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课例分析

时间:2019-05-13 13:10: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再别康桥》课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再别康桥》课例分析》。

第一篇:《再别康桥》课例分析

《再别康桥》课例分析

高二语文组 汪国良

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诗两首》里的一首诗。《诗两首》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本单元3篇课文,都是现代诗歌。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诗两首》属于必读课。《雨巷》是朦胧诗人戴望舒的一首经典作品。《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这两首诗共同具有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特点,还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雨巷》构筑了朦胧凄美的意境,结了戴望舒丁香样的愁怨。《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怅惘离情。

学生刚进入高一,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再别康桥》具有极高美学价值,因此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意象的分析,语言的品味,想象的驰骋来品味诗人的真情。

教学设想:

1、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设诗意的氛围,让学生充分思考。通过分析诗歌用词用语的准确性和生动形象性来体会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

2、通过教师问题的引导由浅入深地让学生理解诗歌,体会诗歌的情感。教学目标:

1“美点”追踪,研究诗歌中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妙处,深入品读,理解《雨巷》构筑的朦胧凄美的意境,戴望舒丁香样的愁怨;理解徐志摩的恋恋不舍的怅惘离情的发展进程

2诗的“三美” 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3《再别康桥》巧妙地潜伏着精彩的仿古意境 4《再别康桥》渗入了西方自由体诗歌的积极因子 课堂实录片段: 1导入 2欣赏视频

提问:欣赏完这段视频,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很美 离别 不舍 忧伤 板书:优美 忧伤

师:很好,大家从整体上把握住了这首诗歌的情感。下面我们来深入地解读一下这首诗

歌。

一个学生朗读了。

师:非常好,谢谢陈宁。大家觉得陈宁朗读地怎样呢? 生集体:很好,对。那从节奏上,她是怎样的? 生:舒缓的

师:对,舒缓的。陈宁充分的把握住了这首诗歌的节奏。用舒缓的节奏来表示轻轻的,用轻轻的语调来体现作者轻盈的动作。那情感怎样呢?

生:思考。沉默

师:那或许陈宁对这首诗歌情感的把握不够好。那这首诗歌里面哪个词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呢?

生:轻轻的

师:对,“轻轻的”。“轻轻的”有轻快欢快的“轻轻”。有小心翼翼的悲伤的轻轻。那作者这里要表达的是哪一种情感呢?为了解答这个疑惑,我们来接着解读这首诗的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是„„”柳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非常地常见,柳,谐音“留”。惜别的含义。在中国古典诗词里有寒流,烟柳。可是作者在这里却用“金柳”,这是为什么呢?

生:夕阳

师:对。因为第一节中的“西天的云彩”的铺垫,因为是傍晚夕阳西下为柳树披上了金色的衣裳。所以后面新娘也是“夕阳中的”新娘了。“金柳”因为是夕阳的映照。柳树婀娜多姿,很像女子,在中国的古典诗词里把柳树比作女子是有的,但是呢,比作新娘确实作者的独创。新娘在大家感觉里是怎样的?

生:很美,端庄,纯净,娇羞

师:还有吗?大家说的是新娘的外表,当我们看到新娘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感受呢? 生:幸福的

师:对,很幸福的。可是作者却用“夕阳中的新娘”,“夕阳中的新娘”给大家怎样的感受呢?

生:美丽,但很短暂的

师:对,新娘很漂亮,夕阳也很漂亮。中国有句话“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夕阳很美,新娘也很美。可是太阳马上要落山了。美丽是短暂的,是要很快消逝的。所以诗人的情感是“美丽而忧伤”的。为我们推出了四幅优美的令人欣喜愉悦的康桥风光画中的第一幅。从这里的忧伤我们可以看书第一节作者的“轻轻”如果不是忧伤的至少也是“惆怅”的了。

诗人为我们推出了四幅优美的令人欣喜愉悦的康桥风光画中的第一幅。

1、急躁。教学设计是想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思考的。

教学反思: 缺点:急躁。

可是教师在授课的过程显得有些急躁,例如:教师说:“‘轻轻的’有轻快欢快的‘轻轻’。有小心翼翼的悲伤的‘轻轻’。那作者这里要表达的是哪一种情感呢?为了解答这个疑惑,我们来接着解读这首诗的第二节。”在说这个问题是个“疑惑”之前,最顿一顿,停一停,让学生充分思考一下,当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时候,再说是疑惑。

一个问题提出来之后,我们做为教者,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等待,不要过于急躁,期盼学生说出你心里那个答案。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优点:巧设问题,积极引导。

问题提的如何直接影响着一节的效果。我们要学会巧设问题,尽量让它能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要紧紧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一些有定深度和广度的问题,还要关注问题解决的程度。另外,设计问题时还要树立效益观念,关注到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否合理,是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的呢?还是要通过合作学习才能完成的? 教师在这里提的问题由浅入深,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使学生的思考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当学生回答出关键词时,教师再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解读和肯定并深发开去。这样就把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思维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能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意愿,就是看这个问题能否带来新问题,能否引起学生更广泛的学习活动。这一点。教师做得比较好。

第二篇:课例分析

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设计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中“平均分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要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听故事、了解“每份分的同样多”的生活实例,引出“平均分”,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平均分矿泉水、帮小熊分筷子……,在丰富的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在大脑中形成了相应的表象,为学习除法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平均分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平均分”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平均分”。教学准备:

教师:投影片、筷子、水果(苹果)、盘子、小熊生日图一幅、表情图两幅。

学生:小组准备学具、小石子、竹棒。

点评:在设计该课时教学时,着眼于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索出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的道理,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平等参与的理念,教学紧紧围绕平均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自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看!二(1)班的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他们买了好多食品,请大家来看看都有什么?

1、师:边谈话、边放投影仪,出示春游情景图。

2、生:看图,自由说说图中有哪些食品?

3、师:小结,如有面包、桔子、火腿肠、糖果、香蕉、巧克力等,现在呀,要把这些食品分给二(1)班的每一位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好吗?

4、学生开始自由讨论:怎么分?想分什么?分给谁?反思:投影春游图导入、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新课

1、教学例1(1)师:谈话并讨论:要为二(1)班的同学分这些食品,首先要知道什么?愿意说就站起来。(2)生:要分给几个人;

(3)师:在分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呢?(4)生:学生疑惑。

(5)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学具:小石子、竹棒代替食品,帮助二(1)班的同学分一分,好吗?(6)生:小组合作动手分。(7)师:点拨要分公平

(8)生:各小组展示分配结果,并汇报分的方法及想法。(9)师生评议;分的最好的一组,大家请他们吃这些食品。(10)生:表演吃或喝的口形。

(11)教师总结性引导:同学们分的真好!像这样公平的分就叫平均分。那么你能举例说说平均分吗?(12)生 :自由发言。

(13)师:延伸:你还知道生活中那些现象是平均分的吗?(14)生:自由交流后,点名发言。课后反思:该片断教学,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活跃了课堂气氛,对平均分有了感性认识。

2、课堂实践:课本第十一页“做一做”。

(1)师:师提出要求,先看题互相说说题意,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生:学生用学具代替面包分一分,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同样多。(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4)师问:什么是平均分?

(5)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3、教学例2(1)教师出示苹果、(15个)盘子(三个)

师:一天,小熊过生日,家里来了好多客人,小熊要给客人端苹果,家里有15个苹果,由三个盘子,小熊不知道每个盘子应该平均放几个苹果,那个小朋友热心帮助小朋友分一分呢?

(2)生:小组讨论交流,让一名学生上台动手分,其他同学注意看分的方法和过程对不对?

(3)让最好的小朋友评议、指正。

(4)教师小结: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苹果分成3份,可以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的同样多,每一份就分得了5个苹果。

(5)师:出示小熊烦恼图,我们帮小熊分好了苹果后,小熊就端给客人吃,小熊的妈妈正在做饭,让小熊给客人分筷子,这下又把可爱的小熊难住了?看,它好烦恼,你们愿意为小熊解除烦恼吗?

(6)生:小组合作把20支筷子分给10个人。每份得一双(两支)。

(7)师:出示小熊开心图,瞧,我们大家都来帮助小熊,小熊多高兴啊!它笑着对我们说:“谢谢你们”,那么我们就一起为小熊祝福。为它唱支最好听的歌

(8)齐唱生日快乐之歌。

课后反思:通过看图,讲故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平均分,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渗透了思想教育,而且通过唱歌极大的提高了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实践:第十四页“做一做”;(1)师: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三份,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2)生: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分的情况,巩固平均分。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明白了什么?

五、作业:练习近平均分。

课 例 分 析

和政县罗家集学校 王燕凤

第三篇:再别康桥说课亮点

《再别康桥》说课稿

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第一中学王宏伟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叫王宏伟,来自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管理局第一中学。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徐志摩的这首诗别离诗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诗。这首诗又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美”。教学中我将打破传统的逐一分析体会的诗歌教学模式,而是以诵读法贯穿教学全程,在诵读中给学生带来无上的美得品味、美的体验、美的享受。这也正好符合了语文学科“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的任务。” 为了突出诗歌的美,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刻体会这种美,我想以,放到教学环节中。并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贯穿一种“美”的思想。美美的读、美美的品、美美的想、美美的写。方法

具体的教学过程是按如下流程展开的:

(一)美美地入境——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二)美美地穿越——时空链接,走近作者

(三)美美地朗读——诵读涵咏,整体感知

(四)美美地品味——赏析美景,体悟情感

(五)美美地想像——想象联想,享受意境

(六)美美地描写——品味语言,陶冶情操

(七)美美地再读——余音绕梁,收束全文(课件)

而其中美美的朗读、品味、想象、描写是重要的环节,也是本课最能体现“美”这一特点和提升学生能力的亮点部分。

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一)美美地入境——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以徐志摩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课入境。

(二)美美地穿越——时空链接,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1)简介徐志摩

(2)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下一环节安排:)

(三)美美地朗读——诵读涵咏,整体感知《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朗朗的读书声也应是语文课堂上最本真的面目。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美,得到美的体验,加深理解。

(设计理念: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在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指导学生美美地看,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力争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并初步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在读的环节中我是这样做的:

(1)浅唱低吟,读出诗歌的音乐之美——学生默读。

(2)高歌一曲,展现自己的个性之美——个别朗读。

(3)不同凡响,欣赏名家的天籁之美——名家范读 [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

(4)不拘一格,享受学习的创造之美——多形式读(我将做如下安排:指导学生采用重影式、回音式、有分有合式、独唱合唱式等形式多样的读法,展开新颖活泼的朗读训练)

(收到的效果:在朗读这一环节中,要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此别出心裁的诵读朗读,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提升了学生阅读的能力。也达到了让学生通过反复地诵读作品,读出诗歌的音乐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的目的,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美感,唤醒内心视像,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这样下一环节我安排:)

(四)美美地品味——赏析美景,体悟情感

(1)抓住关键,品味意象。让学生朗读品味、不做整篇的分析,找出诗中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然后由教师补充,抓住诗中的亮点,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师生共同赏析。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质疑,提出个性化的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预设问题要说)为什么用这个意象,让学生充分体会是人的感情,体会失意美„„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学生会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

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诗人不是单纯地歌咏康桥多姿多彩的风光,而是用精巧的词语、生动的旋律,传达出了情意绵长的心声。因为康桥里,有他青春的历程,有他至善至美的柔情,更有他最热烈的追求和梦想。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让思考深入,以求实现本课要达到的目标:通过意象的把握与体味,进一步感受绘画美,诗意美,人情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设置问题完成目标。

(2)比较阅读 深化情感

《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让学生回顾以前知道的离别诗,试着比较异同。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

设计意图 具体诗歌写上意象情感

(新课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的选择阅读材料,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通过以上学习学生重点把握了诗人情感变化,体会人情美。)

(五)美美地想——想象联想,享受意境

在鉴赏完诗歌的思想感情之后,播放配乐朗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悟诗歌的意境之美和音乐之美。与作者共鸣,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

(六)美美地描写——品味语言,陶冶情操独特的环节

(这个环节的安排属能力训练。为了学生写的更好,我将给学生提供两篇范文。接下来,把学生分为4个大组,自由组合,用诗一般的语言扩写1小节诗,小组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具体做法是: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同学们深刻的领会了学习诗歌的要领“美读”法,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从中也充分的体验了诗歌的音节美、意境美、人情美,并尽情的享受了诗歌的美,从而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最后再美美的读,就使得整个课堂又有了一个完美结局,会受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影响效果。)

(七)美美地再读——余音绕梁 收束全文

二、板书设计(用课件展示)

三、作业布置展示寄语

1、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朗诵并背诵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

2、师展示寄语: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我希望这节课,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在学生的心田里荡起层层涟漪;能培养学生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并能唤起他们心底美好的憧憬。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四篇:再别康桥朗读分析

《再别康桥》朗读分析

大多数人认为,《再别康桥》这首诗应该是伤感和惆怅的基调,其实这首诗有很特别的一点,从他当时写作本诗的背景中我们了解到,当时徐志摩即将踏上回国的旅途,他要再看一眼康桥,看到眼里里,珍藏在心里,所以他的心情应该是一种恋恋不舍,一种赞美,但他也为快回到祖国而感到极为高兴。所以要怀着这种情绪,以情带声。当然在朗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节奏的快慢,轻重。现分析如下:

再别康桥(普通语速,略慢)

轻轻的/我走了(略高兴,赞美的充满爱意的心)

正如我/轻轻的来(饱满的、赞美)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想象那多么美好的画面,幸福的)

那河畔的金柳(赞美,喜悦,由衷地爱这片美丽的土地)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幸福的声音,拖满音)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多可爱的景物!我多么爱他!)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很甜的,很美的,很幸福的,依恋的)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幸福,甜美)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纵情不羁,朗声而唱,释放感情最高点)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有点不舍,但更多的是坚决——告别康桥,回到祖国)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不要过于低沉,普通音量,是两种感情的结合)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坚定的,平静的,更期待着)

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五篇:课例分析1

课 例 分 析

贺昆

案例:准备活动的新尝试,在准备活动当中,教师用哑铃(布置学生课前用空矿泉水瓶子装满沙制成哑铃,人手两个)做为教具,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自编“哑铃操”练习,配以节奏明快的音乐,营造探究和热烈的课堂气氛。通过讨论、提问、总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勤俭节约的教育。

在快速跑教学当中,教师大胆改革,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各就位、预备、跑”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学练习形式,而是采用放收“哑铃”的接力形式,容快速跑、放收“哑铃”技巧、相互密切协作于一体。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

教师启发学生自编“哑铃”接力跑的游戏,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各组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在能体现快速灵活的前提下进行接力游戏的创编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竞争精神。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现体育课的乐趣,教师利用器械,安排了“打保龄球”和“哑铃组字”游戏,在做“打保龄球”的游戏当中,各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打保龄球的认识和已经掌握的练习方法进行,发挥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哑铃组字”的游戏当中,要求学生不仅要组出字,还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结束时要求各组进行相互参观,各组要做好本组的解说工作。

在结束部分放松后,围绕“如何才能跑得快,练习快速跑有什么好处”课前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总结结束全课,使技能教学与基础知识教学有机结合。

课的优点:

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从课的一开始教师就以提问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的主体上来――利用矿泉水瓶子进行快速跑练习,变废品为锻炼身体的有效工具,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游戏和竞赛是提高学生练习兴趣的方法之一,教师在课上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把游戏和竞赛贯穿于课的基本部分;同时教师抓住学生最喜欢自由自在的进行活动的心理特点,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进行自主讨论,并进行小组练习,整节课教师始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于,为防止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教师首先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简单的关节活动,然后让学生进行游戏方法的讨论和选择,学生自主学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自编操的学练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交往和合作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练习氛围,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上课时老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学生练习并适时点拨或参于学生的讨论和练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浓厚的课堂练习气氛,把练习推向一个又一个小高潮。首先教师以协商的方式和学生共同讨论上课的练习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又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从学生的提出的问题入手、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并和学生商量问题的解决办法,拉近师生的距离;在与学生讨论问题时以真挚的语言和行为与学生交流,如以恰如其分的动作把手搭在学生肩上,与学生一起开心的笑等,有效的拉近了师生的心灵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伙伴;在学生遇到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或久久不能确立怎样才能作的更好时,教师又智者身份出现在当中,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走出困惑,让学生亲其师,更信其道。如:当一组学生在讨论如何才能进行障碍跑动时,教师的手搭在学生肩上进行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有一组学生自己创造的练习内容不太适合练习时,老师又引导是否两组学生采用较为合适一组的方法进行竞赛等。

三、从健康入手,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跑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采用的活动方法之一,这节课老师从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入手,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开始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在积极参于学练的过程中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增进健康,提高适应能力。在课上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组织和创造能力在学生自定的练习形式下积极练习,有效锻炼了身体增进了学生的健康,体现学生的主体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组织学生竞赛,让学生互相监督,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出现问题与教学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1、教师的教学语言需进一步锤炼,方言不能用的太多。

2、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观全局,例如对个别的练习小组出现“活动冷的现象”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和处理。有的组课堂上讨论的时间比较长,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而不是没有办法。

3、教师对个体的评价不够,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在学生的创新练习过程中,看哪组练习的最好,哪位同学练习的最好,教师没有及时评价那组的动作最有锻炼价值,那组练习方法最正确,那组的动作最适合快速跑练习。在练习过程当中,学生有投机取巧的现象,教师没有在游戏和竞赛活动中引导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共同遵守公平公正的竞赛规则,并在体育活动中学会控制情绪,正确对待比赛的胜与败,培养高尚的体育情操。新课程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更明确。二、一节课中要根据教材特点有重点地体现某些领域目标,每一节课都要有一定的量和强度即要考虑到学生的锻炼效果。发展快速奔跑的能力主要是途中跑。但是,教师的组织练习形式不恰当。练习过程是学生持哑铃接力跑,组织形式分四组,两组对立约28米(一个篮球场的长度)。发出信号后,两名学生执两个哑铃跑到中线处(即14米处)放下哑铃,再跑回队伍与下一名同学击掌,下一名同学依照上一名同学的做法,再把哑铃捡回,学生跑的距离太短就达不到途中跑的练习的目的。应让学生把哑铃摆放到对方起跑线附近(28米)为好。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很好的利用体育课本。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教师要及时恰当的加以引导,让学生通过理论加实践来领悟、掌握知识,如快速跑教学中,有的学生认为步幅大好,有的学生则认为步频快好,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课前看课本(以作业的形式),了解步幅与步频的关系,课中练习前讨论怎样才能跑的快?再通过实践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而最终能掌握并指导自己快速奔跑练习。总之,课本是专家在掌握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用心”编写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很好的利用教学课本,落实五个领域目标。

四、身体与心理健康不能理解成老师教了学生几套动作,完成了几种练习,进行了什么样的教育,学生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与进步等,就证明学生身心都健康了。这应该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并不是凭教师一时强调的“这是重点,你要记住”等这样的话就能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这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慢慢”渗透。不要认为让学生学会了某种动作就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是通过某种练习手段,教育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获得心理满足,实现其它领域目标。新课程不要不敢放给学生,要放开让学生去练习体会总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不要什么都想统,一切按教师要求去做就体现不出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也不能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思想。

下载《再别康桥》课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再别康桥》课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材分析课例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和检测,本人特以三年级的第八单元教学为例,试析一下三年级的语文教材和相关课例。 第八单元的内容我主要是按照“教材概况-教学目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这几......

    Cinderella 课例分析

    Cinderella课例分析 主题的确定: 本月的研究内容是搜集课外故事教学材料,创编出第二篇故事(取材自西方的经典童话故事)。我选择了学生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Cinderella》。 文本......

    惊弓之鸟课例分析

    《惊弓之鸟》课例分析 王小英 《惊弓之鸟》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只拉弓不射箭,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 教学时以声音引入新课,激......

    课例分析材料怎么写

    课例分析材料怎么写 1、教学设计(任课教师撰写) 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三维)、设计思路(及师生前期准备) 、简要的教学过程或流程设计 2、课例展示(不要写成师生......

    《丰碑》课例分析

    《丰碑》课例分析 ——10文11 10011004 王寸 《丰碑》课堂实录 一、引入课文师:同学们,红军长征的队伍飞夺泸定桥后,又踏入了茫茫的雪山之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其中的一些......

    课例分析《鸡兔同笼》

    教学内容:第112~115页。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和列方程的一般性。 3.在解决......

    英语教学课例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供一年级使用的儿童英语 Lesson 4 《 Let's be Friends 》教学设计方案一课,这是本单元的第 1 课时。通过学习,学生应该认识几种常见的动物......

    江苏课例分析

    语篇视域下的小学英语阅读理解 ——江苏课例分析 小学英语的阅读,因为受制于学生的语言能力,往往是在词句层面上来回倒腾。来自南京的桂婷婷老师,非常准确地将她的阅读课的首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