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课《再别康桥》朗诵设计
《再别康桥》朗诵设计
设计目标:让学生掌握诵读技巧
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诵《再别康桥》 设计思路:
《再别康桥》就像是一首萧邦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个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题目和作者可以用平淡、正常的语音和语速读出来:“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较长的停顿之后,轻声读出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其中读到三个“我”时,都要作短暂停顿,“走了”与“正如”要连读,以表现出诗人感觉在康桥的时间太短,不忍心离去之情。也因此,最后一句“作别”、“西天的”都要稍作停顿。诗的第一节在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节的节奏要比第一节快一些。其中要在“心头”作略为明显的停顿,其他的停顿按照正常情况,另外,“金柳”与“是”,“艳影”与“在”要连读,以此诵读处理来表现出诗人对金柳及其倒影的喜爱与难忘。诗的第二节在音乐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出的欢乐的曲子。诗的第三第四第五节,诗人的感情不断地走向激动、高亢,所以,诵读的速度应逐渐加快,语调也应该持续提高,要在第五节的最后一句达到全诗的顶点。其中,第三节的“软泥上的”、“油油的”、第二个“在”、“甘心”都要作短暂的停顿,“青荇”与“油油的”要连读,而“甘心”要重读。第四节的“不是”、“是”、“在”、“沉淀着”、“似的”等词语都要作短暂停顿,而“彩虹似的梦”要重读,语速要慢。第五节整个一节的语速都要比其他节慢,语调要高,“撑”、“向”、“青草”、“更青处”、“满载”、“一船”、“在”、“星辉”、“斑斓里”、“放”等词语都要作短暂的停顿,此节的后面两句都要重读,而最后一句应该用语调的最大声来读,这是诗人感情发展的高潮。诗的第六节诗人由梦幻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情绪低落下来。因此,第六节的语速要慢,语音要低。其中“但”、“我”、“不能”、“悄悄”、“夏虫”、“也为我”、第二个“沉默”等词语作短暂的停顿。而两个“沉默”应该连读,以使听众能体味出诗人离别的惆怅。诗的最后一节诵读的处理技巧与第一节相同,三个“我”与“不带走”、“一片”作短暂停顿,“走了”与“正如”连读,首尾两节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朗读指导:
(一)节奏:轻柔,和谐
语调:舒缓,低沉 感情:惆怅,惜别 重读:【 】 轻读:()(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
徐志摩
(二)、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 / 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 / 招手,作别∥西天的 /云彩△
那河畔的 / 金柳,是∥夕阳~ / 中的新娘△ ;
波光里的 / 艳影,在我的心头 / 荡漾△。
软泥 / 上的 / 青荇,油油的 / 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 / 里,我甘心∥做一条 / 水草△!
那 / 榆阴下的 / 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 / 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 / 长篙,向 / 青草更青处 / 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 / 星辉斑斓里 / 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 / 也为我/沉默,沉默~∥是 / 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 / 我走了,正如我~ / 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 / 衣袖⌒,不带走 / 一片~∥云彩△。
注:/表示时间停顿较短;∥表示时间停顿略长;⌒表示语气延长;~表示颤音;△表示末尾一字是韵脚。
第二篇:再别康桥微课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微课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本质上就是情感的外化,字里行间最值得去揣摩咀嚼的就是诗人的情志。本诗的情感含而不露,本诗诗人通过选取典雅柔美的意象,描绘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由此营造出鲜明优美的意境,让人陶醉。我的这次微课设计就是想通过赏析一幅幅画面,以此探究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线索。教学目标:探究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线索。教学重点:通过品味诗歌绘画美,理出诗人情感线索。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探究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线索。
二、分析题目,初步感知:
《再别康桥》是一首别离诗,由题目我们可以感知两点:
1、全诗抒发的是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
2、本诗歌是通过对康桥的景物描绘来倾吐感情的。
三、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绘画美,体味作者在每幅画面中所蕴含的情感:
这首诗一共7节,我先给每一节起一个名字:
1、招手作别云彩图;
2、河畔金柳倒影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
4、榆阴浮藻清潭图;
5、撑篙漫溯寻梦图;
6、黄昏夏虫沉默图;
7、挥手惜别云彩图
“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走进诗中的画境,通过赏读,仔细玩味其中的情感:
第一节:招手作别云彩图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问题:连用三个“轻轻的”,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氛围。短短的四句诗映现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表达了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哀而不伤抒情基调。
第二节:河畔金柳倒影图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问题:这一节诗人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感情的呢?
明确:诗人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比喻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表现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另外“金柳”的“柳”与“留”谐音,也有惜别的含义。第三节:青草水底招摇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问题:这一节诗人又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感情的呢?
明确:在这一节诗人用“招摇”来写水草:“招摇”一词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不过,“招摇”另有“逍遥”一义项,诗人在这里就是选用了这一义项。诗人用“逍遥”写水草,显现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这种“自在逍遥”的安闲,本是写人之词,诗人用拟人的修辞,将水草人格化,显得生动、形象。而诗人说自己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作者对这里一草一木永久、热烈的眷念。第四节:榆阴浮藻清潭图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分析:在这一节诗人将清澈的潭水比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字里行间流露出欢喜和眷恋之情。
第五节:撑篙漫溯寻梦图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分析:这一节,诗人接着梦的出现,抒写梦的追寻,在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诗人对康桥留连忘返的感情达到了高潮。第六节:黄昏夏虫沉默图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分析: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诗人用悄悄的别离的笙箫和为我沉默的夏虫,渲染了全诗“宁静”的氛围,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凸显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然而又无奈、惆怅,继而情绪低落,静思默想。第七节:挥手惜别云彩图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分析: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离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和西天的云彩告别,呼应开头。“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依依不舍的情绪转变成洒脱的心态。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首尾圆合的严谨结构。
四、理出情感线索:
1、依依惜别(招手作别云彩图);
2、欢喜和眷恋(河畔金柳倒影图);
3、更加欢喜和眷恋(青草水底招摇图);
4、对康桥永久的眷恋(榆阴浮藻清潭图)
5、感情达到高潮(撑篙漫溯寻梦图);
6、情绪低落静思默想(黄昏夏虫沉默图);
7、悄悄作别(挥手惜别云彩图)明确诗人的情感脉络:愁——喜——愁
五、总结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犹如一首舒伯特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这首诗就是通过一幅幅流动的画面、鲜明的意境,以先是淡淡的忧愁,继而是欢喜眷恋,再到淡淡的忧愁为情感线索,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离愁别绪。
第三篇:再别康桥诵读课教学设计
以诵察情 以情引诵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 李伟
【教学目标】
1、通过以读出韵律、情境、感情为步骤的递进式美读,理解全词大意,提升诗词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2、在反复朗读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节奏美,获得审美感受。
3、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握作者创设的情境,走入作者内心,培养良好的阅读趣味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通过读出韵律、情境、感情的三步美读,进行审美体验,进而理解全诗,获得一种审美感受。
【教学方法】
朗读法(以读代讲):按照美读的步骤,层层递进,以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代替教师的理解分析。
想象、联想法:通过想象、联想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获得审美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南朝文学家江淹曾经说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是啊,别离是诗歌永恒的主题之一。历朝历代的诗人们都曾留下过众多脍炙人口的别离诗。老师挑选了一些别离的诗歌名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渭城曲》)
2、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玲》)
4、离愁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5、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6、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7、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徐志摩的一首别离诗《再别康桥》,体会这首诗歌中的浓浓情感。首先,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诗。
二、初读诗歌
听了同学们的朗诵,我也想试一试,请大家听一听好吗?
三、教师范读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我和大家的朗读比起来,谁读得更好一点呢?为什么呢?
是的,因为我在朗诵中读得有感情,读得轻,读得慢。提问:那么有没有同学能说一说,我为什么要读得慢一点,轻一点呢?
是啊,因为是别离诗,只有慢一点才能读出别离的韵味来。
四、再读诗歌、探究
提问:那么,同学们我们再次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在读的时候想一想,你觉得这首诗哪里应该读得轻一点,慢一点?这里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轻轻地
悄悄地 珍视热爱
落寞惋惜
提问:朗诵诗歌需要注意轻重缓急的变化,既然有轻,缓,就有重和急,同学们再想一想,这首诗有没有哪里要读得重一点、急一点?
放歌 忘情放歌
五、知人论世
诗人为什么会情不自禁放歌?是因为寻梦。寻什么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介绍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内容略)六、三读诗歌
带着这种对爱、对自由、对美的追寻,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再一次自由朗读这首诗,理一理诗人情感变化的脉络。
板书
忘情放歌
浑然入梦
陶醉沉浸
依恋不舍
沉默惜别
珍视热爱
落寞惋惜
七、美读诗歌
诗歌是具有美的内涵的,希望大家能读出这首诗的美来,请同学们分小组自由朗诵这首诗,注意根据诗人的情感脉络,用朗诵轻重缓急的技巧,读出你心目中的徐志摩。一会儿我们将请每一组推选出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带我们感受徐志摩的心灵。(学生朗诵)
同学们都读得非常好,老师心里也有一个徐志摩,我想配乐给大家朗诵一下我心中的徐志摩可以吗?(教师朗诵)
八、小结
康河的水,曾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或许生命的河流就是一段曲折的沧桑;岁月的清溪就是迢迢前去的逝者,那么,我们便是那能听得康河之水清音的过客。我们读的不仅是诗,读的更是人。希望这节课也一样能开启我们感受真善美的心灵!能让我们读懂徐志摩的精神世界!
第四篇:微课设计格式
微课设计格式
植树问题
姓名
工作单位
电话
微课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P32:例2 一条公路全长1000米,每隔5米种一棵树。如果两端都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习目标
通过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探索植树问题中两端种树、不栽树、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构建和丰富植树问题的模型;
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理解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学具准备
直尺、铅笔、橡皮、纸 学习方式
学生一边观看微视频,一边独立思考植树问题的几种方式;经过画图体会算式中各个数的实际意义,进一步理解植树问题(两端不栽树和一端栽一端不栽)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微课教学
一、(略)
1、2、二、(略)
1、………………
练习设计 【进阶练习A】
1、在小路一边栽树(一端栽树一端不栽树),如果一共有100个间隔,那么一共有()棵树。A.99 B.100 C.101
2、绿化队在一条长150米的马路一旁栽树(一端栽树一端不栽树),每隔10米栽一棵,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正确的列式是()。
A.150÷10=15(棵)B.150÷10-1=14(棵)C.150÷10+1=16(棵)
3、在小路一边栽树(两端不栽),如果共有20个间隔,那么一共有()棵树。A.19 B.20 C.21 【进阶练习B】
1、一条走廊长40米,在它的两旁摆花盆,每隔5米摆一盆(两端不摆),一共需要准备多少个花盆?正确的列式是()。
A.40÷5-1=7(盆)B.40÷5-1=7(盆)7×2=14(盆)C.40÷5+1=8(盆)8×2=16(盆)
2、一根木头长8米,要给它平均分成4段,每锯下一段需要5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正确的列式是()。
A.4+1=5(次)5×5=25(分)B.4×5=20(分)C.4-1=3(次)3×5=15(分)
3、在小路一边栽树(两端不栽),如果共有19个间隔,那么一共有()棵树。A.18 B.19 C.20 附:教师简介
第五篇:微课设计
入学教育
一年级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孩子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变成一年级的小学生,这是人生道路上一个大的转折。幼儿园以保教为主,老师阿姨细心周到的照顾,让孩子生活得无忧无虑。在升入一年级对孩子的入学教学显得很重要,下面是沪江网为你整理的关于入学教育的几个教程。教材简析:
本课由四幅图画组成,分别以“欢迎新同学”、“学习语文很快乐”、“良好的读写习惯”为主题,教师通过观察、说话、参观、演练等方法,让学生感到上学真好,学习语文真好,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目标:
1、观察图画内容,初步了解学校的生活,感受教师的亲切,同学的友爱,共同学习的快乐。
2、依据画面的提示,懂得要尊敬老师、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并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的习惯。
3、通过观察、说话、演练,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友好交谈。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学习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听讲、读书、写字的习惯。难点:养成良好的听讲、读书、写字的习惯。教学准备:放大的课文图片。(幻灯片、课件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实际,启发谈话。
1、教师以谈话形式引入:今天早晨来上学,是自己来的,还是家长送来的?
2、进一步导入:在学校门口,你看见了什么?(可以说看见的人,也可以说看见的物,还可以说看见的事。)
(二)、仔细看图,指导观察。
1、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你觉得小学和幼儿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可以联系实际说,也可以看图后比较说。)
2、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说说画面上有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可能在说什么?
3、教师小结:小朋友来到学校学习,老师是你们的好朋友。老师爱小朋友,小朋友也爱老师。
(三)、说话演练,体会感情。
谈话:早晨,老师见到你们,说:“小朋友早!”你们应该怎样回答?平时见到老师,怎么说?放学时见到老师,怎么说?(找小朋友进行演练。)
(四)教儿歌。上学校
太阳公公起得早,花儿点头对我笑。背上我的小书包,高高兴兴上学校。第二课时
(一)出示图片2,引入激趣。
出示图片2,教师引导:你知道他们在上什么课吗?你怎么知道?你认识这些字吗?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
1、观察图2:请你说说看到了什么?
2、整理:A、小朋友坐得很端正。B、小朋友听得很专心。C、桌上的学习用品只有铅笔盒。
D、一个小朋友正把卡片贴在相应的图画下面。……
3、培养学习习惯。(1)、提出要求。(2)、教师示范。
(3)、学生演练,教师检查、指导。
(三)教学儿歌。上课了
丁零零,上课了,快进教室来坐好。学习用品放整齐,等待老师来上课。老师说话认真听,提出问题多动脑。回答问题声音响,大家夸我学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