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例分析1
课 例 分 析
贺昆
案例:准备活动的新尝试,在准备活动当中,教师用哑铃(布置学生课前用空矿泉水瓶子装满沙制成哑铃,人手两个)做为教具,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自编“哑铃操”练习,配以节奏明快的音乐,营造探究和热烈的课堂气氛。通过讨论、提问、总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勤俭节约的教育。
在快速跑教学当中,教师大胆改革,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各就位、预备、跑”单调枯燥乏味的教学练习形式,而是采用放收“哑铃”的接力形式,容快速跑、放收“哑铃”技巧、相互密切协作于一体。提高学生练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
教师启发学生自编“哑铃”接力跑的游戏,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各组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示在能体现快速灵活的前提下进行接力游戏的创编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竞争精神。
为了让学生充分体现体育课的乐趣,教师利用器械,安排了“打保龄球”和“哑铃组字”游戏,在做“打保龄球”的游戏当中,各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打保龄球的认识和已经掌握的练习方法进行,发挥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哑铃组字”的游戏当中,要求学生不仅要组出字,还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结束时要求各组进行相互参观,各组要做好本组的解说工作。
在结束部分放松后,围绕“如何才能跑得快,练习快速跑有什么好处”课前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总结结束全课,使技能教学与基础知识教学有机结合。
课的优点:
一、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从课的一开始教师就以提问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的主体上来――利用矿泉水瓶子进行快速跑练习,变废品为锻炼身体的有效工具,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游戏和竞赛是提高学生练习兴趣的方法之一,教师在课上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把游戏和竞赛贯穿于课的基本部分;同时教师抓住学生最喜欢自由自在的进行活动的心理特点,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进行自主讨论,并进行小组练习,整节课教师始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于,为防止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教师首先和学生一起进行了简单的关节活动,然后让学生进行游戏方法的讨论和选择,学生自主学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自编操的学练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的交往和合作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练习氛围,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上课时老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引导学生练习并适时点拨或参于学生的讨论和练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浓厚的课堂练习气氛,把练习推向一个又一个小高潮。首先教师以协商的方式和学生共同讨论上课的练习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又深入到学生当中去,从学生的提出的问题入手、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并和学生商量问题的解决办法,拉近师生的距离;在与学生讨论问题时以真挚的语言和行为与学生交流,如以恰如其分的动作把手搭在学生肩上,与学生一起开心的笑等,有效的拉近了师生的心灵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伙伴;在学生遇到确实解决不了的问题或久久不能确立怎样才能作的更好时,教师又智者身份出现在当中,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走出困惑,让学生亲其师,更信其道。如:当一组学生在讨论如何才能进行障碍跑动时,教师的手搭在学生肩上进行讨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有一组学生自己创造的练习内容不太适合练习时,老师又引导是否两组学生采用较为合适一组的方法进行竞赛等。
三、从健康入手,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跑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采用的活动方法之一,这节课老师从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入手,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开始引导学生积极讨论,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在积极参于学练的过程中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增进健康,提高适应能力。在课上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组织和创造能力在学生自定的练习形式下积极练习,有效锻炼了身体增进了学生的健康,体现学生的主体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组织学生竞赛,让学生互相监督,培养了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出现问题与教学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
1、教师的教学语言需进一步锤炼,方言不能用的太多。
2、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观全局,例如对个别的练习小组出现“活动冷的现象”没有及时进行引导和处理。有的组课堂上讨论的时间比较长,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而不是没有办法。
3、教师对个体的评价不够,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在学生的创新练习过程中,看哪组练习的最好,哪位同学练习的最好,教师没有及时评价那组的动作最有锻炼价值,那组练习方法最正确,那组的动作最适合快速跑练习。在练习过程当中,学生有投机取巧的现象,教师没有在游戏和竞赛活动中引导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共同遵守公平公正的竞赛规则,并在体育活动中学会控制情绪,正确对待比赛的胜与败,培养高尚的体育情操。新课程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更明确。二、一节课中要根据教材特点有重点地体现某些领域目标,每一节课都要有一定的量和强度即要考虑到学生的锻炼效果。发展快速奔跑的能力主要是途中跑。但是,教师的组织练习形式不恰当。练习过程是学生持哑铃接力跑,组织形式分四组,两组对立约28米(一个篮球场的长度)。发出信号后,两名学生执两个哑铃跑到中线处(即14米处)放下哑铃,再跑回队伍与下一名同学击掌,下一名同学依照上一名同学的做法,再把哑铃捡回,学生跑的距离太短就达不到途中跑的练习的目的。应让学生把哑铃摆放到对方起跑线附近(28米)为好。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很好的利用体育课本。在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教师要及时恰当的加以引导,让学生通过理论加实践来领悟、掌握知识,如快速跑教学中,有的学生认为步幅大好,有的学生则认为步频快好,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课前看课本(以作业的形式),了解步幅与步频的关系,课中练习前讨论怎样才能跑的快?再通过实践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而最终能掌握并指导自己快速奔跑练习。总之,课本是专家在掌握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用心”编写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很好的利用教学课本,落实五个领域目标。
四、身体与心理健康不能理解成老师教了学生几套动作,完成了几种练习,进行了什么样的教育,学生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与进步等,就证明学生身心都健康了。这应该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并不是凭教师一时强调的“这是重点,你要记住”等这样的话就能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这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慢慢”渗透。不要认为让学生学会了某种动作就是完成了教学目标,而是通过某种练习手段,教育学生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获得心理满足,实现其它领域目标。新课程不要不敢放给学生,要放开让学生去练习体会总结。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不要什么都想统,一切按教师要求去做就体现不出学生真正的主体地位,也不能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和思想。
第二篇:课例分析
平均分的认识
教学设计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中“平均分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乘法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要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听故事、了解“每份分的同样多”的生活实例,引出“平均分”,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平均分矿泉水、帮小熊分筷子……,在丰富的活动中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在大脑中形成了相应的表象,为学习除法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平均分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份分的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浓厚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平均分”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平均分”。教学准备:
教师:投影片、筷子、水果(苹果)、盘子、小熊生日图一幅、表情图两幅。
学生:小组准备学具、小石子、竹棒。
点评:在设计该课时教学时,着眼于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索出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的道理,而且还充分体现了平等参与的理念,教学紧紧围绕平均分,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自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看!二(1)班的小朋友明天要去春游,他们买了好多食品,请大家来看看都有什么?
1、师:边谈话、边放投影仪,出示春游情景图。
2、生:看图,自由说说图中有哪些食品?
3、师:小结,如有面包、桔子、火腿肠、糖果、香蕉、巧克力等,现在呀,要把这些食品分给二(1)班的每一位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好吗?
4、学生开始自由讨论:怎么分?想分什么?分给谁?反思:投影春游图导入、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新课
1、教学例1(1)师:谈话并讨论:要为二(1)班的同学分这些食品,首先要知道什么?愿意说就站起来。(2)生:要分给几个人;
(3)师:在分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呢?(4)生:学生疑惑。
(5)师:现在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学具:小石子、竹棒代替食品,帮助二(1)班的同学分一分,好吗?(6)生:小组合作动手分。(7)师:点拨要分公平
(8)生:各小组展示分配结果,并汇报分的方法及想法。(9)师生评议;分的最好的一组,大家请他们吃这些食品。(10)生:表演吃或喝的口形。
(11)教师总结性引导:同学们分的真好!像这样公平的分就叫平均分。那么你能举例说说平均分吗?(12)生 :自由发言。
(13)师:延伸:你还知道生活中那些现象是平均分的吗?(14)生:自由交流后,点名发言。课后反思:该片断教学,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活跃了课堂气氛,对平均分有了感性认识。
2、课堂实践:课本第十一页“做一做”。
(1)师:师提出要求,先看题互相说说题意,说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
(2)生:学生用学具代替面包分一分,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同样多。(3)教师巡视,个别指导。(4)师问:什么是平均分?
(5)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3、教学例2(1)教师出示苹果、(15个)盘子(三个)
师:一天,小熊过生日,家里来了好多客人,小熊要给客人端苹果,家里有15个苹果,由三个盘子,小熊不知道每个盘子应该平均放几个苹果,那个小朋友热心帮助小朋友分一分呢?
(2)生:小组讨论交流,让一名学生上台动手分,其他同学注意看分的方法和过程对不对?
(3)让最好的小朋友评议、指正。
(4)教师小结: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苹果分成3份,可以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的同样多,每一份就分得了5个苹果。
(5)师:出示小熊烦恼图,我们帮小熊分好了苹果后,小熊就端给客人吃,小熊的妈妈正在做饭,让小熊给客人分筷子,这下又把可爱的小熊难住了?看,它好烦恼,你们愿意为小熊解除烦恼吗?
(6)生:小组合作把20支筷子分给10个人。每份得一双(两支)。
(7)师:出示小熊开心图,瞧,我们大家都来帮助小熊,小熊多高兴啊!它笑着对我们说:“谢谢你们”,那么我们就一起为小熊祝福。为它唱支最好听的歌
(8)齐唱生日快乐之歌。
课后反思:通过看图,讲故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平均分,在教学过程中不但渗透了思想教育,而且通过唱歌极大的提高了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堂实践:第十四页“做一做”;(1)师: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三份,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2)生:学生分组讨论;动手分一分,然后汇报分的情况,巩固平均分。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明白了什么?
五、作业:练习近平均分。
课 例 分 析
和政县罗家集学校 王燕凤
第三篇:教材分析课例
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和检测,本人特以三年级的第八单元教学为例,试析一下三年级的语文教材和相关课例。第八单元的内容我主要是按照“教材概况-教学目标-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这几个环节来分析的。
一、教材概况
第八组共有4篇课文,其中《可贵的沉默》《给予树》《七颗钻石》为精读课文,《掌声》为略读课文。
本组课文是围绕“爱的奉献”来组织的,一个“爱”字贯穿全组课文,每篇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人间真情,诠释了爱的美好与伟大。本单元的各个环节的安排都体现了爱的专题,都是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了爱的无处不在,例如:导语告诉学生:爱就在我们身边。例如:爱是给公共汽车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等等,爱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能献出自己的爱。再如:口语交际也是围绕“献出我们的爱”来交流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有关爱的故事,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运用整合的教学思想,围绕专题来组织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关心别人,培养关爱他人的感情。
2、生字目标
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掌握并积累本组课文的生字新词,并能够学以致用。
3、体会本组课文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进行描写的方法,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
三、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在语言环境中加强词语的积累及运用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的同时,认识词语。
2、在感情朗读的过程中,通过与词语的反复见面,加强对词语的掌握。
3、在阅读理解,交流感受的同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运用词语,加深对词语的感知。
(二)抓住课文关键词句,结合课文插图,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例如:《可贵的沉默》一课中,可抓住“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这句话中的异口同声这个词,“又是一片肯定的回答声”。“他们骄傲地举起手”。“有的神气十足地左顾右盼”以及“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前排的孩子都回过头来往后看,几个男孩子索性站了起来„„”这个句子,还有后面的“教室里寂然无声”,“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等等,如果课堂上能够抓住这些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理解,再结合课文插图的直观表象,学生能够很自然地想象出当时的场面,从而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给予树》一课中“回家途中,孩子们兴高采烈”,句子“你给我一点儿暗示,我让你摸摸口袋,不断让别人猜测自己买了什么礼物,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这时“兴高采烈”可以和“沉默不语”一起来理解,这是买完礼物后哥哥姐姐和金吉娅完全相反的神态,哥哥姐姐们兴致很高,非常高兴,但金吉娅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一方面,她为没能给大家买到更好的礼物而难过,另一方面她也害怕妈妈的责怪。但金吉娅为什么没能为大家买到更好的礼物呢?答案在下一段,在读下一段的同时,能够及时结合课文插图,就顺理成章地理解了课文所说的话。
《七颗钻石》中,第一自然段,可抓住“所有的”“干涸”“干枯”“焦渴而死”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首先是“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说明地球上已经没有了水源,其次是“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描绘出当时地球上的状况,植物干枯了,人和动物也因缺水而面临灭绝的危险。
以及下段的“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词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正是因为对母亲的爱,才使水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
对课文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可以结合课文的插图来理解。
《掌声》一课,可以抓住“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以及“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英了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忧郁。”通过这些句子,可引导学生体会英子的神态、动作变化,以及情感变化。
(三)讨论交流,深入探究。
例:《可贵的沉默》,这课中,让学生讨论一下:“为什么说孩子的这种沉默是可贵的?”可先引导学生讨论“没有人举手”和“没有人说话”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可知道没有人举手是因为他们中间的确没有人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但为什么没有人说话呢?可先让学生体会课堂气氛的变化,在回答老师关于爸爸妈妈是否知道和祝贺自己的生日的时候,大家答话声很响亮,教室里很热闹,当老师问孩子们有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并向爸爸妈妈祝贺的时候,请学生找一找描述此时课堂气氛的句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为什么大家都“沉默”了,对比之下,学生比较容易明白:因为大家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够好,感到很惭愧。爸爸妈妈都能记得自己的生日,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为自己祝贺生日,而自己却从来没有想到为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甚至不知道他们的生日。因为认识到自己做得不够好而沉默,正是因为有了沉默,才有了后来的采用各种形式为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有意义的行为,因此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通过本课学习,可让学生留心观察父母是怎样关心孩子的?
《给予树》让学生讨论交流“母亲的心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还有课文最后一段:“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还送给了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呢?”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妈妈通过这件事看到了女儿身上的可贵品质。在学习本课时,可让学生搜集圣诞节的有关资料或者老师给学生补充一些材料,让学生明白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快乐的节日。在国内,人们对圣诞节的重视程度不是特别高,这时教师要想方法缩小中西方的差距,尽量多的感受西方国家在节日里这种爱的氛围。对于课文中较陌生的词可直接告诉学生,如:“圣诞节”“援助中心”“给予树”等等。
另外,本单元的专题是“爱的奉献”,本课也充分体现了爱心,首先,课文的时间背景是圣诞节前夕,是充满了浓浓爱心的日子。其次,文章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其实,课文中还有几种不易发现的爱,老师要引导学生找一找。如,“母子之爱”和“手足之爱,这两种爱,是为金吉娅对陌生人的爱做铺垫的,更衬托出金吉娅对小女孩的爱的可贵。同时我们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娅的“给予”行为虽然源于好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长在这样一个“爱”的家庭氛围中也有很大的关系。
《七颗钻石》让学生讨论交流: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从而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同时要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像力。
《掌声》一课,可让学生讨论交流:通过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你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明白,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从而让学生联系一下生活实际,有没有类似的情况,如果有,自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四)、感悟体会,注重朗读
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但要有层次,有方法。
(五)小练笔、每课学完以后,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小练笔。如:学完《给予树》这课,让学生替那个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或者我们的圣诞节快到了,你准备看样过等等。
学生进行练笔时,主要尊重以下几点:兴趣第一、乐于表达;加强联系,合作交流;写实为主,想象起步;宽容欣赏,珍视童真。语文园地:
“口语交际”:主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说的时候,要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避免空泛。
“习作”:
是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用一两件事写写父母或他人对自己的的爱,重点是完成习作后要修改,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修改的方法,培养修改习作的习惯。
“我的发现” 编排了意思不一样、形式相同的形容词。
一、二两组主要描写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三、四组主要是描写景物及其颜色的。主要让学生认识ABB式的词语。并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日积月累
第一项“读读背背”
主要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教师可以对文句稍加解释,主要是让学生背诵。第二项“读读记记”,内容主要是本册略读课文中出现过的成语。主要是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成语,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这些成语,联系上下文大致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第三项“趣味语文”
可先让学生读一读谜面,引导学生多从字形上进行思考。学生猜出谜底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谜面中句式的特点为,如每句都有“有”和“无”,“有”和“无”前面的词语的意思相对。可鼓励学生模仿谜面的句式,再编谜底是“口”的谜语。还可以举行一次猜字謎的活动。
第四篇:Cinderella 课例分析
Cinderella课例分析
主题的确定:
本月的研究内容是搜集课外故事教学材料,创编出第二篇故事(取材自西方的经典童话故事)。我选择了学生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Cinderella》。
文本的创编:
在创编文本之前,我认真地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资料。其中,以下的资料非常有用:资料
一、《Cinderella》英文原著;资料
二、来自Walt Disney的英文原声电影《Cinderella》;资料
三、根据小学生英语水平改编的英语配图故事《Cinderella》。
《Cinderella》的英文原著让我的创编有了依据,我在创编过程中都尽可能地使用原著中的语言,如“ball”、“the magic stops”、“wait”、“What time is it?”、“It’s my shoe.”、“Your foot is too big.”、“It fits!”。因为我觉得原著的语言是比较地道和纯正的。只要是学生学过的或是学习难度较低的都可以在新创编的故事中被保留。
《Cinderella》的原声电影提供了一些场景的图片,其中直观的影像让我了解了故事中人物会产生的情绪变化和肢体动作。这部电影中仙女教母变魔法时说的咒语也被我运用到了这节课中。电影中人物的对白给我的创编打开了思路。
《Cinderella》的配图故事给我提供了图片素材,因为这则故事是根据小学生的水平改编的,所以其配图也是属于卡通类型的,人物造型很可爱、场景描绘很简洁。这样一来,我就可以根据其中的配图来进行文本的创编。
教学过程的设计:
根据故事的文本,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To grasp these words: Cinderella, ball, magic, with.2.To use the pattern: … can ….Can …? 3.To act out the story “Cinderella”.然后我开始构思这节课。由于这个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是耳熟能详的,学生对于其中的人物和情节都了解得非常清楚,所以,我可以根据故事发生的过程引领着学生来推测人物的语言。我把人物的对话都变成了填空题,变成一种开放式的对话练习,引导学生去猜测不同人物说的话。
在课的一开始,我会引导学生观看一段视频(截取自电影),视频的内容是Cinderella的身世、背景。关于Cinderella这个名字的产生,我还是动了一番脑筋的。我根据原著中的情节,呈现了如下的语言:There are cinders all over your dress.Cinders for Cinderella.That’s your new name.我觉得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Cinderella一词的来源,又能使他们知道cinder一词的意思,可以拓展他们的知识。在学生练读了这个单词后,我将引导学生模仿两个姐姐对Cinderella发号施令,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练习运用这个新学的名字。紧接着,是舞会邀请函的呈现和一组对话,学生分别扮演Cinderella以及她的姐姐。之后,仙女教母运用魔法帮助了Cinderella。在教学magic一词时,我不仅会自己挥舞魔棒、示范了夸张的变魔法的动作,还会请一些学生扮演老鼠被施展魔法后变成马夫。这样一来,学生在变魔法时就会非常有感觉了,学习过程也就会充满乐趣。在王子邀请灰姑娘共舞的环节中,我会特别强调王子的动作和语气,尽可能地让学生融入到舞会的情境之中。之后,我会呈现一只钟,引导学生表演两人的对话。在试鞋的环节中,我将会准备好一只玻璃鞋,让学生扮演王子给人试鞋。
根据我的教学设计,我准备了以下的道具:一顶纸做的皇冠,一只玻璃鞋,一根魔法棒,一件围裙。并且制作了相应的课件,打印好了故事材料。
课程的实施和评价: 这节课我在五(6)班实施了教学。五(6)班非常擅长表演,整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我感觉参与的面还是不够广。最后的处理有些仓促,因为我感觉到时间不太来得及,It fits.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应该强调一下,让学生练习一下。
关于这篇故事的创编和相应教学的实施,总结如下:
一、故事的改编:
(1)尽可能多地搜集相关的资料。在创编之前要尽可能多地搜索相关的资料,因为相关资料不仅可以打开自己的思路,还可以为故事的语言提供范本。资料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形式要尽可能丰富多样。在改编《Cinderella》这个故事前,我搜索了各种形式的资料,这使得我对故事的改编更为有章可循。
(2)敢于打开思路、对故事进行改编。在搜索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同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有时为了更好地适应使用者的需要,故事的内容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动。所以,我觉得作为一个改编者,在保证原版故事基本情节不变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更大胆地打开自己的思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故事进行改编。就像我看到的小学生版《Cinderella》配图故事,这个故事中继母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但是这根本不影响故事本身。于是我马上想到可以运用这篇故事的配图,我只需要将之前文本中继母说的话变成两个姐姐说的话就可以了。
(3)精简故事场景,降低表演难度。有些故事较长,其中的场景比较多,无法在一课时的教学中完成。这时候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保留这些场景、延长教学实践(如一课时变为两课时),还有一种方式是精简故事场景,删除一些可有可无的场景、也可以合并一些类似的场景。比如说,在处理这篇故事的时候,我把两个姐姐拿着裙子炫耀的场景就被删除了,又把仙女教母变魔法和交代魔法停止时间的场景合并了,还把灰姑娘来到舞会的场景删除了。
(4)反复斟酌语言。故事中的语言不仅要原汁原味,还要符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去读故事,去思考、分析和比较,选择最适合学生的语言。
(5)精心录制配音。地道的配音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他们对故事的喜爱、为学生的模仿表演提供更好的范本。为了体现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语调,教师可以请不同的人来录音,在录音时可以参考电影中各个角色的配音。
二、实施故事教学:
(1)让学生充分地融入情境。在开展故事教学时,学生如果能充分地融入情境,那么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就会很容易地被激发起来,学生也就更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他们会有更大的收获。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融入到故事情境中,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来实现: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在享受视听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到故事情境中;讨论相关话题,逐步展开故事;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故事揭开谜底。
(2)通过开放式的口语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练习故事中的语言表达时,教师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些句子的框架,让学生根据故事的情节和人物的个性特征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语言去表现这个故事。这是一种开放式的口语练习,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在学生分小组练习前可引导学生一起表演故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分角色表演故事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其困难之处不仅在于语言,还在于表演。所以,在学生分小组练习之前,教师可以引领着学生一起来表演这个故事,这不仅可以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示范,使得他们接下去的排练能有章可循;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故事的内容,这样的操练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因此效率也比较高。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
高一鸣 2010-11-29
11月29日周一马建兴审核通过
第五篇:惊弓之鸟课例分析
《惊弓之鸟》课例分析
王小英
《惊弓之鸟》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只拉弓不射箭,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
教学时以声音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的第四、八自然段是本课的重点段,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第四自然段:但闻“嘣”的一声弦响,只见“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在理解“直”时,第一个我采用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又因为两个“直”的意思不一样,又教学生把字词放入具体的句子中,据词选意的方法。第八自然段: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找到哪些是更羸看到的,哪些是更羸听到的,哪些是更羸分析到的。并让学生练习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更羸射雁的过程。再通过说当时,更羸和魏王一起去打猎的,看到的现象是一样的,为什么魏王就没有发现那是一只受伤的大雁呢?那更羸的本领又高在何处呢?(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更羸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教学中,我还让学生知道不仅文字可以说话,标点符号也能传情,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要看清每一个字,标点符号也要细细琢磨,好好品味。接着跟学生一起交流和探讨究竟是谁害死了那只大雁?(1.是射箭能手更羸吗?2.是先前射伤大雁的猎人吗?3.是这只大雁的同伴吗?4.是这只大雁自己吗?)最后请同学们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于惊弓之鸟的故事,也跟学生分享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一天夜里,有一个小偷溜进了人家的院子里,正想偷东西,这时,一只大黄狗扑了过来,狠狠地咬了它一口,小偷忍着疼痛,飞快地逃跑了,后来,他一听到狗叫,心里很害怕。)学习完这个故事之后,告诉学生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千万别犯“惊弓之鸟”的错误,一定要冷静,别自己吓自己,想出自己救自己的办法。
旱平川中心小学 201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