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俗语哲理选择题
俗语哲理选择题
1、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原理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2、上述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原理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
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
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⑵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⑶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⑷辩证法思想
A、⑴ B、⑴⑵ C、⑴⑵⑶ D、⑴⑵⑶⑷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据此回答
4、这一说法的哲学寓意是()
A、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5、在有的情况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
A、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B、从实际出发是我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C、事物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利用和改变
6、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可见()
A、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别
B、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条件制约
C、人的努力程度如何是成功与否的前提
D、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
⑴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⑵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
⑶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⑷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A、⑴⑵⑷ B、⑴⑵⑶ C、⑵⑶⑷ D、⑴⑶⑷
8、“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这些农谚告诉我们()
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B、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善于承认矛盾
9、”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
A、本质和现象 B、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C、真象和假象 D、真理与谬误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
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D、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
11、”名师出高徒“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A、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B、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D、外因对事物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12、”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一谚语包含这样哲理()
A、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B、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
C、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客观规律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3、”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认识 D、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14、俗语说:”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体现离不开整体
C、既要通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5、”心动不如行动“,主要体现了()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俗语蕴含的哲理是()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7、”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这句俗语反映认识论的道理是()
A、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 B、任何现象都能反映本质
C、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 D、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
18、”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19、”知人难,知己更难“。从哲学上看,是因为()A、人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知己“属主观唯心主义
D、对自己一分为二需要毅力和勇气
20、”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21、”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不表现为本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B、要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动制万动
C、现象存在于本质之中,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离不开静止,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2、对于神灵,有人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
A、是正确的,它否认了神灵的存在 B、是错误的,它肯定了神灵的存在
C、是正确的,它看到了观念是可以改变的
D、是错误的,因为神灵的有无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
23、中国的民间谚语说:”瑞雪兆丰年“。这一说法()
A、属于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
B、反映了农作物与气候,环境联系密切
C、说明农作物收成好坏是”天“主宰的
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一种无根据的猜测
24、俗语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创造条件,化难为易,走向成功
B、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难事,就怕有人有心制造麻烦与困难
C、只要有决心和干劲,什么难事都可以化为易事而获得成功
D、世界上事情本身无所谓难与易,是有些人的心里有难易
25、”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一首古诗体现了()(1)联系的观点(2)矛盾的观点(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A(1)(2)(4)B(1)(2)(3)C(2)(3)(4)D(1)(2)(3)(4)
参考答案
1-5 BADBA
6-10 DBCAD
11-15 DBABB 16-20 BCCDB
21-25 ABBAB
第二篇: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原理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 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2、上述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原理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
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⑵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⑶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⑷辩证法思想 A、⑴ B、⑴⑵ C、⑴⑵⑶ D、⑴⑵⑶⑷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据此回答
4、这一说法的哲学寓意是()A、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5、在有的情况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A、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B、从实际出发是我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C、事物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利用和改变
6、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可见()A、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别 B、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条件制约 C、人的努力程度如何是成功与否的前提 D、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⑴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 ⑵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 ⑶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⑷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A、⑴⑵⑷ B、⑴⑵⑶ C、⑵⑶⑷ D、⑴⑶⑷
8、“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这些农谚告诉我们()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B、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善于承认矛盾
9、“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A、本质和现象 B、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C、真象和假象 D、真理与谬误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 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D、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
11、“名师出高徒”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A、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B、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D、外因对事物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12、“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一谚语包含这样哲理()A、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B、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 C、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客观规律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3、“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认识 D、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14、俗语说:“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体现离不开整体 C、既要通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5、“心动不如行动”,主要体现了()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俗语蕴含的哲理是()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7、“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这句俗语反映认识论的道理是()A、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 B、任何现象都能反映本质 C、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 D、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
18、“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19、“知人难,知己更难”。从哲学上看,是因为()A、人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知己”属主观唯心主义 D、对自己一分为二需要毅力和勇气
20、“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21、“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不表现为本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B、要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动制万动 C、现象存在于本质之中,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离不开静止,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2、对于神灵,有人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A、是正确的,它否认了神灵的存在 B、是错误的,它肯定了神灵的存在 C、是正确的,它看到了观念是可以改变的 D、是错误的,因为神灵的有无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
23、中国的民间谚语说:“瑞雪兆丰年”。这一说法()A、属于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 B、反映了农作物与气候,环境联系密切 C、说明农作物收成好坏是“天”主宰的 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一种无根据的猜测
24、俗语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创造条件,化难为易,走向成功 B、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难事,就怕有人有心制造麻烦与困难 C、只要有决心和干劲,什么难事都可以化为易事而获得成功 D、世界上事情本身无所谓难与易,是有些人的心里有难易
25、“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一首古诗体现了()(1)联系的观点(2)矛盾的观点(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A(1)(2)(4)B(1)(2)(3)C(2)(3)(4)D(1)(2)(3)(4)答案(俗语哲理)1-5 BADBA 6-10 DBCAD 11-15 DBABB 16-20 BCCDB 21-25 ABBAB
(俗语哲理)1-5 BADBA 6-10 DBCAD 11-15 DBABB 16-20 BCCDB 21-25 ABBAB
(诗文哲理)1-5 CBABB 6-10 CACCB 11-15 DDDDC 16-20 DCDBC 21-25 ACACA 26-30 ACBCA 31-35 DCCBD 36-40 CCBDC 41-45 AABCB 46-48 ADD
第三篇: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原理
2、上述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原理
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
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⑵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⑶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⑷辩证法思想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据此回答
4、这一说法的哲学寓意是(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5、在有的情况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6、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可见(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
⑴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 ⑵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
⑶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8、“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这些农谚告诉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本质和现象)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
11、“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一谚语包含这样哲理(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劳而无功)
12、“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3、俗语说:“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局部的性质和意义体现离不开整体)
14、“心动不如行动”,主要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15、“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俗语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6、“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这句俗语反映认识论的道理是(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
17、“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18、“知人难,知己更难”。从哲学上看,是因为(对自己一分为二需要毅力和勇气)
29、“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0、“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不表现为本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21、对于神灵,有人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它肯定了神灵的存在)
22、中国的民间谚语说:“瑞雪兆丰年”。这一说法(反映了农作物与气候,环境联系密切)
23、“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与君指上听?”这一首古诗体现了((1)联系的观点(2)矛盾的观点(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第四篇: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俗语中的哲理选择题集锦
1、常言道:“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两句话共同反映了唯物论中的()原理 A、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有差别的B、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2.上述两句话共同反映了辩证法中的()原理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矛盾是普遍存在地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D、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结果
3.“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体现的哲理是()⑴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⑵一定的原因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
⑶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⑷辩证法思想 A、⑴ B、⑴⑵
C、⑴⑵⑶
D、⑴⑵⑶⑷
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据此回答 4.这一说法的哲学寓意是()A、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B、事物的变化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D、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5.在有的情况下:“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是因为()
A、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 B、从实际出发是搞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C、事物都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利用和改变
6.在常人手里有心栽花花不开,而园艺工程师能做到有心栽花花盛开。可见()
A、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有差别 B、意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受主客观条件制约 C、人的努力程度如何是成功与否的前提
D、人们只有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7.“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说明哲理是()
⑴梦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留下的印象,以梦的形式剪接组合而成 ⑵梦境的素材在客观世界都能找到
⑶梦是一种意识活动,但归根到底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 ⑷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有了人脑就能产生意识 A、⑴⑵⑷ B、⑴⑵⑶
C、⑵⑶⑷
D、⑴⑶⑷
8.“生地茄子熟地瓜,生地菜子熟地花,“山腰点桐,山下务农”,“庄稼施肥有技巧,看天看地又看苗。”这些农谚告诉我们()A、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规律为基础 B、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C、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善于承认矛盾
9.“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A、本质和现象
C、真象和假象
B、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 D、真理与谬误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哲学角度理解,它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
C、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D、书本知识越多,实践经验越丰富
11.“名师出高徒”包含的主要哲学道理是()
A、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B、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D、外因对事物发展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有时甚至起非常重大的作用 12.“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这一谚语包含这样哲理()A、按照木头的纹理劈柴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B、做任何事情,如果不尊重客观规律,盲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劳而无功
C、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D、客观规律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3.“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这一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B、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认识 D、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14.俗语说:“花在树则生,离树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A、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B、局部的性质和意义体现离不开整体 C、既要通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 D、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5.“心动不如行动”,主要体现了()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实践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1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这俗语蕴含的哲理是()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C、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17.“听其言,观其行,知其心”。这句俗语反映认识论的道理是()A、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 B、任何现象都能反映本质 C、透过现象能够认识本质
D、现象和本质总是一致的
18.“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是形而上学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19.“知人难,知己更难”。从哲学上看,是因为()A、人们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知己”属主观唯心主义
D、对自己一分为二需要毅力和勇气
20.“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一段话主要体现了()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D、矛盾着的事物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
21.“万变不离其宗”,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不表现为本质的现象是不存在的 B、要以不变应万变,以不动制万动
C、现象存在于本质之中,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离不开静止,静止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2.对于神灵,有人认为“信则有,不信则无”。这种观点()A、是正确的,它否认了神灵的存在B、是错误的,它肯定了神灵的存在 C、是正确的,它看到了观念是可以改变的D、是错误的,因为神灵的有无是个无法确定的问题
23.中国的民间谚语说:“瑞雪兆丰年”。这一说法()A、属于人们主观臆造的联系
B、反映了农作物与气候、环境联系密切 C、说明农作物收成好坏是“天”主宰的 D、否认联系的客观性,是一种无根据的猜测
24.俗语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创造条件,化难为易,走向成功 B、世界上本来没有什么难事,就怕有人有心制造麻烦与困难 C、只要有决心和干劲,什么难事都可以化为易事而获得成功 D、世界上事情本身无所谓难与易,是有些人的心里有难易 答案(俗语)
1-5BADBA 6-10DBCAC 11-15 DBABB 16-20BCCDB 21-24ABBA)
第五篇:哲理名言俗语
哲理名言俗语
爱因斯坦:“哲学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变成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哲学,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哲学以各门科学为基础,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
费尔巴哈:“自然是一本不隐藏自己的大书,只要我们读它,就可以认识它。”(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事物)
激情是吹动船帆的风,没有风船就不能行驶;激情是工作的动力,没有动力,工作就难有起色。(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培根:“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按图索骥(教条主义)
孔子:“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客观唯心主义)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客观唯心主义)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主观唯心主义)
万物皆被于我(主观唯心主义)
题西林壁 潍县署中画竹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就会得人们观察事物立场不同,就会得出不同性质的到不同的正确结论。结论,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首先站在人民的根 本利益的立场上。
哲理名言俗语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牵一发而动全身(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无风不起浪,有水才行船(因果联系)
民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因果联系,互为因果)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坚持了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观点)克拉底鲁:“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承认了绝对运动,否定了相对静止)琴诗(宋 苏轼)戏为六绝句(唐 杜甫)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事物是变化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