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步》课例分析
《散 步》课例分析
吝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吴双莉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散步》课堂实录:
师:如果世上有一种水能让你喝了会醉,那么这种水一定叫母爱,因为母爱如水;如果世上有一座山能让你学到坚韧,那么这座山一定叫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祖辈们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没有畏惧,从不悲观,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安适。可是,等到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重负,他们如同风中飘荡的落叶一样,预测不了明天的行程,做儿女的我们这时应该怎样做呢?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莫怀戚笔下的这一家人是怎样做的?他又能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师:教师范读(教师范读有助于学生掌握作品的感情基调)生:各小组流利的、带有感情的朗读。师: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a、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b、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能把当时散步的情景简单叙述一下吗? 生:这篇散文,写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散步,开始我让母亲去散步,母亲很顺从地服从了我。后来产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母亲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走不过去的时候,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表现得很温馨,很甜美。(设计此练习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复述课文能力)
师:散步对我们而言,是大事还是小事? 生:小事。
师:对,也就是说:散步其实是件又平常又普通的小事。但文章表现上来的东西是不是散步这么简单? 生:不是。
师:是啊,作者从这件小事中还真散出些“大事”来呢。我们一起学习吧。
师:首先请同学们朗读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找出散步的人、时、地、原因。(全体学生思考)
师:好,男同学们读得又整齐又响亮。来,有谁能回答老师刚才提的问题。
学生甲:人是:包括“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师:他们是——?
学生甲:一家人。时间是春季。师:春季的哪个时候? 学生甲:初春。
师:哪些词句表现是初春这个特殊的时节的关键? 学生甲: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学生甲:地点是田野。
师:为什么要到田野去散步呢?
学生甲:因为我母亲身体不好,我劝她多出来走走。学生乙:还因为田野空气好,景色又美。师:补充得不错!
师:从原因上看,我对母亲的态度怎样? 生:很好,很孝顺,很会替母亲着想。
师:可不是吗,这虽然是小事,但可充分体现了“我”的孝心,同学们可要像他学习啊!
师:“我”对母亲很孝顺。“我”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很好的了。让同学们找找看:哪一句话表现了这样的关系?
生:“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侯很听她的话一样”这一句。师:很好。虽然散步是小事,母亲能在这春天出来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为什么?从来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甲:因为她身体不好。学生乙:从“熬”字可以看出来。
师:好,散步去!请女同学读第四、五自然段。师:田野的景色美吗? 生:很美。师:怎么美?
生:“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师:哎,“我”怎么会看见这田野美丽的春景就想起“生命”来了? 生:春天万物复苏,一切都是新的,很有生命力,所以想到生命。师:和前文写母亲有没有关系?思考一下。生:(思考后)有。师:什么关系?
生:因为母亲战胜了寒冬,战胜了疾病,使自己的生命得以维持。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感悟到生命。
师:说得多好!同学们把这些观点总结一下,整理在课本上相应的句子旁。(学生整理)
师:他们一家人散步是怎样走的?
生:前面是母亲和儿子,后面也是母亲和儿子。师:谁发现了这个情况? 生:“我”的儿子。
师:他把发现的这个情况怎样表达出来的?
生: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这表现了这个小家伙的什么特点? 生:天真、聪颖。师:小家伙的话充满生活情趣,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同时还表现了什么?
生: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师:接下来,请全体同学把剩下的三个自然段齐声朗读读一遍。师:后来怎样? 生:发生了分歧。师:什么分歧?
生: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我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师:“有意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有趣。
师:谁来解决这个分歧。生:“我”。
师:为什么是“我”呢?
生:因为课文里说:“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他总是听我的。”
师:这说明了我在家中是怎样的地位? 生:是中心、核心。因为我是强壮的,高大的。师:这个分歧,“我”觉得容易解决吗?为什么? 生:不容易,左右为难,因为找不出两全的办法。师:最终我决定怎么办? 生:委屈儿子,走大路。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伴同他的时间还长。
师:从这个决定中,我们再次看到了“我”对母亲的—— 生:孝顺。师:问题结束了?
生:母亲改变了主意,走小路。
师:从这个改变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儿子无比的—— 生:关爱、爱护、疼爱。
师:用一个字可以概括,那就是—— 生:爱!
师:总结一下,这一家人真有意思:年纪老的、大的对年纪小的态度是—— 生:爱。
师:年纪小的,大的对年纪老的态度是—— 生:孝顺。
师:用一个词概括他们一家人的关系: 生:温馨和睦、尊老爱幼。师:概括得不错。师:小路有意思吗? 生:有意思。师:怎么有意思? 生: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师:小路平坦吗? 生:不平坦。
师:不好走的地方怎么办? 生: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走。
师: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生:因为是小路,路不好走,怕母亲摔着了。
生:我觉得他们走的不仅是平常的路,不仅是散步,同时也在走过人生之路,所以走得仔细。
师:分析得有意思,我觉得这位同学还真像文中的“我”一样,在平凡普通的散步中,“散”除了深刻的东西来。于平凡中见深刻,于“小”中见“大”,不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吗?
同学们能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吗?
生: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一家有老有小,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这是中年的责任。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师:同学们,你们是家的一份子,也是世界的一份子,学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懂得了什么? 生:要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师:我们对天下所有老人都应承担一种责任,老吾老及人之老,关爱老人是每个人来应尽的责任。
这节课我们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浓浓的亲情、尊老爱幼高尚情感,认识到每个人所应担负的责任。
师: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电视剧,你喜欢看娱乐节目,而遥控器在你手中,你该怎么办?
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要等到失去时才懂得珍惜,幸福没有捷径,只有经营.《散步》课例分析: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而文辞平淡的文章。学习本文的关键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最终领悟作者借散步表达的深意,有两处关键需要注意:一是面对分歧时所作的决定;二是篇末所说的“整个世界”。着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处蕴含的深刻道理,以及理解文章关于亲情、责任及生命的主旨。教学设想:
本文是自读课文,主要设计以读促悟。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含意深刻句子的理解,赏析一家四口各成员的性格特点,从中体会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浓浓亲情以及尊老爱幼的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课堂上积极营造一种美得氛围,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文章的主旨美。《散步》是篇以亲情为主题的文章,我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那些饱含深情的词句的理解,感悟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浓浓亲情:如开头的“又”字和“熬”。“熬”写出了母亲冬天过得不容易,写出了儿子一冬天对母亲的担心,也写出了此时儿子的欣慰。另外,“熬”字还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熬”的种种表现,从而体会情感,也体会作者遣词的恰切和生动。“又”字则提供了一个时间上的厚度,冬天对母亲来说,是考验,是沟坎,这样艰难的经历已经不止一次了,儿子的担心牵挂也不止一次了。这份牵挂与被牵挂的过程,就是亲情体现的过程,历久弥深。还有母亲“摸”孙子的头的动作,还有她看出去的目光,还有结尾的特写镜头,在这棵大树上,可以摘取的饱含亲情果汁供咀嚼的鲜果到处都是,我们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鲜果,品尝这些鲜果,评价这些鲜果。这鲜果,就是文章的语言要素,那些活生生的语言材料。
学生在课堂上有很多老师听课,导致了害怕的心理,一开始我的思路也稍微有些乱,但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师生都渐入佳境,我认为本节课我在问题设置这个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由浅入深,一步步揭示主题。但也有不足,在这一课中有很多的内容可以作为重点来讲,我主要是选取亲情方面来延伸。在备课过程中,对《散步》文本剖析的不够透彻,文中有些语句还是可以挖掘的更为深入的,比如文中的“生命”一词的深刻含义。因选取的内容容量太大,备课中设计的拓展练习没来得及做,只好布置为作业,所以在以后的课堂上把握好时间,以保证一堂课的完整性。
第二篇:课例分析
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设计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中“平均分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要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听故事、了解“每份分的同样多”的生活实例,引出“平均分”,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平均分矿泉水、帮小熊分筷子……,在丰富的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在大脑中形成了相应的表象,为学习除法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平均分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平均分”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平均分”。教学准备:
教师:投影片、筷子、水果(苹果)、盘子、小熊生日图一幅、表情图两幅。
学生:小组准备学具、小石子、竹棒。
点评:在设计该课时教学时,着眼于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索出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的道理,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平等参与的理念,教学紧紧围绕平均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自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看!二(1)班的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他们买了好多食品,请大家来看看都有什么?
1、师:边谈话、边放投影仪,出示春游情景图。
2、生:看图,自由说说图中有哪些食品?
3、师:小结,如有面包、桔子、火腿肠、糖果、香蕉、巧克力等,现在呀,要把这些食品分给二(1)班的每一位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好吗?
4、学生开始自由讨论:怎么分?想分什么?分给谁?反思:投影春游图导入、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新课
1、教学例1(1)师:谈话并讨论:要为二(1)班的同学分这些食品,首先要知道什么?愿意说就站起来。(2)生:要分给几个人;
(3)师:在分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呢?(4)生:学生疑惑。
(5)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学具:小石子、竹棒代替食品,帮助二(1)班的同学分一分,好吗?(6)生:小组合作动手分。(7)师:点拨要分公平
(8)生:各小组展示分配结果,并汇报分的方法及想法。(9)师生评议;分的最好的一组,大家请他们吃这些食品。(10)生:表演吃或喝的口形。
(11)教师总结性引导:同学们分的真好!像这样公平的分就叫平均分。那么你能举例说说平均分吗?(12)生 :自由发言。
(13)师:延伸:你还知道生活中那些现象是平均分的吗?(14)生:自由交流后,点名发言。课后反思:该片断教学,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活跃了课堂气氛,对平均分有了感性认识。
2、课堂实践:课本第十一页“做一做”。
(1)师:师提出要求,先看题互相说说题意,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生:学生用学具代替面包分一分,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同样多。(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4)师问:什么是平均分?
(5)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3、教学例2(1)教师出示苹果、(15个)盘子(三个)
师:一天,小熊过生日,家里来了好多客人,小熊要给客人端苹果,家里有15个苹果,由三个盘子,小熊不知道每个盘子应该平均放几个苹果,那个小朋友热心帮助小朋友分一分呢?
(2)生:小组讨论交流,让一名学生上台动手分,其他同学注意看分的方法和过程对不对?
(3)让最好的小朋友评议、指正。
(4)教师小结: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苹果分成3份,可以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的同样多,每一份就分得了5个苹果。
(5)师:出示小熊烦恼图,我们帮小熊分好了苹果后,小熊就端给客人吃,小熊的妈妈正在做饭,让小熊给客人分筷子,这下又把可爱的小熊难住了?看,它好烦恼,你们愿意为小熊解除烦恼吗?
(6)生:小组合作把20支筷子分给10个人。每份得一双(两支)。
(7)师:出示小熊开心图,瞧,我们大家都来帮助小熊,小熊多高兴啊!它笑着对我们说:“谢谢你们”,那么我们就一起为小熊祝福。为它唱支最好听的歌
(8)齐唱生日快乐之歌。
课后反思:通过看图,讲故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平均分,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渗透了思想教育,而且通过唱歌极大的提高了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实践:第十四页“做一做”;(1)师: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三份,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2)生: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分的情况,巩固平均分。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明白了什么?
五、作业:练习近平均分。
课 例 分 析
和政县罗家集学校 王燕凤
第三篇:散步说课
《散步》课后说课材料
东田庄学校
刘庆权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莫怀戚写的《散步》。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文章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浓浓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根据本课教材内容和特点,我制订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朗读和圈点勾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积累语言;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形成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但同时又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质疑、小组讨论、拓展强化,从中对文章有初步的了解和鉴赏;体会了课文浓浓的亲情。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我结合教学目标,这节课我采用质疑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并且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进行学习。
上课伊始,为了唤起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我设置情境充满情感进行导入新课,同时荧幕出示课题作者并配乐《让爱住我家》。通过用一段充满情感的话语设置情境导入新课的方式调动学生,让他们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一种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长它,从而造就灵魂,激发创造,让我与学生在上课前就先经历了一次灵魂的洗礼,为本节课定下了感情基调。
在整体感知,怀着真情读环节。我让学生首先走进字词认识作者,巩固“双基”。接着怀着真情读课文,并设计一道问题,通过朗读思考,整体感悟文本。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我根据学生年龄的特点,以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小组推选代表选择喜欢段落朗读进行小组比赛,由学生进行评判,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通过朗读思考,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
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进行互动合作,带着真情品环节。我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并让学生带着教师大屏幕出示的问题再次速读课文。这篇文章重点就是要学生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教师为学生设计精彩的问题空间,让学生反复读、品味,鼓励他们对发表独特见解。同时我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归纳质疑,与学生进行互动合作学习。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纷纷以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理解问题、回答问题,品味了文章挚真的亲情,初步挖掘出课文的主旨。
在前面学生自己阅读、品味的基础上,我又设计探究合作,赏读一些美句环节。分四人小组合作,用圈点法圈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与全班交流,学习本文运用语言的方法。在探讨这问题时,我在交流中适当引导,同时提出质疑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见解,体会文章语言特点,使他们在探究合作中培养了团结互助的精神。
文章理解到此,学生们已经被这份感情所感动,为了让学生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这一环节我做出假设,让学生感悟一种亲情。在做出假设环节时,一瞬间,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烈气氛。这一问题把孩子们领进了精彩的空间,它既关注了作品 人物情感态度,又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需求,激发了他们的表达兴趣。同学们用自己的生活感悟出文中丈夫对家人的情感,让文章的主旨在假设中再次被挖掘。
此时的学生情感已经沸腾,他们急切的想要倾吐自己的心声,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拓展感悟,涌动真情说。荧幕出示毕淑敏的《孝心无价》节选段落,同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的感情尽情释放,使文章的主旨再次升华。
本节课在情感流露中已近尾声在学生急于对情感表述的情况下,布置作业让学生充满真情写。以“我爱我家”为题,写家庭生活中表现浓浓亲情的故事。因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途径,读与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并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在总结课文这个环节,我说出本课学习的收获和启示,使学生在回味中对本节课巩固了认识,并播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师生齐唱。这样,再次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讲完这节课,从我设计教学到实施教学的整个过程,我常常被我的学生感动,对我的心灵产生一次次巨大的震撼。因为我和学生通过上本节课都在思考生命的意义,觉得生活是多么美好,生命是多么可贵。现在我和我的学生一同哭,一同笑,一起想办法,一起渡难关。我感谢新课程,感谢《散步》,感谢学生,感谢一切可以感谢的美好的事物。
第四篇:《散步》教材分析
《散步》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文章,作者是莫怀戚。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围绕着有关亲情和家庭生活展开,《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细节”,围绕着“母子情”、“夫妻情”、“祖孙情”这三种情感,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是一曲温馨隽永的亲情之歌、伦理之歌、生命之歌。
文章在折射出人性之美的同时,字里行间还洋溢着浓浓的诗意之美。“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些质朴简洁的语言文字和温馨美丽的生活场景给人以享受,极具审美价值,真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叙事美文!因此,本文在全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新课标》要求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心灵感悟和个性解读,对作品中感人的意境和形象,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二、教学目标
学习本文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基于以上分析,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将分三个维度设定:
1、知识和技能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和方法目标: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五篇:《丰碑》课例分析
《丰碑》课例分析
——10文11 10011004 王寸
《丰碑》课堂实录
一、引入课文师:同学们,红军长征的队伍飞夺泸定桥后,又踏入了茫茫的雪山之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其中的一些画面——(播放录像)。
师:看后,你想说什么?
生1:红军长征的岁月真是太艰苦了!
生2:红军以顽强的毅力爬过了雪山,走过了草地,他们真了不起!
师:是啊!在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上,发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
师:(板书碑)你知道碑是什么样的吗? 生:石头做成的,上面刻有字。师:(板书 丰)加了个“丰”字,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指高大的石碑。
师:课文中的“丰碑”指的是“高大的石碑”吗?我们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变序切入法”直奔中心 师:课文写谁成了丰碑?
生:课文写军需处长成了丰碑。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军需处长成了丰碑的一个句子,并画下来。(生读课文、找句子、画句子)生:这个句子是:“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出示这个句子)全班齐读。
师:你读了这个句子,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风很狂,雪很大。
生2:我知道了大雪把军需处长的身体覆盖了。师:风这么狂,雪这么大,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了当时环境非常恶劣。生2:说明了红军行军非常艰苦。师:读了这句话,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你真会思考问题。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三、体会军需处长的崇高精神(电脑出示课文插图)
师:你看了这个场面,哪里最感人?
生1:我觉得军需处长穿着单薄的衣服很感人。
生2:我觉得军需处长被冻僵了,可是还为战士们指明前进的道路很感人。„„
师:课文的哪一个自然段描写了这动人的场面? 生:第七自然段。师:(出示第七自然段)请你读一读这一段话,读后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请记上记号,等会提出来。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生读课文、画词句→同桌讨论→汇报学习结果(体会人物的动作、神态、衣着)→质疑、解疑)
师:(出示课文插图)“他左手微微向前伸好像在为战友指明前进的道路”,从这个动作,你想想他好像还会干什么?
生1:他的烟被风雪打灭了,他好像在向战友借火。生2:他好像在推辞战友递给他的棉衣。
生3:他好像在鼓励战友们要战胜困难,走出雪山。师:同学们,这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呀? 生:感人的场面。
师:想一想,这些句子该怎么读? 生1:用低沉的语气读。生
2、用悲伤的语气读。生3:用崇敬的语气读。
师:好,请你就用这样的语气练习读一读这段话中最感动你的句子。(生练习读后指名读,读后评价)
师:读了这段话,在你的心目中,军需处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1:军需处长是个一心为别人着想的人。生2:军需处长是个关心战士的处长。
生3:军需处长是个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人。(板书:舍己为人、不怕牺牲)
师:这段话之所以写得那么生动,就是因为作者抓住了—— 生:人物的动作、神态、衣着。
师:对。作者就是抓住了人物的这些外部形象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电脑出示:外部形象(动作、神态、衣着)→ 内心世界],我们今后写文章也要学习这样的写法,把文章写得更好。
四、体会将军的情感变化
师:课文中,还有一位重要人物是—— 生:将军。师:请四人小组用上面的方法共同学习讨论描写将军的句子,并在文中将有关句子画下来。
(生分小组共同学习、讨论)师:请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生1:课文描写了将军的神态、动作、语言。(生读画出的句子)
生2:课文写了将军的情感变化。师:你能说具体些吗? 生:将军开始听到有人死了时愣住了,然后见没人去叫军需处长时生气了,甚至发怒了,当听说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将军又愣住了。
师:将军怎样生气?怎样发怒? 生读描写将军生气、发怒的句子 师:(出示句子)比较句子
1、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2、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这两个句子中的“愣”意思有什么不同?
生1:第一个句子中的“愣”是说事情来得很突然。生2:第二个句子的“愣”是说将军没有想到冻死的人是军需处长,出乎意料。师:(出示动画插图)风那么狂,雪那么大,将军却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如果你就是将军,你会说什么?
生1:将军为有这么好的军需处长而自豪。生2:将军为刚刚错怪了军需处长而难过。„„ 师:(引读)是啊,将军想到了那么多,因此,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师:请同学们再练习读读这段话,好处体会一下将军此时此刻的心情吧。生:练习朗读并做动作→请生读→齐读。
师::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军需处长,为什么要对将军的形象作详写? 生::是为了衬托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
五、理解“丰碑”的深刻含义
师:出示句子“风更狂了„„他成了一座晶莹的碑”。生齐读句子。
师:你现在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吗?(出示动画插图)这里有碑吗? 生:没有。
师:课题的“丰碑”是指高大的石碑吗? 生:不是
师:那是指什么?
生1:大雪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看上去像座碑一样。生2: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像座丰碑。
师:是啊!军需处长这种舍己为人的红军精神是不朽的,它像一座闪闪发光的丰碑,激励着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完成板书)
六、进一步理解丰碑的深刻含义,总结全文
师:出示音像画面(录像片段配上最后一自然段的朗读)。生、看、听 师:“那声音”指什么? 生:指坚定有力的脚步声。师:“那声音”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
生:那声音似乎告诉我们,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 生:是一个反问句。师:谁能改为陈述句?
生:胜利一定会属于这样的队伍。师:这样的队伍指什么样的队伍? 生1:指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队伍。生2:指为人民服务的队伍。
生3:指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队伍。„„
师:这精神的丰碑是不是仅指军需处长一个人呢? 生:不是。
师:你还知道哪些人也具有军需处长这样的品质? 生:将军、董存瑞、黄继光、李向群 „„
师:是啊,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个军需处长,我们的队伍才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胜利,才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也正是因为有了无数李向群式的战士以及许许多多默默奉献的人们,我们的祖国才会如此繁荣昌盛!这是一座闪烁着英雄光芒的精神丰碑!让我们把他们牢牢地记在心中吧!
课例分析
《丰碑》这篇课文讲述了红军在云中山行军过程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赞扬了他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及教学过程中,周老师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将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周老师力图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探索学习方法、求同存异”这几方面进行创新的尝试,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思维和表达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功之处在于: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开课,首先让学生欣赏一个红军长征的片断,通过看和听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看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出示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说出最感动他的地方,这样一开课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很快地融入到课文所要描述的情境中,为学习课文作了一个好的情感铺垫。
2.采用“变序切入法”直奔中心。从中心句切入,以中心句为主线,引导理解课文,层层深入,领悟思想内涵。这种教法,重点突出,目标明确,避免了串读课文,过多分析情节内容的弊病。
3.想象说话,发散思维
让学生以动作为依托,想象说话,融理解于想象之中。如从军需处长左手微微向前伸想象他似乎还会干什么,从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想象他究竟在想些什么。
4.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古人云:“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思考,才有创新。第一次出示中心句后,让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然后整节课,都围绕着这个疑问去学习课文,寻找答案。学习第7自然段以及学习描写将军的句子时,都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提出疑问解决疑问。他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引导,从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5.以读为本,鉴赏品味。
小学语文九义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时,他重视了读的训练,让人人有读的机会,有体验情感的机会,使学生在读中感知了人物的外部形象,在读中领悟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另外,这节课他还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板书的设计也图文并茂。
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能力。有效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形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参与”不再成为一句空话。周老师在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质疑、品读、析句以及观图的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对提高课堂效益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其次,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渠道很多。这篇教案设计,注意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注意训练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例如:老师让学生从军需处长左手微微地向前伸的动作,想象他会干什么?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通过这样的想象训练,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得到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得到激发。二是注意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设计逆向质疑“这篇课文主要写军需处长,为什么要对将军的形象作详写”,“这篇课文谁成了丰碑”逆向设疑,要学生从相反方向思维,使其思维得到有效的发散。
最后,创设愉悦情景,以疑导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堂学习条件,适时、适当地给予点拨、激励、唤起他们的学习意愿和学习热情,让他们入境入情,从而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去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周老师以疑贯穿教程始终,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精心组织达标。如提问设计,力求从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从已有的学习经验入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再现语言环境,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释疑,并以精读、品读的方式去感悟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最后通过播放录像及动画插图,让学生进行角色心理换位,使学生的感情朗读更投入,更到位。
因此周老师这堂课的教学是很成功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