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作文:妙用文言经典 下笔自有神范文

时间:2019-05-13 13:04: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高考作文:妙用文言经典 下笔自有神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高考作文:妙用文言经典 下笔自有神范文》。

第一篇:2018高考作文:妙用文言经典 下笔自有神范文

2018高考作文:妙用文言经典 下笔自有神

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的比重很大,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必修教材有文言文24篇,选修教材包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史记>选读》《传记选读》《<论语><<孟子>选读》。阅读这些经典之作,能给学生带来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的双重滋养。高考的巨大压力下,学生对课外书是心向往之而莫能得之,是心有余而时不足,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古文都是历经千百年考验的文史瑰宝,“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

一、背诵积累求内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必修课程目标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语文学习强调积累,注重厚积薄发,而积累自读书起,背诵始。经典的文言文意蕴优美、文字精粹、情感真切、意蕴深刻,背诵文言文对提升高中生的写作能力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量优美动人的经典古文就是一部中华文化大全,从社会历史的沿袭变迁到节日的风俗人情,从寄情山水田园归隐到边塞征战登高怀古,无所不及。大量背诵,能积淀丰厚的文化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我们学习文言文,既要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情感之切、意蕴之深,更要使其中优美的字词句段成为自我语言仓库中的一部分,从而充实写作素材,促进语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果学生对精妙词句、丰赡文化学过就忘,让知识成为“过眼云烟”,对知识不加积累,腹内空空,那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好话、写不好文章的。

古文遣词造句的凝炼,精要之处,还表现在文句大多用笔简洁而意蕴丰富,节奏鲜明且韵律优美。经典古文中有大量文质优美的对偶句、气势磅礴的排比句、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富有哲理的警示句、情感真挚的抒情句、鞭辟入里的议论句,如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欧阳修的“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苏轼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等等。学生写作中若能合理引用、巧妙化用,不仅可以使文章生动优雅,文采斐然,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自己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增加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含量。如2005广东高考佳作《心弦上的焰火》:“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一片晨曦雾霭中他醒悟着以往之不谏,犹知来者之可追。樊笼里的荣华富贵岂能让自由飞翔的小鸟甘心折断双翼,戴上金银打造的枷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远离世俗喧嚣,醉倒在南山里的悠悠菊香,与飞鸟相与还,临清流而赋诗,独守高洁也很写意——纪念靖节先生,让我懂得了在浮躁纷扰中独守心中一方乐园和净土……”直接引用和化用《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中的语句四处,以其语解其人,精当美妙。背诵的过程是是汲取思想养料过程,是内化各种知识的过程,也是训练写作思维的过程,背诵式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倘若学生能厚积朝夕之功,“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满腹诗书,且融会贯通地运用,相信定会才思泉涌,笔下生花。

二、锤炼整合贵融通高中生写作的“言之无物”一方面源于学生缺乏观察,疏于积累,对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课外生活中所触及的写作素材,不懂得收集整理。另一方面也因为学生忽略了阅读这一写作的源头活水。阅读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展示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国家地域、不同风俗人情的窗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但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少之又少,让学生广泛地阅读虽说意义重大但却不切实际;可是不阅读何来写作素材?如何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上获取更多的资源,积累更多的素材呢?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经受时间的锤炼并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化精华的经典篇目。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认真梳理整合,将成为中学生写作的不竭源泉。

作文是学生内在思想的外现,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关键的一点是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文言作品蕴含着几千年的民族思想文化、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古人的生存智慧,具有非常丰厚的精神内涵。如老子顺其自然、听任天命的超凡物外的洒脱精神,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孙敬苏秦头悬梁锥刺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愉悦、淡泊之品性,《谏太宗十思疏》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动态变化规律的哲学论断,《游褒禅山记》悟出“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的道理……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思想的集中体现。文言文教学中梳理、鉴赏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加深学生个体的精神底蕴,塑造完美的人格,从而积淀传统文化,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任何一篇文言文作品相对于它所依赖的文化积淀,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教学中,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所学的篇目里,而要把目光放得远一点,宽一点,对作品内容作适当的补充、扩展和延伸,以点带面,学生就能入于书中而又能出于书外。文言文中有一些是史传散文和政论散文,对政事的评论、对历史的反思深刻而独到,学习中我们可以把见仁见智的诸多观点联系起来,丰富和拓展知识体系,让素材积累立体化。比如在学习苏洵的政论散文名篇《六国论》时,我们不妨建立这样一个知识体系。即关于六国灭亡的原因的整理探究。首先明白苏洵提出六国破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然后拓展阅读苏轼和苏辙的《六国论》,概括两人所持观点:苏轼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辙的观点是,六国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没有远略,贪一时小利,背盟败约,自相残杀,使秦人坐收渔人之利。接着援引史实,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国力衰微。而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样,学生学到的不再是一个片断,而能构成一张“知识网”,一棵“知识树”。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思维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就要借助这个例子去延伸,把思维的触角伸得更长远一些,目光也放得更长远,去开阔地建构和发展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巧学妙思创新篇入选教材的文言文文质兼美,在题材选取、遣词造句、篇章结构、抒情议论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果在学生与文章取得共鸣之时,启发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模仿课文的行文进行仿写,学生确实能发挥出不可思议的潜力来。仿写是让学生有样可仿,有模可效。有人把仿写类同于初学书法者描红和临帖,能很快使学生将某些写作知识转变为实际写作技能。仿写既可以是局部的、片段的,也可以是整体的。从内容上看,词汇、句型、段落、篇章以及选材、布局、修辞和照应等都可以仿写。

下面从佳句、片段、篇章三方面简要示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言文都可以进行全新写作,教学中把文言文作品本身当作写作的依托,或一篇一段,或全篇整体,或语言表达,或写作技巧,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写作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优化了作文教学,达到双赢的效果。如学生在写《赤壁赋》的读后感赞叹作者苏轼时,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一句,写出“哀汝生之须臾,羡才情之无穷”,称得上生花妙笔了。有学生仿孟子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得“娱,亦我所欲也;智,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娱而取智者也”一句,也是颇得精髓。如仿《谏太宗十思疏》第一段,“想要宝剑锋利,一定要历经磨砺;想要梅花香盈,一定要历经霜雪;想要成绩超拔,一定要历经奋斗。宝剑不经磨砺,却期望它剑刃锋利;梅花不经霜雪,却期望它花开香盈;有人不经奋斗,却想成绩优秀,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况且聪明的你呢?你正处于风华正茂之时,掌握着自己的命运之舟,遇到一点困难就想退缩,来了一阵风雨就想逃避,而又整天幻想取得好成绩,这不正是不磨剑而求剑刃锋利,不历寒而求梅花香盈吗?”这篇仿写词句优美,表达流畅。作者在理清原文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仿写得有模有样,有条有理。综上所述,如果能把写作训练与文言文教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学活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石三鸟之效。若能持之以恒,反复实践,学生的写作就会得心应手,从而渐渐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第二篇: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范文)

高考作文找准切入点再下笔

高考在即,高三复习已接近尾声。现在,考生多侧重提高应考和答题技巧。相关教师提醒考生,写考场作文一定要审清题目,找准切入点再下笔,避免文不对题、偏离题意。

语文是高考的第一科,其中作文占60分,写好作文对语文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者从一些中学了解到,现在有些考生在模拟考试时仍然有审题不清,偏离题意的问题。

一六六中学教师史海燕认为,作文命题严谨,题目中的每个字和标点符号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和反复琢磨的。考生看到作文题目后,首先应该用几分钟时间来审题,给题目准确定位。考生审题时要认真思考题目所给的材料有哪些切入点,而不要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要集中精力对题目中的字句反复琢磨、推敲,弄清提示、要求和限制,以及题目材料的范围和性质,文章体裁等。

审清题目后,考生要调动生活积累,搜寻材料,选择素材,并对材料立意进行比较,做出取舍。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田福春认为,考生应深入理解作文题目及所给出的材料,选择最佳写作角度,不一定非要出奇出新,以免弄巧成拙。能有创新固然好,但多数考生更适合写规范作文,按照诸如“点、正、反、深、联、总”或“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去写。只要作文不偏离题意,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得分就不至于太低。

高考作文新技巧 “亮”出你的高分作文

每一年的高考语文科目结束之后,对于作文题的评论和争议总是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作文,向来是高考语文部分的重中之重,甚至不仅仅是对于语文科目而言,在整个高考,语文作文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没有其他任何一道题有它这样大的分值,也没有一道题需要这么长的时间来完成。所以,写好这篇可能决定你命运的考场作文至关重要。那么,如何算是一篇好的考场作文呢?怎样才能让它在众多考卷中发出独特的光芒,让阅卷者眼前一亮,一见钟情?下面就针对如何写好一篇考场作文从而拿到高分甚至满分,赢得这个重中之重,总结如下几个“亮”点: 亮出一件漂亮的外衣——文面

阅读一篇考场作文犹如第一次看一个人。如果把考场作文的内容,即正确的观点和典型的材料等比作一个人的内涵,那么其外面的形式——整洁的文面,则好比是一个人漂亮整洁的外衣。衣体互衬,相得益彰,定会使人眼前一亮。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文面”,是应试作文给阅卷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如果第一印象很好,干净整齐流畅的行文,会令阅卷者心头怦然一动,那种清爽的感觉不亚于六月天的冰茶,一扫机械式阅卷的疲倦和燥热,使阅卷者心情舒畅地看下去,带着这样的心情审阅,阅后的分数能低吗?尤其是在一摞混乱不堪、“龙飞凤舞”的考卷中,出现一份字体隽秀,行文如流水般的篇作,可想而知,高分舍我其谁!即便在阅卷时偶或发现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也会手下留情,一俊遮百丑嘛!所以,字体一致,大小适中,墨迹统一,考生务必给你的作文披上漂亮整洁的外衣。整洁美观的文面令人爱不释手,令人平心静气,切忌字迹潦草,涂涂改改,段落不明,这样的作文只能让人头昏眼花,令人烦躁不堪一读。亮出一双智慧的眼睛——标题

正所谓题“目”题“目”,一篇文章的标题,就好比一个人的眼睛,“题”为文之“目”。有了衣着的第一印象,人与人接下来的交流,首先感触到的就是人的眼睛。一对智慧的双眼总会让人觉得和蔼可亲,难以忘怀。近些年,时髦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多半要考生自拟题目。如果一味以话题为标题,会造成千篇一律,令阅卷者望而却步。可是,如果能创意求新,使之生动形象,便可点睛传神,让人心中为之一震。综观语文教材及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不难发现好的标题犹如一面鲜艳的旗帜,吸引人的注意力,引领人们步人胜境,让人迫不及待的想去品味这是怎样的一道佳肴。

好的标题首先应做到“准确精炼”。标题不能有歧义,更不能脱离文章本身使文不对题,也不能写成一大长句,嗦嗦让人生厌。其次好的标题要“新鲜生动”,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有时巧妙引用诗文或歌曲等,往往能使标题生动形象。郑板桥说过:“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这是诗人兼画家郑板桥的现身说法,揭示了标题与诗境的辩证关系,诗文同理,所以不仅“不可不慎”,而且要慎之又慎。亮出一张迷人的笑脸——开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写文章亦是如此。这就意味着对于一片文章,其开头是相当重要的。开好一篇文章的“头”,就好比书法绘画的落笔、吹拉弹唱的定调一样,影响之后的走势和旋律。所以,我们应该反复斟酌,仔细推敲,力求恰到好处。

换个方式来想,文章的开头,就好比一个人以什么样的面孔和你打招呼。是友好的还是狰狞的,是笑容满面的还是眉头紧皱的……不一样的表情会给人不一样的感受。所以,一定要像化妆师或造型设计师一样,认真打扮,精心“包装”,把文章开头这张“脸”扮得靓丽无比,力争让阅卷者“一见钟情”,感觉“相见恨晚”。阅卷者眼前为之一亮,心情为之一振,然后……“好运”可就来啦!

作文开篇的方法很多,比如可以设疑悬问,吊胃口;单刀直入,步正题;运用修辞,入佳境;抒情直攻,扣心弦……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正因为“难”,我们就更应刻去克服,去攻打,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化难为易。

亮出一颗富于内涵的心灵——主体

主体是文章的核心,文心如人心。要真正的了解一个人,不仅要知面,更要知心。这里所说的主体,是指文章除开头、结尾以外的部分,我们应不惜笔墨,精心勾勒。那么,什么样的主体,才能赢得阅卷者的青睐呢?什么样的内心表达,才能打动阅卷者,才能引起共鸣,才能得到高分?

首先,讲究形式,有层次,有结构美。黑格尔说:“美的要素可分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形式”。“任何具有审美价值的东西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无论是没有内容的形式,还是没用恰当地表现内容的形式,都是不可取的。”虽然作品的内容决定着形式,但是形式对内容也有反作用。好的内容要有好的形式。结构属于形式范畴,它作为文章构造的外部形态,是一篇文章大骨架,所以是十分重要的。文章的内容再好,如果外部形态有缺陷,会让人感觉很不舒服。所以,写文章的人总要在布局、谋篇上面先推敲一番,务求有自己的构思。文章结构是外在形式的一种,是为“心灵”服务,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要巧妙地安排结构,使之完整、严谨、匀称,写出结构美。

基于此,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就要做到这样几个方面:段落具有完整性;各个段落之间要有联系或过渡;分段要匀称得当,长短相宜。总之,主体部分的段落安排要根据内容和形式的表达需要,该长则长,该短则短。无特殊需要,主体部分的段落一般不要太长。特别指出的是下面这几种段落构建就是主体部分的败笔,有人把它们总结的很形象,在这里引用来给大家以提醒:一是全文三大段,各段平均使用笔墨,主次不分,单调乏味;二是“蝌蚪式”,开头几页,结尾一两行,头重脚轻根底浅;三是“松鼠式”,与前面相反,主体部分开头草率,后面拖泥带水,前紧后松,让人眼花缭乱看不清楚。总之,好文章的主体部分应层次清楚,匀称和谐。

其次,要重试写作规则,毕竟这是考场作文,不要一味在形式上翻新,出现怪异文体。话题作文虽不限文体,但仍应遵循写作规律。比如写议论文,一定要有明确集中正确的观点,要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行文的主要内容,围绕观点选择典型新颖而充分的论据,善于运用论证方法,避免在文中一味堆砌材料而不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论证等等;还有些同学另辟蹊径写戏剧,写诗歌,对这样的选择本无可厚非,但是任何时候只追求形式创新而忽略本质内容都无异于舍本逐末,为了芝麻丢了西瓜。还有就是,绝不能抄袭套用。一些同学将考前背下的佳作生搬硬套,往往造成张冠李戴或偏离题意的现象。当然,要是背诵一些漂亮或有哲理的语句,或是套用一些好的构架模式,这都是可以的。但是千万不能把作文当作赌博,不能把成败寄托在弄虚作假上,此关前途大事,劝君还是不要冒险的好。

还有的同学在作文中编写的故事情节不合生活常理和生活逻辑,显得幼稚可笑。高考作文虽然允许编故事,但反对脱离生活、不合情理的胡编乱造。有的考生编故事一味追求情节曲折离奇,这样容易误入歧途,而且编造的情节都有悖于生活实际,也很容易被阅卷老师识破。所以一定要注意,故事要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样才会有一定的内涵和感染力。要解决“用材不当、不合情理”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积累材料主要包括名人故事、成语典故、寓言、童话,名人名言等内容。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去读去记,久而久之就会积少成多,写作材料就会丰富起来。把丰富的写作材料应用到文章中,就会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文章就会因丰富而美丽,因美丽而打动人心。

再次,要讲究语言的雕琢,力求语言优美,富有表现力。我们说一篇文章有文采,包括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或联想,文句有意蕴等等。例如,要写出议论文中的形象美,可以采用形象化说理的方法,即将抽象而深奥的道理寓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之中,把不易讲清楚的问题讲得具体、生动、可感。选择那些生动具体的形象还需要广泛联想。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心理机制。联想能引导作者更好地进行分析和综合,促进推理更充分地展开,将论证引向深入。比如凭借时间和空间上接近的事物所形成的相近联想;由具备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相似联想;由存在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的对比联想;由存在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的因果联想等等。

所以,即便考生的行文内容略有偏离题意,优美的语言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你。我们所写的文章虽然是以散句为主,但散句中要尽可能地夹杂以对偶、对仗、排比句等这些庄重有力、匀称谐调的整句。这样整散结合,参差错落,读起来抑扬顿挫,才会有流畅的旋律和铿锵的节奏。不会使语言显得单薄空泛,而是给人一种形象美。这样的遣词造句之功若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考场作文,定能成为文章一大亮点,夺人眼目。

最后,要深入思考,予情予理。思考,即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思考能充实文章的思想内容,加强立意的深度,挖掘材料的内蕴,表达深邃的思想。这里所说的“予情予理”是指赋予文章兼具感性和理性的思考。有思想,写出哲理美;有情感,写出人性美。

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要观形思神、观物思理,要思出一般的规律,更要思出所蕴含的哲理。要想思考得深入,首先,要运用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思维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对写作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发现材料所蕴含的意义、社会价值和人生哲理。其次,要学会辩证思考。在对立统一的思维规律前提下,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实事求是地分析对象本身的各个方面、层次间的关系和基本矛盾,掌握对象的对立和统一性。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待事物。

思想是语言的前提,是行文的根基,是一篇文章的生命力!通常,判断一篇文章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作者能否表达出独具匠心的思想,能否用自己的理性思维给人带来深刻有益的启示。因此,培养这种敏锐超卓的思考能力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好方法。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广积累,勤动脑,对任何事物都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培养成熟的思维习惯,并能自然而然地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然而,感人心者,情也。情感是审美的动力,正是有了情感这股凝聚力,审美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才会产生契合的“共振”效应。所谓情感,是指人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体验。因此,我们要积极地观察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这样的情操又该如何来培养呢?

一方面,我们可以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积累情感体验。正所谓“登山者情满于山,观海者情溢于海”。面对美好的事物,动人的场景,一个无动于衷的人不可能写出妙文佳作。所以,请开启你的各个感官,带着一颗敏锐之心、一颗善感的心来看待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微妙的感情波动,将对事物的观察化为自己思想情感上的体验。同时,还要学会对情感进行组织、梳理,把激烈、混乱的梳理成稳定、有序的情感;把肤浅、荒谬的进化为深刻、有意义的思想。这样,才会产生灵感和美感,才会使文章中的感情,丰富、成型、稳定、深刻。另方面,我们也可以在赏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积累情感体验。许多优秀的作品都以其进步的思想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弘扬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手法和表达感情的方式,结合自己的体验,将其挥洒在行文之中。

人之所以高级,就在于我们有思想有感情。其实,我们的身边时时刻刻都有许多值得去深思、去体味的人和事物。关键在于我们是不是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的慧眼,是不是具有敏锐、细致的洞察力,是否愿意去捕捉、去记录我们周围的这些点点滴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生活就会给你人生的鼓励和启示!亮出一个完美的你——结尾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古人所说的“豹尾”,就是指结尾应华美而有力。作文进入尾声,更不可掉以轻心,以免功亏一篑。我们应善始善终地给文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让阅卷者看到一个既注重外表,又富有内涵,内外兼修的一个完美的你!所以,应充分认识到文章的结句和开第一样,是极其重要的。为此,必须设法用你的三寸不烂之舌言出一个能达到文已完而意无穷的结尾,让阅卷者回味不绝,翻过试卷后心情仍久久不能平静。当然,文无定式,文章结尾不可一概而论。但无论如何,结尾是为了锦上添花,不可画蛇添足;只能首尾呼应,不可信口开河。更不可在文末写上什么“完”、“本文到此结”等字样,或文章尚未完篇,字数不足,于是在最后写上一串省略号,使文章成了“断了尾巴的蜻蜓”。所以,请同学们一定要运足底气,在结尾亮出一个完美的你,给你的文章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更让阅卷者激动不已地给你的考场作文打上一个满意的分数!

最后,概括的说,一篇好的考场作文要切合题意、结构合理、内容充实、表达生动。作文要得高分,说难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说不难,也有它的规律可循。审题立意是前提,语言优美是关键,材料丰富是保证。现在就开始行动吧,从一点一滴练起,待到迎战高考时,勇敢自信的“亮”出你的考场作文,亮出一个完美的你!满分,你的必然!高考作文技巧:审题准确是得高分的前提

高考作文,其实就是应试作文,其基本原则是:有能力,更要合要求。

考场上,审题、拟题目、谋篇布局等都有不成文的要求。省实验中学老师张胜,总结了几条应试作文的得分要点,以供考生参考。

审题准确是得高分的前提。历年高考,除去年因直接考查社会热点(汶川地震)而造成审题难度几乎为零外,绝大部分都有较强的审题难度,动笔前审清题至关重要。

作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好的作文题要简明生动,即扣命题意图又体现文章主题。题目过于含蓄,会让人一头雾水,而过于直白,又缺乏味道。有同学常先写文章,再拟标题,甚至有时因时间紧忘写,这都是极不应当的。虽说无标题扣2分,但实际扣的分数要远远大于2分。

结构混乱是通病。开头繁琐,入题缓慢;段落冗长,不讲分段;材料堆砌,不知过渡;首尾脱离,不知呼应。应试文的结构一定要条理性强,层次分明,主体结构提倡用最简单的结构形式:并列结构或对比结构。

首尾段的成败对得分影响特别大,尤其是材料作文。开头要尽量体现“三绝对”:引述材料绝对精简,语言表达绝对简洁,观点提出绝对鲜明。结尾要呼应开头与标题,体现主题,使文章浑然一体。这些都须“设计”。

最后一段时间,考生可不整篇练,提倡提纲式训练。一周练二至三次,每次20分钟,制定出应试作文不同文体不同题型的提纲训练模板,从标题、立意、开头、主体和结尾五部分进行提供训练,既省时又能抓到要点。

2009年高考作文素材——2008中国文化悲欣交集

没有哪个年份,比2008更让我们急于向它告别。也没有哪个年份,比2008更能清晰铭刻于中国人的记忆之中。站在新年边上,试图向过去挥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此刻,喜悦不是那么明显,悲痛也不再那么强烈。2008年,可以用悲欣交集来形容。是的,甚至连“悲喜交加”这个词用在今年也不恰当。因为,在这年,悲伤大过喜悦,痛苦多于幸福。盘点一年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事件,可以感到,喧哗的众声已经渐渐远去,迷乱的图景已经写进更为繁复的历史…… 天灾人祸—— 让人民的文化心理趋向成熟

2008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灾难年。南方雪灾、汶川大地震、胶济铁路火车相撞、瓮安事件、陇南事件、三聚氰胺毒奶、经济危机……这还远不是2008“中国灾难群”的全部内容。矿难、火灾、骚乱、疫情……接踵而来的坏消息,隔三差五出现在媒体上,让人们悲伤、流泪、愤怒、无助。“80后”的年轻人说,经过这一年他们成熟了,而对所有中国人而言,经过了这一年,他们的情感深处,何尝不是增加了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

1月的南方雪灾让人们记住了一个地方:湖南郴州。5月12日,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又将人们的视线聚到了“四川汶川”。改革开放以来平稳运转已经30年的中国社会,已经习惯了接受好消息,没人愿意相信,一场灾难之后,会有一场更大的灾难接踵而至。电视里不断播出的画面,让所有中国人都无可避免地处在焦急和忧虑中。但是,在灾难中,人性的光辉也得以充分彰显和释放,民众因为注意力集中于经济发展而松散的团结精神,也借此得以凝聚。经历过悲恸打击的中国人,开始真正具备了大国国民心态。“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这是那首流传于网络和手机上的《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语句朴实易懂,以它为代表,诗歌,这一远离时代现场良久的文学题材重新回到大众生活中。在雪灾和地震期间,民众一共创作了多少首诗歌?无从统计,但通过神州处处涌动的诗情,却让人真切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最原始的情感——— 同情与怜悯。山寨文化—— 撞了一下主流文化的腰

2008年已经过去,但山寨文化的“精彩”还在继续。随着媒体对山寨春晚的持续关注,对山寨文化该往何处去的讨论,也呈现白热化状态。山寨文化会和主流文化形成对峙关系,还是会在热闹之后被招安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现在没人能给出准确答案。但无论怎样,2008年山寨文化狠狠撞了一下主流文化的腰,却是不争的事实。

山寨文化由出现到火暴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今年六七月份,各大网站纷纷设立专题对山寨手机进行报道,“山寨”一词由此进入大众视线。而被概括成“狼性与创新”的山寨精神,很快衍生成为野火燎原般的山寨文化。在山寨产品进入制造业各个领域的时候,山寨文化也渗透到文化的每一个角落。10月份,在山寨周杰伦等山寨明星的推波助澜下,山寨影视剧、山寨话剧、山寨百家讲坛、山寨红楼梦、山寨春晚层出不穷。12月前后,中央电视台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多档节目对山寨文化进行了持续报道,更让山寨文化由一种互联网文化衍变成影响范围更广的大众文化。山寨文化的意义在于,它给为精英思维所充斥的主流文化提了一个醒,在追求文艺精品的同时,也要学会放下身段,去聆听人民的精神吁求,寻找自变的方式和渠道,不要走上背离群众的自毁之路。传统文化保护—— 有多少利益假汝之名

如果不是坏消息太多乃至被称为“灾难元年”,那么2008年很有可能成为“传统文化保护年”。300亿元建中华文化标志城,浙江横店重建圆明园,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首次成为法定假日,500家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甘肃省永靖、华亭、临洮三县分别修建孔子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秦皇祭天广场和老子文化园,福建土楼、江西三清山进入世界遗产名录,麻将申遗……这些事件,有的是货真价实为传统文化保护做了一些实事,有些却被公众怀疑借着保护传统文化的名义博取地方利益,甚至是糟蹋传统文化。

3月,中华文化标志城成为两会期间曝出的一件大新闻,也成了最受关注的文化事件。一边倒的批评声音,让这个“城”究竟该不该建失去了讨论价值。山东省济宁市市长张振川的一句“允许有争议,但标志城肯定要建”,在直接将政府决策和民间舆论推到了对立面的同时,也暴露了国内对传统文化保护缺乏清醒认识和长远规划的现状。作家冯骥才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必须有它的顶峰”,但反对“争着把钱贴到‘塔尖’上”。而2008年各地如火如荼进行中的复古和仿制建筑的建设行为,便是争相往“塔尖”上堆钱的行为,一同被堆起来的,还有相互攀比、追求奢华的虚荣心,而这一切,和传统文化有多大干系? 商业化阴影下的文学—— 带来风光也失去尊严

文学的商业化进程在2008年更为加剧。后缀冠以“公司”名称的盛大文学的出现,搅动着本就商业味浓厚的文学市场。30个省作协主席上网打擂,被认为是传统文学找到了与网络对接的接口;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集体上网展示,被指离市场越来越近离读者却越来越远;麦家因获茅盾文学奖被杭州文联重金引进,被批为政府花纳税人的钱用来为地方涂脂抹粉;阎崇年无锡签售遭“掌掴”,《百家讲坛》的商业化被追溯成原罪;作家富豪榜再次颁布,中国作家收入整体缩水……商业如同一件华美却单薄的外衣,在给文学还以风光的同时,也让文学在逐渐失去自身应具备的温暖。

10月5日,学术明星、《百家讲坛》主讲之一阎崇年在无锡签售时遭一年轻男子掌掴,原因据称是打人者不满阎崇年关于清朝历史和人物的一些观点。也有人认为,这两个耳光是打给《百家讲坛》的。李敖曾撰写《于丹批判》一文指出:《百家讲坛》的运作模式“不失为一种成功的商业化转型运作”,但栏目采用“娱乐界包装影视明星的手法来打造‘学术明星’”,却是一种“媚俗行径”。说到底,商业化成就了《百家讲坛》,同样,商业化也毁掉了《百家讲坛》。阎崇年遭袭击,与其说持异见者因无法以草根身份与之在同一平台上对话才导致暴力事件发生,不如说过度商业化让文化学术失去了尊严。

每个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权利,作家和学者也不例外,出售思想和文字获利,同样应获尊重。我们只是期望这些作家和学者,能够守住良知和作品水准的双重底线,为这个世界贡献出更多美好的精神产品。民间词语创作活跃—— 凸现大众文化叛逆心理

《新华词典》日后再出修订版,一定会从2008年选取诸多新词。接二连三的灾难让民众的心变得敏感而丰富,万众一心所形成的巨大洞察力,可以将极端复杂的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用简单的一个词语表达出来。

2008的年民间词语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囧、雷、呆呆”等生僻字、象形字构成网络流行词。其中“囧”是一个古汉字,本义是“窗口通明、光明”的意思。但在今年夏天成为网上使用最频繁的字之后,它被添加了“郁闷、悲伤、无奈”之意,使之充满了更为丰沛的表现力。

“雷”的流行,源自一些网络小说、影视作品、网络红人夸张的描写或者不自然的表现,比如新版《红楼梦》的造型、《赤壁》中的搞笑台词。与“雷”相关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被雷得外焦里嫩”。同样作为网络流行语,“雷”和“囧”有少许不同的是,“雷”在调侃之余,传达出的是一种更为强烈的观点和态度,有批判意识在里面,因此它的生命力会比那些可爱的象形文字更长久一些。

2008年民间词语的另一大类是以“很黄很暴力、很傻很天真、正龙拍虎、俯卧撑、打酱油、叉腰肌、新陈代谢、娇身冠养、我是北京派来的、你们算个屁”等构成的社会流行词。

民间词语在2008年爆发出如此大的活力,并非偶然。有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已达2.53亿。庞大的网民基数,让网络上的公民社会初具雏形,表达渠道的便利和畅通,让民意在网络上能够迅速沟通汇聚。而在熟悉网络管理环境和表达技巧之后,网民用精简凝练且不乏智慧色彩的社会流行词,来对社会不公正和不良现象进行批判,无疑成了最具打击效果的一种武器。细心来看,无论是网络流行词还是社会流行词,都与传统的表达方式迥然不同,这证明中国的正统文化已经失去了它的巨大约束效力,民众的文化叛逆心理所形成的新生力量,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生存的空间。名人公众形象—— 小问题引发大波折

6月,余秋雨在博客发表“含泪劝告请愿灾民”博文引起轩然大波,他随即被冠以“余含泪”称谓,和在报纸发表“纵做鬼,也幸福”的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王兆山,成为2008年最为公众所诟病的文化名人。由此牵出的文化名人的公众形象问题,也成为今年值得注意的一个文化话题。

现在再看余秋雨的博文和王兆山的诗词,会觉得他们不过是在不合适的时候,作了不严谨的发言。但在当时处于抗震救灾关键阶段、民众悲愤还积郁内心的时候,这种源自某种惯用话语系统的表述方式,使得其文字脱离了“作品”的属性,而成为一种“另类观点”,对民意形成了挑衅。余、王二人事件,给中国作家包括中国知识分子群体提供的最大警醒是,要学会说话——— 不是学会顺应某种话语系统说话,而是要学会站在公众的立场上发言。11月,巩俐加入新加坡籍,虽然之前已经有不少中国明星更改国籍,但巩俐此番举动还是引起强烈反应,在腾讯网进行的调查中,表示反对者达64.77%。在不久之后揭晓的“第二届中国演艺名人公众形象满意度”平媒调查结果也显示,受更改国籍影响,巩俐积分最少排名垫底。

越是在个人自由和形象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的时候,公众人物的形象就越要符合大众对于道德楷模的要求,这是一个躲不掉逃不开的时代命题。“谨言慎行,注重公众形象”,将会成为文化名人以及所有公众人物日后要时刻铭记在心的一条警句。文艺电影—— 输了票房赢了口碑

贺岁档还未结束,这个档期最优秀的电影已经水落石出,电影《梅兰芳》尽管有着虎头蛇尾的不足,但还是凭借其文艺片的属性,为生存空间被挤压得微乎其微的国产文艺电影狠狠出了一口恶气。

2008年的商业电影更加注重娱乐价值,对电影内在的挖掘被抛弃得更远。以《非诚勿扰》为例,这部电影的“诚意”的媚眼,更多地抛给了商业和票房,所谓对观众的诚意,不过是用一堆过时的段子、小品拼凑而成的空洞电影。作为冯小刚第一次独立编剧的电影,它的缺点显而易见,失去了以王朔小说为框架的京味文学的根,冯小刚在贺岁电影上跌入了六神无主的状态。

所以,这一年“好电影”大多都是文艺片。4月清明节档期,《左右》和《立春》先后公映,引起了一轮对文艺片的反思和讨论,缘起无非还是为什么文艺片“口碑好、票房差”。《左右》和《立春》在公映前造足了势头,影评人也都纷纷给出了很高的评价,但观众还是将钞票投给了商业电影。

6月,《二十四城记》作为唯一一部中国影片角逐金棕榈,自此之后它便和贾樟柯之前的作品一样,开始了不停地拿奖之旅。但遗憾的是,这部在国际上颇受好评的文艺片,仅在个别城市举办了几场看片会后便了无声息,公映之日至今尚未确定,这也反映出国产文艺片的确存在着诸多电影之外的不利因素。

10月,一部名为《海角七号》的台湾电影悄然通过网络渠道为网民所追捧,它在台湾创造的超过《色,戒》的票房神话,以及由它引发的关于台湾精神的讨论,都显示出它的与众不同。内地影迷对这部电影的热议,也算是给文艺片导演提了个醒:真正的好电影是需要有情怀的,它不是导演卖弄才华的工具,而是寄托民众情感的一个载体。在“脱离大众生活”成为人们对文艺片的最大指责时,《海角七号》的成功有力地为文艺片拨正了航向。

告别的年代—— 不是长远分离而是永久继承

每一年,总有一些人离我们而去,在另外一个世界,由他们组成的星空更为深邃和璀璨。现在,那片星空上又增添了这些名字:柏杨、浩然、谢晋、王元化、魏巍、贾植芳…… 令人应接不暇的2008,人们实在没有太多精力顾及这些文化老人的去世,这个名单里面,除了大众知名度更高一些的柏杨和谢晋引起传媒的普遍关注外,其他几位尤其是知识界和思想界泰斗级的人物王元化和贾植芳,引起的震动范围至多不过几万人几十万人,他们的离开可以用“默默地、安静地”来形容,但反过来想,这何尝不是他们向这个世界告别的最好方式?“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的柏杨,活着的时候是一名战士,他的死也如同一颗子弹,射入至今仍让无数人沉浸其中的“文化酱缸”里。同样是高举批评利器,王元化却从不自命为“战士”或“先知”。在某网站举行的2008文化人物评选中,给了他这样的评语,“贯穿王元化一生的思想主线是‘自由’,他最看重的学术品质是‘思辨’”。怀念王元化,不如说是怀念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向王元化致敬,不如说是向这些大师级人物身上所具备的精神致敬。

将毕生奉献给业余文学爱好者的浩然,写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魏巍,同样值得我们举起右手致敬,哪怕仅以文学的名义。

在电影成为人们娱乐生活重头戏时,谢晋被推到电影大师的位置上来已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有人说,“如果把二十世纪分成前后两半,要举出后半个五十年中影响最大的一些中国文化人,那么,即使把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谢晋”。

纪念是杜绝遗忘的一种良好方式。纪念是因为那些与我们告别的人,真的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学识和品质。从这个层面上讲,告别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它不再是长远的分离,而是一种永久的继承。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引发全民回忆潮

奥运会结束后,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成为全民关注的又一大型话题。在官方媒体和主流市场媒体的推动下,人民的怀旧心理终于在这个冬天又进行了一次集体释放,而且一旦被点燃,就有了刹不住车的势头。

9月26日,《新闻联播》开始播出“经典中国-辉煌30年”节目。这个中国最大的媒体平台,已经懂得如何从细节入手来表达宏大主题。意大利人安东尼奥尼上世纪70年代拍摄的纪录片《中国》,成为《亿万百姓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开篇,一个渔业小村,则成了报道改革开放带来农村巨变的切入点。

其他一些已经在市场化运作中练出一身本领的各种媒体,在进行报道时,其形式之新颖,角度之多样,让这次带有政治意味的宣传行为,变成一项全民娱乐活动。听老歌、听那些如今叱咤风云的商界大腕讲创业时的故事、听退休干部讲述曾经的政治迷局、看老电影,回顾往昔……这盘忆苦思甜饭“吃”得的确有些可口。

创作永远属于人民。被调动起来的人民纷纷自动参与到了这场声势浩大的纪念活动中。除了大到中直机关小到乡镇中小学等数以千、万计的单位、机构进行的纪念活动得到了大家的热情参与外,人民还通过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撰写博客、发表评论和留言,以个体感受的方式,书写着这30年来的变化。

这股回忆潮甚至影响到了“80后”,这帮还无法写“我这30年”的年轻人不甘寂寞,纷纷在网上开始撰写“我这10年”。已经有媒体宣称:2008,一个全民写史的时代轰轰烈烈开始了…… 结束语

2008年的冬天非常寒冷,但因为元旦和春节挨得很近,所以很容易让人产生春天已经不远的遐想。

专家说,经济危机时最重要的是恢复信心,而火热的电影票房似乎又说明,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对生活和娱乐的热爱。葛优在电影《甲方乙方》的最后说,“1997过去了,我很怀念它”,2008也即将过去,怀念它很难,因为怀念会意味着伤感甚至疼痛,但作为过去时,它已经永远写进我们的生命里,如果痛苦也算是一笔财富,那么我们何尝不能正面面对,把它转化成鼓励自己前行的力量,走向未知、同样也充满希望的2009。

09高考作文:亮出文章的美眉来 谈题记的写作

题记,是文章标题之下,正文之前的一段文字。其内容或简要点题,或揭示主旨,或交待背景,或渲染气氛。题记,相当于人的眉毛。浓眉大眼,活力无限;柳叶丹凤,风情万种;卧蚕眉,刚毅忠厚;新月眉,柔情似水……这样看来,写好题记,不仅可以增添文采,还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导引读者情感倾向,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尤其是考场作文,如果能设计一则别具心裁的题记,定会给阅卷老师美好的第一印象,营造了愉悦的阅读心理,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作文“印象分值”。

题记的语言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借用名人名言,可以引用一首小诗(或若干诗句);可以是谚语、箴言;还可以是一段自我感悟的文字,甚至是一个短小的故事。抒情性和哲理性是题记的主要特点。

既然题记在文章中有如此“抢眼”的位置,如何写出让人过目难忘,成为点睛之笔的题记呢?答案只有一个:让题记活画出作文之灵魂。

一、题文映衬,俯仰生姿

利用名言或诗句作题记,映衬蕴蓄于文中的浓郁情感与审美倾向。

例如,一学生写母亲对在城里读书儿子的牵挂与眷恋,拟题为《村头的榕树下》,题记则用了孟郊的《游子吟》。此题记,映衬出沉甸甸的母爱,亦折射出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让读者未阅读便产生了情感的张力。

又如,高考佳作《独上高楼》题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借助古诗词“起兴”手法,交待缘起,渲染了文章故事的气氛,引人欲读。

二、点题揭旨,开宗明义

题记点题,不但结构上提挈全文,而且,让读者充分,准确地把握题意,对文章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例如,高考佳作《闲话山水》题记:“山,沉稳,敦厚;水,灵动,聪慧。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此题记抓住题目中的“山”、“水”并注释它们内涵,给读者以明晰的理解。

大多灵敏题记是用来揭示文章主旨的,短短一两句话,直接地将蕴藏于较长篇幅的主旨揭示出来,醒人耳目。

例如,一同学写《化蝶》,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题记。说自己只是一只毛毛虫,盼望着蝴蝶那样优美的舞姿。以屈原诗句作题记,直接点明了文章所寓的人生理念,表达了作者执着不懈的人生追求。

三、设置悬念,尺水兴波

题记以悬念的形式出题,能立即吊起人们阅读的胃口;如果悬念再设计得精彩一些,那就如一颗小石子投向平静的湖面,会荡起动人的涟漪,引人想象的美妙境界。

例如,《那山,那月,那人》一文的题记是:一面是贫困的小山村,一面是繁华的现代大城市,这位刚毕业的师专学生将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该题记展示人物矛盾的心情,激发读者参与思考和选择。势必引发深层次阅读。

常言道:水无常态,文无定式。在呼唤创新精神,激励个性张扬的今天,题记的写作也不妨从多角度去思考与表现。“唱反调”也是独具一格的题记拟写法。

例如,《我的自画像》题记:嘿嘿!“两面三刀”有什么不好,我就是个地地道道的“两面派”。

又如,《一只井底之蛙的劝世格言》题记:我愿做只井底之蛙,那儿清凉又舒爽,那儿既隐蔽又安全。来,来,来,请跟我来,跳到井底远离人类。

这两则题记都是从反面立意,表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矛盾的心理,产生了引人深思的召唤力量。当然,题记的“反调”也要求个性与规范的有机统一,不能为花哨而过度俏皮,甚至玩世不恭。

四、抒发真情、文采尽现

作文是用心写出来的。放在“版眼”的题记,只有真正用心,用情写出来,才能拨动读者心弦、引起强烈的共鸣。下面的几则题记,倾吐了作者心中的真实情感,文采斐然,成为文章的亮点。

例,《母爱》题记:母亲之爱,是一条长长的电话线,无论我走多远,都时时刻刻把我牵挂,它将陪我走到永远。

《感悟中学》题记:那是心灵深处的一股清泉,流不尽,吐不完,一直奔流到永远永远,去浇灌我人生旅途中的一草一木。

《我的快乐与烦恼》题记:当理想的七彩翅膀拍击着现实的空气时,我进入一个微妙的、朦胧的、多雨的季节。游过少年时代的梦境,我仁立雨中,17岁的日子有风也有雨,有快乐也有烦恼。

《沟通》题记:父亲那一跪才使我明白,我与父亲之间缺少的不是爱,而是沟通,是心与心的沟通。

题记的存在,不仅能使文章形式上显得别致,更具吸引力,而且它能奠定文章的基调,凸现文章的深刻,昭示文章的走向,标志文章的水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把握题记的写作要点,这就是:短短的语句,美美的语言,淡淡的情感,浅浅的哲理。但题记与文章内容的相关联性,语言的明白易懂,也是题记写作的关键:否则就有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之嫌。而富有诗意,有伤感和沧桑韵味的题记,在当今是最具魅力的。

2009年高考模拟作文及思路点拨14篇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人问比尔·盖茨:如果让你离开现在的公司,你还能创办第二个微软吗?比尔·盖茨坚定地回答:“能”。但他接着补充了一句话:“只要允许我带走100人……”试自选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思路点拨:比尔盖茨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确立了科学的人才观。无论干什么事业,人才都是成功的保障。如果你想修长城,人才就是基石;如果你想建大厦,人才就是栋梁;如果你想成就事业,人才就是保证。古今中外,治国也好,治家也好,得人才者得天下,失人才者失天下,这是一个谁也否认不了的真理。

2.两只陌生的蜗牛在某个路口相遇了,它们彼此碰了碰触角,互致问候,然后继续向前爬去。但不幸的是它俩拥有了相同的想法:对方这么急着朝我来过的路爬去,肯定有什么事,一定是那路上有许多宝贝我没发现。这样想着,两只蜗牛便同时折转头,朝来路爬去。在同一个路口,两只蜗牛又相遇了,它们又彼此友好地碰了碰触角,各自继续往前爬去。忙碌了一辈子的蜗牛不知不觉中又爬回了起点。试自选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思路点拨:①人们往往在忙碌中就会不自觉地迷失了自我以及前进的方向。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千万不要让盲目的忙碌改变了我们的命运。②相信自己的选择,让自己始终生活在充满自信的状态,不要轻易否定自己,不要轻易怀疑自己。③每个人的心中都应该有一轮太阳,那是明确的目标,是我们前进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人生的航船才会找到方向,漫无目的的漂荡终归会迷路。④失败和成功的最大区别就是,做同一件事情,有的人始终向着自己的目标从不怀疑的一路走了下去,而有的人,却总是会因为人生路口上的一些风景迷失了真的自己。

3.可怜的驴子背着几袋沉甸甸的盐,累得呼呼直喘气。突然,眼前出现了一条小河,驴子走到河边冲了冲脸,喝了两口水,这才觉得有了力气。它准备过河了,河水清澈见底,河床上形状各异的鹅卵石光光的,看得清清楚楚。驴子只顾欣赏美景,一不留神儿蹄子一滑,摔倒在小河里,好在河水不深,驴子赶紧站了起来。奇怪!它觉得背上的分量轻了不少,走起来再也不感到吃力了。驴子很高兴:“看来,我得记住,在河里摔一跤,背上的东西便会轻许多!”不久,又运东西了,这次驴子驮的是棉花。前边又是那条小河了,驴子想起了上次那件开心的事,心里真是高兴:“背上的几袋东西虽说不重,可再轻一些不是更好吗?”于是,他喝了几口水,向河里走去。到了河心,它故意一滑,又摔倒在小河里。这次驴子可不着急,它故意慢腾腾地站了起来。哎呀,太可怕了,背上的棉花变得好沉呀!比那可怕的盐袋还沉几倍。试自选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思路点拨: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必须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抱着旧观念、旧框框去看待新情况,必然会碰壁。

4.古罗马时代,一位预言家在一座城市内设下了一个奇特难解的结,并且预言,将来解开这个结的人必定是亚细亚的统治者。长久以来,虽然许多人勇敢尝试,但是依然无人能解开这个结。当时身为马其顿将军的亚历山大,也听说了关于这个结的预言,于是趁着驻兵这个城市之时,试着去打开这个结。亚历山大连续尝试了好几个月,用尽了各种方法都无法打开这个结,真是又急又气。有一天,他试着解开这个结又失败后,恨恨地说:“我再也不要看到这个结了。”当他强迫自己转移注意力,不再去想这个结时,忽然脑筋一转,他抽出了身上的佩剑,一剑将结砍成了两半儿——结打开了。

请以“心结”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思路点拨:勇敢地跳出旧有的思维定势,打开心结。过后你会发现,事情实际上没有看到的和想象中的那么困难,机遇往往稳藏在我们的灵机一动之中。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就不应受到传统的思维定式的影响,不应拘泥于传统模式,要懂的反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5.有一群水牛,其中有一支雄壮而温顺的公牛被尊为水牛王。有一天,水牛王带牛群外出觅石,遇见一只顽猴挑衅,还向水牛王抛掷石块。水牛王见状不仅不怒,还制止其他牛的报复行动。树神看到后不解地问水牛王为什么这样懦弱。水牛王说了一段偈语来回答“彼轻辱贱我,又当加施人;彼人当加报,尔乃得牲患。”过了一会儿,有一伙婆罗门经过这里,那只猴子又故伎重演,打了这伙婆罗门。结果,被人抓住,痛打致死。

思路点拨:为人不可太狂妄,更不能欺人太甚,以强凌弱。有时受欺者貌似软弱,实际上是胸怀宽广,不与计较。而狂妄之人总有被人清算的一天。这故事或许会给那些正无故受谤、心火难平的人一些启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不必为莫须有的责难和议论忿恨不已,或冲动地做出让自己后悔的憾事。因为事情总有真相大白的一天,你所遭受的毁谤和非议总会得到补偿。

6.一个海难的幸存者漂流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两天过去了,也不见有船只的影子。不得已,他好不容易在岛上建了一个简易窝棚安身。当他从树林里兜着一大堆果子回来时,却发现他的窝棚起火了,浓烟滚滚,他的心血全被熊熊的大火吞没了。他禁不住仰天长叹,沮丧的坐在海滩上,一直到黄昏。在夕阳的余辉下,一艘轮船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他得救了,因为船上的人看见了岛上升起的浓烟,并把它当成了求救信号。思路点拨:①人的一生会遇到很多次的偶然,有的给你带来不幸,有的给你带来好运。不幸也好,好运也罢,我们都要坦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②幸与不幸之间仅隔了一层纸的距离,正面是幸反面不幸。

7.一个特别喜欢昆虫的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跳蚤放进敞口的瓶子里,它立刻便跳出来,当他把瓶子该上时,跳蚤还是会竭力跳出瓶子,不停地撞击着瓶盖的内侧。一个多小时后,它还那样跳着。差不多三个小时后,它依然在跳,只是它不再撞着瓶盖,此时它跳的高度离瓶盖大约1厘米,而且每次都是如此。

这时,瓶子被拿掉了,但跳蚤并没有跳出平口,它依然保持着有瓶盖时的高度,再也跳不出瓶口。

思路点拨:生活其实是一个没有盖的瓶子,你可以“跳”得很高,但是真正“跳出瓶口”的人并不多,因为他们一直就以为那儿“盖着盖儿”。不要为自己设下种种限制,解除思想上的束缚,我们将不再为“瓶子”而烦恼。

8.一个一心想学丹青的年轻人走南闯北几十年都没能找到满意的教画师傅,它为此苦恼不已。于是他千里迢迢找到法门寺住持释圆,释圆嗜茶,听完他的叙述,便请他画一个茶壶和茶杯。年轻人寥寥数笔,就划出一个倾斜的水壶和一个造型极典雅的茶杯。壶嘴正徐徐吐出一脉茶水,注入茶杯中。释圆微微一笑,摇摇头说:“画得不错,只是你把二者的位置放错了,应该是茶杯在上,茶壶在下呀。”年轻人听了,笑道:“大师为何如此糊涂,哪有茶壶往茶杯里倒水的呀,都是茶壶在上,茶杯在下的。”释圆听了,又微微一笑,说:“原来你懂这个道理呀!”思路点拨:涧谷把自己放低,才能得到一脉水;人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吸纳别人的智慧和经验。”你把自己放在什么位置呢?是一直把自己放在茶壶的位置高高在上,还是把自己放在茶杯的位置虚怀若谷呢?

9.古时候有个很有才能的人在朝里做官。一天,他接到皇帝旨意,安排他去放牛。这个人并不觉得委屈,而是一心一意地放养牛群。他早起晚睡,把牛喂得个个体格健硕,毛色顺亮。皇帝见他不计得失,不图名利,把养牛这样的小事都做得如此好,于是便委以大任,让他担任宰相。一下子从一个放牛的变为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重臣,这个人依然全心为公,为人谦逊,一点架子也没有。他还常常深入民众中,了解民间疾苦,深得百姓爱戴,政绩非凡。

思路点拨:诸葛亮《诫子书》中提到:“毋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一个人要建功立业,需从一件件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那种视善小而不为,认为做好小事属“小儿科”与“低层次”眼高手低的人,那种长明灯前懒伸手、老弱病残不愿帮的“不拘小节”的人,要成就大业也难矣。肯以办大事的心情来做小事,并且以伟大的志向来从事卑微的工作,这就是成功者得以成功的秘诀。

10.有一个人出外旅行,来到一条水流湍急的河边,他站在那里束手无策。有一个人看见他遇到难处,就过来很爽快地把他背过河去。这个人没什么钱,不能给好心人适当的报酬,为此他过意不去。正为此事不安之时,他看到那个人又回到对岸,继续把不能过河的人送了过来。于是,他走到那人身边说:“我现在已经不再感激你了。根据我的观察,你有帮助任何人渡河的癖好。”可是当他回来时,那人却不再背他过河了。思路点拨:英国有句谚语说:“受恩宜勿忘,实惠宜莫记。”我们常以为某些人的热心是他的天性,视为理所当然,这往往是我们对父母或朋友的态度。学习长存感恩的心,并且期待自己也成为能助人的人。人在受到帮助后,报恩是种责任,人要想在人类这个群体里生活,就必须常怀感恩心,这样你的人生才会快乐,你的生命才会充满阳光!

11.从前有个出色的雕塑家,他的手艺远近闻名。一天,一个雕像爱好者向他请教秘诀,雕像家毫不隐瞒地说:“没什么秘诀,只要做到以下两点就行了:一是把鼻子雕大一点,二是把眼睛雕小一点。鼻子大了,还可以往小里修改;眼睛小了,还可以扩大。如果一开始鼻子就小了,就再也无法加大了;眼睛一开始雕大了,也就没办法改小了。”雕像爱好者听后茅塞顿开。

思路点拨:为人处世,一定要为自己和他人留下回旋的余地,话不可说满、事不可做绝。只有这样,你才能行动自如,别人也才会更自在。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人在屋檐下避雨,正好看家一位禅师撑伞从雨中走过。这人喊道:“禅师,度一下众生吧,让我到您伞下带我一程如何?”禅师答道:“我在雨中,你在檐下,檐下眼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听罢,马上走出屋檐,站在雨中说“现在我也身在雨中了,你该度我了吧?”禅师说:“你我都在雨中。我不被雨淋,而你被雨淋,是因为我有伞而你没有。所以是伞度我,而不是我度你。你要被度,不要找我,请自己找把伞。”

请以“自己‘度’自己”为题写一篇作文,或记事,或议论,或抒情,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⑤不得抄袭。思路点拨:雨天不带伞,一心只想着在别人伞下避雨,这种想法最害人。总想着依赖别人,自己不肯努力,到头来必定是什么也得不到。本性是人生来就有的,只不过有的人还没有找到,平时不去寻找,只想依靠别人,不肯利用自己潜在的资源,只把眼光放在别人身上,这样怎么能够取得成功呢? 自伞自度,求人不如求己。佛理如此,生活亦如此。

13.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老锁匠一生修锁无数,技艺高超,收费合理,且为人正直,深受人们尊重。可是,他老了,为了不让技艺失传,人们帮他物色徒弟。最后老锁匠挑中了两个人。要哪一个呢?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老锁匠让两个徒弟同时去开两个保险柜,谁用时短谁就获胜。结果大徒弟不到十分钟就打开了,而二徒弟却用了半小时。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老锁匠问他们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出光亮,说:“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见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打开了锁。”老锁匠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

根据材料,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作为一个修锁匠,必须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对钱财视而不见,心上要有一把不能打开的锁。修锁如此,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不管干什么都要讲一个信字。

14.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世界歌王帕瓦罗蒂到北京来那一次,顺便去了趟北京音乐学院。很多有背景的人都想让他听听自己子女的歌唱,帕氏耐着性子听,不置可否。这时窗外一男生引吭高歌,唱的正是名曲《今夜无人入睡》,他就是黑海涛。他知道自己没有面见帕氏的背景,于是凭歌声推荐自己。帕氏很是欣赏,了解之后亲自为黑海涛联系出国深造事宜,后来还亲自给意大利总统写信,让黑海涛如愿参加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音乐大赛,并获得了名次。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即使你是千里马,你也要竭力嘶鸣。如果没有那一嗓子《今夜无人入睡》,此刻黑海涛大概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歌手或者会在一个中学当音乐教师。正是他大胆的唱出了自己的声音,一鸣惊人,才打开了成功之门。不同凡响的一声长啸,决定了一个千里马的命运。因此,才华加勇气,便是我们成功的“敲门砖”。不要喟叹世态炎凉,不要抱怨命运不公,只有亮出不甘平庸的本色,才能踏上辉煌的人生舞台。

“拟写提纲训练”3招教你攻克高考作文

从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型来看,综合全国去年18套语文高考题中作文题型体现出的命题与新材料作文平分天下的情况,我认为,2009年高考作文题型还应该是新材料式,当然,也不排除命题式的作文题型,这方面可以稍作准备。

备考策略之审题

首先以材料暗示的思想倾向为角度作文,有些作文材料夹杂了写

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主观情感,其实这也很可能就是命题者的出题意图,考生可以直接提取暗示的思想倾向作为文章的主旨。

其次,思考材料中的因果关系,可以事件的原因为角度作文。多数作文材料列举现象或讲述故事,考生要先问为什么,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要经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辨明矛盾的主次关系。

如果材料涉及到多人或多物,就可尝试以不同的人或物为角度作文。此外,一个事物或现象,可从肯定或否定的两个角度去立意。考生可选取富有思辨色彩的寓言故事,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现象、调查数据和具有哲理性的诗词名言,加强审题训练。

备考策略之审题思维拓展

具体做法是选取角度后列举出与之相应的论据,可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包括教材)、教育、科技、哲学、政治、体育,尤其是感动中国人物等方面进行思考挖掘。

备考策略之拟写提纲训练

很多考生在写作时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有时写到一半才发现前后矛盾或重复或偏离主旨,但已经没有办法了,只好硬着头皮往下写,有的连题目都是后加的。为了避免这种窘况考生应拟写提纲。另外,考生在下笔之前先拟定提纲,还可以防止丢失宝贵的灵感信息。

五种高考作文题型的应对策略

为了扎实有效地搞好作文复习备考,我们就几种常考题型加以具体分析并给以写作指导,希望考生能够从中获得启迪。

一、关系型话题作文

关系型话题作文是近年考试的热点。2004年全国十五套考题就有十套是考关系型话题,2005年全国十六套考题又有近一半是关系型话题作文,今后几年还可能会考及。

写好关系型话题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整体把握

首先对话题题干及对话题核心词的把握要有整体意识,要分析出彼此间的紧密联系。比如面对多个核心词的关系型话题作文,考生必须具有整体把握各个核心词及其彼此关系的能力,丢掉任何一个核心词,或忽略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写出来的作文都难以切合题意,甚至偏离题意。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要求以“忘记与铭记”为话题写作,有的考生只抓住了“忘记”一词,全文阐述了该忘记什么,为什么要忘记等,其内容仅仅涉及了话题中的“忘记”一词;有的考生只抓住“铭记”一词,大谈人类应该记住什么,为什么要记住等。

其次对“关系”的把握要有统领主线,要有能够统领全文的清晰鲜明的观点。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找出这几个词语间的多种内在联系,并形成相应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一种自己最有把握阐述清楚的观点,围绕这一观点回忆相关的人、事、景、物、理等多方面内容,从中选出最贴切的内容作为统领所有核心词的主线,然后围绕这一主线展开记叙或论述,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切合题意。还以“忘记与铭记”话题为例,“忘”是为了什么,“不忘”又是为了什么,“忘”与“不忘”的相通点是什么,最终归宿是否一致等,只有从深层次上把握了“忘记”与“铭记”二者间的关系,才能从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也只有具备了这一点,才能使文章主旨鲜明,重点突出。

理性思维

关系型话题作文对学生的理性思维,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要较高。而我们的考生在审题时最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恰恰是割裂了两者的联:在行文时大谈一点,却对另外一点置之不理,以致造成偏题、离题。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Ⅲ要求以“忘记与铭记”话题写作,有的考生的观点如“痛崔是应该忘记的,欢乐都是应该记住能”感情都是应该忘记的,理智才是应永远铭记的“等都显得片面,缺乏辩证思想。还有的考生在价值取向和审美向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夸大地看待了会的阴暗面,或重新对历史加以评判;与社会主流观点不符等,在内容上显得偏激和片面。

关系型话题作文要突出二者关系的同时,还应该有侧重,要分清楚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要善于敏锐地捕捉重点,敢于突出重点,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话题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审题时考生当然应准确把握两个词组间的关系,但面对挫折,人们的选择有许多种,有人化解痛苦,有人放大痛苦,有人则以平常心视之。选择不同,人生的境界也大有高低。如果考生在审题时能以“遭遇挫折”为侧重点,能够从如何对待挫折这个角度切入去行文,而不是流于表面的在两者关系间泛泛而谈。那么文章将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有力的拓展。

二、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一直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形式。从形式上看,命题作文一般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看似宽松而自由,实际上它要求更高,写作起来也更难。因为其他作文在制定框框的同时,也往往或在审题上,或在立意上,或在选材上给你提供可供选择的信息,给那些“无话可说”“无东西可写”的考生开掘一下思路。命题作文则不同。它没有限制,也就无从参考,需要“另起炉灶”,在上述各方面动更大的脑子。

那么在考场上如何写好命题作文呢?

审文体

已规定文体的,按规定文体写作,如2005年北京卷“说安”,要求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两种文体均可的,选择自己擅长的、准备最充分的。近两年高考命题作文大多要求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那么,考生就要根据平时作文得分情况考虑哪一种文体自己最拿手。比如2005年高考重庆卷要求以“自嘲”为题写作,假如你擅长记叙,你不妨写一个善于自嘲的人的幽默故事;假如你擅长议论,你不妨分析评价鲁迅先生的自嘲本领,挖掘自嘲背后的无奈等。

未明确规定文体的,要审其隐含信息。带有“论”“谈”“说”一类字眼的,显然是议论文;带有“……记”字眼的,显然是记叙文体。同时还要看题目“最”适合哪种文体。有些题目,虽未规定文体,但仔细分析,往往有“最佳文体”。如《时间啊,时间》,写成记叙文或一般议论文都不够完美,如果学习高尔基的《时钟》,写成散文化议论文,就可以取得形象化的说理效果,而且还可以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展开论述。又如2005年天津卷“留给明天”,这个文题当然可以写成议论文,联系现实生活议论今天与明天的关系,提出怎样才算真正地为明天着想,批评一些人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短视。但最合适的文体莫过于记叙性的文章。不仅容易写出文采,而且构思上容易写出个性。

审立意

命题作文的审题,关键在于弄懂题目的含义。含义弄懂了,立意就有了方向性,有了基础。首先要分析题目的字面含义。其次是分析题目的语法结构,第三是分析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第四是挖掘其言外之意。如“留给明天”,主语、宾语的空缺,给了我们很大的联想、想象的空间。那么到底留什么给明天呢?留下时间?留下想象?留下遗憾?还是留下理想?留下和父母摩擦之后一直想说却没有说出口的道歉,清寒是青春期莫名甜蜜而又惆怅的情愫?今天享受前人成果的我们。又会给明天的子孙们留下什么呢?只要我们结合“留给明天”这个题目的结构特点,填补上这个主语、宾语的空缺,就会成功地化解这个大题、虚题,避免写得空泛、空洞。

又如辽宁卷“今年花胜去年红”,在这个题目中。“胜”就是“胜过”“超过”的意思,它实际上隐含着今天与昨天的对比。暗示着今天对明天的展望,而一个“胜”字,很斩截地告诉我们:世事在变化,时代在前进,无论暂时的情形是怎样的,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所以这篇文章应该写得蓬勃乐观、积极向上,要肯定“今年花”的红艳度胜过去年。

立意方面还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注意,一要内容健康、充实,积极向上,杜绝不健康的庸俗的观点,特别是那腐朽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观点。二要立意力求深刻新颖,同时,要处理好时代特征与传统继承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味地求新求活而失之偏颇。

三、给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不包括漫画作文)是高考作文的重要形式,材料作文又是考生最感头痛,普遍反映无从下手的命题形式,有许多考生常常在这上面“栽了跟头”,出现较大的失误。其失误往往不是出在谋篇布局或语言表达上,绝大多数是审题立意上出了偏差。

材料作文,所给材料一般包括题干、基本素材和要求(包括注意事项)三部分。所谓审题,必须对这三方面做深入、仔细、全面的分析。这个分析,是“精读”,而非“略读”;是反复揣摩,而非不经意的浏览。立意在文章成败中的决定性作用决定考生必须在审题上使出很大的精力和一定的时间,考生要宁愿在审题上多花一点工夫,拿准了再动笔,也不要仓促上阵,写到“半截腰”发现立意错误再返工。精读意识、研究意识、揣摩意识必须牢牢树立在每位考生头脑中。

如何写好给材料作文呢?

分析挖掘本质

有些材料,原文并没有具体的议论,只有形象的甚至是零碎的语句。这就需要考生透过这些词语,分析挖掘它所包含的深层意蕴。如2005年上海高考文题,材料较多,审题的时候便需要多花一份力气。其实,大量的材料完全可以用一个话题来概括——文化生活与青年一代的成长,不能把选材统一到这上面来,就应该算作偏离题意了。材料中的提示是“需要对当今的文化生活作一番审视和辨析”,所以,写作的时候不宜对武侠言情小说、流行歌曲、卡通等做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应当结合社会需要、现实状况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谈谈金庸、梁羽生、古龙等小说对你成长的影响,可以谈谈琼瑶、三毛作品给你成长的启迪,可以谈谈高晓松、老狼的校园民谣对你成长路上心灵的撞击,可以写变形金刚、奥特曼动画片等给你童年带来的愉悦,而今这种心情的变迁。当然,水平更高、视野更的同学应该深入分析到这些流行文化所带来的深层影响和产生原因,从未来青年文化素养培植的角度冷静地评价它。

提炼概括观点

有些作文材料,特别是寓言和故事,它并不给你提供现成的观点,需要考生自己去提炼概括。这时可运用分析综合法。以1995年高考全国卷《鸟的评说》这首寓言诗为例,“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苍蝇说麻雀寸光鼠目”。材料虽然很长,但仔细对每一种鸟的表现进行分析、概括,就会发现,它们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看问题的方法有问题。只看到人家的短处,看不到人家的长处。应该怎么办?答案是显而易见。于是论点出来了:不要只看到人冢的短处,不要求全责备。换一种角度看问题……

如2005年湖北卷,提供的材料是清末学者王国维的一段论述。试题要求考生根据这则文字谈感悟,一直到结尾也没有给出话题,但这并不等于什么都可以写。因为仔细理解,材料中实际上仍然包含着一个隐蔽性的关系型话题——入乎其内和出乎其外。所以,只有在这样一个范围内谈自己的认识,阐明各自的内涵和两者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事例加以佐证,才应该说是正确理解了材料。

四、独字题作文

近两年高考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即文章的标题只有一个字,如2003年上海高考文题“杂”,2004年上海高考文题“忙”,我们把它叫做“独字题”。独字题一般词义明白清楚,看起来很简单。但由于没有修饰和限制,题目本身在文体、立意、选材以及其他方面没有任何导向,写起来往往要比多字题困难,尤其在审题和选材上难度更大,如何写好独字题作文呢?不妨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辨别词性,确定文体

词性对文体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写前可以根据不同的词性来确定文体。一般来说,是动词的适宜于写记叙性文章,如《悟》《悔》《醒》《求》《盼》《恋》《追》《诱》《考》等,像《悟》这个题目,就可以通过一个具体事件的叙写,并领悟其包含的道理。是名词的,大多数是跨类题,即可以写成记叙类的。也可以写成说明类或议论类的,如《路》《虹》《窗》《桥》《锁》《镜》《药》《蚀》《雾》《煤》等。可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理解的深度、文体的特点和要求等方面而决定。

了解特性,把握内涵

一个可以作为题目的字,它的内涵往往是多方面的。既有它本质特性方面的意义,又大都有它比喻、象征方面的意义。如2003年上海高考文题“杂”,其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它既可以指具体事物的杂乱无章,也可以指情感的复杂多变,也可以指形势或矛盾的纷纭繁杂。在审题时,要尽可能了解得广一点,使自己有广阔的选择余地。

五、看图作文

看图作文题提供的主要材料不是文字,而是有一定意义的图画。作文的要求是把图中用线条、色彩描绘出来的形象及包涵在形象之中的思想感情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仔细观察画面。这里所谓画面形象,包括画面上描绘出来的人物形象(面貌、表情、服饰、动作等)和景物、器物。看图时,要抓住人物、景物和器物的特征,对画面上提供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能轻易放过。

领会把握主旨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仔细观察画面形象的基础上。弄清人物与人物、人物与周围事物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通过形象描绘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发挥联想想象

对于看图作文,联想想象极其重要,这是图画材料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图画它只表现事物一瞬间的形态,不能像文字材料那样描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连续过程,不能像文字材料那样多侧面地刻人物,不能直接地表达思想和抒发感情。一些抽象的事物,如“社会风气”“道德水准”等,文字材料可以很方便地传达给读者,图画材料则难以胜任。正是图画材料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作文者必须根据画面上提供的线索,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进行种种必要的增补,这样才能做到上下文联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具体丰满,主题思想鲜明突出。

第三篇: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妙用课本素材

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妙用课本素材

还在为处处苦寻作文素材而烦恼吗?还在为找不到新鲜视觉而挠头吗?原来,素材最多最全的竟是我们相伴三年的语文课本。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过空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作为高中生,写作的“优美的原料”来自何处,很大程度来自于所学过的高中课本。

下面以高中语文部分篇目为例,谈谈如何积累课内写作素材并运用。

课内素材

一、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我们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烛之武的闪光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林则徐)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示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象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有一则寓言故事这样说:太阳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一个过路人脱掉衣服。北风刮起刺骨的寒风,企图刮掉人们身上的衣服,但人们却将衣服裹得越来越紧。太阳用柔和的阳光温暖人,天气渐渐暖和了。人们也就把衣服脱了。批评也要像太阳那样,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而不应用强制的手段,生硬的话语,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恶言一句六月寒。”讲究点说话的艺术,让话语像三春的太阳温暖人心,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烛之武退秦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评说烛之武、邹忌、触龙的游说艺术 ——烛之武,郑国之“老”百姓也,其挑拨离间的游说艺术在晋秦围郑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场。邹忌,齐国之美男子也,其“美”仅次于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说服齐王广纳群谏名扬天下。触龙,老朽矣,世间皆知老妇人因唠叨而著名,不料触龙爷爷竟也大发唠叨,迂回包抄,晓之以理,使得赵太后将其爱子长安君“恣触龙之所使之”。

课内素材

二、《鸿门宴》(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项羽,身历七十余战,攻无不克;起兵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然垓下一战他却一败涂地,终酿千古遗恨,何也?这是“有取天下之才,而无取天下之虑。”是因为没有夺取天下的深谋远虑。

至垓下被围,乌江亭长劝项王渡江东称王,以期卷土重来,然项羽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最终“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真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史记》作者司马迁说“自衿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指出项羽缺乏政治家的谋略,只依赖武力。毛泽东则说“不可沽名学霸王”。而项羽呢?他在惨败的局面下还不能正确反思自己一溃千里的原因,还以炫耀武力为荣事,两次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上天。如此糊涂岂非败情之悲吗?

◆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张,樊哙指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违背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他不用范增之计,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不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

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点拨】杜诗认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或许可以东山再起,在雄浑的历史画卷中抒写属于自己的一页。王诗在客观分析项羽兵败事实的基础上,做出大胆地设想,即便江东才俊如今还在,他们是不愿与项羽从头再来的。认为项羽军民离心,败势难回。李诗洋溢着对项羽的赞美与敬仰,褒赞其为“人杰”“鬼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毛诗通过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彻底革命精神。颈联运用项羽这一典故,勉励全党全军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不能学习楚霸王项羽沽名钓誉的做法。

◆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逝”,奔驰。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风歌/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黥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

◆《史记》中记载,项羽和刘邦都曾看到过秦始皇出巡的壮大场面。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却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俩人觊觎帝位之心相同,但其语言一个率真无忌,一个含而不露。项、刘性格之差异,由此可见一斑。

◆司马迁在《史记》中所歌颂的几乎都是一些勇于进取、勇于建功立业的英雄。他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他们为了某种信念、某种原则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都有一种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写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他遭受宫刑,痛不欲生,为了完成《史记》他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视为榜样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的个人奋斗经历与《史记》中所歌颂的这些艰苦奋斗的思想,是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它永远给我们以激励,给我们以启迪,当我们灰心丧气、濒临绝望的时候,给我们以无比的力量、信心与勇气。

◆经典历史镜头

一场“鸿门宴”让我们认识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优柔寡断、自大轻敌的项羽;善于用人、狡诈多端的刘邦;多谋善断、临变不惊的张良;老谋深算的范增;智勇双全的樊哙„„他们各自的命运也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感叹和思考:历史造就了项羽,时势却成就了刘邦;对项羽,人们只是欣赏而不愿意效仿;而刘邦,这样一个市井无赖,却成就了帝王之业。究竟谁是英雄,这是一个难题,也恰恰给我们的写作提拱了发挥的空间。

【写作应用】这则素材可以用于“个性”“英雄”“听取别人的意见”“认识自我”“强和弱”“战胜对手和提高自己”“历史与镜子”等有关的话题的写作中。

历史是一个宝库,写作时要依据要求,巧妙地引用和变换角度,合理地安排好文章的结构,深入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课内素材

三、经典人物——祥林嫂,旧中国一位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勤劳能干,为了生存,逆来顺受,深受封建制度迫害,并且没有任何反抗意识,最终沦为乞丐,孤寂凄惨地死在鲁镇一派“祥和”的祝福中。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外公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的心是封闭的,与外界隔绝的,孤寂的,最终在孤苦中等待。

水生嫂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也具有一般家庭妇女的特点。她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当大敌当前,国难当前时,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并组织妇女参加抗日斗争。

【写作应用】一个人的命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人的性格、性情的影响。以下素材,可以作为“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人生”“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精神(心灵)枷锁”“生命的尊严”等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应用时要注意使用的角度。

课内素材

四、经典故事

《边城》中渡口撑船老人与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相伴。掌水码头团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爱上了翠翠,一个大度成全,外出闯滩,因意外而死;一个内心有愧,抛下翠翠出走他乡。故事展现了宁静和谐的边城生活,以及爱情悲喜的真善美。

【写作应用】这则材料可应用于“和谐”“亲情”“爱心”等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我们国家正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和谐的社会需要的正是人性中的真善美,而《边城》中体现的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吗?使用这则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从不同的话题角度或命题意图出发,灵活使用。

课内素材

五、经典言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写作应用】这则素材,可以用于“师道”“尊师”“敢为人师”“教学相长”“合作”等有关的话题、材料或命题作文中,具体写作运用时,要注意变换角度,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扣住话题,合理地确定文体。如写“教学相长”,既可以写成议论文,引用众多材料围绕师生关系,阐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写成记叙文,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来让读者思考,受到教育。

课内素材

五、经典话语

鲁迅先生在谈到如何对待民族文化遗产时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写作应用】这则素材可用于“对待民族文化遗产”“鲁迅伟大的贡献”“选择”等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是我们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事物时必须恪守的准则。使用这则材料,应该紧扣作文要求进行合理引申,并适当剖析。应用时注意变换角度。

课内素材

六、经典事例

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只配剃光头。当“乡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一对男女理发师还说:“乡下佬还想理平头,没门!”“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样!”„„

【写作应用】这则素材可用于“权力与责任”“歧视”“平等待人”等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权力是社会赋予的,权力与责任、义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该素材是违背此规律的反面典型,事虽小,折射出的问题却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的,使用时注意小中见大,论述不可过激。

课内素材

七、博物学家的小故事

18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一位大学生围着一棵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边蠕动,便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这位大学生马上左右开弓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大学生措手不及,迅即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看着这些奇怪的甲虫,大学生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哪只给忘记了。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这大学生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他这才想起口中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不顾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这个大学生就是查理•达尔文。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就把它命为“达尔文”。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但他放弃了待遇丰厚的牧师职业,依然热衷于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

【写作应用】这则素材可用于与“执著”“职业选择”“取与舍”等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应用时要注意变换角度。

课内素材

八、课文经典片断

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号巡舰的环球远行,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在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回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这样,在五年的时间内,我专心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做了一些札记。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

【写作应用】这则素材适用于与下列话题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1)积累(2)开拓(3)认识规律(4)追求(5)成功的秘诀(6)坚持是胜利的保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因为有了丰厚的积累,达尔文才有惊人的发现。这则材料内涵很丰富,使用广泛。使用时,注意角度转换,注意表达,避免成就感。

课内素材

九、经典论据

《咬文嚼字》举了如下事例:“郭沫若改台词”“王若虚改”“李广射虎”“贾岛‘推敲’的故事”“《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在求学的道路要以严谨的精神,刻苦自励来逐步达到艺术上的完美。

【写作应用】这则素材可用于与“虚心学习”“严谨治学”“相信自己和听取他人意见”“谦虚使人进步”等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具体运用时要注意变换角度和语言的表述。

课内素材

十、经典言论

维纳斯正是由于双臂残缺才具有了“丧失”的美感,才有迷人的气质,将维纳斯的缺陷填补复原反而限制了人们的想象的空间,失去了抽象意义上的无比神妙的整体美。

【写作应用】这素材可用于与“正视缺陷”“创造残缺的美”“优势和劣势”“心态”等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运用时要注意中心的广度和深度,结合现实,力求有针对性和教育性。要做到说理辩证,一要辩证地看待缺陷,任何完美的东西都有缺陷,任何缺陷都有可能显示完美,关键是能否唤起人的想象,给人以多方面的暗示;二是考虑不是所有的缺陷填补起来就是完美;三是考虑身体的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心灵具有缺陷,我们要用强大的精神力量来弥补先天的缺陷。

课内素材在高考满分作文中的运用示例: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语文,汉语中蕴藏的文化。从结绳记事到文字的出现,蕴藏着形象;从诗词的清丽脱俗到散文的柔美飘逸,蕴藏着灵动;从气势磅礴的论文到经典的小说,蕴藏着灵魂。

品味语文,就像细品一杯香茗,温馨的气息沁人心脾;品味语文,就像荷叶上刚沁出的一滴露水,生命的气息传遍全身;品味语文,就像山溪间一股流淌的清泉,纯然、质朴„„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带着我的魂来到了濮水边,清幽的月光下,一位孤独的老者,徐徐的背影。只听到一句:“宁拽尾于涂。”来回答请命的使者。他那无所待的逍遥游,他那如大鹏般的志向触动着我的心灵。荣华富贵尤可舍,权势名利尤可抛,这就是庄子,做着“蝴蝶梦”的庄子,醒来之后,物我已两忘,不知是“我”变成了蝶,还是蝶化成了“我”。这棵孤独地守候月亮的树永远竖立在我的心中。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带着我的魂来到了那座失落的大观园。宝钗的可人、练达让人着迷,黛玉那如水的性情让人怜惜,凤姐的泼辣让人钦佩,宝玉的痴情让人心生敬意。一切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天使印入我的脑海,大观园的盛衰也让人看后觉得惋惜,宝黛的反封建勇气可嘉,那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令人伤感。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带着我的魂进入那《边城》的透明之境。闻到了,边城人民质朴的情怀;听到了,边城的大老、二老含情脉脉的情丝;看到了,翠翠等坐在岸边那望眼欲穿、灵动的双眸。那段凄婉哀伤的边城之意化作一股清泉流遍我的身体,牵动着我的神经。人性的透明莫过于此,结局是悲凉的,可又有谁能否认翠翠是幸福的呢?无尽的等待已化作有情的相思泪,挥洒在边城的角落,飘散在每个读者的心间。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涤荡着人性的灵魂,进入至高的精神空间,去品味人性的至纯,去感受人性的高洁,去感受人性的华美、天真„„

语文,博大精深,包容世间万象,海纳百川,其灵魂在文学之光的普照下,得到精神的滋养,得到精神的润洗,彰显出人的本性,若一泓清泉在我心中汩汩流淌„„

【温馨提示】 高中生要利用好教材这个几乎取之不竭的作文素材资源库,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熟读教材,浚本清源。高中学生要想写出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作文,我认为第一要务是先学好语文教材,熟读语文的课内经典,并且多读多背,这样学生在作文时就可以比较熟练地去引用教材中一些现成的素材。近年来在加强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或是减轻学生负担这些口号下,出现了语文教材作用被弱化,教材中的经典被轻视的现象。你没看到连国家统编的语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也越来越少吗?现在有些老师在教学中,文言文、诗词之外的课文讲得越来越少,甚至不讲。我认为这是很值得重视的问题,因为这有可能造成对学生的误导。近年来高考中很多学生在引用历史文化名人、事例或典故时所出现的“关公战秦琼”这样的低级错误就是明显的例子。熟读教材与经典至少可以让学生避免再出现这样的错误。近些年有些地方高考作文题就直接来自于课内,如2006年福建高考作文备选话题之“戈多今天已经来了”,其中是“戈多”就是高中第五册《等待戈多》的主人公。这等于也是向高中学生提出了熟读教材的要求,否则遇到同样类型的题目你将无从下笔。

第二,学以致用,熟而生巧。熟读文科教材除了可以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从语文范文中学习写作方法,还可以从教材中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并且在作文时熟练地加以运用。如果学生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能有意识地积极从教材中取材,那么经过三年的练习,学生应该可以熟练地运用这些从教材积累的素材了。从近年高考中许多考生作文实践来看,很多作文高分考生都大量引用教材中所涉及的事例或典故,有的甚至是直接以教材中的文章或故事为蓝本进行改写。例如2006年高考湖南一考生的作文《谈意气》:

意气,是李白“仰天长啸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意气,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当使民风淳”的肺腑之言;意气,是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壮怀„„

人要有意气,有自己的意志和气概,要意气风发。人不能没有意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光,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

„„

文中所用的大量事例、典故对高中生来说应该都是非常熟悉的,这个考生之所以能运用得如此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显然和他熟读教材以及平时习作中有意识地常常运用这些素材有很大的关系。

第三,化用名句、名篇,点石成金。从教材中积累的素材除了事例性的材料,其实也包括语言性的素材。在作文时可以引用这些平时积累的名句、名篇,而且这种引用或化用往往可以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例如2006年上海一考生的高分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

„„

在深夜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大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细致;感受“马作的庐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豪迈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浪漫。

在这么一个深夜里,因为有你而充满色彩、味道;因为有你,而变得丰富精彩。

依旧是你——在我灰心的时候对我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在我奋斗的时候对我说:“就这样,有志者事竟成。”在我成功的时候对我说:“满招损,谦受益。”

„„

名句、名篇以其高度的概括和包涵的哲理为人们所推崇,如果能在作文中恰到好处地加以引用或化用,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为作文增色,读来让人觉得文采斐然。

第四,老树新枝,推陈出新。对高中生作文来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那么我们在作文时引用这些从教材中积累的素材时也要注意创新,不能只是生搬硬套,人云亦云。例如上海一考生写的《我想握住你的手》:

还有什么海能把你的身影淹没?还有什么墓碑能比你的名字永恒?还有什么样的手能如你的手触进人生和历史最深最重的一页?

鲁迅先生,我能握握你的手吗?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粗糙、坚硬,关节粗大。其实这本应是一双秀气的手,绵软白皙,最适合江南书生踏雪访梅,饮酒邀月。这本是一双翻唐诗填宋词的手,也可以调朱粉点秋香。但在腥风血雨、黑暗如磐的长夜里,你选择用这双手奋笔疾书,万千笔墨化作一把把锐利的匕首直刺向反动腐朽组成的阵营。你用这双手紧握长矛,横站着战斗。你坚定地说:“我一个也不饶恕。”书生成了战士,脂粉化作侠气。

我动容了。回望身后,一片蝇营狗苟;冷眼红尘,皆是求名逐利。当现代的肤浅和喧嚣成为生活的主旋律时,谁还会去关注肤浅和喧嚣的背后?我该怎么办?先生,我想握住你的手,给我一个解释,好吗?

这是一双怎样的手啊!干瘦、枯黄,略带些苍白,却从手心里流淌出永不枯竭的热量。就是这双手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颤抖着,写下了《白莽作孩儿塔序》:“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握住这双手,我明白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刚烈和赤诚,明白了“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忧思和深邃。

„„

我在朦胧中似乎看到了希望,这就是你给我的解释吗?

紧握这双手,在现代的肤浅和喧嚣中,我站成了一棵树,硬成了一块石,凝成了一抔土„„

【点评】鲁迅是高中生耳熟能详的一代文豪,很多学生在以他为作文素材时往往难免落入俗套,但这篇作文却立意深刻,意境深远。作者显然着意研读了鲁迅的文章,了解他的生平,并且读懂了鲁迅。他所用的素材几乎完全来自于教材,但他并不是重复教材中的观点,而是用鲁迅的崇高来批判现代的肤浅与喧嚣,鲁迅的手成了一种精神或人生态度的象征。这不是创新又是什么?

第四篇:初中语文《自读课本》增加的文言名句

★★★★★初中语文《自读课本》增加的文言名句

与七上语文教材同步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释义】指人固有的(羞耻憎恶)之心态。【出 处】《孟子·告子上》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释义】 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峻。也形容一个人有万夫莫当之勇,一个人挡上万个人。【出处】 《淮南子·兵略训》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释义】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的马,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头。【出处】杜甫《前出塞》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释义】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后来流传演化而为成语“赏奇析疑”和“奇文共赏”。“赏奇析疑”和原诗意思一样,形容欣赏诗文、分析疑难。“奇文共赏”却和原诗的意思不同了,含有奚落和讥讽的语气,凡是故意把不通的、可笑的文字公之于众,让大家一起来贬斥,讥刺为“奇文共赏”。【出处】陶渊明的《移居》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释义】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出处】宋朝志南和尚的《七绝》 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释义】比喻作者想做的一件事情,花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结果并没能如愿。而且不经意的事情,反而很顺利的得到好结果。【出处】《增广贤文》

与七下语文教材同步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释义】这就像蚂蚁想摇动参天大树,太可笑,太不自量了!用以比喻力量微小,却不自量力,妄图动摇强大的事物。【出处】唐代诗人韩愈的《调张籍》

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释义】只拉紧弓弦而不放松弓弦,即使是文王和武王也做不到;只放松弓弦而不拉紧,却是文王和武王不会做的;有时拉紧弓弦有时放松,这才是文王、武王治理民众的办法。启发:凡事要适度,不要走极端;要注意掌握节奏,适当调节。【出处】《杂记下》 殊途同归,一致而百虑。

【释义】殊途同归,是说从不同的道路走到同一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最后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百虑一致,即使有许多不同的打算与心思,但目的一样。【出处】《周易》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释义】南方的土山上有一种鸟,三年不鸣不飞,但一飞便可冲天,一鸣便能惊人。后世遂用“一鸣惊人、一鸣、一飞鸣、冲天翼、三年翼”等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出处】《韩非子·喻老》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释义】(做)一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种植庄稼的;(做)十年的打算,没有赶得上栽种树木的;(做)一生的打算,没有比得上培养人才的。表示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这句话选自《管子 权修》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释义】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出处】《论语》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释义】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意思是脑筋的作用就是思维。寓意:要你勤思考,多学习。【出处】孟轲《孟子·告子上》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释义】长衣袖合于舞蹈,本钱多便于做生意。比喻有所凭藉,事业容易成功。也比喻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

与八上语文教材同步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释义】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出处】《论语》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释义】(孔子)发愤用功,以至于把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出处】《论语·述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释义】: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释义】这是起兴的手法,用来说明人生一去不返,应该及时行乐的观点,有点消极。【出处】李白的《将进酒》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释义】你们(守旧文人),在历史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灭,而四杰却如江河不废,万古流芳。【出处】唐 杜甫《戏为六绝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释义】停下车来,是因为爱赏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出处】唐·杜牧《山行》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释义】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出处】高适《别董大》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释义】指空前绝后。【出处】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释义】身上没有彩凤那双可以飞翔的翅膀,心灵却像犀牛角一样,有一点白线可以相通。【出处】唐朝李商隐《无题》

与八下语文教材同步

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释义】百战百胜不是最高明的策略,最高明的是不通过暴力流血手段就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才是最最高明的战略。【出处】孙子《谋略篇》 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荫。【释义】愚昧的人对于已经成了的事实还昏昧不明,聪明的人则在事情还没有萌发的时候就已有所察觉了。【出处】《战国策》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释义】这句话中“立德”是指做人,“立功”是指做事,“立言”是做学问,也就是说,做人最为重要,然后才是做事做学问。【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释义】对贫穷卑贱的知心朋友不能忘,共患难的妻子不可抛弃。【出处】《后汉书》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释义】能够做到一件事情的人未必能够说出他是如何做的,而能够说出怎么做这件事情的人不一定能够做得好这件事情。引申意思为有才能的人不一定口才好,他只能做不能说;而有理论知识的人实践能力不一定好,他只能说不能做。【出处】司马迁《孙子吴起列传》 浦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释义】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出处】《诗经·小雅·北山》 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释义】那美妙的歌声萦绕着房子的大梁,三天三夜都不停止。形容声音悠扬,好听经久不率。【出处】《列子·汤问》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释义】过去的一切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不息地流逝。【出处】《论语》

与九上语文教材同步

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释义】万物都出于自然,又入于自然。【出处】《庄子·至乐》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释义】贤人是自己先弄明白了再去让别人明白,现在的人却是自己稀里糊涂便企图让人明白。【出处】《孟子·尽心下》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释义】一生不希望获得极高的官爵,只希望能够有一个结识韩朝宗的机会。【出处】李白《与韩荆州书》。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释义】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出处】杜甫的《赠花卿》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释义】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出处】《山居秋暝》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释义】阳光映射下的彩霞与野鸭一起飞翔。大雨后的江水显得异常的充盈,远远望去,江水似乎和天空连接在一起。【出处】王勃《滕王阁序》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释义】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出处】于谦《石灰吟》

与九下语文教材同步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释义】楚国虽剩下三户能灭亡秦国,岂有堂堂中华而没有一个英雄人物呢!【出处】陆游《金错刀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释义】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出处】《岳飞满江红》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释义】此语讽刺了官场的黑暗腐败,买官鬻爵,任人唯亲,推举的秀才却没看过书,推举的孝廉不养老父亲。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释义】与其有智慧,不如借助时势;正如在农业生产中与其有农具,不如不误农时。这句主旨是强调抓住时机的重要性。“镃基”是当时的农具,一种大锄头,“乘”和“待”都是依靠、凭借的意思。【出处】《孟子·公孙丑》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释义】不经历一番透骨的寒冷,怎么会有梅花扑鼻的香味呢?比喻不经历一番艰苦奋斗,就不会有辉煌的成就。争:通“怎”,即怎么。【出处】元 高明《琵琶记·旌表》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释义】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凋,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出处】《论语·子罕》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释义】金钱地位不能使自己迷惑腐化,贫苦穷困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出处】《孟子·媵文公下》 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释义】 一个只有十步大小的泥泽,一定会有好草;一个只有十户人家的乡邑,也一定会有忠诚的人。意义:其实人才到处都有,而所谓的人才,不过是遇到了好的机遇而已。【出处】刘向《说苑·谈丛》

第五篇:高考作文语言创新招术之五十七 文言移植法

高考作文语言创新招术之五十七 文言移植法

2001年全国高考作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南京一考生蒋昕捷用浅易文言文写的《赤兔之死》。当年阅卷组是这样评价的:“读罢此篇临场作文,令人拍案称奇。一是故事新奇。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以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其想像力实在丰富。二是立意高远,文章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喜的对话中,显示对关羽与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一层楼。三是语言老到。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得分:60分。”以此为起点,近两年来都有考生用文言文的形式去写高考作文,这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好的文章不仅能显示出考生深厚的古文修养,扎实的古汉语知识,而且能显示作者驾驶语言的功力和写作功底。那么,如何看待这一现实呢?

首先,现代教育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更注重发现和奖掖学生的想像、创新和独辟蹊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点说,这种形式值得肯定。其二,要写好这种浅近的文言文,必须要有平日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文学积累作基础,对自己喜爱的一部或几部“经典名著”应达到烂熟于心的地步。没有一定的古文修养,单靠临场时的超常发挥是不行的。其三,要慎重选择题材,注意扬长避短。文言文毕竟是旧时代的产物,所以在选材上最好写古代的人和事,写作前应全面衡量一下自己的古文基础。《赤兔之死》之所以得高分,是因为文章本身“故事新奇”、“立意高远”、“语言老到”,作者用浅易文言文写作这一点并不是成功的关键,要知道,规范、鲜活的白话,才是社会生活乃至学生作文所必须遵循的语体风格。

例文1

江苏 考生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上,哀嘶不止。众人不解,唯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做《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义,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亡,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凉,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少帝,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

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

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闻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

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何面目见天下苍生?”

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作者以谙熟三国故事为基础,安排了识马语的“伯喜”;通过赤兔马与“伯喜”的对话,叙说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 的感人故事。通篇运用纯熟的古白话,整散错综,明白晓畅,文采飞扬,显示了该考生老到的语言功夫,一般人无法望其项背。例文2

江苏 考生

屈公:

悠悠数千载,安然无恙乎?

每每拜读大作,或伫立案头,或观龙舟竞渡,粽投鱼腹,不胜感慨系之。思量再三,不禁为您的结局或曰“下场”抱憾。以你的文韬武略,后世百代能有几个与您匹敌,何苦为了区区一个楚王,轻掷千钧之身呢?

想来老前辈过于执拗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夫子尚且留此后手,你又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何必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呢?倘若不愿漂洋过海,去开洋荤,还是有几个方案可供选择的。

一曰:弃官从文。您的《离骚》、《天问》、《桔颂》,名满天下,以此作为招徕,哪个文人墨客敢不趋从?倘若办个补习班不要说十几条干肉,就是要几百元、上千元,以您的威望,谁不乐得屁颠屁颠的。到时,弟子们再发表发表文章炒作一下,您岂不名利双收,乐哉悠哉?您老可曾听北大方正的王选说过:“近年来,我并没有什么成就,但我每年都会多一个头衔,三料„院士‟。”此为方案一。

二曰:半官半隐。若您老不以官位为念,不妨在政府挂个公职头衔,领着俸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再弄个三妻四妾,儿孙满堂。这个一声„爹‟,那个一声“爷”,为了儿子、孙子、票子、车子、路子,哪有闲心“上下求索”?此为方案二。

三曰:以“油”润官。若您矢志不移,立意为官,那须得加点“油”,有所禁忌。真话、实话、兜底话,切切不可说。若烽烟四起,您得唱“火烧旺运”;若起草文书,您得颂德歌功。对主上的嫔妃,谁个得宠,便要专事奉承。要知道,裙带风、枕边风,比那十二级台风还强。君不见,红塔集团的诸时健不就是唯夫人之命而行事吗?实在不行,得暂收良心,忍痛割爱,将婵娟恭送,以博得“皇恩浩荡”。以您为文之精妙,奏陈之机敏,定能博得赏识,那靳尚、令尹子兰、司马子椒之流,何在话下?不过“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罢了。此为方案三。

以上三策,老前辈可任选其一。如今观念飞转,切不可固守一志,况您伟岸身驱,一旦没于流水,芸芸众生何其痛惜哉!区区小子扰耳前辈,不胜惶恐。

即颂

回心转意

晚生子虚顿首

某年某月某日

简评:这是一篇采用书信体的形式写成的作文,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书信。作者的思路穿越时空,用正话反说的笔法,同大诗人屈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侃侃而谈,丝丝入扣,不仅体现了对屈原的深入了解,而且显示了对时弊敏锐的洞察力,令人嘻笑中警觉。

例文3

四川 考生

愚者,又名不知思。盖其为事主观,不思变通,不假思索,致纰漏百出,每椎心而痛,仍不思改。居洛城,积蓄厚,宅百余,库充盈,有子名奢,骄逸之徒也,屡赌于市,败家产无计。愚者 悯为己出,纵之。有邻者,名耆,智者也,每讽之于愚,则怒目视,曰:“吾家事,汝何间焉?”

既百日余,骤雨大作,奢谓其父曰:“墙已坏,贼既入,奈何?”奢观父行,希其静坐,以盗其家财而未知。父曰:“墙已破,无之奈何。”即置之不理。奢悦,于雨夜邀徒至家,盗自家银,与赌,殆尽。

事前,邻者耆尝语愚者曰:“尔墙破,则必为之筑,贼人行之,丧汝财。”愚者不听。

几日后,愚者视库亏,乃报之府,捕耆而纵奢。愚者曰:“此必为耆者为。”奢窃喜,益猖狂。

旦日,事白。愚疑之,及不顾奢之所为,以子未恶极。而奢以为戒,改之。

及数年,又遇之类事,愚者思前事,拟必为奢所为,及鞭笞之,及死。奢疾呼喊,不听。乃曰:自家之产,用之即可,而节俭为家,奈何汝以奢名,以奢行。吾纵也,今日必不饶汝。

奢面色如灰,捂股而语:“莫子为错也,今已改之。前日客从外来,家中无人,乃具茶水,入夜,吾乃入眠,闻室中丁当作响,以为鼠也,未在意。旦起而观,则库门俱开,库金全无,料前日之客,乃疾走访之,匿也。吾自感椎心,无面目,未敢上报,奈何今日至此乎。”愚者闻此言,不悦,曰:“未取当其罪耶?吾闻„敢作而敢为‟,奈何如汝。”

乃怒笞之,两股淋漓,血肉模糊,气方消。

奢病卧床,奄奄矣。

未几,有衙者外来。报之愚者曰:“邻有闻偷窃者,即追捕之,今获之道路,得金数计,交与遗者。贼者扣之入狱,杖责之,无使再犯。”愚者谢慰之,衙乃辞。

愚者入见其子,涕泪涟涟,捶床抚儿曰:“汝苦甚。父之错也。”

奢默不语。

以其愚未敢轻论事。

盖此观之,先,奢以亲近而疑邻,致错;后又以亲疏而笞子奄奄,亦错也。故吾曰:无使为亲戚之亲疏而谬事也。

以愚者鉴,飨来者。

简评:这篇文言文写成的高考作文,通过两事对比揭示了不能以感情亲疏来判断事物的道理。语言简洁凝练,整句、散句相结合,使文章节奏鲜明,富于变化,呈现出一种灵动的美感,体现了作者个性追求和很好的文学素养。

例文4

某日,余卧床上,于梦中忽觉落入一无底深渊,渊甚暗,伸手不见五指,乃前行,见一洞口,仿佛若有光。穿其洞也,惊见一世外洞天,异莺吵耳,奇葩竞放,幻香喷鼻,举头见一丈八金人,盘坐于莲台之上,目似瞑,意暇甚。余乃趋前,曰:“汝何人?此何地?”金人微张其目,曰:

“我即我,乃大梵天雷音寺是也。”余大惊曰:“无乃释伽尊祖乎?”金人笑,曰:“此等虚目名,不提也罢。”余惶恐曰:“不知尊祖传召何为?”佛不言,金手一指,余身后现一莲池,显金光,仿佛若有异。

余近前,见莲池清如镜,内有小人可动,仿佛今之电影然。余定神观之,则见一人,为官一方,任人唯亲,偏听偏信,所辖任内大小有利害之事,毕择近人而任之,或子或女,或堂或表,或兄或弟。管事不论大小利害,尽听亲近左右。于其不亲不近者,则或哂或疑,从未纳言。余仔细观之,则小人乃余也。

余乃略振精神,问曰:“不知世尊现此何意?”佛曰:“无他,教尔认是非,明正误,毋使偏信专任亲近左右耳。”余急辩曰:“世尊此言差矣。《书》曰:“亲亲之情,禽兽皆有,而况于人乎?”《孝经》曰:“亲亲近亲,人之常情也。”既如此,余何错之有?况余所信皆为至亲,岂有害余之理?”佛不言,手又一指,余近莲池以观之,则见余又现莲池之上,余为官三年,断事偏信,不问是非正误,但择亲近之言而信之,招致任内冤案连连。余所选之属皆为亲近,但见彼人不理政务者有之,贪赃枉法者有之,辖内生计,近于顿困,民怨极大。

余观之默然。佛怒曰:“汝见乎?汝见乎?此而汝所谓亲亲乎?此所谓不害汝乎?于汝身也不为害,于闾左则为大妨,汝言亲亲为人之本性,此乃情理之中也,然诸事认知判断专听专信,则为大错也!事之所知,本应据其根本,理其条贯,断其正误,判其是非,岂可因亲言而信之?汝亲乃圣人乎?岂可从心所欲不逾规也?为官一任,即为父母,当任人唯贤,断事唯理,怎可如尔之所为乎?”余唯唯不敢言,少焉乃云:“世尊所言极是,吾今得之,不敢忘也,此番必按是非黑白而定认知矣,不敢再偏信也。”佛不语,金乎一挥,余如落云雾中。

忽惊起,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不知其为真邪?其为幻也?唯默记佛言于心。仔细思之,悟曰:“人之亲亲为本性,然事物之是非乃客观,行事当据客观之实在,不可以主观之本性替代客观之实在也。”

简评:本文采用文言“对话”形式,构思精巧。内容上准确理解了话题的内涵,全篇一直围绕感情亲疏与认知的关系叙述。论点鲜明,感情真挚。特别是在语言上,用词灵活,句式富有变化,人物形象丰满,对古人文章中语句的套用和化用也颇为贴切。

下载2018高考作文:妙用文言经典 下笔自有神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高考作文:妙用文言经典 下笔自有神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