诗人把“鸟宿”和“僧敲”这对立的一动一静放到一起()
A完全是诗人无根据的想象 B是诗人对事物的加工制作C是诗人对客观事物的照搬 D完全是为了写诗的需要
王安石《泊船瓜州》中有著名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柳宗元也有名句“欵乃一声山水绿”。同是一个“绿”,可前一个是动词,后一个是形容词。据此回答6-7题。
6、前后两个“绿”字都是()
A客观实际 B诗人大脑的产物 C诗人对客观实际的认识 D诗人的主观想象
7、两个绿字的词性不同,是人们()
A认识事物的需要 B思维习惯的不同 C改造世界的需要 D审美情趣不同 以下是叙述京杭大运河开凿的四首诗,据此回答8-9题。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帝业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遣踪。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几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8、四位诗人的揭示了运河与隋朝灭亡之间的联系。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原因和结果()A、之间是先行后续的关系 B、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D、在时间上的继承性
9、从哲学上看,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表明()
A、人类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变自然 B、人类的智慧具有创造物质的能力
C、自然物的客观存在、属性和规律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物的前提D、意识能够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10、“你最好接受自己的长相。你是骆驼,就不要去唱苍鹰的歌,骆驼照样充满魅力。”这段话是一个()命题。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悲观主义 D、教条主义
1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自然界是客观的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C、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1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A、山外的花一般比山中的花开得早 B、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C、新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 D、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
A、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 B、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C、内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同等重要 D、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4、这首诗主要说明()
A、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意识很难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15、找出与上述诗句意思相近的选项是()
A、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B、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C、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D、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16、人们要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从主观方面来讲,必须做到()
(1)端正立场,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2)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3)不断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4)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A、(1)(2)B、(1)(3)C、(1)(2)(3)D、(1)(2)(3)(4)
17、“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告诉我们()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 B、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D、事物的前途是光明
18、“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A、矛盾的存在是普遍的 B、矛盾着的事物及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C、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D、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19、“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A、普遍联系 B、变化发展 C、新事物不可战用胜 D、矛盾上事物发展的动力 20、“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诗表明()
A、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类永恒的追求B、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C、自由比生命和爱情更有价值D、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面变化
21、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1)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2)规律是客观的,人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3)抓住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就迎刃而解了(4)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A、(1)(4)B、(2)(3)C、(1)(3)D、(2)(4)
22、“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
⑴矛盾和事物不可分 ⑵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⑶事物就是矛盾,矛盾就是事物 ⑷任何两事物都是矛盾关系 A、⑴⑵⑶⑷ B、⑴⑵⑶ C、⑴⑵⑷ D、⑵⑶⑷
23、南北朝诗人王籍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名句,而宋代王安石则有“一鸟不鸣山更幽。”的名句。黄庭坚说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王安石()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24、杨万里诗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增添春节喜庆,植物学家在冬天培育出盛开的莲花。材料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随人们的心情而变 B、不同时代,规律有不同的表现
C、充分发挥主观能动就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25、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书是知识的源泉C、科学的发展需要想象 D、要爱护环境
26、“春江水暖鸭先知”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哲理 ⑴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看 ⑵事物联系具有客观性 ⑶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 ⑷事物联系可以主观臆造 A、⑴⑵⑶ B、⑴⑵ C、⑴ D、⑴⑶
27、上句诗体现了认识论的()哲理
A、客观事物变化导致认识的变化B、人与万物相区别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C、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认识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是直接相通的
28、“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
A、用发展的眼光 B、透过现象看本质C、坚持矛盾观点 D、注重事实
29、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0、“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B、发展就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新出现的事物变化总比旧事物优越
31、“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这句诗蕴涵的哲理是()A、外因推动着事物的变化 B、联系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条件
C、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事物变化呈现规律性的表现
32、“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的这句诗从哲学上启示我们()A、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重要B、精神满足建立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 C、事物总是有其两点而不是一点D、创造在先,享受在后
33、“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A、事物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料的B、遇事三思就能逢凶化吉月 C、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D、真相只对事物本质的反映,假相是时事物本质的掩盖
34、“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 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
A、物质是运动的 B、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C、四季更替是不可违背的 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35、“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表明()A、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具有各自特殊性B、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自有自己的特点 C、内因决定事物的外因D、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36、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C、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37、“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A、事物是运动的 B、事物是可以认识的保
C、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D、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 ⑵十全十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⑶矛盾双方的对立无条件存在 ⑷任何事物都有自身优点和缺点 A、⑴⑵ B、⑴⑶ C、⑵⑶ D、⑵⑷
3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40、“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此诗错在()A、忽视了矛盾的特殊性 B、否认了矛盾双方转化条件
C、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D、只看到了处处有矛盾,忽视了矛盾时时有
41、毛泽东诗曰:“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要把握适度原则 B、办事情要抓重点C、办事要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42、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欲风骚数解。”该诗启发我们()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B、李杜诗篇有脍炙人口之感 C、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阶段D、李杜的诗已经过时 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字一苦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3、“原上草”的“枯荣”表明()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事物是运动变化的C、生命运动是最级的运动开试 D、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4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诗句蕴含的哲理是()
A、事物的联系是条件的 B、物质是不长久的C、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D、规律是客观的
4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⑵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⑶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前途,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⑷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A、⑴⑵ B、⑶⑷ C、⑴⑵⑶⑷ D、⑴⑶⑷
46、“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A、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上相互联结的 D、严寒冬天的过去就是春天的到来
47、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A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B承认矛盾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C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D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4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A、超前反映 B、如实反映 C、特殊形式的反映 D、歪曲、虚幻的反映 答案(诗文哲理)
1-5 CBABB 6-10 CACCB 11-15 DDDDC 16-20 DCDBC 21-25 ACACA 26-30 ACBCA 31-35 DCCBD 36-40 CCBDC 41-45 AABCB 46-48 ADD
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原理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2、上述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原理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D、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
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
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⑵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⑶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⑷辩证法思想 A、⑴ B、⑴⑵ C、⑴⑵⑶ D、⑴⑵⑶⑷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据此回答
4、这一说法的哲学寓意是()
A、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5、在有的情况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
A、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B、从实际出发是我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C、事物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D、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利用和改变
6、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可见()
A、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别B、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条件制约
C、人的努力程度如何是成功与否的前提D、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
⑴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⑵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 ⑶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⑷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A、⑴⑵⑷ B、⑴⑵⑶ C、⑵⑶⑷ D、⑴⑶⑷
8、“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这些农谚告诉我们()
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B、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要善于承认矛盾
9、”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A、本质和现象 B、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C、真象和假象 D、真理与谬误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D、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
11、”名师出高徒“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A、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B、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D、外因对事物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12、”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一谚语包含这样哲理()A、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B、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 C、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D、客观规律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3、”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认识 D、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14、俗语说:”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体现离不开整体 C、既要通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5、”心动不如行动“,主要体现了()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俗语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7、”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这句俗语反映认识论的道理是()
A、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 B、任何现象都能反映本质C、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 D、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
18、”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19、”知人难,知己更难“。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A、人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知己“属主观唯心主义 D、对自己一分为二需要毅力和勇气
20、”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21、”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不表现为本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B、要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动制万动
C、现象存在于本质之中,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运动离不开静止,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2、对于神灵,有人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
A、是正确的,它否认了神灵的存在 B、是错误的,它肯定了神灵的存在
C、是正确的,它看到了观念是可以改变的 D、是错误的,因为神灵的有无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
23、中国的民间谚语说:”瑞雪兆丰年“。这一说法()
A、属于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 B、反映了农作物与气候,环境联系密切
C、说明农作物收成好坏是”天“主宰的 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一种无根据的猜测
24、俗语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创造条件,化难为易,走向成功 B、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难事,就怕有人有心制造麻烦与困难 C、只要有决心和干劲,什么难事都可以化为易事而获得成功 D、世界上事情本身无所谓难与易,是有些人的心里有难易
25、”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一首古诗体现了()(1)联系的观点(2)矛盾的观点(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A(1)(2)(4)B(1)(2)(3)C(2)(3)(4)D(1)(2)(3)(4)答案(俗语哲理)
1-5 BADBA 6-10 DBCAD 11-15 DBABB 16-20 BCCDB 21-25 ABBAB
第三篇:成语、谚语、俗语和古诗词中的哲学
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守株待兔: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遵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行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13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 体.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16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8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
19掩耳盗铃:认为主现感觉决定客观存在,是荒谬的主现唯心主义。20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21凿壁偷光: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
22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3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24 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26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因势利导: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利用规律取得成功。28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29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物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引起质变。30 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31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32胸有成竹:认识了事物的规律,就会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模仿,生搬硬套。
3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物开始比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战胜旧事物。
35竭泽而鱼、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 益。
36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7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38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局部联系有时能影响联系的成败。39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物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
40东施效颦:只单纯仿效形式,不研究实质内容。
4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们任何时侯都不能忘记的。
4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认识对象的理解和反映 会有差别。
43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44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5防微杜渐: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46好事多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定的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
48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 是没有的。
4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心为民的正确价值观。
5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5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途是光明的。
5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不同,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5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定能战胜旧事物。54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对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两点论。
55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5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7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坚持两分法,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
58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无因之果;事物只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
59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60 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第四篇:成语、谚语、俗语和古诗词中的哲学
成语、谚语、俗语和古诗词中的哲学道理
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循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
2.守株待兔:把偶然当必然,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是有其规律的
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遵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9 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
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地玩弄概念的诡辩论。13画龙点睛:做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情都在一定条件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1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7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地、任意地歪曲它。18掩耳盗铃:认为主现感觉决定客观存在,是荒谬的主现唯心主义。19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20舍本求未: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1庖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22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会转化为它的对立面。24百闻不如一见:实践出真知。
25因势利导: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办事,利用规律取得成功。26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27水滴石穿,积叶成书:事物的变化总是由一点一滴的量的变化开始量变引起质变。28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量的变化,会引起质的变化.29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形而上学孤立地看问题。
30邯郸学步:共性的东西可以借鉴,但不可不顾个性,一味模仿,生搬硬套。31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事物开始比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能战胜旧事物。
32竭泽而鱼、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长远利 益。
33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34教学相长:矛盾双方不仅是对立的,而且是统一的。
35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局部联系有时能影响联系的成败。
36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否则就弄不清事物的性质,得出错误的结论。
37东施效颦:只单纯仿效形式,不研究实质内容。
3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普遍联系的观点是我们任何时侯都不能忘记的。
39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认识对象的理解和反会有差别。
40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41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2防微杜渐: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
43好事多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4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 是没有的。
4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心为民的正确价值观。
4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4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途是光明的。
4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不同,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49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定能战胜旧事物。
50黄金无足色,白壁有微瑕:对任何事物都要坚持两点论。
51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52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并通过个别表现出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53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坚持两分法,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5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无因之果;事物只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55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56讳疾忌医:回避和掩盖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
哲学常识中的谚语典故归类
1、天地和气,万物自生。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4、掩耳盗铃。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7、有志者,事竟成。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8、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9、心外无物。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10、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和迷信盲从的奴隶主义。也就是说要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11、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12、刻舟求剑。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13、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14、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15、揠苗助长。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16、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17、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18、量力而行。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强要做的事,使主观违背客观。
19、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了。20、相反相成 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又如,“相辅相成”与此同理。
2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体现了矛盾同一性原理。即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又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居安思危”等都包含着矛盾同一性原理。
2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又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等同属此类。
23、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违背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是用一种片面观点看问题,搞一点论,否定两分法。又如,“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等同属此类。
24、对症下药。符合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又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以及“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指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万物无相异”等都包含了这一原理。
25、对牛弹琴。比喻不分对象,用同一方式对待不同的事物,违背了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又如,“张冠李戴”、“照办照抄”、“一刀切”、“一风吹”等同属此类。
26、画龙点睛。是说在工作中要善于抓重点,抓关键。符合主要矛盾的原理。又如,“擒贼先擒王”,“牵牛要牵牛鼻子”,“好要用在刀刃上”等同属此理。
27、荷花虽好,也要绿叶相扶。比喻人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但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又如,“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等亦属同理。
28、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违背了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次,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又如,“眉毛胡子一把抓”,亦属此类。
29、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毛泽东同志常常以此来比喻成绩与错误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主要方面所决定,所以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30、本末倒置。这是违背了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不分主流与支流,主次颠倒。又如,“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兼收并蓄”、“良莠不分“等,亦属此类。
31、抓好典型,兼顾一般。符合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实际工作中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和关键。又如,“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学会弹钢琴“等都是这一道理。
32、唇亡齿寒。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同唇齿相依。又如,“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同属此理。
33、竭泽而渔。违背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事物前后相继发展过程的长远利益。又如,“杀鸡取蛋”、“毁林种田”等,同属此类。
34、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35、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又如,“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36、看相知命。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37、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这是说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又如,“后生可畏”、“后来者居上”以及韩非的“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等,都包含了发展的观点。
38、故步自封。违背了发展的观点。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而是用静止的观点对待事物。又如,“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以及董仲舒的“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都属于静止的观点。
39、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事物遗传中的一种必然联系,即规律性。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又如,谚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也是说明这个道理。
40、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即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又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名师出高徒”、“哥们义气害死人”等都说明了外因的作用。
41、师傅引入门,学艺在个人。说明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外因作用再大,也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否则,再高手艺的匠人也“朽木难雕”。
42、水滴石穿。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的变化。又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契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同属一理。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有益的事,应持之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
44、适可而止。体现了适度的原则。由于两便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事物才能保持原有的性质,所以,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内,这就是掌握尺寸,坚持适度。又如,“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等都说的是要坚持适度原则。
4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说明新事物虽然开始比较弱小,但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所以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也是比喻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现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总的趋势前进的,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中的曲折,在曲折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在顺利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困难;在逆境中,要看到光明,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又如,“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也包含了这一原理。
47、瞎子摸象。比喻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质。现象与本质,二者不同。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
48、万变不离其宗。是说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现象无论怎样变化,它都是本质的表现。
49、声东击西。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同属此理。
50、买椟还珠。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精美,于是出高价买了盒子,而把宝贵的珍珠却还给了卖者。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又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属同理。
51、知人知面要知心。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
52、盲人骑瞎马。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因为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又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即是这个道理。
53、熟能生巧。是说只有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就必须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切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54、邯郸学步。比喻不动脑筋,一味模仿别人,结果弄巧成拙,闹出笑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又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
55、活到老,经不了。比喻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实践和认识也是随之变化发展的,停止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56、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通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而获得的,离开了实践,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又如,“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识”等,都是讲的这个道理。57书到用时方恨少。是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到实践中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励自身不断地追求知识,扩展视野,深化认识。正如恩格斯说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又如,“吃一暂,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然后知不足”等,同属此理。
58学以至用。是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所以,那种“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59、事实胜于雄辩。是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把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并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又如,“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路遥识马力,日久见人心”等,同属此理。
60、众人是圣人。是说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它不仅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那种认为“英雄造世事”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又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也是说这个道理。
61、为有源头活水来。比喻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来源,也是各种艺术活动的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提供生动活泼的素材,任何创作都会成为死水一潭。
62、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说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因为间接经验诚然宝贵,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消化、运用、检验和发展。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强调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63、失群孤雁终难行。比喻个人的实践必须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必须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否则,将一事无成。
64、苦尽甘来。是说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怕苦,不怕累,敢与困难作斗争,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又如,蒲松龄落地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同属此理。
65、阴阳二气充满太虑,比外便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王夫之)宇宙是由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在物质世界之外不存在另一个精神世界。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这就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又如:“气者,理之依也”,“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理”(精神)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66、“心之官则思”(孟子)、“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人的记忆皆在脑” 三者的共同点在于说明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的基础。
67、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7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自己知道什么就说什么,不了解什么就承认不了解什么,这样的态度才识明智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客观事物来把握,从自己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自己。
68、入山问樵,入水问渔。樵夫熟悉山中的情况,渔民了解水的习性,故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这句俗语说明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注意:成语、谚语、俗语和古诗词有时可体现多个哲学道理,做题时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五篇:高中哲学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高中哲学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高考资料--政治科)2009/05/12 12:55 成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
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
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A画家的创作灵感 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
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 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
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
(1)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3)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A(2)(3)(4)B(3)(4)C(3)D(4)
6、“望梅止渴”说明了()
(1)望梅确实能解渴(2)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
(3)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4)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
A(1)(2)B(1)(2)(3)C(2)(3)D(2)(4)“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7、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
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 实践的重要性
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这是因为()
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
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3)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4)意识决定于物质
A(1)(2)(3)(4)B(1)(2)(3)C(1)(3)(4)D(2)(3)(4)
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
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 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
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 “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据此回答
11、“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
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12、“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
(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3)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
A(1)(2)(4)B(2)(3)(4)C(1)(2)(3)D(1)(2)(3)(4)
13、“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
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 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
14、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
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
C实践决定认识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15、“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
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 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 C凭主观经验办事 D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
16、“智子疑邻”告诉我们()
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
17、“审时度势”是说()
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
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
18、将上题中的观点运用于市场经济中,要取胜必须()A改造和利用规律 B自觉遵循和运用规律 C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D实行对外开放
19、“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20、我们之所以要“尽力而为”是()
(1)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需要(2)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需要(3)运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的需要(4)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需要 A(1)(2)(3)B(1)(3)(4)C(2)(3)(4)D(1)(2)(4)
21、“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2、“杞人忧天”错在()
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3、“人定胜天”思想()
A是正确的,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B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C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D是正确的,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
24、“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
A承认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C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 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2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
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
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
26、“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
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 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
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2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
(1)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唯一的
(2)正确的,因为在认识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3)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4)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 A(1)(4)B(1)(3)C(2)D(1)(3)(4)
2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
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 D一切从实际出发
29、“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 30、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1)抱薪救火(2)沧海桑田(3)唇亡齿寒(4)覆巢无完(5)画饼充饥(6)挥汗如雨
A(4)(5)B(3)(4)(5)C(1)(6)D(2)(3)(4)
31、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A(1)(2)(3)B(1)(2)(3)(4)C(1)(3)(4)D(2)(3)(4)32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1)滴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取义(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自封
A(1)(2)(6)(7)B(3)(4)(5)(6)(8)C(1)(3)(4)(5)(6)D(3)(4)(5)(6)(7)
33、“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
(1)承认物质,否认运动(2)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3)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4)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5)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6)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
A(1)(3)(4)(6)B(1)(4)(6)C(3)(4)(6)D(1)(4)(5)
34、“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1)否认了物质的存在(2)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3)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4)静止地看问题 A(1)(3)B(2)(4)C(1)(4)D(2)(3)
35、“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1)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2)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3)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
(4)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 A(1)(2)(3)B(2)(3)(4)C(1)(2)D(3)(4)
36、“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37、“舍足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 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38、“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
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量变和质变关系
39、“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
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B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C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D陷入唯心主义
40、“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哲理
A世界的物质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特殊性 D运到的绝对性
41、“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4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
(1)客观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2)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3)要时时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4)考虑问题切忌思维的直线性、单一性
A(1)(2)(3)B(1)(2)(3)(4)C(1)(2)D(2)(3)
43、“怨天尤人”错在()
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 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
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
44、“实事求是”体现了()
(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2)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3)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4)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A(1)(3)B(2)(4)C(1)(2)(3)D(1)(2)(3)(4)
45、“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
(1)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4)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 A(1)(3)B(2)(4)C(1)(2)(3)D(1)(2)(3)(4)
46、“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
(1)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A(1)(2)(3)B(2)(3)(4)C(1)(2)(4)D(1)(2)(3)(4)
47、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1)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2)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
(3)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4)千里之堤,潰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
A(1)(2)B(1)(2)(3)C(3)(4)D(2)(3)(4)
48、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
(1)守株待兔(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4)物极必反(5)墨守成规(6)吃一堑长一智(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8)失败为成功之母
(9)断章取义(10)统筹兼顾
A(2)(3)(7)B(4)(5)(6)(8)C(1)(9)(10)D(3)(6)(9)
49、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
A(1)(2)(3)(4)B(5)(6)(7)(8)C(1)(5)(9)D(2)(8)(10)
50、上题中的说法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观点的有()
A(1)(2)(3)B(4)(5)(6)(7)C(6)(7)(8)(9)D(4)(6)(8)
51、“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这一说法体现的哲理是()
A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发展起主导作用B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C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D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52、“防微杜渐”的哲学寓意是()
(1)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2)矛盾次要方面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3)要坚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4)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
A(1)(3)B、(2)(3)C(1)(2)D(3)(4)
53、“防微杜渐”与“微不足道”两个成语的内涵是对立的,在哲学上表现为()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量变质变原理与静止孤立观点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D内外因关系原理与外因决定论的对立
54、“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错在()
(1)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2)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3)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4)否认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哲学原理
A(1)(2)(3)(4)B(1)(2)(3)C(1)(3)(4)D(2)(3)(4)
55、“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哲学寓意是()
(1)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4)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5)事物内部特殊 矛盾 规定其特殊本质
A(1)(2)(3)(4)B(1)(2)(3)(5)C(1)(2)(5)D(2)(3)(5)
5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因为()
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D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57、“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与“四季循环,昼夜更替”的共同点是()A都是一种因果联系 B都是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C都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D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据此回答:
58、该成语主要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
59、对我们青年学生的指导意义有()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而要正视而不能躲避矛盾
(2)我们要懂得“福”与“祸”是对立的,因“福”得“祸”是绝对的,日常生活中要善待“祸”
(3)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且都是积极的,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矛盾双方的转化
(4)老翁因其儿子没被应征入伍,战死沙场而认为是“福”是不对的,因为他的观点违背了一分为二的观点,混淆了战争的性质界限
A(1)(4)B(2)(3)C(1)(2)(4)D(1)(3)(4)60、下列看法最能体现矛盾的统一的是()
A积劳成疾 B声东击西 C因材施教 D居安思危
61、下列成语与“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一诗句包含共同哲理的是()A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B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C金无赤足,人无完人 D满招损,谦受益 62、“过犹不及”在哲学上符合()的辩证关系
A内因和外因 B量变和质变 C认识和实践 D主观能动性和规律的客观性
6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
A包含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B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C揭示了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D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性 6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认识论看是()
A实事求是的态度 B从客观实际出发的态度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的方法 D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的方法 65、“盲人摸象”的哲学寓意是()
(1)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2)要坚持全面观点,克服片面性(3)要获得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占有感性材料必须全面完整
(4)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联系,只从感知事物局部特征下结论是错误的 A(1)(2)(3)(4)B(1)(2)(3)C(1)(3)(4)D(2)(3)(4)66、“生不逢时”包含的哲理是()
A人生价值实现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和家庭环境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人生价值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D提高全面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67、“愚公移山”与“田忌赛马”这两个故事共同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D、构成事物的成分由于结构和排列秩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答案(成语哲理)
1----
5、BDDCB 6---
10、CBACC 11--
15、CDADD 16---20、DCBDC 21--
25、ACCDD 26-30、CBCAD31---
35、CBBBD 36--40、ACABB 41---
45、ABCDD 46--50、DBACD 51-
55、BCBBB56----60、DDAAD 61-65、BBCDD 66-67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