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丰碑》课例分析
《丰碑》课例分析
——10文11 10011004 王寸
《丰碑》课堂实录
一、引入课文师:同学们,红军长征的队伍飞夺泸定桥后,又踏入了茫茫的雪山之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其中的一些画面——(播放录像)。
师:看后,你想说什么?
生1:红军长征的岁月真是太艰苦了!
生2:红军以顽强的毅力爬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他们真了不起!
师:是啊!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发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
师:(板书碑)你知道碑是什么样的吗? 生:石头做成的,上面刻有字。师:(板书 丰)加了个“丰”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指高大的石碑。
师:课文中的“丰碑”指的是“高大的石碑”吗?我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变序切入法”直奔中心 师:课文写谁成了丰碑?
生:课文写军需处长成了丰碑。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军需处长成了丰碑的一个句子,并画下来。(生读课文、找句子、画句子)生:这个句子是:“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出示这个句子)全班齐读。
师:你读了这个句子,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风很狂,雪很大。
生2:我知道了大雪把军需处长的身体覆盖了。师:风这么狂,雪这么大,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了当时环境非常恶劣。生2:说明了红军行军非常艰苦。师:读了这句话,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你真会思考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三、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电脑出示课文插图)
师:你看了这个场面,哪里最感人?
生1:我觉得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的衣服很感人。
生2:我觉得军需处长被冻僵了,可是还为战士们指明前进的道路很感人。„„
师: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这动人的场面? 生:第七自然段。师:(出示第七自然段)请你读一读这一段话,读后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请记上记号,等会提出来。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生读课文、画词句→同桌讨论→汇报学习结果(体会人物的动作、神态、衣着)→质疑、解疑)
师:(出示课文插图)“他左手微微向前伸好像在为战友指明前进的道路”,从这个动作,你想想他好像还会干什么?
生1:他的烟被风雪打灭了,他好像在向战友借火。生2:他好像在推辞战友递给他的棉衣。
生3:他好像在鼓励战友们要战胜困难,走出雪山。师: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呀? 生:感人的场面。
师:想一想,这些句子该怎么读? 生1:用低沉的语气读。生
2、用悲伤的语气读。生3:用崇敬的语气读。
师:好,请你就用这样的语气练习读一读这段话中最感动你的句子。(生练习读后指名读,读后评价)
师:读了这段话,在你的心目中,军需处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1:军需处长是个一心为别人着想的人。生2:军需处长是个关心战士的处长。
生3:军需处长是个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人。(板书:舍己为人、不怕牺牲)
师:这段话之所以写得那么生动,就是因为作者抓住了—— 生:人物的动作、神态、衣着。
师:对。作者就是抓住了人物的这些外部形象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电脑出示:外部形象(动作、神态、衣着)→ 内心世界],我们今后写文章也要学习这样的写法,把文章写得更好。
四、体会将军的情感变化
师:课文中,还有一位重要人物是—— 生:将军。师:请四人小组用上面的方法共同学习讨论描写将军的句子,并在文中将有关句子画下来。
(生分小组共同学习、讨论)师:请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生1:课文描写了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生读画出的句子)
生2:课文写了将军的情感变化。师:你能说具体些吗? 生:将军开始听到有人死了时愣住了,然后见没人去叫军需处长时生气了,甚至发怒了,当听说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又愣住了。
师:将军怎样生气?怎样发怒? 生读描写将军生气、发怒的句子 师:(出示句子)比较句子
1、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2、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这两个句子中的“愣”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个句子中的“愣”是说事情来得很突然。生2:第二个句子的“愣”是说将军没有想到冻死的人是军需处长,出乎意料。师:(出示动画插图)风那么狂,雪那么大,将军却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如果你就是将军,你会说什么?
生1:将军为有这么好的军需处长而自豪。生2:将军为刚刚错怪了军需处长而难过。„„ 师:(引读)是啊,将军想到了那么多,因此,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师:请同学们再练习读读这段话,好处体会一下将军此时此刻的心情吧。生:练习朗读并做动作→请生读→齐读。
师::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军需处长,为什么要对将军的形象作详写? 生::是为了衬托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
五、理解“丰碑”的深刻含义
师:出示句子“风更狂了„„他成了一座晶莹的碑”。生齐读句子。
师:你现在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吗?(出示动画插图)这里有碑吗? 生:没有。
师:课题的“丰碑”是指高大的石碑吗? 生:不是
师:那是指什么?
生1: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看上去像座碑一样。生2: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像座丰碑。
师:是啊!军需处长这种舍己为人的红军精神是不朽的,它像一座闪闪发光的丰碑,激励着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完成板书)
六、进一步理解丰碑的深刻含义,总结全文
师:出示音像画面(录像片段配上最后一自然段的朗读)。生、看、听 师:“那声音”指什么? 生:指坚定有力的脚步声。师:“那声音”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
生:那声音似乎告诉我们,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 生:是一个反问句。师:谁能改为陈述句?
生: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队伍。师:这样的队伍指什么样的队伍? 生1:指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队伍。生2:指为人民服务的队伍。
生3: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队伍。„„
师:这精神的丰碑是不是仅指军需处长一个人呢? 生:不是。
师:你还知道哪些人也具有军需处长这样的品质? 生:将军、董存瑞、黄继光、李向群 „„
师:是啊,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军需处长,我们的队伍才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才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也正是因为有了无数李向群式的战士以及许许多多默默奉献的人们,我们的祖国才会如此繁荣昌盛!这是一座闪烁着英雄光芒的精神丰碑!让我们把他们牢牢地记在心中吧!
课例分析
《丰碑》这篇课文讲述了红军在云中山行军过程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赞扬了他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过程中,周老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周老师力图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探索学习方法、求同存异”这几方面进行创新的尝试,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思维和表达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功之处在于: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开课,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个红军长征的片断,通过看和听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看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出示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说出最感动他的地方,这样一开课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很快地融入到课文所要描述的情境中,为学习课文作了一个好的情感铺垫。
2.采用“变序切入法”直奔中心。从中心句切入,以中心句为主线,引导理解课文,层层深入,领悟思想内涵。这种教法,重点突出,目标明确,避免了串读课文,过多分析情节内容的弊病。
3.想象说话,发散思维
让学生以动作为依托,想象说话,融理解于想象之中。如从军需处长左手微微向前伸想象他似乎还会干什么,从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想象他究竟在想些什么。
4.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古人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思考,才有创新。第一次出示中心句后,让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然后整节课,都围绕着这个疑问去学习课文,寻找答案。学习第7自然段以及学习描写将军的句子时,都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提出疑问解决疑问。他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引导,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5.以读为本,鉴赏品味。
小学语文九义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时,他重视了读的训练,让人人有读的机会,有体验情感的机会,使学生在读中感知了人物的外部形象,在读中领悟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另外,这节课他还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板书的设计也图文并茂。
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能力。有效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形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参与”不再成为一句空话。周老师在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质疑、品读、析句以及观图的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对提高课堂效益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渠道很多。这篇教案设计,注意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注意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例如:老师让学生从军需处长左手微微地向前伸的动作,想象他会干什么?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通过这样的想象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到激发。二是注意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设计逆向质疑“这篇课文主要写军需处长,为什么要对将军的形象作详写”,“这篇课文谁成了丰碑”逆向设疑,要学生从相反方向思维,使其思维得到有效的发散。
最后,创设愉悦情景,以疑导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堂学习条件,适时、适当地给予点拨、激励、唤起他们的学习意愿和学习热情,让他们入境入情,从而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去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周老师以疑贯穿教程始终,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精心组织达标。如提问设计,力求从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从已有的学习经验入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语言环境,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释疑,并以精读、品读的方式去感悟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最后通过播放录像及动画插图,让学生进行角色心理换位,使学生的感情朗读更投入,更到位。
因此周老师这堂课的教学是很成功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二篇:丰碑评课稿
丰碑评课稿
《丰碑》这篇课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文章讲述了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细腻,表现了红军将士们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今天有幸听到张老师执教这篇文章,教者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用情,让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节课中张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思想感情。
1。情境教学法:课堂中注重创设情境,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录音等教学设备营造氛围,让学生观看红军过雪山的录相和冻僵的军需处长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中所描绘的鲜明形象,引起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关注,入情入境生情。
2.诵读质疑法:指导读中感悟,读中质疑,实现语感积淀,促进学生自悟自得,使学生在图、声、乐、情中自主学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深刻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媒体演示法,多媒体展示感人的画面,再配以柔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朱熹曾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他充分肯定了在语文学习中“读”是一个不可替代的手段.本节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将课文读得充分、读得精彩,读出了课文要表达的感情,也读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多种形式的读来整体感知这篇文章,即:1.大声自读,读通课文;2.分段朗读,检查自学;3.快速览读,概括内容;4.小声自读,画出最感动的语句。由品赏朗读到领悟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设计也体现出教者的别具匠心。张老师用课件出示军需处长在雪地里冻僵,像座晶莹的丰碑的画面,让学生仔细看图,并想像,“当军需处长靠在树下马上要牺牲了,他会想些什么呢?他有什么心愿吗?”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了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这种精神在战士们心中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在同学们的心中也树立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一样永垂不朽。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张老师又问学生:“你从军需处长身上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畅所欲言纷纷把对军需处长的崇敬表达出来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导向、导法、导练、导学,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我认为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正体现了这些教育理念,也值得我去好好的学习。
第三篇:《丰碑》评课
《丰碑》评课
向阳小学
杜艳
一、导语:早就听说贾老师的课很精彩,昨天我终于有幸聆听了,真的是受益匪浅。我就谈谈这节课让我感受最深,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二、总说:首先从总体上来说这节课的环节设计很恰当,教学目标明确,非常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教师的语言精炼,教学思路清晰,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
三、分说:
1、教师的语言精炼。
你像师在初读文本时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字字入目,句句留心。”这样精准的让学生能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名言。我个人也很喜欢这样的方式。没有重复学生的回答,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教给学生表达方法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教给学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这样一件事”再去组织自己的语言这样就更有条理了。在说描写军需处长这段看到怎样的画面时教学生用“在我眼前展现出了这样的画面”来组织自己的语言。
2、思路清晰,环节设计的巧妙。
刚开始就释题导入,并教给学生用丰字的不同含义来组词。接下来在检查学生学习字词时,指导细腻,让生从口形上来区别发音。因为这篇课文重点要讲解的内容就是对军需处长和将军的描写。所以贾老师这节课就重点把这两部分拿出来学习。贾老师在分析课文时不走寻常路,直接从第七自然段对军需外长的描写入手,通过读、悟、再读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在这里就把学生对丰碑的理解这一重点给很好的解决了。接着的环节由扶到放,出示自学提示,让生自己学习描写将军的内容。通过读、画、品的方法,让学生层层递进体会将军的情感变化,从而更深刻的从侧面感受到了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3、注重朗读,以情促读。
注生让生先整体读,说感受,想象当时的画面,汇报时通过指导一个学生谈感受,找到相对应的句子读,再说感受,带着感受再读,让我感受到朗读指导的很有层次有梯度。走进文本,走出文本,再走进,再走出。在这种循环往复中品词析句,领悟情感。读的方式也很多样。我想问问这位军需处长,我想问问这位将军。通过角色置换的方式让生不仅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让生更好的体会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
通过配乐合理的创设情境,烘托气氛,让生读出敬意。认真倾听,注重给学生正音。四年级的学生,语文学习的重点还是在字词上,所以正音很重要。
这节课学生的主体、老师的主导地位体现的也很明显。师没有大段大段的讲授,而是注重从点点滴滴处去启发学生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板书设计巧妙有创新,画了一个丰碑,让生总结军需处长的精神,写在黑板上。既直观形象又更好的体现出把学生做为课堂的主人。从这节课上我可以感受到贾老师的教学功力深厚,就象听赵昭老师的课时我们常开完笑说什么也学不到,教无定法,贾老师也让我有这样的感觉,他把自己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放在心里,然后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教学,问题问的很随机,没有那种背教案的痕迹。
提一点自己的想法,不一定正确,只是想和大家来商讨。在正音时如果让学生动笔把读音记下来。我认为更好一点。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有一点就是课文都留作预习去读,看出来孩子们读了很多遍,但在课学上一遍也没有完整的读过,我认为还是显得整下教学过程不够完整。当然我也非常理解因为一节课毕竟时间有限,所以我们的教学内容一定要有取舍,看我们重点想解决什么问题。
总之,教师精心设计,抓准重点,突破难点,自始至终以饱满的激情上课,学生思维活跃,全体学生全身心全过程地参与,学生在听、说、读、思等方面都得到充分有效的训练,使课堂教学获得成功。
第四篇:丰碑评课稿
《 丰碑》评课稿
一、创设情境,关注体验
由于本课所叙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较大的距离,学生因情感不足,知识储备有限而难以“入境”。上课伊始,通过教学媒体再现红军在冰天雪地中行军的情景,以画面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为后面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再如,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辅以配乐朗读,为学生感情朗读课文营造氛围。
二、以读为本,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
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以读为本”的阅读教学特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工作,是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逐渐深入下去地读书,通过潜心默读和放声朗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充分利用教材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朗读、默读课文,品析关键词语,品读重点词句,体验感悟故事的内容,体会感悟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和伟大人格。这样学生的体会和感悟就不是游离于文本之外,而是植根于文本之中,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整节课既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学习,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既有学生独立自主的读书感悟,又有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指引。课上得简单平实,又生动感人,既体现优秀传统教学经验的生命力,又展示了新课程的魅力。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努力上出语文科的特点。
三、张扬个性,让课堂充满活力
新课标中指出 :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本节课努力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师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关注全体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精神状态,多给他们朗读、想象、体验的空间。在此过程中,教师珍惜学生独特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品读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
当然,本节课的教学,留下了不少缺憾。例如,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容量安排得较大,因而,在学生体会将军感情变化之后,未能进一步把读书与感悟结合起来,未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情感、更进一步地升华情感。
第五篇:课例分析
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设计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中“平均分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要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听故事、了解“每份分的同样多”的生活实例,引出“平均分”,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平均分矿泉水、帮小熊分筷子……,在丰富的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在大脑中形成了相应的表象,为学习除法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平均分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平均分”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平均分”。教学准备:
教师:投影片、筷子、水果(苹果)、盘子、小熊生日图一幅、表情图两幅。
学生:小组准备学具、小石子、竹棒。
点评:在设计该课时教学时,着眼于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索出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的道理,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平等参与的理念,教学紧紧围绕平均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自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看!二(1)班的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他们买了好多食品,请大家来看看都有什么?
1、师:边谈话、边放投影仪,出示春游情景图。
2、生:看图,自由说说图中有哪些食品?
3、师:小结,如有面包、桔子、火腿肠、糖果、香蕉、巧克力等,现在呀,要把这些食品分给二(1)班的每一位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好吗?
4、学生开始自由讨论:怎么分?想分什么?分给谁?反思:投影春游图导入、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新课
1、教学例1(1)师:谈话并讨论:要为二(1)班的同学分这些食品,首先要知道什么?愿意说就站起来。(2)生:要分给几个人;
(3)师:在分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呢?(4)生:学生疑惑。
(5)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学具:小石子、竹棒代替食品,帮助二(1)班的同学分一分,好吗?(6)生:小组合作动手分。(7)师:点拨要分公平
(8)生:各小组展示分配结果,并汇报分的方法及想法。(9)师生评议;分的最好的一组,大家请他们吃这些食品。(10)生:表演吃或喝的口形。
(11)教师总结性引导:同学们分的真好!像这样公平的分就叫平均分。那么你能举例说说平均分吗?(12)生 :自由发言。
(13)师:延伸:你还知道生活中那些现象是平均分的吗?(14)生:自由交流后,点名发言。课后反思:该片断教学,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活跃了课堂气氛,对平均分有了感性认识。
2、课堂实践:课本第十一页“做一做”。
(1)师:师提出要求,先看题互相说说题意,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生:学生用学具代替面包分一分,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同样多。(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4)师问:什么是平均分?
(5)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3、教学例2(1)教师出示苹果、(15个)盘子(三个)
师:一天,小熊过生日,家里来了好多客人,小熊要给客人端苹果,家里有15个苹果,由三个盘子,小熊不知道每个盘子应该平均放几个苹果,那个小朋友热心帮助小朋友分一分呢?
(2)生:小组讨论交流,让一名学生上台动手分,其他同学注意看分的方法和过程对不对?
(3)让最好的小朋友评议、指正。
(4)教师小结: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苹果分成3份,可以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的同样多,每一份就分得了5个苹果。
(5)师:出示小熊烦恼图,我们帮小熊分好了苹果后,小熊就端给客人吃,小熊的妈妈正在做饭,让小熊给客人分筷子,这下又把可爱的小熊难住了?看,它好烦恼,你们愿意为小熊解除烦恼吗?
(6)生:小组合作把20支筷子分给10个人。每份得一双(两支)。
(7)师:出示小熊开心图,瞧,我们大家都来帮助小熊,小熊多高兴啊!它笑着对我们说:“谢谢你们”,那么我们就一起为小熊祝福。为它唱支最好听的歌
(8)齐唱生日快乐之歌。
课后反思:通过看图,讲故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平均分,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渗透了思想教育,而且通过唱歌极大的提高了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实践:第十四页“做一做”;(1)师: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三份,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2)生: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分的情况,巩固平均分。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明白了什么?
五、作业:练习近平均分。
课 例 分 析
和政县罗家集学校 王燕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